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环境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5 14:57: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环境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环境的问题

篇(1)

一、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1.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化用品的残留。我国农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化用品严重超标:化肥施用量超过400千克/公顷,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0千克/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单位面积施用量的安全上限225千克/公顷;农药的投入水平也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达到10千克/公顷。而且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导致了农田土壤污染、水体的有机污染与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与空气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塑料薄膜也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2.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我国每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5亿吨,其中约40%未被有效利用;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吨,几乎未作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25亿吨,而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不到3%,不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排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有机污染、富营养化、大气恶臭甚至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3.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且工艺、设备、技术均相对落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没有污染防治设施,造成严重的污染。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体、大气和环境。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没有把环境和生态因素优先考虑,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农民生产、生活习惯落后。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习惯。

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工作经费紧张,一些基层环保局没有财政拨款,环境监测设备老化,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影响了农村环保事业的进程。

4.乡镇环保力量薄弱。一是“兼”多“专”少。二是业务不精。三是人员常变。因此,当前农村环保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5.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在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随意“入住”农村,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普及宣传作为政府行为,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抓好宣传引导的同时,把环境保护的宣传纳入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公益活动中,使环境保护有关知识和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深入人心,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2.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乡(镇)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建立健全乡镇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职人员及时传达政策,反馈信息。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3.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要在各地区生态功能区规划框架内,认真制定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并让这一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紧密结合,统筹规划,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通过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安排项目,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

4.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一方面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降低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科学配方施肥,以控制化肥用量的过快增长。重视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一是秸秆可直接还田或经高温堆肥还田;二是秸秆除直接饲喂牛羊,还可加工成青贮饲料、氨化饲料、碱性颗粒饲料等;三是可气化后集中供气。

篇(2)

一、城市规划面临的已有生态环境问题

(一)自然资源紧缺

城市规划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土地资源、木材资源、矿石资源等。我国地域宽广、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总量较客观,但是由于人口密集,加之经济发展过程中仅重视经济效益,对自然资源滥采滥挖,浪费严重,利用率低,造成了自然资源短缺的现状,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城市规划中,不得不认真考证当地自然资源的状况,以合理并高效率的利用。

(二)环境质量低下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主要场所,因此,城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较之其他场所的影响更为深远。人类聚集在城市中的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使环境质量低下,状况堪忧。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烟尘等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造成的水污染,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废渣等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的综合污染,汽车、各种施工造成的噪音污染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棘手因素,对城市的未来规划产生不利影响。

(三)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城市规划需要各种自然资源,因此必须对各种资源进行采集。但是以前的城市规划中,由于众多建材矿产企业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生态的保护与恢复,造成植被破坏、山体破碎、湿地系统消失等生态遗留问题。这些生态遗留问题的治理和恢复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加之后来的城市规划重蹈覆辙或者治理恢复力度不够,因此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成为未来城市规划一重大难题。

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认识到城市规划已经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避免重蹈覆辙,探寻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并进的道路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唯一途径。

(一)确立以“建设生态城市”为主的城市规划原则

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今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因此,确立以“建设生态城市”为主的城市规划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建设生态城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环境承载力、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全面规划。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纲要之一。

(二)合理划分区域

城市规划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可以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等,在划分区域时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工业区的选址要避开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避开上风口,生活区则要选择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建设新城区时,要对老城区进行综合分析,选址要得当,使老城区与新城区能够相互协调,不同的功能得到协调发挥。

(三)整治城市污染

城市环境质量低下是城市规划面临的一大生态难题。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聚集区,是城市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且城市污染制造是持续不间断的,如果不及时整治,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整治城市污染刻不容缓。整治城市污染首先要有效地遏制污染源,工厂生产、居民生活、城市交通是造成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要加以监督和管理,同时宣传生态保护,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其次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要及时进行处理。当前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手段都较低下,因此需要

加大对城市环境质量方面的投入,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进行治理。再次,要健全城市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城市环境的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

(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资源的利用率是关系城市规划成败的重要因素。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一大学问。许多城市只看到经济利益,从而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当前经济利益,如在看到房地产业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许多城市规划出大面积的土地去建造楼房,结果因为规划不合理,建造出来卖不掉或者由于开发商的问题根本没有建成,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了经济利益。因此,杜绝滥采滥挖、浪费等现象是必要的。城市规划时要把经济

发展和资源状况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城市规划中,由于各种主管原因和客观原因,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首先要树立节约意识,充分认识到资源的紧缺状况。其次,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再次,开发新资源或者可代替资源是未来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

(五)加强绿化,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当下的城市绿化率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但仍未能达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水平,并且存在一些问题,如绿化不合理,该绿化的地方不进行绿化,不该绿化的地方反而绿化过度等。因此,加强绿化仍然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加强绿化,提高绿化水平,要制定严格的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合理划分绿化区域和面积,科学安排布局,加强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化系统。加强城市绿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

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欣元.略论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环境问题[D].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06 月第24 卷.

篇(3)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当前农业生态环境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除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外,生态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不够。生态农业虽然在我国发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绩,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以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为主,毕竟千年流传下来的农耕模式很难一时改变。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下,需要政府和广大人民一起努力,大力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工程的开展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环境保护法,使环境治理工作有了法律武器支持。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政府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舆论宣传就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不是某个单位,某个人的事情,是全民参与的事情,鉴于此,要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农产品。

(二)合理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产品,避免因盲目种植带来的供过于求、产品相似的负面影响。发挥生态农业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扬长避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粮食的种植面积可以适当减少,结合地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不仅发挥了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我国农业生态理论与模式,吸取国内外成功方面的经验,开展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深化我国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同时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

(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广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已有成熟的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传授新的科技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农业科研力度,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

篇(4)

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使人在环境空间中既满足使用要求、舒适美观、宜人的环境氛围等又能满足生理、心理需求,最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人本性原则并不排斥与自然的结合,人本性与自然性在很多时候是有冲突的,但最终应是融合的。即实现“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实现共生共享共美。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指出的“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贡献。季羡林大师亦指出“依我看,办法就是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习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幸福地自下而上下去”。

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强调文化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延续。还要满足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需求,强调为当代人的使用和发展保留机会的同时.保留并强化后人享有同样的机会。这是人本性原则的另一重要体现。

2 整体性原则

“环境”一词本身就强调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环境艺术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整体性原则要求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生物圈和技术圈都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一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的利益。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将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大于它各部分和的系统。对环境设计各要素(包括自然的、生物的和文化的)进行安排和协调,研究各环境要素之问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与管理,使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能源、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这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再是将单一环境元素(如空间、风格、行为心理、绿化、照明、水电设施)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构成环境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变量和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最终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

3 地方性原则

做环境设计首先应考虑设计所处的地域,任何一个我们为之赞叹的乡村或民居,都是居者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当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征,烙刻着历史的印迹。现代环境艺术强调我们必须了解地方特征,包括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还要了解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及如何在设计中恰当地体现。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考虑它们对设计的启示。但是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地域中人的需要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不可能仍刻意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仍应以地域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地域的地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规律,综合所有这些因素的一个新的设计过程。

地方性原则还包括对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这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而建材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减少环境污染、最高循环再利用率。显然,这样的环境协调性是地方环境持续发展的基础。

4 生态原则

人类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自己对生存环境的更高追求,但是过度无序开发和毫无节制地滥用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地球上有很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延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就是设计中所要把握的生态原则。结合“4R”设计根据Reduce(减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循环)和Renewable(可再生)原则在自然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减少物质、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工环境由纯消费型向可循环型转变。

5 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

篇(5)

1、泰来县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退化和源短缺等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其恢复和重建时间长,资金投入大,而且有些破坏是不可逆的,当前泰来县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表现在:

1.1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近几年,泰来县生态林业建设成绩显著,但营造防护林树种单一,虽然泰来县现有森林面积75.4 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13.79%,比20 世纪80 年代增加了13.5%,但生态环境效益高的天然林、成熟林蓄积量却呈下降趋势。

1.2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835857.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8.2%,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1.3地质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大庆油田的油气开采已延伸到泰来县境内的大兴、江桥、平洋等8个乡镇,供应齐齐哈尔市居民用气和工业用气的阿拉新气站、时雨气站及平洋油田等座落在泰来县域内,草原油气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98年特大洪涝灾害,使泰来县的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严重的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等地质灾害。

1.4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湿地被人们誉为"自然之肾",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由于对湿地生态功能认识不足,从50年代起,泰来县开始大规模开垦湿地,造成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生态调节功能下能,地方小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湿地已成为泰来县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

2、治理对策

长期以来我县实行的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欠下了巨额生态环境赤字,为偿还长期以来欠下的巨额生态赤字。泰来县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

(1)实施治沙造林,加快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

2001年,泰来县制定了《泰来县2001―2008年治沙造林规划》,经县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形成了决议,,保证了生态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经过多年的治沙造林实践,我县创造并推广了三种治沙造林模式,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一是高效庄园治沙造林模式。该模式以江桥豆海小区为代表,小区总面积1.5万亩。开发前,该区是一片滚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仅为4.6%。在小区建设上,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沙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立体开发庄园治沙模式,在区内建标准化节能住宅、栽树、打井上喷灌、客造、架设输电线路、修路,使小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43%,节水灌溉率达到100%,昔日的沙丘变成了高产稳产田。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800元增加到现在的近万元。现已建立庄园式治沙小区2个,治理沙地10.8万亩。二是生态屏障治沙造林模式。该模式以宏程屏障治沙区为代表,小区面积1.5万亩。治理前,81%的面积不同程度遭到风蚀。近年来,通过采取网带片结合、乔灌草结合和“窄带、近距离小网格”的办法,形成了以樟子松为骨架,乔、灌相结合的防风固沙群,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2%提高到 90%,有效遏制了风沙对县城的侵蚀。现已推广屏障防沙治沙模式5.5万亩。三是林水结合综合治沙造林模式。该模式以宁姜、胜利林水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代表,示范区面积1670亩。该模式因地制宜规划防护网格,采取乔灌结合、高矮结合、林水结合的方式营造防风固沙林,铺设输水管道,全部实行喷灌作业,保证林木和农作物用水。现已推广林水结合治沙模式3万亩。2008年,泰来县在省林业厅“三北站”的指导下,在江桥镇创建了1200亩的生态经济林示范园区,引种有经济价值并且具有开发潜力的灌木树种营造片状混交林。其中:沙棘150亩、枸杞150亩、山杏450亩、胡枝子450亩。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8%,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林模式已成为泰来县又一成功的治沙模式,将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在规划的引导下,2001年以来,我县以平均每年5万亩的速度推进治沙造林。目前,全县已完成八年治沙造林总规划面积的100%。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2%提高到13.79%.

(2)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

篇(6)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2-0055-07

国家认同是维系现代国家民族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政治心理基础,是一个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具体包括政治认同、经济认同、社会认同和地理环境认同等方面的内容。国家认同是一种心理过程,往往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影响到中国的发展前途,而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并不乐观,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种种后果,已经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问题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物质环境的影响

在国家认同的各种影响因素中,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生态环境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这是生态对人的价值――作为人类生存的条件和保障,是对人类生命和福祉至关重要的、且没有替代物的最根本的价值。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而人要生存,就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因为人不但靠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无机环境来生活,而且人在肉体上也必须依靠自然物,生态环境给人的智慧、情感、灵性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和养料。人离不开自然界,人只有时时刻刻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到人们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利益,它的影响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毫无疑问,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形成国家认同物质基础的物质条件,它是国家认同最原始的起点,是保证一个人国家认同重要的条件之一,是最具稳定性的因素。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中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大气、固体废弃物等新型污染加重,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监测的50多座城市里污染最严重的10名之中。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似乎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觉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没有污染的水,吃上没有毒素的食物都是一种奢望,以致有不少人就为了青山绿水,为了新鲜的空气,为了健康的食物,而竭尽全力移民海外,环境因素已经成了民众大量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10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各界精英、富商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或国籍。在他们看来,优质教育、清洁空气、安全食品、安全感,都将在移民的彼岸得到。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传媒方式,以及周围的亲人、朋友、同学等了解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样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对于那些家乡是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地方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尤为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家乡人们健康、生活和发展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环境意识,他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思考除了学习和就业以外的很多问题,包括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政府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乏力做法已经导致部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弱化和认同危机的产生。问卷调查显示,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考虑到生态环境有移民的想法,即便暂时不能移民,也希望通过先留学去体会国外的生活,然后再考虑是否移民,相比较中小学生和部分成年人,大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思考相对较长远,他们深知生态环境对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二、生态环境问题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人际氛围的影响

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同时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种关系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观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 年,第 10 页。在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也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和谐,就会导致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6-27(第 2 版)。

从深层意义上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也即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比如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公正,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的缺失,环境公正的缺失表现在:不是所有人都公平地享受环境权利,资源分配不公就是其中之一;不是所有人在破坏环境后都公平地承担责任,一些人为了私利利用和破坏环境后逃过了法律的惩罚,等等。这种环境公正的缺失说到底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通过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剥削来实现,人为“占有更多的物,统治更多的人,求得更大的名,而不惜拼命地盘剥自然,互相倾轧,结果,人们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社会矛盾,而且使自己成为金钱、技术、权力的俘虏,陷入物化和异化的可悲境地”光:《生存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303 页。。生态环境状况急剧恶化,从整体和长远来看,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因此蒙受损害,比如空气质量恶化,每个社会成员都呼吸相同的空气,但从短期情况来看,环境恶化的同时,还是存在着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的情况。中国当下的情况就是,一部分的发展损害了另一部分人发展的权利,当代人的发展损害了后代人发展的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会不和谐,影响人们生存的和谐氛围。

因为生态环境原因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在高校也有体现。在中外各种社会思潮及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倡导“人类中心主义”,部分学生对环境肆意破坏,比如随地乱扔垃圾、任意践踏草坪、随地吐痰,而且校内长流水、长明灯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把消费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因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比如盲目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型消费、攀比性消费等消费现象普遍存在。他们追求享乐,认为自然是可以随意掠夺的,甚至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很多学生头脑中没有环保意识,认识不到自己对环境保护所应承担的责任,他们不会考虑到在他们追捧消费主义的背后是沉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和压力。一些不合理消费欲望的满足,是以额外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代价的。而同时,一部分学生对资源的过度消费和浪费,却损害了其他学生的利益,比如相对富有学生的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就损害了相对贫困同学的权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的过度消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经济不发达同学的权益,导致了同学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以致很多人认为中国人现在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一切,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怀疑,长期在不和谐的人际氛围中生活,势必影响人们的国家认同感。

三、生态环境问题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政治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口激增、能源短缺、全球温室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森林面积缩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和灭绝等,以上问题有些影响是潜在的,暂时不明显的,有些影响是现实且严重的,比如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直接危害着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状况。当人们的基本生存状况恶化的时候,自然会影响政治的稳定。“生态环境问题是特殊的政治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政治利益的差别(如阶级、集团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方面,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其影响并不以阶级来划界,是普遍的;再者,环境退化的结果可能是全人类的共同毁灭。在这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使得人们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有较大提高,这是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政治参与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泊言:《绿色政治――环境问题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年,第 52 页。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环境退化和人地关系紧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不稳定的隐患。从世界范围来说,资源短缺易导致局部战争,因为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从而造成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加之在时空、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导致存在某些地区性资源严重匮乏。从过去许多战例来看,环境资源短缺也是导致局部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因。环境纠纷也容易挑起严重事端,尤其是一些。在我国,由于生态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时有发生,当环境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时,就很容易成为,因为环境问题关系到的是群体利益。“据统计,环境污染引发的以年均 29%的速度递增,2005 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万起,对抗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中国已提前进入了环境事故高发期,松花江事件后,全国平均每两日发生一起水污染事故。今后,环境污染极易与环境公平搅在一起,成为诱发的导火索。”潘岳:《和谐社会目标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问题引发的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地区群众在基本环境权益甚至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之下采取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在中采取的一些极端的行为方式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威胁着社会政治的稳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全体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衣食住行等这些生存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对生活质量必然会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产生了严重影响,有些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这也是生态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势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怨言和不满的重要原因。一旦产生生态环境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希望政府能出面解决,如果政府不能很好解决,一些人就会采取过激行为甚至引起,有时候会因为特殊原因还会蔓延。当环境跨界污染时,往往会引起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不满、矛盾甚至冲突,近期黄浦江发生的死猪事件,已经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一些民众上网发帖,希望政府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当企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环境问题肆无忌惮地排污时,就会引起周围居民与企业之间的冲突,类似的事件近些年在我国时有发生。而作为民众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给予所有希望的政府对污染监督不力或惩罚不力的时候,就会引起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冲突,如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2009年7月,当地上千名村民因不堪污染之害,围堵镇政府、派出所。

很多时候,由生态环境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一开始并不都是大规模或者对抗性的,但是由于企业或者政府的应对不及时,处理不恰当,导致民众的不满,加上现在的信息传播技术,局部的小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会迅速产生放大效应,引起更多人的恐慌和不满,从而加剧了矛盾的深化和冲突规模的扩大。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某些敌对势力还会利用由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冲突,这样一来,冲突就超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威胁到政治环境的和谐和稳定。当然,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没有其他社会矛盾的介入,当问题不断积聚而不能妥善解决的时候,由此引发的环境冲突也会对政治稳定产生巨大影响。正如诺曼・迈尔斯所言:“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问题相互发生作用,而相互作用的共同产品不是相加而是倍增的时候,便会产生这种现象;也就是说,它们的影响以一种互相增强的方式起作用。一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结合在一起,其结果不是一个双重问题,而是一个超级问题。”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王正平、金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 202 页。

大学生虽然生活在相对单纯的学校环境中,但是毕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能与社会完全脱节,而且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事物,有比较独立的判断,所以生态问题对大学生一样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常常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而且有些问题就发生在大学生的家乡或者读书的城市,他们会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其中,有时由于大学生本身思想的不成熟,常常成为其他人利用的对象,加之大学生本身就比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这类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往往把生态环境问题上升为民族问题,进而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产生矛盾,一些狭隘民族认同的人就会以此做文章,瓦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已有的国家认同,造成对国家认同的危机,在同学中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不安定的因素。

四、生态环境问题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中政府认同的影响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治理主体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但是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典型的公共性,不是单个组织或者个人能够解决的,因此决定着政府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所以只有政府负起强烈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全面且长远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才能确保职能到位,狠抓落实,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真正有成效。

政府认同作为存在于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对政府(以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为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府做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一些政府部门还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恶化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更没有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在政治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部分地方干部仅仅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可获得的短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甚至以此作为评价政绩的依据,忽视甚至漠视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没有意识到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特别在我国广大的偏远或者农村地区,不少基层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尤为淡薄,对生态环境和政治稳定关联性的认识普遍存在着“盲点”。一些企业和个人仅仅考虑一己私利、短期利益或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不惜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甚至以人的生命为代价。世界银行估计,到2020年,空气污染对中国城市人口造成的影响包括:在城市地区将有60万人过早死亡,每年发生2000余例呼吸器官疾病,550万例慢性支气管炎,健康原因造成的损失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西泽・切拉拉:《环境污染威胁中国人健康》,《养生大世界》,2006年第1期。这些严重的生态后果,虽然很多是由于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出现扭曲而产生,但是这与一些地方的政府职能部门不科学的发展观和不科学的政绩观、非绿色的公共政策,单一的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价值追求,以及政府行为的越位、错位和失位,某些政府部门没有实施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等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

篇(7)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总书记在党的十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盈江打造“生态盈江、翡翠盈江、中国坚果之乡”三大品牌的战略构想,就盈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盈江县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山区土地被大量开垦,自然林减少

盈江县山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2.93%,植被发育良好,河谷切割较深,山势陡峻,高差悬殊,从而形成坡陡、坡长的自然结构特点。近年来,山区农村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了人为的大量开垦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生态林与自然林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植被受损严重,客观上造成人为水土大量流失。大量的河沙堆积大盈江,大盈江平原段河床在不断的上升。

(二)人口增长过快,森林、土地承载力下降

2011年盈江县年末总人口达到3067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3‰,为全州五县市之冠。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造成粮食、燃料、用材等生产生活物质不足,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人们便不择手段地向自然界强行掠夺,盲目开垦土地,从而打破了自然界各链条之间的平衡,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水土流失日益加重,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挤占面积日益加大,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

(三)森林被过度采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

乱砍滥伐森林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有效扼制,硅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森林的砍伐,使森林蓄水保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作用降低。与此同时,缘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也降低了地表层的蓄水保土和抗侵蚀能力,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大面积扩大。2012年全县林木采伐指标103万立方米,木材外调(含进口)110万方,木炭3461吨。

(四)环境监管和治理不到位,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

近年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以损坏环境作为代价,来取得眼前的经济利益。一是超标排放污染加大。一些老的污染源还没有得到全面治理,新的污染源又在不断增加。例如:盈江硅冶厂及城镇垃圾对生态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二是城市污染速度在加快。由于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厂,盈江县现有露天垃圾场对水、土地、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三是农村环境污染在加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的不规范使用,加之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到处乱扔,人畜粪便随意排放,农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五)水电站的过渡开发建设,造成多种环境问题

盈江县有大盈江、槟榔江、勐乃江、勐嘎江等43条大小河流,这些大小河流形成约260多万千瓦的水能蕴藏量,占德宏全州水能蕴藏量的70%与可开发总量的75%。截至2010年,全县已批建水电站106座,总装机容量268.393万千瓦,2011年已建成60座,装机186万千瓦。电站建设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河道断流、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等环境问题。

二、加强盈江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强化综合治理观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最高境界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载体,是一项宠大而雄伟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切实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新时期一个既具有阶段性,又有长远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切实搞好前瞻性的战略构建。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在保护生态平衡这个道理;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障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全县各族人民达成共识。要加强宣传,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性节日和民族节日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宣传活动,还可制作环保手提袋、环保日历进行宣传。

(二)加大整治各类企业污染的力度

要切实加大近年来对盈江自然环境和水源污染较为严重的制糖企业及工矿有害排放物的依法排污治污工作,彻底杜绝和避免工业废旧污染源(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之形成良好的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格局。一是加强环境监察工作。按时对县域内排污企业污染减排设施进行监察,确保正常运行,落实好《德宏州“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二是畅通投诉渠道,调解污染纠纷。充分利用“12369”环保投诉热线及时受理和调处投诉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环保权益;三是以县城环境整治为契机,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坚持贯彻执行单位领导挂勾责任制,采取问责制度,对工作不力的、问题存在较大的要进行问责。同时在进行水电资源的开发建设中,所进行的修路、修渠道、建盖厂房和办公区、生活区毁坏的植被,各电站业主应及早规划、及早动手,在空地和斜坡上积极开展绿化和植树造林,改善和美化环境,逐步恢复植被。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泥沙石等废弃物,各电站业主应严格按照环保和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程弃渣运至指定的位置,妥善处理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杜绝或减少污水、污物排入河流,减少水土流失和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电站投产后安全运行;四是环保部门、森林公安和林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管理、强化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坚决彻底打击和遏制污染环境的行为,使生态文明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开展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良性发展

一是加大资源林政管理力度。针对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森林保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在林木采运方面,严格实行限额采伐,严格木材指标管理,严管生态公益林,适当放宽人工林。在林地林权管理方面,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工作。对重大项目做到提前介入,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服务。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林业案件。森林公安、林政稽查、各基层执法人员团结协作,恪尽职守,依法办案,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扎实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为保障绿化造林按质按量的顺利实施,要对全县苗圃进行苗木检疫、检验,对合格苗木签发“一签两证”,对发生病虫害的林木及时进行了药物治理;为防止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出),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开展森林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同时,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对过往运输木材及种苗进行严格检查。进一步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检疫,规范管理,提高防治能力。全面抓好各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监测,依法抓好林产品的调运检疫。

(四)依法行政,确保环境安全

篇(8)

水利工程规划的合理性能够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在对水利工程进行新建的过程中要对水利工程为新生环境组成这一问题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能够更好地保证水利工程与其他环境组成相互协调,处于平衡状态中。同时,作为水利工程中的工作人员,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工程规划中的生态设计工作放在重点工作内容当中,从而将工程转化为资源,推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1水利工程规划中生态设计的若干问题

在水利工程规划中,为更好的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在对完成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工作后,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加强管理水平,对当地的各种资源条件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生产提供丰富的水资源。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受自然与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水利工程规划中的生态设计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与不足,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受地域性差异影响,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缺乏统一性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面积广阔,不同的地区又会在地质、地势、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农业生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在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无法在设计标准与施工中实现统一化,导致施工难度较大[1]。

1.2工作人员环境保护意识缺乏

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已经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将其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并通过对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在目前的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工作中,生态环境环保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重点问题[2]。原因就在于我国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环保意识缺乏,生态水利工程概念引进的时间较短,各方面都缺乏成熟的、完善的应用体系,导致在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相关的设计人员缺乏对生态环保问题的考虑。另外,由于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较差,在对相应的工程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大多重视水利工程的经济性与实用性,而忽视水利工程的生态性,导致环境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2水利工程规划中生态设计的具体策略

2.1保证准备工作的充分性

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之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能够直接影响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在工程施工之前,在材料的选择、人员的配备以及机械的准备方面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之前,要对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了解与分析,并对工程多处的地点进行勘察,全面掌握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求以及施工进度,进而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另外,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之前,也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以及技术复核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都准备充分的基础上,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

2.2对生态水利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严格把关

在水利工程规划工作中进行生态设计时,不仅要将生态水利工程应该具备的防洪功能与灌溉功能做充分体现,还需要将其生态性充分体现出来,进而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3]。为了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在图纸设计的过程中,详细了解工程周围的情况,如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对坡体结构的控制。另外,为了更好的避免水利工程规划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并有效的协调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的满足水利工程的生态保护功能。

2.3强化设计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为更好的实现水利工程规划的生态设计工作,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组织设计人员参与相应的培训活动,帮助其全面了解我国当前的环境状况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有效强化设计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在设计中能够重视对环境问题的考虑。另外,在实际的设计工作开展中,也可以将环境保护在水利工程的标准中纳入,并强化对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与水利工程设计图的审核力度,使其充分满足环保要求。

2.4保证生态水利工程有效衔接施工

在生态水利工程实际施工中,设计人员要与施工人员做好工作交底,并深入现场,对相应的施工项目进行指导,以防止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缺乏环保意识,从而对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在施工中,要指导施工人员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要对完善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责任制度进行构建,将施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以及生态管理等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上,从而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环保意识,对生态设计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

2.5采用生态护堤

篇(9)

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发展旅游经济也是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有力措施。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着加大的依赖,也有着对环境消耗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的问题。

1.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述

1.1协调发展度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

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

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上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科学的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熵值法来确定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程度与发展,也能够从中反映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评价研究方法还无法实现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研究,要想实现精细化研究还要在确定权重的方法和过程上加以改进。还要在协同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反映出更加真实有效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是一项对生态环境有着很大依赖程度的产业,当前我国各城市对于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非常重视,关于二者协调发展的质量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将我国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国外的城市相比,可能存在的差距会更大,但代表我国城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还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翁钢民.鲁超.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0(03)

篇(10)

1.1 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往往指的是进行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而每种生物凭借其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对于自然环境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而全球不同的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故而,农业生产必须要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等处罚,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1.2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业生态一般指的是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具体来说,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保护农业环境的生产安全。(2)保护农业生产资源的安全。(3)保护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物安全。(4)保护农业生产产品的安全。

所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和基础,是人类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2 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受到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之后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根据标准进行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三废”对土地、大气和资源的污染无疑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农民自身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肆进行农药和化学药品的释放,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工业的发展对于大气污染也是相当严重,随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全球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 水资源污染且紧缺严重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的是总量丰沛平均紧缺的情况。而我国农业用水量几乎占据了总用水量近70%作于。而且,我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的情况。所以,上升到农业生产层面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将面对严重缺水的情况。而且,由于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

2.3 水土流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的水土流失已经接近了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近4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还将会持续上升。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已经造成我国土地荒漠、草原退化和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最终,我国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水土沼泽化、盐渍化以及肥力缺失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4 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 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现阶段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定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国环保部门联合农业部门重点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推广,逐步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 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要素,也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没有耕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我国水污染的频发。所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故而,我国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4 结语

不得不说,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生存危机。而这种农业生产危机的源头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故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针对现阶段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定要加强治理,积极防范,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88-2

1 桂平市地区的生态环境概况

桂平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境内的河流均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从西北部入境的黔江与从西南部入境的郁江汇合后注入浔江。其他河流共45条,其中20条流入郁江,10条流入黔江,15条流入浔江,总里程993.3km。桂平市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到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江河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全市土地总面积407261.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09776.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5%;非林地面积197484.6hm2,占48.5%。全市森林覆盖率46.21%。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54125.2hm2,占林地面积73.5%;疏林地面积390.0hm2,占0.2%;灌木林面积28154.9hm2,占13.4%;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023.9hm2,占1.9%;苗圃地面积64.0hm2;无立木林地面积9096.3hm2,占4.3%;宜林地面积13775.9hm2,占6.6%;辅助生产林地面积146.2hm2,占0.1%。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6800683m3。其中:乔木林地蓄积量6487607m3,占95.4%;疏林蓄积量390m3;散生木、四旁树蓄积量312225m3,占4.6%。

市内地带性植被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林,由于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已被破坏,取而代之主要是以人工针叶林为主的植被群落,乔木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部分乔木经济林及少数残存的原生或次生阔叶林,灌木树种主要有桃金娘、岗松、野牡丹及部分人工矮化了的经济林如荔枝、龙眼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茅根、野古草、纤毛鸭咀草、五节芒等,蕨类有东方乌毛蕨、芒箕、扇状铁线蕨、铺地蜈蚣、菜蕨等。

2 桂平市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问题

2.1 地区间不均衡性

桂平市的林业规划缺乏全局观念,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局部性,这就要求综合治理的手段,不同林地适合种植的树种是不同的,应该深入调查确定各个地区最适宜种植的树种,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让各地对建设生态环境的战略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当然也要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生态建设要认真落实,不浮躁、不冒进,力争把全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当地民众互相监督,保护已有的建设成果,使桂平市的生态建设成为“一盘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2.2 滥采乱挖,生态恶化形势严峻

从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拥有电器数量猛增,在给百姓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比如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级冰川融化,淹没沿海地区,而一些地区正好相反,长期滥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致使干旱问题不断升级,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长期以来,桂平市许多地区仅仅考虑林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林区的生态效应,导致林地生态环境退化,并且遭到破坏。桂平市一些公益林地区存在严重的滥采乱伐现象,不仅破坏了林木资源,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严重毁坏了林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导致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如非法采集名贵稀有树种等现象,严重破坏植被多样性,野生动物数量也随之减少,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演替进程加快,对桂平市区域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3 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严重

在桂平市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水土流失和沙化现象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逐年增多,不仅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危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据初步统计,桂平市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较以往成倍增长,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可小觑的损失。林区植被被破坏后,会逐步退化成沙地,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为沙漠化形成不可逆转的物质基础,加之风的作用,沙地面积会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恶化到一定的地步,人力所能控制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要从当下抓起这项工作,避免问题的严重化。

3 桂平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 加强领导,确保完善区划界定成果质量

经过多年的实施,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存在的问题较为普遍,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核定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为了确保完善区划界定成果质量,桂平市成立了由林业局局长为组长的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领导小组,并以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为技术依托,组织开展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整个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完成,一是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掌握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技术操作细则;二是对调整或界线有争议的,技术人员要深入实地进行现场界定;三是根据2009年二类调查成果更新小班属性数据、图库,建立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编制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有关成果等。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到位,各部门密切配合,从而确保了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质量。

3.2 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

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渠道,建立森林生态工程建设基金制度,分级管理,专项使用,确保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林业的扶持政策,强化社会林业的意识,按照省人大《广西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从地方财政总支出中安排不低于1%的资金,用于造林、育林、护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林业科技教育”,要加大投入,促进资源培育。鼓励群众投劳造林,对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要合理确定有偿投入比例。

依靠科技兴林,是振兴我市林业的根本出路,也是搞好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保证。在工程建设投入上增加科技含量,把实用技术推广纳入工程建设计划。要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稳定科技推广队伍,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抓好各层次的技术培训、科技信息传递和应用;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生产第一线,努力提高科技兴林水平;利用生态经济技术指标指导、验收、考评工程建设成果。

3.3 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制度

生态公益林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维护国土安全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和灌木林。解决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或补偿过低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公益林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关系到公益林的安全和稳定。因此,进一步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使补偿标准达到区域用材林地地租标准。同时,将未获得补偿的公益林地,纳入补偿范围,使投入到公益林经营中所损失的直接利益得到回报,并取得社会平均营林利润。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民心,确保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3.4 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

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 形成全社会关爱林业、保护森林的良好氛围,就必须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一是要在林区入口处、管护范围四周立碑公示,做到家喻户晓;二是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并采用办培训班、写宣传标语、印发宣传手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宣传;三是制定合理有效的监管制度,严厉打击破坏林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为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