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4 16:14: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39-01

中国的古诗词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意义深远,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及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对学生的修养、素质进行有效的陶冶,就要通过古诗词的阅读方面去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达到各方面提升的效果。这种做法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看到古诗词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古诗词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长远意义

1、提升审美观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将真理美、意境美和音乐美融合到了一起,陶冶了学生的审美观。小学生对于善恶美丑通常只是直观的去感受,不懂得应用审美进行内在的深度感受,因此对事物的内在得不到好的感受。古诗词往往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及心境内涵,也表露出诗人的心志。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加深,同时进行审美的感知。如果想使学生的审美意境得以提升,能够正确的了解审美原则,老师就应该通过古诗词的讲解、审评、感受来开发学生的审美理念。

2、古诗词鉴赏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

古诗词的授课特色是汲取古老的思维精华同时弘扬中华的民族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出了古代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真理的深化理解,也体现出了世代劳动者的智慧聪颖。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理诚信,懂得待人接物的准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珍爱友人的情操以及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二、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索

1、加强练笔训练

练笔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对一首诗词的意思进行充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比如:在学生进行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以后,布置学生描写一个简短的故事以本诗的意境为题材;或者在学生学习了《卖炭翁》后,可以布置学生对卖炭翁的命运进行相应的描写。练笔的意义在于通过学生对古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以后,扩充写作的一种训练,达到提升学生想象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目的。

2、在实际生活中强化诗词的运用

我在给学生讲授《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讲到李白用桃花潭水来比拟他与汪伦友情的深厚程度,通过讲解我引导学生去体会李白那时的心境。学生通过学习,将诗里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们跃跃欲试,将友情、亲情进行相应的描述。有一位学生学以致用的写到“李军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送别声。”还有同学写到“高速公路千万里,不及李静送我情”,等等。在对《忆江南》这首诗的学习过后,学生更是乐于进行改编改写。有位同学写道:“故乡美,风景美如画。寒冬麦苗青悠悠,早起白雾轻飘飘。怎不忆故乡?”还有同学写道:“家乡好,蔬果旧如今。家乡苹果红似火,家乡牛肉美人间。岂不忆家乡?”,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诗词的创新创作进行自己思想的添加来熟练掌握诗词的含义而不是单纯的接收学习内容。

3、合理强化的利用想象力

想要了解诗人所写诗词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景及内在含义,就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联想。由此看来,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从审美的角度开始,结合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对诗词的理解学习过程中如果没用适当的使用想象力,那么诗词的美就很难被挖掘出来,其主要原因就是诗词的构想都是源自于想象空间的。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一诗,诗人通过对柳树的观察想象到碧玉,对柳树条的观察想象到丝绦,对无形的春风的感受想象到有形的剪刀,因此可以得出,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学生在对诗词进行理解的同时也要充分的利用想象力,想象力的神奇之处可见一斑。

4、将诗词同现实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描写的美,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模式,想要学生进行模仿填词,学以致用,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诗词的学习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并评选出当日“最佳背诵者”;每周进行为古诗词配画作的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作画,评选“优秀作画者”;对学生每月的古诗词学习情况告知家长,等等。通常,我也非常关注于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新、旧知识熟练掌握。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村居》一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所有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举办“春之韵”古诗词朗诵大赛。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同时增加成就感,消除学生学习的腻烦心理,多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感。

总而言之,让小学的古诗词教学具有吸引力及发展前途,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并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喜欢古诗词,那么我们应该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及古诗词所表达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无法做到“以生为本”,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

从目前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他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进行讲解,但是学生是否喜欢听,是否听得懂,并没有得到关注,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小学各年级课堂的通病,这样的教学忽视了“生本”原则,忽视了学生本身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法老旧,教学思维桎梏

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的问题,实际上在我国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研究中,已经属于老生常谈,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已经被引入,但是从整体范围来看,传统教学思维的桎梏依旧存在,很多语文教师即便是能够认识到“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依旧很难沉底拜托“说教、死记硬板、应付考试”等思想,同时新型教学方法掌握不全面,应用不到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思维僵化的问题依旧存在,并且也亟待解决。

3、忽视小学教育目标,学生发展片面化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与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一致,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根本目的。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年级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要着力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只是关注了学生在语文方面能力的培养,缺少综合性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在课程中进行纵向的学科联系,很少开展审美教学以及学生情感培养,在教学上片面化的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相背离。

二、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自主学习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依旧相对完善,因此这个时候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运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独立完成学习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学生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分析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游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造句训练,在游戏之前讲明规则,获得胜利的一组要给予奖励,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升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扮演的方法,开展表演活动,以《世纪宝鼎》为例,学生们可以扮演课文中的中国馆员,让他们自己编排表演,组织语言,并向世界各国介绍我国的世纪宝鼎,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都会有所进步,虽然不一定会开展的尽善尽美,但是活动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开展得好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类似这样的活动亲自参与进来,亲自体会和感受,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习兴趣也会由此激发。

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和谐课堂气氛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活用教学方法,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升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而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法效果都非常好,比如: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等,下面以情境教学法为例进行分析:

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创设情境,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伙伴进行回忆,并要求学生对他们的样貌、特点以及和他们发生过什么样有趣的故事进行描述,学生经过回忆、思考之后,教师选择几名一到两名学生进行描述,这个时候学生们依旧沉浸在对往昔伙伴的回忆中,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抓住这个良好的氛围,播放“闰土典型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同学们回忆了自己的伙伴,下面猜一猜这个少年,会是谁的伙伴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少年闰土》,这样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升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与课堂教学效果。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小学的语文教育,隶属于基本的教育范畴,在语文这门学科的相关特点来分析,语文把“文”作为它的主要形式,在内容上审美化、情感化以及形象化,“寓道于文”、“以文载道”这二者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就是要遵循因“文”而施的相关原则。语文这门学科它不仅需要智育上的培养,还需要在美育和德育上进行锻造,无论是其文学性、思想性还是知识性,都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相关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以及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要把德育方面的教育良好的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一)小学这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的塑造与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小学阶段又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教学之中所存在的脱离实际、满堂说、枯燥无味的一些空间说教,不仅不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样会让小学生们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一定要把趣味性与只是有机结合,才可以使得孩子们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进一步受到相关启发,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语文方面的朗读,用读书的形式来传情悟道。朗读这项活动对于小学的儿童们来说是他们最初的一种阅读活动。人类的语言学曾有过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表示朗读并不是机械的把书本中的知识不假思索的读出来,是通过学生内部的语言,结合自己的话对原文中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让原文中展示的思想融为读者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巧妙的去渗透德育教。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一些“悟情明理,以读为本”的新型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学好语文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德育素质,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精度、细读且投入自己感情的读,能够进一步帮助教师实现预期德育的目标。

(三)通过观察思考的形式,培养学生们用笔联系,挖掘去表象下的本质思想。作文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也很神奇,作文对于思维来说是创作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它可以综合的反映出这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世界,更是小学语文教学框架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作文所涉及和涵盖的面非常广泛,无论是人、物、景、事等,都要求小学生要讲真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真实的情感,不能说空话假话。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不仅应该注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深层次的激发,还应该注意在学生或者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之中找出震撼、感动的语言与文字,通过那些作品之中的一系列闪光点,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它的光辉,并且可以领悟到其中可贵的精神,让这种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植小学生的心田之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

二、注重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不仅仅是一方小天地的话说古今与中外,语文教学更不是锁定在课本上的“圈子式”知识传播,应该注重课堂与实践活动互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语文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语文修养的塑造,同时,利用实践进行德育的渗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主要“塑造者”是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反映学生的真实行动。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与传授的时候,在拓展、启发学生们的智能之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之中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恰当适时地进行德育思想的有机渗透,让学生可以从小就树立一个远大的报复与理想,并且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进一步形成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更能够以此提升学生语文修养的良好养成。

三、利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德育教育优质渗透

(一)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一步建立起综合素质框架。学生对于教学来说是主体,更是教育内容的主体,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学生在主体方面的表现应该是自我养成与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对于学生在德育上的具体要求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规范学生们的行为,规范其行为就要进行小学生守则的全面落实,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存在其阶段性的特征,更涵盖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二)首先是教育的工作应该注重整体阶段,也就是要根据学生之中存有的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那些问题,有目的、针对性的去突出其中一个重点,进一步解决其中之一的难题。另一个侧重点的教育中心应该分段进行,尊重总体共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个体的差异性,毕竟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高、中、低年纪在教育的具体内容上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其语文教材之中相对突出的德育内容进行各阶段的渗透,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具体策略,不能一种方式贯彻三个阶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要求“懂的”变可以,比如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或者是首都、国徽、国歌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应该适当进行民族知识以及国家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让学生懂的今天的学习与安宁生活,有着怎样的过去和历史。高年级可以贯彻党的方针与政策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额性质和国情,掌握社会动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塑造德育综合品质。

四、总结

小学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教学时候德育知识的渗透,语文这门学科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无论与各门知识的学习还是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该优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注重策略性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同时更塑造学生语文修养与德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以后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莱辛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让一个人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要进行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充满对阅读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去,从而从被动、强制地阅读变成主动、愿意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情绪,让学生可以充分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尽量不要把答案明确地告诉学生,而是多设置开放类型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深入教学过程挖掘阅读的内涵,了解文章的情感。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小蝌蚪长什么样呢?它是由什么生出来的?有几个阶段的生长历程?这样和自然充分相关的问题总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后,教师再合理地引入教学:现在就有个不知道自己会从什么样子长成什么样子的小蝌蚪在找妈妈,在找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自己作为蝌蚪的生长历程,最后找到了妈妈。从而总结了文章的大概意思,促进学生阅读的进度,锻炼学生的思维。

科技的发展让多媒体等大量地出现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完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视觉、听觉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文章进行合理想象的欲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体会。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宇宙中的地球图片,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深入的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方法

在?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铺垫。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及时为学生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学,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来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首先,教师需要重视阅读教学,为学生创建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读室的作用,还可以建立图书角,让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书籍进入学校和学生分享,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渗透中,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方式。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觉主动地对文章的结构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发展顺序进行分层或者分段,通过对文章进行一定的总结来让学生了解写作时倾注的感情,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自身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共鸣,从而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同时,对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秋思》《长相思》等诗歌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再加入一定的背景音乐,充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充分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融汇课内课外阅读

篇(5)

[1]刘晓.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

篇(6)

一、阅读教学中朗读方法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会朗读,便掌握了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对课文的学习中,通过朗读,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住课文的中心思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总结能力,在朗读中进行灵活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由于小学生具有非常丰富的联想能力,他们的思维很活跃,在对课文的学习中,通过朗读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朗读,将声音传到耳朵,用视听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扩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联想力,充分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另外,朗读是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有声语言,学生在读书中能够将冗长的书面内容转换成口头叙述,在朗读中,能够身临其境,不由自主的将自己放在作者的位置,用作者的心境去领会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趣味,品味文章,提升素养,受到启发。

最后,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试想,倘若在一堂语文课中,只是教师在按照课程要求,不停的讲解文章内容,或者是选择让学生默读课文的方式,那么可想而知,整个课堂的氛围是非常沉重的,没有一丝生动的迹象。但是,假如在课程设计时加入朗读的环节,那么整堂课就会立刻富有激情。学生通过朗读的声调,传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附带着生动形象的表情,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时而伴随着笑声,这样的学习效果要比单纯的满堂灌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学生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中角色的特点,例如人物的快乐与悲伤、动物的可爱与机灵等等。这些内容单纯通过无声阅读是体会不够的。除此之外,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字音调的感受能力。朗读的次数越多,对文章的感触就越深,对文字内容的鉴赏能力就越高。

二、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的朗读分析

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朗读教学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出学生读书的情感,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朗读训练中,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指导着学生去朗读,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朗读才是动听的,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部门的语句划分,重点读音的词语,教会学生一些例如重读、停顿等的朗读技巧,也可以先给学生示范朗读一下,让学生亲耳听到这种朗读的节奏感,感受到朗读的美,体会到朗读课程的乐趣,然后提问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给予表扬以及评价。

其次,分角色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式。找出课文的主要人物角色,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扮演,在阅读中掌握阅读的音调、语速,增强阅读的效果,也可以编排情景剧,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内容,掌握朗读技巧,通过自己的角色扮演,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出这个人应该是怎样的声音特色,根据自己的想象,朗读出角色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朗读技巧。

最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的训练,不能简单的认为,多读书,就可以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提前备课,在每节课中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达到一定的学习程度,有所提高,而不是每次都停留在同样的位置。老师通过引读,使学生完成朗读任务,也可以设计多种朗读方式,比如教师读上一段落,学生一齐读下一个段落,引导着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各项活动,例如朗读比赛等,设定一些名次,给予优秀的学生一些奖励,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不断地进行朗读训练,不断地在训练中提高朗读能力。

总而言之,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内容,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合理的运用教学资源,认真设计朗读教学的方案,通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我鉴赏能力、阅读能力等。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情感。”要想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就要大量阅读,细细品读。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将诵读与品读相结合,让学生从解读诗人入手,了解不同的古诗有不同的读法和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教育学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并适当地给予指导,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诵读、想象和体会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体会,进入意境,感悟情感,充分体会出诗中所表现的优美画面和意境,感悟诗中的神韵。

以《望庐山瀑布》为例,教师可以接连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谁能在加一个词的基础上,把题目变成一句完整的话?”“朗读也有讲究,谁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好呢?在读的过程中能看出礼拜到庐山瀑布去干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中,教师要重点突出“望”字。“这首诗要怎么读,能看出李白望的是什么吗?”语文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感性的。教师将解读诗人放在课堂的开端,可以引导学生明白读题的讲究,同一句诗词,不同的读法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悟。再比如,让学生品读第一、二行诗,并利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图片(没有“日照”、“紫烟”的香炉峰图片),让学生边读边看,看图中缺少什么?或者让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有“日照”、“紫烟”的香炉峰图片)提问学生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在欣赏香炉峰美景的同时,用词汇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

2.丰富情感,想象意境

古诗词意境深远,语言精练,为后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没有想象就是去了其中的韵味,有了想象古诗词就如同有了生命一般,生动形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语文课本,为学生创造意境,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融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从“生紫烟”到“挂前川”,从“飞流直下”到“落九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诗词想象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立体的场景,让学生感悟诗中情。

以《望庐山瀑布》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第三、四行诗,并在课件中展示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一起领略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教师可以当堂提问,如“你们通过观看录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领会水流很快,教师示范阅读,并配乐朗读,在读“飞流直下”时语速要快一些,读到“三千尺”时语速要慢,语调微扬,给人一种水流很缓的感觉。教师通过课件,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为学生朗读领悟诗中情感奠定了基础。

3.拓展阅读,综合学习

篇(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小学生心灵的一种培育,积极有效的阅读可以对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极大的提升,而且还会激发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近年来对小学生实施了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式,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小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的学习要求,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师长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也开始呈现出来。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小学语文在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偏离了语文自身的属性,而将语文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了思想和科学等其他的方面。语文教师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般会先由教师自己找出需要阅读的部分由学生阅读,然后再进行讲述,这就使得小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而教师则会为了调动小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而对教学内容实施其他方面的一些链接,这些链接则通常会成为一种喧宾夺主的存在。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述《落花生》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小学生了解文章的内蕴,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到了小学生应当怎样去学习落花生的品德,对于文章的文学方面的语言文字的描写等则被忽略掉了。

再者,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时,还肤浅地将不同的学科内容做了结合,对语文教学内容实施了空泛地拓展。比如《春》这篇文章,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完文章之后就开始让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小学生有人喜欢春天放风筝这件事,有人喜欢唱与春天相关的歌、跳和春天有联系的舞蹈等。课堂活跃度提高了,而语文教学课堂也不是语文课堂而是活动课了。再如讲述《五彩池》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匆忙讲完文章就让学生为五彩池写广告词,而没有给小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细致地思考,写的广告词就成为了文章的复刻,这种延伸不仅没有起到作用还浪费了教学的时间。

二、推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的对策

个性化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在尊重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极大地调动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却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偏离了教学的理念,从而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本文接下来谈论几点推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顺利实施的对策。

1、尊重小学生的阅读的主体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必须充分地尊重小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为小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阅读兴趣实施阅读创造机会。语文教师要努力感受学生喜欢某段文章的原因,以一颗孩子的心去衡量孩子进行阅读的效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做好对于学生的适时引导。比如在讲述《海上日出》这篇文章时,大多数的学生通过阅读都提出了对于海上日出景象的美好的感悟,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云出现的时候的日出则像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的学习一样。老师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对其想法进行一定的鼓励以拓展其思维,但是在学生的思维出现严重的偏离时,教师则要通过与他们交流达到对于他们的引导。

2、提供良好的个性化阅读平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而是一种情感的自由交流,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构建一种良好的个性化阅读平台,使学生在自己与文章形成的独特的感情共鸣中,达到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阅读平台需要是自由民主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而且有权力就某一方面的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教师要做的只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和引导者,积极适当地对学生的看法提出呼应,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化引导。比如教师在讲述古诗《赠汪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王伦以歌为李白送别这件事来进行自由讨论,帮助学生通过思考王伦送歌而不送酒的韵意来感受诗歌的情的含义。

3、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方式。小学生是一个较为活跃勇敢聪明的群体,他们在学习语文课程时,往往会有自己的阅读方式,可能他们会喜欢以夸张的语气来表现对于文章的理解,或者他们会喜欢抑扬顿挫的有感情的朗读,甚至还有的学生喜欢将一些哭和笑等情感表现直接加入到阅读中等。这些阅读方式只要不影响到学生真正的学习,语文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引导学生使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去感受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好,帮助他们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样势必会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个性化的适度以及自己与学生角色的定位,通过实施符合自己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篇(10)

1.个性化原则。在教育制度改革的环境中,语文教学需要将传统教学中的束缚以及应试教育的特点进行打破,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自我个性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保证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全面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不仅需要针对学生,还需要对教师自身进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展现语文教学特色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 民主化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教学中体现民主,是学生知道教学和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态度,要以温和的态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在教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影响学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等进行规范。

3. 培训学生语言能力。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修辞手法、文字、语音、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重点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也要遵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的写作、演讲、朗读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1.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备课是教师完成一堂课的关键,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语文教师先在课前进行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教师在课前进行的备课,包括教学材料、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的集体备课,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智慧,使教师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造学习气氛,引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气氛,将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等激发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性,需要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得到最大的收获,感受语文的魅力,然后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现。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表现,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学需要引导并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潜移默化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轻松、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篇(11)

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创作灵感才能写出好文章。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教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精心设计作文题目,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作文题目命得怎样,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如何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范围,使他们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所谓会写,就是指适合学生的写作能力,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种题目来源于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至今看来仍不失它的现实意义。要把作文题目命得让学生“爱写”,除了在命题形式、方式、语言上作一些探讨外,根本还在于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感情、他们关心的热点。

二、创设情境,培养情感

中学语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包含了字、词、句的综合运用,同时还穿插着自己的真实感情及生活经历,学生之所以在写作当中缺乏真实的情感,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生活思想和生活感受。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老师一般都是通过“讲”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写作,其传授的都是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而没有深度的去发掘学生的真实情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教授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之外,还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倾向,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只要是把学生内心的情感基因给充分的激发出来了,那么就相当于拥有了通往成功的钥匙,为作文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实情感的激发可以通过情境的创建,除了到社会上去实践之外,同样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比如说可以发动学生自编剧本,然后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当中去,实现中学作文写作的高效回报。

三、摘录积累,厚积薄发

努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全面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深入细致地进行学生的积累工作。要求学生一进中学来,就要准备一个质量好的厚一点的积累本。告诉学生:成语、俗语、对联、格言警句、诗句、精段、佳篇;文学常识、歌词、轶闻趣事、谜语、幽默笑话、魔鬼词典、脑筋急转弯等等都可以摘录积累。因为这些内容既积聚着丰富的知识,又蕴含着新颖生动的方法,还积淀着真挚的情感,可谓是一个富饶的矿藏。有了这样的积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去开采这些积累,比如:引用、仿写、发散、变化、创新……用这些方法将这些矿藏开采出来炼成精品,将这些优秀内容转换成作文餐桌上的美味,把积累本变成写作的肥田沃土。这样开采,学生有了厚积薄发的经验积累,有了创造意识的积累,慢慢地,作文的畏难情绪就会消失,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就会产生。

四、练习生活,发展个性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作文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作文必须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教师的写作指导往往从“审题”开始。“审题”也就是“审视生活”。选题的题目、所选的材料,都要从生活中来,有的直接就是生活本身。还要教会学生先学会“剪碎生活”,再学会“凑成文章”。“剪碎生活”就是要把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理,从其“完整”出发,将其“剪碎”,经过构思,设定某种形式,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然后“凑成文章”,也就是用已经“剪碎”的材料,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再“整合”成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一个初中学生必须突破为了作文而作文的单一模式,学会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有个性的,高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