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4 16:14: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

篇(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2

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产永恒的主题,当前按照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各级组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突出了安全风险管理,强化了过程控制,把铁路安全这一系统工程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理念,强化了安全意识,优化了安全工作思路。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安全工作管理举措,使安全管理的手段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科学和富有针对性,坚实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的基础。

一、多角度认识和推进安全风险管理

1.做好安全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作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来不得半点马虎、松懈和麻痹,如果说基层单位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漏洞,事故隐患就将有所抬头,甚至就会发生。这就要求广大干部职工都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在实际作业中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落实作业标准,努力实现“要好”向“我要干好”的方向转变,形成至上而下都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对待,上下同心,遵章守纪,确保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2.做好安全风险管理的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铁路运输系统都要把“风险管理过程控制”当做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逐级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广大干部职工要加强学习,熟知、掌握好本单位的风险点、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只有这样,强化安全风险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抓好安全风险管理,各单位要从源头上深挖风险因素的隐患,从过程控制中卡控好每一个作业环节和风险因素。对过去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分类,进行细致的排查和梳理,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整改、防范、卡控措施,以“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为主要切入点,加强对风险要素的控制,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安全管理的范围之内。

3.从纵向角度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要求。所谓从纵向角度开展,就是管理机构按照从上而下的机构设置来把握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基层单位要坚定不移的按照上级组织的有关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其次,加强对“风险管理过程控制”。要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严格落实作业标准和作业程序,加强对现场作业中的风险因素的卡控。

4.从横向角度进行安全风险管理。所谓从横向角度开展,就是从管理人员到现场作业人员全员把握好“风险管理过程控制”。基层单位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盛部长提出的“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安全要求,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全体职工要从思想上不断提高认识,认真落实作业标准,落实自控、互控、他控的“三控”要求,把风险因素控制在作业安全的范围内,减少风险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干扰。各级管理人员要加大对现场“风险点”的检查力度,上车看车,下车看站,加强作业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同时对问题较严重的部门、处所和环节的管理人员及责任人员进行考核,帮促进行整改。工作要具体到全体干部职工,各级管理者对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关键时段等的作业要加强管理,必要时候亲自上岗把关,严格按照作业标准进行作业。

二、把握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

1.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心。由于铁路运输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必须从思想上将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不渝地大力开展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将开展安全风险过程控制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意义灌输到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心中,使广大干部职工做到恪尽职守,切实提高安全责任心,将安全理念装进心中。同时结合分公司实际,认真开展以“严管厚爱”为主题的安全生产的教育,不断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心。

2.加强安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不能有任何纰漏。7·23动车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把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抓好,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风险因素和发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点,才能牢牢抓住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切实保证铁路运输生产的长治久安,让人民满意,让国家放心。要本着高标准、严要求、安全问题不过夜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

三、实施科学培训,夯实安全风险管理基础

加强职工“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培训实现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根植于职工思想深处;通过培训实现全体职工充分认识本职岗位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类事故;通过培训实现全体职工提高安全风险的识别、研判、控制、应急处置能力及其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培训实现全体职工认真落实“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要求,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稳定有序。

1.注重“安全第一,教育先导”的原则。要把“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放在职工培训的首要位置,讲清违章违纪行为给行车安全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与职工算“政治账”、“经济账”,教育职工时刻牢记安全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是铁路和个人的“饭碗工程”,把安全风险意识根植于全体职工的思想深处,落实到职工岗位作业的全过程。

2.注重“突出重点、解决关键”的原则。“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要针对班组长和作业人员两个层面,重点围绕:“如何洞察风险、如何预见风险、如何消除风险”,突出相关岗位安全风险防范的培训。其中对班组长要侧重解决其在安全风险识别、研判、控制方法和应急处置组织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对作业层人员要侧重解决其在安全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执行标准化作业和应急处置方法掌握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

3.注重“按需施教、注重能力”的原则。“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要紧紧围绕各岗位安全生产实际,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不同层次人员的工作特点和培训需求,有区别、有重点地采取有效方式开展入脑入心的教育培训活动,做到按需施教、分类培训。培训中必须注重职工实际能力的提高,切实做到在安全风险面前会识别、会研判、会处理。

4.注重“深入持久、反复培训”的原则。要把“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贯穿于所有职工培训活动之中,确立终身培训的观念,定期和及时地反复组织专题培训,做到“警钟长鸣”,不断巩固和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让职工始终明确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项点、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技能。

5.注重“有机融合、注重实用”的原则。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必须与现有职工安全教育有机结合。在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教育、安全生产技术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使全体职工明确“安全风险管理”知识与现有安全教育知识的关系,注重针对性,不能与现有安全教育相割裂,不得另起炉灶、脱离实际,避免形式化、复杂化和教条化。

6.注重“因材施教,区别施教”的原则。要以各单位运输生产一线职工为主体,实训提高标准化作业能力;要以与运输安全关联密切的岗位人员为重点,实训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要突出新职、转岗、晋升等岗位变化人员的岗前补强性培训,实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要注重加强班组长人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培训,实训提高安全风险实施和组织能力。

四、结合实际,培以致用

1.实行普及性培训。主要是让职工掌握“安全风险管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管理流程、事故树分析、风险防范和控制流程等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要抓好铁道部《关于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各业务系统制定的《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培训,提高全体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

2.实行应用性培训。主要是抓好各单位制定的《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安全风险控制表》、《安全风险控制卡》中相关安全风险项点和防控措施及“安全风险数据库”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要做到“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与职工岗位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灌输“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理念,对班组长人员要强化安全风险识别、研判、控制和管理知识的培训,掌握风险起源,明确风险等级,提高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组织能力和防控措施落实质量;对作业层人员要强化本岗位相关的安全风险项点识别、防控措施掌握和作业标准、应急处置方法的培训。

3.实行标准化作业培训。主要是做到经过培训使职工熟练掌握岗位作业标准,人身安全、作业安全、消防安全、事故处理安全等相关规章制度要“牢记于心”,加强基本规章的学习与培训,侧重于业务素质和作业标准方面的“补强短板”;要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立标、学标、对标、达标”,使职工真正做到立足本岗、“严守于行”,要认真落实“作业标准化”要求,不断强化训练“执标习惯”,最大限度减少职工作业脱标行为,有效“纠正陋习”。

4.实行应急处置培训。要做到定期化、常态化地开展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活动,把应急处置培训作为“安全风险管理”的常态工作,作为职工技术业务的本能。通过反复演练,使职工对相关应急预案、非正常应急处置和故障处理的有关流程 “牢记于心”;要在演练中找问题,针对问题抓好补强培训,保证职工应急处置能力始终达到“流程掌握准、规章依据准、用语使用准、环节操作准”的“四准”要求。

篇(2)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64-2

0 引言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税务风险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最近几年,很多企业都被查出了税务问题,从而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税务风险评估方法不科学、风险应对措施采取力度不够等。因此,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高效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定期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相关负责人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1.1 企业税务风险内涵

税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企业要想能够长久稳定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税务风险问题。目前,我国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企业的税务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即企业存在未纳税、少纳税的现象,从而使得企业的声誉受损,严重的就要面临破产;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行为使用税法不准确,多缴纳了税款,给自身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税务风险的特点有很多,其中包括主观性、必然性、预见性等[1]。

1.2 税务风险管理

只有提高了税务风险管理水平,才有可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在企业的发展中,税务风险管理主要指的就是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制约和自身条件的限制,然后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对税务风险进行判断和控制。在具体的税务风险管理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应该充分了解税务风险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并对税务风险进行相关的事前的识别、事中的管理控制和事后的评价,争取把税务风险扼杀在源头,最终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2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税务风险评估方法不科学

从目前我国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企业的税务风险评估方法非常不科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中,税务风险评估方法有很多,目前,很多企业主要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定性分析法;另一种是定量分析法。部分企业都没有重视税务风险管理,也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同时,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增大了税务风险概率。

2.2 风险应对措施实施力度不够

据相关调查显示,由于部分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没有加大对税务风险的宣传力度,风险应对措施采取力度不够。一般情况下,面对税务风险,企业不应该只是采用一种风险防控措施,应该把多种应对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税务风险的管理水平。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相关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也没有风险管理经验,一旦遇到风险管理问题,就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总之,企业的税务风险评估方法的单一性,风险应对措施的数量较少性已经成为了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一项非常棘手的问题[2]。

3 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采取多种风险应对措施,制定完善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不断提高相关负责人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3.1 建立高效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针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来说,建立高效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企业应该不断对自身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让企业的各级领导都能够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明确税务风险管理责任,并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指责,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完善的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降低税务风险概率。第二,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效发挥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作用,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第三,企业还应该成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并安排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把税务风险中的各个责任都明确到每个管理人员身上,一旦遇到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就应该及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并采用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还应该定期做税务风险的汇报总结,及时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相关的领导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作出准确的税务决策,从而降低税务风险[3]。

3.2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要想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水平,还应该不断提高相关负责人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首先,企业应该重视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方面技能知识的培训,让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掌握税务风险管理专业知识,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聘用一些税务风险管理人才,扩充自身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其次,企业还应该定期召开税务风险管理座谈会,聘请一些相关的税务专家来莅临指导,不断提高员工对税务风险管理技能水平[4]。最后,企业还应该加大对税务风险管理的宣传力度,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够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防控意识,把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全面贯彻到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提高员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的频率,从而为企业的持久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

在日常的税务风险管理中,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降低企业税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定期加强各个部门、各个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旦遇到任何税务风险问题,就应该及时沟通,随时交流意见,从而杜绝税务风险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就应该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比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此来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沟通平台,或者建立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外部信息获取与共享系统等,互相分享税务风险管理意见,降低税务风险的发生概率。除此之外,在促进企业经营与税务风险管理信息化同时,企业可以把上述系统或者平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5]。

3.4 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进行税务管理时,企业应该把企业文化与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中,无论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应该积极投身到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中,企业领导干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与管理职能,以身作则,并带动全体员工共同进行宣传,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杜绝工作中的不良之风,从而保证企业文化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税务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严谨且系统的工作,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2.

[2] 杭州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张积康.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涉外税务,2011(6):34-39.

篇(3)

1.2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χ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发现,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后,给药缺陷、压疮、意外伤害以及管路脱落等现象明显降低,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实施前:89.22%,实施后:96.34%),这说明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3讨论

3.1落实患者安全要求:严格查对患儿身份,包括对患儿姓名、床号等,在落实患儿身份后,针对性用药,提升用药正确性,并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按照相关规定、流程,护理人员要规范自身操作,并进行条理性操作;加强与患儿家属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并进行严格检查,完成每次巡视;提升对风险事件的认识,认识到风险无小事,及时对各种风险预防控制,将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展开质量分析会,各科护士长、风险管理人员要对本科室的风险事件进行汇报,并通过讨论、沟通,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提升其风险护理技能。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药工程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也日渐升高。2010年新版GMP突出阐明和确定了风险管理的理念与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才能推动其向前进步[1-3]。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是损益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危害性。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包括产品从最初的研究、生产、市场销售一直到最终从市场消失的全部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4-5]。本文对医药工程项目中质量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讨论。

1 分析当前医药工程项目中质量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十分重要,药品GMP(2010年修订)规定“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目前我国还存在对于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不完善,从事医药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太少等问题。

1.1 未能意识到质量风险管理在医药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的发展时间较短,对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企业认识到药品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未把质量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正常管理程序,而是作为质量保证的附属工作,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得不到有效保证。风险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的严重性的集合体。危害是对健康造成的损害,包括由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质量)损失或可用性问题所导致的危害。

1.2 医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者的素质需要加强

因为我国专业的医药工程人员的人数很缺乏,项目管理者的不专业,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作用,素质也不高,严重影响其正常有序的发展。GMP对制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明确的,中层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GMP要求的基础知识外,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引进新理念,但我国医药工程管理者缺乏专业的医药工程管理经验及风险管理培训。风险管理的意识是需要经过培训而成为员工的理念的。全员的全方位的培训,使员工熟练掌握风险管理工具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加强对其专业素质的培训能使其重视风险管理在医药工程发展中的作用,使医药工程项目更好的完成。

1.3 医药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的方式有很多不规范之处

我国的医药工程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但还很不完善,一些相关的标准还需要制定。医药工程项目一些措施实施不到位,导致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困难,不能充分实施风险管理制度,阻碍了其正常有序的进行。

2 研究医药工程项目中质量风险管理策略

加强落实医药工程项目中的质量风险管理是使其正常发展的首要条件。而当前医药工程项目中问题很多,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制药人的经验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全过程的管理,降低质量风险的发生率,才能防止质量缺陷的产生,为人民大众生产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药品。

2.1 加强医药工程项目管理者对于质量风险意识

质量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与质量体系相结合,是一项指导科学性和实践性决策用以维护产品质量的过程。因为目前医工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管理者的经验缺乏、自身素质不足,工程很多时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得不到有效保证,与科学化、规范化地实行质量风险管理还有一定差距。只有该项目管理者切实将质量风险管理实施到项目管理中去,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质量风险的发生率。

2.2 提升质量风险管理者的自我素质

医药项目工程应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所以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较高,管理者只有提升自身的风险质量管理水平,才能有效的减少项目发展中的风险。因为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较少,所以要多组织国内外专业人士和专家担任讲师和培训师培养相关人员,提高其质量风险管理水平。另外加强与国外先进管理者的交流,从而提高我们项目管理者的素质。

2.3 不断完善质量风险管理规范

风险评估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积累、不断完善和补充的过程,必须不断完善相关的质量风险体系和规范,建立质量管理的标准。通过企业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直接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为企业制定应对风险策略提供依据。

3 讨论

对药品实施风险管理既是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也是保证药品质量和人民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只有医药工程管理者对质量风险管理足够重视并切实落实,不断完善质量风险管理规范,进而推动我国医药工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华,金丹,杨月明,王嘉仡,魏晶.我国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基本策略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09(03).

[2]张炜,任锐龙.突出品种特点实现从剂型认证向品种认证转变――药品生产企业以品种认证文件系统的完善[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05).

篇(5)

一、引言

电力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安全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由于电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极高的风险,这对于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技术水平具有严格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才能达到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二、构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意义

我国大部分的电力企业仍旧缺乏对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导致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并且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用以支撑,这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安全性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从源头处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就需要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这既满足了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同时又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1]。构建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对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规避,从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构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对管理组织进行完善

作为提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对管理组织进行完善在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所应用的方案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进行一定的保证,在此基础上根据电力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所对应的工作内容,对目标合理与否进行准确的评估,可以说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案可以对接下来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对下一阶段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在考虑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实现各个工作阶段有条不紊的进行的效果。

(二)撰写相关体系的文件

由于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是随着实际情况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这就需要电力企业撰写与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以确保在生产过程中面对各种类型的风险都能够及时的解决。文件内容包括该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后续跟进等,并且定期进行总结,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企业今后的生产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以最快的速度对解决方法进行制定,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工作的安全性,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2]。

(三)对文件进行贯彻落实

在文件撰写的工作结束后,就需要相关企业为文件内容的贯彻落实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加深工作人员对执行文件内容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的理解程度,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对文件内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执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四)对生产风险进行评估

对生产风险进行评估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对安全事故所产生的危害进行准确识别,这个步骤也是风险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对这一步骤进行严格的落实,就无法对相应的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控制;第二步,对该危害所具有的风险进行评估,这一步的意义在于对电力企业能否承受该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第三步,根据以上两个步骤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对风险的发生进行预防和解决[3]。

(五)对生产风险进行控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在对自身的生产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均存在漏洞,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其变得更加规范迫在眉睫。在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时,应当从内容、步骤、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着手,以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固有的风险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起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二者有机结合的体系,例如,对进行电力作业的现场进行全程跟进风险管理的体系,或是对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文化进行控制的体系等。

(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作人员作为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主体,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二者是紧密相连的,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相关培训的方式,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不断提高。针对电力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展培训工作的方向主要为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人员培训几个方面,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将培训的内容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不同企业员工间的交流、邀请专家前来指导以及组织员工定期前往培训机构等方式,提高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并且保证培训工作的最终成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以电力为首的诸多企业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想要以当今的社会背景为推动力,使企业自身得到长足的进步,就需要通过构建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规避的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从而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施云峰 李沛 雷占军 单位:国网西宁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篇(6)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财务风险管理自然也不例外。这就需要环境咨询公司在内部建立良好的牵制体系,通过制度体系的设计,使各个部门做到有效的牵制,在有效强化部门监督职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各种暗箱操作。环境咨询公司应当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基于自身设计情况与发展现状设计针对性的牵制体系,使得各个部门互相牵制,同时利用不相容岗位,以便在各个流程环节相关的交接过程中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使得牵制体系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2]

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环境咨询公司还应当主动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一方面,环境咨询公司应当主动建立健全资金相关的规章制度,针对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库存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优化管理,并根据环境咨询公司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制定针对性的财务风险制度;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全面监管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为有效保障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环境咨询公司可以尝试建立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小组,安排一些工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并对内部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重大问题启用应急方案快速解决问题,从而更为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并优化内控管理。

二、从信息入手,构建内部信息收集与交流体系

环境咨询公司要想有效展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交流以及反馈至关重要。全面保障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贯彻落实,环境咨询公司必然需要收集整理各个部门的信息,并保障这些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高度共建共享。这就需要环境咨询公司领导层综合利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包括员工手册、例会、电话、邮件以及信息系统等,然后根据环境咨询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安全、规范的信息交流、反馈渠道,使得信息资料能够及时、高效地流通,为领导层决策的制定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处在当前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环境咨询企业要想保障内部信息收集与交流体系的顺利落实,就必须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会计电算化。具体来说,环境咨?公司应当给予信息化建设充足的资金支持,主动引入新兴的信息化设备,全面加强硬件建设,为自身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环境咨询公司还应当主动引入先进的财务软件系统,根据自身情况外包业务,保障财务软件系统能够有效契合环境保护企业的要求,以此来提升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

三、从人才入手,落实财务风险预测及培训工作

篇(7)

前言

风险管理是人们对潜在意外损失的评估,以达到提前预防、有效控制的目的。规模较大、工程复杂等均属于建筑工程的特点,同时,建筑工程建筑周期较长,加之具有生产的单件性,导致施工工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建筑施工面临巨大风险,由此可见,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因此,相关施工企业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采用科学手段,加强施工风险管理,达到高效防范风险的目的,促使工程顺利、有序进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工程施工风险基本概述

工程施工风险指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上,以具体施工时间为基准,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法律环境影响下,发生损害合同当事人或合同双方利益的可能性,其具有不可确定性。换言之,工程施工风险指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人与承包人在正式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不可测事件,例如,现场人员伤亡、安装设备遭到损害、工程材料出现问题、自然灾害导致工期耽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工程质量缺陷等意外事故。

二、PDCA风险管理具体步骤分析

图一PDCA风险管理流程图PDCA风险管理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风险规划、实施执行、检查反馈以及管理评审。在具体工程中执行风险管理,以检查反馈为基础,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致使风险控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前提下,来往反复,实现执行过程秩序化、系统化,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PDCA风险管理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究

(一)PDCA风险管理内容

针对PDCA风险管理,其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任务。首先,针对风险规划阶段,其主要任务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处置。其次,针对实施执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责任、教育与培训,同时需开始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再次,针对检查反馈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风险监督以及反馈和改进。最后,针对管理评审阶段,管理层评审是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二)风险规划阶段

在风险规划阶段,相关人员应准确分析施工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并研究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力度。在此基础上,拟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影响的目的,从而节约工程施工成本。(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属于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在于确认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明确需控制的变量,探究风险可能造成的风险。(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在已确定风险个案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一定联系的风险分析模型,探讨各类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风险分析必须以实际项目为基础,在研究项目需求、策略以及项目时间和预算经费的前提下,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预防方案。然而,在实际工程施工中,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影响程度是风险分析的重难点。其中工程施工风险主要包括合同风险、建筑风险两大方面,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工期风险、费用风险以及质量风险等均属于建筑风险范畴。(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掌握风险影响大小以及风险可能性等信息的基础上,以实际项目成本、项目工期等为依据,采用决策树、期望货币价值等措施,达到现有分析结果与可能性结果的高度融合,制定正确的风险因素处理优先级,达到高效调配资源的效果。(4)风险处置:风险处置即采用正确的风险处理方法,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预先制定对应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属于风险处置的四种基本方式。

(三)实施执行阶段

实施执行阶段,是在风险规划拟定的风险管理计划基础上,项目管理人员将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其中包括组织机构、教育培训以及实施落实三方面内容。(1)组织机构:为保证风险管理系统得到有效实施,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需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与职责,尽量细化职能,保证工作质量有所提高,迫使组织机构更部门各司其职,共同配合。(2)教育培训:为提升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为提高风险管理质量提供保障,需定期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确保风险管理工作人员顺应时展需求,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目的。(3)实施落实:在风险规划拟定的风险管理计划的基础上,项目风险管理人员严格控制风险,掌握风险实施计划、资源需求以及时间安排等内容,且在总结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于上级部门。

(四)检查反馈阶段

构建风险监察制度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指派专人对风险进行监察、控制,并及时反馈监察结果,达到风险重认的目的,从而判定项目是否存在其他风险。在不断重认、评估、矫正、改善的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在监察管理过程中,判断是否产生新的风险,一旦发现新风险,需及时对其进行评估,且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而改善风险规划,保证全面规避工程风险。

(五)管理评审阶段

管理评审环节主要工作内容在于定期开展风险管理评审工作,以正确、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为保障,检查评估管理系统是否发生异常。针对风险管理评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风险管理办法、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成果、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风险监督过程等。

参考文献:

篇(8)

首先是加大授信业务调查力度,确保拟申请授信客户信息真实有效。进一步落实客户经理责任制,客户经理必须针对企业市场、产品、生产经营及财务管理等情况,搜集基础要件性资料,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保调查意见结论真实准确。其次提高授信质量。建立规章制度,督促审查审批人员必须努力提高审查能力和水平,把握好审查的要点和准确性,同时要严防道德风险。再次是授信后检查要认真及时。对于贷后管理不到位,未尽职尽责进行贷后监督检查造成贷款损失的,要严厉追究其个人责任。

2.建立现代商业银行评级授信风险管理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建立现代银行授信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在授信风险管理制度的改进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新型的信用评级制度,在以“打分制”评级方法对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单笔业务引入债项评级,以满足客户各种融资业务的需要;在评级过程中适当增加定性分析的比重,进一步加强三大类财务指标的分析:一是资产和负债的质量;二是现金流量的数量、质量和趋势;三是偿债能力及财务灵活性指标;在评级过程中加强对关联企业的评价。

3.进一步提高授信审批的独立性

只有提高授信审查审批的独立性,才能保证授信核定的合理准确性。为保持授信的独立性,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垂直管理的授信业务审批部门,目前商业银行内部虽建立了垂直管理授信审批部门,但人员的任命考核、薪酬待遇等仍受制于当地行;各级授信审批部门设立相应级别的风险经理,各级风险经理接受上级行的直接领导,并对授权范围内的授信业务进行独立的审查审批,对上级行的授信审批部门负责。

二、全面推进风险调整收益(RAROC方法)

(1)树立风险调整收益的经营管理理念,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促使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协调统一。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部分经营管理者不能很好地正视风险,不愿意放弃隐含过高风险的市场机会,前台与后台之间,下级行与上级行之间,常在发展业务与风险控制问题上发生冲突。在业绩评价上侧重于对个别年度的短期收益的评价,不习惯用长期稳定的收益标准衡量业绩,没有考虑对风险的拨备和对利润的冲减,使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之间有很大差距。其结果导致长期以来在商业银行发展史上形成的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风险控制从严不断交替出现的怪圈。商业银行要实现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协调和统一,应尽快摈弃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和习惯行为,树立风险调整收益的经营理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从微观层面的单笔业务的开展到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业绩考核,贯穿风险调整收益的思想,分析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计算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统一前台与后台之间、下级行与上级行之间的风险与收益的标准,跳出非理性的竞争行为的怪圈,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统一的风险计量模型,合理确定RAROC。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合理确定贷款价格。通常,商业银行采用成本加利润的方法,并考虑客户信用等级,在与客户谈判的过程中确定贷款价格;在对收益和风险分别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做出贷款决策。这种方法忽略了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出现变化这一事实,没有考虑信用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没有将风险与收益统一起来。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2)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提高组合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效力,克服盲目性。第一,商业银行最高管理层在确定了银行对风险的最大可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计算银行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并与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比较,评价自身资本充足状况;第二,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各类组合资产的RAROC,衡量各类组合资产的风险收益,对银行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同时,通过比较,明确银行总体和各业务线的目标,明确制定哪些业务扩张哪些业务收缩的战略调整计划;第三,依据对各类组合资产的RAROC的动态监测,对RAROC指标恶化或有明显不利趋势的组合资产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调整新增资产业务结构,或通过对存量资产出售、证券化或其它信用衍生工具等方法进行积极的处理,力求银行总体上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3)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各级分支机构、各类业务的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一般都侧重于收益或风险指标,侧重于短期、时点数据,而不是用风险调整后的反映长期稳定的收益指标来衡量业绩,也没有考虑对风险的拨备。这使得表面上的高收益与实际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之间有很大差距,难于对绩效进行科学的考核。运用RAROC风险管理技术,对各级分支机构、各项业务、产品,甚至每位员工的RAROC进行比较,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三、建全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机制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架构模式、方法做为保障,并为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组织支持,应紧贴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进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搭建矩阵式授信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实行纵向管理,横向协调,集中控制,以建立专业化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执行系统,自上而下的制定政策、监督控制授信风险。

(1)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及其风险政策委员会的职能。董事会是本行授信审批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其下设的风险政策委员会的协助下,负责制定包括授信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政策,督促高管层制订工作计划和体系安排,并监督其执行。作为专业的风险政策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指导下,负责审议重大的授信审批业务,监督管理层贯彻落实情况,并向董事会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定期评估高管层履行操作风险职责情况,并提出改进要求,确保本行各相关部门和辖属的各级分支机构能够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风险。

(2)高级管理层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高管层对董事会负责,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其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基本管理制度以及董事会风险政策委员会做出的有关授信风险管理的各项决定。在本行行长直接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行使的职责有,维护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制定有关内控及各类风险体系建设的基本制度,制定有关授信审批风险识别、评估、监测、计量、控制、缓释等具体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调查了解并报告相关情况,评价有关制度的有效性,发现管理的不足与缺陷,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并督导相关规定措施的实施。

(3)授信风险管理部门或内控合规管理部门是全行授信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授信风险管理和内控相关具体办法、制度的拟订,经批准后进行现场或非现场督导,并协调相关实施工作,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执行情况。

(4)稽核内审部门是授信风险管理的检查再监督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拟订授信风险管理执行情况的评价标准,对基层分支行及授信审批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过程、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与整改要求意见,对违规的机构和责任人进行认定处理,特别是要对造成授信风险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认定和向行长室直至董事会提出处罚意见。并就全行授信风险状况对高管层和有关委员会独立报告。如稽核检查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检查不力要承担相关责任。

四、打造良好公司治理下的授信风险管理文化

(1)树立授信风险意识。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牢固树立授信审批操作风险意识,对本行及辖内机构的授信风险有较全面了解,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明确意见,并有规范的要求。应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导授信人员正确认识“银行经营风险的企业属性”,促使授信人员具有对授信产品产生风险事件的观念及思想准备、思想认识和与之相应的应对态度、专业知识储备,使风险概念深入授信人员,用充足的风险警觉,正确识别和处理授信风险的疑难点、突发性和隐蔽性,增强预防、控制、化解风险的能力。

(2)建设全员参与的授信风险管理文化。授信业务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授信审批人员及高管的行为,涉及授信审批工作的各方面的机构、人员都要有风险理念,这是授信审批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前提,授信风险一系列政策、制度规定,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应单位、人员具体贯彻落实,因此,要加强授信人员的培训、辅导,使之普遍对授信风险有认识感、认同感、责任感,增进全行员工对授信审批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能动性、积极性,使本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有广泛而稳定的基础。

(3)高层的高管人员倡导并身体力行授信风险管理。不论是总行层面还是分支行机构,不论是授信审批业务部门还是风险管理部门或是稽核内控专职部门,各层面的管理人员应在抓授信业务的同时考虑风险因素。管理人员的行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影响本机构及辖属单位的风险管理文化,如果授信风险管理得到高层及决策者的支持、重视,实际上整个授信风险管理文化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因为高层决策者可以发出决定、指挥和行动的决策信息,并可为之配置相应的资源,从而营造由全行授信人员参与的授信风险管理环境。

五、改善授信风险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

(1)强化授信人员绩效报酬机制。对从事授信风险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授信审批业务人员,均应分岗位制订科学的报酬激励机制。具体考核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授信调查、审查、贷后管理等各岗位工作尽职标准,进行定期量化考核计酬:一方面是根据各岗位职责特点,实行收益或风险挂钩考核。如对客户部门可测算其经管授信资产所带来的经济资本增加值进行比例计酬。对授信审批审查人员,可根据其审查经办的授信业务实施后的风险程度挂钩考核,并对通过审查发现重大风险因素,避免贷款损失的有功人员可实行特别贡献奖励制度。

(2)减少固定工资在授信营销人员收入中的比例,适度增大效益报酬比率,从而使营销人员具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加努力工作。针对营销人员个人能力、风险规避程度的不同相应选择适当的激励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应个人情况的合同。

(3)硬化授信审批风险损失责任追究机制。对各级行负责人要坚决实行不良资产上升问责制度,对任期内新增贷款不良率超过全行平均水平的要实行引咎辞职制度。对除不可抗因素影响外,发生的到期不能收回、且已形成事实风险的授信业务,一律由审计、监察部门对各环节经办和主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进行经济处罚;有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的,还应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完善授信审批业务经营管理责任移交制度。为确保责任不悬空,解决授信经营管理责任移交落实难的问题,各级行应坚持责任移交制度,在发生移交事项时,可由审计部门、授信风险经理、接手责任人等部门人员通过贷后管理检查形式,对移交责任人经管的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认定,然后由接、交双方签字认可。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落实责任移交制度和贷后检查工作要求,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存在问题,落实经营责任,有效地防范风险。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授信员工团队

(1)加强培训。授信业务经营环境、对象不断发生变化,风险管理的内容、方法、手段也随之要适应。授信人员的位置是专业性很强的岗位,是开展授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人员,伴随着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及授信业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有关管理者及员工不仅要熟练掌握授信政策、精通授信业务品种、熟悉授信工作流程,还要有前瞻性地预警,控制、化解潜在的风险。因而,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授信员工能够了解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国家政策、行业规定以及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工具。

(2)要将培训授信人员作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战略措施来实施。一要根据现代授信经营与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培训方案设计、内容安排和过程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二要按照系统化原则,坚持培训和使用相结合,改造主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脱产学、在职培训和自我提高相结合,国内外培训学习相结合,为有关人员提供多层次、分类别、持续性、系统化的学习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措施;三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鼓励与要求授信员工为职业生涯成为学习型员工,提高学习能力适合职业岗位。

(3)正确引导员工行为方向,优化和加强高管与授信人员的业绩考核,建立有关人员择优选用、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行内外公开招聘授信专业人员,注重引进稀缺人才,关注重要岗位合格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着力解决授信人员结构性矛盾。

参考文献:

[1]赵盛. 浅析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现代商业, 2009,(3):

[2]张利民.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河北企业,2009,(4)

篇(9)

前言:风险管理是人们对潜在意外损失的评估,以达到提前预防、有效控制的目的。规模较大、工程复杂等均属于建筑工程的特点,同时,建筑工程建筑周期较长,加之具有生产的单件性,导致施工工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建筑施工面临巨大风险,由此可见,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因此,相关施工企业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采用科学手段,加强施工风险管理,达到高效防范风险的目的,促使工程顺利、有序进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工程施工风险基本概述

工程施工风险指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上,以具体施工时间为基准,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法律环境影响下,发生损害合同当事人或合同双方利益的可能性,其具有不可确定性。换言之,工程施工风险指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人与承包人在正式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不可测事件,例如,现场人员伤亡、安装设备遭到损害、工程材料出现问题、自然灾害导致工期耽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工程质量缺陷等意外事故。

二、PDCA风险管理具体步骤分析

PDCA风险管理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风险规划、实施执行、检查反馈以及管理评审。在具体工程中执行风险管理,以检查反馈为基础,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致使风险控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前提下,来往反复,实现执行过程秩序化、系统化,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PDCA风险管理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究

(一)PDCA风险管理内容

针对PDCA风险管理,其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任务。首先,针对风险规划阶段,其主要任务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处置。其次,针对实施执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责任、教育与培训,同时需开始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再次,针对检查反馈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风险监督以及反馈和改进。最后,针对管理评审阶段,管理层评审是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二)风险规划阶段

在风险规划阶段,相关人员应准确分析施工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并研究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力度。在此基础上,拟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影响的目的,从而节约工程施工成本。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属于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在于确认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明确需控制的变量,探究风险可能造成的风险。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在已确定风险个案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一定联系的风险分析模型,探讨各类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风险分析必须以实际项目为基础,在研究项目需求、策略以及项目时间和预算经费的前提下,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预防方案。然而,在实际工程施工中,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影响程度是风险分析的重难点。其中工程施工风险主要包括合同风险、建筑风险两大方面,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工期风险、费用风险以及质量风险等均属于建筑风险范畴。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掌握风险影响大小以及风险可能性等信息的基础上,以实际项目成本、项目工期等为依据,采用决策树、期望货币价值等措施,达到现有分析结果与可能性结果的高度融合,制定正确的风险因素处理优先级,达到高效调配资源的效果。

(4)风险处置:风险处置即采用正确的风险处理方法,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预先制定对应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属于风险处置的四种基本方式。

(三)实施执行阶段

实施执行阶段,是在风险规划拟定的风险管理计划基础上,项目管理人员将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其中包括组织机构、教育培训以及实施落实三方面内容。

(1)组织机构:为保证风险管理系统得到有效实施,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需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与职责,尽量细化职能,保证工作质量有所提高,迫使组织机构更部门各司其职,共同配合。

(2)教育培训:为提升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为提高风险管理质量提供保障,需定期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确保风险管理工作人员顺应时展需求,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目的。

(3)实施落实:在风险规划拟定的风险管理计划的基础上,项目风险管理人员严格控制风险,掌握风险实施计划、资源需求以及时间安排等内容,且在总结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于上级部门。

(四)检查反馈阶段

构建风险监察制度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指派专人对风险进行监察、控制,并及时反馈监察结果,达到风险重认的目的,从而判定项目是否存在其他风险。在不断重认、评估、矫正、改善的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在监察管理过程中,判断是否产生新的风险,一旦发现新风险,需及时对其进行评估,且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而改善风险规划,保证全面规避工程风险。

(五)管理评审阶段

管理评审环节主要工作内容在于定期开展风险管理评审工作,以正确、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为保障,检查评估管理系统是否发生异常。针对风险管理评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风险管理办法、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成果、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风险监督过程等。(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篇(10)

一、为高校风险管理控制建立内部环境建设

对风险控制的内部环境建设是高校风险管理的基础。高校应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内部环境的建设:

1)深入人心的风险管理理念。一个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它决定着该主体在做任何事情——从战略制订和执行到日常的活动——时如何考虑风险。首先,高校需要进行风险控制的概念一定要先在高校管理层中率先树立起来,因为一个组织的风险管理理念是要从管理层传达给基层那些与风险控制活动相关的人员理解的。高校管理层应当诚信、行为规范、身体力行,才能建立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上行下效,让风险意识逐渐在高校内部形成一种氛围;其次,高校的管理层应当领导各部门,并借助相关专家的帮助,一起共同制定高校关于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行为规范,特别是要针对高校风险控制活动制定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对授权审批程序和各岗位职责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分配,并将以上原则、规章、规范形成明文规定,要求高校与风险活动相关人员遵守;然后,在高校范围内建立起风险管理的文化,高校应该把风险管理的手段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去,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高校的风险进行讨论和培训,使风险管理的实施得到广泛的支持,还可以邀请对风险管理有经验的专家分享风险管理的心得体会,不断加强高校全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最后,高校管理层可以在风险控制管理活动中辅以绩效管理的方法,建立员工风险管理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以激励的方式来鼓励控制风险的行为,引导风险管控人员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态度。

2)完善有效的组织结构。高校应尽快建立起适合对高校风险管理活动监督的内部审计机构或类似监督机构。这个机构专门地监督与风险控制活动有关部门的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并制定相关措施防止风险管控活动偏离事先制定的制度管理范围,把因高校的资金活动产生的风险降至低水平。高校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对独立性的影响:一方面,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岗位设置注意与直接参与资金活动的岗位相分离;另一方面,该部门设置的管理层级应该高于相关部门,并在管理层级上直接对校党委负责。

3)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高校想要科学地推进高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想要各风险管控程序有效运行,最终都是要落实到人的行动上。这个时候,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工作能力和执行力对高校整个风险控制活动能否正常进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力资源优化方面,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到高校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当中来。高校还应该推出风险管理控制相关活动的业务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讲座和讨论,就在资金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管理控制这些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沟通和讨论。这些培训计划一方面可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也能深化他们的风险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在这变化过程当中逐渐适应。最后,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高校管理层还应该注意在绩效评估与业绩激励方面兑现他们的承诺。

我们应该认识到,为高校风险管理专门设计的内部环境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时间,管理层对控制风险的认识与态度,还有与风险管理活动有关工作人员的配合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的。

二、在风险评估方面建立科学长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一门研究风险控制的技术。它强调的是对风险的提前防范,在风险发生之前就开始管理风险,将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在防患未然上,而不是风险发生后再采取补救措施。高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以下三个步骤:

1)收集信息。高校的管理层和相关风险识别人员应该对资金风险有客观理性的认识,要不断地收集各种影响风险产生的信息。对高校潜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跟踪和观察监控。

2)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在分析高校的资金存在的潜在风险时,要考虑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的大小,并注意成本效益的关系,重点关注那些发生可能性较大或者损失严重的风险。

3)对风险活动的跟踪监控。风险是指对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因此现在识别出的风险在以后的环境中会不断变化。高校资金风险是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可能改变方式又或者转变成了新的风险,因此高校的管理层应该不断地留意已经识别出的风险的变化情况,采取动态的措施防控风险。

三、在风险控制方面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高校的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是高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好高校内部控制流程的制度,对防范高校资金运作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在业务流程层面。需要各业务部门充分考虑到高校发展战略中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财务风险、宏观经济政策风险和资金运作风险,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并派专人负责流程各个环节的操作,并运用授权审批的手段控制操作的权限,注意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在跨部门业务流程运作时充分考虑沟通和协调。

2)专门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通过系统的方法评价和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的效益,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督资金运作过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防止舞弊行为和控制失灵的情况发生。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估;对风险管理活动的流程和程序设置是否恰当进行审查和评估;了解和评估资金运作活动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改善高校风险管理工作;对内部控制薄弱环环节进行调查。

3)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高校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和协调高校各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它的工作内容有:编制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对资金活动的各项风险进行组合管理,衡量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掌握关键风险指标;就与风险相关的问题向高校以外的相关专业人员咨询;负责对风险信息的披露和报告;组织高校风险控制活动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综上所述,高校在业务层面的制度建设只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是风险管控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有了这三道防线的配合和保护,才是基本完善的高校风险管理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在风险监控方面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高校的内部监督是指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指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外部监督主要偏重于风险管理活动及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是强制性的。内部监督是高校风险管理控制的必要程序,但是在高校内部监控制度建设上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可以选择的,有更大灵活性的监督。高校在风险监控方面可以考虑把来自外部的行政监督与内部的自律监督结合起来,发挥高校风险管理监督环节的最大作用。既然外部监督偏重于风险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那么高校内部监控就可以更关注于风险控制的效率、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高校开展内部审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把内部审查制度与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审查相结合;2)把内部审查制度与高校风险管理审查相结合;3)把内部审查制度与促进内部控制评估相结合。在审计方法上运用审计的技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注重审计效率效果。

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风险监控模式是适应高校风险管理活动发展的,区分两者的控制重点,就可以提高高校风险控制效率。参考文献:

篇(11)

医疗护理风险即护理工作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操作不当、配合较差等原因,给患者或者医院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在临床护理中,轻微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导致患者救治不及时、病情恶化等结果。尤其是儿科,由于患儿年纪小、自主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低,增加了儿科护理的风险性。本组研究主要探究了在儿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护理工作人员共计32名,平均年龄28.3岁,平均工作年限为8.2年。按照学历划分为:本科22名,大专10。本组研究将我科病房收治的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方式。患儿基础资料如下:患儿共计200例,其中男性患儿122例,女性患儿为78例,年龄最大者为14岁,年龄最小的患儿1岁,平均年龄为(7.5±1.7)岁。

1.2方法

1.2.1分析目前儿科病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本组研究开展前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目前儿科病房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调查对象为儿科现有护理人员、儿科医生以及患儿和患者家属。组织现有护理人员进行《防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并做好相关的培训结果评价。分析现有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工作中的弱项。按照我科对于风险防范的要求不断的完善《防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2.2护理风险识别在调查分析中发现,护理风险识别能力不足是导致护理风险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做好风险识别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风险识别是一个对风险动态检测的过程,但是部分护理人员缺乏预见性,很难在繁杂的护理工作中识别风险。对此,我院贯彻落实“三查七对”的制度,对于儿科病房常见的风险要素进行专题培训。例如儿科病房中常见的风险事件跌倒、坠床、压疮、药物使用错误、误吸后窒息等等。通过相关风险因素的专题培训,有效的减少了护理事故、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1.2.3风险预防①加强警示案例教育。加强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促使功能人员充分认识风险因素是预防风险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警示案例教育则是护理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案例教育能够促使护理工作人员对以往的儿科护理工作进行反思,有利于其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定期开展护理风险教育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利用信息化平台对于我院以及其他医院的典型护理风险管理案例进行通报。②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为了更好的识别风险,我科不断的完善护理风险识别系统。根据我科患儿的接收数量、治疗现状具有针对性的制定了风险管理计划,及时排查、识别、分析目前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点。③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明确权责。风险管理制度是保障护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条件,我科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涵盖了护理工作流程、风险预案、告知流程等。除此之外,还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护理工作权、责,让护理工作有章可依,一旦发生护理事故能够及时追责。但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并非一时之间能够完成,还需要我科管理人员以及护理人员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减少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在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患儿以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事故发生率。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