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物流信息化发展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饶国政,冯志勇,张丽,聂旭飞.基于本体的物流行业知识库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9):2734-2737,2740.
[3]田青,白卫东.物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10(1):96-98.
[4]曾玉霞.国内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初探[J].学科探索,2007(3):48-49.
[5]赛迪集团.2008年中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五大趋势[J].信息与电脑,2008(1):37-38.
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以下简称规划)已编制完成。1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关于开展物流信息化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目前已开展第一批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
“现代物流就是传统物流的信息化,就是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整合、优化,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从长远来看,还要解决诸如物流与生态环境、物流与国家安全等战略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信息系统的支持非常重要。物流信息化的战略发展规划就是从科技角度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规划。”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阐明了物流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定位以及发展规划。
三大因素引发五大问题
当前,我国的物流信息化以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共享、提供决策依据以及优化流程两种应用为主。据有关统计,第一种应用占80%左右,第二种占15%左右,剩下的5%的应用已经属于供应链物流范畴。三个部分的应用说明了我国物流信息化市场三种不同层次的需求,而这三种需求所占比例的悬殊,则说明了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分析我国近年来影响物流信息化的因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技术的普及、企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戴定一认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只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其次,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一方面巩固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规范其贯彻执行,另一方面给流程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 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另外,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管理已经提升到供应链管理的层面,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旋律。戴定一把物流信息系统比喻为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协同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供应商与采购商,是供应链互利机制的技术保证方案。
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戴定一将这些问题总结为五个方面,分别为: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混乱,彼此难以互通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影响了物流市场的整合;开发商难以盈利;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进展缓慢,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缺乏发展战略的外部显现。由于国家战略规划的空白,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商长期处于“跟着现状走”阶段,缺乏对市场长期的战略性考察和布局。国家出台的“规划”就是对物流信息化作出的布局。
方向勾勒信息化蓝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对物流信息化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工作的支持方向有八个方面:
方向一:主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提升工程:这个方向的重点在于选择有影响力的主制造商,以点带面,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供应链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优化产品从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分销配送、售后服务、再制造直至报废回收整个周期的管理水平,缩短物流相应时间,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降低平均库存水平和物流总成本,提高客户满意率和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主要聚焦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和国防工业等行业。
方向二: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推动电子口岸、道路运输危险品监管平台和邮政业监管信息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货运、仓储等行业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面向全国各经济区域、物流节点城市或交通枢纽的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方向三:重点领域物流信息化提升工程:该方向的重点领域包括石化、钢铁、煤炭、矿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重大装备、农资和农产品、粮食、棉花、食盐、烟草等。在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一方面能提高其采购、生产、营销和质量保障水平,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能提高政府部门应急信息处理和资源调度能力,促进重点生产、运输和流通行业与政府应急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方向四: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建设工程:该方向为不同行业量身打造了一个方案,在煤炭、钢铁、粮食等行业,推进其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的健康发展;在服装、出版物、小家电等一般消费品领域,开展网络购物与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建设试点;在农业种养殖和农产品营销,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集成试点。
方向五:军民结合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该方向的重点是“军为民用”,将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应用到行业中,达到技术共享的目标。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城市和行业,开展应急物流平台和物流监管平台的军民共建试点。
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对促进现代物流的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加快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产业链协同效率,促进供应链一体化进程;有利于解决物流领域信息沟通不畅、市场响应慢、专业水平低、规模效益差和成本高等问题,提高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有利于支撑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物流信息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逐步增强,初步显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工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深化,供应链管理和协同水平逐步提升,智能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蓬勃发展,物流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集成发展成为新趋势;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营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流对业务资源的调配能力不断提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重点行业基本实施了信息化管理,并在各自系统内部形成了有特色的信息服务体系;物流相关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点物流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采集和交换水平较低,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二是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大量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三是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水平较低,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物流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和物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四是物流信息标准制定和应用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因地制宜 大力推进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正在兴起,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日益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务求实效,因地制宜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
主要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提高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推动相关政府部门、重点物流行业、企业、军队等不断提高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运用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公益机制,促进物流信息的科学采集、有效利用、深度开发、有序交换和安全管理。全面推进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全面推进各主体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推进相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以价值链为依托,以标准为支撑,处理好安全与协同的关系,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实现物流信息的互通交换,贯通信息链条,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联动和协同,提高物流的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提高政府部门物流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推进铁路、公路、水运、邮政、航空、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烟草、安全监管、工商、税务、公安、商务等部门电子政务系统中物流相关服务与监管职能的建设和完善。推动道路运输危险品监管平台和邮政业监管信息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政府部门的物流服务和监管能力。开展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物流的跨部门联动与监管信息化建设试点,有效实施流向跟踪、状态监控和来源追溯,规范危险品安全管理,提高对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物流的联合监管能力。
加快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以及船舶动态信息、运输业户、营业性驾驶员、船员、身份信息和危险化学品等基础数据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信息资源的社会开放服务,提高社会化、市场化开发利用水平,促进诚信体系建设,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促进系统间必要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电子口岸等跨部门物流监管和服务平台的建设,着力实现跨境、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的数据交换,提高协同服务和监管水平。
提高政府部门应急信息处理和资源调度能力,促进重点生产、运输和流通行业与政府应急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
提高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货运、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及仓储等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升运输、仓储等基础设施及港口、机场、货运站场等交通枢纽的信息化水平,支撑物流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
推进跨行业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支持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着力促进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发展。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促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提高物品流动的定位、跟踪、过程控制等管理和服务水平。
重点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全国各物流区域、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和经济园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的跨区域开放、交换和有效利用。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
效率低我国的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平台规模小,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没有实现物流信息化,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而且仅仅用在财务管理系统上,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计划及客户关系管理诸多方面,很多中小物流企业在这些信息平台上都是空白的,日常的沟通联系习惯使用传统的人工模式,主要采用电话或传真的方式,工作效率低下,沟通的时效性差。
1.2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
应用范围有限根据调查得知,国外的物流企业大部分都已使用RFID、条码技术、GPS及EDI技术,并广泛使用货物运输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先进的系统,而中国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系统应用非常少,应用范围也是很有限的。
2制约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运作模式,不同操作模式的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化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对物流信息化标准缺少清晰的、全面的认识,是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根据调查显示,现阶段制约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2.1信息化意识淡薄根据调查得知
在美国,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企业提高客户服务的满意度、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方式,也是国外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基本条件,对国外的中小企业来说,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服务内容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在国内的中小物流企业中,根据调查的情况表明,我国很多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非常淡薄,不重视物流信息化建设,没有把物流信息化建设放在战略高度上来全面认识,有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是停留在满足企业的内部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没有进行客户物流信息化方面的建设,这些观念制约了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放力度及建设的效果。所以,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要强化物流信息化意识,并把物流服务当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把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服务作为建设的重点,打破传统的物流服务模式,有针对性的在物流操作流程及物流管理模式上进行改善,建设符合实际需求的物流信息化系统。
2.2信息化标准缺乏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并存在一定的偏差,有些物流企业虽然引进了物流信息化技术,由于没有建立物流信息化的执行标准,不熟悉物流信息化的操作流程,造成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极大的影响了整个物流产业在竞争力方面的提升,并制约了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3信息化技术落后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虽然投放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极大的影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不能全面的进行物流信息的交流,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不了应用的作用,体现不出良好的竞争优势,不能获得快速的市场反映。中小物流企业由于信息技术落后,严重阻碍了物流运营过程中处理效率的提升,制约了中小物流企业办公自动化实现的程度,特别是在仓库管理系统、货物跟踪方面、运输管理系统及订单管理等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无法真正发挥物流信息化的作用,中小物流企业也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2.4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物流信息人员掌握了信息系统供应商提供的技术,了解企业自身运作的特点,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的发展与信息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能在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因为我国物流业起步相对比较迟,配套设施不完善,物流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物流业务的人才更是奇缺,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缺乏掌握适合自身企业的信息化技术。物流信息管理人才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保障及关键因素,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缺乏,是物流信息化实行及推进的障碍。
3加快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立足现实,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的技术及管理方法,依据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能够促进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加强物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统一的标准化数据的建立,利用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能够真正的实现信息共享,降低物流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费用,降低物流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充分利用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还能节省人力资源,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节约资源。除此之外,物流企业借助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及信息跟踪,对物流企业的经营决策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3.2突出重点,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在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中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建设,是减少物流企业之间信息障碍、降低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的重要条件。首先,中小物流企业要统一信息化标准和应用准则,能真正实现物流信息的交换及物流信息的共享;其次,努力实现物流信息国际化标准,使我国物流企业走上国际化轨道,加强我国物流企业在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最后,加快一些急需标准比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物流企业之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换标准包括物流企业流程信息交换的整体架构、消息交换的模式等标准的研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宣传力度。
3.3明确物流信息化需求
做好系统规划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发展情况,明确自身的发展需求,做好与物流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系统规划工作,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平台,同时,物流信息化是一个深层次全方位的建设工作,我国中小物流企业需要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系统性及整体性,重视物流企业的长期系统规划及长远发展,把物流企业自身现实情况及将来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达到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向规模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明确物流信息化的需求,做好系统规划,在挑战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
3.4加快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与引进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要真正实现信息化,关键是否有一批既懂物流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物流企业要尽可能的挑选到高科技人才,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挖掘到适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技术人才是推行信息化的根本及保障,使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尽可能的发挥出来。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及深入推进,对传统的物流经营模式产生了冲击,要求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拥有精通物流信息化技术并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的高科技人才,依靠高科技人才来保障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稳中求进,特别是面对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掌握物流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与壮大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受规模、资金等自身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因为缺乏物流行业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中小物流企业要非常重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升物流信息人才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也显得尤其重要,中小物流企业除了在企业内部进行物流专业知识培训,还需要挑选有一定潜力具备一定能力的骨干去高校进行物流专业系统知识的提升与学习,快速推进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此外,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及渠道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引进一批优秀的现代物流人才,通过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全方位提升中小物流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准,积极推进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的稳定快速发展。
一、企业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物流管理信息化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现在的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了物流管理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物流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国家针对这些问题为各个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要不断发现问题,优化结构,不断发展。以下是企业在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1.信息化意识淡薄,管理观念落后
就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而言,传统的物流观念已经不能够全面应对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管理观念的转变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一些企业的信息化意识非常淡薄,并对信息化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信息化管理仅仅是运用电脑数据库对物流信息进行管理,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信息化”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对物流管理实行信息化,所以这带来的效益也是微小的。这些企业只是国内众多企业的一个缩影。由此可知,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意识在企业中如此淡薄,这对企业的发展显然也是不利的。信息化意识淡薄,企业建设就会收到影响,然后人才引进也会发生变化,信息化管理发挥的作用很小,最后收到冲击的就是企业的利益与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应当摒弃落后的管理观念,增强信息化意识,努力学习,将物流管理信息化真正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2.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落后
对各行各业来说,技术问题都是尤为重要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就我国目前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而言,信息化技术发展慢,水平低成为发展的瓶颈。第一,企业不能够将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在平时的管理中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治标不治本”。第二,企业在资源配备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设备的配备,还是流程的制定,只追求表面的利益,而未真正实行。其实,信息化的长期执行,节约的就是长期的成本,是利益的长久化,而不是去贪图眼前短暂的利益,却浪费了长久的人工资源,这时的成本则要远远高于信息化的成本了。
3.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而人才的短缺严重影响着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内部人员对于信息化相关领域的了解很浅显,外部的专业人才又少,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制约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物流管理信息化的体系建设迫切地需要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这种专业人才却相当缺乏,导致很多信息化管理流程无法正常实施,就算实行了也不能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消极作用。
二、企业物流信息化问题解决方法
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尽快、有效地解决问题。以下是针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增强信息化意识,转变陈旧的观念
转变传统的观念,并不是摒弃传统观念,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一方面,传统的管理观念也有着积极的一面,比如,顺“道”、人和、守信,求实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传承的。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接受更多先进的管理观念。而物流管理和信息化作为先进的管理观念也应该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因此,企业应该多对外交流或组织培训,在企业内部树立新理念,并实践于管理中,让企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科学并客观地管理企业,不仅能使企业可持续化发展,也能让企业向更高的水平前进。
2.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体系,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因为眼前进行信息化而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就放弃实行信息化。实行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健全的信息化体系。这是实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拥有完善的信息化体系,物流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全面提高。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影响实行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过硬的技术。以前的那种大而全的物流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顺应现在物流管理的形势了,只靠着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在以前可能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但现在还是被淘汰掉了。现代的物流管理信息化需要加强开发新技术,尽快将新技术利用到管理实践中。所以,革新技术,攻破技术难关,大力整合信息是企业向前发展必须要面临的挑战。
3.以人为本,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一、物流信息化建设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物流行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国家已经制定了全国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全面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在“十五”、“十一五”计划中都提出了全面发展现代物流的规划思路,大力促进物流业发展。伴随着物流市场的逐步扩大,物流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对于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而言,这种竞争固然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更多的却是挑战。
同大型物流企业相比,中小物流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内部管理的低效率、不规范和高成本,对于民营企业尤甚。其根本原因,就是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给中小企业带来极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意识到必需在顺畅的信息流的基础上实现货物高效的流动,才能削减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型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人力、物力、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效的作业流程来提高企业实力,一些大型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甚至是全面供应链系统建设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在物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管理理念、作业流程规范化、信息化基础等方面无法拥有大型物流企业那样的优势,要想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物流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因此,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未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长远规划,实际上已成为许多中小企业满足客户需求,赢取生存机会的一种现实的需求。不实现企业信息化,就不能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行动等具体目标,中小物流企业最终就只能被其他物流巨头或物流新锐兼并或整合。
二、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但在现阶段制约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软件开发商难以盈利、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以及缺乏物流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是其中最主要的几点。而从总体上来看,占绝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仍处于用少量的信息建设投入来解决业务流程的信息化问题的阶段。据统计,我国目前几十万家中小型物流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亟待起步。
造成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单从企业本身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者观念落后。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因为生存竞争激烈,往往只关注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观念,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成效了解不够深刻,这从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仍把OA建设作为未来信息化建设重点就可看出。同时由于物流信息化建设将会对企业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产生重大的影响,给企业带来大范围的变革,这是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管理者所不愿意见到的。
2.缺乏信息技术人才。长期以来,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中小物流企业只重视那些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少,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企业中的一般员工和管理人员往往来自传统物流行业,对仓储、运输、装卸、包装等专业知识精通,但是对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知识缺乏。这就造成中小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自身信息需求、项目规划实施到信息系统的管理使用和维护都难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3.资金短缺,难以找到适合的信息系统软件。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及业务范围限制,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更何况信息化建设在短期内难以见到实效。而市面上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大多数都是针对大型物流企业而开发的,其价格和性能并不适合中小物流企业,使得中小物流企业难以与物流软件开发商之间合作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
4.标准化工作滞后。信息化意味着标准化,从产品编码的标准化到物流作业流程的标准化,给企业带来的变革是非常大的,尤其对中小物流企业而言。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认为这种标准化会降低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信息化标准目前还不完善,例如产品编码、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等,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进行标准选择时往往得不到行业、政府或专业组织的有力知道,造成在整个物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标准工作拖了后腿,影响了整个信息化进程。
三、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
1.积极开展信息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关系到信息化建设个各个方面,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起始阶段就要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产品编码标准,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标准,物流作业流程标准,管理规章制度标准等等,都是必须得到管理者、信息化工作人员和业务人员高度重视的。既要遵循统一的国内国际标准,又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尽管标准化工作较为繁复,耗时耗力,但对于今后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2.与专业物流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缺乏专业信息人才和资金,中小企业往往很难采用自行开发或与IT公司合作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最为合理的方式是与中等规模的专业物流软件公司合作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这些中等规模的专业物流软件公司一般针对中小型企业服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研发能力,重视系统的售后服务和升级技术支持,并能对企业提供较好的人员培训和相关咨询服务。其产品的性价比较高,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不错的选择。
3.开展物流电子商务。在企业已有物流信息系统支持的条件下,开展物流电子商务是企业拓展业务、降低成本的一大途径。以企业电子商务网站为前台,以物流信息系统为后台,利用一定的安全技术和支付系统,在企业规模和实力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开展EDI 业务,是物流电子商务的基本形态。中小物流企业开展物流电子商务,一方面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为以后全面发展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利用电子商务的优越性给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渠道、更直接的信息交流和更低的业务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4.注重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及储备。虽然并不一定需要企业自己的信息人才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但在之后的系统使用过程中还是由他们承担主要的管理和维护任务,因此中小物流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并且可以与开发系统的专业物流软件公司进行定期的咨询与培训,保证自身信息化队伍的先进性。同时,面对市场竞争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趋势,这些信息化人才除了从事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外,还需要具备物流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能力,为以后开发更加完善更加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做好准备。
对于中小物流企业来说,物流信息化不仅需要政府、物流企业、IT厂商等相关方面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立足长远,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坚定信息化之路,构建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系统,提高核心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一、现代物流基本理论
现代物流,指的是商品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位移,解决商品生产和消费时间地点的差异性,实现商品的转移。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把物流运输的各个单一环节进行结合,实现统一有效的管理,促进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有效的平衡空间上的优势和所消耗的成本,促进效益的提升,同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现代物流引入高新技术,如大数据、互联网、二维码等,将提高物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克服传统物流速度慢、效率低等一系列弊端。
二、甘肃物流业发展现状
1.甘肃物流产业环境
甘肃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甘肃地区的物流业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当地的产业调整,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的运用,并且及时对发现的问题给予解决,物流需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做好本行业工作。目前,甘肃省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交通运输不便,物流节点较少等问题,要求甘肃省应针对现有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进行调整,促进物流行业更好的发展。
2.甘肃省现代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制约了现代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不仅涉及交通运输条件,同时还涉及到物流信息与物品流通,以及物流管理体制。由于甘肃省物流业长期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对于物流的整体规划极为不利,导致物流产业的社会化进程减慢,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壮大,规模经济难以有效的实现。而且由于地理因素,各个地区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也各不相同,导致物流企业不能够根据市场要求提供合理的配送服务,从而使得物流企业的经营也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准较低,虽然甘肃省的物流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是与目前甘肃省的经济现状相比较,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物流中心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不能有效地适应现代化物流业全方面的发展。同时,缺乏社会配送中心的综合物流体系,难以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需求,对于未来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甘肃省发展现代物流的基本对策
1.甘肃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现代物流业发展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有效促进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吸引投资,解决就业,提高当地的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甘肃省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时应把握区位优势,根据自然属性更好地发展物流产业,在充分利用甘肃省的工业和交通条件优势的同时抓紧互联网时代这个独特商务发展机遇,加快信息化,运用高新技术,着力推动全省物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把甘肃省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
2.甘肃省发展现代物流的具体对策
第一,根据甘肃省本省的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对物流行业进行相应调整。甘肃省现有5个经济区:中部经济区、河西经济区、陇东经济区、陇东南经济区以及民族经济区这五个经济区域组成。应围绕各个经济区的城市集中的地区,设立物流供应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第二,需要建设相关的物流配送中心。在甘肃地区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水准的配送中心,同时也要大力发展自身特色产品,使当地的经济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得以发展,并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三,加强物流信息建设功能。由于物流信息是现代化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建设现代物流系统是发展物流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推动现代化物流建设,通过信息化促进传统企业的物流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有效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应当加强数字证书的认证和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通过便捷、高效的物流业,促进甘肃省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我省经济的发展寻找新的增长亮点。
3.适合甘肃实际的物流发展模式
由于甘肃省地处内陆,部分地区较为偏僻,因此,需要建立起以省市县三级发展模式,加快建立省市两级科技信息中心,大力推广GPS、GIS等集成应用,建立相关的办公业务管理系统,并建立起以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为中心的西部物流枢纽。对物流枢纽站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此建立起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加速交通枢纽的建设。同时,在各地建立起物流中转站货物流中心,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在最大限度最小消耗的前提下建立起完善的网店中心,为运输业提供良好的叫他和便利的条件。最后是县级的物流配送点,由于甘肃省省情的特殊性,需要建立巨大的末端配送点,进行全省的物流规划,通过大面积大范围配送点的设立,保证省内物流快速、便捷、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红艳.电子商务环境下山西省物流业竞争力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
[2] 张娜.山东高速物流交易平台建设方案设计[D].济南大学2015 .
[3] 张狮驼.上海中小物流企业遭遇“转型困惑”[N].现代物流报.2014-09-30 (B03) .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 A
物流科学是管理工程和技术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学科。物流技术是物流各项功能实现和完善的手段。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技术与物流业的紧密结合,使物流的业务社会化、管理系统化得以实现。本论文结合物流技术的一般经验理论,通过对国际上发达国家在信息化环境下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大型企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善物流状况的分析,总结出信息经济时代的物流发展趋势,为物流组织者进行目标决策、提高物流效率、效益以及服务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一、 物流与物流信息技术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对物流的定义并不相同,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业界对物流的定义也不相同。针对这种情况,最近联合国物流委员会对物流做了界定:“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以及储存计划、实现和控制管理的过程。”这一定义不仅对各个国家、各个学派及产业界的不同认识进行了统一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加进了“信息”概念。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于物流领域的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广泛采用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物流信息通讯技术、物流信息收集与处理技术、物流信息存储技术、智能物流信息技术等。
物流信息存储技术是应用于物流信息的大量存储和相应管理的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DB)、数据挖掘技术(DM)等。其中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物流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是基于某种数据结构模型,以统一的方式管理和维护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库接口的管理平台,而在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上应用的统计分析工具、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等相关技术以及基于各种介质的高性能存储技术,将支持所存储物流信息的各类事务型应用、分析型应用的有效实现。
智能物流信息技术是各类信息技术、人类经验与智慧的集大成者,将它应用于物流领域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物流操作、物流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对于物流管理的合理决策意义重大。
二、 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现状
物流信息技术在国外已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GIS、GPS、INTERNET等技术在发达国家研究和发展较早,信息交流已表现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广泛应用上。在物流运作中,运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微机技术进行的车辆运输、订货管理、库存控制、配送中心管理及工厂和配送中心的选址分析等,都是IT在物流中的具体运用形式。
我国大型企业如联想、海尔等,近几年在信息技术与物流的结合上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其客户,包括商、分销商、专卖店、大客户及散户,通过电子商务网站下订单,由综合计划系统处理。供应商按订单备好货后可以直接将货送到工厂,此前综合计划系统会向工厂发出通知,哪个供应商将在什么时间送来什么货。工厂接货后,按订单生产出产品,再交由运输供应商完成运输配送任务。运输供应商也有网站,与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连通,给哪个客户发了什么货、装在哪辆车上、何时出发、何时送达等信息,客户都可以在电子商务网站上查到。
然而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需求仍处于以基础信息化为主的较低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决策者、系统开发商尚缺乏一种战略眼光,只是根据眼前的现状争夺市场,没有看到我国物流信息化长期的战略任务以及信息化市场具有的巨大潜力和长远发展前景。因此著名物流专家戴定一感言:我国的物流业“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进展缓慢,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需求。由于标准不统一,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影响了公共物流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各信息系统的使用价值。”
三、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1.网络化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GPS车货跟踪监控、GIS图形化仓库、配送路由等都有一定应用,但大多局限于某个点或单方面,功能的优化以及信息共享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物流网络化进程。
(1)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发展趋势要求物流信息同步的网络化发展。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仅中国的网民总人数达就到了1370万人,比2005年同期增加了23.4%。中国网站数约为84300个,年增长近5万个。
(2)新型商业运作模式要求物流信息网络化。社会网络化进程推动了电子商务的成熟,在网络普及的形势下电子商务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近年来由于物流配送服务导致的“瓶颈”极大地制约了它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各电子商务企业不能独立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受聘的物流企业由于地域和规模的局限也不能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在这种不确定性强、时空跨度大的新需求面前,凭借单个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调度资源来完成物流服务往往困难重重。只有将这些信息系统、信息平合起来,共同为这些“特殊客户”服务,才能达到目的。
(3)物流业全球化竞争需要以物流信息网络化为后盾。国际社会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企业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突破了组织边界,而且冲出了国界。随着服务对象的全球化发展,全球化的物流企业服务范围也随之扩大。物流企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决定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物流信息网络的对接是物流网络资源全球配置的重中之重。所以,物流信息网络化将使得物流企业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2.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物流管理尤其是大系统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标准化对物流成本、效益、效率的提高有着决定作用。托盘标准化、集装箱标准化、运输工具标准化等手段能够加快流通速度,减少物流节点数,保证物流质量。同时,物流标准化也给物流系统与物流以外系统的高效连接创造了条件,对开展国际物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证。
从世界范围看,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发展状况,国家之间差距很大。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物流标示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距离现代物流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至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建设和物流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几乎是空白。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来制定本国标准,已经成为WTO各成员国的基本要求。从物流标准化的发展过程看,各国标准化进程尽管会有起落,但是行业技术标准的管理模式一定会逐步与国际接轨。
3.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定义。我国《物流术语》中规定,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绿色物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为循环型经济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绿色物流与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绿色物流可以通过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来促进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物流管理来满足和促进绿色消费,进而提高物流对生产和消费的服务水平,以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
作者单位:李秀梅中国海洋大学淄博职业学院
王振环 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明坷.物流系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物流业;新常态;“互联网+”;发展;转型
一、新常态下物流业的特点
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重点体现在产业结构方面,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维持温和增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电子商务新增消费比例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的道路将会持续。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不确定性金融风险日益明显化,电商消费的需求对物流服务的规模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物流业投资依靠强大的资本和技术驱动力迅猛增加,物流业企业不断进行上市融资与并购重组,物流业与金融业等“多业联动”。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种创新组织模式与平台相继出现,形成日起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近年来,中国物流业将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逐渐向效益型集约方向过渡。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应全方位调动要素、投资与创新驱动,对物流业的增量进行深度调整,逐步释放长久的发展潜力。
二、互联网经济下物流业的发展变化
2014年移动互联4G信息的开通推动了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全面革新,开辟了电子商务高速发展道路,我国物流业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互联网给物流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快递数量剧增,投射出物流前端商业的变化。需求方式引导着电子商务的接受模式,给B2C与C2B 发展带来了客观的前景,物流企业都在速度捕捉物流需求的新价值与新服务点;物流载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高速路货车向飞机过渡,快递企业的流量剧增;新型的商业模式日益展现出个性化消费,实现了020到C2B转型的专项服务,用丰富的物流服务需求取代库存的限制,互联网的时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互联网+”的形势下,物流市场格局调整加速,原始的物流运作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经济环境,全面推行信息化,实现智慧与个性化物流是未来经济下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三、新常态下“互联网+”物流业转型分析与对策
1.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精准营销
传统物流信息化系统格局受限,物流业应借助云联网思维逐渐向智能物流的方向发展。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进步,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了信息交换,企业都热衷与精准营销,直接接触产品的目标群体,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提高了网络推销的效率。物流业可以利用云联网、大数据等进行接单预测,针对分析的结果进行策略优化,制定出最合适的物流路径与方案,加强对商家的对接,指导商家进行经营策略的优化与调整。日益丰富的电子商务平台为物流企业增加了无形价值,企业可获得目标用户的各种数据与需求信息,设置更加人性化的物流服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2.促进客户体验转型,实现主动服务
近年来,020的体验与C2B个性化定制消费成为互联网商业的新途径。而物流与020体验的关系密不可分,物流作为渠道下沉和用户体验关键,对电商的线上线下融合与协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020,物流公司的服务更加多样化,逐渐向移动端以及社交媒体等渠道过渡,通过便捷、优质的服务提高用户体验,有利于优化物流的品牌服务质量。物流业应利用信息化的网络途径促进产业的主动支持,建立并优化物流信息数据库,保证信息的实时性与高效性。比如:京东在如京东推出主动式物流服务,优化最后一公里,让消费者对商品的送达时间把握得更清楚,为用户带来贴心体验。物流企业应站在用户角度上进行考虑,秉承以用户体验为先的服务态度,重视对服务价值与品牌的塑造。
3.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革新,物流产业融合拥有了巨大的内在驱动力。近年来,我国对运输业放宽了政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合理配置。物流业必须要和制造业、金融业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联动发展。目前,产业融合已具备了成熟时机,物流相关产业的信息扩散不断深化,关联性的行业间的技术与资金不断交融,技术与产品也在不断融合。不同企业通过交流与合作,拓展了业务边界和市场空间,加速了信息、物流、资金的流动,对产业合作层次有着极大的丰富作用,因此很多增值业务也在不断的推广中,为物流服务创新奠定了基础。对此,我们应不断健全物流行业发展政策体系,规范场竞争秩序,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物流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物流业展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未来物流业发展将具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逐渐向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取决于不稳定均衡的特点。物流业是我国重要的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稳步提升,对促进总额稳定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时期内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我国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应正确把握互联网经济下物流业“新常态”的特征,积极分析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建立智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真正实现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1宿迁农业产业信息产品数据库集成系统
宿迁市建设开发了价格数据库、产能产量数据库、进出口数据库、企业客户库、需求量数据库、指数数据库等十种关系型数据库,将农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层面全覆盖,为制作各类研究报告提供数据基础,为定量分析预测市场提供支持。系统也为宿迁农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全面权威的数据支持,指导广大农民科学种植,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在种植与养殖、加工过程中只凭经验做出的错误决定造成的惨重损失,降低这种盲目性导致产品滞销或供不应求的风险加剧。
1.2宿迁农产品交易数据挖掘系统
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农超对接服务,覆盖面从农资到农产品。计划与各地超市、大型农贸市场、农机推广站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农民与企业的直接沟通桥梁。结合宿迁农业发展现状,搭建更为适合宿迁广大农民易于操作且安全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争取将农产品网上销售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普及,帮助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销售难的问题。
1.3宿迁物联网大数据的采集应用
采集农业产业相关产品在物流过程中需要的各种信息,建设大田种植、果蔬、畜禽、水产、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物流与信息、物流与实体经济交易的网络连接,及时预测行情发展动向,实现远程监控、交易警示等功能,了解区域仓储存量差异,实现跨区域货物调配,对从业者分析判断交易量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1.4完善宿迁农产品指数,提升权威性
通过对农产品长期不断的跟踪、估价、记录、分析研究,研发生成了宿迁农产品综合指数,后续还将建立“模糊数学+三层神经元网络模型”进行市场中远期预测,并形成价格先行指数,供农业相关从业人员、协会和政府相关机构决策参考。随着宿迁农产品指数的完善和影响力的扩大,今后在国际贸易中,可以利用卓创农产品指数的权威性和市场认可度,在国际商品交易中提高我国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在国际贸易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1.5建立完善的宿迁农业信息化培训体系
在指导和帮助农业相关从业人员利用宿迁农业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推销农副产品,购买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同时,还将在土地流转、金融保险、生产补贴等方面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全面带动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大力推动宿迁农业信息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1.6开展宿迁“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服务
开展宿迁“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服务,搭建宿迁农业订单交易及流转平台、现货信用交易支持平台,为农牧行业的客户和广大投资者提供服务。实现以信息服务推动农产品供求,以交易服务引导和方便农民推销农副产品,购买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促进工业品下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服务特色和创新之处
宿迁农业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提供完善的全产业链信息服务,从农资、农产品至深加工以及各类各级采购销售环节,完整地构建出一个专业服务三农的信息平台。
2.1服务特色
应响应国家号召,为三农提供免费的数据信息服务,以填补了国内空白;专人进行市场跟踪及信息采集,信息和数据的质量有保障;除了网上信息,平台还借助更广阔的手机客户端信息平台、微博、微信平台等,加快传递惠农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农超对接服务,覆盖面从农资到农产品。计划与各地超市、大型农贸市场、农机推广站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农民与企业的直接沟通桥梁。将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普及,帮助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销售难的问题。
2.2创新之处
信息和数据范围广泛,涉及三农的各个领域,涵盖种、收、加工、销售、养殖等方面;完备的数据及信息网络支持,研究成果深入,符合国家政策,具备深远的社会效益;服务及时到位;平台投放的信息量丰富,对于服务“三农”,加速“三农”信息化发展,提升整体产业链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物流业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虽然物流行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非常迅速和可观的发展,但是绝大多数的物流企业仍处于粗放式的经营阶段,这些物流企业的发展模式仍然停滞在以数量的扩张为主。加之入口门槛较低、监管不集中以及科技含量不高等众多不利影响因素,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物流实力根本无法提高,进而导致物流企业的营销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先进的物流系统无用武之地,企业的营销成本也只能居高不下。
(二)物流企业对营销成本的管理方法欠佳
1.过分追求营销成本最小化,背离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初衷
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对营销成本的管理方法仍然比较落后,没有科学、合理地实现对营销成本的权衡和控制。传统的营销成本管理方法非常片面,仅仅局限于单纯地通过减少甚至避免某些营销环节费用的支出,来达到降低营销成本的目的。这样的营销成本管理方法,是以物流企业的内部价值耗费为基础的,只对营销成本本身进行了控制。这样一味地追求将物流企业的营销成本最小化,不仅不能实现对其营销成本的优化控制,反而极有可能使营销成本的管理措施与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发生严重偏离,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2.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使物流企业营销成本的核算数
据随意性与局限性增大很多物流企业在进行营销成本核算时,只是根据自身对营销成本的理解和认识为基础,单纯地通过运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来进行营销成本计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物流行业内对营销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都缺乏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两方面因素无疑会增大物流企业营销成本核算的随意性和局限性,最终导致所核算出来的营销成本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这样得出的营销成本数据,根本无法用作对物流企业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估,让其失去了应有的参考价值。
二、物流企业营销成本的优化措施
(一)强化物流企业内部营销意识的构建,营造良性的营销文化氛围
物流企业在控制好与外部客户需求与利益直接相关的营销活动成本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营销意识的构建。意识到营销成本的控制不仅仅局限于物流企业的作业部门,对于企业的采购部门、储存部门乃至整个物流供应链,都与营销成本的控制息息相关。首先,应该把降低营销成本和建立核心竞争力构建成为物流企业的发展目标,并在物流企业内部建立起良性的营销文化氛围,提高企业各职能部门与员工对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增强企业员工参与营销成本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物流企业可以将营销成本控制的好与坏与企业员工的绩效高低挂钩,并设计出对应的激励方案,从而增强物流企业员工参与营销成本控制与优化的积极性。最后,物流企业还应该及时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各种环境变化,与包括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之内的各个企业都搞好关系,使物流企业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能够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降低物流企业的生存风险。
(二)扩大物流企业的规模效益,促进营销成本的缩减
要想改变物流行业整体入口门槛较低、监管不集中和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首先就要促使物流行业从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变为以提供高质量、高科技服务为主的精细化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可持续性地扩大物流企业的规模,提升物流企业的综合物流实力,进而通过引入和使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来获得一定的规模效应,最终实现缩减物流企业营销成本的目的。因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扩大物流企业的规模效益。首先,作为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对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兼并重组,从而降低物流企业的整体营销成本,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而兼并重组的方式很多,例如资产划转、加盟连锁、增资扩股和委托管理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物流企业在实行兼并重组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对企业盈利最有利的方式来进行,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协助安置富余人员、简化审批程序和适当免除税金等方式为物流企业的重组过程大开方便之门,让物流企业在此过程中能够将闲置物流或者仓储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促使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同时也能够从整体上降低物流企业的营销成本。
(三)优化物流企业营销成本的管理与核算
1.优化营销成本的管理方法,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要想科学、合理地对物流企业的营销成本进行优化和控制,首先应该从根本上入手,转变基于内部价值耗费的传统营销成本管理方法,从全方位、多角度入手优化对物流企业的营销成本管理;而且在对营销成本的本身进行控制的同时,也要加强营销成本管理方法与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的契合度,在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提升物流企业的综合实力。与此同时,必须要严厉杜绝那种,仅仅只通过减少或避免营销费用支出,来降低营销成本的管理手段的出现,避免营销成本的控制走向不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极端。此外,物流企业还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区域物流信息的公共化网络平台,并花大力气开发并完善内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促进最新物流信息在物流企业内部的及时传递和共享,进而确保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顺利进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让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一切营销成本的变化情况,从而为营销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提供更科学的参考数据和更多的优化渠道。
2.加强物流企业营销成本的核算,建立统一的营销成本核算标准
加强营销成本核算,归根究底还是要提升营销成本核算数据的权威性及科学性,让其在物流企业管理效率、营业利润与发展潜力的评估中更具有参考价值。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来进行营销成本计算,另一方面在整个物流行业内建立起统一的营销成本核算标准。物流企业营销成本核算的上述两方面要求,均可以通过引入作业成本核算法来实现。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基础是企业的作业行为,核算线索是资源的流动,核算媒介是营销成本的动因,因此,这一核算方法能够对物流企业的所有营销活动进行及时、全方位的动态跟踪。它不仅完全突破了人工工时等基础动因对物流企业营销成本核算的限制,而且还能够根据多种不同的动因对营销活动产生的一系列费用进行合理分配,最终让营销成本的核算灵活而又全面。与此同时,作业成本核算法的运用,在物流企业的营销成本核算中是切实可行的。首先,这一核算方法能够完美地适应物流企业的营运成本偏高、服务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作业成本核算法的可操作性、运算速度以及核算准确性,能够最大可能地降低营销成本核算中产生的计算量与出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