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32
目前我国农业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农业工作者的难题,尤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问题日益凸显。若上述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将抑制我国农业发展,进而影响农业效益的提升。需要从农业用水管理面临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1 农业用水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济问题
一方面,经济化管理是未来我国农业效益提升的重要手段,运用经济化手段对农业用水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用水缺乏的问题。但在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的地区,农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较低,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饮食结构的变化,使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谷类食品逐渐被蔬果、畜牧产品类食物替代,成为威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2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在水资源管理上存在弊端,相关用水管理部门对国家下达的用水管理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同时缺乏一定的法律约束,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使得我国在自然性缺水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性缺水问题,缺水程度不断加剧。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生活的贫困与经济的落后难以实现农业水管理设备与系统的完备。因此,如何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农业水管理的又一项挑战。
1.3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农业水管理中最难以把控的问题。随着全球气候不规则变化,许多地区在气温和降雨上皆发生较大的变化,极端天气的出现率越来越高,这对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建设农业水利工程时,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影响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如何利用科学手段,解决环境对农业用水方面的影响,对农业水管理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2 农业用水管理的发展策略
2.1利用经济手段调节
未来我国在农业用水管理的发展策略上,应合理利用经济手段,通过发展灌溉、加强雨养农业、限制人们对食物潜在的增长需求等,以达到管理、调节水资源的目的[1]。这就需要我国对灌溉农业加大投资,改革与研发更有效的灌溉管理系统、蓄水设备以及地下水利用和废水处理技术;加大雨养农业的使用力度,利用补灌与土壤水管理手段,提高雨养农业的生产率、扩大种植面积[2]。此外,通过强制性手段,在保障人们饮食健康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食物消费方式、减少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市场链条中的消耗,以减轻农业用水的压力,保证农业水管理的持续发展。
2.2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及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严格要求各管理部门,对农业用水进行把控,按照相关规定或标准,对各农田用水量实施定期考核,建立统一的用水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用水量与经济状况的差异,制定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水定价与收费标准,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3]。而农村贫困与农业水资源管理是一种复杂的交互关系,影响贫困范围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对水资源控制与管理的水平,所以解决农业用水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就需要减少贫困人口。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业生产就业岗位,以稳定其产出和收入;通过鼓励农民进行多样化生产,生产农业附加产品,促进农业的增产与效益提升,从而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条件,这对农业用水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2.3采取科学的环境防护措施
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因此各地方政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地区环境、地势等特点,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多制定并颁布有益农业发展的政策,对洪涝或干旱等自然灾害,要及时采取有效的用水管理措施[4]。通过控制汽车数量和室内气体的排放、定期进行植树造林活动,降低人为因素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在农业水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建设农业水利工程时,要尽量避免水质恶化、水量减少和湿地萎缩等问题,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的水土管理活动、建立多功能的农田生态系统等措施,发展多种服务功能的农业生态水管理系统。
3 结语
我国农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不但要利用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进行调控,还需要加强各部门对农业用水的统一管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实现农村农业用水的合理性。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科学防护,从而达到农业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使农业水管理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宗强.农业水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探讨[J].农技服务,2015,32(03):174.
一、引言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灌溉用水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镇总用水量的65%以上。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我县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随着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增加以及农业持续发展对灌溉要求的提高,相应地对农业节水灌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临着新形势。
二、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
1.节水灌溉格局
近几年来围绕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国家级节水示范区、国家和省级节水增效重点县、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等,建成了4个不同规模的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园,这些科技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农业节水格局。
2.节水管理
结合水利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特点的“多元化”运行管理机制作了尝试。
三、面临的形势与存在问题
1.面临的形势
水资源严重不足,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争水现象较为突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全县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虽然不高(约占35%),但其对用水保证率要求高,越是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灌溉用水的现象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将大幅度增加,据预测,这三方面的用水量至2008年将占到总用水量的38%以上。近一半过去以向农业灌溉供水为主的水库,不同程度地转为向城市或工业供水,因而可供农业灌溉的用水量越来越少。在现行农产品价格体制下,农业供水收益远远低于工业供水和生活供水,随着用水“多元化”的加剧,农业用水的缺水局面有更加严峻的趋势。随着国家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将被逐步取消,村内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节水灌溉工程资金面临地方筹集和匹配困难难度增大,且不能向农户指令性摊派的新形势,发展节水灌溉如仍沿用过去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则难有成效。
2.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全县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区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六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很多工程因设备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四、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1.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的措施:对小型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在大中型灌区推行SIDD(自主管理灌排区)管理模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农村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总结推广和规范力度。
2.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要根据地区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根据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茶叶、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3.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例1 (2014・北京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
解析 (1)海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发,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季节变化,雨季蓄水防洪,减轻旱涝灾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开挖入海河道的目的是利于泄洪排水。(2)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主要从培育和种植耐旱作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3)因为流域内降水较少,地表水贫乏,景区建设会加剧植被破坏和水污染,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其环境治理也应针对这两个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答案 (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应对措施: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等。
点拔 解决水资源问题,既要按照水循环原理,修水库和跨区域调水工程,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与地区分均等问题,更要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立法,提高人们的节水与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土地资源――社会之源。
例2 (2014・海南卷)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并发挥想象,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湖泊萎缩,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等。应对措施: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
答案 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矿产资源――经济之源。
例3 (2014・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截止2008年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近年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下表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材料二 玉门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从13万锐减至3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
(1)目前大庆和玉门在资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面临问题的差异是 。
(2)根据各自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 。
(3)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对大庆、玉门这类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 。
(4)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面,大庆和玉门采取了各具特色的举措,据此谈谈你对“因地制宜”思想的认识。
解析 (1)本题考查同学们对两城市现状的了解,要准确提取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玉门石油资源已经面临枯竭,大庆也将面临石油枯竭问题;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衰退,大庆的采掘业比重过高;玉门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2)本题考查城市发展方向差异的原因分析,两地的资源种类和地理区位差异明显,所以发展方向不同。(3)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提供资金、技术和相关优惠政策。(4)本题考查同学们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利用现象来解释原理。
答案 (1)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大庆也将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衰退,大庆的采掘业比重过高;玉门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2)大庆:区位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好 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适合发展新能源产业
(3)提供资金、技术和相关优惠政策
(4)“因地”是指根据条件,“制宜”是指应采取合适的对策和措施,同是资源型城市,但所处地理位置不一样,条件有差异,应采用适合各自情况的产业转型政策。
点拔 对矿产资源的复习,要以区域能源资源的类型为突破口,针对区域的发展阶段的特点与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突出经济转型与环境治理。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关键词:贸易保护;农产品协议;技术壁垒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农产品贸易一直游离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以外。自乌拉圭回合启动以来,农产品贸易才被纳入谈判的议程之中。农业贸易谈判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最为引人注目。根据多哈宣言,新一轮农业谈判的目标是要大幅度削减乃至消除各种形式的出口补贴,大幅度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以建立一个市场导向的、公平的世界贸易体系。然而,无论对发达成员还是对发展中成员,农业问题都是特殊而敏感的。尤其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虽大,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这使它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成员不仅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还为本国农民提供大量补贴,因此,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一、我国农产品面临的贸易环境
(一)高关税仍是当前世界农产品的主要保护手段。乌拉圭回合将农产品全面纳入自由化谈判之列,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也是多方关注的议题。但据WTO综合数据库显示,2001年所有成员的农产品配额内平均关税达62%,配额外关税达123%。而且,仍存在大量非从价关税、关税高峰、关税升级现象。如,美国的非从价关税占43.8%,欧盟的占43.6%,日本的占15%,加拿大占28%。大量非从价关税的存在隐藏了实际保护水平,未能实现wro关税透明化目的。根据Gernat、Lairt和Turrini2002年研究显示,关税高峰农产品中,关税超过30%的农产品,美国有20%,欧盟有25%,日本则达30%。欧盟的加工食品(不包括初加工阶段)占所有关税高峰的30%,税率从12%到100%不等。美国实行关税高峰的产品包括橘子汁(31%)、花生油(132%)以及某些烟草产品(350%)。日本的加工食品占关税高峰产品的40%,包括罐装的肉和肉制品、腌制水果和蔬菜、果汁、咖啡及烟草等。
(二)各国仍继续运用各种支持农业的条款扶持其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不稳定性是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也是所有wro成员关注的一个政治性、社会性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进行干预,避免国内市场受变幻莫测的世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国内生产的存续。在市场不稳定及价格持续低迷时,美国通过贷款扶持计划和差价支付,欧盟则通过共同农业政策的不同计划,经合组织成员国通过多项国内支持计划来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业生产的存续。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OECD国家农民收入中的40%来自政府的补贴,其中日本、挪威、韩国和瑞士达66%。OECD国家目前每年对农业的补贴总额达3 600亿美元,其中90%集中在欧盟、日本和美国。高额补贴使发达成员的农产品得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价格优势。而我国在人世承诺中提出不使用扭曲贸易的补贴。
(三)发达国家采用新兴的贸易壁垒保护其国内市场。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国际农产品竞争已从过去单纯的关税、非关税措施,转向以技术性壁垒为主的限制政策和措施。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保护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据调查,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壁垒的影响,每年造成的损失达90亿美元。技术性壁垒占各种贸易壁垒的比重已上升到80%左右,发达国家在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力密集产品的进口上设置的品质、标准等技术壁垒、环境壁垒不断加强,特殊保护措施和反倾销诉讼的运用也日益增加,使我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势头受阻,农业结构调整受到很大限制。2004年,美国对我国出口农产品因技术壁垒扣留的达816起,占其总数的43%;日本达476起,占其总数的43%。总体而言,我国出口农产品受到较为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农产品被通报或扣留数量不断增长。就领域而言,主要集中于加工食品和饮料、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传统农产品领域。被通报和扣留的原因,按照批次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不符合卫生要求、限量超标、未经注册批准、包装与标签问题、缺少证书、有毒有害物。目前,发达国家实施的农产品技术壁垒又有新的变化,增加了食品反恐壁垒措施、身份认证壁垒措施、知识产权壁垒措施等新的名目。从发展变化趋势看,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业造成的长期影响很快就会超过大宗农产品进口的压力,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随着农产品协议的实施,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削弱。《WTO关于新一轮农业谈判市场准入问题的研究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一定水平的关税保护。该报告提出:尽管所有WTO成员都对市场的不稳定性及其对农民的影响表示关注,但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和能力尚不充分。另一方面,鉴于农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绝对重要性,包括大量农业人口的生存安全问题,价格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对中国来说,根据人世承诺我国2004年以前处于过渡期,2005年,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降至15.4%,而全球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62%,我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对大宗农产品的关税配额大大放宽,最少达国内产量的5%,大豆及菜籽油产品已在2006年取消配额。虽然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对延迟关税化做了例外规定,但该例外条款的时限性很强,规定农业协议生效时满足特定条件的产品可推迟关税化。中国作为农业协议生效后加入世贸组织的成员,已失去利用此例外条款的权利。因此,目前中国的农产品传统保护性措施相当薄弱。
1引言
榆林地处干旱半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398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2.01亿m,人均水资源量910m,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不能满足建设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灌溉用水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70%以上。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榆林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榆林市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随着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增加以及农业持续发展对灌溉要求的提高,相应地对农业节水灌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临着新形势。
2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
2.1节水灌溉面积
榆林市近年来节水灌溉发展速度较快,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至2007年底,全市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62.81万亩,其中:喷灌面积1.37万亩,微灌面积0.44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7.25万亩,防渗渠道控制灌溉面积25.3万亩,其他工程节水灌溉面积24.84万亩。近几年来围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等,建成了30多个不同规模的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园,这些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农业节水格局。
2.2节水灌溉技术
已由过去的单项节水技术研究发展到综合节水技术体系研究,把工程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措施作为农业节水体系的组成部分开展了综合试验研究。根据全市各地经济条件的不同,提出了黄土丘陵区、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涌现出米脂孟岔、靖边东坑等一批节水高效产业典型。
2.3节水灌溉设备
建成了节水设备开发中试基地,研制或引进了管灌、喷灌的系列配套管件,温室大棚微灌成套设备,低压喷水管喷灌成套设备,新型混凝土构件成型机等。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引进推广使用了美国雨鸟、英特耐克、以色列艾森贝克、法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以及北京绿源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或厂家的几十种节水灌溉设备,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
3面临的形势与存在问题
3.1面临的形势
榆林市水资源严重不足,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争水现象较为突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全市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虽然不高(约占25%),但其对用水保证率要求高,越是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灌溉用水的现象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将大幅度增加。过去以向农业灌溉供水为主的水库,不同程度地转为向城市或工业供水,因而可供农业灌溉的用水量越来越少。
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水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全市农业灌溉中仍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现象,水的利用效率不高。据统计分析,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目前平均仅为0.45。在现行农产品价格体制下,农业供水收益远远低于工业供水和生活供水,随着用水“多元化”的加剧,农业用水的缺水局面有更加严峻的趋势。
随着国家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被逐步取消,村内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节水灌溉工程资金面临地方筹集和匹配困难难度增大,且不能向农户指令性摊派的新形势,发展节水灌溉如仍沿用过去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则难有成效。
3.2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全市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水资源相对充足地区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六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
4加快节水灌溉的措施
4.1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的措施:对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推广和规范力度。
根据榆林的实际情况,供水单位可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公司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二是非公司法人性质的非赢利企业;三是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广泛吸收用水户产参与灌区经营管理,明晰产权,合理确定灌区专管机构与用水者协会的责、权、利,改革运营机制,以充分调动与激发用水产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2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
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4.3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改革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资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滚动使用的合理方式,开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各种资金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改变过去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过分依赖政府的局面。
4.4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趋势良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保险意识不断加强,使得保险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农业保险是保险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农业保险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农业保险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价值高、密度高、快速化的特征,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农业保险在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方面显然无法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农业保险需要基于大数据的特点,做好创新与改革工作,充分抓住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机遇,进而更好地推动农业保险发展。
1农业保险概述
农业保险是指专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过程中,难免会遭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等影响,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者面临的农业风险。在农业保险的支持下,农业生产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更加安心,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市场经济下,农业保险是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基于农业种类的不同,农业保险可以分为两大类,包括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基于危险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病虫害损失保险等。我国对农业保险发展十分重视,目前农业保险业务已经在全国各地全面实施。但就实际来看,由于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还不算成熟,再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比较有限。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农业保险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保险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很多行业在大数据浪潮中也由量变完成了质变。由于农业保险起步较晚,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完成质变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实现农业保险快速稳定发展,就必须了解当前在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保险面临的挑战。就实际来看,在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保险在保险监管、信息安全、人力资源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首先,在保险监管方面,农业保险存在统筹管理缺失、部门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农业保险的有效发展。导致农业保险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历史、政府大数据分散有关,农业保险涉及的数据信息难以实现统一管理和共享,部门之间也就难以实现协同合作。其次,在信息安全方面,农业保险存在数据监管不善、数据信息泄露及丢失的问题,这显然会对农业保险发展造成影响。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其对促进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中,并不太注重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所以在数据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数据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且存在数据信息泄露、贩卖等问题。同时会因数据分析不足,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出现。再次,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大数据时代下,对农业保险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农业保险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需要具备数据挖掘、数据利用等能力,进而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就实际来看,很少有农业保险企业会建立专门的大数据研发团队,人力资源中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复合型人才,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创新与改革[3]。
3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保险发展的策略
3.1基于大数据技术优化农业保险监管体系
农业保险稳定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下,要健全农业保险监管体系,帮助农业保险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首先,在监管体系完善过程中,要明确监管思路,如全系统要坚持“源头要严、纠偏要严、执行要严”的思路。监管部门应该对当前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认识到农业保险监管体系的不足和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只有从思想上提高对监管优化的重视程度,监管优化才能落到实处。其次,针对目前农业保险发展情况,应构建统一的管理制度,比如在各个部门、各个系统中应该明确系统的权限与地位,应实现各个部门、各个机构的统一监督与管理,在各个部门、各个系统的协同发展下,更有利于推动农业保险发展[4]。再次,农业保险的统一监管需要建立在数据统一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统一的农业保险信息平台,保证各部门、各机构之间能够实现数据快速传播、共享。同时,可以建立统一的保险消费风险提示平台,为消费者提供预判的相关服务。
3.2基于大数据技术优化农业保险数据监管
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数据监管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如果数据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管理,或者无法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必然会影响到农业保险工作及其服务的开展。基于此,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对数据的科学监管。大数据技术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整理、储存、查询、利用,为农业保险工作提供可靠、完整的信息支撑,进而促进农业保险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需要在大数据收集及使用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此,可以基于大数据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安全保障制度是利用各种安全防护技术、软硬件设施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内部控制制度是通过设置平台权限、隔离保护重要数据、加密措施来保证数据信息安全,可以实现大数据规范管理,进而为农业保险提供更可靠、安全的数据支撑[5]。
3.3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保险产品及服务
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保险产品及服务,否则会影响到农业保险的生存与发展。在创新保险产品及服务中,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消费者需求十分重要。通过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帮助保险企业更加精准地了解现代消费者的保险需求、服务需求,进而针对性地创新出符合时展需求及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以及服务。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农业保险产品应该向多品种、多档次转变,使险种更加适合农业工作者的需求;农业保险的服务也应该由点式向链式转变,比如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消费者的满意度进行追踪和反馈等。
3.4根据大数据时代特点,提升农业保险人力资源水平
在社会主义体制的带领之下我国农村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三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三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行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三农”能够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积极研究并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的建设都十分有利。
1目前我国农村及农村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就开始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带领及鼓励下,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得以飞速提升,农村经济现状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经济来源的途径更加丰富
农村经济水平提升最直接的表现是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及消费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之下农村居民的经济贸易也逐渐发展,农村居民不再只是依靠农业生产才有经济收入,其经济收入的来源也越来越丰富,致富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村的经济水平也飞速提升。
1.2农村农业生产能力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稳步上升,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维持在一个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状态。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养活我国人口绰绰有余。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农村人口的经济水平也越来越高。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主要原因有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化的进程加快等。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农业技术已经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大规模自动生产,这使得农村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农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村经营模式。一些农村居民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创新农村经营模式,从而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此外,农村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大棚蔬菜、无土栽培等农村种植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村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也随之不断提升。
1.3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也越来越受重视。当前农村不再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了,相反,农村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农村没有公共基础设施、环境脏乱差等现象已经荡然无存。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农民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意识越来越浓烈。
2“三农”面对的巨大挑战
2.1农业经营模式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农村大部分居民都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从而导致了农村耕地大量闲置的现象。此外农村居民经济水平得以提升,其消费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于是许多有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都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民生活的压力增加。农村经济得以提升,其消费水平也不断增加,因此农村经济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这使得农村逐渐城镇化。对于农村经营模式问题国家要积极颁布相关政策限制农村经营模式的不合理转变,并颁布一些鼓励农村农业生产的政策来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从而抑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缓解农村耕地大量闲置的现象。
2.2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的不协调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其不仅增加了城市人口生活的负担,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城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了农业生产在农村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低,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的生产十分不利。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与城镇发展不协调最直接的体现,农村与城镇发展的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对于这种现象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均衡农村与城镇的发展,促进农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2.3新农村建设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正在全面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仍然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此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且这种现象覆盖的面积还十分广泛。这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而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问题国家首先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村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帮助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从而帮助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进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速度。
3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三农”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对于我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及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探究“三农”,分析当前农村经济现状,以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三农”问题解决措施,以帮助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陆佳琦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龙伟.探析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J].财经界,2015(3).
当前我国农业处于向现代化进行转型的时期,各种投资也就越来越多。很多人都能够重视对农业的投资、工商投资以及相应的一些民间投资等。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给现代化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在投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现代农业不能得到充足的发展。在社会资本投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土地问题、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人才短缺等, 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到相关的对策,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问题
对现代农业进行投资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土地问题,农民对土地流转问题的认识比较薄弱,在意愿上也不够强烈,此外,加上农民本身对土地问题依赖性比较强,即使在外务工也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拥有权。宁愿土地荒废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进行流转,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者进行经营的难度。在土地流程过程中程序不够规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合同仅限于口头形式,有的合同也利用书面的形式,但是内容相对却没有那么规范,这样就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也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这些现象主要体现在县、乡层级的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服务不能够及时跟上,农民不清楚流转手续如何进行办理。
(二)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两个方面,自然资源主要是指一些水资源方面的污染,水资源的污染会对农作物带来一定的生产风险,造成农作物减产。我国农业本身风险比较高,保险公司本身也不能很好地看展其保险业务。此外,政府对农业保险本身的力度比较高,这就使得保险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保险的发展不能很好地跟上农业的发展速度,保险市场发展也不够健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难度。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值得是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到导致的风险问题,我国农产品本身市场的价格制定能力不是那么强,这样就使得市场的价格波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农产品本身受到环境的影响,这就使得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震荡。农产品在生产中出现的震荡使得市场的发展出现一定的风险,不能很好地促进农产品的发展。
(四)人才短缺
现代农业发展本身就需要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作为发展的支撑。在农村发展中人才荒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素质本身比较低,也不能够很快地接受新的技术,这就使得新技术不能很好地在农村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使得很多现代化的技术不能得到很大的应用。此外,农村在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的人才不愿意在农村驻扎,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愿回归到农村,这样即使社会资本能够对农业进行投资,但是也不能很好地留住人才。
二、促进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现代农业的措施
(一)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要加快实施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要对农民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可以采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形式让广大农民了解到相关的政策,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工作,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能够进行集约化使用。此外,要能够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以便能够保证土地流转中相关程序的公开和公平。搭建相应的服务平台,要能够制定合理的土地等级制度,明确土地流转中相关的规程,制定相应合同。并能够提供一些土地流转信息,使得社会资本投资能够快速地进入现代化的农业。
(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要加快农业保险制度,通过保险制度的制定明确农业保险产品的属性,要能够让政府参与到农业保险中,要对农业保险中的形式、金额以及相关的政策等都能够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要不断地扩大农业保险的投入,以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强有力的保证。还要建立相应的农业产业再保险的相关制度。要能够通过再保险的机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以便更好地应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三)完善监测机制
在农业发展中要能够从比较成熟国家学习其经验,引导农业相关的协会或者是合作社进行学习,通过这些组织掌握相应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相关的技术,要及时地了解市场的相关信息,并能够对相应的问题做出一定的防范。社会投资时也要不断的降低其投资风险,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完善相应的风险监测机制,减少其投资的盲目性,降低社会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风险性。在农业市场发展中要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其市场。监测机构的制定要能够监测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能够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投资。
(四)挽留优秀人才
要不断地加强农民素质,对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创新型农民培养。农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农民自身的积极参与。要能够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对农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激发农民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让农民在生产中能够意识到自身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示范的形式让农民能够投入到生产中,以便培养一批具有文化、技术的农业生产队伍。还可以通过技术讲座、指导的形式让农民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以此更好的提升农民素质。此外,还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要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资本投资进行合作,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还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置,以此挽留相应的人才。
三、结语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能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民对土地流转问题的认识比较薄弱,在意愿上也不够强烈,此外,加上农民本身对土地问题依赖性比较强,及时在外务工也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拥有权。自然风险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两个方面,市场风险、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此,要加快实施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要能够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宣传,可以采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形式让广大农民了解到相关的政策,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工作,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能够进行集约化使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完善相应的风险监测机制,减少其投资的盲目性,降低社会资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风险性。要不断地加强农民素质,对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创新型农民培养。
参考文献:
[1]陆婧瑜,孟枫平.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22-24.
[2]刘玉茹.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14:78.
[3]严瑾.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04:1211-1212+1214.
[4]连华,郭振宗.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32-34.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97-02
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的背景下,粮食需求增长、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改变,粮食增产的难度大,长期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粮食安全正成为一个世人关注的议题。
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在讨论国内粮食安全问题时,有必要看一下当前影响国际粮食安全的因素。2007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曾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粮价仍在高位波动,影响国际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仍未消除。
目前影响国际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据FAO的数据显示,全球粮食储备在2008年只有4.05亿吨,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够全球人食用8至12周。而从2010年的情况分析,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认为,2010年世界谷物产量可达到22.16亿吨,而在需求量可能达到21.76亿吨的情况下,供大于需只有4000万吨。
第二。粮食价格仍在高位波动。因需求增加和大宗资源产品价格上升,国际市场粮价最近几年继续攀升。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粮食价格发生“夭折”,但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1月表示,如果不对目前的食品价格上涨采取措施,全球有可能再次出现如2008年物价飞涨而导致食物骚乱。根据其2011年1月的月度报告,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在2010年12月达到名义最高点,已经连续6个月上涨至名义214点,(比11月上涨4.3%)。该数据观测始于己1990年,其采纳食品样品包括肉类,谷物,油脂和糖。该组织分析人士认为,世界的食品价格会面临一个未曾经历的长期的上涨,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达到或超过历史高点。
第三,饥饿人口有增无减。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达到10.2亿人,扭转了过去40年中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而且这一数字预计今后将继续增加。
第四,生物能源发展。为了减轻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不少国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的道路。生物能源的发展在一些地区和国家造成工业用粮增加,推高了粮食价格。
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表现在,第一,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挽救经济的同时会减弱对弱势产业如农业的投入和关注。第二,粮食价格的波动会抑制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家,凶为价格的波动,粮食生产者的面临的风险不确定,其生产积极性得不到保护,降低了投资的意愿,影响农业的长期发展。第三,投机资本进入粮食市场,放大市场的供需矛盾。金融危机影响和削弱了监管机构和监管法规,造成监管缺失或漏洞,投机资本有机可乘。
综合以上因素,在国际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价格波动,供给整体趋紧的情况下,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短缺的空间受限,同时我国国内粮食生产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目前国内粮食生产面临以下挑战
在中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01年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目前国内粮食生产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气候变化增加粮食生产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性极端天气增多,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怎样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成了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2009年和2010年频现的旱灾,洪涝及其他极端天气都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南方销区粮食产需缺口扩大,资源条件较差的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也存在缺口。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偏紧,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不足难度加大。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消费品供应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升级需要。十一五末期,中国粮食生产年超过10000亿斤。据国家发该改委测算,综合考虑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等因素,预测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11450亿斤。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
面对挑战,中国的应对之策
粮食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粮食安全是一个涉及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的复杂系统。粮食安全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供给问题。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首先还是要保证有足够的粮食产量。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扭转耕地减少的趋势。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1997年至2009年,全国耕地减少和补充增减,相抵,净减1.23亿亩。未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耕地保护会面临严峻压力,为了保证耕地不萎缩,必须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第二。增加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增强农业抗风险抵御能力。水利部称,我国每年农业缺水仍达300亿立方米以上;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严重,目前,434个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不足50%,高标准的早涝保收田比重偏低。在十二五期间,政府需要加大水利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创新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一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如何解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整个过程,对社会发展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长远来看,应积极分析农村劳动力富余的原因及劳动力安置及再就业面临的困难,并采取措施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使其感受到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同时,要积极将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生产转移到非农业生产中去。
一、农村劳动力富余原因和面临的困难
1.失地农民失业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城市外扩和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在社会和环境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益。随着大量土地回收和城市企业外迁,农民得到的失地经济补偿使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缺少对经济财富的长远规划,经济补偿快速耗尽;同时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面临重新规划布局,农民持续增收和再就业面临较大的压力,出现了部分农民因缺少技术在未找到就业岗位前,长时间处于待业状态。
2.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下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在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同时,吸纳了众多的富余劳动力,缩小了城乡差别。但是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乡镇企业缺少长远规划、管理模式单一僵化、人才短缺、资金链难以持续等原因,使一大部分乡镇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关停,从而造成了部份农村劳动力再失业;有的因生产规模减小,而辞去部分员工,因此在安置劳动力方面存在下降的趋势。
3.农民综合就业素质偏低。基数大素质低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特征。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国际合作日趋密切,对企业职工素质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而我国现有劳动力素质存在一定差距。目前,随着生产技术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用工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综合素质偏低和技能水平较差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正逐渐失去竞争力。
4.法制保障有待健全,执法力度不足,部分用工单位有法不依,管理混乱。我国现有法规政策中没有针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劳动力给予特殊保护,争议处理和用工单位违法追究等问题缺少制约,处罚力度不够,对于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签订的不合理劳动合同处罚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使农民工和用工单位增强法律意识,制止口头合同和签订“生死合同”的现象发生。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及再就业途径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稳定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村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一个战略问题,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发展乡村绿色旅游产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积极挖掘农村自身潜力,使农民不离开土地而实现就业。深度发展农业内部产业发展,发展特色农业,吸引城市人到农村消费,增加政府对农业设施投入,在保持农业粮食生产平衡的前提下,大力扶植绿色农业,转型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绿色旅游,从而带动农村服务行业发展,从而解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现象。
2.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农业产业化大发展为契机,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建立完善的城乡经济体系,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打破传统的农村地方保护之余,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并引导其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城市资金投向农村。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利用农业资源,抓住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提供小额贷款的机遇,在农村就近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引导企业向农村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3.加大农业立体结构建设,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政府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等大量惠农政策的前提下,树立大农业意识,加大对渔业、畜牧和林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农田水利、公路设施、土地改良等农业基础领域的建设,如农作物育种、畜禽繁育基地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化生产等,而这些领域的建设无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都能为农村劳动力提高大量的就业岗位。
4.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和管理机制的健全,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平。大量的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仅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又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出现结构性缺陷――数额巨大,质量欠缺。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强农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技和文化素质水平培训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培训经费支持和投入,结合高校和科研技术机构,积极举办各类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班,支持新型农业发展的同时,组织有规模的劳务输出,为外出农村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机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
5.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规律中,生产要素只有在自由流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最优配置并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打破城乡经济壁垒的同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就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登记制度,凡符合规定的并有求职意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可到乡镇正规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免费登记,加快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管理台账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等基础性工作,实施动态管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资讯,逐步形成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打破企业用工先城镇后农村的惯性思维,逐步改变农民合同工和城镇职工的工资福利差距及签订劳动合同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积极推动和完善城乡职业机构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形成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组织管理网。
参考文献:
[1] 杨曙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影响[J].农业科技管理,2008,(1).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 曾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2011,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农机监理工作在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对农业安全问题格外重视,也对农机监理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农机监理工作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需要有关部门给予重视与解决。
1 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农机监理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不仅存在着监理制度的不完善,还有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并且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也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1 农机监理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机监理制度不完善,使执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执法依据,影响了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前他们所依据的《行政处罚法》只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的安全机制制定了相关规定,对饲料机、插秧机、脱粒机等缺乏明确的规定,监理范围还比较小。并且《行政处罚法》的制度内容缺乏针对性,在执法过程中不宜操作。落后的监理方式及监理装备,使监理工作者无法对上路的拖拉机及驾驶员进行动态管理,有关法律制度也没有授予他们对农机的道路管理权,对于各种农机违章行为也不能给予纠正与查处。实际工作中,农机监管机构只有一个独立的监理站,缺乏监督部门的管理和督促,使一些监理人员出现不热情、不积极状态。
1.2 农机监理人员素质不高
农机监理部门虽然是事业单位,但其行政工作者是很久前聘任的,绝大多数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的前提下,直接上岗,这就是在职的农机监理人员道德及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他们的农机监理理念落后,工作方法单一且粗暴,在农民心中的印象不好,影响了农机监理队伍的建设。由于思想理念及专业水平的限制,农机监理人员服务意识很低,有的工作人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寻求帮助的村民,工作人员不热情相助,甚至找多种理由推脱。很多行政人员只习惯坐办公室,不愿意深入农村基层,更不愿为农机工作出谋划策。
2 加强农机监理工作的策略
加强农机监理工作,不仅能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安全、高效进行,而且还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发展秩序有重大意义。
2.1 健全农机监理法规制度
因为农机安全监管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使农机监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受到各种阻力,所以农机监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比如,农机安全查处制度、行政处罚制度等,使监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并尽力最大牌文明执法、严格执法。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目前还具备像发达国家对农业设备的高标准报废条件,可依据我国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强制报废法规,以实现农业机械性能良好地进行农业耕作,确保其安全、高效生产。法律制度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使农业监理执法过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使农机安全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2 提高农机监理者的素质
农机监理者的素质,影响着监理工作是否能够高效、顺利实施。高素质的监理人员能够用自己专业的农业监理知识及积极、热情的态度提高监理效率。反之,监理人员不仅不利于监理工作的开展,还会败坏农业监理队伍的形象。可见,提高农业监理人员的素质十分必要。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素质,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2.1 对农业监理人员进行监理政策及业务培训
针对现在农业监理岗位上大多数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训,通过规范化学习,改变传统监理人员的执法方式和执法态度,从根本上颠覆粗暴执法的不良形象。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制度办事,与群众接触时也使用礼貌用语,将人性化服务理念切实贯彻在日常工作中。
2.2.2 提高农业监理人员的政治觉悟
农业监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是政府部门在农村的门户,他们的言行是政府的代表,所以,应经常性地对监理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系统学习政治知识,以促进农业监理人员思想觉悟的提高。
2.2.3 转变工作方式
传统的农业监理工作地点一般在道路上,工作范围比较狭窄,根据农机作业特点,应将工作场地扩大化,扩展到田间及场院中;将传统的农民到农机站寻求服务,转变为监理人员主动上门服务为主,节约农民的时间,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更易赢得群众的满意度。
2.2.4 对农机监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农机监理人员的业务及自身素质到底怎样,只有经过科学的、综合的考核才能清楚了解,所以农机监理机构要定期对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进行考核,以此激励监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工作能力。
3 结语
农机监理工作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有关部门要切实认识到其重要性,针对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的困境,要积极采取措施灵活应对,不断完善各种法规制度,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农机监理工作快速、健康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