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内部审计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3 17:51: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内部审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内部审计

篇(1)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初步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完善。多年来,内部审计为我国高校各项事业建设及健康发展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深化,审计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审计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高校内部审计借改革春风带来的历史机遇,新世纪以来发展迅速,至今成为发展最好的一段时期。但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高校同样面临深化改革、全面治理的严峻任务,内部审计工作在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一、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一)高校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出现滞化现象。

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在经过高校扩招时期的大力建设后,近年来基本呈现稳定状态。随着招生规模稳步减少,高校正逐步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当前非教学人才在人事招聘中受到一定控制,年轻人补充到内部审计队伍不多。内部审计人才的补充主要靠高校内部转岗。整体来看,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呈现滞化现象,缺乏梯队发展,少数高校存在内部审计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隐忧。另外,从业人员大都来自会计人员转岗,专业背景比较单一,在审计实务中整体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

(二)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手段比较单一,信息化水平低。

高校内部审计实务中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比较单一,数据统计、证账表审核还成为不少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手段,而像分析性复核、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技术手段还没有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审计工作仍然主要遵循传统的审计程序,以现场审计为主、侧重于事后对结果的静态审计。另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整体相对较低,主要运用单机版的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管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理论创新不足,缺乏可普遍推广、可操作性强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内部审计实务指导意义不大。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理论研究时,面临经费短缺、科研项目申报困难等诸多问题;同时存在行业内部交流不足,专业技术继续教育、专业培训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内审人员视野狭窄,理论创新能力不强。

二、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新形势

(一)法规制度日益完善。

与高校内部审计适用的相关法规制度近年来有较大变化。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对强化审计工作提出了整体要求和实施途径。在此背景下,审计署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文件。如,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对直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预算管理审计、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加强重点领域审计、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等具体意见。行业准则方面,《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绩效审计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成为此次重点修订的准则。另外,与高校内部审计密切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方面,也是变化很大。如,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于201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的变化,主要特点是逐步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接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接轨,代表了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和指导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着一轮知识更新、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迫切任务。

(二)审计要求日趋严格。

近年来,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日益深入。2011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了明确要求。目前来说,各高校处级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得到广泛开展,部分高校还实施了干部任中审计;二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得到了加强。如,《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有了明确要求;湖南省要求各高校必须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并将之列入考核的范围;三是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新要求。无论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需要还是高校本身需求,绩效审计的开展势在必行,少数高校已经先行;四是目标管理的需要。现在很多高校实行目标管理。审计意见及建议的整改落实已纳入到目标考核范畴,这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一方面规范、拓展了高校内部审计的新领域;另一方面也客观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及难度,对内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

(三)审计观念日新月异。

经济在发展,观念在更新。近些年来,随着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已不再对之盲目抵制或敬而远之,而是试图了解它、接纳它、利用它。当前,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乃至被审计单位及个人都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对审计规范性、效益性及审计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内部审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既是对内部审计的信任,也为内部审计增加了沉甸甸的压力;另一方面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义为确认和咨询,内审人员需要迫切改变自身的审计理念,从监督者向服务者转化,从规范管理向增加价值目标转变,更好地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专业服务。

三、高校内部审计应对措施

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上述新变化,既是对高校审计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新挑战,又是其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高校内部审计应抓住契机,从容应对新环境、新理念、新要求。

(一)打造学习型团队。

新形势下,学习最重要。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新法规、新制度、新准则,熟悉变化的内容,尽快掌握、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高校审计机构要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及业务交流,要把专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在内部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加强团队协作交流,共同发展进步;要尽快审查、修改目前不合理、不合规的审计操作方式及流程,学以致用,提升审计战斗力。

(二)强化质量控制。

质量即生命。高校内部审计要把审计质量摆在首要突出位置,视质量为生命。要以有效性原则构建适合高校特点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模式,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完善以项目质量控制为重点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以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为依托,认真落实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考评和责任追究控制,适时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进行审计报告信息公开,引入、接受外部监督、公众监督。

(三)重视沟通协调。

沟通协调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审计方式、方法,往往在审计过程中被忽视。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沟通协调的重要性越发重要。现阶段高校及内部审计机构应重视审计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及养成,建立完善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沟通模式,以组织、流程推动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变。

(四)培养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面临更加复杂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在不断提高,更需要审计人员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以提升效率和效益。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发挥所属高校人力、智力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审计人员开展理论及实务创新研究、应用,探索适合高校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康航毓.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流程优化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15.4.

篇(2)

(一)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制度健全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狭隘。长期以来,人们对内审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部分被审计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大局,强化监督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工作内容和范围窄。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复杂化、多样化,而财务监管制度往往相对滞后,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财务审核工作松散,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核“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三)审计管理及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出现查出问题多、处理少,处理个人更少的现象。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形成了微观思维的定式,审计大都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

(四)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约束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

二、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一)微观意识向宏观意识的转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内审具有服务内向性。这种内向性也决定了高校内审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分析,宏观地认识问题,为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强化宏观意识,坚决维护学校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从宏观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工作方式上从事后披露向事前预防转化传统审计工作由于强调局外监督和对错弊的批判,通常在事后进行披露,事前预防的作用较小,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状态。而在现代管理型审计模式下,内审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本组织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因此,参与事前决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学习、交流、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善于利用计算机来改善工作方法,使审计工作成果更加全面、可靠、有效。同时应建立“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主审负责制”要求主审人员对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的全过程负责;“审计复核制度”既是审计机关,也是内审机构完善内控制度,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从而避免审计风险,确保高校的内审质量。

(四)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由于高校内审力量有限,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十分重要。内审工作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以及学校宏观管理的需要,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新思路

(一)拓宽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这“三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的确定要跟踪学校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重点、热点和师生关心的疑点问题,实施实物收支监督,提出高效的审计建议。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审计工作应全方位拓展,克服偏重事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不足,真正全方位关注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内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为内审部门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的环境。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植根于组织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不完全独立。一方面表现为它对内部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除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外,还要考虑审计后需要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审计创新是一种谋求改革现状的活动,其成功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篇(3)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05- 02

近年来,在高校审计工作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内部审计外包委托完成审计项目。高校的内部审计外包通常是指高校将本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或任务全部或部分委托给第三方实施。通常第三方一般选择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造价咨询公司等。

1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依据

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中没有强调实施审计的审计主体,即只要能为组织实现改善管理、增加价值的目标,内部审计服务也可以由第三方提供。《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九条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批准,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有关事项进行审计。”上述理论和政策为高校内部审计外包提供了依据。

2 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的现实需求

(1)有限的审计资源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审计需求。学校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需要跟进到哪里,需要监督的范围增加,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却没有实现同步的增长。统计资料表明:教育部直属高校财政补助收入从2005年的320.51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715.59亿元;江西省高等教育经费的总额由2005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8亿元,5年内已经增长了一倍多;王青逯(2007)指出,2005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属46所普通高校,设有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有24所,有内部审计职能的有22所;李学岚 等(2011)调查的辽宁省20所高校中,有8所高校是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处级建制;有12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与监察、纪委等机构合署办公。可见审计部门在高校中属于较为精简的部门,审计人员较少。仅仅依靠有限的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完成日益增长的审计任务,即使完成也不能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2)审计人员的单一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需求。高校审计原来主要是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随着高校资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上述传统审计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内部审计提供更多的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方面的内容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防范发展中的风险。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初期基本都是财会专业出身,专业单一,后期因高校建设的需要,增加了工程审计人员,但基本都属于单一专业的人才,而缺乏适应上述新的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员,短时间内高校难以培养出上述人员,由于编制等因素的限制也不可能通过全面引进上述人员来满足需求。

3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选择

一是主要考虑高校自身规模、审计机构的情况:在单位规模较小、未设立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很少或是兼职人员的情况下,宜采用全部外包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审职能;在设立审计机构、审计人员配备较为齐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以提高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二是考虑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对于常规性的、开展较为成熟的项目,如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可以采用全部外包的方式;对于涉及单位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项目,比如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可以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发挥内审与外包的协同效应。

4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

一要把好社会中介机构的“入门关”。社会中介机构称职与否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在选择社会中介机构时,尽量采用招标的方式,邀请更多的机构前来投标,扩大选择面。在考察中介机构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别要避免在选择时一味注重事务所的规模,认为规模越大越好。要重点关注相关的行业审计经验、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于中介机构对企业审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体系,目前对于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审计理论和操作体系还不完善,未做过此类业务的中介机构往往套用、借鉴企业审计经验,不能切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还要特别关注审计项目经理及团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审计项目经理和团队完成审计项目现场实施,是审计质量的第一保障。在实践中建议高校根据所要实施的审计项目规模分类招标不同的中介机构,形成中介机构库。

二要把好项目实施中的“过程关”。确定实施审计项目的社会中介机构后,要及时签订委托合同,明确审计目的、范围、质量要求等关键指标,对于合作内审的项目,要明确内审、外审各自的任务、职责。在审计准备阶段要搞好审前调查,共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合同签订后实施项目过程中,即使是全部委托内部审计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关注项目的进展,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客观性;及时进行社会中介机构与被审计对象、管理层的沟通、协调,把握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

三要把好项目的结果――“报告关”。审计报告是审计实施的最终成果,是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在审计外包中出具的审计报告,内审人员更应注重复核是否抓住主要问题,发现的问题是否事实清楚、证据可靠;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另外,对于审计报告撰写的格式、语言也要严把质量关,中介机构往往按照标准格式出具报告,但内部审计报告往往需要向学校的决策层、管理层报告,要使审计报告既让领导、专家看懂,又便于负责具体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按照报告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

篇(4)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高校经济活动内容也随之日益多样化。为了适应新形式下高校的发展,许多高校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树立了经营管理理念,高校不但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同时考虑经济利益。在现代经营理念中,健全的内部控制是管理的基础,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作用,探析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在高校现实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当前高校加强管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在高校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学校资产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而制定与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业务程序。高校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业务流程,这流程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组成。评估高校内部控制,就是评估高校内部控制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监督要素是保证,只有持续有效的监督才能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的运行,而这个监督要素就包含内部审计。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是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及其内部控制进行确认、评价和咨询的活动。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包含动态监督职能、管理控制和决策服务的职能。高校内部审计动态监督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环境变化对内部控制实施持续有效的实时评价,以促进高校完善管理控制。因此,高校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相比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来体现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高校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合理保证

1.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高校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

“七五”期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高校办学自和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高校多渠道筹措经费格局的基本形成。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高校独立办学的法人资格,高校不再是单一的教学科研机构,是一个依法理财的经济实体。“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跨越性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格局更加稳定。在高校深化发展的同时,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学校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变化,树立经营管理理念,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和效益,控制办学成本,逐步成为许多高校的共识。

高校经营与一般的企业经营不完全一样,高校提供的社会服务产品不能直接地以货币进行量化,它强调的是满足人们的文化教育需求。同时高校追求的经营效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收益上,也体现在追求人才质量、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收益上。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似,高校经营也体现于人事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招生就业等办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形成一个循环体系。因此,高校要提升核心管理能力,有效规避办学风险和提高办学质量,就需吸收企业先进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管理理念。

2.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高校经营管理的合理保证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689所,其中普通高校2 305所。由于高校扩招及高校“高、大、全”的办学之风盛行,高校的经营管理问题凸显。比如不少高校举债严重,2006年起,中国高校贷款问题浮出水面,据调查,总额高达4 500亿~5 000亿元。2007年吉林大学“自曝”欠债30亿元;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杭州市审计局又曝出消息:至2008年底浙江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5所市属高校负债合计13.11亿元;浙江大学通过卖地还债。深层次分析这些高校过度举债的原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相同点: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没有注重内部控制,严重低估风险所引起的。因此,只有建立有效、规范、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风险机制,重视内部审计监督、服务功能,才能合理保证高校的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有利于高校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在进入市场经济后,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逐步建立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发挥了保障高校健康运行的功能,但在发展及执行进程中也日益显现出不少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认知不强

篇(5)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素养。高校内部的审计对于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所以对于高校内部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的素养也就有一些相应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决跟随党的领导,积极认真的做好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个人方面要做到谦虚谨慎、公正廉明、不徇私情、爱岗敬业、公平公正等,给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坚守的政治理念。

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是一个需要各项技能的一个工作。法律知识、经济知识、计算机技能、管理知识等等都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所以在最开始选择人员时就应该先着重的看一下各个方面的能力;入职之后,也应为审计人员定期的安排各种相关的培训来增加专业知识;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也应不断的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扬长避短,不断创新,来寻求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定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考核,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定期的考核可以充分的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审计人员工作更加严谨,学习知识更加主动,同事之间也会产生良性的竞争,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与被审计单位、校领导及相关单位的沟通交流

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仅有一字之差,但是却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被审计单位常常认为审计单位是为了去挑毛病的,所以一般不会非常的配合,甚至会有一种很抵触的情绪。首先我们应该消除这层隔阂,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在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给予充分的尊重,用积极诚恳的态度去跟审计单位对于审计的目标、审计的整个流程以及审计的方式相互进行深入的沟通,让被审计单位放下戒心、对审计人员产生信任感。在审计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什么问题也应及时的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审计结束后,对于本次的审计工作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虚心听取意见,来完善自己,以便今后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加强与高校领导的沟通。高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对于审计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高校的领导进行沟通,可以从根源彻底解决问题,帮助学校更好的发展。高校管理领导的信任、重视和支持,也会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帮助,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加强与其它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与高校中每一个管理部门都是息息相关的。需要接触到每一个管理部门。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服务观念,积极主动的与各个管理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为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只有在各个部门都积极配合和协助的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从而更好的帮助高校在正确的轨上不断前进。

现代化的审计方式与科学的管理

现代化的审计方式。审计方式的改进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的一个非常可取的一个方法,也是对于提高效率来说最直观有效的方法。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中一个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的一个部门,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应该紧紧跟住时展的步伐。现在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普及,在高校工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审计部门可以利用好这个优势来更好的提高工作的效率。不断的在工作中进行创新,熟练的掌握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审计系统,随时更新、升级。各种资料、总结等信息网络化,也能大大减少人员操作带来的一些误差。

篇(6)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趋势,高校资源也在不断的扩大,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也随之得到了拓展,同时内部审计风险的问题也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认识到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并为了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很多高校都积极的采用科学合理的对策来降低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广泛性。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它的目的是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不断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也从原来的财务收支活动,拓展到固定资产的使用、建设、修缮、投资等活动中去,审计内容在不断的扩大,内部审计风险也逐渐加大。

(二)隐蔽性。

由于高校受到内部审计风险是很难用数据来反映,审计人员不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做出精准的判断,对即将发生的审计风险也很难察觉,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有隐蔽性的特点。

(三)可控性。

虽然高校内部审计有广泛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但是并不代表内部审计风险是不可控制的,只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技能和谨慎的工作态度,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程度,很好的控制审计风险。

(四)客观性。

在高校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事后审计阶段,内部审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内部审计的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它不会因为一些原因而消失。为了保证审计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就要求提供的资料达到专业化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工作量较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审计资料等问题,审计人员就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来判断审计风险,因此就会大大加大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1)审计定性风险。由于在主观意识和专业水平等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会有所差异,对于同一审计事项的处理也会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这样就会导致处理的结果不一致,处罚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些不恰当的风险。(2)成果质量风险。一方面是由于被审计部门提供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有限,导致了内部审计取证不充分,直接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3)操作程序风险。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审计人员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规范,但是还有一些法律法规有待于完善,这样就加大了内部审计操作程序的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一)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

审计的核心是保证其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包括了实质性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方面。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保证高校工作的公平性,使审计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在一些高校内部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高校内部部门之间的地位是平行的,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甚至有的审计机构的人员只是有高校的财务人员来担任。同时,由于很多高校属于公立性质,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为了方便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高校审计制度办事,而是简化审计过程,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二)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导致了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不合理。现阶段高校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了日常的经营管理当中,但是审计人员是从高校财务人员转型而来,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注重财务工作,而忽视了对高校的管理、计算机技术的了解,这些审计人员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审计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审计问题的处理能力较差,审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一部分高校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也不够重视,审计人员了解掌握国家新的审计知识和技术也缺乏及时性,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审计工作中并没有运用新的技术。甚至有一些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职业资格,只是凭经验上岗。以上的表现可以看出高校内部缺乏较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严重阻碍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

大部分的内部审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账项基础审计以及多种审计方式交叉的方法,这种审计方法并不能防范面临的内部审计风险,同时内部审计职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查表、查账的阶段,审计的方法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不能够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进行审计,从实际上看审计的方法手段还停留在人工审计阶段,计算机仅仅用来进行财务数据的导入,审计技术相对于落后;审计也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的阶段,是一种定位事后审计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偏重于对会计科目的核算,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效益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审计内容广泛。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专项教育资金的筹措、拨付和使用情况、对外项目投资、有效风险及管理、本部门和上级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等,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较为广泛,在这过程中难免在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于内部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只有具备独立的审计职权时,对企业内部经济行为的审计才能做到公平、公正。首先,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主要可以从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独立性出发,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指在设置上要保证独立性,使审计部门脱离财务部门,给予审计部门更多的经费和监督管理的权利,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轻审计部门受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其次,高校内部可以建立以审计委员会为领导的内部审计体系,加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不受领导思想的左右,不受个人思想的影响,要对审计工作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要以法律为依据,做到实事求是的进行审计工作;再次,高校内部要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将内部审计职能发挥到最大化。

(二)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第一,从录用审计人员的源头出发,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的准入限制,录用前进行严格的筛选,从源头上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第二,高校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力度,采取在职培训、岗位练兵、短期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增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三,高校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将审计工作向电算化方向转变,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第四,要定期的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内容等,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奖罚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制度,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只有通过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审计队伍的素质,这样才能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打好基础,将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不断完善和改进审计方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也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化技术,因此,审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首先,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转变原来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逐渐向计算机审计为主导和远程审计的方式转变,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投入大量资金引入ERP系统,及时的对高校执行审计进行监督,及时的发现高校内审计中发生的风险;其次,在内部审计的模式上可以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方法,从管控和风险分析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综合应用到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去;再次,高校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复核机制,复核工作要交给专职的人员来负责,严格地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的内容进行审查,并提出专业性意见。

(四)完善和规范审计程序。

健全完善的审计程序对于规避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内部审计程序的规范和完善工作。首先,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活动要按照审批后的审计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进行补充的地方,要严格根据规定的程序进行补充。其次,在获取审计证据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再次,做好审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内部审计报告要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做到客观真实的放映各个审计事项。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

为了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在高校内部应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与监察、纪委、人事、组织、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可以在审计工作方面做到及时的沟通,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共担审计风险的目的。例如,高校通过与监察部门的合作,可以及时地确定审计的重点,提高审计的效率;高校通过与组织部门的合作,可以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来制定审计计划。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提高高校的内部财务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者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中要认识到其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要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并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吴佳遥 王迪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述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以风险的高低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恰当审计程序的审计模式。2.高校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意义2018年审计署第11号令规定,“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可以从风险评估的角度确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选择内部审计的切入点,将高校自身的风险管理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结合起来,使两者产生协同效应;在关注审计风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组织发展的规划分析、制度建设、内控评价。

三、如何做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组织的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审计理念。其实施基础就是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1.内部控制的定义及目标2014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指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2.内部审计方法针对内部审计来讲,其主要方法有四种,分别是顺差法、逆查法、抽查法与审阅法。①顺差法主要是根据高校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发生时间,以及发生过程,对会计凭证等相关信息进行检查,了解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②逆差法则是先行对会计报表进行检查,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会计报表与会计凭证的一一对应,发现记账过程中是否存在错漏;③抽查法则是运用等距抽样等抽样方式,在被查单位的整体数据中抽取相关部分进行审查,以部分研究整体进行相关真实性的判断;④审阅法是对高校相关经济活动进行违规等方面的检查判断,研究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其他数据是否按照会计准则标准进行。此外,审阅法还会对相关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检查,研究其数据报表是否存在后期被涂改的痕迹。3.内部审计发展趋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内部审计的逐步发展,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也逐渐走向管理型审计。高校通过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式对高校的管理手段与综合能力进行鞭策及检查,利用相关监督使工作职能进一步提升。此外,通常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会使用相关信息化以及数字化设施加以辅助,利用系统自动生成相关数据报表,进而对高校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检查。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视数据的安全性,在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应保证资料的信息公开,提升相关部门对资料使用的便利性,进一步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开始向集中型管理进行转变,使内部审计的管理形式以及审计方式更具有实用性,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实现。同时,现阶段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逐渐提升,进一步降低了管理层对审计结果的干预,有利于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4.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情况2016年全面开展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初步建立高校内部风险评估机制,梳理高校各业务的管控流程,明确业务风险点及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初步形成学校内部控制体系。按照内部控制要素将高校内部控制分成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通过内部控制测试和风险评估,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1)单位层面。高校单位层面的风险集中体现在学校领导对于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监督的重视程度。其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学校领导对内控的重视程度不足;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尚未完全建立;制度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岗位设置与职责管理需要完善;关键岗位设置与管理有待完善;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审计处管理职能需要优化完善;后勤处、基建处职能与职责需要优化完善;招标与采购职能与职责需要优化完善。(2)业务层面。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活动内容比较多,业务层面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预决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管理、财政专项项目管理等具体业务。高校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预决算管理方面,预算执行进度管控待加强,预算执行对账工作不完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不到位;②收支管理方面,收入完整性监督存在风险,收入管理制度需要完善,票据管理制度、监督需要完善;③资产管理方面,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不完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有待规范;④合同管理方面,合同订立、执行监督不到位,合同信息系统待建立;⑤采购管理方面,采购归口管理工作有待规范,未建立供应商管理制度;⑥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工作不完善,未建立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⑦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需要完善;⑧财政专项项目管理,财政专项项目管理不完善。5.明确审计的难点与重点通过对高校风险点的梳理,可以促进内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风险为导向,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范围,明确审计的难点与重点,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编制合理的审计报告,发挥风险审计的主要功能,实现高校资金使用合规安全的目标。此外,对于审计工作来讲,一旦出现审计错误,则会对目标单位的纳税、运营等方面产生影响,阻碍单位未来的发展。因此,审计工作人员一定要尽可能降低误差,保证审计结果真实、有效。还要确保相关审计程序的正确实施,进一步推动审计符合相关标准。审计工作也要注意防范风险,在查阅资料后得知,审计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判断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在进行经济业务监督时,要注重对于风险的评估,通过控制测试等方式降低风险;其次,注重高校资产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最后,关注财务人员的情况,很多财务问题就是由于财务人员没有按照会计准则执行,出现了制造假账的情况。因此,为了降低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高校也要在日常工作中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及监督,以保证经济活动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强化措施

通过对近年内部审计理论的学习,将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运用到内部审计实践中,以内部控制评价情况及风险评估情况作为内部审计开展的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多种审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筛查、提炼、对比、分析,从而获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报告。1.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审计,可以通过查阅相关高校人员分工、岗位职责、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党政联席会议记录、廉政建设情况等相关资料,实地与高校教职工及学生调查询问、座谈并结合调查问卷等形式,对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获得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及高校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整体评价。2.制定合理的审计策略结合内部控制建设情况,根据测定的风险点及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适当的审计策略。通过实施包括:个别访谈、调查问卷、比较分析、穿行测试等内部控制测试,寻找审计线索,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财务数据及相关数据、资料等进行筛查、提炼、对比、分析,找出存在问题,获取审计证据并形成审计意见。3.提出合理建议审计发现问题中,既有财务方面的问题,如虚假发票、往来款项结算不及时等;也有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问题,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不健全,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状况分析,指出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存在严重老化,不利于学科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坚持用数据量化分析来说话,即指出问题,也积极提出整改意见。4.重视审计报告的运用通过走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国家、学校政策及规章制度等,指导完成符合单位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措施,限期进行整改,并提交审计整改报告,促进审计成果的落实,提升学校整体的科学治理水平,促进学校高效健康发展。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应用到高校内部审计中是大势所趋,是高校依法治校的体现,也是高校承担传播新知识、新理念过程中应尽的义务,更主要的是可以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5.加强审计监督内部审计不仅要对财务报表等进行检查,还要在高校进行决策时全程参与,以高校制定相关合同为例,内容起草与合同签订分别由两个部门管辖,部门之间独立存在,虽然符合整体的利益需求,但难以从整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把控与管理,因此很容易出现的现象,所以内部审计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贯穿整个工作环节,帮助高校对相关工作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及控制,避免出现影响高校经济效益的情况出现,进一步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办事能力进行监督,相关制度要在管理层及审计人员确定之后方可执行。6.落实岗位责任,加强宏观控制第一,落实高校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对相关工作职能进行细化,公开工作人员相关责任的落实情况,以便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此外,针对内部审计来讲,审计结果是极其重要的,一定要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审计人员要对审计结果承担责任。同时,审计结果也要与审计人员的工作绩效相联系,对于审计结果公正公平、相关细节处理较好的人员要及时给予奖励,而对于相关结果处理并不真实的人员要及时加以惩处。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人员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相关制度的出台合理、规范,还要建立完善的责任问责体系,防止工作过程中出现徇私枉法的情况,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此外,还要利用相关政策对高校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进行工作能力、综合道德素养进行管理,高校也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及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及责任意识的管理,及时提升内部审计的综合水平。第二,要促进高校内部的宏观调控管理,在进行日常审计工作时,要对制度进行有效管理,认真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及分析。由于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一定要避免出现资金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加强对高校财务收支的检查,及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核对,高校的相关经济活动也必须经过内部审计部门的检查,进一步保障高校内部经济活动的规范化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鲍国明,刘力云.现代内部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

2.崔英波,胡治寰.浅谈当今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3).

3.张新华.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中国内部审计,2015(09).

篇(8)

导致审计报告质量不理想的客观原因是审计人员力量不足,没有建立审计质量检查制度。一个审计项目完成之后,将审计材料进行归档,就意味着审计工作的结束,但审计效果如何,并没有人去追究。人是有惰性的,做得好与不好一个样,很少有人会积极做好它,或者说做好的积极性是不会很高的。正如现在很多单位评先进,单位把先进的指标按人头分到下面部门,于是人数少的小部门就开始了轮流享受先进,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失去评比先进的意义;从而出现了审前调查流于形式,审计方案没有突出项目特点;以为自己对财务熟悉,凭经验办事,审计过程中没有按照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的要求实施必要审计程序,最后的结果就是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少有精品。

(二)审计整改意见落实不到位

审计整改意见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是内审的地位没有达到最理想状态,内审机构独立性还存在问题。尽管,《浙江省高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试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操作行为规范化”中明确规定了内审监督制度占15%,其中内审机构建立占50%,内审机构不独立的在该项中只能评为中。内审机构只要独立不管其他项如何,该项至少可获得良。但是,目前还有部分高校审计机构和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有利的一面似乎是提高工作效率,但对于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审计部门提出审计整改意见之后,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纪检监察部门来协助,督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效果。

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

要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领导重视是前提,建章立制要先行,规范程序是关键,成果运用是目的。纵向来看,实行责任制,层层抓落实;从项目来看,自始至终,全过程规范程序;最后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考核。

(一)从上到下,建立责任制,层层落实审计质量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审计质量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开展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因此,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一定要层层建立责任制,领导高度重视,层层抓落实;环环紧扣,全过程控制,责任到人。首先,建立领导责任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注重顶层设计,增强审计质量意识。对于一个单位的审计工作而言,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设置,应当与审计的权威性一致,由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并有一个副职领导协管;根据规定成立学校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的组成要考虑到成员的专业背景,领导小组的职责明确,经常研究工作,有例会制度,对审计部门提出的年度计划、年度总结进行讨论,适时地对审计报告进行讨论或对审计年度工作报告和审计意见进行专题研究。

第二,独立设置审计机构并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第三,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对于审计部门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整改意见,通过校长办公会议,由校长办公室下达整改通知,由校长办公室或监察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其次,建立部门责任制。审计职能部门负责人抓落实。审计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水平决定了学校审计工作的理念、思路,显示一个学校的审计实力。

审计部门的责任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学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如:学校内部审计办法、内部审计规程、内部审计流程、内部审计复核制度、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预算审计办法、科研审计办法、基建修缮审计办法、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办法等,并逐步推行审计责任制度、审计质量检查制度、审计公开制度。

第二,向学校校长办公会议提出审计年度工作报告;同时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抓住高校系统普遍关注的热门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根据部门的审计力量,提出新一年的审计工作计划建议。根据校长办公会议确定的审计年度计划,安排审计任务,落实审计小组,对审计小组提出明确的审计要求。做好审计项目检查。

第三,加强对专兼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逐步要求审计人员全部持证上岗。第四,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逐步建立审计处长、计财处长等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学校治理作用。

最后,建立岗位责任制。具体的审计项目落实到审计小组实施。应当实行审计项目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的责任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审前准备阶段:认认真真做好审前调查,明确审计重点,编制审计方案。审计实施过程中:规范审计取证等审计程序,落实审计复核制度。在实施审计的各阶段都要加强审计沟通,逐步开展审计项目的自查或评估。

(二)自始至终,规范程序,全过程管理审计项目质量

年度审计计划的形成、审计任务的安排、审计项目的实施、审计项目的检查,都要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执行。从具体的审计项目实施来看,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的优劣,对项目质量的管理就是整个质量控制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所以审计小组在接到审计任务后,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事情:

第一,认认真真做好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编制好审计方案的基础,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的指导性文件,没有充分的审前调查,就难以制定出高质量审计方案。

第二,编制系统的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从严格审定审计目标是否明确,审计范围是否适当,审计重点是否突出,重要性水平和风险评估是否恰当,审计方法是否适宜,审计步骤是否合理,审计人员分工和审计的时间安排是否科学等方面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审计方案的审计工作指南作用,切实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第三,做出审计记录。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所作的原始证据是编写审计报告、做出审计决定的重要依据。审计记录的好坏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及审计工作的效果,它贯穿整个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详尽的审计记录既可以保证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其依据审计记录不会进行重复审计,审计项目结束时,也可以作为审计资料,归人审计档案保管,以便防范日后审计风险,保护审计人员利益。

篇(9)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发展

国内高等教育现在正面临中全球化教育的挑战,并且已经提出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建立现代化教学制度,所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构建现代化制度是各高校所必须做的选择。而内部审计是高校完善和治理的主要方式,需要担负起促发展以及防风险与强管理的任务。同时高校健康、持续、和谐发展需要内部审计根据运行机制以及管理体制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转型,可怎样才能够使内部审计快速转型呢?笔者做了以下介绍。

一、内部审计的转型内容

1.转变理念。

首先,审计服务。内部审计的新职能就是改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效果,从旁协助组织把目标实现,审计服务理念与内部审计特征相符合。而内部审计是学校内部的组织部门,明确审计服务理念,同时将它当作所有活动落脚点以及出发点,可以使其快速的融入到组织当中,变成组织目标实现的重点组成部分。此外,还能够使审计同被审计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融洽,减少审计阻力,把审计功能完好的发挥出来。其次,建设性设计。有效确立这种审计理念,能够使审计人员不再受传统思维的约束,并根据业务的实际审查情况,明确管理机制当中存在的缺点,制定操作性以及建设性都非常强的审计建议,提高内部审计的能力[1]。再次,审纠结合。这种结合方式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确定审纠结合这种理念,可以使所审计人员可以全心全意的进行工作,进而使审计结果更加的准确。最后,和谐审计。确立这种审计理念,能够促使内部审计按照法律规律合理的对审计业务进行审计,对自身作用进行客观评价,以使审计工作可以顺利实施。

2.转变职能。

高等院校应该完善以及坚持党领导的负责制度,实施依法办学以及民主治校的决策,完善民主监督与领导管理两种机制。而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只能应该跟随着受托关系的改变而变化,并法人制度进行完善。首先,高校应该重视管理,促使办学效能快速提升;其次,高校应该对管理加强重视,使办学变得更加的公正。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体系当中属于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应该为学校管理进行服务,让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益可以快速增加,以防止资金风险的发生,还要为学校治理进行服务,帮助高校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以使民主治校以及依法办学得以实现。

3.转变环境以及条件。

想要促使内部审计快速转型,需要转变审计条件以及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审计平台进行建设。首先,为内部审计构建议政与参政的空间。高校内部审计在改善运营组织时,审计人员一定要了解组织管理的体制以及机制,掌握管理条例,进而获得准确的审计结果。所以,高校学校需要为审计人员提供掌握组织运行结构以及议政与参政的途径。譬如:让审计人员一同决定校务有关事项。其次,建立健全的制度框架。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框架,能够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参考,进而使内部审计可以顺利地完成预期目的以及效果。所以,高校一定要认真的建设制度框架。最后,要求内部审计进行职业化管理。各高校当中的管理人员以及校长要为选择合适的审计负责人,然后认真的考核他们工作的情况,让他们挑选能力素质与专业素质都非常强的审计人员,进而把审计工作做得更加完美。

二、高校怎样做好审计工作的转型工作

1.对管理与效益进行审计。

高校在社会上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组织,虽然盈利不是其目的,可提升管理的实际效能,应用我国财政资金来建立一个让人们满意的学校,是各个高校应该担负起的任务。目前办学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控制成本效益变得更加重要,这便需要做好审计工作的转型工作。高校所实施的内部审计一定把办学当作工作任务,把增加价值当作工作核心,并把“3E”这种审计理念有机的应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中[2]。比如:掌握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热点、难点以及重点,然后从校产管理、后勤服务、建设投资等方面着手,积极的进行效益审计,进而使办学实力越来越高;同时,还应该从学校建设行为着手,严格的管理与审计科研项目经费、重点建设经费以及人才培养经费等,以使资金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2.对风险导向以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高校如果可以做好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同时还能够使受托人顺利将自身的受托责任完成。现在很多高校都没有严禁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且控制措施也不是非常完善,进而使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种风险。内部审计转型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内部控制质量加强关注,内部审计完全而可以凭借自己对学校管理环节以及所有业务的了解,选择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融资管理、设备管理以及招投标管理等诸多活动的具体突破口,认真的对风险导向以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建立检查制度,明确制度当中存在的缺陷,分析和探究引发风险出现的原因以及风险所造成的威胁,从旁抱住管理人员积极的对风险进行防范,进而把受托责任顺利完成。

3.做好后续的审计工作。

在发现以及解决审计问题的同时,要积极的鹅江审计建议反馈到管理部门,以使审计效果变得更加良好。这便需要高校积极的进行后续审计工作,首先,监督审计单位要应用各种各样的方案积极的进行整改,以防止审改出现脱节的情况,进而使教育资金可以安全的运转。其次,掌握所有被整改的单位在没有整改的事项方面所具有的认知程度,进而在审计协调的基础上,把所有问题以及矛盾统统解决,进而从单纯监督转变成为服务同监督一同进行。除此之外,在高校越来越趋近于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在高校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就可以建立审计公示制度,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使审计这项工作变得更加的透明。

4.做好审计咨询工作。

审计咨询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属于一项新职能,审计人员必须对自身所具有的职能优势加以应用,变成学校运营管理的参谋以及内部控制的顾问,从诸多方面来分析和探究高校所开展的管理以及经营性活动,然后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而促使一些初级的管理活动以及经济业务可以走入正规的运作轨道,减少以及降低损失浪费,以使学校管理服务得到改善。

三、结语

高校与企业是不同的,不论是业务运行,还是内部管理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因此一定不要按照企业所制定的转型方式来进行内部审计转型,应该在掌握高等教学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办学的实际方向以及办学目的来实践和探索内部审计的转型,使专业后审计工作更符合高校的发展需求,进而促进高校持续发展。

作者:刘丽娜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篇(10)

(一)审计机构香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属于非行政部门,对学校董事会负责,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结果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香港高校多数由社会资源组成,大学管理的透明度较高,校长管理上有无问题,内审部门可以向校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部门不是权力机构,不参与行政决策,只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发生利益冲突时实行回避制度,以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内地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学校的行政机构,对校长负责,只能审计校长以下的平级或下级部门。在审计人员任用、工资待遇、办公经费等多方面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因此内部审计地位较低,独立性不强。审计部门在工作上不自觉地涉及具体的行政决策中,往往使内部审计以后无法客观评价自己的决定。

(二)审计依据与执业环境香港高校内部审计直接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实施审计,符合国际惯例。在内地高校的审计,既有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准则》,又有各个系统的内部规定。因为顾及到行业和系统各自的特点,使得审计依据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由于体制和外部环境的不同,使两地的审计执业环境差异极大。香港高校外部环境较好,校内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高。这种完善的内部制度一方面是对内部审计的一种挑战,使审计工作可操纵的空间较小,提出建议的机会不多;另一方面能够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使相同或类似问题不重复发生。而内地高校的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种补充,在管理体制上由行政首长负责,并接受上级审计机构的领导。内地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和规范,各项事务的公开化、明晰化程度不高,审计开展工作的难度较大,审计意见和建议也不容易落实,因而难以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三)审计重点与业务范围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取决于校董事会的目标,一般在于能否节省资金,或者是否适合投资人的要求,该点与内地高校近两年提出的审计工作要服务内部管理需要是一致的。但在审计重点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上仍有区别,香港高校的内部审计注重学校宏观目标的实现,没有具体的基建和财务等审计项目,内地高校审计的重点则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确定,强调审计监督,注重具体项目合法性、真实性的审计,较少涉及学校的宏观管理目标。香港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范围比较广泛,除了对经济业务部门的财务审计外,还包括对行政和教学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审计,并对其工作效率效果进行评估,工作重心在内部控制和业绩评价以及对各业务流程的监控上,具体的财务审计、基建审计比较少。内地高校审计的审计内容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的,且审计普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比较强调合法性、真实性的审计,而管理审计等其他审计工作开展的相对较少。

(四)计算机审计香港高校内部审计较普遍地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审计软件由各高校自己设计,较为规范和适用。如香港科技大学的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实施联网,全校各种信息基本上都能有权利获取,除了人事资料外,其他信息向普通审计人员开放,他们采取不同分工形式,凭相应的权限去获取相应的信息。内地高校近年来逐渐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但计算机审计还未普及,在工程预算、结算方面使用软件进行审计的较多,但在财务、效益方面使用软件审计的较少,所使用的审计软件也多为软件公司设计,往往不适合高校审计。

(五)风险评估运用与风险意识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精神,香港高校内部审计中风险评估占有重要的位置。审计人员就实际环境作出评估,根据评估风险的情况决定他们的审计内容、审计时间和审计范围。内地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根据风险程度来决定工作的重点,并从另一角度考虑风险,即审计做出的结论被,以及认为审计项目没有问题,但审计过后会被发现存在经济问题的风险,即误担风险和误受风险。

(六)审计人员素质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都比较高,一般要求独立开展工作的内审人员,必须取得香港会计师公会的会员资格,其条件是专业学习结束后,拥有3年以上实务工作经历,并通过香港会计师公会组织的会计师资格考试,内容包括:会计、财务、税务、审计、法律、企业管理、控制、决策、财务报告等14门课程,此外,他们还聘请了管理经验的审计人员、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内地高校的审计人员没有从业资格的要求,他们一般来自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经过审计专业学习的人员较少,他们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但在管理、经济、财政、金融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有限,审计业务技能偏低,尤其欠缺计算机审计技能。香港和内地高校审计外部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在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和具体做法的差异性,但香港高校的审计精神、审计理念和许多做法值得内地高校学习和借鉴。

二、香港与内地高校内部审计比较的启示

(一)规范高校部审计机构,确保审计独立性高校领导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的内审人员,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以制度的形式来保障审计机构的经费、审计人员的任用、工资和福利,减少学校其他部门对审计的干涉和影响,从而保持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内部审计机构应切实做好各项审计工作,通过发挥审计对经济管理和效益的重要作用赢得领导的信任和重视,通过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地位。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其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

(二)开展管理型审计,发挥审的管理与服务职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应局限于查账,而应充分利用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及财务状况的优势,有效充当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在高校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资金流量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应从以查错防弊为主的防护性审计,向改善学校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准确的审计信息为主的建设审计拓展。在全面审计基础上,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将内部审计定位于为决策层、管理层服务上,为领导解决综合性、深层次的问题提供科学、合理、可靠的依据,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使学校的管理不断完善,并得到有效实施,发挥审计强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积极开展风险基础审计,提高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着眼于学校的全局目标,对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风险基础审计能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因此开展“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实施审计势在必行。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应将其审计方向放在对单位经营管理及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并对整个运作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在被审计事项发生前期、中期,对有关经济活动的可行、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管理上和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有效地控制和约束正在发生的经济事项,促进单位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这样,既能规范被审计单位未来或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又能将单位的风险降到最低。

篇(11)

(一)内部审计师协会认同的绩效评价标准内部审计师协会从1993年起,在全球审计信息网上广泛征求内审部门主管的意见,并于1997年发出问卷调查,得到20条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训练;审计项目经过审计委员会的批准;管理层对内审工作期望;审计人员的学历和经历、被审计者对审计结果的满意程度;被审计项目的重要性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分布如表1所示。这些评价标准有10条属于评价审计环境,5条是评价审计输入,即被调查人认为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审计环境和输入两个环节,审计人员素质也是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绩效的关键因素。该调查报告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审计结果的质量、审计人员的素质、与管理委员会保持一致、管理层满意程度、与被审计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人员素质取得良好的审计质量的保证。与领导保持一致,为中心工作服务,与被审计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是内审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表1

(二)相关学者认同的绩效评价标准 我国学者如唐玉、周伟(2004)认为,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标准包括《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章程及其他衡量标准;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合规性,有效性、效益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内部审计体系绩效评价方法做了详细介绍。吕洪涵(2004)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评价模式存在的不足,他认为评价指标过于简单,考核面窄;指标体系缺乏应变;考核关系不合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监督服务的性质,内部审计贡献的长期性,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的间接性等,导致了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困难。目前对内部审计部门绩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企业和政府,对于事业单位(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评价几乎是空白,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分析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标准、方法,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难,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提供参考评价模式。

二、高校内部审计特点

(一)监管性 内部审计是维护高校经济正常运行秩序的卫士,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其作用是促进高校内部依法管理,推进廉政建设,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对高校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单位整体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找到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完善学校的管理控制;通过管理审计、风险审计,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起到防范作用;建立健全系统、有效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由原来的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与直接控制相结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加快学校经济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增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防御风险的能力。

(二)完整性 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监督、服务、效益的职能,帮助高校实现其目标,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高校内部审计初期只是对本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及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和审核,中期又逐步向经常性监督活动过渡,目前则是对校内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经常性的内部评价监督,是学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维护财经纪律、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是外部审计和社会监督无法取代的。

(三)独立性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在学校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执行业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单位的利益限制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四)差异性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不同于国家审计机关审计队伍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也不同于社会审计机构要求审计人员有注册会计师的从业资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高校内部审计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责评价标准 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公正性、适当性和实际运用情况;确定内部控制系统遵照政策和程序的程度;确定学校委托或指定的资产适当地得到控制和维护;减少因为欺骗、不规则和腐败造成损失的程度;确定来源于会计、财务、统计的会计及其他信息的可靠程度;确定作为管理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完整和可比性;确定建立的控制系统是否有利于资源的经济有效使用。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过程评价标准 一是计划。应评价内部审计机构是否从主要利益相关者处收集重要的风险信息,对已获得信息是否进行了审计评价,且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了审计计划。二是实施。应评价内部审计机构是否为每一项业务制定了审计业务计划,包括审计的目标、范围、时间和资源分配,以及计划,恰当性,审计业务计划的实施是否遵循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既定的方法。三是沟通和报告。评价内部审计机构与重要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频率、质量和详细程度,评价审计建议被采用的情况等。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业绩评价标准 以其作业范畴为对象,划分为防卫性作业、建设性作业、一般性作业、与外部审计师的协调四大部分,分别制定评价指标。一是评价防卫性作业的业绩着重于内部审计部门完成任务的效率与程度,包括:揭发舞弊;防止资产的浪费和盗窃;发现记录资料中的重大错误;减少政府的处罚;其他作业活动及时避免控制疏漏或有损失者。二是评价建设性作业的业绩着重于获取效益的评估,包含增进利益或成本降低,而不论其为有形或无形,包括:审计活动是否影响教学支出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审计活动是否使已耗成本获取较大收获;是否增进新收入来源的拓展;其他综合利益。三是评价一般性作业的业绩,包括:审计报告的质量能否符合校长或校长办公会的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内容的反应与接受程度;与审计部门人员个别接触时的观察;审计报告与其他行动的及时性和准时性;是否能成为领导选拔干部的源泉。四是评价与外部审计师协调的业绩,包括:能否节省外部审计师的审计费用和审计时间;外部审计师对应用内部审计师资料的反映;外部审计师能否信任并利用高校审计部门作深入地审计。

(四)高校内部审计评价的方法 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确定主体、流程、时间、人员的挑选和评价方式。一是评

价的主体: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校组织专门评价小组。二是评价的流程:制定方案,监督执行,提交评价报告等各个环节必须规范,内部审计经理必须对内部评价方案的拟定及内部评价作业的监控负责,内部评价人员应在评估工作结束后向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呈交评价报告,对内部评价人员所提建议。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予追踪考核,并做成书面记录。三是评价的时间:取决于内审计部门规模的大小、需完成评价的日期、评价组的人数、工作范围及其他因素。四是评价小组人员的挑选,选择内部评价成员的标准有:客观性、内部审计准则的认知程度、审计技术、有关业务技能、行业的认知程、内部评价的利用价值、内部评价的兴趣、人际关系的处理、沟通能力、提供建设评价的能力。五是评价方式:抽样检查,即由内审主管、审计经理或内审管理人员,对由其他内审管理人员指导进行的审计业务进行抽查,这是一种持续进行的工作,有助于提供培训,交换意见,促进工作的统一,并为审计主管提供相关保证;同时听取被审单位的反馈,在一项审计工作结束后,或者定期挑选一些审计业务,向被审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听取其意见,这样做既可以了解被审单位对内审机构的看法,又可以了解管理层的建议和需求;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的设计应简明扼要,容易为被审计单位所理解,以保证问卷反馈意见的充分、准确、有效。

四、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内审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独立性,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独立性是内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是防范审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机构设置形势上多种多样:有的将内审机构设在财务处(内设审计科),;有的设在校办,有的将纪委、监察和审计合署办公;有的规模较小的高校根本没有审计机构和人员;有的虽然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但内审机构工作由外行来驾驭控制。上述种种内审机构的设置都影响了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与审计工作的自主性和威慑力,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