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3 16:52: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

篇(1)

一、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创新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超越性特征。就价值观而言,创新教育提倡“超越”而非“继承”,传统教育通过程序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人,目的是继承和内化前人积累的成果,传统教学的缺点是此方式重在“复制人”,而不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新人”。创新教育则在尊重学生创新天性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差异,结合不同的教育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模式。

(2)创新性特征。就教学观而言,传统教育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评价的标准也是以学生的测评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物,而较少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创新教育则比较注意学生兴趣培养,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有取舍的获取知识,有意识的提炼和加工各种信息,探索多种可能的执行方案及问题结果。就学生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继承与模仿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则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富于创造性的学习。

(3)整合性特征。就人才观而言,传统教育固定的模式限制了学生多样个性的发展,而创新教育则追求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所谓人格发展的和谐性,就是注重素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育中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矢志不移的人生信念、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崇高纯洁的道德品质、超尘脱俗的审美理想、宽广深远的文化素养和敏捷灵巧的生活技能等。

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已经落后,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推进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主要障碍。所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注重培养兴趣。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产生灵感,提高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第四,指导学生注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

第五,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自己的老师。

三、基于创新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充分了解学生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对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了解学生是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件让他们感到高兴的事。通常新教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新教师对学生了解过于简单。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他们组织成一个性能良好的集体,和他们进行细致的交流,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更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最佳水平,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方法主要有使用现有的记录,挖掘学生新的信息及对所有信息的评估。

(1)使用现有的纪录。学生成长记录袋是记录学生信息较为全面的档案,教师可通过查阅了解学生的个人信息(住址、年龄、特殊兴趣等),家庭信息(父母或监护人的姓名、职业、特殊的家庭情况等),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教师评语等。

(2)挖掘学生新的信息。挖掘学生新信息的方式有观察学生的言行,进行学生访谈、调查问卷、社会测量,从家长和监护人那里收集信息等。

(3)评估信息。在检索及评估信息中,应注意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这条信息对我的研究目标有用吗?这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信息反馈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

只有全面综合的对信息进行评估,才能对学生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语文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

创新是学生已有的天性,是学生生活的本身,创新的基础需要有自由的环境与思维,自主的探索与验证。合作探究模式教学恰好为学生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从学生创新需求出发,将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完成信息收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合作探究教学在提升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及领导力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从内部实施条件看,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意识、具有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从外部看,需要有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具备适于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有价值的内容。

(三)掌握创新教育下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

篇(2)

关键词:众创空间;高校教育;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校创新教育不仅要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还要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起来。我国政府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培育创客文化,这一举措能够对高校创新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也必然会将中国的教育推向一个崭新模式通过不同特色、活力充沛的创客空间,通过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互联互动,必将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充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1众创空间

“创客”(Maker)一词源自国外,意思是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群体。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中提出,创客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软件、硬件,努力将各种创意与奇思妙想转变成现实的人。“众创空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开源技术,遵循“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科技引领,资源集聚;强化服务,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并且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一个“好而全”的空间。

2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现状

创新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它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把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重要战略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向。所以说,重视创新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所有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全球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自然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目前很多高校在创新教育上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1)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学生们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很多时候都被压制了。学生们存在思维定势,并且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创新意识;(2)教师缺少创新素质。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年以来我国各高校持续扩大招生,导致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每一位教师都是背负着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没有时间钻研学术、搞教学研究,使得大部分教师的创新素质着实令人堪忧;(3)学校缺少创新教育条件。据统计,许多高校的教学科研设备缺失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就是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学校这样那样的条件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就很薄弱,使得学生缺乏创新教育的训练。

3众创空间在其他高校创新教育中给我们的启示

2014年的国际高等教育权威报告《地平线报告》当中指出,创客将在3~5年之内形成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些学校已经认识到,创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于是各校争先恐后的加大投入,进行校园创客的培育。在国外,例如美国高校中的学术性创客空间和制造类实验室就迅速的多了起来。而一些K12(美国基础教育的通称)学校也都试图在图书馆中设立创客空间或者把教室改造成能够开展项目和实践学习的那种样式。在中国,众创空间发展也很迅速,创客教育也被深度引入。基本上所有学校都认识到,在学校中引入创客文化,施行创客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非常有效的措施。研究发现,在发展建设高校众创空间的时候,首先要确保校园属性,不过也要打破传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将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融入到高校众创空间,保持市场化运营机制,坚持市场观念。已经建设运营的高校众创空间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它们开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种是“学校主体、企业运营”的模式,例如南开大学等开展的“校企联席”;一种是“学校主体、学生运营”的模式,例如天津大学等开展的“内孵反哺”;一种是“学校主体、学校运营”的模式,例如大学软件学院等开展的“教育集成”;一种是“企业主体、企业运营”的模式,例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的“商业合作”。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形成了高校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和高校合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项目实施过程及研究成果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们更希望学校进行以下活动:“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举办创新比赛”,此两项的选择率均超过60%,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开放实践基地,在学校学习时,可以将自己的创新点子实现。不过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教育都并不能完全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合适的条件,而众创空间恰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能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校众创空间创新教育应该结合传统学科、优势学科以及特色学科。学科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任何一所大学办学的前提。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是围绕这一要点开展的。课题组认为,各高校进行众创空间创新教育应该基于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比如,对于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理工科院校,就可以紧密结合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抓住自身强大的工科背景和学科优势,发展工科特色的众创空间;对于那些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点的院校而言,可以结合自身的人文学科背景,抓经济、社会和民生热点,打造出比较人性化、具有人文精神的众创空间。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有自己独有的优点:(1)学校里各种学科种类齐全,方便学科交叉、知识融合;(2)学校的学习氛围较为浓厚,方便培养创新型人才;(3)学校具备科研条件并且条件较为优越,方便产出大量创新成果;(4)学校是创新思想产生的沃土,方便引领社会的创新文化。基于此四点优势,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完善创新教育体系课题组以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相关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机制。建立健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长创新实训时间,强化创新实践。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可兑换学分。提高教师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指导服务。增设创新奖学金,制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举办大学生创新大赛,使得创新在学校蔚然成风。(2)借鉴“学校主体,学校运营”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学校提供既有优势资源,邀请企业进驻指导,向新华区现有的众创空间学习,大力发展校园众创空间,主要措施是: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等资源,进行改造,基本能够建成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开放共享的办公场地、流动工位、宽带网络、仪器设备、交流空间及研发设计、成果交易、认证检测等专业化服务,做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3)吸引学生走进众创空间,将创新思想转化为实际价值组建创新服务团队,对众创空间进行全方位创新服务。聚集起来自学院、企业、社会的专兼职创新指导教师队伍,为众创空间的学生提供专业、免费的指导。同时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拉取企业、学院资金支持,设立种子基金,收购学生的创新产品,并将其转化成实际价值再用于学生的创新投资,如此良性循环。通过跟踪调查,深入分析研究,“众创空间”对高校创新教育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但是,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重发明创造,轻创新价值。学院领导更多关注的是众创空间的产出、发明创造,但是发明创造不全是创新,最多只能是创新产生的基础。创新包括发明创造,但是发明不完全是创新,创新是能够产生价值的发展过程;(2)重视激励作用,轻视市场价值。为了更好地实现众创空间的价值,从国家到省市,从社会到学校,均拿出了大量资金投入到创新教育中。如:开展院级、系级创新项目立项对学生创新予以支持,开展创新大赛对获奖学生予以奖励。资金投入以后,学生、广大教师创新的热情喷涌而出,一大批创新成果脱颖而出。但也有几个项目立项之后,出现了项目停滞、资金用途不规范等问题。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更大的用途是保障市场经济的所有要素顺利循环流动。如果这种只注重资金的激励作用,轻视资金市场价值的情况持续演变,同样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教育。

5结语

众创空间发展的兴起对高校创新教育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数字化学习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都有极大影响,未来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必将极其紧密。创客教育这种教育方案以原材料作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教育环境和技术上的改革,实现空间上灵活布局,技术应用上更加开放化、智能化、集成化,总之就是为创新教育创造更加全面、更加有内涵,更加有智慧的学习环境。众创空间要求高校创新教育摆脱现有的创新要素分散、孤立的现状,努力形成创新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共享、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实现创新与教育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能够在更大范围组织调配资源,为创新团队、个人提供全要素综合服务。总之,各高校应该结合自己所在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院校的优势,创建出符合自身条件的众创空间并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将对学生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兆信,赵国靖,唐文捷.重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

篇(3)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51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唯有创新才能驱动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正确择业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教育的口号很响但缺乏实际有效的改革模式

创新教育的实行与素质教育的开展一样,提倡之时轰轰烈烈,具体推行却又困难重重,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实际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和教改经验。第一步怎么迈,采取什么方式,需要影响哪些人的行为模式甚至利益,创新素质如何测评……都是实实在在摆在教育界面前的问题。

1.2 择业价值观的偏差不仅造成就业难,且阻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源于高校急速扩招,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同时,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凸显。此种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过度功利,眼高手低,择业扎堆严重等现象不仅加重了就业压力,且容易形成浮躁风气、焦虑情绪、挫败感,使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了基本的环境土壤。

1.3 创新、创业与择业价值观的实现未形成良性互动

年青人有着更高的创新潜质和创业热情,但如果没有与端正的择业价值观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必会导致双输的局面,不仅会失掉创新的兴趣与创业的信心,恐怕连对现有工作的专注与进取也会大打折扣,逐渐变成了按照行业惯性亦步亦趋的平庸者。

2 对创新教育和择业价值观引导的进一步思考

2.1 创新教育不易开展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兴趣;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三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必须以创新为核心目标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改革。从根源上讲,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体多样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以经验传授为主,不注重创新教育,有一定的保守性。革新传统任务艰巨,创新教育的切实推行需要突破和勇气,需要试误与探索,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2.2 择业价值观偏差形成的心理误区

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择业价值观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和侧面上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动机的个人功利性,即大学生择业观已由过去的改变社会、为人民服务等社会导向价值观,转变为以注重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为主的个体导向价值观,价值取向过度功利。二是自身择业观的混乱、不确定性,以致求职时焦虑、紧张情绪明显,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往往被社会指责为“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三是短视性,即排斥基层工作,扎堆“热门行业”,没有把职业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看待。

2.3 择业价值观教育是创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重要纽带

择业价值观并非独立存在,它是个人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要纠正择业价值观的偏差, 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经济、社会的转型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职业竞争力的提升要求大学生们具备创新意识与才能。因此,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将择业价值观作为重要纽带,引导学生发展、提升创新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实现个人理想。

3 创新教育与择业价值观引导的对策探讨

3.1 创新教育应以主动实践为基本原则,积极借鉴他国先进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周光礼教授提出:“中国大学创新教学体系应当是以创新能力本位论为价值导向,以项目式训练为主要教学路径,以现代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基本培养规格的专业教学体系。”在教育模式探索方面,可以积极借鉴科技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创新教育经验,例如英国的“导师制教学”,德国的“seminar教学法”,美国的“产学研一体化”等等,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实训、主动实践来培养和发展其创新能力。

3.2 择业价值观引导应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全程化为总思路

在开展择业价值观教育时,一定不能忽略大学生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深层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人生观影响着学生追求怎样的职业价值目标,荣辱观对学生基层就业和避免急功近利有促进作用,人才观有利于发展学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兴趣和能力,自我实现观能引导学生按照客观实际及社会道德规范来择业。择业价值观的引导并不仅是毕业班的事,而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初期(18岁前)、大学和就业之后共三个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即便是在心智逐渐成熟的大学阶段,也需区分阶段实施“多向、导向、定向、去向”教育。

3.3 努力实现创新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协同

择业价值观引导是创新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二者唯有协同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思维有助于加强就业优势,开拓择业思路,使择业观更为理性、多元,同时,价值观教育离不开方法创新,网络时代,传统的“两课”教学已不能适应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需求。反过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为持续创新提供了动机、方向与活力,创新的核心是创造价值,端正的价值观更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高校教育改革应注重创新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协同。

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择业价值观引导,教育改革从不同体系分头推进到协同化发展,对于中国高校战略能力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1]周光礼,胡海青.建设中国高校战略能力:一种创新教育模式的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5-11,24.

[2]薛利锋.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5-178.

篇(4)

引言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必要途径。本文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1.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初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只有创新教育能够激起初中生对于探索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决定了其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这正是学习物理的原动力。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要改变教学方式,采取创新教育,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从而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1]。

2.当前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重点为理论知识的传授,并进行试题练习。物理实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属于次要地位。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对物理这门学科的认识不深。在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3.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物理这门学科非常好奇,此时正是教师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的最佳时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会打压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埋没在公式和试题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无所谓创新。学生只要对物理充满了兴趣,就会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断钻研和探究物理知识,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2]。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展现物理世界的神秘和趣味,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对物理产生兴趣,并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力》这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以初中生比较感兴趣的过山车作为课堂范例,引导学生探究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力的转换。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释放思维和想象力,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传统的师生关系过于僵硬,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所压制了,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特别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严厉,使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质疑,害怕受到教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事实上要实行创新教育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质疑教师和教学内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培养。

教师要打破僵化的师生角色定位,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3]。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3.3教学方式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难以进行创新教育。要在课堂教育中进行创新,初中物理教师就要积极采取更加具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光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些不同颜色的光的画面,并向学生提出一些与光有关的问题,令学生自行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完全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并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将很多抽象的物理现象形成视频动画向学生进行展示,使课堂效果更加直观和生动,这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越灵活,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高,其创新教育的实现就越具体和有效。

3.4提高实验课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比例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通过物理实验学生能够对物理原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试教育对物理实验并不重视,实验课在整个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比例很少。为了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加重实验课的比例,教师要重视物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要对实验的内容和程序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学生充分体会实验的乐趣,对事物的状态和运行进行深入的了解,激发创新思维。

4.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体现,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创新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探索精神。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并非一日之功,教育者要不断努力、转变观念,给初中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充满了乐趣和探究欲望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篇(5)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

1.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与社会和人的价值关系的认识。现代的、全面的教育价值观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也重视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它要求全面考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导,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创造型人才。

2.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质量。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习惯于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掌握专业知识的多少与深浅作为评价标准。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已成为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因此,现代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

3.教育人才观

教育人才观是指对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人才的衡量标准的认识。高素质人才既要有高科技知识和能力,又要有高水平的人文修养,还要有个性,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人才观既强调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更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育发展观

教育发展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发展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传统的社会发展观是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观。与之相适应,教育发展观是一种重当前功利、轻长远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效益、轻质量效益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到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与之相对应,教育发展观应是一种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5.教师观

教师观主要指对教师角色、职责等的认识。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要完成“育人”的天职。因此,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教授学生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更要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以自身的良好人格去影响、塑造学生。所以,现代教师观不再只是把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把教师视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引路人、改造世界的榜样和伙伴。

6.学生观

学生观主要指教师认识学生、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或观念。学生不只是被动受教育的客体,而是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个体,教师应该尊重、信任学生,热爱、关心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融洽、和谐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效果。开展创新教育,尤其要突出学生主体理念。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则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育实践中构建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一个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体系

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知识结构是创新思维的硬件系统。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运用和创新知识。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完善,知识面越宽广,就越有利于创新。而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抓好理论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保证和提高理论教学质量,为学生创新提供厚实的知识基础。首先要深化教学改革,一是拓宽专业,认真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二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柔性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可根据各自特点和志向自由选择,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三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实行对话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其次要以终身学习观和学生主体观等为指导,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要探索建立“互助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为主导”转为“学为主动”,从教师的“自我表现”变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把学生“维持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

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构建创新教育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并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基本模块,细化、分列在每个专业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中。强化实践教学,一要抓好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初始培训,而创新能力则正是一般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升华和综合体现。二要抓好生产实习和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环节,一方面,要做到课堂内外的结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适应工科学生实践的实验教学中心、实习基地及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鼓励学生科研立项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受到启发、锻炼,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三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检验自己所学知识,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创新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求异、逆向和创新的思维,不断地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构建新的教师观,优化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它的建构和实施需要创新型教师去完成,如果没有教师的广泛参与,没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教育教学方法的充分发挥,要想创新教育持久开展下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要成为能动口、会动手、能力强、水平高的引路人,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保证。现代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教师的应具备高尚的品行,能为人师表;富有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学科前沿,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富有奉献精神、民主作风,热心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计划,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的。只有形成一支具备国际知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的人才。

笔者在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是,要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队伍是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不仅是第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力量,也是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主导力量,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课题就主要来源于专业教师提供或从专业教师课题中分解的子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各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教师要具备创新素质,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支队伍是学生工作者队伍。要注重提高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工作者经常性地、直接地参与组织课外教育活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最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创新的意义,树立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观念; 研究创新理论,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学习,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使他们成为创新型的课外教育专家。

四、构建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保证创新教育有效地开展

随着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推进,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愈来愈不能适应高校创新教育的需要。主要存在问题有:第一,传统教学评价是以教为主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教师,评价学生也是为评价教师服务的;第二,传统教学评价是应试教育模式的核心,是终结性、预见性、精确性、一律性评价;第三,传统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分数化评价。针对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一套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支撑和促进了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3]。

以评价为切入点,从实践出发,构建全面、科学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探索全新的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考试由目前注重知识的记忆和传承向注重考察创新素质转变,引导高校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质量观,促进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个层面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创新教育评价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充分体现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创新教育评价以全面提高创新精神为宗旨,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掘,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创新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包括涉及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教育人员、教育过程、活动及结果等在内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实施价值判断,并为促进创新教育发展提供信息反馈。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评价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源。

创新教育评价指标应包括一级指标创新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教育定位、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建设、校级创新项目的设计和开展)、创新教育条件(包括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基地与工作室建设、创新教育的经费投入)、创新教育管理(包括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创新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氛围、创新教育效益、社会声誉、社会评价)等指标。

总之,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推进创新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以一种理智的心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创新教育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篇(6)

体育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过程,它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因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创新教育理念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创新教育之下,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上都有本质性的创新发展。因此,有效的创新教育途径,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同时,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难以有效开展。

1.体育教学的角色定位不当

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性,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尤其是实践性为主的体育课堂,还是“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态。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教学角色的演变,是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一大通病。而且,从一定角度反映出我国体育教学的“瓶颈”。

2.体育教学的理念落后

体育教学是一种多变的互动教学过程,因而其在教学中需要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理念。然而,实际的体育教学缺乏成熟的教学理念。教师在体育课堂的组织上,以课本理论为中心,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诸多教师的体育教学不是一种互动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形式化了的教学。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造成了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这也是我国体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3.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

体育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因而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出主观能动性。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以传统形式为主,注重学生体能的训练。这种传统式的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其把教学内容进行了笼统化,这对于体育教学而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下,学生的学习空间被缩减化,尤其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机制缺乏,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堪忧。因此,教学内容的传统性,使得其教学目标与课改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然而,实际的体育教学,缺乏较系统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混乱,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开展不规范。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因而学生主观能动空间较少。

5.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然而,学生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缺乏兴趣,尤其是枯燥的体育形式,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指导,进而造成学生体育课堂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我国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堪忧,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应付型”的课程,缺乏其有效的教学价值。

6.体育考核制度的缺乏

体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然而,当前的体育教学缺乏较完善的考核制度。在体育教学的考核中,以专门的几项体能考核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也不适应当前的课改需求。体育考核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状况的考核。因而,实际的体育教学与当前的课改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综述

创新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创新教育的“创新”主要就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两方面而言。尤其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了传统的教学环境。

1.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当前的学科教学,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学的需求。同时,当前的课程内容,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教育机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方面。

2.教学目标的创新

课改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目标。创新教育的开展,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且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创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诸多的传统教学理念。

三、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特点

当前的体育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教学理念的落后,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创新教育理念是优化体育教学的重要举措。体育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创新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的创新,正适合体育教学现状的解决。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规范体育教学。因此,创新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具有如下的特点:

1.教学的自主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因而,在创新教育下的体育教学,更加凸显了该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基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体育教学。

2.教学的互动性

体育教学是一种互动教学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之下,体育教学的能动性增强,尤其是基于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师生的互动教学更加明显。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基于教学的互动性,可以明确教学的角色定位。同时,在互动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巩固。师生在互动教学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在合作的教学形式下,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这两点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而且,互动教学的有效开展,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

3.教学的多元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注重教学的多元化。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与市场的契合度,进而增强了体育专业生的“社会生存力”。而且,多元化的创新性教学,巩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改革需求,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基于多变的市场需求,体育教学的创新性具有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需求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并且基于该核心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进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教学目标,这是体育教学创新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5.教学的创新性

基于创新教育,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创新性发展。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式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学创新为其创造了动态发展的平台。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平台构建,无疑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原则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在创新教育之下,体育教学要认真贯彻“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而且,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制订上,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下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模式的开展上,需要认真贯彻该原则。而且,在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该原则不好把握。因而,在创新教育的开展中,需要基于学生的情况,合理地设置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在创新性教育背景下,需要合理地控制指导力度,尽量做到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自由发挥。

2.实用性原则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其教学的实用性需要基于市场需求。因此,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实用性原则。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社会生存力”方面。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体育教育需要注重其实用性,这样,才能打好学生的基础。

当今的高职体育专业,需要遵循教育的实用性原则。也就是说,创新体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诸多的高职院校在体育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下,疏于贯彻实用性原则,进而造成体育教学缺乏实际的市场价值。

3.契合性原则

基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其在创新教育中,需要遵循契合性原则。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与其特点相融合,实现两者的有效契合。体育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过程,因而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教育过程的和谐性,尽量避免创新教育与体育实质之间的冲突

发生。

契合性原则还体现在体育教育与市场上,也就是说,体育教育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提高体育创新教育的价值。以市场为导向的体育创新教育,就很好地体现了契合性原则,而且该方面也是当今体育创新教育的重点、难点。

4.多元性原则

体育创新教育的开展,在于其多元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因而,在创新教学的开展中,需要遵循多元性原则,进而更好地体现其创新教育的价值。在创新教育的进程中,学生培养模式也要遵循多元性原则,尤其是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基于多元性的原则。

多元性原则还体现在体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上,多元性原则是体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基于多元性的教育理念,可以从本质上对体育教育进行创新性发展。因此,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体育创新教育开展的基础。

5.有效性原则

体育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遵循有效性原则。也就是说,基于创新教育,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创新教育的开展中,其有效性最为重要,该原则对创新教育起着一定的优化作用。基于有效性原则,创新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教学效果的体现,而非教学过程“华丽“的体现。

创新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达成上。新课改背景之下,体育创新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基于有效性原则,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有效性原则的体现。

五、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创新是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课改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基于创新教育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创新途径,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

1.定位好教学角色

体育创新教育在组织开展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因此,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要定位好教学角色。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想学什么、要学什么,教师教什么,这种主体明确的教学形式,便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处于主动的状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这点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教学角色的定位,不仅基于师生之上,而且还基于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的课程比重上。体育教学注重互动教学形态,因而在创新教育中,要遵循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定位,这样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需求。

2.教学理念创新

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而在实施创新教育中,需要创新教学理论。在创新教育中,要把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学活动。动态式的教学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性,尤其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教师的技能进行创新。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因而教师技能的创新程度关系着其理念的创新。同时,教学理念的创新,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体育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基于体育教学的动态性,在创新教育中,需要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开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基于系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合理开展,

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还需要进行灵活的使用教学模式,尤其是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教学形态,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和价值,这点对于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

4.完善考试制度

完善的考试制度是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创新体育的教学形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善的考试制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而且,考试制度要基于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全面的考核。学生的体育考核,不再以单一的体能训练为主,而更多的是基于多角度的考核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体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基础。

教育创新是当今体育教学的主旋律。基于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其进行创新教育的改革,是解决体育教学困境、优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同时,基于创新教育,加速了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涛.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方案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02).

[2]李春月.论现代体育课堂创新教育[J].科技视界,2011(06).

[3]范顺忠.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教育研究与评价,2011(12).

篇(7)

[作者简介]何云,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教师,湖北 荆州 434023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89-03

当前,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教育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主要基地,进行创新教育就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因此,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教育是创新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而对于为什么要实施创新教育这个问题,许多论者从宏观角度作了分析,认为实施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挑战。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是陪衬,而是提升为社会与经济的基础之基础。知识经济需要创新知识、创新人才,同时也离不开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目标

创新教育,就是实现优质教育,它包括了优质学校教育、优质在职教育、优质家庭教育等。其目标是多元化的,但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除了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之外,还要使学生具有好奇心、高超的构想力(即“无中生有”的能力、“能够把不可见的东西描述得栩栩如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在迷途中开拓新路的能力和敢于向前途莫测的世界迈进的勇气。

2.道德素养。在培养学生的非学术素质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智商。给学生上德育课,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和尊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3.文化素养。所谓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具有人文知识。在人文知识中,应包括中外历史、地理、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社会习俗以及文化背景等等方面的知识,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伦理、人情、常规等等也应包括在内。

4.能力素养。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桑新民教授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应达到的目标是:自学能力强、创造性学习能力强、获取知识的能力强、知识面宽、兴趣广泛、各有专长、表达能力强、交往能力强、实践能力强、适应各种环境变化能力强、承受能力强、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并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1]。

5.学习素养。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达到全面发展,提高学习素质,向个人特长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并长期坚持自主学习,实施终生学习,这就是具有了学习素养。

6.做人素养。创新性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普遍地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素质。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做人素养。为此,应通过转变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消除以考试分数作为划分学生优劣高低的唯一标尺、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唯文凭论(即重文凭不重水平)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上述六个方面的素养,就是实现了创新性教育的教学目标,就能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的特征

作为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创新教育有着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

1.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式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创新人才,追求人格发展的特异性与和谐性相统一。创新意味着尊重个性。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从学生个性出发,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在传统教育里,学生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在创新教育中,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

2.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其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植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创新本身就意味着超越,相对于传统教育,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在积累前人的知识基础之上不断的创新,超越前人。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丰富、创新和发展前人的知识。因此,我们说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

创新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而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培养的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代表人类本质最高体现的创新素质。

三、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来看,实行创新教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世界更迭,中国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和入世的挑战下,国家的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国际竞争胜负的关键变量之一。许多学者从知识经济和人世挑战的角度论述了创新教育。1998年可以称之为“知识经济”年,知识经济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热点。在人们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中,人们发出这样的呼吁:知识经济需要创新教育。有学者认为,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知识经济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创新人才。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投资于人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教育和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教育必须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知识经济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发展创新教育是必然和明智的选择。在人本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国际教育大形势下,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培养创新人才刻不容缓。

2.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实行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改革不是局部的短期行为,而是全方位的长远大计。推进创新教育也就是落实素质教育。教育改革,除了指向教育体制、课程教材和教育评价之外,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实行的改革,所要追求的

目标之一,就是要构建创新型教育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接受型教育模式。因为接受型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以继承为主的知识教育,而创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2]。

3.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面向21世纪,我国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资源。目前,我国国民素质的状况,从总体来说是不容乐观的,明显存在着数量不足和品位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行创新教育才能更快地培养和造就出国家急需的精英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四、我国现行高教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等教育大多是客体式教育,培养方式过于单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缺乏交叉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缺乏宽广厚实的综合知识。

2.培养目标大多以书本知识的掌握为主,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以掌握知识的数量作为评价学习的标准。评价学生能力的时候,混淆了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3]

3.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促使青年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良好环境,也缺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大学教师行列和促使教师不断创新的机制,教师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创新能力低,创新成果少。

4.教学方式呆板僵化,不少课程采取的是刻板的“填鸭式”教学。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

5.教材和教学设施落后,与当前科学技术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许多大学教材二三十年不变,教学设施仍是几十年前的水平,更新速度缓慢。

6.学生没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一进大学就被限制了专业,并按学校安排的课程上课,缺乏自,难以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天赋。

五、创新教育实施存在的误区

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优化等许多方面,但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目前,由于受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把创新教育等同于智育,即把创造力的培养片面理解为智育的范畴。这种理解看到了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但忽略了创造力既是个体产生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解决独特性问题的能力,也是个体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上所表现出来的求新、求异意识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的心理能力,因而误以为只有通过智育,通过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个误区是把创造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割裂开来。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有些教师虽然看到了通过各种教育措施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性,但在具体的操作上仍然使用陈旧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忽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性的维持,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程序操作和公式化的活动安排。缺乏个性的训练只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凝固的技能技巧,难得有创造的艰辛体验和成功的乐趣,其宝贵的精力和智慧潜能耗费在大量的机械模仿和训练中,因得不到有效开发和伸展而过早泯灭。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调动上,在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只要开设了创新教育课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思维是包含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中的素质,表现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勇于探索与实践验证,并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未知的天地。单纯的思维训练课或所谓的创造技能训练,可能会促使学生的思维或技巧发生某些量的变化,但很难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质的飞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创造力的发展是以学生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只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在高素质的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优势的发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六、结语

创新教育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高要求,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创新的传统美德。然而,从近现代开始,国外对创新教育的研究与重视程度已远超中国,特别是美国关于创新的研究更是遥居世界各国之首。对此,本文从探讨创新教育的目标、特征等内容,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与我国现阶段创新教育研究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从哲学、人类学、人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为避免走向教育误区,加强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实现创新教育的民族化、本土化、科学化,及促进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成为世界创新教育发展的一部分,为世界创新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奉献,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本文在这方面的探讨仅仅是一个尝试。

[参考文献】

篇(8)

1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4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具体而言,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对图1中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应用理论知识,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中贯彻创新教育,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要求教师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握创新教育的方向,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和理想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念,认识到创新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掌握培养目标及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逐渐进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到在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把相关的语文教学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逐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反思,逐渐发现现今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极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更加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的教学中侧重应试教育,逐渐地,在这样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走向一个死胡同,即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没有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去分析,学生没有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样的教育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的模式之下逐渐走向语文学习的误区,自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这样的教学不是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升。

(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还由于他们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单一的讲授,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只是听老师的讲授,没有相应的探讨和深入,这样的教学的效果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教学的效果显著的提升。另外,在教学过程,教师也没有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他们只是单纯的记忆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等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之会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和统筹,逐渐实现教学活动的优化和提升,在这样的安排下,能实现创新教学的培养目标,使语文教学走向新的高度。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和解决,真正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提升。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必须把握明确的方向

在语文教学的探究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在创新教学中要抓住明确的方向,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逐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核心价值的教育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树立很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增强他们相应的审美的情趣,并善于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美、书写美,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同解决问题,逐渐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真正的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有创新意识,要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具体到创新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逐渐优化教学的模式,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学,进而推动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在老师的创新理念的引导下,会逐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

(三)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教法套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顺利高效地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充分研究教材,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吃透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的新颖之处、趣味之处、疑问之处等,这样做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也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能逐渐提高创新能力,为之后进入高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1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中学生创新的辨证法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是其主要的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4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具体而言,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对图1中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创新活动中去理论知识,并就某些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篇(11)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二、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三、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