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特色旅游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3 16:52: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特色旅游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特色旅游发展

篇(1)

贵州省是一个旅游资源数量和层次都非常丰富的旅游大省,但旅游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在与周边省份的旅游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是由于周边省份的旅游形象遮蔽效应所致,比如,提起少数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旅客们似乎对云南更情有独钟,要选择游山玩水又似乎首先会想起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选择广西,想看动植物又总被四川的大熊猫、蜀南竹海拉住脚步;想体会都市风情又总是首先想到“休闲之都——成都”和“山城——重庆”……如此例子举不胜举。贵州这样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却又被包围在周围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包围圈中的省份该如何自我定位并走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之路呢?让我们先来为贵州旅游资源做一个分类。

一、贵州特色旅游资源:

(一)自然资源类:首先,贵州拥有广阔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诗如画的潕阳河、大小七孔景区还有梵净山、黄果树瀑布等知名景区;其次,贵州拥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植被资源,黔金丝猴、活化石鸽子树珙桐、桫椤,赤水竹海等也都有着重要的科学考察和观赏价值;再次,贵州怡人的夏季气候也是吸引广大游客来黔避暑旅游的重要因素。

(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贵州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5个少数民族, 贵州有49个,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其中又以苗族、布依族、侗族所占比重最大,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文化、服饰特点、村舍建筑等,构成了贵州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三)红色旅游资源:贵州现有88个县( 市),其中有67个县( 市) 留下的足迹:遵义、娄山关、赤水、乌江、息烽、黎平、瓮安、仁怀等都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在这些地方留下了众多革命遗迹及光辉故事,是党政干部、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四)酒、茶文化:贵州茅台酒享誉国内外,茅台酒的酿酒文化已不仅是一种企业文化,而且已经成为贵州一个重要的旅游品牌;除酒以外,贵州都匀毛尖、湄潭翠绿也都是国际知名的名茶,酒庄品酒、茶园茗茶已成为贵州一项特色旅游项目,来贵州的旅客也总不忘买几瓶茅台、几盒毛尖作为特产带回家乡。

(五)夜郎文化、阳明文化:作为夜郎古国,贵州赫章县发掘出了大量的文物遗迹,不仅有科学考察价值也为游客们揭开了神秘的古国历史;而王阳明先生虽不是贵州人但却在贵州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他的思想正为现代人所理解崇尚,因此许多来贵州旅游的游客也都会特意到阳明祠、修文阳明洞参观寻访。

(六)小吃文化:贵州小吃丰富多彩,特别是省会贵阳更是融合了各地小吃之长,品种多样味道丰富,不少来贵阳的游客都夜夜流连于贵阳街头巷尾的各式小吃,而这些小吃不仅仅满足了游客们味蕾的需要,每种小吃背后的一段段传说典故也常常成为茶余饭后的小段子被导游们娓娓道来。

(七)古镇旅游:贵州镇远、遵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在通过的开发、修葺、保护、规划形成各有特色的文化古镇,除此外,贵州西江苗寨、肇兴侗寨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古镇也以其独特的民族气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贵州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交通制约、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贵州地处西南山区,许多旅游区交通道路落后,山路十八弯,可进入性低,直达贵州的国际航班也较少,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贵州旅游的发展,再加上早些年对旅游发展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足,又处于周边旅游省份的“夹击”之势,旅游发展一直相对滞后。这几年贵州省越来越重视,拓宽了宣传的手段,以“多彩贵州风”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积极的走出贵州,通过宣传片、歌舞表演等形式展现贵州多彩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到各省各国积极开展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比起周边省份来仍有差距,不继续乘热打铁继续加大宣传和旅游的投入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二)缺乏整体旅游规划和管理

由于缺乏贵州旅游的整体规划,各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缺少专家的指导,各行其是,尤其是贵州很多极有特点的古镇如:镇远、屯堡等由于在规划中的不慎导致失去古镇特色,文物古迹被大量破坏等。无论是人文的旅游资源还是自然的旅游资源都是极其脆弱的,任何一个旅游景点的生命周期也都是有限的,一旦因为人为规划的原因而导致资源的破坏将大大的缩短旅游景点的生命周期,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一方面,贵州缺乏专业的旅游规划和管理的专业团队,致使很多旅游景区在发展时缺乏长远的整体的规划和专业的管理维护,导致资源整合不佳或者资源的浪费甚至损失。另一方面,贵州专业导游也仍有缺口,每年贵州省虽然有大量的导游获得导游证但最终稳定下来从事导游或旅游行业的人并不多,而在从事旅游行业中的人员素质不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导游少,外语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极其缺乏。

三、发展贵州特色旅游的建议:

篇(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all over the country not o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nation traditional tourism activities, 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its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founded man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ourismactivity, the rise of the boo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visibility of the host,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to promote the city's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tourism activitie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ctivities to carry out the process, not only benefit the tourism industry, but also led to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all walks of life, making tourism activiti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Support and assistance i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tourism activities increasing impact on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mbarked on a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ril 8, 2012 Lai'an take full advantage of loc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Peach Blossom Festival, White Egret Island Ecological Tourism Festival, Food Festival and other tourism activities to attract large numbers of tourists in the surrounding cities, not only increased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income, has also led to the related industries. not only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and also played Lai'an tourism banner. As a result, Lai'a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ctivities; cit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特色旅游及其类型

(一)特色旅游的由来与发展

特色旅游经历了开创、大发展、徘徊发展、理性发展等几个阶段,并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壮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突出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增强吸引力,具有经济效应的特色旅游在当地的政府带领下,一些温冷城市首先创办起来。1983年河南洛阳市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特色旅游——洛阳牡丹花卉节,1984年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和1985年黑龙江哈尔滨冰灯节应运而生。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中国特色旅游的开创阶段。进入90年代,我国各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那些民族的、传统的节庆,而且又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创办了许多现代的特色旅游,兴起了以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扩大影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节庆活动热潮。例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豆腐文化节、南京国际梅花节、杭州西湖博览会等等,中国特色旅游进入大发展阶段。在特色旅游的数量越来越多的同时,各种不协调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主题雷同、活动乏味、形式单一、效益欠佳、大搞形式主义,从而加重政府、企业和群众的负担。1999年在昆明举办大型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由于缺乏经验和管理等问题,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益。此时,特色旅游进入徘徊阶段。进入21世纪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徘徊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各举办地更加注重节庆活动的综合影响和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效应提升。特色旅游进入理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主题的日益广泛、组织形式和内容的国际化,运作方式也日益市场化和专业化。

(二)特色旅游的概念界定

特色旅游,顾名思义是“旅游”和“特色”的融合体。节庆活动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如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旅游节等。那么,什么是特色旅游呢?对此概念旅游学界看法不尽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说,对特色旅游作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众多学者对特色旅游内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特色旅游开发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其次,特色旅游本质上属于旅游产品的范畴,其开发以获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本人认为,特色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各类交易会、集会、展览会、博览会等。

篇(3)

(一)民俗文化自身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地位重要而且不可替代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都具有各自的生活方式、餐饮文化、民族服饰、建筑风格、人文景观、劳作方式、文艺形式、风俗人情、民族工艺等,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成就了其基础性的垄断性地位,形成地区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民俗文化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能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

有形的民俗服饰、建筑、工艺品等自然流露出的质朴之美能给游客纯真的审美感受;传统的民族节庆如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歌圩”等民族活动能够使游客参与互动,满足娱乐需求;到民族聚居地参与体验民俗生活、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能增加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民俗文化资源能促进特色旅游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依托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旅游能使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开发、宣传等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扩大地区影响力。同时,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也能带动其他产业链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增加财政税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借助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策略

(一)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凸显民俗文化资源魅力

地方政府和旅游经营者都要对弘扬民俗文化引起足够重视,充分发挥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民俗传人、文艺团体、文化研发机构的优势和作用,鼓励、引导、支持全社会参与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和研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让濒临毁灭、失传的有型的民俗建筑景观得到及时修缮翻建,让无形的民俗文化重放异彩。要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重点研究,深入挖掘,通过文字、声音、影像、艺术表演、专题展览等形式加大展示力度,让更多的游客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入详实的了解,凸显民俗文化资源的魅力。

(二)不断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重视民俗文化旅游互动

要研究游客心理,通过多种形式让游客满足求知、求新、猎奇、休闲、审美、娱乐等多重需求,让游客眼有所看、耳有所闻、脑有所思、心所有得。民俗文化融入静态的参观游览,更要融入愉悦的互动体验,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要加强博物馆、展示厅、陈列室、民俗风情园建设,让特色民俗文化内涵得到完整展示。同时,更要加强旅游项目的娱乐性与互动性,让游客能够以愉悦的心情和放松的心态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通过身临其境体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与博大精深。

(三)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谨防民俗文化异化同化

“原汁原味”才是民俗文化魅力所在,一旦失去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必须加强保护,谨防受到其他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产生异化或同化。旅游地要注重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濒临消失、异化的民俗文化的再现,宣传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增强旅游地居民的自豪感,能理性看待外来影响而不盲目效仿。政府相关部门要为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让民俗文化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大对外宣传,提高游客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不良影响。

(四)加强民俗文化与其他旅游项目融合,创造机会宣传民俗文化

作为文化资源,民俗文化的展示可以突破地域和场地,为民俗文化的宣传、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条件。在民俗文化发源地或民族聚居地,通过民俗旅游专线或主题游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物古迹等有机整合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另外,还可以将民俗文化与其他旅游项目建设有机整合,在国内外大型旅游景区、重要旅游城市开辟民俗文化旅游专区,将民俗歌舞表演、建筑艺术,餐饮文化、服装展示、特色娱乐项目、民俗工艺品加工等进行综合开发和集中展示,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篇(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龙宫,位于贵州省西部,距离省会贵阳1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龙宫风景区与享誉中外的黄果树风景区毗邻,共同构筑了贵州黄金旅游线路。名瀑名洞,风景资源互为补充,相映生辉,形成了黄、龙旅游板块在贵州旅游的龙头地位,是贵州众多景区中开发时间最早,游客最多、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旅游景区。龙宫是全世界天然辐射剂量率最低的地方,到龙宫旅游,能有效地避开大量的辐射,长久居住对人体有奇特的疗效功能;在龙宫呼吸富含大量负氧离子的空气,倘佯在覆盖率高达90%的森林中,宜人心脾;龙宫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夏季极少超过30℃,加之昼夜温差大,白天尽管烈日高照,傍晚依然凉爽宜人。在龙宫,可以不需要空调,可以不需要防晒霜,可以不用戴口罩,是游客洗肺养生的好地方,是中国大西南的后花园,是全国人民的避暑胜地。龙宫镇风景名胜区有着“五最”、“一绝”等禀赋极高的风景资源,“吞石为洞,吐石为花,神宫赖水造;聚水成渊,覆水成瀑,胜景依石生”,是龙宫景观的真实写照。以水旱溶洞最多、最为集中和天然辐射剂量率最低获两项世界记录,还有着多种神奇秀丽的喀斯特景观。

龙宫镇位于西秀区西南面,距市区27公里,总面积93.8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137个村民组,总户数5197户,人口23544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1.2%,镇党委下设31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23个,机关支部5个,学校支部3个,党员567名(其中农村党员433名)。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总耕地面积17083亩(其中:田10190亩,地6893亩),森林覆盖率达40%。23个行政村中,省级一类贫困村19个,三类贫困村1个,属省级二类贫困乡镇。龙宫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坐落与龙宫镇中部,核心景区涉及龙宫镇马头、桃子、陷塘、龙潭、响陇五个村寨。长期以来,得益于景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使得龙宫镇辖区各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周边村寨也有过去单纯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新型生态农业和旅游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依托景区、服务景区、发展农村、致富农民”的发展方针的指引下,龙宫镇景区周边村寨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努力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能力,使龙宫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极大的进步,龙宫风景区发展及服务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实现了景区与乡镇协调发展,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二、发展方式和主要成果

近年来,龙宫镇围绕龙宫风景名胜区良好的知名度、稳定的游客来源,黄果树――龙宫――格凸河旅游板块的发展潜力,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创建“和谐景区”活动,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上实现两手抓、双丰收。龙宫镇结合龙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地处镇辖区内及镇区距离贵阳、安顺等城市较近等优势,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做好如下几点:

1.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定好向、走好路加大发展力度,实现全镇经济发展多样化、规模化

龙宫镇境内拥有贵州西线旅游线上重点景区――龙宫,毗邻安顺市西秀区主城区,青黄高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007县道临近或穿过镇区,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龙宫镇发展的重点,依托景区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为龙宫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2006年以来,龙宫镇通过在全镇18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推进”新阶段扶贫项目,在景区周边村寨及城郊村寨实施新农村建设,使得景区周边村寨及城郊村寨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进一步打牢。为此从2007年起,龙宫镇先后启动乡村旅游发展试点项目,在地处景区核心区内的龙潭、桃子、马头、陷塘等村寨实施农家乐示范户试点建设项目,至今已发展成规模农家乐示范户30余家,初步形成良好的景区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依托景区发展摄影产业、特色种植产业等新型乡村旅游配套产业,使游客到景区旅游之余得以休闲、娱乐。

2.挖掘潜力、夯实基础,找资源、想办法打好发展基础,确保全镇各项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龙宫镇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利的交通条件的同时,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镇区内居住着汉、苗、布依等多种少数民族,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既在蔡官片区拥有明代屯军遗留下来的屯堡文化,又拥有原生态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龙宫镇挖掘潜力、夯实基础,大力发掘民族民间文化,利用屯堡文化大力发展地戏脸谱雕刻、地戏民间艺术表演等产业,建立地戏脸谱雕刻产业协会、地戏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等群众经济实体,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格局,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加乡村旅游内容,促进全镇乡村旅游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3.整合资源、促进发展,分层次、分区域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品质

龙宫镇地理形态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形态,辖区跨度大,产业发展层次分明,镇区分为蔡官、马头、炭窑三大片区,形成三大产业分布发展的形态。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为主线的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蔡官片区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安顺城区较近,交通便利,通过建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经果林种植基地及生猪养殖基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城郊蔬菜种植等新型农业和无污染乡镇企业,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改善经济发展模式,有单一农业向农业与工业相结合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利用该片区距离安顺城区较近,拥有屯堡文化基础、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为此大力发展城郊少数民族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实施满寨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园项目,依托利用苗族特色饮食、建筑、服饰、文艺表演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炭窑片区交通、水源等自然条件制约较大,积极依托饲料资源丰富、环境无污染等优势资源,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引导支持村民养殖无公害肉鸡及生猪等家畜,饲养牛、马等达牲畜等,并通过“江龙旅游公路”的过境、进一步融入黄果树――龙宫――格凸河贵州西部旅游板块,发展旅游过境服务产业和生态农业,沿路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吸引公路过境的旅游者驻足休闲、娱乐、消费,成为龙宫镇发展新的支撑点。

马头片区结合地处龙宫风景区周边实际,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大力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和农业生态观光产业。2007年以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利用国家少数民族发展基金、国家开发扶贫项目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中央、省、市、区建设资金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先后投入近100万元对满寨少数民族旅游村寨、龙潭、陷塘、马头景区周边村寨进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开办农家乐,让广大景区游客和城区休闲者在村寨参观新农村、品尝农家饭、享受农家乐。充分展示新农村的新风貌、新农家的新风采、新农民的新素质。

2007年龙宫镇启动实施“龙宫农业生态观光科技示范园”项目,该项目重点围绕景区周边村寨(桃子、马头等村)规划近3000亩新型农业产业示范区,重点推广种植新品种的经果林、发展林下养鸡等养殖产业,重点突出无公害、天然、有机,提供给广大游客休闲、度假的良好去处,提供农业生产体验游、农村生活体会游、农家饮食品尝游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在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的同时大力生态农业观光产业,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品质,提升龙宫风景名胜区旅游配套服务能力。

篇(5)

从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来看,要想取得业绩的持续增长,就要在旅游特色上下功夫,或者是以风景取胜或者是以特色取胜。在这一点上,成都的特色旅游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成都的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主要是城市的特色景点和巴蜀文化,虽然没有奇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但是独特的城市景点却给游客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城市的定位,只有用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去吸引游客,才能保证旅游产业取得持续快速的增长。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成都的特色旅游进行深入的了解。

一、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分析

通过了解发现,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都的锦里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通过对这一古迹的挖掘和重建,突出了成都的文化特色。

(二)成都的宽窄巷子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这一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反映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三)成都悠闲的生活成为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一大名片

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城市的文化氛围是重要的旅游元素,同时也是城市的名片之一。成都既是巴蜀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结合的成功范例,凡是到过成都旅游的游客,都会对成都悠闲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印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也将悠闲的生活当作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主要名片。

二、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对旅游产业的启示

从成都特色旅游取得的成功来看,旅游产业要想取得持续健康的增长,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一步发掘重建,增加旅游卖点

任何一座城市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文明古迹。要想开发城市的旅游产业,就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行全面的发掘和整理,并对有价值的古迹进行修葺和重建,做到以景点吸引游客,以文明古迹和古代文化来吸引游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整体品质,完善旅游硬件设施,增加旅游的卖点,达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二)要利用好城市的文化特点,做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我国的城市中,都有城市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点,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的文化特点进行正确把握,要围绕着城市的文化特点构建旅游事业的发展形式,并努力实现城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城市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有力卖点。

(三)要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给游客以深刻的印象

以成都为例,其悠闲的生活氛围和生活方式为国人所了解,许多人甚至为了体验一下这种独特的生活氛围而特意去成都旅游。这就说明了成都在构建城市生活氛围和形成城市生活方式的时候,注重了独特性。所以,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以此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全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特色。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给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此,在开发城市旅游产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注重构建特色的城市文化体系和独特的城市景点资源,打造特色化的旅游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敏;旅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韦小良;新加坡会展业成功战略的探讨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篇(6)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053-01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传统经济模式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严峻问题面前,新兴的高效环保节能经济模式逐渐开始完善成型。它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相较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提出的。2004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并通过《上海宣言》,要求把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由最初的第二产业扩展到一、三产业。这为作为第三产业的民族特色旅游与循环经济结合奠定了基础。

1我国民族特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解决了“吃”的问题后,广大群众对于结伴旅游、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充满兴趣,国外游客也对我国充满东方神韵的民族特色旅游充满了向往与热爱。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旅游经济蓬勃发展起来,在很多知名景区,其所带动的吃、住、行、购、游产业链产生的经济效益甚至占到当地GDP的主要部分。而如四川九寨沟、云南丽江、大理、广西桂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因其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质地貌与生物资源、民族特色风俗传统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翘楚。但是,迅猛发展的旅游业也给这些民族特色景区造成了沉重的生态压力与严峻的环境污染。一是汹涌而至的人流,由于生态保护意识的欠缺,他们的吃、住、行都产生了大量垃圾,由于随意丢弃以及景区环卫力量的有限,从而造成了节日过后景区一片狼藉,垃圾成山的恶劣景象。二是各种影视拍摄剧组,他们专挑有丰富民族特色、自然景观十分奇妙的景区拍摄影视作品。比如2005年媒体广为报道的张纪中的《神雕侠侣》剧组破坏自然景观成为国内轰动一时的新闻。三是各景区本应有接待游客的人数上限,但在旅游旺季,这一上限得不到遵守,往往无限放入游人,造成景区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四是各景区的宾馆生活垃圾随意排放,据媒体报道,九寨沟的宾馆生活污水甚至直接排入岷江。在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中注入循环经济思维,力促传统高耗重污染的旅游经济向低耗环保的旅游循环经济转型已势在必行。

2实施民族特色旅游循环经济转型的措施建议

在保护生态环境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今天,推崇低碳环保生活已悄然成为人们的生活时尚。实施民族特色旅游循环经济转型的措施建议如下:在民族特色旅游循环经济转型中,要以生态旅游理念再加上绿色旅游技术支撑系统来进行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一是要优先考虑污染小、环保的项目。如以原生态水资源与地质地貌为主要特点的景区,就不宜过多考虑让游客“亲密接触”,而是以观赏为主,以避免游客踩蹈造成的水质与植被破坏。前文述及的张纪中剧组破坏九寨沟环境事件中,张剧组让人员与马匹进入珍珠滩瀑布中随意奔跑,还肆意践踏神仙池钙化堤,使得这个需要百万年钙化过程才能形成的仙境面临灭顶之灾。这些都可成为我们设计生态型项目提供反面教材。二是在宾馆饭店等燃料、用水等方面,要特别注意清洁能源的使用。如运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尽量避免使用重污染的煤等能源。在用水方面要尽量采用节水措施。对于举建道路、桥梁、宾馆等人工建筑对溪涧断流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问题以及生活用水的不断猛增,采用常规的蓄水及污水处理方法已达不到循环经济的理念要求。景区要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包括原水的利用、污水的治理和水的循环利用。要尽量避免就地抽水等粗暴掠夺行为。三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采用农业、旅游整合的发展措施,通过将民族特色旅游景区周边农业与景区旅游链接起来,可很好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功效。可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等,使民族特色旅游不再局限于极小范围的景点,而是可以辐射至较大范围地域。从而使生态循环有更大的承受性。旺季时期蜂拥而来的游客得以很好地“疏散”开来,不至于远远超出景点的接待人数上限从而造成严重的拥堵及恶性生态灾难。而且,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以再次利用到水果种植和养殖业中,有效地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这一点在云南丽江景区就做非常好。丽江的农家乐甚至于有能力开展一些外事接待活动。已先后接待过挪威国王、泰国议长等贵宾。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即著名的循环经济3R原则),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来取代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这种新经济模式对我国传统民族特色旅游发展将起到转折点意义上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篇(7)

一、云南省大理州喜洲古镇的概况

(一)地理位置、人口及交通情况

古镇喜洲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北部32公里处,古称史城,又称大厘城,是喜洲镇镇政府所在地。西靠苍山的五台、沧浪、云弄三峰,东临洱海,南与湾桥相连,西北6公里处是大理著名旅游景点“蝴蝶泉”。 山海之间是西高东低的地势,中间约80平方公里的狭长平坝,南北长度大约是13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喜洲位于北纬24. 9°,东经100. 3°,地势比大理略低,海拔在2096米。年平均温度为15.1℃,四季如春,气候不冷不热,年平均降雨量为1080.1毫米,雨量集中在6一8月,年日照为2282小时。喜洲古镇土地面积有2671亩,其中耕地面积1454亩, 村民人均耕地0. 44亩。古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壤呈黑色,气候温暖,每年可种两季。喜洲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交通便利。大理至丽江的214国道古镇的西端500米处公路绕镇而过。

(二)历史沿革

喜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文化古镇,有关喜洲的最早记载是汉武帝平滇,设置的叶榆县,喜洲属于叶榆县。到东汉时期喜洲改属永昌郡,改名称为叶榆县。在蜀汉时期属于云南郡,到晋及南北朝时,改属东阳河郡,发展到隋代时,属昆州,唐朝初期为羁縻匡州地,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属于南诏所有。

明、清时期,喜洲属于太和县。1914年(民国三年),太和县改名为大理县,直属云南省,下面设区,区下面又设乡镇。当时喜洲属于上乡区。“1950年l月,为大理县第二区,辖20个行政村。1958年,喜洲镇分别属于大理市东风(喜洲辖区内有喜洲、文阁、沙村、金河、河矣江、寺里、庆洞、作邑8个管理区)和大理市红旗(喜洲辖区内有周城、上关、仁里邑、永兴4个管理区)。1985年,喜洲区改为喜洲镇人民政府,后经省政府批准,设为建制镇,辖11个村公所,两个办事处,49个自然村。喜洲古镇是喜洲镇政府所在地。”

二、喜洲古镇的特色旅游资源

喜洲古镇是大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古镇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宗教、建筑、风俗等均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发展旅游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历史悠久

喜洲古镇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南诏古国中留存下来的古城之一,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南诏时期,其城池建筑宏伟,成为佛教和商业贸易的重镇。明清时期,喜洲的工商业繁荣,喜洲人擅长经商,曾有著名的“喜洲商帮”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至今仍广为流传。镇内保存着许多文物古迹,有国家、省、州、市四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

(二)建筑

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地,这里有现存最多、保存最好的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群。“白族先民吸取了中原汉地的建筑风格,并结合本民族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在院落、门楼、照壁、装饰、彩绘雕刻等方面都体现出白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枝独秀。其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组合,主要是单户自成院落,庭院布局各式各样,最为典型的建筑就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门楼是白族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烦琐和最讲究的地方,主要有“一滴水”和“三滴水”的形式。

(三)丰富的民族文化

喜洲白族居民勤劳智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族人民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在服饰、饮食、民风民俗等方面都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独特的文化。如“三道茶”和白族霸王鞭的歌舞表演,最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扎染,特色小吃,民族服饰展览,三月街,绕三灵等民族传统节日,都反映了白族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三、喜洲古镇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环保意识薄弱

旅游业虽然是无烟工业,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没有污染。随着游客流量的激增,也给喜洲古镇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是游客的频繁出入破坏了喜洲脆弱的生态环境,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量,对生态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二是游客带来的的生活垃圾、旅游交通带来的污染等问题,第三是水、山、植被人为破坏严重。

(二)古镇旅游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差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并且得到了适当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当地的配套设施不足,管理与服务质量很差,当地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古镇里旅游住宿、用餐的地方十分有限,档次也很低。村落内有2个家庭旅馆,20余个餐馆,这些餐馆主要是集中在四方街附近,只能接待零散的客户,接待能力有限。这些都只能接待零星的散客,接待能力十分有限。另外,古镇里没有干净的厕所, 多是在院落内部搭建的简易厕所,卫生环境条件较差,给游客的游览带来很大不便,同时也影响了古镇内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古镇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旅游经济主要是以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的经济活动。目前,古镇的旅游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主要还是观光为主。旅游纪念品大同小异,质量粗糙,游客买不到具有特色的民族产品。对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停留在表层,大多是把传统文化以音乐、舞蹈的形式生硬地展现给游客,游客看的只是表演,对于其中的深刻内涵却知之甚少,看过之后感觉和看的其他演出没很大的区别,印象也不是很深刻。

四、喜洲古镇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对策

(一)加强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倡导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好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关系。首先,要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小镇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协调发展。其次,对景区的承载量进行研究,对环境容量实行控制,限制接待的游客数量。再次,要对游客带来的垃圾污染进行管理。在旅游景区,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出入,他们带来的垃圾物品对当地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要对这些垃圾进行恰当的管理。

(二)积极改善配套设施

每个旅游地区都要有良好的通达条件和很好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积极改善交通,尽快打造当地与其他城市地区的外部交通。实现“五线”入地工程,抓好当地的水、电、垃圾处理,加强学校、医院、文体、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服务设施。在接待配套方面,要加强宾馆设施的建设,重点是提高客栈、家庭旅馆、民俗旅馆和主题特色旅游的服务档次和水准。

(三)深度挖掘,丰富内涵

古镇旅游开发不应仅仅是针对表现出本民族特色的旅游,更重要的是对其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这样的古镇旅游才具有生机和活力。具体到喜洲古镇来说,喜洲古镇旅游开发不应只停留在参观民居大院,购买扎染产品、品尝特色小吃的初始阶段,而应当突出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殷群 《大理喜洲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小镇建设新思路》 大理学院学报 第9卷第11期

[2]刘文颖《传古镇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保护与利用项振海》

篇(8)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游客在博物馆的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在注重消费物质形态衍生产品的时候,逐渐开始注重消费文化形态的衍生产品。因此,博物馆除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现有的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外,还应该把发展重心放在用优质的服务回报社会上来。搞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是服务和回报游客最直接的方法。

一、搞好旅游纪念品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大多数博物馆是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主要依托于政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这种单纯依靠政府拨款的生存模式必将成为历史。为了使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自身造血机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销售将成为博物馆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外众多著名的博物馆都非常注重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并因此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近几年来,我国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十分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海博物馆还成立了专门从事文化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部门,其旅游纪念品的销售额甚至超过全年的门票收入。

其次,珍贵文物被保存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游客只能隔着玻璃观赏,而旅游纪念品中高仿品的出现,能够更好地满足替代性文物欣赏的需求,使游客不仅能近距离观看物件,更能够亲手把玩、体会高仿品带来的质感。同时,收藏精美旅游纪念品,将其作为文化装饰品也是不少游客青睐旅游纪念品的原因。随着高品质旅游纪念品的出现,它们逐渐成为高端礼品而深受欢迎,尤其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备受追捧。

最后,博物馆的旅游纪念品是塑造社会形象,扩大传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博物馆的旅游纪念品承载着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文物信息和历史文化,具有一般商品所不具备的特性。旅游纪念品实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弥补了博物馆文物展品无法脱离展陈环境的缺憾,成为博物馆最好的宣传品,为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金沙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现状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2001年2月发现的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占地面积达456亩,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游客中心等部分组成,2007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已接待中外游客600余万人次。博物馆有金器、玉器、铜器、石器、象牙等文物藏品万余件,其中,镇馆之宝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标识,同时也是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核心图案。

为了突出人性化服务,博物馆在馆内设置了两处旅游纪念品专售点,即游客中心专售点和陈列馆负一楼纪念品商店(面积约500平方米),其布局造型与博物馆古朴雅致的整体风格相一致。金沙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销售采取公司化运作,集研发、设计、制作、销售文化旅游纪念品、商务礼品为一体,内设综合部、财务部、产品开发部、营销部等部门,现有员工25人。以古蜀金沙文化为创作源泉,现已自主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工艺品160余种,联合开发2000余种,以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为创作题材的系列产品,如:金沙徽章、金沙套件(含项链、耳环)、金沙车挂、四鸟摆件等备受好评,其销售量也具有明显优势。“太阳神鸟”双面蜀绣、金沙特色漆器、金沙乌木、古蜀陶器,以及介绍金沙遗迹的DVD风光片、画册、明信片、书籍等多种旅游纪念品也深受游客喜爱,泰国公主诗琳通、澳门前特首何厚铧分别莅临纪念品商店,挑选购买金沙特色旅游纪念品。

我馆还广泛与国内主要博物馆进行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合作交流,将有金沙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送至深圳博物馆、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地进行展销,还有部分纪念品远赴新加坡。2010年,“金沙套件”荣获中国博物馆学会文化产品三等奖,“面具摆件”荣获中国博物馆学会文化产品优秀奖;2011年,“金沙套件”、“四鸟摆件”、“金沙镶嵌书签”均获得“2011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将在创意小品和高端产品上下功夫。开馆之初,博物馆对金沙特色旅游纪念品的产品定位是实现功能配套,满足游客购买的基本功能,仅是对准入企业的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质量进行把关,并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创意产品和高端产品的开发中。尽快与金沙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销售有关的企业深入探讨增加创意性、增强实用性、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类别等的新途径,将使金沙特色旅游纪念品有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梦婕.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奇迹[N].福建日报,2010,7,6.

[2]章义平.关于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的认识与思考[J].东南文化,2011(5).

[3]卢梦梦.文化创意在博物馆中的运用[J].东南文化,2011(5).

篇(9)

目前,人们对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国有21个省区把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重要产业来发展。“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海外旅游市场得到拓宽,入境的国外游客持续稳定地增长,基础配套设施设备逐步完善,接待能力大有提高。旅游业已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必须抓紧认真研究,迅速开发培育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把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台 阶。

一、特色旅游产品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培育特色旅游产品的投资,可以扩大旅游经济总量。我们应切实把增加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实施投资拉动,着力推进特色旅游大项目的实施。促进投资增长,增强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优化特色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特色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旅游开发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在重点地区重大特色旅游项目方面实现较大突破,通过对特色旅游产品的投资,来扩大我国旅游经济总量。

特色旅游产品的培育,服务于“三农”,推动我国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我们可以开展农业生产观光、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采摘等活动,促进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可在基础好、特色突出的地方建立特色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大力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要以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突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特色。结合实际,积极宣传,广泛发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特色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引导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发展。

特色旅游产品的推出,可拓展海内外市场,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特色旅游产品,像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的推出对拓展海内外市场,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围绕奥运会搞好特色旅游宣传,利用国际会展平台和体育赛事活动抓紧制订奥运旅游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介我国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温泉度假、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探索与邻国共同举办国际旅游节,提高节庆国际化程度,展示特色旅游新形象。继续利用中央主流媒体做旅游形象宣传,邀请境外主要客源地媒体开展各种采风活动,配合电视台搞好旅游专题宣传。

二、不断扩大特色旅游产品在我国旅游经济中的影响力

1.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规模做大

功能的发挥与规模的大小是直接的线性关系。产业再好,形不成规模,也很难成为增长点。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以更广泛地发挥其潜在的功能是把握增长点的根本。采取各个方面的积极政策,加快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速度,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有必要立即采取以下六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型是将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关键。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综合发挥旅游功能,尽快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规模做大,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这是“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可以说,五年来全国旅游业取得的良好局面,正是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实践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建立新的旅游市场经济秩序,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及特色旅游产品的培育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重视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调查市场,研究市场,拓展市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市场需求,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策划、设计、加工、组合、包装成多元化、多功能、有卖点的特色旅游产品。

(2)坚持形成完整配套的政策体系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根本保障。必须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才能保证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规模做大,落到实处。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相应的金融政策,以推进实际运作,提高效益;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刺激需求,创造良好条件;企业支持的政策,以消除歧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组织保障政策,以全面深入落实“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

(3)坚持区域协同与特色旅游发展相统一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基本原则。坚持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的区域竞争力,增强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宏观管理上必须按区域管理的原则,克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弊端,协调部门关系,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权分割的制约,把旅游业开发的重点从孤立的个体景点建设,推进到区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来,着眼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着眼于形成区域特色上互补、经济互惠、经营互助的旅游产品群,并把景点建设与城镇建设、市区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使其协调。同时各重点旅游区要形成本区特色旅游产品,构成我国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4)坚持项目带动,加大投资拉动,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重要举措。项目是资源配置的载体。“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得益于有一批大项目作支撑,有一批旅游产品作基础。实践证明,建立项目支撑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开发是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保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过去的五年,由于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资拉动,注重总量的增加,增量的发展,存量的调整,推动了全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有计划地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使我国的旅游经济出现让人振奋的新局面。

(5)坚持改革创新是促进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改革为产业发展注入生机。近几年来,政府提出经济发展由快走变快跑,为旅游产业发展及特色旅游产品的培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各地积极寻求和探索旅游发展新途径、新举措和新办法、创新体制、发展模式和工作方式;举办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内容、形式不断创新,丰富多彩,影响力越来越大,不断推出区域合作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和互惠多赢的目标。这些是全行业坚持改革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促进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强大推动力。

(6)坚持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重要手段。加大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我国特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树立我国旅游形象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抓旅游发展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我们把展示我国旅游新形象作为对外宣传促销的重点、创新手段和载体,使我国旅游宣传促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国内促销到海外市场宣传,从传统方式促销到现代化手段宣传,从简单文字促销到央视主流媒体大手笔策划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突破。欲将特色旅游产品做大,宣传促销和提高特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2.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质量做优

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靠质量。我国全体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把特色旅游产品的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住质量关,脚踏实地地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质量做优,且要不断提升质量,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确保特色旅游产品的优质化,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必须坚持多样化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局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推动地区发展、城市发展、景区发展、企业发展。引导一部分地区、城市、景区、企业较快地发展起来,产生带动、示范和辐射效应,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上,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地方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内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造一批吸引力强、品位高、特色浓的旅游精品。

(2)精心打造我国特殊旅游产品的品牌。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培育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是提升我国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培育一批旅游集团品牌(宾馆、景区、餐饮、旅行社、交通等)、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精品路线,构建旅游品牌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国内外推广,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

(3)认真推行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质量。以推进旅游诚信为核心,以深化行业管理为基础,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支撑,以构建法律法规为保障,在全行业推行旅游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质量。比如树立典范,评选与奖励一批经营模范单位(城市、景区、旅行社、宾馆等),并作为先进典型进行行业推广。举办标志产品展览会和交易会,出版标志产品目录,通过网络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海岛;特色旅游业;人才培养;启示

鹿西乡,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北部的鹿西岛上,距洞头城区约16.4公里,东、南临东海,西隔黄大峡水道与大门岛的观音礁相对,北与台州市玉环县隔海相望。鹿西l风景优美,闻名遐迩的鸟岛便坐落于此。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鹿西乡加快了传统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白龙屿海洋生态牧场这一重大项目,这也将成为推动鹿西乡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大门大桥开通后,鹿西岛与大陆的距离更近了,游客到鹿西岛旅游将更加的方便快捷。洞头撤县设区后,洞头区将与温州市本级一起同城化一体式发展,鹿西岛的优美风光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碧海蓝天,珍禽展翅,辉波荡漾,海外桃源别有一番滋味。

一、鹿西岛海洋旅游存在的不足

1.鹿西岛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相应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随着鹿西岛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游客日益增多而岛上综合接待能力不足,这势必将严重阻碍鹿西岛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目前岛上的旅馆多以当地居民自住房改建而成,在接待方面与正规宾馆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餐饮方面,岛内以酒家为主,仅适合接待团客,散客在岛内就餐还是极为不便。岛内的服务接待系统尚未完善,因此就这点而言鹿西岛旅游产业还未走上正轨。

2.鹿西岛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在对外交通方面,虽然大门大桥开通后,鹿西岛对外联系日益紧密,但是客轮陈旧,动力不足,直接影响游客的第一感觉。载客能力不足,若遇高峰期,游客就只能苦等下一班船。随着鹿西岛综合交通码头的开工建设,旅客的出行条件将大大改善;但是在另一端的小门岛客运码头,码头修建已久,当初规划时也未能想到其将成为大陆对鹿西岛客运的主要码头。小门岛客运码头位于大门大桥连接线旁,容客量低,且附件没有任何停车场,在高峰期时只能面临窘迫的局面。对内交通方面,鹿西岛内各村之间都有水泥公路连接。由于岛内常住人口少,且多半为渔民,因此岛内客运班车无法实现短时间隔公交化运营,游客上岛后只能通过预定方式才能坐车去往目的地游玩。客运班车主要以轻客为主,载客量低于15人,无法应对大流量客流。显而易见,交通已成为制约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

3.养殖业制约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随着鹿西岛养殖业不断的发展,附近海域的旅游功能受到制约,海水受到污染。在无法明确旅游业和养殖业的相互关系之前,鹿西岛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必将受到制约。

4.海岛旅游季节性较强,且多集中于5到10月份,而这期间恰恰是东海休渔期。海鲜是游客去海岛旅游的目的之一,但休渔期期间,海鲜价格昂贵,这势必将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

二、目前英语人才培养的缺陷

1.教学理念滞后,理论脱离实践

现有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制于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从而在 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专业人才时遇到不少的问题。学科定位不准是高校所面对的问题之一。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科理念的认识有所模糊,这对教师日后的课堂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目前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时过于注重理论教育从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许多高校片面的侧重于学术教育,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偏重于理论忽视了实践,最终导致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过度缺乏。

2.忽视企业个性化需求,校企结合体系落后

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习惯了走过去“关起门来造车”的老路,忽视了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冲突,相矛盾;很多毕业生在工作时还需企业花大力气去再培养。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外贸人才求贤若渴,高校的培养体系若不能及时跟上,那么将会严重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提升鹿西岛旅游产业的措施

在今后,海洋生态和休闲度假游是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建设离岛鹿西,打造温州都市圈美丽后花园为目标;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营造鹿西岛原生化特色,重点围绕白龙屿海洋生态牧场和东海观光游这两大主要旅游资源,精心培育山坪观光露营台,海岛民居等一系列精品旅游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从鹿西岛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划分岛内功能层次,合理利用岛内旅游资源,提升全岛服务接待质量,将鹿西岛打造成东海一颗璀璨的明珠。

1.提升交通基础设施

提升岛内公路质量,要做到空前规划,放眼未来的岛内自驾游。目前鹿西岛内没有合适的停车场,一旦迎来自驾游潮时,势必会让岛内显得非常拥堵。在各村村口合理规划停车场,合理设置停车位数量,并提醒游客不要随便占用村内道路。建立起定时化公交系统,提升小门岛与鹿西岛之间的软连接,并在游客高峰期争取开通更多直达航班。

2.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打造更多精品旅游项目

以建设美丽鹿西岛,森林鹿西为目标;向外界充分展示鹿西离岛,温州后花园的生态优势。依托鹿西渔业优势,打造精品海上鹿西,让更多游客可以在海上体验渔民的生活,并借此推出更多有关渔业的主题旅游。从高起点出发,加大旅游投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山海鹿西,森林鹿岛。旅游产品的竞争终归是文化产品的竞争,因此要挖掘鹿西岛的海洋文化,以区域性和独特性去吸引更多的旅客。

3.提升岛内服务水平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加强岛内旅游行业的管理,做大做强岛内旅游配套产业,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要重点打造一批中低档的旅游商务宾馆和以海鲜为特色的餐饮店。参考外地农家乐以会议旅游主题的旅游产品,有计划的发展一批会议型和休闲度假游为一体的特色酒店。结合当地居民的特色菜肴,深度挖掘当地海鲜,打好鹿西岛 “海鲜王国”这张牌。

4.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可以尝试在县市两级电视台推广旅游形象片,与洞头区一体化旅游行销,便而能在高铁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内投放旅游广告。邀请一批知名摄影家来鹿西岛采风,将美丽鹿西的形象通过微博和杂志等媒体传播出去。近年来,“高铁游”愈演愈热,政府可以通过这一概念,将鹿西海岛旅游整合进杭深铁路温州站的旅游宣传路线推广中来。

5.借鉴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

国外知名的旅游岛屿有美国的夏威夷群岛,法国的科西嘉岛和被誉为“加勒比海旅游首都”的坎昆等。这些岛屿之所以能变成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科学的规划。政府要给予投资者信心,投资者之所以不敢加大投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该地缺乏信心。鹿西乡政府可以向市区两级争取更多的资金,兴建一批示范项目,通过政府的示范项目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四、对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应用型英语人才是拥有丰富英语基础知识、宽广的英语文化背景、较强英语应用能力、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鹿西岛旅游资源丰富,在大门大桥通车以前,鹿西岛对外联系不便;大桥通车后,鹿西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变得更加得顺利和明朗。因此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企业里锻炼自己的能力。正视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毕业生反馈,高校应当每年检讨自己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做出改正。

借鉴其它高校或其它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先进经验,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某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环境下,该校历届毕业生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那么就可以借鉴其在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的成功经验,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多层次发展,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一、我区旅游商品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目前在内蒙古旅游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旅游商品有:

(一)肉食和奶食系列

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的饮食主要由红食和白食组成的。红食是指肉食,例如,以牛肉为原料的诈马宴是元朝时期的宫廷大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还有,以羊肉为原料的烤全羊原是蒙古王府招待贵宾时的美味佳肴。除外,还有涮羊肉,手把肉,羊背子等肉食品也是蒙古族饮食的一大特点。白食是指我们通常食用的奶食品,有奶油、奶酪、奶豆腐、奶皮子等。

(二)羊绒、羊毛、驼毛、皮革系列

羊绒,称得上“毛中之王”,我区阿尔巴斯山羊绒被誉为“纤维宝石”,“鄂尔多斯”牌羊绒衫已经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除了羊绒制成品,还有很多羊毛产品,例如羊毛地毯、挂毯、毡画等,不仅质量好,也充分展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同时,内蒙古的驼毛品质全国之首,最近几年也驰名国外,其中阿拉善盟产的驼毛质量最好,被赞成“王府驼毛”。

(三)民族工艺品系列

北方游牧民族用品制造历史悠久,每件民族用品都凝聚着民族智慧,展现草原民族文化。比如,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乐器,能够弹出独特而美妙的音乐,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蒙古族服装无论是款式设计还是颜色,图案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还有,蒙古刀不仅是牧民的生活工具,也是男士的配饰,刀饰以及刀柄的花纹等独具特色。

(四)山野菜、中药材等土特产系列

内蒙古很多地方有发菜、蕨菜、黄芪、肉苁蓉、甘草等山珍野菜和中草药材。发菜,无论是作为食品的营养价值,还是药物价值都比较高的野生食用植物,发菜蛋白质含量20%,比鸡蛋蛋白质的含量还要高,是很多地方比较筵席上的美味佳肴。发菜与“发财”谐音,因此深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青睐。还有产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肉苁蓉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被人称为“沙漠人参”。

二、旅游商品在生产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创意

我区旅游商品经营者大部分都采用小型的摊点、铺面以及小作坊的经营方式。由于经营规模比较小,经济实力不强,所经营的旅游产品种类不多,几乎大同小异。塞上老街是旅游商品的名街,这里生产和销售各种旅游纪念品。但是走访几家店就会发现各经销店销售的产品大致都是皮画,毡画、蒙古族刀具,艺术摆设品等手工艺品和奶食品。除了塞上老街,昭君博物院,国际商贸城等地方所销售的民族纪念品也是大致相同。

(二)产品文化价值低

旅游者来内蒙古之前,对本地区的印象是“蓝天白云,草原辽阔,连城里人上下班都骑着马”,“蒙古人的性格豪爽、直率,对人热情和真诚”。其实,他们不仅想看到或了解到这些,还希望在所购买的旅游商品上能够体现出这些内容。当他们看到商品时就会联想到牧民生活的场景,就会勾起他们曾经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地区现在所出售的旅游商品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文化内涵。

(三)缺乏品牌意识

我们都知道名牌产品往往有较好的质量。当人们对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不太了解,或者不知如何去识别质量的好坏时,通常都会偏向购买名牌产品。其实在内蒙古的旅游商品中也有很多高质量的产品,只是部分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没有主动去树立和弘扬民族品牌,这也是我区旅游商品中名牌缺少的原因之一。

(四)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游客在内蒙古购买旅游商品时,总是先注意那些在其他城市商场也能买到的商品,例如羊绒衫,各种奶制品等。游客认为在民族地区购买民族特色商品既便宜,品种又多,有多项选择,而对内蒙古其他的旅游商品不太了解。其实内蒙古特色旅游商品种类很多,比如蒙古族刀具,地毯,挂毯,皮具,各种手工艺摆设品等都独具民族地区特色。由于地方民族商品生产商利用广告,媒体,报纸,杂志等宣传比较少,宣传方式方法不多,力度也不够,导致外地缺乏对民族商品了解。

三、开发旅游商品,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突出民族特色

旅游商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和纪念意义需求,因此在设计和开发旅游商品时,必须从旅游者的基本需求出发。现在的旅游者要求旅游商品不仅物美价廉,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收藏、纪念意义。根据旅游者的这种需求,我们可以多开发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日用品和艺术品,例如我们可以做不同样式、不同材质的马鞍形或牛羊形状的纸巾抽筒,笔筒,餐具盒等。类似的很多生活用品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同时也给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二)注重挖掘潜在的文化价值

对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和设计时,要把蒙古族文化渗透于其中,让游客买到这件商品后,既就能感受到美,还能领略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比如,在省内不同地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服饰都各具特点,企业可以用民族服装的原料和样式做一些儿童玩偶当作旅游产品。这样就可以让旅游者更进一步领略和了解我们蒙古族的服饰文化。

(三)打造民族品牌,树立我区旅游形象

实现规模化生产,打造民族自主品牌是民族工艺品发展的方向。只有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并且,只有通过规模生产才能更好地打开国内外市场。目前我区民族商品生产企业-苏鲁定蒙古人皮业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成为我区最优秀的民族商品生产企业。

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商品的特色充分展现了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但是在旅游业和旅游产品的规模化以及产业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大。因此,关于这一点还需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通过行政和法律等多方面进行监督,加强管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才能使我区旅游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