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酒泉市肃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总土地面积3470km2,常年耕种面积4.13万hm2,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区,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洋葱、甜菜、瓜类、啤酒花、甜叶菊等。肃州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蒙新荒漠地带,地理纬度和海拔比较高;气候干燥降雨少,蒸发强烈日照长,冬冷夏热温差大,秋凉春旱多风沙,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同时,肃州区是重要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和对外制种、蔬菜生产及啤酒原料生产基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低温、霜冻、干热风、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农作物病虫为害时有发生。正确认识肃州区农作物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提高农作物防灾减灾意识,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农作物灾害发生情况
近年来,肃州区出现的自然灾害有:沙尘暴、低温、干旱、干热风、冰雹、雪灾、病虫害等。
1.1低温
5月低温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多集中在5月初,主要造成玉米、瓜类等农作物僵苗不发,甚至冻死。玉米冻害较轻时可恢复或补种,瓜类比较容易受害,并且不能恢复,造成每年玉米苗死苗2%~5%,瓜类损失10%左右。
1.2夏季干旱
夏季干旱多集中在7~8月,干旱范围主要集中在丰乐、金佛寺、清水、下河清、东洞、西洞等乡(镇)的部分村组,主要影响了玉米灌浆,导致籽粒秕瘦,一般造成玉米减产5%~20%,严重时可致绝收。
1.3干热风
初夏季节,肃州区经常会出现一种又干又热并具有一定风力、高温、低湿的风,强烈的干热风主要对小麦灌浆、玉米授粉、瓜果产量造成为害,可导致减产5%~50%,有时更高。
1.4沙尘暴
沙尘暴在肃州区每年都有发生,一般是初春阶段,刚播种出芽的农作物会被吹走秧苗导致断垄。对温室、大棚的影响尤为严重,风较大时可吹走棚膜,造成温室、大棚内蔬菜受害,一般减产5%以上。
1.5病虫害
近几年,为害肃州区农作物的病虫害主要有玉米红蜘蛛、玉米茎基腐病、棉铃虫、玉米锈病等,如玉米红蜘蛛2003年大爆发(百株有虫平均达到5700多头,严重的达到35000头),为害面积达0.24万hm2,造成玉米减产2651.4t,直接经济损失275.75万元。
1.6其他灾害
包括冰雹、雪灾、大风等。2013年三墩、上坝等乡(镇)出现冰雹为害,玉米叶片被打烂,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10%;2009年大雪导致部分温室棚膜压塌,蔬菜受损等。其他灾害发生后经及时救治,没有造成较大的损失。
2农作物发生灾害后采取的措施
2.1因地制宜制定农作物灾害预警预案
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制定了《肃州区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与防控进行统一安排部署。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协调各有关部门,及时、有效预防和防控各种灾害天气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的保障了肃州区科学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
2.2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抗灾减灾宣传力度
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干部、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预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把预防各种频发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落实到村、组、户,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预防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气象部门自然灾害信息预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等新闻媒体和各种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向广大农民自然灾害信息及其预防措施,做好灾后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
2.3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根据全区不同区域不同的气象灾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了不同的防灾减灾措施。针对肃州区沿山乡(镇)干旱缺水情况,积极引导农民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落实好各项抗旱减灾措施的基础上,引进推广小杂粮的种植,缓解同一粮食作物面积大而挣水的矛盾;同时协调水利、农技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帮助、指导农民群众,突出抓好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在作物需水临界期,及时喷洒抗旱剂,提高抗旱减灾效果;在旱情严重、气象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人工增雨,缓解旱情。根据气象预报,在霜冻来临之前,组织区乡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广大农户使用秸秆、麦草等适时点火、熏烟来预防霜冻为害。针对低温影响玉米发芽出苗及幼苗期生长发育受阻引起苗枯病,后期低温造成玉米生长发育积温不够(尤其是晚熟品种),使玉米灌浆期缩短,影响玉米成熟。为防止低温对玉米生产造成不利因素,农技人员应积极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玉米生长后期,指导农户及时喷施叶面肥,促进玉米成熟。针对干热风对小麦的为害,指导农户选用早熟、耐旱小麦品种、改善小气候环境。根据气象预报,在干热风来临之前,有条件的区域及时进行灌水,增加田间小气候湿度,另外,可喷洒抗旱剂1号、磷酸二氢钾等抗旱剂,调节小麦新陈代谢的能力,增强主体活力,达到以壮抗灾的作用。农技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在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实施“一喷三防”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干热风的为害,降低了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 灾害特点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今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完全脱离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想达到先进国家的农业生产的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依赖的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气象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唯有摆脱落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解救国家人口吃饭的问题和生存的问题。那么怎样在农业气象的角度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最主要、最当务之急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把目光从国内移向国外,学习世界前沿的农业气象应对科技,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大“因地制宜”,学为我所用,从分调研国内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因此,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己所能及的贡献。
二、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种类多,而且时间长,总结起来,影响我国农业的气象灾害的特点主要有:
(1)空间范围广,面积大。可以这样说,我国从西部边疆到东部沿海,每一个地区都受到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2)种类多,影响大。影响我国农业的气象灾害不仅有我们经常听到的干旱、暴雨洪涝、严寒等,而且还有热带气旋、雷暴、连阴雨、浓雾及沙尘暴等不常见的类别,不同类别造成的灾害程度是不一样的。
(3)时间长,跨度大。在我国,干旱等常见的气象灾害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以贵州为代表的个别地区常年都受到干旱的影响。
(4)集中性强。时间上,例如龙卷风、雷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只要集中在每年的3~5月发生;地域上,龙卷风、雷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台湾岛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5)发生频率高。我国的旱、涝、风、冻等灾害年年都有,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以上数据是对形成一定规模的灾害的统计,小规模不计算在内。
(6)灾情后果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气象灾害的严重后果可见一斑。
(7)灾害链接性大。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的,例如,暴雨能够引发或者加重洪水、泥石流、风暴潮和植物病虫害等其它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
三、如何应对农业气象灾害
(1)正确认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的重要性
根据农作物种类划分的不同,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研究指标的确定性和针对性,得出的结果的利用程度才更高。
1)病虫害是由于气象条件带来的农业生产比较严重的弊端,要想减少或者避免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方面的研究。同时,要想做到提高农业气象预防系统的服务效率,就必须逐渐细化和深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的建设。
2)扩大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的科普宣传,使普通农民提高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认识和防止知识,这样就提高了农民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3)建设气象灾害监测机制和预警系统,从而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天气预报的作用。虽然到现在位置,我们还没有能力阻止恶劣天气的发生,不能在灾害发生之前通过人为的方法加以阻止,可是,我们能够通过不断进步的科技手段来分析一段时间以内的气象和气候变化,预感恶劣天气发生的前兆。例如,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等技术都能在逐步提高天气遇到的准确度,不断延长天气预报准确的时间长度。
(2)气象气候预测产品应用服务与保障
随着现在天气预测、雷达和卫星遥感信息的进步,我们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气象问题的把我越来越到位,这就保证了能够在综合运用现代多种气候监测信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直接针对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关键性农业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综合预测技术和长期预测新技术,以及将加工处理的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产品更迅速分发到农业生产的决策指挥和服务部门,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咨询服务。
(3)建立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要发展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预警机制,要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程度,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必须把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有了足够的资金保证,然后把预防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纳入法律法规、行为规范,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损失。在另一个层面上,要不断提高从事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所带来的损失。
(4)建立气候影响评价服务和保障体系
建立气候影响评价服务需要从农业生产过程和环境的联系着手,不断改进科研水平,研制出新型的机理性农业气象影响评估模型。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不断提高气候对农业影响的客观定量化程度和科学水平。并投入信息保障服务业务,及时提供评价服务产品。如果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利用评估体系生成的多种模型来集成结果,同时方便用户使用和查阅,就达到了综合预测、使用简洁的目的。
四、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却不是农业强国,究其原因,农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是主要的原因,反映在应对气象灾害上就是不能够及时应对常见的农业自然灾害。我们知道,气候变化对农业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在,做好农业研究,保证农作物高质高产成了不可回避的课题。在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中,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最为严重。关注气象灾害常发地区及防治措施,有利防灾减灾,减少损失,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文章写作以期和同仁共同探讨,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湖冰. 华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及预警系统建设[J]. 山东气象. 2010(02).
[2] 何建业,何建秀,王卫国. 乌拉特前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 内蒙古气象. 2010(04).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极容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威胁,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农业生产现状进行了解,对气象灾害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并且通过一系列的防灾减灾对策,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够顺利开展,进而使我国每年的农作物产量可以得到保证。
1农业气象灾害现状
1.1对减灾防灾工作缺乏重视
所谓的防灾减灾,实际上就是采取多种对策或措施,来对气象灾害产生之前展开管控的过程,与救灾工作相比,我国当前对于防灾减灾工作来讲,其投入的力度不足。对于农业的气象灾害而言,不确定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气象灾害的出现不限时间、不限空间也不限地域。因此,在对其展开预测期间,极容易造成失误的现象出现。由于在开展防灾减灾期间会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而如果相关部门对此缺乏认识,没有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得不到顺利的开展。
1.2对于农民是否精准获取相关信息无法得到保障
如果气象灾害信息被农民接收到之后,则需要利用多种对策来对气象灾害展开防御,从而避免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作物带来较大的威胁,虽然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与传递看上去较为简便,但是,其属于比较繁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开展气象服务期间,经常会面临气象灾害信息传送不及时、不完善的情况,从而对气象灾害的预防与防御造成极大的影响。
1.3建设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力度不足
针对于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关键,属于不可缺少的重要存在,对于多种减灾设施来讲,其日常的维护工作必须要积极展开,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必须要不停完善。然而,对于目前的现状来看,多数地区在气象灾害的预防设施建设方面比较缺乏,同时也没有展开定期维护的工作。例如:在雨季到来前夕,必须要将水利基础设施加以维护,从而将防洪性能提升,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或是设施的维护队伍水平不高,都会导致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有效养护,极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或危害的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阻碍。
2农业气象灾害特征
2.1干旱
在农业生产期间,主要是因为降水量低,空气中水分含量不足,造成土壤缺水干裂而被称之为干旱气象灾害。此种干燥天气会导致农作物严重缺水,对农作物的生长速度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样也会对产量造成影响。在我国,出现干旱气象灾害的几率非常高,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1]。特别是对于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而言,最容易受到干旱气象灾害的影响,其干旱发生频率非常高,长期干旱会导致河流干涸、人、畜、农作物缺水,从而对农民的经济收益造成巨大影响。
2.2洪涝
对于洪涝气象灾害而言,主要是因为连续降雨、暴雨,造成雨量集中,地面径流量大而造成的,会淹没大片土地、农田。对于洪涝气象灾害,会严重毁灭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导致农作物面临减产或是绝收的现象。另外,由于受到洪涝影响,也会将生态平衡打破。洪水的淹没会造成害虫的聚集、蚊蝇的滋生、动植物的腐败,从而导致农作物虫害发生。对于洪涝灾害而言,普遍性、区域性、破坏性、可防御性是其明显的特征。2.3台风台风气象灾害属于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中,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俗在每秒32.7~41.4m,即12~13级,则被称之为台风[2]。台风的发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具有的危害,对植物幼嫩组织带来直接的冲击,其破坏力非常大。对于台风气象灾害而言,季节性、旋转型、毁灭性、不可抗性是其主要的特征。
2.4冰雹
所谓的冰雹灾害,实际上就是因为强对流天气,从而导致剧烈性气象灾害发生,同样也会带来大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会极大的破坏农作物的生长,并且会摧毁农作物,从而造成农业生产面临极大的经济损害。而冰雹具有历时短、局域性、年际变化大等特征。
3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3.1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农业发展
3.1.1将农业生产实际状况作为依据展开气象服务工作。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其环境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与不同,在进行农业气象灾害服务工作期间,必须要将农业结构、农作物种类作为依据,从而展开气象灾害的服务工作,确保其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带来良好的效果。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期间,必须要将农作物的培育地区、生长规律等作为依据,从而向农民提供更加具有精确性的信息,例如:降雨信息、风象信息等,从而保障农民能够将气象灾害预防做好。同时,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服务还需要通过常规的农作物气象灾害服务转换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并且将农业生产状况作为依据,展开农作物产量预报等工作,促使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水平获得提高。
3.1.2将气象信息运用并展开农业生产工作。对于农业生产工作来讲,其无法与气象灾害服务分割。在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期间,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气候情况的观察,从而做好农事安排。将农村气候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为依据,将气候变化图进行编制,并且将气象信息牢牢掌握,从而调节农业生产体系,促使农作物能够得到重新布局,不断引入全新的品种,从而防止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会发生盲目跟风、肆意农作的情况。
3.2将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完善
当前,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而针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工作而言,具有极高的质量要求。对于气象工作人员来讲,其工作的重点必须要放置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真实性、准确性上,从而为农民带来更加精准的气象灾害信息。当前,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服务工作人员来讲,普遍存在职业素养偏低的现象,对于气象灾害机制的设立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村区域展开气象灾害服务工作时,无法将预测到的灾害结果准确率加以保证,也无法将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得以满足。所以,想要将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健全,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处理:首先,需要开展多种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形式,并且将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评估体系加以完善,从而对农村地区重大的农作物灾害发生条件做出预报或是预警,不断的扩展气象灾害服务范围及区域。其次,对于气象灾害的预报平台,依然需要进行改善与建设,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平台来讲,主要由多个部门以及多个组织构成,并且由政府统一展开监管与协调,对每一项工作做出细致的划分,确保每一个部门都可以分工合作,并且将沟通体系设立完全,促使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系统能够组成,共同展开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3.3及时农业气象信息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7-02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 Situation in Aksu Prefecture of Xinjiang
ZHANG Yan-bo YAN Hui-jie * CHAO Zeng-f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arim University,Alae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ksu prefecture.In this paper,the main factor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prevention were put foward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disaster data in 8 counties and 1 city of Aksu prefecture,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reduce local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es.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correlation analysis;Aksu prefecture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时有发生,各地自然灾害频繁不断,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大,这对人类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抗灾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1-5]。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造成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占新疆自然灾害损失的83%。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对灾害的承受和恢复能力低。因此,分析当前灾害形式和灾害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制订相应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对策,防患于未然,对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12]。阿克苏地区是一个以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自然灾害对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做好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并且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13-16]。
1 材料与方法
该文选取《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受灾信息,对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了受灾和成灾面积与多个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其中包括风雹灾、旱灾、水灾、霜冻灾、病虫害、雪灾等,为更好地进行农业受灾知识普及和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001―2011年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如图1、图2、表1所示。2001―2011年,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病虫灾、雪灾发生的占比分别为10%、7%、80%、1%、1%、1%。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阿克苏市灾害面积分布比分别为20%、12%、3%、17%、3%、8%、12%、9%、16%。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用所得数据对原序列重新赋值,如表2所示。
编写程序将原数据带入MATLAB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相关程度数据如下:旱灾是0.935 9,水灾是0.745 3,风雹灾是0.778 4,霜冻灾是0.512 4,病虫灾是0.948 4,雪灾是0.809 7。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旱灾和病虫灾数据相差很小,可见和受灾面积关联程度最大的是旱灾和病虫灾。
如表4所示,与成灾面积的相关度分析的数据如下:旱灾是0.529 3,水灾是0.526 2,风雹灾是0.956 3,霜冻灾是0.529 2,病虫灾是0.533 6,雪灾是0.529 4,由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风雹灾的数据明显大于其他灾害的相关程度,得出与成灾相关程度最大的是风雹灾。
如表5所示,灾害面积与产量损失关联度如下:旱灾是0.837 9,水灾是0.689 9,风雹灾是0.859 1,霜冻灾是0.876 5,病虫灾是0.932 1,雪灾是0.740 0。其中,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较其他数据有明显差异,所以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如表6所示,成灾面积与产量损失的P相关程度如下:旱灾是0.810 9,水灾是0.761 3,风雹灾是0.536 3,霜冻灾是0.808 7,病虫灾是0.891 9,雪灾是0.813 3,通过比较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和其他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主要的相关是病虫灾,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严重,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不止一次地目睹自然灾难在全球各个地区肆虐。因此,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发生。要密切监视各种灾情及其发展变化,充实监测力量、改进监测方法、加密监测频次、及时会商分析并且滚动预测预报。重点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并且延长预见期,为抗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主动采取防灾避险措施。平时也要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准备,细化完善相关预案,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严格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
4 参考文献
[1] 汪晓银,周保平.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张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41-146.
[3] 宫清华,黄光庆,郭敏,等.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58-63.
[4] 白丽萍.风灾及其防治[J].城市,2008(2):76-78.
[5]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32(4):815-825.
[6] MOREIRA E E,PAULO A A,PEREIRA L S,et al.Analysis of SPI drought class transitions using loglinear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1-2):349-359.
[7] ESCALERAS M P,REGISTER C A.Mitigating natural disaster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tsunami early warning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8,74(4):1017-1034.
[8] 温克刚,曾庆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9] 穆尼热・阿布利米提.阿克苏地区香梨生产中气象灾害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2004(3):37-40.
[10] 张厚,孙楠.新疆棉花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00(4):10-16.
[11] 阿克苏地区统计局.阿克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2] 塔依尔江・吐尔浑,安瓦尔・买买提明.喀什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防灾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47.
[13] 梁书民.中国雨养农业区旱灾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39-44.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78-01
福鼎市地处福建东北沿海,位于北纬26°55′~27°26′,东经119°55′~120°43′之间,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2℃,无霜期287d。年降雨量1 300~2 200mm,年均日照1 840h,是发展小麦的理想耕作区。但由于受季风影响较为显著,四季分明,各年冬夏季风更迭的时间有迟有早,气温波动、雨季始止、降水量多少等都有较大变化,各种农业气象灾害亦随之频繁发生。特别是降水量不均,相对变率很大,最多年降水量往往是最少年的1倍以上,月变化更不稳定,沿海变差尤大,旱涝灾害甚为频繁;温、水等气候条件的不稳定,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常引起农、林、牧、渔多种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危害大,造成的损失巨大。赤霉病一旦流行,很难防治,应以先期预防为主。赤霉病发生与流行虽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经气象资料分析后发现影响其流行轻重的主要因素是气象条件,它是一种典型的气象型病害。病菌基数和寄主植物状态对发病程度的影响较小,不同品种的小麦在同一气象条件下发病程度也无显著差异,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生成关键期的天气状况,而发病关键期的天气状况又与前期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可根据气象条件与赤霉病发病程度之间的关系,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1 发病特征及危害
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穗部,但小麦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感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危害性最大。病菌最先侵染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一般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赤霉病侵染初期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渐蔓延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时,不仅严重影响产量,同时收获的病麦含有赤霉病菌产生的多种毒素,主要的2类毒素一类是能治呕作用的治呕毒素,有20余种;另一类是赤霉烯酮毒素。人或动物食用后轻者出现恶心、胸闷、呕吐、头晕等症状,重者会出现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收获的病麦病粒率在4%以上时不能食用或做饲料。
2 流行的气象条件
根据福鼎市农业植保部门对赤霉病发病的实地观测调查和福鼎市气象局的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发现,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受温度、湿度、降水等要素的影响,分为病源期和感病蔓延期2个关键期。小麦赤霉病寄主很广,麦收后转移到田间稻桩、玉米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春天病菌在田间残留稻桩、小麦秆上寄存,到秋季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遇到雨水开始繁衍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病菌孢子喷射到空气中并随风雨传播(微风有利于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因此,在福鼎市,雨日多、相对湿度大、光照少和一定的适宜温度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影响福鼎市赤霉病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是4月上旬相对湿度、4月每天最低温度和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相对湿度、降雨量。入秋后至翌年3月的雨热状况是影响菌量的主要气象条件。在春季如果回暖早,麦类抽穗后温度高是赤霉病早发的重要原因。小麦生长后期,高温、高湿、寡照,对赤霉病发生流行最为有利。
3 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应本着“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关键,调整生育期避为害”的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当地气象因素与赤霉病发病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预防。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小麦赤霉病常发区应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二是做好栽培避害。根据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做到田间沟沟通畅,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防止倒伏早衰。三是狠抓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首先是掌握好防治时期,应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喷第1次药,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7d后补喷1次;其次是选用优质防治药剂,如多菌灵、粉锈宁、立克秀、志信星等;再次是掌握好用药方法,一般需在小麦齐穗期用多菌灵600~750 g/hm2,对水均匀喷洒小麦穗部。喷药后如遇雨,则需雨后补喷。
4 参考文献
1引言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北、铜仁市西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8°17′-108°48′,北纬27°35′-28°28′之间。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充沛(湿度较高),常常云雾缭绕,适宜绿茶发育,适宜作为优质生产茶叶的基地。近年来,印江县以新寨生态茶叶示范园(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生态茶叶示范园区之一)为载体,大力发展茶产业,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茶叶在生产、加工、制作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中,与气象条件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杨恕良等人[1]调查分析得出,贵州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优势有四个方面;谢仁波等人[2]通过研究,印江被划入优质茶叶种植的适宜区。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自然灾害对茶叶生产造成的损失往往十分巨大。所以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气象服务,就非常重要了,及时的预报预警信息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服务,有利于茶农搞好灾害防御,适时趋利避害,保障茶叶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前人已经有很多研究,例如汪元霞等人[3]阐述石阡苔茶生长环境及其发育阶段的气象灾害,对影响苔茶生长的气象灾害提出相关防御措施,从而达到优质、稳产的目的。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适应印江县茶叶生长季的温度、降水及光照条件和影响园区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气象灾害,针对不同季节的气象灾害制作不同的产品,提出合理的有益的建议,进而把直通式服务在新寨农业园区落到实处。
2资料与方法
(1)因园区的自动站于2016年底才建成,所以在分析园区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时,采用的是距园区10公里的印江县国家级自动站1961—2016年观测资料;(2)茶树各发育期资料来源于印江县茶叶局;(3)对于贵州山区,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需先转化为土壤水,再供农作物吸收利用以及蒸发消耗。所以本文在统计生态园区茶叶的干旱采用的是古书鸿[4]等的基于土壤含水量模拟的贵州山区旱地农业干旱监测方法。
3茶叶的农业气象指标
3.1有利气象条件。园区海拔800-1000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宜人,空气清爽,常常云雾缭绕,有长流不息的山泉水,是有机茶生长的天堂。年降水为1110.2mm,年平均气温为16.8℃,既无高温热害,自1961年也未出现过<-9℃的极端低温,被划进特级绿茶适宜种植区和优质茶叶最适宜种植区[2]。园区土壤温和、湿润,多云雾,日光照射温和,及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3月平均温度8.1℃,上旬初日平均温度型上升到10℃以上,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有利于春茶的萌发和早春茶的采摘;4月上旬至5月中旬,10℃以上活动积温925℃左右,日照164小时左右,降水量254毫米左右,茶叶生长快,是春茶采摘的旺盛期,可采摘大量优质的毛峰和翠峰等绿茶;5月下旬至8月上旬,10℃以上活动积温2100℃左右,日照420小时左右,降水量510毫米左右,是夏茶的采摘旺盛期;8月中旬至9月底,10℃以上活动积温1200℃左右,日照260小时左右,降水量190毫米左右,适应秋茶的生长和采摘。3.2不利气象条件。茶树在生育期间,由于天气、气候的异常,其枝叶往往会受到伤害,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严重的可使茶树地上部分或全部死亡。经统计,影响园区茶树的主要气象灾害天气有冻害、霜冻、倒春寒、雹害、旱害和暴雨洪涝天气。3.2.1冻害。茶树的冻害,常发生在下列的气候、天气条件下[5]:一是深秋季节,当日平均气温为0℃以上的时候,有强寒潮南下,气温猛降,然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迅速回升,此时的茶树因为还没有经受低温抗寒锻炼,难以适应气温陡变,会导致叶片部分或全部出现冻害,严重时,也可使茶树树皮裂伤,枝干冻枯。二是在严冬的强冷高压长期控制园区,超过了植株所能适应的范围,也将出现茶树冻害。最为典型的是:2008年,我县历经低温雪凝灾害,使全县有40%的茶树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甚至有的茶树被冻死了。3.2.2霜冻。霜冻对茶树的危害相当大,如果发生在芽叶的伸展期,直接影响春茶的产量。统计显示:56年中,共发生霜日650天,平均每年11.6天,以元月天数最多为266天,占40.9%,12月204天,占31.4%,2月116天,占17.8%。历年最早初日为11月9日,最晚终日为3月28日。平均每年无霜期为297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园区海拔高,发生霜冻更为严重。3.2.3倒春寒天气。倒春寒天气过程期间,茶芽停止生长,叶片生长缓慢春茶采摘推迟,次数减少,优质茶叶产量降低。统计显示:56年中,出现倒春寒天气过程22次,平均每年0.4次;一年中出现倒春寒天气过程最多是2次,仅2年.发生在三月下旬的有20次,气候概率达91%,有2次发生在四月上旬,概率为9%,四月中下旬没有倒春寒天气过程。以3-5天的较多,共16次,概率为73%,6-8天的有5次,概率为23%,>8d,仅有一次,为1996年3月的9天。3.2.4雹害。县内有四条冰雹路线,糟糕的是全区正位于第三条路径上:由梵净山附近的茶园经洋溪、新寨镇到思南县境内。统计显示:56年中,降雹24次,发生在2-5月和11月,以3月10次为最多,11月和6月分别出现1次,结合各种资料分析,园区雹灾远高于上诉的县城情况。降冰雹会打断茶树嫩梢、枝条,打碎鲜、老叶片,使茶叶受灾减产。虽然通常茶园遭受的雹灾,其范围不广,时间短,但它的危害却是非常严重的,甚至是毁灭的。3.2.5旱害。3.2.5.1冬旱。冬旱常使茶树秋梢的芽、叶受害,轻则使冬芽发育不良,春芽瘦弱稀疏,重则芽、叶青枯。统计显示:56年中,出现干旱11次,平均每年0.2次,以轻旱为主,占72%,其余28%为中旱。3.2.5.2春旱。春旱对春茶的萌发不利。统计显示:56年中,出现干旱11次,大部分都是轻旱,占82%,危害较轻。3.2.5.3伏旱。印江县每年7月中旬到8月底,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影响,形成高温、无雨、干燥的伏旱天气。此时是茶树生长的旺盛时期,有时茶园的地表温度可以高达40℃以上,茶丛表面叶温也可以达到35℃以上。这时茶园内蒸腾、蒸发很强,土壤水分和茶树植株内的水分散失得很快,收支难以平衡[5],从而损坏茶树。统计显示:56年中,园区夏季气候中无旱的年份仅9年,出现干旱76次,平均每年1.4次,其中重旱占16%,中旱占27%,轻旱占57%,且在2013年出现了特重旱,导致茶树叶片枯黄,甚至有的幼龄茶被晒伤干枯,严重影响了夏茶的产量。3.2.5.4秋旱。印江秋旱多使得秋茶量少质差,统计显示:56年中,秋季气候中无旱的年份仅9年,出现干旱91次,平均每年1.6次,其中重旱占1%,中旱占25%,轻旱占54%。3.2.6暴雨洪涝暴雨洪涝会给平地或谷地的茶叶带来很大的危害:茶树遭淹后,会造成茶树新梢蜷缩,焦枯等,严重的会导致烂根死树,还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统计显示,56年中(1969年由于政治原因,缺资料)除1966、1968、1989、2013年共四年未出现暴雨,其余51年共发生165次,尤以1963年7天暴雨为最多,平均每年3次。
4园区茶叶的直通式服务的研究
首先,印江县气象局及时收集、更新园区内茶叶合作社、种茶大户、茶企业以及园区的生产决策者等95%以上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并通过多种方式(QQ群、微信群、不定期走访、深入田间地头等)与他们建立“直通式”联系,和探讨他们的气象服务需求与重点;接着和茶叶局的研究专家以及茶园内的农民专家合作,探索出园区气象服务的思路,制定茶园茶叶的周年服务方案,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最后利用网站、电视、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农业气象信息员等多种渠道产品,解决直通式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践服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对园区的茶叶生产开展了气候评估,提醒茶农选良种、泽优地;第二、加强茶园的长势监测和预报,主要做法是:LED滚动带有针对性建议的常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强化关键农时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重点做好茶叶整个生育期的预报预警服务产品;第三、开展灾中、灾后气象灾害评估,指导农户进行自救,减少损失;第四、定期和不定期深入茶园,开展茶与气象的知识宣传。4.1选良种、合理规划种植地。选种时尽量以本土茶树为主,因为它已经经受了自然的选择,适应了印江的环境,而且还具有它特有的文化底蕴。但随着人们对茶叶品质的要求日益多元化(如汤色、香气、味道等),对茶叶的稳产丰产,有更高的要求,茶树的品种的选育,也日益增多。在引种时,要选取与园区相似的农业气候条件的地方的品种,在气象因素主要考虑气温和降水条件(反映在降水量和空气湿度),因为茶树的经济价值最高的部分是水分含量最多的嫩梢嫩叶。无论本地的优种扦插还是引种,种植时间、种植地方和种植密度都要考虑园区的气候特点:时间上避开干旱季节,最好在雨季或雨季来临之前;种植地要选择在背风向阳、地势开阔的丘陵山地或高山下部连片集中、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结构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种植为宜[3];同时要确定比较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尽可能保证每棵茶树都能充分发挥其生长优势。4.2全年覆盖,做好茶叶整个生育期的直通式气象服务。4.2.1做好园区的干旱长期气候预报。干旱天气来得缓慢,临界不明显,容易疏忽,但其对茶叶造成的灾害却很大,防旱抗旱早准备:一是用数据把“印江年年有旱,不是大旱就是小旱”这一实况反馈给茶农,鼓励有条件的合理布置喷灌设备;二是建议园区规划办重视园区周围的绿化;三是建议茶农及时关注气象局的干旱长期气候预报,科学用水;四是在干旱期间,气象局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抗旱;茶农要加强茶园灌溉,利用铺覆盖物等一切可能的措施进行抗旱.4.2.2春茶(3月至5月)期间,强化茶园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众所周知,春茶是当年茶叶生产中质量最佳、经济效益最高的一季茶叶。同时,春季也是灾害天气多发季节,所以春茶期间的气象服务是整个生育期最重要的时段,服务时不但要分析前期园区的气候实况特点(是否有冬旱的发生,是否是暖冬等),强化预报,及时预警,重点做好春旱、倒春寒、霜冻、冰雹气象灾害的保障服务,同时还要结合这个时期的物候观测,做好采摘期的个。4.2.2.1防范“前春暖,后春寒”的“倒春寒”天气,做好冬季气候评估及春季趋势预测前面统计显示,园区历年倒春寒灾害较轻。但若遇上“前春暖,后春寒”的“倒春寒”天气,会使已发芽的茶叶大面积芽叶受冻变红,部分枝叶失去活力,进而影响了茶叶品质,还影响了茶叶产量,从而严重影响茶叶的经济效益,推迟春茶采摘时间造成春茶减产。这期间,重点关注园区自动站监测的温度指标,做好冬季气候评估及春季趋势预报。当遇上“暖冬”,每次冷空气过程预报是园区的服务重点。在冷空气来临前,把服务产品送至茶农手中,并提醒茶农要因地制宜,提前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例如:1、蓬面覆盖,即在低温天气来临前,用稻草、杂草或遮阳网覆盖茶行蓬面,可以防止叶片受冻和干寒风侵袭造成的水分过度蒸腾。2、熏烟防冻,即借助烟幕防止土壤和茶树表面失去大量热量,起着“温室效应”的效果。4.2.2.2警惕晴朗天气或冷空气过后天气状况,及时霜冻预警前面统计显示,园区霜冻灾害较重,对茶叶的危害也较大。印江的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过后,风小云少的晴朗天气的夜晚或清晨,而且霜冻的防御通常只是在发生前几个小时或1-2d的短暂行为。所以此时服务的关注重点是密切监测园区的天气实况,及时霜冻预警,并提醒茶农做好防范措施,例如1、在茶园中喷水,是最好的方法之一;2、在茶丛上直接覆盖稻草、草帘或其他防寒保护物,是茶区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4.2.2.3重“防”冰雹,及时在园区开展人工防雹作业。由于茶园正处于冰雹路径上,每年2-5月的冰雹灾害相对较重,对茶树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也超过冬季冻害和春寒程度。但目前园区最有效防雹方式是:密切监视对流性天气,在冰雹来临之前,利用气象局的流动防雹作业车和园区已经建成的固定人工防雹作业点,采取流动作业和固定防雹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同时建议茶农在茶区周围增加地面绿色覆盖,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地面增温幅度,从而减弱近地层的对流,相对减轻冰雹的危害。4.2.2.4为茶农安排采摘期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春茶经济价值最高,但它的采摘和冬末春初的气温有非常大的关系,每年的采摘期是不同的,过早或过晚采摘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根据本地历年茶树历年开采期与积温资料分析得出园区的开采积温指标:春芽萌发至第一次采茶约需>0℃积温500-700℃,温度适宜,两批采摘期需>0℃积温170-380℃。服务中,气象局可以参考上诉指标制作茶叶开采期适宜指数预报。4.2.3夏、秋茶采摘期(6月至9月),要做好强降水的短时预报。这段时间是降水多发期,要竭尽全力做好每次暴雨的预报,过程前,结合前期降水实况,对园区影响作出预评估,形成产品,送至茶农手中,并提醒茶农:在大雨和暴雨来临前,开好茶园的腰沟、围沟,排水拍泽;发生洪涝后,须及时在田间挖沟排水,排涝后要进行追肥、中耕培土,促进茶叶的健壮生长.4.2.4茶树封园期和休眠期(10月-翌年2月),要做好防虫防冻工作。封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茶园管理措施[7],封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来年茶园病虫害发生基数。该时期加强土壤管理,为根系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有利于促进来年春茶提质增产。同时,冬季茶树害虫及各种病菌的活动能力弱,抵抗力差,此时进行病虫防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封园工作要在11月底结束。要开始茶叶的防冻工作:茶农要关注气象局的寒潮预报预警信息,争取在寒潮来临之前,要完成以下工作:1、施肥培土,在茶园行间多施一些牛栏粪、磷钾肥等暖性肥料有利于提高土温。施肥后应及时进行培土,在茶树基部培入厚度达10厘米左右的新土,以防根系外露造成冻害;2、行间铺草。可利用柴草、稻草、秸秆等铺盖茶树行间及根部,以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3、蓬面覆盖。对于幼龄茶园还可用稻草、杂草或薄膜等进行蓬面覆盖,开春后及时揭去覆盖物,以期达到防止茶树受冻,促进茶树春季早发芽、发壮芽,实现春茶优质高产的目的[6]。4.3及时开展茶叶气象灾害的预警评估,指导茶农自。目前,应对和防御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灾害方面仍有许多难点和薄弱环节。印江县气象局在茶叶气象灾害的预警评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针对灾前、灾中和灾后的评估结果,制作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或和自救方法,并打印成小册子,送到茶农手中。4.4强化科技支撑和宣传引导。印江县气象局和茶叶局合作,定期和不定期深入茶园,和茶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他们送去茶叶生长知识和气象灾害防御材料,如茶叶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气象灾害的防御,即让他们明白要科学种茶,要用气象预报预警知识指导生产和防范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提取茶农的真正气象服务需求,接收他们好的建议,进而指导气象局的服务产品。
5结论
(1)园区土壤温和、湿润,多云雾,日光照射温和,及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2)冻害、霜冻、倒春寒、雹害、暴雨洪涝和旱害等气象灾害天气是影响园区茶叶的主要气象灾害。(3)印江县气象局研究出园区茶叶的气象服务产品,对园区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作者:方启云 代瑞华 秦仁艳 徐大红 刘德灿 黎凌云 喻义军 单位:1.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气象局 2.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气象局 3.铜仁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
[1]杨恕良,黄肇玉.贵州省茶树生长的气候优势[J].中国茶叶,1984(04):37-39.
[2]谢仁波,田海,储晓春.铜仁地区优质绿茶气候区划[J].贵州气象,2010(S2):138-140.
[3]汪元霞,钟华,安承德,刘进.石阡苔茶园区气象灾害及防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716+6746.
[4]古书鸿,胡家敏,古堃,张波,谷晓平,陈中云,徐永灵.基于土壤含水量模拟的贵州山区旱地农业干旱监测方法[J].干旱气象,2017(01):29-35.
1.1品种杂乱退化
目前,棉花市场品种多、乱、杂及退化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及品质。一是部分棉农和种子经营户私自引种,导致部分棉田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二是由于某些制种企业技术到位率不高,生产出的棉种品种特性发生了变化,其抗病性、纯度、品质等下降。
1.2施肥不当
一是施肥种类单一,基肥用量不足。许多棉田氮磷钾肥料的比例失调,单施磷酸二铵,导致棉花落花落蕾现象严重,植株抗逆性差。二是追肥不当。花铃期是棉花的需水需肥关键时期,应当根据棉花的需肥规律进行追肥。6月10日左右不是棉花大量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新疆大部分地区浇头水,棉花尚未大量开花,应少施或不施肥。在头水前部分棉农一次性施入尿素225~300 kg/hm2,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三是棉农不重视盖顶桃肥的作用。忽视了早衰棉田的中后期补肥,容易造成棉花秋桃脱落,从而导致产量损失。
1.3全程化控不到位
一是化控措施不灵活。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化控,忽略了棉花的长势长相,化控措施不灵活。生长势较弱的棉田病虫害发生较重、主茎日生长量偏低、早衰、结铃少,产量减少且品质降低。旺长棉田出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比例失调的现象,第1果枝节位过高,最终导致中空、烂桃,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二是部分棉农缺乏对化控的正确认识,错误地推迟了化控时期,往往在头水后才进行化控等防治措施,造成第1果枝节位过高,顶部果枝过于紧凑,易形成荫蔽,出现中空、烂桃现象。三是棉花打顶前后化控不当。该时期不宜频繁进行化控,否则容易造成植株顶部花蕾果枝生长缓慢,导致棉花打顶困难,并且出现蕾铃脱落的现象,影响产量。
1.4病虫害防治不力
一是病虫情报宣传不及时。植保人员需要按时进行病虫调查,及时病虫情报,同时也要求基层技术人员及时进行宣传工作。由于宣传不及时且宣传的力度不够,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病虫害的发生。二是防治时期不适宜,防治效果不明显。棉蚜的防治上,如果到大面积发生时才进行防治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棉铃虫如果未及时在3龄前防治,之后虫体比较大或进入棉桃,昼伏夜出,防治费工费时,不仅防治困难,而且效果不佳。红蜘蛛若未在头水前得以控制,将导致其浇水时随水传播蔓延,进一步加大防治困难。三是普遍存在盲目大面积滥施农药现象。许多棉农只重视化学防治,忽略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运用,并且不注重病虫害的预防,只有病虫害发生时才采取措施,为了迅速达到目的,不顾药剂说明书的指示,将3~5种农药混配施用,且随意加大用药量。结果是造成病虫抗药性增强,天敌大量死亡,且使棉花产生药害,中毒早衰。四是技术人员对农药知识缺乏了解。特别是农药的种类、用法、用量各方面知识欠缺,不能很好地指导棉农进行病虫防治。
1.5其他原因
棉花种植上,还存在许多其他因素限制了产量的提高。例如,一些基本的常规技术到位率小,使棉花产量无法得到保证;自然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补救措施,常导致面对气象灾害时束手无策,对产量影响很大[1-2]。
2对策
2.1加强监管,提高种子质量
一是制种单位应保证棉种的品种特性不发生变化,严格按照种子生产规程做好每一项工作,以培育出品质好、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棉花品种。二是加强农业执法力度。强化农业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杜绝非法种子流入市场,严格种子管理执法,充分保障棉农的利益。三是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及管理力度,严肃查处坑农害农事件。
2.2科学施肥
一是高肥力棉田中后期尽量减少叶面肥的使用次数及用量,避免造成棉花叶片大而厚、贪青晚熟、荫蔽、烂桃。二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的宣传力度,必要时按“大配方,小调整”的原则进行施肥,使棉农能够根据配方施肥建议卡进行施肥[3-4]。
2.3促进全程化控
一是灵活掌握缩节胺的用量,即使同一块棉田,也要根据棉花的生长情况确定用量,根据棉花长势情况分别对待,一般用水量在450~750 kg/hm2。二是落实棉花苗期化控工作。充分做好苗期化控工作,可以避免形成高脚苗,从而促进壮苗和棉花生长稳健,防止后期早衰。棉花显行后、棉苗2~3叶、5~6叶时分别进行化控,一共进行3次。第1次用缩节胺7.5~22.5 g/hm2;第2次化控,用量在12.0~22.5 g/hm2,旺长田可加大用量至30 g/hm2;第3次化控,用量控制在15.0~22.5 g/hm2,旺长田可加大用量至37.5 g/hm2,同时可加入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三是棉花打顶前后的化控要适宜。6月底至7月初,即棉花打顶时期,注意缩节胺用量的控制,并且把握好时机,在打完顶后棉株顶部倒1果枝伸长至5~7 cm时再进行化控,否则容易造成蕾铃脱落。
2.4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是应加大对农药经营服务部的管理力度,更好地为棉农服务,营销人员要了解每种农药的防治对象、用量、防治方法,以便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因药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是技术人员要讲究工作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工作。在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及时召开现场会,对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时期、方法、农药用量仔细讲解,从而提高防治效果[5]。
3参考文献
[1] 白金凤,武峰梅.侯马市棉花生产气候条件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98,300.
[2] 李阿桥,帅建疆,王玲.呼图壁县棉花种植气候风险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11(1):38-39.
1.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天气预报公众预警服务相关系统,具有传播速度较快、覆盖范围较广等优点,能基本适应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电视成为公众获取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报刊、手机短信、网络、广播、电话、手机彩信等也是公众获取服务信息的重要渠道。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服务形式、服务手段及服务内容的不断改善,但在公共气象服务大力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发展步伐。
公共气象服务覆盖范围仍存在空隙。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欠缺的地区,仍存在覆盖空隙,据相关研究统计,在我国约有0.37%的公众不能享受气象服务,这些难以覆盖到的地区是我国关于气象灾害防御的弱势地区,最需要相关气象灾害方面的预警信息。公众面对气象突发事件时防范意识较差。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空隙具体体现在:对公众采取的科学知识普及不足,宣传不到位,导致公众面对气象突发事件时防范意识较差,不能掌握正确的应对措施,气象服务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服务手段仍落后,当突然发生气象灾害后,服务部门仅仅通过广播、电视等手段进行宣传,不能取得公众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公众不能即时了解气象信息。基础服务设施抵御存在脆弱性;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服务设施、服务能力对气象风险的抵御存在脆弱性,当局部地区发生山洪灾害时,检测站的网密度较差,无法识别,造成严重灾害;预警服务后地方政府缺乏相应准备及反应,很多地区政府在收到预警服务后,没有及时作出相应准备及反应,没有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没有进入预警期,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阻止灾害缺乏保障工作。
2.加强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2.1关系着整个气象服务的服务水平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是气象工作落实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只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做好了,达到了应有的水平,才能够从整体推动气象工作的有效执行。再者,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也是整个象服务水平的体现,如果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做好了,整个社会气象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和评价也会提高。所以,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作在整个气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着气象工作的开展效及服务水平。
2.2为气象改革提供依据
气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通过基层气象服务工作体现出来,因为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与社会的直接接触最为密切,所以在提供气象服务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收到社会给予的反馈,而如何将反馈中的问题有效解决是整个气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在通过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收集到有效的反馈问题之后,整个气象工作改革的方向也就更加明确。因此,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是为气象改革提供依据的重要途径。
2.3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灾害的预防及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象部门,而气象部门传递气象信息及灾害防治措施的直接途径便是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对灾害来临之前的预报及时率及对灾害的分析准确率直接影响着防灾减灾工作的效果。而在自然灾害到来后,如何去进行有效的防护及治理也需要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协助及指导,因此,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能力及素质不足
在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当中,参与气象服务工作的工作人员能力及素质不足是导致基层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在灾害天气来临之时,不能准确的分析出灾害到来的时间及强度,影响了防灾工作的进行,或在灾害预警发出之后不能根据灾害天气的状况给出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从而无法有效的应对灾害,最后导致损失;(2)基层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较差,导致在相关天气信息数据分析上出现差错,或者在数据分析出来以后延误预报的时机,影响了气象预报的时效性,进而影响对灾害的预防。
3.2气象信息的传递时效性不能满足要求
气象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影响人们应对相关天气状况准备工作。在如今的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中,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及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往往会出现有效的气象信息不能迅速传递给人们的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导致灾害发生而引起损失。
3.3对所服务的基层群众需求了解不够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是直接服务于基层群众的,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只按工作的要求进行常规的气象信息传递,而没有深入到群众当中去,调查群众所需的公共气象服务内容,从而导致在基层气象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群众不满或者怀疑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价值的现象。
3.4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管理不够完善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善的情况,没有有效的制度及规范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没有相关流程有效的指导工作人员工作。从而导致基层气象服务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且存在责任心缺失的现象。
4.加强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措施
4.1加强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团队建设
参与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及素质,从而组建起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高效工作团队。(1)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及方案制定的有效性;(2)工作人员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时刻铭记自己的工作关乎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及时、有效的传递气象信息,高效的服务于广大基层群众。
4.2完善气象信息传递系统
完善的气象信息传递系统可以让群众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相关的气象预报,对可能受到影响的产业及工作及时的进行措施防护,从而有效避免因天气原因而导致的灾害发生。所以,要完善气象信息传递系统,不断引进先进的气象信息传递技术及设施,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人员在接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将信息,从而有效的降低天气原因而导致的灾害及事故。
4.3全面了解基层气象服务所面对人群的需求
了解基层群众的气象需求是做好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基础。因此,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人员要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分阶段有计划的对群众进行气象满意度调查,并认真做好记录,总结分析,将这些需求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逐步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以达到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有效服务基层群众的目的。
4.4加强对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管理
加强管理是做好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前提。首先,完善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制度和规范,让气象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制度的约束,从而高效的完成基层气象服务工作;其次,建立系统的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流程,使基层公共气象工作有据可循,在流程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气象服务工作。有了制度的约束和流程的引导,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必然会发挥其应有价值。
5.结语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防灾减灾上具有预见性及指导性的意义。因此,气象部门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从解决目前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将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措施落实到实践中,以便有效推动整个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让气象服务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科]
截止明年3月底,全县共调查核实地质灾害点143处,分布于19个乡镇59个行政村。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滑坡为主,共85处,占灾害点总数的59%;次为崩塌,共31处,占22%;再次为泥石流,共27处,占19%。滑坡、崩塌主要为浅表残坡积层地质灾害,泥石流主要为小型低易发沟谷。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共135处,其余为中型7处,大型1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为重大级的15处,较大级41处,一般级87处。地质灾害共威胁837户462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财产4233万元。我县地质灾害点分布点多面广,除古市镇外,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镇、*乡、*镇、*镇、*乡和*乡等,在空间分布上以海拔500-800米地段居多,300-500米次之。
二、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实施《*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契机,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各乡镇、各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乡镇政府防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监测预警预报;继续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治理和避让搬迁,做到“不死人、少伤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灾害类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结合以往地质灾害发生时段、类型分析、气象趋势预测等因素,预测今年我县气象灾害偏重,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比较高。明年,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仍主要集中在5~6月梅汛期和7~9月台汛期两个阶段,县内大部分山区梅汛期、台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比去年要高。梅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近两年来,春汛期持续强降雨天气也容易引发地质灾害,需引起重视,加强巡查监测工作。
(二)重点防治区域
一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集中在*镇、*乡、*镇、*镇、*乡和*乡等乡镇,是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二是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和康庄公路。重要交通干线主要指50省道*线和44省道上松线,途径地质灾害易发区,需预防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山区公路和康庄公路由于道路边坡防护等级低,为滑坡、崩塌多发地段;三是山区农居点和中小学校舍。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山区农居点和中小学校舍一般紧邻山坡建设,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形成的边坡易引发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四是小流域泥石流区域。小流域泥石流往往危害范围较大,威胁人口较多,为我县重点防治区域。
(三)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稳定性和危害程度,今年我县确定需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18个,其中“A”类地质灾害点2个、“B”类点8个、“C”类点8个。每个点由县国土局统一安排监测员进行监测,汛期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编制完善防灾明白卡、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汛、台汛期是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时段。各乡镇政府以及国土、交通、水利、教育、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在主汛期来临前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提出并落实具体防治措施。A、B、C类地质灾害点由县国土部门统一安排监测员进行监测,D类灾害点由各乡镇政府和部门备案在册,定期组织巡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各乡镇政府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和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灾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组织防灾抢险工作,同时按速报制度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出现较大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必须立即指派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应急调查,并视险情大小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快速做好相关的应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在避让地质灾害、减少人民生命与财产损失中成效显著。“十有县”建设的内容是: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今年,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根据安排,我县“十有县”建设工作最迟2011年验收,相关工作今年需开展起来。
为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我县今年要开展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建设工作,创建1~2个“五到位”国土资源所。在4~9月份,通过办培训班、发培训书、上视频录像课等方式,对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群测群防负责人、地质灾害监测员和中小学师生进行一次宣传培训,计划全县参加培训班人员达到200人次,观看视频录像培训到达1000人次。
(三)强化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
县有关部门要结合气象条件,及时当地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载体,及时*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地质灾害监测员和可能受威胁的群众能在第一时间收到预报(警)信息。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现场查验,及时反馈地质灾害信息。加强对已建2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及时掌握动态变化信息。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高度重视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全面开展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工作打好基础。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要重视农村山区公路、机耕路和林区道路建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工作;水利、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旅游景区建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
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村庄,有计划地开展排险治理或搬迁避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国土、建设等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山区农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分散建房的监管,指导农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交通、农业、林业、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山区道路建设、切坡建房的指导、管理与服务,切实防治人为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
(五)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旧村改造工程,通过治理、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继续做好*乡山乍口村田忠寮滑坡治理和*乡大岭头滑坡应急排险工程。做好*镇七村溪边滑坡应急排险项目申报工作和*乡后畲村新房后崩塌治理工程。做好*镇白麻山村滑坡等7个整村搬迁避让项目的申报工作,共计搬迁213户782人。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帐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以保障道路的营运安全。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加强对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以及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六)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我县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已于去年完成,县教育部门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应急排险能消除危险的,应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镇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县要通过地质灾害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实行统一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投入和措施“三到位”。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制度、强化监管
昆明市东川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邻会泽县,南接寻甸县,本靠禄劝县,北隔金沙江与四川省会东县相望,总土地面积1858.79 km2,境内山高谷深,高、低海拔高度相差3 649.1 m,气候随海拔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境内既有长夏无冬、干燥高温河谷区,又有气候温凉的半山区,更有长年如冬的高山区,立体气候特点较为典型,为多种不同属性蔬菜生长提供合适的生长空间,自然区域的有效隔离也为无公害蔬菜生长提供较佳的环境。
2 当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趋势
2.1 无公害蔬菜的概念 无公害蔬菜属绿色食品,即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硝酸盐含量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生产上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低毒农药和激素等。作为绿色食品中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必须符合以下4项标准:①生产基地必须符合生产绿色蔬菜的生态环境,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②栽培管理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技术规程,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安全使用标准,灌溉水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③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食品监测部门按标准检验,达到合格标准;④产品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2.2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要求
2.2.1 建立元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要求选择交通方便的城市近郊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基地周围不存在环境污染,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富含有机质,排灌条件良好。基地的建设要切实做好工业“三废”的污染及城市污水、废弃物、污泥垃圾和农药、化肥等的污染。
2.2.2 加强蔬菜检疫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防止危害性的病虫及其他有害生物随着蔬菜的种苗及蔬菜植株传播和蔓延。根据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条件和发生规律及时进行田间定点调查和天气预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将病虫害防治在发生之前或消灭在初期阶段,落实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2.2.3 合理应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通过选育抗性强、高产优质的蔬菜品种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及时清理田园和实行合理轮作可减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通过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来改良和培肥土壤,应用蔬菜栽培新技术减少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强产品的安全性。
2.2.4 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措施。利用生物的天敌以虫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虫,减轻农药在蔬菜生产中的使用量,降低毒性。通过温烫浸种和变温处理蔬菜种子和幼苗将苗期病虫害降到最低。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和冬季低温杀死病菌虫卵。推广嫁接技术,增强蔬菜的抗性。利用害虫的趋避性驱赶或诱杀。
2.2.5 严格控制化学防治措施。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安生可靠的低毒少残留农药。
2.2.6 广泛利用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研制的新农药进行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 东川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优劣性
3.1 优势
3.1.1 地理位置。东川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两省四县”的交汇点。把东川建设成为进川入渝的北大门和转型发展新铜都和生态修复示范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东川成为昆明连接川渝经济圈、连接长江沿线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农业产业向优质特色、绿色生态、集聚集群方向发展,给东川农业转型提供了机遇。
3.1.2 自然条件。东川独有的立体气候资源是不可多得的优势条件,东川的海拔从最低点695 m延伸至最高点4 344.1m,含盖了从南亚热带到北温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具有适应不同种农作物栽培的地带,为需要不同类型的蔬菜基地选址提供了条件。
3.1.3 农业技术力量有较坚实的基础。东川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本地的农业技术力量的配备,东川市农业局成立以来引进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成立了相关的农业科技机构,农技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日益增长,对本地农户的科技培训也从未中断过,农村劳动者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能力也较强。
3.1.4 无公害食品的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新的变化就要求进行蔬菜生产的人员适应这个变化,把蔬菜的无公害生产提上日程,东川区蔬菜生产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式,转变旧的生产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3.2 不利因素
3.2.1 东川是因矿而设市的老工业城市,多年来东川农业一直处于服务于矿山的境地,发展范围小,经济规模弱,品种单一,进入市场能力弱,开拓精神不强,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
3.2.2 东川因矿山资源枯竭撤市建区后为振兴经济,建设工业园区,工业污染物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拖累,对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有一定影响。
3.2.3 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有一定的制约性,因该区地处矿山,长期的开发对自然地貌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再加上山体高差悬殊,气候多样,植被稀少,又处在地震带上,水利化程度不高,因此,制约农业生产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地表灾害和地质构造灾害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成为本地农业生产的一种不确定因素。
3.2.4 东川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小,粮、经争地现象重,对蔬菜发展是一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 F127;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2-0079-07
30多年来,尤其是近2年来,国家批准了20个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区。所谓国家战略,国内外尚无统一认定,国家战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方略却是一致的。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国家的总目标而制定的。国家战略是这一地区的发展在全国大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包括大的支撑作用。发展是有风险的。除了社会风险外,本文主要研究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国家战略经济区域的风险,是为了规避风险。只有很好地把握每个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风险来源、风险特点和风险规模,才能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规避方法和改进措施,尽量减少风险对发展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基于对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历史(1949-2009年)灾情调查统计,对于发展区域的人均损失、地均损失和损失占GDP的比重,构成了灾害风险;而人均GDP、地均GDP(区域单位面积的GDP)构成了防范风险的能力,将两者相组合,就形成了发展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见表1)。
2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结果
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作相对指标分析,即20个区域的5项指标(见表1)。其中,前三项是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对指标,后两项是减灾能力的相对指标。每一项指标作大小排序,再作横向指标相加,即得出该区域的风险指数。规定风险指数在30以内者为低度风险,指数在30-50之间者为中度风险,指数在50-70之间者为较高度风险,指数在70以上为高度风险。
由表1可以看出:低度风险区2个,分别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中度风险区8个,分别是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沈阳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较高度风险区6个,分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中部地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高度风险区4个,分别是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甘肃省,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3 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区的主要风险及对策3.1 天津市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是全国惟一聚集了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地区,具有体制创新优势,是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地震、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保障滨海新区的防潮、排沥安全和防治病虫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建港、筑堤、清水、造地、开发”的总体目标。
(2)健全天津沿海的防潮体系,做好防潮预案,制定应急措施。加强防潮工作的科技管理。严格控制地面沉降。加强风暴潮的情报、预报工作。加强非海挡保护区和险工险段的防潮措施。
(3)建立储备物资更新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科学合理的安排救灾物资的储备数量、规模和品种结构。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形成市、区(县)救灾物资的计划储备和调度制度。
(4)充分发挥社区在综合减灾领域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组织运行模式。
3.2 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把资本运营方式引入水利。统一制定流域内各行政区的分水方案,对流域内的水源工程实施统一调度,合理、有效、充分地管理和开发利用水资源[6]。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实行资本经营,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使水资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针对以辽河为主的各主要江河防洪标准还偏低的状况,提出使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
(3)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抗旱体系建设中提高治水的科技含量。每年经过辽宁省的云水资源总量约5 000亿m3,由降水云系落到地面的自然降水,只占辽宁云水资源的27%,尚有73%可待开发。
(4)进一步调整完善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尚缺256个,主要是存在严重的监测空白区,以及监测空白项目问题。
(5)对泥石流的防治也要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发挥植物措施。加强对现有森林的保护,陡坡耕地应逐步退耕还林。合理利用蚕场。全面落实工程措施。沟道的防治工程可分为如下三大类:沟道治理、拦挡和排导工程。
3.3 沈阳经济区
沈阳经济区内拥有重化工业基地城市、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全国密度较高的一小时城际交通网络,是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的工业型城市密集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城市型水灾害及其减灾对策。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需要建设防灾减灾信息系统。进一步健全水灾应急管理体系。
(2)辽河流域减少泥沙的建议。柳河流域上游采取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搞好地表植被,保护现状湿地,修建小塘坝等截沙工程,控制泥沙下泄;在提高河道泄流能力方面,考虑采取工程措施对险段护岸,全面规划治导线稳定中水河槽,进行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
3.4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长吉图地区是中国唯一的沿边近海地区,是中国内陆距离日本海最近的地区,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好城市水源工程建设。对已建成的杨家崴子、明月沟等城市供水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抓紧长春、四平、辽源等中部城市群从丰满水库引水工程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
(2)加强农业干旱灾害的防御与调控技术研究。节水灌溉设备的研制开发及依据作物、土壤确定科学的节水灌溉规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研究。加强抗旱品种的选育,依据区域特点,优化作物布局。新型化学抗旱制剂的研制与利用。加强技术集成,建立不同区域的抗旱技术体系。
(3)加强自主创新,把吉林建设成国家级的人影基地。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4)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立由市、乡(镇)、村三级监测体系组成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大部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宜采取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物工程措施为主,并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即泥石流沟上游区应以退耕还林等生物工程措施为主,以修建谷坊等拦挡工程措施为辅,下游区则以修建导流槽等排导工程措施为主,必要时采取避让搬迁措施。
3.5 上海浦东新区
该去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强化监测预报能力和队伍建设。组成的全天候、立体化、多参数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网络,监测自然灾害,实现对海流、海浪、风暴增水、海啸、海底地震等的有效监测。
(2)针对沿海海塘有25 km分别由28个企业自行管理,对企业雨水泵站和沿海一线海塘必须加强专业化管理。
(3)加强上海市应急避难所建设。
3.6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地质灾害、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开展太湖流域中长期洪水保险规划的建议。
(2)农业防灾、减灾、抗灾的措施建议。
3.7 江苏沿海地区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地震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提高海洋灾害预报能力。要提高海洋观测水平,加强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
(2)加强海岸防护工程的建设,提高防灾标准。改进海堤的结构,加强现有海堤的工程与生物护坡,以提高其抗御风暴潮水冲刷和淘蚀的能力。对地势低洼岸段新建工程要加高起始高度,打好地基。海堤建设要达到使江苏海岸整体上达到抗御50年一遇加10级风浪的标准。
(3)立足棉花安全栽培,防抗自然灾害。推广防灾减灾技术。稳定种植密度,立足抗灾稳产。建设棉田水系,增强抗灾能力。
3.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积极贯彻国务院提出根治水患的方针政策,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双退彻底放弃耕作,还圩区为湖面,这是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变被动抗御洪涝为主动防灾减灾、根治水患的重大措施。
(2)仿都江堰式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概念方案。遵循河流湖泊自然规律,在不影响防洪和江湖联通性的前提下,适度调控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水力联系,尽量保持湖区水位变化平缓、延缓汛后湖水外泄,以避免湖区出现极端洪涝和干旱。
(3)从根本上处理好鄱阳湖圩区的治涝问题。设立蓄洪区,修建水库。改善鄱阳湖与“五河”的水文联系。科学调度“五河”干支流现有水库和新建一系列水利设施。利用水利设施在汛期来临之前,尽量排除部分存水,腾出库容准备容纳各支流汇入的洪水。
(4)在饶河、信江流域河曲较多较大的地区人工拉直河道,拓宽出水口。
(5)将渍害田分为初步治理和高标准治理两个治理标准。初步治理工程措施:田间排水型式采用明沟或暗沟结合、盲沟或鼠道等形式,建立以明沟为主的排水沟网。高标准治理措施:田间排水采用暗管排渍,明沟集水兼排田间的地表水,建立明暗结合、健全田间排水系统和相应的配套工程。
(6)完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法规。
(7)以地养堤,管养分离。要真正建立起圩堤管理单位对圩堤养护人员咨询、控制,对圩堤养护结果评估、验收的严格、公正、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机制或体系。
(8)做好移民建镇后新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3.9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冻害、地震、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防御旱涝的近期重点任务。近期,福建省重点推进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加大县级防汛指挥中心和防汛软件的开发推广力度;加快全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构建全省宽带高速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畅通,提高防汛的现代化指挥决策水平。
(2)关键技术研究。暴雨洪水预报技术;流域水库调度技术;山洪灾害防御技术;防汛应急抢险技术;洪水风险图技术。
(3)赤潮灾害的防治措施。加强赤潮灾害宣传工作。减少沿海的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福建省赤潮监测及预报工作。深入开展各种赤潮机制的研究。减少养殖环境的自身污染。
3.10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洪涝、温带风暴潮、风雹、冻害、海水入侵、海冰、地面沉降、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全面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的整体自然环境。系统查明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演变规律与机制,科学预测自然灾害,提出防灾减灾措施,为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黄河三角洲风暴潮防御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采用水力插板桩专用技术加固根基,利用黄河泥沙填海造陆。非工程措施是加强防潮堤工程管理,建立观测、预报、预警通信系统。
(3)合理开发沿海自然资源,趋利避害,发展沿海经济。开发地下卤水资源,发展盐业,建成盐化工基地。开发旅游资源,建成旅游基地。
3.11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农作物病虫害、风雹、森林病虫害、冻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治理洞庭湖的几点建议。整治长江,确保江堤安全。加固堤防,提高防洪标准。疏通洪道,提高行洪能力。抓紧城镇防洪建设。加快蓄洪安全建设。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提高洞庭湖调蓄能力。
(2)山洪灾害防治近期确保生命安全,远期减少财产损失。近期应先建立山洪易发区监测预警通讯系统、落实紧急防洪预案、逐步建成避灾躲灾转移工程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工程项目建设。
(3)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要加大改革力度,实施政策推动,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投资、管理、价格等有效推动节水的政策法规;要抓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环节,重点投资、重点突破。
(4)注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库区地质环境管理。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做好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做好城镇建设和各项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把好“源头关”。
(5)建立外来入侵种防御体系。国家能力建设是成功解决入侵生物种问题的关键。加强预防能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协调教育宣传能力。
3.12 武汉城市圈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开展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武汉沿线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调节了长江的径流量,这一变化导致长江中下游地下水位的上升,从而加重了武汉沿线湖区的渍害,使土壤潜育化沼泽化和耕地碱化。
(2)武汉城市圈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城市圈各级政府应将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列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综合管理。加强城市圈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建设。
3.13 长株潭城市群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综合治理,综合防治,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的认识。构筑强有力的执法组织。落实好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审批制度。维护生态环境,抓好封山育林。坚持不懈地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水土流失防治资金投入。
(2)气象与水文相结台、增长洪水预见期。走水文与气象相结合的道路。在业务上如防灾减灾的措施、水文气象资料的交换(实时和非实时)、业务系统的联网等方面能有更为全面的合作。
3.14 深圳经济特区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冻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提高江海堤围的防洪(潮)标准。在重点防洪(潮)地段(如市区)防洪(潮)标准要达到200年一遇;次重要地段(如黄田机场等)防洪(潮)标准要达到100年一遇。
(2)提高城市的防洪(潮)排涝标准。内涝危险依然存在。根据实际情况深圳市的防洪标准最少应达到200年一遇。
(3)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好现有的山体缺口。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计划治理率90%以上,并与环境美化、绿化有机结合。
(4)深圳滑坡类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加强滑坡类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滑坡类地质灾害知识有关法制、法规的宣传和教育,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地质环境的恶化和破坏;落实监测责任人,传授监测预报知识;对重大隐患点,要编制防灾预案。
(5)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可防灾。进一步扩大红树林的人工种植面积。在西部的福永、西乡、沙井以及东部临海区加快基干林带的建设进度,并加强沿海湿地保护工程。
3.15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风雹、干旱、地震、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修筑分洪渠道,减轻珠江三角洲洪涝灾害压力。修筑分洪渠道除应考虑减少三角洲的洪涝灾害之外,还应与邻近缺水流域的引水结合起来,既可减少三角洲的洪峰流量,又可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约开支,发展经济。
(2)建设蓄滞洪区保障,北江三角洲防洪安全。在北江飞来峡水库下游建设江滞洪区,对北江50,100和300年一遇洪水可分别滞蓄洪水3.66,3.70和4.11亿m3;在西江下游的联安围和金安围建设蓄滞洪区,联安围滞洪5.9亿m3。
(3)整治三角洲水道、整治珠江河口。制定河口规划治导线和三角洲水道防洪控制线。整治三角洲水道和珠江河口。
(4)控制采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珠三角环境。在珠江三角洲及相邻的上游河段控制采砂活动。
(5)进一步加强完善监测、通讯和预报系统建设,做好风暴潮监测和预报服务。在监测方面除做好潮位变化监测外,还要开展诸如地壳形变、地面非构造沉降、海岸侵蚀、河道淤积、地基软化、大型围海造地工程和其他重要工程建筑的沉降等。
(6)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预防为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有效防治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强化汛期和重点地区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大投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正常经费保障。
(7)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立法。
3.1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于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意在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北部湾千余km大陆岸线平均100 km还没有1个观测站(点),测点远远不够,应增设茅岭、大山、百曲、青山头、西场、康熙岭、犁头嘴等7个潮位观测站。
(2)健全基层堤围管理机构。地(市)、县(区)级应设置海河堤工程管理站(科),并按工程规模配置专职管理人员。配置完善的通讯设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用施工器具。
(3)利用高层建筑物防洪减灾。应在乡村规划中把中心学校、村公所、医院、专业观测站、汽车站等建于高程较高的地点,宜建3层以上楼房并与各村落间修通辐射式的道路,一遇洪潮灾,可以作撤退点。
(4)全面开发、利用各种水资源。加大地表水开发和利用力度。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加大地下水资源开发力度。
(5)全面规划,加速建设“四道防线”(红树林带、海堤堤围、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网)。
(6)有关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保护建设的政策建议。落实林地权属。将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保护建设纳入林业重点工程。加大宣传力度,严惩违法毁林行为。提高林分质量和防护效能。加快立法,适应保护发展需要。
3.17 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风雹、干旱、冻害、农作物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降低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上升为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尽快建造3-4艘新型破冰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建立省林火扑救中心的建议。省级成立专业扑火队,市县级成立半专业扑火队,乡镇级成立群众骨干扑火队,实行分级建设、分级管理,从整体上实行专群结合。
3.18 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较大的城乡差距,使成渝两市具有与我国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因而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体现了内生型“探路者”意义。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农作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认真贯彻森林城市战略,实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设。主城区水利系统要全力推进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尽快编制完成区级水系森林工程建设详细规划。突出以在建及已成大中小型水库和江河两岸为重点。落实专项资金和工作措施,有序实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力争到2017年,水系森林工程规划区域的绿化率达到80%,基本形成“水系相伴森林,森林护卫水系”的良性水生态环境。
3.19 关中-天水经济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洪涝、风雹、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地震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实行干旱监控、做好干旱预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掌握气候的基本规律,进行降水概率分析,利用天气预报手段来预报某一年度能否发生干旱。利用土壤水分的测定,来监视干旱能否发生。当土壤水分达田间持水量60%以下时,发生旱情迹象,以引起有关决策者的重视,作好抗旱的准备工作。
(2)实施山洪灾害分区防治措施。关中断陷盆地:关中盆地南侧支流多短小,坡降大,为山洪灾害的多发区。宜采取沟道工程、水库工程以及堤防工程等措施。其他山洪灾害易发区,均以生态工程为主,在有利地段辅以水库工程。
(3)尽快制定《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力争列入国家重点防治项目。突出“农村以居民搬迁为主,城市以重点治理为主”和“严禁在地质灾害征兆区搞工程建设”等原则。
3.20 甘肃省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陆路交通枢纽,资源蕴藏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森林病虫害、洪涝、风雹、农作物病虫害、冻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防旱抗旱的农业技术措施。加强干旱灾害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测。做好干旱灾害监测和预测。加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估。培肥地力,以肥调水。调整种植结构,选用抗旱品种。种草种树,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开源节流,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
(2)抗旱救灾农作制度的内容和目标中,纳入科学的轮作制度和循环农业的理念。进一步纳入科学的轮作制度和循环农业的理念,建立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耕地质量保育基础上的抗旱减灾农作制度,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达到生态安全的目的,真正实现抗旱救灾、节本增效的目标。
(3)将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整治、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结合推进。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在2010年至2015年重点建设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基础调查及应急救灾五个工程。
(4)农村小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加强规划,合理布置小城镇选址和工程,采用科学合理的避认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生态平衡,要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甘肃的生态地质环境。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报体系,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5)加强用卫星空间技术对沙尘暴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能力。发挥卫星空间技术作用,进行及时高效沙尘暴监测、预警和灾害评估,并及时信息,以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6)构筑完整的农村突发应急救助系统。特殊情况产生贫困的救助,包括:因洪涝、干旱、地震、冰雹、风暴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灾民生活危机的紧急救助;突发疫情、化学灾害事故、灾害性天气气象等响应预案中的生活救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浩.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0,(8).[MaHao.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ordin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ofImbalance:Take Shandong as the Example[J].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2010,(8).]
[2]刘安炉.九江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Liu Anlu.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PoyangLake[J].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2).]
[3]李钊,彭迪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互动合作的思考[J]科技广场,2010,(6).[LiZhao,Peng Diyun.The Thinking of Interac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oyang Lake EeoeconomicZone and the Economic Zone in West Bank of Taiwan Strait[J].Science Mosaic,2010,(6).]
[4]朱有志,张胜军.湖南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产业发展: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Zhu Youzhi,Zhang Shengjun.on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IndustryDevelopment of Hunan Airportrelated Economic Area:Talking Changsha Huanghua InternationalAirport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0,(3).]
[5]李延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及发展前景[J].钦州学院学报,2010,(1).[Li Yanqiang.on the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J].Journal ofQinzhouUniversity,2010,(1).]
[6]邵侃,商兆奎.传统农业时代的农业减灾技术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Shao Kan,Shang Zhaokui.A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eriod[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5).]
[7]张政宏,陈曦.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0,(18).[Zhang Zhenghong,Chen Xi.Study on China’s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J].ValueEngineering,2010,(18).]
[8]姜淮,刘元芳.我国南方地区抗自然灾害风险机制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5).[JiangHuai,Liu Yuanfang.Research on Risk Mechanism for Combating Natural Disasters in Southern China Region[J].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5).]
[9]初建宇,苏幼坡.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保障体系的完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ChuJianyu,SuYoupo.ABriefCommentonPerfectingUrbanComprehensiveDisaster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3).]
[10]管友海,张嫒,王耀.生命线工程综合防灾规划决策方法研究与应用[J].灾害学,2010,(3).[Guan Youhai,Zhang Yuan,Wang Yao.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 Decis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for Lifeline Projects[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0,(3).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Zones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GAO Jian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