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粮食浪费的现状及对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S275.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70-01
一、概述
在我国,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生产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有水才能做到稳产高产。目前,我国灌溉用水量的比例在经历明显的下降过程后,呈稳定态势,但从长远看,随着工业、城市、生活、生态用水的不断增加,由于新增加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越来越小,开发代价越来越大,因此将有一部分灌溉用水转为其他行业用水。目前,农业用水占全国总有用水量的70%,由于受工程配套状况和管理水平所限,灌溉用水效率低。如何通过各种节水措施,有效地提高灌溉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发展农业节水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干旱缺水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且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按现状用水量统计,全国中等干早缺水358亿m3,其中农业灌溉缺水300亿m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年均受旱面积大,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发生水危机,北方河流断流的问题日益突出,缺水已从北方蔓延到南方的许多地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导致地下水超采,全国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已达8.2万km2。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比重已从1980年的88%下降到目前的70%左右,今后还会继续下降,农业干旱缺水的局面不可逆转。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效率低下和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3%,每立方水粮食生产率只有1.0kg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浪费生产率2.0kg以上的水平。通过采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改造传统灌溉农业,实现适时量的"精细灌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节水灌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需要粮食7亿吨左右,为保证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的供给,灌溉面积必须达到6000万吨左右,否则指标难从实现。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节水灌溉还存在以下问题:
1.田间节水工程投入严重不足。中央财政投入和地方财政配套侧重于大型与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斗渠以下的田间渠系及配套设施(简称"田间工程")被认为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因而国家投入不足。现阶段我国的农村中,绝大多数农民只是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制、大量的青壮年涌进城市务工,导致留在农村的农民基本无力投资投劳田间工程建设,致使很多田间工程老化失修,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得不到推广应用,严重制约了节水灌溉的发展。
2.政府层面对节水灌溉公益性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在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国家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一方面是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压缩灌溉用水量,将节约出来的灌溉水转移为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做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不大。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渠道防渗选择好的断面形式、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及山丘区经济作物中的应用、微灌技术在果树灌溉中的应用等,至今推广应用的面积不大。
4.技术规范及规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技术规范及规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技术立法,国家及行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节水灌溉相关的技术规范及规程,但是在实际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运行中不按照规范、规程规定的要求实施的情况比比皆是,致使很多技术规范及规程成了"纸上谈兵"的摆设,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技术约束力作用。
四、推行节水灌溉的对策
1.加大节约水资源的宣传力度,牢固树立节水意识,实行治水和节水相结合,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灌溉制度,降低灌溉定额,改善种植结构,实行科学管理,按计划实现配水。
2.领导重视,健全组织。要把推广节水灌溉列入各级党政部门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实行各级领导负责制,建立具有本地行业特点的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保证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付诸实施。
3.科学管理,节约用水。以发展先进节水技术为目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对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社,可优先考虑投入建设资金和优惠政策,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水务部门给予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支持。
4.推广应用节水科技新成果。在抓传统节水技术的同时,注重高效技术、新工艺的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节水工程的质量。
五.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基于芒市农业局和土壤肥料中心的调研,对农作物秸秆利用状况进行梳理;重点分析了目前芒市农作物秸秆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如何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发展;从芒市实际情况出发,从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出发提出相关建议,为芒市更好更快地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焚烧秸秆;秸秆还田;生态农业;综合利用
自从1999年国家环保部出台《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以来,明令禁止焚烧秸秆工作已经开展了16年,但2015年秸秆焚烧火点卫星巡查监测结果显示秸秆焚烧火点有所增加。环境保护部公布数据显示夏秋两季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4488个(剔除卫星误判火点,不包括云层覆盖下的火点),比2014年同期增加325个,增幅为78%。秸秆有多种利用价值,可是农民依然选择就地焚烧,这就说明秸秆综合利用渠道虽然很多,但实际实施效果不佳。芒市地处云南的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县级农业市,秸秆资源总量达4276万t,如何将秸秆“变废为宝”对于芒市农业发展尤为重要[1]。
一、芒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状况
(一)基本状况2014年芒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226hm2,总产2324万t,农村经济总收入498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80元[2]。秸秆资源主要包括水稻、玉米、甘蔗、小麦、烟叶、豆类、油菜、薯类、花生等农作物收获籽实后的剩余物质。据统计,2014年芒市秸秆资源总量达4276万t。其中:还田2568万t、饲料消耗812万t、原料生产消耗043万t、焚烧量507万t、弃置乱堆346万t。秸秆焚烧量和弃置乱堆量占秸秆资源总量近20%,存在85万t的秸秆资源被浪费。
(二)芒市农作物秸秆还田状况2014年芒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中60%用于秸秆还田,其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有机械翻压还田、堆沤还田、留高茬还田、腐熟剂处理还田等[3],其中机械翻压还田和腐熟剂处理还田更为普遍,分别占秸秆还田总量的4317%和3011%。由于不同农作物秸秆的特性不同,各种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式选择也不同,4074%的水稻秸秆还田方式选择腐熟剂处理还田,5765%的小麦秸秆还田方式选择机械翻压还田,玉米秸秆还田的3735%选择腐熟剂处理还田,马铃薯秸秆还田的8169%选择机械翻压还田。
(三)芒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状况芒市农作物秸秆用作生产饲料占秸秆资源总量的1899%,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存在的农作物秸秆生产饲料的主要处理方法有物理法(简单)和生物法(提升营养价值)两种,芒市直接饲喂或将秸秆切成3~5cm的小段饲喂牲畜的物理处理法最为普遍。简单的物理处理加工使秸秆更适宜牲畜采食,提高了秸秆的消化量,但营养价值吸收较少,消化率较低[4]。
二、芒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不足
芒市农作物秸秆资源20%被浪费,其余80%简单处理利用,效果不佳,综合利用水平偏低。
(一)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严重以前农作物秸秆是农民的宝贝,可以烧火做饭、饲喂牲畜、堆沤农家肥,但随着电磁炉、液化气、配方饲料和化肥的广泛使用,秸秆显然已经成为农民的一项负担[5]。秸秆还田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生产饲料环节较多不能快速清理土地,使得很多农民选择一把火就地烧掉污染环境,或者堆置乱弃影响村容村貌。被浪费的85万t秸秆资源中至少含有425t氮、97t磷和971t钾,相当于2125t复合肥;4t农作物秸秆含有的营养物质相当于1吨粮食,85万t秸秆资源可为畜牧业节约21万t粮食;如果这些秸秆资源用于制造燃气,可生产11300万m3燃气,供11300户居民一年使用,即便是直接燃烧也可以产生425万t标准煤的热值[6]。芒市农作物秸秆资源20%被就地焚烧或丢弃,是对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各种利用方式效果不佳目前芒市农作物秸秆资源80%进行了加工利用,基本与全国综合利用水平持平,但就芒市已利用部分的利用方式和比重来看,秸秆综合利用效果不佳。第一,秸秆还田科技水平较低,直接粉碎秸秆还田粒度过大(大于3cm),延长了秸秆腐烂的周期,为病虫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简单的粉碎翻压还田数量过多,会给土地造成分解负担,并影响种子的生根发芽[7]。第二,农作物秸秆用作饲料处理过于简单,不利于牲畜消化吸收。直接饲喂或简单切碎处理虽然可以提高牲畜适口性,增加牲畜的食用量,但秸秆中含有很多牲畜无法直接消化的粗纤维,需要一定的生物处理才能提高秸秆饲料的食用价值。第三,芒市农作物秸秆原料生产消耗过少。2015年前三季度芒市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6283万人次,完成旅游社会总收入3707亿元。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旅游城市,农副工艺品产业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秸秆编制的具有民族特征的工艺品无论从产量还是销量来看都未达到预计水平。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一方面,各级政府缺乏正确的宣传、引导和扶持,普遍认为只要秸秆不就地焚烧,就与自己无关。目前秸秆还田技术和饲料加工技术滞后,又得不到政府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从农民利益角度来讲,秸秆就地焚烧不仅省钱、省事,还能形成草木灰增加土壤肥力,强制禁烧严重损害农民根本利益。虽然通过各种强制措施,遏制了部分农民焚烧秸秆的行为,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8]。另一方面,农民缺乏秸秆变废为宝意识,随着非农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不再愿意耗费很大精力在土地上,秸秆处理费时费力,净增收益不明显,农作物秸秆无疑是农民的一项负担,焚烧或按规定简单处理成为秸秆的主要去向。双方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到位,使秸秆资源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芒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扩宽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结合芒市农业生产特征、秸秆资源状况,充分利用芒市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从两个方面加大秸秆的综合利用[9]。一方面,在猪、牛、羊集中饲养片区推广生态化种养结合新技术。芒市2015年前三季度累计出栏猪206839头,牛24677头,羊15237只,全年预计出栏牲畜33万头(只),秸秆饲料化可以大大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肉质。牲畜的粪便可以直接还田,减少化肥的使用,优化土质,也可以生产沼气,为农民提供生活能源,沼液还田。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民主体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一举三得。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发展秸秆编织工艺品产业。农民利用秸秆编织具有民族特征的工艺品不仅能宣传民族文化,还能为农民增加收入,一举两得。秸秆编织的扇子、草篮、草墩、草垫等工艺品既有观赏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用途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除此之外,草席广泛用于农副产品包装材料和保温材料,并且可以机械化生产,可以大规模的将秸秆变废为宝。
(二)调整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针对农作物秸秆利用效果不佳的问题,应当优化秸秆还田和秸秆饲料化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正确引导生态农业思路减少秸秆粉碎还田的数量(低于30%),提高科技水平降低秸秆粉碎粒度(小于3cm)[10]。土地对秸秆的分解和吸收受秸秆粉碎还田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影响。提高堆沤还田、过腹还田比重,降低秸秆粉碎粒度,不仅有利于减轻土地分解负担,还有助于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秸秆还田效果。另一方面,推广并扶持秸秆青贮处理方式。青贮是一种投资少,操作简单,营养价值高,并且适宜全国推广的秸秆生物处理方法。青贮饲料气味酸香、颜色黄绿、柔软、适口性好且容易被动物消化吸收、营养不易丢失,极大地发挥了秸秆饲料的食用价值。芒市年均气温195℃,为秸秆青贮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转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也离不开农民的实际行动。一方面,政府应当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视程度,加强宣传、引导、扶持和监督的力度。新方式、新思路的推广需要政府的宣传和引导,科技的进步和普及需要政府的扶持,发展的方向和过程需要政府的监督和调整。例如,秸秆编织工艺品的宣传和培训、“秸秆—饲料—粪便—沼液”方式的引导和扶持、秸秆粉碎技术的进步、青贮技术的推广都需要政府角色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农民要积极转变思路。芒市是一个热区资源丰富的重点农业生产地区,应当主动探寻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的出路,推动农业向着绿色、安全、生态的方向发展。农民要主动接收政府的宣传和引导,积极利用扶持政策发家致富。例如,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食品安全受到极大的挑战。农民应当积极应对,通过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施用农家肥的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升农产品品质。
[参考文献]
[1]番绍玲.德宏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185.
[2]王艳芬.芒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云南农业,2009(9):63.
[3]胡晓明,张无敌,尹芳.云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
[4]肖体琼,何春霞,凌秀军,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0(12):31.
[5]张国云.云南德宏州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调查,2010(5):9.
[6]李志坤.秸秆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8(3):28.
[7]查良玉.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的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3):467.DOI:10.3969/j.issn.1004-1524.2015.03.25
[8]王胜曼.河北省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J].农机化研究,2008(80):241.DOI:10.13427/j.cnki.njyi.2008.02.065
中图分类号s1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2-0290-01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耕地数量的减少,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突出。目前耕地质量存在土壤养分分布不均、肥料施用结构不合理现象,造成农业资源极大浪费,严重影响农业效益。为此,笔者对比研究1980~1985年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期间与2006~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前后的土壤施肥结构、土壤养分消长、产量变化等[1],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20年前后农田施肥结构变化情况
由表1~2可知,氮、磷、钾施肥配比由原来的1∶0.28∶0.04,逐渐改变调整为现在的1∶0.29~0.38∶0.26~0.73,也就是说氮、磷、钾肥对农田的施用比例有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对钾肥的施用量有较大的提高。
2耕地主要养分指标变化情况
由表3可知,近20多年来,东至县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主要趋势有:一是土壤有进一步酸化的趋势,土壤ph测试值由20年前的6.25下降为现在的5.73。二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上升,同比上升1.15%;三是随着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尤其是大量化学肥料的投入,使土壤全氮供应量有所提高,同比增加12.4%;磷、钾等大量元素供应量均大幅度提高,速效磷同比增加126.8%,速效钾增加29.0%。
总体来说,土壤肥力三要素氮、磷、钾结构性比例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根据各乡镇具体情况分析,各地土壤氮、磷、钾分布极不均衡[2-4]。
3农作物产量变化情况
由表4可知,近20年来,农业生产通过加大投入以及综合技术措施的实施,农产品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单产平均增加10.3%~114.2%不等[5]。
4结论与讨论
从土壤养分供应方面探讨编辑
5参考文献
[1] 褚清河.不同土壤养分供应强度和配比下作物生产力变化与平衡施肥[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2] 郭淑鲜,王福军,杨建和,等.辽北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变化及培肥对策[j].垦殖与稻作,2006(s1):64-65,85.
[3] 袁芳,蒋笃忠,张一扬.永州烟区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4):55-57,61.
中图分类号: F30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10
榆树是农业大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素有松辽平原第一仓之美誉,以盛产优质玉米、水稻和大豆而闻名海内外,2004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0a位居全国之首。全市辖2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88个村。全市耕地面积39.13万hm2,以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为主。每年秋收季节都会产生约400万t秸秆,通常都通过焚烧来处理,不仅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而且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何将这些令人头疼的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1 榆树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1.1 常规根茬还田和机收还田不断扩大
到2013年末,榆树市玉米根茬粉碎机保有量达到了2万台,除了保护地种植外,玉米种植全部实现了根茬还田。玉米收割机达到了3500台,秸秆粉碎还田比例达到35%,比2010年提高了25%。
1.2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不断成熟
1.2.1 秸秆颗粒生产和利用形成了特色模式
根据榆树市多年来农村能源建设的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重新梳理了建设思路,提出了秸秆颗粒生产、生物质锅炉安装改造、户用沼气修建、有机肥生产有机结合组装在一起的“四位一体”的生态能源建设模式,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的用能方式,秸秆转化为农民冬季能源,沼气成为夏季农民用能主体,沼渣沼液成为生物肥厂优质原料,实现生产清洁化、能源一体化、环境生态化、生活优质化,形成一条“种植养殖――秸秆、粪便资源――新能源――有机肥――农业生产生活”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
1.2.2 引进了先进的玉米秸秆生物蛋白饲料项目
生物蛋白饲料是将玉米秸秆粉碎后,拌入多种酶类和菌类,通过厌氧发酵将玉米秸秆的粗纤维转化为蛋白,发酵好的饲料味道香甜,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可以作为猪、牛、羊以及各种家禽的常规饲料,提高了粗饲料的吸收利用率。
1.2.3 草艺编织一枝独秀,走出国门
榆树市草艺编织由青岳草艺编织专业合作社牵头,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利用玉米包皮和水稻秸秆进行手工艺品编织,年编织各类手工艺品60万件,转化玉米包皮和水稻秸秆1800t。生产的产品远销到日本、韩国、瑞士等地,并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生产的玉米包皮女士手包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近年来,合作社抓住阳光工程培训机会,对全市爱好者进行草艺编制培训,草艺编织的队伍不断扩大,到2013年底,从事草艺编织人数达到了500多人,多数为妇女和残疾人,使这部分弱势群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4 城市小区供热锅炉项目正在运作实施
该项目是以作物秸秆为原料,不需造粒,粉碎后直燃烧的一项秸秆锅炉新技术,减少了机械挤压造粒过程,节约了大量电能。
1.2.5 秸秆青储、食用菌栽培等项目也在稳步发展
2 目前榆树市秸秆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由于秸秆原料的特殊性,限制了生产规模
我们测算,当收储半径超过15km时,原料成本呈阶梯式增长,产品成本将成倍增加。
2.2 企业投资较大
打捆机、颗粒机等机械设备价格高,电能消耗大,造成产品市场价位偏高,资金回收期长,影响企业积极性。
2.3利润低
秸秆综合利用是个弱质性行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突出,但企业利润很低。
2.4 缺少引导资金和扶持政策
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还没调动起来,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
3 榆树市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3.1 加强秸杆还田作业的服务体系建设
应将秸杆还田作业列入农村的考核指标,在财政上予以适当补贴。
3.2 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应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各级人民政府监督,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实现农作物联合收获,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鼓励养殖场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和秸秆编织产业。
3.3 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应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力争在农作物收割和秸秆还田、秸秆收集贮运、秸秆饲料加工、秸秆转化为生物能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形成经济、实用的集成技术体系,加快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技能,使秸秆综合利用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途径。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要用足、用好国家提出的将对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秸秆燃料、醇制品以及秸秆收集贮运等技术给予补助和资金支持的扶持政策,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不断完善投资政策和投入方式,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层次和水平,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耕耘土地不再是农民获得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唯一途径,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改变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据2009年在平南县上渡镇调查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9%,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年龄多为45岁以上居多,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劳动力紧张;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耕地撂荒弃耕或粗放的耕作的问题,对粮食生产安全和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这时小范围,近距离的土地出租悄然进行,种粮大户出现,2010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此,水稻规模化生产驶进了快车道,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1贵港市水稻规模生产现状
一是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快。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阶段,规模从0.67 hm2发展到66.67 hm2以上,形式上从单家独户发展到专业合作社。据2008年的调查数据:贵港市种粮大户达54户,耕作面积1 084.27 hm2,生产稻谷7 462 t,从事水稻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达7个。天银优质谷生产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33.33 hm2以上,自营种植53.33 hm2,购置了耙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一批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了水稻粮食生产的领头人。二是良种良法是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大力推广米质优、产量高的优质稻和超级稻生产,已经成为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基础措施[1]。同时大力推广和应用水稻地膜覆盖、旱育稀植、秧盘、无纺布等先进育秧技术,以及免耕抛秧、水气平衡、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等[2],为水稻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特别是抛秧和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解决了千百年来农夫耕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同时明显大幅度加快了水稻秧苗移栽进度,一般每个工日抛秧可以完成2 000 m2左右,是过去插秧方法的10倍。三是农业机械大显身手现成效。近年来,从水稻机械插秧到病虫害防治、联合收割机全面进入水稻生产,使得水稻规模化生产正如鱼得水。较好地解决了水稻生产抢时间、抢季节、与群众和其他作物管理争劳力、控制生产成本的老大难问题。四是政策扶持力度大是规模生产的保障。国家及时地出台了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流转、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政策,从根本上保障了水稻规模化的生产,使承包者能依法依规租用或转让土地进行生产,解决了转租者因土地租用、流转出现问题的担忧和规模化生产卖粮难的问题。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对推动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但是,目前水稻规模化生产所占全市水稻种植面仍很小,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当前,农业水利设施多为20世纪60年代建设,有些甚至是50年代所建,设施陈旧,虽然近年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很大,但多投入到大中水库和主干渠,面上水利疏通、硬化等设施仍然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渠道阻水、漏水严重,同时也由于管水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本来用水就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天气干旱而作物用水集中量大的季节,规模化种植大户用水更加困难,常与周边农民发生争水矛盾突出。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偏低。这影响了水稻良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大了农民撑握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的难度,导致劳动效率不高。三是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对比效益较差。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的支农惠农政策,一些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但总体水平仍在高位运行,特别是生产者劳动工资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上升快。四是农业机械不配套是制约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瓶颈问题[3]。主要体现在水稻生产最后一个环节的稻谷干燥问题,贵港地区6—8月是多雨季节,有雨日数多,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2006—2010年)的资料7月有雨天数平均为19 d,最高年份为24 d。此时,正值贵港的早稻收割季节,成熟的稻谷因雨天难以收割或被雨水淋湿没有地方晾晒,导致堆沤发芽或烂掉,造成很大的损失。桂平一种粮大户2010年承包水田种植早稻 8.5 hm2,因未能及时干燥,沤坏发芽的稻谷就有10 t以上。
3对策
一是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着重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主干渠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加大力度、加快田间水利支毛渠的硬化三面光建设。成立和完善村级水利协会组织,把有限的水资源管理好、用好。加强农田田间机耕运输道路建设,方便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农资以及产品的运输。加大农业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生产者的素质。根据农民的特点,注意利用办示范样板和优良品种、选进技术展示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着、灵活易懂的方式培训农民,注重效果。二是从发展来讲,要注意经营者到专业院校继续学习更新知识,同时积极探索与科研单位和院校合作,创造条件引进人才,使经营和生产者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效益[4]。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水稻育秧、移栽、收割机械的不断成熟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要着重解决稻谷干燥的瓶颈问题。可研发造价较低、质量优、一般规模经营者买得起用得起、效果好的干燥设备,试行成立专业干燥企业,综合处理各种农产品,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降低农产品的处理成本。水稻规模化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广良种良法,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机械化的进程,扩大经营规模,努力降低水稻的生产成本,才能提高效益,持续有效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 虞国平,朱鸿英.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6):122-126,13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耕耘土地不再是农民获得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唯一途径,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改变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据2009年在平南县上渡镇调查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9%,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年龄多为45岁以上居多,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劳动力紧张;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耕地撂荒弃耕或粗放的耕作的问题,对粮食生产安全和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这时小范围,近距离的土地出租悄然进行,种粮大户出现,2010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此,水稻规模化生产驶进了快车道,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1 贵港市水稻规模生产现状
一是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快。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阶段,规模从0.67 hm2发展到66.67 hm2以上,形式上从单家独户发展到专业合作社。据2008年的调查数据:贵港市种粮大户达54户,耕作面积1 084.27 hm2,生产稻谷7 462 t,从事水稻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达7个。天银优质谷生产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33.33 hm2以上,自营种植53.33 hm2,购置了耙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一批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了水稻粮食生产的领头人。二是良种良法是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大力推广米质优、产量高的优质稻和超级稻生产,已经成为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基础措施[1]。同时大力推广和应用水稻地膜覆盖、旱育稀植、秧盘、无纺布等先进育秧技术,以及免耕抛秧、水气平衡、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等[2],为水稻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特别是抛秧和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解决了千百年来农夫耕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同时明显大幅度加快了水稻秧苗移栽进度,一般每个工日抛秧可以完成2 000 m2左右,是过去插秧方法的10倍。三是农业机械大显身手现成效。近年来,从水稻机械插秧到病虫害防治、联合收割机全面进入水稻生产,使得水稻规模化生产正如鱼得水。较好地解决了水稻生产抢时间、抢季节、与群众和其他作物管理争劳力、控制生产成本的老大难问题。四是政策扶持力度大是规模生产的保障。国家及时地出台了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流转、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政策,从根本上保障了水稻规模化的生产,使承包者能依法依规租用或转让土地进行生产,解决了转租者因土地租用、流转出现问题的担忧和规模化生产卖粮难的问题。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对推动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但是,目前水稻规模化生产所占全市水稻种植面仍很小,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当前,农业水利设施多为20世纪60年代建设,有些甚至是50年代所建,设施陈旧,虽然近年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很大,但多投入到大中水库和主干渠,面上水利疏通、硬化等设施仍然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渠道阻水、漏水严重,同时也由于管水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本来用水就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天气干旱而作物用水集中量大的季节,规模化种植大户用水更加困难,常与周边农民发生争水矛盾突出。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偏低。这影响了水稻良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大了农民撑握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的难度,导致劳动效率不高。三是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对比效益较差。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的支农惠农政策,一些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但总体水平仍在高位运行,特别是生产者劳动工资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上升快。四是农业机械不配套是制约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瓶颈问题[3]。主要体现在水稻生产最后一个环节的稻谷干燥问题,贵港地区6—8月是多雨季节,有雨日数多,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2006—2010年)的资料7月有雨天数平均为19 d,最高年份为24 d。此时,正值贵港的早稻收割季节,成熟的稻谷因雨天难以收割或被雨水淋湿没有地方晾晒,导致堆沤发芽或烂掉,造成很大的损失。桂平一种粮大户2010年承包水田种植早稻 8.5 hm2,因未能及时干燥,沤坏发芽的稻谷就有10 t以上。
3 对策
一是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着重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主干渠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加大力度、加快田间水利支毛渠的硬化三面光建设。成立和完善村级水利协会组织,把有限的水资源管理好、用好。加强农田田间机耕运输道路建设,方便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农资以及产品的运输。加大农业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生产者的素质。根据农民的特点,注意利用办示范样板和优良品种、选进技术展示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着、灵活易懂的方式培训农民,注重效果。二是从发展来讲,要注意经营者到专业院校继续学习更新知识,同时积极探索与科研单位和院校合作,创造条件引进人才,使经营和生产者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效益[4]。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水稻育秧、移栽、收割机械的不断成熟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要着重解决稻谷干燥的瓶颈问题。可研发造价较低、质量优、一般规模经营者买得起用得起、效果好的干燥设备,试行成立专业干燥企业,综合处理各种农产品,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降低农产品的处理成本。水稻规模化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广良种良法,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机械化的进程,扩大经营规模,努力降低水稻的生产成本,才能提高效益,持续有效的发展。编辑
参考文献
[1] 虞国平,朱鸿英.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6):122-126,130.
中图分类号F3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43-01
有机大米是在栽培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按相关有机农业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经有资质的独立认证机构认证并许可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其完全采用自然农耕法种植,经专用的优良碾米机械设备,以达到全香、全黏和无怪味的高品质[1]。有机大米加工产业链包括从种植到栽培管理再到收割加工等一系列过程,其附加值的创造也是有机大米加工产业链的重要内容。
1我国有机大米加工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1有机大米产业技术尚未成熟
中国是最先种植水稻的国家。中国很多的乡镇已经开始有机大米种植的探索,如江苏省兴化市获垛填千亩(有机水稻)稻鸭共作工程、海南填千亩(有机水稻)稻鱼共作工程。但地区差异很大,有机大米若要实现现代化生产,必需因地制宜,改善大多数地区落后的有机大米生产方式[2]。
1.2有机大米产业链分离
中国有机大米的产业模式大部分是:农民负责有机大米的生产,中间商负责有机大米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商负责有机大米的销售。各环节从事者各司其职,导致产业链的分离,影响有机大米的发展。
1.3有机大米产业链断层
很少有企业研究开发以有机大米为原料的深加工,导致上餐桌成为有机大米唯一的出路,单一的渠道必然会制约有机大米的进一步发展。有机大米营养丰富,如将其开发成老年人、婴幼儿及特殊人群需要的各类口服液,并且该途径在国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这样可使有机大米产品系列化,延长有机大米的产业链条。
有机大米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基本被浪费。据测算,有机大米的稻壳占水稻的比重为20%左右,米糠为8%左右,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碎米。在有机大米加工厂里,米糠和碎米基本都以极低的价格处理掉,而大部分稻壳均被扔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原料的浪费。实际上,稻壳可以用来生产香醋,镇江恒顺香醋已经领先一步,从有机米糠里提炼出来的米糠毛油可以卖到5 000元/t左右,而有机碎米可以用来加工米乳,1 t碎米可以生产8 t米乳,一罐250 mL的米乳价格在10.5元左右。中国有机稻谷加工后的产品只有有机大米一项,米糠、稻壳没有被充分利用,导致有机大米的附加值很低[2]。
2我国有机大米加工产业链的发展对策
2.1提高有机大米品种综合农艺性状
一是提高有机大米品种的抗逆性;二是提高有机大米品种的抗病虫性;三是推进有机大米品种的优质化发展;四是推进有机大米功能品种选育;五是提高有机大米品种的耐重金属性[3]。
2.2注重把握有机大米加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有机大米因其味美营养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产业链的形成为有机大米的销售提供了平台,在种植―栽培―管理―收获―加工―销售这一条龙的运作过程中,前4项对于销售这一环节有本质的影响,而加工这一环节对有机大米的附加值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比如可引进膨化食品如雪饼生产线,提高粮食加工增值环节。通过兴办粮食加工小区,提高米业加工的产业链,并可带动运输业、饲料业及禽苗业发展。在加工这一环节上,要求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将稻谷含水量控制在15%~16%(配备烘干和加水设备),破碎率和损失率控制在最低限度,产品选用真空包装,包装袋大小以2.5~5.0 kg为宜[4]。加工精度达到国家二等以上。整精米率要符合国际标准,碎米率控制在10%以内。精米中留胚率在80%以上。应制定符合国家或地方卫生管理法规的加工卫生管理制度。每季加工前和每天加工前都应及时对厂内重点部件进行卫生整理。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关键工艺应有操作规章制度和检验方法,并记录执行情况。建立原材料、加工、储存、运输、入库、出库和销售流向的完整档案记录,原始记录应保存3年以上。每批加工产品应编制加工批号或系列号,批号或系列号一直延用到产品终端销售,并在相应的票据上注明加工批号或系列号[4]。在销售这一环节上,应迎合人们购买有机食品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愿望,逐步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和不同购买力的人群开发出不同系列的产品,提高销售量,提高产品竞争力[5-7]。
2.3加大种植设备和种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目前,我国有机大米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普遍落后,科技普及率低。应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种植设备、种植技术,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质量为最终目的,引导绿色消费潮流。
3参考文献
[1] 张志刚,韩玉珍.有机大米加工技术规程[J].垦殖与稻作,2004(4):56-57.
[2] 王宏燕.全球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3):223-227.
[3] 陈成斌,张烨,梁云涛,等.有机大米产业化与野生稻种质利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3):263-265.
[4] 吴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4):67-68.
1.我国水文气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洪涝灾害
近年来的洪涝灾害主要分为[1]主汛期洪涝、早春汛、异常晚秋汛和凌汛四个方面的问题。主汛期洪涝一般由于降水偏多引起,我国主要降水偏多区包括西北大部和长江以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是我国洪涝频发区,主要洪涝区在江南中南部及华南西部,其西侧可外延至云南和,次要洪涝频发区在松花江流域和新疆,总体布局呈南北两带,其中长江、太湖、珠江、闽江、松花江流域及西北地区都在相应年份发生过特大洪水;早春汛,异常晚秋汛和凌汛都是特殊地区才发生的异常水文气象问题,分别集中在淮河、闽江、长江、赣江等部分流域,东北部分流域。
1.2干旱
[2]1999年以来持续干旱影响最大,最严重的旱区在环渤海地区,与此同时华北大部水库蓄水严重不足,供水形势不容乐观,另外黄河断流越来越频繁。[3]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始于2009末,至今仍在持续。严重干旱已经造成全省742万人、4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云南各灾区采取凭票供水、筑坝蓄水、组织运水等措施保障灾区民众用水。2010年小麦播种面积3700万亩,受灾面积达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
1.3雾霾天气
雾霾的成因传统说法是有以下四点:环境污染加重;汽车尾气;城市中的高楼林立增加风的阻力;冬季取暖排放大量的CO2。但是雾霾天气的形成却与水文气象的异常脱不了干系,特别是水文环境的变化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影响。我国很多的水库水蒸发到空气中,在其上空形成相对湿润的气团。而从西伯利亚刮来的冷空气遇到这些湿润气团就会停留,有的遇到这些湿润气团形成降水,有的则被这些湿润气团加了温。在这些湿润气团的影响下,冷空气从当初的冷空气变成和当地差不多的暖空气了,没有冷暖锋的作用就无法形成降水,这就导致停留在中东部地区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越积累越多,形成雾霾。
2.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4]
2.1水资源匮乏[5]
我国人口众多,有将近14亿人口,水资源的消耗量极大。我国淡水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俄罗斯的七分之一,加拿大的五十分之一,被列为世界13个主要贫水国之一。
2.2水污染严重
在我国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水资源的污染也特别严重,污染由点状向面状发展,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水污染主要包括城市、农村、海洋、工业、地下水污染五个方面。其中工业污染是主要方面,其次是生活污染,而地下水污染则是一系列污染中最特殊最恶劣的一个。
2.3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由于一些地区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使得这些地区在降雨的时候容易形成超渗产流,基本上形成地表径流,从而导致这时候的地表径流量比正常情况要大,同时土壤缺少植被的保护很容易被水冲刷走,这就造成了水土流失。[6]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统计,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100万亩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减少粮食产量2000多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2.4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资源浪费也相当严重。水资源浪费主要包括:生活用水浪费、生产用水浪费两个方面。生活用水浪费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水资源短缺认识淡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价格机制不完善,造成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生产用水浪费主要包括农业用水浪费和工业用水浪费,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所引起。
2.5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不和谐
这两者的不和谐 ,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同时兼顾水资源的合理和科学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水资源的浪费、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水资源的短缺越来越严重。[7]从2012年12月31日7时40分山西长治苯胺泄露污染河流 事件、2013年4月1日昆明东川小江变“牛奶河”事件、2013年5月2日调查发现的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污染事件、2013年7月1日到5日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等最近发生的事件不难发现,水资源问题正日益突出。
3.我国水文气象和水资源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探究
3.1我国水文气象所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探究
我国水文气象所出现的问题其应对措施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3.1.1对于洪涝和干旱这种可预测的水文气象问题,我们需要做到。⑴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⑵必须根据相关的经验和实践制定相关的标准,以作为参照;⑶应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⑷根据预测结果和相关标准制定减灾措施和安排;⑸在灾害发生前做出应急预案,防止过大损失,灾后要立即进行重建和补助工作。
3.1.2对于由于水环境变化而导致的雾霾天气,考虑到影响水文气象的因素特别复杂,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所以我想给出以下建议:⑴在目前的条件下,必须更科学的建造和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对水文气象的影响,做好观测和评估工作,条件允许的话,必须做好模型设计和综合研究;⑵在目前的雾霾天气情况下,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对这种情况进行预防和减缓,例如电磁除尘和降雨除尘等。
3.2我国水资源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探究
我国本就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水资源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所以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⑴对我国的水资源量和水质等级进行实时统计和监测,并予以公示和强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以达到警示;⑵全面监控我国的污水排放企业,建议污水处理直接由政府接管,建立系统的污水接受管网,对企业按排量进行收费以用来治污,同时要对治污情况予以公布,要全社会共同监督,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和治理水污染;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对不同地区实施综合调度,同时不断提高节水意识和科技节水水平;⑷采取植树造林,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⑸建立和颁布更合理和全面的水文水资源管理法律和制度,把科学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更好结合。 [科]
【参考文献】
[1][2]周国良,岳智慧.1990年以来我国重大水文气象事件综述;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100053.
1我国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相关问题
1.1我国农村基层现状
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农村担负着国家粮食的供给重任,一方面持续增加食物产出总量,一方面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村基层发展过程中中一度出现过过度开发、占用耕地、污染加重、基础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原来有所提高,农村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农村基层农业发展逐步趋于向产业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是基层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年努力,国家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得农村基层经济管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提高了对自然资源合理使用,农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形成逐个示范点、模范村等标杠乡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基层也逐步市场化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大的收益。
1.2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现状
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是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的重要部分,以行政手段为主,教育及其他方法为辅。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除专业技术推广体系外,还包括群众性农技推广组织,其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了农业资源防止资源浪费,带动农村社会进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贯穿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
1.3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相关问题
目前的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注重行政管理和实用技术推广,对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工作还应加强,以后要把提高农民生活综合水平作为重点。现有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农业发展,技术成果转化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通过转变增长形式,使得农村基层生产经营活动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处理好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是搞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科技技术发展问题,剩余劳动力问题,资源浪费问题,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客观地解决。
2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2.1重视技术创新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侧重点在于科技创新,必须合理地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农村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农村基层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正确认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基层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对科技成果的研发、利用、提高的过程。科技成果有效运用在农村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势必会为企农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回报。
2.2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由于农民大多没有富裕的资金用于进行产业化经营,政府部门组织农村基层农业推广就需要多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解决农民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与各大银行制定相关农业贷款的政策。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资金保障,才能加快农村基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增收。政府要加大农村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基地建设,加强农民培训帮扶内容,重视人口素质的培养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对偏远山区的实地考察,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扶植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农用机械的维护,便于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劳作,制定合理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为农民解决后顾之虑。
2.3重视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除了与科学技术有关,核心的基础在种植或养殖环境。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土壤作为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基层农业推广要大力宣传土壤保护。农村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肥料元素积累、多种重金属污染严重、农药和有机污染物残留量高等方面。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全国耕地受到农药污染约占全国耕地的10%以上。污水灌溉污染耕地、固体废弃物占地和毁田,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农村经济管理共走必须提高对农药化肥使用率的控制,只有对相关土壤、水源进行改善,有效保护耕地,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重视互联网络建设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要有全局观,协作观念和动态适应观念。同时也需要每个参与者都要以良性发展的态势发展企业,杜绝恶性竞争。当今互连网产业发展迅速消费者网上购物大大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服务性消费也有所增加。势必随之产生新的契机和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农产品交流平台,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也可以通过网络宣传绿色农业、生态农庄等等,还可以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益。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通过建设互联网能够让农民了解农业发展动态,让农民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最及时的数据,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更好地把自己的农产品推广到更大的市场范围。
参考文献
[1]方萌.浅议新形势下农业推广体系改革方法[J].新农村(黑龙江),2015(12):64~65.
[2]李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35(24):225.
[3]伍英.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大科技,2015(4):23.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54-1
0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而农机专业合作社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农机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入手,谈一谈自己对发展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看法。
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概念
简单地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一种经济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机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来说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章程,依法成立的以农机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遵循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为合作社成员和其他个人或团体提供服务的组织。
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加强农机管理体系建设
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促进农机作业化,提高农机组织化服务水平。有效扩大作业规模,提高作业效率;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推动大型、高性能机械的使用和技术推广,有利于更新设备和技术,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使农机信息服务、农机保养与维修、技术服务等与机械使用有关的信息与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有效发挥专业人员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培养新型科技农民,提高农机手水平,保证农机作业质量。
2.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内容之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开展规模经营,推动土地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土地流转,进一步完善和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因此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之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以上两点具体来说是加强了农机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农机作业化,提高农机组织化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之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实也正是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体现。
3 结语
综上所述,具体来说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加强了农机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农机作业化,提高农机组织化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之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体现。
在经济效益上,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整合了农机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保证市场秩序,稳定价格,保质保量促进增产增收,这正是经济效益的体现。
在社会效益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在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因此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清溪.发展农机合作社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有效措施.
湖南农机,2008(6):4.
[2] 郭明晖.宁都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农机新闻网,2005(7):56.
[3] 林军.浅谈顺昌县大干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11).
[4] 谭成波,贾文波,孟丽梅.双城市农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2(04).
[5] 姚怀强.做好玉林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思考[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7(03).
[6] 邹国云.对发展景洪市农机化的初探[J].当代农机,2010
(04).
[7] 曾亿东.乡镇农机站建设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14).
[8] 李常广,刘芳.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0).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30
怒江州兰坪县是集民族、山区、边疆的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依然有12万左右的人年收入低于1200元,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农业产生在兰坪县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实现农技创新推广和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经济,对于提高县区人民经济收入和推动全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怒江州兰坪县农技推广工作创新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怒江州兰坪县农技推广机构的现状分析
目前,怒江州兰坪县农业与科技技术局,总共设置9个工作机构,现有干部职工为230人,其中,从事畜牧、兽医的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为80人,比例为35%,从事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人数为150人,占比为65%,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总共210人,总共设置了8各农业综合服务站。但是,兰坪县全县20.8万人,依然有55%左右的人年均收入小于1200元,还有4.7万左右属于深度贫苦人口,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农技推广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以此加快兰坪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由此可见,农技推广创新和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2 怒江州兰坪县农技推广工作创新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
2.1 创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兰坪县应该根据县域特点,创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采用集成高产配套栽植技术,并推广种植优良品种,充分的挖掘县域农业特色品种的生产潜力,不断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节本增效的目标。通过创建典型的示范基地,能够充分的发挥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以点带面的作用,种植和推广以小麦、大麦、王米为主,高山杂粮荞麦、燕麦、青稞为辅,引进高产、高品质的种苗,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同时,还应该创建新技术示范试验基地,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培训,保证所有的种植户都能够掌握相应的技术。以小麦种植为例,小麦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兰坪县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在全县粮食种植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小麦高产、稳产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施足底肥,为了保证小麦前期早发,中期稳定生长,后期不出现早衰的显现,在种植之前必须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并适当的施加氮、磷、钾肥;整地管理,通过整地,能够为小麦的萌芽、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整地管理应该做到“平、实、透、细、净”;精选良种,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应该选择耐贫瘠、耐寒、高产、稳产的品种,并且在播种之间进行催芽处理;合理密植,苗木的单位种植面积会影响麦苗的壮弱,根据兰坪县的实际状况,对于高产、稳产的地块,应该选择弱春性、分蘖能力强的品种,每667m2种植基本苗20万株,单产量高达450kg/667m2左右;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主要包括早浇出苗水、追肥管理、除草管理、病虫害管理。
2.2 田间桔杆处理技术推广和应用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并且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具有众多的用途。但是,长期以来秸秆的用途并不被农民群众重视,大部分秸秆被焚烧,造成浪费。田间秸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2种,利用秸秆回收机,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切割、切碎,既可以直接还田,还可以当做畜牧业的饲料;利用微生物腐熟剂,对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青稞等秸秆进行处理,同时还能够对畜禽粪便、垃圾等进行处理,这样既能够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又能够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3 创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方式
当地政府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并创建“专家-技术指导-农户”三位一体的模式,充分的发挥政府主导、农技专家指导的作用,狠抓技术培训,加快农技推广进程,快速的提农民收入。创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广方式,充分的发挥当地所有农户,创建各种农技合作社,逐渐的形成农技推广人员带动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推广模式,实现共同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怒江州兰坪县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农技推广机构人数不足、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力度不足。因此,应该根据兰坪县的实际状况,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创新农技推广工作,以示范式、科技式、带动式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带动兰坪县农业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带动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