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1-3]。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2、经济意义: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
二、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三、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
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持续的生态工程,需要有组织的、科学的、专业的主体承担,这一投入过程本身就对经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要发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时社会和人民的力量,在保护林业环境的同时把林业融入到自然――社会大系统中去,使其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生态建设和生态服务的工程。
四、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1、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省森林覆盖率明显有所增长,保持青山绿水作为全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4条底线之一。今后几年,将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资,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
2、实现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这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现象、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建议规划主管部门从生态城市建设实际出发,科学地对部分山体、植被和水系进行保护,以最低的代价维护工业园区的良好景观和环境。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议规范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流通行为,有利于促进木材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何锁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德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6(3):69-72
中图分类号: F326.2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60
林业生产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人们生产活动提供重要的林木产品,同时它在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社会生活以及环境建设都离不开林业的发展,为此,本文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分析。
1 目前林业生产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1 林业覆盖率下降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林木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面积的覆盖率下降。近年来,根据林业局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的森林资源覆盖率持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砍伐数量,这样不仅影响林业的生产,同时也会对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1]。
1.2 林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林业部门为了满足环境要求,局部地区森林面积有所扩大,但是在森林质量方面却存在一定问题。植树造林是林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气候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原因,阻碍了森林资源的有效增长。气候条件不断恶化,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造成森林退化比较严重,林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引发环境问题,还会阻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联系
2.1 林业能提高空气质量
在一些重工业基地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大气污染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环境保护进程。不同的林业植物会对大气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减少大气污染物,有益人类健康。
2.2 林业能改善全球变暖问题
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进而产生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林业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森林资源可以贮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与此同时,林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所以,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密切关系。
2.3 林业能保持水土治理沙漠化
林业的生产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在传统的林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注重林木的自身价值,对林木进行砍伐,这样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因此,林业部门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注重大环境建设,从根本上发挥林业生产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
3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 加大对植树造林的投入力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林业生产中,林业部门要加大对植树造林的投入力度,林业部门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对林业生产的认识,减少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林业部门要根据政府相关法律部门建立相应的林业管理制度,从而提升林业的生产质量水平,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3.2 城市工业园建设与园林建设相结合
城市工业园的发展目的是改善人们生活条件,如果把园林建设融入到其中,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工业园建设过程中,林业部门在进行园林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利用林业生产推进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
3.3 要增强监督检查力度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政府以及林业部门要增强对林业资源使用效率的监督检查力度,这样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林业部门在提升监督力度方面,可以和公安部门进行配合,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破坏森林资源的不良行为给予处罚。林业生产部门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当地相关机构进行协作做好交流工作,为林业生产工作制定出良好的管理制度,确保林业生产稳步发展,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奠定有利条件[3]。
3.4 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林业生产发展
林业生产在促进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资源协调发展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林业产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属于一种公益事业,所以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林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提升自身素质,稳固林业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发展地位[4]。同时,要提高国民素质,呼吁人民群众保护林业生产,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比如,林业部门可以组织保护森林资源的相关活动,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减少对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4 结语
林业生产对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绿色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小云.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06):178.
资源型城市是指:其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或初级加工产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大都会经历开发建设一中兴鼎盛一经济衰退一产业调整一繁荣发展这样一个过程。林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合理地在林木生长量与采伐量问建立一种平衡关系,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林业资源就可成为一种永续利用资源,从而使得林业资源型城市与其他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
1.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机制
1.1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的构成
从系统的构成要素来看,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是由人口、经济和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复合而成。人口是林业资源型城市的主体。城市内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城市内人口数量过多,质量过低,会给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阻碍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社会经济是林业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经济良性发展能改善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科学教育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增长。相反,落后的科技水平会制约经济发展,过低的经济增长率会影响社会进步。
林业资源型城市的主导资源为森林资源,所以其资源环境子系统由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两部分构成。森林资源和区域内生态环境是林业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的存在,特别是天然林的存在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并且是改善区域环境的最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改善会促进区域内林业资源的再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和社会良性发展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见图1)。
1.2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机制分析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联关系。我们把林业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
在整个林业资源型城市系统中,森林资源是其社会存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也就意味着森林资源总量及质量支撑或者限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提升会对森林资源及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反过来,森林资源总量减少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反作用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别表现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和对森林资源恢复的要求,其最终结果是促进森林资源再生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样一来,通过压力——承载——反馈之间的互动就形成了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
1.3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目标
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的总体目标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区域内构建产业结构合理、生态功能高效、林业资源良性循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耦合关系为标志;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体,实现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在森林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的同时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和民生质量的全面提高,最终实现林业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2、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3、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这种依存和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 工业原料的基地,是动物的栖息场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环境卫士”之称,是天然的“过滤器”,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我国自1998年实施林业资源保护以来,无论是退耕还林工作、沿海防护林建设工作还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稳居世界第一位,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质量及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都持续增长。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这使得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也逐渐完善,部分地区的湿地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沙地土地植被覆盖率亦连年增长,同时沙漠植物种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系列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建设工程,成功构筑了许多良好的生态屏障。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约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1.63%,森林蓄积量约151.37亿立方米,森林每公顷蓄积量约89.79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84.27亿吨。这些数字都说明了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由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近几年来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气候、地理环境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仍比较薄弱,比起发达国家尚远远不如。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林业资源的过度采伐,导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约达到了国土面积的37.2%,进而造成我国的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已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问题非常突出,其导致沙尘暴灾害频繁,而又由于受到生态和技术等的限制,这些沙漠化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难度都很大,目前所得的治理效果尚不是很明显;3)虽然政府为了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如凭证采伐林制度、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及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等,但我国目前的森林乱砍滥伐、无证采伐及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屡见不鲜;4)我国的湿地泥沙淤泥现象依然严重,而且很多濒危动物都因此而逐渐消失,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5)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较小,且森林质量和物种多样化程度也较低,森林难以发挥出自身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鉴于此,我国当前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并积极探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1明确基本思路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以促进人口发展、资源发展及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实现区域突破,着眼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土地石漠化治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和抢救濒危物种,想方设法增强森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政府应当要正确处理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重点和一般之间的关系、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及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对生态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态建设工作,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尽量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赢局面。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之时,应当要先重点后一般,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方优先治理,并大力建设林草植被,增大绿化面积。在大面上,应当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江黄河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进行绿化的同时不断增强森林的生态效能;而在点上则应当要抓紧森立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废弃工矿地来进行绿化,尽量增加森林面积。
3.2抓紧工作重点目前我国约有二十多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保护地区,这是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而目前比较重点的治理工程有青藏高原生态屏蔽系统、东北防护林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南方丘陵山地带水土治理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要以重点工程带动为主,充分改造原本的低质低效林。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相关科学技术,并依靠分散的物资和劳动力,实现人工措施与自然措施的有机结合,从而一步步恢复林草植被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同时还要优化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此项工作与民生建设联系在一起,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3.3完善相关制度若想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拥有一系列完善健全的管理政策制度。因此,当前政府和林业部门必须要在已有政策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国情和地域因素,总结过往经验,学习国外理念,不断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大力打击乱砍滥伐等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1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复杂性非常高,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社会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合理运用科技,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F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而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在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林业,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及治理荒漠化等一些方面,需要现代林业的支持。现代林业有利于实现空气的净化、风沙的固定及水源的涵养,有效的促进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创作了条件。第二,伴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采取各种策略来加强绿化工作,提高生态产品建设以有效推动现代林业体系的发展,达到美化环境,提高生态产品的建设力度,最终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2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用于制造家具,生产纸张,显著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对木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往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一味的砍伐木材,没有及时的修复森林,导致当前的森林资源极度匮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所需。为了提高木材产量,人们纷纷种植生长时间短、效益高的经济林,而生长缓慢、效益低的生态林普遍受到了忽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木材紧缺的问题,可是环境问题却在不断的恶化,这种林业发展模式必然不能够长久。近年来水土流失、沙尘暴频发,气候也反复无常,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必须要改革林业发展模式,在林业砍伐和治理之间找到平衡点,促使林业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3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3.1完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建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将林业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打造林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链条,以林业促经济,谋发展。同时,加大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宏观调控,制定林业开发和保护政策,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借助群众的力量来监督林业发展,防止,无故破坏林业资源行为的发生,确保林业的开发者和破坏者主动履行保护义务,共同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3.2加强对生态建设、保护的立法,做好宣传工作
从我国最近一段时期的林业发展情况来看,只有营造出社会的共建意识,全民参与,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大国发展的宝贵经验。在我国现代生态林业发展问题上,有必要加强对生态林业建设、保护的立法工作,把发展生态林业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上提升公众的生态造林意识,为现代生态林业项目的顺利实施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3.3立足长远,统筹规划
我国的发展规划已经进入了“十三五”时期,得益于科学合理的五年规划战略,使得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成绩表明,这种立足长远、统筹规划的发展模式是社会发展的最优模式。在我国的现代生态林业发展中,也应该考虑长远,从国家层面出台顶层规划,并且结合各地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建设制度的优越性,把我国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规划全面落实,扎实向前推进。
3.4增加现代林业发展方面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增加发展现代林业的资金投入,真正落实生态工程建设的相关资金,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展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述。第一,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逐渐提高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资金的预算,从而确保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进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快速进行。第二,提高一些有关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道路、机械设备等。加强在森林防火、林木种苗、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第三,商品林补偿与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增强沿海防护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现代林业发展方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5建立推广网络
林业技术的推广体系是国家对林业支持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广的过程中,乡镇的林业技术推广人员是与林农接触频繁的人,因此,建立健全以乡镇为基础的推广机制是推广林业技术的主要途径。建立起推广站点以后还要综合管理,要及时解决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推广机构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同时在各级政府中建立林业推广网络,这样就可以为广大林农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结语
在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推广林业技术的力度,并且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进而使我国的林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我国在林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林农没有认到林业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还受到资金的影响,使林业技术推广不到位。这就要提高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广大林业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林业技术推广的意义,使林业技术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关系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两者是相互制约、矛盾,又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如何认识和协调二者的关系的问题是林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人们对森林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林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人们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日趋完善。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与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木材和林业副产品来实现的,是直接可见的经济效益。而林业生态的建设是通过保护和恢复森林,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直接可见的。要发展林业产业就要充分消耗森林资源,而要建设林业生态,就要保护和恢复森林,避免对森林的破坏。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和制约的。
(二)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只有矛盾与制约的关系,二者之间有更重要的依存与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的依存与促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1.二者都是以森林为基础。林业产业的发展就是充分利用森林的各种林业资源,通过经营销售把森林资源转变经济效益,如果没有森林,那林业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没有森林,就不存在林业生态。所以,二者都是以森林为对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在林业产业来讲,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对于林业生态来说,森林的覆盖率和质量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
林业生态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可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但是如果森林生态遭到破换,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和质量都会下降,那么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受到影响。林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主要是依靠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如果过度砍伐,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就会造成森林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影响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降低林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二者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只有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够达成双赢的局面。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洪水、沙尘暴、我国南方冰雪天气等等,洪水的背后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土地沙漠化;南方冰雪天气的背后是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事实上,不止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危机,当前全世界同样普遍存在洪水、沙尘暴、极端天气等等生态危机。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每种生态危机都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关联。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只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忽视了林业生态建设,过分的砍伐森林,极大的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当林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涌现,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林业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能够保护好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环境,美化城市环境。所以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注重对森林的保护和维护。
三、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的日益突出,我国也相继启动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也快速发展起来,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局部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分布不均匀,经营水平低;我国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对于森林资源仍然有着巨大的消耗;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林业行业的各项改革缓慢;主要林区的地区不能完全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林业生态建设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四、抓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抓好林业生态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和技术研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良种苗的培育水平,同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赔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
五、结语
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日趋突出,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因此,在林业产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研究,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姜东涛.浅论林业改革的重要课题——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1993(4).
[2] 李永宁,孟宪宇,黄选瑞,等.森林经营管理系统的多层次结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1).
2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由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近几年来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气候、地理环境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仍比较薄弱,比起发达国家尚远远不如。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林业资源的过度采伐,导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约达到了国土面积的37.2%,进而造成我国的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已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问题非常突出,其导致沙尘暴灾害频繁,而又由于受到生态和技术等的限制,这些沙漠化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难度都很大,目前所得的治理效果尚不是很明显;3)虽然政府为了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如凭证采伐林制度、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及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等,但我国目前的森林乱砍滥伐、无证采伐及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屡见不鲜;4)我国的湿地泥沙淤泥现象依然严重,而且很多濒危动物都因此而逐渐消失,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5)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较小,且森林质量和物种多样化程度也较低,森林难以发挥出自身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鉴于此,我国当前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并积极探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1明确基本思路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以促进人口发展、资源发展及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实现区域突破,着眼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土地石漠化治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和抢救濒危物种,想方设法增强森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政府应当要正确处理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重点和一般之间的关系、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及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对生态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态建设工作,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尽量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赢局面。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之时,应当要先重点后一般,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方优先治理,并大力建设林草植被,增大绿化面积。在大面上,应当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江黄河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进行绿化的同时不断增强森林的生态效能;而在点上则应当要抓紧森立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废弃工矿地来进行绿化,尽量增加森林面积。
3.2抓紧工作重点
目前我国约有二十多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保护地区,这是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而目前比较重点的治理工程有青藏高原生态屏蔽系统、东北防护林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南方丘陵山地带水土治理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要以重点工程带动为主,充分改造原本的低质低效林。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相关科学技术,并依靠分散的物资和劳动力,实现人工措施与自然措施的有机结合,从而一步步恢复林草植被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同时还要优化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此项工作与民生建设联系在一起,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3.3完善相关制度
若想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拥有一系列完善健全的管理政策制度。因此,当前政府和林业部门必须要在已有政策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国情和地域因素,总结过往经验,学习国外理念,不断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大力打击乱砍滥伐等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47-01
本文就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两个问题提出作者的见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 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1.1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缓解温室效应、固土保水、防风挡沙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优劣。
1.2 科学的林业生产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自然资源。科学的林业生产,可以使森林资源得到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实现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促进循环经济的增长。
1.3 通过林业生产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
在能源消耗日趋严重的今天,如何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目前,在我国林业生产中研制出的林业生物质能源,能够替代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有利于促进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4 林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生态文化的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义重大。然而,“文化”毕竟是抽象的事物,很难让人们普遍理解与接受。而林业生产则可以成为一种将其物质化的媒介,通过林业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的过程,让人们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意义,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2 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实行合理采伐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坚持合理采伐的原则,尽量避免对林业生态的破坏。目前,“生态采伐”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首先,要对于森林整体的林木数量、种类、搭配等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森林树种的多样性、互补性与共生性不受破坏。其次,在采伐过程中,通过对森林自然景观特征的观察,以及对于自然燃烧、风倒等现象的分析,采取一定的人为干扰来维护林木的茁壮成长。例如,通过人工干预消灭病虫害,铲除部分林下植物。最后,利用风倒,形成适当的林窗和林隙,促进森林的繁茂生长。
2.2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实行分类管理
所谓分类管理,是指根据林木在改善生态、原料供给、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不同功能,以自然特征为界限,将森林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进行分类管理,以此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林业分类管理过程中,要加强林业计划体系建设,使其具备对于森林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发挥指导与约束作用,确保林业生态、林业供给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和谐发展。
2.3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自然保护
自然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与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而加强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珍贵稀有树种不受破坏,保持林业生态的平衡稳定,是自然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不仅能够扩大林业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还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谓一举多得,是维护林业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5 在林业生产中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包括对能源与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包括对能源与环境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可谓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将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科技进步结合起来。以科技的力量来推动经济发展,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以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落后局面,减少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给林业生态带来的巨大危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科技兴林”战略:(1)建立健全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促使企业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形成科技型的林业生产与发展模式,达到改善林业生态、提高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2)加大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将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同林业生产结合起来,不仅要推动林业生产相关技术的研发,同时也要通过大力开展技术承包、鼓励技术转让、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新型技术的应用,将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加深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搞好监测与管理工作,随时关注林业生态系统的各项指标,改善林业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管理水平。(4)调整树种结构,引进良种壮苗,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树苗的培育水平。(5)推动木材砍伐、加工与制造技术革新,促进木材工业的发展,减少木材消耗与浪费,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林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
2.6 优化林业生产结构
优化林业生产结构,既是提升林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需求,也是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更是改善林业生态的关键之所在。(1)林业生产结构调整战略。首先,从第一产业角度来讲,要加快防护林、速生丰产林以及名贵特级经济林等的种植与开发,同时,要推进周期较短的工业或其他原料林的建设,实现高产、高效的林业开发。其次,从第二产业角度来讲,要重视新品开发,以及加工制造技术的革新,实现由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经济加工的转变。最后,从第三产业角度来讲,要合理进行花卉种植、旅游开发等产业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林业生产结构调整原则。林业生产结构调整应该遵循“保优、促新、联动”的原则,也就是在保持原有优势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培育新品种、实行深加工等方式,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与此同时,带动附属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生产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产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充分从林业生产“保持生态平衡、满足建设需求、实现经济效益”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促进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们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水平以及环境质量水平的稳步提高。只有积极调整林业生产结构,才能不断提升林业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提高单位林地的经济效益,避免通过大面积毁林来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1999-200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比第五次(1994-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年均完成725万公顷;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749万公顷,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见表1。
1.2.1 荒漠化。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2,并以每年约2500 km2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亿人口造成威胁,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1.2.2 洪涝和沙尘暴。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1.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1.3.1 林木生长量低。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加上国家资金投人不足,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致使林分质量差,林木生长率很低,见表2。
1.3.2 资源消耗量大。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自50年代以来,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1.3.3 开垦林地。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土地资源有限,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刀耕火种,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1.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1.4.1 合理的生态采伐。生态采伐的原则是,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1.4.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截至2003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12.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处;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有很大推动作用。
1.4.3 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管理。以生态和社会需求为主,兼顾经济利用,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分类发展。一是按生态、社会和经济利用的要求,将森林按区域进行分类经营和管理。区域的划分不是按行政区域,而是按资源的自然特征划分,更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管理效率。二是林业计划体系应有权威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林业的规划是建立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上的,这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保证了林业计划制定和实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任务明确。三是林业计划体系将基本森林资源计划与重要林产品长期供求预测联系起来,作为林业发展的长期方向和制定林业政策的指南,这样的计划体系既突出生态建设,又强调了林产品生产的重要性,用材与生态利用兼顾,有利于引导林产品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预测,组织森林培育和经营,使培育与生产不脱节。四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林业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使计划落到实处,并充分尊重生产经营者的权益。
1.4.4 加快国有林改革。第一,明确国有林的地位和作用。国有林的作用已向生态环境、游憩娱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文化教育等多用途利用发展,其地位就是担负着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支持,同时,也承担着相当的木材生产任务;第二,改革国有林经营机制减员增效,提高国有林的经营效益;第三,增强国家对国有公益林的财政支持。中国的国有林承担着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没有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有林森林生态防护功能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当增强国家对国有公益林的支持。
2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培养技术管理人员,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加强城市绿化,有计划植树造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