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DOI:10.13939/ki.zgsc.2015.05. 011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数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无法承受之前高速发展的负担,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已成必然。从劳动投入看,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渐放缓。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我国较大一部分储蓄将被用作养老,这促使我国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可以预见,我国未来经济将进入新常态,增长速率将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且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就中国经济未来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解析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布置了今年经济工作,确定了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更加详细地总结了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为我国未来经济中长期增长奠定了理论分析基础。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克服困难,必须从八个方面入手,即注重满足人们需求、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同时也为我国2015年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提出了方向和目标。结合以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为2015年深化改革的工作应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平衡
2015年经济工作的任务,首先应是努力保持经济增长,“要求保持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拖地的总体思路”。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顶层设计经济政策时,应权衡二者关系,协调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和谐发展,避免因一味依赖扩大投资拉动经济,而错过转型最佳时期,进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稳步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也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初步核算如下图,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比重约为10.2:42.8:46.0,第三产业比重近年来虽得以明显提升,但与国际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转变结构必须以平衡三大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为重点,促进结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为经济长久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永久动力。对于第一产业而言,必须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生产资料资源流转为纽带,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实现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第二产业则必须实现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其重在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着重发挥人力资源与软科学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迎接新技工时代的来临。而第三产业则需协调高低端行业的发展,利用中低端服务业吸收就业人口,解决就业难题,并以高端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辅助其他产业转型,改变消费结构,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有序、有效的改革。在促进产业转型、平衡三产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在每一行业中设立技术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力求以示范企业带动产业革新与转型。当然各级政府在注重平衡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关系的同时,应该着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一“第四产业”的发展,力图通过科技带动其他三大产业的革新升级。
二、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再造市场经济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5年第二点工作任务是积极发现培育增长点,“要求各级政府在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必须依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原则,激发我国的巨大经济增长潜力”。为此各级政府需优化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构建市场平台、实践人才强国。政府需通过简政放权,减少经济增长对政策刺激的依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杠杆,以增加民间投资效率、刺激大众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干预,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增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经营能力,同时引导国企提升管理能力,加快国际化进程,以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在此基础之上,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手段,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平台。平等保护各类资本,发挥民企反应快速的有点,以加强民营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民营资本投资效率。并且利用倒逼手段,迫使国有企业实行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当然在给予民营企业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发挥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各自比较优势,利用国有企业的实力与民营企业的活力激发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战略调整与全面升级。人才强国的实践也是不可或缺,而本次经济会议也明确了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目前,中央及各级政府虽然已制定了中长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根本保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未能深层次的挖掘人力资本的潜力,其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深入践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应以调整与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招人、留人、用人体制机制,并辅以资金项目等政策制度上的支持,构建国家级、区域性的专业化人才交流中心,以增强对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农村“三农”问题
2015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第三点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为此各级政府需夯实基础,加快农村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夯实农村已有改革成果,大力调动民间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改革中、参与到分配中、参与到经济发展中,以进一步加快农村体制改革,以最高效的方式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土地确权与农村房产“三权三证”的颁发,即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民在宅基地上所盖的房屋的房产权,以及与三权对应的三证,以此确保农民能够真正在土地市场中获得议价权,享受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当然在夯实农业改革基础之上,各地区仍需积极探索农业用地经营权流转模式创新,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探索联合社的发展,以市场化手段吸引工商资本,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经营。从下图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主要作物的单位年产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逐年得以提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进一步改善空间。当然,各地区可以利用此次取消城乡、农村户籍制度的契机,多地区联合构建农村跨地区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医疗的互联、互网、互治。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则需政府、市场、个人三方面合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探索小城镇模式,并且在区域内平衡教育资源,建设小城镇中心教育机构,以增加农民获取优良教育资源的能力。
四、优化经济空间平衡区域和谐发展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是我国每年经济中作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在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基础上,继续施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这就要求各地区政府以科技为纽带,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科技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未来应对多变经济局势的利器,各地区政府应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创建从科学研究到商业实践的畅通渠道,真正达到带动产业升级的目的。各地区可以利用高校资源,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健全知识产业产业化体系,以便充分发掘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做好技术本土化工作,以人才为纽带,促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各地在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时,可以鼓励大型国有企业牵头企业,成立联合体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建议国家政府可以给予科技公司先期的资金、政策、后勤支持,但也必须通过法制手段规范科技企业社会责任与义务,使科技创新在法制化、现代化的治理模式下运行,避免有碍社会公平的现象出现。
针对企业而言,要充分认识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品牌不仅局限于一种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创新,实现产业不断升级的原动力,因此应将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品牌创新三者融合在一起,大力发展品牌经济,进而提升企业生命力。会议还要求各地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坏境。为此各级政府需发展生态文明,调整能源消费。在世界经济低碳化的背景下,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就要求中国经济转变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减少碳排放量。下图列举了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发现高碳排的化石能源在我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石油资源相对匮乏,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于近期无法改变,所以充分利用现有储备资源,探索新型煤炭利用模式,研发煤炭洁净转化技术就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实现经济低碳化的重要途径。当然除此之外,我国必须重视新型能源资源的开发,如页岩气、太阳能、水利等技术,并且逐步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逐渐实现经济低碳化甚至零排放的目标,成功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在调整能源消费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分行业、分企业设立能源消费额度,控制高碳排能源消费总量,并且允许能源消费额度交易,以市场化手段重金流转额度,以给予低碳排企业社会补偿。必要时可以建立清洁能源使用基金,以鼓励低碳经济发展。
五、完善保障体制促进民生改善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一直以来是我党工作的根本,本次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惠民生的重点放在了制度的突破,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私立,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增强信心,保持心态,适应经济新常态,是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导向,但只有利用惠及民生的改革与措施才能真正建立起深化改革与增强民众信心之间的联系,才能激发社会积极性,使广大公民参与改革,为深化改革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打破利益集团的束缚提供坚强后盾,当然在惠民生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行,同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避免利益集团的再生,保障社会分配的长期公平、公正、公开。为此各地必须在现有废除城乡户籍制度的基础之上,统一城乡养老制度,完善社会救助机制,鼓励商业保险发展,同时也必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作建设力度,满足群众的住房要求,最终使得群众在消费之余没有后顾之忧,真正做到能消费而又敢消费。各级政府可以积极鼓励市场化建立养老产业园,解决老人养老问题,从制度上保障医疗、教育等问题,进而可以培育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鼓励网络消费、休闲消费,刺激消费,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使得全国人民最终实现中国梦。
注释:
①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orkspace/index;jsessionid=6F0D3CA25E7016696912D34560DC1A8A?m=hgnd.
②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orkspace/index;jsessionid=6F0D3CA25E7016696912D34560DC1A8A?m=hgnd.
③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orkspace/index;jsessionid=6F0D3CA25E7016696912D34560DC1A8A?m=hgnd.
参考文献:
[1]齐海山,袁军宝,陈刚等. 适应经济新常态[J]. 半月谈,2014(10):32-34.
[2]杨兴友. 科学认识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J]. 理论与当代,2014(11).
[3]胡国荣. 适应新常态主动求作为[J]. 浙江经济,2014,(16).
一、新常态经济是一种内涵更加科学的经济形态
新常态是旧常态经历长期演化到一定阶段后,内在逻辑规律演绎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内涵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核心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机制转换。因此,在发展理念上,要树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核算方式,以发展代替增长;在发展思维上,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有机联系,拒绝产能过剩和过度消费。
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合理
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为: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四是第三产业突飞猛进。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要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积累智慧资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同时,还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向产业的中高端延伸;做大做中国的制造业。
三、中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够储存更大的发展潜能
按照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经济发展在逻辑演进过程中,不可能长期以很高的速度运行;它受到很多因素的牵制,存在很多的环境阻抗,而这些风险和阻力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还有很多的限制因素,如“木桶理论”的限制。像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目前的经济增长率仅仅为2%~3%。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运用正面激励和倒逼机制,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新动力、第三产业和创造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科学管理、内涵集约、绿色环保,同样可以实现经济的健康运行。
四、科技创新动力使得经济发展更健康
科学技术具有聚合效应,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吸引力、渗透力和爆发力。它是一种结构型增长动力,能够大大减弱边际成本递增、规模收益递减,资源环境限制、经济活动的风险,区域发展不平等、负的外部性等;提升经济发展的品质和效益,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10%,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0%~50%。创新不足、不实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五、市场经济主导使得经济发展品位更高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政府工作的职能应该秉承服务至上的理念,特别是在宏观调控、区域均衡发展、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政府的职能在于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方向,避免过度膨胀和萎缩(经济危机)。要加大市场经济的自身发展空间,按照其内在的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如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供求关系规律。形成良好的负反馈网络,及时调整偏差。
六、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持续稳定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2%,2000年这一比重跃升至7%,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5.5%,且仍呈上升趋势。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2015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67.67万亿元,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二位,已是举世公认的经济大国。
2.人均国民总收入大幅增加,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按图表集法统计,2012年人均GNI为5 870美元,2013年达到6 710美元,2014年达到7 400美元,2015年增加到约7 8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计算口径及分组标准,2010年我国实行了由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到中等偏上水平的重大跨越。2015年,我国有10个省份进入“1万美元俱乐部”,其中天津、北京、上海、江苏等四个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17 505美元、17 139美元、16 524美元和14 142美元,已经超过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3.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能源、化工、建材、交通运输设备以及各种消费品领域,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2010年我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为19.8%,超过美国占比12.4%,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高铁”作为制造业的最响亮名片,2015年末已达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我国(包括港澳台地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95家增加到2014年的106家,位居全球第二位,已接近美国,远超日本。
4.对外货物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服务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比重快速提升,先后超越英、法、德、日本和美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8 169亿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1.0%,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82年进出口额仅为44亿美元,2013年对外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 39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2014年达6 043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5.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前列,对外直接投资稳居第三位。2015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1 263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6.4%(增速按人民币计算),仅次于美国和中国香港,居世界第三位。十以来我国实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筹建亚投行等,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推动者,对外直接投资屡创历史新高。2015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 180.2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
6.国家竞争力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测算,2014年我国国际竞争力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其中,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第28位,效率增强指数排名第30位,创新与成熟度指数排名第33位。
可以说,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已成功跃居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同发达国家还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二、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1.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可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对我国形成“上压”效应。以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4.0”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将对我国吸引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向低收入国家转移,对我国形成“下挤”效应。中低收入国家积极模仿我国的发展路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对我国形成替代效应。另外,大国间博弈强度加大,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同时,美国提出新丝绸之路、提出TPP等新的贸易模式,俄罗斯提出“中亚经济联盟”等,对我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形成了挑战。因此“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将会越来越不宽松。
2.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2007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不少国家实现了独立,努力跨越了贫困,进入了中等收入发展水平阶段,实现了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由于错失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契机,大多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些国家之所以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错失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契机,未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导致经济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停滞增长。按实际银行的计算口径及分组标准,我国于2010年开始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组,“十三五”时期将是决定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握住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
3.长期增长动力衰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一直被视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但是现在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我国已经进入严重的老龄化时代。2015年我国劳动力规模由2012年的9.37亿降至9.11亿,这是我国劳动力人口连续4年绝对值下降。虽然我们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会有所缓解,但是短期内不足以扭转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结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因此倒逼我们由依赖要素驱动转向依赖创新驱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4.结构调整需要“补课”。长期以来,我国速度优先的追赶超越路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问题日趋突出。从产业结构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不够高;从需求结构看,投资与消费关系仍然严重失衡,内需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现有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经不能支撑原有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趋势和重大的历史任务。
5.资源环境约束日渐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主要以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土地、能源、资源等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日渐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以消耗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三、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1.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和倒逼节点,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打造服务型政府。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组织自律管理的、公民法人能够自主决定的,取消行政许可,同时加强事后监督。政府要科学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导向政策,清除文件和规章制度管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平等、自由、公平的法制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适度收缩经济职能,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减少对投资的依赖,强化民生保障,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水平。另外,各级政府要改变GDP考核导向,统筹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更加注重效益考评,把发展的立足点提高到质量和效益上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08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1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分析
1.1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分析
后危机时代,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成为新的发展主题。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在生产函数中除去了对于劳动的投入和资源的投入,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拉动经济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分析发现,现有研究的普遍结论将其归结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TFP)3个维度。这些研究结果均在一点达成一致,资本投入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贡献占比最大,而技术进步的贡献很小。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投资驱动收到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减退,这就要求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关于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研究已比较系统全面。在创新驱动经济的研究中,通常引用科学研究与试验性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这一概念进行描述。
1.2 我国R&D投资的一些事实与比较
图1 各经济部门R&D投入情况
由图1看出,我国关于R&D投入不论是总量还是占GDP的比重上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在2000年以后显著提升,从1998年的551.1亿元到2014年13 015.1亿元,比例从1998年的0.6%上升到2014年的2%,增幅显著。其中,企业在R&D的投入上增幅最大,其次是政府,最后是高校研究机构。
省际的数据则表明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以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江苏、广东)在R&d投入上始终高于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从数据来看,2008年后,私营企业活动密集的地域(江苏、上海、广东)在R&D上的投入显著超过北京以及西南地区。而在西南地区来看,处于经济辐射中心的四川在R&D投入上也显著超过了云南和贵州。
基于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的数据在时间跨度上相对较短,本文对于数据选取采用省级数据进行分析,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8-2014年。所有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科技年鉴》的数据梳理得到,其余各变量数据均从中国统计局网站获得。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观察到R&D资本的投入明显促进了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数据表明R&D投入和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正向关系,R&D投入规模越大人均的GDP越高。其中可以明显看出,东部发达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
不难看出,我国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远远低于研究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对比经济发达地区与西南地区,可以得出经济发达地区在研究投入上远高于西南地区,从而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物质资本和研究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均高于西南地区。
2 新常态下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选取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构建完善的体制制度。体制改革是其他改革开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通过科研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调动众多科研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新常态下,为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尤其创新产业,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供给的核心在于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创新驱动力要在经济增长的比重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致力于促进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通过新兴产业的介入与技术革新的方式实现传统产能过剩的行业转型发展,提升产能的整体质量。其中,尤其要通过新兴产业发展来促进农业、交通教育等战略重点的发展。让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服务,这一方面是改造与发展传统产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新兴产业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了一定的传统产业基础,新兴产业才能较为顺利地发展,使经济结构更加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
3 结 语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人“新常态”,物流业作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产业,行业发展结束过去十多年的20%以上的高增L,总体运行进入高资源要素成本的温和增长阶段。义乌地处浙江省中部,不依江傍海、无自然禀赋,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无中生有”,成就了世界小商品集散中心的奇迹。义乌物流行业从1985年萌芽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支撑并带动着义乌整体商贸业的发展。近年来,义乌市物流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物流产业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须正视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义乌物流业将面临结构性矛盾。
1义乌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1.1发展速度快,运量大,网络全
义乌物流是以小商品贸易为主导的商贸物流,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物流业从最初的联托运市场到“一带一路”枢纽城市,走出了一条“因市而生、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2013年,义乌市被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列为国际陆港城市,随着国际陆港城市建设的推进,公、铁、空、海、邮齐头并进的立体物流格局已初步形成。国内物流可以直达全国321个城市,1 502个县级以上网点,国际物流可通达219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2016年义乌商贸货运量达到6 411.55万吨;海关实际监管出口集装88.56万标箱。截至2016年底,全市拥有国内物流企业1 639家、国际物流企业1 056家、快递物流企业134家、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企业100余家。
1.2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以来,义乌市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现有的8个国际、国内物流场站(包括:义乌港一期、B型保税物流中心、江东货运市场、江北下朱临时货运站、铁路口岸一期、互换局过渡工程、普洛斯物流园、快递集聚中心)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在各大物流场站处于饱和的情况下,仍有大量物流企业零散分布在市区旧村改造的四层半小区内(如:樊村等)。物流设施和管理模式落后,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
1.3企业规模小,经营模式落后
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截至2016年底,A级以上企业仅有57家。企业经营还处在管理手段单一、货物对接方式原始、调度技术低下的粗放阶段,缺乏现代化、标准化的信息资源支撑,物流资源“有点无网”“有网不畅”,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建设落后。大部分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仍沿袭传统物流模式,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理念尚未形成。绝大多数零担货运企业经营仍停留在“夫妻店”“家庭作坊”式的运输企业层次,营业范围仅定位于“为车配货”“为货找车”,物流资源、功能、要素之间转化衔接水平有待提升,导致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
2新常态下义乌物流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义乌物流业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来自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的高品质物流服务需求倒逼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物流企业面临要素成本日趋上涨和激烈市场竞争带来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双重压力。
2.1专业物流人才短缺
据统计,义乌物流行业现有从业人员中,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不到40%,而国内物流行业工作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约占70%。近年来,义乌物流行业的迅速变革创新,产生大量新型物流人才需求,2014-2016年,“物流师”被连续列入义乌市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专业物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物流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义乌物流行业发展的瓶颈。
2.2物流运营技术落后
目前,大多数物流仓库管理与作业自动化程度低,运输工具陈旧,物流作业程序缺乏现代组织技术和管理思想的指导,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供应链专业化的要求。以仓储运输工具为例,物流装卸搬运大多依靠人工操作,专业化水平低,自动化装卸设备短缺,无法满足冷链物流等专业化仓库需求。
2.3物流信息化建设缓慢
一方面,行业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展缓慢,物流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缺乏一个可以供企业之间交易交流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现代组织技术和管理思想的指导,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在智能运输、智慧仓储、信息作业等方面一体化的要求。
2.4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物流企业大多是由传统的个体联托运部、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及服务范围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数不多,数量和规模都达不到一定水平。现有物流企业中,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提供供应链全过程管理服务、增值性物流服务的企业几乎没有,特别是国内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公路联托运等传统物流行业,涵盖现代电子商务、智能物流配送、大型连锁经营的企业少。
3义乌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义乌作为新丝绸之路的起点,积极融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完成义乌市物流业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3.1政府层面
3.1.1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全面提高义乌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二是与地方高校合作,全面开展国内物流行业在职人员的“职中”培训,充实一线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三是由政府部门引导,鼓励行业企业与地方高校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地方高校(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适应本地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3.1.2积极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以陆港新区为重点,打造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发展聚集区、现代物流新的增长。加大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力度,如快递物流集聚中心、铁路口岸一期全面建成投用;加快完善航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为拓展航空物流功能提供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义新欧”公路运输中心、国内公路港物流中心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科学规划建设国际国内物流通道路径,借助对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机遇,发挥“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连通中亚和欧洲的优势,推进双向开放,实现双向融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大通道。
3.1.3主导推动物流业资源整合
抓好物流设施整合和物流网络的整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杠杆配置手段整合物流运力,加快推动整合现有物流设施,促进货运配载社会化;探索企业、银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发起股权投资基金,运用市场导向进一步引入产业内外“热钱”“活水”投资物流领域,实现以金融资本助力物流企业发展升级;支持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不断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形成一批本地专业化的大型优势物流企业。
3.1.4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通过对物流企业的宣传教育,鼓励其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通过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物流伙伴的合作,提高物流系统效率。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部门或企业,开发国内物流信息化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收货人与发货人、货主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有效对接。推动智能仓储、智能交通、智能配送等智能物流发展,支持物流园区互联互通,提高仓储利用效率;鼓励物流企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研究推广物流云服务。
3.2行I层面
3.2.1与时俱进,优化行业协会管理制度
以联托运协会为例,协会会员企业数量偏少、现任副会长以上管理人员年龄偏高,协会管理制度早已过时,协会管理部门应及时督促其吸纳更多的会员企业,并完成协会管理人员的新老更替,完善并优化协会管理制度,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和制度,在管理和引导义乌物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必要的作用。
3.2.2优化结构,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行业企业经营从单一物流向多元物流转变;从传统物流业向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物流供应链转变;从线性物流模式向物流平台化转变。培育壮大义乌本地物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平台型物流企业集团,打造规模化新优势,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3.3企业层面
3.3.1转变经营理念,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主动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框框。不断学习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案例,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资源,逐步培育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小微物流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入股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优势互补,提高物流服务能力。
3.3.2建立信息系统,提升服务质量
当前国家面临国内外的复杂形式,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负担着各方面建设任务,需要我国经济体更有活力的向前发展。从制造业的发展来看,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个无可厚非。但中国制造大多只是做了产业链最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还带来了诸多问题,希望脱离代工性质的企业近些年一直在探讨和搜寻着从OEM到ODM、OBM、OSM的转变。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如何品牌化、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制造业的时代命题。而工业设计已成为制造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其最大的本质是在协调关系中集成整合知识、资源进行创新,是产业结构的创新机制,将在我国加快经济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工业设计的发展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工业设计都表示出了足够的重视,在政府部门的有效推动下、产学研一体化、资金的支持下,完善工业设计平台建设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激活创新单元,构建创新服务体系。
打造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在政府的方向指引下,全国各省市出现了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园区的热潮,但少有健全的工业设计综合平台。健全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应集合投融资平台、创意交流平台、企业协作平台、技术支持平台、公共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工业交易平台、人才资源平台、工业设计教育平台、报表与项目申报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及时通讯平台、联盟互动平台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可促进工业设计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经济体建设。
工业设计平台建设可延伸和连接各科学技术、各行业。工业设计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具有导向性,应将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到一起发展协同创新的模式,起到协调各科学技术、产业链的各个阶段、各行业的作用。只有结合设计创新与科技创新,才能有效推动设计和科技向前发展,创新经济体才会真正被激活。
从国家战略层面讲,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可以有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和拉动文化建设,完善社会建设、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加强工业设计平台建设也会很大程度上完善工业设计机制的建设,促进工业设计大力发展,从而在构建创新型经济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克思揭示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即W=C+V+M。C代表不变资本转移到新产品中的价值,可以理解为折旧,这部分的比例相对固定;v代表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M代表剩余价值,在现实中分为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两个部分。从现实情况来看,相比于劳动者获得的工资福利等的增长速度,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会更快,这即意味着,在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收入总体上不仅不会降低,可能?有所提高。根据上述分析,只能从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上来。政府要节约支出,提高行政效率,进行结构性减税,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支持。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统计分析,在2004年~2014年间,我国企业参与到全球化的并购交易的规模不断提高,在这十年间的并购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交易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5%,2015年对外并购的规模为1 115亿美元,在2016年1月份~6月份,由中国企业发起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达1 210亿美元。由此看来,中国参与海外并购的热情持续升温,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参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方式。
二、 中国经济的问题分析
1. 经济结构面临的转型升级。
(1)农业方面。对于农业现代化来说,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市场化、品牌化和信息化。目前我国在农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巨大;二是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巨大;三是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根据中科院2008年的研究报告,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存在着超过100年的巨大差距;四是代表和维护农民权益的组织还普遍缺乏和不足。
(2)工业方面。一方面是产能严重过剩。我国的产能过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而当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时,则是达到了较为全面的过剩局面,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从而也就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再一方面是我国的技术基础底子比较薄弱,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都不高,专利技术和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加和提高。
(3)服务业方面。与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则显得相对滞后,并且这种滞后的状态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与世界水平相比,无论是从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来衡量,中国的服务业发展都长期滞后于世界产业结构的平均水平。中国的就业结构为34.8:29.5:35.7,而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3.8:22.7:63. 5,中国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
2. 发展动力面临的优化组合。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十分突出,但长期依靠高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已经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诸如经济增长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水分、高浪费等,还有地方政府的高负债,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是“资不抵债”了。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一段时期的消化吸收,再依靠扩张投资加速经济增长将得不偿失。
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了我国以前依靠劳动力数量取得发展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人口红利正逐渐丧失。数据分析显示,如果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做适当调整,未来中国的青少年占比将越来越少,老年人占比将越来越多,中国的养老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劳动力的质量迫切需要改善。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当中,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依然存在着以下的不利条件:人力资本质量不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匹配度不足、人力资本的技能或知识结构和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足等,这些都会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3.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体制也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完善,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是经济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是受到了世界经济变革的影响。在全球经济经历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我国经济依旧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增长,为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拉动的作用,不论在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我国持续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和优化的结果。
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和政府债务问题,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经济结构中的总体性矛盾,但这些问题只是长期性问题的短期表象,是阶段性的一种表现方式。为了认清这种短期表象,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结构性问题,要发现问题的本质,避免被短期表象所困扰,要坚持持续不断发展的长期理念,坚定不移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以包容的心态实施对外开放,坚信挑战与机遇共存,稳中求进,不断发现机遇,在前行中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与发展,肩负起大国应有的使命。
三、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1.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新常态下,我国需要转变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以转变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第一,由目前的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种方式协调拉动的方向转变;第二,由目前的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的方向转变;第三,由目前的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索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方向转变。
2. 实施“走出去”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设立的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间的在亚洲范围内的多边开发机构。一定程度上其可以满足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同时也可以有效发挥中国的生产能力优势。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基础设施建造的各个方面具备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和能力,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领域已具备比较先进的工程建造能力。与此同时,我国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在顺应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所提出的,是中国加强区域合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新构想。
3.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型。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实现从GDP崇拜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这一转向的前提和关键是改革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再把GDP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而代之以改善“公共服务”,要把就业、教育、卫生、治安、环境以及居民收入、消费差距等作为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在收入分配方面,总体的原则是要不断增加我国的GDP,从而提高我国的人均GDP水平,而且还要考虑到微观的个体,要不断增加个人的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作为市场上的交易双方,看作身份平等的买卖两方进行交易,因此双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政府要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实现财政转型。要由片面的“经济建设型财政”“工业投资型财政”和“出口加工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政府通过合理规划和使用财政资金,将财政资金用在提高公共服务和民生设施的项目之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采取PPP、BOT等模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当中,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比重,从而增加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和规模。
4. 加快企业的全面转型。经济转型最终要落实到企业转型上,如果企业不转型,经济转型就是一句空话。企业转型既要重视企业组织结构、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管理方式的转型,更要重视“人”在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市场调查发现,在2 446位参加调查的企业家当中,一半以上的被采访企业家觉得在制约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众多因素当中,“创新人才缺乏”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排在所有9个选项的第一位。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其转型的适应能力就强,转型相对容易一些;相反,技术创新能力弱的企业,其转型的适应能力就弱,转型就十分困难。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从理念、文化、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全面加强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培养。
5.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以科技进步和发展带动经济的转型与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当代许多国家都把建立以促进形成科技成果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提高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一大法宝。
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构筑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必经途径,是我国顺应经济新常态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促使的,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科技创新的发展和竞争,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不变主题。当面我国在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但我们依然需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亩?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生产力的先进与否。所以,我国要在当今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自身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利用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提高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竞争力和话语权,这是大势所趋和客观规律使然。
6. 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创新。产业要实现转型与升级,技术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不管是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或者是我国之前的历次产业升级,都必然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技术的创新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变迁历程。从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时期来看,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正在面临着重大的转变,以往我们走的是以要素驱动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但随着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以往靠消耗资源换取经济的发展道路已经行不通,取而代之的是以创新驱动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需要向创新的政策转变。以往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是一种传统型的政策,是以低成本的要素来换取竞争优势,在新形势下,这种传统的产业驱动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的发展,因此,首先是要推动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完全升级,支持创新活动的开展;其次是要推动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引导创新要素向最优的领域进行配置;最后是要通过加快改革和强化制度建设来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消除垄断现象的存在,以此保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的统一,从而为技术创新创造公平的市场土壤。
另一方面,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良性互动。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具体层面,通过产业链来引导创新链的构建,以制定全局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规划来推进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落实。另外以创新链来支撑产业链的发展,进而实现资源的整合,产业和创新两者之间良性互动,实现联动式的发展模式。
再一方面,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为了保障技术创新,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法律框架和体系。除此之外,需要加强在政策层面的积极引导,如果经济发展政策可以客观的反映当前经济的特征和要求,那么这种政策就能实现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而促使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真正实现技术创新的制度化引导。
四、 新常态下的中国对外投资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加快实现转型和升级的同时,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寻找和挖掘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寻找对外投资的机会,以此扩大企业规模,以更廉价的生产要素降低企业成本,并在海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地位。
在我国的内部来看,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社会中充裕的流动性也为中国企业向海外实施扩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国内企业向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学习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来看,中国日渐在全球经济和实务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从而也就提高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欧洲的债务危机也给我国企业提供了低价收购欧洲企业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对外投资,而且国外也需要我国企业到当地进行投资,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期,中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也正在面临着新的形势和经历着新的变化。
首先,我国主导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我国海外并购的步伐。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国家层面鼓励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的加入到海外投资和并购的浪潮中。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进一步走出国门,不同行业借助并购沿线相关的企业,以此实现快速进行海外扩张的目的。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经济建设领域还是在科学技术领域,我国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迅猛相对应的,我国的地下资源也在被不断消耗着,其中,煤炭资源的开采量与消耗量甚为惊人,成为了与石油资源不相上下的应有最为广泛的能源,不仅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餐饮领域等,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煤炭资源的应用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并不平均,总体格局来看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贵州等地,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这些地区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及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但需要注意的是,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尽管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但是终将出现煤炭资源枯竭殆尽的一天,依靠单一结构发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终将要面临资源紧张的局面,且如今我国的经济开始增速回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因煤而兴的城市如何防止煤竭而亡的悲剧发生并实现新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二、经济新常态的概论
“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要建立在“经济常态”的基础上,常态指的即平常状态、正常状态,而新常态指的是经历了一段不正常状态时期后又逐渐地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以经济新常态便意味着经历了危机后的经济缓慢恢复的过程。如今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发展后迎来了增高回落阶段,也正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符合经济新常态的几项基本特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面临着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储备下降、结构调整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顺利度过这一关卡,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策略,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一)经济水平持续提升
煤炭资源被人们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生产的食粮,在煤炭资源的鼎盛时期,即俗称的“黄金十年”时期,煤炭资源型城市对煤炭资源实行了大规模的开采,继而对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使得其经济水平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并且持续提升。
(二)产业结构单一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创造价值收入、提高经济水平时过于依赖对资源的开采加工,即“导致了资源产业的超常规扩张,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煤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2]这就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方面过于单一,缺乏发展的空间。
(三)生态破坏严重
煤炭资源是地下蕴含的珍贵矿产资源,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大量开采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枯竭,且开采煤炭资源要对土地进行挖掘,这样就会破坏原有的土地结构,令地表内部中空脆弱,土地持续下沉,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四)缺乏创新探究
煤炭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大量的煤炭资源,在一味开采利用的过程中,执迷于对经济价值的盲目追求,过度抱有类似于“靠山吃山”的想法,而不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才力量的发展,城市整体尚处于教育水平、贸易水平、政治水平较为落后的阶段,城市缺乏对科研的创新探究。一旦煤炭资源面临紧张局势,煤炭资源型城市将会出现经济迅速下滑、风险急剧增加、产业链崩坍的弊端。
(五)城乡矛盾突出
煤炭开采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十分有限,加之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甚少,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利用时,将会促使人口不断聚集在城镇地区,导致了城镇地区的居住条件变得恶劣,且农村地区也因煤炭开采而阻碍了农作物的生产,城乡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差距逐渐加大,导致了不均衡的现象出现。
四、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调整的必要性
(一)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在矿产开采、工业生产等项目实施中被不断污染,煤炭资源型城市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污染更为恶劣,而环境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一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将会难以修复和改善,为此我国不能任由煤炭过度开采的行为发生,不能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加快调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变进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条件。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在不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意义不仅仅是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无碍,也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想有效消除人与自然的隔阂,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绿色”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因此转变煤炭型资源城市、调整其单一的产业链结构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前提条件。
五、煤炭型资源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对策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新常态时期,经济水平冲高回落,这对于煤炭资源的价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煤炭价格普遍偏低,为了增长收入价值,煤炭资源型城市肆意地开采煤炭资源,这种行为严重触及了国家的利益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煤炭型资源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转变与完善,是我国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解决的问题。
(一)调整产业结构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得利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人们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的开发,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极为单一,一旦资源出现枯竭,就会对唯一的产业结构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影响经济增长,更会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带来阻碍。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产业链的增加发展,以改善单一的产业结构,在发展煤炭资源的同时,不断发展丰富新的能源资源,力求打破这种纯粹的产业关系,通过对产业产品的精细研究加工而制定经济提升的水平。正是因为传统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采薇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了限制,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深化挖掘农业、工业的发展潜力外,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还应加强服务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全力开发旅游产业,丰富城市文化。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力度
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如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将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传统的肆意开采给煤炭资源乃至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煤炭资源型城市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需要从几大方面着手进行解决,首先,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秉持深究责任的态度,面对污染问题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对环境破坏问题的管理力度,才能有效制止煤炭资源的开采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破坏。另一方面,煤炭资源型城市应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来改善当前的煤炭开采浪费问题及污染问题,有效回收废弃物并加以合理利用,加强对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对于资源的有效节约,力求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
(三)加强教育水平,实现科技创新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对于人才与科技力量的重视程度便极低,甚至在科学研究与教育发展等方面不予理会,一味地追求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而科技与人才力量才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进行调整改革时应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断从国外引入先进科技成果,打造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为今后的产业链丰富延展起到技术支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人才价值的重视,对于教育工作的加强,可以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今后的转型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基础,实现单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向丰富、先进的生产方式大跨度转变提高。
六、结论
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其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以山西、新疆等地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依赖对煤炭的开采利用实现了经济增长,却也限制住了其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我国经济的增速回落,大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宏观调控摒弃大规模的非常规刺激措施,坚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能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3]借以改善我国能源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是资源型城市要认真执行贯彻的方法对策,才能不断“推动矿业城市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善,促进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4]
参考文献:
[1] 高燕,严勇.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研究及对策――以煤炭城市朔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27):129-130.
记者:解决温州问题,如何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重振实业精神?
【曾刚】:我想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温州的问题,可能是中国整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问题。目前来看,如果放在全球范围,也是全球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因为我们反复在强调金融改革方向,包括试点,其实我们也是。最初的想法是想说,通过加强对这些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温州金融改革当初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一点试点,其实是想探讨这个命题。它是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东部地区,当他们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原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的时候怎么样选择下一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东部发展问题,欧洲、美国都面临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大量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因为目前整个全球的经济不景气,小到温州这个地方也是这样,目前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不清楚的,因为升级换代已经到了这个位置,可能原来的制造业慢慢转出去,积累了那么多财富,去干什么呢?升级的空间是很小的,要发展大型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或者怎么样的,都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进入一个瓶颈,拿着这么多钱,实业这边竞争力在下降,往外转移,剩下的可能只能拿钱炒点钱,或者拿钱炒点房子,这是一个问题,是值得去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金融改革可以解决的。我们金融总体来讲是一个服务的行业,实体经济怎么去做呢?去支持它怎么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然我们可以改善实体经济的一些条件,比如我可以降低它的成本,资金更多,支持它的发展。但是如果它自己觉得这个行业没有机会了,就好像全球范围看起来没有一个好的行业是真正有机会的,这些钱不能投进去。不敢投进去就出现一个问题,我借钱给你,你自己也不愿意去投,结果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改善金融环境,金融改革,并不足以让它整体的运转起来,所以我们更多地讲,可能还要实体经济方面,实际的方法。这个是我想,不仅仅是金融改革的问题,像我们温州的这些企业家,东部的企业家能够在这样一个变化的环境当中,在这样的内外部的压力下,能不能寻找出一条新的升级换展的道路,如果他们成功了,它不仅可以带动我们经济金融的发展,也可以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闯出一条新路,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我是没有答案的。我相信这是一个我们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也是放在全球范围内一个同样的问题。因为我们过去看到,全世界各国的货币都是非常泛滥的,但是股市都在涨,房价都在涨,但是实体经济没有太多的好转,都是这个问题。目前这个阶段,金融的发展和实体是分开的,种种原因是因为实体的方向是不明确的,金融没有办法进去。所以我们现在希望要去看待未来,民间资本本身企业家的精神,在实体经济方面的发展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的转型调整的机会。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还有一点,实体经济现在不确定性实在太大。我宁愿把这个钱拿去买个房子,存到银行里还可以拿点收益,然而搞产业有可能是赔钱的,这和实体经济目前没有明确的方向有很大关系。目前很多实体经济的行业是产能过剩的,现有产能都卖不出去东西的时候,现在追加投资,不是理性的。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我们并不清楚。我们现在也在期待中国未来方向还在一个调整过程当中,全世界都在这个调整过程当中,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周德文】:民间资本从2000年以来开始逃离实体经济进入到一些特定的投资领域,比如房地产、煤矿等,炒煤、炒油等等,这些都使得实体经济的基础被削弱。现在已经到了实体经济危机的时候,所以我们政府和社会都要积极引领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反哺实体经济,政府应该首先要克服浮躁的心理,各级政府都要克服浮躁的心理,不要以GDP论英雄,要GDP的增长,因为实体经济创造GDP相对来讲比较缓慢,是长期投资的过程。政府如果不浮躁,才会把政策的资源,把关注点放在实体经济,才能对民间资本起着引领的作用。二是要切实制定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近十年以来,国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我们对实体经济新的政策,以及对有利的政策的出台不是很多。我认为既然要引领民间资本回归实业,政府要制定对实体经济发展有利的一些政策,对税收、财政、金融方面都要对实体经济进行倾斜,这才能引领它。三是要搭建实体经济发展的平台。像政府要做好产业的规划,对一些落后的产能要坚决予以淘汰,要培育一些新兴的产能或者产业。这给予政策的扶持、引导,帮助民间资本能够进入这些新兴的产业。我认为这样才能够使民间资本更好的回归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实体经济发展了,我们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实体经济振兴了,我们国民经济才能够振兴。所以,我认为社会重振实体精神,政府、社会包括企业都要有强烈的用投资实体经济来发展经济这样一种精神,这样我们的实体经济才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168-03
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引领着我国小微型企业实现新跨越。新常态经济是经济学范式转换,是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它有四个主要的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小微型企业都要主动来适应经济的这种“新常态”。
目前,各国学者关于小微型企业的定义不尽相同,2011年,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创造性地提出小微型企业这一概念,细化了企业分类。20世纪最后十年是我国小微型企业的鼎盛时期,进入新世纪后,小微型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各种问题频繁出现。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微小企业的发展。
1 我国小微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一,融资困难,资金缺乏限制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小微型企业是市场机体的基本组织,是经济社会的基层网点,在获取社会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地位,资金小且来源渠道窄、固定资产占比少、现金流不稳定等导致了小微型企业经常被大型企业、垄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挤兑。小微型企业由于实力薄弱、数量众多根本不具备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和银行的议价能力,另外给小微型企业贷款风险度高、惩罚追责严厉,所以小微型企业很难进入正规金融机构的“法眼”和服务半径。资金是经济的血液,难以受到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的青睐,或者银行给小微型企业贷款的利率很高,因此小微型企业不得不向民间借贷靠拢。本来小微型企业的利润就很微薄,严重的借贷负担压的小微型企业喘不过气来。缺乏资金小微型企业不能发展,没有发展的小微型企业就没有资金,就这样小微型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二,税费较多,政策支持不够影响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小微型企业要缴纳的税种较多,税费负担或无形负担比大企业还要重。据相关部门统计,尽管近年来缓解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国家陆续出台若干政策,但收效甚微。国家对于小微型企业的个别税种设置存在重复征税现象,随意性大,小微型企业正是在这种苛刻的税费挤压下艰难侥幸的生存,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税总额高于净利润。
第三,先天不足,自身底子薄阻碍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小微型企业大多是依靠自身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私人企业或者个体企业,这些企业天生底子薄,管理混乱且“人治”行为明显,家族成员对管理大包大揽,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薄弱。小微型企业基本限于本地资源性产业和传统产业,产品类型比较类似,缺乏创新特色,同行业之间竞争激烈,经营状况惨不忍睹。
第四,法律法规不完善,弱化了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保障。
对小微型企业经济、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只是过渡,更何况政府的扶持机制存在缺陷,所以要为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进行规制迫在眉睫。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性法规实施力度很弱,不能适应数量最大、最具市场活力的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形势,而且仅仅依靠政策扶持推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完善各类扶持基金利用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 我国小微型企业发展对策的探讨
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要用好新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小微型企业一定要抓住经济新常态这个机遇,乘势而上,找到新动力,拓展新局面,突破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困境,实现小微型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1 经济新常态下,切实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力图新作为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力图新作为,优化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潜力无限,小微型企业的未来也是很美好的,因此,应切实加强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改善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切实尊重小微型企业的社会贡献。政府要密切关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走向,提高对小微型企业的研究深度,制定出具体的并且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努力贯彻落实给予小微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关怀。政府要转变角色并掌握好适度原则,尤其是在小微型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中要掌握好度,确立公平宽松的政策导向,采取实实在在的扶持举措,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以引导小微型企业自主发展,促进小微型企业做大做强。
2.2 经济新常态下,努力完善法律保护程序,美化法律环境,拓展新局面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完善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拓展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为小微型企业制定的法律,政策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律缺失的紧迫性,但是过分或者完全依靠政策来弥补法律空缺是不可取的。为此,应对现有的法律进行完善,加强小微型企业立法,保护小微型企业公正公平和符合法治要求的立法原则,为小微型企业能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中发展奠定基础。完善小微型企业的立法设计以及商业银行关于小微型企业贷款融资的规章制度,制定小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计小微型企业金融法律服务体系,为小微型企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建立有效的企业维权机制,营造小微型企业公平发展环境。
2.3 经济新常态下,全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创造新机遇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造新机遇,扩宽融资渠道,推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融资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的小微型企业不仅受到了金融机构和银行的歧视,融资难也是我国小微型企业发展艰难和面临严峻挑战的最重要原因。
首先,利用政府职能完善金融扶持与服务体系。在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困境方面,政府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为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多更方便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直接扶持型政策体系对小微型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次,重视并关心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加大薄弱环节信贷投放力度。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各项国家政策,提高为小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质量,利用信贷政策导向评估,为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提供保证,引导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型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最后,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的担保体系。研究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小微型企业信贷担保制度,构建小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坚持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化操作、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原则。比如,国家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基金收益、捐赠等。
2.4 经济新常态下,认真加强自身水平建设,提升内部环境,找到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小微型企业要从自身做起,找到发展的新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秩序的完善,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小微型企业来说,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不是小微型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证,资金也不是解决小微型企业生存的唯一途径,自身水平的提高才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用科技武装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才是小微型企业美好未来的可靠保障。小微型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源,不断积累经验,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创新技术,改进管理方式,通过加强和提升自己的水平来实现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案例分析
湖北省黄冈市泰鹏建材有限公司,是湖北省一家小微企业,位于黄冈市黄州区中环路三清国际家居城。国家为了照顾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可以享受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泰鹏建材有限公司也得到湖北省财政厅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至2015年4月1日,泰鹏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成立以来减免增值税5198.2元、所得税101元。
同时泰鹏建材有限公司得到了一些融资平台的帮助,其中就有“速贷通”,其主要依据小企业提供足额有效的抵(质)押物担保,或建设银行认可的担保公司担保,而对小企业客户发放的快捷、便利贷款业务。“速贷通”曾获得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和金融时报社评选的《最佳中小企业融资方案》。适用于融资需求紧急,信誉良好,规模较小、财务报表不健全,但可提供足额有效抵(质)押物或建行认可担保公司担保的小企业,泰鹏建材有限公司通过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如表1。
泰鹏建材有限公司公司旨在创造一个“客户至上、责任为本”的优秀企业,注重内部员工的能力提升,并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学习活动,见表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涵义
供给侧改革主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含义:确定供给侧改革优先发展的目标,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经济效益;完善产权结构制度。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激发民间能量,促使经济快速发展;优化融资比重,使得资源与能源可以得到有效循环再利用;改进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做好分配公平;转变消费模式,促使消费品优化再升级。
要做好供给侧改革,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应当彻底进行企业退出制度,彻底清除产能过剩企业,从而使产业整体效能可以提升,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供给侧改革,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是以提高全社会供给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点由以前的三驾马车向供给侧改革进行转变,我国经济的蜕变也在进一步展开。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比例正在逐渐加大,要求我国生产供给方面能够适应消费者新需求。供给侧改革最终目的是使得供给与消费相匹配,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的现实基础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疲态,经济需求不断乏力,产能过剩的现象也非常突出。以上现象只是表面现象,本质问题还在于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
从微观层面上分析,我国国民的收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增加,这必然导致人们对消费品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消费品需求不仅有质量要求,也有数量要求。在我国,由于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使得我国社会产能存在严重过剩现象。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长也采取了部分措施,如限制投资、提高环保的成本等。但是政府的这些行为最终只能导致产能越积越多,雪球越滚越大,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供求之间的矛盾。在新经济常态下,我们应当审时夺势,发现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弱点,对供给和消费的产能结构进行调整,适时的推动我国经济再转型再发展。
我国要想从微观上调整经济结构,就必须在根本制度上作出抉择。现今,消费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处理问题,不能依靠一个简单的市场政策就可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我国。人们虽然有钱,但是将很多资金存入银行,富人虽然有钱,但是将所有的资金都移向国外,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不确定,对于未来的不确定,这与我国现行经济制度具有千丝万缕联系。
供给侧改革是否成功的酥驹谟诠民信心是否可以由此树立,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是否可以进行有效管理,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否可以得到提升。如果可以减少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规制市场的行为,那么投资者甚至创业者的人数就会急剧增加,市场发展也会变得美好。在以前,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招商引资,在以后通过供给侧改革,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于人们的创新与创业。供给侧改革不仅仅会影响到供给方,对于人们消费地方也会有所影响,由于人们对于未来可以更加确定,人们在消费上就会有更多的想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路径选择
减产能加快企业并购重组。目前,我国存在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现象,这也是供给不足的一种表现。从根源上分析,产能过剩就是产需不匹配,很可能出现错位现象。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改革产能方面。首先,我们应当在原有工业产能技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减少过剩产能。其次,我们还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加大创新能力建设。最后,对于垄断行业,我国也应当加强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通,培育自由平等市场经济。
从货币政策逐渐走向财政政策。我国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财政政策是经济调整的主要方式。我国通过刺激需求来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这样还可以避免高杠杆现象出现,从本质上转变经济发展状态。在新经济常态下,我国应当完善货币政策,通过宽松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刺激经济进一步发展。
推进金融制度革新。在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往往出现许多瑕疵,制约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当化弊端为优势,通过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使各个金融机构都可以充分发展,从而引导资本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央行应当完善利率调控政策,按照周期率率进行监管。对于金融监管制度应当进行重新考量,使其能够为实体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