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移动支付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2 14:49: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移动支付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移动支付特征

篇(1)

感动由心生

记者行期间,要不是因为天气炎热,荆大夫无意当中撸起裤腿和衬衫袖子,记者看到荆大夫身上大块大块已经红肿的斑痕时,记者真的难以相信,为了不断提高膏药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荆大夫竟然以身试药。

荆大夫告诉记者:“做项目,每个人都想赚钱。但对于我而言,赚钱之前,首先我是一个医生,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能在最短时间内为病人解除痛苦,在我看来,那种快乐要远远大于金钱带给我的快乐。做药就是做良心。灵龟膏是一个治疗风湿骨病的产品,这几年的推广,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加盟商的一直信赖,但是他们越信赖,我越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只有不断改进秘方,研制出更有效果的产品才能对得起这份期望。每一天,每一次,当我面对患者及家属近乎哀求的眼神时,我深知,灵龟膏效果越明显,病人就能越早回归健康,就会少花冤枉钱,我珍惜患者的每一分血汗钱。有些人做项目,根本不会考虑产品升级的事情,而且也不具备升级的能力,大不了不行就换,而对于我来说,灵龟膏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张艳霞试贴一周

已能推车卖菜

上期稿件当中提到的湖南贫困患者张艳霞女士已经收到了荆大夫邮寄的100贴灵龟膏,现在已经用了半个多月,效果非常好。近日记者电话采访张艳霞时,张女士非常激动地说:“老伴儿过世后,经济来源便没了着落,儿子下岗在家多年,平时就靠打点儿零工养家糊口,偶尔能来一趟,给我点儿生活费。平时日常开支上,根本就舍不得花,就想着赶紧把这10来年的关节炎尽快治好,也好找点活儿干,哪怕是身体不疼了,就是到菜市场卖菜或者到个人家当保姆也可以。结果,儿子这些年给的钱全给我买药看病了。可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这回多亏了荆大夫和他的灵龟膏,我才贴了一周,现在就感觉轻松老多了,去年这个时候,天一凉,关节炎就会明显加重,而今年自从贴了灵龟膏后,竟然奇迹般地好了,现在我已经能干活了,这不,这几天儿子帮我焊接了一个手推车,秋天到了,挨家挨户都要储备过冬的白菜、大葱什么的,我就联系了几个批发商,这几天正忙着往各小区的批发点送货呢。收入不是很多,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曾经失去劳动能力多年的老太太来说,我已经很知足了。我家楼上的大姐看我用的效果非常好,都问怎么治好的?我打算这几天和荆大夫通个电话,再购买10斤,给别人用用,我也准备让我儿子专门卖膏药。”

专利灵龟膏

特价惠苍生

灵龟膏经营灵活,场地可大可小均可投资经营。半成品灵龟膏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您可以直接把膏药子放在100度的灯泡下烤一会儿,待药物软化后,用一小木板均匀摊在棉布、牛皮纸、报纸上,哪痛贴哪特方便。荆明昌大夫郑重提示:患者可签约治疗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肌肉劳损、跌打损伤、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痛、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等,使用灵龟膏20分钟,皮下温度可达46℃,即刻见效,两小时止痛,贴用50天左右可完全根除病症。治愈后永不复发,患者可根据正规医院X光片鉴定治疗效果。

秋冬是风湿骨病的高发、多发、易发季节,同时也是膏药产品销售的旺季,为庆祝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省会济南召开,让全国各地患者都能尽受到灵龟膏的神奇效果,降低治疗费用,济南灵龟正骨中心将灵龟膏培训学习费一律下调为3800元,学习内容:推拿、按摩、刮痧等正规大医院开展的所有医学治疗手段。全国各地读者、患者,不论有无医学基础10天时间都能学会,都能独立开店经营。另外,灵龟膏药物价优惠10斤1800元,一次性买20斤送20斤。

荆明昌大夫郑重声明:没有病人、不让参观、不让学员体验效果,不让学员交流,不迅速止痛的医疗项目很多,谨防上当受骗,本膏药全国独家,成品包装型灵龟膏已经获得发明专利,不流不淌、极少过敏、不污染衣物,重复贴100次照样粘住皮肤。

如患者及加盟商试用试销本产品,100贴680元起邮,付款农行卡号:9559980252432903810荆明昌收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河头王商业街中段灵龟正骨中心(济南火车站乘78路车到河头王站下车北行100米路东)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55-01

一、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面临的问题

移动通信的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现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功能的发挥,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手机用户消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由于现金支付的习惯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手机银行支付具有风险,而现金支付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譬如市场买菜、逛街买衣服等,都需要用到现金,而手机银行的支付仅仅满足用户的部分生活需求,所以普及率不高。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力度不足,只有商业模式创新了,才能够适合我国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产业化发展,才能够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需要为用户带来便捷性和快速性的操作,但这方面的功能仍然比较薄弱。在加上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覆盖范围不广,能够为手机银行提供移动支付的无线POS机或者售货柜很少,影响了手机用户普遍使用移动支付功能,从商家盈利增长点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移动支付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方式,是该功能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目前手机用户还没有全面实行实名制,很多时候存在用户恶意透支的风险性问题。在交易之前没有办法授权、识别和控制用户,安全和易用之间存在诸多矛盾,譬如安全级别提高了,却增加了操作的程序,让用户觉得操作复杂,而一旦简化操作程序,则会降低安全级别,让用户觉得不够安全。

总是,3G时代的来临,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面临全新机遇的同时,又面临全新的挑战,带来的新技术优势和难题,无疑是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务须重点考虑和攻关的难点。

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业务模式,培养用户习惯。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具有较长的产业链,而且合作的方案非常复杂,协调产业之间的合作,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才能够完成,因此商业模式方面,需要对业务模式进一步创新,以融合产业之间的合作协调关系,并通过检验和修订,创设产业之间的共赢局面。

笔者认为,商业业务模式的统一建立,是培养手机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关键所在,可以形成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并对移动支付市场进行规范,以良好的支付环境留住用户。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产业发展以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为主导,运营商的产品创新和市场需求快速反应能够迅速实现金融信息服务和中间业务的共享管理,因此运营商应该以此为优势加大移动支付服务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开发,提高商务运作的效率,以一对一的商务模式,创建移动支付产业商业化发展的局面。

另外媒体行业、娱乐行业等新兴服务行业,也要逐步参与到移动通信业和金融业的阵营当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理的分工和紧密的合作,创建科学合理的业务合作模式,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稳健发展。

(二)增广移动支付面,提高支付便捷性。相比于传统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优势是电子物流和非面对面支付,体现出方便性的特征,这些优势我们需要加以拓展,增加移动支付业务的突破口,将支付拓展到手机账单缴费、手机票务交易、手机彩票购置等范围。一方面,手机移动交易应该立足于现有的领域,逐步向四面扩散,开辟业务的增长点和盈利方式,譬如在商场、超市等装配移动支付终端,将移动支付培养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另一方面是积累移动支付产业的经验和资源,极大业务的宣传推广,整个市场的资源优势,逐步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目前3G技术的发展很快,移动电子商务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处理好移动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的关系,将两者相结合,利用生物测量的技术,解决卡号、账号、登录号等密码记忆的紊乱问题,利用声音、手印、指纹等作为个人访问网络的特征,解决移动支付的便捷性问题。

(三)提高移动支付技术含量,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安全性问题是手机用户所担心的问题,由于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网络系统属于开放性的系统,除了网络设备具有开放性,移动支付代码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带给移动支付流程严峻的安全技术问题。因此,移动支付要在技术方面提高安全系数,一方面是在交易之前,授权、鉴别和控制消费者,以便在交易的时候确保支付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私密性,同时也能够避免某些用户恶意透支,降低交易的风险,另一方面是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确保交易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支付的操作程序,衡量好安全和易用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提高系统安全系数而增加复杂的操作程序,加大用户支付时的操作难度和时间,也不能够片面追求用户操作的快捷和方便,而对交易的安全基本要求视而不见。

总之,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平台的安全和易用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加密认证算法、交易密度长度、代码规模大小等,消除手机用户在交易和支付时候的顾虑,让用户感受到移动支付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的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现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机银行用户消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再加上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存在问题,使得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难以大范围推广。因此,我们需要创新移动支付的业务模式,培养用户的习惯,提高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从信息产业发展和价值收益的手段,创建科学合理的业务合作模式,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辛平.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生力军[J].中国金融电脑,2010,5:35-36.

[2]郝文江,武捷.移动支付安全性分析及技术保障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9:19-22.

篇(3)

因为移动支付和我们的财富紧密相关,因此大家都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很重视。移动支付最早使用的是传统的“用户名+密码”的身份验证方式,接着又引入了短信验证的方式。但是这些验证方式都存在容易泄露和被盗取的风险,比如在Android手机系统中植入木马后,黑客就可以轻松拦截到验证短信。因此为了增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现在逐渐使用生物特征验证方式,如指纹认证、虹膜认证,通过每个人固有的生物特征来进行身份的唯一性验证,像支付宝和苹果使用的指纹支付方式(图2)。 ②基于生物特征的指纹支付宝认证

心跳认证系统也是属于生物特征验证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使用人体的心跳特征来作为验证手段的一种身份认证方式。不过这个心跳不是我们常说的每分钟心跳的次数,而是基于心跳存在的一种心率参数,类似常见的心电图。根据科学家分析,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人的心率参数是一致的。对于每个人的心率参数,即使在紧张或者剧烈运动的时候,其心率变化模式仍然有迹可循,因此心率参数可以有效作为每个人唯一性认证的生物特征。当然,这种看似神奇的科技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使用了,比如在加拿大万事达卡的用户,在进行移动支付时就可以使用内置心跳识别系统的手环进行身份验证(图3)。 ③ 配备心跳识别系统的手环

怎么认证?心跳支付系统背后的认证技术

那么在实际使用中,这种心跳认证是怎么实现的呢?熟悉指纹认证的朋友都知道,在实行指纹认证之前,我们需要预先让指纹识别设备采集指纹并保存在数据库中,这样当下次需要进行指纹验证的时候,识别系统先采集当前指纹,然后和数据库中的指纹比对,如果一致则完成身份的验证(图4)。

同样的,心跳认证系统的操作也与之类似。不过这里心跳数据的采集是通过智能手环完成的。这种智能手环内置一个传感器,它可以读取当前用户的心跳参数数据,当用户首次佩戴这种手环后,手环上的传感器会自动对当前用户的心跳参数进行收集,同时将其存储在手环数据库中。

这样在需要心跳验证的环节,如移动支付密码验证或者网银之类在线支付登录环节,此时手环会再次获取当前佩戴用户的心跳数据,并将采集数据和数据库进行对比,如果一致则通过验证,否则拒绝完成验证。完成身份验证后,手环上的蓝牙(也可以是Wi-Fi)可以通过蓝牙通讯(或者Wi-Fi网络)将验证数据无线发送到手机、平板这类移动设备上,然后借助NFC等设备即可完成一次移动支付。下次需要再次移动支付时,重复上述的操作即可(图5)。

心跳认证 带给我们更多的便利

从上述操作可以看到,心跳验证的操作非常简单,而且拥有很高的安全性。随着移动支付日渐普及,作为普通用户都希望验证步骤更简单(不要再去记忆那些繁杂的用户名和密码),而安全性则可以有更高保障。心跳认证技术的出现必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心跳验证系统原理虽然和指纹验证类似,但是却拥有比指纹验证更为安全和便捷的特性。 ④指纹验证图解

首先用户的心跳数据和指纹数据一样具有唯一性,并且无法在本人不同意的情况下被其他人挪用或者夺取。而随着生物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果你的指纹数据泄露(因为手指是我们和外界交流极为频繁的器官),那么黑客或者其他机构就可能窃取或制造出你的指纹数据,从而导致指纹验证的失效。而使用心跳验证的用户则没有这些顾虑,这样使用心跳验证就可以在移动支付中获得更高的安全性。 ⑤ 心跳认证系统图解

篇(4)

中图分类号:F626;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一、移动支付概念

(一)概念。移动支付,即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PDA、上网本等)可以方便连接无线网络进行通信的设备)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由于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而也被称作手机支付。与传统的支付手段相比,移动支付可以实现无地域限制地进行付款,便利快捷。

(二)移动支付的发展。在日本和韩国,手机购物早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习惯。在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人均多款设备持有率最高,47%的消费者人均持有多台移动设备。这已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的智能手机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价格越来越平民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移动支付。其中76%的城市智能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而在美国,只有36%的用户愿意这样做。支持NFC功能的设备在2013年的出货量达到2.85亿部,预计2014年还将翻番。保守估计,2015年国内NFC手机设备占比预计将接近50%。iPhone6的NFC技术也已落定,或将引爆移动支付市场。

移动支付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但各国的技术实现方式各不相同,日本流行的是索尼公司开发的FeliCa IC技术,韩国采用的是红外线技术,而非洲部分国家采用SMS技术等。目前国内手机支付主要集中在二维码支付和NFC支付,在腾讯的积极推动下,二维码大面积应用超过NFC支付,不过随着央行紧急叫停二维码支付,NFC势头猛进。

(三)基于NFC的移动支付。与RFID技术类似,NFC技术也是通过频谱中无线频率的电磁感应耦合方式进行传递信息的。NFC作为短程通信技术,其无线连接技术比RFID更为安全迅速。NFC技术可以与目前的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兼容,从而被各大厂商支持。

NFC属于非接触式移动支付,该支付模式已成为移动支付的主流趋势,其他用于非接触式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还有RFID、FeliCa、蓝牙等等。针对频率较高的小额支付,NFC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使用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建立连接的速度也更快,只需0.1秒,而较短的控制距离也使NFC的精度更高,达到厘米级。

二、NFC手机方案

该方案是将NFC芯片和天线内嵌到手机里,并且与SIM卡独立。为了保证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在手机中还应加入安全芯片。NFC的功能不受手机开关机的控制,手机没电也可以使用NFC功能。NFC手机共有卡模式、读写器模式、和点对点通信模式三种应用模式。在卡模式中,NFC识别设备在有tag标签的NFC手机读取信息,依靠有线网络在应用处理系统处理,常见的有校园卡、门禁、车票等;读写器模式是NFC手机从tag标签中识别采集信息来进行相应处理。比如,我们可以在超市的电子标签读取商品信息;点对点模式也叫做双向通讯模式,是对两个拥有NFC功能的设备相连接,实现数据双向传输,如通讯录同步,图片交换等等。该方式还可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信息交换。该方案目前比较成熟,在全球也有不少应用实例。更由于用户和电信运营商不能靠手机控制NFC芯片的特点而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由于NFC模块没有占用SIM卡的相关资源,要解决用户无法通过手机控制NFC模块的问题,可以把将NFC的应用程序加入到SIM卡中,但这需要实现二者的接口,增加了软硬件设计的难度。

三、NFC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

(一)移动支付安全威胁。(1)信息被窃取。无线信道属于开放信道,信号极易被劫持监听,且隐蔽性强。信息的窃取使通信信息泄露使移动用户被追踪,这对于无线用户的信息安全、个人安全和个人隐私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2)信息被篡改。信息的篡改主要表现在攻击者通过劫持正常通信连接后,对传输信息的删除、插入等操作,破坏原有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通常可以采用在消息中插入数字摘要使接收方来判断信息的完整性;(3)手机病毒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多的黑客和病毒编写者把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作为攻击对象,智能机操作系统,尤其是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由于应用程序来源的多样性,使用户更易受到病毒攻击,病毒在无线用户高频率的交互中得以快速传播;(4)交易中的安全威胁。假冒用户进行交易,产生虚假交易。或者是用户抵赖自己的交易行为。

(二)安全问题解决办法。在对NFC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分析后,可以从WPKI(无线公开秘钥体系)、身份认证等方法来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1.WPKI安全技术。WPKI(Wireless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技术即无线公开秘钥体系,沿用了互联网电子商务中的PKI安全认证机制。是适应无线网络认证和加密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在无线业务中得到实际应用。

一个完整的WPKI体系由认证中心CA,注册机构RA,应用接口,证书目录数据库,秘要备份和恢复系统,证书作废系统等基本结构组成。用户通过向RA提交申请,审查合格后由CA颁发证书给用户,用户的私钥、证书存放在UIM卡中。CA将证书写入证书目录以供查询,RA再把证书的URL发送给终端用户。数字证书保证了无线终端在无线网络操作时的端对端安全。

2.身份认证方式。针对移动支付中的身份认证问题,给出如下几种方式:(1)摘要认证。是基于挑战-应答模式的认证模型,通过单向散列函数,每次登陆产生的密码都不相同,使得登录过程就增加不确定性;(2)动态口令。密码随时间及使用次数发生动态变化,具有随机性,由于只能单次使用,即使被盗取,也不会造成很大损失。但由于其技术上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3)生物特征识别。生物特征主要有指纹,人脸,红膜识别等,利用生物特征识别的稳定性,结合NFC技术的便利性,可以在用户体验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

四、结束语

移动支付很好地解决了支付问题,但限制其发展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我国在安全技术方面,可以在统一标准规范,完善移动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来推动其发展。本文分析了移动支付的安全威胁及提出了解决方式,结合WPKI及多种身份认证方式,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支付环境。

篇(5)

刘冠群(2015)认为,保证移动支付安全性应从硬件防护身份验证管理措施三个方面着手。袁娜(2015)针对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提高设备安全性、应用发行加强管理、链接可信任的网络、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等对策。黄丽云等(2013)认为,解决移动支付安全应从应用/服务层安全平台层安全网络层安全无线加密技术四个方面开展。综观学者们的观点,大多数学者是从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层面针对移动支付安全提出了建议。但是入侵技术和安全防护本就是攻守双方,彼此在历次交锋中相互促进,通过技术层面很难达到完全的安全。这种防御和攻击的行为注定是无法终止的,而安全系统的升级也往往是原系统抵御失败后亡羊补牢的修复漏洞,而此前遭受的损失往往无法挽回。

2 保险制度的内涵分析

保险的产生和需求源自于两点:一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内涵为风险无处不在和风险的复杂性;二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保险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而这两点都是移动支付安全所存在的因素。保险是一种风险应对机制,其具有经济补偿、经济给付、资金融通、防灾防损和社会管理等功能,保险有助于企业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恢复生产经营,保障社会再生产活动的顺畅运行;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风险管理能力;具有安定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保证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履行,以保障受害者的利益。根据转移风险财务手段的学说,宋明哲认为:所谓保险,系指不可预期损失之转移和重分配之一种财务手段。这种观点是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给保险规定的定义;根据经济补偿制度的学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被保险人遭受保险事故以后得到保险人给付的保险金,其本质为被保险人的经济补偿。保险的种类有很多,关于财产保险,它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保险标的的多样性。广义的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的经济利益和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按标的具体存在形态通常可划分为有形财产、无形财产或有关利益;狭义财产保险的标的仅指有形财产中的一部分普通财产(如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家庭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机动车辆保险的保险标的等)。

(2)保险金额的可估价性。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确定一般参照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或者根据投保人的实际需要参照最大可能损失、最大可预期损失确定其所购买的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确定保险金额的依据即为保险价值。保险人和投保人在保险价值限度以内,按照投保人对该保险标的存在的保险利益程度来确定保险金额,作为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由于各种财产都可依据客观存在的质量和数量来计算或估计其实际价值的大小,因此,在理论上,财产保险金额的确定具有客观依据。

(3)财产保险的补偿性。不同于人身保险合同,财产保险合同属于损失补偿合同,保险人只有在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并造成被保险人的财产损失时才承担经济补偿责任,而且补偿的额度以被保险人在经济利益上恢复到损失以前的状况为限,绝不允许被保险人获得额外利益。

(4)财产保险的时限性。大部分财产保险的保险期限较短。通常,普通财产保险的保险期限为一年或者一年以内,并且保险期限就是保险人实际承担保险责任的期限。

3 保险介入移动支付风险预警的实现

篇(6)

营收面临“两难窘境”

“中国移动目前在各地建立的移动支付试点,由于覆盖用户面太小,前期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确没有形成盈利。”南方地区移动公司的内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同时由于佣金比例不协调,导致中国移动在推广移动支付业务时存在瓶颈。”

“以广东省为例,虽然在虚拟产品交易中,佣金比例还比较可观;但到了实体经济,佣金比例仅为5%,而这种回报率与中国移动前期投入的技术、人力及设备等必要渠道成本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该移动人士进一步表示。

而一些小商户也反映,实行移动支付业务需要从自身利润空间中提出销售额的5%作为佣金,分成比例实在太高;同时又要购置设备,延长结算周期,很多经营规模较小的商铺都表示难以接受,运营商的渠道推广工作陷入僵局。

FrostSullivan高级分析师林起劲告诉记者,运营商由于受到国家相关规定的限制,为避免有涉及金融业务之嫌,运营商在实体经济中,如果仅靠一己之力,只能勉强在小额支付领域独立运营,比如目前在各地试行的一些移动支付业务,每日上限为人民币50元,每月上限仅为150元,可这种小额支付自身“本小利薄”,如果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很难成为运营商的盈利业务。如果运营商希望在移动交付中获取更大的渠道收益,则需要联合银行、第三方等金融机构共同搭建移动支付的产业链,这样做既可以回避法律风险,也可为用户实现“大额支付”提供可靠的资金渠道。

盈利瞄准“大额支付”

既然小额支付并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运营商又为何如此热衷于推广如手机刷公交卡等这样的小额支付业务?

前述移动内部人士也表示,中国移动如果能够留住既有用户,逐渐改变用户的小额消费习惯,并依靠移动支付延长用户生命周期,那么它所起到的作用远比自身形成利润更为重要,同时,通过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还能为产生丰厚利润的大额支付做铺垫,而这就是运营商的“如意算盘”。

同时参考海外运营商的实际案例,也可看出,先粘住客户继而在移动支付领域实现“大额支付”确实能为运营商带来不错的“钱景”。

来自FrostSullivan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日本,移动运营商NTT于2006年4月将移动支付业务渗透到消费信贷,用户可以进行小额和大额两种信贷方式。同年9月,NTT同日本另外3家非接触式支付品牌——东日本铁路公司Suica、bitWallet的Edy、JCB的QuicPay达成合作协议,共享支付平台,统一POS终端,由此日本的移动支付开始全速发展,截至2008年10月的数据显示,日本移动支付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200万,这对于运营商拉动用户数量增长、延长资产运转周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新加坡,新加坡电信公司在2007年底开始移动支付业务,目前已与国家主要银行、信用卡中心形成合作,新加坡资信局预计,在移动支付广泛推广后,该平台每年可为当地带来近6000万元新币的收益。

由此可以体会,就在国内运营商不断为“亏本”的小额支付积极奔走时,其实背后蕴藏了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运营商希望通过产业环境的逐渐开放,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法力量,搭建一个拥有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更多消费领域涉入的移动支付平台。

篇(7)

移动支付是指以手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移动终端工具,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资金由支付方转移到受付方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业务的运营模式具有较强的内在竞争优势,这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丰腴的盈利机会;移动支付业务的运营模式亦面临着高风险的技术创新和严峻的外部市场挑战,这使得其创新型运营模式的前景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通过探究电子商务环境下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支持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优化策略,将对促进我国移动支付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政策法规问题

其一,我国尚不完善的移动支付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约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虽然当前我国的《电子签名法》和《电子支付指引》为电子支付业务创造了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但移动支付业务在互联网技术及通讯技术创新进步的速度远快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速度。由于现行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交易各方的权责规定缺乏明晰性,这使得以第三方支付、小额支付等业务为主要特征的移动支付业务在运行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有待完善。其中部分移动支付业务处于现行法律法规管辖范围的边缘地带,这不仅造成了移动支付行政管理部门的市场管理执法行为的紊乱,而且给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造成隐患。

其二,移动支付业务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不足导致移动支付业务当事人权责不匹配,制约移动支付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依据现行合同法与民法判定,移动支付业务中的错误支付、延迟支付及帐号被盗用等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实质上属于合同法规定的实际违约问题。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应当依据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来确定实际损失承担人,即基于违约事实及损害事实来推定导致违约事实及损害事实发生的一方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及客观行为过错。但在移动支付业务实践中,移动支付运营方通过复杂的格式化合同设计来巧妙地规避己方应承担的防控移动支付业务风险的责任,从而放大移动支付业务风险,制约移动支付市场的稳健扩张。

(二)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技术安全问题

其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缺乏统一性。当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上既存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种类繁多,其技术复杂性不高,但由于移动支付市场缺乏统一性行业技术标准,这使得基于不同技术标准平台所建构的移动支付业务流程存在内生性冲突。当前我国的移动支付标准于2010年由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所主持,由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银联和央行等相关单位联合制定。在新标准出台前,由中国移动主持的FRID-SIM卡方案和由中国银联主持的NFC方案之间存在冲突。两大方案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因频率差异性而引致的相互间不兼容问题,从而遏制了移动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各运营商基于本位利益的考量而未主动放弃各自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这使得新移动支付标准亦未能有效统一移动支付市场。

其二,尚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无线安全技术使得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环境日臻复杂。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系统不仅易受到与传统电子商务类似的基于个人电脑的黑客恶意攻击,而且由于移动支付终端设备的无线通信安全技术的漏洞颇多,移动支付安全系统易受基于无线技术的黑客恶意攻击。移动终端以无线信息编码向移动支付平台传递产品信息,较有线信息传输方式而言在传递和储存过程中有更大概率被窃取。移动支付所依生的WAP网关技术存在安全漏洞。由SSL加密服务器信息后需再经WAP网关解密,再由WTLS(无线传输层安全)加密发送的过程固然安全,但须在WAP网关处存储明文信息,这给移动支付安全系统供给者提供契机。

(三)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利益博弈问题

移动支付业务是系统工程,当前各移动支付合作方在合作权益分享和合作责任分担方面存在机制。

其一,不同移动支付业务运营商基于移动支付标准的冲突的本质是利益分配问题的冲突。各移动支付标准制定者立足于本位利益的角度考虑市场份额的扩张,将导致移动支付市场出现多种版本的移动支付标准。多种移动支付标准将增加移动支付业务客户的交易成本,且各移动支付标准间的不兼容问题将造成移动支付交易市场紊乱。由于当前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多样性而引致的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缺乏统一性,各移动支付运营商在多种移动支付技术平台可供选择的条件下,主动回避就基于统一移动支付技术平台展开利益分配机制谈判,从而导致移动支付业务市场暴露出技术安全性无保障问题和产品易用性不足的问题。

其二,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成员企业的协作关系较为松散,在移动支付业务利益分配问题上存在利益分配失衡问题。移动电信基础业务运营商和大型金融机构有能力成为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但其缺乏应对移动支付终端市场的丰富的个性化市场需求的能力;而直接面对移动支付终端市场的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服务商和商家属于移动支付产业链企业,其具有开拓移动支付终端市场的丰富经验和较强的业务运营能力,但却缺乏对移动支付诸项业务风险的有效控制能力。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利用自身垄断性市场地位来获取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大份额利益;产业链企业需向核心企业缴付高额交易费用,从而抬升其运营成本并降低其在业务风险控制领域进行必要投资的能力,进而影响其对移动支付业务风险控制的水平。

电子商务背景下移动支付优化策略

(一)优化支持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移动支付从责权利分割和过错举证问题等方面,对我国传统法律体系形成有力的挑战。其一,立法机关应重点关注移动支付业务安全性立法问题。移动支付业务价值链各环节最为关切基于移动支付平台的资金安全性问题。移动支付安全相关问题立法工作重心应放置在确保移动支付交易各方身份真实性、移动支付核心数据信息传输及处理环节的安全保密性、移动支付交易合同数字签名及电子身份认证的真实有效性等方面。其二,工信部应与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规范移动支付业务的市场秩序。移动支付业务实质上是传统金融业务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拓展。移动支付对口行政管理机关应按照监管金融业务的严格标准对移动支付金融业务实施有效监管,以提升移动支付市场运行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移动支付对口行政管理机关应在与国际移动支付业务标准接轨的前提下,主导制定移动支付行业标准,以有效统一国内移动支付业务市场运行规则。移动支付相关行政管理机关应对提供移动支付基础技术平台服务的企业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并促使移动支付基础业务运营商与终端市场运营商之间展开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移动支付相关行政管理机关应针对移动支付相关基础价格实施政府定价管制措施,以有效遏制移动支付基础业务运营商利用自身垄断性市场地位盘剥移动支付终端市场中小运营商和商家的行为,促成移动支付行业形成公平和正义的运行机制。

(二)革新支持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技术安全系统

其一,移动支付产业链企业应当在充分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移动支付业务标准体系,并在统一移动支付标准平台上展开移动支付技术创新。通过制定统一的移动支付标准,有助于消除当前我国移动支付标准的多元化态势,促使移动支付业务形成全国乃至全球统一市场。移动支付标准的统一有助于促成成功的移动支付应用软件在统一市场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从而降低移动支付产业链企业的产品研发成本和推广使用成本,节约移动支付行业内部交易成本。各移动支付基础业务运营商自行开发的新标准亦应在有限范围内使用,以促成移动支付基础性技术的创新,在得到市场成功验证的基础上可鼓励其取代当前主流基础技术。其二,移动支付运营商应强化移动支付业务安全性,以保障终端客户的资金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移动支付运营商应在客户端的安全认证及网络传输层的机密性等环节建立完备的机制,以取得客户的信任,进而使移动支付业务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纳(李艳等,2011)。

(三)创新支持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营销策略

其一,移动支付业务运营商应通过提升移动支付业务市场定位精确性和优化移动支付业务营销策略的方式,积极开发移动支付业务市场。中国人谨慎的消费习惯使其将移动支付手段限定于小额支付,以有效规避此类新技术的支付风险。移动支付运营商应重新定位移动支付业务的目标市场,采取营销变革和技术创新措施以激励消费者运用移动支付手段进行耐用消费品购买、酒店宾馆消费等高端消费。从移动支付产业生命周期来分析,移动支付产业应当充分运用其在市场导入期所积累的关键资源要素和市场运营经验,通过资源整合和深度市场宣传的方式来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产业扩张。

其二,移动支付各运营商应当以满足终端市场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着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化移动支付应用型技术。当前我国移动支付技术应用主要集中于诸如手机话费、水电费等低附加值的小额高频支付业务。各运营机构开展的移动支付业务核心内容差异度较低,各运营商之间的产品与服务竞争同质化严重,从而导致移动支付市场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局。移动支付运营商应从满足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角度实施移动支付技术开发,并运用技术创新来变革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培养消费者使用手机完成支付业务的消费行为。

(四)重构支持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

其一,移动支付业务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移动支付业务收费项目,以有效培育移动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移动支付运营商运用格式合同来强制终端市场商家缴付高额运营费用,并将该项收入按预订比例在发卡行、收单行和银联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收费并不直接针对终端用户,消费者在现金支付和移动支付两种手段选择时并无偏好,这使得商家被迫承担全部移动支付交易费用。虽然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占交易总额约百分之一份额,但鉴于流通行业商家的利润率水平较低,故该项交易费用约占商家利润率的二成以上,高企的交易费用使得部分商家排斥客户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移动支付业务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为移动支付运营商与商家搭建平等谈判平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降低移动支付业务运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以有效刺激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货币电子化事业进程。

其二,各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产业链升级,通过创造新的移动支付增值服务的方式来消弭移动支付业务利益分配矛盾。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不仅具有推动消费者支付方式变革的意义,更具有变革商业活动中的金融运行模式的意义。移动支付业务涉及各行各业的利益关系调整,而当前由行业壁垒所引致的沉重交易费用负担严重制约移动支付业务的全面健康发展。国家行政机关应从优化金融系统的高度,制定规范可行的移动支付政策,以形成利于移动支付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分配新方案,进而促成移动支付上下游企业提升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724,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5-0019-06

一、引言

电子商务在中国市场的突飞猛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自中国工商银行推出国内第一张移动支付双币信用卡以来,移动支付市场逐步由萌芽期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消费者新的购物支付渠道由此产生。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在拥有大量3G用户的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购物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市场渗透力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将推动全民移动支付的稳步实现。

移动支付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提供的允许消费者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进行商品或服务等账务支付的一种移动增值服务。与传统的PC支付相比,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及时性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由于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保存着大量的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和PC支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受原有PC支付信任的影响。为了提升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潜在消费者,本文借鉴TAM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建立消费者支付渠道信任转移的概念模型,尝试性探究消费者原有的PC支付信任如何从传统互联网渠道转至移动互联网渠道的本质问题,以期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

二、文献综述

(一)信任

信任是对行为的预期[1],是信任一方在感知上愿意相信另一方将要采取的行为是善良并诚信的[2]。学者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研究信任。在动态方面,学者认为信任是一个过程,可以分为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两种[3]。初始信任是指交易双方尚未接触,交易一方通过评价商家声誉、网站安全、网站有用性、结构性保障等来判断商家的可信度;持续信任是指消费者同商家接触之后,通过评价商家的交易行为而形成的信任[3]。在静态方面,学者主要将信任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Mcallister将信任划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两个维度[4];Bhattacherjee、Mayer et al将信任划分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和正直信任三个维度[1,5];Gffen et al、Tan et al基于社会呈现理论将信任分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忠诚信任和可靠性四个维度[2,6]。

(二)信任转移

关于信任转移,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相似,他们指出:持续信任可能在可信实体和未知实体之间、熟悉环境和陌生环境之间转移,该转移过程表明了信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种通过潜在的个人认知实现信任的建立过程称为信任转移[7-8]。信任转移又可进一步分为渠道内信任转移和渠道间信任转移两种。其中,渠道内信任转移是指处在相同渠道中(如网下、网上或移动)的主体对不同客体之间的信任发生转移[8]。学者Stewart、林家宝、金玉芳 等均对此有相关探讨和研究[7-9]。渠道间信任转移是指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信任在网下至网上渠道、网上至移动渠道等不同渠道之间的转移。国外学者Lee et al、Verhagen et al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网下转至网上的信任转移[10-11],国内学者林家宝以证券行业为例,验证了信任转移是建立消费者移动证券服务初始信任的有效途径[8]。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有关消费者传统互联网支付渠道信任向移动支付渠道信任转移的问题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基于信任转移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消费者传统互联网支付渠道信任到移动支付渠道使用意愿的形成机理。

三、研究假设

信任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消费者建立的已有信任会转移到移动环境下,促使初始信任的构建。Lee et al在研究网络银行信任时发现,消费者对传统实体银行的信任能够通过感知结构保障、感知有用性等因素影响其对网上银行的信任[10]。杨水清 等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初始信任会受到其传统支付信任水平的影响[12]。在我国,许多商家把业务扩建到了移动互联网平台。传统互联网支付和移动互联网支付在操作流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消费者在熟知前者操作流程的情况下,很可能认为移动支付较易使用;此外,移动终端设备使网络交易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空间限制较低,消费者很可能认为移动支付有能力满足其支付需求。这体现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能力的信任态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感知有用性。

H2: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感知易用性。

H3: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TAM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信息技术的接受态度会受到其对信息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的影响,使用行为又直接受到接受态度的影响[13]。也有学者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初始信任形成的前因,且二者均与消费者使用意愿正相关[14-16]。魏守波 等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都会影响移动支付信任和移动支付使用意愿[17]。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4: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5: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6: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H7: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Zucker指出,结构性保障是基于制度信任的结构性变量[18],是影响消费者初始信任的重要指标[3]。McKnight、李召敏 等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结构性保障是消费者初始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9-20]。如果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是稳定且持续的,其认知就可能发生转移,并认为移动支付的安全仍有保障,而消费者这种感知良好的结构性保障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建立。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8: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的结构性保障。

H9:结构性保障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与传统的互联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最大的优势就是其无所不在性。消费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方便地完成支付。而且,移动支付同一些移动APP提供商的合作正在逐步扩大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能力的信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0:便捷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者和早期使用者都具有冒险精神,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初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移动支付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产物,兴起的时间还不够长,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加之涉及到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因此移动支付的使用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项创新。雷晶 等的研究表明,个人创新性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来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态度[21],对消费者是否选择移动支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2]。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1:个人创新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12:个人创新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

以TAM理论为基础,学者们对影响消费者网上银行及手机网上银行使用意愿的因素做了相关研究,发现信任对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16,23-24]。在移动支付使用中,如果消费者建立了对移动支付良好的初始信任,那么他就会产生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3:移动支付初始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四、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借鉴学者们的量表形成本研究的初始量表;其次,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得到了预问卷的测试题项,预问卷共包含25个测试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选项,从1到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选取68名大学生进行预问卷的填写,根据预问卷的调查结果,修改完善问卷,形成本研究的正式问卷。问卷题项来源如表1所示。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正式问卷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测试消费者有无移动支付使用经验,有使用经验的被测者直接跳过第二部分的题项,填写第三部分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本文相关变量的测试题项;第三部分是被测试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本研究共在网上和网下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153份,有效问卷为447份。之后,为了保证采集到的样本均为熟悉传统互联网支付的消费者,再次剔除使用传统支付一年以下的问卷,最终问卷数量为385份。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

本研究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明,样本集中在16到35岁,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专以上,本科生居多,传统支付使用一般比较熟练且无移动支付使用经历。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使用SPSS20.0对样本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如表3所示,各个指标的Cronbach’s ?琢值均大于0.8,复合信度CR(Composite Reliability)值均大于0.7,说明量表通过信度检验。关于量表的效度,主要从三方面来测试:首先,本量表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成熟量表改编而来,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本问卷整体量表的KMO值为0.81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Sig=0.000,说明样本的构建效度良好;最后,各个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和AVE值平方根都达到标准,说明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具体见表3、表4,说明本研究的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利用Lisrel8.70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拟合度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大部分的拟合指标在标准范围之内,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良好,适合做结构方程分析。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三)假设验证

模型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见本研究提出的13个假设当中,除了假设H5和假设H10没有通过实证检验以外,其他假设均得到实证支持。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会转移至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初始信任和结构性保障,假设H1、H2、H3和H8得到支持。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结构性保障和个人创新性是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重要因素,假设H4、H9、H11得到支持。消费者的个人创新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正效应,假设H12得到支持。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初始信任同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假设H6、H7和H13得到实证的支持,其中初始信任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效果最大。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385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具体结果:

1. 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能够转移到移动互联网支付初始信任上(0.15),这种转移也是消费者建立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消费者未使用过移动支付时,他们通常会根据已经熟悉的传统互联网支付来判断移动支付的可靠性。

2. 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会显著影响其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0.26)和感知易用性(0.19)。这表明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已经熟悉并且信任时,移动支付同传统互联网支付功能的相似性使消费者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易用性和有用性。但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易用性感知对其移动支付初始信任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调研对象偏年轻化,移动支付的操作流程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

3. 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显著影响移动支付的结构性保障。这进一步验证了前人关于初始信任前因变量的研究成果[3]。移动终端携带了消费者大量的隐私信息,支付环境的安全性对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至关重要。如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较低,消费者就不会产生对移动支付的信心。因此,移动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金融服务商应该加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4.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对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假设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原因可能是,虽然移动设备便于携带,为随时随地使用移动支付提供了设备支持。但是,我国无线网络建设不能充分满足移动终端设备高网速、宽覆盖的使用条件。而且,国内三大运营商在提供移动数据流量增值服务方面的费用比较高,限制了移动支付的使用。

5. 个人创新性对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影响十分显著。具有创新性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充满好奇心,愿意接受新事物。目前移动支付在大型城市应用广泛,但是在小型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应用尚浅,移动支付提供商可以通过迎合创新人群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打开市场。

(二)管理启示

在拥有大量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上,移动支付必将成为未来支付的关键渠道之一。第一,提供移动支付的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同传统支付相类似的支付页面、链接环境,最小化支付系统的操作难度。第二,扩大移动支付的可支付商品范围,让消费者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移动设备转账汇款、网络购物等;开拓小额支付市场,为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例如LBS订餐、打车服务等,激励这些消费者成为移动支付的忠实者,为移动支付做口碑宣传者。第三,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质量和网络的安全稳定性,消除消费者隐私、财产丢失的隐患。第四,探索潜在创新消费者,同移动服务和商品提供商合作,为这些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第五,为提升移动支付的使用量,移动运营商也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的无线网络接入环境,使移动支付真正实现便捷性。

六、研究局限和未来方向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是传统互联网支付使用经验满一年的消费者,样本的代表性不够高,未来可以在丰富样本数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研究;其次,本研究的模型主要涉及了几个影响初始信任的变量,未来研究中可以考虑增加其他变量来扩展本研究的模型和假设。

参考文献:

[1]BHATTACHERJEE. Individual trust in online firms:sca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te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9(1):211-241.

[2]GEFEN D, STRAUB D W. Consumer trust in B2C e-commer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resence:experiments e-products and e-service[J].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4,8(1):1-18.

[3]陈明亮,汪贵浦,邓生宇,等.初始网络信任和持续网络信任形成与作用机制比较[J]. 科研管理,2008,29(5):187-195.

[4]MCALLISTER D J. Affc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1(38),24-59.

[5]MAYER R C,DAVIS J H,SEHOORMAN F D. 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6]TAN,FELIX B,SUTHERLAND P. Online consumer trust: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2004,2(3):40-58.

[7]STEWART K J. Trust-transfer on the world wide web[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1):5-17.

[8]林家宝,卢耀斌,章淑婷.网上至移动环境下的信任转移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3):80-89.

[9]金玉芳,董大海,刘瑞明.消费者品牌信任机制建立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5):28-35.

[10]LEE K C,KANG L,MCKNIGHT D H. Transfer from offline trust to key online perception:an empirical study[J].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7,54(4):729-741.

[11]VERHAGEN T,DOLEN W V.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a multi-channel store image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9,46(2),77-82.

[12]杨水清,鲁耀斌,曹玉枝. 基于跨渠道的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研究[J]. 科研管理,2011(10):79-88.

[13]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14]邵兵家,史毅飞.对企业使用网上银行的意愿调查[J].统计与决策,2006,2(9):87-90.

[15]KOUFARIS M,WILLIAM HAMPTON-SOSA.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3(41):377-397.

[16]SUH B. Effect of trust on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nternet banking[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2,1(3):247-263 .

[17]魏守波,程岩. 移动支付中用户信任的影响要素[J]. 系统工程,2010(11):9-15.

[18]ZUCKER L G. 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J]. Research in Organazitional Behavior,1986(8):53-111.

[19]MCKNIGHT D H,CHERVANY N L. What trust means in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an inter 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6(2):35-59

[20]李召敏,宋光兴.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信任的制度途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63-66.

[21]雷晶,李霞. 基于扩展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支付使用意愿信度及效度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4(18):98-100.

篇(9)

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支付交易,其中移动设备包括可链接到移动通信网络并为支付可能的手机、PDA、移动PC等。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方便快捷和涉及面广泛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一、我国移动支付发展与现状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价值链,主要形成了银行主导模式、运营商主导模式和第三方支付主导模式、合作模式(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等运营模式。一般来说有三种形式的移动支付标准:SIMpass、RF-SIM和NFC。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条件已经具备:银联POS机改造过半,超过130万台POS机具备“闪付”标志,可以支持移动支付功能;全球NFC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各大品牌旗舰型号手机多数均支持NFC功能,未来NFC或将成为手机标配。NFC手机的普及有利于移动支付的推广;三大运营商一致选定国际通用的NFC-SWP方案,手机厂商及SIM卡上摆脱多条战线同时战斗,产业链将加速成熟。

从目前发展的技术环境来看,中国联通退出了NFC技术,中国移动适用RF-SIM技术,而中国电信应用SIMpass程序。移动支付虽受专家、企业、银行、运营商等等的垂青,但大部分消费者仍对其缺乏安全感。政策环境中,从“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可看到如今支付服务获得多元化的发展,鼓励整体态势是为促进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

二、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由于每个合作方在其中的角色不同,他们的利益分配、责任、义务、权利、费用等方面的结算存在许多。此外,目前用户和加盟商家仍然不是很多,各个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大部分商家和用户处于观望态度,且很多百姓对其相关业务知之甚少,这便导致了产业链脱节的现象。

2.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问题:我国移动支付目前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统一的标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合作难通,阻碍了其大规模发展。此外,我国对移动支付缺乏监管和法律约束,对于交易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不明确,没有建立良好高效的解决纠纷的机制,无法有效保护用户的财产权、隐私权等。

3.安全性问题:安全问题是消费者、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行和支付平台营运商最为关心的问题,不仅是实际操作中密码管理、通信安全,更是心理上的安全顾虑。解决实际安全问题,打消用户心理安全顾虑,是移动支付行业需长期面对的方向。

三、推动移动支付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1.调整产业链,加强行业合作:移动支付是一条新兴的产业链,链接多个网络,包含多平台。在这个链条中,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是支付工具的通信通道,银行掌握着大量账户、拥有强大的电子平台和清算设施以及成熟的信用体系,银联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连接着国内大部分银行。因此,只有构建一个开放与合作的平台,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紧密合作为基础,以银联和非金融支付机构作为重要补充,整合运营模式,整个产业才不会过度竞争,各参与主体才能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移动支付立法应对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银行、支付平台营运商和认证中心规定相应的资格,对他们的市场准入做出科学的规定。尤其是严格确定移动支付平台营运商的主体资格。为了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移动支付市场,相应的立法不应该完全否定非银行企业进入移动支付市场,而是规定他们一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同时还应加强移动运营商、银行、支付平台营运商和商家之间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统一的法律规则,开拓国际市场。

3.为缓解安全问题带来的阻碍,首先应重视对系统编制和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减少系统漏洞,立法时必须对有关安全控制技术做出具体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在移动支付中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和财产权,防止犯罪分子进行洗钱、逃税或赌博;另外,消费者自身应当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不给诈骗者任何可乘之机。

4.运营商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推出不同的优惠政策,且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着手于重点对象,赢取他们的好感,转变他们的观念。 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

四、结论

移动支付技术迎合了4G时代的需要,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其巨大的发展前景必将在信息时代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移动技术、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互联网公司侵袭传统金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合作是有重大意义且十分必要的,也可由国家政府提供指导意见,产生相互性高统一的移动支付标准,优势互补,金融机构和移动运营商作主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定位于辅助协调。在统一移动支付标准和技术的同时,在监管、标准、安全等领域的配套技术、制度和规则都需尽快出台予以规范,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安全稳定的移动支付运营环境,以促进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网上支付与结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一、前言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也逐渐凭借技术和应用上的优越性,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而影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安全性。相对于有线网络的连接方式,无线网络没有特定的界限,窃听者无需进行搭线就可以轻易获得无线网络信号。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更加薄弱。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不受侵犯,除了需要加密措施外,还需要强有力的身份认证,使得窃听者无从盗用用户权限。

二、身份认证的概念

身份认证系统是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三个系统相结合的产物。认证是指检测用户或设备所声称身份是否有效的过程;授权是赋予用户、用户组对于特定系统访问权限的过程;访问控制指把来自系统资源的信息流限制到网络中被授权的人或系统。授权和访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成功的认证之后进行的。

因此,身份认证技术主要基于以下要素:

(1)“What you know”,如密码和身份证号码等;

(2)“What you have”,如一个动态口令卡、一个IC卡或USBKey等;

(3)“Who are you”,根据被认证对象身上所具有的特征,如指纹、瞳孔等;

(4)“Where are you”,根据被认证方所在的位置如地理位置、IP地址等

三、移动支付中安全问题的现状

(一)信息的泄露。用户在使用手机进行支付时,加密等安全措施保护力度不高,黑客们就可以通过钓鱼网站、木马程序等手段窃取用户信息,将被移动支付功能进行非法复制,从而造成用户的损失。

(二)商家和消费者合法身份的确认。移动支付将银行、商家、消费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涉及大量的现金往来,如何解决合法身份认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用户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通常一些小额支付业务可以通过扣除手机话费的方式进行付费交易,于是就可能产生手机话费透支、恶意拖欠等现象。同时,由于我国手机号管理不够完善,许多手机号购买时尚未采取实名制管理,由此可能造成恶意透支现象发生。

(四)移动终端丢失给移动支付用户带来的损失。移动支付通常是手机卡与银行卡、信用卡相关联,由此可能存在用户在丢失手机后自己的移动支付帐户被他人冒用的风险。

四、常用身份认证技术

(一)静态口令认证技术

静态口令认证是指用户设置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电子商务系统通过验证用户名和密码来确认用户的身份。这种认证机制方法表面看来比较简单,开销小,但实际上,由于许多用户为了防止忘记密码,经常采用诸如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猜测的字符串作为密码,或者把密码抄写在某个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这样很容易造成密码泄漏。

为提高静态口令的安全性,通常会控制口令的内容。例如,对口令长度和内容的限制(如要求口令长度达到一定长度,要多种符号混合输入等)、要求定期更换口令、不同系统功能采用不同的口令等。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从口令的复杂程度上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同时也造成用户使用的不方便。但对于安全性要求不是很高的领域,静态口令认证仍然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二)动态口令认证技术

以一次性动态口令登录,每次登录的认证信息都不相同。由于每个正确的动态口令只能使用一次,即使非法用户截获了己经通过验证的正确口令,再次提交到认证服务器也不能通过验证,因此不必担心口令在传输认证期间被第三方监听到,从而提高登录过程的安全性。

(三)基于数字证书的认证技术

数字证书包含用户身份信息、用户公钥以及证书发行机构对该证书的数字签名信息。证书发行机构的数字签名可以确保证书信息的真实性,用户公钥信息可以保证数字信息的完整性,用户的数字签名可以保证数字信息的不可抵赖性。

基于X.509证书的认证技术适用于开放式网络环境下的身份认证,该技术已被广泛接受,许多网络安全程序都可以使用X.509证书,如IPsec、SSL、SET、S/MIME等)。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如:在最初的证书时,CA如何验证一个远程用户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问题;用户私有密钥保存的安全问题;用户用于取出私钥的通行字的质量问题等等。此类问题在理论上虽不难解决,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很困难。

(四)基于智能卡认证技术

智能卡(Smart Card)是一种集成的带有智能的电路卡,它不仅具有读写和存储数据的功能,而且能对数据进行处理。智能卡由于其硬件软件的多种措施的保护,保证了卡内的个人信息不会轻易的被第三方窃取,且其内部自带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使得对于关键信息的操作在卡内完成,而不必读取卡中的内容,从而防止了信息在读取过程中泄露的可能性。此外,智能卡可以提供唯一的ID号,系统通过此ID号可以识别使用系统的用户身份。

因此,智能卡认证技术被认为是最安全可靠的认证技术之一。智能卡一般是形状与信用卡类似的矩形塑料片,但也有许多其它的形式。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将智能卡与身份认证相结合的技术,其中,基于USBKey的身份认证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智能卡身份认证方式。USBKey结合了现代密码学技术、智能卡技术和USB技术,是新一代身份认证技术。

(五)基于生物识别的认证技术

生物识别这种认证方式是将人体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收集并用电脑进行处理,由此用于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没有复杂的密码口令,不易遗忘或丢失;②利用了个人特征的独特性,不易伪造或被盗;③利用了人体本身,无需增加复杂的装置,方便实用。

目前,己有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有指纹识别、掌纹识别、手形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声音识别和签名识别等。其中,指纹识别是最早研究并利用的,由于人类指纹的唯一性,指纹识别是最方便、最可靠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此外,声音、虹膜、视网膜、脸部特征识别,都是非接触方式进行,易于被用户接受。但目前多数识别技术仍处于研究实验或小范围应用阶段,由于识别设备成本高、对识别正确率没有确切结论、采取的特征会由于某些因素呈现不稳定性等原因,目前还很难真正推广到应用中。

参考文献:

[1]王秦、支芬和. 移动商务身份认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N] 技术管理与经济研究 2012.04

[2]崔媛媛. 手机数字签名_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保障[N] 电信网技术 2010.02(2)

篇(11)

一、移动支付业务与银行卡业务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随之加快,手机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基于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携带不便性,

“手机银行”应运而生。

1.移动支付业务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

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系统能够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能相当于电子钱包,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进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能接入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将此次交易的要求传送给MASP,由MASP确定此次交易的金额,并通过移动支付系统通知用户,在用户确认后,付费方式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直接转入银行、用户电话账单或者实时在专用预付账户上借记,这些都将由移动支付系统(或与用户和MASP开户银行的主机系统协作)来完成。

2.浅析银行卡业务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银行的属性也越来越多,银行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银行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福利。银行卡由银行发行,由发卡市场、收单市场以及银行卡公司共同组成,此业务不利于银行业的良好发展。同时,持有银行卡的消费者在消费时用银行卡进行付账,避免消费者在由银行提现金后在付账的繁琐过程,不仅确保了自身的财务安全,更有效节省了持卡人的财力以及物力,容易取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银行卡业务促进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银行卡的不断普及,特别是互联网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银行卡的推广使用,在催生了各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同时,也正在引起传统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升级。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有机融合的银行卡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并在促进消费、提高经济透明度、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对银行卡业务发展的联系

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扶持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且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与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手机银行”时,消费者的手机需与相关银行进行绑定。并且,从政策环境上来讲,移动支付的监管部门涉及到银监会,且由二者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经济消费上来讲,实行移动支付业务可以使消费者得到快速服务,大大的减轻了银行卡业务的工作负担。然而,移动支付业务也对银行卡业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银行卡市场仍处于社会初级发展阶段,若实行移动支付业务势必会增强借记卡、工资卡等银行卡的数量,将导致活动卡占总卡量的比例偏低,给银行卡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负担;从技术环境上讲,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对银行业务之间的绑定技术仍不够完善,切技术水平低下,操作失误率较高,不利于移动公司以及银行企业的发展。

对比国外相比之下,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显然已经落后一步,在移动支付领域并未出现其在手机银行领域一样的投入和关注,大部分银行还在思索和观望,特别是在近程支付领域,还未全面地推出银行独立主导的支付解决方案。

而国外在商业银行移动支付方面比较成熟,尤其是在应用环境方面。相比之后,我国移动支付业务有以下发展亟需解决以下问题:第一移动支付产业链协调问题。日韩主要采取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欧美则主要采取第三方联合运营模式。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第二信用制度问题。用户在考虑是否使用移动支付业务时,首先考虑的是交易的安全性。因此,要普及移动支付,首先,需要金融机构分担用户风险,使用户能够放心使用。如美国联邦政府在《消费者信用保护法》有相关问题的明确规定。其次,要继续推广手机实名制,建立手机用户的信用账户,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信用保证。第三相关配套法规。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

二、新环境下移动支付业务对银行的影响

1.银行发展领域的扩大

银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必不可少的工具;银行的发展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银行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的发展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尤其在今天发展迅猛的房地产、建筑等行业。

2.与移动运营商强强联合的机会

随着银行发展领域的扩大,人们对银行业务需求种类增多,银行也在不断发展新的业务,寻找新的合作关系。我国手机民有7亿多户,手机移动通信也是发展迅猛,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的合作就出现了手机银行这一电子银行,这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手机银行可以实现移动支付服务,包括转账、提现、支付账单等功能,而且还可以为自身预充手机话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3.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

由于手机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出现的安全隐患需要强大的技术来支持解决,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移动支付关系到银行、手机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但是它们三方是由网络作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所以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移动支付的关键。从这个出发点来说也就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

4.加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的发展,银行的服务范围扩大至国际,加快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随着移动支付电子银行的发展,人们在国际国内可以很方便地办理存储、支付、转账、贷款等业务,这也就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实现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与网络平台相关联,降低实体银行各方面操作的成本

移动支付电子银行是离不开网络平台的,其网上操作比起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要方便快捷得多,不仅节省了去网点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实体银行员工和设备等个方面操作的巨额成本,是银行发展的趋势。

三、移动支付的安全策略探讨

1.法制法规方面:完善的法规制度是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移动支付的发展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其发展环境也表现出一个产业发展初期的特征。许多业务必须从移动支付业务准入、电子货币发行、业务监督管理等方面完善相关法规

制度,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中央银行要加强服务和监管。移动支付大量使用电子货币,如果电子货币管理失控乃至泛滥,会直接放大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将会对国家的金融政策监管、经济管理以及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必须进一步完善跨行支付清算系统,以适应移动支付的业务处理需要;要综合市场协调发展等多种因素,研究向非银行支付服务组织开放中央银行的支付服务设施;要密切关注移动支付的发展,加强服务和对移动支付的监管,采取一些措施逐步规范和统一电子货币的发行,研究电子货币发展对传统货币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操作水平。

3.技术措施。技术上我们可以采用WPKI(无线公开密钥体系)技术方法,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WPKI(wirelessPKI)是有限PKI的一种扩展,它将互联网电子商务中PKI的安全机制引入到移动电子商务中。WPKI采用公钥基础设施、证书管理策略、软件和硬件等技术,有效地建立了安全和值得信赖的无线网络通信环境。它是通过管理实体间关系、密钥和证书来增强电子商务安全的,与WAP安全标准相比,WPKI所采用的EGG(Elliptic Curve Crytography,椭圆曲线密码)密码系统更适合在无线设备中使用。

4.消费者自身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大多数消费者在移动支付中上当受骗是由于自己不小心或者贪图小便宜受害,因此,运营商不仅要规范自身问题,消费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移动支付较传统业务具有随身、实时、快捷等强大优势在支付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消费者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技术的提高等,也将很大程度地促进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很多网络支付品牌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对移动支付造成一定的冲击。移动支付的发展需要各参与机构的密切合作,也离不开相关管理机构的引导和扶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将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