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 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冰雪体育运动的日益发展和普及,以及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冰雪体育运动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促进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已是刻不容缓。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均十分庞大,冰雪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作用下的产物,通过创新发展和传播、传承,能够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冰雪体育运动和文化生活。
一、大力发展国内区域经济,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
体育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地方特色和区域特点,要想创新发展中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首先应重点发展国内区域经济,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建设是兴国安邦的中心战略,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辅助与促进,国民大众则是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消费群体,只有他们的收入不断提升,可支配的资金不断增多,真正解决好社会保障、疾病、养老和温饱等问题之后,才会将消费目的转变到体育消费和娱乐享受上。传统冰雪文化产业主要要冰雕和雪雕为主,是对自然景观文化的开发和传播,是民俗文化与冰雪艺术的有机整合;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则以冰雪体育竞技为载体进行文化推广和传播,是体育文化和冰雪文化的有机整合与自然复合。提升冰雪体育消费有利于发展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加快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则能够实现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是保障也是前提。
二、加大冰雪体育文化融资,完善冰雪体育场地设施
为实现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需扩大对该产业的资金支持和扶持力度,下拨专门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经费,对于符合政府要求的冰雪比赛场馆、休闲旅游场所和滑雪场等经营企业与项目,要给予格外关注。为此,应加大对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融资力度,积极提倡外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扩大对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政府为他们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促使他们将资金运用其中,在具有冰雪资源优势的地区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并不断升级和完善冰雪体育项目的场地和实施,进而实现良性发展。只有对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产生正确认识,真正掌握我国固有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市场、人才、场地、文化活动、俱乐部、企业和消费等数据资源,从实际出发构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机制,不能盲目追求、毫无目的的发展。
三、加强冰雪体育文化宣传,形成正确体育消费观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通常没有形成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消费习惯和意识,大多数人将参加体育运动当作基本的身体锻炼和工作调节,所占的消费比例较小,有的甚至没有在这方面计划开支。所以,在创新发展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各种各样的媒体渠道和新闻报道提升宣传和引导效果,包括传统的电视、报纸、标语,以及新颖的网络、手机等,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参加体育运动对陶冶情操、优化生活质量和强身壮体起着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并树立重视体育观念。如此,人们将会形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思想意识,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体育消费,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这是促进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各地政府部门需增强合作,形成冰雪体育文化产业聚集区与规模效应,突破竞争优于合作、各自为政的现状,拓展文化宣传与传播途径。另外,应重点发展国内冰雪体育表演竞赛和娱乐健身市场,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冰雪体育活动提供优质的环境,实现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消费观赏性和参与性的共同发展和快速增长,以此推动整个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健康发展。
四、培育冰雪体育旅游文化,打造世界知名特色品牌
任何区域的文化,都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底蕴与地域风情,中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可走向旅游之路,突出我国东北地区的特色文化与民族风情。为进一步发展中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应有重点、有计划的培育冰雪体育旅游文化,努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知名冰雪体育文化品牌,主动提倡冰雪体育产业构建具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品牌。并倡导冰雪体育用品生产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强强联手,通过合作互动促进双方均得有良性发展。同时,积极鼓励与扶持实力强大的冰雪体育企业做强做大,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比如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可以寒地温泉、徒步雪地观鹤、斌、滑冰表演竞赛、观光冰雪世界等,建立以历史人物为代表的冰雪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应增加培育冰雪体育赛事品牌的力度,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创新冰雪体育赛事的的管理和营销模式,打造特殊的中国冰雪体育文化赛事品牌,借此促进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总结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作为将体育运动和文化底蕴结合在一起的特色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新形势下为可从发展区域经济、加大投资融资、加强宣传、培养旅游文化品牌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实现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创意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比如美国、日本、韩国等,他们的第一发展动力不是传统产业,而是创意产业,日本甚至将创意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可见其对创意产业的重视。
创意产业的兴盛衰败与创意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才辈出,创意产业就会蓬勃发展,人才缺乏,创意产业则会发展缓慢,可见,创意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艺术教育作为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进行革新,适应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
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产业,各国都希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能够通过文化创意来提高竞争实力。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发展的规模大,在GDP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大,与创意产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然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急功近利,还没有研究出适合本区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就着手建设创意产业园,走了先搞形象工程再引资的道路,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往往还成为当地的发展负担,与预期结果产生较大的差距;还有一些地区是没有从创意的本质领会创意产业的存在价值,一味的模仿、借鉴、引用,甚至照搬。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创意人才的缺乏。国内的创意产业没有展现出自己的产品新意,存在着创意缺失的现象。创意的缺失来源于创意人才的缺失,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少,人才更少,高端人才可以说更是稀少,这种人才的缺失是限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 艺术教育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创意人才的最大来源。传统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艺术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或者艺术从业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的授课范围明显扩宽,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扩充,增设了无数的创意相关专业,比如:广告学、文化产业创意学、艺术设计、室内装潢设计、时装设计、动画制作、传媒传播、环境设计、工艺与设计等,背负起了向社会培养艺术创造者和具有创新思维的文化创意人才的使命。
3 创意产业发展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3.1 教学方式不再适合创意产业的要求
创意产业要求创意者在时展的要求下,紧跟大众的文化需求,创造出能够给他们精神满足或者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创意、点子。但是,目前的高等艺术教学还停留在以理论学习为主,动手实践为辅的阶段,不能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得到灵感,产生具有价值的、新颖的创意。
创新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密切的联系生活,经常的走出学校,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去体验外面的世界,在体验的过程中抓住灵感,并结合地方实际现状进行创造,使这种创造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促进人们生活水平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比如:时装设计者,不仅要多参加时装展览,还要经常的去各大商城或网站留意最新的服饰发展动向,找出大众心理的需求,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设计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时装产品。
3.2 有技术,无创意
高等艺术教育者教育观念未能及时转变,教育过程中重点突显理论教学和设计软件的教学,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引导和培养没有做到位。比如:动漫产业,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快,但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来源于动画自身的内容,而不是技术的落后。学习动画制作的学生,往往先学习动画理论,然后学习具体的制作,教学中,教师常常把重点放在已有作品的讲解做欣赏上,引导学生制作的思维,忽视了培养学生在内容上进行创新的能力,结果导致大部分动漫制作者出师后制作技术水平很高,制作出的动画内容却得不到突破,受众总是停留在少儿群体,内容浅显俗套,没有自己的创意。创意产业是在时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需要最先进的思想来打破传统,用新颖的艺术形式带给消费者更大的视觉刺激和精神享受。要求艺术教育者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的转变转念,创新教学理论,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大胆的想象力。
3.3 艺术教育没有做好衔接,错失良机
目前艺术教育大多都从高等教学开始正规化分方向,挑选有天赋或者爱好的人去学习设计和创意,但是,一个人创造力真正可以启发的时期不在大学,而是在中小学,就像河流一样,如果在源头把水截断了,中下游就会干旱了。创意思维也是这样,如果在学生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就用既成的经验去禁锢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只会沿着前人走过的路走下去,那学生天性中的好奇心和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心理就会慢慢改变,到了大学,再教育也只能是技巧上的学习和提高,思维定式已经形成,就很难突破禁锢。
因此,艺术教育培养人才不要只局限在高等教学之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创意头脑的培养更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的艺术教学中(美术、音乐、手工制作等)就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不要用既成经验去禁锢他们的思维,要让学生从小学起就养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还要注意从小学时期到高等大学教育时期(或技校培训学校),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针对性教育,并做好阶段间的衔接。
4 结语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创意产业的作用是我们的希望,但这个过程是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艺术教育工作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突破性创意和想法的人才,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从基层抓起,让人才兴国、创意兴国落实到行动。
参考文献:
引言
新的发展理念使我国流通产业得到了普遍发展,交易规模和数量不断激增,流通产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培育了新一型的流通产业业态,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显现。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流通产业发展理论仍有待于不断深化,产业集中度、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成为制约流通产业发展的瓶颈。流通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流通业的健康发展与否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对流通产业的大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流通业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流通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
发展流通产业的大环境
流通产业是指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经过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流通环节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狭义的流通产业是指批发、零售、餐饮和物流等四个产业,广义的流通产业则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伴随的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转过程。在我国,流通产业已经涵盖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电子商务业,以及特许经营等生活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支柱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1.6%,拉动GDP增长达4.5个百分点。流通业不仅促进了不同区域和行业物质流、资金流的加速流转,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还在吸纳大量就业人口、促进社会安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流通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4万亿元、餐饮业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吸纳就业人口13000万人。可见,流通企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消费流的协调与统一,是一个重要的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更加科学化、组织严密的流通产业业态;完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体系,形成规范、安全、健康的消费市场。
流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通产业体系不健全
我国流通产业分布不合理,出现城市和农村分割断裂、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分割断裂的现象。流通网点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流通网点分布少,产业发展缓慢。城市流通产业比较发达,产业门类也比较多样化;农村流通产业不发达。产业流通业仅限制在农贸产品、基本生活用品领域。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优化全国流通网络布局,建设完整的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是当前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另外,我国流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企业管理混乱的现象。企业扩大规模的方式主要是单体扩张,但是在发展规模受限的情况下也造成产业集中度低,企业间没有形成紧密的关系和产业链条,仅仅是以简单的供求关系来维系。这种松散的关系极不稳定,容易导致行业、区域、企业之间相互分割和封锁,影响流通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流通手段和方式落后
在现代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基本沿袭了传统的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方式,经济投入严重不足,流通渠道狭窄,流通手段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流通产业发展的障碍。例如,2009年我国在流通产业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改善方面的投入仅占全部投入总资产的0.3%。这和美国在流通领域的投入10%以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地方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等保障措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虽然全国部分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潜在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但是流通方式也仅停留在网上下订单、用户购买支付、物流配送这一过程。这与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相距甚远。
(三)流通产品储备和预警机制不健全
目前,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流通产品生产能力与以往有了很大提高,物流运送方式有所增强,商品流通速度加快,这也对传统的大生产、大仓库物质储备概念产生了影响。很多流通产业生产方式实行按需定制生产,这种产销一体的生产方式避免了产品过度生产造成囤积浪费的现象,也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和使用效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流通产业商品储备制度不健全,缺少对市场运行的分析和预警机制,迅速集散应急商品的能力不强,紧急时刻影响市场供应。
(四)流通企业质量和责任意识不强
很多流通企业缺乏科学发展规划,没有适时的引入国外的、先进企业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停留在家族企业和小作坊式的生产阶段,企业的流程和质量追溯体系不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加强商品流通企业准入制度和质量监管,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建设安全诚信消费体系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流通产业的创新机制
在当前经济增长面临转型,宏观经济寻求深层次发展的背景下,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流通产业要进行流通产业理论创新、运营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流通产业理论创新
加快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更新流通产业发展理念。是解决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必须突破计划经济时代以管制为主要分配形式的流通体制,建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开放的产业流通体制。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中“重视生产、轻视流通”的错误认识,发挥商品交换和流通在社会大生产中的作用。建立市场经济交换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框架体系,丰富商品流通产业形态。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同时还要鼓励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多发展中间商来拓展盈利空间。商要在产品流通的多个环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拓展盈利空间。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价格积压方面。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和市场准则,研究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创新流通产业发展方式。
目前,流通领域的竞争已经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加强流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意义重大,例如电子商务人才、营销管理人才、物流专业人才、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人才,以此来提高流通企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促进流通产业的专业化发展。
(二)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要优化和调整流通企业产业结构,在流通产业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空间网络结构、规模结构、市场结构、业态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挖掘流通市场潜力,创新多种经营方式,如批发交易、零售交易、现金交易、信用交易、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经销、代销、租赁、拍卖、单店、连锁等形式。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及其城市交通枢纽、生产基地和大型商品集散地的带动作用,构建全国统一的流通市场。特别是在农村积极培育商业流通网点,拓展农村专业物流配送机构,建立一条农产品进入城市和城市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和对接机制。还要建立循环消费理念,加强对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商品的流通准入管理,建立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酒类、中药材、农资等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和商业检测制度,形成覆盖准入、监管、退出的全程管理机制。力争为广大群众提供节能环保的工业产品和安全绿色的生活产品,使广大群众能够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三)提高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流通领域技术创新,大力推广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完善认证、支付等交易支撑体系,提高商品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的一体化运行。发挥资源整合作用,推进流通产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促进流通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培育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培育大型商业流通企业,加强流通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企业品牌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终增强流通企业竞争力。2009年国美电器、百联集团、苏宁电器、大商集团入围全球零售250强。这些大型流通企业的发展途径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行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必须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吸纳科学技术的能力,积极推动流通市场创新。
(五)完善流通企业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
很多流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缴纳很多费用,这些费用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很大,这严重制约了流通企业的发展,国家应该对特定的流通企业积极推进税收改革,给予必要的税收支持。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或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建立和完善促进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促进流通企业向生活化、生态化、品质化方向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现有的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流通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和完善流通企业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完善流通企业的行业标准,创造全面、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是促进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六)健全监测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投资环境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伴随投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种周围状况和条件的总和,包括影响投资活动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吸引和加大投资,而投资环境好坏是吸引和加大投资并使投资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因此,有必要对投资环境进行创新。投资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的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聚集、优化投资布局,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投资环境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投资环境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投资环境竞争力是投资环境创新的具体要求。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是缩小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空间差异,将区域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协调区域发展的关键。中部地区崛起旨在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投资环境的竞争,因此,投资环境的创新是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前提。湖北省在中部地区能否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投资环境状况。
二、产业集群发展与投资环境创新的关系
产业集群发展与投资环境创新之间具有互动关系,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一方面,投资环境创新是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和结构升级的保证,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助于企业加速在同一空间区域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效应是投资环境创新和优化的表现形式。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分工互补性机制,企业间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使得技术、信息、人才、资金、政策及相关投资要素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共享,形成不断创新的路径信赖、溢出效应及政策效应明显,集群内企业因而获得规模经济,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实质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触发自我强化过程。作为新公司诞生的催生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为投资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这也是产业集群优化投资环境的具体体现。产业集群的发展加速本地机构的培训、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出一个良性、规范、健全的市场体系,进一步使投资环境优化。
三、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较弱,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曲中低端。产业是产业集群集中化的内在机制,没有完善的产业链就不能充分实现产业集群的集中化,也就会影响聚集经济效应的获得。例如,对湖北省武汉市整车产业来说,汽车产业链的中间一环――叫气车零部件企业存在集中度相对较低、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营销能力弱的问题。这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形成产业链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二)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突出。一方面,湖北能源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缺煤、少油、乏气”,90%的煤炭、85%以上的石油需从省外购进;另一方面,湖北属偏重型经济结构,能源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又比较低,能源消耗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网络化程度不高。无论是国家创新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系统,其目标都是通过知识有效的积累、传承、扩散与增长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大幅度提高生产率。从整体上看,湖北省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大大低于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湖北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仅占全部制造业的1/3,占全国装备工业的4%。
四、湖北省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湖北省知名度不高,影响不大,区域形象有待改进。
(二)政府行为来规范现象仍然存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服务方式有待改进。一些政府部门、窗口单位思想严重,许多职能部门虽然进行了公开承诺,承诺的兑现却并不尽如人意;一些部门职责交叉,多头管理行政审批事项繁杂,审批难度大,办事效率低下。
(三)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是立法机制不健全、执法不规范、相关法规缺乏、民众法律意识薄弱。
(四)社会诚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是地方政府政策不落实,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失信行为。其次,全民信用意识淡化。企业信用水平较差。第三,中介服务机构信誉不高。由于信用欠缺,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湖北区域信用环境的建设。
(五)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够。湖北省市场开放程度与沿海省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民营经济的商务成本较高,民营企业普遍感到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很难寻求资金支持,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急需的发展资金,投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
五、产业集群发展与投资环境创新对湖北在中部崛起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夯实湖北崛起的产业基础
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正确把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1.为了使产业集群能够成为促进湖北在中部崛起的重要载体,政府应充分重视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优势创造中的作用,建立并完善具有高度理性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宏观管理体制和高效运行机制,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产业调整和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通过制定适当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加强工业发展规划指导,因地因时地处理好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两者的良性循环和联动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适合发展的产业也就不同。产业选择及结构调整必须着眼全球背景,立足湖北实际,适时制定湖北省支持鼓励和限制产业实施目录,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分工格局。重点支持光电子信息、汽车、冶金、石化、轻纺、建材、电力等支柱行业调整和发展,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区域产业价值链。推广武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新原料、新工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转型,提供研发资金和创新风险资金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注意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核心技术与延长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发挥区域特色,创新投资环境
1.以产业调整为主线。以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环境营造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和创新文化,打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经济政策环境好、社会文明程度高、整体信用意识强、市场法制环境健全的投资环境优势区。提升投资环境竞争力。
基金项目:江西高新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区域创业环境的视角(项目编号: RW15YB02)在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区域高新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之一,因此其发展备受关注。近些年来,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但是在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产业集聚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充分结合当前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面强化江西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
1.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产业集聚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产业的发展速度,并降低其发展成本,使其增强市场竞争力。当前,虽然区域创业环境的发展对江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其产业集聚度还较低,其分散于江西省各个地域,且各自的规模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新产业发展的成本,其难以形成联动效益。另外,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比如陕西省当前形成了西飞、西电等龙头企业,其对高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强。但是江西省当前还缺乏龙头企业对高新产业发展的带动,使得高新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导向性。
1.2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任何产业在市场中竞争优势的关键,这更是对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在区域创业环境下,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其一般都是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此技术上进行简单的再创新,难以全面实现自主创新,这使其自主品牌较少,整个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掌握核心科技,因此其市场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力度较小,自主创新资源的投入不足,缺乏创新型人才等使得江西高新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
1.3 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
理论上而言,高新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一般较高。但是当前在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江西省高线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与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其关联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江西省各产业发展的成本,使得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失去了基本的支撑,其发展显得相对孤立,因此难以全面发挥其对整个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本和压力。因此必须要给予其高度的重视。
2.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提高产业集聚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必须要提升江西高新产业的集聚度,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建立一批新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使得高新产业在此扎根,并不断集聚,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连动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新企业之间的兼并和充足,组建一批大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使其能够在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对大量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其为江西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不断加快其发展速度和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2.2 提升高新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吸收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较高水准的自主创新品牌,提升江西高新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新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不断加大对R&D人员和R&D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定完善的高新产业发展政策,为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的保证,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再创新,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2.3 加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
加强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是当前在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使得高新产业根据自身的发展,依据市场的规则,选择其上下游产业,并加强它们之间的联动性,降低双方的发展成本。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保证高新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其上下游产业的全力支持,增强其发展的动力,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
总结
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高新产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当前,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必须要从提升高新产业的集聚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高新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等方面出发,通过强化江西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整个江西省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1导言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根据产品制造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专用品供应商集群和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产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正经历一种演进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集群的发展已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个网络是由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技术路径的核心集群根据自身利益而在全球范围组建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创新的技术壁垒低.所需要的前期积累少.对技术适配度的要低.创新的机会少因此,会有大量跟进者进入.新加入的企业将共同作用于对现有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的改变:第二。创新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高度的前期积累.对技术适配度的要求高.但创新的机会多因此.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实施创新而获得这些机会.这些少数者将决定新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并利用长期和连。
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壁垒.强化优势。由于熊彼特第二种创新模式依赖企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缄默型知识、复杂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人际接触和互动.从而导致相关创新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反.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创新则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创新依赖的知识更多是可编码的.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在全球范围布局这就使得各种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被分为核心集群或边缘集群。核心集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控制者.他们可以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布局.发展和利用各种为其服务的边缘集群.特别是对于编码性强的知识和可以通过许可形式扩散的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更不严格由于当前技术模式下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在核心集群手中.所以.这些边缘集群就可能会处于长期依赖状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替代。
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已大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但大多数集群基本处于输出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或为掌握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外包服务的生存状态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随着供应的增加.其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集群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维持价格优势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成为所有集群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2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湖北省4个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即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随州三里岗香菇集群和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积聚带以及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某些共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湖北省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从当今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是模块化采购与同步设计相结合.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能够配套和具有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产业虽然都有.也有一定的分工.但缺少联系与协作机制.分工程度有限.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结果是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难以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格局。
(2)政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过大.市场化的网络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学习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集群公共产品的供应数量和质量为整个集群服务的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生产要素市场、技术开发和研究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对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都进行这方面的大量建设。并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化供应模式但湖北省产业集群层面上的这些公共产品的供应非常匮乏.政府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提供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上。随着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有的地方已经出现部分企业外移现象.而一旦产业链中关键企业迁移.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网络的崩溃。
(3)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产、学、研联合开发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内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比较少.虽然部分企业拥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就总体而言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集群内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企业.而企业规模有限,研发投入十分不足产、学、研之间缺乏科技创新的分工与合作.湖北省丰富的研究开发资源没有和集群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4)品牌、诚信意识缺乏,短期化行为、无序竞争.严重损害了市场环境不少企业品牌、质量、诚信意识淡薄,假冒他人商标、以次充好、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欺瞒等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状况与产业集群所需要的诚信互助、合作共赢的发展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5)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处于依附状态。产业集群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十分明显.有的集群已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代工和贴牌企业.有的则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由于缺乏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市场和产品开发基本控制在大型购买商和重要技术供应商的手中.集群对未来发展的路径控制能力很弱。
通过对湖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和集群升级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升级能力也就存在差异。传统制造业集群往往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产品市场为国内市场或为多个跨国公司贴牌.技术壁垒较低.市场结构为竞争性市场这就不仅使其不容易形成对单个跨国公司的依附.并通过这种开放式发展模式使它们能够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最严格的质量标准接触.激烈的竞争将迫使集群提升其制造技术.通过引进行业标准和学习贸易惯例提升其制造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是一个通过学习能力提高带动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很多集群就是因此而走过了由过程升级带动产品升级直到功能升级的道路因此.处于落后地位的传统产业集群只要学习和创新能力足够强大就相对容易实现价值链升级。
对传统产业集群而言.过程升级到产品升级是一个转折.虽然通常情况下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但通过设计改进或技术改进而实现产品升级并不能孤立进行新设计的推出、产品功能的提升如果要在市场取得成功必须还有其他因素的支撑例如品牌和市场规模.如果集群市场声誉和协同能力不足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产品创新将成为外部性行为.那些实力更强大的集群和企业将模仿这些设计而迅速取而代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也是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中.由于拥有替代性很小的资源.它们更容易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因此也具有较大的升级潜力。
3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集群升级
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保持集群竞争力的同时如何实现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实现集群升级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由于大多数集群是由中小企业组成.其创新活动往往会受制于经济规模和技术能力.要实现集群的升级依靠企业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形成合作机制和整和社会资源的能力.提高集群的协同效应.而这一点正是湖北省大多数传统产业集群的弱点。
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和浙江省传统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研究.有如下经验值得湖北省借鉴在集群发展初期.当地政府进行了大量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制度建设.为集群协同效应和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对集群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合作攻关。通过培养、招聘等办法建立了多领域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同时.成立集群研究开发中心和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集群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了集群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⑦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了技术创新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先进的检验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从技术人才、信息、法律等方面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产前环节提供原料数据库和原料检验检测:产中环节提品的应用、工艺分析、质量问题分析、化学分析和技术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在产后环节交易中心物流信息平台提供销售、仓储、物流配送服务。并逐步实现创新服务体系由纯粹的公益型组织向市场型组织转变同时.还建立了信息化服务网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③建立配套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降低创业门槛和增强集群经济扩张能力围绕集群主业.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兴建各种原材料交易中心.使产品生产的各种部件和材料都能够在本地采购订造:④树立集群品牌意识,对区域品牌进行营销在行业协会的推动下.通过会展、博览会等形式大力营造区域品牌.并建立效应的抵押制度和信息甄别机制共同维护区域品牌的声誉。
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和能力不足以及多方合作的实现问题但这种合作机制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难以形成的.需要政府或行业协会这样的第三方积极介入.为企业发展搭建合作平台和提供公共产品.进而引导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样在不断进行的创新过程中.通过量的积累最终集群发生质的能力跃迁.实现逐步升级。
湖北省的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主要就是汽车产业集群而汽车产业目前发展的趋势和行业特点决定了集群协同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对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而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缺陷则正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将集群发展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上.通过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投入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为集群企业搭建合作创新的实现机制.提升集群的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政府所要解决的除了为集群发展营造公平公开的经营和法律环境、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以及通过一定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要素的投入外.针对汽车产业的特殊性.重点应该在如何提升集群协同效应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制造这个层面上体现为合作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市场反应弹性、在进货和产品定价方面进行合作提高市场势力: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层面上体现为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和参与设计、合作进行集群共性技术开发等这种协同表现在行动上的协同、资源上的共享和文化上的互信。
与集成化和区域紧密合作相对应的是零部件生产交易的全球化和网络化对于通用性强的零部件.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正加强合作建立零部件采购网站.共同建立网站可减少开发经费.系统一体化能大幅度降低订购成本。
集群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制造和产品开发方面.更主要表现为对未来行业技术路径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上.集群必须具有合作进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的能力对于处于跟随地位的集群而言.由于进行构架创新比进行根本性创新更有可行性。因此.针对现有动力模式.可以从提高汽车技术性能方面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使集群推出更高性能的产品.开拓出新的细分市场例如.电子控制技术、提高燃油效率技术、轻型材料、安全报警技术、信息显示技术、汽车通信技术等。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废车回收利用技术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当技术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集群也可以集合区域经济的力量.合作开发针对新动力形式的共性技术.这类技术如果获得突破就可以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技术范式.控制未来的市场方向例如,混合动力车的相关技术以及各种新型动力的相关技术。
但由于共性技术开发的高风险、公共产品特征和系统创新特征.单个企业和研究机构都没有能力和动力进行开发.共性技术的供应只有走合作开发的道路但针对共性技术.合作是难以通过市场利益自动达成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共性技术的供应有美国式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和日韩式的政府主导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确立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是竞争前技术.而不是产品阶段的技术,具有国际前沿性、共性基础、耗资巨大、需要不同利益主体联合攻关);设立专门机构对合作单位进行统一协调:政府拨出专门的研究经费支持项目的早期开发。
因此.对于汽车产业这样对规模和技术依赖都很大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投入使集群形成协同能力共同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反应弹性以及共性技术开发能力。
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不仅要具有技术优势.同时还必须能够快速形成市场优势.否则集群进行的创新就会成为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或价值链治理者——核心集群的廉价利用的正外部性产品.集群的先动行为也很容易成为触发市场释放各种风险的不明智行为。对这类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应该解决的就是弥补高技术企业在创业初期市场势力较弱小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制度投入.建立创新技术的市场信誉和促进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应围绕营造技术商品的综合价值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采取合作的方式提高研发速度和降低风险。通常的合作方式包括:合作风险投资、联合技术开发和外购。合作风险投资一般是介于大型公司和小型公司之间的合作大公司通过人股、给小公司提供资本或者提供营销渠道的形式使小公司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对于大公司而言.合作风险投资可以使公司获取外部的技术来源.降低开发风险.提高开发速度;对于小公司,这种合作可以为自己带来急需的风险资本和营销能力联合技术开发是一种战略联盟形式.特指两个或三个公司在一定时间里联合起来进行项目研究.项目的收益也被合作伙伴所有外购则是指公司把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营销通过外部契约导人.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通过在行业共性技术领域的合作.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有利于每一个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推出新的技术产品、更新技术模式.为占领市场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二.与现有市场网络进行捆绑销售和实施信息共享当企业打算向市场推出一种新技术产品时.如果企业能够和市场覆盖面广的著名品牌的营销网络进行捆绑.其新产品就能够利用这种有形的网络资源和无形的品牌资源快速实现产品覆盖.而最终成为主导技术模式和行业标准微软的发展历史就是这种捆绑销售最成功的一个案例信息共享是指合作双方共享互利的商业信息来实施技术产品的营销航空公司、银行网络和通讯网络都是具有巨大网络资源的合作对象。
从区域经济理论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是它的地理根植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2 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J.A. Schumpeter)在1934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思想,并认为:不屈不挠的企业家具有挑战阻力和风险的精神,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内容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创新的前提是适宜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产业集群环境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正如巴顿指出:地理上的集中能给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
3 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创新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特别是邻近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信任,以及邻近企业之间劳动分工与协作,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产业创新。
3.1 产业集群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所谓挤压效应是指,由于一部分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应付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另外,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亲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这一切导致了“集群中飘荡者行业秘密的空气”(马歇尔语),集群中技术溢出效应更强,默晦知识更容易扩散。
3.2 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就近寻找交易对象,就近取得原材料、中间品供应,比较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和员工,减少了运输费用等交易成本。这使得它与其他地方相比,进入障碍更低。这样,依附、承载于经济组织、经济活动中的技术创新,就因企业产生、运行的低成本、便利性而有了频繁产生的现实可能性。
3.3 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栖息地”
产业集群也使供应商、人才、专业化信息、辅助设施等资源高度密集于一个地方,从而使得于技术创新相关的资源获取成本大大降低,使人们开展技术创新变得容易了、方便了,区域内技术创新总的成本降低了。这也是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卓有成效运行的标志。在技术、产业创新密集的区域,同行多、讨论多、离高校近、人才聚集,并有领先用户,由一些敢于用新产品、愿意用新产品的用户,他们可以很好得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区内供应商、合伙者多,建立新企业的成本低;区内同行竞争激烈,从而有助于激发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
4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4.1 技术创新拉动了新的产业集群的产生
由于技术创新的种类与功能不尽相同,不同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与能力就不尽相同,从而使技术创新的速率和强度在不同产业中就不尽相同,进而又使生产率增长的速率和结果不尽相同。重大技术创新导致区域主导产业出现,当主导产业进入成熟期,突破式技术创新逐渐被改良的技术创新所代替,使生产率的提高与成本的减低逐渐趋缓,一旦新的主导产业确立,某些改良技术很快地被大量的转移式技术创新取代,又延缓了新的生产率趋缓的时间,促进社会经济较长时间保持繁荣。此后,将进入下一个周期的技术创新,新的主导产业将出现,新的产业集群代替原有的产业集群,这样产业结构就不断的变动更新了。外在的表现为产业结构与经济过程的短、中、长周期变动,内在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生产得以更新。 4.2 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哪个企业掌握了新技术,这个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优势地位,这就要求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但是任何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创新资源中都拥有绝对优势,即使同一类型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从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互补融合的物质基础。创新资源的竞争在相当长时期内决定这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能有效地缩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中的缺口,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5 经验探索
在国际上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最好的案例是美国硅谷。1940年之前,硅谷还一直是以农牧业为主,但自从1965年以来,硅谷快速地成为了闻名世界的经典产业集群,一直走在全球高科技的最前沿,成为世界上最老牌的、最先进的、最成功的知识经济基地。“硅谷”两个字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代名词。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人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硅谷以其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独特的硅谷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系统。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有很强的互动作用,在产业集群中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的资源共享,使技术的溢出效应更强,隐性知识更容易扩散,从而促进了集群内部的创新,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又使相关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等各个部门相互作用、密切合作,在技术创新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推动技术创新自运行、自发展的机制和驱动力量,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更加显著。
6 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互动发展中的问题
6.1 技术创新的优势没有被充分利用
产业群中技术开发者之间、技术开发与促进者之间的关联度低。群内企业间关联度不高,技术开发者之间的联系松散,造成了其相互间交易成本高、降低了高新产业群的合作效率;同时技术开发者和促进者之间联系在创新网络和共享关联组织群中缺乏有效的整合,企业缺乏创新的活力和区位优势,不利于产业群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高新区的孵化创新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产学研”的合作机制还不完善。未能利用技术固化推动创新中技术知识的搜寻和扩散,从而促进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形成。
6.2 集群创新能力不高
我国现在存在的产业集群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这种集群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进入壁垒都比较低,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一般处于价值链的末端,以价格竞争为主,集群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6.3 产业集群的软环境不健全
集群内的软环境不尽人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组织发育不良,行业协会没有发挥“搭桥牵钱”的作用,不能满足集群内企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群内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由于我国对金融体系实行严格的管制,使得群内没有形成有效风险投资机构。不健全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减弱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联动机制的形成。
7 对策建议
(1)体育经济市场的严格管理问题“。后奥运”时期,我国各种体育产业均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这种发展势头将极大地促进地区经济与体育经济市场的发展。但是,在体育经济市场的管理中,则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交叉管理问题,制约着我国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制定了一些管理条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的管理细节以及法律效力依然有待研究与加强,以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市场的法制化管理,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2)国家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问题“。后奥运”时期,我国的体育消费才开始逐渐增加,但是作为第三产业范畴内的的体育经济,国家对其发展的扶持政策还不明确,只是发行体育彩票,却没有其他相应的体育经济发展引导政策与手段。这种不明确的政策扶持状态与薄弱的扶持力度,对体育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不利的。
(3)国际体育产业的竞争压力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跨国企业在我国设立分厂,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体育经济发展而言,跨国企业进入我国体育市场与我国的体育产业进行激烈的竞争,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我国体育产业不能有效提出创新发展策略,缓解竞争压力,将会制约体育经济的发展。
(4)体育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管理人员问题。任何经济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才能够积极应对不同的状况与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但是,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已经跟不上体育经济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的体育知识,对经济管理的手段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地创新。这样的管理人员是不能适应体育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创新体育经济发展策略的。
2“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我国国民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正在逐渐提高,体育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发展体育经济是具有极大潜力的。体育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解放思想与发展观念,以创新的、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来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1)认清体育经济市场发展主体,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我国体育在竞技表演、健身娱乐以及无形产业三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所以国家应该将这三个产业作为体育经济市场的主体对待,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扩大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还必须提高对大众体育的认识以扩大我国体育的规模;另外,在市场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体育经济市场的管理,尤其是对运动员转会问题,更是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规范体育经济市场的发展。
(2)国家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因此,国家体育部门必须积极完善体育经济市场的管理制度,并配合国家其他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比如税收政策、体育基金政策等。另外,国家对体育彩票的发展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其商业化发展程度,并开发其他体育产业形式以促进体育经济的协调发展。
(3)加强体育经济市场高素质管理团队的建设。我国要想促进体育经济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科学分析体育经济市场状况,积极应对体育经济市场变化,进而能够制定创新的发展策略,以最大化地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体育经济市场的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积极引进先进的市场管理观念,创新市场管理手段,在提高自身专业体育技能与管理素质的同时,最大化地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创新发展。
(4)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以应对国际竞争压力。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国民对健身娱乐的认识不高,虽然体育消费支出已经大大提高,但是依然还存在巨大的潜力等待开发。因此,我国体育部门必须调整体育产业的结构,引导大众进行体育消费,鼓励民间资本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并结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系统,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以应对国际竞争压力,使体育经济向着大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 河南大指造装备集成工程有限公司.国内大纸机诞生记[EB/OL].(2015-01-14).http:///newsde.aspx?newsCateID=38&CateID=38&NewsID=/2015/0213/436530.shtml.2017-03-21.
[4] 中国家电网.新飞电器四项成果顺利通过省科技厅鉴定[EB/OL].(2015-02-13).http:///2015/0213/436530.shtml.2017-03-21.
[5] 李佳师.贴近企业实际创新两化融合[N].中国电子报,2013-10-15.
[6] 钟业.新亚纸业制定减少用水、降低成本的中水回用方案[J].纸和造纸,2014(9):88.
[7] 大河网.新飞电器迎来“创新飞翔”[EB/OL].(2015-12-03).http:///dhb/html/2015-12/03/content_1340333.htm?div=-1.2017-03-21.
“”期间,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乘势而上,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较年增长16%,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体育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市场主体日趋成熟,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体育产业由各方面自行发展,向国家主导、各部门和全社会联合推动发展转变。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取得积极进展,部分省市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政策,有效推动了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第一次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摸清了体育产业基本情况。创办体育旅游博览会,以展会为平台,进一步带动了体育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先后建立了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浙江富阳和山东乐陵等6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发挥了体育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北京奥运会为代表的重大体育赛事极大地带动了文化、娱乐、旅游、建筑、通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为重点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保证了体育市场的规范发展。体育彩票销量持续增长,“”期间共实现销售额2428亿元,提取公益金728亿元。
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在“”期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体育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尚未充分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体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较低,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体育市场尚不成熟,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消费观念有待引导,市场监管有待加强;体育产业各项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亟待完善,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匮乏。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体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体育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与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全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思想源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主张“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供给学派。“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主要有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1]“供需错位”是我国供给侧改革提出的基本背景,国产体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全国很多消费者倾向于消费外国品牌的体育产品。因此,包括陕西省在内的全国各省区体育产业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体育产品的品质。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体育产业从供给环节出发,以创新为核心手段,使各要素实现最优配置,着力提高包括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在内的体育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增加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以此来增强竞争力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二、陕西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陕西省在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等方面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西部各省区中位居前列。在体育产业领域,五年来,全省体育彩票累计销售超过140亿元,超额完成任务;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6273人,超过预定的5000人的目标。在为这些成绩高兴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不足:体育产业增加值未实现占全省GDP比重1%的预定目标;体育产业从业人数未实现占全省就业人数比重1%的预定目标。[2]在认识到不足的同时,也要充满信心看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难得机遇,抓住机遇,促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力争陕西省体育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给全国各行各业带来的发展机遇,谓之“互联网+”的时代机遇;其次是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必将获得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等有利条件;再次是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2021年将在陕西举办的机遇,这必将促进陕西省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和体育产业的新发展。此外还有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互联网+”时代陕西省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1、积极实施“互联网+体育”发展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3]体育产业的“互联网+”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促使互联网与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深度融合,在体育产业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这和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一脉相承。2017年1月,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特别是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同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陕西省体育产品的宣传、营销和衍生品开发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陕西省的相关体育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和营销,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还可以拉近和消费者的距离,及时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尤其是在体育营销方面,可以采用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的O2O模式,O2O指将线下的商机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此外,相关体育企业和人员还可以开发在线票务、运动记录和体育社交等各种体育APP,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2、大力发展陕西各地的特色体育产业,建立竞争优势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这已经成为全国各省区的共识,在全国都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陕西省要想在体育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陕西省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各种文物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陕西省应该因地制宜,把体育产业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各种富有文化内涵的体育产品。举例来说,西安明城墙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驰名中外,陕西省相关部门因此打造了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赛道设置在古城墙上的马拉松赛事,不仅促进了全民健身,还宣传了城市历史和文化,使得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成为陕西一张靓丽的名片。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人文地理资源的一个有效结合点,陕西各地应该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宝鸡市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业的举措值得借鉴。宝鸡市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了凤县民族体育旅游节、金台观太极拳文化节、太白山登山节、陇县关山草原赛马和千阳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健步行等五大精品体育旅游项目。总之,陕西省各城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利用山地、草原、江河、湖海和文物遗迹等发展富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体育产业。
3、积极调整体育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
陕西省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育制造业占的比重过大,若要实现“十三五”时期体育服务业占比超30%的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全力调整产业结构。体育服务业占比低是我国各省区的通病,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业的占比甚至高达70%。陕西省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应该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体育表演和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同时应该重点打造一系列如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比赛那样的品牌赛事。此外,陕西省内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应该积极发挥供给侧改革四要素中的创新要素,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努力创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制造体育精品树立体育品牌,在供给侧方面责无旁贷地向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体育产品。
四、结语
体育产业在促进全民健身、扩大内需和加快“三个陕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供给侧改革浪潮席卷全国的背景下,陕西省必须抓住“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等各种机遇,发挥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义无反顾地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扩大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促使体育产业成为陕西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博.“供o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2)53-54.
[2] 陕西省体育局.陕西省“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EB/OL].(2016-07-22)[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