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通货膨胀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基于GDP的观察 :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水平,存在较大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
为从总体上观察中国经济波动情况,我们采用根据实际GDP数据计算产出缺口的方法来观察经济波动。从中可以看到,1998年到2003年,中国一直处于实际总需求小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态,与此相伴的是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与通货紧缩。从2004年开始,国民经济则又开始进入正的产出缺口阶段,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水平,表现出较大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
基于货币供需的观察 :货币供给被动扩张,通胀预期明显
从货币供应和需求总量的角度来看,出现了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上升,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旺盛,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的现象。
首先,我国货币供给已连续多年表现为超额供给格局,价格水平上涨预期会使人们希望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余额。2007年6月M1和M2的超额货币变化率(该变化率=货币供给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分别为5.02%、1.16%。值得注意的是,自2006 年11月以来,M1增速已连续10个月超过M2增速,反映出我国企事业单位投资冲动和意愿进一步增强,对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除货币超额供给的格局外,近年来我国银行存贷差也是持续加大,金融机构存款呈现活期化趋势。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业已近10 年连续出现存差加大的现象。到2007年7月底金融机构存贷差高达11.79万亿元。需要关注是的,我国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一般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截止到2007年7月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7.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居民户活期存款404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 6343亿元;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3264亿元。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为66.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为37.6%,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价格水平上涨预期会使人们希望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余额,因此我们说存款活期化趋势增强,一是表明我国经济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进一步增强;二也意味着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微观主体风险偏好有可能已经走高,微观主体更愿意持有更多的风险资产(股票、房地产等),其持币动机更多的是为满足投机交易的需要,这种变化将进一步助推资产市场的发展,并推高资产价格,引发资产价值的重估;第三,存款活期化趋势增强,使得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加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问题,加大了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尽管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但是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外生变量,已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内生性。近期以来,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是导致人民币货币供给被动扩张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再加上我国实行银行结汇制,以及以稳定汇率为目标,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大量收购外汇作为国家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2000年1月只有1560亿美元,到2007年6月就上涨到了1.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与M1 之比从2000年1月的23%上升至了2007年6月的75%。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基础货币的投放,而且随着国外净资产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和外汇占款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比重的上升,国外净资产的增长对基础货币增长已经具有了支配性作用。
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扭转持续下降格局,呈现上升趋势,意味着必须对名义货币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保持警惕。
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还是弗里德紧的货币需求理论都表明,货币流动速度具有顺经济周期变动的特点。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金融资产种类的缺乏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相对较低,货币流通速度(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平均货币余额)到2003年为止一直保持持续下降(1988年、1994年除外)的格局,但是到了2004年和2005年这一格局被扭转,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M0、M1 流通速度的变化率分别达到4.52%和2.86%。一段时期内资本在各生产环节的配置比例是相对固定的,新增货币注入流通切入点不同,自然也会使得资本在各生产环节的配置比例变化不同。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谁先获得新增货币”。
美国1952~1984年各种价格变化的研究以及 1995~2003年高新技术经济的事实也表明,处于生产链条前端的公司和产业,比如自然资源产业、研发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比处于生产链条后端的公司和产业,如消费品生产公司、娱乐行业和公用事业等,更加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事实上,对近年来中国物价指数的观察也反映了这一特征。
总体而言,中国已步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通道,通货膨胀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持续的、较为明显的上升。自2003年开始,我国各类价格指数连续四年保持上涨势头,最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年均涨幅高达7.62%,最低的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也达到了1.06%。总体价格已连续四年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上升,我们完全有理由判断中国经济已进入通货膨胀通道。
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我国已步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通道,那么其成因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
逻辑框架 :信贷扩张互动资产价格上涨推升总需求
图3给出了一个理解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的逻辑架构。中国人口红利、人为的低资金成本和低资源环境成本导致了两个重要结果:一是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具有很高的资本回报率,高资本回报率使得外资大量涌入;二是凭借低工资、低利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的竞争能力,再加上近年来国际市场需求大增,使得中国出口强劲,贸易顺差大幅攀升。高资本回报率推动下的外资涌入以及贸易顺差的持续攀升,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在稳定人民币汇率,避免人民币升值过于迅速的目标下,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被迫迅速扩张和增加,中国外汇储备大增。而中国人口红利也带来了持续多年的高储蓄。基础货币的被动迅速扩张和高储蓄率,便直接导致了中国持续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带来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值的重估。资产价值重估意味着企业抵押物价值的上升以及赢利预期的增强,从而直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在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下,导致银行信贷扩张。银行信贷扩张引发货币供应总量增加,又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和重估,从而形成正反馈,出现贷款扩张的自我增强,在经济体中形成新的投资增加收入、 从而刺激进一步的投资带动收入进一步增长的格局,使经济步入上升期。
此外,随着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推进,营业税、土地转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这使得地方政府的行为由发展企业转移到以土地开发为主的城市化上面来。地方政府的城市化冲动,也使得资金和银行信贷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等等与城市化相关的行业,从而推高土地、房产等资产价格。
资产价值重估带来信贷约束的放松,使得效率低下的企业和项目也能得到资金的支持,出现资源的错配,投机需求增强,从而一方面使得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下降;另一方面使得社会总需求迅速扩张,出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但是投资的迅速扩张,一方面将带来对劳动力和资源需求的上升,从而推动工资和资源价格上升,提高企业成本,最弱将削弱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将导致生产过剩和重复建设。一旦出现外来冲击,经济将转入下降通道,企业出口下降,贸易顺差缩小,低效率企业被淘汰,银行实行信贷紧缩,外资撤出,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也将随之下跌。
很显然,在此逻辑架构下,本轮经济繁荣是由那些出口导向的产业启动的,主要是那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和行业,而后由于资本密集型和资产密集型的行业和企业的推动,如房地产行业和金融业,最后在价格放开的食品、旅游、交通运输等消费型下游行业形成繁荣格局。在此过程中,由于劳动工资上涨的滞后性,最先获益的也是那些出口导向型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行业,这些行业也将吸引大量资金流入;而后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使得那些资本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获得低资金成本的好处;最后才是因上述行业的高利润推动劳动工资的上升以及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得旅游等下游消费类行业出现繁荣格局。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劳动力工资上升或人口红利的结束,以及投资过剩格局的形成,经济下降期最先受到冲击的也将是这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和行业,然后受信贷紧缩的影响,对信贷融资依赖性较强的资本和资产密集型行业和企业将受到冲击,再逐步扩展至其他行业。
此外,在通货膨胀的通道中,那些价格放开的行业将能享受到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利润丰厚,也将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入,而受到政府价格管制较严的行业将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萎缩,像电力热力、煤气等公用事业行业在分享经济繁荣周期的收益时将受到限制。
而这一逻辑中,我们认为本轮通货膨胀成因有别于我国1988年和 1994年的通胀。
本轮经济繁荣是由那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出口导向的企业和行业启动的,而后由房地产、金融业等资本密集型和资产密集型的行业和企业推动,最后在价格放开的食品、旅游、交通运输等消费型下游行业形成繁荣格局。在此过程中,由于货币最先流入的是那些资本密集和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因此资本和资源密集型行业首先获得低资金成本的好处,然后才是因上述行业的高利润推动劳动工资的上升以及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得旅游等下游消费类行业出现增长态势。
人口红利、巨额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流动性过剩、银行信贷的扩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本次通货膨胀与1988年、1994年通货膨胀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1988年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推动型的,当时并没有出现总需求显著大于潜在产出的局面;1994年虽然也是需求拉动型的,但是主要是在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下,由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所引发的;而本轮通货膨胀如前所述,很大程度上是在稳定汇率目标的背景下,巨额贸易顺差和大量外资流入导致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所引发的。
我国通胀的发展趋势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下)、奔跑式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和恶性通货膨胀(物价呈天文数字般地急剧上涨)三类。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逻辑来看,我国目前爬行式通货膨胀将有可能仍然持续一到两年的时间,但发展成奔跑式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在本轮景气周期中,货币扩张主要影响物价水平,而对产出影响有限。而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的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格局,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
就货币增长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而言,利用1998年一季度到2007 年二季度的GDP、CPI 和M1 增长率的季度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后,建立向量自回归(VAR )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有限,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一年以后可以解释CPI 变化的30%,GDP 增长率的变化可以解释CPI 变化的40%。
2007年一季度和二季度M1的增长率分别高达19.8%和20.92%,达到了2003年一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货币供应速度的高速增长,最终将在3至4个季度以后反映到价格水平增长上来,因此我们预计未来一至两年内中国的CPI 同比增长率仍将面临较高压力,随着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形成,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使得未来一至二年我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这是可控的。我国自2005年7月放宽人民币汇率调整幅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缓慢爬升。2005年6月到2007年6月,我国外汇储蓄由7110亿美元增加至13326亿美元,增加87%,与之相对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由8.2765元上升至7.633元,升值8.43%。按此计算,由于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减少了8575 亿元,相当于此期间基础货币投放的33%。可见人民币汇率升值冲减流动性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随着我国流动性过剩局面的进一步恶化,我们有理由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会进一步加快,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有效抑制我国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格局,最终减轻物价上涨压力。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2-0058-05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
一、近年来河南省物价变动基本情况及态势
(一)近年来河南省物价变化趋势及特点
近年来,河南省物价总水平受地区经济发展众多结构性因素及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
1.冲高回落
1995-2002年期间,我国经济处于恢复调整期,受国家稳定和加快经济发展等政策影响,河南省物价水平从前期高位较快回落。
2.整固上行
进入2003年以来,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物价总水平在经历了一段振荡整固之后开始有所上行,特别是进入2007年以后,随着国内银行业流动性过剩、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受国际粮价、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等因素影响,国内物价持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在这一大背景下,河南省CPI涨幅一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影响河南省物价变动的因素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影响河南省物价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传导作用与从动效应
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变化的不确定因素等对价格总水平走势影响较大。
从目前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价格变化来看,石油、化工原料、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石油的价格影响到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
而我国对国际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原材料的依赖度较高,均需大量进口,但在价格上又缺少定价的主动权,处于被动接受国际定价的不利地位。受国际价格传导因素的影响,对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拉动我省CPI上扬。
2.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物价水平上升
物价的波动趋势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趋势基本一致。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保持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1992年以后GDP保持年8%以上的增长,其中1992年至1997年和2003年至2007年两个阶段更是保持了高达两位数的增长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宏观政策手段就是扩大消费,因此消费增速的提高直接影响并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3.投资快速增长推动价格上涨
目前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各项投资不断加快。2007年,河南省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高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必将加大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带动以原材料为代表的各类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4.资源和服务类价格上涨对CPI拉动作用也较为明显
目前河南省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石油、煤等资源类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较快,推动资源类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加之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
同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服务价格的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不断扩大。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逐年上涨,为此,国家统计局对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构成权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上涨预期较大的服务价格的权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5.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一定程度助推物价上涨
1978-2007年,30年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1477元,增长了近34倍。加之2006年新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如公务员工资改革,提高各地的最低工资收入和社会低保收入等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工资水平,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河南省是全国主要劳动力输出地之一,打工经济初具规模,由此所带来的投资效应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拉动全省CPI上升也不可忽视。
二、以河南为例:构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模型预测未来走势
一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需要在价格上涨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公众可承受程度相适应的情况下才有保证。因此,在通胀变动的合理区间内,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是良性的,即相对于同期居民收入水平而言,这样的通货膨胀率不仅社会公众可以承受,而且还能推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就业稳定。
下面对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造模型,并对未来通货膨胀变动区间进行预测。
首先,从时序图可以看到,CPI的变动并不遵循一般的线性模型,因此,运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ARIMA(p,d,q)模型来模拟CPI的变动。ARIMA模型的实质是差分运算与ARMA(p,q)模型的组合,也就是说任何非平稳的序列只要通过适当阶数的差分实现差分后平稳,就可以对差分序列进行ARMA模型拟合。
研究ARMA模型,首先对观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CPI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见表1。
在表1中,检验t统计量值是-1.241191,比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都大。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对一阶差分后的CPI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2。
在对序列进行了一阶差分后,检验 t 统计量值 -9.261335,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表明至少可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序列CPI不存在单位根。综上,CPI经过一阶差分平稳,所以为一阶单整序列,即I(1)。为了进一步确定平稳性,考察差分后的自相关图,可以发现其序列均值与0无明显差异,序列可以构造ARMA模型。
其次,运用CPI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来分析序列的p、q。因为经过一阶逐期差分,序列趋势逐步消除,故d=1,观察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可知,其具有季节性因素存在,故不可直接构造ARMA模型。对季节差分后的CPI进行0均值检验,可以发现其序列均值与0无明显差异,序列可以构造ARMA模型。
对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来说,通过观察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可以构造ARIMA(1,1,3)(1,1,1)模型。
再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残差序列相互独立即为白噪声的概率很大,故不能拒绝序列相互独立的原假设,检验通过。
最后,进行模型的预测。利用2007年12月份的实际值加上2008年1月份的残差预测值得到2008年1月份CPI的预测值,并将此预测值加上2008年2月份的残差预测值,得到2008年2月份CPI的预测值,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到2008年1月份至2008年12月份CPI的预测值。
将1988年至2007年CPI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在同一个图中表示出来(图3)。由图3可以看出,拟合CPI残差序列的效果较好,并求出估计的CPI序列。预测得到2008年的月度数据值,结果表明,2008年,河南省CPI基本保持在0%-6%范围之内,物价基本稳定,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但CPI将长期高位运行,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的风险压力较大。
三、通货膨胀区间目标测定
(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全球经济经历了多次周期性波动后,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确定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通常而言,一般的工业化国家倾向于选择窄区间,而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更容易发生持续的经济结构变化,较易受到外部冲击,尤其是资本剧烈流动的冲击,因而倾向于选择宽区间。
表4是部分国家通货膨胀目标指标及控制区间。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长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发达国家一般在1%-3%,但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稍高。只有少数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率的点目标,如芬兰、挪威等国设计了点目标,没有确定目标区间。
(二)河南省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估算
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无论选择宽区间还是窄区间,一般取决于本国经济结构及其发展程度,以及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根据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理论,利用微观经济分析工具对河南省合理的通货膨胀区间进行估算。采用的数据是1987-2007年的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由其测算的历年通货膨胀率。
首先,计算1987-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的几何平均数:
鉴于国外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一般都四舍五入取整数,因此,河南省通货膨胀率的区间为3%±3%。考虑到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正处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化转变的调整阶段,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若将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确定在0%-6%基本合理,全省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当然这个区间是动态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验证河南省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估算的合理性
1.河南省通货膨胀率的可容忍区间。
以CPI为指标测算1987年到2007年河南省通货膨胀平均水平,我们发现这段时间内河南省年度CPI最高涨幅为25.2%,最低为-3.1%,变动幅度达28.3%;从区间分布来看,年度CPI变动水平在0―6%之间集中度最高。从对月度CPI的变动情况分析看,这段时间内单月CPI最高涨幅为30.1%,最低为-3.9%,变动幅度达34%;从区间分布来看,单月CPI变动幅度在0―6%之间集中最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较长时期内,河南省的物价指数是集中在0―6%的区间里波动的。从实际来看,CPI涨幅小于1的2000年、2001年河南省经济确实出现了通货紧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1%―6%是目前河南省物价波动的正常区间,6%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温和通货膨胀的上限。
2.河南省通货膨胀率超过6%后的容忍期限和涨幅加速度。
物价曲线呈指数变化,在通货膨胀的早期,涨幅较慢,而到后期,物价指数明显地加速上升,这一特点我们从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两次通货膨胀周期的月度CPI走势曲线图上可以明显看出。
在1988―1989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稳定地超过6%至上涨到最高值共历时15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1.2%。
在1993―1995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稳定地超过6%至上涨到最高值共历时21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1%。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能够接受平均水平不超过6%的物价涨幅;能够忍受超过6%,但不超过18个月(取15个月和21个月的平均值),且加速度不超过1.1%(取1.2%和1%的平均数)的物价涨幅。这可能就是河南省目前能够承受的通货膨胀水平。
四、稳定物价上涨的相关政策建议
河南省物价走势与全国有一定相似性,研究河南省物价变动因素,对于分析全国物价及通货膨胀趋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短期来看,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逐步使其降至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1.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调控的针对性。
继续发挥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作用,加强流动性调控,从严控制货币供应量,确保物价朝着调控目标区间继续回落。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保持人民币小幅、稳步升值态势。强化资本项目下的管制,严格监控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缓解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3.继续强化市场和价格监管。
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适时加强物价干预。同时,加强价格监督检查,防范经营者或者行业组织以会议纪要、协调价格、价格联盟等形式串通定价、联合提价,破坏正常的价格传导机制,扰乱市场秩序。严肃查处价格垄断、价格欺诈、价格歧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
4.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努力保障市场供应。
一方面,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适当增加粮食、猪肉和植物油的进口量,有效缓解国内市场的短期结构性供给紧张局面。
另一方面,加大农户养猪、种粮的正常补贴和灾害及灾难补贴,稳定收购价格,提高农户对养猪和种粮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不断档。
(二)中长期来看,CPI回落后,应从根本上将物价稳定在目标区间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是创新,这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的协调配合。
基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原因的复杂性,仅靠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要依靠财政政策减轻企业税负,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靠收入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使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等。只有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相互配合,才能构筑一道防止通货膨胀的真正有效的“防火墙”。
3.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抑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
一是要加大对已经过热的部分行业及各地过多的工业园、开发区投资调控力度,通过治理解决投资规模偏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引导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经济发展中过度消耗资源的倾向,以抑制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降低其对下游商品价格上涨压力。
二是转变投资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将投资重点放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不断提高煤、电、油等能源物资的供应能力;同时,抓好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三是从土地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入手,从严控制新增投资项目,遏制投资领域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应对通胀政策适当与否,将对宏观经济内部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生重大影响。近年国内有学者主张以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指导,治理我国失业与通胀。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命题是:通货膨胀率(即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两大经济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变动关系。其政策主张,是以高通胀换取低失业率,或以高失业率来降低通胀率。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通胀已受多种因素影响:非货币工资增长单一因素推动,与近年的失业率无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因而不宜套用该曲线及政策导向治理通胀与失业。
一、中国是否存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我国学界对是否存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有不同意见:(1)经济转型后存在不规则菲利普斯曲线(刘树成,1997),如1980年~1997年出现两个不规则的周期性环形菲利普斯曲线(王沫,2006)。(2)目前我国通胀率与城镇失业率负相关,本质上就是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关系(黎德福,2005)。不少学者认同近20年内我国出现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并主张为减低失业率,就需容忍高通胀,反之为控制通胀,就要以较高失业率为代价。
二、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决策导向是否适合中国
1.我国存在不规则菲利普斯曲线。一方面只要劳动生产增长率低于工资增长率,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将显现。另方面我国经济又不完全反映该效应。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不同。传统菲利普斯曲线论证的是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过程,工资,价格不完全由市场调节,尤其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资较大程度上仍由国家宏观调控。二是工资、价格决策机制和主体不同。西方在工资、价格、就业方面,主要取决于微观决策机制,厂商和工人是市场经济主体,工资和产品价格、大都由厂商和工人根据市场预期和供需状况决定。我国工资总体升幅由国家调控,工资上涨增加的生产成本并不完全加在所有企业产品价格上。此外不存在工联对劳动力供给垄断的势力。三是推动通胀上升的因素不同(主要有需求推动、需求与供给混合推动、进口成本推动、利润推动、结构性通胀)。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失业率升降已不能仅用工资成本推动通胀低高的反向变动来解释。我国通胀虽然在一定程度与工资成本上升有关,但近年由农产品、原燃材料价格,进口中间品成本上升引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由城乡利益格局调整引致的结构性通胀、以及由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引致的流动性过剩压力,构成我国物价上涨主要因素。
2.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导向不适宜我国国情。其一,失业问题尖锐。据统计,现有城镇就业条件每年只能提供1100万左右就业岗位,不能解决年均2400万人以上所需的就业问题。同时我国基数庞大的人口增长,每年新增900多万城乡劳动力和约1.5亿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短期内都难以解决。劳动力大面积供过于求,在当前和今后都是重大社会问题。如果采取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使通胀率涨幅超过工资升幅,后果将是除了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没健全,低收入群体占消费者主体的现状无较大改变,会抑制总需求,使我国转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难以实现外,还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减少投资和总供给,产生经济衰退压力。其二,我国通胀率与失业率也不存在严格的长期稳定替换关系。上世纪90年代末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失业现象,是政府对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的结果。目前的失业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行业就业的冲击。另外我国庞大的人口增长基数,加剧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条件下就业压力。上述失业均非由较低通胀引起。失业率与现有通胀率无显著负相关关系,若采用增加失业率来降低通胀率,可能使失业率和通胀同时上升。
三、应对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建议
我国通胀非完全由工资成本增长率推动,失业率和通胀率无稳定负相关关系下,可通过促进由技术创新引致的集约式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政府适当投入等综合治理措施,以控制通胀和失业压力。具体讲,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在劳动生产增长率超过工资成本增长率条件下,能抑制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胀,和由供不应求引致的需求推动型通胀,而且集约式经济增长本身具有减低生产成本,产品价格和通胀的趋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虽能随生产规模扩大提供新增就业机会,但也会因产业结构升级或自动化程度提高等技术进步而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的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个体行业的发展,使就业渠道多元化。另方面政府对劳动者就业及其技能培训,对培育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适当投入,有助于加速低技能的过剩劳动力向其他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部门或行业转移,缓解自然失业率问题。此外,为应对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通胀压力,可采取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适时增强汇率制度弹性,采取适当货币政策目标框架等配套措施治理。
参考文献:
[1]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管理世界,1997(6)。
[2]王沫: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商业经济,2006(2)。
[3]黎德福: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法则. 世界经济,2005(8)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2-0018-04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或货币价值持续下降的过程。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和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关于前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1970)把货币主义的思想加入到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中: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关于后者,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是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最主要的原因。总供求之间的差距,即产出缺口,等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差,它反映了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差异,是观测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如果出现正的产出缺口,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则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反之,如果出现负的产出缺口,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则产生通货紧缩的压力。
本文利用1999-2007年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二、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模型
关于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菲利普斯(Philips,1958)所建立的Philips曲线,产出缺口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影响通货膨胀(Smets,1995;Svensson,1998)。菲利普斯在研究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时,运用英国1861-1913年间的数据发现这两个变量间存在非线性、负相关关系:?棕t=c0+?茁ut+?着t
?棕t是货币工资增长率,ut是失业率,?着t是扰动项,?茁
Friedman (1968)对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所代表的政策含义提出批评,指出货币的一次性变化无法使实际经济变量持久改变,即政策无效。他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引入预期与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认为通货膨胀由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差及预期通货膨胀决定,预期是指适应性预期,即通货膨胀预期是对过去若干期通货膨胀的加权平均。Friedman(1968)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
?仔t=?仔te+?茁(ut-ut*)+?着t
这里?仔te是通货膨胀预期,ut*是自然失业率。奥肯法则是将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连接的纽带,根据奥肯定律(Okun,1965),可以用产出缺口代替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差,于是有如下形式的Friedman菲利普斯曲线(赵昕东,2008):
?仔t=?仔te+?茁(Yt-Yt*)+?着t
这里Yt是实际产出,Yt*是潜在产出,Yt-Yt*是产出缺口。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通货膨胀率也越高。通货膨胀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货膨胀预期,另一部分是产出缺口。当存在正的产出缺口时,工资及价格水平将上升,实际通货膨胀率将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反之,如果存在负的产出缺口,则意味着失业率的上升,将减少工资和价格的上涨,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
对于产出缺口估计的关键是计算出潜在产出。潜在产出一般是指非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现有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所能实现的生产水平。潜在产出最早的定义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奥肯,Okun(1962)认为,潜在产出不是由无限需求决定的最大可能产出,而是在价格稳定和自由市场经济的目标下,总需求水平达到失业率为4%的水平时的最大可能产出。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分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紧密相联的。
一些学者对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如王煜(2005)应用HP滤波方法估算了中国的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通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着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许召元(2005)利用Kalman滤波估计了1979-2004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和产出缺口,然后检验了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三、基于H-P滤波方法的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的衡量
本文的各个变量为: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CPI为消费者价格指数。为了满足对数据样本的要求,同时也为了避免年度数据掩盖了变量在一年内发生的波动,本文采用的数据是从1999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各期。GDP和货币供应量M2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的趋势,因此首先对GDP和M2进行了X12乘法季节调整,以消除季节变动对数据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人们非常关心序列组成成分中的长期趋势,Hodrick-Prescott滤波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Hodrick and Prescott(1980)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周期的论文中首次使用。本文运用H-P滤波衡量了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图1为产出缺口,从中可以看到1999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其中1999年到2001年第三季度产出缺口为正;2001年第四季度到2005年第三季度,产出缺口为负;从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产出缺口基本上为正值。图2为货币缺口,货币缺口绝对值较大,说明中国货币缺口的波动幅度大且不稳定。
四、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建立VAR模型
本文将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而不是静态回归模型。主要是因为:第一,鉴于当前引起中国通货膨胀的因素,除了传统的产出缺口以外,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过快所引起的流动性过剩,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由于VAR模型不受先验经济理论的限制,直接透过时间序列数据本身的特征进行研究,先验知识只用来考虑及选用纳入模型之经济变量,因此,本文将运用VAR模型直接去考虑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 Regressive, VAR)模型是1980年由西姆斯(Sims)提出来的。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形成,它是用模型中所有内生当期变量对它们的若干期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二)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使用ADF法检验产出缺口(hpcyclegdp)、货币缺口(hpcyclem2)、和通货膨胀(cpi)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ADF检验可知,这三个变量均是平稳的。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变量必须是平稳的,经过ADF检验,得知通货膨胀(cpi)、产出缺口(hpcyclegdp)、货币缺口(hpcyclem2)是平稳时间序列,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AIC和SC最小化准则,本文选取滞后期为1,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第一,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产出缺口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但通货膨胀不是产出缺口的格兰杰原因。第二,货币缺口和通货膨胀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货币缺口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且中国通货膨胀也是货币缺口的格兰杰原因。第三,货币缺口和产出缺口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货币缺口是中国产出缺口的格兰杰原因,但产出缺口不是货币缺口的格兰杰原因。
(四)产出缺口、货币缺口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检验
1. 脉冲响应函数。从图3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的脉冲响应呈现正方向的变动,1-2期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新息的脉冲响应有较大的上升趋势,以后呈现下降趋势,并在长期内趋于平稳。这说明产出缺口增加在短期内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有着较大的拉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拉动作用有下降的趋势,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对货币缺口的脉冲响应一直是正值,1-3期,通货膨胀对货币缺口的脉冲响应有大幅度的上升趋势,虽然从第3期开始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这说明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正方向的变动关系。对比图3和图4,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对货币缺口的脉冲响应远远大于对产出缺口的脉冲响应,这说明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从图5可以看出,1-3期产出缺口对货币缺口的脉冲响应是正向的变动关系,这说明短期内,货币缺口的增加促使了产出缺口的增加;但从长期来看,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存在反向的变动关系,且逐渐趋于平稳。
2. 方差分解。从表3对通货膨胀(cpi)的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出,中国通货膨胀的变化中受自身的扰动项的冲击影响的成分越来越少,从第1期的100%逐渐下降到第10期的83.08%;受货币缺口扰动项冲击影响的成分越来越大,到第10期上升为15.78%,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呈现上升的趋势,即货币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产出缺口扰动项对通货膨胀的冲击一直稳定在1.12%~1.37%之间,说明产出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比较平稳,并且远远小于货币缺口波动对通货膨胀波动的贡献。
五、结论
本文利用1999-2007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货币缺口和产出缺口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第一,货币缺口和通货膨胀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货币缺口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并且通货膨胀也是中国货币缺口的格兰杰原因;货币缺口和产出缺口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货币缺口是产出缺口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不存在因果关系,即产出缺口不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同时通货膨胀也不是产出缺口的格兰杰原因。
第二,货币缺口和产出缺口增加在短期内可能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有着较大的拉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拉动作用有下降的趋势,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且通货膨胀对货币缺口的脉冲响应远远大于对产出缺口的脉冲响应,产出缺口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贡献比较平稳,并且远远小于货币缺口波动对通货膨胀的贡献。
第三,产出缺口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影响通货膨胀,当产出缺口增加时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增加,当产出缺口下降时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下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产出缺口在货币政策实际制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短期,准确地判断产出缺口的方向和大小,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制定具体宏观调控措施,以调控经济的运行,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
参考文献:
[1]赵昕东.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产出缺口估计[J].世界经济,2008,(1).
[2]Okun, A. M. Potential GNP: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atistics Section [J].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62:98-103.
[3]王煜.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5,(1).
[4]许召元.中国的潜在产出、产出缺口及产量通货膨胀交替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2).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Output Gap and Currency Gap on China's Inflation
Wang Kai1,Pang Zhen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的势头仍旧比较明显,而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型投资对需求的拉动、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使得价格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房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就是较为明显的通胀表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持续走高,防止经济滞胀、抑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探讨通货膨胀与信贷规模之间的关系,并建议从信贷和货币的角度对通货膨胀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调控。本文选取信贷渠道这一视角去研究通货膨胀的问题,并提出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通货膨胀与信贷渠道的关系
我们知道,金融机构信贷、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动态关系,完善的金融市场是确保信贷渠道通畅的重要基础,而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因为其会影响到信贷供给者的相关决策行为,而通货膨胀也会对金融市场上信贷双方的选择与决策产生影响,引起金融市场上信贷供给与信贷需求的变化,最终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和信贷效率。反过来,信贷政策的制定,又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出更多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和经济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信贷量的变化,虽然在通货膨胀时期,金融机构的信贷渠道会遭受一定的阻碍,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传导效率呈现下降的态势,但是,信贷规模的扩大也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后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成本上升诱发繁荣成本推动型膨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结构型膨胀,而金融机构的信贷和货币供应链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加上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会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长期而又相对剧烈的影响,因此信贷规模的扩大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形成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而金融机构信贷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具实效性,影响效果会显得相对突出和明显。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应当从紧的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应对通货膨胀趋势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基于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信贷渠道等因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采取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措施和建议,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
(一)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合理控制
对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进行有效控制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抑制通货膨胀、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部门要想更好地做好目前的经济工作,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实行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投资过热等现象进行合理控制,进而促进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工作
由于信贷对于通货膨胀具有更明显、更快的短期影响效果,因此要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和渠道进行合理控制,政府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对信贷投放节奏和总投放量的把控,将金融结构的信贷工作水平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均衡性。其中,信贷指导工作主要涉及到金融结构信贷投放比例的合理划分、信贷规模的非理性增长、月度或季度之间的异常变动、信贷投放速度过猛或过快等。
(三)制定健全的通货膨胀衡量指标,实现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动态监测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把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而CPI主要是由居住类价格和食品类价格构成,住房消费的权重偏低,很难准确反映房价上涨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以及居民住房支出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对传统的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进行优化,如对食品类价格的权重适当降低,适当提高居住类价格权重等。同时,中央银行要实现对通货膨胀的实时动态的监控,就需要及时对最新的经济与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水平进行有效的预测,合理运用各项调控工具。
(四)加强各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目前,央行应当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充分考虑到货币政策时滞性对通货膨胀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构建良好的信息采集和沟通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必须加强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例如货币政策只有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积极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对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趋势进行最有力的控制,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①要实现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货币政策的适时转变,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②对政府的财政赤字进行有效控制,将财政性支出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③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防止房价的反弹和过快上涨;④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四、结语
总之,货币供应量、信贷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我国的物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效应和反向效应,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住银行信贷对物价水平的积极影响和调控职能,制定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实现预期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的秩序稳定和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叶,伍俊良,周广.我国银行信贷与物价指数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关键词】
通货膨胀预期;方法;效应
一、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货币政策效应
无论理论上或者事实均已经证实,经济体系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必然很不相同。当居民、企业部门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徒增物价而不能推高产出。货币政策效应与通胀预期的强弱此消彼长。按照预期理性学派的理论,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扩张货币供给以扩大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时首先出现物价总水平上升,生产部门将物价上涨看作产品需求增加的信号,以为商品销路畅通而扩大生产,居民部门将货币扩张形成的名义收入提高——例如工资增加看作实际收入增长,从而将增加的货币收入在储蓄与消费上进行“配置”,结果社会总储蓄与投资、消费均增加,通货膨胀的结果是产量和储蓄提高,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二种情况是当货币扩张引起通货膨胀时企业家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认为市场中对商品的实际需求并未增加,预期物价总水平将继续上涨,通过不断提高商品价格冲销、补偿成本上升,着意避免扩大投资。居民在预期基础上认为名义货币收入增长将落后于通货膨胀,从而由存款转向购买实物资产,同时通过与企业谈判争取提高工资,企业如果增加工资就势必一再提高商品价格,形成价格上涨的循环。结果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扩大生产,仅仅推高价格水平,货币政策效应被预期行为完全抵消。
二、国外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实施效果
“通货膨胀目标法”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即:中央银行明确地设置并公布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如加拿大为年度消费者物价上涨率为2%±1%,英国为2.5%±1%)。其优点在于具有很高的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新西兰1990年率先采用通货膨胀目标法,此后越来越多的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使货币政策转向通货膨胀目标。这些国家包括智利、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捷克共和国、芬兰、以色列、波兰、南非、西班牙、瑞典。捷克是第一个引入这种制度的转型经济国家,而巴西则是第一个完全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发展中国家。1993年,英国货币当局正式放弃实行近三十年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明确将反通货膨胀确定为货币政策目标。2001年的韩国和泰国,最近的匈牙利和瑞士也已经采用类似的货币政策。
对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实施效果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该政策法则无效或者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效果,但大多学者通过分析认为其具有明显效果。L.Ball&N.Sheridan(2003)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显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对宏观经济运行起到改善作用。Jonas&Mishkin(2003)则认为个别通货膨胀钉住国家由于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时间较短,无法得出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成功与否的结轮。
以Svens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对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Svensson(1997)指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解决了货币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且降低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采用有弹性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可以起到稳定产出的作用。Mishkin(1999)则认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效果非常好,通货膨胀钉住国家显著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K.Choi,C.Jung&W.Shambora(2003)使用马尔可夫转换模型(Markov-switchingModel)研究了新西兰通货膨胀钉住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显著改变了新西兰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动态,同时也结构性地改变了新西兰真实GDP增长率,由此得出结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在稳定通货膨胀以及产出增长率方面是非常成功的。C.Bean(2003)研究了英国实施通货膨胀钉住政策的经验,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钉住框架在保持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以及在确定通货膨胀预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存在类似情况,G.Stevens(2003)指出钉住通货膨胀对于澳大利亚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模式。T.G.Pétursson(2004)使用面板模型(panelmodel)研究了21个国家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对该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有2/3国家因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显著地降低了平均通货膨胀率。L.Ball&N.Sheridan(2003)通过测量通货膨胀、产出以及利率行为,对采用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的7个OECD国家与13个非通货膨胀钉住国家做了比较,揭示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无论是通货膨胀钉住国家,还是非通货膨胀钉住国家,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在某些情况下,通货膨胀钉住国家改善得更明显一些,如平均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等。[1]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目标法对抑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主体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国际经验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安排的借鉴,我国目前市场体制已经基本形成,经济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在利率政策体系、汇率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条件下采取通货膨胀目标法是货币政策可以探讨的重要选项之一。
三、对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认识与判断
1、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一般认为实施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基本宏观经济条件包括:弹性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利率开放和较完善的证券市场。实际上将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条件可以归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交易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具有充分影响力和控制力;第二,货币市场价格与数量指标变动能够迅捷传导到资本市场;第三,货币与资本市场变化能够影响商品市场;第四,中央银行能适当干预外汇市场或者通过其他手段影响国外净需求;第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能够合理有效配合。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被赋予中央银行职能后由于各种原因其独立性还非常有限,利率市场化进程仍远未终结,证券市场无论市场规制、市场结构和上市公司结构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由此判断,我国目前似乎不存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但情况也不尽然。
2、中国部分地区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我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已经部分具备试行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
第一,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国民经济体系中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看,我国自亚洲危机以后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经济征兆,2003年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市场趋于活跃,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国内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一定程度可以消化,但是这一过程不会如人们希冀的那样快,20世纪80年代以前存在的严重供给不足、“短缺经济”情况很难重新出现。这是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物质基础,从供给方面观察具备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第二,货币管理也是一种艺术,中央银行已经具备防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方面的经验。从1993、1994年出现高通货膨胀到目前已经过约15个年份,1998—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CPI下降年平均在2%以下(温和的通货紧缩),2003年到目前大多数年份通货膨胀年率被控制在5%以下(2007和2008年分别为4.8%、5.9%,其他年份均在4%以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已经具备相当“艺术”水准,重要体现即在于逐渐趋缓的价格水平波动。
第三,利率决定机制已经部分地具备市场化特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还没有止步,但是对大部分银行利率已经赋予很大灵活性,目前完全没有放开的主要是存款利率。
第四,汇率体系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要变动。自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具备一定弹性,2005年汇改迄今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23.2%,[2]已经有效释放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进一步改革汇率体制创造了条件。央行也一再申明进一步推动汇率改革,方向是更多地发挥市场决定汇率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汇率变动在均衡水平基础上比较稳定。
此外,随着创业板市场设立和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以及市场开放水平的提升,证券市场也将发生实质性变化,货币与资本市场联动效应增强。
3、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制约因素
从我国实际出发,总需求与能源资源对国际需求、国际市场依赖很强,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具有很强的感染,国内房地产市场、农产品价格显著不稳定,这些均成为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如果确定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如何“定标”就很成问题,再加在新的银行体制条件下货币量、利率、信贷与物价联系的内在规律、趋势尤其数量关系需要进一步了解观察和深入研究。对市场通货膨胀预期与各种经济变量的关系也需要研究探索,如何“管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预期则无论对于学术界和货币宏观调控部门都属于新的课题。从长期的货币政策实践看,中央银行在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并非仅仅只关注稳定物价,而是同时注意保持一定(较快)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多目标”制是我国社会状况与经济特征所共同决定的。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央行实际采行“多目标”政策操作,将金融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目标实际置于稳定物价之上。这些均成为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约因素。
四、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目标权衡、方法和途径
1、“多目标”条件下中央银行的权衡选择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区分三类:固定区间;弹性区间;不公开宣示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3]固定区间指加拿大与英国的做法。弹性区间指货币政策当局可以根据每年或者一定时期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目标中心或者波动范围。不公开宣示的目标区间即指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仅有货币当局自己知道,外界则只能猜测。最后一种对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最缺乏约束力,但对于存在货币政策“多目标”的中央银行而论显得更为可行。如前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实际上采行“多目标”制,十六大报告对此是一种明确宣示,提出宏观经济目标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物价水平,维持国际收支平衡”。[4]近期央行主要负责人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中央银行所关注的重点以及使用的工具能够适时切换,金融危机发生后更关心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问题;其二,中央银行可能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权重考虑“多目标”,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或者改变不同目标的权重,或者进行切换。[5]亚洲危机爆发到十六大召开(2002年11月)期间货币政策的特点已经反映了上述思想。关注重点变化会导致不同目标权重变化或者在不同目标之间进行切换,这时固定区间将难以兑现,如果勉为其难将会使中央银行维持通货膨胀目标成为“沽名钓誉”和本末倒置,因为中央银行选择通货膨胀目标最终仍然是为了维护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和发展。由于存在各种制约因素,我国在一定时期将会选择弹性区间,中国人民银行的实际做法是不同时期宣示将通货膨胀控制在某个特定水平以内。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必然意味着选择有数量含义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2、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与途径
(1)估计一定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探索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估计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目的是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即对经济体系可接受的通货膨胀“定标”。根据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估计,选择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的组合关系,同时确定失业率上限和通货膨胀率的下限。[6]对通货膨胀率上限的确定需要考虑趋势因素,例如从经验来看,是否存在维持一定经济增长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下降趋势,例如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次通货膨胀高点在9.3%—18.8%(1985,1988年),九十年代通货膨胀最高达到24.1%(1994年),2003年以后通货膨胀率最高为5.9%(2008年)。由此,在依据经济资源供给状况和就业需求压力确定适度经济增长率以后,再结合通货膨胀趋势确定通货膨胀率上限,这一上限最好落在温和通货膨胀区间以内或者接近温和通货膨胀水平。我国近些年实际上将通货膨胀目标确定为3%—4%,尽管大多时间并未向外界明确宣示。
(2)研判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为此需要区分核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噪声项(瞬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能够影响的是核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噪声项由非货币事件引起。[7]为了清楚判断货币政策效果,需要从CPI分离出核通货膨胀和噪声项,动态地量化货币政策数量与利率调节经由期货市场对CPI的影响,从而决定一旦需要时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此外需要分析确立前瞻性通货膨胀指数检验货币政策效果。Clive(2003)将CRB期货指数作为总体价格水平趋势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可以设想,根据事后判断如果发现货币调节效果未如预想情况,中央银行将进行再调节。这实际上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种思路。货币当局若欲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就需要确定对CPI具有前瞻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总体价格水平趋势指标,所选指标是既可以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又可以影响主要通货膨胀指标CPI的某种通货膨胀指数。根据计量检验的相关结论(结论5),期货价格与CPI存在两方面关系:期货价格是对1个季度和大约1年以后通货膨胀的预期(尽管没有完全预期到);期货价格变动可以传导到CPI,引起现货市场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检验也说明以期货价格作为通货膨胀预期值对投资具有引导作用。所以,可以考虑将我国期货市场价格指数(或者其中某一个子集)作为满足总价格水平趋势的通货膨胀指数。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仍处于发展中,为了适应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需要考虑以下:第一,丰富期货市场交易品种,提高市场参与度;第二,增强期货市场与货币市场、商品现货市场的“连接度”,沟通和拓宽中央银行货币金融政策对期货市场的传导渠道。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研究、提取能够拟合市场主要价格水平趋势(指CPI走势)的期货市场子集,编制相应的期货指数。
(3)确定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与调节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仍然是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手段。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体系货币创造功能已非常发达,再加各种金融工具创新导致中央银行仅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影响货币量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放弃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直接控制,那么利率就是货币政策更为有效的工具。佩里·梅林(PerryMehrling,2009)将宏观经济学的新共识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现经济稳定的首选工具从财政政策转向货币政策;二是对于我们有理由能实现经济稳定的程度从乐观转变为悲观”。[8]而货币政策的新共识也在于两点:第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政策恰当的长期目标;第二,联邦基金利率是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恰当工具。[9]这一共识得益于泰勒规则拟合总量数据的成功。我国央行利率调节的影响力已经逾益增强,此外也充分利用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包括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和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工具。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否需要兼顾和重视其他可选的工具变量?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期货市场至少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平台、窗口之一,掌控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就应该很好地管理期货市场保证金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流动性,可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期货市场融资做出合理安排。
对通货膨胀中的噪声项,货币政策不能独立撑持应对,需要借助于工资与价格管制等一揽子政策,有些情况下必须通过各种政策组合刺激、改善商品供给。
(4)建立反馈与再调节机制。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经过市场信息多次反馈、重复判断和再调节过程。因此,中央银行需要明确和建立更加顺畅、快捷与具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反馈回路,例如从货币信贷市场、期货市场、证券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和经理人指数变化等及时获取信息,前瞻性地判断一般商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根据对市场的研判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把握政策作用的节奏和力度,找准政策作用的主要着力点。
【注释】
[1]郭万山.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2).
[2]京报网财经专刊,2010年9月20日.http://.cn.
[3]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系统研究参见本·S·伯南克等,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十六大将经济增长置于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原因在于政府对当时及以后经济形势的判断。见刘明.转型期金融运行与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254—255.
[5]周小川.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在牛津财经论坛上的午餐讲话,2010年9月9日。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
[6]从弗里德曼以后对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争论,即怀疑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换关系。但即使菲利普斯曲线也存在不稳定性,由菲利普斯曲线斜率反映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替代比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较为有利的一面是货币政策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菲利普斯曲线斜率,通过降低斜率(绝对值)增加通货膨胀带来的降低失业率的收益.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通货膨胀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通货膨胀分别为从1988年开始的延续到90年代初的严重通胀,其通胀率为18%;1993、1994年的严重通货膨胀率最高达21.7%;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温和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为3%左右 ;从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开始蔓延的通货膨胀,通胀率为6%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通货膨胀中湖南对外贸易的情况
在通货膨胀的四个阶段,湖南的对外贸易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湖南省的出口总额在通货膨胀时期总体上是下降的趋势。在通货膨胀年份即四个通货膨胀阶段,出口总额都会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
(2)湖南省在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进口总额有明显于其它年份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是由于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使得国外商品的价格优势和竞争力增强,当国外的商品相对于国内的商品具备这种优势,进口商会选择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那么进口总额就会会增加。
(3)湖南地区生产总值与外贸进口依存度在通货膨胀阶段呈同向趋势。外贸进出口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进出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90年代以来,湖南省对外贸易得到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有所上升。虽然湖南有一定的贸易顺差,但是作为一个内陆省份要发展经济就要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随着贸易顺差的减小将给湖南的拉动型通货膨胀带来影响。
二 、通货膨胀对湖南对外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1.通货膨胀通过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对湖南对外贸易的影响
从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看,前些年,我省对外商品出口连续走高,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主要是由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市场需求的增加。我省的主要进出口伙伴是美国,韩国,日本,欧盟等国和地区。这些活跃的市场与地区对对外贸易中拉动出口增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的主要价格指数都处于偏高位运行,出口成本的增加导致了出口总额的下滑。
我国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特征,即上游产品价格增幅较大,下游产品增幅较小。价格上涨趋势向下游传导时显示出一定的阻碍效果。如今,湖南已经形成依靠出口为主导的工业化、高储蓄率的货币、净出口和固定投资拉动的通货膨胀模式。湖南的进出口总额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下滑的趋势较明显。同时在一系列出口政策变化以及升值等影响下,有出口下降程度显著。净出口额的滑落的现象。固定投资比例的增加虽然并没有使得湖南省的对外贸易严重的紧急衰退,但是固定投资的份额在不断的增加,这表示着投资的持续增加将导致大量的产能过剩和不良贷款问题。短期内的投资过热虽然会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更加趋于严重。
2.通货膨胀通过成本传导途径对湖南对外贸易的影响
成本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目前国际油价已创新高,达104美元/桶。高油价进一步拉高了通货膨胀预期。自2003年开始,全球经济就处于一种扩张的态势,流动性开始逐渐过于剩于,国际市场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也已出现了大幅上涨。湖南省进口贸易中的原料和燃料等初始生产要素是国内无法自产而又必需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提高厂商的生产成本,引起物价上涨,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将使得商品的出口价格上涨。对外贸易企业的劳动力的生活成本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而要求更高的工资补贴。这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是一项较大的支出。特别是我省现在的出口一般是以制造业产品为主,劳动力的缺失会导致对外贸易的停顿.
三、通货膨胀对湖南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1.通货膨胀对湖南进出口总量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湖南出口总量的影响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出现通货膨胀的1994年出口总额比上年出口总额减少了3.25亿美元。而其他出现通货膨胀的年份,虽然没有直接的进出口额的下滑,但实际上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达到相应的进出口水平,这说明了通货膨胀对出口相关的贸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以2008年的通货膨胀为例分析, 2008年湖南省的进出口总额是84.09亿美元,而2010则下降到79.5亿美元。下降了4.59亿美元。我省主要的出口贸易方式是一般贸易,其对成本价格敏感;2008年的主要出口贸易行业是钢材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这些行业成本受原材料等初始生产要素的价格影响大。
(2)通货膨胀对湖南进口总量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四次通货膨胀所对应的年份结合表一来分析。
从四个通货膨胀阶段所对应的反映湖南省进口总额的图3来看,四个柱状图基本成v字形态。这些数据反映的是通货膨胀之后的年份进口水平低于通货膨胀的时期。1988年1989年的湖南进口总额分别高于1990年0.6亿美元和0.5亿美元。1994年到1995年也高于通货膨胀后的1996年1.12亿和0.96亿美元。2004年的数据显示湖南的进口总额高于2006年的2008年的湖南省进口总额是41.61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湖南进口总额猛增了25.69亿美元达到了67.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7.2%。这与之前未出现通货膨胀的年份的进口缓慢态势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国内的通货膨胀使然。
2.通货膨胀对湖南对外贸易产品的影响
2008年到2010年的通货膨胀时期,湖南省出口行业及所占比重都有一些变化,钢材行业由2008年的占总出口额的22%下降到2010的所占比例的15%,未锻造锰产品则是由2008年占湖南省的出口的5%到2010鲜少出口。虽然湖南省总的进出口额是增长的,但是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出口已不是拉动通货膨胀、发展对外贸易的强势增长点。
在进口的行业产品方面,机电产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经过2008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形势,机电产品的份额下降了5.91%,但是其他产品2008年到2010年的比重增加了20.61%,这说明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进口产品的种类增加,进口份额逐渐趋于平衡。2008年占湖南进口产品第二位的铁矿砂及其精矿到了2010年有钢材产品所替代,钢材产品2010年占进口比重的15.01%,其原因可总结为国际原材料和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进口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成本大幅度提高,转而进口钢材成品更具有价格优势。湖南进口产品中的高科技术产品的份额也有增加,增幅0.6%,这是由于进口高科技术产品由于中国物价的上涨具有了价格的竞争力会带来进口额度的增加。
四 、当前通货膨胀形势下加快湖南对外贸易的应对策略
湖南经济作为中国整体经济的一部分,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其影响是必然的,也是难已规避的,只有正视。积极探寻在国际经济条件下的地区发展经济的策略,尽量减少因通货膨胀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1.加快湖南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货膨胀对对外贸易中的影响中有抑制出口的影响,只有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的产品才能较少的受到波及。湖南省的进出口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出口行业所提供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例很小。 因此,我省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和引导具有知识产权的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要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抓住机遇,扩展贸易空间。
2.完善出口措施减轻通货膨胀对出口的抑制
通货膨胀进一步优化出口退税政策,鼓励省内企业出口,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风险。同时调整出口补贴的方向,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产品价值链的研发环节,调整现行的科研和技改政策,推进省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促使湖南省产业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建立与国际市场同步的价格体系和适应目前市场经济运营环境的价格运行机制。同时也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协调与管理,避免因通货膨胀而引发贸易摩擦,导致出口市场和效益的流失。要强化对外贸易中中介机构的功能,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应提高现有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涉外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外经贸管理部门及海关、外汇、保险、银行、商检等机构的网络化建设。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项目给予各方面的协助。
3.加强国际经济监测及预警
要应对通货膨胀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是要加强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商品进出口数量与价格的监测及预警工作,充分发挥进出口对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调节的作用。我省以往的价格调控主要是局限于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以及进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对国内市场供求总量与结构平衡的作用重视不够,以至于对外贸易没有很好地起到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和平抑国内价格波动的作用。
4.控制物价建立价格调节机制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对进出口商品的不利影响,需要建立一个物资储备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主要以控制国内市场价格为主,同时防止国际市场的突变,以期减少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并根据国际市场的供应和需求进行调控。由于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通货膨胀将影响国内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会对湖南省内市场造成在冲击。为了确保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政治安全的食品,石油和其他重要的战略物资,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基金制度和价格监管,以防止国际市场供求和市场价格在国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较大的影响。
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投资决策选择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经济社会中的货币发行过量造成物价上涨,导致单位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的一种现象。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的投资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企业投资决策研究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企业正确进行投资决策,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与其他的经济活动一样,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的投资决策在经济活动中对企业的各个方面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有其经济学理论上的依据。
我国对企业投资决策的研究正处于认识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用经济学相关原理来对企业投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加以指导,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发展,另一方面丰富了相关投资方面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本文分别从通货膨胀的现状和长期趋势以及考虑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和解决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二、企业投资决策的环境条件
1.国际性趋势
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普遍存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经济中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已经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范围内都需要面临的经济问题。当在市场经济中,物价的普遍上涨,货币流通大于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居民就会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存在。而对于企业,对通货膨胀的反应更为敏感,企业要在经营活动中时刻关注着通货膨胀的变化。
近两年由于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巨大,相应投放的基础货币仍然相当可观,这将会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中国的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体,美元的贬值,会导致全球大宗商品、资本、原料产品价格上涨,进而也会推动我国的通货膨胀程度。虽然在世界上的主要货币兑美元大部分采用的是浮动汇率,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相对固定,所以美元的贬值会导致其他主要货币的升值,从而使其他货币兑人名币也升值,此时中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即输入性的。再加上微弱的经济复苏,美国加息困难,短时间内很难转变美元的弱势。所以,美元兑世界主要货币仍继续加重,相互作用美元的贬值,恶性循环就会加大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影响,整个国际市场很难避免这种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问题。
2.我国当前趋势
2008金融危机后,货币流动性泛滥,美元持续贬值,主要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主经济体,在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再加上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一直坚持经济刺激政策,货币的发行量太多,理论上已经超过GDP的两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大,这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流通性过大又使得资本的保值增值等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在这样的环境状况下,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居高不下,通胀预期也越来越严重,控制通胀迫在眉睫。
不过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不会给我国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尽管中国目前出现了局部物价水平的上涨,但由于受到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约束,中国还没有形成全面的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格局,还没有给中国当前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加上经济调控手段尤其在货币调控依然有效的范围内,通过调控银行储备金率,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的主线最可能是商品价格温和上涨。
尽管在理想中都认为零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就是所达到的最好的经济体系。但事实上这未必就是最明智的。适当的通货膨胀可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其实在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一直存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结构还不完善出现过多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通货膨胀率基本上控制在百分之三左右,时刻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通货膨胀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属于宏观经济现象,但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还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通常情况下都是放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进行投资决策的探析。尽管通货膨胀是普遍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是市场经济体的通货膨胀都是相同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每个经济体系都需要的经历的,同样温和的通货膨胀并不一定会给企业投资决策造成多大影响,往往由于温和通货膨胀的存在使企业适应在不确定因素条件下的投资决策选择,提高应对能力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首先,在温和的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所做的各项投资预算都会增加,同时企业的营业收入也会相应的增加。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费,管理费和各方面的成本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得企业预期的投资预算都会提高。但考虑与不考虑这种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会产生投入价格预算个估计值方面的差异。没有通货膨胀时,一般在物价总水平的基础上,只考虑投资期间的相对价格变化。有通货膨胀时,除了要考虑相对价格的变动还要考虑市场上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因素。
其次,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也会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当通货膨胀率高于贷款利率时,即使存在负债,企业也宁愿自己经营,因为此时借款投资收益率相对会较高。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一般通过发行债券或借款来。只要投资项目的报酬率高于黑市利率,借高利仍然能够获得利益,企业就会贷款扩大经营规模。而此时通货膨胀率高于黑市利率,企业自有资金的收益更不及借高利获得的收益,一定会要贷款,导致社会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乱集资”的现象。所以从企业获得报酬来看,此时投资报酬率会高于借贷利率,企业为了获得利益会通过借贷来扩大生产。
最后,通货膨胀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在投资过程中会有所得税的影响,因此在考虑与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时的到的实际净流量会有很大的不同。而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与现金流量所受到的影响发生的时间会有相同或不同,有时通货膨胀在前有时又在后又或者同时发生。对于不同的投资项目,通货膨胀会对不同的投资项目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投资者对不同通货膨胀的预期估值也会影响到投资必要报酬率的预算。如果在估计现金流量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可能会由于对现金流量产生高估或低估, 而导致严重的决策失误。简而言之,如果在投资过程中忽视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就有可能选择一个无利可图的投资项目或拒绝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
四、完善我国企业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投资决策的思考
如何进行有效率的投资,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不论是我国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投资,加大投资项目和投资决策的研究。只有在科学的投资决策下,企业才能减少风险,降低财务压力,获得预期收益。目前,我国企业应当尽快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同时投资决策应该围绕企业发展战略。
1.准确定位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对企业的发展阶段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就会避免盲目作出决策,否则当发生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时,错误的投资决策对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损害会表现出来,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要准确定位企业的发展阶段,就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优势和外部相关的咨询与研究机构,综合评判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2.调整投资结构,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单向影响着企业短期收益,即需要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才能够对于抗击经济冲击有着较好的效果,所以企业在制定短期投资目标时,首先应当考虑对投资结构的调整。为了避免市场不稳定因素造成不良的影响,理性的投资者们可以分散资金的投资方向,投资不同的项目,从而降低非系统风险。由于在进行投资时,不同的投资项目会有不同的风险不同的收益,只有分开进行投资,不同项目共同进行,这样就有在项目中同时出现盈利和亏本时,相抵之后还会有利润。
3.建立投资责任制,权责相结合。按照权力与风险相结合的特点, 把投资决策与投资风险相联系,形成“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投资体制模式,投资主体既有权利进行投资行为,又对投资行为承担责任。由于此时投资导致的后果会与决策人员和企业的利益直接相连, 投资者就会谨慎的进行么个投资项目的选择,保证了投资行为公平化、合理化。同时,投资者必须对项目运行全面负责,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审批人员,要建立起权利和责任相结合的制度,如过投资过程中造成重大失误或严重损失,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这就能够保证企业投资者在通货膨胀时更加谨慎的进行投资决策的选择。
总之,在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混乱,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入手。
参考文献:
[1]蒋琳.通货膨胀下的企业投资分析[J].内蒙古包头,2003.
[2]陈晨.通货膨胀下资本投资预算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
[3]严德功.企业投资的决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
[4]陈敬慧.中小企业投资决策问题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分院,2011.
[5]罗荣桂,王炳志.通货膨胀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经济分析方法[J].武汉工业大学,2000.
[6]刘志阳.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J].平顶山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2010.
关键词:通货膨胀;因子分析
一、 引言
通货膨胀是一国总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宏观经济现象,它通过改变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影响社会生产、交换与消费,从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引发社会危机。因此经济社会的通货膨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各国政策制定者制定经济政策时考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物价持续攀升,通货膨胀趋势明显,对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显著影响。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是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又一轮显著通胀。从成因来看与以往通货膨胀有所不同。
目前,通货膨胀相关理论显示,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引发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理清引发通胀的原因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相机选择合适的经济政策缓解通胀,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从我国近几年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需要不同应对政策。就成因来看,通货膨胀可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以及外部输入型。与需求、成本、经济结构、对外投资与贸易相关的各种经济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因此探究我国通货膨胀成因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各种经济因素以及其相互关系。本文通过搜集2010-2013年间中国经济社会不同领域的多个经济指标月度数据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探究各经济因素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由此提取出引发我国该阶段通货膨胀的主要因子,最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问题由来已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数不胜数,尤其是理论方面,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实证方面,具体研究通货膨胀动态发展的文献也不在少数。本文中笔者将概述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相关理论,并列举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成果。
货币学派对通货膨胀的研究较早,货币因素引发通货膨胀也是最早被认可的,货币主义的代表学者费雷德曼(1968)提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凯恩斯(1938)提出:货币数量增加能够引起总需求增加,不一定引发通货膨胀,当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以后,需求的继续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首先提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鲍尔默和托宾进一步对劳动力成本进行研究,提出“劳动合同理论”和“相对工资理论”解释通货膨胀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蒙代尔总结发展输入性因素导致通货膨胀的理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通货膨胀的动态观测和实证检验方面也卓有成效。其中使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国内通胀成因的文献就有如下一些。孙晓满(2011)对2000-2010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此阶段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由货币因素和输入性因素引发。周沫、张紫鹏、周宗安(2012)对2010-2011年我国的通货膨胀成因进行研究,得出政策因素、结构性因素和输入性因素等综合引发该阶段的通货膨胀。徐晓丽、夏成孝(2012)对22种因素进行降维分析,最终得出2000-2011年成本因素最大程度引发通货膨胀。由此可见,国内学者通过选取不同数据对中国特定时期的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不同时期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的结论。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2010-2013四年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因,研究方法是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主要作用在于给数据降维,找出主因子,以此分析得出引发通胀的主要。根据以往理论,通货膨胀形成的有不外乎货币因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因素、输入性因素以及公众预期等。
货币因素引发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超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该因素一方面是治理通胀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若使用不得当会加重通胀危机,因此货币主义主张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以避免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胀,但目前货币政策是我国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掌握货币发行以及利率制定权力,因此在考察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时,需将货币因素纳入其中。本文选取的代表货币因素的指标有M2当月同比增长率、M0当月同比增长率、社会融资规模当月值、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总需求超出社会总供给导致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国内需求不足,投资过热,国际收支顺差是主要特点。国内投资过热带动货币市场、股债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的发展,并由此带动利率等货币因素。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货币增发,因此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是考察国外需求对国内通胀作用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的总需求指标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率、固定资产累计增长率、外汇储备规模。代表总供给的指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或者利润上升带来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工资水平和原料价格的上涨对产成品价格的推动作用明显。从我国现实经济状况来看,农产品和初级原料产品的价格上涨能够直接导致物价上涨。因此本文选取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等能够反映生产成本的指标作为研究指标,探索成本上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除国内经济因素直接影响通胀水平,国家价格体系的冲击也是重要因素。国外物价变动以及货币增减能够通过国际投资和汇率传导至国内物价体系。本文选取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作为外部传导指标进行研究。
上述数据均采用月度数据,运用SPSS17对数据因子分析,对于某些指标的某些月份数据缺失,笔者采用前后数据平均值代替。对于本文数据收集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比较重要的指标没有包含在内,而是采用相关的指标进行代替,例如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月度数据代替GDP数据,缺失我国近几年工资状况数据,而PPI作为生产者物价指数只能包含一定的劳动力成本的信息。
四、 实证分析
以CPI作为通货膨胀指标,其他成因类指标分别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流通中现金M0、社会融资规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外汇储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等14项。
2010-2013年CPI当月同比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CPI的增长趋势。CPI同比增长率从2010年开始一路上涨直到2011年7月达到最高,之后有所降低,于2012年10月达到最低点,从2013年以来又经历波动上扬。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4项成因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所选指标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从下图可见KMO值在0.8以上,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并依据特征值提取出两个公因子,从图3碎石图可看出,前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满足提取条件。从图4的公因子方差可以看出变量多数变量的方差能被公因子方差解释,如果以公因子代替变量指标,原来变量的信息能够得到较好保留。但是M0指标被解释的程度较小,信息损失较大。从现实角度来看,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狭义货币的使用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相差较远,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也很松散,因此可以接受公因子替换过程中M0信息的损失。
因子1较大程度解释了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房地产累计增长率、PPI、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外汇储备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这些指标都是货币因素以为的社会总需求和生产成本相关的因素,以此把因子1成为实体经济因子。因子2较大程度解释了社会融资规模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都是货币市场相关因素,因此称因子2为货币市场因子。
将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因子值与通货膨胀指标CPI置于同一图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体经济因子的变化趋势与通货膨胀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通货膨胀变化稍有滞后性,但是在通货膨胀最为严重的时期,实体经济因子的变化并不一致,说明实体经济因子能够解释2010-2013年相对低通胀的时期,而对于高通胀的解释能力不足。
看出货币市场因子得分与通货膨胀指标CPI走势基本一致,且比实体经济因子与通货膨胀的趋势更为接近,因此能够更好的解释这一阶段的通货膨胀原因。该因子主要解释的原始变量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社会融资总规模以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这些指标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指标,因此要控制通胀,需要控制社会的货币发行与融资。
五、 结论与建议
通过前述实证检验,可以看出影响2010-2013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与社会总需求、生产成本、国际贸易相关的各实体经济因素对通货膨胀都有影响,但是与通货膨胀关联程度最强的还是货币市场因素。可见货币还是该阶段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尤其是高通胀时期,货币因素更是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0-2013四年间中国经历了一个通胀循环,目前看来通胀状况有所缓解。基于对我国最近一轮通胀形成原因的研究以及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规范金融秩序,完善政策体系。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完善政策指标,加强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检测,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以及前瞻性。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
一、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关系概述
产出缺口表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差额,即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上下波动的程度。它测度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对产出的影响,反映了现有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当产出缺口为正时,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政府追求的稳定产出的目标是产出缺口为零,即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对于潜在产出,经典经济学中将其定义为:在稳定的价格水平下,给定当时的技术水平,在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时,一个国家充分利用资本和劳动力能实现的最大产出量。
很多国家的央行或政府经济部门都将产出缺口作为分析预测通胀压力的重要指标。如果出现正的产出缺口则通胀压力增大,政府将采取增税、减少政府开支的收缩性财政政策,央行将采取提高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相反,央行和政府则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同时,从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反作用来看,人们相信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成长,那么当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的时候,产出缺口就应该达到一个正值,经济表现出繁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低通胀、高增长一直是政府部门追求的两大目标,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着矛盾,需要政府在两者之间做出取舍,而从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两者的关注程度应当是有所差别的。在经济繁荣时期,通胀率亦上升,政府应更多的来抑制通胀;反之,在经济低迷时,通胀率亦处于低水平,此时的政府则应更多地关注于刺激经济增长。
二、利用HP滤波计算潜在GDP
本文选取中国年度数据进行检验,样本区间为1989~2008年,共20个样本点。通货膨胀率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代替,CPI数据为环比年度数据,以上期为基期,上期数据为100,能够较好地反映通货膨胀的变动情况。产出水平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数据来源于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大量的理论和经验分析表明,现实的产出没有一个确定性的时间趋势,它表现出随机行走过程,即单位根过程,这时使用消除趋势法。目前,较多的运用HP滤波法来计算潜在GDP,进而计算出产出缺口,用HP滤波计算潜在GDP如下:
设{Yt}是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经济时间序列,{YtT}是其中含有的趋势成分,{Ytc}是其中包含的波动成分,则Yt=YtT +Ytc ,t=1,2,..,T。计算HP滤波就是从{Yt}中将{YtT}分离出来。一般的,时间序列{Yt}中不可观测的部分趋势常被定义为最小化问题的解:
min{(Yt-YtT)2+λ[c(L)YtT]2}
其中,c(L)是延迟算子多项式c(L)=(L-1-1)-(1-L)。
最小化问题用[c (L)YtT]来调整趋势的变化,并随着λ的增大而增大。HP滤波依赖于参数λ,该参数需要事先给定。一般经验取值,年度数据λ=100;季度数据λ=1,600;月度数据λ=14,400。本文用的是年度数据,因此λ取值为100。设{Yt}为我国的年度GDP指标,利用HP滤波计算出来的YtT来表示潜在GDP,于是结果如图1所示。SER01表示的是真实GDP,HPTREND01表示的是潜在GDP。(图1)
三、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关系图形分析
GDP的波动要素{Ytc}序列实际上在0上下波动,称为GDP缺口序列,它是一个绝对量的产出缺口。它的值即为真实GDP与潜在GDP之差。图2即为真实GDP与潜在GDP之差,也就是产出缺口,它在0上下波动。图中最大的向下趋势在1997年以后,1998年的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即产出缺口由正值转为负值。反映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得到延续,一直到2003年产出缺口才有所上升。2007年以后出现了较大的正的产出缺口。图3反映的是1989~2008年通货膨胀率的走势,通货膨胀率以CPI指数来代替。(图2、图3)
(一)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在方向上的一致性。与产出缺口的图形比较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两者虽在波动程度上有差异,但是走势方向基本一致。1997~2002年我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降低,实际上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压力,从图形中可以看出1998~2000年CPI指数低于100,远远低于1994年的水平,与此同时,产出缺口也有一个下降,呈现了负的产出缺口。从2002年以后,通货膨胀率伴随经济回暖而上升,产出缺口也逐渐从负值走向正值。
以上的对比说明了这样的结论:若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即产出缺口为正值,则经济中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政策制定者则需要采取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防止经济的过热;反之,如果产出缺口为负值,经济增长放缓,则意味着通货膨胀压力减轻,追求经济的繁荣成为政策导向,政策制定者应当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拉动需求,防止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通货紧缩,以此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二)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反应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图形波动程度上有差异,1989~2008年间,在1994年通胀率达到了顶点,但是产出缺口并没有出现最大限度的上升,而与此同时,在2008年产出缺口达到最大值的时候,通胀率也是远低于1994年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两者走势虽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影响程度上还是存在不确定因素。
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反应程度的不确定性是探讨一国菲利普斯曲线中的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替代关系稳定性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央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进而影响到一国经济决策的制定。产生不确定的原因在于,在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的调整机制中,存在着影响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做出调整的因素,并且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就有可能使得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的反应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进而会改变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的替代关系,而中央银行也就无法利用这一替代关系,通过控制产出缺口预测和实现预定的通胀目标。
四、总结
本文利用HP滤波方法估计我国近年(1989~2008年)的产出缺口状况,并做出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的折线图进行比对,发现经济过快发展是我国近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2007~2008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个过热的增长态势,使得宏观经济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也反映在了图中。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的下行压力,通货膨胀率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此后,政府的刺激政策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通货膨胀有所反弹。这一点也表明了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我们发现,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央银行还无法利用这层关系准确地调控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不断优化总需求的结构。在需求管理方面,提高政府政策透明度来稳定公众预期,从而避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公共经济评论,2003.2.
[3]张红伟,毛前友.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1994-2005)[J].天府新论,2008.2.
[4]郭鹏辉,钱争鸣.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4.
[5]张勇.论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反应程度的不确定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6]陈华丽.警惕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基于产出缺口型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关键词: 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传导机制
Key words: inflation;RMB's appreciation;transmiss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6-01
0引言
近期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再创新高,10月份通货膨胀程度升至25个月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呈现出升值趋势。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的现象与经济学理论相违背,即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悖论。本文在分析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解释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1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
1.1 汇率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主要表现在对进、出口商品价格和基础货币供应量两个面。①对于进口商品,若本币汇率上升,则以本币计价的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如果进口品需求弹性小,且占GDP比重大或没有替代品,进口成本的下降将会带动国内总体消费物价水平下降,这有利于抑制输入型通胀。该机制同样适用于出口商品,本币汇率上升,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未能出口的外贸商品充斥于国内市场,导致本国商品的供大于求,物价水平下跌。②本币汇率上升,以外币计价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外贸顺差减小,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如果之前流动性过剩,本币升值有利于减轻这种状况,缓解通胀压力。本币汇率下降时情况相反。总之,当本币升值时,由于既可能降低进口品价格,又可能减少贸易顺差从而降低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这样就可能缓解通胀压力。
1.2 通货膨胀对汇率传导机制通货膨胀对汇率的传导主要表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通过经常项目变动,通货膨胀往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口商品生产成本上升,价格竞争力下降,打击出口的同时刺激了进口,如果导致本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将使本币的汇率下跌;通常,通货膨胀的发生会让该国的央行制定严厉的货币政策,一般表现为实行较高的利率,在国际资本可自由流动的环境下,若本国利率之高超过了国外利率和转移资本所需的成本则会吸引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导致本币需求增加,汇率上升。以上两个因素存在相互抵消的作用,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要看资本流动和贸易差额间的关系,若资本流入大于贸易逆差,则货币依然可以稳定升值。[1]
2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悖论”
自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来,人民币汇率在这近6个月以来,除在小范围内出现小幅下跌之外,总体呈上升趋势。在6月19日之前,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在6.828上下波动,11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上升至6.6239,涨幅达到2.99%。与此同时,通过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在6月以来的几个月也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根据上面对通货膨胀和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的分析,考虑到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资本的进入助推物价进一步上涨受到限制,那么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之间的基本逻辑应该是:二者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2]为什么我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并存的情形呢?
3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的原因分析
3.1 通货膨胀导致人民币未出现贬值的原因能够解释通货膨胀未导致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通胀差、贸易顺差等多方面的因素,近几年国际资本市场通过美国政府等种种渠道频频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政府将人民币升值,政府为了维护GDP增长与对外贸易的稳定,采用了有节奏地缓慢升值的策略,从而使得人民币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面对巨大的升值压力。
3.2 人民币升值未使国内物价下降的原因首先,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受阻。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有效是以本币汇率上升造成出口减少,外贸顺差减小为前提的,而我国外贸在汇率持续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多重压力下依然保持稳定增长,贸易顺差不减反增,使现时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传导存在阻滞。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会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所以这种传导会存在一定的时滞。[3]其次,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国内。目前来看,中国本轮通胀是信贷过度投放造成的,而且更多的是蔬菜等非贸易品价格出现大幅蹿升,我国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4.4%,通胀率升至25个月的最高水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10.1%,是通胀率上升的主要推手,而输入型通胀的特征不明显。[4]最后,汇率只是影响物价的一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决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状况决定的。
4结语
食品及各项公用事业费的价格上涨过去曾多次引发公众不满,进而影响社会安定,通货膨胀在我国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此外,公众对人民币升值的认可度相应提高,但是,不愿升值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于是出现了两种政策主张:用较多通货膨胀换取较少汇率升值,对通货膨胀采取比较容忍态度。在当前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并存的情形下,正常的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双向传导机制受阻,在这种背景下,不论这两种主张孰优孰劣,都难以达到其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司小娟,吕佩娟.解读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现象[J].消费导刊,2008(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