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71-02
一、特色旅游概述
什么是特色旅游?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特色旅游的内涵,但由于各位学者站的角度不同,从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故现在对特色旅游的内涵以及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论证,这就形成了任何一个区域都认为自身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结果出现了“特色不特”的现象,因此,首先明确特色旅游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的查询,发现众多文献虽然对特色旅游的定义不同,但是在众多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对特色旅游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共性,以此,可以推断出特色旅游至少包括如下内涵:第一,植根性或区域性。主要是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之上,或依靠历史文脉挖掘出来的文化习俗或历史事件,或植根于地方历史遗迹,或利用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第二,特定性。特色旅游资源只是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满足部分游客的需要,针对特定的市场群体。第三,差异性。与游客的居住环境差异性越大的旅游资源越容易形成特色旅游,或与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差异性越大越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第四,体验性。部分旅游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旅游项目涉及上突出了与游客的互动,强调游客的参与性,提高游客的积极性,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第五,垄断性。有些特色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垄断性,垄断性越强的区域越能发展特色旅游。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特色旅游就是依据地方历史文脉以及自然环境等资源,挖掘或构造出的特定的旅游项目以及产品来针对特定的旅游市场发展起来的特色鲜明、独特性较强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都具有区别其他区域旅游业的特殊性,带有自身独特之处,这是特色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旅游是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易被他人模仿的优势,从而促使区域在其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1.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普通旅游资源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特点,如果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没有特色,那么这个区域的旅游业的发展是缺乏后劲。
2.打造区域品牌。特色旅游资源是区域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是区域建立旅游品牌的根基。因此,区域要依据地方历史文脉和自然资源以及特定市场游客的居住环境的差异性,找到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解决旅游产业的季节性问题。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的“旺季拥挤,淡季浪费”局面,特色旅游产业利用区域富有的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季节性问题。
4.保护区域传统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像传统观光旅游必须依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它可以挖掘本区域的独有的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如蔚县的剪纸、张北草原等。它既可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解决区域中许多传统文化被社区居民遗失的尴尬局面。
三、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要想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首先对本地资源进行全方面的调研,植根于历史文脉之中,挖掘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比较优势法则找出真正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并进行包装宣传,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抓住游客们的心理需求,掌握游客对新奇、稀缺和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的热衷。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历史特色,利用自然特色,要使特色成为新开发旅游产品的优势。因此,在制定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要深刻理解“特色”两字,围绕“特色”下功夫,形成以“特色”取胜的新战略。通过对张家口走访调研发现,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制度环境约束明显;人才缺乏,观念落后;旅游景区效应;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利益者相关者机制没有形成。
针对张家口的特征,提出如下发展战略: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地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首先,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是政府调控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发展规划是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指调控旅游资源的必要手段,是长远发展的宏观指导。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应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为标杆,高标定位、高标规划,编制高水平的、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编制规则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挖掘历史底蕴,寻找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二,资金支持。通过对张北、涿鹿等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张家口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资金缺少,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从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争取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第三,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实行边投资、边开发的投入产出模式,形成旅游养旅游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积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协调指导。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调整其产业结构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指导与协调的任务,促进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要素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关联现状,从宏观的角度制定解决方案,保证特色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第五,加强监管。通过建立旅游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来增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六,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地人才相结合。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中端人才,需要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使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构造完整的人才体系。
2.挖掘地方文脉,树立特色品牌。特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地方文脉基础之上,应深挖光挖地方文脉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文化融为旅游产品之中,形成以文化为吸引中心旅游产品为利润中心的特色旅游产业。只有立足地方文脉才能挖掘出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特色旅游资源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份额。但在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特色旅游资源,只有通过优势比较才能真正找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只有这样的特色资源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挖掘出特色的旅游资源之后,要注入文化、休闲、娱乐、养生、回归自然的内容,使得特色旅游资源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并向高品位、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使其呈现多元复合型的发展态势,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树立地方特色品牌,使其成为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响亮的知名品牌。立足地方文脉,找出区域差异,转变观念,将差异转变为地方特色,增加特色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张家口市特色旅游产业的垄断性,延伸其旅游产业链条。
3.细分市场,找准特色,提高市场知名度。通过对张家口的实地调研发现来张家口旅游的游客98%的是北京和天津游客,因此,张家口在对外宣传时要重点针对京津游客的消费偏好提出相关的口号,同时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时,寻找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主要和京津旅游资源进行优势比较,只要是与京津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那么这个资源就可以转变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张北草原和崇礼滑雪。只要抓住占市场份额98%的京津市场,张家口的旅游产业就能持续快速地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调研京津游客的认可度和消费需求,以及京津游客的生存环境,寻找他们心中最大的差异性资源,形成“相对比较”的特色旅游产品,扩大京津的旅游市场,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4.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旅游体验目的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人们的闲暇时会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基础。休闲旅游是作为一种提高、扩展、维系生活质量的方式,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改善彼此关系的方式。休闲旅游以其对旅游者旅游感受的关注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当前旅游业的新热点。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环境,因此成为许多地区积极倡导的新兴旅游形式。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游客们普遍追求的是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能“游”更多的景区,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低层次旅游方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游客现在追求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得到身心休息自由放松、充实精神享受生活、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所带来的安宁和幸福体验,其行为表现为放松自由的“慢”游方式。他们对旅游目的地与传统游客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他们寻求的是休闲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休闲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休闲旅游产业已是一种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张家口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空气质量,多样化的植被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些都为其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中应抓住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的旅游体验目的地,扩大张家口市的旅游市场,提高其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张家口经济腾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文君.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特色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5,(10).
[2] 孙向荣.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J].区域经济,2010,(2).
(一)资源型景区
资源型景区的提法并不常见,学术界在2001年提出这个词,但对于什么是资源型景区并没有回答。首次给出类似概念的是彭德成,在其著作《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中对公共资源类景区进行了界定:以自然景观和文物景观等公共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和文物景观类旅游景区。这个定义与“资源型景区”一词的概念在大体上是基本吻合的,只是稍有差别。
在此之后,寇敏、马波把国家拥有所有权的旅游景区,包括各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资源等称为公共资源类景区。邹统钎按景区的功能、目标与管理方式的不同,将旅游景区分为经济开发型和资源保护型,经济开发型包括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资源保护型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田世政(2006)根据所有制和管理目标不同把旅游景区分为公益性景区和商业性景区。公益性景区又称公共资源型景区,是指那些依托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社会公共资源,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的景区,其具有公共福利、科学研究、生态教育、文物保护和经营活动等多项功能。吴必虎将其界定为:以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等原赋的公共旅游资源为核心吸引物,经过人类适当的开发并具备基本旅游设施的旅游景区。它具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经营的资源垄断性、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重等特点。
参考以上的定义和划分,笔者认为资源型景区是指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区和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为主要资源特色的文物类景区,景区并非是为旅游专门而建的,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博物馆和寺院等。而把专门为旅游而建的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等人造景点称之为非资源型景区。
(二)旅游危机管理
顾名思义,旅游危机管理就是对旅游危机进行的控制和管理,指的是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危机事件进行的管理行为。旅游危机管理是一个非程序性决策的过程,是以通过研究危机、进行危机预警和危机救治达到恢复旅游者信心和旅游经营环境为目的的非程序性决策过程,最终目的是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在危机中发现有利的因素,把握危机发生的规律,尽量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推动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资源型景区的特点
资源型景区具有以下特点:景区经营资源的垄断性;景区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高价值性;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重性。
(一)景区经营资源的垄断性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的旅游资源绝大多数是属于国家所有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或地域中,地理环境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必然导致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即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表现在资源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不可移动性上,因此,旅游者想要领略它的风采,就必须前往旅游资源的所在地。这种特性就决定了景区经营的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
(二)景区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因利用不当而使旅游资源质量下降,甚至完全被破坏的问题。资源本身具有独特性,如珍稀的动植物,历史遗存、文物古迹等,他们一旦遭到损失或破坏,就将永远的受损或消失。即使在受损后进行“恢复”也很难保持其完整性,甚至会导致原真性的丧失,因此,景区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事后弥补措施是于事无补的,事前的防护措施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高价值性
景区资源具有高价值性,这种价值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很难说旅游景点值多少钱。资源价值随人们的认识水平、审美需要、开发能力、宣传促销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景区资源集生态、美学、科研、历史、文艺、游赏以及经济等多种价值于一体,这些价值经过复合与叠加就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具有极强的旅游观赏性。因此,景区资源具有的多重复合价值和强吸引力特征决定了景区资源潜在价值的不可估量性,使景区具有高价值性。
(四)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重性
旅游业有着“无烟产业”的美誉,旅游产业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争相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但是旅游开发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或项目的过程。旅游开发中一些不当的开发活动会对资源造成破坏,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或旅游者自身素质的原因也会对资源造成破坏。因此,必须处理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旅游开发是为了促进对旅游资源的利用,使其发挥出潜在的价值,但是开发和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而利用也有助于保护。因此,景区具有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重性。
三、资源型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一)旅游供给的综合性和旅游消费的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个高风险行业,从客观上要求景区重视危机管理
首先,从旅游供给来看,景区向旅游者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总体性产品,是为满足旅游者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接待条件和服务的总和,涉及旅游目的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经营者,还涉及工艺品生产加工、交通和建筑业等行业,旅游业的这一极强关联性决定了任何一个部门的波动,都会对旅游业造成影响。此外,在景区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也蕴藏着危机,旅游业的敏感性主要表现在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上,如战争、政策变化、供求关系的改变、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的变化都会使旅游景区产品的生产出现波动。从旅游消费来看,旅游消费属于非基本需求消费,是旅游者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萌发的高层次需求,其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消费的弹性系数较大。另外,旅游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和旅游消费的季节波动性也决定了旅游消费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旅游供给的综合性和旅游消费的弹性决定了旅游景区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从客观上要求其重视危机管理。
(二)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巨大的经济拉动性促进旅游市场快速成长,弱化了旅游风险的认知,潜伏着各种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以不断增长的势头迅速发展,全国很多省份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者主导产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兴起了一股旅游投资热,出现了很多雷同的景观。在人们的期盼中只有旅游业的积极乐观和无风险的正面效应,忽视了繁荣背后隐藏的深层危机和矛盾:旅游产品的相似和雷同亟待产品结构的升级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的散、小、弱、差等问题导致的抗风险能力弱小。在经济活动中,旅游业对市场有着高度的依赖性,这些急功近利、盲目决策和淡薄风险意识的行为势必会造成危机的潜伏,如果不及时的发现和扼制,等到危机诱导因素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导致危机的爆发。
(三)资源型景区对旅游资源的高度依赖以及旅游资源的特性要求景区实施危机管理
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资源型景区,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度、分布和地域组合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在对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不当的开发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在经营管理中由于人为的原因、资源自身生命周期以及自然作用过程(如风化)等也会对资源造成破坏,资源的损害甚至是消亡对景区的发展是不利因素,因此资源本身的脆弱性、高价值性以及不可再生性特点决定了景区必须重视对资源安全的管理,即实施危机管理。
四、资源型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所在,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在旅游景区中普遍存在着“重开发,轻管理”的问题,管理中又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危机管理意识严重缺乏。2003年SARS危机中曝露出的旅游企业缺乏应变能力的问题,造成的损失之大,让旅游行业有了“切肤之痛”,然而危机管理并没有引起景区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景区实施危机管理,不但可以防范和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而且可以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对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9日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的最北边陲,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总面积8.46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有森林7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1.1%,林中繁衍生息着400多种野生动物和1,000余种野生植物,被誉为我国“金鸡冠上的绿色宝石”。
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呼中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源头、中华北陲第一峰大白山、神州北极―漠河村、“中国北极点”―乌苏里等旅游资源在我国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垄断性。大兴安岭的旅游资源具体表现为大森林、大冰雪、北极光、大界河等四个鲜明的特色,而这些鲜明的特色又都是生态旅游的最佳形式。
一、大兴安岭生态旅游现状
全区共有自然、人文景观6大类,24个基本类型,84个实体景点。其中,在全国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有五类,它们是:界江源、高寒冰雪、北极光(含极昼现象)、北极点(中国最北地理位置)、大白山(含呼中自然保护区森林特色景观),这些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都是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的最佳载体。在黑龙江省的75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中,大兴安岭地区占据了2/3,是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数量较多的地区。
二、大兴安岭地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优势
1、区位优势。林区西邻俄罗斯、蒙古,东经东北三省与朝鲜、韩国和日本相望。由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所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富生机的经济区域之一。
2、资源优势。林区自然旅游资源优美,人文旅游资源壮丽,不但数量和类型丰富,而且相互融合,构成了层次感极强的旅游资源格局。这里有最北的寒温带原始森林,置身苍松翠柏、鸟语花香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这里曾是五个少数民族和魏、清两个王朝的发祥地,嘎仙洞、胭脂沟、雅克萨古战场、黄金古驿站等古文明遗址记录着人类的历史文明,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民俗风情;这里是中国东部最冷之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是冰雪爱好者的旅游胜地。
3、市场优势。林区具备开拓日、韩、俄三国国际旅游市场的地缘条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需求将不断增长,尤其是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出境旅游、特种体育旅游等专项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林区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完全能够迎合旅游者的喜好。
4、生态环境优势。林区开发建设较晚,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没有污染型工业,人口密度较低,植被覆盖率高,每逢夏秋季节,草木葱绿、鲜花遍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生态环境优势,为实现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
三、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走集约经营道路。林区的旅游开发还处于粗放式经营,许多分散的产品形不成规模,效益不尽理想。森林旅游产品也是各自为政,重复低水平建设,导致低效发展。只有走规模化发展,组建旅游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才是最终发展道路。
2、加大资源宣传力度。林区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有的自然条件,茂密的原始森林,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皑皑的白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嘎仙洞等历史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有的旅游产品,一定要充分地挖掘这些资源的旅游价值,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使更多的国人和外国友人知道我区的旅游项目、景点和文化。
3、精品带动产品结构优化。为改善目前林区旅游产品规模小、档次低、留不住客人等状况,需要大力培育龙头旅游产品,以树立林区旅游形象,提高旅游产出效率,促成旅游市场惯性,建立稳定的客源市场,带动其他产品的开发、销售。龙头旅游产品不仅要规模大,而且要体现林区特色。要由点到线、再到面,串接或组合众多景点及餐饮、购物、娱乐一条龙的产品,实施组合开发。不断优化林区旅游产品的结构,改善旅游产品种类初级、单一的状况,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4、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林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基础性投入,优先解决旅游发展的瓶颈制约。景区建设是产品开发的重点,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景区开发。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23-01
赣南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赣南旅游资源,激发赣南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使赣南旅游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对发展赣南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整合赣南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精品“五色旅游”
“红色”即革命圣地旅游,“客色”即客家文化旅游,“绿色”即自然观光旅游,“橙色”即脐橙田园旅游,“古色”即宋城文化旅游。根据市场消费的需求和赣南旅游资源的特点(如下表),采取结合、融合、整合、联合的方式,将“五色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区域协作,以此形成五色旅游相得益彰。
二、加大体验设计,打造本土特色产品和服务
加大对体验型产品的开发设计,满足旅游者对体验需求的日益高涨,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五色”旅游的综合开发可以依照体验产品开发设计的原则,打造独特的、针对性强的旅游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提高旅游消费总量
首先,应使旅游产品多样化,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使得游客流连忘返,以提高旅游者在赣南的消费水平,从而增加旅游收入。其次,刺激游客购物消费。充分发挥赣南本土特色,发掘民间特色工艺,并有机地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有收藏价值的工艺产品,提升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最后,加强对赣南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优化人才结构体系,吸纳管理、营销、外语等专业的高级人才,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为赣南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市场保障
旅游景点是需要有知名度的,因此宣传推广尤为重要。先要进行准确定位,树立赣南生态旅游新形象。从赣南旅游资源的特点来看,赣南红、绿、古、客、橙色资源都十分丰富,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是具有垄断性的资源,“红色故都”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还有赣州被誉为“世界橙乡”,赣南脐橙品牌驰名全国。同时,赣南还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的美誉。在准确定位主题形象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
产业背景
文化旅游市场基础山阳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产业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的需求,有什么需求就会出现什么行业,当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据国家有关部门披露,2000年以来,全国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平均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而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而山阳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西安较近,而与西安的旅游资源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融入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行列,借助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山阳文化旅游。此外,山阳县作为商洛市的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地处陕鄂交汇的区位,使它能吸引来自南北两方的游客。同时,这里文化的包容性,地理环境的避难性,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使得这里必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个良好选择,恰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山阳文化旅游必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山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前景光明。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山阳已经加大对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推进。
发展战略
山阳拥有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应在文化旅游强国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良好的市场背景,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传播旅游文化,实现山阳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山阳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生态、文化”的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定位,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南北交融、秦风楚俗、多种宗教共生文化、红色文化、水道边关的商贸文化等为核心载体和底色,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使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与山阳”共荣的路子。发挥山阳作为“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秦风楚韵、南北共融、宗教共生”等文化为核心,突显“和祥共生”的内涵,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传文化,将山阳建设成为最富“和祥共生”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山阳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以下5个方面战略选择。确定鲜明主题,实施品牌战略鲜明主题和品牌是游客产生强烈印象与深刻体验的有效手段。山阳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主体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找出他们的核心突破点,进行整合提升,加大深度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旅游网络适应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山阳县应加强旅游产品为整合包装,可以推出多条旅游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并力争融入全省及全国旅游网。首先,形成以县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一条精品文化旅游环线。县域旅游环线,即“东环线+西环线”所组成的旅游环线,东环线为“银武高速山阳至漫川段”;西环线为“漫川—莲花池—南宽坪—板岩—色河—山阳”段公路线。其次,还可以在县域内形成多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如红色革命游、秦楚文化体验游、宗教体验游、乡村体验教育游、山阳特色文化游等,让游客进入之后,可根据喜好有不同的选择和体验空间。最后,以公路等交通干线为纽带,介入陕西毗邻地区及全国文化旅游网。加强组团共进,实现区域全面良好发展态势山阳县要实现区域整合,加强组团共进,以核心的文化旅游中心和重点文化旅游区作为核心引爆点,率先进行突破,其他区域走特色化的发展路线,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以“漫川古镇、天竺山、袁家沟、天蓬山寨”为核心突破点,突显商贸文化、秦风楚韵文化、商贸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军事山寨文化等,以点带面,核心突破,形成文化体验类、观光旅游类、休闲度假类、节庆旅游类系列产品,发展一个颇具品牌影响力的山阳文化旅游。走特色道路、发展差异性、垄断性的文化旅游山阳县要充分注重项目及产品的特色,使其具备差异性、市场性。山阳县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就是“秦风楚俗、南北共生、文化包容、和谐发展”,这恰恰是山阳文化旅游的突破点,因此,围绕这些独特文化开发出特色的产品,是一个必然战略选择。加强营销,牢固树立经营文化的思想理念山阳县文化旅游目前尚且处于“养在深山人未知”的状态,因此,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加大对山阳文化旅游的营销,是树立山阳文化旅游形象的重要环节。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并通过有声有色的营销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文化消费者,发挥“寓教于乐”和“寓宣于乐”功能作用,更好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本的转变,达到开发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也才能真正把山阳县文化旅游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蒙山大佛景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公里处,是一个集高品位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融人文景观于天地自然,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品位。山中有佛,佛依山起,浑然一体;文物众多,星罗密布,独一无二,垄断性强。历史的积淀,岁月的雕琢,赋予了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和龙城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景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景区以开化寺、连理塔、铁佛殿、塔林、蒙山大佛为主轴,串联寺底大队、观音堂、滴水崖、蒙山晓月、净池、森林氧吧、九龙槐等众多山景、水景、林景,寺景,风景优美雅致,文化内涵丰富。主要的人文景观有集中展现北齐至盛唐时期艺术造诣和宗教文化的蒙山大佛,反映早期佛教弘法盛况的开化寺,折射唐宋独特建筑风格的连理塔,表现中国古代精湛铸铁工艺的铁佛殿等,这些人文景观是构成整个景区核心区域的精华和亮点。此外,应“古罗马遗址保护理念”的倡导—— “废墟也是一种美”,蒙山大佛景区内还有大量的文化遗址如北齐甘泉寺、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的避暑行宫蒙山寨、阎锡山军队碉堡遗址、承袭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的九窑十八洞、北宋千层舍利塔等,这些文化遗址是景区在培育精品景点和拳头产品方面所不容忽视的旅游资源。
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这些优秀的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完全地开发利用,并整合打造成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为景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究其原因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较低,类型较为单一,不具备足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震撼力。
二、景区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蒙山大佛景区目前还停留在依赖观光旅游产品作为支撑的阶段,其他成熟的旅游产品特别是旅游精品很少,可参与的旅游项目几乎没有。具体而言,来景区的游客仍然以走山路、看寺院、走马观花的观光游览和流于形式的礼佛朝拜为主要活动,停留时间仅能保持在两小时左右,产品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新兴的专项旅游产品如休闲游、度假游等没有得到开发,高端市场和个性游客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纵向深度不够、横向跨度不大的缺陷。
2、蒙山大佛景区目前只开发出景区总面积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量优秀的旅游资源没有被整合设计成旅游产品进入市场。具体而言,景区现在只开发了核心区域的几处景点,另有蒙山寨、九窑十八洞等景点由企业筹资待建,其他景点如甘泉寺、桃花谷、千层塔、南山民居等由于资金短缺问题尚未提上开发日程;在已经开放的核心区域中,仍有部分景点需要继续完善,如全国规模最大的高僧墓群——塔林现在只恢复了300多座中的几十座,剩余塔基还需要继续挖掘、恢复。因此,景区需要大力开发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潜力旅游资源,完善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景区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探讨
1、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系列
根据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激活游客的“兴奋点”和“消费欲”,非常重要。所以,推出不同系列的旅游产品,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是景区今后开发旅游产品的重点方向。
(1)提高观光游览类旅游产品的质量。通过打理寺前桃园、保育氧吧丛林、续植沿途枫树,推出春赏桃花、夏步幽林、秋拾红叶、冬观飘雪系列时令观光产品,为游客营造一个环境优美,适合游忙里偷闲、游览放松的好去处。
(2)深挖礼佛朝拜类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举行赐福法会、佛事活动等途径,推出晨钟暮鼓、讲经说法、传戒受戒系列宗教文化产品,开展集视、听、念、悟等全面感官体会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3)增加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通过对旧民居、旧窑洞的改造和对修行村、度假村的建设,推出白天吃斋念佛、修养身心,晚上亲近自然、欣赏蒙山月色的产品,让游客在喧嚣闹市中体会隐士生活的宁静和乐趣。
(4)开发文化娱乐类旅游项目。通过在景区进行山林、果林的培育和茶馆、书吧的建设,推出花果园林采摘、山林野营露宿、清雅茶社品茗以及山间书屋品读等特色文化娱乐类旅游产品。
(5)设计特色鲜明的节事旅游产品。借连理塔之名大打“爱情”牌,推出春(2月14日)、秋(七夕)两季“情人节”主题旅游产品套餐;利用“佛诞日”、春节等节假日策划举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庙会、社火等活动。
2、开发潜力遗址资源,推出高质量旅游产品
提高潜力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旅游产品开发的空间,有助于景区更新旅游产品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1)投资恢复未被开发的遗址资源,打造新的旅游产品。通过确立正确的产品开发思路,以见于史籍的历史典故和山西的民俗风情作为文化依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景区内其他文化遗址进行修复。
(2)继续完善核心区域内已开发的高品位的旅游景点。
总之,努力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景区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景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慧霞,李中建.对山西红色旅游开发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6,12:75-77.
关键词:成本加成定价;遗产型景区;经济规制
按照规制经济学的理论,具有自然垄断和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产业需要进行政府规制,规制分为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两大方面。其中经济规制的手段一般是通过对价格和进入机制的管控以实现规制目标,社会规制通常是对产品和服务质量及安全环保措施等标准进行规定。本文从遗产型景区的属性入手,分析遗产型景区的经济规制需求,确立规制目标,探讨规制目标的有效实现途径,即成本加成定价.
遗产型景区的特殊属性遗产型景区是指以自然和文化遗产为吸引物的旅游区和旅游点。遗产型景区的特性与一般的自然垄断性产业不同,一般的自然垄断性产业具有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经济技术特性,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特性客观上规定了产业的垄断性,因此自然垄断性产业需要政府规制,而遗产型景区本质上是具有国家公共事业属性的产业.
从产权的角度看,遗产型景区应该毫无争议属于公有产权,并且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同时因为遗产型景区所承载的大量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很多都是稀缺的脆弱性资源,价值上具有超经济性,并且很多资源一旦破坏永久性不能修复,给人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以上两点规定了遗产型景区具有很强的公共事业属性。因此纯粹从社会效应考虑,遗产型景区最好的管理机制就是作为国家的公共事业进行统一管理,作为纯公共产品提供给社会,把资源的保护作为唯一目标,在此前提下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需求.
把遗产型景区作为完全公共事业纳入国家预算体系,按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看,一般国家的财政难以支持这样庞大的系统。即便是把遗产型景区更多的看成公共事业管理(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的部分发达国家,也面临很大的资金预算困难,比如美国和加拿大。所以,很多国家在把遗产型景区看作是公共产品的同时,也在一定限度内挖掘其经济效能,以保证遗产型景区的再投入与可持续性发展.
事实上,遗产型景区因其稀缺性、文化性、自然生态性而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产业也随之迅速崛起,而景区是旅游产业链上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遗产型景区在整个景区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遗产型景区具有很强的经济功能,与整个旅游产业是不可分割的.
显然,我们既不能将遗产型景区完全按照纯粹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运作,同时又不能过分依赖其产业经济效能,而只能将其视为兼有一定公共事业属性的特殊产业来管理。作为一个产业需要有效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作为公共产业,需要通过政府手段保证公有资源避免市场滥用。因此采用类似于自然垄断产业的思路来规制遗产型景区有一定理论上的协同性,同时因为遗产型景区属性更复杂,其规制所要兼顾的问题要多于一般的自然垄断性产业。或者说遗产型景区具有多于一般资源垄断产业的规制需求.
遗产型景区的经济规制需求遗产型景区的规制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保护遗产资源,二是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具体涉及到自然垄断性、负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偏在等方面的问题.
经济原理表明,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遗产型景区的区位和资源的差异性限制了竞争,因为资源独特的遗产型景区产品几乎无替代品。另外,由于单个遗产型景区空间上的不可分割性和经营项目的难以分离性,决定了同一遗产型景区难以分拆形成面对面的竞争,或者说遗产型景区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上两方面都规定了遗产型景区的自然垄断属性。按照规制经济学理论,自然垄断性产业要求政府对经营者进行经济规制.
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负外部性。如旅游目的地的过度开发不可避免造成人类共有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在组织旅游活动中,因为游客超过景区的承载力对旅游目的地环境带来的污染.
这些都是因景区的开发和经营导致的负外部性。市场在负外部性上是失灵的,必须依赖政府的规制.
遗产型景区产品存在公共物品属性,准确地说是一种俱乐部产品,即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一种产品。游客进入遗产型景区享受旅游消费,一般只是收取一定的准入费,进入景区后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这样容易使得经营者只侧重开发其他的盈利性商业项目,可能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也需要政府规制.
信息偏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即旅游地经营者和游客之间针对旅游地不具有对等信息,经营者对其产品信息掌握的相对较多。信息偏在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行为,比如出现劣等旅游产品驱逐优等产品的现象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信息偏在性也是政府进行经济规制的理论依据。根据科斯定理,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前提下,景区经营者能与消费者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最优配置资源。但现实社会中交易成本总是存在的,依靠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通过契约方式配置资源会因为交易成本的过大变为不可能。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对遗产型景区进行经济规制就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提高社会福利.
遗产型景区的经济规制目标因为遗产型景区的自然垄断属性,遗产型景区通常的经济主体只能是一家或者极少的几家,有限的经营主体,有很大的积极性通过独家或者串谋的形式利用垄断地位制定较高的价格,掠夺消费者剩余,扭曲社会的分配效率,这就要求政府通过价格管控和营造可竞争机制等手段进行经济规制。因此,分配效率是遗产型景区规制的目标之一.
作为不存在竞争或者竞争很弱的遗产型景区行业,政府还应该通过一定规制方法营造一种竞争机制激励经营者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革新,充分发掘遗产型景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以管理和经营效率是遗产型景区政府规制的目标之二.
遗产型景区的开发和经营具有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尤其是对遗产型景区中的自然文化遗产生态和环境方面的保护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维护企业的发展潜力就成了遗产型景区经济规制的目标之三.
除了分配效率、经营和管理效率及经营主体的发展潜力之外,由于遗产型景区经济效益与遗产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因此遗产资源的保护就成了规制的内在目标。本文把遗产型景区遗产资源保护问题作为经济规制的内生变量进行实证分析。遗产资源保护也就成了遗产型景区经济规制目标之四,这也是遗产型景区经济规制中有别于一般资源垄断性产业的重要特点.
成本加成定价模型分析价格规制是遗产型景区规制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经济规制中价格策略一般包括边际成本定价、价格帽和成本加成定价,各定价策略的效果不尽相同.
边际成本定价在很多领域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定价方式之一。边际成本加补贴(亏损的时候国家给予补贴)的定价方式会对景区的资源保护的提高有积极的一面,因为按照边际成本定价,经营主体就不会削减对遗产型景区的资源保护方面的成本,也就是说不会产生遗产资源保护和盈利性项目之间的交叉补贴行为,从而使得景区的遗产资源保护成本得到保证。但对遗产型景区来说,边际成本加补贴的定价方式会给国家财力带来很大的压力.
价格帽定价是一种能提供有效激励机制的针对自然垄断性产业而言的定价方法.
就遗产型景区的价格规制而言,价格帽规制模型难以实现经济规制的第四个目标.
因为经营主体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资源过多的配置到盈利性项目上,从而忽略对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也就是所说的交叉补贴现象。因为遗产型景区经营多为一次性收取门票费用,不单独收取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费用都包含在了门票费用之中,同时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投入也有很强的弹性,投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成本加成定价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自然垄断性产业中的定价方法。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型可能会产生A-J效应。A-J效应表明,在投资回报率的规制下,企业会产生一种尽可能扩大投资回报基数的刺激,这样在规定的投资回报率下经营主体会得到更多的利润。在成本加成的价格规制中还存在规制滞后效应问题,规制滞后效应是由于规制机构对被规制单位的投资回报率的周期调整所造成的。规制滞后效应可以达到类似价格帽规制模型对经营主体效率刺激的效果。对规制滞后效应控制在于调整投资回报率周期的时间长度和可预期性。控制投资回报率的时间长度能调整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之间的平衡,与对专利保护期限的规定类似;控制调整周期的可预期性能坚定经营主体的可信性,防止由于经营主体对调整周期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消极行为.
综上分析,成本加成定价模型比较有利于遗产型景区规制目标的全面实现。首先,成本加成规制能保证经营主体的发展潜力,因为一般而言,规制机构对被规制单位的投资回报率都是大于资本的成本.
第二,对投资回报率的调整可以控制社会分配效率的公正性。第三,规制的滞后效应可以促进经营主体管理和经营效率的提高。最关键的是,成本加成的价格规制模型不会降低遗产型景区经营者对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成本,成本加成价格模型是对遗产型景区资源和环境资源保护提高的一个很好的诱导手段,从而促成了遗产型景区经济规制的四个目标均衡实现.
遗产型景区成本加成价格规制模型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中各项要素的准确确定,这些要素包括成本、投资资本基数、投资回报率和遗产型景区的游客数量。成本的确定首先要参照经营主体提供的成本信息,这些成本包括人员工资、税收和折旧、各项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其次成本的信息必须把用于旅游经营管理成本、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维护成本分开,以考察被规制机构的成本结构,从而规避经营主体的交叉补贴行为.
另外,对经营主体提供的成本费用应该根据国家有关经济技术指标、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相关劳工的平均工资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核实。对投资资本基数信息的要求也应该跟对成本信息的要求一样,需要经营主体的总体成本信息、旅游经营管理投资、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维护投资的结构性投资明细信息,也必须对投资额度进行必要的核实。投资回报率是由规制机构独立确定的,需要参照其他产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和经营主体经营的实际情况决定,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包括资源和环境维护情况,经营主体对管理和经营效率的改善以及技术创新的投入情况.
此外,确定一个规制周期的遗产型景区平均游客数量可根据历史年度的平均数量乘以历史平均增长率求得。需要指出的是确定各项技术指标是非常细致,同时又重要的工作,必须依靠规制机构长期的关注和经验的积累.
1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1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组织一方或多方,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化经营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能力,广泛吸纳了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