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底线。只有讲诚信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顺利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 加强政府诚信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德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有明确分工的,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则主要是针对市场所不能解决的外部性问题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建立一个诚实守信的信用政府。
2 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良好的竞争秩序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相关研究表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与企业诚信呈正相关关系,即企业越讲诚信,市场经济越发达。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而良好的信誉则是良好企业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产品的质量、创新的技术、公道的价格、优质的售后服务等环节中所形成的信誉,信誉好才有客户,有客户才有市场。而要想有好的信誉,就必须时时处处讲信用,把良好的信用文化展示给全社会。企业的信用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市场对企业的认可程度,是社会的接受程度。
我们在积极发展非公企业的过程中要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诚信问题上要格外注意。例如闻名全国的温州货,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历经近20年才逐渐摆脱“假货”的阴影,期间所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民营企业不讲诚信或许能得利于一时,但不可能有自己的长期核心竞争力,甚至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最终破坏企业的竞争力,断送企业的发展前途。只有讲诚信,并将诚信内化为企业的核心理念,才能真正形成企业的长期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力,保证企业的长期成长与健康发展。我们在积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要从基础抓起,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让诚信成为企业形象的一块金字招牌。
3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
3.1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强化措施,务求实效。要把诚实守信作为本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制定规划,确定目标,明确重点,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既做诚实守信的教育者和监督者,又要做诚实守信道德规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到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监督和为企业搞好服务上来。
大学精神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重要标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薪火接班人的重任,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因之具有与中医文化相关的特质。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下试就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而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外化为校风、学风及师生心理状态及群体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及价值核心。大学之大,不在于建筑,而在于精神。儒家重要教育论著《大学》开篇即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爱因斯坦也曾这样描述大学的使命:“一个年轻人在离开大学的时候,应该是有自我辨别力和自我学习力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只受过专业训练的狗。”这些都强调的是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的确,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精神。这种精神长期以来沉淀为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熏陶,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2 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文精神[BT)]
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其文化特质。中医药院校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中医药”三个字所赋予的厚重的历史积淀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根基和灵魂,它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中医药文化丰富的内涵使其不仅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更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与核心。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彰显中医文化特质,散发独特的中医药的精神与气质,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
此外,中医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医药是文化型的科技,又是科技型的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优秀的人文修养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底蕴,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而中医学具有的以“科技―人文”双重内涵为核心的完备的理论形态作为其整个学科支撑点的特点也使得弘扬中医人文精神一直以来成为中医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的身体、心理、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在重视人的生物性与自然因素的同时,也重视从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去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其规律,并运用它们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与此同时,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使得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巧合的是,中医人文文化对医学模式的认识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形(身)与神(心)的统一,可以说具有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3]。
总而言之,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更应以此为核心。
3 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当前“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中医药院校除了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文明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还应结合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从弘扬中医文化及中医人文精神出发,注重挖掘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资源,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此创设一种继承和创新结合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真正达到培养中医药薪火传承人的目的。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紧密相关,具体来说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的集中反映。
3.1 “和”的精神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和谐观。这种理念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变化的复杂联系。人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中,生存的条件就是和谐。因此,在考察人的生理、病理、病机及其防治疾病时不能脱离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大环境。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中医文化历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体自身的关系上提倡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在治疗方法上提倡调和致中的治疗观,而在医患关系上则提倡医患信合、同道谦和的伦理观。“和”作为中医文化的根本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正好相契合,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时代特征。
3.2 “仁”的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文化最突出的人文特质,而“仁”则是对中医医德最贴切的概括。每一部中医典籍无不是对“医乃仁术”的解读[4]。如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大医精诚》提出了医德标准与具体内容:慈悲为怀,急病人之所急;思想纯正,不贪图钱财;严肃认真,不随意调笑;谦虚为上,不炫耀功名;以己度人,形儒家忠恕之道[5]。中医名师大家也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由此可见,医学的宗旨与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仁”和“术”。“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中医经典中蕴藏的仁爱之情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是中医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大内涵。把“仁”的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不仅能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立足于“医乃仁术”的医德根本,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热心投入为家人、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的践行中,努力在立德、立言、立功上做出成就,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做一名“仁医”的意义了。 3.3 “精”的精神 前文谈到,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科技―人文”双重性质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科学精神也是中医文化不可忽略的价值核心。仁慈之心固然重要,但高超精湛的医术也是治病救人的关键。具体来说,它要求习医者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6]。”学医者必须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对于中医药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而言,这不仅指专业上的精,它实际上是做人为医的一种态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贯彻“精”的精神,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有价值的影响。
3.4 “诚”的精神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要求医者要诚心救人,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只有怀着感同身受的心,才能引发“大慈恻隐之心”[7],能抛开贵贱、美丑,心中时刻关切病人的疾苦,这就是为医者的最高修德。在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诚”一直作为一种大修为和大精神,成为不可忽视的精神文化内涵,且它对学生素质提高,人格塑造和道德熏陶方面的意义也远超其初衷了。
4 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
4.1 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经验证明,要使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仅靠道德引导和约束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因之,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要确立科学与人文相契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在强化专业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
4.2 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和依托 中医药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建设中,凸显中医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正所谓一砖一瓦彰显大学气质,一草一木尽表师生情怀。让学生在古朴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深的感受和体会。要进一步做好校训、校歌的征集凝练和宣传教育工作,使之最终成为体现学校历史和特色,弘扬中医文化并集中体现师生思想情感及价值体认的群体文化,丰富中医文化的现代内涵。此外,在传播手段和媒介上,加强互联网络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传承优秀的中医文化,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校园社团、报纸、杂志、板报、橱窗等文化载体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4.3 以行为文化为成果表现 《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中曾提到:“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参加的活动质量有直接关系[8]。”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如何,直接表现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途径。学校应秉承中医人文精神,大力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通过中医药学术精品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系列人文讲座,传统文化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引领健康的学术和学习风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仁、和、精、诚”的修养得以展现并得到检验。
5 小结
党的十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就高等中医院校而言,文化是精髓是灵魂,是激发中医院校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医药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郁的中医药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中医药院校成为中医药文化的自然博物馆,培养出具备仁、和、精、诚等大学精神品质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及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2]徐超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12:43.
[3]李顺民.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
[4]张玲丽.论挖掘中医文化内涵,构建中医院校人文精神的要素[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60.
1.二者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是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写照。[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主要目的在于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培养出正直、诚实、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这点来看,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2.二者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从道德层面看,中医药文化具有“上医医国的家国意识,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医乃仁术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忧患意识,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行为心理”[5]。中医药文化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其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值理念,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永恒的道德追求。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6]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我国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的现代表达,也在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二、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1.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院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医药院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将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精髓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融合浸润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凝练并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医学院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建筑、雕塑、场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中医药文化;要积极开展专业经典诵读、中医药知识竞赛、医技大比拼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中医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穿插医学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中医哲学的广博高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追求,培养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尽心尽责是医生的天职。“精”即医术精湛,从医者需精于医术,唯精唯一,精义入神,方可致用。精湛的医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将中医经典理论诵读、等级考试推广到中医药的各个学科,强化经典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要在中医教学改革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阐述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敬业精神;要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3.倡导以诚为美的道德风尚追求,培养医学生诚实守信精神
良心是医生的底线,诚信是医生的天平,高尚的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及只有“精”“诚”兼备方能成大医。“诚”即高尚的品德修养。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对所有来诊的患者,不管贵贱贫富,老幼美丑,都一视同仁,详察精治。在《纪念白求恩》中用“诚”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中医药院校要强化教育教学平台设计,发挥网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时事教育、形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倡导和践行诚实守信准则,丰富医学生思想内涵,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邀请医疗卫生行业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悟到先进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谛。
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营销实践的迅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的情况愈发复杂,营销难度也日益加大,当企业面对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竞争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顾客的忠诚度越来越低等问题时,文化营销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能够从整体、全局的高度解决这些问题,是重要的新型营销策略,是对营销理论的不断深入与创新。
一、文化营销的基本内涵
文化营销是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理念,与传统营销理念相比,更注重人文内涵,顺应和创造目标市场所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整个营销过程传递给消费者,通过文化力进行营销,不仅能够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也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客户满意,进而提高顾客忠诚度,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文化营销在物化营销的基础上,不仅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其在精神上的深层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营销渗透在整个营销过程中,表现为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和企业文化营销。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文化,为产品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品牌中蕴含着的文化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也能够使产品区别于其他同质产品,使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文化也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联系起来,在两者之间形成认同感,有利于产生良性互动,对产品价值的理解达成共识,使产品交易上升到文化价值理念融合的高度,有利于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和优势
1.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具有独特价值和深厚底蕴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国粹。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中医药企业作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还有《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了发展中医药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进中医药迈向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机遇,中医药企业应该立足自身,整理和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发挥优势,开展文化营销,让消费者感知并且认同凝聚在产品和品牌中的中医药文化,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面对市场上西药、生物药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度降低等情况,中医药企业也需要大力开展文化营销,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优势
我国中医药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策略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首先,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消费者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度较高。中医药特有的文化内涵赋予了中医药产品在治疗方面的整体观,其独特的疗法使中医药产品毒副作用低,在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中医的养生文化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并推崇。其次,许多中医药“老字号”企业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在文化营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企业在长期的营销活动中在产品和品牌中不断渗透着文化,使企业的文化感召力深入人心,在营销团队、渠道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力的支撑企业进行文化营销。
三、文化营销在中医药领域的成功案例―东阿阿胶
山东东阿阿胶成功的开展文化营销已经从一个固定资产几万元的小作坊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阿胶及其系列产品生产企业,以文化为利器从传统企业转变成文化型企业,向中华气血滋补国宝级企业迈进。东阿阿胶挖掘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了解阿胶的历史,申请并获得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的称号。阿胶属于滋补保健品,顺应当前消费者所追求的健康理念,符合国家倡导的“治未病”,通过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唤醒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知,弘扬中医药文化,进而提升东阿阿胶的品牌影响力。在品牌建设方面,东阿阿胶也植入文化战略,聘请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团队,搜集古代经典和民间验方,形成阿胶学术文化、美容文化和滋补文化三大体系,对品牌的文化内涵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在东阿阿胶的主要标识中也运用了文化因素,红色的图形体现了浓重的东方色彩,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并认可。在企业文化营销方面,东阿阿胶倡导“厚道”文化体系,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并通过兴建中国阿胶博物馆,举办阿胶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大力传承并创新中医药文化,增进消费者对阿胶的了解,带动阿胶行业健康发展并真正实现文化价值的引领。
四、开展文化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企业在运用文化营销策略时,首先应该注意核心价值的提炼要符合企业目标消费者的文化诉求点,核心价值的提炼是整个文化营销的核心,只有顺应目标客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与消费者达成共识并形成良性互动。东阿阿胶正是深入挖掘了阿胶的历史文化背景,契合了消费者对养生、保健的心理诉求,将阿胶与中医药文化密切结合起来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还应该注意要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对待文化营销,不应该只顾其中的某个方面而忽视其他,导致文化营销片面化、不充分。中医药企业往往只注重产品的文化营销,而对品牌和整个企业的文化营销做得不到位,收效甚微。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企业的文化核心价值,唤醒消费者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把握战略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王志亮.新形势下中医药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6.
[2]徐水元.阿胶“少帅”的“文化经”[J].经理日报,2008,9.
[3]罗争玉.营销文化和文化营销[J].湖南社会科学,2006,1.
关键词 医院文化 医院环境 医疗行为
医院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全新的人本管理理念,它一般可分为四个层面,表层的物质文化由院容院貌、就医环境、医务人员的仪容仪表等硬件外表所构成,是医院在社会上外在形象的集中表现;浅层的行为文化由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和医务人员之间交往中所产生的活动文化所构成,是医院经营风貌和职工面貌等的集中表现;中层的制度文化是一种观念在形式上发生了转变,而成为医院表层文化和浅层文化的支撑点,是一种强制的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才是医院文化中的核心文化,是医院经营管理中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人们常说,三流的医院做广告,二流的医院做品牌,一流的医院做文化,足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怎样构建医院文化由表层的物质文化向深层的精神文化渗透,并日渐形成它独特的文化结构层次,是每个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医院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本管理包括“以职工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现人文关怀,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追求人的真、善、美等崇高的理想,全力打造人文医疗的服务模式,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一、将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相结合
中医医院应在全院职工中加强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服务民众的信念,端正职业价值观,淡化金钱至上的意识,强化服务至上的理念;倡导“大医精诚”精神,使其内涵深入人心。同时加强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中医药技能的培训,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坚信中医药文化的社会价值,牢固树立“学中医、爱中医、一辈子干好中医”的理念。让医院到处洋溢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培养一大批刻苦钻研中医理论和技能,决心干好中医的中青年接班人,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才保障。
二、让医院环境建设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环境形象体系建设应充分体现医院宗旨、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主要从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例如,在建筑外观上注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地方建筑特色,从屋顶、门楼、窗户、梁柱和色彩等方面体现传统特色;在庭院建设上借助主题文化墙、塑雕、山石、盆景、地面文化造型等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在医院内部装饰上通过平面、立体装饰,营造和传播“天人合一”、“阴阳平和”、“上工治未病”等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和医院宗旨,崇尚“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中医传统美德。同时选定合适的院徽、标准院名、标准色系、指示标牌、胸牌服饰等医院标识,集中体现医院精神,突出视觉个性、增强公众印象;让老百姓走进中医院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并被深深吸引。
三、将中医药文化建设渗透到日常医疗行为之中
有人说,中医师的就诊台就应该体现中医药文化,着眼处却细小实在,从就诊台开始,一点点找回中医医院正在流失的中医药特色。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明确诊疗行为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坚持“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缺西补、中西结合”的诊疗理念,同时制定突出中医药特色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纳入目标管理,建立奖惩办法,加大考核力度,落实考核结果,让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在日常服务行为中,真正将医院打造成中医一流,西医不错,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四、让中医专科品牌文化助推中医药文化建设
特色专科的优势品牌是吸引老百姓注意力的主要宣传亮点,重点专科雄厚的医疗技术力量和中医药特色最能体现中医院的实力,在扩大中医影响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着力推行“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打造中医品牌文化是快速提高医院知名度,扩大中医药影响的有效途径。中医医院应该根据当地医疗市场需求特点,结合本院中医诊疗特色,创建一批中医药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中医专科,积极打造中医药品牌文化。对内做好内功、规范管理、贴心和优质服务病人,对外积极“吆喝”、大力宣传,使老百姓能了解和乐于接受中医药特色服务,让政府部门重视并支持中医院发展。
记者:毛主任。作为我国专业从事中医文化研究与推广的专家。您对“文化”的概念和内容是如何理解的?
毛嘉陵:世界上对“文化”的解释有很多,虽然实质上人们已经对“文化”太熟悉了,但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却并不容易。迄今为止,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就高达数百种之多。在这些繁杂的定义中,有一个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即“文化是一个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与人类有关的一切都可以纳入文化范畴”。所以,有专家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化。”总体来说,文化就是人类智慧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概括。包括不同国家、地域、民族所特有的道德情操、学术思想、价值观认知、思维、审美、宗教、信仰、习俗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各种制度等要素。
记者:有了对“文化”的基本认识,您又是怎么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呢?
毛嘉陵: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特有的智慧成果和实践的概括,包括对生与死的价值观、健康理念、认知思维模式、诊疗方式、养生方式、生活方式、药物处方、医患关系和运行体制等医学知识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记者:发展中医是不是必须从发展中医药文化入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毛嘉陵:“从文化人手发展中医药”,目前已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往常不少人认为,中医药文化工作就是讲中医历史故事,写名医传奇,传授中医养生知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释道对中医药的影响等。我们认为,这些虽然没错,也很有必要,但仅仅如此却还不够,因为这没有抓住“文化”的核心。可是如果再按照“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化”来理解,那么,中医药的一切都应属于中医药文化,似乎有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等一切中医药工作都可以纳入中医药文化的范畴。很显然,这样又太宽泛了,在现实中也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因此,中医药文化工作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高谈阔论、附庸风雅,而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即挖掘和把握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医药文化工作,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记者:什么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呢?又有哪些具体工作呢?
毛嘉陵:根据以上对“文化”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医药文化具有三大核心――“中医的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是价值观,即“天人合一”;二是认知思维模式,即“象思维”;三是行为方式,即“道法自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不仅是中西医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也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所在。
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三大核心,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三大中心工作:一是,大造声势,宣传中医药的“价值观”。创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推力”和“造势”;塑造良好形象,维护中医药利益,与有损中医的言行进行“斗争”;宣传中医药的健康观和临床上的特色优势;二是,合理解读中医药“认知思维模式”形成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如何认识中医药知识体系,如何认识科学,科学应是一元化还是多元化,中医药是不是科学,为什么说中医药是东方科学,中医药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三是,创意策划和推广中医药的“行为方式”。汇集中医药发展思路,为中医药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标准、产业模式的制定,发挥咨询参谋作用;发展中医药创意产业,构架面向国内外的大型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和连锁机构;实现中医药学术和科普信息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有效传播。
以上这些,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主要工作和奋斗方向。我们希望更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中心工作。同时,也为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而努力。
记者:为什么说做好中医药文化三大中心工作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
毛嘉陵: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人们发现,在信息时代,仅将眼光盯住GDP、军事、资源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关注“软实力”,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甚至比“硬实力”更重要。“软实力”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文化。正因为如此,“文化”成为现在使用非常普遍而又十分热门的一个词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中医药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一是中医药是我国的原创科学知识体系;二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知识方面唯一延续至今、仍然自成一体的一个行业;三是中医药是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东方科学”:认识发展的新主张
记者:毛主任。您首先提出了“中医属于东方科学”的概念,您能否解释一下“东方科学”指的是什么?
毛嘉陵: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东方科学”的概念,据我所知,最早是由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和新华社高级记者姜岩提出的,而我仅仅将其引入到了中医药领域,以对中医药学术体系进行更准确的诠释。现在有人认为,只有文化才能搞多元化,科学不是文化,只能有一个标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使在西式的现代科学体系中。也难以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就连英国科学家霍金也承认:“不太可能建立一个单一的、能协调和完善地描述宇宙的理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的认知形式、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态、科学的标准和科学的模式也应当是多形式的,单一的科学认知和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今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
因此,在世界向多极点、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科学并非只有西方现代自然科学这一种认识方法、一种表述形式和一种评价标准,它也有多元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认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认知方式必然会
产生不同形态的知识或科学。
基于以上学术观点,我认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方和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述形式、认知思维模式、评价方法和学术标准。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难以相互“沟通”的。以此形成的知识体系或科学。必然是两套不同的体系。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的“百花齐放”,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区分。分别称为“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
记者:那么,“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的具体界限或区别是什么?
毛嘉陵:“西方科学”有着鲜明的西方文化背景,起源和盛行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世界各国具有较大影响,为目前国际上的主流知识形态,也即现代主流观念所认可的“知识真理”。它以现代逻辑思维方式为主,强调以物质为中心的可证实性: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解、还原研究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西方科学”常常通过对低层次物质运动的研究来解释高层次的物质运动,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释所有高层次物质运动的问题,这也是其局限性所在。“西方科学“强调可视的物质性、理化性、空间性、结构性,重视普遍规律性,具有微观化、定量化、标准化、统一化、机械化、线性化等特征。其优势是能够得到精确的数据,了解到较为准确的物质变化情况,从而得到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不足是忽视了对人体整体的把握,忽略了对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东方科学”起源和盛行于中国,流行于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等东方国家,目前处于弱势地位。“东方科学”以“象思维”方式为主。包括灵性思维、模糊思维等,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的形象概括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东方科学”常常通过一些宏观的观念、经验和理论来诠释所有的事物变化,但也有部分知识来源于微观研究的认识;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类别属性、时间性、功能状态,重视个体特性,具有宏观化、定性化、非标化、个性化、随机化、非线性化等特征。其优势是能够在不破坏对象整体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研究,并获得有关知识:不足是难以避免一些较主观的臆想,缺乏数据的支持。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是“东方科学”最重要的价值观,“太极”、“阴阳”、“五行”、“气”是“东方科学”最基本的学术表述形式。“东方科学”的这些特色和以“人学”为中心的世界观,与“西方科学”以“物质”为核心的还原论思想正好相对应,可以完美地形成优势互补,共同造福人类。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凝聚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实践经验、健康养生理念以及哲学智慧。它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还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的历史重任。所以在校期间,有必要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理论、本草学、针灸学、病证与治法、养生、医家、医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周易、儒家、道家、太极哲学等文化的融合。[1]传承性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它不仅传承精湛的医术,还教导学生修身、立品、济世,传承高尚的医道。
所谓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2]先生不仅对文化自觉性做出定义,他还指出,文化自觉性不是随波逐流,不是全盘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是简单的固守文化传统,而是始终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清醒而自主的认识文化谱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自主的文化地位。
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当代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目前,西方医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成为医药体系的主导,本文就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概括为三点。
1、主动性
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基础。具体表现能主动阅读中医药典籍,自觉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厚重浩然。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被世界称誉为中国第一“国粹”。[3]中医药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自觉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是对中医药院校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2、甄别力
中医药文化的甄别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甄别包含两方面,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优胜劣汰。深入研究是优胜劣汰的前提。
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深入精髓,研究其核心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4]具体表现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淡泊名利、悬壶济世。
中医药文化的优胜劣汰是指对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思想、人文精神、理论方法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是对经典文献文本进行演绎,承者通过对经典文献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启发,不断实践,有了新的领悟与发现。二是基于师承教育模式,师徒之间相互理解,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观摩体会、临床实践,不断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在不断地互动中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融合创新
目前,一方面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西方医学强势崛起;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可。目前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并同176个国家进行了中医学术交流,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其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每年有3成当地人和7成以上华人接受中医药服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针灸、按摩、中草药等中医传统疗法诊治。[5]
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270个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中,“中医”列位第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标签,中医药文化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要坚持中医药文化主体地位,增加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克服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抵触情绪,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借鉴和融合世界各民族医药文化,博采众长,在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中医药文化新生命及活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让中医药文化为世界所知、所用、所爱。
二、当前中医药院校学生欠缺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表现
当前中医院校及学生大都注重中医药理、医术等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忽略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不用说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对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主动性欠缺
文化理解和认同感的欠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医药院校学生课程繁多,课业繁重,大多数同学了解中医典籍及典故主要靠课堂的教授,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能在课后主动阅读;二是很多中医药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成绩限制,无法报考西医相关专业而被迫选择中医药相关专业,缺乏对中医药典籍学习的动力;三是中医药典籍大多晦涩难懂,学生对其缺乏阅读的兴趣,自学难度大,不求甚解。
2、甄别力欠缺
首先,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考生,重理轻文,多数只重视中医药技术的学习,忽略其价值核心和文化内涵;最后,由于条件限制,多采用西方医学教学模式,一名教师授课,50多名学生学习,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师徒之间的互动更不用说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文化融合观念欠缺
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传承的动力,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以西方医学为主体,中医药院校授课是较多采用西方医学授课模式教学,学生习惯用西医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中医药文化,用西方医学的长处来对比中医药的短处,仅把中医药当作西方医学的补充。二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尤其在“取消中医”论战之后,更是对西方医药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西方医药仅仅是医疗技术,根本没有文化可言,而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而中医以病人整体为治疗对象,辨证施治,不仅疗效好,对人体伤害小,更是能治病根的绿色医疗。片面狭隘的眼光最终导致的是文化的断灭。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从温病学说到体质学说,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师古不泥古”,这就是中医药文化能传承两千多年的原因。当代,中医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不仅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更被利用在抗击SARS、H1NI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中。这都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全面培养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1、师者为先,文理并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药文化重在师承,更是讲究言传身教和尊师重道,一名缺乏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教师难以教育出具有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学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文理并重,方能成就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中医药院校的各科教师都需博览中医药文化典籍。如要求刚入校的非医药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学习《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熟悉其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在教师讲课比赛中,将本专业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的结合程度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如在进行西方临床医学教学时,介绍西方“牛痘接种术”是在中国创立的“人痘接种术”的理论之上形成的,最早的外科麻醉术是华佗研制的麻沸散等等。
授课时,教师需将中医药文化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引入《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经典,介绍董奉、张仲景、华佗等中医药大家悬壶济世之事。如陕西中医学院将体育和中医相结合,开设了选修课程――中医传统保健体育,其《孙思邈健身法》获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并于2008年8月进一步成功举办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九届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掀起了学习太极、五禽戏、八段锦、长拳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将中医药文化及其精髓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课内,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2、精勤不倦,无私奉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欲博及医源必先精勤不倦。这要求广大师生不仅勤于学习中医药文化,更是要勤于剖其精髓,解其内涵,甘于奉献,用生命诠释内涵。如陕西中医学院将“精诚仁和”的价值核心进一步的演化,对学生提出应在品德、行为、学识、才能方面具备“精、诚、仁、朴”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校训。“精”即“精勤不倦”研学问;“诚”即为人诚笃修医道;“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朴”即淳朴质朴济世人。学校入学教育时组织新生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历年来,学生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在奉献中实践着当初的誓言。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三学生邵小利因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她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陕中医人。目前,学校坚持每年开展“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生志愿服务及义诊,尽自己微小绵薄之力。老一辈德艺双馨的陕中医人更是淡泊名利,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思想,精勤治学,精研医道,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充分发挥师承教育模式,设立“导师论坛”、“名师名医讲坛”,举办“分享名人经验、成就中医梦想”系列讲座并邀请邀请“国医大师”张学了题为《对中医人才成长的几点体会》的讲座,学生们深受勉励及启迪。
2促进医术
从古至今,医德和医术一直是行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如果没有医德,医术就失去了灵魂,如果没有医术,医德就缺乏躯体。中医药文化既是医德不断发展进步的文化,也是医术不断进步的文化,体现着对医生医德和医术的双重要求。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一个具有良好医德的医生,必然会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而医术的精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因此,中医药文化在培育医德的同时,往往也引导着医者将医术精进作为人生和事业的目标。
3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提高职工素质的实践
职工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基础。面对医院不断建设发展的形势,需要有一支高素质、有凝聚力的职工队伍作为支撑。近年来,我院注重发挥中医药文化对职工个人的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功能,以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3.1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医院愿景、宗旨表述语征集和院徽、医院精神、院歌征求意见活动。经过征集,全院职工共提交医院愿景、宗旨表述语600多条,医院精神、院歌、院徽修改意见300余条。在征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医院未来命运的关注和希冀,体现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3.1.2开展医院愿景、宗旨、医院精神学习宣教活动,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医院精神之我见”大讨论,广大职工立足医院自身的历史传承,结合当前医院建设发展的大局,就“厚德、精业、传承、创新”这一新时期医院精神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挖掘医院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广大职工进一步统一发展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信心。医院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职工形成与医院发展共进退的大局意识。
3.2制度体系建设
行为规范制度。医院制定了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诊疗行为规范、言语仪表规范、同道相处规范、教学传承规范和特定礼仪,并编入《员工手册》,要求职工在日常执业过程中自觉践行,以此来展现中医院职工特有的人文气质和职业风貌。这些行为规范均从传统中医药文化中提炼和演化而来,是中医院独有的行为规范体系。3.2.2学习培训制度。医院每年开展各类形式的管理干部培训、员工培训、新职工培训以及实习生培训,以加强中医辨证思维、深化中医药内涵、提高中医科研意识、职工文明礼仪规范等为重点,不断提升职工素质。实施中医规范化培训,每月进行中医“三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每年有近2000人次参加“医、药、护”等岗位的中医技能竞赛。实施国家、省级及院级“师带徒”结对培养项目和“读经典、学名师、做临床”薪火行动项目,做好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开展“青苗培养工程”,培养具有多元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3.2.3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办法,以是否弘扬“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中医传统美德为标准,通过考评,促进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考评每年进行1次,与医务人员个人尽职晋升、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等挂钩。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管理及考核办法》,加强对中药饮片使用率、自制制剂、中医治疗率、中医参与率、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使用率等指标的考核,以此增强广大职工中医药主体发展的意识,促进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系统化的制度建设,使得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3.3开展专项活动
[6] 陈明. 由“仁心”至“仁术”—王船山对“孟子·梁惠王上”的诠释及于宋明儒学之反省[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2):76.
[7] 屠执中. 到底是“取象比类”还是“取类比象”[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0):2.
[8] 肖建喜. 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别于以解剖学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学习中医药就必须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包括古典哲学、训诂文献、典章制度、书法功法等等。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也就是说要学好中医,必须有古代秀才那样的基本功。然而,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往往不够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有些中医药类的大学生对繁体字的辨识能力不高、古典文献基础也不扎实,对书法艺术和传统功法也没有很好掌握,导致对中医典籍的阅读能力不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不深。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们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1.2价值观的偏离
价值观是主体对事物的总体判断和评价。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价值观多元是无可厚非的发展趋势,但价值的多元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否则就会出现偏离和混乱。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和西方势力的渗透下,作为最容易接受新兴事物的青年大学生开始出现观念的迷茫、价值的混乱。在集体与个人、名利与荣誉、实利与理想、安逸与奋斗等选择中变得无所适从,在一些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等基本的价值判断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类大学生中,同样存在功利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少学生因为不甘学中医的寂寞和相对低廉的经济效益而否定中医、放弃中医;对优良的传统美德和古代医家的高尚风格没有很好地体会与继承,长此以往必定贻误终身。
1.3职业道德的滑坡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不够完善的医疗体制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态势,各种医疗纠纷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一些医务人员利令智昏,放弃职业操守,放松职业操练,做出了有损医德医风,甚至违法乱纪的事。医德医风的滑坡,既有体制的原因,也与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人道主义价值观发生扭曲以及人文修养不足有关。比如2013年7月富平县妇幼保健院的贩婴案、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投毒案,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无不在提醒我们对医学生加强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2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2.1中医药类大学生容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专业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既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来看,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从价值取向上看,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中医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道德完善意识,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把悬壶济世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尚途径。另外,中医学理论还受到古代天文、地理、文学、历法、气象、物候、兵法等的影响。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病因学说的产生,物候学知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兵法知识奠定了中医学治则法则的确定,伦理制度影响了方剂配伍中“君臣佐使”思想的形成。总之,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子体”与“母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所以,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2.2中国传统文化为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
共青团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青年品行,引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见利思义、诚信知报、勤俭廉政、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精神。这些美德通过改造融入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之中,逐渐形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耻”文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出来的“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仁则荣,不仁则辱”“、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等荣辱思想的精华,已被改造成为易懂易记、朗朗上口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同源异构”的关系。共青团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践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工作运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
3.1以团组织生活为基础,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思想引领
共青团基层组织是高校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中医药高等院校基层团组织应当有计划地把优秀传统文化锲入团建工作,开展以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为主题的团组织生活会。通过这一途径在团组织内部传播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以主题团日为内容的团组织生活中,基层团组织要认真策划和组织,尽量将教育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正如前文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基层团组织要善于从传统美德入手,从身边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现象进行启发,达到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尽量避免直接、简单、片面地进行说教,以免使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态。比如对于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如何建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列举古代良医的优秀事迹,让青年学生感同身受“仁爱”、“精勤”“诚信”、“慎独”等精神品质,而这些恰恰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友善、诚信、敬业的内容相一致。此外,中医药高等院校各级团组织还可以举办讨论研习传统文化的沙龙、论坛。让青年学子们主动地钻研和学习传统文化,切身体会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乐趣。如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举办“国学论坛”,邀请一些知名学者给大学生们传道授业,各学院团总支也定期开展了由学生自己主讲的论坛,如“本草论坛”“、百花齐放知识论坛”等。举办论坛必然会带动团员青年去阅读经典、去体会如何研究传统文化,让他们在传统文化领域有了日常的习染和熏陶。
3.2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载体,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要积极思考,开展各种富有浓郁传统文化因素的活动,使青年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潜意识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与灌溉,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精神品格与高尚情操的社会人。首先,共青团基层组织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橱窗、文化角、校园广场,乃至花草树木等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四处悬挂精心节选的古代名人名言和经典段落,在校园中的显著位置都有刻着“大医精诚”、“精气神”等富含中医元素的文化石,使校园中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比如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无处不在地感染和熏陶青年学子。其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服装秀、传统礼仪展示、传统手工制作展演、古典舞蹈大赛等活动,让青年学生接触优秀的传统艺术。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都举行“传统礼仪风采”大赛,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传统礼仪的魅力,中医临床学院团总支还与中医美容康复教研室合作举办了“中国传统服饰展演”、“古代妆容比赛”等既有传统特色,又结合中医专业特点的活动,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增进了中医学子们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也增强了同学们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外,举办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也不失为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都举办太极拳比赛,针灸骨伤学院团总支依托推拿教研室,举办传统功法比赛,在全校掀起学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太极剑、五禽戏等传统功法热潮。传统民族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保健,还可以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同时,“中国功夫”这一概念本身所衍生出来的进取、乐观、坚持、担当和爱国等品质与精神都可以在活动开展中让学生深刻领会。
3.3以学生社团为阵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社团数为1.5个以上。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其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都是在团委的领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抓好了学生社团建设就抢抓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应该倡导建立与传承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社团组织,比如国学社、书画社、诗词学会、曲艺社、推拿协会等等,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鼓励和支持这类社团大力发展社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类具有传统文化性质的社团,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社团成员本身来说,参与其中的青年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相关特长,或者具有浓厚兴趣,他们的切身参与可以让其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从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而言,百花齐放的社团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即使没有参与这些社团的青年学生也可以耳濡目染。在这些社团的带领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处世哲学、道德判断、审美价值等等都可以形成无形的力量来塑造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进一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发展特长,为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做好基础性工作。
3.4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
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提升境界的有效途径。中医药高等院校团组织应该具有学术的敏锐性,结合专业特点,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实现传统文化“内化”和“服务”两大功能。所谓“内化”,就是通过社会调查、走访等形式,主动发掘整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深刻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特征,从而使青年学生将所见所感内化于心,达到完善人格和形成高尚品质的效果。举例而言,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基层团组织在社会实践中,带领青年学生赴武当山调研道教文化与中医文化的渊源;赴襄阳古隆中考察三国文化,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赴庐山考察中药文化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学习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精神力量,更提升了青年学生们的精神境界。所谓“服务”,就是青年学生们将内化于心的传统文化知识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将传统文化外化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当代青年学生要有担当意识,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勇气。对于中医药大学生来说,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等院校团委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医疗小分队、文化宣讲团开赴社区、乡村,特别是到边远山区送医送药送文化,一则向基层人民群众推介中医保健知识,让人民群众免费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二则也让参加实践的青年学生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获得职业的荣誉感,从而更坚定从事中医药行业的决心。
各科室、各村卫生室:
为切实做好旬阳县2019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的各项迎验工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复审,我院继续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一、完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工作
根据《旬阳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验收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评分表(2016年版)》的要求,完善本院中医药特色服务,顺利通过复审验收。
二、在深化医改中发展中医药事业
1、加快医联体建设,与县中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
2、做实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推进中医药参与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团队中有中医师,服务内容应有
中医基本服务和个性化中医健康服务。
3、建立中医药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及费用监测控制等机制;全面启动卫生院临床医师综合绩效考核。
三、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认真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
划。组织开展卫生院中医馆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全员培训。巩固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成果,将中医馆建设向村卫生室延伸,更好满足群众看中医、用中药需求。
2、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实施中西医临床协作创新。
3、发挥中医药在应急和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主动参与健康扶贫“行动”。
4、充实完善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中医药、中药饮片等质量控制中心,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质控工作。
四、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积极推动中医药与康复、养生保健、健康养老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医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上的核心作用。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力度招录引进中医类别医学生,抓好中医类别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统筹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确有专长考核和各类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六、宣传贯彻中医药法规政策,弘扬中医药文化
1、广泛宣传《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实施细则》等法规政策,掀起普法用法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