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志愿实践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自愿、量力和组织引导相结合。要把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与深化创先争优及加强老干部“两项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力所能及的原则,强化分类指导,注重点面结合,有组织地开展。
(二)坚持实现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注意结合老干部的个人爱好、专业特长、能力特点,着重自愿参与、自由组合、自选项目、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既充分尊重老干部的服务意愿和个性需求,又能帮助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
(三)坚持突出重点与广泛倡导相结合。要通过重点组织和引导本单位的老干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和带动包括“五老”人员在内的老同志积极参与,努力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三、服务内容
充分发挥广大老干部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积累的党性强、作风好,政治威望高、群众基础好,人生阅历丰厚、工作经验丰富等独特优势,结合新时期的社会管理需求、群众工作需求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等需求,坚持自愿量力,因人制宜,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老干部参与社会管理的主渠道,让老干部既是社会服务的享受者,同时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1.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重点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2.发挥老干部的品德优势,重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3.发挥老干部的经验优势,重点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上建言献策,积极支持党政工作,对年轻干部进行传帮带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4.发挥老干部人生阅历优势,重点在鼓励老干部著书立说、撰写回忆录,提供史料,开展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5.发挥老干部的威望优势,重点在积极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开展传统文化宣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开展青少年帮教、关爱留守儿童、网吧义务监督、服刑人员子女帮教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6.发挥老干部群众工作优势,重点在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创建文明社区(村组)、调解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7.发挥老干部的社会影响优势,为加强社会建设拾遗补缺,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区(村组),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8.发挥老干部的个人专长优势,重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指导技术改造、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
四、活动方式
(一)开展一轮组织发动。镇关工委办公室建立三凤镇老年志愿者总队办公室,指派专职人员管理,做好氛围营造、完善制度、阵地队伍管理等工作。
(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各单位、各部门要把组织开展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力抓手,广泛发动、引导老同志在所居住场镇、社区、村集中连片推进“四线一片”老干部工作亮点工程,探索老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新路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中形成具有特色的老干部志愿服务品牌。
1.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以打造黄桷街社区、村、村、村示范点为抓手,推荐退休(离职)的老干部到村(社区)担任村级组织带头人,建立社区“老干部收发室”、“爱心超市”、“文明社区监督岗”、“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帮扶队”等组织,鼓励老年志愿者在社区、小区内主动担任社工、物业委员、楼院长,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2.大力开展“老同志牵手留守儿童”主题实践活动。以打造三凤小学示范点为抓手,成立老年志愿者校外辅导员队伍,定期在结对学校、班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文化熏陶等活动。
3.广泛开展建言献策和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以打造村示范点为抓手,对一些涉及民生问题、重大项目实施、重要政策推行的事项广泛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开展“银发先锋”活动等引导老干部多形式、多层面发挥作用。
4.扎实开展“美丽晚霞公益行”实践活动。以各老干部为重点,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引导老同志从身边事做起,随时亮出志愿者身份,让志愿者行动融入社会日常生活,变有组织的志愿活动为志愿者的自觉行动,让老干部成为推动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倡导员、助推者。
(三)形成一套长效机制。镇党委将定期对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要建立健全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优先纳入各种优秀评选,引导更多有专长、懂技术、有优势的老同志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积极探索总结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结合点、面推进情况,着力构建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服务群众有效机制,形成推进全镇发展新跨越的系统化措施和制度化成果,大力弘扬老干部群体的“正能量”。
五、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 TU7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1)04-183-01
监理是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对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中介服务。无论从隶属关系还是从合同关系上监理都不应为施工单位承担质检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监理人员已自然或不自然地充当了一部分施工单位质检员的角色。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局面使监理走上正规的道路呢?我们监理部通过在某医院病房楼工程的监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几点具体措施和办法,进行总结和探讨:
1 重视审查承包单位施工组织设计,督促落实施工质量管理措施,要求质检人员到岗
监理对施工质量的工作控制最有效而可行的办法是事前控制,是规范对监理行业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审查施工单位申报的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注意核查各专业质检员的配备情况。对质检员数量、执业资格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应要求其重新申报,直到满足工程需要为止。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检查施工单位所配质检员的到位情况时,切莫让施工组织设计流于形式。发现有不到位情况,立即通知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要求其进行调整。使质检员能真正掌握工程质量,保证满足工程需要,使施工单位的质检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 发挥自检作用、严格验收程序
我们知道,承包单位向监理提交的一切报验资料均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未完成自检和自检不合格的工序不得报验。而现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质检员变成了“联络员”,某一部位施工完成后,质检员便去叫监理来验收,监理验收合格后就算合格,这无疑是违反相关规定的,简化工程验收程序,使自检工作流于只做资料的形式。针对此类情况,监理每次验收时,只要发现其不合格项超出抽检允许数量,就不再继续往下进行验收,要求其先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再次验收。监理除验收首次发现不合格项整改情况外,对所报验收段重新全面抽验,直到抽验合格为止。这样可以避免施工单位只改正监理提出部位,而对其他部位不预检验及整改的弊病,从而督促了其质检员认真履行验收工作程序和职责。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1-0031-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职成教司相继下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高职院校自主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相继成立了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教育部职成司在全国9个省选择了27所学校开展试点,国家、省(市)两级专家委员会密集组织业务培训,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摆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最突出的位置。于是,厘清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探讨建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和实践模式,成为相关管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欧洲形成的质量管理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率先开始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努力和尝试,其后迅速扩展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至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80多个建立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体系。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指特定组织为使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政府、社会、学生),对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运用系统原理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和程序系统[1]。依这部分学者看来,质量保证体系是组织为履行管理职能而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组织可能是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第三方,或者是高职院校本身,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第三方主导建立的体系为外部质量保证体系,高职院校主导建立的体系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增强消费者对学校办学质量的信任;质量保证体系的功能在于保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的质量,确保高等学校有效履行大学的使命;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件包括质量组织体系和质量程序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具体为质量保证的指挥体系,标准体系,信息收集处理体系,评价、反馈和改进体系,以及保障它们运行的人财物支持体系。其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需强化工作程序设计,影响工作质量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合理的程序之上。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以对完美教育质量不断追求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为基础,内外结合,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是现代教育评价的深化、结构化和体系化[2]。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认同质量保证体系是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程序体系,同时强调:质量文化是质量保证体系的灵魂,全员全面全方位、领导作用、顾客导向、全员参与、过程方法、持续改进、重大活动的风险评估等思想,必须渗透到质量保证制度中[3];其次,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的有机结合,以内为主、一个真正持久的质量是建立在学校自我完善基础上的;再次,质量保证是教育评价的继承和发展,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及标准,组织利益相关者投身质量评价活动,及时发现和改进质量实践中的问题,仍然是质量保障最为核心的手段。
英国质量管理专家艾莉斯(Ellis R)分析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后指出,成熟的体系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各项工作都确立了合理的标准,二是识别和界定了实现标准的职责与程序,三是对标准以及达成标准的职责、程序有明显的文件表述,四是对完成标准的程序进行严密的控制,五是组织服务对象指导、监督质量标准的落实,六是强调全员参与和奉献精神。不难发现,建立工作的质量标准、形成工作的程序、落实工作的责任、强化工作的过程监控、重视服务对象的诉求和参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质量保证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高职院校以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为目的,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理念为指导,以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及规范,质量诊断、反馈与改进,质量资源供给为要件,形成的全面保证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品质的质量管理综合体。
其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基本形式,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学校追求完美质量的自觉行动。一方面,要立足学校质量管理的组织、制度和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要追求质量管理理念、内容、方法、技术和艺术的持续完善与不断发展。质量保证的对象可以是学校的综合办学质量,也可以是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单一质量,甚至可以是其下位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财务资产管理、后勤服务等具体工作质量。
其二,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府组织、用人单位、社会公众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一旦对学校失去兴趣,学校的生存就难以为继;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如果对学校失去信心,学校的发展就埋下了隐患。“高职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的程度”这一质量观为人们普遍接受,重视利益相关者诉求,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到质量管理体制中来,越来越被人们认同。
其三,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当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经典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具有普适意义的ISO9000质量管理技术,三十年来形成的高等W校质量保证理论成果,是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质量保障探索中形成的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向全球高等学校推荐的“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优秀创新实践案例”,以及我国高职院校在质量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模型,都是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
其四,作为一个复杂的制度综合体,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至少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制度系统:一是由质量标准及其规范、方案构成的标准系统,其价值在于明确各项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使得质量实践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路线;二是由诊断、反馈与改进组成的评估系统,通过诊断发现标准执行中的问题,通过反馈落实解决问题的责任,通过改进消除问题对质量可能造成的隐患,在不断的问题改进中提升质量;三是由组织、人财物、信息、制度、文化等构成的资源支持系统,依托合理的组织结构、优质的人财物资源、灵便的信息交流、具有良好激励与约束作用的管理制度、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得质量生产和管理有条不紊、低耗高效。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原则
(一)强化领导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强调,“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承诺和积极参与,对建立并保持一个有效的和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使所有相关方获益是必不可少的。”[4]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则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过程设计不良和组织管理不力造成的,它们共同指向的是组织的管理者,质量管理必须从提高管理者素质入手[5]。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优秀创新实践案例”的8所学校进行调研,发现“学校和学院领导支持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6]。这或许就是学者为什么将组织系统奉为质量保证体系最基本的要件,而将领导指挥系统摆在组织系统第一位的原因。高职院校党委必须加强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领导,以院长为首的行政团队必须脚踏实地地推进体系建设。
如果说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尚能由少数管理和学术“精英”完成,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则只能依靠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完成。全员参与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思想精髓,事实上,任何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落实全员质量责任、提高全员质量能力是质量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英国学者弗雷泽(Malcolm Frazerz)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指出,质量保证包括四个基本部分:单位中的每个人都对保持产品或服务质量负有责任;每个人都对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负有责任;每个人都能理解、使用并感受到保持和提高质量系统的存在;管理部门(有时会是消费者或用户)定期检查质量系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他进一步强调,认真履行质量保证系统的大学是由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和高级管理者组成的自我批评的团体,其中的每个人都投身并致力于持续提高质量[7]。
(二)完善制度与塑造精神相协同
大学的有序发展是制度和精神良性互动的结果,期待质量管理取得成效的人们,必须在制度建设和精神塑造上狠下功夫。夸美纽斯指出,“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8]。质量保证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综合体,质量标准及其规范、方案引领质量生产活动,质量诊断、反馈与改进规制质量管理活动,组织、人财物、信息、制度和文化建设等的管理制度,决定质量生成所需资源的品质,制度在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中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诚如蒋冀聘所言,“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一所高等学校成功与否在于其制度的合理性、适应性和优越性,是制度在制造质量,分隔教育质量的高低”[9] 。
此外,对质量及其管理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标准、规范、诊断、改进等“被规定”的层面,“尽管质量管理和保障的技术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改进问题,只有基于全体师生员工主动要求改进的意愿,建立深入人心的质量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建立改进和提高质量的长效机制”[10]。因此,培育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和质量习惯,塑造教职员工的质量精神,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与制度建设同等重要的任务。
(三)过程控制与绩效评估相统一
大学的教育质量建立在工作质量之上,没有优质的工作质量就没有优质的教育质量。而“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11],优质的工作质量形成于优质的工作过程中,控制工作过程质量无辩是质量管理最为重要的议题。更何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绝大部分过程难以或根本无法重复,某一过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给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必须高度重视过程控制。为此,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首先,要准确识别工作过程,厘清工作过程的关键环节,为关键环节设立质量标准,确保工作过程的合理性和适切性。其次,要对工作过程实施常态化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过程中的问题,确保质量标准的落实。
高等学校的质量包括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和系统效率,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及其资源着眼的是输入质量,实施过程管理,发现、反馈和改进问题着眼的是过程质量,开展绩效评估,测量、分析和改进绩效着眼的是输出质量和系统效率,绩效评估是质量管理应然的内容。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生源、就业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利益相关者用脚投票的今天,一个办学业绩和效益不能为人们认可的学校显然是难以生存发展的,绩效管理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再次,学术自由是学术活动的铁律,作为学术组织,高职院校的相当部分工作标准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过程监控弹性为主、刚性为辅,标准和监控是宽松的,规制的是教职员工的基本行为,绩效评估必须是严格的、不容讨价还价的,唯有过程管理与绩效管理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确保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内部保障与外部保障相呼应
历史地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是以强有力的外部保障开场的,伴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有效的|量保障必须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促内。高职教育的质量反映的是高等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活动的质量,只有通过校内外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学生的努力才能创造和改进质量,一个真正持久的质量是建立在学校自我完善基础上的。外部的质量审计、监督、论证等评估活动,对质量实践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但“过度的外部问责往往会制约内部的改进,有时外部越是关注内部改进,内部改进就越难以真正落实,反倒增加了表面化服从和消极应对的风险,过于强势的外部要求还会侵蚀学校原有的同行反思氛围”[12]。外部质量保证应以推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为价值取向,引导和督促学校形成自查自省自律的质量保障机制。
在总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工作,以引导高职院校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重点任务,以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主诊断与改进机制为基本要求,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抽查复核为推动措施,强化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质量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质量保障重心向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的转移。当前,高职院校必须领会质量保证的内涵,把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着力建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公室、一批行业协会正在探索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密切关注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组织质量保障改革的走向,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5×4模式”
2004年以来,笔者便组建团队持续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进行探索。2015年下半年,研究团队应用理论和实践成果,全面启动具有综合性质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5×4模式”建设。
(一)“5×4模式”的框架结构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的“5×4模式”是一个矩形结构,“5”指质量保证体系由专业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行政管理服务、后勤服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五个子体系构成,“4”指每一个子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过程诊断与改进体系、绩效诊断与改进体系、质量精神塑造体系,见表1。
过程诊断与改进体系 制度化、常态化监控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改进标准执行中的偏差,及时发现并推广标准执行中的经验,确保质量标准的落实和超越
绩效诊断与改进体系 定期测量、分析相关工作的绩效 ,以结果索原因,以原因效过程,实现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的良性互动,确保过程和绩效质量的持续改进
质量精神塑造体系 塑造师生员工的质量精神(意识、道德、习惯), 激发追求、研究和创造质量的内生动力,使得落实和超越标准、改进质量成为自觉行动
横向看,“5×4模式”涵盖了高职院校的全部工作,专业建设(包括科技、服务社会)、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着眼于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行政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着眼于对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科学管理,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精准服务;后勤质量保证体系,着眼于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设备设施、生活和环境保障;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着眼于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学校工作的“全方位”质量管理。纵向看,“5×4模式”以标准建设为质量保证的逻辑起点,依托标准(包括下位的规范、方案等)明确工作的关键内容与科学方法,对工作的全程进行规制;通过过程诊断与改进、绩效诊断与改进、质量内生动力的激发,刚柔并济,强化标准的落实和超越,实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基于“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设计,将全体教职员工纳入到质量实践活动中来,实现了“全员”质量管理。
(二)“5×4模式”建构的核心要义
1.质量标准体系建构的要义
抓住要素,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都有标准。以专业建设为例,专业(群)开发与调整、专业建设规划与计划、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与绩效分析改进、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教学团队建设、实训中心与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技术与科学研究、继续教育等关键工作都要有清晰的质量要求。
层层深化,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学院颁布的质量标准具有纲领性、基础性、定性要求多于定量要求的特点,是各项工作的元标准;党政职能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诠释、具体化元标准,制定相应的质量规范;二级单位则应根据部门工作实际,遵从元标准和质量规范的安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从而建立起由元标准、质量规范和工作方案组成的质量标准体系。
详略得当,保障学术自由和特色创新。专业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学术活动质量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元标准和质量规范的设计,要遵循学术规律和质量管理规律,保留师生员工创新发展的余地和空间,避免伤及师生员工的学术自由;保护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质量管理的技术主义倾向。
把握特征,建立符合组织特质的标准体系。高职院校是学术组织和行政组织交织的矩阵组织,作为学术组织的二级学院,不论是专业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还是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资产管理,都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因而,他们的工作完全可以依据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作为行政组织的党政职能部门、教育服务机构、后勤部门,尽管工作千差万别、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但质量管理的逻辑是一致的,保证这些组织的工作质量可组织编制《质量手册》,引导他们对本部门的管理者职责、资源管理、管理与服务过程实现、质量测量、分析与改进,集思广益形成的个性化《质量手册》。
2.诊断与改进体系建构的要义
明确诊断与改进的内容。就过程诊断与改进而言,诊断的是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的是偏离标准的质量活动,有时还是推广超越标准的成功案例;就绩效诊断与改进而言,诊断的是质量活动的业绩和效益,改进的是不理想的绩效,而一个不理想的绩效是在一个不理想的过程中产生的,本质上,绩效改进的是引发不理想绩效的不理想过程。
厘清诊断与改进的主体。既然诊断是为了发现标准执行中的问题、经验和绩效,那么,诊断应当由学有专功的专家、了解情况的服务对象来实施。应当依据诊断内容的特质,有针对性地选择来自兄弟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专家,学校的管理人员、同行,学生、用人单位等服务对象,对工作进行评价,发现真问题、查到真原因。改进的主体毫无疑问是质量的生产者,在生产者认识问题、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彻底地对问题进行整改。
优化诊断与改进的过程与方法。诊断与改进的过程一般包括自我诊断、专家诊断、情况反馈和问题改进。要特别重视培养质量生产者的自我诊断意识,使得反思和改善工作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和习惯。要特别重视问题改进,失去改进的诊断毫无价值。至于诊断与改进的方法,一要强调把握时间节点,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时获得和推广工作中的经验;二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技术在诊断所需信息获取、分析和交换中的作用。
重视诊断与改进结论的应用。诊断、改进后再诊断形成的结论必须应用,直接应用是问题改进和经验推广,间接应用是将执行标准或改进问题的情况,与教育事故惩处、年度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职员晋级、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与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评选表彰挂钩。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明示,如果一个人因为某种行为而受到奖励,那么他可能重复这一行为;如果没有人认可这一行为,这种行为便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外界的强化塑造人的行为。
3.质量精神塑造体系建构的要义
把握教职员工的心理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的心理需求集中在交往和得到尊重上,中老年教职员工的心理需求集中在得到尊重和成就事I上。为此,可以通过组织学术沙龙,选送参加高水平学术活动,评选表彰“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等措施,培育青年教职员工的质量精神;可以通过宣扬中老年教职员工高尚的质量价值观,评选“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评选表彰“质量标兵”“质量模范”,向外推送专家委员等措施培育他们的质量精神。
建立目标管理和问责制度。“所有文化的进化式传播过程都首先以制度变迁的形式发生。”[13]目标管理、问责都是塑造教职员工质量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和分解目标、强化目标实现进程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开展目标达成评价和奖惩;通过明确落实标准的岗位责任,建立执行问责机制,营造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的问责文化,强化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育教职员工的质量习惯。
(三)“5×4模式”建构的基本路径
农八师石河子市团委对志愿者工作实施统一规划,形成以团队为主体,系统整合区域资源,建立了以市区为核心、区域为外延的属地化管理机制,形成了规范的梯级服务网络。目前,大型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100余支,各种小型志愿者服务团队500余支,注册志愿者超过5000人,累计为社会提供9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并成立了30多名由“十佳青年”、党政领导、私营企业家和自由职业者组成,可长期有效开展志愿服务的核心团队,定期进行志愿活动。
[作者简介]钱玉婷(1985- ),女,江苏如东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团建设、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南通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高职技术教育特色的‘六维一体’素质教育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FDY066)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00-03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一)学生干部队伍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占到全体学生的1/4以上,是学院各级学生团体、组织、班级中的活跃分子,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倡导者和领头人。学生干部一般是由政治素养硬、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同学担任,他们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带头作用,对学院的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面对学生干部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自我效能感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工作激情的迸发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完成学生干部角色塑造的同时要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冲突,学习成绩、老师的评价、工作的满意度都会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带来影响;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学生干部之间、同学之间,任何一个关系没有处理好都会给学生干部带来一定的苦恼等。这些问题,如果仅依靠传统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在教育培养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巧妙地融入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中,积极关注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疏导,进而帮助他们解决平时工作与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最好的帮助。
(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状况值得大家关注
贾晓萍、刘伟伟曾经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对100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他们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并且将非学生干部与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一定的比较与分析。结果发现,在SQL-90的9个因子中,学生干部的强迫、偏执、焦虑三项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P0.01),说明学生干部的强迫、偏执、焦虑等方面比非学生干部症状显著。笔者于2012年下半年对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等五所高职院校的1000名学生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37.13%的同学因不能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而焦虑;32.09%的同学觉得没有人可以分担他们的秘密;64.78%的同学受了委屈选择独自生闷气;48.32%的学生干部不是很自信,甚至有一些自卑感;51.62%的学生干部缺乏毅力,做事不成功时选择放弃或让别人帮忙;70.37%的同学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表示担忧;55.64%的同学对担任学生干部的体验没有幸福感反而有很大的压力感等。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干部因为具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老师的印象中他们就应该是品学兼优、组织能力好、管理能力强的好学生,这无形中给学生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带来了很多压力,他们在角色冲突、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机,所以加强对学生干部队伍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学习,在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组成元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助式”个体心理支持;二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立体式”外部心理支持;三是从关系、个人发展、系统保持与系统改变三个方面形成的“开放式”心理环境。
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组成元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内部个体支持与外部多方支持共同着力,再借助于和谐的心理环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系统中,学生干部个体支持与外部支持之间是用双向箭头来表示的,其意义在于强调学生干部个体与个体之间,学生干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作用都是相互存在的,学生干部个体在自身获得相应的外部支持的同时,也会把自身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给外部提供支持。只有建立在这样的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支持力是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
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实践探究
(一)“自助式”个体心理支持
1.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很多学生干部对于自己为什么要做学生干部、担任什么职务不是很明确,普遍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与从众性。他们在选择职务的时候草率、盲目,没有很好地定位自己,这是导致有些学生干部在后来不能胜任工作,从而产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作为学生干部个体,要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在竞聘一个职务的时候,必须非常明确自己有没有能力胜任该项工作,有没有信心把工作做好,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大大减小以后工作中的阻力,降低心理出现问题的概率。学生干部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来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
首先,增加替代性经验。学生干部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与自己同等水平的同学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的方式,对自己能力和水平从一个侧面进行评估。这就是一种间接性经验。这样的方式可以使观察者相信,如果自己处在诸如此类的活动场景时,同样也会获得相应的成就。其次,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学生干部可以多次亲身经历自己希望参加的部门组织的相类似的活动而获得直接经验,这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验证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多次的失败经验会使个体降低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经验便会使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得到进一步提高。再次,学会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人的情绪会受到生理反应相关知觉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的相关认知。高度的生理唤起水平会使人不镇定、不自信,如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比较容易让人们对自己各方面产生怀疑,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学生干部在做工作时,尤其是做自己选择的工作时,应该以体验轻松感、快乐感与幸福感为主,这样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最后,语言说服,即在他人的建议、解释、指导以及鼓励等基础上来改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在不断获得外界的支持与关心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就会有一定的提高。作为学生干部个体,要经常找主管老师交流自己的工作,听取老师的客观评价,老师的积极关注,对提高学生干部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作用。
2.培养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是个体认知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干部,平时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学习和工作都会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非常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协调处理好同学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干部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改善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干部自我调节能力:首先,图书推荐。经常向学生干部推荐心理方面的书籍,如《做你想做的人》《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节》《人性的弱点》等,并要他们看完后写一份读后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干部分析自身状况,寻求自我调节方式。其次,组织心理沙龙。心理沙龙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学生干部可以在沙龙活动中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共鸣,并通过大家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学到更多自我调节的方式。最后,寻求并坚持自我的兴趣点。学生干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都可以借助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心理压力进行释放,作为学生干部一定要寻求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篮球、轮滑、音乐、书法等。
3.积极参加相关活动。作为学生干部,要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如聆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观看心理电影、观看心理话剧、参加心理沙龙、参与模块化式的团体辅导、参加户外素质拓展等。通过各种各样的体验会让学生干部获得更多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剖析自我,找到调节与释放自己的方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立体式”外部心理支持
1.强化学校心理支持。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的学风、教风、校园文化等无形的文化氛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锻炼品质等作用。学生干部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学生群体,其体验的校园文化生活更丰富,所以更需要学院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心理咨询中心的设置是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保障。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以及个案咨询的工作。每年对学生干部进行SQL-90、SDS、SAS等问卷调查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筛选出症状显著或希望个别谈心的学生干部进行个别咨询,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问题。最后,深化实施模块化团体心理辅导。以学生干部培训班为契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的学生干部开展模块化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模块化团体心理辅导是根据学生干部这一特殊对象的心理需求来量身定做的。一年级的学生干部以“适应性”模块为主,主要包括自我探索、适应性训练、情绪调节等主题;二年级的学生干部以“发展性”模块为主,主要包括时间管理、人际沟通、生涯规划等主题;三年级的学生干部以“创新性”模块为主,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社会适应、风险评估等主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除了体现在开展活动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活动结束后对于一些事物的分享,包括相关的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通过体验分享以后,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
2.重视家庭心理支持。家庭支持是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重要的辅助力量,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个性较强,学生和家长有着最亲密的情感关系,家长对孩子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这是很多同学参选学生干部的重要原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来骄傲。然而在他们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惑时最不愿意倾诉的对象也是父母,这就要求父母主动关心学生,经常问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情况,多沟通多疏导。另外,学校应该跟家长建立更有效的沟通途径,充分发挥家长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共同关心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
3.关注社会心理支持。社会支持是学生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坚强后盾,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优秀群体,与社会接触的几率较高,他们能够更清楚地体验到社会文化与社会竞争,并能提前体验社会角色。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干部会对自己的学校生活有一个比较,有些心理困惑在学校不能解决时,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就觉得是小事了,走出去有时候更能有效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干部也能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活动中体验到轻松感、成就感与幸福感,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所以社会这个大环境为学生干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验场所。
(三)“开放式”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它对个体心理行为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中,“开放式”心理环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关系方面。在学生干部管理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无论是在学生干部之间还是在学生干部与老师间充满了关心与信任,这样有利于学生干部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情绪。相互之间的关心与信任是非常好的激励手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2.个人发展方面。学生干部在心理环境中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有着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在胜任自身工作的情况下,很多方面如自信心、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会得到不断强化,进而又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生工作,起到良好的循环效果。
3.系统保持与系统改变方面。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以构建圆形为模型,心理环境在保持系统稳定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心理环境中应该渗透整个系统中“自助式”个体支持的中心作用、“立体式”外部支持的辅助作用以及“开放式”心理环境的协调作用,从而达到保持整个系统稳定且正常运行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晓萍,刘伟伟.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
[2]周凤琴.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J].心理与交往,2012(1).
1 概述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职教育深入改革形势下,高职院校能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自主支配权进一步扩大。然而,机遇与风险并存,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引发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住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科学配置权力,优化工作流程,实行风险控制,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权力在制度的约束下规范运行,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健康稳定发展。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本文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及其实施。
2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机制存在问题
2.1 制度环境较差 高校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形成完善的制度,规范权力运作。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部分道德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引发各种各样价值迷茫现象,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浮躁情绪、腐败现象冲击和影响着高校的文化生态。高校在干部任用、财务管理、基建工程、设备采购、教材购买、科研经费等方面的腐败案件屡见不鲜。一方面,高职院校上自校领导,下至普通教职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加之相关制度不健全,执行中难免有走形式、效率低等弊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在教学科研,人才大量聚集在此领域,而对内部控制岗位重视不够,机构不健全和队伍素质普遍不高难免影响执行政策的水平。
2.2 对风险缺少必要的控制机制 “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规章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停在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贯彻和执行流于形式,导致许多违反规定的行为时有发生。高职院校风险意识不足、理念不强,风险防范措施相对缺失,如在从事项目决策前,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不充分,往往因项目缺少市场调查而导致价与值不符,或为了应急而实施导致项目实施目的不能很好地实现。高职院校领导者管理方向不够明确、风险管理层面的建设也被忽视,难以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控制机制以防范损失、抵御风险。
2.3 机构与人员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 在高职院校中,虽然进行了内部控制机构设置,但从上到下重视程度不够,机构设置不够合理,职能越位、缺位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机构重叠、人浮于事问题依然存在,职责上的不相容性没有得到贯彻,导致不相容的岗位大量相容,给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参与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权责脱节、争权诿责现象依然较多,行政效能不够高;审批权限界限不明,监管空白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2.4 监督流于形式 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方面,外部监控通常采取不告不理的监督方式,进行主动监督的很少。另一方面,内部监督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高职院校内设的纪检审计部门的力量普遍薄弱,难以担负诸多的职责任务,推进监督工作有一定压力和困难,缺少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监督效果不佳。
3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内控机制措施
3.1 完善二级决策机制 进一步健全系部二级决策机制,突出系部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细化“三重一大”具体项目和标准,明确系(部)务会、党总支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范围和议事规则,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建立起职责清、任务明、体系顺、效率高的工作格局。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充分征求派、“两会”代表和广大教职工意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系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行为,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
中图分类号:K826文献标识码: A
一、分布式发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布式发电是将发电系统以小规模、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可独立地输出电、热或冷能的系统。它具有节能减排、损耗低、效率高、系统可靠性高、能源种类多等优点,因此成为21世纪电力工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随着我国政府2012年底与2013年的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分布式发电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应该看到,尽管政策红利频出,体制逐一破除,但中国推广分布式发电依然有很长的道路。而分布式发电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影响电网运行安全、成本回收时间长、发电收益不稳定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应当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结合国情,努力在补贴政策完善、规划信息引导、标准体系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同时,上海电力学院也建设了一个覆盖整个校区的智能微电网示范平台,该平台是一个集示范、应用、科研、教学、对外服务的综合性示范性工程,集成了风电、光伏、复合储能、微网、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智能用电与电动汽车等多项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将成为国内高校领先的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示范平台。
二、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主导行业发展
分布式能源与光伏产业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之一。11月,国家能源局在无锡召开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会议。会上讨论了光伏产业一定要以市场化为取向,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同时,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怎么确立,怎么样把政府推动转化成企业的自主行为,这一直是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补贴方式和标准规范需要进一步探讨完善。还有用户普遍反映的并网时间比较长、比较难的问题,与电网结算方式也需要创新。
我国的电力结构发展不均衡,是长期困扰电力发展的问题之一。从政府到企业,都希望发展大机组,但是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电力需求量大,但是峰谷差也很大。这就给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它可以作为大电网的有力补充。上海只是一个缩影,从全国来看,各省市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电源结构,分布式能源也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和模式。
三、并网经济效益分析是分布式电源大发展的关键
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的经济效益分析,是分布式电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之一。如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利用有效的方法计算各方利益主体都能接受的上网电价、并网费、系统使用费等相关费用,结合我国新能源分布的实际情况,根据各地区新能源的转换效率分别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新能源电源接入系统的政策,给出对于电网公司和项目所有者都有利的政策机制,如分布式电源上网的价格补偿机制、电网投资建设扶持和保障服务收益等政策来有效地提高分布式电源并网的经济效益。未来的分布式电源发展一定是组合多种分布式电源形成微网,如何通过多种电源的组合,协同多种目标之间的关系,有效降低发电成本,提高微网发电效率。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与微网的经济效益分析,是未来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分布式电源与微网大规模利用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
四、分布式能源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需要
为了应对未来能源电力发展的形势,世界许多国家制定了建设智能电网的规划与蓝图。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发展智能电网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实实在在的市场,这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是以“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和优化”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坚强、自愈”主要是从集中式供电系统自身着手,通过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手段的运用来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电力传输效率的提升。而“兼容、经济、集成和优化”则需要将电网从一个有限封闭系统逐渐转变为一个安全开放系统,允许更多分布式、间歇式电力的接入、实现需求侧、供应侧数据的互通和反馈,提高全网的经济、技术、环境效率。
智能电网是高度信息化的下一代电网,是一个集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分布式发电技术等众多发展趋势为一体的未来电网发展重要方式。智能电网相较传统电网的优点在于可以针对网络中的各供电节点进行实时的电力调节,对于现在大力提倡并推广的分布式能源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规模化分布式能源电力的安全高效利用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目标。
微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可再生能源多点分散接入配电网提供技术支撑,可以实现中低压层面上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问题,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利用率。随着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接入管理政策和电网升级改造不断发力,将给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设备市场带来发展良机。
五、分布式电源发展需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
目前,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的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的政策,上海市也相应地在光伏、燃气等领域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与相关政策。但目前,要推动分布式发电的发展,关键是要调动用户与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形成一个完善的分布式发电的商业模式,包括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存在的融资困难,居民屋顶光伏利用方面物业与业主之间如何协调,同一供电区域内用户之间自发自用如何协调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予以解决;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用户,能否在补贴政策、管理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与细分,如东西部地区光照资源条件差别较大。
六、建设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
我国能源分布和消费的基本情况要求电网实现大规模、远距离输电。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提高电网跨区、远距离的输送容量,发挥联网效益,增加供电能力。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电网安全、可靠供电造成重大影响,通过优化主网结构,提高电网设防标准,研究应对冰灾等重特大 自然灾害的电网相关技术, 提高电网抗灾能力,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提高可再生能源接入和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智能电网建设实现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可再生能源( 风电、光伏发电等) 的接入、 预测、监测、分析、控制等技术问题u 引 ,通过电源布局优化技术,实现电源集约化发展、运行控制智能化,通过机网信息的双向交换,提升电网对发电侧的控制水平,提高发 电设备的综合使用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降耗。
七、全面提升输配电及信息通信技术
通过灵活交流输 电技术L l H J , 提高输电网运行水平。 在配电网中实现灵活重构、 潮流优化和故障自愈,实现配电网集中/ 分散储能装置及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与统一控制, 研究和推广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改变终端用户用能模式, 提高用电效率。 建成高速双向通信系统, 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用户、 智能电表、F AC T S装置、智能设备、保护系统以及控制中心问能够进行网络化的高速双向通信。
山东省高考成绩公布时间与填报志愿时间根据山东2021年夏季高考须知,2021年山东高考成绩将于6月27日前公布,6月15至17日进行志愿填报模拟演练,首次志愿填报将于在6月30日开始。各批次填报时间安排具体如下:
1.6月30日,填报普通类提前批和体育类提前批第1次志愿;
填报艺术类本科提前批第1次志愿;填报春季高考技能拔尖人才第1次志愿。
2.7月5日至8日,填报普通类特殊类型批志愿;
填报普通类常规批和体育类常规批第1次志愿;填报艺术类本科批第1次志愿;填报春季高考本科批第1次志愿。
3.7月14日,填报普通类提前批、艺术类本科提前批和体育类提前批第2次志愿;
填报春季高考技能拔尖人才第2次志愿。
4.7月22日,填报艺术类本科批第2次志愿、春季高考本科批第2次志愿。
5.7月26日,填报艺术类本科批第3次志愿、春季高考本科批第3次志愿。
6.7月26日至28日,填报普通类、体育类常规批第2次志愿;
填报艺术类专科批第1次志愿、春季高考专科批(含技能拔尖人才)第1次志愿。
7.8月2日至3日,填报普通类、体育类常规批第3次志愿;
填报艺术类专科批第2次志愿、春季高考专科批第2次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填报高考志愿对考生和考生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但每年总有一些考生因为填志愿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造成报考中的遗憾。专家表示,有几种情况是家长和考生容易出现的误区。
盲目攀比选报过高。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
与盲目攀比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只求稳妥保险,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
还有人以为,收费高的专业一定“走俏”,收费低的不行。其实这样看问题是很不可靠的。有些专业是国家大量需要,大有发展前景的,为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收费标准相对低一些,同时奖、助学金金额也较高。有些院校和专业收费相对较高,但并不说明该院校、专业就比其他专业一定好些。
为考生们填报志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首先,要重视第一志愿。第一志愿最为关键,要将自己的分数与相应层次的院校相对应,判断风险高低,不能盲目攀高;后续志愿的填报应注意与第一志愿拉开梯度,仔细研究相关院校招生章程中对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相关规定,选择最有把握的学校。
其次,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志愿“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学校,由于多种因素,录取分数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志愿梯度还包括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被称为“专业梯度”。张群力说,梯度之间拉开30分,梯度越大,保险系数越高。
第三,在学校与专业选择时,首先选学校,如果学校差别不大则要选好专业。一般来说,一类院校挑名气,二类院校重专业。
论文关键词 生态环境 湿地公园 补偿制度
近年来,生态补偿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词的诞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现阶段的生态补偿制度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手段,虽然我国的生态补偿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林木业、自然保护区、遏制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现成的实例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为此,建立和完善贵阳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制度仍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规章制度,加强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以此来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对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实际意义。
一、 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之概况
贵阳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项目,对于爽爽的贵阳而言,湿地公园的建设很是重要。目前,在贵阳市主要建设了两大湿地公园:花溪湿地公园和小车河湿地公园。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花溪区中心城区的北部,距离贵阳市中心仅十二公里,是全国罕见的城市湿地。在环境上它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原岩溶丘陵区,是以喀什特地貌为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有天然的河流湿地、河漫滩,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沟渠等。适宜的气候和多种多样的湿地类型为各种生物营造了安全的觅食、栖息、繁殖场所。花溪河水资源充足,年平均径流量9.84亿立方米。另外,花溪河的水质优良,清澈见底,达到Ⅱ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是贵阳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点。其次,小车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处贵阳市中心城区,根据规划,该湿地公园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多样性的优势,突出海拔落差和梯次植被特色,彰显良好的河谷生态,在公园内建设有公用配套设施,并配有完善的垃圾处理、排污治理、慢性系统等功能,是展示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小车河湿地公园的建设直接惠及城市西部、南部的60多万居民 。
贵阳市中这两大的罕见湿地公园,为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不甚枚举。为此,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笔者认为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生态补偿制度,促使人类更好地保护湿地公园,保护生态环境,以此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 建设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视,特别是对自然环境下天然湿地的生态补偿更是毋庸置疑。曾经学者们甚是担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今已上升为了重要的法律问题,在201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时候,首次将公益诉讼列入法律规范之中,这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 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在某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上已有实践。众所周知,生态补偿制度适用于环境破坏甚是严重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对于湿地公园的运用却是几乎没有先例可寻。为此,免不了在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采取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会有缺失,或者是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根本就不健全,导致在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的时候出现漏洞,以至于给那些损害湿地环境的人以可乘之机。在此情况下,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就会陷入很危险的境地,从而不能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如此看来,建设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湿地公园生态补偿不到位,影响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
生态补偿制度是偏主观判断的制度范畴,其在被有关部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生态补偿中,生态补偿标准需要人的主观判断,如果判断不到位,或者有关人员的判断标准误差较大,就会对被补偿人产生不公平。这样不公平很可能会导致对于生态建设付出的人、对环境保护付出的人而言,他们以牺牲自己的固有利益作为环境保护的投入成本无法得到收回,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产生利益不均衡。而由此产生的利益不均衡、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就会导致生态保护与建设者之间存在的心理落差,进而滋生不满情绪,影响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
(三)湿地公园生态破坏严重,引发更严重的生态危机
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下,公民早已远离了碧水蓝天的生活环境,现如今每天都是和现代化的设备打交道,这固然就免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建设不安全,很有可能就此引发生态危机,从而触发生态威胁。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就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结果。贵阳市具有“凉都”之称,“爽爽的贵阳”也是家喻户晓,这些称号来源于贵阳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的气候条件。笔者认为,如若我们不对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予以保护,那生态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建立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生态危机有着重大意义。
三、 构建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不是空中楼阁,这是需要一定的理论为支撑。经济法这一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湿地公园而言更是对至关重要。现笔者就从外部性、公共物品供给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阐述构建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所需的理论基础。
(一)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经济法这门学科里一个独有的概念,其含义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环境造成非自愿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导致他人的成本降低收益增加或者是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的效用,由此外部性就可以划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环境保护作为经济法学科里的一个分支,也具有经济法学科应有的基本特征,外部性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外部性理论是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中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有力理论支撑。“鼓励和保护正外部性,预防和制止负外部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规制外部性方面,行政法主要从明确政府的职权和职责、强化正当行政程序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着眼,发挥重要作用。” 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定会造成外部性的影响,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对此,对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予以付出的人而言,可以对其进行奖励;相反,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而言,则可以对其进行惩罚。“经济法对带来正外部性的个人或企业,通过授权政府采取补贴、减免税收等鼓励措施,使私人的收益低于社会收益的部分得到补偿,以克服或减少‘搭便车’的现象。”
(二)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公共物品,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公用的物品,当人们在使用公共物品的时候,因为人的本性,会导致人类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公共物品,由此损害他人的利益。生态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当人类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因为目光短浅或者利益使然,就会促使有的人在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因为一己之私而损害生态。诸如很多人在享受环境的时候故意破坏环境,他们认为这种破坏暂时不会对自己造成不利,至于会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害,他们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希望享用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相反对环境建设投资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就会出现资源浪费殆尽、生态逐渐恶化的后果。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生态补偿制度,给予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免受损害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人一定的补偿,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予以惩罚,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致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实现社会与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多元目标相互协调的新型战略。 ”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代人有权使用资源和享受生态环境并从中受益,当然地也有责任为后代人保护有限资源和避免环境受到破坏,当代人同后代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每一代人都应当对后代人负责。“可见,为了防止当代人为有利自己、以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滥用自然资源,在法律上承认代与代之间的权利和当代人对下一代人的义务是至关重要的。”
四、贵阳市湿地公园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构建
(一)确立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
法律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第二大法律体系,其重要地位是举足轻重。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现有自然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所以只有明确湿地公园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才能顺利地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对于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规定,是其重要依据。在应对生态危机的法律对策中,希望国家能将生态补偿列入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款中。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以明确对生态补偿的规定
内部控制是衡量医院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医院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和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内部控制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是医院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保障的机制。在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中,环境要素决定其他内部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直接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医院内部控制的核心。控制环境可分为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
一、影响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有以下几条
(一)政治环境。我国自党的以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政治环境日渐宽松、和谐。战略上透明度和民族意识不断提高,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成为主流观念,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百家争鸣,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日益扩大。这些为内部控制的发展和规范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法律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需要依靠法制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通则》开始实行以后,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为规范医院会计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经济环境。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增长,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国家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式逐渐科学化、合理化,管理手段变为依法治国,强化服务意识;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制度为辅,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体现公平竞争原则,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交换方式为保证国家宏观调控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行为规范上,创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在统一的市场调节机制。
(四)教育环境。教育水平对会计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入,会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如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逐渐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改进,后续教育和远程教育蓬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会计业务的处理,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我国几千年文化传统赋予了中华民族崇尚集体主义、无私奉献、谦虚、谨慎的美德,这为会计行为规范和各项法规制度的执行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影响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有以下几条
(一)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医院管理者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其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有两种作用:保障和破坏。(1)保障。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在尽力以权利维护其有效运行的同时,对控制的纰漏与功能缺陷进行弥补与完善,以使内部控制为实现医院经营目标服务。(2)破坏。管理者可能随心所欲地处在内部控制制度之外,主要做法有;饶过制度、搁置制度、漠视制度。
由此,在实际工作中,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问题是:谁来监督和控制管理者的行为?
1.改革干部管理体制,加快经营人才市场的建设,形成良性的调整转换机制。
2.明确医院管理者对其所管理财产的保值与增值责任。应当通过要求医院管理者对国有资产负责任的制度约束去激发管理者关心和强化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以实现医院的经营目标。
3.以《会计法》的强制约束保证医院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新《会计法》第四条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4.建立监控机制。首先,建立事前“自我控制体系”,强化管理者的会计整体利益的价值观,使管理者在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产生欲望和需求时,能够自我控制,将错误和弊端消灭在萌芽之中。其次,建立事中“监督控制体系”,明确领导行为的权利、责任等,严格执行会计有关法规,在建立职责权限规范、人事回避制度、财产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权利监督、监察机关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为一体的全员、全程监督体系。最后,建立事后“惩罚矫正体系”,对于管理者违规违纪行为坚持从严从重处罚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定其应承担的行政、经济、民事和刑事责任。
(二)建立完善的医院治理结构。这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就是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三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经营者在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一事一物都循轨运行,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医院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1.根据会计控制的要求实行纵向授权制,形成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
2.改革干部管理机制,按规范的医院治理结构调整领导配备。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和激励机制,并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赏罚分明。
4.吸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参与医院的制度制定,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三)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这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确保本单位经济活动有效运行,维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应从强化内部互相制约和互相控制入手,使决策和经济活动置于规范的制度之中。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方式如下。
1.授权控制。建立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医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处理经济业务授权批准的权限、范围、程序和审批人的责任。建立重大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加强投资立项、评估、决策、风险、实施、投资处理等环节的控制,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2.分工控制。岗位分工控制要求根据医院经济业务流程特点划分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对一些不相容的岗位必须实行岗位分离,如: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财产保管与财产清查等。对出纳等敏感岗位实行人员定期轮换办法,以达到相互制约,预防风险的目的。
3.业务处理控制。医院要按照《会计法》和《医院会计制度》建立会计帐册,正确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建立严密的原始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原始记录填制人、审核人的责任。建立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各项会计事务按规定及时办理手续,进行会计核算,各类凭证内容完整,手续齐备,登记会计账簿符合要求,会计报表内容齐全,报送及时,做到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
4.财产物资安全控制。医院财产物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库存物资管理、药品管理、往来款项管理。
(1)固定资产管理。医院购置固定资产要从投资方案的论证、决策、设计、建筑、使用、维修到清理实行全过程管理,进行可行性论证,报分管院长后提交医院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审查后列入医院年度预算,设备采购必须按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固定资产管理要建立三账一卡制度。即财务部门设置固定资产总分类账,控制固定资产总额;资产管理部门设立明细账,进行数量、金额核算,同时按设备品名记载使用科室配置情况;各科室在办理固定资产领用、调拨、报损手续时,由管理部门会计在登记卡上做好财产增减记录。财务部门每月与管理部门财产账户进行核对,资产管理部门每年与设备使用科室进行核对一次,要求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大型设备必须指定专人管理,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2)库存物资管理。医院库存物资包括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和其他材料等。库存物资购入必须由仓库保管员验收入库,入库的材料首先查验有关证件是否齐全有效,然后查验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数量是否正确。
(3)药品管理。药品采购由药库根据经常消耗量和储备定额提出月份采购计划,经科室负责人和分管院长审批后由采购员采购。医院因治疗需要新增用药目录由医院药事委员会讨论决定。对列入招标采购的药品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对购入的药品由仓库保管员验收入库,首先查验有关证照是否安全有效,然后查验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数量是否正确。药品管理要做到“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不得以领代报、以存定销。
(4)往来款项管理。往来账管理要做到核算清晰、清理及时。医院对每笔往来款项必须做到来龙去脉清楚,归类明晰,清理及时;对债权每年应进行函证,并进行账龄分析,防止呆账发生。对已发生的呆账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及时核销。
(四)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促使会计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链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
(五)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制度监督意识,这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保证。
1.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问题,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普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应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依靠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2.会计人员也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为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提供政治保障。
3.加强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4.单位内部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监督责任制。
5.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以使会计监督落实到位。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迫切要求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内部控制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医院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快步伐,早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2]戴国俊.试论内部会计控制.
[3]杨海义.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脂肪肝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一般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许多人对脂肪肝的潜在危害认识不足,常常忽略防治,致使脂肪肝的发病率增高。通过对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分布情况的分析,提出脂肪肝健康教育知识和自我康复的主要措施,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以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脂肪肝的目的。
临床资料
2005~2007年我院对3 264名健康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其中脂肪肝人数167例,占总体检人数的 4.6%;男149例,女18例;21~30岁12例,占脂肪肝人群的7%,31~40岁46例,占脂肪肝人群的28%,41~50岁49例,占脂肪肝人群的29%,51~60岁43例,占脂肪肝人群的26%,60岁以上17例,占脂肪肝人群的10%。体重超标者159人,占脂肪肝人群的95.2%,体重未超标者8人,占脂肪肝人群的4.8%。职业中,脑力劳动者113例,占脂肪肝人群的67.7%,体力劳动者54例,占脂肪肝人群的32.3%。运动方面,喜运动者30例,占脂肪肝人群的18%,不喜欢运动者137例,占脂肪肝人群的82%。饮食方面,喜食肥厚等脂类人员149例,占脂肪肝人群的89.2%,进食脂类食物较少者18例,占脂肪肝人群的10.8%。在167例脂肪肝人群中有饮酒史者占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