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农村建设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它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的切入点。而土地整治对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重大作用,合理有效的土地整治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1 土地整治概念及其内容
我国在土地整治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了10余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土地整治的概念并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认识,这对社会健康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关研究学者确定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从这看,土地整治不再局限于农用地,也不再局限于农村土地,具有更好的“全域”性,它包括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这5种类型[1]。农村土地整治包括对田、水、路、林、村的整治,土地整治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比如水土流失地、盐碱地、风沙地、沼泽地、被污染的土地的治理,改造中低产田,荒地的开发,工矿(包括砖瓦窑)废弃地的复垦,闲散地的开发,围海造田,滩涂的开发,基本农田的建设(排灌渠道,水利设施的配套和改造,机耕、林网条田的建设,平田整地,插花地的调整等),改造旧村屯,建设小康村,村庄兼并集中,乡村企业从分散转向集中,土地结构调整,小流域治理,改造旧城镇,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包括工业仓储外迁、平房改造),由水田林路村企的综合治理等等[2]。
2 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土地整治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引来了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要利用土地整治缓解这一矛盾。农村土地整治的意义包括: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为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平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综合起来才能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3]。
3 土地整治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住宅用地分散,容积率低,无人集中管理,公共管理秩序乱,居民生活环境差的现象,农村土地整治变得尤为重要。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可新增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可增加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集中经营,确保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特色[4]。
土地整治在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以下几点作用: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实现生产发展,土地整治为有效的解决途径。对农田质量条件差的土地,土地整治可提高土地质量,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产权集中管理,有利于土地的合理管理,生产效益的提高。土地整治为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村生产潜力提供很好的途径。适度的集中土地,可以将分散的土地集约利用,缓解用工数量,使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仅为城市企业多一份劳动力,还为农民自身带来了多一份的收益。搞好挖潜。充分挖掘农村非农用地的潜力,对住宅建设用地进行集体管理,缓解“空心村”现象,改善农村公共环境,提高农村环境质量[5]。
土地整治符合我国新时期新型城镇化下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不仅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使农民个人收入不断增加,保证了社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4 现有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1 部分乡镇对土地整治问题理解不深刻
农村土地整治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土地整治本身就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原则,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经营水平,使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村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对此,我国应加强城镇及地方对土地整治的认识,进一步贯彻实施土地整治方案。
4.2 土地整体的规划不完善
土地政管理的不严谨。在规划设计中所标注的内容和实际施工图纸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招投标的文件审核力度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原因在于没有做好基础的工作和各项工作深入程度不到位[3]。土地整治项目本身是一个较新的项目,其有关的规划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需结合实际,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完善土地整治的规划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贾文涛.统一概念为土地整治保驾护航[J].中国土地,2012(8):46-47.
[2] 白冰.试论土地整治的内容、方法和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19-20.
[3] 黄诗程.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青春岁月,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资。[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当大改观之后,新农村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留在农村没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建设中的新农村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新农村是为农民建的,但建设中的新农村却没有农民,这就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地理意义“空心村”。如李卫华认为: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农民新建住宅时,为追求住宅宽敞,在村子外围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闲和地闲置,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张昭则认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iii]二是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如张志胜就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iv]陈旭堂、王舒则更为简单地将在“空心村”概括为“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农村社区”论文格式范文。[v]
当前情况下,对于空心村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显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状态,又要体现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农村内部宅基地闲置或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不仅导致了新农村的“空心化”,更严重的后果便是与之而来的农村的衰落与贫穷。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担不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给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新农村建设的空心村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们先后多次对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汇总访谈记录6篇;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对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评价
对新农村前景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非常明显
4.80%
会让农村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18.10%
比较明显
31.50%
会对农村有些好处,但作用不会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不会有什么改观
25.70%
不太明显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显
10.50%
————
————
台湾清华大学黄春兴教授在谈台湾的收入分配变迁时提到:台湾的发展得益于私营经济的发展,而私营经济的兴起则得益于台湾的土地私有化政策,许多农民可以通过土地的抵押与转让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发展台湾的工商业。科斯定理也告诉我们: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很低,那么市场配置资源就是有效率的。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来使农民拥有一定的产权,并且通过产权的使用与转让让农民获得其回乡创业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情况下,有效的资本原始积累政策不仅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辟了市场,也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论文格式范文。
(2) 村庄环境的整治
由于我们所讨论的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主要是指引导其回到自己所在的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工商业,所以农村的投资环境和整体状况对于农民工的回乡创业将有重要影响。通过表五我们也可以知道:农民对于政府的新农村投资意向和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相当理性的,为了自己村庄的发展,他们不仅愿意在口头上附议,也愿意付出自己的实践。
是否愿意去村办企业工作
对政府投资重点的意见
对义务兴修基础设施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工资高了就去
13.30%
扶植种植大户,解决大众就业
17.10%
乐意参加
66.70%
工资说得过去就去
34.30%
补贴慰问贫困户
21.90%
不想参加
10.50%
不管工资多少就去
47.60%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5.70%
给一定补贴才参加
22.90%
不想去
4.80%
村民平分掉
[中图分类号]K921/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43-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战略举措和目标。本文在对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意在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寻找一种好的发展模式,促进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兰州市新农村示范点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都是以“试点引路,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目前正处于组织实施阶段。所调查的5区11个示范村均在兰州市区内,新农村建设思路既有相同之处,也各具特色。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试点的实地调查和对居民的具体访谈,了解到当前的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进度及规划过程,从而找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现状(图1)
1.新农村规划不合理,农民增收难
在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时,有些地区有意选取那些距离城市较近的郊区,或选择那些交通便利、发展现状较好的村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力图打造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样版”,带动当地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然而,具有优越条件的示范村并未在新农村建设中显示由优越性。调查发现,重新选址集中规划建房的示范村户占地面积最大的是400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从占地面积上讲符合有关规定,比较合理。但对于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户,在400平方米面积上建设的房屋用于居住能够满足,但畜禽饲养圈、柴草堆放场、农具摆放处、农用车停放点等问题没法解决。此外,传统的庭院经济无法实施,邻里关系难以和谐。可见,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片面追求集中搬迁,不仅不利于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而且不符合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不是单一对居民住宅进行改造,建立新农村和集体搬迁等表象。在对示范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因为大多数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住宅进行了改造和改建,新建了篮球架、健身器材等,70%以上的农民基本上知道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内涵。但是只有少数村民知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管理民主的重要性,他们误认为“哪儿建新房,哪儿硬化道路,哪儿就是新农村”,这引发了部分民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抵制及不满,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带来了障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上首先要结合农业产业规划,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2.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然而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占用的土地除两个村使用的是原集体的打谷场外,其余各示范村占用的土地全为耕地,政府主抓的新农村建设却忽视了耕地保护工作的严肃性、紧迫性,有损于法律的威严,更主要的是耕地减少,给粮食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有个别示范村是结合征地搬迁集中建设而成(如岗子村、道头营村、水车湾村等)。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为:国家征地,需占用部分农用地和居民点,借助新农村建设,被征占土地的农户由村集体统一划定宅基地和荒滩地(面积与原宅基地和农用地面积相等)作为土地补偿,原房屋折价补偿,在新划定的宅基地上按照统一设计的建筑模式自行建房。从表面上看,住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能用上自来水,享用相应的各种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村民的生存环境,但却掩饰了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征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护的弊端。个别示范村由愿意购房的村民集资,村委会统一请人按规划建房,待房屋建成后由村委会按照房屋的建造成本销售给村民居住。
资金问题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初期的主要问题之一。审批的建设资金能否完全到位,直接影响到相关建设的具体组织、规划的顺利进行。政府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方面,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的有限资金首先用于路面硬化、水质净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住宅和公益事业,使得能够被看到的村容村貌的改变成为示范村建设的首选目标,从而忽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一)村镇规划有了新突破
为预防新农村建设的盲目性,新农村建设之前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考察,村镇规划打破了地域界限,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道路的硬化、拓宽,饮水工程的实施,居民休闲广场的修建,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同时加速了外来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村内农用地统一规划组织特色化产业种植,形成了规模种植,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
新农村示范点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部分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村庄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变,形成了“讲文明、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村民团结协作精神加强,村镇班子号召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献良策、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筹集资金方面,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村庄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中进一步增强。
三、兰州市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又能满足长远发展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和谐新农村。
一、引言
济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保障,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将会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综合探讨与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挑战,并根据这些问题想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方案,同时探究了新农村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世纪中叶被提出,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吃饭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主要的方向是要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概念就是在吃饱的同时还有精神的享受,此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世纪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全新的历史背景和指导理念下的一个综合性的农村变革的开始。纵观整个时代背景,我们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理念,不仅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的急切的需求,还是巩固和增强农业主要地位,保障按时实现全面小康终极目标的需求,既是新思路,也是老想法。新思路就在于进入了这个新世纪,有新的发展诉求,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日益蓬勃,我们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村更好的融入和谐社会。
2.如何从经济学解读新农村
新农村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良好体现,社会主义最初的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拒绝剥削,去除两极分化的情况,最后时限共同富裕。我们从最初的农业社会到今天的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是每个国家都要走一遍的必经之路。我国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所有收入只能依靠农业到后来一步步的开展工业化道路,不可不说,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的土地、资产以及人才资源都在不断地流失,农村积累的一系列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这已经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中央政府提出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城池支持农村的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体现出了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
新农村建设施小康社会全面创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这一知识我们在建设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国际和党的关键性问题。农业是一国之基础,同样也是经济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对国民经济的整体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农民素养的提升,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就要有新的思想,以及新技术的全方位的应用,只有用心的科学技术培养来造成新型的高素质农民,让农民应用高科技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增强对它的宏观调控,因为市场存在后滞性、盲目性等缺点与弱势,所以不能够简单的进行市场的调控,还应该增强政府宏观的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现在我们已然具备了城市助力农村发展的条件。
三、新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村的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力低
当前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道路交通、水电供应水利条件都比较差,第一个是水利条件弱,不能防治灾害,大量的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损害严重,设施老化。第二个是农田比例不够标准化,这使得总的生产力降低,难以形成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三丰显得南部地区城镇规范的公路都十分破烂崎岖,有的甚至还是水泥路,这就导致农村的资源很难转变城经济发展,农村基础的薄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村及组织运转日益艰难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规范管理,经济几类日益缩水,而债务却日益增加,使得村级组织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3.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效益低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供求关系也适应的发生了一些转变,市场需求多样化,方向转向高质量产品,导致农村的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许多农民盲目的跟随转变,不考虑自身优势,使得种植风险增加,不利于农业的稳定与发展。
4.人才的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想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这就使得农村人才严重缺失,农村只剩下老弱妇孺,使得其发展陷入困境。
四、如何解决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加大投入,加强农村设施建设
政府出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电、水利、道路设施的建设与修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在农村设立集体经济会社,每个人都有固定职位,并且做好选产于管理,保证集体经济的发展。
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经营产业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发展优势产业,去除劣势,不满目跟风,合适自己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推进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整体提高,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
4.引进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助力
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鼓励年轻人来农村探索,政府可以出专项紫荆用来培养专业人才,前提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鼓励那些学业有成的的回想长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更要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兴农村,我们只有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够更上一层楼,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建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J].全国商情.2013(08).
[2]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出版社.2014.(07).
[3]吴越,浅议循环经济与中国农业统筹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New Rural Development Practices
HAN Xiaona
(Tianjin Jinghai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Tianjin 301600)
Abstract New rural developmen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long-term process, a complete content, the target system, but in actuality, the conditions should be abou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lexible and solve the "planning, also moved to resettl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everal new key rural issues.
Key words planning; resettl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e and social security
1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念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充分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要求等方面的内容,才能实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全面进步。
2 新农村建设涉及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部门多、人员多、问题繁杂,要保证新农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超前高标准规划,做好农民整体还迁安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经济的长远科学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破解制约小城镇建设进程的突出矛盾,如土地、资金、出路及其他相关瓶颈的制约等。
2.1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规划是蓝图,可以使群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规划是尺子,能够使大家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必须先行,也是势在必行。怎样做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笔者认为,结合本地区实际,重点把握突出前瞻性、力求包容性、体现实用性、规划着眼长远、面向未来、因地制宜、彰显个性,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搞好衔接,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坚决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
2.2 新农村住宅还迁模式探索
以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模式为例。天津市创新农村城市化模式,在天津东丽区的华明镇探索“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以宅基地换房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减少耕地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原来12个村庄共有宅基地12071亩,建设新城镇只需要新占用耕地8427亩,通过对农民宅基地复耕后,可以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农民住宅占地3476亩,建设资金需要37亿元,另外的4951亩,规划为经营开发用地,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后,预期收益在40亿元左右,可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平衡。
换房后的效果,从宏观来说,“宅基地换房”做法解决了两大矛盾――土地占用矛盾与资金困难矛盾,实现了两大平衡――耕地占补平衡、城镇建设与百姓利益的平衡。从微观来看,“宅基地换房”政策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一是房屋性质改变:原来的农房为小产权房,而置换之后的房子是按经济适用房标准建设的,是拥有产权证的商品房;二是财产增值:原来50平方米的农房价值不足10万,而置换之后的90平方米房子,价值50~80万,房屋明显增值了;三是享受城镇生活实惠:农民换房后,住进了统一规划的城镇,享受到了便利的城市生活公共设施。农民开始转变为新型农民或者社区居民。
天津“宅基地换房”是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新探索、新途径,其成功经验对全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3 新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通过不断创新、壮大农村产业,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尽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如特色农业、良种农业、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等,实现农业生产市场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2)加速发展农村工业,构筑新型农村工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目前,农民收入以非农业收入占主导,农民收入增长模式向非农收入为主导发展,非农产业收入贡献及其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发展新型农村工业体系,不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也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2.4 新农村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农民的福址。因此国家向农村投入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生产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是消除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它可以通过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2.5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新农村文化建设具体包括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如家庭文化、广场文化、俱乐部文化、文化协会、文字载体、影像载体、网络载体(互联网等)等等进行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使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新农村建设中,才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积极、能动作用。
3 新农村建设实务综述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start in the round, Yiwu ushered in a new round of construction boom, the city changes change rapidl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ike a raging fi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Yiwu new rural are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unbalance problem undertook study, built Yiwu to the new rural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construction system coupling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settlement of Yiwu, existing problems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simila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Yiwu,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upling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资源一经济一环境一社会之间的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农村住宅平均使用年限普遍过短,这在经济极为发达的浙江义乌更为突出,根据在义乌城乡结合部地区抽样调查显示,农村住宅平均寿命约为20年,个别地区农村住宅寿命不足15年,住宅过短的使用年限不仅造成经济成本的增加,而且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加剧。此外,在义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明显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多数农村在村庄建设规划、建造实施、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欠缺经验,具体表现为:农村建设无村庄建设规划,无建造技术标准,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之间矛盾突出,缺乏协调,基础设施等建设滞后,不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不注重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和文化的培育等[1]。因此,农村住宅区既有建设模式急需完善,同时,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函待解决,才能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促进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1.义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建设品位及建设标准不高,存在着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
为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义乌市城镇化水平,自2000年开始,义乌市陆陆续续开始了城市周边新农村建设工作,义乌城市规划院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向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学习,并在满足广大村民愿望的基础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旧村改造规划工作。规划设计要求,凡是进行旧村改造的村庄,不论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土地面积大小如何,每户均建造为4层半,建筑外观立面、色彩、空间构成基本相同的连体排屋。连体排屋在义乌城市周边
图1 义乌某旧村改造后效果图
周边的大规模出现,使得义乌城市规模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城市的美观度,整洁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广大农民瞬间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甚至优越于城市居民特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随着旧村改造的不断深入,由此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虽然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中到处都是4层半,甚至3层半,高度不超过13米的连体排屋,见图1,俨然一个农民城,这与经济极为发达,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义乌城市形象极不相称,更为严重的是,旧村改造中,广大居民享有超大居住面积的同时,却发现旧村改建后,建筑密度超大(超过了40%),绿化率极低(低于15%),在2009—2012年新建的村居建筑中,除了新建房屋和宽敞的水泥硬化路面以外,几乎看不到绿地和树木的影子,更谈不上村中有公园,门前有绿化,与想象中别墅的身份极不相符;另外超大连体别墅的建成,造成居民有房住不完,房屋空置率很高,这给寸土寸金,土地资源有限的义乌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土地的严重流失,使得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村无业游民逐年增多,靠房屋租金过日子成为义乌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
1.2建筑外立面雷同,统筹规划滞后
在义乌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每年都有大批崭新的旧村改造村居建筑落成,综观义乌的旧村改造建筑,不难发现,所有旧村改造建筑外观造型除了色彩方面略微有差异以外,其外观形状基本相同,在义乌,看不到村与村之间建筑的差异,感受不到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统一设计风格,统一的建造经营理念实在有悖于义乌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在新农村规划设计方面,对未来发展缺乏长远打算,规划设计一味迎合群众的经济利益,导致大量“三和一”用房在新农村建设中屡见不鲜[2],图2为义乌某村旧村改造房屋中最为常见的两间用房平面方案图, “村村专业街,到处是作坊”式的镇村工业发展现象在义乌非常普遍。
图2义乌某旧村改造平面方案图(2间)
1.3 过分注重房屋出租经济效益,忽视绿化及环境保护
近年来,义乌在环境保护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0年5月,义乌名列全国绿化委员会刚公布的“全国绿化模范县(市)”,成为了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2008年,义乌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森林城市、品质义乌”为目标,确立了创建森林城市的目标,提出“森林下山、上路、进城、入村”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工作。义乌市还相继实施了绿色村庄、城市绿肺、立体绿化、废弃矿山修复等十大民心工程。这些项目的开展为美化义乌,改善义乌生态环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土地资源稀少,农民想多建房以提高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在义乌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义乌的许多村庄在旧村改造中,村中绿化率由原来的大于30%降低15%以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这就导致很多新建的村庄,除了漂亮的建筑,繁华的商业街,几乎看不到一丝绿地,一棵树木,见图3所示。村民在建房过程中,基本上将第一层按商铺进行处理,中间层根据出租要求划分为多个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所需。通过旧村改造,很多村民靠租金提高了经济收入,但是随之而来的脏乱差现象在新农村中日益增剧。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社会冲突逐年增多,直接影响到义乌的和谐稳定,这已成为义乌在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3缺少绿色的义乌新农村建设
1.4 新农村建设滋生了一批懒汉村民
城市的快速扩展,新农村的加快建设,极大地推进了义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经济的繁荣,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义乌,外来人口的剧增,带动着出租用房市场迅速发展,但是原本作为人文优势的东西被弱化,凸现出特有的“文化硬伤”。主要表现在:部分村民靠房屋租金生活,根本不愿就业,缺乏进取精神,部分富二代满足现有的生活,开始比吃、比穿住、比豪车,沉浸于吃喝玩乐之间,外来人口的增多,导致部分义乌本地家庭矛盾突出,离婚率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义乌整体市民素质的提高,有悖于义乌向国际化迈进的战略意识。
2.义乌新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的总体要求
为了引导农村生态村建设,促进建设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12月5日了国家生态村创建标准(环发【2006】192号)提出了建设国家级生态村的建设指标体系和标准。义乌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设要求:(1)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村容整齐、绿树成荫、水清汽洁;(2)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我保护环境意识强;(3)经济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4)有村规民约和环保宣传设施,倡导生态文明[3]
3.义乌新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耦合
3.1 耦合的概念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l6]。它是物理学概念,后来被引入到对系统关系的分析研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资源系统,城市交通,物流、供应链,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通过对义乌新农村建设中各要素耦合作用的协调程度的研究,可以分析并解答义乌新农村居住区建设矛盾和问题,并运用仿真手段模拟不同条件方案进行优化决策。系统耦合可为协调义乌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化建造模式转变,优化农村住区建设管理决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4]。
3.2 建设系统内耦合机理
义乌新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藕合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住区开发建造行为与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四个子系统内的耦合;另一类是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四个子系统间的耦合。这两种耦合共同决定和构成了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机理。
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开发建造包括:居住区建造时序、农民住房建设、基础
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四个因素。资源子系统包括:建设土地利用、建筑材料利用、建筑设备利用、劳力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清洁能源利用等六个要素,建造主分量中的建造时序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和拆除回用等四个阶段,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均需一定条件的资源支撑,建造时序各阶段则要求输入不同类型的资源条件。从显性影响和直接需求分析,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考虑上地的利用和建筑材料利用等,建设实施阶段需要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劳力资源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等,运营管理阶段需要建筑设备利用和清洁能源利用等,拆除回用阶段需要考虑建筑材料利用等[5]。
3.3新农村生态住宅区建设系统内总体耦合关系
根据对建造主分量与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子系统内的耦合机理分析,可构建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内总体耦合关系[6]
图4新农村生态住宅区建设系统内总体耦合关系
4.利用耦合关系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利用耦合关系进行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彻底颠覆了义乌固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改变了义乌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建筑高密度、低容积率,低绿化率的现状,规划中引入新的规划理念:公园式居住+公园式购物模式。公园式居住模式使得整个小区休闲和动感,整个居住区被绿色包围,呈现出生态、自然的园区景观,也体现出“在绿色中运动,在森林中呼吸”的设计理念;公园式购物模式使得居民在购物中游玩,在游玩中购物。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陶冶居民的生活情操,从而彻底改变义乌目前混乱的居住状况。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研组.改造“城中村”建设农村新社区[J].调研世界,2006.08:28-30
[2] 王影.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7:11-12
[3] 刘盛楠.生态住区实现技术的探索 [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7(3):l-16
[4] 王永初,王启志,耦合度的新定义及其应用. 华侨大学学报 1999,20(3):273一277
[5] 何绍福.农业耦合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6]姜涛,袁建华,何林.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系统分析模型体系.系统工程
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对于国家推进新农村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群众文化可以培养新型的农民,可以推动农村逐渐形成良好发展的新局面,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广泛参与,可以使得农村形成更加优良的文化氛围,并且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1群众文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1.1群众文化可以促进农村的文明发展。伴随着我国新时代新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群众文化的建设内容和相应的形式都得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引导农村人民思想的提高和进步,群众文化在乡村中可以处理好人们的人际关系,对于缓解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改变农村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环境和娱乐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还可以应系那个到农村人民价值观念的培养。同时,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开阔农村的事业,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作用。1.2群众文化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素养。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是伴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改变的。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人们已经开始逐渐的追求精神生活的发展,群众文化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综合水平,改变其传统的消费观念和人生观,另一方面还可以形成一个更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来提高有关群众的文化素养,把提高这种文化素养作为最终的目的,使得群众始终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素养,最终达到丰富自己文化知识的目的。1.3群众文化可以满足农村人民的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众所周知,群众文化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出现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因此,群众文化的出现就可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发生而产生的产物,群众文化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根部保障,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形式,在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往往是扎根于农村中的产物,推动者群众精神文化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2.1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由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加大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得农村在服务文化的时候的能力和作用能够实现进一步得到提高。另外,有效的开展群众文化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农村人民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生活中必须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农村人民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展开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此外,文化部门也可以积极推动一些下乡活动的展开,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把一些丰富的文化活动推广到各个地方,积极地开展各种文明建设的工作,把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同时,还应该巩固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格局,充分做到把群众文化的娱乐性充分的激发出来,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2.2加强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建设。由于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可以决定群众文化活动展开的质量,因此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对群众文化队伍的培养。在群众文化的素质建设中,必须要做到自身修养的提高,培养一只高水平的高素质的群众文化队伍。文化工作者必须首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强自己的文化建设水平和文化修养,从根本上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并且,还应该多掌握一些文化建设中的知识和自身修养的认识。其次,各个政府部门必须要积极地落实各种培训和活动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对于文化工作者的建设和指导过程,另外,文化工作者必须做到自律,时时刻刻做到责任感存在心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为文化建设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3加强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的基础性建设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非常关键,加强农村文化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开展一些群众文化的必要前提。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指的是一些农村文化中的基础性建设,还包括一些广播站、图书馆的建设。因此,在建设农村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落实好这些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根据农村的实际环境和实际要求条件来进行具体的建设,落实好规模小、分散和简陋的问题,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比方说,文化馆和文学站的建设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建设,是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加速内核的核心,因此必须要强化各项文化工作内容,优化配置,实行全面的建设。
3总结
总而言之,可以看出,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群众化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必要环节,不仅可以增强农村文化的认识程度,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地发展和建设,因此,必须要落实好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还必须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必须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够在之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为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郑小龙 单位:四川省南部县三官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使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这几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农村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农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与此同时,在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难点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引领落实难
1.规划互不兼容
各类规划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匹配、不衔接的问题比较普遍。由于规划与建设“两张皮”,导致村庄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无法落地。
2.规划执行不力
规划执行中的随意性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出现规划与实施脱钩的情况,规划只是桌上摆摆、墙上挂挂,用来装点门面和应付检查,而实际操作中则是跟着感觉走,凭着想当然。规划执行不力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农村建房秩序混乱,“建新不拆旧”和超标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因“建新不拆旧”等导致一户多宅的情况时有所见,最多的甚至达到“一户四宅”,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社会不公。
二、主体作用发挥难
许多基层领导反映,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缺乏参与热情,“等、靠、要”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出现“上热下冷”的情况。纠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两个不到位”所至:一是宣传引导不到位。一些地方由于前期宣传引导不够,工作推进难度较大,惠民工程出现了好事难办的被动局面。比如部分农民对农房改建的重要意义、优惠政策等了解不多,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处于“要我建”的被动局面。二是发扬民主不到位。比如少数地方在农房改建中有搞“形象工程”和包办代替的倾向,没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没有得到落实和保障,由此导致了“工程上马、群众设卡,尚未竣工、不断”的现象。
三、建设资金筹措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资金需求量较大,而一些地方由于集体经济薄弱,财政投入有限,筹资渠道不多,导致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比较突出,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的一大难题。许多地方村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除政府投入外,主要是通过土地复垦收入来平衡,但建设在前、复垦在后,启动资金筹措难度较大,通常是以村干部向银行贷款或个人先行垫资等方式来解决建设启动资金,不仅压力大,风险也大。由于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导致新农村创建成果难以巩固,长效机制形成困难。还有一些村虽然创建成效明显,但却负债较多,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
四、长效管理到位难
中图分类号: 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19-2
0 前言
新农村建设缺少的不是劳动力,而是智力。大学生村官很好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缺少智力的问题,实乃英明之举。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大学生村官能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农民,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大学生村官能将在校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农村工作开展中去,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村官能将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能帮助解决困难,对问题的解决能起到促进作用,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大学生村官概念
大学生村官是指拥有大学学历且有志于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优秀大学生下村为官,主要目的是为新农村的建设出谋划策,带领农民朋友积极参与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大学生村官一般要通过上级人事部门的考核才能上岗,必须德才兼备,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大学生村官要求思想政治过硬,能贯彻执行上级精神;工作作风刚正不阿,能起表率作用;工作能力出类拔萃,能调解村民间的纠纷,能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部分困难和问题。
2 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2.1 语言不同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开展工作离不开与村民沟通,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不通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首要困难。俗话说:鸡同鸭讲。意思讲的就是由于语言不同的两个人无法沟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开展工作由于语言不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学生讲普通话,村民能听懂。村民讲方言,大学生听不明白。语言不同无疑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拦路虎,会让工作开展起来大打折扣或者根本无法开展。
2.2 风俗不同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不同同样会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开展。例如:某村老人百年之后按风俗要请道士作法超度,然后土葬。如果大学生村官从现代科学、人类文明和节约土地资源等角度考虑,坚决反对村民为逝者作法超度和土葬,即使大道理说到天上去,也会触犯众怒,引起公愤。这就是风俗,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是难以改变的。
2.3 办事方法不同
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办事方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办事方法也不一样。大学生村官的办事方法跟村民的办事方法肯定会不一样。例如:某村民要承包村里的鱼塘,大学生村官可能会采取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按上缴村里的承包费的多少最后选定承包者,这个方法没问题,问题是村民更喜欢实行轮流承包制,且不用对比着交承包费,按老规矩象征性的交一点。
2.4 难以取信于民
常言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大学生村官年纪轻轻,一脸的书生气,要想取得村民的信任是有点难度的。如果村民根本不信任你,你的工作就无法开展,你就成了摆设,成了唱独角戏的演员。例如:大学生村官开会时大讲爱卫生的重要性,要求家家户户搞好卫生,这没错,可真正行积极响应并动起来的村民少之又少。因为搞好卫生在村民们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2.5 村民发难
有些好事的村民故意刁难大学生村官,没事找茬。毫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又该如何应对呢,是妥协,是硬顶,还是置之不理呢?总之,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3 针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所采取的对策
3.1 学习方言
大学生村官要想把工作开展好,就必须要能听得懂方言,还要会说方言。不会怎么办?不会就要学,一字一句的学,认认真真的学。大学生村官说方言,村民们听起来亲切。语言相通,才能拉近大学生村官与村民间的距离。距离近了,什么事都好说,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
3.2 入乡随俗
说过: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就是一个入乡随俗的问题。大学生村官从校园走向农村,环境改变了,就要去适应新的环境。了解当地的民族特色,知道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熟悉当地的人情风俗,尊重当地人的,然后将自己融入进去,与他们打成一片。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所要做到的。
3.3 既合法也合情
问题摆在面前,问题虽然只有一个,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却不止一个。大学生村官要做的就是,如何找到一个既合法也合情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这样的办法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便于村民们接受,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4 言必信,行必果
一个陌生人要想取得他人的信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大学生村官不要灰心,不要气馁,不要急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谨言慎行”、“言必信,行必果”的办事风格,久而久之,定能取得村民们的信任。
3.5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大部分村民都是纯朴善良的,有些村民排外欺生(陌生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既不能妥协,也不能硬顶,更不能置之不理。妥协失去的是原则,硬顶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置之不理意味着沉默胆怯遇事毫无章法,只会让村民更加瞧不起。碰到村民发难,可以采取迂回战术,与村民打好太极拳,既不把话说得那么绝对,也不把事做得那么死板,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心服口服。
大学生村官不容易,我们要支持和鼓励他们。有了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和农民朋友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建设好新农村,让农民朋友早日过上好日子。大学生村官是农民朋友的朋友,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应当得到尊重和爱护。
参考文献
一、新型社区建设与农村土地整治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新型社区建设是指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为目标,在村庄整治、资源整合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介乎城镇与传统农村之间,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主的,包括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范围的,集居住、生产、生活、休闲、购物、物业管理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于一体,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农村土地整治,就是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
农村土地整治和新社区建设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农村土地整治是新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农村土地整治,是政府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在农业上,是城市扶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又一体现,更是完善的基础工作。农用土地整理按现代农业的要求,将分成小片的农田进行整理,使之适应。三化,即水利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拉长产业链。必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新型社区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农村土地整治是新型社区中农民生活宽裕的基础;第三、农村土地整治是新社区村容整洁的基础。土地整理的同时要做好村庄整理土地规划,使村庄整理能够达到村容整洁、合理节约用地、新增有效的耕地等目的。
二、农村土地整治和新社区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估算
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供给,扎实推进这项事业的顺利进行,需要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做出合理的估算。马晓河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调查,按照2004年农村统计户数测算,在扣除了已建成的工程后,全国完成新农村建设“六通、五改、两建”等13项工程共需要投资总额约为2.05万亿元;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的调查及测算,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按照一定标准开展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大概需要4万亿元;亚洲银行2006年对基本公共服务部分进行了测算,认为约需1.5万亿元。
综合上述研究与估算,笔者认为,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大约需要5万亿元左右;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大约需要1.5万亿元。至于其他私人物品性质较强的项目建设方面,尚难以确定,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建设标准必然不同,投资规模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论哪种估计,现有财政投资量都难以承载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三、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国家财政支持,二是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三是农户自身投入。巨大的资金投入不是短时间内任何一种资金来源能单独承担的。
(一)财政方面。国家财政对于农村的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财政预算支持“三农”资金达到3917亿元,尽管在绝对数量上较大,但是相对增长率却不足,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没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且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结构不够合理、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财政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不容乐观。
(二)金融体系方面。金融体系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农村金融化程度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金融市场基础薄弱、金融制度安排不完善、金融体系效率不高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难题。
(三)农户自身方面。农户对农业的投入除了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外,由于地域分布的分散性和农户间存在的财力不平衡性等原因,一般难以承担大型农业基本建设。而且目前农户自身投入有限,统计数据显示,农户人均农业投入量到2003年才有857.1元,且2000年后投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四、农村土地整治和新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财政方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公共财政是建设新社区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社会发展的体制保障。支持建设新社区是公共财政职责所在,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入贯彻2008年1号文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努力做到“五个三”。
(二)金融体系方面。创新融资体制和政策方面,需要建立一个由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共同组成,各具特色且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探索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金融工具创新方面,试行农民工银行卡。保险业以参与新农合为契机,推进农村健康、医疗保险:第一,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第二,明确和强化政策性金融功能;第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 第四,吸引外资参与新农村建设,弥补资金缺口。
(三)激活民间资金利用方面。激活民间资金利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合理疏导农村民间金融,引导其规范有序发展;第二,探索建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实现农地由资源属性向资本属性转变;第三,尽快建立促进农村资金回流的税收机制。
参考文献:
(一)农民群众合理诉求有待进一步反映落实。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变化,产生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同时不能否认,群众对村集体的主人翁意识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党群干群感情纽带出现了松动甚至断裂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干部对群众的想法和需求不够清楚,对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不全面,做群众工作针对性不强;群众对村干部信任度不高,一遇上问题就要越级上访;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话语权很少,正当的利益、需求表达渠道不畅。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开放,农民群众思维日趋活跃,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迅速提升,他们不仅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有更多地参与村里重大事务决策的愿望。这些问题矛盾、愿望诉求非常需要创设有效的平台加以解决、进行沟通。
(二)农民群众整体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民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偏低、致富信息和技术缺乏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我县总人口32.54万人,共有农村劳动力17.06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的84.9%。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普遍较短,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同时,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留下的多为老小妇孺,被农民自己戏称为“386199部队”。近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农民在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同时,也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观失衡、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适宜的现象,如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村的乡风文明、文化生活亟待加强和投入。
(三)农民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去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各项建设的就达1亿多元,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的能力和空间有限。不少村提出的修路、修桥、修渠道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在县乡两级适当扶持的前提下,让农民投工投劳来解决。但一些村级组织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不想办法,不谋思路,完全依赖财政划拨资金,给一分钱就干一分钱的活。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很高,绝大多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没有理清,仍然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还是政府的事情;他们尽管能够提出一些发展的意见、建议,但在问题的解决上仍然根深蒂固地依赖于县里和乡里,“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许多农民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意识较为严重,甚至“宁可苦熬,不愿苦干”,许多事情还没让他去做,就先说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缺乏“闯劲”。
(四)政府引导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还有失偏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包办,对新农村建设包得太多,揽得太宽,造成多数农民持观望态度,形成“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二是放任自流,认为既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政府只要配合他们就行了。政府角色定位的模糊,加上一些领导追求政绩的私心作怪,导致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形似”而“神不似”的形象:只抓先进典型,不抓落后面貌;只抓表层的,而不触深层的;只大抓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不抓发展生产、民主管理。另外,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宣传出现了“梗阻”、落实不好,群众没得到实惠;有的政策细化、量化不够,不切实际,操作性不强,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了“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二、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对策
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造就新农村建设新气象,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从我县的实际来看,我认为,重点要创新“四个机制”。
(一)创新民情沟通机制,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一是深入推进“民情沟通日”制度。“民情沟通日”制度为我县首创,被省市领导的肯定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形式”,其主题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活动方式为每月10日左右,在村固定场所,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由村两委负责人主持,村文书(会计)记录,乡镇部门有关领导、驻村干部参与,接待来访群众,与群众沟通,倾听群众意见建议。这项制度推行一年多来,全县各村共反映问题9216个,已经解决和落实8524个,占问题总数的92.5%。农村率同比大幅度下降,2006年与上年相比下降了51.3%。民情沟通日制度搭建了干群双向沟通的平台,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构建了把握群众思想脉搏、集中群众智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快速通道,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下一步,还要进一步通过开展“百村万户民情走访”活动,建立部门“民情沟通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三评”制度,开通“常山民情沟通网”,等等,来深化这项制度,进一步拓宽沟通平台、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沟通范围,形成反映落实群众合理诉求的长效机制。二是全面推行“金点子”征集活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对农村的情况最熟悉、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大力开展“建设新农村,我来献一计”金点子征集活动,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知晓新农村、规划新农村、共建新农村”的热情。由各村两委会在村级活动室、村务公开栏、商店等村民聚集较多的地方,设立“新农村建设金点子”意见征集箱,向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征集新农村建设的金点子。特别是在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全过程中,要办什么、不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谁来办、怎么办等都应征集群众的“金点子”,让农民自己选择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参与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