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绿色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杨树是杨柳科杨属植物的通称。作为速生树种之一,杨树用途广泛,除生态用途外,以往我国主要用作民用材,但近年来杨木加工业发展迅速,如胶合板、细木工板、刨花板和中密度板的工厂,都依赖杨木为原料;作为造纸原料的杨树小径纤维材也供不应求。因此,种植杨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杨树的短轮期特性,它正成为我国纸浆材及人造板材的重要原料树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我国纸浆加工原料需求的持续增长,杨树在我国短周期集约工业人工林的地位还会持续提高。
一、品种简介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选择杨树品种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选择抗蛀干害虫品种。桑天牛和云斑天牛是该地区杨树的主要害虫,危害普遍而且严重。其次,要选择耐水淹品种。杨树虽然具有耐水性,但水淹亦会影响林木生长,水淹时间过长还会导致树木死亡。最后是应选择杨树树干通直圆满不弯曲、侧枝细、速生、出材量大的品种。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栽种的杨树品种有:“南林95杨”,“南林895杨”,“中潜杨3号”,“中嘉杨2号”、“中嘉杨5号”,“中天杨”,“中汉杨17号”,“中汉杨22号”,“ I-69/55杨”,“I-72/58杨”等。
二、丰产栽培技术
1.造林时间
造林时间可选择秋季和春季,一般来说,气温在10℃以下、杨树落叶后进入深休眠状态至杨树树叶萌发之前是适于杨树造林的时间,在江西省北部一般为12月中旬至3月10日前。
2.造林地选择
土壤肥沃湿润、质地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适宜速生杨树的生长。但对于杨树来说,水分的供应是第一位的。最好的立地条件是地下水位在1.5~2米之间,地下水位1~1.5米的地方杨树也能正常生长,在地下水位0.5~1米的土地上栽杨树,应有深沟排水设施,否则杨树会因根系分布浅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并易遭风倒危害;地下水位在0.5米以上的地方,则不宜栽杨树。
3.造林
带根造林应选用根系发达完整、苗木粗壮、枝梢木质化程度高、具有充实饱满的顶芽、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1年生或2年生壮苗造林。栽植穴要提前挖好,穴的规格为:长×宽×深为0.8米×0.8米×0.8米;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造林地挖穴规格为0.5米×0.5米×0.5米,即浅栽高培土,防止风吹树斜,影响生长和材质;河洲造林挖穴规格为0.5米×0.3米×0.8米,即深栽高培土法,以防风大吹斜树干,影响成活与生长。有条件的地方,每穴施0.5公斤磷肥和10公斤土杂肥,可促进杨树的速生丰产。
对于截根插干造林,为确保栽植插干深度到位,应及时就地用红油漆在干上规定部位划上标记,一般在1米处。挖洞前应按株行距准确测量,并在定植点用小木杆或苇秆等做好标记。插干前可用稀泥浆灌洞,也可以用水直接灌洞。无论灌泥浆,还是直接灌水,都必须做到边挖洞边插干,插后浇足水促生根。洞中灌浆灌水后要及时插入苗干,直至红油漆标记与地平,轻摇苗干几下,使洞土松动与苗木密接。插干后就近铲土封实踏实洞口。
4.造林密度
培育用于造纸及纤维板的小径材,采取超短期轮伐,密度以株行距3米×3米、3米×4米为好,3~4年轮伐;中径材造林密度以株行距4米×5米、5米×6米为佳,6~8年轮伐;大径材造林密度以株行距6米×7米、7米×8米为宜,10~12年轮伐;四旁植树株距2~3米,3~4年后再隔株间伐。
5.抹芽修枝
(1)抹芽。新植幼树春季发芽后,将树干上2米以下的嫩枝叶全部抹去,以集中养分,促进上部枝条的生长。
(2)修枝。杨树幼林修枝应采用轻修枝、重留冠,去竞争枝、留辅养枝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杨树1~3年不宜进行大修枝。当杨树胸径长到10厘米时才开始修剪侧枝,树冠保留树干高度的2/3~3/4,上部只修去特殊的枝条和卡脖子枝。对大枝分两次修剪,以免伤口过大,对一、二年生的竞争枝、徒长枝,可在生长季节适当截剪,一般剪去1/4~l/3,削弱其生长势,防止发展成粗大枝,以利培育圆满的干形,以后视树冠生长情况适当修枝。一般最下一枝距地面高8~10米时可停止修剪,这样能获得较好的无节良材。
6.病虫害防治
(1)天牛防治。杨树云斑天牛成虫期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桑天牛成虫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虫期内可每天上午在林缘或林网上捕捉云斑天牛,在杨树上捕捉桑天牛成虫直接杀死。清除林下杂草,切断云斑天牛和桑天牛成虫的食源。云班天牛幼虫危害是从树干基部向上蛀食,一虫只有一个排粪孔,防治时,先要用铁丝掏空蛀道内的粪屑,找准蛀孔插入毒签,最后用泥土封口;杨树桑天牛幼虫从树枝和树干上部向下危害,一生有多个排粪孔,防治时要找准倒数第一个排粪孔(正在排粪的蛀孔)插入毒签,也可从虫孔中注入50倍敌敌畏液毒杀幼虫。插毒签防治杨树蛀干害虫方法简便、安全、经济,防治效果在90%以上。
全球经济化化的环境下,各国在对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研究有着进一步的深化,在中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为首,以经济杠杆和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绿色信贷,在金融行业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有着保障作用。本文以兴业银行为例通过理论层面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发展研究分析。
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以及发展的重要性
1.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
绿色信贷其实质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担当的体现,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高速建设,我国大中城市正在面临的令人憎恶的雾霾、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恶劣的天气现象,而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心情不悦、生活不便以及疾病更是令人担忧。所以绿色信贷的发展就显得必不可少,其特征就体现在正义价值的层面。这一正义价值就是实质正义价值,并非形式正义的反面,是在这一基础上为多数人公平正义而体现的,有着个体差异性的理论,绿色信贷对这一个体性差异有着突破。在实际信贷过程中有所体现,正如股份制商行对盈利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的结合予以充分考虑,并采用不同金融方式方法,对贷款给污染性行业进行严格的控制。
1.2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口号也为人们所了解。这也是近些年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一条主线,因为鼓励绿色借贷不仅仅是政府积极回应了我国广大人民对环境污染问题和低碳环保的呼声。也是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能有效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善。从投资角度来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就能对投资结构的优化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对金融结构的优化有着重大调整作用,不单单有利于环境进步,而且有助于金融创新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2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以兴业银行为例
截至2015年12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众多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信贷融资8000亿元,绿色信贷融资余额达到3942亿元,比年初增加982亿元。绿色信贷客户数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客户数达到6030户,较年初新增2796户。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2006年兴业银行以节能减排融资业务为切入点,率先开辟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十年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寓意于利”的特色发展之路。其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整个兴业银行集团的品牌和优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是兴业银行一直秉承的三大绿色发展原则,涵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固体废物污染减排、减少液体废物排放、能源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排放、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项目类型及涵盖节能、工业、建设、交通等各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业,且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突破。兴业银行在逐渐的摸索形成多种权益类产品融资产品融资业务包括能源合同管理、碳资产和排污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等,目前在表已知的金融服务包括提供资金抵押、清算、质押、存管、融资等。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绿色金融产品链,在交易业务中主要以碳排放交易为主,在此期间与7个碳交易发达发展中国家试点地区达成合作,在国内形成了大大小小11个排污权点。但就目前中国情况而言,其碳交易也只在几个试点范围内进行,整体活跃度还是较小,价格仍然保持在低位运行。而我国相关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碳排放权没有配额的限制,也没有标准排放水平,社会公众没有积极性去购买碳排放,因此相应的此类企业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充满了巨大不确定性。所以各银行在绿色借贷开展上缺乏动力支持。
3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当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我股份制商行绿色信贷的运行现状来看,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绿色信贷核心其问题是地方的干扰性过强。当前的企业仍然重视的是高利润以及高回报,双高项目也是当前地方政府的税收的主要来源。因为绿色GDP的发展观实施还没有得到国内全面深入,受到我国的地区性的因素影响,绿色信贷在具体的落实上比较缺少共享的信息披露机制。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是通过提高经济绩效来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为了工业领域的方面发展不惜牺牲环保产业。在受到地方政府的因素干扰下,绿色信贷的资金就向着双高项目流入,绿色信贷良性发展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如兴业银行有专门信贷风险团队,并专门设立了环境以及社会风险控制部门,但这些在地方的银行就显然没有优势。其主要原因是绿色信贷体系不完善,绿色信贷的理念在股份制商行及其他银行中的应用不广泛等。由于我国目前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发展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绿色信贷的政策制定上过度综合化以及原则化,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强。各股份制商行也只在自己理解下出台本行的绿色信贷审核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环境污染信息比较少,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针对性方面也不强,这就必然不能适应信贷审查的实际需要,对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实施就形成了很大阻碍。绿色信贷的产品没有创新。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这创新层面还有着诸多的不足。主要是在绿色信贷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当前的银行绿色信贷的人才结构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这些创新问题就会对我国的绿色信贷的发展有着很大程度影响。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措施实施
4.1充分重视绿色信贷内控制度完善建立
具体的措施实施,就需要股份制商行建设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结合信贷的总则以及本行的信贷要求等,对绿色信贷的发现以及内控的流程加以明确化,对绿色信贷的技术更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信息的沟通机制和审批制度的建立要能完善化实施,对污染企业的行业的信贷评估审核标准要严格要求。做好绿色信贷风险的应对策略,以及建立过硬的环境评估和监测系统银行实施环境融资政策时,要将法律作为制度保障,这是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规,结合环境融资的实施情况,将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得以鲜明呈现。国家也应构建完善的环境融资规范体系,积极建立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银行评贷以及审贷提供有力支持。
4.2加强绿色信贷的激励问责机制的完善建立
绿色信贷的发展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和股份制商行一起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以及适用性的绿色信贷激励以及问责机制,对违法企业的贷款行为要进行追究以及处罚,对有显著成就的银行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重视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加强专用室,构建日常信息传输平台,对企业环保审批以及认证和环保事故等相应的信息最好能纳入到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当中去,这样才能使绿色信贷的走向明确化。
4.3充分重视对绿色信贷业务人才的培养和产品创新
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要能建立专门机构,并要配备复合型的人才。股份制商行要及时建立绿色信贷专门制度以及宣传教育机构,将人才储备的相关工作做好,这样才能有助于绿色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水平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对绿色信贷产品的积极创新,结合本行的发展情况推出新的绿色信贷产品,如个人绿色信贷住房贷款产品,以及绿色信贷节能环保车贷款产品等等。借助产品的进步来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并能有效为我国的绿色信贷更好开展提供条件,积累丰富的经验。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绿色信贷的政策上以及发展的模式上等诸多层面充分考虑。通过此次对股份制商行绿色信贷的发展问题的探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措施,对解决实际的绿色信贷发展问题就能提供有益思路。希望能在此次理论研究下,对实际绿色信贷发展有所裨益。
作者:胡易明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晓明,应鸣岐,王靖添.绿色信贷在交通节能减排方面应用现状和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16,(09).
[2]李虹.滨海新区碳信贷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18-02
一、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在中国,绿色信贷指政府部门通过金融行业的杠杆原则来调节信贷的支持,就是对不符合环境条件的企业与项目不提供信贷的支持,而且采取相应措施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而对绿色环保行业则实施贷款绿色通道政策。目前,中国关于绿色信贷的研究主要是信贷风险和信贷作用这两个方面。
在风险方面,(2011)指出,在中国,违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企业相对突出,导致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绿色信贷环境的帮助,总结了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实践,以及对中国实施绿色信贷的参考,有利于中国推进绿色信贷。但因为它是新事物,商业银行的理解和实施绿色信贷仍然有着很多的困惑。主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过多的依赖于环境保护部门的相关信息,还有环境的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等等问题。而中国环境保护部门的信息更新和落实又存在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的问题,致使很多企业可以有漏洞和空子可钻,加大了绿色信贷的风险。
在绿色信贷的作用方面,党春芳(2011)指出绿色信贷的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且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实施惩罚性的高利率,以此来收回部分资金,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还有就是在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开展节能减排信贷业务的观点,并分析商业银行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的作用。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推进相对光滑的绿色信贷,在创新信用等级方面,绿色信贷进展缓慢,制约了绿色信贷的发展。对赤道原则是否适应中国国情,还需要实践,本文希望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目前开展绿色信贷条件,以此实现赤道原则,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减排责任制度。政府的支持和国家的激励机制也是开展绿色信贷必不可少的,这些为进一步开展绿色信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中国银行绿色信贷情况
在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为了支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银行打出了以“绿色”、“低碳”为目的的信贷方式,2012年一年时间向绿色经济、低碳项目和民生工程在本地和国外的信信贷高达1 000多亿元,为山东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获得了“金融创新奖”由省政府发出。在个人理财方面,2012年中国山东省分行消费信贷新投出250多亿元的贷款,连续三年增长位于同行业首位,促进全省消费的增长,改善人民的生活。
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与规章标准
虽然国家制定了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用风险的意见》并作为指导绿色信贷的政策,但缺乏一个统一的操作规则,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的缺乏,导致商业银行仍然存在选择的空间,缺乏刚性约束,经营绿色信贷标准和法规的缺失。虽然说中国的绿色信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因为相比在世界上,更加成熟完善的“赤道原则”中国的《环境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意见》对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绿色信贷政策,是一个综合性的,行动的基本规律,对大和广泛的内容,缺乏具体的贷款指南或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标准。在各大商业银行的宏观指导下,虽然颁布了规定的相关制度,但由于关键的概念是不一致的(如环保产业的定义等),速度和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政府的激励与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由于缺乏政府支持和监督制约机制,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商业利益,而不是环境保护,对一些界限不清,或短期内难以暴露环保问题的企业和个人仍然给予信贷支持。 由于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各商业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力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各商业银行不公平竞争,挫伤银行遵纪守法的积极性。
(三)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不完善
环境保护部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签署了信息共享协议,他们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提高信息共享的工作全面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通知》,将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在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三部委发表了《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实施防范各级环保部门的意见》,要求信用风险与商业银行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企业环境信息共享。但是这是不重要的任务。由于当地环保部门和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建立双方沟通的渠道很困难。
(四)缺乏完善的风险评级标准
绿色信贷作为一种工具、概念和方法,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交付,加入贷款申请人的环保信息,节能减排和环境风险的检查和评估的情况下,为了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的企业延长信用,发挥为绿色环保的支持作用。这需要一定的标准的审查。审查标准也需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绿色信贷发展时间太短,盲目地引进国外的标准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借鉴,然后参考中国国情进行一定的调整,来确定这个标准并实行。
三、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对策
(一)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行政监督机制,它有能力控制和监督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环境风险谨慎的操作规则。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在分类标准建立贷款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贷款项目实施社会影响评价,不仅要确保银行能真正实施绿色信贷,而且必须建立环境风险谨慎的操作规则。为了建立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监督建立可行法律法规。
(二)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督制约机制与政府激励推进机制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必须与政府监管机构一起工作,建立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和激励推进机制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为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提供基础,并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压力和动力。其中,不仅要有商业银行的违规行为对环境的非法程序或“项目”的企业信用行为的责任和惩罚措施,而且也要进行有效的绿色信贷商业银行和企业奉行的政策奖励。
(三)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银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两高”(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工业增长速度仍然较快,在贷款总量上有上升,而且这增幅的下降趋势不明显,商业银行控制的“两高”行业贷款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任务。基于此,政府部门的监管应放在一起。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要落实责任追究违法行为,要真正激励实行绿色信贷政策的银行和企业,引导银行和其他金融行业支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业。增加惩罚污染企业和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的行为,增加商业银行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风险,同时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配套政策。首先,绿色信贷行业的支持,从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好,如风力发电和垃圾发电等行业,需要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支持,给予鼓励和保证,这样使得银行等金融行业敢于发放贷款支持。第二,政府应该建立在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信贷不仅是银行和金融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一个银行,用来降低风险和防范其金融业的有效途径,但在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政策的缺乏条件下,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将是不够的。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部门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首先,环境保护部门和商业银行应该各管其职。目前,中国很多企业有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由于地方政府给予当地环保部门的压力,在这些大的利润的条件下,政府部门采取的是不管的态度,大量的环境污染信息只能由NGO透露。出现这样一种结果,环保部门应扩展到企业环境信息采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和环境保护中心。重点行业的定期检查;环保企业要随时抽查;加大违法企业的处罚;对重点企业项目类型增加审查;加大社会监督和制约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防止商业银行为非法企业污染环境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提高企业的环境整体意识。商业银行应完成贷款企业的信息收集,跟踪贷款公司使用,由国家行业的贷款审查规定的项目增加,减少污染工程行业,贷款数量也要规避风险,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信息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沟通。因为当地环保部门和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分别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所以信息共享的路径很长,信息传递周期很长,导致信息更新很慢。环保部门和商业银行应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企业环境保护的数据库,环境保护和中央银行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提高企业信息共享的强度,同时要求商业银行以企业环境信息作为判断是否提供信贷支持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朱怡琳.发展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由支持绿色经济模式引发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1,(20).
[2] 张容海.关于绿色信贷的几点思考[J].辽宁经济,2012,(6).
[3] 文静.金融部门开展绿色信贷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甘肃金融,2011,(9).
[4] 何德旭,张雪兰.对中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思考[J].上海金融,2010,(12).
(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上升为基本国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此,国务院近年来已出台《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2013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五位一体”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方向。
(二)银行业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从国内领先银行的实践经验来看,绿色金融工具包含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多种产品。但国内目前仅在绿色信贷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银监会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先后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2013年,又出台了《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强调将绿色信贷理念融入银行业经营活动和监管工作之中,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推进绿色信贷”,支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对不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等标准的建设项目不予提供信贷支持,严防“两高一剩信贷风险”。以上文件初步建立了我国绿色信贷政策体系,也显示了国家层面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决心。
(三)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国内领先
兴业银行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赤道银行,其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
一是不断优化赤道原则管理体系,提升环境与社会管理政策的有效性。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该行按照赤道原则对公司环境与社会保护方面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和修订,从政策制定、业务流程到实施规划和信息披露方面进一步规范赤道原则的实施和管理。同时,继续优化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审查流程,并定期开展全行赤道原则实施绩效考评。2012年其年报显示,兴业银行共认定适用于赤道原则的项目157笔、2189亿元,涉及154个客户和33家分行,其中已放款46笔。
二是加强金融创新,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兴业银行形成了通过多样化金融工具促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金融业务。2009年1月,兴业银行成立了绿色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专门机构——可持续金融部,并于2012年升格为总行一级部门。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项目类型,兴业银行创新推出了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融资、节能减排固贷和流贷、排污权抵押授信、碳交易金融服务等产品。截至2012年末,公司的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126亿元,其中绿色金融贷款余额706亿元,绿色金融客户1717户。
(四)我国大型银行不断加强绿色金融实践
一是加强绿色信贷制度建设。各行按照国家绿色信贷政策及相关配套文件,积极开展绿色信贷流程梳理工作,制定和完善了相关行业的绿色信贷标准与要求,从信贷政策、风险防控、信贷全流程管理、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完善了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如农行制定下发了《关于落实绿色信贷工作的实施意见》,细化了“绿色信贷”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从信贷政策、风险防控、信贷全流程管理、贷后管理、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完善了农行“绿色信贷”工作体系。
二是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如2012年农行提供全程顾问服务的两笔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在联合国成功注册,实现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突破,在业内率先推出并成功办理了“已注册减排量(CER)转卖顾问”、“合同能源管理(EMC)顾问及融资等一批创新产品;交行引入CDM权益为境内风电融资增信,在五方协议下为海外光伏电站项目提供跨境融资。
三是加强绿色信贷信息披露。工、农、中、建、交五家行均在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绿色银行的实践情况进行了专题披露,主要包括绿色信贷政策、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创新等内容。
四是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2012年末,工、农、中、建等四家大型银行年报显示,绿色信贷余额分别为5934亿元、1522亿元、2275亿元、2396亿元,同比增长0.5%、87.6%、8.7%、8.9%。交行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信贷余额347亿元,同比增长5.5%。
二、大型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绿色金融业务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政策、技术、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较为缓慢。
(一)银行内部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标准缺失。为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业务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完整的评估标准至关重要。从目前国内银行的实践情况来看,环境评估标准主要依赖于各级环保部门的外部评判,社会风险评估尚未真正涉及,对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有限。
(二)配套机制体制建设不健全。目前,我国在项目规划、审批、建设、投产以及持续运转等多个环节,绿色环保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部分新兴行业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企业标准、服务体系也有待健全,单从银行服务角度推动绿色信贷面临较大困难。其次,国家层面的财政、税收、利率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各部门的联动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三)银行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部分绿色金融业务(如污水处理、垃圾发电)社会效益较好,但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经营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不符合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要求。另外,部分绿色金融业务(如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改造)等项目主体众多、项目分散且单个项目融资规模小,银行调查评估、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的成本较高,且这类项目主体规模与资金实力较小,可供担保的有效资产较少,难以保障银行资金安全。
(四)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要求银行评估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引导资源配置。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涉及社会、环境、经济、金融等多个领域,要求银行人员熟悉环境和社会风险识别、评估的各方面,对银行人员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五行在上述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建议
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促使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上绿色经济之路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应尽快消除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如今,全球被一股绿色的浪潮包围,这就是“绿色金融”。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重新审视金融行业的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所处地位和承担责任,研究各种金融工具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绿色金融又被称为可持续金融。不同于政府的强制约束和限制,绿色金融侧重于通过税收和价格等经济杠杆来引导资金融通,提高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企业的污染成本,以事前控制代替事后惩罚的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即要求金融行业将环保意识贯穿其整个经营活动,在业务设计和运作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社会资源资金的合理引导分配。
一、绿色信贷的涵义
一般认为,绿色金融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其中将环保意识纳入金融核心最强有力的体现就是绿色信贷。绿色信贷属于可持续金融的范畴之内。早期,西方发达国家将考虑环境因素的放贷称作“道德投资”,也就是现今熟知的“绿色投资”,表示信贷资金只流向有主动意识承担环保责任的项目或企业。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重视这种投资理念时,一些准则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赤道原则”。它是由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在2003年推出的信贷指南,意义在于辨别、分析和管理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至今已有诸如花旗、汇丰等大型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遵循该原则,履行社会责任。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本文讨论的绿色信贷是指,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过程中,对利用新能源、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大力支持并施以优惠政策,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及破坏环境的企业实行资金控制,抑制其盲目扩张。
二、绿色信贷理论基础
1、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
在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有很多因素造成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环境的外部性带来了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不仅要运用法律、政治等手段对市场失灵进行调节,还应通过经济手段来约束规整企业的生产活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即是在这种理念下,政府出台的一种调节市场失灵、形成环境污染价格的一种经济手段。因此,绿色信贷作为经济手段的提出,与政府的直接管制形成互补,双管齐下。商业银行在放贷之前,通过对企业环境影响的调查和评估,判断该企业的环境友好程度,对未通过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或企业不予贷款。并且,从借贷资金规模、利率等方面加大对相关新能源、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绿色项目的扶持以及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打击限制,实行奖惩分明的借贷制度。由此,企业治理污染的激励得到了强化,排污成本内部化的目的更容易实现。
2、环境污染与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
在各国企业兴起环境责任的热潮中,以商业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也行动起来,将环境保护纳入机构的能力建设中。除了类似于企业的环境责任即自身的节能减排外,作为特殊的企业,金融机构应尽的义务还在于: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以便实现社会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追求盈利性、保护股东及存款人收益的同时,进行道德思考,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帮助。金融是一国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工具,自然,在环境污染整治中,它也要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赤道原则》的推出,这对整个银行界来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三、绿色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1)可操作绿色信贷标准法规的缺失。之所以说中国绿色信贷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比国际上较成熟完善的《赤道原则》,国内《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等系列有关绿色信贷政策还只是综合性、原则性的行动规则,内容大而泛之,缺少具体的放贷指引或环境风险评定、管理标准。各大商业银行在宏观指导下,虽然出台了相关制度规定,但由于关键概念不统一(如环保产业的界定等),执行速度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绿色信贷专业人才的缺口矛盾。虽然国内商业银行都意识到绿色金融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大部分环境管理还是分配到传统信贷业务部门进行操作。因此,相比起国外环境专家和信贷专员的配合,国内绿色信贷执行者缺少相关专业背景,还需学习环境风险在信贷评估、审批流程中的实践应用,提高绿色信贷政策的效果。
(3)政府相关奖惩制度的缺失。环保执法活动开展速度缓慢,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内难以贯彻,绿色生产在企业内难以持续,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现有的奖励或惩治机制无法对绿色信贷相关利益体产生威慑作用,达到预期效果。环保当局对排污企业的经济惩罚最高也只有10万元,这对排污企业来说,损失并不大。
2、原因分析
(1)绿色信贷与短期经营绩效的冲突。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来自于大量的存款贷款差额,大客户带来的高额信贷利润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诸如钢铁、煤炭等国家经济支柱行业虽然有高利润,但往往也是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商业银行在响应绿色可持续信贷发展的同时,如果严格执行环境评估制度,控制对污染企业的贷款,无疑会大幅削减其信贷利润。另外,如果骤停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贷款,势必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停产,由此对放贷银行带来更大的违约风险。因此,在中国信贷市场上,绿色信贷开展并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见的预期收益。若对污染企业惩罚不到位,在环境评估审查成本增加的基础上,绿色信贷反而会成为商业银行短期经营绩效受损的源头。
(2)绿色信贷与地方政府业绩的冲突。商业银行作为节能减排活动的主力,绿色信贷的推行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要求,也是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挠,比如地方政府。这是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环境的矛盾所决定的,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第一,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有包庇纵容的倾向。在企业环境污染还没有明确衡量指标的前提下,地方GDP增长这一经济指标成为考核当地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第二,商业银行难以保持对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商业银行的企业性决定了它在地区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行政支持和政策倾向。为了保住自身利益,当地政府往往会向银行施压,进行行政干预。商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负担下,只能向污染企业大开绿灯。
(3)绿色商业银行与非绿色金融机构的冲突。如果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按照绿色信贷的要求,进行环境评审,严控排污企业的信贷规模,那么整个信贷市场就是有效的,不会存在资源配置的浪费或资金价格的扭曲,商业银行可以在规避环境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有效长足发展,既符合绿色金融的要求,又满足自身经营需要。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实践表明,并非所有商业银行或融资机构都能切断排污企业的资金供给,大家都抱着自欺欺人的心理,认为污染企业总会得到其他商业银行的支持,在结果不变的情况下,与其让出本行客户资源,不如继续与排污企业合作,保持市场份额。由此可见,资本的逐利性对信贷市场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进一步发展中国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
1、完善发展绿色信贷的宏观体系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中首次将“从环境监管角度强化信贷安全,以严控信贷管理扶持环保工作”作为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提出,并对其绿色信贷政策提出了具体要求,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做出了明确安排(宏观体系总结如图1所示)。
2、改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
(1)构建并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商业银行要想贯彻落实绿色信贷的发展,打造绿色金融,最紧要、最关键的环节就在于将社会环境因素融入风险管理过程中,建立一条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国内商业银行应将环境风险考察判断作为信贷环节的第一步加以重视,对企业环境风险的监查要贯穿始终。如图2所示,整个环境风险的管理应出现在每个环节,特别是贷款发放后,更要跟踪监测该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一旦出现违法污染,要强制其整改。
(2)实施绿色信贷的人才培养战略。绿色信贷发展需要的是熟悉金融、环境、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全新业务,国内商业银行较难找出大批能胜任的人才。因此,要想加快绿色信贷的发展步伐,一方面应加强对内部职员的培训,一方面应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相关专家,从中国实际出发,处理融资过程中资金投放于环境影响的关系。绿色信贷是传统信贷业务的延伸和扩展,对资金运用及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信贷工作者的培训重点应放在行业划分、环境评估和风险判别等内容上,并兼顾强化信贷管理、资金风险控制等传统难点,实现绿色信贷知识的全面掌握。
(3)设计和研发绿色信贷产品。现阶段,对绿色信贷概念解读最为流行的是:仅仅通过借贷资金规模的改变来影响特定企业或行业的经营发展。事实上,绿色信贷的内涵远不局限于此。在环保意识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商业银行应借助绿色概念,创造更多信贷产品或金融工具,拓宽利润渠道,这也是绿色金融的意义所在。在单纯资金放出和回收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其信贷风险的管控。因此,今后绿色信贷产品的发展应该还遵循变“被动”为“主动”的思路,借助政府政策支持,设计资金的多种运用模式。
3、完善相关外部配套措施
(1)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法制体系。目前,国内出台诸如《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政策落实效果并不理想,还停留在指导性原则上,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会遇到很多障碍。若要从根本上改善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就要按照“使用者付费”的思路,明确规定企业、政府及商业银行等利益相关提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权力。
(2)提升绿色信贷相关标准的可操作性。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涉及很多操作标准的问题,而目前有关绿色信贷政策的标准还很不完善,只是把绿色信贷政策大体的框架构建起来了,很多的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事实上,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联手其它经济部门、国内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积极酝酿绿色信贷可操作性政策,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即赤道原则及其主要行业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等,以期制定出适合中国的绿色信贷标准。
(3)建立环保信息库。为了加强企业环保信息的管理,方便绿色金融发展相关单位的交流沟通,环保部门应建立一个详尽、动态的数据库,为商业银行放贷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征信管理系统就是一个现实可操作的模板。全国征信系统是国内信用体系的基础,囊括了个人和企业的各种信用记录,但从开发至今,该系统并没有得到有效应用,还停留在供信息查询的简单阶段。借此绿色信贷发展的契机,应该把信用数据库建立成更高效、便捷的数据平台。
(4)建立绿色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环保部门必须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建立有效商业银行实现绿色信贷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和压力。其中,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J. Richardson Professor Osgoode Hall Law School, Toronto, The Equator Principles: The Voluntary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inance,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November 2005.
[2] Eran Feitelson, An Alternative Role for Economic Instruments: Sustainable Finance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 16.
[3] 于晓刚:中国商业银行环境(2009)NEO报告[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
[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7.
[5] 庇古: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6] “中国金融、环境与和谐社会”研讨班:日本瑞穗银行与赤道原则[Z].2006(12).
[7]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商业银行加速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有利条件
1.1.1环保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条件已逐渐成熟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环保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条件已逐渐成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环保产业高速成长已成为必然。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紧迫性强,发展的潜力大。环保产业作为全面提升民生的保障,关联建筑业、制造业、化工业、林业、养殖业、农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关联产业链绵长,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
1.1.2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了新兴业态平台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业态,由于其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及移动支付技术,业务办理便捷,运作模式灵活多样,相比传统金融业务,更接地气,发展潜力更大。资本市场与互联网金融的加盟,不仅能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增添新的动力,而且能拓宽绿色信贷业务的办理渠道,增加盈利模式。
1.2商业银行加速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意义
1.2.1 体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发展绿色信贷既是商业银行贯彻产业和监管政策的要求,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需要。2013年11月,银行业协会组织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签署绿色信贷共同承诺,就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授信管理、践行绿色信贷、提升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等内容做出了郑重承诺。尽管此承诺书对商业银行来说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却体现了各家商业银行对社会的诚信。
1.2.2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了关于绿色信贷运用的相关政策,但在当时地方政府追求GDP发展的情况下,部分环评未过关的项目,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压力,从商业银行中拿到贷款开工建设,造成无法挽回的环境影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信贷投放收益,较少关注贷款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在实际中,我们不难看到,不少造成当地环境污染和社会不稳定问题的工程项目,除了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外,也带来了不良声誉,招来民众和环境民间组织的批评和指责。如2010年7月,紫金矿业发生污水渗漏事故,造成大面积水质污染,被当地法院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因此,发展绿色信贷,对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国策具有重大意义。
1.2.3有利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发放调查和数据分析,将信贷资金投向收益较佳的绿色信贷项目,从而有效规避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声誉风险,间接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获取信贷项目利润。在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绿色信贷需求,如环境保护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区、市),明确了煤炭削减、落后产能淘汰、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锅炉综合整治等工作的量化目标,并将工作任务分解至年度;对于其他省(区、市),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这些都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2.4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部分生产企业需要进行升级换代,逐步提升污水、废气等处理能力,确保企业生产符合环保要求。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发放綠色信贷,助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最终通过发展绿色信贷,鼓励信贷资源向节能重点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倾斜,帮助企业技术升级,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2 当前绿色信贷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绿色信贷激励不足
绿色信贷项目由于存在外部成本,比普通经济模式高出一部分环保成本,使绿色信贷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的制度设计中,要求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有利的项目予以信贷支持,但并没有具体的激励措施。另外,节能环保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导致其收益不高、周期长,即使商业银行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愿,但实施绿色信贷可能会导致业绩和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激励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绿色信贷节能减排效益分析有难度
为量化商业银行贷款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贡献,做到项目环境效益可测量,银监会绿色信贷统计意增加了标准煤、二氧化碳当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节水量共7类节能减排数据。但在实际工作中,节能减排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部分项目的环评报告中无节能减排数据,无法直接获取或者通过测算方法计算出节能减排数据。二是部分贷款项目的技术应用等可能发生变化,节能减排数据需要与企业沟通,才能从客户方得到最新的、符合实际的数据。而且在沟通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双方理解不一致,导致节能减排数据有误。三是银监会只提供了煤层气利用、污水处理等共计13个节能减排项目测算模板,部分项目无法通过测算获取节能减排数据。
2.3绿色信贷披露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目前,上市商业银行已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确定各行的绿色信贷披露口径,并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绿色信贷相关数据。但由于各行的绿色信贷披露标准不同,披露数据没有可比性,无法准确比较判断各行的实施效果。如兴业银行是基于赤道原则按照项目进行统计披露,工商银行是按自己定义的绿色经济行业进行统计披露,而商业银行是按照银监会监管统计口径进行披露。
2.4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只规定了环保部门应将环境违法项目的查处情况通报当地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商业银行。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仍不够完善,商业银行难以完全控制环境风险。如对于环境违法违规整改不达标的企业名单,银监会或当地银监局按半年频度从环保机构获取后发送至商业银行,信息共享频率低,共享内容有限。
2.5尚未建立监管后评价体系
银监会于2015年启动了绿色信贷评价工作,并已要求各商业银行进行了绿色信贷自评,但并未各商业银行的评价结果。虽银监会表示正在探索将评价结果运用至高管履职评价、监管评级等方面,但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3 商业银行加速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
3.1强化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加强政策引导与IT系统支持
一是将传统的房地产信贷、小微企业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技术改造贷款与绿色信贷相结合,创新出多样化的绿色信贷业务产品,并配套绿色信贷资金池进行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信贷资金在不同绿色信贷产品中的配置权重及利率水平。由总行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绿色信贷领域的业务研究与实践,利用商业银行“新一代”系统的先进的技术平台及技术力量优势,借助我国高速运算超级计算机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开发与绿色信贷业务相关的市场分析、客户信用及财务状况分析、快贷等一系列专业的应用系统或组件,为绿色信贷业务打造贷前、贷中、贷后的贷款营销及信贷管理利器,全程进行相关的市场分析、客户信用分析及财务状况分析,全面提升绿色信贷业务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二是研发绿色信贷行为预警系统,利用绿色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对应的策略要素作为模拟场景,模拟各种问题综合作用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可采取的化解措施,提前介入信贷风险防范与干预,避免风险发生后再进行处置而导致信贷资金损失。借鉴同业在发展绿色信贷方面的先进经验,出台并完善绿色信贷领域的规章制度及指导意见,结合降低贷款利率、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优先安排人力资源、费用、场所等强力组合手段,在全社会形成“要环保,找建行”的品牌形象。
3.2国企与民营并重,多层次发展绿色信贷
可成立专门的绿色信贷部门,对口服务商业银行优选的环保项目。重视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在环保产业集聚的地域,成立专业的绿色信贷分支行。引入环保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商业银行长期从事房地产信贷、固定资产贷款、技改贷款的优势,积极介入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的节能环保、智能、抗灾型新型住宅项目的建设,投入信贷资金支持环保企业新建环保項目及旧项目技术改造升级,为这些环保产业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资金封闭式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多渠道为大、中、小、微的环保企业提供相应的绿色金融服务。
3.3绿色信贷投向全产业链覆盖
一是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应介入环保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信贷资金不仅支持环保实体企业的发展,而且支持科研投入及环保人才培养,以抢占绿色信贷市场的制高点,占据有利区域,挖掘优质贷源,储备优质项目,为抢占绿色信贷市场份额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应及早介入高校,开展合作,以绿色信贷方式注入科研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的相关环保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促进大学以一对多的方式与特定的企业及科研机构结成共生关系,提品创新研发、企业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优质毕业生输送等服务。三是为环保专业的大学生及企业选派深造人员提供更优惠的绿色信贷助学贷款,从环保专业毕业的准人才,直接对口到相关的环保企业、科研机构、国家相关部门及银行绿色信贷部门,实现教育、就业、产业与绿色信贷无缝对接、良性循环。
3.4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深入发展绿色信贷业务
十报告提出,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陆续出台了“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一系列金融政策,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参与机构,“绿色信贷”成为绿色金融的突破口。
“绿色信贷”是指银行将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减少碳排放等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合理有效配置信贷资源,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信贷投放,利用信贷手段引导全社会最大限度地控制、减少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实践
我国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和支持,对环保产业优先贷款,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发。
1.绿色信贷政策不断完善
中国工商银行制订了《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对境内公司贷款实施绿色信贷分类及管理的通知》等多项制度,使绿色信贷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交通银行制订了《关于深化绿色信贷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见表1)。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信贷投向政策指引》,明确对节能减排领域的信贷支持。招商银行推出《绿色金融营销指引》,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北京银行与ING集团签署“建设绿色银行合作协议书”,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绿色信贷业务。
2.控制“两高一剩”行业的授信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银行业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占总贷款3.57%,较上年下降0.37个百分点(见表2),“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清理、退出力度不断加大。
中国工商银行在信贷政策中明确“扶优限劣、有保有压”的原则,对不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 。2011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造船等7个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429.75亿元,占境内公司贷款余额的2.74%,两年内下降0.4个百分点。
3.加大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商业银行的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18.07%,涉及项目金额增长1.71%,客户数量增长11.2%。
中国工商银行优先支持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绿色信贷项目,中国农业银行大力支持以循环经济项目、节能环保工程、环保设备生产企业、污水处理企业为重点的“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环境友好及环保合格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占境内公司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的比例均在99.9%以上,绿色经济领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3%(见表3)。中国建设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为21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8%(见图1和图2)。中国农业银行因环保因素否决贷款106笔,涉及贷款41.57亿元;支持节能环保项目1599个,贷款余额881.68亿元。交通银行以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为特征的绿色一类客户达1052户,授信余额为1235亿元。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我国尚未确立明确系统的绿色信贷体系,而国际绿色信贷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也无强制约束力,因此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困境。
1.绿色信贷政策操作性不强
在现有的绿色信贷评级体系中,除少数财务指标是定量指标外,绝大多数指标都是定性指标。当企业环境风险发生变化时,商业银行由于缺乏量化的信贷评级,不能对企业的信贷规模做出动态调整。而且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多为综合性指导,缺少具体的评级标准,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
2.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低
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是商业银行进行绿色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低,仅将重点集中在信贷投放前的资格审查环节,而忽略已经发放出去的贷款中的环境风险。
3.地方政府的干扰
商业银行是否对企业进行信贷投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增长,间接牵涉到地方政府的利益。大多数“两高”企业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可能会保护“两高”企业。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建议
1.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要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简化贷款手续、完善金融服务,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增量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存量项目,若国家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整改,可按照信贷原则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对淘汰类项目,停止授信并积极采取措施收回和保护已发放的贷款;对允许类项目,要充分考虑项目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2.继续完善绿色信贷评级,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重点是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探索出适合我国银行业的绿色信贷评级模型。严格贷前审查,不符合放贷标准的企业坚决不予提供贷款;及时了解绿色信贷投放的使用情况,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动态调整。
3.建立健全的社会制度
第一,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环境考核指标纳入其中,推广绿色GDP核算体系,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取效益的发展思路,为绿色信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完善金融部门和环保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使环保部门采集的信息能方便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的使用。第三,通过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置身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下,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 李宾.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大众科技,总第14卷155期,2012年7月.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和龙头。无论在工业发展总体规划,还是在沿海开发、产业布局、园区载体建设规划中,都要贯穿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绿色发展目标,制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整个工业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迈上新的台阶。
二是严把准入关口。必须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环保牌、走绿色路,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让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准确定位各地产业特色,重点实施产业创新“十大工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发展新产业经济,加快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严把项目准入关,重点引进建设大项目、好项目、产业链项目,打造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加强考核激励。绿色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起点高、质量优、效益好,推进难度也较大。要坚持向绿色发展倾斜,加快建立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考核制度,以鲜明的政策和考核导向作用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二、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一是培育壮大新产业经济。以产业创新“十大工程”为抓手,巩固提升清洁能源、环保科技、新能源汽车、海洋经济、航空装备产业发展基础。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以千万千瓦级风电、千兆瓦级光伏为支撑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打造“海上三峡”;大力招引风电装备、风电场、光伏设备制造等项目,构筑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国家级风电评定、研发中心,推进“风光渔”、“风电车”应用示范项目,打造重要的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和装备基地。环保科技重点发展大气治理研发及核心设备、水及固废处理设备、水能机及节能锅炉、高档环保滤料,积极发展环保工程总承包、环保第三方治理服务,打造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硅谷”。 新能源汽车加快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制造体系和创新体系,争创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标杆。海洋经济以大丰新能源淡化海水和沿海海洋产业为重点,加快海水养殖、海工装备和海港服务业等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新型海洋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临港产业,优先布局石化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打造沿海“绿色产业群”和“蓝色经济带”。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示范工程为引领,大力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发展行动,加快打造盐城传统产业升级版。在汽车产业领域,以百万辆整车、关键核心零部件、汽车后市场、汽车测试场、汽车研发中心等项目为抓手,全面实施汽车全产业链工程,在乘用车领域尽快实现100万辆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前五强,为实现“三个千亿”目标夯实基础。在机械装备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创新资源,组织联合攻关,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培育发展具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研制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高端装备,努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在纺织产业领域,强化与跨国公司、行业龙头、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支持企业进入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业、服装“快时尚”领域,打造知名自主品牌,推动产业链重心整体转向终端中高档消费品环节。在化工产业领域,实施化工产业及园区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推进化工产业产品高端化、装备现代化、工艺清洁化、控制自动化、资源循环化发展。
三是提速发展生产业。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潮流和制造业服务化最新趋势,重点支持大数据、网络经济、工业设计、现代物流、制造业服务化和新型服务业发展,全力推进城南大数据产业园、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电商快递产业园等生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
三、全面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坚持企业唱主角、科技作贡献、政府造环境,把创新活动聚焦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和产品,加快形成发展新动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支持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协同创新的主体、技术成果转化运用的主体,加快培育1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中小科技企业,培育更多的“盐城品牌”、“盐城创造”,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现代企业一定是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要靠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营销、智能管理。要实施智能制造推进计划,开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生产线示范应用,加快建设100个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争创智能装备制造示范城市试点。启动实施“四新”技改示范工程,通过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研究制定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和企业亩产效益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土地容积率。要抓内部挖潜,重点加大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处置和盘活力度,把腾出来、挤出来、争取来的土地资源更多地向产业大项目倾斜。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再制造产业,实行高载能行业新增产能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限制化工、冶金、造纸等高载能行业过快扩张。加快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智慧用能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实施节能负面清单管理。
四、健全绿色发展评价机制
一是完善行政推动体系。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部署,始终把新型工业化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各种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解决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台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制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职责,对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促进各项方案的落实。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全方位、系统化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我国的旅游业还会持续保持良好的态势。而银行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银行的特色服务能够增强旅游系统的科学性,使景区的整体功能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够实现银行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促进本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构建本地旅游特色银行是实现银行自身与本地旅游业共同提升的双赢举措。因此,本地银行必须尽快调整业务的经营方向,从本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探索与创新,从而找准银行服务旅游业的切入点,促进本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一、进一步增设本地旅游景区银行卡自助终端服务
首先必须在当地旅游景区进一步增加离行式ATM。在旅游景区的重要区域以及人流密集处包括餐厅、宾馆以及售票大厅等地广泛布放ATM,同时要对离行式ATM的全部交易内容按照基本跨行交易类型进行利益的分配补偿,要特别注意要布放银行可自助售票终端,同时为了有效降低售票机的运作成本,可以选择在原有自助终端的基础上,升级软件从而保障银行卡自助购票功能的实现。从实际观察来看,在景区游客量较大的旺季,通常景区的售票窗口无法承载更多的游客需求,因此景区迫切需要自助售票终端的布放,布放自助售票终端不仅方便了游客,提高了景区的工作效率,更节约了人力成本。自助终端的布放还能够更好地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服务形象,增强景区的辐射力。
二、以旅行社为载体在旅游景区提供便捷的刷卡消费服务
旅行社本身是景区的目标特约商户,同时旅行社也是团体旅游消费的第一组织机构,旅行社有着不可忽视的强大买方优势,这对于旅游业受理市场的拓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果收单机构可以在旅游景区深入拓展服务范围,逐步普及部分酒店、餐饮、景区门票以及停车场等刷卡服务,不但能够避免游客随身携带大量现金的安全风险,还能够与景区联合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刷卡优惠,更可以将支付方式进一步延伸至手机以及景区一卡通等,从而使景区管理更加方便化、透明化与规范化,有效地提升游客对于景区、旅游城市以及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因此银行要以旅行社为重要载体,在旅游景区进一步提供便捷的刷卡消费服务,与旅行社结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密切关注本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当前,我国的许多景区都相应成立了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有效地对景区进行了科学的管理与统一的规划,大型景区旅游公司的出现也加大了景区扩建的规模和力度,而银行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银行的特色化服务对于景区的全面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银行必须要时刻关注我国旅游业改革的相关政策、步骤以及时时动态,特别是景区发展的基本方案、规划以及项目投放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推出适合于旅游业项目发展的金融服务,从而为本地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四、将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作为加快受理市场建设的重要部分
根据九部委《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银行可以把包括由建设部管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林业部管理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这些旅游景区所在地作为受理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这些景区范围内以及周边地区营业额百万以上的商户以及星级酒店等商户进行银行卡的受理。此外,坚持点与面的有机统一,增强特色银行服务的辐射力,大范围开拓旅游合作区域的受理市场。
五、根据客户的类型,提供多元化服务
银行要全面分析客户的类型,根据客户的基本特征以及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推荐适合于客户所需的金融产品。首先是对重点关注行业、客户和项目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多元化并且差异性的金融服务。同时,根据本地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改革情况,结合转让或拍卖景区景点经营权,可以适时推出以门票收益权质押、景区设施抵押等担保贷款产品;其次,要进一步考虑本地区范围内宾馆业的经营规模,如果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经营效益一般以及经营季节性强的特点,则要谨慎介入信贷产品,对存量贷款宜逐步退出,以吸收存款,提供中间业务和个人业务产品为主;最后要与旅行社一道,除吸收存款外,还可以推出旅行社统保工作,推动旅游保险业务的发展。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本地旅游特色银行的构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关系到本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成败。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务必须要顺应时展的形势,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特色服务,从实际出发,综合考察旅游业对于银行服务的现实需求,从而使特色银行真正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环保、健康的食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人类生存和生产中追逐的亮点,也是人类消费观念的主要指导形式。但是就我国的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可谓是有好有坏。尤其是在近些年来,随着媒体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问题不断的曝光,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新兴起的食品饮料加工行业也提出新的看法和认识。
一、食品饮料加工现状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当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多大45万家之众,食品饮料加工企业也比比皆是。但是就这些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的工作进行分析,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机械化设备落后,技术滞后,管理制度不善,严重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生存。现阶段,我国不少食品饮料加工企业都是以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机械化设备为主的,在工作中都是以国外成功经验为参考进行的。但是在引进国外先进工作理念和工作经验中只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而未曾考虑到我国社会现状和国情问题,这就使得整个工作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缺陷,严重的影响着该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的市场特点
自从全球经济危机过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迅速的回升态势,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形态也出现独有的特征,这也为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市场基础。在当前的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发展中,其主要的市场特征如下:
1.稳固的市场经济基础
目前,我国的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家,并且仍然有着稳步发展态势,大有朝着第一国迈进的趋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尽管国民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但是人均生活水平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得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存消费观,追求舒适、安全、健康、环保的消费新理念,这就为食品饮料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2、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才的供给可谓是极为充足,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就业,且城市化发展不断的加快的今天,大学生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实的基础,也为当今市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理念。
3、资源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落实,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恶化带来的生活与生产影响,逐渐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这一理念的落实为我国的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其发展提出了新方向。
三、我国食品饮料加工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局势的发展与变化,我国的食品饮料加工行业也迎来了相应的改变与发展。截至今日,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综合的市场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受到消费者生活观念的转变要求,我国的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在发展中也对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健康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位食品饮料加工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安全的食品提出新要求的同时,对于食品的便捷也越来越重视。饮料作为便捷食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的生产可谓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对于食品安全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愿意为更加健康安全的产品付更高的价格(通常>5%);淡水资源的匮乏以及分配不均导致供不应求,企业对节水节能、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技术革新日益突出,科技应用和创新将兼顾GDPI曾长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四、绿色科技的应用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食品饮料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时尚消费潮流消费的亮点和热点。但是, 纵观我国绿色食品饮料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 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既有欢迎又有忧愁。21世纪是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近10年来中外绿色食品饮料市场的快速发展,表明绿色市场在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绿色食品饮料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和收入消费增长,与消费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与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直接的关系。
1、应用原则
绿色食品饮料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饮料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饮料,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又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饮料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绿色食品饮料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AA级绿色食品饮料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饮料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2、应用要点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绿色食品饮料资源丰富,绿色产业开发潜力巨大, 绿色市场销售前景看好。但不容乐观的是,我国现有的绿色食品饮料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主要表现在为生产设备陈旧、环境污染严重、检测手段落后、品牌保护意识谈薄等,比如,工业“三废”正严重影响蔬菜的质量;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使粮油出口受阻;有许多质量较高的食品,因不能及时申报领取“绿色商标”许可证而被别人抢注。 当然,中国绿色食品饮料市场的发展还有很多的优势。
五、结束语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对卫生及健康的认知度也不断趋于成熟。与此同时,工业的快速发展与能源、水等资源的相对紧缺所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污水排放、污水排放限制、能源消耗、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环保、资源利用、符合法规等多个方面。为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市场趋势与绿色科技的重要发展进行探索,为食品饮料加工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 F832.4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金融业也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较之国际同行业来看起步较晚,并且目前各大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时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从银行自身来看,很多银行目前都沿用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使得业务创新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从企业和个人来看,很多企业在“利润”与“环境”的选择中,往往都会选择前者,自身缺少技术转型的积极性,而普通的投资理财者对于这个新兴事物又不甚了解,这些因素也使得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广受限。从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目前在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理念,但是相关的政策支持与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完全跟上,使得银行在发展新业务时缺少扶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银行也就缺乏了主动性。
那么中国目前的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如何?银行面对这种种困难又该做怎样的选择与调整?本文接下来选取“绿色信贷”业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业务现状的分析以及对产品创新的探究等分析这些问题。
2 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
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目前已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政策向环保领域的有益尝试。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尚处于发展和推广初期,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内外节能减排需求强烈,在企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银行也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新的投资环境,在低碳经济中保有强大的盈利能力。
目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交通银行(以下简称三大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较为典型。通过对三大银行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中国,绿色信贷业务成效明显,在为绿色企业带来融资的同时,也积极通过金融创新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型。同时,各大银行也在积极完善绿色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管理,降低信贷风险,具体措施有组建专业团队、多过程专业化分工的资产运营模式以及客户分类管理等。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绿色信贷业务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加。目前国内关于环境风险问题的研究几乎很难见到,而在金融机构内部基本没有就环境风险问题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或审核程序,仅由环保部门对企业或项目做环境风险评估,并不能准确衡量风险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其次,企业缺少向“绿色”转型动力,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受阻。传统的绿色信贷模式是已有转型意向的企业或已转型成功的绿色企业向银行寻求融资帮助。该模式只是单纯给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信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需要。由于不能从根本上主动促进企业绿色转型,银行很难促进绿色企业的普及,这不仅使得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且很难真正实现银行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本应发挥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相关的建议来解决银行面临的这一难题。
3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3.1 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新方向——绿色信贷个人业务
通过对2007年至2012年我国银行贷款总额、居民消费性贷款额、非金融企业贷款额数据 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从2007年至2012年全国银行的信贷情况(图1):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2年贷款总额在不断上升,其中居民消费性贷款和非金融企业贷款均呈上升趋势。为了更精确地研究,我们统计了近几年我国银行的居民消费性贷款规模和非金融企业贷款的增长速率(图2):
该图显示,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增幅在大多数年份均处于居民消费性贷款增幅之下,尤其在2012年六月开始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增幅有下降的趋势。鉴于居民消费性信贷的增长趋势,我们认为将绿色信贷业务个人化可以作为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的创新方向。
3.2 我国银行引入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必要性
银行引入创新的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在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同时,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进而刺激绿色企业增加产出,刺激传统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型。企业的转型动力将有助于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瓶颈的问题。具体地说,银行引入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驱动
党的十报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但仅通过银行对企业的绿色信贷业务很难增加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力。为了有效完成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目标,银行有必要引入并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个人业务,促进绿色消费,利用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促使企业向绿色型企业转型。
2. 国际上绿色信贷个人业务推行的引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日益加剧,我国银行也应顺应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趋势。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绿色信贷业务正逐步发展,尤其个人绿色信贷业务十分活跃。为了与国际业务接轨,我国银行也应尽快发展个人绿色信贷业务。
3. 银行扩展新业务的有效途径
80后、90后新一代年轻人将逐渐成为我国的消费主体,由于这一代年轻人有着前卫的思想,绿色消费观念较强,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大。而目前传统信贷业务发展较为成熟,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很难,在市场绿色消费的趋势下,银行作为消费实现重要的一部分,有必要发展绿色信贷个人业务,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3.3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方向
国外银行界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有较多的经验,并且也较早地进行了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创新。国外的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可以根据贷款种类分为商业住房贷款、汽车与节油技术贷款和绿色信用卡。这些业务本质分别是:将环保行为纳入信用评分体系;依据减排贡献量抵扣或捐赠;通过利率等优惠鼓励绿色消费。
虽然目前国内的绿色信贷业务已经较为丰富,但各银行仅开设了绿色信用卡业务。国内外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的具体区别见下表: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种类较少,二是有局限性。所以,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绿色个人信贷业务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将国内从未出现过类似业务的绿色个人信贷业务直接引入;将国内不面向个人开放或者并不属于绿色信贷业务的传统信贷业务进行相应的改造并引入市场。鉴于银监会对于金融创新风险的严格控制,后者明显更为实际。
3.4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可操作性分析
以目前更具实际意义的信用卡业务和汽车贷款业务为例,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个人绿色信贷业务的改进已具有良好基础。现有的汽车贷款业务已经较为成熟并且人民银行对此已有了扩展的方案。国内绿色信用卡业务尚不成熟,但本身以构成完整体系。因此,在这两者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个人绿色信贷业务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交叉的个人绿色信贷业务具有协同正效应。扩充了不同消费与服务的个人信贷业务可以借用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机制互相促进,例如利用绿色信用卡提前支付环保车贷消费,二者的广告效应叠加等等。随着银行在个人信用体系架构和完善,不同种类的绿色信贷业务叠加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用。
4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展望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绿色信用卡”,“绿色汽车贷款”等金融业务都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与改造,从而实现绿色信贷业务的个人化发展。以“绿色信用卡”为例,银行可以把绿色消费服务加入现有信用卡业务内,也可以单独制卡,专卡专用,通过折扣优惠、还款期调整、额度提升等方式使绿色信用卡更具吸引力与实际意义。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发展不但可以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银行转型的一个契机。更重要的是银行将真正凭借“金融技术”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绿色转型”。当然,商业银行要想真正抓住这样一个机遇,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4.1 深化责任意识,领悟绿色理念
商业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重要资金融通机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而银行个人业务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并且能够引导消费。正是基于银行自身的特殊作用与影响力,在当前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转型”、“绿色消费”的过程中,银行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发挥作用,在深入理解“绿色理念”之后,将这一新理念通过业务的运作灌输到整个经济发展中去。
4.2 落实“绿色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虽然近几年国内部分银行已经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领域,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度不够,很多业务仍在宣传“绿色理念”而并未起到真正的效果。比如“绿色信贷”仍然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绿色信用卡”的开发也只是在卡的材质等一些方面略有改动,业务本身没有明显的突破。事实上,银行在合理的风险控制下,可以积极地采取一些尝试与创新,借鉴国外已有的业务,结合中国目前的情况进行改造,将“金融创新”落实,而不是总在已有的传统业务上进行微小调整,使“绿色金融”业务有名无实。
4.3 主动寻求合作,积极倡导“绿色生活”
在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上,银行更多地是和商家以及消费者进行合作,而所涉及的消费领域也大都集中在“绿色商品”上。由于这一类商品对技术、企业和市场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初期,该类商品的消费市场可能较难打开,此时银行可以主动和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合作,共同推进这类商品的开发与制造。同时,银行凭借自己的个人业务发展与创新,引导消费者积极进入“绿色消费”市场。这样银行作为一个“中介”,将市场的需求者与供给者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与完善“绿色市场”,营造“绿色生活”的环境。
我们相信,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将在不久未来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拓展领域。
参考文献:
[1]谭玫瑰.“两型社会”视角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企业家天地,2011(1).
[2]盛瑞.我国信用卡盈利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金融探讨,2012(4):39-40.
[3]Collin Dunn. Dutch Bank Introduces "Climate Credit Card"[R].Dutch: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2006.
[4]德勤.2012中国汽车金融报告[R].北京:中国民生银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