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知识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校进行新课改,实行“271”高效课堂模式,该模式主要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课堂流程主要是教师导入、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和教师总结。然这种情况本身导致了知识的零散化、片段化。实际教学中,学生自学、归纳能力有限,教师为了达到学习目标,主要将自我发挥时间用在了突破重难点上,虽有导入环节和总结环节,但很多情况,教师忽视导入,甚至没有导入,总结也以完成教学目标情况为主。所以这进一步导致了知识之间的脱节,学生只是在学习知识点,并不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停留在了表面层次,缺乏深层次的贯通、理解,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也不符合教学和学习理论。所以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笔者认为,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
一、导入环节必不可少、极其重要
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那么,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然后再基于“现有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联系点,通过课堂导入,去接近“最近发展区”。一个丰富多彩、联系前后、逻辑严密、体现知识价值的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所以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并且至关重要,教师要用心思考,认真设计导入。联系生活、联系常识、联系初中生物,将导入作为学习的第一扇大门。
二、教学中贯穿先“林”后“树”的思想
在实际的课本编排和教学中,多是先“树”后“树”,“树”到“林”是一个由从小到大的过程,“树”是“林”的基础,符合逻辑过程。但是,首先呈现“树”,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没有看到“林”的美景的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找不到学习“树”的意义。故而,在组织和引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先给学生“林”,激起学生兴趣,构建起大局观,整体感,然后再深入“林”中探个究竟。更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衔接、完善和网络体系构建。
三、抓住核心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的主干,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具有统领具体概念和事实概念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核心概念,明确核心概念的地位。联系本学科甚至其他学科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归类、分析主次,纠正前概念。在核心概念掌握的基础上,综合建立本学科甚至各学科统一的认识和知识体系。
四、巧妙利用概念图、系谱图、流程图、表格、曲线、模型
图形、图像、模型具有直观、具体、清晰的特点,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也利于知识的对比、归纳、整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有意挖掘和绘制相关图形、图像、图表,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帮助理解,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其中,构建知识树是主动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构建《课时知识树》、《章节知识树》、《学期知识树》,教师应指导学生以个人、学习小组、科研小组为单位构建知识树。这样学生不仅逐渐的学会了知识、构建起了知识体系,更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提高了整合归纳能力。
五、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标准要求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仅仅注重的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觉得其没有实际作用,考试不会考到,也不是老师要教的内容,所以其往往形同虚设或者没有。其实,每节课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对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健康成长,更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六、平时注意有意识培养学生联系前后知识、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一线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教学、进行提问、拓展延伸、总结归纳等环节中应有意加强对学生联系前后、归纳整合,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读书中,要教会学生看目录和绪论;提问中尽量联系新旧知识,使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共性和连接点。再者,在训练和命题时,也应适量选择和创设一些综合题目,亦可以渗透一些高考题。有的教师觉得高考题太综合,太难,学生还没有能力解决。然而,等到学生把知识都学完,临近高考时,再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解综合题目的能力,未免太过匆忙,为时过晚了。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价值内容体系的建构
生物知识本身并不包含价值元素,但它是人类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知识结晶,其中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也蕴含着探索求知、执着追求、批判创新、敬业献身的科学精神。所以,生物知识不仅具备理论体系,还内含着世界观、方法论与伦理规范。生物课程价值通常体现在生物“课程计划”和“生物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特别是其中的“课程目标”或“教学目的”。
1950至1996年间,我国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等6个生物学教学大纲。5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能力、思想道德、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采用学科中心范式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严密和完整,忽略了对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生物课程未能体现学科价值。
2000年,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调整,全面提出“知识、能力、思想情感” 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增加了“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学基本观点”等要求,明确提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环保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等价值内容, 学科价值不断受到重视。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提出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并要求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价值目标的完整体系,从而为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构建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价值内容体系,如下表所示。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价值内容的内涵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价值内容体系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
(一)“认知价值”是生物新课程的最基本价值。体现在不仅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同时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实验技能、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的基本能力,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能力的综合体现。如新课程中学习遗传病知识的同时,注重遗传系谱图的判断能力训练,同时开展遗传病的调查研究活动,使认知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生物新课程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生物新课程中包含: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对立统一、事物是普遍联系、局部与整体、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如新课程内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渗透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的对立统一;水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
(三)“科学价值观教育”是生物新课程在科学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包含: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科学态度教育、科学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等。如新课程中生物科学史“酶本质的探索历程”“促胰液素的发现”以及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内容,渗透严谨求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价值观。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人文价值的重要体现。生物学科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服务于人类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也使生态人文教育现实、具体、贴近生活。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现为生态文明道德的培养和三项基本国策的教育。如教材中的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的数量变化、保护我们的家园、水和稳态平衡等内容渗透环保意识、生态道德等可持续发展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新时期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责任感、社会主义荣辱观、国情教育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中生物新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新课改的需要。如教材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多样性、基因工程等融入爱国、爱乡教育,生物实验积极倡导科学探究、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教育。
(六)注重“生命教育”是生物课程的传统。加强生命关怀,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是高中生物课程独特的教育价值所在。感恩教育、健康教育、美育教育、生存教育、耐挫教育等是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程中关于细胞衰老与癌变、糖尿病的诊断、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过敏反应等内容,有利于树立健康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利于形成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升生命质量。
三、高中生物新课程价值体系的作用
高中生物新课程价值体系在课程实施中居于重要地位,对课程活动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指导学生朝着更为贴近社会及时代的需要发展。
(一)定向调控作用。高中生物课程的价值体系通过影响生物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实施等领域,进而对整个课程活动进行定向和调控。它限定高中生物课程的范围、理论模式的选择、内容承载的意域、课程活动的方式,规范着课程主体的理论抉择,使课程活动趋近于社会发展和课程主体的需要。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
二、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
钻研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两者既有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它们是生物学教师进行生物学教育的基础,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均是由此而生的,因而学会并运用好它,是生物学教师基本之一。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国家标准,是国家对生物学教育教学要求的基础水平线,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依据。在课程标准中,展示了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点,指明在这些基础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作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在研究时,必须“钻进去”,既要反复体会,从总体上有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在初步概括地认识了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学科各部门内容各开设在哪个年级,各应讲授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生物学科关于能力培养的要求;生物学教育教学应进行的思想教育要求与内在因素等之后,就应该对课程标准本文的内容一部分一部分研究;
1. 一个单元一单元细细体味,并记下感觉到存在的问题和看法。
2. 结合教材一部分一部分钻研,这时就会将前一段钻研体会落到实处。
3. 在每一个单元内对内容要点、教育教学要求、实验内容和目的要求仔细推敲。
三、教育教学的全面、整体与重点的结合性
生物学教育教学过程必须做到对教材既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在备课时进行一番分析,具体地一点一滴来分析才成。必须要符合教育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1. 教学中真正领会教材实质的要求。
2. 生物学教育教学必须依教材而行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解决好按教材传授和学生接受教材内容的矛盾,因而就必然出现熟悉教材、了解教材、领会教材和驾驶教材的分析教材过程。
3. 分析教材是避免“照本宣科”的需要;分析教材可以使教师心中有全局;分析教材可以较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4. 分析教材的方法和途径;
从总体上分析教材体系结构,任何一部分教材均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均自有其完整独立的一面。从总体上剖析后,才可较好地认识这一部分教材在中学生物学科中的位置,才可较好地对单元教材和课时教材进行分析。新知识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出现的。
从内容上分析教材内在的逻辑系统性,分析教材时,要明确教材内容逻辑结构方面的联系和认识过程上的联系,因为它反映了知识体系的构成。教师掌握了教材的逻辑系统性,在教学时,就不会被那么多的名词、术语和众多概念所困扰,而是通过分析,整理出主导和枝节了。
从优化知识结构上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重点是在分析教材过程中,认清知识体系的主导成分后,才确定下来的。处理好重点教材是对一堂课知识结构的优化,做好这一点对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关于“难点”一般是指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某些基础知识。生物学科教材中的难点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因为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形成真实的生物生命表象,如:菌类、原生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有的是事实材料多而杂,难于记忆,如解剖学上的名词术语;有的由于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深奥,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准备,难于理解,或教师一时难于采取适当教学手段表达,在分析时,要找出“难”的关键外,采取相应措施,设法突破。突破的方法一般按照教育教学原理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加以解决,即多采取分散难点的方法,使难变为不难;或先扫清障碍,采取适当手段集中解决难点,以保证重点教材的顺利学习。如将理论问题具体化,分出层次,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形象化使抽象内容更接近学生实际等。
从知道生产生活上分析教材中联系实际的因素,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因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它可以启发学生注意生物学知识与周围各种事物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迁移;它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科学技术成就的认识;它是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和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生物学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的一个方面。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去认识教材、分析教材。
目前,全国各高校下设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农学、教育技术、生物、光电信息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通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材料物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几十个专业开设有大学物理课程。这些专业涉及到的领域有生物、化学与化工、医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电子等,由此可见物理学是非物理学专业应掌握的一门重要是基础课。
二、物理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形形物理现象的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方法体系,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到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以数学为工具,以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基础,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如:量子力学成功的揭示了化学键的本质,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但却未发现非物理学专业出生的科学家问鼎物理学奖的事例。由此可见,物理学在整个自然科学中起指导作用,各自然科学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复杂的运动总是以简单运动形式为基础,致使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与研究复杂运动的学科中去,推动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大学物理在非物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一)为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奠定知识基础
普通物理学课程内容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五部分,它们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组成了普通物理学课程的整体。这些知识为非物理类理工科各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储备,为其他课程开设和讲解铺平道路。若没有这些基础知识,非物理专业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学生会对很多知识感到突兀、不解,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为让学生理解,必然要补充相应知识,给专业课程教学带来负担。例如:学生若没有学过电磁学,通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通讯原理、信号传输方式、就很难理解。由此看出,理工科专业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知识体系,离不开大学物理知识铺垫。如果说专业知识体系是一座塔,各专业课程是砖,那么大学物理就是这座塔的基石。
(二)为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奠定研究思想与方法基础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包括:守恒的思想、等效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放大的思想、比较的思想、近似的思想、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思想、类比的思想等。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物理学思想的体现,具体有:控制变量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的方法、等效法、图像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整体与隔离法、分析与综合法、图像法、比值法、假设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这些研究思想和方法在理工科领域中有共通之处,如物理学中守恒的思想在化学领域中表现为:质量守恒、物质的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物理学中力及力矩的平衡、理想气体中的P、V、T变化的平衡问题,在化学上表现为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由于有大学物理的研究思想与方法为基础,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就会更加容易理解、接受。从而促进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培养适合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
每年的高考命题,都体现“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特点。但是高考中准确答案的填写仍是很多学生无法拿捏的。笔者通过分析这几年得分率一直比较低的,解释理由或说明原因,需要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回答的生物问答题,给学生一些建议。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基础知识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复习阶段的核心内容。无论现在考题的难度有多大,还是要用到课本上讲的知识答题,甚至有时答案就是课本上的原话。
如2014年全国理科综合卷Ⅰ29题:
(1)略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
该题最后一空就是按照课本写出细胞核的功能,分值4分。真正能答对、答全,拿满4分的考生并不多。因此,如果基础知识不能掌握,不管是容易题还是难题,学生都会毫无办法,所以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是答题的关键。只有牢固记忆主干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那么如何能够记住这些语句繁琐的课本原话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联系相关题目对其巧记,同时还应该坚持每天有计划地看教材一章或一节的内容,重点语句重点看,然后每隔几天回过头来把前一段看过的再看一遍,将“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
二、先因后果,注重逻辑
很多考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口述某个生物现象出现的原因时,嗦嗦讲一大堆,基本能解释清楚。一旦要用文字表述出来时,就不知道如何下笔了。明明知道意思,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导致考试时失分。同时,从历年考试分值分配来看,这种文字表述较长的题分值往往比较高,基本都在2分或2分以上。很多考生对此十分沮丧。如何学会用比较精炼的文字来准确表达我们的答案呢?我们先以2013年全国理科综合卷Ⅰ的32题为例,分析一下标准答案的特点。
32题: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根据上述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略 (2)略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 。
该题总体来说是一道较为简单的题目,得分率也比较好,失分基本是在最后一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空的标准答案:“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总共两句话,前半句话基本是在重复题目给出的条件“出现分层现象”,后半句话则阐述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提供场所和食物”。这样一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采用一种“条件”+“原因”的组合形式能较好地回答出解释原因类型的正确答案。我们再用这种组合形式来回答2014年全国理科综合卷Ⅰ的30题。
30题: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略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略
该题第二小题就是根据现象,解释原因。我们首先说一下出现该现象的条件“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再说出原因“需要丰富的土壤资源,而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土壤,光裸的岩石上却没有”。这样一合并,就给出一个简单扼要的答案了。再对比一下标准答案,“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基本相同,那么这一小题的4分就拿到了。
三、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49-1
学生在接触学习情境后,会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融入学习情境中,从而产生不同的体验,这一阶段是由“境”生“情”的过程,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学生能否顺利地融入情境以及产生怎样的情感体验将对后续的认识过程有着全面而持久的影响。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下谈谈个人的方法。
一、社会情境的创设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社会的进步与生命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中的很多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农业问题、能源问题和疾病诊治等都与生物学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学生学业基础较差,但他们对社会知识有强烈的了解意识,希望能从各种社会活动中汲取知识的养料。因此,学习与这些问题关系紧密的知识时,教师可尝试以社会热点事件为素材,经过科学的处理和设疑,创设学习情境。
例如学习富营养化内容,可用太湖蓝藻的爆发事件为例;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时可采用贵州山区某夫妇生下“红、绿、白三色女儿”(红绿色盲和白化病)的事件;学习病毒则可采用SARS、禽流感、甲型HINI流感等事件为素材;学习细菌时可采用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为素材等。这类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正确认识生物学的社会价值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二、个人生活情境的创设
个人生活情境与社会情境不同,并非取材于整个社会大背景中的热点事件,而是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说起,通过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展开学习。这类学习情境的创设通常可以与校本教学资源或者本土教学资源的开发齐头并进,相互促进。
例如,我校操场草皮因为草种不佳等各种原因导致杂草丛生,一次负责草皮维护的公司派人除草,使用的除草剂是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笔者以此为背景事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展开对植物激素的复习。再如笔者任教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左右眼睑其中之一为单眼皮,另一为双眼皮,在征得该生的同意下,笔者以其家庭的这一对相对性状为例,展开分离定律以及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等知识点的学习。
由于这类学习情境中的素材异常贴近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因此这类学习情境通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情境的创设
众所周知,生物学是基于实验的科学。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创设生物学学习情境是学科特色之一。如在做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后,笔者创设了“估计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平均浓度”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设计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实施方案并最终得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平均浓度的估计值,然后各小组再比较各自的估算值和实验方案,总结反思,达成最佳方案的共识。再如在一次“比较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催化作用”实验中,蔗糖经唾液淀粉酶作用后用斐林试剂也检出了砖红色沉淀,据此实验失败的症结所在,笔者创设了一个探究实验学习情境,让学生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即假设),再设计实验方案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实验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认识,激发起学习兴趣,更能引导学生思维,诱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思考隐藏在实验现象背后的实验原理,同时总结实验操作的成功之处,反思实验失败的症结。一个探究性的实验,通常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直接付诸实验进行验证,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四、科学史情境的创设
利用生物学史,创设生物学学习情境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生物教材非常重视科学史的教育作用,有大量的科学史素材,这些科学史本身就是一部曲折丰富的探究史,可以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此外,在科学史中介绍科学家也是一种极为有力的情感教育手段。
如细胞学说的提出大致呈现了从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胞至细胞学说的提出这200年左右的时间里相关知识的发现、修正和发展过程,再如生长素的发现史本身就是一部逐渐深化,不断修正的曲折发现史。利用生物学史创设的学习情境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熏陶,如可以使学生了解观察、分析、假设、设计和验证等一些科学步骤及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外,也能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五、模拟情境的创设
某些特殊情况下,学生难以有机会直接认识研究对象,此时教师可采用模拟的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利用直观教具与多媒体,创设生物学学习情境或者进行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手段辅助教学。
如显微结构甚至是亚显微结构,学生难以直接认识它,此时教师可通过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这种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此外,有些动态过程的学习,为了学习的方便,教材往往把这些连续的动态过程分割为一些典型的静态片段来进行学习。如学生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观察到的其实是经过固定后已经死亡的植物细胞,不能观察到其动态变化,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先进行分段学习,再将典型时期的片段串联,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的影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50-02
0 引言
我国正在进入社会主义新农区、新牧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等一系列建设任务的完成和工程的实施,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可以预见,随着区域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必将对植物生产类人才需要的数量有一个大幅度的跃升,对植物生产类人才层次的需求也会明显提高。长期以来,榆林市及周边区域由于经济落后,地处偏远,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农业人才队伍短缺仍然极为严重,人才素质也普遍较低。以榆林市为例,据榆林市委和农业行业有关部门调研和统计,全市农林水牧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7293人。2009年需求1509人,其中紧缺511人。农村实用人才需求50797人,其中紧缺18714人。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严重,农林水牧系统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5.9%,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8%。同时,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也较为严重,掌握现代农业知识,熟悉工程实践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这与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需求极不相符,急需培养和引进大批高层次、高素质、重实践的农业科技人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技能与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创新素质有待加强,缺乏创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与企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全面发展”的教学与产业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确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并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基础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和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强调以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注重在实习和实训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强化教学内容的集成与整合,增强教学活力;强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建立科学的农业应用知识体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融为一体,实现植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目标。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要实现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广泛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尤其重视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体系方面的改革,以体现专业内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取向,按“2+1+1”的模式重构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具体为:2年开设公共与学科专业平台课程,1年开设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包括相应课内实验实践活动),1年进行专业实习、综合实习和岗位实践。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以夯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化技能培养、注重创新实践、突出个性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原则,根据教师专业角色和素养结构以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功能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创新能力和技能素质为主转变;教学组织形式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单向知识传授向双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
1.2 人才培养改革的定位 高素质植物生产类技术应用型人才需具备三种基本素质:首先具有雄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三是高尚的人格素质,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精神,以自身的乐业、爱业、敬业精神服务于社会。因此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旨在培养有较宽口径的专业适应能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适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能在现代植物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生态环境重建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农业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要求
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植物生产、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热爱祖国,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②掌握农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生产,特别是绿色产品生产、园艺植物栽培以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技术。③具有分析和解决植物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基本能力。④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国际惯例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践。⑤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⑥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⑦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⑧掌握一门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外语进行较好的沟通与交流。⑨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 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能力要素与实现途径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就业为导向,植物生产类专业将构建农事操作技术、良种繁育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产品检测与品质分析能力、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现代植物生物技术、旱作农业节水技术与科技论文写作等十大专业能力模块,并通过相应课程的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实践、讲座等环节实现相关能力要素。(表1)
4 结束语
通过探讨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思路上有了四个转变,即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向多学科交叉的技能培养的转变;教育功能要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认知能力和全面提升素质为主的转变;教学组织形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加强了综合与创新实验的比例;通过实用技能型培训与鉴定中心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从业能力;科学研究融于实验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培养科研创新思维起到重要的作用;依靠和调动学科科研优势,丰富和补充实验实习教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优势,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极鼓励与资助大学生科研创新以及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樊东,张艳菊,何付丽.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13(3):12-14.
[2]李保云,李志兰,周彦明,刘庆昌.构建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08
1.1 不良习惯。中职学生的不良性格、心理特征。这里所说的不良性格、心理特征,是指对学生完成学业具有阻碍作用的个体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性格、价值观、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
1.2 教师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教师权威、教师成功感的错误定位。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倡导发现教学,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3 学生生源。新生来源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初三毕业后,因文化成绩差升普高无望而进入职校;第二类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抱着学会技术早日就业的目的选择了职校;第三类是已在职校学习一段时间,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因某些原因又返回职校学习。其中既有应、历届初中毕业生,也有高中肄业生,生源来自全市各地,而大部分来自农村。这些新生之间的文化、思想、修养等素质有很大差异,参差不齐,而且往往都是同年龄段学生中的“三差生”。
1.4 普教到职教,学生角色的迁移。普教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即升学。职教的落脚点是要培养有一技之长,能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人才,即就业。学生在自身角色定位上还是以普教要求或者学习方法在要求自己,没有正确的以职业者的角色看待自己。
2 加强问题意识的举措
2.1 加强始业教育。在学生入学时就针对生源特点,采取系列措施:抓严暑期军事训练,进行职教形势与职业观教育,抓准专业思想教育,抓牢学习方法的改进,抓细心理健康教育,抓实校园文化建设与法纪教育,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2.2 加强职业需求素质培养。职业素质是学生主体从就业导向中孕育出来的职业运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生存性素质。从职业素质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问题意识培养:
2.2.1 合作能力。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只有学会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合作,积极发挥团队力量,个人智慧才能进发出火花来。
2.2.2 创新思维。让学生“戴着有色眼镜”审视文本知识,观察生活变化。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地认识专业,引发思维碰撞,活跃思维状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想观点生成的机会,让“传统说法”、“权威观点”、“标准答案”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形成个性化、自主性的专业思想价值体系。
2.2.3 职业理想。学生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甚至在就业后轻易放弃专业发展方向。
2.2.4 道德修养。要加强专业训练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标准。加强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守“诚信”原则。
2.3 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营造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与质疑灵感;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扩展学生的视野,结合市场实际,交给学生思维的技能;采用多样化方式评估学生学业成绩。
2.4 构建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对问题的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通过启迪和引导,使学生参与到分析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教学的开放首先需要思想的开放。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教育。
国家有关部门的查和预测显示:今后几年内,中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每年需要数增几十万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 万人;到2020 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3:30:45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这将对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建筑业、商业、交通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技能人才提供旺盛的需求。面对如此严峻的人才需求形式,高素质中职学生的培养就是个迫切的问题,而中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提高中职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研究》 ,1995年第10期,第10页
关键词: 生物技术;生产实习;质量;措施
Key words: biotechnology;production practice;quality of practic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77-02
0引言
生产实习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练兵场”。如何提高生产实习质量,充分发挥生产实习作用,推行生产实习改革,是新形势下摆在高校教学管理及专业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仅就陕西师范大学近几年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推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1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陕西师范大学从2001年起开设生物技术专业(非师范类),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包括参观见习和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历时八周。参观实习阶段,主要带领学生到一些现代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短期参观学习,汲取现代企业的科学经营理念,并熟悉科研机构的研究模式和工作流程。生产实习是整个实习工作的主体,涉及基地选择、队伍建设、教学和考核等多个环节。
1.1 实习单位的选择选择专业对口、技术力量雄厚、规模适当的实习单位是确保实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生产实习,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5个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各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1.2 组织形式生物技术专业的生产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之实习单位接纳能力及实习经费的限制,散点实习也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为了确保实习质量,参加散点实习的学生要提前作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监护人同意书、实习单位接收函等文件,方可进行实习。
1.3 实施过程
1.3.1 动员与准备实习前,教学院长和各带队教师将提前考察实习单位的运营状况和实习接纳情况。尽管有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但依然不排除会有企业因经营不畅而影响当年实习计划的顺利开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本年度实习计划,申请实习经费,并召开“生产实习动员大会”,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
1.3.2 实习实践实习实践是生产实习的主要阶段,耗时最长,细节最多。一般情况下,每个实习点安排10-15名学生和一位带队教师。实习单位将根据生产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带队教师与实习单位配合,协助学生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同时兼顾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确保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实习任务。
1.3.3 考核与总结实习考核是针对学生和带队教师进行的整体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由考勤表现、实习单位成绩、实习日志及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带队教师的考核则由学院、实习单位及学生三方共同评定,考评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其结果将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内容。实结包括小组总结和交流总结两个环节。小组总结在实习单位进行,由带队教师牵头,组织学生、指导教师及有关负责人员进行交流,及时客观地总结实习各项工作,并集中反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增进双方情谊,促进更为有效的实习合作。返校后的总结交流在各小组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交流不同实习点的情况,另一方面探讨目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思路和方法。
2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 实习经费紧张经费相对不足是高校生产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1]。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主要的实习方式包括住习和走习两种,由此产生的交通、伙食等费用由学生、学校及实习单位共同承担。为此,学校每年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生产实习,但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价需求,从而给生产实习的顺利推进设置了障碍[2],而如何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就成为生产实习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2.2 实习人数逐年增多与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相比,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生产实习带来了同样严重的问题。每年需要进行生产实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配套经费,而实习单位的接收规模却因近两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单位甚至不愿再接收生产实习学生。
2.3 实习时间有限我校生产实习时间为八周,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此期间了解公司或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掌握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参与生产劳动和经营管理。但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实习时间太短,现有的时间只够保证学生入门,基本没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如此一来,学生没有真正生产实践的体验,而实习单位更是抱怨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3]。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
2.4 实习效果不佳企业经营的主旨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与生产实习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以GMP制药企业而言,一般在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都有严格的作业规范,企业员工尚且需要花费三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而实习学生理论知识尚不稳固,实践经验缺乏,因此也绝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范的操作过程,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降低生产效益。面对这种现状,企业接纳生产实习的热情势必不高,而学生由于不受重视,积极性也屡屡受挫,生产实习的质量亦被大大削弱[4]。
3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3.1 进一步加强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在生产实习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为此,学校、学院及教研室等部门高度重视生产实习的重要作用,特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生产实习工作条例》,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依照《条例(简)》要求,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由院系、教务处和实习单位三方协调组织开展。对于学院而言,要成立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拟订实习计划、选择实习单位、选派带队教师、做好实习动员、实习检查、实结、实习档案建立等各项工作。教务处作为直接管理部门,需要在协调学院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生产实习规范;监督实习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并协同财务处审核实习经费开支情况;在实习结束后,积极开展先进集体及个人的表彰工作;配合院系建立和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合作。在实习单位,成立由单位主管领导、指导教师及带队教师组成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安排学生食宿,提供上岗机会,协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组织相关的经验交流活动,解决实习中的具体问题,并最终完成实习成绩评定,建立实习工作档案。实践证明,只有学院、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协同管理,才能真正确保实习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
3.2 建立综合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全面的考核体系可以客观地评价生产实习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提供参考[5]。经过几年的生产实习实践,我们不断改进实习考核方式,将实习过程与实习成绩有机结合,力图使考核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实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见表2。
3.3 建立多样化的实习模式随着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往单一的实习模式已无法适应生产实习的需要,迫切需要出台多样化的生产实习模式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3.3.1 集中实习与散点实习并举生物技术专业的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实行与散点实习并举的模式[6]。散点实习打消了部分学生在兴趣、择业等方面的顾虑,同时也缓解了实习单位接收能力有限的矛盾,形成了各取所需的实习局面,明显促进了实习质量的提升。经过实践,散点实习单位同样能够达到专业实习要求,同时由于接收学生人数少,学生反而能够更加认真和高效地完成实习任务;而个别学生如果表现突出,还有望留在实习单位工作,也成为解决学生就业的一种有益探索。
3.3.2 大力推广研究型实习研究型实习并不等同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更不是违背了生产实习初衷,而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学生可在科研院所了解科研工作的完整流程和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可以加强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实习氛围中,体会浓厚的科研气氛,学习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为今后有志于在科研岗位工作和深造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
3.3.3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生产实习平台产学研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7]。积极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将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先后组建了“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以中药材生产和开发利用为主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国内各大中药制药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也以此搭建了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良好平台,同期建立了几个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见表1),确保了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学院还将在实习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创建更多具有专业优势特色的实习基地。
3.3.4 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生产实习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生产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以针对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课题,可以是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也可以是优化生产过程等,形式不拘[4]。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热情,同时也有可能为企业解决某些生产实际问题。这种实习模式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学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产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元元,高俊敏,赵春平等.环境工程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411-711.
[2]陈旺生,任大军,刘红.大学工科生产实习的现状和思考[J].吉林教育,2008(19):28-29.
[3]董超俊.大学生生产实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1(3):83-84.
[4]余龙江等.新形势下本科生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08,(5):21-24.
具体而言
(1)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大学生的创业过程非常艰难且成功率低,分析其因素,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深入实际调查发现更主要的是创业服务体系的实践环节最为关键。因此,本文侧重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目的是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成功率。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实践环节
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实践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学校、企业、政府三类部门。高校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最关键的是一方面在校内建立实践基地,一方面在校外建立实践或实习基地,在校期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其实现创业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企业要做的主要是政府与学校之间需要的实践桥梁,即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实习,企业提供实习基地等条件,一方面大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开始创业需要企业提供必要的相关帮助。政府要做的主要在大学生走入社会进行创业的支持和整个创业过程中的扶持、帮助,具体体现为,是创业实践的资金提供、指导、创业实践过程的帮助。
弄清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环节中不同阶段的困难和要求,以调动和协调高校、企业、政府等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其作用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
二、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很注重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但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校内培训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所需的实践一方面表现为创业的模拟;另一方面是创业实践基地的参观实习;目前高校大多是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理论认识进行专门的探讨和研究,所需要的实践环节的训练做的不到位。再者高校实践中还应该有的是市场调研做的就更欠缺了。深入了解发现大多数高校,创业实践模拟仅表现为几场创业知识竞赛,创业设计比赛,这样的活动只是一少部分学生能有机会参加。不很实用的实验室,主要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的程序,让学生演练一遍,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熟悉了创业的流程而已。
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成才起到了学校课堂无法达到,难以发挥的作用。但此实践环节存在严重的问题,首先有的企业单位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实践基地的重要意义,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担心影响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秩序,没有安排具体工作,学生实践就是形式。第二,学生在某个部门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也是应付而已,老师怕麻烦或怕帮倒忙也不让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即使让学生参与了,也只是做表面的工作。大学生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满意的或必要的培养和训练。
政府提供的政策、服务、信息和税收支持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更为重要的一部分。政府虽然制定了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但落实的不够好,最主要是没能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如政府设立创业贷款制度,能成功获得创业贷款的案例很少。各级政府有限的投入,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广大学生创业的需求,即使创业起步很好,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由于对市场缺乏判断和处理能力不强,致使创业夭折。
三、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实践环节的完善
(一)高校要上好创业实践课,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首先,要有专项经费。学校投入的创业教育经费,一是培训所需创业教育的老师;二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各种实践活动。其次,培养专业化创业师资队伍至关重要。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拥有的创业知识基本上是培训或自学,没有实际创办和经营企业的经历和经验。学校一是应切实提高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的地位,想方设法制定制度和措施家以保证其地位;二是建立优秀创业者兼职教师制度,以聘任制,聘请成功企业家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担任创业导师。再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或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实战场。创业园或孵化基地高校可独立建设,也可高校与企业联手建设。创业园或孵化基地既是毕业生创业摇篮,也是企业的人才摇篮,这是多方受益的完全有利社会发展的创业实践基地。
(二)企业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作用,为自己和社会培养人才。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是校企合作最好的平台,都要有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对企业而然可以为其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长远看企业是最大的受益方。政府应该制度规定某些企业与高校合作设基地。
(三)政府要发挥全方位协调整合作用,真正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政府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主要领导直接管,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且明确到人具体负责,提供真管的保证。其次,政府应制度规定某些企业和由校资产经营公司对学生注册的公司进行投资。再次,建立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中心。最后,还要细化完善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障政策,既可以解除创业者后顾之忧,又可以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政府通力合作和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一系列服务体系就会越来越完善,就能做到全面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使其创业从梦想变为现实,最终实现总理所说的:“创业不仅可以改变大学生的命运,可以改变企业的命运,而且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范海昌.完善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9).
[2] 王化深,孙文博,梁英.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3] 刘军,查直.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设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