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7 14:44: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89-02

0 引言

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要确保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

1 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传统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过去,我们曾经或正在以经济增长论发展,或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将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这种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片面关注的结果必然造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生态系统的失衡,使生态环境自有的生命支持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导致生态资源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稀缺资源,甚致造成环境灾难。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在造成自然环境不可逆转性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生态支持能力和服务功能,使生态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环境影响的滞后性使我们目前无法准确测定人类距离全球生态极限还有多远,但我们却清楚地看到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灾难,伴随着人类跨入了21世纪,成为新世纪的难解之结,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地或的界线。

经济系统的失衡,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降低,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引起恶性竟争。其实发展即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实现经济与文化、政治和环境的相互协调,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和价值性,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繁荣。

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部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社会层面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特征是:把整个社会作为循环经济的整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负担最小化,把全社会建成循环型经济社会。

篇(2)

关键词:城市会展品牌;构建与定位;创新策略

随着现代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与会展品牌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一些知名的会展品牌甚至已经成为了城市的象征和代表。人们如一提到广交会就联想到广州,一提到冰雪节就联想到哈尔滨。城市与会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某一会展品牌的发展可以带动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繁荣又为会展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推动着城市与其会展品牌的共同发展。因此,能不能培育、如何培育知名会展品牌是很多城市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阐述了个人见解,供希望发展会展经济的城市决策者们参考。

一、城市会展品牌构建:认识先行

每个城市都应有其独特的会展品牌,但是培育一个知名的会展品牌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既要有正确的认识、有利的条件、还要有科学的运作,哪一方面有缺陷都不可能成功培育出会展品牌。从认识上讲,培育会展品牌就必须了解城市会战品牌的基本特征、成功要素及发展趋势等。

(一)城市会展品牌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许多国内外城市会展品牌的创建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比较后得知,城市会展品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为指导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规模性。规模效应是会展品牌的明显特征。在短短几天的展览期间,展览会几乎将整个参展相关行业浓缩于展厅之内。在德国,每年举办的国际贸易展览有130多个,展出面积690万平方米,参展商17万,参观商逾千万,仅成立于1947年的汉诺威博览会展出面积就达310000m2。在我国,虽然现有城市会展品牌还较少,而且品牌知名度还较弱,但世博会、汽车展等已为大众熟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展会的规模效应所产生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2.专业性。以往综合性的博览会已逐渐被代表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专业博览会所取代,会展品牌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一方面,会展品牌的专业性表现为会展内容的主题化;另一方面,会展品牌的专业性还表现为配套服务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不仅要求现场的服务内容全面、运作高效,还要求会展公司从市场营销、展会形式、项目组织到人员安排等整个运作过程都要针对会展的主题来完成。

3.权威性。会展品牌一般都得到了业内权威协会或代表企业的大力支持。如德国于1907年成立的“德国经济展览和博览委员会”(AUMA),它是由参展商、购买者和博览会组织者三方面力量结合而成的联合体,以伙伴身份塑造市场;而法国则由主要的展览公司共同组织了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它是一个商会和政府牵头组织的民间团体,任何一家展览公司都可申请加入,但对于同一个专题的展会只接纳一个会员,而且优先接纳质量最好的展会。会展品牌的运作大多取决于这些行业协会和业内主要企业的合作,无形中使自身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得到了增强。

4.前瞻性。会展品牌的前瞻性主要表现为它始终走在参展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它不仅能够提供几乎涵盖参展行业市场的所有专业信息,而且能代表行业的发展趋势,引导行业的发展方向。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观众能在展会中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更扩充了信息的价值含量,使观展者不仅对行业的发展现状,更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较大程度的把握,由此提高了展会自身的影响力。

5.互动性。为了更好地宣传品牌,强化品牌,城市会展品牌非常注意与旅游、文化、媒体等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合作,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式发展。如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一开始就注重旅游业的全程参与,采用整体营销的战略,仅针对游客就做了八次市场调研。此次世博会共吸引了108个国家,4200万人次的参展者和旅游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城市会展品牌的成功要素

城市会展品牌的成功打造需要把握好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对于不断深化城市会展品牌的内涵,提升其知名度并扩大影响力意义重大。

1.主题的提炼。城市会展品牌的成功打造必须要提炼出特色化和个性化的主题,要善于挖掘会展品牌的魅力与优势,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会展品牌。会展品牌主题的提炼应以品牌个性、品牌文化和品牌价值为依据。其中会展品牌个性是针对其自身特色而言的,会展品牌文化是针对其所在城市的文化而言的,会展品牌价值是针对它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而言的。

2.项目的策划。在对会展品牌的主题进行提炼的基础之上,还需要不断策划出紧扣主题的会展项目。主题是会展品牌的核心,项目是会展品牌的载体。城市会展品牌的成功构建需要主题与项目的完美结合,主题引导项目活动的策划方向,项目反映主题的核心内涵。

3.品牌的营销。在准确提炼会展主题、合理策划会展项目的基础之上,还需通过一些恰当的形式将城市会展品牌展示出来并推广出去,即会展品牌的营销。它包括通过宣传口号、形象标志和宣传手段来进行营销,具体体现在会展名称策划、形象标志设计、宣传用品规划和品牌广告创意四个方面。城市会展品牌的成功营销,直接决定了会展品牌的内涵与载体能否正确地展现出来。

(三)城市会展品牌构建的发展方向

目前,会展领域的品牌竞争也越演越烈,成功培育并有较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会展品牌必须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于是在城市会展品牌构建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四大发展方向。

1.个性化。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要体现出城市独特的个性,只有这样会展品牌的吸引力才是持久的和无可比拟的。如北京市政府树立了将北京建设成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和世界著名的会展中心,当然北京市是首都,其个性特色显而易见。所以,北京市会展品牌的构建应依托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优势,打造出个性鲜明的会展品牌,当其会展品牌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应当体现出北京和中国的特色。

2.精品化。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还应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将会展品牌创建成独一无二的精品会展品牌。以广交会为例,单年会展规模稳居世界第三,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展”。这一会展品牌逐渐走向精品化,而且也在日益与世界会展业接轨。如第97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10个国家和地区的195464位采购商到会,世界零售商250强中有71家公司参加了本届广交会,其中排名前50强的零售商中有25家到会采购。

3.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及其长远发展一定要以国际化为最终发展目标的。以上海会展品牌为例,上海市可谓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兼备,同时大量国外会展品牌首先上海登陆,其会展品牌的构建目标必定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

4.规范化。城市会展品牌的不断发展直至最终得到广泛的认可,还需要将其规范化。只有将会展品牌规范化,其服务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是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之一,它是国际展会的资格认可机构。该组织负责对申请加入其协会的展览项目和其主办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查,由于有了这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资质评估制度,UFI资格认可和UFI使用标记就成了品牌展览会的重要标志。

二、城市会展品牌培育需运作科学

(一)城市会展品牌的科学定位

在对城市会展品牌的基本特征、成功要素及发展方向有了明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培育会展品牌,首先是要科学定位,明确其发展目标并在市场中确立合适的位置。一般而言,城市会展品牌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定位。一个成功的会展品牌必须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主题理念,这个主题理念是对整个会展活动的目的、功能、性质、作用等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所以,一个成功的主题定位必须遵循目标性原则、包容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功能定位。会展品牌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换言之就是每一个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都能发挥作用,这就是会展功能。一些国内学者将会展功能进行了概括,形成会展功能,即展览功能、形象宣传功能、经济辐射功能、商务洽谈功能、旅游拉动功能、城市建设功能、吸引投资功能和系统整合功能。然而会展品牌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功能的面面俱到,而是对所有功能进行系统定位,强化和突出其中某些功能元素来提升整个功能体系,最终实现会展运营目标。

3.项目定位。会展项目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形式具有其自身的项目特色,主要表现在服务目标性、项目关联性、客户广泛性和效益综合性四个方面。会展品牌的项目定位与一般会展活动的区别突出表现在提供高品质的客户服务,通过提升服务品质来提升整体项目层次。

4.市场定位。会展品牌总能代表某一行业发展的最前沿,能够做到这一点,取决于具有战略性、超前性的市场定位。会展品牌的市场定位关键在于瞄准潜力市场,凸显品牌特征。同时,会展品牌确定目标市场后,在实施营销策略时,要宣传推广其会展主题的前沿性,稳固其行业地位,并且通过各种互动活动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会展氛围。

5.价值定位。尽管会展品牌主要针对的是高端市场,但是其价值层面不是单一的产品层面,任何参展商或观众参加会展活动不仅仅是寻找单纯的产品,而是有不同的价值诉求。会展品牌在进行价值定位时就要关注于这些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价值取向。

(二)城市会展品牌构建的创新策略

城市会展品牌的形成与持续发展还需要探索出符合城市某一会展品牌的发展策略。通过对一些城市会展品牌的发展过程和成功经验的分析,本文认为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可以采用以下创新策略:

1.以特色的项目确定品牌定位。城市会展品牌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特色的会展项目,一方面会展市场的需求指引着会展项目的策划与品牌定位,但另一方面特色的会展项目也引导着市场消费和管理决策。所以,城市在打造会展品牌的这一过程当中要对整个会展市场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市场设计出富有特色的会展项目,最终形成城市会展品牌独特的定位。

2.以卓越的品质奠定品牌价值。产品和服务是品牌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品质是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现。由此可见,城市会展品牌必定拥有卓越的品质,这样才能形成品牌,甚至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城市会展品牌卓越的品质必定能为顾客带来丰厚的品牌价值,同时也为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带动效应。

3.以良好的关系树立品牌形象。城市会展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正是因为会展业的带动作用,使得它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利益群体,包括政府机关、参展商、观众、会展企业、媒体、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因此,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还需要处理好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良好的关系来树立城市会展的品牌形象。

4.以有效的营销扩大品牌影响。通过前面这些策略,城市会展品牌形象已经基本确立起来了,然而城市会展品牌的持续发展,还需要对已经成功构建的城市会展品牌采取有效的营销方式,来推广会展品牌并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可以采用三维营销方式来宣传会展品牌,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会展营销策略,在不同的地域采用不同的会展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会展营销策略。

5.以先进的技术支持品牌创建。要通过一些有形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无形的会展品牌形象塑造和价值的形成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宣传会展品牌的相关信息,吸引参观商和观众前来,通过一流的物流技术来为参展商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展技术来为参展商提供相应的布展服务,将先进的技术与优质的服务贯穿到会展品牌构建的全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马勇.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与创新对策[J].中国展会,2002(3).

篇(3)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积淀而成的,反映了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状况,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特征的文化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政治作用,既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活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得不到妥善保护,一些珍贵实物资料流失海外;一些民间文学和工艺美术被盗用或掠夺式地粗暴使用;许多传统科技被国外无偿使用,甚至有的被他人在国外申请了商标、专利保护,反过来限制我国的正当使用。这就对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使其走向市场,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传承性、实践性、活态性、开放性的特征。无形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从而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传承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个群体或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传承积淀下来的。具而言之,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只有经过历史的演进,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种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为其传承创造良好的氛围,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使之能够延续、传承。实践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表达其喜庆、欢乐、悲哀、痛苦等情感的形式,其中凝结着各个群体或者团体的文化旨趣。此项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应以实践为基础。活态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它依附于特定的国家、民族、族群、地区或者个人而存在和发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首先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其次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土壤,使之在这样的土壤上、这样的环境里延续下去。开放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上述各项基本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既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文化,也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但最有效的发生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这样可以避免遭到破坏。

3、产业化的含义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发展而来的。产业,是对能够带来增加值(附加值)的社会经济的总称,是国民经济的载体。产业化,即指如何将一种理念、想法、需求、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产品,然后进入市场,拥有买方市场,进入营销体系,实现利润的过程。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简单而言就是全面的市场化,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与资金有密切关系;以盈利为目的。如提到文化产业,不再是指阅读小说、欣赏影视作品等文化形式本身的内容,而是指通过小说、电影的市场运作来实现利润的过程。

4、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效果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创新。要保持传统,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发展传统。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然而,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传承并不意味着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味性、原生态。因为在现代生活中,作为文化资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实现了资本的物态转换,在当代背景下有效发展,才能延续和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与身份,并有效拓展自身的作用空间。只有创新,才能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随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静态的保存方式无法体现它的文化内涵,最终只会让它在无声无息中消亡。通过开发再利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实现管理、开发、保护一体化,将会极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避免遭到破坏。

5、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途径

篇(4)

每个城市都应有其独特的会展品牌,但是培育一个知名的会展品牌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既要有正确的认识、有利的条件、还要有科学的运作,哪一方面有缺陷都不可能成功培育出会展品牌。从认识上讲,培育会展品牌就必须了解城市会战品牌的基本特征、成功要素及发展趋势等。

(一)城市会展品牌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许多国内外城市会展品牌的创建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比较后得知,城市会展品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为指导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规模性。规模效应是会展品牌的明显特征。在短短几天的展览期间,展览会几乎将整个参展相关行业浓缩于展厅之内。在德国,每年举办的国际贸易展览有130多个,展出面积690万平方米,参展商17万,参观商逾千万,仅成立于1947年的汉诺威博览会展出面积就达310000m2。在我国,虽然现有城市会展品牌还较少,而且品牌知名度还较弱,但世博会、汽车展等已为大众熟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展会的规模效应所产生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2.专业性。以往综合性的博览会已逐渐被代表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专业博览会所取代,会展品牌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一方面,会展品牌的专业性表现为会展内容的主题化;另一方面,会展品牌的专业性还表现为配套服务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不仅要求现场的服务内容全面、运作高效,还要求会展公司从市场营销、展会形式、项目组织到人员安排等整个运作过程都要针对会展的主题来完成。

3.权威性。会展品牌一般都得到了业内权威协会或代表企业的大力支持。如德国于1907年成立的“德国经济展览和博览委员会”(AUMA),它是由参展商、购买者和博览会组织者三方面力量结合而成的联合体,以伙伴身份塑造市场;而法国则由主要的展览公司共同组织了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它是一个商会和政府牵头组织的民间团体,任何一家展览公司都可申请加入,但对于同一个专题的展会只接纳一个会员,而且优先接纳质量最好的展会。会展品牌的运作大多取决于这些行业协会和业内主要企业的合作,无形中使自身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得到了增强。

4.前瞻性。会展品牌的前瞻性主要表现为它始终走在参展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它不仅能够提供几乎涵盖参展行业市场的所有专业信息,而且能代表行业的发展趋势,引导行业的发展方向。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观众能在展会中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更扩充了信息的价值含量,使观展者不仅对行业的发展现状,更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较大程度的把握,由此提高了展会自身的影响力。

5.互动性。为了更好地宣传品牌,强化品牌,城市会展品牌非常注意与旅游、文化、媒体等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合作,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式发展。医学论文如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一开始就注重旅游业的全程参与,采用整体营销的战略,仅针对游客就做了八次市场调研。此次世博会共吸引了108个国家,4200万人次的参展者和旅游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城市会展品牌的成功要素

城市会展品牌的成功打造需要把握好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对于不断深化城市会展品牌的内涵,提升其知名度并扩大影响力意义重大。

1.主题的提炼。城市会展品牌的成功打造必须要提炼出特色化和个性化的主题,要善于挖掘会展品牌的魅力与优势,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会展品牌。会展品牌主题的提炼应以品牌个性、品牌文化和品牌价值为依据。其中会展品牌个性是针对其自身特色而言的,会展品牌文化是针对其所在城市的文化而言的,会展品牌价值是针对它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而言的。

2.项目的策划。在对会展品牌的主题进行提炼的基础之上,还需要不断策划出紧扣主题的会展项目。主题是会展品牌的核心,项目是会展品牌的载体。城市会展品牌的成功构建需要主题与项目的完美结合,主题引导项目活动的策划方向,项目反映主题的核心内涵。

3.品牌的营销。在准确提炼会展主题、合理策划会展项目的基础之上,还需通过一些恰当的形式将城市会展品牌展示出来并推广出去,即会展品牌的营销。它包括通过宣传口号、形象标志和宣传手段来进行营销,具体体现在会展名称策划、形象标志设计、宣传用品规划和品牌广告创意四个方面。城市会展品牌的成功营销,直接决定了会展品牌的内涵与载体能否正确地展现出来。

(三)城市会展品牌构建的发展方向

目前,会展领域的品牌竞争也越演越烈,成功培育并有较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会展品牌必须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于是在城市会展品牌构建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四大发展方向。

1.个性化。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要体现出城市独特的个性,只有这样会展品牌的吸引力才是持久的和无可比拟的。如北京市政府树立了将北京建设成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和世界著名的会展中心,当然北京市是首都,其个性特色显而易见。所以,北京市会展品牌的构建应依托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优势,打造出个性鲜明的会展品牌,当其会展品牌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应当体现出北京和中国的特色。

2.精品化。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还应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将会展品牌创建成独一无二的精品会展品牌。以广交会为例,单年会展规模稳居世界第三,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展”。这一会展品牌逐渐走向精品化,而且也在日益与世界会展业接轨。如第97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10个国家和地区的195464位采购商到会,世界零售商250强中有71家公司参加了本届广交会,其中排名前50强的零售商中有25家到会采购。

3.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及其长远发展一定要以国际化为最终发展目标的。以上海会展品牌为例,上海市可谓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兼备,同时大量国外会展品牌首先上海登陆,其会展品牌的构建目标必定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

4.规范化。城市会展品牌的不断发展直至最终得到广泛的认可,还需要将其规范化。只有将会展品牌规范化,其服务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是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之一,它是国际展会的资格认可机构。该组织负责对申请加入其协会的展览项目和其主办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查,由于有了这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资质评估制度,UFI资格认可和UFI使用标记就成了品牌展览会的重要标志。

二、城市会展品牌培育需运作科学

(一)城市会展品牌的科学定位

在对城市会展品牌的基本特征、成功要素及发展方向有了明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培育会展品牌,首先是要科学定位,明确其发展目标并在市场中确立合适的位置。一般而言,城市会展品牌的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定位。一个成功的会展品牌必须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主题理念,这个主题理念是对整个会展活动的目的、功能、性质、作用等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所以,一个成功的主题定位必须遵循目标性原则、包容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功能定位。会展品牌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换言之就是每一个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都能发挥作用,这就是会展功能。一些国内学者将会展功能进行了概括,形成会展功能,即展览功能、形象宣传功能、经济辐射功能、商务洽谈功能、旅游拉动功能、城市建设功能、吸引投资功能和系统整合功能。然而会展品牌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功能的面面俱到,而是对所有功能进行系统定位,强化和突出其中某些功能元素来提升整个功能体系,最终实现会展运营目标。

3.项目定位。会展项目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形式具有其自身的项目特色,主要表现在服务目标性、项目关联性、客户广泛性和效益综合性四个方面。会展品牌的项目定位与一般会展活动的区别突出表现在提供高品质的客户服务,通过提升服务品质来提升整体项目层次。

4.市场定位。会展品牌总能代表某一行业发展的最前沿,能够做到这一点,取决于具有战略性、超前性的市场定位。会展品牌的市场定位关键在于瞄准潜力市场,凸显品牌特征。同时,会展品牌确定目标市场后,在实施营销策略时,要宣传推广其会展主题的前沿性,稳固其行业地位,并且通过各种互动活动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会展氛围。

5.价值定位。尽管会展品牌主要针对的是高端市场,但是其价值层面不是单一的产品层面,任何参展商或观众参加会展活动不仅仅是寻找单纯的产品,而是有不同的价值诉求。会展品牌在进行价值定位时就要关注于这些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价值取向。

(二)城市会展品牌构建的创新策略

城市会展品牌的形成与持续发展还需要探索出符合城市某一会展品牌的发展策略。通过对一些城市会展品牌的发展过程和成功经验的分析,本文认为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可以采用以下创新策略:

1.以特色的项目确定品牌定位。城市会展品牌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特色的会展项目,一方面会展市场的需求指引着会展项目的策划与品牌定位,但另一方面特色的会展项目也引导着市场消费和管理决策。所以,城市在打造会展品牌的这一过程当中要对整个会展市场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针对目标市场设计出富有特色的会展项目,最终形成城市会展品牌独特的定位。

篇(5)

第一步,分类梳理史实。

这是归纳的基础。因为史实浩如烟海,只有依据学习目的将具体史实进行归类整理,才可能进行第一步的研究。在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时,归类整理的方法是,把同一时期、相同性质的重要史实排列在一起,或者按史实的基本分类(如政治类、经济类、思想文化类等)将同类重要史实排列在一起。例如,在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时,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等史实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变法运动等史实归于政治类;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经济的发展等史实归于经济类;把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史实归于思想文化类。

第二步,分析得出每一类史实的本质特点。

任何一类史实或一个史实都有若干特点,为了最终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就要找出其本质的内容,分析得出其本质特点。仍以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为例,在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的瓦解,私田的出现,各国通过变法将封建土地私有制合法化进而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等史实,总结出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了井田制,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以根据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等史实,总结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奴隶制瓦解,封建统治确立,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的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变化和政治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密切相关的。

篇(6)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格守信义、信用和信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可以说,现代社会是诚信经济的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如果正视社会现实,就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存在较为普遍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设想我国当代社会诚信机制建立与完善的途径。

    一、我国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诚信的传统,

二、我国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正在快步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但是,我们在承认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即诚信缺失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虚假信息问题、个人信用缺失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为什么会在当前情况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呢?对应传统社会的诚信社会机制,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市场经济加速了社会流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打破了熟人交际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社会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它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熟人交际圈,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是在生人中进行的。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职业之间的流动、职位之间的流动、职业地域和生活地域等的流动,并且这些流动速度呈加速趋势。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短暂性,人们之间虽然交往的数量增加了,但熟识程度却降低了。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表现出功利性和间接性,以感情维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初级群体逐渐衰落。农村地区的村落有逐步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地理位置上的概念,左邻右舍的人们之间有可能互不相识和互不交往。可见,传统社会靠熟人去维护社会诚信的机制,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第二,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功利性经济,它以利益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经济利益,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这样,便出现了与市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如尊重个人利益、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平等,等等。这些道德观念有益于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活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按照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看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人虽然仍有着对物的依赖性,但终归已是独立性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个性、主体性、情感、个人利益等压抑了许久的人性被重视起来,个体摆脱了原来的束缚,追求民主、平等便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所以,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性,考虑、追求经济利益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个体的权利。但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对金钱的追逐,为金钱所左右,利欲熏心,就会导致“唯利是图”,成为金钱的奴隶。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就占据了一些人的思维空间,使社会诚信受到严重冲击。可见,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传统社会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价值观已被市场经济的商品意识、利益观念所代替,用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现代社会中这些利欲熏心之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法制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新 编辑 

三、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对当代社会诚信的启示

    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来消除今日社会的诚信危机,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建立与完善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第一,加强社区建设,营造类似于“熟人社会”的氛围,增强社会监督。

篇(7)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通过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提升、推动区域经济清洁发展、产品的低碳开发的发展模式。当前,人类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发展阶段之后,面临着诸如地球两极冰川融化、地球温度升高、气候异常等等环境问题,只有改变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才能拯救地球家园。低碳经济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引导人类逐渐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并研发高效利用能源的技术,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就能源结构而言,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高碳排放量的煤炭为主要特征,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正在加速推进,加之技术和设备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发展低碳经济,将相应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同时,也会大力开发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将会带动一批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都可以创造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从而在整体上拉动经济的增长。世界上很多企业和国家已经尝到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甜头,尤其是一些新能源企业。以日本为例,该国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制约因素

1.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煤炭我国工业经济的主要依靠能源,同一单位煤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左右。在这一能源结构的制约下,加之这一能源消费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改变,这对我国减少减少单位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上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有着直接的正关联。我国目前仍旧以粗犷的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各种能源应用的水平和技术都比较低,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单位能耗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3.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但是,从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产业链和国际分工的低端。随着大量“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内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和扩张,还给国内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在一些主要的出口贸易产品钟,其在出口的过程中带走了大约13.4%的国内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的14.4%。

4.技术水平低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我国目前引进先进技术,主要渠道还是商业化的。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挤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对我国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1.在战略上高度重视

我国应该高度重视并且向低碳经济类型转换。各级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渗透到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当中,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做好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政府要提供大力的支持和倾斜。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低碳经济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培养和树立公众的环境权意识,促进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2.培育新型产业

打造生态工业――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3.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选择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财政、信贷等多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予以大力鼓励,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与此同时,要重点关注其他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企业集中将高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作法。

4.优化能源结构,拓展新能源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对现有能源结构,加快开发新能源,逐步将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降低,继续推进核电、水电设施的建设;加大投资清洁风力发电和高效率的发电机组,积极发展风力发电;积极开发氢能,推进氢燃料电池、氢发动机技术的研究;积极开展生物质燃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全面展开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其他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明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31)

[2]崔淑娜.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0(6)

篇(8)

国家财政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

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

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

③债务收入。

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哪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

(1)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分为: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

①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

②财政盈余:收入>支出,;

③财政赤字:收入

4、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占有或消费的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越多,意味着国家可以更好行使国家职能(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等)。当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各方面分配比例合理前提条件下,这一说法才能够成立。但是不能够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征税与纳税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有国就有税--税收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②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理解区分)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篇(9)

一、客源市场基本特征调查统计

1.客源地构成调查统计

此次调查统计显示,来绵旅游的游客主要以省内游客为主,占到了92.04%,省外的游客只有7.96%,主要来自重庆、上海、山东、海南、湖南、河南及广东地区。来绵旅游的省外游客大多是九环线过客,并非直接以绵阳市旅游景区为目的地。有少数省外游客以绵阳为唯一目的地多是以探亲和商务为由。在省内游客中,来绵的以绵阳本地区为主,占到56.93%,其次是成都及与绵阳交界的德阳、遂宁、广元、阿坝州五个地区,游客所占比例分别为15.93%、7.08%、2.06%、0.88%、0.29%。以成都为中心,按照四川5大经济区划分,川东游客离绵阳距离最近占到4.13%,川南和川西地区次之,分别为3.86%和0.88%。

2.游客性别构成调查统计

在回收的476份问卷调查中,女性占调查人数的44.8%,男性占55.2%,男性所占比例是女性的1.23倍。

3.游客年龄结构调查统计

调查显示,来绵游客年龄构成中14岁以下、15―24岁、25―44岁、45―64岁、65岁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6.30%,25.79%,55.30%,11.17%,1.44%。

4.游客文化程度调查统计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来绵游客具有大专或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占55.5%,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2.7%,研究生占8.2%,初中以下的占13.6%。此外,初中以下文化的游客有60%是中小学生,1%是老年人,另有39%属于中青年人。

5.游客职业构成调查统计

按照职业来分,来绵游客主要包括了学生、教师、企事业管理人员、公务人员、服务销售人员,其比例分别为22.70%、12.90%、11.50%、11.20%和9.70%。

6.游客家庭收入状况调查统计

从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的收入调查发现游客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8.3%,其中20.1%为学生,一部分为离退休职工及农民。可支配收入在500―1000元的占16.5%,1001―2000元的占32.5%,2001―3000元的占12.6%,3000元以上高收入人群次之占10.10%,多属于豪华型游客或自驾车游客。

二、客源市场基本特征调查分析

1.客源地构成分析

统计分析,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绵阳以北,面临世界自然遗产九寨-黄龙景区的威胁与挑战,以东面临广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剑门关的威胁,以南有成都、乐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乐山-峨眉山景区和国家4A级名胜区蜀南竹海的威胁,以西有海螺沟及蜀山之王的贡嘎山景区。依赖于九环线只是一个策略,只有提高景区的等级及品位,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游客性别构成分析

统计中,男性比女性多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生态旅游景区多为山地,体力消耗较大,因此男性游客居多;二是女性游客多喜欢以购物为主的旅游景区;三是问卷调查填写过程中造成的误差,一般女性不愿填写,让男性代填。该结果说明在绵阳市生态旅游市场上还需加强对女性客源市场的宣传,针对女性市场开发相应的产品。

3.游客年龄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调查表明青年人是最主要的人群,占92.26%,而中小学生市场以及65岁以下的中老年市场比例很小,只有7.74%。说明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市场上还需加强对老年客源市场和青少年客源市场的宣传,并开发相应的产品。

4.游客文化程度分析

从调查来看,绵阳生态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生态旅游产品要加强其文化内涵建设,以满足高文化旅游者的需求。

5.游客职业构成分析

由于调查时间在暑假,故游客多以学生、教师为主,因此在暑假和寒假期间,绵阳市生态旅游景区市场可以针对教师和学生开发专项产品。

6.游客家庭收入分析

游客可支配收入在500―3000元之间占61.6%,说明绵阳市生态旅游市场以一般工薪阶层为主,他们对价格可能比较敏感。收入在3000元以上这部分游客消费能力强,但眼光较高,喜欢到知名景区、景点旅游,因此绵阳市生态旅游要吸引这批高消费游客,还需增强景区吸引力,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产品。

三、总结

绵阳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客源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努力拓展省外客源市场、女性市场、老年市场、白领市场以及3000元以上游客市场,并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规范旅游服务,提升景区档次和品味,加强景区文化内涵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促进绵阳市生态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正秀,周晓平.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1-4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邯郸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优势与不足

坚实的经济基础是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强大动力。所谓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承担区域金融、贸易以及生产等多种功能,作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中心,具有强大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

(一)邯郸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优势。区域中心城市有其内在的、固有的、有别于其他类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国际国内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研究表明,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普遍体现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高效益等基本特征。区域中心城市的特征突出表现在:其一,它是现代产业的聚集中心,其综合经济实力强,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很高;其二,它是区域内的现代商贸服务中心;其三,它是区域内现代交通信息中心,因其所处地理位置优越,需要具备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其四,它是现代科技研发中心。具备上述基本及突出特征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即能够通过聚集和扩散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与其周边城市以及经济腹地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具备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基础条件,一是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的产业基础。经过了几十年的打造,邯郸的支柱产业实力已较雄厚,全市2007年GDP达到了1,609.5亿元,对今后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了支撑;二是具有产业聚集的区位优势。(图1、图2、图3)

邯郸有冶金、煤炭、电力、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219.1亿元,第二产业839亿元,第三产业55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16.4%和15.6%,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6∶52.1∶34.3。从现在的产业结构看,仍需继续加强邯郸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煤化工、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目前邯郸市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不足。应清醒地认识到,邯郸目前离区域经济中心的标准还有相当大差距,经济总量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建立。如图1~3所示,2005~2007年邯郸GDP占中原经济区的比例分别是20%、18%和17%且有下降趋势。另外,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要素瓶颈制约严重、组合和利用生产要素能力较弱,产业聚集核心竞争能力和要素配置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滞后,进而导致产业链竞争力不足、就业压力很大、区域一体化水平还不高,等等。这些使邯郸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正在制约着邯郸建设区域经济中心。邯郸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任重而道远,差距是全方位的,而机遇却很可能是短暂的。但差距也是潜力,只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差距,邯郸的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就会登上新水平,步入新境界。

二、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中心建设

(一)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联系被称为产业关联。由于这种关联关系,各产业得以在经济活动中互相依存和互动发展。产业关联的方式可以分为前向关联关系、后向关联关系和环向关联关系。旅游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关系,能为工业、农业、建筑业、保险业等提供巨大的市场,带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对外贸易、餐饮业、文化娱乐业、民间手工业等行业发展。因此,旅游业对经济的溢出效应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其一,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与旅游有关的工程建筑业发展,能够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刺激轻工业、商业和工艺美术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餐饮业、服务业、土特产深加工业等发展;其二,发展旅游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其三,发展旅游业,能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随着景区开发,游客增多,各种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将日臻完善,外商投资也将加大,这将大大促进邯郸城镇建设。

旅游外汇收入系数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亿元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351亿元人民币。这是由于旅游产业广泛的关联度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因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很多国家达到10%以上。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全社会就能增加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理事会于1992年预测的旅游业就业乘数在2.4~3之间。(表1)

(二)邯郸旅游开发现状。继邯郸跨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又被命名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中国太极拳之乡”和“中国磁州窑之乡”。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开放的景区32个;旅行社60家;旅游星级饭店21家;发展旅游交通客车100辆,开发出了一批具有邯郸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系列餐饮;初步形成了“食、宿、行、游、购、娱”6个要素比较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

邯郸旅游业总收入2001年为19.5亿元;2003年接待国内游客640万人次,同比增长4.1%,旅游收入28.35亿元,同比增长4.5%;2005年旅游收入35.19亿元。2006年接待国内游客8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多亿元。2007年接待国内游客892万,旅游收入39.7亿元。2008年邯郸组织了马氏宗亲认祖会和全国太极拳运动会,极大地提升了邯郸的知名度和太极文化的影响力。邯郸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应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的溢出效应,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而加强邯郸在中原经济区内的经济中心地位。

(作者单位:1.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2.邯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在国家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下面简称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体会到新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它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

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靠广告、中间商以及其他交易形式,寻找资源或买主,沟通买卖双方实现交换。因为没有固定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买卖或交换的实现过程就是市场。因此,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既联系又有区别。商品经济反映的是人们进行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资源配置就是指把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和部门中去。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机体内的竞争、供求、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资源配置市场化

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市场价格,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

2.企业行为主体化

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的行为应该是市场主体的行为。

3.宏观调控间接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需的。但国家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来影响价格、利率、汇率、工资等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引导企业调节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4.市场体系完善化

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前提。因此,我们要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管理,制订市场规划,维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

5.市场管理法制化(略)

6.保障制度社会化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搞好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商品经济密切连在一起的。因此,它既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是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有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还有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有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这是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第一,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劳动者的主任翁地位才能得到体现,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才能得到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了根本保证。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