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精神医学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NSE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酶,对维持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极为重要,其绝大部分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其他脏器与血清中不足中枢神经系统中的1%,神经系统中又以脑内最多。脑梗死时,神经元变性坏死,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NSE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体循环血液,血清NSE可明显增高,因而可在外周血中测定NSE。脑卒中后能量耗竭,再灌注后氧的利用仍然很差,NSE的增加加速了神经元胞体膜的破坏,神经髓鞘崩解,NSE释放出来,神经元细胞内的糖酵解途径,使三磷酸腺苷增加,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加剧了自由基产生及乳酸堆积,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损害。血液NSE的浓度变化与脑损伤呈正相关,检测血清NSE水平能反映脑梗死病人早期脑损伤程度,并可作为评定恢复期神经功能康复程度的客观生化指标之一。NSE作为神经元损害的定量生化标志物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定,但是目前关于中医药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血清NSE的研究并不多,中药对其的影响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和实验室研究,因此,发挥中医药优势,对本病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早在《灵枢・刺节真邪篇》就有记载:“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历来论点不一。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多以“内风”立论。明・张景岳《景岳全书・非风》倡“中风非风论”“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聩,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厚非外感风寒所致”。清,王清任指出,半身不遂的主因在于元气亏损,元气虚损不能激发气血正常运行,血液运行无力易致血瘀,即“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气虚为本为因,血瘀为标为本,创补阳还五汤治之。
1.1 痰瘀互阻或痰瘀痹阻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互阻或痰瘀痹阻。从中风病全程来看,致病因素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此六端因素可出现多种转归:或由深出浅,表现为邪渐消,正日复而病向愈;或由轻渐重,表现为风邪横窜经络,每结痰挟瘀。痰瘀一旦产生,每每互相胶结,阻遏气血。史玉香等认为中风病急性期,肝、脾、肾三脏皆虚,导致水津运行受阻,聚而生痰,痰阻脉道,郁而成瘀,痰瘀内阻,进一步损伤脏腑功能,脏腑功能低下,化生气血津液功能受损,导致气血不足,脑髓失充,中风不易恢复,故此期以痰瘀内阻为主,且痰瘀贯穿中风病的全程。
1.2 肾气亏虚 肾气亏虚为中风急性期的重要病机。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气亏虚,髓海不足,则脑络不畅,神机失灵,肢体筋络、五脏六腑之功能失调,必致肢体瘫痪难以恢复。肾阳虚则水湿不运,聚成痰湿,阻滞经络,旁达四末则手足麻木不用,上犯于脑,则脑脉闭阻,血运不畅,痰瘀互结,阻于清窍,而成中风诸症。王进等强调“肾虚血瘀”,进一步说明了肾虚对于中风发病的基础作用。国素梅宗《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之说,认为肾精亏虚,不能作强,筋骨失于充养,伎能失于精巧,故肢体瘫痪。中风病人精细动作恢复最难,从而强调补肾法在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性。气虚血瘀的中风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肾虚的表现,而中风发病,年龄50岁以上为多,“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元气为肾中精气所化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不足,则元气日渐虚弱,当“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之时”,必发生肾虚血瘀之病。
1.3 气虚血瘀 《景岳全书・非风》曰:“卒倒多由昏聩,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认为正气虚衰是中风病发病的基本病理基础。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强调气虚是致病根源,而血瘀是其结果。正气虚推动血液循环功能减弱,而致血流缓慢,血行不畅,阻塞于脑,血瘀髓海,脑窍闭塞,发为中风。中风病发病后的基本病理为脑脉瘀滞不畅,瘀象存在自始至终,表现为偏瘫、失语等诸症。
1.4 中风毒邪论 认为中风病在病机演变中,诸多病理因素如风、火、痰、瘀等久留不去,众邪归一,酿积成毒,是为中风发病的基本点,这个基本点,贯穿于病程的始终。常见的毒邪有热毒、痰毒、瘀毒、寒毒,其中热毒多见于中风先兆期和急性期,痰毒多见于恢复期,瘀毒和寒毒多见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王永炎提出“毒损脑络”病机假说,认为中风病发病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挛瘀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发为中风。毒之来源,因于脏腑虚损,阴阳失衡,内风丛起,风火上扰,气血逆乱,上冲于脑,或风火挟内生瘀血、痰浊上犯于脑,交结阻于脑络等,终致营卫失和而壅滞,则毒邪内生。强调营卫失和、火毒损络是较严重的微观病机。
1.5 其他病因病机 张汉梁等认为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是中风急性期的主要改变。麻志恒等认为脑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中风病急性期脾胃虚弱为本,瘀痰风火为标的病理变化,提出中风恢复期治疗当重于脾。李桥等提出中风病急性期以脑络瘀血、颅脑水瘀、脑窍闭塞为基本病理环节,瘀血、痰浊、邪毒、水瘀是阻碍中风病早期康复的主要标实病理因素。
总之,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众说纷纭,正由重瘀时代、重痰时代、重痰瘀时代向中风毒邪沦方向发展。概言之,中风病急性期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正气亏虚为本,痰、瘀、毒众邪蒙蔽清窍,阻滞脉络为标,虚实夹杂,互相影响,共同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神失养,而出现偏瘫、失语,甚至神昏痴呆等症状。
2 辨证论治
2.1 口服中药
2.1.1 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成为治疗缺血中风的基本方法。傅玉成认为中风恢复期病机特点为气滞血瘀,非虫类搜剔难以奏效,自拟参蛭通络汤加减治疗78例,对照组给予尼可占替诺、胞二磷胆碱、维生素E、阿司匹林等常规西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均配合针灸按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头颅CT变化,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梗死区域血供方面优于对照组。韦月梅报道所观察
的脑卒中病人均有瘀血存在,自拟活血通络汤药用地龙、全蝎、水蛭、穿山甲、乌蛸蛇、蜈蚣、黄芪、姜黄,前6味药碾粉,用后2味药水煎冲服,每日3次,15 d为1个疗程,治疗58例病人,对照组50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及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输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和80.0%,(χ2=4.09,P
2.1.2 化痰通络法 化痰法亦为脑梗死急性期的常用治法。叶人等宗丹溪“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之言,以豁痰开窍法治疗大片脑梗死急性期病人38例,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者分别予以西药降压、降糖对症处理,3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9.47%,治疗前后神经缺损积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3 益肾通络法 肾虚是中风发病之本,痰瘀阻络为中风发病之标,故益肾通络法是标本兼治的方法。赵拥军认为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当以平补肾阳.肾阴、兼祛痰活血通络为大法,取地黄饮子(补肾、化痰、通窍之功)加减治疗病人62例,与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58例比较观察,总有效率分别为95.16%和73.31%,两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中药针剂 中药针剂主要以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利于梗死区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为立法依据。邱全采用黄芪注射液、水蛭注射液配合功能锻炼治疗50例(治疗组)与采用西药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注射液配合功能锻炼治疗50例(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SOD、丙二醛(MDA)水平变化的对比观察,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74%,治疗组血流变学的改善、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黄芪注射液、水蛭注射液通过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性,增强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对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有良好的作用。华刚用补阳还五汤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病人65例(其中病程7 d以内者50例,1个月~6个月以内者12例,半年以上者3例),结果治愈42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为100%。
2.3 中医综合疗法 目前辨证论治规范化和治疗方法多样化是中风病治疗的主要趋势,临床研究资料显示,中医综合疗法对于脑梗死恢复期病人肢体、综合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的改善有显著疗效。采用温胆汤加减、针刺(头针、体针)、推拿、药枕法、穴位注射、中成药,并注意饮食、起居、情志、环境的调理及护理和康复训练。提示中医综合疗法对脑中风恢复期病人的肢体、综合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有显著疗效。
3 小 结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2.001
1 精神医学:应用医学本质上的特点
精神医学跟其他各科医学,如内科、外科等,总体上都是属于应用医学;从业者不仅需要基本的医学知识,还得有临床上的应用技术与经验,包括如何建立适当的医患者间的关系,如何应对和帮助有困难的病人及其家属。可是精神科,因其医学上的特点,更需要有特殊的要求。精神科医师跟其他临床专业的医师比较,要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包括一般心理学及与精神境界有关的抽象性的知识,多变的人生经验与精神障碍的关系,动态的心理反应与防御方式,也更要求能熟悉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应对有心理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病人,并知道如何帮助病人善用支持系统,经由家属来辅助心理有困难的患者。因此,临床上的技术与经验特别需要重视,并且要善于运用。
2 医学生的精神医学基本训练
大凡有水准的医学院,要对医学生提供有关医学心理学及基本的精神科医学知识,包括各种精神病理、治疗模式与途径,以及护理的要领。当然也要提供积累临床经验的各种培训,能熟悉各种疾病的基本情况,能掌握如何跟病人会谈,了解如何进行精神医学的诊断程序。这样可以帮助医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何种专科,都能够对精神医学有基本的知识与初步的经验,以更有助于从事他们将来选择的专业。换句话说,不管他们将来做内科、小儿科、妇产科还是外科医师,都要能了解在面对有精神上困难的患者时,如何去接触、会谈并完成初步的诊断,给予基本而适当的治疗,以及在必要时,如何转诊或请精神科医师来会诊。对于有志于以精神医学为专业的学生,也能够获得初步的知识与经验,以便进一步接受专业的训练。
3 精神科住院医师的训练
3.1 基本的观念与不同的模式
跟内科系统的医学比较起来,外科系统的医学,住院医师在其专科训练时,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去学习临床上的技术与要领。因为,外科系统的医疗,特别是开刀,除了知识以外,还需要有熟练的临床技巧。因此,外科系统医学需要有较长时间的临床训练,让学习的住院医师有机会观察、学习、模仿、尝试临床上的各种运用技术。在其过程中,还得时时接受资深医师与教授的督导。精神科的专业训练也是如此。并且在其训练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模式。
最简单的模式,就是在病房一直接受资深的主治医师或教授的指导,练习与负责看病人,年复一年,经由长期的学习,而得到所需的知识与经验。这可以说是向师傅学习的模式,并没有一定的事先规定的训练课程。这样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住院医师经历“徒弟”制度而学习,而从现实的角度说来,也是帮助医院完成对病人的医疗工作,经由教学被训练倒是次要的。
另外一种模式,是事先有计划与规定的学习课程与必须经历的临床经验,按年逐步进行。这是比较先进而注重训练的教学机构常采用的方式。虽然住院医师无形中也在帮助医院执行医疗工作,但是被训练是主要的目标。
换句话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与训练课程要每年有进展而又有所不同,即随年资而逐渐提升水准。在整个住院医师的训练期间,不管是3年或4年,都要有事先规划的训练课程,按课程执行。有的国家还规定住院医师的训练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训练规章,包括是否有系统的程序、足够的临床资源,才能向提供训练的机构颁发认定资格,以能继续接受住院医师到其训练机构,执行训练课程[1]。经由这样课程训练的住院医师也才有资格接受国家专业的资历考试与检验。
3.2 供参考的模式
每个国家或地区因不同的历史与背景、所遵循的医疗系统与教育制度(包括师资问题),以及现实上的种种因素,而实行不同模式的住院医师训练。本文介绍一种4年制度的训练模式,以供参考。
3.2.1基本规约
(1)受训的住院医师在各种临床工作外,也要定时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包括:专题讲课、个案讨论会、个案督导等,充分接受有计划性的教学课程。原则上,在每星期的时间里,临床工作时间大致占一半,另一半时间要参加教学活动。(2)住院医师需要从事各种临床工作,包括:住院病房、门诊、急症处的医疗,参与精神科会诊包括儿童精神医学、老人精神医学、公共(社区)精神医学等。另外也要接受内科与神经科的临床工作,充实躯体性疾病的诊断与医疗经验。
3.2.2 各种临床工作
在4年训练期间,根据情况而安排各种临床工作的时间与分量。具体的例子如下:住院病房的临床工作最少6个月,但总共不超过12个月;门诊医疗至少12个月。精神科急症处3个月,精神科会诊2个月,儿童精神医学3个月,老人精神医学2个月,社区精神医学(包括司法精神医学)3个月。另外要包括内科或者小儿科等的临床工作6个月,神经科2个月。
这些各种临床工作,要考虑住院医师受训的年代与经验而依次分配,从基本的医疗逐渐升为比较需要经验的临床工作。如:在第1年接受内科病房6个月的临床工作;2个月的神经科临床经验,把握躯体疾患的诊断与治疗,并开始参加精神科病房工作;第2年除了继续病房工作以外,可以开始急症处的医疗、精神科会诊等性质的临床工作;第3年主要从事门诊,并附带参与儿童精神医学或老人精神医学的临床工作;第4年参与社区精神医学(包括司法精神医学),并从事自己负责的临床研究工作。
3.2.3各种教学活动
3.2.3.1 专题讲课讨论
――各“专题讲课讨论”(seminar)指派专门教授负责举办,每星期就每个专题举办1次,每次1.5小时。每年可有两种专题讲课并行进行,即每星期要参加两个专题讲课讨论。每个专题讲课,原则上住院医师要查阅若干篇指定论文作为参考,以备讲课时讨论。
在4年受训期间,要有计划性的安排“专题讲课讨论”的题目与时间。即:配合住院医师临床经验的需要而编排其题目与大致的时间。如,第1年住院医师:精神医学病理与诊断2个月,精神科急症医疗2个月,精神医学会谈技术2个月,药物治疗2个月;第2年住院医师:各种精神疾病6个月,精神科会诊2个月,物质滥用问题2个月,心理治疗的原则与方法6个月;第3年住院医师:心理治疗有关理论与各种模式6个月,婚姻与家庭治疗2个月,群体心理治疗2个月,儿童精神医学3个月,老人精神医学2个月,文化精神医学2个月,临床研究2个月;第4年住院医师:高级心理治疗6个月,社区精神医学4个月,司法精神医学2个月,临床就业的知识与经验1个月。
3.2.3.2 个案讨论会
――每星期举行1次,每次1.5小时。原则上各年级的住院医师都参加,以便相互学习。除了负责主持的教授以外,通常还有几位教授参加,至少有1位是被请来担任讨论者。由所有住院医师轮流报告自己医疗的个案。原则上所报告的个案要包括:门诊、病房、会诊、急症、儿童、老人、神经科等各种不同病人,也鼓励报告心理治疗长期治疗的个案。在形式方面,负责报告的住院医师报告病情30分钟,教授跟病人会谈30分钟(或者播放住院医师跟病人会谈录像),由参加的教授们与住院医师一起相互讨论30分钟。
3.2.3.3 个案督导
――每位住院医师被指定同时有两三位督导教授,每周接受各督导教授的督导;每次督导1个小时,共接受2~3小时的督导。每半年至一年更换督导教授,因此住院医师有机会跟不同督导教授接触并受其督导。
3.2.3.4 访问学者教学
――由科里邀请外地来的知名“访问学者”(visiting professor)来做短期讲学,为期1周。每年邀请3位左右。被邀请的是国内或国际有名望的专家,就他们各自的专长而讲课,1周内就其专题而作连续性的讲学5次。
3.2.3.5 精神科学术报告会
――精神科每星期举办1次学术报告会,由教授、临床教授报告他们的专题。资深住院医师也被请报告他们的临床研究结果。除了住院医师、教授们以外,当地的精神科医师也参加,当作是他们的在业再修课程。
3.2.3.6 临床研究
――在4年训练期间,每位住院医师自己要从事并完成一项临床研究课题。课题由自己选择。从第3年开始从事研究,第4年完成,并在精神科学术报告会上报告。其主要目的,不但是学习科研的知识与经验,还学习如何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已发表的论文。
3.2.4心理治疗在临床经验上的要求
(1)被分配到门诊的住院医师,负责初诊病人的会谈与诊断,并由上面资深的教授复查,包括药物的处方等。所有被某住院医师所看的初诊病人,原则上由该住院医师负责日后的复诊,继续诊治该病人,保持其追踪连续性。在复诊时,每次会谈后,仍由教授复查。住院医师负责初诊与复诊的病历记录,由教授复查后签名,表示负责。
(2)在整个一年到一年半期间的门诊临床经验里,除了普通的门诊医疗,包括药物治疗以外,规定要有若干数目的心理治疗个案经验。即从初诊病人当中,选择若干病人,施与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医疗工作。
(3)心理治疗的个案要广泛,包括:精神病患者,神经官能症患者,边缘性格障碍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物质滥用者,普通日常心理困难者,婚姻问题者,家庭人际关系问题者以及其他各种病情患者的治疗。
(4)除了一两个月的短期或中期的心理治疗以外,至少要有半年至一年的长期治疗者3案例左右,获得长期治疗过程上的体验。
以上所举,只不过是个例子,仅供参考之用。这样的训练模式,主要是强调现代的精神科医师要有广泛的临床知识与经验。包括“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性取向,不仅是要能治疗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还要能注重如何治疗各种各样的精神疾患者,包括轻度的精神病患者及广众的一般人的心理困难;知道如何使用药物治疗,也懂如何提供心理辅导,这样才能从事于广泛定义的心理卫生的工作,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4 讨论与展望
不可否认,中国在近代的历史里,在整个医学的范围里,精神科在早期并没有被重视,也没有好的训练制度。近年来,虽然已经开始重视精神医学的重要性,包括心理卫生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精神科医师的训练里,还是多半采取师徒训练的老方式,而且是以在病房医疗严重精神病患者为其主要临床工作,少有门诊的经验,而教学活动并没有系统化、按时间进展化,教学的分量也不够,还需要逐渐改善。当前的困难,除了现实上的因素(包括提供医院的医疗工作的负担)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观念上的问题,即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住院医师的训练主要是在“训练”而提供学习,并非提供医院医疗上的需要。当然,如何培养各种有足够经验的精神科里各种专科的资深教员,也是另外一个因素,但只要有其观念与目标,是可以逐渐改善的。中国近数十年来,经济方面突飞猛进,相信医学的教学也可以改善。
虽然心理卫生的工作要依靠各种职业背景的人员一起协作进行其任务,但还需要依靠有广泛临床知识与经验的精神医师为其主干[2]。所以就要用心培养具有各种临床知识、经验,并且有心理卫生观念与理念的精神科医师。而如何培养这种全天候的心理卫生工作的主干者,其头一步就是要改进其训练制度。我们都知道:“下医治病,中医预防病,而上医治国”,希望能透过比较完善的、有系统与计划的训练制度,培养更多的精神科的上医,才对社会、国家有贡献。
参考文献
中医学模式究竟是什么样?
记者:您曾在多个场合多次谈论过医学模式问题。那么,什么是医学模式?中医学模式又是什么样呢?
何裕民:医学领域内,由基本观念所组成的,可供参照的模式,就叫“医学模式”。探讨医学模式,事实上就是分析整个学科的核心内容。
《内经》中,中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已被奠定,这一基本精神是建立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体现出中医学的一系列特点。
中医学历来认为,它所探究的对象,不是光具身躯形质的“人体”,而是“形神合一”、“形神相即”的“人”。也就是说,是形(生物形质),神(精神心理)活动有机结合的人。由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以分析考虑其机能状态;并结合环境变化诸因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是中医学的最基本原则。如将这原则的基本精神解释成现代术语,即可以说,中医学具有环境――形神医学模式。
中国古代学术界中,形神问题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它有着多层含义。中医学模式中,形神含义是比较确定的,形指形体机能,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躯体肌肉等生物机体或生命物质及其听进行的机能活动,可粗略地视为生物因素;神在这里泛指精神魂魄、感觉思维、性志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意即心理因素。中医学对种种精神心理活动有着丰富的论述,并对形神关系也有着辩证的认识。这一认识的基点是“形具则神生”,“形神合一”而为人。它使得历代医家在实践中能够确切地把握形与神的关系。
《内经》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强调人的机能活动与自然环境影响,形神状态与自然界的众多变化相对应。 中医学还发现社会环境对人之心身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所以《内经》谆嘱,凡为医,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等概指自然环境中种种影响因素及其变化,“人事”则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其涉及甚为广泛,大至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域性习俗风尚等;次则涉及病者的政治经济地位、个人经历和处境遭遇等;小则与人情事宜、文化修养、勇怯动静等个体因素有关。因此,医家必须从环境变化对人的机能影响和人的机能活动与环境的适应,以及心身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去分析认识个体机能状态和不同病症的病因病机,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研究探讨和预防诊治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就是中医学的基本看法,它主导着历代医家的医学实践活动,因此,逐渐演变成中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
环境――形神医学模式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记者:我们知道了,中医学模式其实就是环境―一形神医学模式。那么,这种模式是如何在中医学中具体体现的呢?环境一形神医学模式又是如何使整个中医学紧密、有机地融合成一体的呢?
何裕民: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就病因理论分析,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中体现了上述模式的基本精神。其中外因主要是讨论自然因素对生理机能的影响,内因、不内外因则涉及到社会、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医病因理论中,把情志内伤、饮食失节和劳逸过度(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等主要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相关的因素视为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过程,事实上就是在这种原则指导下,对患者所进行的较为全面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在系统层次上作出判断的过程。《内经》反复要求医家诊病时:“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凡诊者,必知终始,又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并指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何病能中。”这些论述中都含有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
中医治疗学也为这种基本精神所主导,中医理论强调治疗须顺应天时地势等自然因素,并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主张:“天寒无刺,天温无疑。”许多医家指出春夏用药慎投收敛之剂,秋冬用药少给发散之品;须注意“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严寒隆冬,少用石膏,大热酷暑,附桂减量;……所有这些,都兼顾了时间季节等因素。
中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还体现在确定具体治则时,应兼顾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养、地区习俗风尚及个人经历遭遇、喜乐好恶、起居饮食等因素。金元四大家中,生于战乱动荡之时的李东垣,见时人疲于奔命,多致脾胃虚损,故治疗着眼于培补脾胃元气。生于中原的张子和,目睹当时百姓喜补恶攻,纵然服补药致死,终不觉悔,遂倡导以汗、吐、下三法祛邪安正;生于江南鱼米之乡的朱丹溪,见南方之民多阴虚湿热之体,却又好用辛燥之药,便力陈辛燥之弊,谆嘱东南之人以滋阴降火为主……中医辨证论治中强调审因论治,即包含审辨社会、人事和心理等各种因素在内。
上述基本精神促使历代医家重视对患者精神异常、情感波动等心理病态的调治,并创造了丰富有效的一整套身心调治手段和方法,如语言疏导法、祝说病由法、转移情感法、以习平惊法、厌恶反胜法、药物调理法等等。其中,大多数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关于语言疏导,《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即强调治疗中配合运用语言疏导等方法的重要性。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障碍的一种,其临床症状为:认知功能损伤,常常出现幻觉,臆想,行为异常,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慢性精神分裂症需要经过系统的治疗,但即使是进入了康复期,还需要进一步的用药,同时必须辅以其它方面的治疗,以巩固前期的治疗效果。所以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1]。以减少患者的复发机率,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
为了探讨社区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我院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进行了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18-69岁,平均(39.24±12.34)岁,病程2-15年,平均(7.92±2.95)年;当地群众65人,外来务工15人;受教育年情况:6年及以下12人,7-9年19人,10-12年31人,13年及以上18人;婚姻状况:未婚37人,有配偶23人,丧偶3人,离婚17人;家属对患者的态度:十分关心20人,适当关心38人,缺乏关心17人,歧视5人;家庭和谐情况:基本和谐37人,经常口角成为烦恼28人,暴力行为2人,父母分居或离婚13人。参与康复的情况:主动参加康复并且每月投入超过一半时间的19人,需督促并且每月不足一半时间32人,需再三督促、不经常参加17人,拒绝参加的12人。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属态度、家庭和谐情况,参与康复情况、病程及职业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1.2 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社区康复护理: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关心体贴患者,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患者的抵触心理,便后后期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在轻松的氛围下参与到社区康复中去[2] 。2、对所有患者进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知识引导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治疗的原理、治疗的效果、前期的成功案例、社区康复的重要性、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护理措施[3]。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疾病治疗树立信心,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治疗中去。3、在社区内活动,比如歌唱比赛、舞蹈比赛、体育运动比赛等,为患者参加公共活动创造机会,克服其社会退缩的心理,鼓励其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加快其社会功能的康复。4、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尤其是在生活起居方面,在患者及家属的大力配合下,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类,并根据情况要求一定量的社会活动[4]。5、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加强心理辅导,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状态,给患者创造倾诉和表达内心的机会,以减轻心理负担。
分别在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前、后运用PANSS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SDSS(社会功能筛选评定量表)对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定[5]。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数据资料以x±s表示,并且采用T检验,P
2结果
康复治疗前SANS总分1-78分,平均(25.16±19.02),治疗后SANS总分0-72分(21.25±20.09),康复治疗前后评分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t=0.71,P>0.05)。康复治疗前后SDSS评定结果见表1,康复前后精神残疾经秩和检验结果差异有显著性(X2=2.08, df=1,P
表1:康复前后SDSS评定结果
3结论
社区康复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康复模式,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具有简便、经济、易行且见效快的特点,主要是在社区层面,有效发挥社区的人力资源,以促进伤病患者在生活范围内接受到全面系统的康复服务。社区护士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通过一系列科学细致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克服身心障碍,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和援助,指导和训练患者从被动接受康复护理变为自我护理[6]。社区护理同时还需要患者、家属、小区人员的能力配合,调整患者的状态,克服其不安全心理和幻觉,改善其社会功能,以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慢性精神分裂症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精神残疾,研究中的患者病情较生,且大部分有很长的病史,且久治不愈,复发率高,给社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精神康复医学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要将精神病学的治疗和康复治疗结合到一起,相辅相成,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治疗体系,使得治疗事半功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还比较有限,医学的医疗条件有限[7],同时,患者及家庭也承受不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这就对患者在医院外的继续康复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本身由于主动性的缺少及自身社会功能的缺陷,会有意逃避社会活动。如果出院后,患者接受不了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在就业、生活和家庭负担情况下,病情会复发或者加重。因此应该注重社区康复的作用,患者的康复治疗基本场所应该是社区而不是医院,因此患者在出院后需要对其进行社区康复,综合性的护理干预[8]。
研究结果表明:接受了社区康复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各项相关参考指标的评分情况明显改善,社区康复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具有极好的效果,该法经济、安全、简便易行,可以有效地帮助治疗和恢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锡熙,宋志艳,邵清水,等.精神病住院病例45年抽样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 2004, 16(1): 31-35.
[2] 周卫东,李淑芬,刘先凌,等.系统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康复的作用[J].护理杂志,2007,24 (5):1-3.
[3] 王延祜,唐济生,柴新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 2009, 22(4):244-246.
[5]Liberman RP, Mueser KT, Wallace CJ.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chizophrenic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relapse[J].Am JPsychiatry, 1986, 143: 523-526
读者 钟佳妮
钟佳妮读者:
孩子不是吃得精细、长得胖就不贫血,关键是营养搭配要科学合理。
人体的造血工程和肌肉骨骼生长不一样,除了需要一般的营养之外,更需要丰富的铁元素做原料。
宝宝出生时从娘胎里带来的铁最多只够使用半年,以后全靠从食物中摄取。母乳不仅含铁量最低,吸收率也低,所以纯母乳喂养宝宝,必须从第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或者尽量选用含铁的婴儿配方奶粉,而不是普通奶粉。你单纯依靠母乳和牛奶或奶粉喂养,迟迟不给孩子添加辅食,不能满足孩子对铁的需求。
另外,精制食品中铁含量不一定多,而含铁丰富的食品又被你排除在宝宝的菜单之外,比如动物血、肝脏、瘦猪肉、蛋黄、蔬果、粗粮等。现在,建议你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去除上述缺铁及营养不良的因素,最好先采取饮食疗法,食补优于药补。
医生 张增辉
吃黑胡椒真的能减肥吗?
某网站上说,韩国的一项研究证实,黑胡椒中能引起人打喷嚏的辛辣物质——胡椒碱,具有阻止人体内脂肪囤积的作用,有望为脂肪代谢障碍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症)提供一种自然、绿色的治疗方案。我看了很兴奋,因为黑胡椒是做菜的常用调料,以后做菜时多放一些黑胡椒就是了。请问,这条消息靠谱吗?如果靠谱,黑胡椒怎么入菜最科学?
读者 丰晓云
丰晓云读者:
黑胡椒作为香料和药物,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香料之一,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都可见到,其独特的香味主要来自于胡椒碱。自古以来,黑胡椒就因其在调味与医学上的双重价值而备受珍视。
公元5世纪的《叙利亚医书》曾指出,黑胡椒可治疗便秘、腹泻、耳痛、坏疽、心脏病、疝气、声嘶、消化不良、昆虫叮咬、失眠、关节痛、肝病、肺病、口腔脓肿、晒伤、龋齿与牙痛。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黑胡椒可用于治疗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亦可用于食物中毒解毒。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黑胡椒。由于胡椒类对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刚做完腹部手术或有消化道溃疡的人,食谱中一定不能出现黑胡椒。另外,减肥是一个与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有关的系统工程,黑胡椒虽然对减肥有帮助,但是仅凭吃黑胡椒就能瘦身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向想要多吃一点黑胡椒的人推荐一道经典菜式,那就是黑椒牛柳。这道菜做法简单,营养丰富,吃起来也特别美味。
原料:牛里脊肉200克,洋葱1个,青椒1个,黑胡椒粉、蚝油、料酒、水淀粉、盐、白糖、鸡精各适量。
做法:牛肉切厚片,用刀背拍松,切成牛柳,加入料酒、油及水淀粉,拌匀后腌15分钟。洋葱和青椒洗净,切成大小相仿的片。3勺油烧热,放入牛柳炒至七成熟,放入黑胡椒粉、蚝油及白糖、盐、鸡精炒匀,放入洋葱和青椒翻炒至牛肉熟即可。
注意,切牛肉千万不要顺丝切,否则肉炒出来不容易嚼烂。做黑椒牛柳最好用整颗的黑胡椒碾碎,味道才浓,袋装的黑胡椒粉口味就差了一些。
医生 尹明群
为何中年女性易得胆囊结石病?
我今年43岁,身体健康,就是有点胖。前不久,我总感觉隐隐的胃疼,闷胀不适,泛酸嗳气,以为是吃瓜果和喝冷饮过多引发的胃病。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得了胆囊结石病。医生还说,中年女性,尤其是身体肥胖的女性易得这种病。请问,为什么胆囊结石病会盯上中年女性呢?
读者 孙秋艳
孙秋艳读者:
胆囊炎患者中70%~80%会并发胆结石,单纯性胆囊炎较少发生,因此,由于胆囊炎引发的胆结石又称为胆囊结石,多见于40岁以上、生育子女多的肥胖女性。
首先,生育后女性的激素改变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女性多在40岁以前生育,每一次生育的过程都会改变激素的分泌,而且女性在40岁以后逐渐进入人生另一个生理阶段,激素分泌较以前也会有所改变。雌激素变化会影响胆囊的正常活动,使女性胆囊的排空收缩能力比男性差。而且女性激素分泌的多少还可影响胆汁的成分,并伴有轻度瘀胆,以致肝脏分泌胆汁酸减少,增加了结石形成的可能。
其次,肥胖本身容易“生石”,减肥速度过快也容易“长石”。胖人多数有血脂高症状,而血脂中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研究发现,在正常人胆汁中,胆固醇保持溶解状态,这是胆汁中含有足够量的胆酸盐和存在卵磷脂的缘故,它们以一定的比例关系存在着,保持平衡,胆固醇不沉积,也就不容易形成结石。反之,如果这种关系被打破,胆固醇增多或胆酸盐、卵磷脂减少,胆固醇就会在胆汁中渐渐结成团块,形成胆固醇结石。另有研究发现,控制饮食减肥的人中,10.7%~26%的人发生胆石症,如果是通过手术减肥,胆石症发生率还要高得多。研究还发现,减肥前体重越重,减肥速度越快,越容易引发胆石症。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是人体减肥后热量供应显著减少,沉积在组织中的脂肪大量消耗,胆固醇随之析出。当胆汁中的胆固醇明显增加并析出,便会沉淀形成结石。另外,控制饮食后胆汁分泌减少,胆囊收缩减弱,收缩不完全,不易排空胆汁,胆汁淤积,也会形成结石。
中年女性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食物要荤素搭配,摄入蛋白和脂肪要适中,增加食物中的纤维成分,粗细粮搭配,不吃或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特别要指出的是,早饭一定要吃饱,因为早晨空腹的人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高。提倡适当吃点植物油,以利胆囊收缩和排空。同时,要积极治疗容易引起结石的疾病,如肥胖者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减肥,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和控制血糖,等等。
医生 井春田
为什么经期总是腹泻?
我今年26岁,有两年的痛经史。每次刚来月经的时候,小腹胀痛,全身冷汗不止,继而出现腹泻,头两天特别严重,腹泻后腹痛会减轻,月经结束后,腹泻自然好转。请问,为什么经期总是腹泻,需要吃药治疗吗?
读者 池秀琳
池秀琳读者:
对于经期腹泻,中医认为多与脾虚肾弱有关。脾气虚弱,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所以出现腹泻。西医则认为与女性月经期间体内激素比例失调有关。在月经期开始的时候,子宫内膜会分泌出大量的前列腺素PGE2a,这种激素会刺激子宫收缩,有助宫血和剥落的子宫内膜排出体外。PGE2a同时也会刺激肠道平滑肌收缩,引起腹泻,特别是月经头几天。当PGE2a增高时,痛经加剧,因此,经期腹泻往往与痛经一起发生。
建议你在月经期服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这类药物能减少前列腺素分泌,不但可以缓解腹泻症状,也可以缓解痛经。另外,经期注意饮食调理,温和的食物也会帮助减轻腹泻症状。
医生 刘胜利
宫颈糜烂会影响自然分娩吗?
我现在怀孕29周了,被查出有中度宫颈糜烂,其他产科检查结果都正常。请问,宫颈糜烂会不会影响自然分娩?我现在需要接受治疗吗?
读者 苗丽珺
苗丽珺读者:
宫颈糜烂并不是真正的糜烂,大都是因为子宫颈深部组织存在炎症,宫颈表面的鳞状上皮因发生营养障碍而脱落,逐渐被宫颈管增生而来的柱状上皮所覆盖,而柱状上皮菲薄,可以透见下面的血管及红色间质,宫颈表面看起来便像糜烂一样。
女性怀孕期间,体内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都很高,宫颈柱状上皮细胞受激素的刺激会向外移动,在阴道镜下看就像是中度宫颈糜烂。如果怀孕前就有宫颈糜烂,怀孕后由于激素的变化,糜烂常常会加重。
宫颈糜烂可分为生理性糜烂(柱状上皮外移)、病理性糜烂(合并细胞、支原体等感染)。没有证据表明以上两种糜烂本身会对分娩过程中的宫颈扩张有影响,但病理性糜烂根据感染的不同,有的在分娩过程中有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感染。
目前国外的观点是,生理性宫颈糜烂不需要治疗,国内则提倡有症状的才需要治疗,特别是有接触性出血的患者。如果没有症状,轻到中度的只要定期检查即可。建议你做进一步检查,排除了病理性糜烂和癌前病变,就可以放心分娩了。
医生 李均科
输卵管通水术有何弊端?
我结婚3年了都没有怀上孩子,怀疑是输卵管堵塞。有朋友告诉我,输卵管通水术能解决问题,但是医生拒绝了我的手术请求,说输卵管通水术存在很多弊端,应该做输卵管造影。请问,输卵管通水术有何弊端?是不是价格便宜,医院赚不到钱就不给做啊?
读者 程芳
程芳读者:
输卵管通水术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目前多数正规医院已经废除,但是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及私人专科医院还在使用。
过去,由于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势,输卵管通水术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常用于各种原发或继发不孕症的检查和诊断,然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弊端。
通水术既不能确定输卵管梗阻部位,又不能明确梗阻的严重程度和性质,作为一种检查手段,是不可靠的。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只有那些轻度阻塞的,如输卵管黏液栓,才能被水流冲开,恢复输卵管通畅。可是,大多数的输卵管堵塞,都已经纤维化,并有瘢痕形成,通水不能达到通畅管道的目的。
更糟糕的是,输卵管通水还会使不孕病情更严重。因为阴道本身有大量的细菌存在,通水容易把这些细菌冲到原本无菌的宫颈、输卵管、盆腔内,引发各种炎症,进一步加重输卵管阻塞,增加盆腔粘连的可能性。
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及复通阻塞的输卵管,现在一般是做输卵管造影及腹腔镜手术。
医生 赵颖
舌下含药能救治哪些急症患者?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药片可抢救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患者,很神奇。请问,用舌下含药的办法还能救治哪些急症患者?
读者 马达
马达读者:
舌下含药比口服药物起效快。研究证实,口服药物,从药物经胃肠毛细血管吸收到发挥作用,约需10~20分钟;而舌下含药,从药物经口腔毛细血管吸收到发挥药效,仅需30秒~1分钟。因此,舌下含药最适宜用来抢救急症患者。除冠心病患者外,可采用舌下含药方法抢救的急症患者还有以下几种:
1.高血压危象患者。当高血压患者血压急骤升高超过200/110毫米汞柱时,患者可出现头疼、视觉模糊、意识障碍、抽搐等危险征兆,医学上称之为高血压危象。此时,取甲巯丙脯酸药片1~2片(25~50毫克)置于舌下,约2分钟后,血压便开始下降,1~2小时血压可降至比较理想的水平,药效可维持4个小时。
2.胆绞痛患者。胆绞痛是常见急症,多由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并发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等引发。发作时腹部出现剧烈的痉挛性疼痛,可并发呕吐。此时,取硝苯吡啶1~2粒(5~10毫克)置于舌下,过几分钟腹痛就会明显减轻,70%的患者用药10~30分钟腹痛消失。
3.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由于血液中有栓子阻塞了眼底动脉,眼底视网膜失去了血液供应,从而导致视力突然下降引起的。发作时,一只眼的视力突然减退,甚至1~2分钟视力完全丧失,如果超过10分钟,视力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若及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视力会很快恢复。
4.肾绞痛患者。肾结石、输尿管结石都可引起剧烈的腰腹部绞痛,发作时,患者疼痛难忍,甚至有濒死感。此时,取1~2粒硝苯吡啶,嚼碎后置于舌下,约5分钟后肾绞痛就能得到明显缓解。
上述几种急症只是可采取舌下含药救治疾病的一部分。目前,舌下含药治疗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如急性胃肠炎、痛经等。如果患者想准备一些舌下含服的药品,可以咨询医生,并在医生指导下学会用药。
为什么结婚了还遗精?
我已婚,每周1~2次性生活,可我偶尔还会遗精。网上说,遗精一是因为经常穿紧身裤、玩弄生殖器、,我没有这样的习惯;二是可能患有前列腺炎,我没有任何不适;还有就是性生活过于频繁所致,难道我的性生活太频繁了?
读者 冯帆
冯帆读者:
简单地说,性成熟之后,受激素调控,不断生成,储存在附睾里,达到一定量后就有排出体外的需求。对于青壮年、未婚或分居男性而言,储满后,对性刺激的敏感性会增强,因此常在睡梦中经由床、被褥等刺激,出现遗精现象,即所谓“精满则溢”。对于已婚男性来说,因为性生活有规律,这种现象自然比较少见,但性频率因人而异,没有明确标准,有的人对性的需求比较大,婚内性生活不能满足,也会出现遗精。
网上的解释值得商榷。经常穿紧身裤、玩弄生殖器官的习惯固然不好,但其刺激不至于延续到晚上才显现出来,导致遗精;、是排出的活动,排空后需要一段时间补充,这期间性敏感度下降,需要更强、更长时间的刺激才可以再次,难以出现遗精;在炎症刺激下,虽有可能导致生殖器比较敏感,但在没有其他不适症状的情况下,不能草率诊断。
偶尔遗精并非大不了的事,绝大多数不是疾病,只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过分强调宝贵,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正确面对生理现象,对网上的夸大宣传也应鉴别。
医生 和永军
婴儿排灰绿色大便正常吗?
我儿子只有3个月大,满月前排大便都是黄色的,满月后断奶,大便变成了灰绿色。现在他吃配方奶粉,一顿能吃150ml左右,三四个小时一顿,添加过一些口服液,大便颜色还是灰绿色。请问,婴儿排灰绿色大便正常吗?需要就诊吗?
读者 纪佩云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02―3―02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症状逐渐消除,自知力逐步恢复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心理问题r”,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严重者可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然而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短暂的住院后回归社区中维持治疗,其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我院2005年8月-2006年8月的住院患者进行筛选,入组标准:①同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2]和《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病情处于恢复期,精神病性症状消失(BPRS总分0.05)。两组病人所服药物均为奎硫平,研究组为(550.25±125.56)mg/d,对照组为(556.10±118.67)mg/d,经t检验(t=1.53),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分别于入组时、入组后4周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心理测评。入组后4周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OOLI-74)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由专业心理工作者指导及质量控制。所有评定均由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同时进行,治疗前评定人员之间一致性检验Kppa=0.87。对干预组患者在第一次心理测试后进行心理干预:①心理疏导: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详细的介绍常见症状及辅导应对技巧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和不必要的悲观失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②用药指导:识别常见药物副作用,明确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如出现症状波动该如何找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等。③家庭气氛干预:解释患者病情和预后,改变家属对患者的“偏见”,消除家庭对患者的过分指责、批评和干预。④指导患者认识自己享有的权利及保障,如办理残疾证,提供招工便利,进而提高社会功能。对照组仅作单纯的药物维持治疗,不实施心理干预。
1.3统计方法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IPROS、SAS、SDS评分比较入组后4周,研究组IPROS、SAS、SDS评分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IPROS、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比较入组后4周,研究组患者每一维度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满意程度的因子累积评分(除物质功能维度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医学的目的与健康的概念不再是生命的保存和延长,而同时要提高生活质量。应用心理学、社会学指标来全面评价与研究具有心理社会特征的“整个病人”,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综合指标评估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是精神医学康复的重要指标,以期获得更佳的临床医疗效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进入恢复期,此期病人的精神症状基本消失,但由于面临出院后的社会环境适应和社会功能的恢复问题,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干预已越来越得到重视,多数文献报告心理干预可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消除疑虑,增强信心,提高患者的自制力,使患者能够自觉地和疾病做斗争,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功能,减低精神病残疾程度,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确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辅导员也要牢牢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严格按照医学教育培养的要求和医学生专业实习教育来
教育学生,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扎实以及良好的医风
医德。
一、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培养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
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育,更要关注专业素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他们责任心的培养,不仅是每个医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医学院校肩负培养人类健康守护神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学生工作中就要求教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们更应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就是医学院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理念,所以高等医学教育才将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放在教育目标的第一位。
2.注重课程体系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医术本是“仁术”,医学的本质就是培育具有高级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一个好的医生,绝不仅仅是医术的娴熟,更应体现一种医德的美好。正如人们对扁鹊、华佗的推崇一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神医级别的高技能医生,更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爱人的仁心,是一种医德的绽放。为此,我们更应注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要体现出一种医学的人文之光,要有规划、有系统地对在校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人文理念与医学机能的完美结合。
3.熟悉医学专业知识,适应医学课程设置的高强度压力
医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其他类别的专业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专业性。医学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它要求学医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厚的人文底蕴,而求要具备相当功底的科学技能。此外,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进步,医学知识呈爆炸性发展,因而,这就加重了医学生的课程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学人文、学自然科学、更要学专业知识,以此来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医学视野,以便适应人们对未来医生的要求。
二、进行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
辅导员从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管理工作,必然会涉及医学生专业实习的教育。医学专业是应用学科,从理论学习到运用理论,必须经过多次的专业实习,才可能在如此的往返学习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伴随医学教学实习中如影随形的专业化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多方面来着手进行。
1.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杜治政教授曾明确指出:“医学不仅表现为一种知识,而且还表现为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实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当出现误诊时,就意味着也许会出现生命的终结。所以,每个医生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唯有如此,才会尽心尽力地呵护生命、守护健康。作为医学生,更应明确这种敬畏的内涵,更应以病人为中心,以维护生命的尊严为天职。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有充分的理论阐述,而且在做各种具体的临床试验中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宗旨。我校的校训“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更是朴实地表达了这一敬畏思想、深化了敬畏的内涵。此外,对医学生及时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不仅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还会有效增进医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性。
2.培养医学生病患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
(1)培养医学生明确的医患沟通意识
现代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提倡对疾病和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的全面关注,给患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一个医生如果人文素质较低,就不能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去感受患者的心理需求,就不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绪、语言表述、心理反应运用不同的语言去进行疏导,使患者由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和精神的慰藉。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通过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把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引导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包括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平等人格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形成人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较高修养,最终使他们形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
才可能是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真正的理解、同情、关
爱和尊重。今天的许多医患纠纷大多起源于医生对患者的地位不平等意识,我是施救者,你是被我施救者,你必须服从于我的施救。因此,患者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和勒令式的嘱咐甚至斥责。
国外的医疗机构一般极为重视医患沟通,一方面是彻底了解病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取得患者理解支持的重要工作内容,毕竟一种相同的病会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身体机理反应,这是我们在医学生培养中要认真学习的内容。
(2)帮助医学生树立信心,争取提高患者对自己的信任
医学生刚开始实习时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怕说错话、做错事。这时带教老师应给医学生足够的尊重,尽早将医学生以“医生”的身份介绍给患者,使学生能够以医生的角色面对患者;鼓励学生多与患者接触、积极参与问诊,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得到提高;平时在
患者面前多鼓励、肯定医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
(3)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讲授“问诊技巧”时或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才涉及到医患沟通的内容,讲授的内容非常有限。有些医学院虽然也开设了一些医患沟通课程,但一般只作为选修课,且授课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强,对医学生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大。因此,必须把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增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如,《医患沟通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也可以通过种种医学实践活动开展沟通的讲座与知识竞赛,选取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等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3.增强服务意识
医生是病人康复的健康天使,是坚守生命线的白衣战士,是为病人进行无微不至服务的守护神,这就要求医生始终都要有一种服务意识。医学院校的学生更应如此,因为今日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生,如果在学理论学知识的阶段仍没有打下一种坚实的服务理念,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们心怀希望地求医问病呢?因而,我们的学生工作应该多多注重培育学生的服务理念,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总之,辅导员加强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引导他们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之成长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临床医师,是我国未来医疗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作者:宋爽,宁晓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北京100730
舒缓医学,以往被称作姑息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它是一门通过疼痛与症状控制、社会心理与灵性照顾、沟通与家属支持等方式,为患有致命性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全面维护其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1]。1987年,西方的临终关怀理念传入中国。自舒缓医学理念引入中国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慢性疾病与终末期疾病患者人数增加,近年来我国舒缓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病房建立起来。然而与之相应的舒缓医学教育却相对滞后,仅有极少量从业人员经历过一些舒缓医学专业培训,同时缺乏相应的认证机制。面向医学生的舒缓医学教育也亟需普及,张杰等[2]的研究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院校中仅12所开展了舒缓医学教育,而设置为必修课的仅有7所,远达不到舒缓医学发展的需求。英国、美国、日本均是较早引入舒缓医学的国家,其对专业从业人员、医学生甚至是民众的培训与教育都有着长时间的探索与丰富的经验。本文总结了其医学生舒缓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期对未来我国医学生舒缓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国外舒缓医学教育发展进程与现状
英国英国舒缓医学教育开展较早。1980年,英国常设医院咨询委员会首次在其报告中推荐将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相关内容纳入医学生的教育与训练中[3]。自此,医学教育开始涉及舒缓医学部分内容。20世纪90年代,舒缓医学的重要性开始凸显,诸如癌症法案、老年人及心脏疾病国家服务框架等国家级的健康服务政策中均包含了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的内容。因此,医学生的舒缓医学教育也随之发展,大部分医学院均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由于此时舒缓医学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学科体系,课程内容更近似于医患沟通及伦理学课程,且授课教师专业背景各异,课程规范性及专业性欠佳[4]。随着舒缓医学本身学科体系的完善,授课内容更加广泛,2000年一项针对英国24所医学院的调查显示,舒缓医学课程中涉及疼痛及症状控制、终末期患者护理的比例较前提高[5]。
近几年,英国医学生舒缓医学教育的普及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一项针对欧洲43个国家与地区的研究显示,目前欧洲已有13个国家在其所有医学院校开设了舒缓医学课程,其中有6个国家将舒缓医学设置为医学生的必修课,而英国就是其中之一[6]。此外,舒缓医学专科人员,包括专职教授、助理教授、讲师等为课程提供了充实的师资力量。
不仅仅是广泛程度,其课程形式、内容也趋向成熟。2013年,欧洲舒缓医学协会结合医学生特点制定的课程中建议纳入以下6个专题:舒缓医学的基本概念、疼痛与症状控制、心理与灵性方面内容、伦理学与法律问题、沟通、团队协作与自我反思[7]。目前其医学生舒缓医疗教学主要采取整合课程的方式,即不再开设单独的舒缓医学课程,而是在各个专业学科课程中开辟舒缓医学相关的模块,其目的在于在尽量不增加学生专业课程负担的基础上介绍更多舒缓医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更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8];课程主要针对毕业前2年的医学生,时长平均36h;课程形式也不局限于讲座和小组讨论,还包括案例学习、观看主题电影、角色扮演等,很多学校还提供自选课程项目,如参观安宁疗护中心、与舒缓医疗团队成员和患者交流,甚至参与到医疗照护中[9]。
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相关教育进入美国医学院校[10]。但1991年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1%的医学院提供了有关死亡教育的专门课程,而更多学校则仅将相关内容作为其他课程的某个模块提供,甚至仅设置1~2节讲座;37%的学生评价教学质量为“无效的”[11]。尽管此时医学生对于舒缓医学知识的兴趣很高,但大部分医学院提供的课程仍不能满足其需求。
此后,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升高、临终照护技术的发展,各种因素都提示了医学生学习舒缓医学的必要性。无论是医学教育者还是医学生,都在传授与学习舒缓医学的重要性方面达成了共识。医学生舒缓医学教育的质量也在逐渐提升。Dickinson等[12]针对美国医学院的调查显示,2000年有87%的美国医学院校都提供了舒缓医学相关训练,内容涉及与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灵性支持、疼痛管理、生前预嘱等18个专题;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接近100%,且专题覆盖更完善。
然而直至目前,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iaisonCommitteeonMedicalEducation,LCME)并未在其标准中要求医学院校传授舒缓医学相关能力[13]。而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ofAmericanMedicalColleges,AAMC)也仅在其《医学生临床技能课程建议》中推荐医学院教授告知坏消息、沟通生前预嘱与拒绝心肺复苏(DoNotRescue,DNR)、应对灵性需求、沟通预后与临床决策等与舒缓医学相关的沟通技能[14]。
由于官方没有给出明确的要求与能力目标,缺乏对于学习内容与达成目标的规范,美国各医学院校开展的舒缓医学教育异质性非常大。就学习时长来讲,4年医学专业学习的时间内,学生接受舒缓医学相关技能培训的时间从2h到80h不等[15]。而就学习深度、学习内容来讲,各个院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2008年一项针对美国47家医学院校的调查显示,30%院校提供必修课程,19%院校设置医学生实习期间必修的舒缓医学病房/门诊轮转项目,29%的院校将其整合至其他科室的轮转中,15%院校提供选修课程,而其他7%的院校不提供舒缓医学的课程或轮转。学习形式则包含讲座、案例学习、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安宁疗护病房见习等[16]。但由于目前美国经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医生数量较为不足,很多医学生并不能接受充分且专业的舒缓医学教育,而是依赖于临床实习过程中来自上级医生的传授,即所谓“隐形课程”[15]。
日本日本是亚洲最早开展缓和医疗的国家,目前相关法案与规范已日趋成熟,且与中国同为亚洲国家,在文化与宗教上的相似性也让日本的舒缓医学教育在细节和操作性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1年,日本正式“医学教育核心课程模式”以指导医学生课程设置,其中舒缓医学相关内容直接促进了日本医学院校舒缓医学课程的设置。2006年,日本颁布《癌症对策基本法》,从法律层面要求医学院校设置面向医学生且基于临床的舒缓医学训练,同时在医学院中设立舒缓医学系以培养师资力量[17]。
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日本的医学生舒缓医学教育发展迅速。2015年针对日本66家医学院校的研究显示,医学生舒缓医学教育开展形式主要包含两方面:课程讲授与临床实习。98.5%的受访学校开设了舒缓医学讲座,主要针对4年级医学生(6年学制),平均授课时长在8.5h,涉及内容主要包括舒缓医学基础知识,疼痛控制与症状控制,知情同意,病情告知,家庭照护与临终关怀。授课老师主要由舒缓医学专业、麻醉学专业与精神医学专业的医生组成。43.9%的院校设置必修的舒缓医学临床实习,25.8%的院校将之设置为选修项目,而30.3%的学校不设置该项目。除以上两种主要教育形式外,分别有19.7%和18.2%的学校设置了案例学习与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17]。
总体看来,日本的舒缓医学教育由于有统一的指南与法规的指导,普及度较广,各地区课程设置与发展水平较为一致,但相较欧美国家来讲,课程形式相对传统、单一。
对我国舒缓医学教育的思考
中国台湾地区医学生舒缓医学教育现状相较于大陆,台湾地区舒缓医学发展较早,1990年即成立安宁照顾基金会与安宁病房[18],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缓和医疗/安宁疗护体系:包括病房与居家多种安宁疗护模式的选择,拥有医护人员与社工、志工的专业团队和针对民众与专业人士的相关教育。
在医学生舒缓医学课程方面尽管尚无指南或法规出台,但台湾地区很早就将缓和医疗/安宁疗护这一主题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早在1972年,高雄医学院就开设了必修的“医学伦理”课程讲授舒缓医学相关内容;截至目前,台湾地区9所大学院校的医学系都开设了舒缓医学相关课程[19]。
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二年级本科生设有“生死学”选修课,共计38学时,目的在于引入舒缓医学与末期照护的基本理念,对缓和医疗的基本模式有初步认识[20]。而在专业学习期间,医学系设置舒缓医学专业课程与相关主题课程,形式以课堂讲授最多,辅以小组讨论、安宁病房参访、临床案例讨论、实际接触末期患者等,进一步帮助医学生建立相关知识结构[19]。大学六年级至大学七年级实习期间,还设置有1~4周的安宁病房实习项目,此时教学的首要目标在于体验临床工作中真正面临的末期照护情境并学习正确的处理方式[20]。
台湾地区舒缓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依照医学生成长阶段与临床经验不同,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授课方式,以达到目标达成式的学习。这也是大陆地区可以借鉴的课程模式。
大陆地区舒缓医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思考自舒缓医疗引入中国大陆地区以来,其发展已逐渐步入快速阶段并初步整合至主流服务中。2017年2月,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更是从政策层面对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给予了支持[21]。与舒缓医学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大陆地区迫切需要将舒缓医学纳入医疗健康专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经过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与有舒缓医学观念意识的未来医护人员。然而,目前大陆地区医学生舒缓医学教育并不普及,仅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且授课方式与评定方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与结课闭卷笔试为主。前述欧美国家、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开展医学生舒缓医学教育的探索与经验,可以为我国大陆地区未来开展舒缓医学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
首先,这些国家与地区舒缓医学开展较早,缓和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相关机构的管理、服务团队的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日趋完善,这也为舒缓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有较多成熟的经验可以传授,经过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数量增多也可以充实师资力量,完善的机构管理与建设可以给医学生提供充分的参观、见习甚至是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此外,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都建立了全国性或地区性的缓和医疗培训组织,制定指南、标准甚至是法律法规来指导医学生舒缓医学课程的设置。我国大陆地区也可借鉴相关经验,从政策角度予以缓和医疗服务发展空间与支持,并在结合我国大陆地区医学生舒缓医学教育实际的基础上,专家共识或指南性文件普及舒缓医学教育。
一、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普遍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遵循教师的思想,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是大多数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的使用,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角色就是讲解员,只是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和教材上涉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因而只要求教师对教材熟练,能够清楚地将教材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这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即使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幽默,能够将问题讲解的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
2.学生学习的问题。
临床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较强,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为严格。医学理论具有广、博、散、乱等特点,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强记,并且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的减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呈指数增长,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医学知识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学生自身的极限,此外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教学评价的弊端。
事实上,医学教育界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我国教育改革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尚未进行改革。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偶尔出现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迫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现阶段的教学评价方法也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
二、解决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需要四年的理论学习和见习时间,然后再安排到医院实习一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间隔的时间过长,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很难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后期的医院实习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脱节,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无法熟练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如果学生在学习1至2年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学习,由具有较高资格的主治医师负责带、教,在临床上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病例分析中复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等,在讲解临床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积极开展病例分析,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密切的联系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然后进行病史汇报,并进行病例讨论,分析诊治原则和疾病的治疗原则。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那些不利于观摩的或者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可以通过视频教材或者是模型教学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可以适量的安排一些讲座和学术报告,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各种医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质量和层次都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在媒体曝光的众多医疗事故中,有很多都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很多以学生都将会成为未来医学界的栋梁,培养以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以及奉献精神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目前我国以学生就业难、投入高、风险高、医患关系差等导致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使学生失去的思想方向,缺乏学习的热情。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医生在临床工作的每一天都会和患者进行大量的沟通,医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跟患者以及家属沟通,主动学习带教老师日常沟通的技巧,尊重患者的隐私理解患者的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首先要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沟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与患者沟通。
三、结束语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成顺,高茹菲,吴小翎.加强医学生在见习阶段医德教育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0,(11).
[2]翟金国,费孔军,杨洪峰,陈敏,张秋梅.精神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3).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63-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病程多迁延,有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的倾向,除了精神症状外,往往社会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给其家庭和社会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Romney等[1]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首先是精神症状的控制,其次为服药依从性。有研究[2]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维持治疗1年内的复发率为40%~50%,单纯依靠抗精神病药不可能完全解决患者的康复和复发问题。为探讨开展社区综合干预的可行性康复措施,并评价其干预效果,本研究对112名经系统治疗后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新会区第三人民医
院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男61例,女5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批准,及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入组标准:(1)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2)目前在社区与家属生活在一起,受教育程度均在小学以上,有接受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的能力;(3)取得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严重的躯体疾病、人格障碍、酒精或者药物依赖者。
1.2 方法
社区综合干预措施成立监护小组,包括患者家属、镇卫生院精防医生、乡村医生、村残联干部、村民政干部、村治保组长等组成,对研究组的每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对监护小组成员进行集体式授课培训,每位乡村医生负责本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每月上门家庭干预1次,持续时间1年。干预内容包括药物依从性干预、家庭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向家属提供应对技巧,对患者提供社会技能训练指导和应急处置。主要包括:(1)药物依从性干预:讲解疾病的发病诱因、预防、治疗等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向患者及家属反复说明连续、系统的药物治疗是预防精神病复发的关键,交代服药中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表现和处理方法;提供药物维持治疗,由本院精神科医生进行定期随访并发放药物。(2)家庭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关怀,感受到亲情和温暖,并获得精神上的安慰;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婚恋和生育问题,鼓励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不管别人怎样看待,努力做到自尊、自爱、自强。(3)心理干预: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分析发病的诱因,指导如何正确发泄愤怒、控制情绪及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促进心理康复。(4)社会技能训练:鼓励患者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针对患者进行药物管理、个人卫生管理、购物及使用交通工具。(5)应急处置:对有肇事肇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由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派出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干预,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言语干预、紧急药物治疗和保护性约束措施等,必要时联合公安或者派出所工作人员采取紧急住院治疗。
1.3 调查项目及测量工具
采用服药依从性调查表、再次住院调查表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4]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在干预前后调查患者服药情况、再次住院情况及生活质量各评定一次。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输入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研究组平均年龄(34.9±15.2)岁,平均病程(6.4±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6±0.6)年。对照组平均年龄(36.2±15.4)岁,平均病程(6.0±1.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4±0.6)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表1)
3 讨论
社区综合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在坚持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开展对精神病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康复,帮助患者建立巩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一种实用的服务模式。只停留在单纯药物巩固治疗的水平上,对患者的全面康复是有限的,应该积极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预后及复发,不仅与药物维持治疗有关,而且与家庭及社会对患者的态度有关,社会支持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压力的能力和社会功能。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控制和预防病情的复发不仅需要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治疗,更需要患者保持较好的服药依从性。通过社区综合干预,使患者和家属对精神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引导患者将病情好转与服用药物联系起来,使患者意识到服药的重要性,由被动消极治疗变为主动积极治疗,提高服药依从性[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再次住院率(16.0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再次住院率(42.86%),说明通过社区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再次住院率,这与相关研究[6]结果一致。
医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延长生命,更应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社会功能。有研究[7-8]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精神症状呈负相关,与整体功能恢复呈正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区中如不及时给予综合干预措施,精神症状易复发,加重服药依从性的缺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其社会功能的进一步下降。通过社区综合干预,可以改变家属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减轻了病耻感,可以提高患者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及家庭对患者的应对技能,改善患者家庭中的亲情关系,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减少患者在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心理社会应激,增加社会支持的力度。研究组患者经社会技能训练后,社交沟通能力提高,适应性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亦与相关研究一致[9]。本研究GQOLI-74评分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方面显著高于自身干预前水平,与以往研究[10]结果一致,表明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相应的综合性社区干预及康复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总之,在社区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综合干预,能够降低其再次住院率,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Romney DM.Psyehosocial functioning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in sehizophrenia:a Reanalysis [J].Schizophrenia Bulletin,1995,21(3):405-410.
[2] 陈彦方,宫玉柱.心理教育对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影响的4、5年观察[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175-178.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75-78.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2(增刊):74-81.
[5] 王国华,崔丽娟,江志君,等.加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对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8):2078.
[6] 王兴元,汤丽君,范荣珍,等.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陪护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68.
[7] 王延祜,唐济生,柴新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4):244-246.
[8] 施季华,曾祥莉.医院、街道联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143.
[中图分类号] R733.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19-01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如未经治疗平均生存期为三个月。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经过现代规范治疗,不少患者可以完全缓解以至长期存活。但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对患者进行综合性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血液科住院的白血病病人120例,随机分成两组,60例为观察组,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为44.5±25.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白血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九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四个选项:根本做不到、偶尔做到、基本做到、完全做到。评分标准为:根本做不到0分,偶尔做到1分、基本做到2分、完全做到3分,得分越高病人治疗依从性越好。调查时间:在病人住院两周后由责任护士(经统一培训2名主管护师)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后立即收回。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100%。
1.2.2 对照组的一般护理干预方法 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化疗期间及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生活护理等。
1.2.3 观察组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法 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由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整体评估,并进行个性化综合性认知行为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教育性干预。教育方法因人而异,主要采取随机教育、发宣传资料、专题讲座向患者提供白血病的诊疗常识,指导患者如何采取合理正确饮食,如何预防感染,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如何保持口腔、肛周清洁,帮助患者认识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重要性及紫外线消毒时如何保护皮肤等。2)综合心理干预。对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时做出护理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改变认知、转移病人注意力、积极心理暗示以及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客观评价自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3)认知和行为干预。利用认知治疗、示范法、治疗成功的病人亲自讲述治疗过程和规范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等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纠正患者对白血病的不良认知、不良行为。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1.2.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各项均分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表1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n1=60,n2=60,t检验)X±s
3 讨论
3.1 依从性 是指患者能遵守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和服从医护人员对其治疗、护理及健康方面的指导时,就认为这一患者有依从性,反之,则认为不具有依从性[1]。依从性不佳不但严重干扰医护工作的正常进行,还影响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干预的主要原理是:凡是情绪或行为反应均与其认知有关,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心情或行为,患病是产生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诱发事件。如果患者对所面临的事件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和评价,则能良好的适应。反之则会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如果患者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最终会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认知行为干预可使患者接受患病现实,缓解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2]。
3.2 认知行为干预对白血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效果分析 本研究从患者需要治疗护理的具体情况出发,调查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研究显示:观察组九个项目适当活动、按时漱口、每天坐浴、限制探视、固定陪护、每天病室紫外线消毒、合理饮食、不自我非正规用药、遵医嘱用药的均分分别为2.89±0.32,2.90±0.42,2.96±0.12,2.96±0.37,2.81±0.21,2.92±0.3,2.96±0.32,2.88±0.42,2.91±0.21;对照组九个项目适当活动、按时漱口、每天坐浴、限制探视、固定陪护、每天病室紫外线消毒、合理饮食、不自我非正规用药、遵医嘱用药的均分分别为2.11±0.81,1.82±0.32,1.79±0.42,1.89±0.42,1.92±0.35,2.12 ±0.45,1.96±0.61,1.21±0.47,1.91±0.54。两组均分比较经t检验P
3.3 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白血病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认知功能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3]。有的患者对白血病缺乏认识,对治疗现状缺乏了解,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就放弃治疗。有的患者体验了化疗的痛苦,却不知这是一条通往长期生存必经之路而半途而废。更有的患者初治诱导已达到完全缓解,不知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可致复发,不遵医嘱继续化疗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还有的患者不注意个人防护,以至于严重感染丢掉了生命。本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干预促进了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可改变病人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所以在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及时对其给与认知行为干预,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