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餐饮室内设计空间除了要满足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创造活动,同时还具有表达功能目的与意义,及其他多方面特性含义。对于具有创造性因素文化内涵的餐饮空间,文化是表达餐饮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与思维内在关系和规律主要表达手段。 这些规律把人们与室内空间从自然形态、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不同方面巧妙的融为一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餐饮空间设计是特定历史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
主题餐厅氛围塑造强化方面,要通过空间的形貌、软装饰、色彩、色调、背景音乐等来控制协调出与众不同的气氛环境。比如选用的背景音乐要与餐厅主题相符,充分彰显餐厅文化,突出独具匠心的韵味氛围,并且音乐播放的时间更要配合当时的情境,以给消费者最优的感官体验。为了更好的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有形化,可借助物化基本元素表现主题,如体现餐厅主题的纪念物,不但可以提升主题文化的层次,还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在餐厅的体验。所以,餐厅在主题塑造方面,不仅要体现出主题的差异性,更要有文化内涵,才能历久弥新。
主题餐厅的定义,就是以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为吸引标志,向顾客提供满足其需要、需求的餐饮及相关产品的体验场所。通过营造特定文化主题的餐厅,给消费者与普通餐厅不同的感官体验。结合国内外学者观点,主题餐厅应具备三方面本质特性:特色差异、文化核心、消费者体验。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设计方法
在主题餐饮空间的营造中,设计师通常采用某种文化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与人们的传统文化、 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对于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其营造手法有如下几种:
1.借用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借用某种形象是一种较为直露的意义表达方法,对于使用者来说较为直观,可读性强。众多的图形结构,时而直露,时而隐喻地表达出室内的文化氛围。利用一些独特的形象作为装饰,既点明了文化主题又丰富了空间的装饰效果。
2. 利用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主题学的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特定信息来传递的。运用命名主题所产生的视觉形象,能够唤起人们的知觉与想象,并暗示某种不同的意蕴,设计者也可以利用者对主题的联想和移情,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形象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人们特定的情感反应,当客人进入主题餐厅,餐饮空间的视觉形象会直接启发人们对该意境的特定情感反应。让建筑空间构造、装饰、室内陈设都与主题融为一体,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当人们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时,此时带有某种文化主题的视觉形象所产生的心理与命名代表的意义之间达到契合。
3.利用装饰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餐厅中的装饰形态对文化内涵的表达起着关键性作用,装饰形态的造型常常反映着餐饮环境的某种风格特征。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基本相似的空间中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环境气氛。整个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到人在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并利用陈设的空间组织段来表达出某种设计文化意念,如通过陈列架、陈设品以及灯光、色彩等元素来渲染文化主题。这样的主题无需过分修饰已别具特色。整个空间豪华而富有生气,进而引起情感、意境及文化的内涵体验。
4. 利用情景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要餐厅内部环境设计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重视景观设计。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由此感受到内在文化主题的含意。
在进行餐饮的主题营造中,设计师常常采用某种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可以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是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的特点。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比如,在餐厅内部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营造自然景观,如一些水景、植被等,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能让人感受自然清新的自然气息。
5.照明形态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照明形态是创造餐饮环境氛围、营造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影变化,如利用光的色彩、光的调子、光的层次、光的造型等构成有层次及结构的光影效果,使环境气氛丰富起来,利用照明的形式以及装饰的形式来反映场所文化内涵的。
6.色彩关系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色彩在视觉印象上给人直观而鲜明的情感表达方式。色彩效果初步规律分析餐饮色彩环境对人的感受,使用的色彩变幻能够引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依据色彩气氛把握人类心理从而达到唤起人们情感的目的。通过空间整体形态、材料色彩、灯光布置、色彩色调及陈设摆件等元素表达文化主题餐厅,利用空间组织手段表达设计主题,充分注意人物在文化主题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构成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色彩的协调性就如同音乐家的节奏与和声。在主题餐饮空间中,和谐对比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室内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关系,是塑造主题文化餐饮空间色彩气氛的关键。对于不同地域而言,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周边环境等,在色彩关系的使用上都有所不同。对于主题餐饮空间而言,色彩主题要明确清晰,色彩搭配讲究合理性与高级性,色彩变化具有高度统一性,使色彩与人的联想紧密相关,整体色彩环境生动且协调,活泼且稳重,使消费者具有更统一的感官体验。
7. 利用材料与肌理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由材料的肌理组织所构成的表面产生的视觉感受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餐饮环境总实体的材料都有着固有的视觉及触觉。不同肌理有不同的感官体验,材料的综合又会产生新的心理体验,充分融合调动材料肌理的特性,可使主题效果与文化内涵表达的别致新颖、淋漓尽致。如具有原始力量感的粗糙的毛石墙、粗犷雕塑感的水泥表面等,设计者往往将这些视觉感受与语境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共同表达某种文化环境的氛围。全新的设计理念,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偌大的餐饮空间增添一些深受艺术熏陶的品味空间,也使酒店空间的主题得以拓展。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艺术文化气息和内涵,建筑设计人员开始联系文化习俗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我国的文化习俗是我国五千年来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国家民族气息。在建筑工程中加入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不仅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还可增加城市中具有艺术特性的建筑,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习俗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1、艺术来源于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是遮风避雨,还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所以传统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上的设计,都要能直接反映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习俗。将传统保留下来的文化习俗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不仅是人们对文化习俗的传承,也是文化习俗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表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国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也是人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得来的,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人们切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2、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
将文化习俗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中,每项不同的建筑工程就有其不同的艺术内涵,它是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人们精神文明的享受。将不同的文化习俗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不同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习俗,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欣赏水平。在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建筑本身蕴含的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将文化习俗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会促使人们对于该建筑的投资购买。这样不仅提升了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还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可观的经济来源,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习俗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建筑艺术设计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
由于各地文化习俗的不同,对各地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最为明显的就是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从古代建筑来讲,由于西方思想比较开放,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比较大胆张扬的风格,具有很明显的个性特征,没有一丝一毫的思想束缚,使人看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东方建筑恰好相反,中国古代的建筑依据的文化思想大部分来源于儒家,自古崇尚中庸的思想理念,因此东方建筑大多是中规中矩,建筑艺术单调,没有过多的个性体现。从建筑材料方面分析,西方国家善于用砖石等材料,例如埃及金字塔、欧洲传统的教堂等;但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以木头为主,这点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故宫等建筑。可见,文化习俗的差异会导致建筑艺术设计明显的差异。从建筑格局方面分析,西方国家的建筑空间格局大多是向高空发展,建筑风格恢弘大气,十分壮观;中国古代建筑格局都类似于北京四合院式的封闭格局,例如北京明清宫殿、典型的四合院。
2、文化习俗差异导致建筑艺术上容易产生歧义
由于发展的时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建筑艺术上难免会有一些分歧,这些分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利益观的不同,每个建筑设计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设计思想,对于建筑自身的利益也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建筑艺术的不同源于利益观的不同;第二个原因是对建筑艺术的理解程度不同,审美也不同,所以在看待建筑物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这两个原因导致文化习俗的差异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接受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审美,并开始文化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建筑艺术设计也逐渐开始吸取各种文化习俗,取长补短,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上一层楼。
3、文化的逐渐融合使建筑艺术内容更丰富
众所周知我国文化习俗有许多种形式,为了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升华,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将不同的文化习俗融合起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各个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和筛选,然后将其加入建筑艺术设计中,从而不仅能够体现我国各种各样的文化习俗,还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建筑设计师还可以参考国外的文化习俗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如借鉴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恢弘大气和创新性,并将其融入到我们国家的建筑特色里,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促使我国的建筑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三、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来越高,将文化习俗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艺术设计中,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加具有艺术特征。文化习俗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艺术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虽然文化习俗的差异会导致建筑艺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样更能突出我国建筑艺术的特色,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建筑艺术的差异,只要我们取长补短,将文化习俗融合后再体现到建筑艺术中去,将会体现出我国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孙英明.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4:188.
[2]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5:151-152.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先出现了建筑,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建筑艺术的相关解释和内涵。人类结合自己的需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了建筑材料等建造了为自己所用的实体空间。建筑的丰富意义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好多方面:第一,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宗教祭祀和精神寄托之中;第二,作为实体空间的建筑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和虚幻的空间;第三,建筑总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存在的,并不会因为自身的结构而存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产需求和需要,能够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所以建立了人们最原始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建筑作品和结构中,已经完美的体现出了建筑艺术,也就是说,建筑和建筑艺术已经密不可分。对于建筑艺术来讲,现如今的建筑作品与建筑艺术已经融入了更多的审美艺术因素,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实体空间,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美表达得越来越突出,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
建筑审美要根据建筑自身的特征,通过感受建筑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来深深地感受建筑美。建筑美需要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来体会这种建筑审美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更能突出表现人的审美享受,感悟建筑的内涵以及从中获取审美感觉。
(一)个性化体验
不管是什么样的装饰、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样的建筑设计,建筑的功能性和形式性都要完美结合,协调统一,使得建筑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如果像绘画大师那样把建筑纯粹的描绘出来,那只是虚无存在的,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空间,所以这里的个性化体验有着特别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实践性。对于建筑空间的审美活动需要人们实地的去欣赏,需要人们切实履行实践活动,个性化体验的身体性表达出了一种实践性,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观赏活动。如果一个建筑设计者,不亲身实践感悟建筑空间,就不会出现特色的建筑研究作品。只上网搜索图片看建筑,以及领悟书上的建筑模型,是不会感受建筑空间的伟大的。所以我们在建筑审美的认识中,要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去实地理解建筑空间。
第二,参与性。绘画的图形图画内容更能深刻的直接的影响他人,而建筑是形式性和功能性相互协调的一种实体空间,所以人们在领悟建筑美的时候,必须要参与建筑空间,感悟其审美效果。比如一些美术作品欣赏、音乐赏析、文学作品的赏析等,在作品中也能体会出审美,但这些都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完整的参与。而建筑的审美。则是具有实体空间的特点,这样更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去领悟审美思想。
第三,社会性。建筑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建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都会天天见到各种各样的建筑,而绘画、音乐、文学等,都是根据自身的审美需要去看,去读,去审,在社会生活中,一抬头总会看见美丽的建筑形式,和完整的建筑功能,可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看见,比如博物馆等。
(二)目的性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合乎人们审美艺术需要的,它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价值。一般建筑的目的性体验首先是指向归属体验或者居住生存体验,人们居住的建筑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属感,所以没有更多的审美感觉,缺少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我们把建筑当成了一种单纯的居住空间,这些目的性的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的审美。
三、建筑审美的影响因素
如果人们想获得审美趣味,可以在建筑对象中进行享受。人们是否在建筑中拥有审美观点,里面掺杂着很多不同的方面,人们若要从建筑中拥有审美享受,必须正确地理解诠释这些不同的方面,这样才会更好地诠释建筑本身的审美特点。
(一)主流文化的审美倾向
主流文化的方向可以对艺术的审美起着引导作用。权利机构以及大人物来控制着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种权力机构不是官方的,但是他们却和权力阶层的审美观念是统一的,并且有着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叫正统派代表。例如,在农村,居民建筑要受到风水、旧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正统派代表施加的额外压力,所以这些以上的因素,使得建筑的构造和设计不利于人们拥有更好的审美效果,而面临着正统派代表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审美统治。
(二)建筑功能的完备情况
建筑的特性是形式性、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人们会更倾向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建筑选择。如果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不能被人们所感知,那么人们就不会喜欢这个建筑,就会感觉到这个建筑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三)人的情感因素
人们的情感也会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效果。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西安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但是这些建筑风格和西安的文化气息并不协调,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审美风格,这有可能是由于个人的情感因素所影响的。
四、结语
建筑艺术作为体现文化和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直接表达出社会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只有真实地了解到建筑审美的特殊方式和影响因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建筑艺术作品,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关系和文化内涵,进而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邓焱.建筑艺术论[ M]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2] 汪国瑜. 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建筑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往今来,人们所居住的场所,无论是洞穴、帐篷、茅草屋直至现代的高楼大厦,都与自然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能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等因素,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生态文化因素的探索,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与表现,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生态化的发展过程。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即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是从原始文化、人本文化演化而来的,原始文化的核心是“自然中心主义”,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1],而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纽带,具有人类文化的结构,通常情况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物质文明生态文化、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制度生态文化。物质文明生态文化包括人口、资源和环境,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社会、生态伦理,制度生态文化包括政治、政策、法制、法规,这些因素都与建筑艺术不可分割,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此外,生态文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时代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生态文化强调大自然是一个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具有稳定整个生物群落的作用。生态文化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不但要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存在,人类社会也应当为自然界万物生物生长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2]。
二、传统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一)传统建筑艺术富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营构过程中,有很多都富含着“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等传统文化思想的设计理念,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等级化较为严重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传统建筑的营造和布局。在儒家思想观念中,“礼乐观”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礼乐的基础是“孝悌”,以及我们以前经常听到的“和为贵”“父慈”“子孝”“长幼尊卑”等等,以这些较为严重的等级关系为基础,决定了传统建筑应当注重“群体序列的组合”[3]。例如,在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中,其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伦等级”观念。即在院子内正中间的位置是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并且是举办家庭重要活动、接待贵宾的地方。中间两边的厢房即为小辈居住的地方(儿子或孙子),后院即为仆人的住处或厨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理念集中体现了儒家“人伦等级”观念,即“父权至上”“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等等,所以,传统建筑艺术的建构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
(二)传统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其建筑特点与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古老的中华文明聚集地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在黄河流域一带,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夏季非常干燥炎热,并且雨季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暴雨较多。所以,这些气候因素决定了传统建筑的基本要求,即防寒、防暑、防雨等。此时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大多设计出“大屋顶、高墙和厚墙”的房子,即突出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房子的朝向为“坐北朝南”,以此获取更多的阳光。此外,在黄河流域一带,森林植被非常茂盛,并且其土质主要以“黄土”为主,此种土质决定其建筑结构为土木结构。在我国古典哲学中,就有很多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内容,即“天人合一”“天命论”“天人关系”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庄子、荀子都不同程度的提出了“天人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经常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主要体现了我国人民传统的世界观,即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4]。
(三)传统建筑艺术集中体现了“经济实惠”尊重民俗生态观
传统建筑艺术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习俗,并且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社会习俗等,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之内,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并且融合在一起,在传统建筑布局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传统建筑中,内部庭院的布局非常严格,以此为基础,反应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传统建筑也会体现出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传统建筑的一些细小特征,例如,门楼、窗户、大门等,这些细小特征也具有很深的艺术内涵与功能。门楼能够充分体现出家庭的兴衰荣辱,因此,“门第之分”也就随之产生了。窗户的大小、样式、花纹、工艺能够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居民的业余爱好以及审美情趣。
三、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的启发
(一)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建筑布局中,每座建筑的单位为“间”,每一座建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庭院,然后以庭院为主要单位,组成形式不一样的组群。以单体建筑为例,最为普遍的是长方形平面图。在庭院布局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种为在纵轴线上配置主要结构,将次要结构布置在主要结构两侧或对面,从而形成一个组合式、封闭式的空间,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另外一种布局则是“廊院制”,在纵轴上建立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然后,通过回廊把很多单座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廊院布局形式[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均衡对称是大部分建筑的布局模式,这也是生态文化中生态美学的重要体现,现代建筑可以借鉴这种布局模式,通过借助建筑群体的完美组合和衬托,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宏伟壮观。例如,北京故宫、明代的长陵和曲阜孔庙等,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布局的生态美学。
(二)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建筑的主要功能即为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不但内部组成要求协调,外部也要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以此达到“生态文化”的基本要求。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非常重视周围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即山川形式、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植被林木等,设计师要深入调查这些自然因素,以使建筑布局、格式、色调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进而为人们构建出一个较大的居住空间。所以,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提前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对建筑物周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气候,要仔细认真的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使建筑格局、色调、样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为人们创建舒适、优雅的生活空间。
(三)要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
我国传统建筑之所以会受到现代人们的仰慕,主要与建筑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例如,北京故宫,是群体性组合的主要代表,使传统建筑体现出以下特性,即序列性、和谐性以及空间组合的内向性等等。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继承这种文化思想,领会文化内涵的精髓,并且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使现代建筑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境界,这种哲学思想意在说明建筑与环境不可分割、相互联系[6]。例如,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设计师可以借鉴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园林建筑在文化识别方面与整体园林规划及格局形成耦合关系,从而为我们营造出完整的自然山水的视觉、直觉氛围,在如此的景观感知与认知中建构的文化内涵,使建筑与景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生态文化的内涵、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对现代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启发,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密切关系,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能够将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与生态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更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要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将建筑理念赋予文化内涵,使建筑景观具有生态文化的生命力,由于生态文化具有的可识别性,使得建筑景观与生态文化具有一定的表征和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宗之,李泽厚,毛满军.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8):134-136.
[2]王振复,王陆敏,李晓波.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4):118-119.
[3]靳翠英,陆小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内在联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07):170-172.
[4]郎东梅,李丽丽,曾军红.浅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美学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318-319.
[5]齐莲花,江滨.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陇东学院学报,2012,(04):158-159.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融合,现在有的大学的建筑形式不仅融入了俄罗斯当代的建筑风格,而且还归入到了学校的学科,共同探讨学习优秀的建筑艺术知识,取长补短。在高校建筑专业中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代学校的建筑形式是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体现,学校建筑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建筑艺术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物质文明。高校校园的建设和校园文化也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因素,从古老的东方教会和西方现代大学校园,都拥有多姿多彩的高校建筑艺术及其浓厚文化渊源。建筑的艺术形式能成为一个校园标志,实践证明,学校的建筑艺术与学校的形象,品牌,信誉和质量和校园环境密切相关。
大学建筑艺术建设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大学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建筑环境与大学的成员,这些建筑评价,欣赏,情感依恋和其他因素。运用先进的建筑艺术理论,结合优秀的建筑风格也是发展高校往多元化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建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特点有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忠诚奉献给学校,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为动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建造的建筑,文化内涵与校园景观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整合。
1.1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经历的几个阶段。秦汉时期是造园艺术的萌芽时期,有了专门的园林—“昆明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时期。加之道教、佛教的流行与影响,寺院园林极为兴盛。隋唐时期是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由于经济得到恢复,城市和宫苑建筑又发展起来。宋元时期是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的时期,这一时期,在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也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是古典园林的高峰期。继明后,清代的造园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尤以康、乾时期为盛。自清末到民国,中国的社会现状异常严峻,营造园林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致使连续性中断。
1.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型。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类建筑物,如亭、台、搂、阁、廊、榭、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别具一格。
1.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从孕育、生长到发展成熟,历经了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一是要总体上要符合自然规律,二是每个对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分隔空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使用建筑来分隔空间,使之融于自然,浑然一体;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建筑需要与真实的大自然有融为一体的感觉,虽然是人为建造的园林,但是要围绕着自然这个中心来建造;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与西方有所不同,对树木花卉的安排与摆置讲究一种自然的表现方法,这样会使园林建筑艺术的“整体性”显得更加完美。
1.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引人入胜,具有其极高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美。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是否得当,是人们对建筑艺术产生最初的审美感受因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人工与自然高度的进行结合,构造出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物质空间。二是建筑风格和造型美。建筑风格和造型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风格和造型不但包含着物质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时代的、民族的审美要素,这些要素也就构成了它的艺术价值。三是总体布局的韵律美。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大都是使用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当人们走进一座园林,由游览初始直至结束,应像观赏戏曲一样,体现出序幕、和结尾。四是意境和文化美。有很多园林建筑是由民间传说而建造的,蕴含着意境美;园林中的亭、榭可供文人品茶、弹唱、饮酒、作诗、观景等,建筑物上的彩绘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蕴藏着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在中华振兴的今天,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造园艺术这一优秀遗产,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以利于我国现代化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2.1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朴素自然是人们最主要的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现代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灵感之源,是我们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一个好的园林作品都是经过建筑设计师对古典园林建筑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建筑实例设计出来的。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就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它把苏州园林中的造园精髓和现代建筑的实用性相结合,是一个体现着中国的古典美,又不失现代实用性的设计作品。国内现代居住小区建造也可以增添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在建造现代居住小区时,既要考虑到保留中国历史文化,又要考虑如何去适应当今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如“北京西山庭院”地处颐和园北,设计师出于承担文化使命和对地脉尊重的考虑,精心布置26栋错落别致的单体建筑,并巧借布局和园林规划,围合成13个主题院落。营造出“人文大宅”的味道,总体上体现了尊重历史、实用美观的完美艺术风格。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今后的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思想的大力解放,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髓一定能够在现代建筑艺术中得到延续和发扬。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esthetics mo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aesthetic architectural design thought and theory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美学属于一门理论课。尽管“建筑”在先,“美学”在后,但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建筑的侧重点是明确的。对学习建筑来说,经过几年系统训练基本上能形成从结构、材料、环境、造价等角度审视建筑的专业习惯:对非建筑专业的来说,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也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形成体系。有没有建筑美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影响什么,但换个角度看就值得深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人们的生活水准越来越高,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建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据有关方而统计,我国的建筑总量己达全世界建筑总晕的50%以上,各种流派、各类风格的建筑应运而生。
1.现代建筑设计美学思想倾向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有关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价值独特的科学与人文两重性即建筑语汇所表达的意义建立在整个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的基础上,空间系统之存在是实用功利性和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建筑美学价值的独特性表现在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这是其他一切艺术所不具备的:建筑美学价值的另一方面就是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共性,具有感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切艺术所共有的多元化的人文特色,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建筑应具有技术性、艺术性:建筑设计应遵循适用与关观的原则。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演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2.现代建筑设计中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刨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不间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体。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刨作。无论是拼贴,是变异,抑或是残缺,奇险,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非和谐”意识引人注目的一种倾向。例如,后现代主义建筑将拼贴正式引入建筑创作中,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是典型事例。他将历史上和当代的烈度,罗曼诺,米开朗基罗,穆尔,霍来因等很多人的片断从原来的文脉中撕拉出来,进行了转换和拼贴,构成了一个相互撞击的新系统,建筑之美在于科学技术对艺术和建筑创作的影响,这是20世纪艺术和建筑发展中,最鲜明的有益于以往时代的特征。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师的梦想成为可能。艺术的作用表现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生活的爆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律和诗意。这时候的建筑界逐渐形成了“反形式美学”“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维持发展的美学”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总之,孕育着一个文化背景的建筑,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义精神,同时也以其自身诠释着美的概念,建筑丰富的语言中裹着的是让人无尽的回味。
3.建筑美学的意义
之所以建筑美学是设计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因为建筑美学在实际建筑中存在着重要意义,建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审美,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且是勿庸置疑的。
2)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应该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3)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可以产生愉悦,可以激发美感,让人感受美。显然,建筑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建筑的实用价值,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
4)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也叫观赏价值)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体,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它(它们)的外观、神韵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结束语
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义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建筑美学的人文趋向,冒亚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化的生活要求也就越高,特别是在居住方面,不仅仅要有舒适的体验,还要有艺术的气息。建筑结构要改变以往冰冷的状态,在钢筋水泥的基础原料中,添加个性化元素进行艺术的展示。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通过建筑艺术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不仅仅这现代化人们生活的需求,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1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
1.1建筑设计概念。建筑设计是建筑物在建造之前就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是设计工作人员按照工程施工和规划任务去进行分析,将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者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可能发生或者发生概率较大的不足和问题提前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是一种事前构思和对全面总结的设想工作模式。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建筑设计是一种以备料、施工组织、工程施工方法选择、施工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模式,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且使得建筑结构能够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正常、顺利进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基础。
1.2文化艺术。艺术是人们从生活中逐渐总结出来的,通过对生活的歌颂,利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将美体现出来,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其艺术的体现形式个不相同,在建筑设计上,我国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在现代化建筑的艺术体现上,不仅融合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艺术形式,还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出来,构建了符合人们生活和享受的建筑艺术环境。在现代生活中,建筑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和实力进步,一方面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减少了压力,更有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建立。
2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背景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我国人民不仅创造出了大量的建筑奇迹和工程施工方式,而且也为建筑文化和艺术提出了全面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这种建筑施工模式和建筑文化的产生与普及,其主要是反应人类生产和发展中的生活行为方式,也是体现人类智慧结晶的一种工作模式。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造成的文化艺术和设计品位也不仅相同和全面。如我国最为著名的长城、故宫和已经消失的圆明园、阿房宫等等。究其本源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这些诸多的因素和工作模式,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还受到艺术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建筑设计中环境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环境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设计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因此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在做好建筑设计工作的同时,对于环境艺术、文化艺术等诸多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总结和严格的分析,使得在建筑设计工作中能够达到设计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3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关系分析
3.1建筑艺术的设计要点
在建筑设计早期,人们就会利用器物和图案等进行装饰,但是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建筑设计学科,只是在笼统的生活自我创造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建筑艺术形式。经过数年的社会发展后,建筑艺术文化逐渐的被人们认识和系统的学习。通过建筑材料的结构设计和人们的再创造,将新文化与旧精髓融合起来。在建筑设计中,创造性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现代化进步的一种体现。但是还要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设计,才能将城市生活建设的更加有韵味,其建筑生命力也就更能经历时间的洗礼,不容易被人们忘却。
3.2艺术内涵模式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的文化内涵要求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和工作模式。首先,建筑是物质文化的体现,那么艺术就是精神文化的构想,要想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统一结合,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热爱生活,并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在建筑设计上,对传统的文化精髓和现代文化的变更进行再创造,从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等形式,将建筑艺术文化多层次的表现出来。其次,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结合中,是随着现代生活逐渐改变的,其中的艺术融合与体现也具有主观性。在世界上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建筑艺术的构建手法不仅仅有现代文明的体现、前人文化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具有个人的艺术体现,通过突出自我艺术形式的体现,将文化艺术提升到新的领域,利用大众的审美给予文化艺术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建筑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再次,就活动层面去分析。艺术就是一种艺术品,而文化则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体现模式。将其两者结合并与建筑设计形成一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和工作模式。
3.3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设计的艺术体现,不仅仅局限于钢筋混凝土等构建的建筑本身上,还有周围的环境艺术具有较大的联系,只有通过环境的渲染,才能将没有冰冷的建筑更有生命力的展现出来。在环境艺术的搭配中,要统一建筑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宗旨,如若是中式文化的体现,就要在中式建筑物中搭配更多的中式元素,例如瓷器、屏风、书法绘画等。并且可以通过园林和亭台等的建造,将中式文化建筑更有韵味的烘托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氛围,将建筑物富裕更多的生命力和艺术文化内涵。
4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渗透的关系
艺术文化是在建筑设计上逐渐渗透的,通过一点一滴的元素构成,以及创新的结构设计,将建筑艺术形式更加丰富的表现出来。经典的建筑物不仅仅有历史经历的沉淀,要具有明显的文化艺术,通过几代人的认可逐渐的传承下来,这种文化的渗透超越了时代,更能够遗留和继承下来。文化与物质紧密相关,其继承了传统结构设计模式的同时要以目前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在以文化物质水平为基础进行控制与完善。在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得到飞跃发展,以现代建筑工程体系为依据的建筑模式和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流程,这就为建筑工程设计理念和体系的更新改变提供了基础与平台,在设计中通过改变传统美学概念,以智能化技术要求和手段对目前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基础依据。
5结束语
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作为一个走在最前列的建筑行业,生态环境的创造有着重要意义。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城市的灵魂,高贵的灵魂,所以必须具有高尚的建筑。衡量一个高贵的建筑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塑造。
作者:卢生旺
参考文献:
室内设计艺术是一个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够满足功能要求,而且亦情亦理以人为本的现代室内环境,室内艺术设计可以将建筑风格文化集中体现。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先生说过“每一个建筑都需要独特的设计,不仅要和地点、气候有关,而同时当地的人民、文化背景以及历史、传统习俗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建筑仍各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构思、创意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以及人文因素密切相关。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社会发展、艺术、文化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等同或停留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一般是和家具以及建筑的风格流派紧密结合。
1室内设计及其概述
1.1室内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要素有七个,即空间、色彩、光影、空间界面、家具、陈设和绿化。一个成功的室内装饰设计,在功能上应当足适用的;在视觉上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要始终注意室内意境的构思和创造。虽然构思和创意无法套搬,同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要素和创作原理。设计者只要在设计中以创作原理为基础,变换处理各种设计要素,突出特定场所的特征和环境特色,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功能合理、美观大方、格凋高雅、富有个性的室内环境。室内设计是根据空间所处环境和使用性质,运用物质以及技术手段,创造出健康、功能合理、美观、舒适、以及符合人心理和生理要求的理想住所。目前室内设计的发展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风格多层次多元化。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投资标准以及建筑功能的差异,使得室内设计明显地呈现出多风格、多层次以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2室内设计是空间功能的设计
室内设计中常见的空间形态有,开放、流动、封闭、动态、共享、开敞、灰空间、母子空间、地台车间、下沉空间、虚拟空间等。室内设计围绕空间功能进行规划,运用空间界定的各种手法,进行室内形态的塑造,并依据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通过技术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空间具有“凝固音乐的韵律美”。
1.3室内设计是自然的语言的设计
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室内设计通过自然语言来诠释设计的魅力。室内设计借鉴建筑艺术表现手法,借助叙述,比喻等表现手法,对自然意象历史文化,情感意境进行表达,探索人与自然的共处之道,通过“自然”语言的呈现,使得建筑艺术发扬光大。
1.4室内设计是文化传承的设计
室内设计和人文关系也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室内设计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再设计,室内设计体现着地域文化和风俗文化所特有的精神。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风俗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一个地方室内设计艺术和建筑艺术理念的表现,是对现代设计以及传统文化的运用与继承。
2室内设计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借鉴
室内设计艺术根据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节奏韵律、文化元素等不同的组合,构筑环境设计特点。
2.1借鉴建筑的文化元素特征
通过室内设计艺术有机合理的整合建筑内部的各部分,达到情境、韵味。一个大型的时尚商业空间,结合联乘以及经典流行设计,利用西方视觉技巧,给人以视觉平面的夸张美感,再加入各种元素,混入传统元素以及建筑室内概念,从而提升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质感,表现出商业空间和品牌文化的价值。传统建筑设计往往会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件,摆设在屋内,如对联、字画、宫灯、牌匾、屏风等等;墙上还可以悬挂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结、挂屏,摆放盆栽、瓷器、古玩等。这些极具特色的陈设品对设计具有画龙点睛作用,室内设计将这些特色的元素合理的利用,不但能使设计增加风采还能有效营造丰富的人性空间。
2.2借鉴建筑装饰材料
室内设计在借鉴建筑装饰材料时需要有多种选择,借鉴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如粗糙的石膏仿石材料或者岩石墙面,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气息。如室内陈设一些原始情调饰物,能增加天然的意境。如米黄色砖形墙纸的书桌上,错格相间的桃木色地板整齐干净,给人一种典雅严肃的感觉。如今大量具有材料本色和自然纹理的根雕家具、竹藤家具以及越来越多民间手工艺品、民间艺术品进入室内空间。
3室内设计对建筑艺术创作思维的借鉴
室内设计会经常借鉴建筑艺术的创作思维,可以通过对建筑艺术兼容并包精神的吸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的构建、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的民族艺术独特性的尊重。
3.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的构建
自然景观在我国很多建筑设计中都被当做背景,来强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建筑艺术在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许多传统建筑的设计都源于大自然。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不仅能够落实可持续的发展,也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有观念。例如由杜昀主导设计的“恒大海花岛”项目,主要是通过“建筑-景观-规划”一体化设计,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落地,全面构建海花岛绿色生态体系规划,并陆续打造了1号岛风情商业街、游艇俱乐部室内设计、五星级度假酒店群等项目。如在风情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将16国风格各异的饮食街与商业街恰到好处地串联起来,同时对街道与海洋、堤岸的关系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处理,营造出独特而有秩序的游览氛围。
3.2儒文化思想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在建筑领域,这种影响展现的更为深刻。人的审美、兴趣、爱好、阅历、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个性化已经文化底蕴等都能得到极大的体现。设计师不断进步的源泉在于对优秀作品的不断创作。尊卑关系和主次等级在建筑体系中要着重强调,为了满足等级秩序,传统建筑要设计一个主轴空间来连接周围建筑。现代建筑设计遵循这种思想观念,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不仅要对空间设计因素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建筑主题,从而使各个要素能够合理搭配,使建筑设计的人本思想得到真正体现。设计的追求就是使每位业主的居室文化得到充分表达和升华。例如《考工记》记载,城制分为天子都城、诸侯国都、宗室和卿大夫城邑,分别为城的三个等级,按照等级的不同其有着不同的建筑标准。《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是对宗庙建筑等级的规定。《明会典》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门屋三间五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由此可见,在单体建筑之中,建筑等级制度中的儒文化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间架、屋顶、台基以及构架的做法上均十分显著地体现出来。
4建筑风格文化和室内装饰设计并驾齐驱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历史延续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技术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对时代的追踪和对历史的尊重,其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有机统一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正处于折中主义、复古主义盛行之际,兴起了一个试图摆脱旧传统束缚、创造新形式的新建筑运动,哈尔滨的各类建筑物基本都采用新艺术运动处理手法,因此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这座建筑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诞生,几经变迁,历经沧桑,功能变异,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大多数工程设计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产物,遵循历史文脉与时代感并重的原则,在解决老建筑增添计算机管理系统、消防、中央空调等现代化设备设施的同时,还存在着是否保持各类艺术造型原有风貌以及各系统所占空间的矛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智慧,能比较成功的改造这次难度相当大的装修工程,实现艺术与技艺的结合,在一些宾馆的公共空间中,新艺术派装饰特征的构件和装饰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保留,例如:木结构欧拱券造型,大理石壁炉,经铸铜转门等。极具巴洛克文艺复兴特征的石膏浮雕纹样,具有西伯利调的木门和精美雕刻的木质构件,充满审美价值的木装饰,金属铸造的罗马立克柱式和楼梯扶手等等。面对这些物体,倾诉着历史沧桑而又意犹未尽,这些在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人类文化遗产,虽然外观上有霄壤之别,但却各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令人叹为观止。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室内艺术的产生、变化以及发展,不仅延续和发展了建筑艺术的历史文脉,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文化和历史内涵,同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极大的丰富。文化和风格的关联就是对更高层次和谐的追求,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共同享有和发展人类文明,遵循并超越历史传统。
5结语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呈现多元,其中最值得现代建筑设计继承的是,传统建筑艺术的人文思想与美学特征。传统建筑艺术崇尚天人合一,重视自然美学、建筑形态与人性文化的完美结合。现代建筑设计融入传统设计文化,是对外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室内设计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更为合理更加优美的生存空间,作为室内设计中主要元素之一,环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用有感彩的,直截了当的语言与人对话,在创造情调、塑造风格展现艺术上有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文娟,李梅.浅析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心理[J].美术教育研究,2013(2):78~80.
(一)“园林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园林建筑是指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下面以苏州“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欣赏为例,说明“园林建筑艺术欣赏”教育在不同年龄班应有的不同侧重点。小班幼儿:感知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中视觉艺术的美,喜欢观看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作品,能简单表达自己欣赏后的感受。中班幼儿:通过欣赏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作品,理解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的基本组成部分,能简单表述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的特点。大班幼儿:通过欣赏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能够运用美术技能表现拙政园园林建筑艺术的结构、色彩、造型等。
(二)“宫廷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宫廷建筑艺术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伟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下面以宫廷建筑艺术中“故宫”欣赏为例,说明“宫廷建筑艺术欣赏”教育在幼儿园不同年龄班各有侧重。小班幼儿:感知故宫的宏伟,色彩的鲜艳,造型的多样性,对故宫的各种布局感兴趣,喜欢欣赏故宫。中班幼儿:通过观察与教师的讲解,能理解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建筑式样,特点是布局方正整齐,各部分之间对称、均衡、和谐,感受故宫建筑的艺术美。大班幼儿:在感知、理解故宫特点的基础上,用涂色、填画、造型等手段,表现出自己对故宫的感受。
(三)“民居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民居建筑艺术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人类最早的、最常见的建筑艺术类型。下面以欣赏“北京四合院”为例,说明在不同年龄班开展“民居建筑艺术欣赏”教育时的侧重点。小班幼儿:感知北京四合院布局,对其布局产生兴趣,能够运用动作和表情表达欣赏后的感受。中班幼儿:通过观察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理解对称建筑艺术的特点,知道东房、西房、南房、北房的名称和位置。大班幼儿:在感知、理解北京四合院布局的基础上,能通过动手制作北京四合院的模型,进一步表现自己对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认识。
(四)“现代建筑艺术欣赏”教育
现代建筑艺术是指20世纪后建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代表性建筑“鸟巢”为例,它的欣赏活动在不同年龄班有不同的侧重点。小班幼儿:感知“鸟巢”的造型美和主要功能,对比感知“鸟巢”与鸟窝的相似点。中班幼儿:通过理解“鸟巢”造型特点,知道其用途和意义,感知“鸟巢”的造型美、色彩美和线条美。大班幼儿:在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绘画、手工等美术技能进一步表现与表达“鸟巢”建筑的形状、色彩、结构等,理解“鸟巢”的寓意及其中蕴含的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美。在实施上述类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选择一些代表性建筑物,而且要充分利用本土的优秀建筑资源,让幼儿到现场观察和欣赏,进一步感受身边的建筑艺术美。
二、幼儿园“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教育的实施途径建议
在了解“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教育的基本类型并确定了欣赏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去收集丰富的欣赏资料,供幼儿操作,然后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组织欣赏活动。
(一)在主题活动中系统而灵活地开展
主题活动是近年来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实施途径。在主题活动中应该有“中国建筑艺术欣赏”的一席之地:不仅可以通过集中教学活动开展,也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出现在艺术领域活动中,也应渗透在健康、社会、科学、语言等领域的活动中。活动的组织方式应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为主,让幼儿在多通道参与的欣赏中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我国建筑艺术有的造型、结构、色彩等要素。也可以通过欣赏照片、课件和拼接图片等方式,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视觉美,理解中国建筑艺术中造型的鲜明特点和象征性,体验其中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相关教育。比如,在建构区中教师可以投放一些自制的仿中国建筑艺术的活动材料,如画有飞檐图案的插塑等,供幼儿自主游戏;在美术区投放画笔、纸张、颜料等,供幼儿自主表现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感受;在表演区,可以投放中国建筑艺术模型为舞台布景,供幼儿戏剧表演时使用;等等。与此同时,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计划、呈系统地安排中国建筑艺术的教育内容,让幼儿能较为全面地感受到中国建筑艺术的基本构成、突出特点和整体精神风貌,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二)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渗透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通过环境创设这个载体,为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欣赏环境,帮助幼儿自然地感受和理解中国建筑艺术。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环境创设:一是在幼儿园的建筑装饰风格上突出中国建筑艺术特色,在造型上呈现中国建筑艺术的元素。比如在园内适宜的地方放置按比例缩放的中国建筑艺术模型。二是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运用不同风格的中国建筑艺术元素来装饰中国建筑艺术主题墙,并邀请幼儿参与设计和布置。三是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中国建筑艺术欣赏区域,特别针对我国多个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模型或图片进行欣赏,如傣族竹楼、彝族土掌房、哈尼族蘑菇房、客家围屋等。
2徽派建筑艺术的哲学内涵
徽州位于南北方交汇融合的地带,受多方文化影响,如吴楚文化,徽商文化,但最终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古徽州文风昌盛,徽商贾而好濡,崇文重学,聚集财力以求发展文化。这种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为民居的建筑艺术形式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理想的选址,巧妙的空间处理和精湛的雕刻艺术都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建筑的艺术形式不仅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朴素自然的美学特征,而且具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义。
3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在徽派建筑中的体现
3.1种族―徽派建筑艺术形成的内部根源
古徽州是在动荡中前进与发展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徽州居住的是古越人,受当地环境条件的影响,古越人的民居属于干栏式,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建筑形式。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原人迁入,史上有三次迁移的记载(时期分别是东晋、唐末、南宋)。在迁移中,不仅产生了人口结构的变动,而且中原文化就此介入。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民居形式也开始发生改变,北方的院落建筑形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地的干栏式民居。由于环境的制约,民居形式不可能彻底的改变,所以经过融合与交流,加上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清代时期逐渐形成“粉墙黛瓦马头墙”式的天井式建筑,独具当地地域特色。
此外,宗族文化也作为种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徽州的古村落都是同族而居,有着严格的宗族制度,宗祠属于徽派建筑中的大型建筑,人们世代以宗祠为中心而居,整体村落呈中心放射向心围合式,形成独特的村落布局,体现了一种种族的归属感和向心的凝聚力。因此,种族因素可以说是徽派建筑形式形成的内部因素。
3.2环境―徽派建筑艺术形成的外部条件
外部环境造就了徽州村落与民居特有的形式。古徽州位于江南水乡和中原大地的连接地带,有着相当重要的地理环境。村落和民居的选址严格按照传统的风水理念进行,注意山脉的走向,重视对水的合理利用,遵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就民居而言,最有特色的就是天井了,天井的设计别有考究,徽州地区雨水充沛,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水即是财,加上徽商聚财的理念,天井的设计就有了“肥水不留外人田”之意,同时还具备采光、通风等功能,真正的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也离不开环境等外部条件。徽州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进行建筑装饰,堪称一绝。通过精选坯料、严格的雕刻工序、精准的施工工艺打造出庄重典雅的艺术作品,实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其实从另外一方面而言也是源于徽商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这一外部条件。徽州民居的雕刻装饰艺术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宝贵财富。
3.3时代―徽派建筑艺术发展的后天推动力
说起时代,文化首当其冲。徽州民居中的楹联是富有魅力的人文景观,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反应和承载了徽州的文化,独具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