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活动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然而,综合类艺术院校生源主要集中在提前录取批次,学生的入学成绩,尤其是外语入学成绩较常规院校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语法知识缺乏系统连贯性,词汇量较少,所以学生在外语课上表现消极被动,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学生的这种冷漠消极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给艺术院校外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评估和管理产生了不良作用和负面影响。人才质量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艺术院校外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自身职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做反思者
美国学者瓦力总结了反思型教师的反思模式,包括行动中和行动后的反思模式。行动中反思是指教师在授课前和授课过程中凭借自身的经验,自觉做出有关教学的规定;行动后反思是指教师在授课后所做的回顾性反思。反思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课堂上的教学情境,而艺术院校外语教师更要在教学实践中勤思考、多总结、善于发现问题,凭借亲身经验与经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观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此外,教师要养成记录教学日志的习惯,教学日志上应在教学行为、教学计划、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有所体现。总结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否融洽,总结经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为下一次有效的教学计划实施提供可行依据。此外,瓦力提出了人格性反思模式,在这种反思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关怀者与信息给予者。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课后的不同声音,了解他们对外语课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只停留于传统上的“学”与“教”。
二、做学习者
教师首先是教学的实践者,其次要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人、改变人,因此教师不能仅停留于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教育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具有创新型思维。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必须要广泛研读,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才能服务于教育和教学创新的需要,找到教育教学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艺术院校外语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普通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有效结合问题,由于学生外语基础薄弱,所以选择适合学生自身条件的教材尤为重要。岑建君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一文中指出:“外面的世界知识在不断爆炸,我们的教材往往跟不上,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跟不上,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花了很长时间教出来的东西都是没用的, 是事倍功半。”从这一点看,教师自编适合艺术类院校的外语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利用自身专业素质并学习艺术专业知识编写优秀的艺术类英语教材,这是艺术院校外语教师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亟需考虑的问题。作为语言教师,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技能,更要了解所教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为适合艺术院校外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寻找突破口,解答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三、做引导者
艺术院校外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者学习策略和认知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做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另外,教师什么时候引导、怎么引导,要看学习者自身的情况而定。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大时代的环境下已不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努力寻找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并改善教学效果。例如,如何在课上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情境。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概念形成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教师要开发学生的语言智力,促进其语言思维的发展。讨论是英语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共享,共同提高。利用实践性教学活动,如外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样化、兴趣化学习语言。
四、做交流与合作者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和各项学习环节中,课上与学生探讨问题、课下与学生分享学习乐趣与学习心得。例如利用QQ、E-mall等网络媒介与学生进行学习与生活上的交流,以学生为友,与学生敞开心扉,答疑解惑,分享人生经验。外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在素质教育上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加强个人修养,为学生在语言学习、专业发展、社交技巧等方面为学生指明方向。外语教学发展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管理和控制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职责减轻了,相反教师要负起更多的责任感,做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者,与学生交流学习内外的知识,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结语
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成功的教育者要能将教学理论升华到感性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应用到教学实践。艺术院校外语教师不但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熟悉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细节。此外,要做学生学习和心灵上的引导者,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与合作者,在教学实践的同时,也要积极钻研外语教学理论,做既有教学经验又掌握教学理论的学习型教师。
(注:本文为2014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术院校外语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WY56)
参考文献:
[1]岑建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师资、配套设施紧张,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大学英语都存在大班或合班教学的情况,大班英语教学有其优势,也有其不利的方面。例如,学生实践机会少,不利于口语教学;教师受环境制约往往会忽略学生个体差异。针对这些矛盾与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尝试着将循环教学法应用于日常大班教学,辅以阶段性的反思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循环教学法在艺术专业学生
大班英语教学中的试用循环教学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将授课教师两人或三人分为一组,每组教师负责两到三个大班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将教材按单元内容分为三部分,每位老师负责一部分,教师实行循环制,在不同的大班教授所负责的部分。
本学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专科教研室开始推行循环教学法,适用的班级乃艺术学院08级大二学生和09级新生,由于此教学法是首次尝试,加之恰逢学校推行大班教学,如何在艺术专业大班中成功实行循环教学法成了我们专科教研室本学期的教研主攻方向。我和同事陈丹老师组成了一个循环教学小组,负责09级艺术专业两个新生班的教学工作,我们商量决定每隔两周(两周教授一个教学单元)进行一次循环,由此对教学任务进行了分工,她上第1,3,5单元,我上第2,4,6单元,前两周各自在自己的艺术班授课,两周后对调。在对调周的第一次课前,我和陈丹老师互换了学生名册,并将本班基础较差与较好的学生,以及课堂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加以注明。这样,未上课就对学生们有个大概的了解。第一次课,我们两位老师都想出了一些小游戏调动起了学生们的积极性。面对“新换”的老师,而且是风格迥异的两位老师,学生们觉得很好奇,注意力很集中。我们提前做的“熟悉”工作起到了作用,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第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基本上没有学生睡觉或走神。两周后,四次课下来,当学生们开始有点“审美疲劳”时,我们再次对调,“分开”了两周的本班学生又回到自己的课堂上,亲切感油然而生。情感上的这些轻微变化,大大的有助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减少注意力转移的现象。此外,循环教学法使得备课量大大减轻,老师们再也不用每天疲于赶进度而备课,可以做到“精备”。提高了教学质量。循环教学法试用以来,不仅是本小组的组员老师频繁的交流,不同的教学小组之间每周五也借助教研活动的机会互相吸取经验。大家设计了很多小游戏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针对每个班的某些特殊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和过去相比,教研室同事之间加深了同事之谊,在教学上相互督促影响,为了提高大家的整体教学水平而努力。
二、利用循环教学法减少大班教学的弊端
大班教学有利于节省教育成本,避免浪费,但同时,其弊病在于班级学生人数太多,教师很难关注因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反应不一。循环教学法中的分组策略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教研室所有老师在讨论循环教学法的具体举措时,商定实行“分组”策略,即把一个60-80人的大班按自愿组合的方式分成8-10组,每组大约8人。口语对话,英语小戏剧,以及平时的作业等等都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把一群具有相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速度进行小组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在课堂上,教师抽取每组中的1,2例进行课堂训练。平时,每组学生坐在一起,固定座位,每隔一月跟别的组交换。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出勤一目了然,不需要再浪费课堂时间点名。另外,让学生利用教材所配备的光盘先进行自学,教师列出参考书和文章,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或在课堂上做presentation,教师在课堂上只做辅导答疑的工作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正确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单元进行一次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者让学生利用教材软件作为课后参考,弄清楚课堂上没听懂的地方,并利用软件进行听,说练习。利用这种形式上课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要让他们有压力,又要将这种压力有效的转化为动力,要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以上的几个方法既可以大班上课,又避免了合班上课的缺点。然而,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少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别的语言交流方式,例如,定期举行English party, English Corner等活动,再者,针对口语差或对口语感兴趣的学生,抽出专业的口语教师,开设口语培训班,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循环教学法中的反思性教学
大学英语是所有全国高校都开设的公共课,教学课时多,对学生的素质,择业或进一步求学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大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时纠正教学错误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大学教师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促进教学,教学反思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教师通过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反思环节,运用各种反思方法积极的促进英语教学的开展。在艺术班的循环教学中,我每周都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本周的课堂情况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重点进行调整,适时的补充学生们的薄弱环节。教学反思又分为三个部分:1,对于教学活动的反思 。教师通过对自身所实施的教学行为进行反省和思考,结合自己大脑中已储存的信息资源(背景知识、经验和经历),对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深刻的客观的分析、评估和剖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自我的深刻反思,增强对自身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理解,内化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在大脑中的记忆库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激发新的思维模式,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改善依据。2,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是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反思来自自我意识的觉醒,它以在自我教学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以各种方法促使自我进行有效的反思。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如:讲解、讨论、学生的作业、测评、教学计划等等,发现问题,是有效反思的基本条件。此后,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从中抓主要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进而实现发展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主要目标。改变传统教学重在传播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重经验、轻创新的封闭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的教学活动。3,教学活动的反思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的对象,审视、分析自己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转变教学行为,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平台,反思性英语教学过程就是英语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各要素进行审视、研究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教师的成长教育中,反思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通过反思性研究,就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二是提高实践能力。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我们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要想通过自身的人格特点来感染学生,首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动机,对自己的专业要有浓厚的兴趣,对学生要有真情实感;其次,还要有公正无私的品格。我们还知道,在教学实践中,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当学生从心理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诚意时,就会用实际行动来补偿教师赋予他们的情感,就会把刻苦学习,积极上进,争取好成绩当作感情上的补偿,回报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因此,教师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和学生建立真正的感情联系,才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良性氛围,才能为培养素质型人才打好心理基础。
四、总结
循环教学法是大家的共同尝试,时间尚短,但已感受到了这一教学法的优势,面对艺术生,长期以来老师们是最头疼的,基础差,课堂纪律松散,但实行循环教学法以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效率提高了,在实施过程中,当然还有些不足,在反思中坚持循环教学法在大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转变观念,创新求变,长此以往,必将取得不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75-04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和意义
杜威(Dewey,1938)认为反思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回顾。Richards(1990)认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回忆、思考、评价的一种活动或过程。而当代认知心理学则主张用元认知来解释反思,认为反思是人们关于自身的认识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张美华,2011(9),149-151;熊川武,1999:50)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包括自省、思考、探究、评价等。教师可以从教学技术上对是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所选择的教学行动的价值及其后果进行自省,还可以从自身的教育实践的伦理和道德进行批判性反思。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即从教学行动的价值和后果进行反省。布鲁巴特(G.W.BrubaCher)等人曾从时间维度分析反思教学实践,认为反思可分为三类:一是实践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对实践的反思。(李红玲,2007.6)教师对这三方面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的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取得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以促进教师成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补忠乎?与朋友交而补信乎?传不要习乎?”作为教师虽不需日省三身,但是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础。考尔德希德认为,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张立昌,2001(120):17-21)林崇德教授认为,21世纪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林崇德,1999:46-50)综上所述,教学反思是帮助教师成长的优秀方式方法。教学反思的意义重大,知网上有大量的有关教学反思的文章,大多从教学上入手,具体到对每节课,每个教学片段,每种教学方法,教具,每个教学重难点,甚至是每个学生学情的分析,无所不至,面面俱到。但涉及到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的却不多,而关于反思艺术类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就更少,因此,本人在这里主要谈关于艺术学校教师对英语教学评价方法的反思。
二、英语教学评价的概念和种类
在讨论反思教学评价方法前,先谈谈英语教学评价的概念和种类。评价通常是指对事物的价值高低的判断,包括对事物的质与量所作的描述和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王道俊、王汉澜,1989:104)该定义涉及价值判断的活动,指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评价用于教育,便产生和发展了教育和教学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陈玉现,2004:7.)所谓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瞿葆奎,1987:85.)教学评价也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过程。它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方面和因素的评价,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等,其中最主要是关于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英语教学评价指的是英语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也就是对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的评价。英语教学评价和其他学科教学评价一样,目前主要将其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是基于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陈玉现,2004:7.)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用来查明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形成性评价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仇晨霞,2011,11)诊断性评价大多以摸底为主,主要是为了教师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状况,以便对症下药。形成性评价多指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些单元小测验,平时的作业批改状况,以及阶段性的小结,建立档案袋等。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方便及时的查漏补缺。总结性评价注重教与学的结果,比如期中和期末的大考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评语,也包括学期末的评优活动,都可以归入这类,是终结性的评价,是对一个阶段的总结。
三、英语教学评价手段在艺术类中职学校的运用
1.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法并没有完全体现科学使用的原则。如:①评价形式单一,以笔者所在的省级艺术学校为例,除了学校招生考试时的卷面入学考试,每个学期各一次期中和期末卷面考试。至于补考,学生没引起足够重视。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期末打个评分,没有评分细则,似乎由每个老师说了算。卷面考试少,所谓评价其实关注的是分数,缺少其他评价方式。至于以英语小品,说唱,小报设计等作为考试一部分,从没出现过,大多是机械性的考试内容。不利于个性鲜明和特点各异的艺校生的考查。而且评价一直是单调的分数,书面或者表格形式等多方位评价学生的教学评价活动很少见。至于按一些标准收集关注学生成长的档案袋建设和丰富多样的评价活动更少见。在这样一种评价方式单一,管理高度自由的状态下,学生基础差,兴趣爱好不在其上,主观上学习动力又不足,因此,逃课,缺课,上课睡觉,或者干别的事,比较常见。笔者认为只有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规范教学活动。才能对同一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不然只能是主观片面性。因此不难看出,目前学校的评价只重结果。而对过程,形同虚设。②评价主体单一,艺术类中职学校,英语教学评价仍是呈现出“他评”的特征。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仍处于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这种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使英语教学评价活动成为一种消极被动的行为。表现在学生个人无权自评,同伴间无权互评,也没有组织小组对组内成员的评价。除了卷面的考试,这种教师评价的唯一性,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自我评价和他评的权利。这种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没有重视学生的意愿与想法,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多方位的了解考评学生,依然是片面的。③评价内容单一,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评价在方式上,只有考试这种形式。考试的内容只有试卷上的听力和笔试。考试内容大多只关注语法和词汇,机械的语言技能,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跨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方面的考查,几乎没有,缺乏重视。因此,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以至于笔者在英语课堂授课时,就有一个班级的中职艺术生,看到樱花和和服,居然不知道是日本国的象征,也不知道伦敦在英国,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从这里看出,要改变艺术生知识面狭窄状况的任务十分严峻。④忽视评价过程的激励机制,对于艺术生而言,形式,主体,内容都单一的考试形式,激发不了具有鲜活个性的艺术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单一的考试学习,使得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考卷而学,为阿拉伯数字而学。单调乏味的考试形式,没有实质内容的过程性评价,就如死水般波澜不惊。因此,当单调遇上多彩的个性,那便是一种悲哀和无趣。可以想象,因为无趣所以不想学,因为不想学,所以放弃,因为放弃,所以不懂,因为不懂,所以害怕,害怕那个阿拉伯数字代表的成绩,结果就是,为数不多的几次卷面考试也成了学生的负担,因为一旦补考不过,最终直接影响毕业证书的领取。所以,这样的评价根本不可能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反而更可能引起学生在压力下对学习的逆反情绪。
学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基础薄弱的艺术生,英语的学习,应该更多的利用外部条件去引导学生,而英语教学评价手段,无疑是影响内因的一个重要外因。如果没有一系列操作性强,实效高的评价措施,学生就如同那放任自流的水,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谈何容易。俗话说“无规不成方圆。”所以,改变目前的英语教学评价方式,实行科学的评价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2.改进的方法。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艺术类中职学校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针对以上英语教学评价出现的问题,了解到艺术类中职低年级学生(主要是13~17岁)特点,这些孩子既有艺术生常见的特点,比如言行上松散不羁,文化基础差,同时又有普通中学里孩子的求知欲望。在借鉴普通中小学档案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艺术类中职学生英语教学档案袋评价模式的探究,为35名中职低年级学生,每个人建立了档案袋,档案袋中收集有一些学生平时的优秀作业,英语小报卡片的设计,表彰证明,学生自评、他评和小组评价的资料,也有对一个阶段的学习得失原因分析和奋斗目标。并推出了“英语免死金牌”这一特色评价模式。该模式研究体现了以下一些原则:①多元化原则。首先,评价形式多样化。学生档案袋内考查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单元考试,期中,期末考试,以及平时听写,朗读,背诵,英语竞赛,唱英语歌等的考查成绩。其次,评价内容多样化。英语学习的考查项目包括了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知识材料多样性,开拓学生视野。最后,评价主体多样化。档案袋内,对每位学生一学期的表现,由三部分评价组成。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语,学生自我一学期对每项学习内容的评价,合作小组对每位学生一学期学习内容的评价,这些都通过表格和文字的形式,根据标准分成Great,Good,So-so,Terrible四个评价等级。而以上所有的评价,如果符合一定的要求,都可以换算成积分,从而获得“英语免死金牌”,并享受一系列金牌所赋予的学习上的权利,并可以作为期末学生平时成绩的参照。②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因为给学生建立了档案袋,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有期末这一终结性评价结果,更多还可以通过档案袋里的那些评价内容和形式,看出一个学生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整个动态过程,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说,评价的方式更加科学,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而“英语免死金牌”又把阶段性和整体性取得的优秀成绩以一种直观实效的形式反应出来,很好的将评价的过程性和终结性科学的结合起来。③激励性原则。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有机会获取“英语免死金牌”,从而享受金牌的权利。这样一个预设目标,可以比较容易的激励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纵向的去积极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从而通过这一评价方式的外部刺激,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主观能动的去学习。案例:“英语免死金牌”操作方法。教师上课带上点名册,规定学生积极听讲,回答问题,都可以加1分,答错不扣分。甚至上课不睡觉,不吃东西,不讲话,遵守纪律,也可以经过课后教师,同学的一致评定,酌情加分。但是违反课堂纪律,一律扣2分。同时教师将班里学生按英语学习能力和基础不同,分成3组,好,中,差。让学生推选好、中组学生组长到老师处背诵,朗读,然后,好、中组学生再到组长处背诵,朗读平时的课文背诵,朗读,按难度不同各加3、2分,基础差学生则是要求在老师辅导下,监督他们尽量会读单词表里的单词,加1分。听写和其他书面作业也是按难度不同加分,考试则是80分以上加3分,比上次进步10分以上加3分。另外单词竞赛成绩,英语小报设计,说唱英文歌都可以依据一定标准酌情加分。除了个人外,班级合作小组活动中,也可以给每个学生依据不同贡献加分。然后到了一定时间,给学生积分换星。学生每登记10个积分,可以换成一颗“星”,累计5“星”,则可以换成一张“英语免死金牌”。金牌和平时的作业,测试,期末成绩等挂钩,类似于“学分银行”。学生经过努力得来的金牌,可以在他自己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比如练习专业太累等,而未能及时完成作业,这时一张金牌可以免做一次作业。或者平时单词不及格要重听时,也可以免除一次重听。甚至遇到平时的单元测试不及格时,用于预借后面成绩分数,一张5分,但下次则是要扣除这5分。“英语免死金牌”也可以在平时违反了纪律或者犯了其他差错时,用来抵差错一次而免受批评。如果没有使用金牌,那么期末登记平时成绩就可以起到大用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大多数学生还是舍不得用。以我校期末成绩为例,学生一个学期的最终成绩是看总评的。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那么期末教师登记学生的平时成绩,笔者设置的评价标准为,3张金牌换算成绩是100分,2张金牌换算成绩是95分,1张金牌换算成绩是90分,没有金牌的同学则是80分,前提条件是作业都按时完成,无重大差错,但是如果犯有过错,行为表现违规,则在80分基础上逐减,那很可能要不及格了。由此可见,平时获得的“英语免死金牌”直接影响了期末登记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多少又直接影响了总评,那就意味着期中、期末考试在50多分的学生,那么他的平时成绩几乎可以决定他的总评成绩,决定他是否要补考了。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也会因为这而影响奖学金以及其他各类评优的获得。这样就变成每个同学都不得不正视他手中的金牌了。另外,为了让学生能持久的珍惜自己的努力,对于学生该学期未用掉的金牌,可以累积到下学期使用,也就是说金牌过期不作废,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多出来的金牌而烦恼,教师的这一解释给学生不亚于吃了一颗定心丸。由于金牌享受的特权比较多,难免会出现学生的诚信危机。刚开始的时候,金牌的形式是教师手剪的卡纸上敲个普通的小印章,学生获得后当场在上面写上班级,姓名,涂改无效。但是,还是有些学生买了相似卡纸和印章,自己仿制。为了杜绝这一现象,改进后的方案是,教师直接从外面专业从事印刷品的商店定制单面的动漫彩图卡片,然后在另一空白面,敲上英语任课教师的私章,让获得的同学当场写上班级、姓名,涂改无效,并规定金牌不能转借。经过这样处理,不仅金牌变得漂亮正规了,也防止了学生仿制,杜绝了学生诚信危机的出现。金牌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缺课、睡觉现象全无,而且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以笔者所在艺术中职学校的一个音乐小班的男生为例,该生在原来学校已经上过初二了,可是进了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新班之后,才发现该男生的英语基础比起初一上的学生都不如,所以在课文的背诵朗读上笔者是把他归为朗读一列的,这是为了不增加他的压力,但是为了对这一群体的学生进行激励,也规定他们要是想背诵,那么作为奖励,背3篇,破格得一张金牌。这个奖励可以说是吸引力很大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对于本来朗读就困难的学生,要求背诵,难度确实大,所以全班学生默认这一“破格”法则,也没觉得其他人不公平。出乎意料的是该男生真的就去背诵了,而且课堂上还真背诵了3篇,看到他背完后那种紧张又释然,拿到金牌珍惜又重放好的甜蜜、自豪样子,笔者真的很感动,很触动。在那一刻笔者觉得这一评价方法是正确的。另外期末登记平时成绩时,甚至有些女生,因为金牌忘在家里,而担心的哭。这时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要答应她们只要是在学校规定的最后录入成绩时间前带来,都是可以。
总之,通过这一张小小“英语免死金牌”卡,笔者看到了艺术中职生英语教学远处混沌中的一丝光亮。艺术类学生并不像有些人所描述的那么颓废,也有可爱,可敬的地方。通过这一评价方式的探究,加强了师生互动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英语免死金牌”这一特色,同时建立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档案袋的模式,这种英语教学评价方法,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注重激励性。让人看到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成长。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艺术类中职学生,大多数今后还是要参加高考,因此学校选用的英语教材也是和普通中学接轨,英语学习教材,到了后面难度不断增加,英语学习长久持续的动力,有待不断去探索和反思。反思艺术类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评价方式,感觉到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在发现问题中努力解决问题。在努力解决问题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艺术类学生的基础,我“被需要”,我挥刀断麻,披荆而行。
参考文献:
[1]张美华.初中英语教师该如何开展有效反思[J].科教文汇,2011,(9):149-151.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9:50.
[3]李红玲.论教学反思[M].太原:山西大学,2007.
[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17-21.
实践教学是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认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互相转化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联系人才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纽带。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出来,如何构建一个既符合专业教学规律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能力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鉴于艺术设计专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时间不长,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仍在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之中。由于认识和积累的不足,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现象,一是由于初期的艺术设计专业多从美术专业延伸过来或隶属于美术专业院校,将传统美术教育方法直接转移或嫁接到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成为最简单快捷的做法,形成美术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体系,但由于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总体框架的兼容不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差异过大,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需予以反思。二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工科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科学化、体系化的实践训练,导致出现简单套用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规范、标准和程序等概念,忽视了美的标准多元化特征和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类现象多出现于一些综合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和院系。以上现象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针对性不强。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采取调整或迁移的手法,沿用美术教育的实践框架,或套用工科的实践模式,无法适应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陈旧。艺术设计专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对社会审美发展变化的及时把握,并将其转化为可见的艺术形式、风格和界面,但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外界变化不敏感,对社会、科技和专业技术发展的追踪性差,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风格等无法及时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对现代专业的仪器设备、材料和技术涉及较少,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专注于经验的灌输,而非新理论、新技术的总结、创新和发展,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或适应期延长,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践教学模式过于严谨刻板。创新能力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创新能力,二是实践创新能力,三是反思与评价能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既有程序、规律的遵循,实践教学活动中程式化严重,缺乏革新创造精神,忽视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造成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不足。
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构成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是指通过特定方法与手段培养、锻炼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创造性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思维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始终活跃于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之中,通过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设计创新意识和创新原动力。思维创新能力是指作为创新主体的设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及其感受,受特定条件触发使其思维方式发生改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构想、理论以及观点等方面的能力。
(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实践创新能力是指作为创新主体的设计人员将其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付诸实现,并通过设计实践活动不断修正思维方向,实现最终的设计创新目的。实践是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设计实践与设计理论的互动和调试,形成从理性认知到实践把握的二次飞跃。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对这一过程最为恰当的注解。
(三)反思与评价能力。反思能力是指对设计思维和实践正确性的一种判断和调控能力,属于基本认知能力范畴;评价能力是指对自身及他人的设计思维和实践是否符合客观要求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反思与评价活动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反思与评价能力是设计活动中对设计对象认知和把握的基本手段,是创新能力结构中重要的人格性因素,缺少这种能力将会破坏创新能力结构的完整性,阻碍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与实施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在这一结构体系中,教学方法则是其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正象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一、教学方法改革背景
随着国内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舶来的新观念、新思想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国的教育体系改革中。随着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加之学分制的实行,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作为我国改革前沿的高等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等要求逐渐列入设计教学课程改革的纲要中。从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进行反思;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和反思中获得认识和情感。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体验学习圈,即: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事实上人的学习过程分成两类:一是左脑式学习,另一类是右脑式学习。左脑式学习就是老师传授很多现成的理论和知识,让同学们记熟会背;而右脑式学习则是强调身体历行的“体验”,就是从你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
《手绘技法表现》课程主要介绍绘画的不同材料及其技法表现,适合于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感受绘画的不同材料所带来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并能够将其灵活的运用于以后的创作、设计、甚至是效果图中。课程的设置为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展示空间。
1、体验式教学崇尚从做中学,培养学生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反思内省是体验学习的关键,透过反思内省,许多思考的碎片才得以拼接,体验所形成的意义才可能与其他经验整合,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观点、新知识和新发现。杜威的“从做中学”应该可以理解为“基于活动的反思学习”。
手绘技法表现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绘画材料、属性进行介绍,该课程的授课以实际操作为依托,以演示为基础,以训练为形式的授课模式。通过该模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同技法表现的方式方法。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要完成,接到任务后要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每个同学要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从做中学。
2、体验式教学注重交流,培养学生们得团队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尤其是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员之间的合作,突破了个体学习的局限性,从而更多地依靠团队来学习。随着学校学分制的推行,班级学生都来自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小组长在接到老师覆盖性材料学习的任务后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在身,如有的进行水粉材料的性能的介绍,有的进行丙烯材料技法的演示等。小组成员先在本组进行演示和讲解,然后老师会要求每个小组派两名代表进行班级集体展示,班级同学在发表意见进行评判。同样,下次老师会分配透叠性的材料,如马克笔和水彩等,按同样的方式进行。
体验式的学习在手绘技法表现课程中进行了新的创新实践,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加入整个课题的完成,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每个同学分担其中的某个环节,让整个班级里的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乐趣以及培养参与的荣誉感。
总之,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学分制的现现状下,体验式教学有非常适合的肥沃土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许多创新实践的可能。每个人都具备创造的潜力并且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加强和提高这种能力,体验式教学,所有的同学都是参与者,每位参与者都应该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投入,教师应该加强同学们在经过一系列活动后的自我评价以及思考的能力,并将所学的内容转化到真实的生活与设计活动中来。
幼儿对艺术活动的需要、兴趣、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每个幼儿,才能因材施教,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兴趣不同,切入点不同。
从小培养一种兴趣,就是一种智慧。著名的早期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教学特色就是把重点放在启发孩子的动机、培养孩子的兴趣上。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艺术创作的环节上,而忽视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幼儿的兴趣正源自于这些审美的感受。如在电子琴艺术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教给他们弹奏、学习的技巧,而应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兴趣。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艺术学习的机会,这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很高。例如,在《好娃娃》一曲中,我没有单纯地教他们怎么唱、怎么弹,而是让他们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自己先来表演,感受乐曲活泼、风趣的特点。于是他们有的边听边打节奏,有的边听边唱,有的手舞足蹈,还有的翩翩起舞。他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乐曲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体验到了活泼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兴趣。
2.需要不同,选择题材也不同。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各种需要,我们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在舞蹈教学中,常常遇到部分幼儿由于性格内向而不肯做动作,部分幼儿怕疼怕苦不肯练习等问题。此外,有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一学就会,有的孩子的动作却很不协调;有的孩子喜欢欢快的舞蹈,有的孩子喜欢优美的舞蹈。因此选择题材非常重要。应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题材,能让幼儿理解和欣赏作品,帮助他们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3.发展水平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
在艺术活动中,同年龄的幼儿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我们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有的幼儿对色彩和线条的感受和接受能力较强,我就让他们自己创编绘画,遇到困难再问老师。还请他们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幼儿学习,他们非常乐意,并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有的幼儿对绘画没有耐心,总是三分钟热度,填色到一半就偷懒了。我就通过比赛、游戏等方式增强他们的绘画积极性。有的幼儿缺乏一定的创编能力,我就让他们跟着老师或同伴进行一些简单的模仿。有的孩子基础较差,我就选择一些线条简单、主题简单、画面简单的图画,从易到难地练习,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提高,享受成功和喜悦,并且能积极地投入到绘画艺术活动中去。
二、尊重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
1.创设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和活动空间。
孩子在活动中有表现的自由,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地抒发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并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和活动空间,鼓励每个幼儿自由创造。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能激发人的智慧、潜力,培养内在的动机。因此在活动中,我有时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感知、去尝试,由于幼儿是自己操作、探索的,就会很顺利地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
2.艺术表现没有对错之分。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艺术表现是没有对错的。如在让幼儿欣赏《打鼓》后,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乐曲的名称和内容,而是先让幼儿说说你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有的说:“他们在跳舞。”有的说:“他们在跺脚拍手。”还有的说:“像军队在演奏。”等等。至于感受就说得更多了:活泼、优美、欢快、激动……还有的竟然说:“心在扑通扑通跳,快要跳出来了。”各种感受都有,真是五花八门,这的确是他们的真实感受。
三、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
按照特定的艺术规律,让儿童从小就大量接触艺术品,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从中感受生命力的种种模式,是艺术教育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教师应该仔细地引导他们注意艺术品的形态中那处处可见的生命力和情感活动的痕迹。平时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艺术作品,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提高其欣赏能力,有助于幼儿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幼儿面对艺术作品作出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以美术欣赏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用“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用“你感觉它的线条形状、色彩、构图怎么样”,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形式;用“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情感;用“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感知;用“猜猜这是哪个画家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画家的风格。
教师在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感知而不是对作品作出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等判断和评价,其他艺术活动也是如此。
四、在感知艺术教育过程中,学会反思
在幼儿的艺术活动中,“感知是艺术教育的催生素,也是发展幼儿理解和反思能力的基础,必须始终与反思活动联系在一起”。
我认为,反思教学存在于我们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在每个阶段的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思考,是促进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我将教学课程的反思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前的思考;第二阶段,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的思考;第三阶段,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反思。其中教学前的思考为保障我们更好的进行教学奠定了基石,而活动进行中的思考是短暂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教学结束后的反思则更多的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的思考,是客观的、理性的思考。
第一阶段,教学前的思考。首先教师要汲取以往教学的良好经验,扬长避短,勤于思考,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和老师共同操作的环境或方式。在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中,我们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体育活动的基本部分总是由情节性的游戏贯穿在整个活动中,游戏往往又会借助一些运动器械等进行场地布置。大家知道,户外上体育课场地宽阔、噪音大不收音,幼儿也多,给老师的讲解带来一定的难度。很多不利因素造成老师大声喊、嗓子疲劳,有时孩子还听不清楚。于是,遇到这类体育活动时,我往往会附上一张小地图,将孩子们集中起来,看看地图上所标示的东西,而后对游戏的场地布置有一个了解,游戏玩法自然也就很明确了。我这个方法同事们纷纷效仿,很适用。
其次,教师要做好教学具的准备。要充分重视这一点,因为这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基本保证。本学期初,我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材料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条漂亮的"尾巴",做好之后,我还很高兴的将"小尾巴"塞到自己腰里美滋滋的玩了一会儿。殊不知,小尾巴对孩子们来说有些过长了,有些孩子在躲闪跑的过程中会不小心把自己的尾巴踩掉。后来据我了解,我班的孩子身高主要集中在1~1、2米之间,尾巴的长度只需要0、4~0、5米就够了。而过长的尾巴影响了游戏的正常进行,导致部分幼儿不能尽情玩耍。
第二阶段,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的思考。我园参加了幼师的音乐欣赏的课题研究。在此之前呢,我园音乐欣赏活动进行的很少。在课题进行初期的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欣赏音乐《快乐的罗嗦》,旨在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ABA结构的音乐,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我准备了丰富的图谱和表演教具,没想到孩子们听了音乐之后大胆的理解和想象一下子深深的感染了我,我当场就把我自己原有的设计也给否定了。孩子们有的说:"前面和后面的音乐速度很快,象汽车在高速路上奔跑,中间的音乐有些慢,象妈妈的自行车"。有的说:"中间的一段音乐很优美,象小鸟在梳理羽毛。"还有的说:"这段音乐象在讲森林里长跑比赛的故事,前面音乐快是小兔子在跑,中间音乐慢是小乌龟在跑,小兔子骄傲了躺下休息了,后面音乐又快了,是小兔子加油追乌龟去了。"结果刚说完,我班的孩子就有的做小兔子姿势了,都说"龟兔赛跑、龟兔赛跑",孩子们为自己的想法兴奋不已,特想表演,我满足了孩子们的这种表演欲望。我为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孩子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这也是我们新纲要所要求和提倡的。
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在一天下午孩子离园前,我班组织了一次手工活动《柳树》,孩子们的作品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家长来接时,请家长和孩子共同欣赏孩子作品,杨丽萍的妈妈蹲下就将几个柳条撕下,指责孩子粘贴的不垂直,孩子当时就大哭起来。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个别教师有时也存在类似的行为。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后来这个孩子告诉我,这是刮风的时候,柳条飘起来了。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注重的是自己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三阶段,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反思。两年来,我始终做到"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所谓"课后备课",就是每次活动结束后,我根据教学中所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办法,并有针对性的改革教法,努力做到扬长避短,这也是我两年来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的法宝。教师必须要研究、要探究、要创造性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而不能把教学过程简单化、模式化、程序化。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研究自己的教育过程,研究儿童的反应,将孩子们的反应看作重要的教学评价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改进,调整教学。
本学期继续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为指针,依据本校工作要点。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针对我校实际,以艺术学校,弘扬我校版画特色教学品牌,倡导和谐人文科学自然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积极配合市做好全国少儿艺术展演美术示范现场工作。日常工作中,要认真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加强对本学科教师的素质培养,做好好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二、重点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教学理念,明确美术课课程改革方向。
2、积极开展各项美术教研活动.提高每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基本功,做到互帮互助,群策群力,我校版画艺术特色而努力。
3、结合美术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新路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作为课堂教学探索的方向。
4、加强学生的校内外一体化进程,以我校的版画为平台,真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做好全国少儿艺术展演美术示范现场和比赛工作。
5、继续开展版画特色教学,完善各级兴趣小组.切实抓好学生的基本功和美术基础知识.
三、主要措施:
1、完善校本版画教学,落实具体要求。推出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听课、说课、评课、教学咨询与指导等校本研究的基本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强化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活动认真研究教材、教参,确定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讨论教学疑点,谈教学设想。
3、以“版画特色为主的第二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进一步完善校兴趣小组教学和地方特色课程。
4、继续开展本美术课教学的研究,本组所有教师根据自己实情总结经验,撰写教育教学,反思,积极参加各级论文评比。
5、加强版画特长生的培训,多出版画精品,组织参加局组织的各类竞赛争取获得好成绩。
6、积极做好全国少儿艺术展演美术示范现场和比赛工作。
7、学习开展网络研修交流学习。充分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扩大版画艺术教学的影响力,建立,完善美术教师的个人博客。
四、具体工作:
二月份
1周、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各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2周、布置全国少儿艺术节现场展演和版画创作相关事宜。
4、5周、进行课堂教学常规检查和美术教师素质大赛的准备
三月份
6周、进行教师读书演讲,检查教学反思和读书笔记
8周、举行”阳光下成长”少儿艺术节版画汇总、交流及修正。
9周、进行课堂教学常规检查:互听课活动:于波浪郭锦珠两节课
四月份
10周、本组教师准备参加教育论文比赛
11周、参加市美术教研展示活动
12周、各位教师辅导学生版画创作,准备参加艺术展演。
13周、协助学校搞好市公开教学周
参加组内听课评课活动:高倩朱倍漫郭锦珠于波浪执教
五月份
14周、布置全国少儿艺术展演美术现场。
15周、参加市美术教师素质大赛培训.
16周、检查教学反思和读书心得
17周、准备校本教材和兴趣小组活动的总结与成果展示
六月份
18周、布置校园橱窗
教研组每位成员至少阅读三份学科刊物,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和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特色,运用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学科基本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课堂组织形式,恰当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在学习“两纲教育”精神中,组织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美术老师组织辅导学生参加20xx年上海市“真彩杯”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和20xx年上海市“金山杯”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活动,学生作品内容充分体现了“两纲教育”的精神。
组内艺术教师积极参加区音乐、美术联片教研活动,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随堂课的质量,及时对所上的课进行教后分析和反思。重视校本教研,进行公开课、展示课的活动,“集体备课”、“教学实研讨课”、“骨干教师展示活动”为主要手段,全员参与,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和活动的详细记录。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及课余时间进行每周一次组织集体备课,并做好笔记。与兄弟学校牵手,加强片级教研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圆满完成各任教年级的教学任务,致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在课堂教学中还融入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容,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0xx年3月,金艳老师辅导学生参加上海是“金山杯”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活动中,朱圣杰同学获市三等奖。
20xx年10月,金艳老师的“生命的乐趣,生活的精彩”获区教学有效性案例征文评比活动一等奖。
与其他组相比我们还存在一些差距,有待于下步工作中逐步解决。
改进的设想: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62-01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去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一、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多向互动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
由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因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自主、合作与探究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事实上,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学习方式。“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发现,分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这里的互动,不只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这是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都处于多元变动之中。教学中的“生成”,一是指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我们称其为“资源生成”;二是指对新生教学资源的及时分析与重组,形成新的、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的内容或程序,产生新的过程,称为“过程生成”。
正是这种“多向互动”与“双重生成”,改变了课堂教学作为预设教案的执行过程,使“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呈现出“开放”和“弹性”,师生思维活跃,随时可能面临新的情况和意外挑战。正是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堂生活得创生者,使课堂本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课堂教学艺术的“模仿——独立——创造——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模仿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练就的起点;独立阶段是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关键阶段;创造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创造的重要时期;个性化阶段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日趋成熟的标志。
在模仿阶段,教师若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独立教学能力,在讲课中的教学行为过分依赖于教学方案,他们身上的从众,平庸举止随时可见,其教学水平可能会始终停留在消极模仿的阶段。
在独立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发展到关键阶段。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自觉意识与能力的增强,他们能够独立地设计教学和处理教学重点,恰当处理教学难点,追求教学活动的节奏感,有意识地揣摩语言艺术,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创造阶段,教师身上表现出强烈的追求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节奏调控中追求新颖性和独特性。与之同时,教师还能深入研究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在个性化阶段,教师开始刻意追求教学活动方案的最优化,有意突破自己的定见与教学惯例,在教学活动中注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理解、解释和体验的对话教学策略
新教学观视角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之间的理解与对话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文本时当然的“资源”,对话将“教学三点”三个“顶点”要素以及重要的两条“边”——“学生—文本”和“教师—学生”连接起来,发生相互作用。这以教学策略强调师生的相互理解和共同体验,师生之间的合理交往以及师生的共同发展。
对话教学的要素主要有:(1)目标。在教学目标上特别关注对话过程中即时性的体认,即感悟的目标。(2)场景。对话教学中的场景应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等特性,营造这一场景可从改革课堂常规,建立课堂礼仪切入。(3)问题。对话教学中问题的确定可采取“师生协商”的策略,即先行预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合理统整、展示问题。(4)评价。对话教学的评价应是以生成师生双方的反思能力为终极目标,而“协同自评”恰恰是以缄默认识模式为基础,凸显参与者自我审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一种评价模式,
四、反思性实践的教学策略
源于西方的反思想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性实践”及其构成因素——行动与反思。反思性教学理论确认学习是一种社会,因而主张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关系,是师生之间合作的,整体的,注重个性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实施需要具备如下条件:(1)教学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主体意识的确立;(2)对平等对话的主体的理解和宽容;(3)教学主体具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4)对现代教育中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所产生的对教育本质的危害和对人性的侵蚀有清醒的认识。
[ 参 考 文 献 ]
[1] 陶·哈斯巴根等.《对创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考》.
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一期。
[2] 谌启标.《论理解与对话的教学观》.载《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
第4期.
[3] 陈顺洁,华卜泉:《对话教学的概念与要素》,载《现代中小学教
育》,2003年第2期。
[4] 范明林.《试论反思性教学及其基础和条件》.载《上海大学学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0-0046-03
幼儿园如何开展戏剧教育活动?挪威幼教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有较成熟的看法。本文将从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两方面介绍戏剧教育在挪威开展的情况,以供中国读者参考。
一、挪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戏剧教育
在挪威,指导师范院校进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两个,即《幼儿师范教育三年教学大纲(2003年)》(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任务纲要(2006年)》(以下简称“《纲要》”)。《大纲》的重点在于规范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内容。《纲要》则是对幼儿园工作内容的规定,体现了挪威政府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幼儿园是大多数幼教专业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这些师范生必须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熟悉政府对幼儿园专业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大纲》规定了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开设戏剧教育课程的目的。戏剧是一门艺术。在西方文化中,最自发的戏剧形式就是儿童的游戏。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后,如果具备相关的戏剧知识,就有可能找出儿童游戏中带有戏剧性的因素和结构,继而利用自己的戏剧知识为儿童的游戏提供支持。戏剧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生提高戏剧表演的技巧和能力以及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相关能力,使他们以后能够在幼儿园中开展高质量的戏剧教学活动。可见,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开设戏剧教育课程的目的一是提高师范生在戏剧表演方面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二是使师范生具有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提高戏剧表演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方面,《大纲》指出应该让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戏剧知识,了解戏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儿童的日常生活事件等变成戏剧教学活动的素材,将戏剧更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等等。在提高师范生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能力方面,《大纲》指出应该使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组织开展戏剧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能够正确使用肢体和口头语言,使戏剧教学适应儿童的文化、语言以及其他需要,能与儿童一起利用游戏和即兴发挥等方式来丰富戏剧教学活动。
《大纲》也对师范生的互动和反思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时能够评估和分析儿童戏剧,理解戏剧和戏剧游戏在促进多元文化发展、提高儿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能够反思戏剧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并且能做到因材施教,注意与幼儿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密切合作。
具体地说,在挪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除了学习戏剧相关知识外,戏剧教育课程还包括三个重要项目,分别是表演一台话剧或音乐剧、表演和反思“一个奇怪的人”以及开展戏剧教学活动。
第一个项目由4~5个师范生组成一个小组,为一群特定儿童排练一部长约10分钟的话剧或音乐剧。这样做的目的是检验师范生的戏剧知识和能力。小组成员要负责全部的工作,包括撰写剧本、演出、舞台和服装设计等。教师要为师范生提供指导,比如建议师范生多使用身体语言,而不是使用对白,以减轻台词设计的压力;鼓励师范生使用简单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舞台设计,以免他们将许多时间花费在舞台设计上,等等。
第二个项目是根据挪威戏剧教育家Kari Mjaaland Heggstad的研究确定的。每个师范生都要到幼儿园里为儿童表演“一个奇怪的人”。“一个奇怪的人”将突然出现在幼儿园里,向儿童提出各种问题,要求儿童思考,目的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孩子们遇到了一个和他们平时接触到的不同的成人,这让孩子们感到好奇,促使孩子们以新的方式来观察、倾听和感受世界。”〔1〕“奇怪的人”向儿童提出问题,但不限定答案。“正是这一点激动人心。这一角色是崭新的,并以不同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他知道幼儿园教师不知道的事情。”〔2〕扮演“奇怪的人”,这是对师范生在表演方面的重要训练。在扮演完“奇怪的人”后,师范生必须反思他们在扮演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这种自我反思是师范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
第三个项目是开展戏剧教学活动。师范生要在为期5周的幼儿园实习期间完成这项工作。这也是一个小组项目。在开展戏剧教学活动时,师范生往往选择一种被称做“体验戏剧”的工作方式。“体验戏剧”是指围绕某一特定的材料或主题,设置若干场景,使用不同的技巧,以不同的方式来表演。〔3〕其中一个重要要求是师范生必须参与其中扮演角色,与儿童一起表演。〔4〕教师可以挑战儿童,为儿童带来灵感和动力,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活动质量。
在学业评估方面,以上各个项目均是评估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师范生的自我反思,包括反思个人实习期间的经历、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经验、扮演“一个奇怪的人”的经验等。多年来,挪威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者尝试了不同的评估方式,力图将师范生的学业成绩与实践和对实践的思考挂钩。目前这种尝试还在继续,尚未确定一种统一、恰当、有效的评估方式。
二、幼儿园中的戏剧教学活动
《纲要》没有单独提及戏剧,而是将戏剧与艺术、文化和交流合并在一起,也涉及到其他艺术形式,如视觉艺术、手工、音乐、舞蹈、文学、电影、建筑和设计等。《纲要》强调幼儿园要让儿童有机会充分体验艺术和文化,并能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通过欣赏丰富的艺术、文化和美好的事物,让孩子们得到感受、经历、试验、创新、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在这里,戏剧指的是观看戏剧和舞蹈表演,也指参加戏剧和舞蹈活动。
《纲要》明确规定,通过与艺术、文化和美好事物的接触,幼儿园应该使儿童:增强倾听的能力,通过对文化、艺术和美好事物的接触和反思来表达自己;增强自我认知和个体表达能力;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创造热情;提高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学习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初步掌握关于艺术工具、技巧和形式的基础知识,能更好地使用音乐、歌曲、舞蹈和戏剧来表达自我,等等。为此,《纲要》列出了许多对于幼儿园专业工作者的要求,如教师必须创造足够的空间,使成人和儿童都有可能享受和进行艺术活动;教师应该对艺术、文化和儿童游戏之间的联系有明确的认识,并保证为儿童开展有创意的游戏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提供戏剧扮演需要的服装等;教师还必须确保儿童有机会体验本国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和文化,如观看各种戏剧演出等。
在戏剧方面,要实现《纲要》的目标,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感受戏剧艺术和接触戏剧艺术家。幼儿园的儿童是否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取决于他们的居住地。挪威7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里往往有固定的剧院。一些较大的城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这些民间剧团有时可能会到小城市进行巡回演出。此外,挪威还有国家剧院,即“整个国家的剧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国家的剧团”一直在挪威全国巡回演出,为成年人和儿童表演戏剧。这都为儿童提供了观看戏剧演出的机会。
2003年,挪威议会颁布了第38号文件《文化书包》,目的是丰富挪威所有在校儿童的艺术和文化知识水平,让他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各种艺术和文化。随着《文化书包》的颁布,卑尔根市政府在2006年发起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活动――“文化背包”。该项目以学前儿童为目标,组织10所试点幼儿园成立“艺术银行”。感兴趣的艺术家可以把适合幼儿园儿童的艺术项目存放在“艺术银行”里,供儿童欣赏。自成立以来,“文化背包”效果显著,有可能会被推广到挪威全国。
在师范学习中要完成的三个项目对教师在幼儿园工作时开展戏剧教学实践很有帮助。教师可以带领儿童走出幼儿园去看专业的戏剧演出,也可以请演员到幼儿园表演戏剧,或者组织幼儿园工作人员自己排练戏剧,还可以组织儿童和成年人一起排练。如果儿童愿意,也可以表演给其他儿童或者家长看。由儿童参演的剧目一般为短剧,以儿童熟悉的故事或童话为主,有时也可以以一首诗、一个道具、一张图片或类似的物品为主题。排练通常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而不是单纯死记硬背台词。通常做法是成年人说旁白,儿童进行表演。当然,儿童如果愿意,也可以说一些台词。
《纲要》指出,戏剧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儿童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同时戏剧也是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挪威,幼儿园戏剧教学一般是生成性的,没有事先的计划。许多教师对是否应该主动开展戏剧教学活动仍然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教师应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参与儿童的戏剧游戏,这一问题尚在讨论之中。挪威的幼儿园很少强调开展正规的戏剧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挪威的相关法规中强调应该充分尊重儿童游戏的自主性。然而,在了解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学前教育后,挪威幼教工作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初步掌握有关艺术工具、技巧和形式的基础知识。有计划地开展戏剧教学活动与尊重儿童的游戏自主性并不矛盾。教师应该利用合理方式,让儿童接触戏剧,在表达自我、创造自我时自如地运用戏剧形式。这是挪威幼教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2〕〔3〕KARI MJAALAND HEGGSTAD .7 veier til drama〔M〕.Bergen: Fagbokforlaget,2003:127,127,74.
〔4〕BRAANAAS NILS. Dramapedagogisk teori og historie〔M〕.Trondheim:Tapir Akademisk Forlag,2008:261.
Drama Education in Norway
Siv Φdemot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