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电力的支持,用电量逐年增加,电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带来生产型企业、商业以及居民用电的电价逐年攀升,同时伴随出现的是窃电现象的屡次出现。窃电问题一直是供电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电力企业的利益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正常的供电秩序被扰乱,存在着严重的用电安全隐患,国家财产也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电力企业对反窃电技术不断的进行更新个加强,但是近年来,窃电手段呈现出新型化、科技含量高的的特点,再加上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管理人员的管理难度较大,窃电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制定和完善供电企业反窃电管理体系,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保护国家电力资源的主要手段。
一、常见的窃电手段
电能表检测到的元件上的电压、流过的电流以及功率是计算电能的三个基本要素,也就是说三个要素的改变会导致电能表相应的变化,这是一切窃电手段得以实现的基本原理。另外改变电表本身的结构性能也可以影响电表的正常运转,达到窃电的目的。
1、减小通过电能表的电流
将短路计量装置的电流线圈进行改动,达到减小通过电能表的电流或者使得电流线圈短路的目的,通常是在用导线插入电能表的两端,将电流线圈短接,达到分流电流的效果。导线的电阻极小,因此,绝大部分的电流都会从导线通过,流过电能表的电流线圈的电流大幅减少,达到窃电的目的。改变电流的窃电手段主要有:短接电流回路、改变电路接法以及使电流回路开路。改变电流回路的方法或者制造电流回路故障,而阻止电流通过电能表的电流线圈,或者让少量电流通过电流线圈,实现减小电能表电流计量的手段是应用较广泛的窃电手段。[1]
2、分减电压
断开电压联片或者在电压线圈上串联分压电阻,使得电压线圈上的电压减小,进而影响电能表的正常运转。将一串电阻串接在电压线圈上,在外部加一些保护措施,可以保证安全也可以增强其隐蔽性,串联的电阻会分担一部分电压,电压线圈两端的电压自然就会降低,这样电能表的计电量会相应的减小,也就实现了窃电的目的。
3、改变电能表内部结构,调接零火线
实现将电能表进线端的火线和零线调接,按照电能表的基本内部结构,用联片短接输出端与输入端,利用自设的零线用电即可避开电能表的检测。电能表因为没有反方向的电流回路通过电能表的电流线圈,电表也会停止转动。这种窃电手段需要在室内安装倒闸控制开关,能够自由的控制电能表的零线和自设地线,但是自身地线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反窃电工作的现实困境
反窃电工作在现实管理中很难具体的实施,一方面窃电量难以有效的统计和分析,窃电者的窃电手段也是越来越隐蔽;另一方面,供电单位对于反窃电工作不够重视,内部管理存在漏洞,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操作性不强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三、完善供电企业的反窃电技术管理
供电企业的反窃电管理不仅仅需要供电企业不断的进行设备技术改造,还需要国家社会给与支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司法保障,对非法窃电等问题进行明确的司法解释,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窃电分子。
1、针对不同的用户采取相应的反窃电管理
对于数量庞大的居民用户来说,基本上窃电量所占的比重较小,对电能表进行改造之后,绝大部署的计量表俊装在室外,窃电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由于居民用户数量多,如果安装防窃电装置在物力、财力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工作重点是对用户进行反窃电活动的宣传,同时制定严格的惩处措施以杜绝居民用户的窃电现象。与居民用户相对应的是小容量的非居民用电,非居民用户的用电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大部分的计电装置安装在室内,窃电者很容易对电能表进行改动,而且反窃电工作不宜开展。对于这部分用户,对其进户线进行绝缘化的改造,部分用户可以将计电装置安装到室外,对其实行一定的监督和测评制度。[2]
1、保证用电安全的基础要素
1.1 电气绝缘。保证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绝缘良好,是保证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最基本要素。电气绝缘的性能是否良好,可通过测量其绝缘电阻、耐压强度、泄漏电流和介质损耗等参数来衡量。
1.2安全距离。电气安全距离,是指人体、物体等接近带电体而不发生危险的安全可靠距离。如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人体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施和设备之间,均应保持一定距离。通常,在配电线路和变、配电装置附近工作时,应考虑线路安全距离,变、配电装置安全距离,检修安全距离和操作安全距离等。设备不停电安全距离见表1-1。
电压等级(KV)
安全距离(m)
10及以下
0.70
20、35
1.00
63(66)、110
1.50
220
3.00
330
4.00
500
5.00
表1-1 设备不停电的安全距离
1.3安全载流量。导体的安全载流量,是指允许持续通过导体内部的电流量。持续通过导体的电流如果超过安全载流量,导体的发热将超过允许值,导致绝缘损坏,甚至引起漏电和发生火灾。因此,根据导体的安全载流量确定导体截面和选择设备是十分重要的。
1.4标志。明显、准确、统一的标志是保证用电安全的重要因素。标志一般有颜色标志、标示牌标志和型号标志等。颜色标示表示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标示牌标志一般作为危险场所的标志;型号标志作为设备特殊结构的标志。
2、 安全技术方面对电气设备基本要求
电气事故统计资料表明,由于电气设备的结构有缺陷,安装质量不佳,不能满足安全要求而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很大。因此,为了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在安全技术方面对电气设备有以下要求:
2.1对裸露于地面和人身容易触及的带电设备,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2.2设备的带电部分与地面及其他带电部分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2.3易产生过电压的电力系统,应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保护间隙等过电压保护装置。
2.4低压电力系统应有接地、接零保护装置。
2.5对各种高压用电设备应采取装设高压熔断器和断路器等不同类型的保护措施;对低压用电设备应采用相应的低电器保护措施进行保护。
2.6在电气设备的安装地点应设安全标志。
2.7根据某些电气设备的特性和要求,应采取特殊的安全措施。
3、 电气事故的分类及基本原因的分类
电气事故按发生灾害的形式,可以分为人身事故、设备事故、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等;按发生事故时的电路状况,可以分为短路事故、断线事故、接地事故、漏电事故等;按事故的严重性,可以分为特大性事故、重大事故、一般事故等;按伤害的程度,可以分为死亡、重伤、轻伤三种。
如果按事故的基本原因,电气事故可分为以下几类:
3.1触电事故。人身触及带电体(或过分接近高压带电体)时,由于电流流过人体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触电事故是由于电流能量施加于人体而造成的。触电又可分为单相触电、两相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三种。
3.2雷电和静电事故。局部范围内暂时失去平衡的正、负电荷,在一定条件下将电荷的能量释放出来,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或引发的其他事故。雷击常可摧毁建筑物,伤及人、畜,还可能引起火灾;静电放电的最大威胁是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也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3.3射频伤害。电磁场的能量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亦即电磁场伤害。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因吸收辐射能量,各器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引起各种疾病。除高频电磁场外,超高压的高强度工频电磁场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3.4电路故障。电能在传递、分配、转换过程中,由于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事故。线路和设备故障不但威胁人身安全,而且也会严重损坏电气设备。
以上四种电气事故,以触电事故最为常见。但无论哪种事故,都是由于各种类型的电流、电荷、电磁场的能量不适当释放或转移而造成的。
4、用电单位的电气事故分类
根据我国电气事故调查规程的规定,用电单位的电气事故一般分为以下四类:
4.1用电单位影响系统事故。当某一用电单位内部发生事故时,其他用电单位受牵连而突然断电或电力系统受影响而大量减负荷。
4.2全厂停电事故。由于用电单位内部事故造成的全厂停电。
4.3重大设备损坏事故。多指大工业企业(大用电户)的一次设备损坏,如受电主变压器以及变压器前的断路和避雷器等的损坏。
4.4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由于用电单位的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发生故障(如绝缘损坏)等,造成人身触电,出现重伤或死亡事故。
5、用电单位发生电气事故的处理方法
用电单位一旦发生人身触电伤亡或电气火灾,以及发生导致电力系统跳闸、高压供电的用户生产中断、一次用电设备损坏等重大电气事故,应及时向当地供电部门报告,并尽可能保护好现场,以便供电部门组织人力及时进行调查处理,迅速恢复供电。事故发生后,用电单位和有关部门应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制定出善后处理方案和采取防止再发生类似事故的措施,并按有关规定写出事故报告,报送供电部门和有关单位。对有人员触电死亡的事故和电气火灾事故,还应同时报告当地劳动部门和公安机关,以便共同调查处理。
6、对用电中的电气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时的分类统计
在用电电气事故的调查统计中,对事故原因要分类统计,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反事故措施。对工业企业中日常发生的电气事故分类如下:
6.1误操作事故 指操作人员违反规程操作或操作失误造成的事故
6.2设备维修不善事故 指由于工作人员的过失或管理制度不严造成设备维修不善而引起的事故。
6.3设备制造不良或选择不当事故 指由于电气设备选择不当或设备有先天缺陷而造成的事故。如选用的设备不能胜任所担负的负载或与使用环境不符,产品质量不合格,选用了已淘汰的产品或有先天工艺缺陷的产品等。
6.4外力破坏事故 外力对电气设备的破坏,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如落雷、飓风、大雾等自然气候引起的事故;人为因素如汽车撞断电杆、构筑物倒砸线路等事故。此外,操作维修时措施不当造成的事故也属于这类事故。
7、电工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职责
7.1熟悉电气安全规程和设备运行操作规程。
7.2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触电急救法和人工呼吸法。
7.3掌握相应的电工作业安全技术、电工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已取得《特别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操作证》,并经定期复审合格,才能从事允许作业类范围内的电工工作。
7.4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法规、规程和制度,不得违章作业。认真做好巡视、检查和消除隐患的工作,并及时、准确地填写工作记录和规定的表格。架设临时线路和进行其他危险作业时,应完备审批手续,否则应拒绝施工。并积极宣传电气安全知识,有权制止违章作业和拒绝违章指挥。
参考文献
2智能建筑
2.1智能建筑的定义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当今科学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中相当多的成果已应用于智能建筑,使其具体内容与形式相应提高并不断发展。所以至今均无统一的定义,但近年世界大型建筑的半数将出现在中国,因此有必要给其下个定义。美国智能建筑学会定义为:智能建筑是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这四个基本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大楼。该定义的特点是较概括与抽象。在日本建筑杂志中,突出智能建筑是高功能的大楼,是方便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与通讯设备,并采用楼宇自动化技术,具有高度综合管理功能的大楼。在新加坡,规定智能建筑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具有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对大厦内的温度、湿度、灯光进行自动调节,并具有消防、保安功能,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网络设施,以保证数据在大厦内流通。三是能够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能力。我国对住宅小区智能化建筑有新标准,按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的全面性和先进性分为普及型、先进型和领先型,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开发建设单位申报时可任选一种。
2.2智能建筑的基本组成一般认为,智能建筑是由三大基本要素构成,通常又称做3A建筑,就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包括了消防自动化系统FAS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以上三者通过综合布线系统PDS有机结合,构筑于建筑物环境平台上。见图1所示。
2.2.1BAS:该系统用来对大厦内的各种机电设施进行自动控制,包括空调、通风、空气调节、给排水、供配电、照明、电梯、消防、保安等。通过信息通信网络组成分散控制,集中监视与管理的管控一体化系统,随时检测、显示其运行参数;监视、控制其运行状态;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自动实现对电力、供热、供水等能源的调节与管理;提供一个安全、舒适、高效而且节能的环境。
2.2.2OAS:该系统是服务于具体办公业务的人机交互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办公设备、信息传输与网络设备和相应配套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应用软件等组成。
2.2.3CAS:该系统是用来保证大厦内、外各种通信联系畅通无阻,并提供网络支持能力。实现对语音、数据、控制信号的收集、传输、控制、处理与利用。借助多种通信网络可以实现大厦内外、国内外的信息互通、资料查询和资源共享。
3变配电系统
智能建筑供电中断,将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并导致重要用电单位和公共场所秩序混乱。因此在进行工程设计前,必须对负荷等级进行划分,除冷冻机、空调机、热力点等为三级负荷,其余皆为一、二级负荷,对于不允许停电的重要负荷,要求两个独立电源供电,在一个电源系统检修或出了故障而另一个电源系统又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应自动启动大厦自备的柴油发电机组向其供电。如图2所示。在供配电系统设计中,首先要确定变配电室位置及其平面布置,根据用电量计算变压器容量,进而确定高压、低压供电系统图,高压进线与低压出线的方式及途径等。
3.1变配电室位置的选择智能建筑一般为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变配电室的位置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接近负荷中心。(2)高压10kV(或35kV)两路电源引入方便,低压380V线路引出方便。(3)接近10kV(或35kV)电源侧。(4)变配电所不应设在厕所、浴室和其它经常有积水的场所的下面。(5)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运输方便。智能建筑用电量大的冷冻机房、热力电、泵房大部分集中在地下室。因此,变配电室大多数设置在地下1层、2层,也有设计在地下3层的。为了节省建筑面积,简化土建施工,近几年多采用高压电缆上进线,低压电缆上出线的形式。
3.2变压器容量确定变压器容量确定要根据负荷计算,一般用二项式法(P30=Σ(bPe)i+(cPx)max,Q30=Σ(bPetgФ)i+(cPx)maxtgФmax)或需用系数法P30i=KdPeQ30i=P30itgФP30=KΣPΣP30iQ30=KΣqΣQ30i)。而在工程开始设计时,没有用电负荷资料,变压器容量只能估算,参照国内外高层建筑与智能大厦的经验数据是100-140VA/m2,近几年的设计皆按100VA/m2来设置变压器。例如:北京国际大厦建筑面积40000m2,设置4台1000kVA变压器。北京发展大厦建筑面积53000m2,设置4台1250kVA变压器。最近调查北京地区几幢高档写字楼用电负荷表明,实际负荷率偏低,低于40%。用电负荷估算数据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调整,建议调整为80-100VA/m2。因为变压器设在大厦楼内,应选用室内变压器,同时根据消防要求,通常选用环氧树脂浇注型干式变压器,这种变压器不具有过负荷能力。
3.3高压、低压配电系统
3.3.1高压配电系统高压10kV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两路高压电源同时供电。当一路电源断电时,中间联络开关自动闭合或手动闭合,一路电源应能向全部一级、二级负荷供电。继电保护的设计以合理的运行方式和常见的故障类型为依据,并应满足速动性、选择性、可靠性和灵活性等4项基本要求。电源进线保护的要求应符合当地供电部门的规定,一般进线保护应设置过电流保护、电流速断保护和低电压保护。母线联络柜装设过电流保护。变压器保护一般装设过电流保护、电流速断保护、温度保护。保护装置的合理设置,可做过迅速切除短路过负荷等故障,缩小事故范围,保证大厦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智能大厦系重要负荷,供电系统操作电源一般采用直流,电压为直流110V或220V,由定型成套直流电源柜提供。
3.3.2低压配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根据工程规模、设备布置、负荷性质及用电容量等条件确定。低压配电系统应满足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灵活性的要求,系统力求简单灵活、操作安全、检修方便。低压配电一般采用380/220V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低压主进线空气断路器,一般选用具有三段保护特性的大型断路器,施工图要标出断路器各整定数值。在两段低压母线上各安装自动补偿电容器柜,按照负荷变化情况,自动调整功率因数。
3.4变配电智能化系统变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可靠供电是大厦正常营业的保证,因此,智能大厦的控制中心要控制、监视、记录供电系统的运行情况,这个任务就由变配电智能化系统来承担。变配电智能化系统是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AS)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个变配电系统来进行综合控制管理的统一体。这种系统以计算机局域网络为通信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具有分散监控和集中管理的功能。它是与数据通信、图形显示、人机接口、输入输出接口技术相结合的,用于设备运行管理、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的自动化系统。
3.4.1电气系统主要监测控制内容(1)电源监测。对高低压电源进出线的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的状态监测及供电量积算。(2)变压器监测。变压器温度监测、风冷变压器通风机运行情况、油冷变压器油温和油位监测。(3)负荷监测。各级负荷的电压、电流、功率的监测,当超负荷时系统停止低优先级的负荷。(4)线路状态监测。高压进线、出线、二路进线的连络线的断路器状态监测、故障报警。(5)用电电源控制。在主要电源供电中断时自动启动柴油发电机或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恢复供电时停止备用电源,并进行倒闸操作。通过对高低压控制柜自动的切换,对系统进行节能控制;通过对交连开关的切换,实现动力设备联动控制;对租户的用电量进行自动统计计量。(6)供电恢复控制。当供电恢复时,按照设定的优先程序,启动各个设备电机,迅速恢复运行,避免同时启动各个设备,而使供电系统跳闸。
3.4.2电气系统的监测控制
3.4.2.1智能建筑监测控制点划分为以下几种:(1)显示型。包括运行状态、报警状态及其它。显示主接线图、交直流系统和UPS系统运行图及运行参数,对系统各开关变位和故障变位进行正确区分,对参数超限报警。(2)控制型。包括设备节能运行控制、顺序控制(按时间顺序控制或工艺要求的控制)。(3)记录型。包括状态检测与汇总表输出、积算记录及报表生成、对事故、故障进行顺序记录,可以查询事故原因并且显示、制表和打印,可绘制负荷曲线并且显示、打印运行报表。(4)复合型。指同时有两种以上监控需要。
3.4.2.2变配电设备控制。主要包括:(1)高压进线、出线、连络线的断路器遥控。(2)低压进线、出线、连络线的断路器遥控。(3)主要线路断路器的遥控,如配电干线、消防干线的断路器遥控,对水泵房、制冷机房、供热站供电的断路器;以及上述站房的进线断路器遥控。(4)电动机智能控制。(5)电源馈线,设过电流及接地故障保护,三相不平衡监测,重合闸功能,备用电源自动投入。(6)变压器。设计有内部故障和过载保护、热过载保护。(7)分段断路器。设置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5-000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的应用也进入了大力发展的时期,在发展智能电网的过程中,节能调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智能电网运行控制的核心,在我国的电网建设中,节能调度对节能减排和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对互动式节能调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智能电网互动式节能调度的相关内容分析
1.1互动式节能调度的基本内容
互动式节能调度是在不影响电网安全的基础上,对发电企业和用户予以一定的自利,允许用户发电计划的存在以及用电计划向节能方向的调整,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互动式节能调度的内容具体由下面的关系如图1表示。
1.2发电企业参与互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电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得到自己的发展就要针对目前的市场情况对电力企业进行全面的改革。电力企业的改革主要面向的是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改善。对发电权交易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额重要方法之一,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电权交易是指在保护用户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利用双边交易或者集中交易的方法完成电量指标的买卖行为。这种买卖行为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将高耗能的发电指标专项低耗能的发电指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调度中心对发电企业的发电计划给予一定的自,在这种自的支配下,充分的实施厂内,发电集团内和不同发电企业之间的节能调度。建立交易平台,和交易模型,从而实现能耗和污染物的低指标排放。
1.3用户参与互动
我国以火力机组发电为主的时期,用户的负荷性具有不同的特点,用户参与互动是通过改变用户用电的负荷,对尖峰负荷进行处理,从而降低尖峰负荷带来的边际能耗水平,用户的积极主动参与互动能够对用电负荷实施调度,实现削峰。用户参与互动的过程如图2所示。
结合上图可以看出,在技术上给用户互动提供相应的技术平台和信息渠道。发电企业的内部设置测量系统,而调度中心的工作则是对发电企业的一些信息数据进行采集,例如,企业的成本、机组能耗、机组容量和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检修计划和交易数据等等。在调度中心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智能电网的互动通信平台,使智能电表能够落实到每一个用户的家中,再把用电负荷的大小、种类等等用电的基本信息传送给调度中心。调度中心的工作是对企业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对系统的能耗量、电网的运行状态和用户的用电状态再传达给用户。调度中心还需要对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及时的检测,预测用电的负荷高峰期,提供负荷调整的相关经验和意见建议,使用户自身的负荷资源进行主动的响应,对不符合用电需求的政策进行及时的调整,实现用户的互动。
2互动式节能调度的模型和算法分析
2.1互动式节能模型
互动式节能调度的主要作用是节能减排,但是除了节能减排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考虑,主要表现为有时候成本过高,电网的运行不够稳定等等。基于此,互动式节能调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节能减排方面,还在于经济成本的节约、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染物的排放、运行的可靠性分析等等。为了提高调度计划的可行性,要对不同的目标及调节方式进行考虑分析。以下几个模型主要涵盖了我们谈到的问题
第一,多目标一致性评估模型。这种模型对传统与现代互动式节能调度的目标进行评估,如果一致性的程度较高就可以运用简单的加权平均方式形成单一化的目标函数。如果结果不统一,那么就要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目标进行重要性的分析。对低碳发电调度与节能发电调度还需要展开评估,从一致性和目标函数的一致性分析低碳电力调度与节能发电调度的多目标进行一致性的评估。
第二,多目标协调优化模型。多目标一致性评估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就要进行多目标的协调优化。互动式节能调度中会出现很多种函数关系,这样就提高了调度优化的复杂程度。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影响每一个单元目标的基本要素进行研究,建立起多个目标协调的优化模型,采取决策树的方法在不同的条件下采用的一种优化手段。调度计划可以按照时间点进行细分,不同时间点的调度计划对研究形成不同的影响。
第三,调度计划的时间颗粒度优化模型。在互动式节能调度中,调度计划的时间颗粒度是一个固定的值,一般情况下是十五分钟。我们举例说明在优化调度计划时间颗粒中的调度能否的到优化。例如,在比较短的负荷期如果产生比较大的波动,并且能够自动发电控制、旋转备用等能耗和成本相对普通发电机组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细化时间长度来把握负荷波动的情况。
第四,智能多模型。互动式节能调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协调发电企业、电网和用户三者之间的协调问题,对互动过程的种种行为进行控制和处理。在行为的处理方面可以采用智能多理论建立智能多的模型。在互动节能调度中嵌入智能性、中介性、机动性的模型。
2.2互动节能调度的算法优化
互动式节能调度是一个超大规模非线性的理算时变的优化问题。在算法上我国通过学者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许多种。其中动态规划法,启发式方法和混合整数规划法等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算法的优化过程中,在节能优化调度引入多种互动以后,算法比较复杂,为了优化以往的算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基于贪婪算法的可伸缩机组组合算法。互动式节能算法应该以《节能发电调度办法》为基准,保证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去分析机组煤的消耗水平,分析机组开停的影响要素。在电量的转移比较多的时候,对电网安全审核的处理、能耗校核的处理都会有相应的影响,这就需要采用遍历算法保证节能效果其他的情况基本可以运用贪婪算法
其次,对综合煤耗微增率的出现进行优化处理。我国目前大规模的互联电网在较远距离情况下的输电有可能发生线损的问题。发电厂的能耗降低但是线损可能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以煤耗微增率为基础,减少线损的情况,降低发电煤耗实现优化。
最后,云计算的电网优化调度计算。在引入互动后可能存在深度不足的一些问题。这样可以结合遍历法对开停状态模糊的边际机组进行开停状态的遍历。不仅提高计算量的伸缩还要保证优化的深度。云计算是利用计算资源的方法,具有虚拟化、该可靠性和通用性的特点。云计算的电力调度是未来智能电网的主要研究方向,可以利用闲置的资源降低电力企业的相关投资提高电网调度的优化结果。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智能电网的互动式节能调度进行了分析,从模型、算法及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的深入。基于尖峰负荷的能耗的用户侧互动优化进行了探讨。包括集中调度和发电企业自主调度的协调运作等等。智能电网的互动式节能调度为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社会做出了贡献。这种调度方式将被广泛的进行运用。实现电力企业,发电方及用户三方的利益,达到降低能耗、节能减排的目的。
参考文献
引言
电力营销是指在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中,以电力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供用关系,使电力用户能够使用安全、可靠、合格、经济的电力商品,并得到周到、满意的服务。电力营销的目标包括:对电力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实时满足客户的电力需求;在帮助客户节能高效用电的同时,追求电力营销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供电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提供优质的用电服务,与电力客户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打造供电企业市场形象、提高终端能源市场占有率等等方面。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外部环境来看,随着政府干预不断被剥离,供电企业失去了计划经济的“保护圈”,而同时电力部门又必须履行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地方政府往往会对电力部门进行停电干预,由此影响了电费正常回收和企业利益的保证,使得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企业服务能力和社会与电力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
从自身内部环境来,由于电力企业,尤其是供电企业天生具有垄断性、区域性和专营性,现虽初步成为能进行独立核算的法人经济实体,但仍未完全从根本上改变以生产者或产品为中心的企业本位论,从而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法律法规与理论研究还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当下,电力企业主要遵照和使用的《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等电力法规均颁布时间较久,已不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从而在客观上造成电力营销的主体─供电企业在法律法规上缺乏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营销体系的理论依据。在电力营销理论上,由于长期缺乏市场竞争的紧迫感、危机感、服务意识等的惯性,使得理论界和企业自身在安全生产和电费结零、研究电量分配、限制负荷等方面有大量的理论储备,而对于如何开发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缺乏基本的研究。不仅对市场需求研究分析不够透彻,而且对客户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也研究不足,在实践中同样缺少开拓市场的具体措施。
(2)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营销体制。
当前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办法陈旧。具体体现在营销部职能管理的定位不够准确,对营销部和其它中心管理界面认识不清,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没有随着机构的转变而转变。不适应营销服务新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营销部的职能管理作用,不利于营销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目前电力公司的营销功能一般分散在用电、计划、调度和财务等几个部门,没有形成一个以市场为核心的营销系统,营销系统也没有能力成为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轴心。它们之间的协调运作只是一种被动式的组合.不能主动和积极地适应市场变化,给各种营销策略的实施造成环节上的障碍。此外,具有营销技巧、业务全面、综合素质较高的电力营销人员也相对缺乏。
(3)配套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仍有许多不足。
当前,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部门都在使用以计算机和IP网络为主要承载平台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当前,这类信息化支撑系统的主要功用是实现了电力营销中各个基本要素数据录入、过滤汇总、报表输出等功能,提高了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的自动化、科学化、准确化水平,使营销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能够实现信息的顺畅、相互协调。
二、电力营销管理新策略
(1)树立全员营销观念
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既考虑客户目前需求又考虑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这是使电网企业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工作之一。
美国市场学专家设计了一个评判标准来衡量一个企业营销机构的优劣,简称“POISE”标准。它表示观念、组织、情报、策略和效率。由此可见,考察一个电网企业的首要标准就是观念,即要求企业员工目标一致,上下同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建立高效、团结的服务团队。
(2)优质产品策略
电能质量是电力营销的基础保证。要通过城网改造和户表改造,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要以用电需求为基础,适度超前发展电网,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以此来保证服务承诺的兑现。
(3)开拓市场策略
加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通过完善电网架构建设,以提供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
(4)建立新型的营销管理体系
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营销管理体系,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力和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理管理、公共关系与用电咨询、抄表收费与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的一条龙服务,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
(5)协调好市场营销中的公共关系
电力企业必须处理好与政府、客户之间的关系。电力企业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用自己的优质服务,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通过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利用政府的效应,来做好电能的替换工作,扩大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为电力营销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6)引导创造电力商品的消费
配合工业化进程,重点保证大的工业项目、新项目的电力供应,对用电大户,电源企业、电网企业共同配合,开展电力直供的试点工作。
配合居民消费转型的变化,提高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占有率。
拓展城乡居民用电延伸服务,例如推出用电保险、培训等服务,增强用电安全感,引导电力消费。
(7)电力营销的价格策略
一、引言
线损率作为供电企业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评价一个供电企业供电能力以及供电水平的重要因素。线损越低说明供电质量越高。理论线损由于现有技术不足等原因想要进行降低是很难的,即便有所改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有考虑从能够人为控制的管理线损层面着手进行解决,也就是要发现电能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措施,进行人为降低线损。
二、电能计量管理对线损的影响因素
(一)供电装置引起的误差
线损是用电量与售电量之间的差额,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就在于用电量统计错误,也就是说,用电计量装置本身有误或者智能系统的复核、记录、计量出现了异常情况。我们目前要探讨的是用电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其次,作为输送电流的载体,电线上电量的损耗也不容忽视,要经常对电线加以维护和清理。电线常年在外,沾染灰尘,并且还有树木等绝缘体的阻碍,会有漏电、放电等现象的出现,这也是造成线损的原因之一。因此,供电企业也不能忽视对电线的保养维护。电量计量是有着非常精确的要求,所以其所采用的仪器要求也很高。因此,各级供电机构的技术部门要从严制定仪器、设备的招采标准,并要求相关采购人员在采购时对相关指标进行高度关注。对于重大采购项目,评标人员也必须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以适应现行用电网络的精确计量或系统进一步升级的要求。但在当前,标准不够严格或采购过程中疏忽的现象都会导致最终用电仪器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误差,引起与用户的电量争议。
(二)用户私拆电能计量装置铅封
在日常的电力维修工作中经常会发生铅封被拆的状况,遇到这种现象,用户在请求维修时也只是说不小心碰到了等说辞,电力工作人员也一般是将铅封补上就可以了,并不会依照相关规章对用户进行罚款或者警告等处理。由于破坏铅封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也就无法引起用户对于用电装置进行保护的注意。但实际上,根据《电力供应使用条例》的规定,私自拆毁电能计量装置的零件是可以构成窃电、盗电行为的,因此为了加强对电能装置的安全保护,供电局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条文对用户进行惩罚。同时,如果引起铅封容易被破坏的现象是由于铅封本身易拉断、扯断造成的,那么,供电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铅封材料做出调整。总之,随意拆坏铅封的现象不利于电能计量的管理,这一问题必须得到重视与解决。
(三)绕越或损坏计量装置用电
窃电、盗电是造成管理线损提高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供电公司极力打压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用户通过私自改接线路,将用电计量装置进行架空,使用电量无法计入数据。作为用电量的统计装置,稍有损坏都会导致线损增加,绕越用电计量装置、私接电线导致在用电量不变的情况下,计电量却并未发生任何数据变化,那么,即便用电装置设计精准且月底电力统计人员统计的电表数据无误,实际售电量也并非实际用电量,这一行为是线损增加的罪魁祸首。另外,这一行为除了对线损造成影响,也对用电安全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操作不当或者同事使用多种电器,致使电线无法承受过高功率,随时有可能导致火灾等危险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一行为,供电公司必须加强管理,定期排查,一旦发现有违反用电使用条例规章制度的应该严加惩处,杜绝偷电、盗电现象的发生。
三、针对降低线损提出的建议
(一)加强线路管理,保障规范用电
偷盗用电大都是采用了将线路绕过计电的方式,把火线直接连接到室内供电,严重违反用电规范,且容易造成短路发生火灾。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杜绝这一行为的发生:第一,与当地派出所及其他相关部门协作,打击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私自改造电路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已经不只是供电公司的管理范围,也不是罚款等简单的惩罚措施就可以解决的。因此,供电部门应当与公安部门及时沟通,一旦发现这种违法行为就交由公安部门处置,对广大用电居民也起到教育引导作用。第二,加强供电设施的运行维护以及管理。供电部门应当定期对用电装置进行检查,不能等到出现线损甚至出现火灾才进行解决,可以适当地对用电设备进行突击检查,以尽早发现不法行为。第三,增加用电规范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电力设备的意识与技巧。只有用电居民的用电意识得到加强,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供电部门就应当担负起进行用电安全以及规范用电的宣传任务。
(二)加强用户用电规则管理
针对用户损毁铅封的问题本应按照用电使用条例加以处罚,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进行过这一措施,在以后的用户用电管理工作中,建议重视这一方式以及加强用户对用电装置的重视程度。由于多数用户并不明确知道这一条款,直接加以处罚也有不合情理之处,那么,可以通过在用电合同中加以说明并且着重标注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提醒,已达到初步引起用户注意,预防装置铅封被破坏的目的。其次,在对用户进行强调之后依然出现这种状况的应当按照合同以及条例规定实施处罚,如收取违约金或罚金等方式,而不是单纯地维修即可。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铅封损坏的现象,也能很好地树立用电规定的权威性,提高用户规范用电的意识,并且铅封不被破坏也就不至于引起盗电等违规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线损。因此,加强对用电用户的管理是降低线损非常重要的部分,切实做到谁出错,谁负责有利于保障用电安全以及用电规范的要求。
(三)加强线路维护,定期进行检修
电线是电流传输的载体,电流从电线经过时遇到电阻本身就会导致线损现象的出现,但技术上的问题我们暂不作讨论。除去线本身的电阻,其实电流传输过程中还会有别的阻击出现,如与树木等绝缘体进行接触,就会发生电线放电的现象,那么,对电路传输过程中的障碍进行清理就是防止电损增加的手段之一。对电线进行定期进行的维护与清理,从而减少电流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有利于提高用电计量数据的准确性,那么,用电量与售电量更加接近,线损也就随之降低了。其实,不仅是电线需要进行维护与清理,其他的供电装置、重点设备也要进行相关的检修工作,任何一个供电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出现漏电、放电的现象。那么,电能计量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为管理消除这些现象的出现,达到科学供电,减少误差的目的。因此,随着我国电网建设与供电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要充分考虑供电现代化与技术进步条件下线损管理新情况的应对。例如,智能电表条件下,增强了用户自主交纳电费的主动性,减少了用户恶意欠费的可能;远程抄表技术减少了抄表员人为的手工读数、记录误差。但必须注意系统传递过程中有无可能产生新的错误或数据丢失以及数据备份等问题。在供电系统“三集五大”的发展要求下,也必须注意线损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同步、管理同步。另外,要开展计量装置的首检、周检,保证计量装置准确。
1.适用性原则:所谓适用性,需从两方面考虑,其一,医院后勤设备的配置必须满足该院的工作需要,此为追求适用性的首要原则。医院的后勤设备在配置上应当具备与医院整体实力相当的水平,其功能覆盖面和技术含量当与医院整体建设齐头并进,从而为该院提供足够的基础物质支撑。其二,医院后勤设备的配置不可一味追求高标准,在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尚需做到功能定位,杜绝配置闲置和浪费。
2.安全性原则:医院后勤设备功能涵盖面广,涉及到整个医院的物资分配和能源分配问题,具有较大的影响范围。其安全性一方面关系到国家和医院的公共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与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后勤设备的安全保障,是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安保层面上,应完善设备检查制度,做到先行、先知,杜绝安全隐患。
3.高效性原则:医院是一个以医疗活动为主的特殊单位,其工作具有高压、高密度、高强度的典型特征,因此,医院后勤设备必须满足时效性和应急性。在现代后勤设备不断更新大趋势下,医院工作或技术人员往往过分注重设备性能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其工作效率,致使效率低下成为诸多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突出矛盾问题。另外,医院后勤设备的应急管理是其高效性的重要保障,除对重要后勤设备(如水电供应装置)做好应急储存之外,尚需注重设备维修和保养工作,从而为基本工作良性运转提供有利条件。
4.经济性原则:现代医学的发展模式逐渐趋于生命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后勤装备在性能和价格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部分医院后勤装备的配置,面临着与医用技术装备脱节的问题,在设备投入和产出之间不成比例。医院的后勤设备在为医院各项工作提供基础保障的同时,必然产生消耗行为。其经济性原则,是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原则。因此,医院后勤装备配置必须考虑到经济性,一方面严格限制片面追求高标准,大材小用和闲置不用,另一方面,注重低碳建设,做好开源节流工作。
二、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优化策略
1.医院后勤设备的制度管理
医院后勤设备服务对象广泛,包括患者、陪护家属以及医院各级医疗人员;服务项目种类繁多,同时涵盖基础物资供应和能源供应。无论从配置规模还是从功能范围考虑,医院后勤设备的管理都需要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规范,一方面为后勤设备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行动依据;另一方面,利于强化对后勤设备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度,提高其责任感和自觉性,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优化后勤设备的管理质量。
2.医院后勤设备的低碳管理
随着现代医院的规模扩展和集团化转变,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已成为制约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据统计,中型医院每年消耗的能源费用即可达600万以上;其中空调和照明累计额度超过总能源消耗的65%。本文对空调和照明节能措施作了相应探讨,归结如下。
(1)空调设备。1)空调温度控制:实施智能控制。通过门窗感应开关控制空调分机盘管的启停;有效减少冷负荷,提高制冷机组效率。2)安装空调计费系统。实施独立用户收费制,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各病房的节能意识。3)空调余热回收。引入热回收技术,将压缩机工作过程产生的废热加以回收利用,直接供给其它耗热系统。
(2)照明设备。采用智能配电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科室用电进行量化管理,限定用电额度,对超额用电实行计费制。同时,对电梯、大厅、走廊等处夜晚供电的灯光强度实施声控调节,在不影响患者生活和医务人员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用电开支。
3.医院后勤设备的团队管理
(1)团队结构建设所谓团队结构建设,就是指人力资源的配备和配比,包括各级人员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一个好的后勤设备管理团队,不仅要有高级工程师,还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技能工人。从策划人才到操作人才一应俱全,人员结构构建合理,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最大的团队价值。
(2)团队理念培养医院后勤设备管理团队是整个医院团体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为医院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保障,是其工作的基本职责。所以医院后勤设备管理团队必须树立以医疗工作为中心的设备管理思想,培养优质服务、高效服务、及全方位服务三大服务理念。
1 电力公共关系的主要特征
它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作为主体的电力企业、作为客体的社会公众、以及连接主、客体的中间环节信息传播。其核心是塑造电力企业形象,影响感染公众,实现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双赢。
目的性:电力企业公共关系管理,有别于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它的管理目标不是直接地提高产量、促进销量、赚取利润,而是调整企业与社会公众间的关系,炊呕笠档纳婊肪场?
2 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公共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迎峰度夏对电力公共关系的影响
电力行业的迎“峰”度夏,是指夏季用电高峰期,通常是从7月至9月;但在新形势下,这一时段呈现多“峰”汇集特点,使原本复杂的电力行业公共关系更趋紧张。
用电需求高峰期:受夏季高温影响,各地电网负荷不断攀升,容易发生电力短缺状况。
自然灾害高发期:迎峰度夏期间极端恶劣天气高发、频发,暴雨、雷击、洪灾等灾害天气对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造成了严重威胁。
故障抢修高峰期:由于各县级供电企业农网结构薄弱,设备状况陈旧,无法满足迎峰度夏期间的电网高负荷运行需求,以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需求,故障停电率增高。
安全事故易发期:夏季雷雨多、天气炎热、人容易产生疲劳感和麻痹感,对安全事故疏于防范,是各类安全事故的易发期。
2.2 利益相关方的反应和诉求
电力企业公共关系涵盖全社会,其中政府、媒体、客户是电力企业最为重要的外部公众。加强公共关系管理,增强双向交流,要求我们了解和理解关键性社会成员所关注的事情、问题和愿望。
政府: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主要职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在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
媒体:媒体是采集、传播、放大、控制信息的主要载体,是电力企业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媒体着力于构建开放、多元、民主和竞争的社会环境,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电力企业发挥着公共关系传播和组织监督的双重作用。
客户:客户是与电力企业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外部公众,是电力企业服务的直接对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无论何种类别的电力客户,对电力企业的需求不外乎两点,即普遍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前者是能用电,这也是电力客户最基本的需求;后者是在能用上电的基础上又对供电质量和供电服务有更高需求,即用好电、好用电。
2.3 公共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系统研究不够:与公共关系管理相关的电力营销、新闻宣传、行风建设和应急管理等内容,虽已发展成熟并形成体系,但仍处于不同的板块,没有被纳入到电力公共关系理论的系统研究之中,缺乏对公共关系的系统思考和规划,对公共关系实践指导不足,公共关系管理社会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
应急机制不活:电力企业面对危机,反应速度较慢,应对能力差,没有处理危机的责任部门和工作程序,即便是制订了各种应急预案,也往往缺乏演练和实践;同时,受信息系统安全隔离等影响,电力企业对外部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速度不快,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错失了矫正型公差的最佳时机,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
诚信服务缺陷:一是少数职工诚信观念不足,吃拿卡要,破坏电力企业形象;二是少数员工素质不高,抄、核、收不到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无法使客户满意;三是少数部门办事程序繁杂,办事效率不高,客观上存在着“缴费难、报装难、抢修难”现象,让客户望而生畏;四是“十项承诺”中如计划停电提前7 天通知等个别条款,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无法兑现。
3 加强电力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主要措施
迎峰度夏是电力企业常态化的攻坚时段,构建起“大公关”模式,才能逐步淡化迎峰度夏等特殊时期的影响,才是防止当“消防员”的主推理念和最好办法。
3.1 建立科学的公关理念
开展电力企业公共关系,必须深刻理解了公共关系的目的、对象、措施和意义,找准公共关系的理念定位,这是构建良好电力企业公共关系的基本前提。
3.2 建立公共关系管理的常规运作机制
(1)构建公关组织体系:要成立以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公共关系工作小组,全面推进公共关系工作。要明确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在公共关系管理中的职责,形成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员齐抓共管的公关局面。要开展公共关系知识普级培训,加强复合型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2)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电力企业新闻发言人为媒体提供了稳定权威的信息源,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媒体的报道。如召开电力供需形势新闻会,使公众知晓实际形势并了解电力企业应对措施,提高公众应受能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质,就在于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引导公众注意力,控制新闻信息的第一落点,产生舆论引控的效果;(3)加强危机预防管理:危机是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紧急状态,它既蕴涵着对企业的破坏因素,也同时蕴藏着形势逆转的机遇,应加强预控,努力化危为机。要注重信息收集,加强舆情监测,应设置专人每天对投诉举报、留言建议、新闻报道等监测、统计和分析,尤其是对电力商品、电力企业改革和发展趋势的信息,从中发现危机来源,向决策者和相关部门报送舆情信息。
3.3 建立与公众间开放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1 绪论
1.1 高压开关柜基本类型及结构
在目前的市场中,高压开关柜主要分成固定式和手车式。采用了防止电气误操作的闭锁装置(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防止带电挂接地线;防止带接地线合隔离开关;防止人员误入带电间隔)的高压开关柜基本上都是固定式的。其构造主要有母线、母线隔离开关、少油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线路隔离开关、电缆及操动机构等组成。
手车式高压开关柜主要特点是在拉出和推入开关柜的手车上装有高压断路器,且可以随时对其进行维修,如果有同类用手车推入,就可以进行供电。
1.2 智能化高压开关柜的思路
随着配电网系统的迅速发展和供电稳定性日益提高,人们对开关柜的要求提高的很快,特别是当其自动化系统变成无人值班时,就需要对开关及开关柜运行监测必须到位,为了使监测更有效率,就需要采用一种传统的开关柜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化开关柜。这种智能化开关柜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1)满足传统开关柜的基本功能要求;(2)要有自检、自控和自我诊断的新功能,以满足配电网综合自化的需要。
2 高压开关柜监控设计方案
2.1 高压开关柜功能
通过对其相应项目的需要和工作环境的分析,高压开关柜功能主要有以下的功能。
(1)对母线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网频率、功率因数、电能等进行在线测量;对断路器、隔离开关也同时进行在线检测;对高压开关柜进行控制,促使真空断路器既可以有合闸也可以有分闸的功能。(2)具有进行语音报警和故障诊断的功能。(3)具有母线温度、湿度、真空度测量的功能。(4)具有记忆故障的功能。(5)具有数据通信的功能。(6)具有微机“五防”闭锁控制的功能。
2.2 变电所监控系统
变电所监控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组成,具体如下。
(1)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从工艺层发展到工艺设备现场的技术就是现场总线技术〔3C技术(Computer, Control, Communication)〕,把其和传统的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其主要优点有:①通信全数字化;②互操作性和互用性功能强;③分散比较全面;④开放性很好;⑤具有一对N结构。(2)变电所监控系统组成:此系统主要由以下3部分组成:①对现场设备进行间隔层测控、对智能装置进行“一体化”保护;②对智能通讯接口进行监控;③对主机等设备进行监控。
3 数据融和技术在智能化高压开关柜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由于数据融和技术具有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扩展时间和空间上的观测范围、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及增强系统的分辨能力等优点,故其在智能化开关故障诊断后运用非常广泛。
3.1 数据融合技术
(1)数据融合定义:一方面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多传感器信息进行分析观测研究,进一步对需要测量的对象进行一致性方面的描述,从而确定其所需要的决策和估计任务,进而使系统具有更加优越的性能。(2)数据融合原理:基本原理就是对多传感器资源进行完全充分的利用,在通过对合理支配和使用传感器用来观测信息,按照一定准则对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获得需要测量的对象进行一致性方面的描述。(3)多传感器融合的层次:其主要有数据层、特征层、决策层。(4)数据融合过程:过程主要包括多传感器(信号获取)、数据预处理、数据融合中心(特征提取、数据融合计算)和结果输出等环节。(5)数据融合系统的结构:主要有串行、并行、串并行混合和网络型4种形式。
3.2 基于数据融和技术的故障诊断的实现
3.2.1 层次诊断原理
由于被诊断对象具有层次方面的特性,故可以对被诊断对象的结构、功能及故障进行分解。高压开关柜的故障诊断主要在机械和电气方面表现的较多。因此,该论文采用的主要方法为故障分解方法。
3.2.2 诊断过程
在该论文中,选用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母线温度传感器、断路器位置传感器、漏电传感器、介质损耗传感器监测高压开关柜状态。
4 抗干扰技术
4.1 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术语
电磁干扰由于受外部干扰源的影响,其可以产生干扰源,并进一步对有用信号进行大面积的损坏。
通过电磁干扰所发出的电磁能,其在传输至敏感设备的过程中受到经某种传播途径的影响,而敏感设备又进一步做出一定形式的“响应”,并达到干扰的“效果”,产生这个作用及其结果,就被称为电磁干扰效应。如果结果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就会导致设备或系统失灵,从而致使严重故障或事故的发生,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电磁兼容性故障。
4.2 电磁干扰概述
4.2.1 电磁干扰的分类
通过对电磁干扰进行分析,发现其分类的形式很多,但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按照传播途径可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等两种形式。(2)按照干扰源的性质可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等两种形式。(3)按照频带可分为窄带干扰和宽带干扰等两种形式。 4.2.2 电磁干扰的三要素
通过分析研究,基本上所有的电磁干扰都是由三个要素结合而成。其三个基本要素主要是:(1)电磁干扰源;(2)对该干扰能量敏感的接收器;(3)将电磁干扰源传输到接收器的媒介(传输通道)。
4.3 抑制电磁干扰的措施
通过对抗干扰措施什么分析研究,为了有效提高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需要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来处理,具体如下。
(1)滤波技术:采用滤波器等介质,这样就可以过滤掉高频信号,从而保证低频信号可以通过。(2)屏蔽技术:采用抑制电磁噪声传播的空间(即通过采用切断辐射电磁噪声的传播途径的方式)。(3)系统的电源:采用提高电源系统的供电质量的方法,来最大可能地保证单片机可以安全可靠的运行。(4)印刷电路板抗干扰:通过对电源线和地线阻抗噪声、电源的布置方式进行控制来加以处理。(5)其它抗干扰措施:主要可以有光电隔离、继电器隔离和信号线间窜扰等其他措施加以控制处理。(6)软件抗干扰措施:这种方法主要是在系统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或者通过去伪求真的方法来防止信号受干扰。
5 结语
通过对智能化高压开关柜监控系统和故障诊断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很多,主要有以下结论。
(1)通过采用微机“五防”闭锁控制等装置来替代原先的机械“五防”、电气“五防”,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保证了用电操作和供电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人身触电身亡和设备损害等事故的发生。
(2)通过采用数据融和技术来处理高压开关柜的电气故障,可以使保证故障处理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引言
电能是一种方便的能源,它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人类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1.电气设备的通用安全措施
1.1电气安全工作的内容
(1)研究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2)研究并推广先进的电气安全技术,提高电气安全水平。(3)制定并贯彻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技术规程。(4)建立并执行各种安全管理制度。(5)开展有关电气安全思想和电气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6)分析事故实例,从中找出事故原因和规律。
1.2保证用电安全的基础要素
(1)电气绝缘。保持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绝缘良好,是保证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最基本要素。(2)安全距离。电气安全距离,是指人体、物体等接近带电体而不发生危险的安全可靠距离。(3)安全载流量。导体的安全载流量,是指允许持续通过导体内部的电流量。(4)标志。明显、准确、统一的标志是保证用电安全的重要因素。
1.3安全技术方面对电气设备基本要求
电气事故统计资料表明,由于电气设备的结构有缺陷,安装质量不佳,不能满足安全要求而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很大。因此,为了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在安全技术方面对电气设备有以下要求:(1)对于地面和人身容易触及的带电设备,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2)设备的带电部分与地面及其他带电部分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3)易产生过电压的电力系统,应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保护间隙等过程电压保护装置。(4)低压电力系统应有接地、接零保护装置。(5)对各种高压用电设备应采取装设高压熔断器和断路器等不同类型的保护措施;对低压用电设备应采用相应的低电器保护措施进行保护。
1.4电气事故的分类及基本原因的分类
电气事故按发生灾害的形式,可以分为人身事故、设备事故、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等;按发生事故时的电路状况,可以分为短路事故、断线事故、接地事故、漏电事故等;按事故的严重性,可以分为特大性事故、重大事故、一般事故等;按伤害的程度,可以分为死亡、重伤、轻伤三种。
如果按事故的基本原因,电气事故可分为以下几类:(1)触电事故。人身触及带电体(或过分接近高压带电体)时,由于电流流过人体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触电事故是由于电流能量施于人体而造成的。触电又可分为单相触电、两相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三种。(2)雷电和静电事故。局部范围内暂时失去平衡的正、负电荷,在一定条件下将电荷的能量释放出来,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或引发的其他事故。雷击常可摧毁建筑物,伤及人、畜,还可能引起火灾;静电放电的最大威胁是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也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伤害。(3)射频伤害。电磁场的能量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亦即电磁场伤害。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因吸收辐射能量,各器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引起各种疾病。除高频电磁场外,超高压的高强度工频电磁场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4)电路故障。电能在传递、分配、转换过程中,由于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事故。线路和设备故障不但威胁人身安全,而且也会严重损坏电气设备。
以上四种电气事故,以触电事故最为常见。但无论哪种事故,都是由于各种类型的电流、电荷、电磁场的能量不适当释放或转移而造成的。
2.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2.1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电气设备究竟应采用保护接零,还是采用保护接地方式,主要取决于配电系统的中性点是否接地、低压电网的性质以及电气设备的暂定电压等级。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配电网络中,采用保护接地。高压电气设备,一般实行保护接地。
以建筑工地现场为例,在建筑施工现场使用中性点接地、低压电网380/220v电源的施工机械电气设备,其外壳均采用保护接零的安全措施。当用电设备内部绝缘损坏时,相电压通过机壳接到零线上,产生的短路电流使保护电气动作将故障电源切断,避免人身触电事故发生。当建筑施工现场使用电源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电网时,为防止因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或金属构架带电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置的接地称为保护接地,要求接地电阻不得小于4Ω。当人体触及带电金属外壳时,人体电阻与接地装置电阻是并联的,人体电阻比接地电阻大得多,所以只有很小的电流流过人体,大部分电流被接地电阻分流了,从而降低了人体触电程度,保证了人身安全。
2.2电气设备接地装置运行
(1)直流设备的接地。由于直流电流的作用,对金属腐蚀严重,使接触电阻增大,因此在直流线路上装设接地装置时,必须认真考虑以下措施。
对直流设备的接地,不能利用自然接地体作为PE线或重复接地的接地体和接地线,且不能与自然接地体相连。
4直流系统的人工接地体,其厚度不应小于5mm,并要定期检查侵蚀情况。
(2)手持式、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接地。手持式、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软铜线,其截面不小于1.5mm,以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接地线与电气设备或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螺栓或专用的夹具,以保证其接触良好,并符合短路电流作用下动、热稳定要求接地装置运行
接地装置运行中,接地线和接地体会因外力破坏或腐蚀而损伤或断裂,接地电阻也会随土壤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接地装置定期进行检查和试验。
3.电气设备的防火措施
3.1电气设备的防火措施
电气火灾通常是因为电气设备的绝缘老化、接头松动、过载或短路等因素导致过热而引起的。尤其是在易燃易爆场所,上述电气线路隐患危害更大。为防止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必须采取防火措施。
经常检查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检查接头是否松动,有无电火花发生,电气设备的过载、短路保护装置性能是否可靠,设备绝缘是否良好。
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安装使用电气设备时,应选用防爆电器,绝缘导线必须密封敷设于钢管内。应按爆炸危险场所等级选用、安装电器设备。
保持必要的安全间距是电气防火的重要措施之一。为防止电气火花和危险高温引起火灾,凡能产生火花和危险高温的电气设备周围不应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保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电气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火花和危险高温是引起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为控制过大的工作火花和危险高温,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应由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
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运行的电气设备,应有良好的通风,以降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其通风系统应符合有关要求。
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接地比一般场所要求高。不论其电压高低,正常不带电装置均应按有关规定可靠接地。
4.结论
生命是宝贵的,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规范操作,对设备的维修时,要严格按照电工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作者单位:江西铜业集团德兴采矿场)
参考文献:
[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200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010-01
电力事业发展中电网的配置是直接影响局域内整体供电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将GIS技术引入电网的配置中是旨在通过其在对地理数据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及描述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加强对电网配置的地理位置信息、电力供应的具体情况的管理,为电网的正常运转提供技术保障。
1 GIS系统结构
GIS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可以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等设备的支持下完成对指定区域内的相关地理分布的数据进行综合整合。GIS主要由人员、硬件、软件、数据等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人员是GIS最重要的组成部分,GIS所执行的各宗任务都需要技术人员进行程序的计算、编辑,然后输入计算机软件中进行执行应用;计算机硬件直接展示GIS数据的输出方式,其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数据的处理速度及输出方式;计算机软件涵盖了GIS软件、各种数据库资料及绘图、统计、影像处理及其他程序;而精确的数据则直接影响着查询与分析的结果,是GIS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GIS的系统层、数据层及应用软件层是该项技术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主要部分,完善该项技术在具体领域内的应用有利于推进特定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2 配网自动化
配网自动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及新的性能高的配电设备等技术对电网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使配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高效运转。配网自动化的主要任务有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所及配电所自动化系统、馈电线自动化系统、自动制图及设备管理与地理信息系统、用电管理自动化系统、配电系统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及配电网分析软件系统等各种软件系统功能,通过一定范围的调度对各系统进行全面的控制,以使配网中心的集中管理更加佰。
3 GIS技术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3.1 GIS精确定位地理信息,便利了电力供应的整体监管
GIS结合计算机硬件、软件可以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有关地理分布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及描述,从而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影像、数据等研究资料。在配网自动化中,GIS技术同样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支持对指定区域内的电网配置进行定位管理,便捷了电网管理中心对电网的供应状况的管理。GIS技术可以明确的定位变电所、线路、变压器、断路器及用户等电网配电的各构成单元,其通过结合反应地理信息的图形信息和数据信息进行数据综合与管理。GIS可以将数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客户看,同时为电力企业各部门提供了所需的数据,方便了部门的管理。如,GIS技术可以通过用户终端反馈回来的数据确定每位客户对电力的平均需求量,经过区域性的汇总可以估算一段时间的电力供应量,为电力企业的电力管理与调控提供数据支持。
3.2 GIS显示电网故障信息,有利于电网的及时维护
GIS技术为配网自动化系统提供静态背景画面,数据接收终端即电网管理调控部门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GIS系统反馈回来的实时信息,提供动态配电线路图层及实时的可操作画面。通过实时信息和画面的反馈,电网控制部门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电网配置中发生故障的具体环节,从而及时派出维修人员进行维修,避免了以往配网系统发生故障后,因不明确具体的故障发生位置而导致大面积的停电检修状况的发生,为配网整体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帮助。GIS技术显示出配网系统中故障发生的具置后,管理及维修部门可以根据数据分析提出最佳的停电及维修方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降低了因停电而对客户造成的影响。
3.3 GIS技术推进了负荷转移技术的发展
在配网的运营过程中,由于线路或其他环节发生了故障,配网运检中心要对部分区域进行停电以进行故障抢修,在此过程中,为避免因停电而对部分重要耗电量大的客户造成损失,配电部门需要通过技术措施将线路中的部分供电负荷转移到其他线路中去,以缩小停电的范围。GIS技术通过收集实时动态信息快速确定故障位置,然后通过AM(自动制图)和FM(设备管理)对可能停电的范围进行数据与图示双层分析,最终确定停电的范围。GIS可以通过图示显示附近的重要的电力供应客户,便于配网中心的技术人员商议适当的方案进行负荷转移工作,缩小停电影响的范围。
在对故障区域进行停电维修等工作的同时,依据GIS提供的数据,明确负荷转移的最佳转移形态,通常情况下电力负荷转移会通过对变压器、配电网、配电线、联络点及连接线等的最大预备容量,电力负荷转移连接点的电压值、变压器等主要设施开关的种类等参数进行比对、制定具体的转移方案。
3.4 GIS提高了配网巡检系统的巡检精准度
配网的巡检是指电力供应企业为进一步确保其所负责的电力供应区域内电力的正常安全供应,需要安排巡检人员定期对线路、变压器、配电箱等各种供应设备进行检查,及时排除配网中潜存的供应隐患。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巡检人员的责任心、耐心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巡检工作存在效率低、质量差、数据难保存、精确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巡检工作的质量,不利于区域内配网的安全运营。将GIS技术应用到配网自动化中,通过数据终端及线路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和影像信息的自动反馈,配网中心可以清楚的掌握巡检人员巡检的具置、时间,对巡检人员起到了警醒作用,大大降低了因巡检不到位而影响巡检质量的状况的发生频率,强化了巡检人员的工作态度。GIS可以快速的统计出巡检人员巡检得出的巡检及漏检次数、巡检数值的正确率,为巡检人员工作的考核提供了公正的参考数据。GIS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为配网中心制定完整的巡检管理流程提供了数据支持,推动了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转。
3.5 GIS强化了配网自动化工作中的制度管理,推进了电
企的日常管理
GIS技术除在配网巡检中发挥巨大的监管功能外,还促进了配网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工作制度管理的严谨化。因GIS反馈的数据需要及时更新才能够为配网中心的电力供应工作提供最新的资讯,所以GIS接收数据终端必须要求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维护,因而电力企业要制定严谨的制度强化管理。同时系统操作简单,电力企业可以对普通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技术人员融入到系统的维护工作中来,为电力企业的整体管理提供方便。
4 结 语
文章通过简单介绍GIS系统结构及配网自动化,深入的探究了GIS技术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综上所述得知GIS技术对配网自动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希望更多的电力企业可以加大该项技术的投入及研究力度,推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