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外阅读的定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课外阅读的概念
关于阅读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教育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读者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是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这两种定义,分别从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和阅读活动的社会功能着眼,阐明了阅读的本质。
而课外阅读,指的是中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延续与扩展,是提高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为了自己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之外阅读其它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同志们好好回忆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所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又占多少。我回想了自己的,大概是三七分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收获来自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中学 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
(一)课外阅读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日益发展,我们所看到、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中学生从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一个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阅读可以健全人格,提高素养
中学生的日常学习,不仅仅是要获得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健全人格,提高素养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人获得更多地知识,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就必须鼓励中学生多读书,读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
(三) 课外阅读可以使中学生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方法。而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使中学生终身受益。因为中学生在长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会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习惯。这种独立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无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独立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误区
当前,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阅读内容、方式、兴趣比较单一。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研究者指出,部分教师为了使中学生增加阅读积累,硬性规定学生读多少书、读什么书,只求阅读数量不求阅读质量;而家长也没有正确配合,或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有误,或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式不当。这些培养中的误区导致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不到养成。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就学校而言,教师要巧妙运用学校的公共设施,给中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阅读标语、在板报上提供阅读信息、定期更新推荐的读物等,来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而在家庭中,家长也需要配合教师,给中学生创设一个相对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以达到鼓励学生阅读的效果。如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书、读报,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阅读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使中学生意识到家长对其阅读的重视,也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还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合适的书籍,或在周末带着孩子到公共图书馆、书店、文化中心等场所,给孩子创造阅读环境。
(二)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抱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相应地产生好的效果。
1.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应抓住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课堂之上,教师在结合课堂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学生的兴趣,讲一些作品的精彩章节、故事片段等,激起中学生的兴趣之后,把作品或者文章推荐给他们,让中学生自己去阅读。
2.用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课下之余要多读书,既可以充实自己,也可以给中学生做以表率。教师也可以给中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阅读的名人事迹,也可以通过表扬身边的阅读榜样来鼓励中学生阅读。
3.组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关阅读的活动。如寓言大赛、成语接龙等,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朗诵比赛,对优秀的学生加以表扬,或是给予一定的奖励等,以此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指导中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让语言界人士大吃一惊,也让那些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的考生们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惊讶、感叹、赞扬之余人们发现: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思路了,把学生引向天地更为广阔的课外,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在拓宽视野中吸纳新知、提高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河北张孝纯老师曾提出了“大语文教学法”,强调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电视、电影、电脑、书籍等无一不涉及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像定义“大语文”的概念那样,今天我们可以定义“大阅读”的概念,即它是人类通过文字、图像、画面、声音获得信息的过程,“阅读”的对象不但包括书籍报刊,还包括电视、网络、歌曲等,其手段不只是通过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总之,“大阅读”是一个通过视听途径获取信息的过程。
一、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特点
所谓流行文化即是当前社会上流行的音乐、诗歌、散文、小说等等。目前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情况到底如何?为此笔者利用教学机会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有以下特点。
1.学生阅读兴趣浓厚。
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量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平均阅读的时间不能确定。
3.学生阅读目标比较正确,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动机决定着不同的阅读效果。绝大部分同学进行课外阅读的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动机不纯,阅读目标不明,这一点不容忽视。
4.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好,方法失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几乎不做笔记,而且阅读没有计划,可见,中学生课外阅读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消遣性、随意性。
5.学生的阅读内容非常广泛,但有新特点。阅读品种非常丰富,但是和前几年相比又有新特点:现在学生最喜欢、最关注的是科幻类、卡通类的题材,而不是我们想象的青春杂志。
二、造成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成因
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教育的重压下,面对着繁重的学习负担,同学们根本不可能抽出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
2.一部分老师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多读对考试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参考资料和习题;另一部分家长和老师虽已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忽视了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
3.中学生自身理性分析能力还不够,喜欢凭着自己的兴趣阅读,对今天鱼龙混杂的文化市场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易于沉迷于一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之中。
三、流行文化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益处
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那么流行文化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哪些益处呢?
1.阅读流行文化首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其次,阅读流行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或者是语言干瘪苍白、肤浅无力的情况。原因主要是学生的信息量太少,对生活缺乏认识,如果学生每天都能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看看《新闻联播》《新闻30分》,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那么他们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写作素材也就多了,也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新颖、有较强生命力的文章了。
2.阅读流行文化可以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不同,它不受形式、时间的约束,不带有太多的功利性,学生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阅读,学生可以对阅读对象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整体感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师帮助学生走出阅读误区的做法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走出阅读流行文化的误区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高效和有序呢?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指导和调控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帮助中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流行文化的目的。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而不是单纯的消遣娱乐,如果仅仅满足于娱乐消遣,那么阅读的水平只能停留于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获,更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2.调动中学生课外阅读流行文化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或是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应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或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或是潜移默化地感染,让他们知道课外有效地阅读流行文化,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位,选择适当的阅读范围和种类。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流行文化中学生很容易接受,但不是流行文化的每种形式都适合中学生,一些科普读物、贴近学生心理的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美的杂志、影视剧、歌曲、散文以及一些优秀的名人传记都是值得中学生一读的。
4.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计划的,只有不足10%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更不必说写阅读报告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有关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故事会、知识竞赛、作文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课外阅读流行文化的交流,并由此养成良好的、科学的阅读习惯。
现在正值全国上下聚焦“减负”之际,许多学校将课程安排作了重新调整,学生的自修课、活动课增多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也明显增多了,学生有了大量进行课外阅读的可能,真希望每一位学生进入自由阅读的海洋,把自己锻炼成一位乘风破浪、远航的船长。
参考文献: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有关英语课外学习与活动日益受到关注,已经产生一些研究成果。如下:袁桂林对英语课外活动的意义和实践进行研究,认为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克服了学科课程割裂知识的弊端。
阅读效果检测与巩固方式的研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研究等也有所提及,但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葛炳芳指出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等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的补充。尽量上几堂这样的专题课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课堂上老师的带领、指导与督促学生阅读英语课文或做练习,或适当安排布置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更有利,都有利于阅读素质的培养。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技能自主训练策略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实效教学”: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提高英语课外阅读训练策略”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事件进行理论分析,反思。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我们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意识。
三、课外阅读策略
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给予了系统的对比评析。通过对学习策略定义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学习策略可以促进语言学习,即学习者适当运用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策略的种类繁多,课外阅读策略是一种主要的学习策略。
四、课外阅读策略的训练
课外阅读策略的训练是指采用学习成功者阅读时所使用的有效策略对学习者,尤其是不善阅读者进行训练,并使有意识地自我调控阅读过程来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国内外最常用具体方法如下:1.加强方法指导。2.调整阅读难度。3.组织相互交流。使学生了解彼此的阅读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4.引导探究思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进行反思:我为什么这么理解?有何依据?5.开发阅读资源。除教材外,选一本与教材难易程度相近的有练习的课外读物。6.引进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倡导学生自己和自己竞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研究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使用策略。
2.调查研究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会使用哪些阅读策略。
3.研究学生所使用的课外阅读策略哪些策略是有效的。
4.研究同种阅读策略在不同个体上体现的不同效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策略训练。使学生不仅能发展学习能力也能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同时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策略使用意识和能力上有所裨益,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范围
1.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涵盖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领域,从高中艺术班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研究适合于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2.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策略。
3.课外阅读重点运用学生手上所拥有的中学生英语报上的文章,这些文章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趣味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以传统文本和现代媒体为支点,拓展阅读范围,搭建阅读平台。
七、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思路方法。1.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扩展的重要形式之一。2.赏析性阅读。许多英语阅读材料,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抒情,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欣赏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3.扩展性阅读。由于学生知识少、阅历浅,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文献法,个案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真正地感兴趣时,他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心致志于此而不知疲倦。他们的思维就会更活跃,精力就会更集中,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我觉得从以下几点出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而后才是学习的一个手段。所以,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所选的内容要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且难度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喜爱和关心的话题,寻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其次,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其能够学以致用。课堂上可拿出5分钟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外阅读的文章及自己的感悟。对于一些优秀作品,教师可把其中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片段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举两得。
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演讲比赛,开展小组阅读等活动,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低于4万词,初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低于10万词,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5万词以上。但刚开始阅读时,学生可能会因基础差、词汇量小,读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厌恶阅读。因此,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他们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我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阅读特点及阅读兴趣,以及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编好英语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选材以实用对话、经典故事、小小说、新闻、英语国家概况、风土人情介绍等为主。可对所选材料进行适当改编,对生词加以控制,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阅读。这些校本教材可列为学生的必读书目,其中的一些经典篇目可推荐学生背诵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另外,应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英语读物。我认为适合初中生的英语读物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英语报刊,如《英语周报》、《21世纪报》、《学英语》、《英语通》、《英语世界》、《英语沙龙》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用性,故事性强且题材广泛。二是“书虫”丛书系列。这是一种分级读物,可分年级选对应的级别来阅读。而且它是一种中英双语对照读物,对于提高学生词汇量很有好处。三是有声读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发音的“电子书”。这类有声读物趣味性强,取材广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此外,《新概念英语》的第一册和第二册中的故事短小精悍、语言地道,个人认为也是英语课外阅读不错的选择。
三、传授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英语课外阅读是学生输入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是否养成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决定着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
首先,学生要掌握英语常用的阅读方法,包括: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精读(Intensive Reading)、快速泛读(Fast Extensive Reading)、计时阅读(Timed Reading)。教师应教会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的要求,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笔者多年在应试背景下从事农村高中英语教学,深感该科教学效率低下,尤感学能低下。笔者发现,高考获120分以上的学生一般也不能良好使用英语(说、写)。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没有贯彻始终的有质有量的学习过程所致。语言学习过程是个"输入-输出"全过程,即"输入-输出"为一整体,不可偏废。"输入"的质与量决定着"输出"的质与量。在我国农村教育背景下,较好的兼顾质与量的学习性输入便是课外阅读;同时,课外阅读又是良好的学习性输出的不绝源泉。然而我们发现,我地高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相当贫乏。学生手头上只有有限的课本及应付考试的教辅资料,学生只是在日复一日地"啃"课本与"答"试卷。据了解,学生普遍感到:1)不知道能自主地读什么;2)感兴趣的读物少见;3)不知道怎样阅读为好,或曰什么是好的阅读方法;4)难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鉴于此,笔者结合课题研究,跟踪关注了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感到要更加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点拨: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向与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点拨文本,益智增趣;点拨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增强学习成就感。
1.泛读的指导
指导泛读的指导思想(根据)是"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这其中有方向性指导、内容性指导和方法性指导。泛读指导的原则就是要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品质。因此,方向性要求就是促成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有利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方位阅读;内容性要求就是主流语言文本的现代英语阅读乃至时文阅读,兼顾适量而适宜的经典文本阅读;方法性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驾驭阅读的归纳与概括,如确定主题句、定义句,挑选关键词,5句话式概括性复述,等等。
2.层面的指导
2.1 文本的层面指导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进而了解文本的涵义及其延伸,还应引导学生了解文体与其语词表达的得体性、贴切性、生动性等修辞性特色。
2.2 学生的层面指导
兼顾学生的当下语言水平和阅读兴趣,加以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允许"读"而不同,鼓励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但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其要求亦应有度有别。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鼓励始终,使学生"成就"伴随,由此不断的差异性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2.3 点拨式精读的指导
点拨重在"启示":启迪智慧,提示路径。
2.3.1 针对学生的点拨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客观存在。"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准则。"心细"的学生要避免他们"见木不见林";"理性"的学生要增强他们的"语美"熏陶;"快"而"懒"的学生须设"量"的指标;"慢"而"勤"的学生需有"质"的提醒;等等。因而点拨须实际,点拨需激励,点拨应激趣,总之,点拨要"给力"。
2.3.2 针对文本的点拨
依据文本特点切实点拨,切忌全面开花,不得要领;激"智"激"趣"是原则。当然,教师的点拨要有系统性。一个教程,循序渐进,点拨与督促相结合,点拨与检测相结合。教师应重视点拨的"立竿见影":要看到学生的语词的积累与熟化,文法的理解与应用,自主的阅读,自觉的表达,全面的改善等。
点拨中,无论激智还是激趣,都得有良方佳策,点化入里,促进生成。点拨时,智在趣中,趣至智生。点拨的手段要多姿多彩,如缩写字母的妙用、话题式联想、类比与比较、同义与反义、公式性例句,等等。
2.4 课内阅读的延伸(读物外延)
实际上,这是个"精"、"泛"读融合的问题。从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角度看,精、泛结合是必由之路。要义在于"泛"得有"理","泛"得有"味";"理"在便于有效点拨,"味"在承接丰富点拨。
2.5 课内阅读的改造(调整)
因为点拨必须系统化,所以根据知识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而系统改造课本是题中之义。驾驭教材,"用教材去教",这才是教育型教学的要义。照本宣科,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是一种不顾教学实际,不利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弊端。因此,文法的阶段性要求、词语的阶段性要求、话题的有效链接等都是教师在教学前和教学中必须关注的。
2.6 课外文本的阅读改造
这是课外阅读是否成功的重要保证。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接受程度,是有其学习自觉和学习认知程度的制约的。简言之,他们要看阅读材料的可读性与受益性。因此阅读材料的"匠心"编制是其关键所在。笔者在教学中感觉到,教师要亲手编写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便指导与训练融为一体,以便教学完美;并且感到,课外阅读的编制要遵循下列要求:
2.6.1 课外阅读要能促进学生目的语的语言积累与熟化
积累主流语汇,积累高频词汇,紧密联系当下生活与学生实际加以熟化。"量变而质变"。课外阅读量应该三倍以上于课文阅读量;词语复现在一个教程(一学期)内不少于15次。
2.6.2 课外阅读要能促进学生目的语的语感生成与强化
1.抄写过多,阅读过少
小学语文所承载的识字、写字的任务是比较大的。课标要求小学六年累计认识常用字约3000个,会写约2500个。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适当的抄写是必要的,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抄写依然是小学生识字写字的重要手段。如果抄写过多,甚至中低年级课外作业反复布置整篇整篇地抄写课文,虽然达到了识字、写字的目的,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无趣的心理。单就语文课外学习而言,同时还减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削弱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评价手段,小学生课外阅读过少,甚至于被忽略就不难理解了,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可言呢?
2.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任务,其原因上述已经阐明。在此我想赘述的是,小学阶段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是课标规定的,我们暂且不说它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但它至少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吧。可能很多教师没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没能意识到,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做出过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出台相关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机制,促使他们去完成任务,被忽视就自然而然了。当务之急是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出台评价手段和评价机制。否则,其将依然被忽视。比完成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这将是终身受益的事,不能留给初中或更后阶段的教师去做。
3.忽视了学生生活的规律性
小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与生活规律是密切联系的,这一点是我多年教学实践的感悟。过去,我多年从事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可能和其他毕业班教师的心理是一样的:总认为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多布置点作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汲取,结果适得其反,不仅作业完成率低,而且质量也比较低下,弄得教师、学生、家长手忙脚乱。因为面比较大,需要分门别类地处置:能力强的同学既补又罚,很快就完成了;能力弱的同学仅补,一周下来,有时还造成旧账压新账,无奈,再找家长配合。这一漫长的过程,耗费了教师、学生、家长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历经多年的深刻反思,认为其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忽视了学生的生活规律。细细一想便会明白,双休日、节假日,父母的生活都没有了规律,再让孩子有规律地吃饭、学习、睡觉,能做到吗?寒、暑假本意就是让孩子休息的,何谈学习规律而言?如果再布置过多的作业,他们怎能按时完成呢?相对而言,学生比较有规律的生活是每周一到周五:吃饭—上学—吃饭—上学—吃饭—做家庭作业—睡觉。
4.不足够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小学低年级学生不留家庭作业,中年级一般为半个小时,高年级不超过一个小时。这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但往往人们会狭隘地认为,这里的家庭作业仅仅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不包括课外阅读。我是这么理解这么做的,其他教师可能也不例外。
二、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的实与虚
1.何为实与虚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的实与虚,只是我个人的实践与定义,不一定准确,因为在此之前我没有阅读到类似的东西。如果将来阅读到了,或经过有关人士的指点,即予以更正。所谓“实”,即为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所承载的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所谓“虚”,就是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所承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任务,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看来,实与虚形同文章的主副线,虽或明或暗,但都担当着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内容精彩纷呈的任务。
2.如何合理设置
(1)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置实与虚的作业量,并做到动态变化。如低年级课堂教学巩固与延伸的作业少一些,课外阅读作业可以多一些;中年级课堂教学巩固与延伸的作业和课外阅读作业可以适当持平;而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巩固与延伸的作业可以适量偏重一点。
(2)遵循小学生的生活规律,合理设置实与虚的作业量,做到动态变化。无论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只要上学期间,生活便有了一定的规律:如周一至周五基本上是早晨上学,中午放学,下午上学,晚上放学,课外作业,休息。双休日和节假日便打破了这种规律。过去,我和大多数教师有同样的心理,认为双休日和节假日学生的时间比较多,就多布置点实的作业,结果不仅完成率低,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双休日和节假日,父母的生活都没了规律,孩子的生活哪来的规律?如过年期间,父母去串门走亲戚,把孩子留在家中写作业。试想想,孩子能安心做作业吗?所以,依据小学生的时间规律,周一至周五实的作业略多一些,虚的作业予以辅助,可以调节身心,有益睡眠。双休日和节假日实的作业略少一些,虚的作业略多一些,有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率和质量。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小学生课外作业实虚并存、实虚量交替之中,虚的作业设置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只要求学生读一读适合自己读的儿童读物,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中年级要求学生在读的同时注意自己喜爱的好词佳句以及段的积累;高年级则在上述基础上还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逐步实现读书的目的。切忌一开始就设置读的难度,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会适得其反。
1.1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阅读是掌握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新课标九级要求,要求高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能阅读一般性的英文报刊或杂志,从中获取主要信息;能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能读懂各种商品的说明书等非专业性资料;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可见《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强调学生对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湖北高考试题中,阅读比分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很多教师甚至这样认为,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高考得分。从2016年开始湖北高考将沿用全国卷,在这种新的高考题型中,阅读分数比重将会更大。除了30分的听力和25分的书面表达外,其余全部是阅读能力的考查,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听力和书面表达都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听力前的快读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而只有当学生积累了相当的英语阅读素材,才能熟练自如地进行语言输出,才能自如地进行书面表达,因此,书面表达也是对学生阅读基本功的一个测试,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1.2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
(1) 高中教材提供的阅读素材有限
湖北省现行使用的高中教材是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其题材范围广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体育保护、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教材中阅读材料体裁多种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还有书信、日记、戏剧和诗歌等。体裁的多样性能让学生在阅读学习和赏析中了解英语各种阅读素材的特点,同时培养语感。但是,仅仅只靠教材所提供的阅读素材,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的,远远达不到《新课标》对高中生提出超出30万词的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寻找大量的高质量的同步阅读素材来增加阅读量,积累阅读经验,培养语感。而且高中教材阅读材料虽然涉及面广,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能引起学生兴趣;现在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报刊、杂志有很多,如:《21st Century》,《English Square》,《Crazy English》等。这些课外阅读资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涉及到文化包括各地风土人情;娱乐包括流行音乐和歌手、以及正在上映的电影等;政治经济和海外留学生生活剪影。文章的风格也变化多样,语言难度正好适合高中学生。这些阅读材料上大量的信息能激活并建构学生的知识背景,不仅为以后的英语学习积累阅读经验,还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速度。
(2) 部分教师阅读策略教学重视不够
目前,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误差,仅仅把阅读作为应付高考而进行的一项专项训练,以练代读,认为只要多练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忽略语篇结构、阅读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意图、写作修辞手法等,而只重视词义和语法的讲解,以单纯地讲解阅读文章中单词代替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训练,把阅读课变成了词汇课或者是语法课。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没有帮助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做出相应的介绍。《新课标》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语篇轻语法,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文章中的重要语言线索,利用主题句、支撑句等结构框架将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联系起来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文章中的生词和语法。只有当教师充分重视语篇结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策略指导,同时再加上足够的阅读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3) 学生在阅读时存在不良阅读习惯
阅读的熟练程度取决于读者的阅读量。阅读量大的学生会在阅读速度和阅读正确率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足够的阅读量积累,词汇量不足,长、难句看不懂,而且缺乏对相关阅读文章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因此,他们害怕阅读文章,缺乏信心,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文章;即使在考试中,不得不阅读文章时,他们也习惯了逐字逐句地阅读,甚至用手指着文章,口里念念有词,边读还边把所读内容翻译成中文,这种阅读方法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会影响到阅读成绩。
影响学生阅读的非语言因素包括学生的心理状态、跨文化意识和阅读品质等。很多学生是被动阅读,对待阅读的态度不正确,因此影响到阅读的效果。所以学生首先端正思想,平时多增加阅读量,积累一定语言信息,形成篇章概念,努力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慢慢培养阅读兴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2. 合理增加报刊杂志阅读的理论依据
2.1阅读的定义
不同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阅读的定义是不同的,而且随着社会和认识的不断发展,对阅读及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断深入的。
阅读的心理学家主要从阅读的过程给阅读下定义,如:张必隐在研究阅读心理学过程中把阅读的定义进一步修改成: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而语言教育学家在主要从教学和阅读理解的角度去下定义:Anderson 认为:“Reading is an active, fluent process which involves the reader and the reading material in meaning. Meaning does not reside on the printed page, nor is it only in the head of the reader. ”Anderson 认为阅读是把书上的字词与读者的背景知识和经历结合起来的过程。虽然心理学家和语言教育学家所强调的阅读侧重点不同,但是他们的观点却不矛盾,只是对阅读加工的水平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阅读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视觉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字面意思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读者积极参与其中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而且,阅读者的背景文化知识,信息加工策略等都对阅读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对英语阅读的认知和理解仅仅停留在逐字逐句翻译的水平,目的只追求找出阅读文章后面的答案,由于平时阅读量不多,积累的词汇少,也就是心理字典贫乏,因此对长、难句意义的整合做得不够,也就影响了阅读练习的正确率,同时对阅读也产生了畏惧心理。
2.2阅读能力的培养
制约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阅读者的词汇量积累、对所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认识程度以及阅读者的阅读技巧等。还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如:阅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者的心态和兴趣以及持续注意力等。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的积累都将对阅读认知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语篇分析,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增加合适的课外阅读量、借助多媒体手段,补充背景知识。
3. 报刊杂志阅读优势
英国学者Paul Sanderson 提出使用报刊杂志教学有11条理由,其中有:具有综合教育价值、提供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利语言跟上时代、接触不用体裁文章,题材广泛趣味浓厚、适合不同阅读水平、报刊内容贴近现实,有助于增强语言教学的复合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语言的掌握,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下;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报刊阅读的材料内容丰富,真实感和实效性强,语言地道、形式多样,话题轻松活泼,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放松和不反感甚至是感兴趣的条件下接受,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能。毕竟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4. 报刊杂志阅读在课内外的参考实施
4.1课内实施
(1) 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指定阅读材料给学生,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所涉及到的话题展开小组讨论,由于阅读素材新颖,话题广泛且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是对某个明星的生活、成就等方面的看法;也可以是对事实的态度;还可以是对英美国家风土人情的不同理解以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等等。
(2) 教师可以挑选出某些材料作为精读范文,介绍文章文化背景,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语篇分析能力以及长、难句的理解能力。
(3) 鼓励学生摘抄所选阅读材料中的好词好句,并引导他们正确用于写作中,定期展出这些作品,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的好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2课外实施
学生课后自己泛读一些报刊杂志,不要求精读每篇文章,只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也可以每周安排固定几节课,要学生对课外所读的材料跟大家做个简单的汇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阅读的成果。
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对英语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材料是教师正确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手段之一,课外阅读材料的增加与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转变阅读观念,提高阅读水平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阅读习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着眼未来,不要把高考当作是痛苦的英语学习的终点,而应该把高考当作是快乐的,可持续性英语学习的起点,让高中时候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影响并受益终生。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可以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在阅读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信息,而且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内容。
一、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1.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常查字典可扩大词汇量,而且纵横展开,新旧联系,可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2.根据语境猜测词义
告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遇到生词便急于查字典,可结合上下文语境猜测词义。
(1)根据定义猜测词义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生词不可避免,切记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止步不前,影响了阅读的速度。
(2)根据解释猜测词义
解释与定义有时很相似,但是它不如定义那样详尽、严密,尽管如此,它为我们提供的信息已足够猜测词义使用了。这种定义或释义常由is,that is,in other words,be called或破折号等来表示。
(3)根据复述猜测词义
复述也是一种解释方式,即换用不同的词语重新表达同一内容。复述部分可以是单词、短语,也可以是从句或者句子。(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 that is…)
(4)根据举例猜测词义
在阅读过程中,短文中常常出现“for example,such as, as…as…”等这一类的词语,它对我们认识生词帮助很大。它通过恰当的举例能更清楚、更生动地表达词义。
(5)根据对比关系猜测词义
这类题型的上下文提示不是作者对生词、难点所作的解释和说明,而是需要读者运用语言知识和分析能力,去细心搜寻和领会的相关信息之间存在的种种逻辑关系。根据这种逻辑关系所提供的思路和范围,来分析判断有关生词的词义或相近意义,从而达到理解全文思想内容的目的。
(6)根据比较联系猜测词汇
同对比关系相反,比较关系表示意义上的相似关系,常常使用like, as, just as, also等词语来表示。
(7)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一定的原因导致一定结果,只要确认了这一逻辑关系,无论生词出现在原因方面,还是出现在结果方面,都可以根据这种因果关系来推测其词义。
(8)根据构词法识别生词
掌握英语单词的构词法,能帮助读者认识生词,并举一反三,成倍地扩大词汇量。构词法有:前缀法、后缀法、转化、合成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词缀法,又可分为前缀和后缀。有些词干本身可作为独立的词使用,而不少单词则由词干附加词缀构成。由于词干与词缀都是包含一定语义的单词成分,不同词干与词缀组合就会构成新的词义。
3.学习构词法知识
给学生讲一些构词法(如词根、前缀、后缀),让学生掌握最常用的前缀和后缀的含义及用法,就可由已知的词猜出它的派生词及词性。构词法不但帮我们记住单词、理解词义,而且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
4.广泛阅读
要读得顺利,必须要有大量的词汇。而大量阅读可复习、掌握已学词汇,还可接触新词、扩大词汇量。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可从六个方面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平时教学中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把英语课真正变成实践课,把阅读课变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训练课。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词汇量,提高知识复现率。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泛读,拓宽视野。调动学生自学英语的积极性,让他们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去获取、消化,处理大量的英语语言知识,去提高自己独立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题中分析判断、归纳综合和逻辑推理的技巧。一旦学生掌握了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三)利用现有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中英语教材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环境、风土人情等,内容生动,信息量大,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但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摆脱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扣语法的教学模式。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训练阅读技巧
1.要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就要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默读习惯,纠正唇读、心读、喉读等做法,以免分散精力,影响阅读速度。
(2)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不要盯在某个词或句子上,而要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注意思维的连贯性。
2.恰当使用阅读技巧与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与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如:
(1)目光的平移、定睛、换行、解题时的分析设题手法,挖掘深层意义,找出推断依据。
(2)略读。快速浏览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发现作者的观点和意图,掌握篇章结构进而抓住文中的中心意思,尤其注意首尾两段和每段首尾两句,往往是主题句。
(3)查读。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查读,以回答个别细节问题。
(4)寻读或详读。如果要寻找某个具体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深层理解,则要寻读或详读。
(五)进行限时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是阅读的最基本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更谈不上运用英语。在阅读时如何使学习者在理解的同时,能提高阅读速度,这是英语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督促学生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和检查。
现在的化学课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常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大部分教师追求的是课堂上知识讲清楚,讲透彻,学生的任务是做好笔记,课后牢牢记住.另一种是展示课或者评优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中增加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短,学生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获得相关知识并进行对应实验,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两种形式的课堂中学生很少阅读甚至无需阅读,久而久之对于化学的知识懒于阅读,最终造成学生既无阅读兴趣,也无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升,面对新的知识信息时,无法通过阅读找到关键点.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就成为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实际上传统教学中课前预习工作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其量化.教师在初三开学就应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化学书本上对应章节的文字、图片、表格等相关信息,然后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展现阅读的成果,对能通过阅读较准确描述相关知识的学生增加他的平时成绩.这样既对学生有鼓励的作用又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走进化学实验室等难度不是很高的课上,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课前通过阅读书本得到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做的更多的是一个补充和提高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对于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实验的操作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再次阅读,当然这次阅读和课前阅读有所不同,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把疑问和关键点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给的线索进行阅读,使学生在大脑中构建出相关知识体系.如在进行空气组成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完拉瓦锡的实验后,提出(1)该实验装置是如何密闭的呢?水槽中的汞起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选择加热汞?(3)为什么还要做加热氧化汞的实验?(4)如何得知气体体积减少了1/5?(5)如何得知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这五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书本.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共同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空气组成的实验,这要比教师直接使用红磷做实验,然后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的效果更好.当然开始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不习惯去完成这些阅读工作,但是随着在课前和课堂中阅读的进行,大部分学生增强了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最终提升了自身的学习成绩,这样带动其余的学生也参加到阅读的这项工作中去,变阅读为兴趣,最终主动阅读.
二、认识泛读和精读的差别,平衡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学生能够进行主动阅读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新的要求,对书本知识进行泛读和精读.泛读是对书本知识的第一次阅读,是对书本知识的初步认识,强调是基础性和完整性,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前教师可拟定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根据提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做好记录.如进行水的净化教学时,教师可给出以下的提纲:(1)不同水源净水的途径;(2)净水的一般方法;(3)净水的原理,并要求10分钟内完成阅读工作.当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列提纲能力后,教师可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阅读材料,在此基础上提问,教师归纳答疑.精读是对书本知识的再次阅读,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强调是科学性,要求有一定的耐心,主要用于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实验过程的阅读.教师讲授这些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再次阅读,寻找关键词,并抓住其特征加以引导总结.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讲完定义后,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四个实验,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然后结合关键字再回头理解前面的四个实验.通过这样的精读练习,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悟性,增加学生阅读化学知识的耐性,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实验.同时化学的阅读仅是阅读书本是不够的,学生接触的知识太狭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途径有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科普类著作、网络上的科普文章、化学的科技文献甚至是高中化学教材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外知识,一方面把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转化到阅读的材料中去,提升自己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甚至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阅读中会出现很多新的疑点,学生能自发地将这些疑点带入后面化学的学习中去,使学习新知识的效果更好,甚至有学生会在疑点出现后,自我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入阅读并进行实验,在自己解决疑点的同时,提高了化学阅读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由于初三学业要求高,学习时间少,学生的课外阅读原则上要能够紧密地与课内阅读相衔接,起到补充、拓展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有个阅读的大致范围,引导学生尽量阅读与初中化学相关的资料,做到课外阅读为辅,课内阅读为主,在初三的化学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然而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已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课业负担偏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阅读兴趣缺乏,等等。
一、丰富文学素养内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及其他文章精品,积累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读经验、写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听说读写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事实。阅读习惯的养成要靠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点滴渗透,循循善诱,讲练、读写结合。如,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规定阅读篇目,欣赏名家名篇等,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断运用中得以提高,阅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读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是学生读懂的,反复读而习句读识精义,绝非老师代替所能完成。从教师角度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把好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实践、运用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并受用终身,此所谓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迫切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好方法,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成绩,另一方面又对教师存在强烈的依赖心理,一切留待课堂上教师讲解,自己很少主动读书和有方法地读书,这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和学好语文是极为不利的。教师持之以恒地要求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习惯,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要。
二、参与自读实践活动,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
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我们能做的其实是在课内。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改变那种以教科本、教参和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以新课程为标准去寻找研究的课题,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敢于独立思考。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审视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自主互动,教师退居为引导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再照本宣科,“满堂灌”,而应和学生共同探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就开始了。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自读课文,有的还有《补充阅读》,这对教师拓展教学范围,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能力转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才能逐步发展。叶圣陶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讲读课文独立阅读自读课文,将语文知识内化为阅读能力,这样就会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并相应地提高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教师须按照阶段性、渐进性、目标性原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目标,在训练中增强主动意识。其次,自读训练应贯穿于阅读的各个能力层次中,包括表层阅读和深层阅读。表层阅读是对课文初步感受、领略,对字、词、句、段揣摩领会。深层阅读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味其深刻的内涵,把握不同文体形式的审美情趣。最后,适当的测试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能检测自读的效果,也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改进训练方式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自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
三、提高文化感知能力,重视语感和体裁训练
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和训练的重心所在。要多读、多记、多思考、多领悟,从语言环境、词语的感彩、语气、句式等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审美体验能力。除了语感训练外,按体裁训练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即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模式与特点,正确高效地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律,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在阅读训练中扩大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感性体验诸因素的影响,理解阅读材料的文化内涵及其不同形象的不同的文化积淀,体会品味其特定的情感色彩,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总之,从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入手,寻找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个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确立高品位的审美观,这是语言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四、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开展综合阅读活动
汉语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心理的文化积淀。阅读教学不能忽视人文教育的特质。要在阅读训练中渗透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感性体验诸因素的影响,理解阅读材料的文化内涵及其不同形象的不同的文化积淀,体会品味其特定的情感色彩,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少教师更多地在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上下工夫,忽略了阅读实际是一种综合活动,忽略了具与听、说、写,与情感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促进与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活动很多,这里介绍两种:
1.文摘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对阅读摘记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既是阅读方法的交流,又是阅读效果的检验。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也是对课外阅读情况的一次互查,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
2.推荐奇文、美文,疑义相与析。初中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很有限,所以教师应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研读。例如,我在教学初一学生时,碰到一道课外阅读理解题,语段出自郭沫若的诗歌《女神》,但只节选了开头部分,学生看了之后感觉如坠云里雾里,这时向学生推荐郭沫若的诗歌是一个好时机,于是把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印了出来,人手一份,然后安排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研讨。
五、建构阅读交流平台,加强课外阅读综合指导
交流平台的建构,较好地以阅读为切入点,融合了其他各种语文素养的培养;对“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进行了指导和协调;是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的积极策略;是加强课外阅读综合指导的有益尝试。
1.体现阅读的高效性。曾有人说过:两个人每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以后,每个人就获得两种以上的思想。接受美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这个意义上说,交流的读者比不交流的读者,单位时间内有多于一倍的收获。这样的阅读是高效的。
2.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交流是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立体展示,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我,在交流中提升自我,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92―01
语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逐渐提升的过程,它强调积累、诵读、感悟、综合运用。应坚决执行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目,降低做题数量,增加读书时间,并丰富、充实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重视学生练笔的重要性,把课内外的读写相结合,不限教学形式、模式和手段,只要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背诵、写作的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规律
语文学习必须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我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学科,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它强调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不经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提高的。
在积累的同时,还要强调背诵的重要性。如果中学阶段学生能识记、诵读大量的优秀诗文,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提笔成文,词句表达通顺,言简意赅且直抒胸意。课堂上那些语文素养好的学生,并不是教师天天教出来的,而是他们爱读书,不管课内还是课外,书目庞杂,涵盖各个方面。这些学生因为读得多,在平常的习作中,常常表现得比其他同学高一个层次。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体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指导者、引领者,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名篇,坚持几年,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强化练笔,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语言的运用。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现代语文教学不能仅是让学生诵读,更应提高写作训练的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重要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加强学生的练笔训练。
如,培养记日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写读后感;组织文学社,增加同学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往校报投稿、每学期自己编写读写报告等等都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中编写读写报告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写作能力的方法。教师规定每个学生在每学期末必须上交自己的读写报告,它主要由四大版块组成:1、读书笔记:主要呈现学生平常的课外阅读的内容;2、同步读写:记录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作文写作训练的内容;3、每周报告:规定学生把每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或新闻报道的重要热点社会事件等记录下来,独自思考,并把自己的心灵感悟写下来;4、创作汇报:这部分主要是学生创作作品的展示,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形式、不限内容。只要是自己的内心表达就可以,可以写诗歌、散文、小说、寓言故事、记叙、议论、科幻小说等。实践表明,通过这种编写读写报告的方式,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值得我们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