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5 15:24: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低碳经济研究背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

篇(1)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旅游应运而生,这既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响应,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认可和追求低碳生活方式,这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理念有着广泛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一、研究地区概况

河南省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大别山区,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之处,动物、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是“北国的江南,江南的北国”。这里山分豫皖,水分江淮,域内峻山秀水,环境优美,奇特旖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大别山的一颗“璀璨明珠”。

河南省商城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东有国家级地质公园金刚台和森林公园黄柏山,西有素被称为“中原神水”的汤泉池,全县有高等植物近1800种,素有“天然药库”、“豫南药乡”之称,同时商城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商城县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秉持“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合红绿旅游资源,大力开展旅游形象宣传,五年来全县共接待县内外游客64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64亿元。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既是对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是国家为了配合低碳经济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受益最大的行业。

商城县作为革命老区,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工业总产值较低,旅游业是其重要支柱产业,因而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商城县应当大力发展低碳旅游,贯彻执行“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一方面努力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推动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带动其他如农业、服务业、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商城县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有利于其大力发展低碳旅游。首先,自然景观得天独厚,金刚台、黄柏山、汤泉池等一大批自然景观,为商城发展旅游业提供提供了基础,利用这些自然景观,商城可以发展成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探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吸引广大消费者前来旅游参观;其次,商城县生态环境优越,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自然资源丰富,盛产绿色纯天然、无污染农副产品,如茶叶、蜂蜜、药材、大米、油茶等等,同时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这也为发展特色农产品旅游、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条件;最后,商城县位于大别山革命,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这为我们发展红色精品旅游、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

1.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我们应当利用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开发设计出低碳环保的旅游产品,尽量避免高碳排放的因素,使用排放量较低的交通工具,避开生态环境脆弱区,合理的规划低碳旅游线路。

首先,利用大别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国家级地质公园金刚台和森林公园黄柏山,开发出包含森林探险、攀爬、青少年野营训练、水上漂流等项目的“山水风景游”;

其次,汤泉池素有“中原神水”之称,五星级酒店“茗阳汤泉”的落户,更使得整个景区成为集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再次,通过开发“特色农产品旅游”和“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农副产品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推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当地特有农副产品的宣传和销售,推动农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最后,大力开发“红色革命游”,结合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实现低碳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2.发展低碳旅游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参与者的共同努力。首先,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对低碳旅游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方面对发展低碳旅游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必要的资金,鼓励酒店、交通等相关旅游行业采用新能源、新技术,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其次,旅游企业要积极开发设计低碳旅游产品,减少旅游过程中高排放交通工具的使用,与酒店、餐饮等部门加强节能降耗的合作,推动整个旅游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最后,消费者作为低碳旅游的主体,应当努力树立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将低碳贯彻到整个旅游过程中,促进低碳旅游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梅.我国低碳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7).

[2]王计平,李敏敏.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研究—以崇明岛为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篇(2)

(1)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的高消耗和高排放。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加上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惯性,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 年”测算,2005-2030 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 3.2%和 2.5%,能源相关的 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 3.3%和 2.2%。

(2)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产生的高排放强度。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 94%,石油占 5.4%,天然气占0.6%,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相对于天然气和石油来说,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占具优势,这就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结构。

(3)低端产业和贸易结构引起的转移排放。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商品。中国还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并产生排放[2]。

二、中国向低碳贸易转型的制约因素

1.要素禀赋约束

中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 1550 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 10.7%,居第三位。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供需变化,到 2020 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煤炭所占比重仍将维持在 60%以上。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比重较高,而这些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均属于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

2.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上涨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 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约为 9.7%。2009 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 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三、调整我国低碳贸易实施思路

1.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尤其要对我国目前技术含量比较低、环保标准比较差出口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科技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良好、资源消费较低、环境污染甚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同时我们还要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把握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缓解就业压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低碳、绿色、环保消费理念已经形成,这说明国际上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品市场存在着相当大的拓展空间[3]。

2.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低碳贸易

对于碳减排来说,客观存在着边际成本随减排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对于理性企业和经济消费者而言,发展低碳贸易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成本,完全公益型发展模式很难持续,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补贴或碳税等形式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例如,日本光伏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政府补贴,光伏产量发展迅速,占全球份额超过 70%,后来日本取消政府补贴,德国、中国企业由于技术及成本优势,乘势而上抢占了国际市场。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构建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

3.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及时调整思路,以适应国际贸易低碳化发展趋势。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特别是加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积极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共同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我国要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与发展空间。通过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协商和谈判,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动参与者和制定者,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维护国家利益。

四、结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将总指标层层分解。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 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3}2014年衡阳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2015年展望[2015-02-12] http:///finance/2015/02/12/162530yyfh_all.shtml

{4}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5}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23-26.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9,8(3):79-87.

{7}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46-49.

{8}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24-28

篇(4)

一、环境审计的概述

(一)环境审计产生的背景

人类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更是严重威胁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03 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产生的一种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措施,实现低能源、低污染与高效率、高收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各国都在努力采取不同措施实现低碳经济。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也应从内部寻求治理环境污染,促进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出于监督环保有效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需要,环境审计相继产生。

(二)环境审计的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环境审计就是通过审计监督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环境管理活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等,来保障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达到保护环境、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因此, 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节能减排审计、低碳审计等进行能源技术革新,减少碳排放量,达到改善气候变化的目的。具体目标是指运用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活动责任的履行进行审查和监督。项目目标是指具体目标的细化,主要包括合规性审计目标、财务审计目标和绩效审计目标。

(三)环境审计的内容

环境审计的内容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具体化,在世界各国中,环境审计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学术界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我国环境审计的内容还局限于对政府支出的环境项目的审计,内容较狭窄。为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环境审计:(1)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2)环境保护资金使用审计。(3)环境管理体系审计。(4)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审计。(5)环境会计报告审计。(6)环境风险预防性审计。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一)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环境审计作为一门新的审计学科,逐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兴起,90 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完善了环境法律法规,优化了环境审计制度。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晚,1994 年,我国政府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首次提出了环境审计的构想。此后,在我国学术界,对环境审计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

我国目前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之上,并没有根据自身国情来发展,但我国较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外部环境也有很大区别,所以我国目前的理论研究发展跟不上实践工作的需要,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我国在环境审计领域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效,但广大审计工作者仍需加大研究力度,将环境审计理论进一步完善、深化、规范化、系统化。

(二)环境审计的实践探索

由于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环境审计的实践成果并不多。对政府来说,我国政府的环境审计工作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审计和生态建设审计两个方面。重点局限于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未有效对环境法规和计划及其绩效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内容和范围较狭隘。对企业来说,一些大型国企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在运行生产设施的同时运行环保设施。除此之外,对于民间审计团体的实践来说,我国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一段差距,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有先进的审计方法和专业胜任能力,但却很少参与环境审计事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环境审计理论基础薄弱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说远远不够。一方面,我国环保知识以及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人们环保意识淡薄,对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进而直接影响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理论研究十分浅显,缺少系统化的深入研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全面、不清晰。同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也没有考虑到我国特色国情,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在我国的缺失,使审计工作的开展缺少指导标准,很难有效落实。

(二)环境审计主体内容单一

我国环境审计仍以政府审计为主,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很少参与。内部审计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环保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帮助管理层改善环境保护责任履行质量,制约环境破坏,监督环保政策落实。民间审计在工作上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单位,能中立地进行评价、鉴证与监督,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但大多数企业无视环境方面的经营风险,不愿意多花成本来进行内部环境审计,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也不够。单一的主体使审计难度加大,只能事后进行弥补处理,不能在事前预防监督,很难发挥出环境审计应有的防范作用。

(三)环境审计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依据,在法律规定上也并未作出任何职责上的授权,这使得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很难开展对企业环境审计的工作,不仅会使执行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而且由于没有标准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很难得到认可,甚至会导致审计风险出现。除此之外,我国的新审计准则也没有颁布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即我国缺少环境财务会计、审计规范所需的相关准则配套支持,对准则或范围制定的前瞻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四)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缺乏

环境审计的交叉性、专业性和复合性很强,它涉及到会计、审计、环境、法律、统计等学科,它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素质要求很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来自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面对大部分环境审计项目无从下手,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环境审计的需求。

四、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一)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建立环境会计准则体系

首先,加强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环境审计的本质,对环境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等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进行应用性的理论研究,将环境审计的评估体系、评估标准等作为重点,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审计模式。其次,我国环境审计学者应加强和国外先进国家的交流和学习,取其精华,为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与此同时,也要紧密联系我国国情,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理论框架与准则体系。最后,应当加快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完整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注重随着核算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有针对性的变动,为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

(二)建立健全的环境审计体系,实现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

我国的审计部门在进行传统审计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构建一套规范完整的环境审计体系。政府审计最具权威性,它应对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进行制度建设,同时,监督其他主体的审计过程,对环境审计进行“再审计”;民间审计以“第三者”的身份存在,具有独立性强,专业适应能力高等优势,应尽快积极培养环境审计人才,提高素质实行环境审计监督,在审计人才培养和审计方法创新等方面发挥主导地位;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督企业的环境管理,它应积极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充分的环境信息,协助识别环境风险因素,针对环境风险管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三)增强对环境审计的立法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对原有法律中尚未完善的条款进行补充,便于审计部门在实践中执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扩大审计权限和范围,明确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责和依据,保证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其次,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对环境审计的相关程序和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后,要健全环境审计规范,推动环境保护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环境审计综合人才

要抓紧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与专业能力,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建立专家储备制度,提升环境审计的执行力。这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短期内,我们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现有审计人员根据自身已有的审计知识,进行环境知识和环保技术的再教育,查漏补缺,并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长期来说,就是在高校系统内开展环境审计学科建设,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具备环境审计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力量,来适应我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篇(5)

近些年,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过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在无形中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世界范围内,大城市的总面积占据了地球的百分之一,对能源的消耗量能达到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而大城市每天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所以,要想调整全球的气候问题,就必须从大城市入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推广“低碳”的发展理念,这就是解决气候问题的目标。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城市开始采取低碳城市建设的方法,但是这种建设方法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 我国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城市化的速度非常快,城市正在向我们展示着它将面临的种种问题,在社会发展和地区发展过程中,城市都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集中地,也应当成为发展低碳建设的主阵地。从我国二十世纪中后期,直至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速度很快,已经从一千七百多万人增长到了六千二百万人,在这个阶段内,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也由百分之十上涨到了百分之四十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有四亿多农村人口转向了城市。到2050年为止,我国城市化的现象将变得更加严重,最高可能超过百分之七十左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也没有达到如此快的速度。

二、 我国低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煤炭能源的消费过高

目前,在我国的统计系统中,所有有关能源的数据中,都没有对城市层级进行统计的相关数据。不论在哪个地区,城市都是主要耗能集中地,我们在对城市能源进行分析时,可以考虑使用全国的能源数据作为参考,这将会对城市能源数据分析产生一定的帮助。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出现了消费不合理的情况,在所有能源中,煤炭的消费占最重的比例,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煤炭的消费比重就占百分之七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能源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煤炭仍旧占百分之六十八。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其他一些新型能源发展速度过慢,这给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 与低碳城市的规划不相符

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工作还是刚刚起步,就目前我国所使用的城市规划理念而言,并不能达到低碳城市建设所要完成的目标,其中的差距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居住区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大,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在设计居民小区时,都会将其设置成封闭型,从而把公共交通阻挡在居民区外,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这样无形中就鼓励私家车出行,使城市交通变得拥堵,特别是增加了城市能耗量并且增加了尾气的排放。第二,城市用地过于单一,在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巨型的居住区,对于混合型用地考虑较少,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就逐渐减少,造成城市中钟摆交通的情况,也增大了城市交通拥堵,使交通的能耗量有所增长。第三,郊区在开发时,密度较低,在城市的郊区部分,底价相对较低,所以郊区的开发力度也比较弱,在部分情况下甚至出现密度非常低的别墅型住宅区。与此同时,为了考虑交通的经济性,一般在城市郊区公共交通网络比较少,这就造成居民出行不便必须使用私家车的问题。

三、未来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第一,要对一些高碳产业进行管理,尽量保持其向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要将交通、化工、建材、钢铁等一些高碳的产业逐渐规划为链条产业,要将一些已经在产业链上的产业“低碳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建筑、化工、石化等一些耗能较高的行业作为实践的试点,在其中引入低碳技术,并且对其进行改造,使这些领域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第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我们除了要对高碳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外,还应当将高碳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使产品、产业向着利润曲线的两端扩展。在产业链的前端从知识产权入手,在产业链的后端从品牌的销售入手。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向着低碳化的方向迈进。

(二)不断开发新能源

我国的现阶段,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推进速度飞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能源的需求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大。由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要想使我国国内的生产总值有所降低,减少我国国内碳排放量总值,就应当在城市中大力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而目前最有效的措施则是转变能源结构,不能将煤炭作为主要的能源结构,而是应当增加核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使用率,改变总体的消费量和生产量,将会对低碳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三)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

随着我国从高碳模式向着低碳模式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的能源结构在短期之内也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个转变的时期内就需要我们通过绿化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在城市中,可以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这些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这就可以显著的封存和吸收城市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在城市中规划大量的绿化带和绿地。除此之外,在城市中楼顶的利用率很低,可以将楼顶开辟出来并且种植绿地,这样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化的面积,优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节省了绿地所占的城市用地,使城市的碳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中,楼顶都处于闲置状态,如果大量的将楼顶开发成“空中绿地”那么不仅可以给建筑物保温,而且可以使城市空气得到净化,使城市的热岛效应有所降低,而且美化了城市建设。

三、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城市开始采取低碳城市建设的方法,未来我国还将不断改进我国的能源结构,提高绿化水平,调整空间布局,使我国真正走向一条低碳城市建设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书铭. 城市低碳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

[2]杨阳.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园林水景营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3]胡伟. 天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

篇(6)

中图分类号:F426.2;F2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前言

能源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具体经济方式,也代表了社会的生产途径。能源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过去的粗放型经济能源,到集约性的经济能源再到当今的低碳式经济。它的这种转变也体现了人们先进理念的变化,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目前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它是在科学化指导下产生的,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手段,以制度和产业的变革作为主要目的的能源开发方式。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我们力求生产效益与能源消耗的协调,将利益获取与环境保护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以达到二者的双赢。另外,低碳经济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数量,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将“清洁性”放在一切发展的首位,以打造绿色化的核心技术为宗旨,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转变人类的相关理念。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是在资源日益变少,甚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如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在增加,全球也在不断的回暖,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雾霾现象的出现等等。这些自然灾害已经达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它甚至威胁到了我们每一个的生命。前苏联的核泄漏事件就是环境对人类最大的警示,为了使这种现象消失,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这一理念也在我国范围内进行了阐述与推广,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十七大会议中指出,要将低碳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将此理论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中,构建和谐化、节约化社会。

二、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也是人类生活中的必经之路。根据世界能源的数据统计,各国的有效资源都在不断的下降,利用率也远远不如从前。其中以煤炭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实际的预估条件下,煤炭资源仅仅足够未来一百年内开采。其次是石油资源,它也仅仅在能够保障人们四十年的消费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开采使用量都大大超出了预期的范围,我们每一天都在超支和透支。在这种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致力于新能源的开采,挖掘能够替代传统能源,使社会长期发展的途径[1]。

(二)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各个国家在当前都倡导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也导致生态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危险。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还是无法做到将责任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一系列的有效资源上。例如:水资源、电能源、煤气资源等等。浪费的现状到处可见。试问这样的行为,如何会使经济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呢?在近几年来,我国的温度也在持续性的上升,每年都在二到三度的涨幅之间进行变化。并且有专家预测,至少在以后的二十年内,还会继续增加。这种气候的不稳定使粮食作物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灾害天气不断增加,河南一些地区农民的生活基础已经受到了危害。另外,中国天气的两级分化也很明显,可能某一个冬天会产生极其暖和的情况,也可能在某个夏天产生温度骤降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无法令国家、令人民的生活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所以,低碳经济迫在眉睫[2]。

三、清洁能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清洁能源的机遇

清洁能源包括很多种,它是指气体排放量小、对环境有利无害的物质。我国现代最常用的清洁能源有核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源。这几种能源也是当前利用途径最多的应用方式。在我国,国土面积的辽阔决定了清洁能源的储备也是非常多的。清洁能源遍布了我国的各个省市,有着非常可观的挖掘性。例如:

风能主要集中在东北的沿海地区一带,总数可达到8亿千瓦以上。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另外,青海的一些岛屿上也有着丰富的电伏能源。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农业生产中的秸秆变成资源进行利用,既优化了环境,又使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3]。

(二)我国清洁能源面临的挑战

西部地区是我国清洁能源主要的存在场所,在西部以南,水电的应用量非常广泛。在甘肃、新藏、内蒙古地区,风能都呈现出区域性集中的发展规律。但我们也知道,西部的路途比较遥远,其中以山地为主,走势也不是那么的平坦。所以,对于国家来说,是很难将清洁能源运输出去的。运输条件的阻碍使能源的依托性变少。所以,国家要对运输的路径进行改善,建立统一的运输系统,使清洁能源得到更好的利用[4]。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型能源的利用与开发仍然受到了一些阻碍。我们要在精神上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的弘扬,运用合理的开发手段,加强与别国的合作,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阶段性调整,对新型能源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钦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马继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甘肃新能源发展战略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05:189-192.

篇(7)

二、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就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相继出现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形态。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遵循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而绿色经济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经济,着力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全社会人民生活的水平,保障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后人们深刻反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后的产物,都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其次,最终目标一致。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虽然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但三者又有所区别。首先,研究角度不同。循环经济从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角度研究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物质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绿色经济则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低碳经济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研究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效和采用新能源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 研究方法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对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来实现减少开采和消耗的目的;而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节约利用能源与资源;低碳经济则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虽然提法不同,但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的,都是通过科学处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因此在城市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沿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节能减排的轨迹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一)子系统划分及子系统权重确定

根据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始终,构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更要以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为核心。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涉及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描述。因此,我们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系统分为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 其中经济、环境、社会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的,而科技和节能节减排是低碳经济特别关注的。

子系统权重运用AHP方法,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来确定。通过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比例判断矩阵A,根据A矩阵求解方程AW=λmaxW并进行一致性校验后得到各子系统权值Wi。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应该建立一整套设计合理、内容全面、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很难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因此,通过对众多文献中提出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等原则,从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出发,选取了20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根据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根据统计年鉴查找指标对应的原始数据,可以构建有n个单位的P项指标构成的数据矩阵X=(Xij)n*P (i=1,2,...n;j=1,2,...,P),然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对于正向指标,■;对于负向指标,■。 其中:Xij为指标原始数据; X*ij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Mj=max{xij}; mj=min{xij}。根据无量纲化后的数据矩阵X*ij,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计算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对应的P个根,记为λ1、λ2、...λP,每一个特征根对应于一个单位特征向量。根据评价要求,选择前K(K<P)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通常是采用“累计贡献率原则”(累计贡献率在85%以上)。然后,用主成分的单位特征向量系数作归一化后得到指标权重。

(四)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四、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实证研究

通过从北京统计年鉴、环境年鉴、人口年鉴以及相关文献中收集数据,我们得到了北京2001—2010年20个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首先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到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运用AHP方法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权重,如表1所示。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以社会子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无量纲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中评价指标的相关系统矩阵R,并求出R 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图1所示。

根据SPSS的输出结果,前两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78.619%,即前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的78.619%的信息,说明前两个主成分包含了系统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利用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来计算主成分得分系数。利用公式F=0.448x5+0.357x6+0.427x7-0.043x8和F''''=-0.248x5+0.383x6+0.020x7+0.793x8可以计算出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78、0.274、0.203、0.245,再乘上社会子系统的权重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1所示。其它子系统的计算过程与社会子系统相同。运用所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得分数据,如表2所示。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科技、节能减排5个子系统、20个指标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确定了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通过采集北京2001—2010年10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①付加峰,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43

②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5

篇(8)

一、引言

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要求将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的方式转变。我国提出中国的碳排放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我国能否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重要实践力量。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情况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对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也开展起来。日本学者Yoichi Kaya(1990)在IPCC研讨会上提出Kaya恒等式,成为测量碳排放量的第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他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Holdren(2000)提出了用于测量碳排放量第二种方法——IPAT法,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的增长取决于人口规模、社会影响、技术影响。Grossman和Krueger(1991)提出了碳排放的库次涅茨曲线,认为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的关系。Sun(2005)认为在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有低碳经济效应时,一个理想的指标就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enny(2009)以爱尔兰为例,分析比较了六种不同的用于测定碳排放量的模型。上述研究的方法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评价多是非动态,对于不同时间序列的比较不够充分。

(二)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理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碳排放与能源结构关系、碳排放与国际贸易结构关系等方面。谭丹和黄贤金(2008)测定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总碳排放量和生产总值,分析碳排放与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孙建卫、陈志刚等(2010)运用IPCC的方法对中国不同年份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王群伟等(2010)运用DEA模型建立了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动态变化的指数,通过收敛理论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焦兵(2011)从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和消费升级角度,验证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许广月、宋德勇(2010)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得出中国东、中部地区的库兹涅茨曲线符合倒U型而西部地区不符合的结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装备制造业的碳排放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并不多见。我国能否实现低碳经济目标,装备制造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装备制造业的低碳效应有着现实意义。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分布情况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为发展装备制造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装备制造业的集群特征较为明显,第一,产业关联程度高:涉及企业多,联系紧密;第二,技术水平要求高: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求产业的聚集程度更高;第三,要求资源共享和技术溢出效应:通过产业聚集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外部性。

本文选择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在某个区域是否构成专业化,公式为LQij=Pi/Qi。

其中,LQij为某区域某一产业的区位商;Pi为区域j的产业i的产值占该区域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Qi为产业i的全国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

装备制造业主要有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七大类。本文选取2001~2010年数据,分别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区位商,如图1所示。

由东、中、西三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区位商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商,数值都大于1,说明东部地区是装备制造业有聚集优势的地区。东部地区的区位商2001~2003年轻微下降,到2007年逐年增加,聚集程度上升,2008年之后有所下降,专业化程度有下降的趋势。近年来,东部地区出现劳动力价格上涨、环境污染加剧、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东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减缓并有向中部和西部转移趋势,以寻求优越的资源、良好的环境及较低的成本。中部地区的区位商2001~2003年增加,2004年短暂下降2010年又恢复上升,说明中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集群聚集化程度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区位商上下起伏,表明聚集化程度有波动。通过计算东、中、西三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年增长率,东部地区的企业数量增长率是逐年放缓的,而中部和西部的是逐年提高的。总体来说,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阵地仍然在东部,但发展速度放缓;中部和西部的装备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加深,产业不断发展扩大。

四、装备制造业碳排放测算及结果分析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改变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把降低碳排放量融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去。低碳效应是指经济发展和格局的变化是否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我国装备制造业是否实现了碳排放量的减少,是否产生低碳效应,需要我们进行测算和验证。

(二)装备制造业碳排放测算模型

1.装备制造业碳排放测算

(1)煤炭、石油、天然气是装备制造业中使用最多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最多。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测算装备制造业中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每一种能源燃料的碳排放系数不同,因此总碳排放量=Σ(每种能源燃料单位消耗量碳排放量)。对于装备制造业的碳排放运用下列公式测算:Tj=Σeij*ri*ci。公式中:Tj为j产业的碳排放总量;i表示能源燃料种类,分别为煤炭、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天然气;eij表示j产业在一年对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ri为第i种能源标准煤折算系数;ci为第i 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计算得到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量、产值、碳排放量,如图2所示。

(2)计算装备制造业单位GDP碳排放量。装备制造业单位GDP碳排放量=装备制造业碳排放量/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计算得出在2000~2010年装备制造业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如图3所示。

2.结果分析

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产出效应、经济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碳强度效应。经济产出效应:碳排放量随着经济产出(GDP)的增加而增加。经济结构效应:经济结构中符合低碳要求的产业占比重越大,碳排放量越小。能源结构效应:在经济发展中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会降低碳排放量。碳强度效应:使用新能源能降低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

(1)由图2可以看出,2001~2010年装备制造业产出总值、能源消耗总量和总碳排放量都逐年增长。碳排放量的经济效应方面,2010年装备制造业的产值比2001年增长了近7倍,碳排放量增长了2倍。能源结构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重要,能源消耗量巨大,2010年的能源消耗量达到1.75亿吨标准煤,比2001年增长了2倍,碳排放量也增长。

(2)从图3来看,2001~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的14.4克/元到2010年的5.6克/元,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下降了60%。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角度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五、政策建议

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对于装备制造业自身来说,要向创新型产业方向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集群技术溢出不断扩张,实现产业上的重点跨越和技术上的重点突破;依赖政府政策,为自身发展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产业转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政府应该指导装备制造业产业有步骤地转移,包括主导企业及相关企业及配套部门。对于西部和中部地区来说,应统筹兼顾。政府加强体制改革,对转移产业做出引导和政策规定;同时对转移产业进行鉴别,对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应减少转移。

参考文献:

[1]Kaya,Y.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trol on GN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A].IPCC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C].New York:Mac well,1990.

[2]Holdren,J.P.Energy,the environment,and healt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04).

[3]王缉慈.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2).

[4]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篇(9)

煤炭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从事煤炭生产、施工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企业均把投资、工期、质量作为基本建设的三件大事来抓,往往把降低投资的重要性放在后面考虑。而且,对生产单位来说,不存在经济效益好坏的问题,完成生产计划才是最高准则。对生产设备的购置,只要上级同意和条件许可,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越洋越好。由于生产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盲目购置、超量购置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只能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

如今,在设备投资方面,一些企业渐渐明白,购进设备不再是企业投资的最好办法。要改变煤炭企业设备投资不注重效益的状况,有效的途径是实行设备合理的配套、调剂、租赁设备,使企业内部设备闲置率降低,合理配套后对永久或暂时闲置的设备实行设备租赁制,加强设备租赁管理可以有效的缓解煤炭企业设备成本的压力。本文根据神东煤炭集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剖析了大型矿区统一调剂配套使用设备及煤炭设备有偿托管和租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神东内、对外设备租赁服务模式,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大型煤炭企业如何更科学、经济、高效的使用设备。

1 矿井及产量概述

神东公司现拥有高产高效矿井17座(18个井),其中年产1 000万吨以上的矿井有10个。神东矿区的历年总产量及矿井情况见表1。

表1 神东矿区的历史总产量及矿井情况

年 度 1998 1999 2004 2005 2007 2009 2013

总产量/万吨 704 1068 7819 9659 10661 17800 23498

矿井数量 4 5 8 9 10 16 21

>10Mt矿井数量 0 0 4 6 6 9 11

2 资产及分类整体情况

神东公司资产按照非有偿使用资产和有偿使用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目前全公司机电类设备资产62938台,原值362.66亿元,净值141.85亿元,其中:

有偿使用设备共计21144台,原值284.66亿元、净值116.55亿元,占机电设备资产总原值的78.5%;

非有偿使用设备共计41794台,原值78.00亿元、净值25.3亿元,占机电设备总原值的21.5%。

2.1 有偿使用设备

神东有偿使用设备包括综采设备、连采设备、特种车辆、垛式支架、辅助车辆、国产其他设备5大类,共计21144台套,资产原值284.66亿元,资产净值116.55亿元,详见表2。

表2 有偿使用设备资产情况统计表

序号 设备类别 资产原值(亿元) 资产净值(亿元) 设备数量 备注

1 综采设备 208.5 86.02 14632

2 连采设备 27.86 10.92 405

3 特种车辆 15.51 7.38 242

4 垛式支架 7.46 2.47 1987

5 辅助车辆 11.68 4.51 3342

6 国产其他 13.65 5.25 536

合计 284.66 116.55 21144

2.2 非有偿使用设备

神东煤炭集团非有偿使用设备包括:洗选运销设备、维修中心设备、地质测量设备、供电中心设备以及各生产矿井和生产辅助单位小型设备,共计41794台,资产原值78.00亿元,资产净值25.31亿元,详见表3。

表3 神东公司非有偿设备汇总表

序号 设备类别 原值(亿元) 净值(亿元) 数量(台/套) 备注

1 洗选运销设备 25.06 9.05 7287

2 维修中心设备 4.85 2.34 3199

3 地质测量设备 0.97 0.34 372

4 供电中心设备 4.01 1.64 2490

5 各矿其它设备 43.12 11.94 28446

合计 78.00 25.31 41794

3 设备固定资产管理

3.1 管理模式

神东煤炭集团将凡构成公司固定资产的设备,划分为有偿使用设备和非有偿使用设备。有偿使用设备由设备管理中心集中管理财务账也在设备管理中心,非有偿使用设备由各单位自行管理财务账在各基层单位,设备管理中心监管。各生产矿井和地面生产单位以及生产服务中心、生产准备处的设备实行有偿使用管理;其余单位的设备实行非有偿使用管理。

3.2 有偿使用设备管理

有偿使用设备管理实行多权分离管理模式,集团是设备产权单位,设备管理中心负责有偿使用设备的帐物管理,并负责购置计划编制、新设备及修复设备验收、统一配套发放、现场运行和设备报废鉴定,各生产单位对有偿使用设备进行有偿使用,缴纳有偿使用费用,同时负责有偿使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3.3 非有偿使用设备管理

非有偿使用设备管理实行双重管理模式,各单位对非有偿使用设备负责对账务、运营、报废处置等进行全面管理,设备管理中心负责监管。另外设备管理中心负责非有偿设备的购置计划的审核和统一提报,科学购置,合理内部调剂。

4 有偿使用设备管理模式

有偿使用设备主要是采掘移动设备,有偿使用设备的管理以设备管理中心为核心,从采购计划,到货验收、调剂配套、维修计划,最后到报废处置,实行全寿命管理。

4.1 管理流程

设备管理中心通过生产管理系统接收生产接续计划形成设备配套计划,根据系统对设备的需求,对购置设备选型,编制下一年度设备需求计划(本年度设备购置计划);设备到货后建立资产账目,验收入库归设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根据各矿地质条件和产量的不同计划,对设备进行统一调剂配套,矿方使用时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收取有偿使用费用,使用完毕后设备回收至设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完后根据设备状态,参考过煤量等参数,需维修的设备由设备管理中心委托设备维修中心进行检修,检修完毕后移交设备管理中心入库,继续进入下一循环,根据各矿不同的需求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剂配套使用。

4.2 技术改造及报废处置

(1)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时,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2)设备使用的过煤量等指标达到设备报废标准时,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对设备进行评估,评估完毕后,如果设备的实际状态可以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或者设备状态具有重新修复的价值,即使设备使用已经达到设备报废的相关指标,设备仍可继续使用,进行核销财务账目,实物继续使用;确实不能继续使用时进行报废处置;若设备状态确实无修复价值时,由设备管理中心负责报废处置。

5 设备调剂配套管理

5.1 综、连采设备调剂

根据各矿对综、连采设备的不同需求,设备管理中心负责对综、连采设备进行统一配套和调剂。神东矿区原煤年生产量可达2.3亿t,现有综采机械化设备70套,连采机械化设备368台(套),2013年全年安排工作面搬家倒面81安76撤,月平均安排搬家倒面7安7撤,搬家倒面高峰期安排9安9撤。2004―2013年神东矿区工作面安装、回撤次数,设备调剂数量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见表4。

设备管理中心现有综、连采设备配套人员6名,调剂验收人员17名,平均每1名配套人员管理3.7个矿井的设备配套工作,平均每1名调剂验收人员管理1.3个矿井。

表4 工作面安装、回撤次数,设备调剂数量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

年度 工作面安装次数 工作面回撤次数 调剂设备数量(台套) 总产量(万吨)

2004 20 16 8964 7819

2005 24 23 11703 9659

2006 33 32 16185 10889

2007 36 34 17430 10661

2008 42 37 19671 11533

2009 48 41 22161 17800

2010 58 53 27639 20500

2011 58 50 27320 20180

2012 50 48 24500 21650

2013 56 53 27250 23498

5.2 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调剂

各单位对非有偿使用设备负责对账务、运营、报废处置等进行全面管理,设备管理中心负责监管,设备管理中心在监管的同时,针对各基层单位提报的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购置计划进行审核,汇总后统一提报,对已经购置的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负责全面协调工作,及时梳理各矿井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数量,及时补充和周转调剂,充分发挥非有偿小型移动设备的使用效率。

5.3 设备对外调剂

随着煤炭开采导致的煤层和地质条件变化和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安全要求的提高,部分已购置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神东矿区生产安全的需求,不能继续使用降低了设备利用率。对不能满足任何矿井安全生产需求的设备,及时进行处置。因此神东设备管理中心专门成立对外调剂部,主要负责闲置设备对外拍卖及租赁业务。

6 取得的效益

6.1 统一调剂配套取得的效益

相比单独矿井公司的煤炭企业,为满足矿井生产往往需要为一个采高工作面准备2套替换维修和生产的设备,按照神东矿区矿井群设备调剂配套管理模式,针对同采掘调剂的矿井及工作进行设备的统一调剂后,可以极大地节约设备采购数量,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同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将神东现有各矿井采掘工作面按照独立各矿井采掘设备自己管理和周转,不同采掘条件的工作面使用和备用检修不同的采掘设备,至少需要92套综采设备,但是按照神东矿区矿井群设备配套管理模式整体调剂配套设备,共计需要设备约64套,可节约28套综采设备的采购,每套综采设备按照3.5亿元计算,共计可节约设备采购资金约98亿元,同时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详见表5。

表5 神东现有设备矿井单独循环与大循环理论对比分析表

采高分类 现有采高矿井 同期在采面 矿井内循环所需量 大循环所需量 现有数量 备注

7.0m 大柳塔矿 2 3 7 5 5

补连塔矿 1 2

上湾煤矿 1 2

6.3m 上湾煤矿 1 2 6 4 4

哈拉沟矿 1 2

补连塔矿 1 2

5.5m 哈拉沟矿 1 2 8 7 8 富余小阻力5.5m支架可对外调剂

补连塔矿 1 2

柳塔煤矿 1 2

万利一矿 1 2

5.0m 大矿活井 2 3 15 12 12

上湾煤矿 1 2

石圪台矿 1 2

乌兰木伦 1 2

补连塔矿 1 2

榆家梁矿 1 2

万利一矿 1 2

4.5m 石圪台矿 2 3 3 2 5

4.0m 上湾煤矿 1 2 16 8 8

榆家梁矿 2 3

乌兰木伦 1 2

布尔台矿 1 2

寸二煤矿 1 2

柳塔煤矿 1 2

锦界煤矿 2 3

3.5m 锦界煤矿 1 2 15 13 14 富余小阻力3.5m液压支架,可以对外调剂使用。

布尔台矿 2 3

大矿活井 1 2

石圪台矿 1 2

乌兰木伦 1 2

柳塔煤矿 1 2

寸一煤矿 1 2

2.8m 布尔台矿 1 2 6 3 3

寸二煤矿 1 2

石圪台矿 1 2

2.4m 榆家梁矿 1 2 4 3 3

三道沟矿 1 2

2.2m 哈拉沟矿 1 2 4 2 2

石圪台矿 1 2

4.2mF 保德煤矿 1 2 6 3 3

上榆泉矿 1 2

大矿活井 1 2

3.9mF 布尔台矿 1 2 2 2 3

合计 49 92 92 64 70

6.2 减少购置新设备

经过合理优化采掘设备的调剂配套,节约设备购置资金共计35.48亿元,其中2012年报集团公司核减设备购置资金26.7亿元并批复(中国神华煤〔2012〕346号),2013年报集团公司核减设备购置资金8.78亿元并批复(中国神华煤〔2013〕379号)。极大的减少了设备的购置资金。

6.3 集团内部统一调剂取得的效益

通过诸多手段和措施,大力提升了对外调剂业务的处置力度,2012年,通过给神新能源公司调剂闲置4.2米放顶煤液压支架等业务,盘活闲置设备86台、随机备件1807件,调剂金额5171.98万元。2013年已对外调剂闲置设备186台、备件444件,调剂金额共计11386.65万元,较2012年全年增长120.16%,其中:调剂闲置设备10361.79万元、备件(材料)1024.86万元。

通过加强与集团相关部门的沟通与交流,理顺闲置设备在神华集团内部调剂的通道。先后给神华包头矿业李家壕煤矿调剂一整套闲置5.5米采高综采设备及掘锚机、采煤机备件285件,给宁煤集团调剂闲置JOY三机备件121件,盘活闲置资产11173.68万元,既提高了闲置物资设备利用率,又为集团节约了采购资金。

6.4 神东内部小型设备统一管理

合理调剂小型设备,减少了资产购置,2012年公司内部周转调剂小型移动设备220台(套),原值3364.00万元。核对各单位第三批专资金购置小型设备需求情况,经核实可调剂使用的小型设备41台,核减设备购置资金2815.4万元。2013年矿井之间调剂使用小型移动设备共计244台/套,节约购置资金约1358万元。

7设备有偿托管及租赁模式的进一步研究

随着神东矿区煤层开采不断延伸,大部分矿井已进入深层开采,加之综采工作面上覆预留煤柱和采空区影响,前期采购的工作阻力小于10000KN的液压支架无法满足深度开采需求,需逐步替换为大阻力液压支架,导致前期采购的部分小阻力液压支架闲置。

随着神东矿区采场条件变化,2006年榆家梁煤矿、上湾煤矿、补连塔煤矿开始使用6.3m综采设备,目前榆家梁煤矿、补连塔煤矿6.3m厚度煤层开采完毕,导致6.3m综采设备闲置量增加;2009年大柳塔煤矿、补连塔煤矿、上湾煤矿开始使用7.0m综采设备,目前上湾煤矿7.0m厚度煤层开采完毕,导致7.0m综采设备闲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低碳经济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在国民经济的十五个行业之中,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低碳经济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出的响应。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和实践程度还远远不够,我国的较高的GDP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消耗大量的资源获得的,如果长期的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我国在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方面,将表现出乏力的状态,而这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极为不利的[1]。因此,有必要直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能源的短缺事实,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才能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够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作为一个高耗能的产业,房地产业在对国民经济贡献大量的GDP的同时,也在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房地产业需要为此作出积极的反应,以“低碳建筑”的形式寻求未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较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要在施工或者使用过程中,积极的使用“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材料,最大限度的降低材料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以此为基础,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我国房地产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讨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业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多个角度给出了发展低碳房地产的途径。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管理信息。

1、我国房地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1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巨大

根据我国《低碳地产研究报告》统计,在现有的建筑中,建筑面积已经超过了500亿m2,并且以每年20亿m2以上的建筑面积递增。在这些建筑物中,有99%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并且只有不到5%的建筑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在有意的进行节能减排[2-4]。因此,我国房地产业走低碳房的发展道路是有巨大的潜力的。而实际上,按照美国咨询机构——麦克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研究报告的预测,到2013年,我国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三倍以上,而10年后,我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会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1.2低碳经济有助于平衡我国房价的波动

在我国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一直牵动着社会的神经,高房价购房者难以承受,低房价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无法承受。总之,房价是消费者、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博弈之中的棋子,一直在做没有规律的摆动。而对一个成熟的市场而言,任何商品的持续摆动和持续背离价值规律都是不正常的,回归到一个合理的、稳定的水平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上的要求。但是,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将低碳经济应用于房地产业的生产经营,将有助于平衡我国房价的波动状况。而从长远角度看,低碳经济的应用还会促进房地产业开发成本的降低,使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发展的状态。

1.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转型、结构调整依靠房地产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头戏,尤其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面积的铺开的历史时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转型、结构调整与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相关[5]。具体而言,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改变城乡的面貌、提高人们的居住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额进步做出较大的贡献。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也为政府提供一个巨大的、持续的收入来源。因此,我国的当务之急便是怎样继续发挥好房地产的基础性作用,为国民经济的整体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服务。而不是一声令下过度的打压房地产,瞬间将房价回归到几年前的水平,这样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

2我国房地产业在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

2.1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的舒适度问题

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之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明显,而舒适度的提升便使得家用耗能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房地产业的业务范围还停留在原始的阶段,尚未延伸到节能环保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方面[6]。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购买方的房地产业就要受制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尤其在面对低碳经济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在对新材料的研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外,还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2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仍存在着不足

房地产业实施低碳发展路线需要技术上的支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房地产业在住宅技术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在节能技术研发和产品转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低碳技术方面研究经费投入数量有限,加之推广宣传的力度不够,使得节能减排技术在向市场转化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与合适的转化方式,这样一来,转化工作的成功率较低,产学研结合的效益也十分有限;其次,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低碳产品良莠不齐,对这一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最后,应用于房地产业的节能减排产品的价格一般较高,在低碳住宅中进行普及是有一定难度的。

3、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低碳地产的模式分析

3.1构建公共机制倡导低碳生活

为了开发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模式,需要创造有利于低碳房地产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全面的建立规划、设计、开发、施工及物业管理领域的密切合作的研发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支持低碳房地产技术的研发、示范和使用[7]。同时,要鼓励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投身到低碳发展的领域之中,倡导业主增强低碳意识,使其居住空间内的装饰、通风和采光、隔热、保温等都能够选择低碳的建筑材料、选用节能型的取暖和制冷系统,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节能减排”,控制碳排放量。

3.2制定地产低碳评价标准

发展低碳地产需要要有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应主要围绕低碳设计指导原则、低碳施工技术规范、低碳等级认定标准等方面进行。比如,对低碳设计指导原则来讲,就应该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住宅小区规划等设计环节入手,坚持新能源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以此来实现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和环境成本之间的综合平衡。

3.3健全低碳房地产技术体系

我国应该通过开创低碳信贷产品、设立碳基金、鼓励和引导房地产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支持其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2)加强建筑材料的保温性、提高供暖系统的使用能效等途径,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标准下,适当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3)采用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加速发展天然气、核电、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3)采用被动式的能源策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再利用、再节约、再循环。

4、结束语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因其处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链的中游,因此与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都直接或者间接的相关。因此,在低碳经济的号召下,房地产业应该走低碳之路,并是其成为化解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矛盾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使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能够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博,徐伟航,王积田. 浅析低碳经济下房地产业发展蜕变[J]. 商业经济,2010(10):1-2.

[2]郑华,张涛,黄有亮,陈德军. 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策略[J].建筑经济,2010(7):111-113.

[3]魏润卿.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J]. 科技管理研究2010(22):38-41.

[4]喻燕,卢新海. 中国低碳房地产发展问题与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2010(5):48-50.

篇(11)

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能源供求结构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令人堪忧

湖北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较为匮乏,这些能源供给主要依靠外省;另一方面,湖北能源消费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在消费中煤炭占绝对优势,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高,这直接导致了湖北省二氧化碳和烟尘的巨大排放,虽然最近几年湖北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煤炭消费总量仍在不断上升。另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湖北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

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强度较高

湖北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产业、重化工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作为我国主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之一,湖北农业发展一直稳定在适当规模。从工业结构看,湖北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然而湖北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够。工业结构偏重导致湖北成为耗能大省,大大激化了缺能与耗能之间的矛盾,带来了较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虽然最近几年湖北在调整产业结构、改造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湖北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但单位GDP能耗仍比全国高,湖北的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大量投入,特别是能源的投入实现的,成本代价过高。能源消耗量较高且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是当前湖北省能源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湖北省能源的节能余地所在。在能源的消耗量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湖北省必须采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立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提供了难得机遇

2007年,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有发展风能、太阳、核能能和生物质能的优势,这些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柱。另外,湖北省聚集了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备研发、实施低碳经济的人才基础。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调整,正逐步向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三高”产业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的低碳特征明显。

湖北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发挥湖北政策科教优势,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崛起

为促进湖北低碳崛起,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相应支持,先后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青山和阳逻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东湖高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试验区。2010年,湖北被确立为全国七个低碳经济试点省份之一。湖北在今后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优势,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逐步确立与全省经济转型相适应的低碳发展模式。另外,湖北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科教优势资源为湖北今后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一方面应加大对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技术等自然科学技术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还应加大低碳转型的政策法规及金融体系等社会科学研究力度。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城市群经济实力强大,科学教育水平高、科技实力与高新技术产业实力强。可以作为中部崛起的南部增长板块,依托铁路及长江带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及河南南部地区发展。通过建设城市群产业带,争取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及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城市群工业经济的集约增长。重点发展高技术、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推动轻纺、食品、建材、工等传统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或延伸;充分发挥武汉的区域金融中心优势,逐步实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本对接,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强吸纳外资、利外资的能力,全方位的服务于城市群及中部地区的发展。加快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现流通体系,建设完备的一体化市场体系,提升城市群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加强各中小城市实力,解决城市圈内城镇体系断层的问题,完善大中小城市多层结合的城市体系结构。明确各城市的职能及产业分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求建成实力强大、富于活力的大型城市群。

发展战略性新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湖北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新能源(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新材料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要加快节能环保的研发,以适应企业未来进行改造的需要。武汉拥有国家光电子重点实验室,在光电领域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发展前景,结合我省科教优势和产业实际,大力推动光电子、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技术领先和规模优势。

目前,湖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基本相同,但能耗所占比重相差较大。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通过发展低碳产业,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产业结构转型上,湖北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淘汰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传统产业是碳排放的大户,因此,要利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是湖北的传统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多为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是节能减排的主要对象。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探索形成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加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资源综合利用、热电联产和产业产品链延伸等形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以“低碳城市”为中心,促进居民生活方式改变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碳排放的主要聚集地。据统计,城市占全球能耗的75%,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城市占到80%以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关键。目前,湖北已经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展“低碳城市”试点,不断探索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其在武汉城市圈进行推广,支撑湖北低碳崛起。

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追求便捷舒适生活的同时,生活消费的能源也逐步增加。从居民生活方式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切实转变生活消费价值观,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摒弃浪费型的高能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克服奢侈消费、“面子”消费、“便利”消费等陋习,树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可持续消费观,使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活消费方式逐渐成为社会风气,朝“低碳生活”靠拢。居民应树立绿色出行意识,尽可能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引导消费者节约用电、用水,鼓励节能灯、太阳能等节能产品的使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组织好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培训活动,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

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为湖北低碳崛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