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学校课程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420
尽管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农民工子女还是很难入读城市公办院校,而入读门槛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成为众多农民工的最佳选择,这些学校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并不完善,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令人堪忧,根本无法与普通公办学校相提并论。
一、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上,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课程的设置和实际实施不匹配
课程实施过程与预先课程设置并不一致,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课程进行并不顺利。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民工子弟学校课表呈现的课程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常是由班会课或者文化课充当。另外,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是自筹经费,由于经费紧张,租用活动场地狭小、教育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匮乏、师资力量整体薄弱、欠缺且流动性大。再加上农民工子女本身学习基础薄弱、农民工家长缺乏配合家校合作的意识等原因共同导致了课程实施过程存在诸多不顺。受影响较大的科目主要有英语、体育、音乐、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各门学科的课时分配不均:学科课程多,艺体课和综合性课程少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原则。通过与公办学校的课程表对比后,发现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小学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1、从均衡性看,智、体、美育较好,德育需加强
1)小学低年级(1-3年级)智、体、美设置较为均衡性,高年级(4-6年级)设置不均衡
均衡性是指设置的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从总体来看,小学阶段所谓“主副科”界限仍然明显,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实际实施中,学校在开课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学生发展,各门课程都开设,但目前状况是,低年级基本达到均衡,高年级仍然以语文、数学、外语为重。
2)品德课程课时量偏少,心理健康课程缺失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并没有设置心里健康教育课程。而农民工子女往往由于家庭等原因很难与城市很好地融合,入学后会因为各种原因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同时,学校品德课程开设课时量偏低。
2、从综合性看,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艺体课程倾向依然显著
总体来看,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没有开设,此外,小学的地方和学校课程缺失。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课表显示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仅有少量的信息技术教育,其它课堂时间主要由写字课或者上班主任的课来填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仅是一种形式。而地方和学校课程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也由于种种原因基本没有开设而在公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课程内容丰富,课时量充足,而且还开展了第二课堂。此外,公办学校不但开设了地方课程,还有校本课程研究。
3、从选择性看,小学体育和艺术类课程种类单一
选择性是指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在民工子弟学校,小学体育课课程内容单一,一般为跑步、做操、篮球为主,而公办学校体育类课程除了一般的体育活动以外,还有攀登等课程。同样,音乐课,民工子弟学校主要为单一的唱歌,舞蹈、器乐等都没有。
二、对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经费分担责任,增加经费支持,督促和扶持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进一步规范化
为保障课程实施的环境得到改善,教学设施以及课程开展所必需的经费,建议明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中的责任,将民办民工子弟学校逐步纳入民办教育管理体系,并且对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以招收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给予校舍维修、设施设备补贴。此外,尽量免除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杂费、教科书费,并给予农民工子女基本生活补贴。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学设备设施、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为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课程设置,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督促该类学校增加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量,增设心理健康课程,督促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发有农民工子女特色的校本课程。另外,在课程活动场地、课程实施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予以扶持和指导,促使学校课程设置向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迈进。
(二)教研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待遇,减少教师流行性。
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减少教师流失的机制,例如提高待遇,增加福利;从教师进修和培训方面提供个人提升空间,让这些临时从教、职业发展不稳定的教师能够从工作中看到自身价值和职业发展期待。同时,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也要为本校教师提供更加宽松、更加人性化的条件,例如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和进步的平台,丰富教师的课内外生活;在思想上,让这些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树立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要呼吁各种社会力量帮助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丰富课程资源
建议公办学校通过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便利,并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共享公办学校的课程资源。此外,可以征集高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实习教学和锻炼,开拓学生的视野,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高校青年志愿者和民工学校教师相比,他们更加与时俱进、接触新鲜事物多,不但可以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助于开发学校的活动类课程。例如,具备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在音、体、美、计算机等方面的专长,在学校开设艺术类综合活动课程。这不失为为民工子弟学校补充课程资源的良好途径。
(四)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积极寻求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主动主动开发特色课程,挖掘农民工子女的特殊才能,促其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说,农民工子女学校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意识。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校长和其他管理阶层人员应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要以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质量为衡量标杆,向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看齐。例如,可以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之间、民工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学习、发展合作关系,相互参观、相互借鉴和交流办学经验,以提高民工子弟学校自身的学校组织和管理能力。农民工子女学校之间还可以进行良性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群体之间进行竞争、合作、提高,促使学校自身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完善各种教学软硬件设施。
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农民工子女的特长,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开展与农民工子女特长相关的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专长。让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得到重新塑造,获得发展潜力的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艺术类课程、体育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的机会发开挖掘农民工子女特长的课程,多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学科文化知识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全面、充足的发展。
(五)增强农民工子女父母配合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识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各有特点,只有三方面协调统一,才能共同完成教育的目标,培养好民工子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学习出现障碍的重要因素,而许多农民工本身素质不高,缺乏配合学校的意识,对此,学校教师更应该时刻提醒建议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宣传和督导,让民工家长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辅助学校完成课程的预习、复习,让学生在家也能够有学习意识,减少这些子女的学习困难,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之,本文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课程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民工子弟学校完善课程有所启发,但是民工子弟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目前是民工子女学校的薄弱环节,如何提炼出适合农民工子女的课程设置模式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网络课程是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具有共享性、协作性、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等方面的特点。尽管网络课程建设开展多年,网络课程建设在不断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形式不断丰富,但在网络课程建设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课程概念不清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进行优化选择。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认为网络课程只是辅助手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网络课程投入的精力相对比较少,常常简单的把电子教案、课件放到服务器上作为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内容不加筛选,罗列材料不讲效果,把网络课程建成资源库,直接录制老师课堂讲课搬到网络课程上,仅仅把网络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学习者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教师信息化水平低,缺少合作
医学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者大部分是医药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专家、学科带头人,但大部分教师没有网络课程制作的相关技术和经验,网络课程制作水平低。而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医药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不熟悉,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不符合教学规律,常常无法直接应用于教学。医药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往往也缺少合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
3.网络课程缺少互动
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差甚至没有互动。网络课程没有像传统课程那样面对面的教学,因此学生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与同学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对某一个知识点有疑问时,没有相应的交流平台来解决。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不同见解时,也没有相互交流和发表想法的地方。有些网络课程设有答疑和讨论的平台,但是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回答。网络课程的测验很多都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没有给出的质疑分析、评语,学习者只能靠自己猜测。在这样的网络学习条件下,容易形成教与学的脱节。
二、完善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1.明确网络课程定义
网络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认识到网络教学的重要性。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让教师转变学习新信息技术的态度,理解网络课程的概念,消除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抗拒,让教师了解网络教育,了解新信息技术,并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建设。
2.加强技术合作
学校应该鼓励自主开发网络课程,但如果教师缺少相应的计算机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掌握网络课程制作的专业技术,就难以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要搞好网络课程的建设,高校教师需与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紧密合作,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医学院校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比较少,当开发大型网络教育平台或网络课程的时候,学校的技术人员常常也达不到要求,或者技术达到要求,但开发周期过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与专业网络公司合作。但无论那种合作方式,教师都要积极地参与到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中来,才能保证网络课程的质量。
3.根据医学课程的特点,采用丰富的表现形式
医学网络课程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网络课程可以完整操作规范、手术程序,提供典型的病例、视频演示等。网络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应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趣味化。根据课程特点,体现医学特色,图文并茂。医学网络课程在内容上要涵盖各知识要点,课程内容应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临床录像、虚拟实验室、在线复习测试、互动问答等方面。在素材选取上所使用的标本、切片等图像最好为教师自己拍摄制作。比如,中医院校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其理论性强,知识抽象、枯燥,且以文字表达为主,学生难以理解。而在教学中直观的图、影、音往往会比老师口头的描述更易于学生理解,更便于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有更直观的认识。因此其网络课程可以采用图形、动画等直观、形象的形式来表达病因病机等内容,采用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来表达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针对阴阳失调的问题,可采用太极图、柱状图、动画等不同形式来表达。又如,针对医学教学中一些实验环境差、危险性高和费用昂贵的实验课程可以使用虚拟技术,使网络课程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替代部分实验课,既提高了学生临床的安全性,又省去了一大笔的费用,意义非常重大。
4.加强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实现个性化教学
网络课程系统构建应该足够灵活,学生可以课程网站导航的指引下,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进度、时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方便的实时互动。使得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就学习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网络课程系统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阶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跟踪记录、存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教与学系统可以根据系统记录的资料,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设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检测教学效果。如调查问卷的形式,在线测试等方式,最终的学习效果检测可以从学生作业和考试成绩来进行分析。
三、结束语
网络课程建设需要不断跟踪当前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领域中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不断总结经验,从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出发,改进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网络课程质量。医学网络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网络课程还不能完全代替临床实践操作。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兴敏,李亚秋.许晓琼国内网络课程评价实践问题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9).
一、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学生贴近生产活动的实际技能,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加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以下提出目前会计教学别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第一、课程设置上偏理论教学仍然较大
职业学校会计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工作往往要求可以直接上岗,而现在会计教学课堂多是老师的黑板板书和书面讲解完成专业授课,这迫切需要会计课程设置中增加开设会计实操课程数量,增强会计实训内容,让学生们在校内就可以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
第二、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仍较保守
会计课程理论比较枯燥难理解,课堂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但是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强,他们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所以对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进行适度调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课堂教学手段可以多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教学主动性增强。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少讲些难懂的理论。
第三、企业实践的一体化教学需要继续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指定教学计划中适度安排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校企合作讲坛、企业实践等教学模式来提高会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中职生的学历提升意识日渐增强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学历的要求不断增强了中职生在3年中职学习后能继续提升学历的需求。但是,如何保证中高职的3+2衔接在学生文化课程的无缝对接及专业课程的平稳过渡提升的设定仍然需要提前调整和探讨。
第五、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企业对会计学生专业能力新的界定方法
2017年全面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这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影响巨大,不仅企业在招聘会计学生中失去一个专业技能判断依据,而且这对于会计学生就业中如何证明会计专业能力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找出新的会计专业技能判断标杆亦是本文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二、开展实地调研及网络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分析
为了使会计专业课程体制更好贴合市场要求,更好优化课程体系,使得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发挥自身优势。会计专业同时开展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调查方法。(包括200名本校会计专业的实习生及毕业生,40家聘用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企业,10名召开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会计专家),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统计报表。
三、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若干建议
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查和回访活动,根据以上实地调查和网络回收问卷情况分析结果,我们仍然欣慰看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市场是广阔的;依据调查分析数据反映的情况,提出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若干建议,将中职学生的校内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和进行适度课程改革,我们深信会计专业的发展将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将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继续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提高实操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一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在调研中企业关注的会计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工作中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执行力。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专门开设实习就业指导课程,还应渗透到会计专业教学中。在大量的企业调研回访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反馈对招聘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强调。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职业院校,企业对我们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可以直接进行实务操作,所以在教学中对专业技能的实操训练是课程设置的重点,也需要加大实操课程的内容。
(二)发展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和多变的教?W方法
从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对于传统、古老的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指挥棒,增强会计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了实务操作技能成为更大的需求。因此,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变得尤为关键。
(三)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计划的课程内容必须按照当今市场对会计专业需求来制定。从大量实地调研和问卷回收分析中,可以很明晰地看到:
第一,我们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企业90%是私营企业,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会计专业课程必须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及制度作为指导来开展会计业务实操内容;第二,企业对就业学生的办公软件能力,尤其是EXCEL财务应用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对于相关课程需要加大授课时量;第三,由于需要进行毕业生的就业职业指导,在实习前的一个学期,也就是第五个学期应该增开相关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商务礼仪等课程,使得学生可以从中提高就业综合能力。
(四)加强和发展校企合作,开发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企业调研中多次与企业面谈校企合作事宜,同时在召开的会计专家座谈会中也都有企业专家表示愿意和会计专业有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可以是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财会相关主题讲座;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也可以安排老师在企业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如果可以将企业引入学校进行长期会计专业实习基地,那是很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规模可大可小,只要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最直接接触企业实践场所及实习内容,迈开的每一步都是进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172-01
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对话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阅读课相比,对话课版块小,话题集中,其设计模式主要是围绕话题展开的。教师首先要明确对话的教学目标,把握好重、难点,针对重、难点创设真实的情景呈现新语言,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去理解新语言、感悟新语言。在解决了重点句子,突破难点句子之后,要进行必要的机械操练,让学生会读、会说新句型。然后逐步转入有意义的操练,让学生运用新学到的句型进行真实的交际。教师要设计语言活动链,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接一个的任务活动中,分层解决各个新语言点。
对话课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1)Preparation
复习、热身
(2)Presentation
新知呈现
(3)Practice
操练巩固
(4)Production
拓展应用
(5)Homework
家庭作业
对话课课堂教学环节:
1 复习热身
热身环节是一堂课的序幕,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听、说、玩、演、唱等方式完成对旧知的复习和巩固,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热身活动建议:目的性要强,不能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要做到扎实到位。热身复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唱歌曲、说歌谣热身。在课前播放歌曲目的是,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选歌曲要为本节课目标服务或与本单元内容相关。(2)TPR热身。这种听听做做活动学生很喜欢,能激活学生大脑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听做活动中自然地复习旧知。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Let’s do部分。(3)Free talk热身。课前教师开展几分钟的自由会话,在每日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对旧知进行复习,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4)游戏热身。游戏中的学生是自由放松的,当然,应根据教学内容来考虑游戏的形式,讲求游戏的实际意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热身复习中要注意:时间简短,效率要高,形式简单,参与面广。
2 新知呈现
呈现环节是会话教学的主干也是每节课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尽量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并遵循“先听说,后运用”的原则。建议采取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呈现新知:(1)利用实物。实物是连接英语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教师通过描述实物、围绕实物展开对话等活动能帮助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水果、文具等课中的会话部分,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对学生进行对话训练。(2)利用图片、电教设备等。如:周末活动、谈论居室、谈论家庭成员、四季等。如PEP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My new room,学习in,on,under等词的用法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电脑课件呈现小球出现在盒子的不同位置,帮学生理解这些词的用法,正确说出语言Theball is in/on/under the box。(3)利用简笔画。简笔画可以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是各个课型。教师用寥寥数笔,简单的线条,就能画出要教学的内容,生动形象,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这是图片、实物等媒体所不能替代的。(4)模拟文本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某些真实的情景搬入课堂,但却能模拟真实的情景,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情景。如PEP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Howmuch is it?学习购物用语,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个领结,戴在领子上,扮作售货员,教室立即就变成了商店,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进行交际,俨然是一个购物的情景。
在呈现环节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合理拆分对话内容。对于信息量大的会话,教师要合理地拆分内容。遵循先易后难、先重点句型后辅助语句、先学后练、先分后合的原则进行教学。(2)注重把握整体情景。每篇对话都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整体理解和把握内容人手,用话题这一主线把对话中的语言知识串连起来。
3 操练巩固
小学生虽然记忆力强、记得快但遗忘得也快,呈现新知后,应及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句型。操练巩固又分为机械操练和意义操练两部分。
(1)教师领读。新知学完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表达,要进行机械操练,重点是仿照重复对话中的重点句,给学生示范领读,学生跟读,这种仿照应该是大量的和多次重复,要达到学生听懂、会说基本句型的目的。要注意机械操练的顺序是由整体到个人逐渐分层进行的。(2)听音正音。让学生跟课文录音读对话,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这是对学生语音、语调的一个强化训练,长时间的坚持听音模仿,可以纠正学生在发音上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3)角色表演。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对话内容,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意义操练方式。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模仿文本,做替换练习。
操练巩固环节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操练涉及到的学生的范围要大。(2)操练的形式要多样。(3)操练时要尽量利用身边的资源。(4)操练中的课堂评价要有指导性。
4 拓展应用
拓展运用是对知识运用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学生是否能进行真实交际的检验。在这一环节,教师通常要给学生设定一个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对话来完成。拓展应用的方式大体有:调查应用、创设语境表演、联系实际拓展提高等方式。教师应善于以教材为核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与学生有关的事物、经历、爱好、思想和情感等,拓展巩固学科内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5 家庭作业
在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中,布置作业不再机械刻板,而是作为一个延伸步骤,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诸如信息的调查,资料的收集、甚至与笔友互相答疑通信等等。设计课外作业的指导思想是:不刻意于光怪陆离,着眼于切实可行。总之,对话教学的课型,作为教师关键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句型,通过创设情景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操练语言的机会,巧妙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提高会话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体现。目前,高校的精品课程一般包括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一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也对高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本文针对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标准要求,探讨级精品课建设对高校在教学当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以期为今后普通高校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
1、组建一流教师队伍可引导高校注重凝练学科方向,打造敬业高效的学科团队
一般来讲,每所高校自创建以来就一直在围绕某一个学科专业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加强自己特色专业的团队建设,特别是自高校扩招以来,许多新兴学科和热门专业纷纷亮相,使很多学校由专业院校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院校,导致很多学校多元化发展,迷失了自己强项专业的发展方向。通过精品课程要求的一流教师队伍建设,很多高校逐步醒悟过来,经过冷静思考、精心梳理,重新定位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办学特色,在长期的学科专业历史积淀基础上,围绕强势特色专业整合学校资源,加强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专业学科平台,组建一支敬业奉献、团结协作、人员稳定、务实进取、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主讲教师团队,使本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学科不断得以传承和创新,也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的师资保证,更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都体育学院在这方面做出较为成功的范例。1998 年以前,首都体育学院田径学科在全国仅处于中等水平,但是从1998 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学科专业形势分析研究,认为田径学科应为其优势学科,进而针对田径学科提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创建高质量成果为重点”的指导思想,遵循“汇精英、纳群言”的建设思路,实施了“3 个结合”,即“校内外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于2006 年成功创建了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经过两年多的认真建设,于2008 年进一步提出:“适应社会发展,拓宽田径学科内涵”,通过校内外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不同学科相结合、不同专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强化提升田径学科队伍的学术业务水平、开阔学术视野、增强科研意识,田径学科成功创建国家级田径精品课程及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
2、提供一流教学内容促使高校紧紧围绕本校特色专业学科方向,密切跟踪学科前沿,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教学内容”要求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实践性、实效性,既要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的连续性,又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科学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新颖性,既要体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反映本专业最新的生产实践状况。例如,河南工业大学的省级精品课程《储藏物昆虫学》是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粮油储藏方向的专业课,其课程内容和体系独具特色,系统讲授储藏物昆虫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理论教学内容系统讲授储藏物昆虫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借助相关工具对常见的重要储藏物昆虫种类正确分类鉴别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同时注重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教学辅导、加强校内校外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注重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以此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完善[2]。
3、采用一流教学方法促使教学团队以人为本,因人、因材施教,适时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采用“一流教学方法”是准确、全面、高效展现和传授“一流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和技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采用“一流教学方法”促使教学团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能够以人为本,因人、因材施教,适时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巧,完美体现教学内容、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在吸收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不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代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其灵活、先进、实用、高效的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师生互动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也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特别是很多高校及其管理部门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大赛,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精品课《普通动物学》野外实习观鸟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针师资缺乏、教学指导效果差、对被观察动物干扰影响大等问题,改进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无线导游系统,既有利于指导教师与学生及时互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科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在很多课程的野外或生产实习教学活动中,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4、构建“一流教材体系”促使课程团队教师兼收并蓄,保持特色
成功的构建“一流教材教材体系” 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体现教学要求[4],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载体,也为学生进行系统课程学习,掌握课程所规定的知识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一流教材体系”要重点突出课程的专业特色,既要保持教材内容的系统完整,又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生产实践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如南京大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热学》教材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增加与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注重把教材的内容编写得更为新颖、丰富、多样化,不但便于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抓住课程重点,着重讲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5]。
5、“一流教学管理”促使高校不断创新机制,迅速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从精品课程建设“一流教学管理”的要求出发,促使高校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更新教学管理理念,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变消极、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为积极、灵活的教学服务管理体系,由被动转为主动,显著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实现理想的教学管理效果。首先,普通高校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切实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不再把课堂教学作为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而是把课堂教学变为展示才华、传授知识和技能、启迪心灵、激发学生活力、实现个人理想的大舞台,让教学一线老师在教学、职称晋升、荣誉及其他待遇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老师的教学效果采取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学校督导组评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专家评价相结合,从教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听课效果、课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全方位评价[6]。最后,学校要对课程建设在政策与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切实鼓励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方,使其在进修学习、相关仪器设备的配置更新等方面具有可靠的资金和制度保障。
6、总结
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标准要求,促使高校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体制,引领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体系创新、教学管理体制转变和完善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对其提高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再上新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鸿江,尹军. 从国家级精品课程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与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21(4):385-387.
[2] 柴欣,于明,武优西. 在精品课建设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与水平[J]. 计算机教育,2009,12:142-143
[3] 郭冬生. 无线导游系统在国家级精品课《普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 实验室科学,2007,5:187-188.
关键词:以赛促学;营销策划;市场营销大赛
《营销策划》课程是根据“遵循培养目标、服从岗位需要、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人文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以医药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企业合作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加实践课程。营销策划实践是市场营销战略战术策划的相关实践训练,以赛促学是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实际营销技能的有效手段。以赛促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将课程的实践内容以一个营销策划主题作为任务目标,再以市场营销技能竞赛的形式来完成实践内容。
一、《营销策划》实践课程设计
《营销策划》课程在医药营销专业中处于专业课的地位,是以医药市场营销实践为中心,结合医药营销专业特点、按照优化组合的原则研究设置的,是对学生进行营销策划实践能力专项训练的一门理论加实训课程,营销策划书的撰写是对医药营销专业学习的小结。课程主要包括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位策划、市场竞争策划等内容,既反映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又融入了营销策划的前沿观点,要求学生掌握营销策划操作实务。该课程是以高等职业院校医药营销专业学生今后将从事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行业标准作全面分析,设置课程所应涵盖的项目任务,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并科学组织教学活动。课程考核注重平时学习,注重过程管理,平时到课及课堂参与情况占10%,个人与团队小组平时作业完成的质量占20%,期末考查案例分析与总结占20%,小组营销策划书撰写占50%。期末考查的案例分析题目与要求在课程结束前2周布置,考查不占用课堂时间,要求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营销策划》课程在医药营销专业第二学年下学期开设,实践课程以小组策划+课程学习的模式进行,实践部分进度安排时间为八周。第一周:每三名同学组成营销团队,成立工作小组,设计团队名称,明确团队目标,在学习中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相关活动。第二周:完成“营销策划方案”选题工作以及选择专业指导老师。第三周―第八周:本学期营销策划实践课程结束前完成一份营销策划,要求按照策划程序与时间进度进行。课程结束后集中两个晚自习时间进行营销策划方案讲解与答辩,教研室老师评分并选出10个表现优异的队伍参加药学系组织的校内市场营销大赛决赛。
二、实施校内市场营销大赛组织方法
校内市场营销大赛每学年下学期举行,历时三个月。每年三月初向全校比赛征集要求,五月中旬进行营销策划方案初选,六月初进行校内决赛。比赛组织紧凑,一般开学两周开始,期末考试之前两周结束,避开学生最繁忙的开学和期末备考,是对于准备下实习的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为学生到实习单位工作进行适应过渡。决赛由十个入围队伍参赛,设置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对所有获奖同学颁发获奖证书。赛程为10分钟营销策划方案PPT展示与讲解和10分钟现场答辩两个环节,内容涉及团队介绍,营销方案,中途所遇困难和解决方法等。主要邀请当地知名药品流通企业负责人担任评委和点评嘉宾。比赛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校内市场营销大赛流程图
校内市场营销大赛的征集要求包括征集对象、征集时间、基本要求和说明;以校内医药营销专业、药学专业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主;以团队为单位参赛,每队3人;营销策划方案基本要求主要针对策划内容,要求策划方案原创,字数在4000字以上,限期上交纸质策划书,按照排版格式要求A4纸打印。写作大纲由市场分析、营销策略、行动策划等三部分组成。要求每个参赛队伍根据所选择的企业或产品、服务等进行详细地市场分析,对决定有效营销策略所需的重要信息进行回顾和总结,主要内容有:企业的目标与任务、市场现状和策略、主要竞争对手及其优劣势、营销内外部环境分析等。营销策略包括所服务的目标市场和针对每一个目标市场涉及的营销组合的详细描述,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营销目标、目标市场描述、市场定位、营销组合描述等。行动策划是营销策划方案的最后一部分,该部分需要指出完成营销策略所需要的具体活动,并且评估最终的营销策略,是每个营销策划方案的亮点。要求每个参赛团队针对所选择的的产品或服务制定营销活动步骤,活动内容包括明确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如何开展活动等,需要具体指出参与具体活动所需要的人员和经费预算,最后对所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评估流程主要是对营销活动是否按时完成以及营销活动开展方式是否正确等问题进行具体描述。
三、以赛促学对《营销策划》实践课程的提升
医药市场营销策划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娴熟的销售技巧、较强的营销环境分析能力、目标市场营销(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能力、市场营销策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能力等。在传统的医药营销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实践的目的、方法、过程等都是由教师来制定,学生学习过程都是被动实践。学生实践过程是将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对于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机会很少。将《营销策划》实践课程融入校内市场营销大赛,通过以赛促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参加比赛驱动学生自主自觉学习专业技能。通过校内市场营销大赛有效提升了实践课程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具体来说,《营销策划》实践课程目标对应校内市场营销大赛如图2所示:
图2 《营销策划》实践课程目标对应校内市场营销大赛
通过组织市场营销技能竞赛来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医药营销专业知识理论技能教学、通过营销策划的技能操作运用训练与决赛答辩中实际能力水平的演练考核,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各项能力。校内市场营销大赛鞭策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和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1、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参加比赛,产生学习动力,亲身体验“优胜劣汰”的竞争,在周围参赛同学积极向上、热火朝天的比赛氛围中感受竞争的激烈性,激发自己去学习,而比赛过程中评委的点评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启发。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营销策划》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案例资料和企业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讲授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发挥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2、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校内市场营销大赛要求学生以团体为单位参加比赛,展示团体的综合营销策划实力。在《营销策划》实践课程准备中,我们要求3名同学组成一个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训练,在策划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小组一起讨论,以竞赛为平台,可以让更多同学在互帮互助中锻炼团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在营销策划讲解中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切身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
3、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医药营销专业专科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中主动性不够往往是由于他们不清楚自己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毕业之后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2010年开始,我们对已经毕业药学系学生进行了就业跟踪,发现通过以赛促学,积极参与校内比赛的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较好,用人单位评价较高。特别是在校内市场营销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职业发展前景相比普通毕业生好。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学生比赛能力的提升:校内市场营销大赛是根据医药营销就业岗位设置的比赛项目,结合《营销策划》实践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比赛,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真实企业,对医药营销的发展动态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参赛学生通过比赛考取CMAT市场营销助理证书,在就业中拥有较大的优势,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还可能被来自企业的现场评委看中,直接获得实习或就业机会。所以,校内市场营销大赛的组织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操作性、逼真性和竞技性的,这些优点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以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为契机,从2009年到2012年,泉州医高专医药营销专业学生连续四年在中国市场学会、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主办的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累计获得全国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四个,获奖学生达15人次。
结论:通过举办校内市场营销大赛,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比赛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与团队技能风采、互相学习的开放平台。通过校内公开比赛对《营销策划》实践课程进行了效果展示和总结,对一年级医药营销专业学生起到很好地激励作用。以赛促学丰富了“竞赛+任务”的实践课程开发模式,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实践能力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目标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应当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促进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很多心理健康知识是浅显易懂的,关键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否意识到,自觉转化为行动。只有心灵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发展,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追求的幸福为对象(自然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价值指引下,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积极性。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支柱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注重积极导向,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中,要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提升主观幸福感、塑造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环境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如设置“学会感恩”“塑造乐观人格”“积极的情绪管理”“爱与幸福指数”等专题,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
2.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学生普遍认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以外,更希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都列入课程内容,如开设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等内容的专题学习研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返璞归真。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从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向转变。以欧美国家的心理教育理念为借鉴,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体会主观自我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养其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群体,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分层的教学活动,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内容,开设有针对的辅导讲座。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作为学习气氛的重要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本身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心路历程,并使他们在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中产生强烈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发展提高的课程目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对,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生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心理现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它虽然不直接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融入现实社会活动中,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思考,扩展知识,提升现实生活经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身心和谐。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用生动鲜活的体验、体会、感想、启迪说话,抛弃了传统教学的苍白说教,通过团体咨询、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内省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育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认为积极的环境对于增进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秉承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坚持以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强大影响力。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积极素质,积极开发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善于调整心态,不断增进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与工作流畅感,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围绕着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而展开的自我教育课程。为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师就要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积极地展开教学,钻研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元化、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个体的优势和力量感受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教师要以积极的、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在成长、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积极信念,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心理问题当做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挖掘潜在积极品质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管理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激励者,关心、接纳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原,也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深入探索,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K.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4).
[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高峰,汪明.对“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
收稿日期:2006―04―24
作者简介:韩延伦,男,山东省微山县人,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校课程论、当代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
不可否认,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但无论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何设置或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无一例外地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课程设置绝不是简单地排列或组拼课程,简要地讲是指在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之前,依据教育培养目标所规划或安排的课程方案,它内在地设定着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和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规定着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达成教育培养目标的质量和效益。本文立足于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论析: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限定性问题
思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前提限定性问题:(1)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2)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及价值取向
不同的教育活动,都有着自身的属性特质,确证着与其他教育活动的相异及区别。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具有师范性、成人性、在职性等一般特点外,其属性特质主要体现在:(1)面向所有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单纯地指向个别、少数或部分;(2)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学历达标或资格确认性的培训,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性的、层次提升性的;(3)是多类型和多层性的,其目标指向不是单一的或统一标准性的,而是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上述属性特质,不仅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这些属性特质,而且也内在地规定着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以及功能定位,这是教育活动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内在逻辑,因此,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清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
虽然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着不同类型和层次,而且其目标指向也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但目标指向仍内涵如下三个纬度的价值取向:(1)知识和能力纬度。可以说,无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何种类型和层次,知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而是指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更新或补充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提升中小学教师展开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相应能力;(2)实践和教育技术应用的纬度。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以现实的课程教学实践需要为基础的,所以,无论展开何种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另外,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能方面,确实是薄弱环节,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功用,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需要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因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当然地要确认现代教育技术在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和开发问题作为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3)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纬度。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性的情感态度及品德修养,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环境下,对于改善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所以,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品德修养,对于建设德才兼备、具有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有着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和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
上述目标指向所内涵的三个纬度的价值取向,是必须在认识上清晰把握的,否则,课程设置既难以充分体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也缺乏课程功能与目标指向间的对应性和适切性。
(二)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
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在其特征上,(1)并不是基础学历不达标或单纯地指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相对低的中小学教师,而是指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2)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实际上已有着应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实践经验,他们所需要的是更新或补充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进一步充实学科专业知识,厚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野,完善与扩充知识结构,提升课程教学的科研意识和相应能力等。因此,在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时,应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特征限定,才能够使所设置的课程,具有明确的对象指向性和对象适宜性,这也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
其实,当前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学习,已不是单纯地接受性或单一的知识储存型学习,而是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性的持续性学习,具有自主自觉性、问题研究性、理解判断性、批判反思性以及团队协作式交流探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思考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时,必须特别关注的,因为,毕竟继续教育的课程是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整体提升性的继续学习而设,所以,课程设置就应该考虑与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特点是否具有适切性或适宜性,否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就会偏离了其本体性的对象指向性和对象适宜性,直接降低或内在地消减了课程设置的整体绩效。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合理性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合理性
从“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上讲,“结构”影响和制约“功能”,因此,如果课程设置的结构有利于或有助于而不是阻碍或消解课程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那么,课程设置在其结构上就应是合理的。循此而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是必须审慎思考的。
就目前来讲,许多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学院、师范院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在设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时,多惯性地和模式化地“复制”或“套用”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其实,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并不完全适宜或适应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事实上,师范类课程设置,并不是立足于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现实,而是建立在“准”教师培养的基础之上的,强调的是知识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全校公共课、专业课和体现师范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的相关课程。这三大板块,主要以序列化的专业课为主。在这一框架结构中,不仅预设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程序性的相依关系,同时也预先设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及数量上的比例值,这些“预先设定”是不可随意调整的,否则就可能导致整体课程体系的混乱和课程功能指向的迷失。如果简单“复制”或“套用”师范类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不仅忽视了课程设置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属性特质的内在一致性,而且也会直接导致“结构与功能”之间逻辑关系的割裂或错位,可能反而阻碍或内在地消减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整体功能。
那么,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确立何种结构,既能够体现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又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课程设置的功能?笔者认为,首先,课程设置在其结构上应具有开放性,打破师范类课程设置结构的封闭性。因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毕竟是以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需要为依据的,所以,必须改变课程远离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现实的弊端,这就内在地要求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固守系统理论的基础性和专业学术性;其次,确立课程设置结构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因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可能是短期性教学技能培训,也可能是学科知识的更新性、补充性的,还可能是针对课程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性的等,因此,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具有务实性、问题探究性、实践针对性、新知识及新理念的时效性、工具应用性等,以应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对课程的需要。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其框架结构上,不应强求课程设置的序列化、系统性、体系化或“先基础后专业”的传统规范,而应是“资料包式”的、“菜单式”的或综合性的“模块”,能够依据教师职业的现实及未来需要,随时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课程教学活动。这种松散结合性、开放性、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结构,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属性特质,最大化地发挥其达成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指向的功能价值。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务实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当前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储存知识以备未来,而是首先依据本职工作的需要,这就内在地规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注重中小学教师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所以,其“务实性”的要求和特点十分明显。但若想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务实性”,就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常规性思维模式,以“创新”的思维视野,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寻求多途径和不同的方式来设置课程,如设置学科新知识、新观点的专题讲座课,典型案例讨论课,经验总结和反思性经验交流课,教育科学新理论、新思想和新观点的问题讨论课,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及趋势分析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课等等,所以,课程设置主要不是常规性的学科逻辑或序列化的框架结构,而是创建“宽、新、用”松散结合的、“模块性”的课程结构,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问题性和实践针对性,如此,才能使课程设置的“务实性”落在实处。
2.应用性与理论提升性相结合
1.问题的提出
在各地纷纷开始重视体育、发展体育,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遵义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是否也赶上时代的步伐,与其他地区并肩前进了呢?或者说是虽有前进,但和其他地区差异是否显著?还存在着些哪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我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希望得出一个真实而可靠的结果,以便为上级领导和体育工作者的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遵义所管辖的12个县市区的154所农村中小学,采用每个县市随机抽样原则(每个县市最少抽取中小学10所),考察遵义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期刊网和学校体育方面的著作了解相关情况,获取相关信息。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所需,制定并发放问卷179份,收回128份,有效问卷111份,有效率为86.72%。
统计分析法:对各种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3.结果与分析
3.1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3.1.1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县没有配备专门的行政体育干部,其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的运作方式基本上都是下达一些指导性文件,工作不够深入,缺乏创新,没有实效,没有对农村学校体育起到指导作用,管理和监督不得力。
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环,从整体上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在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检查频度的调查中发现,每月检查一次的学校最多,其次就是半年一次和从不检查。
3.1.2体育课的开课情况
体育课是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主要通过体育课来完成的,体育课目标的完成应是检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的开课情况详见表:
3.1.3实施体育教学教材情况
以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总纲或各省市教育厅体卫处组织编写的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规范教育的为“实施教学教材”[1]。调查结果显示22%的学校能完全执行教材,部分执行教材占66%。小学基本上没有完全执行教材的,部分执行的占91.7%。
在自编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中,仅有极少部分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在使用自编教材,大多数学校无所谓教材,只根据升学考试内容进行自行教学。
3.1.4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情况
在研究中,我们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调查:竞技体育部分和民族传统体育部分,结果发现,对于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在遵义市农村地区,很多现代化的教学内容没有开展,或者说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与场地器材有很大关联,但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查情况来看,作为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却很少走进课堂。这也说明遵义市农村地区的学校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突破,未能立足现实,另辟蹊径。
3.2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分析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其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个人体育锻炼、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和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2]
3.2.1两操情况。早操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课间操是安排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的体育活动,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
3.2.2课余训练和竞赛开展情况。《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在考查学校课余训练的情况时发现:学校有代表队的学校占仅27.03%,而有72.97%的学校没有代表队。
3.3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物质条件情况与分析
3.3.1体育经费情况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3]在调查中发现,69.6%的学校没有给体育老师发放服装费,8.7%的学校没虽然发了体育老师的服装费,但没按标准发,只有21.7%的学校能按标准发放体育教师的运动服装费。
近三年来平均体育经费投入的调查中,中学有20%的学校没有一分钱的投入,小学有40%的学校没有投入。投入经费在1000―3000元的,中学占27.3%,小学只有8.3%。投入经费在3000元以上的,中学占18%,小学没有。
3.3.2体育场地器材情况
体育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遵义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基本上都不能达标。
在体育器材来源的调查中,仅有17.4%的学校有自制的体育器材,65.2%的学校主要靠上级配置和学校自己购买,这说明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3.4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现状与分析
《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农村初中为180:1,农村小学为230:1。[4]在所调查对象中发现,遵义市农村中小学目前的情况是中学缺体育教师情况较严重,而小学完全能满足教学需求。
教育部规定,现阶段各类学校教师的合格学历要求为:小学教师需要中专及中专以上水平;初中教师需要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水平。调查发现,现有教师队伍中,小学体育老师80%为中专和专科以下学历,中学体育教师过半以上都为本科学历。但是由于现在多实行评聘分离,如果缺乏编制,教师即使教龄达到出于不能申报职称等多种因素,导致现在遵义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偏低现象。
从调查对象中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偏轻的颇多,这关系到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问题,不利于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4.结论与对策
4.1结论
通过“遵义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表”调查,结果表明遵义地区农村学校现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的督查力度不够;(2)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严重缺乏;(3)体育师资队伍不合格;(4)学校行政领导对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5)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不够高;(6)管理运作方式存在问题,体育教师上课“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不管有无教案,也不管是否按新课标规定在上课,都无人问津,鲜有学校领导会管到体育课上来。
4.2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关心和重视。争取政府部门每年的定额拨款,争取希望工程和体育福利彩票对农村学校体育的支持,吸引企业、个人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赞助,避免因经济原因对学校体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2)披露现状,让教育行政领导看到农村学校体育的形势严峻,引起对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视,加大领导工作的深入。
(3)培养一支数量够用、质量合格、男女教师比例协调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4)公平、公正地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1.
[3]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S].国家教委、国家体委,1990-03-27.
[4]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2001.
[5]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N].人民日报,2002-08-20.
科学教育专业是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设置的一个新兴专业。从200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达到65所。然而,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课改革实施的不顺利,2013年该专业实际招生院校只有33所[1],2014年降为26所。
四川省内有多所师范院校设置了科学教育专业,2014年实际招生的本科院校有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虽然成都师范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科学教育专业是新兴专业,成师与其他院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未尝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1.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
有学者认为,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高校应定位于职业教育和普通大学教育之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最大限度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因此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按照应用型人才的三种细化分类[3],教师属于职业应用型人才。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要开设《科学》课程伊始,随着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科技制作设计的能力,成为创造性的教育者[1]。因此,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力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现今,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并不顺利。除浙江省外,全国的初中科学课几乎都转回为分科教学,这是众多学校停招科学教育专业的直接原因[1]。而小学科学课因为师资职前教育学历低、理工科背景师资少、兼职教师比例高等原因同样面临困境[4]。此外,《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更提出要在小学1、2年级开设科学课。此标准一旦实施,将导致小学科学教师更大缺额。由此可见,科学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而是朝哪里发展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主要由原来的中师承担,中师阶段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只重视了学生的“师范性”,对“学术性”重视不够[5]。而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大学,虽然主要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科学综合课教师,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定位混乱,在培养目标上求大求全,特色不明确。故有学者提出,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分层次培养[6]。这些现状提示若成都师范学院将科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小学科学综合课师资,并兼顾培养科普人才,将有极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2.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特色
2.1 师范专业模块设置特色
成都师范学院前身为四川教育学院,长期从事教师职后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现状有深刻认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后,致力于发挥职后培训优势,创新职前培养模式,以完善“师德养成、学科教学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三维的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体系。
同其他多数师范院校一样,成都师范学院也将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为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素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类教学课程。其中,通识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由学院统一安排,将教师职业道德、教学理论、师范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交由教师教育学院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进行培训,规定师范生必须通过教师教育学院举行的教师职业技能测评才能参加教育实习,并且在班级、院系、学校广泛开展师范生技能大赛,从根本上保证了师范生的“师范性”。而专业素养课程和实践教学则由各院系自主安排以保证学生的“学术性”。
2.2 科学教育专业素养课程设置特色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将科学教育内容分为5类: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其中,物理内容占37%,生物占35%,地理占15%,化学占5%。
成都师范学院的科学教育专业素养课程设置,除了注重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科学史、科学学科教学法等基础理论的教学,同样也关注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各课程的实验实践课时占到总课时的1/3以上,有些甚至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实验研究、微调查、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自主学习与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等。此外,院系内还常年组织多种学科竞赛,以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意识。
2.3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利用职后教育的优势,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让在校师范生也参加培训,安排一线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邀请教学名师、学科专家举办讲座;安排学生到小学课堂听课,带领学生旁听市、区级教学竞赛,促使学生了解科学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明确科学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促进学生快速内化吸收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观点,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3.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3.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通识性课程是用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但是根据上级要求和凭感觉认为应该设置的课程,通识课程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政治理论课程,以及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再加上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课,以致虽然通识课程占了总学分的26%,但选修学分的比例仅占2.5%,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帮助不明显。
3.2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教师教育课程也称条件性课程,用以让学生获取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学院统一设置教师教育课程,通过教师教育学院对师范生的教学理论和技能进行培训是非常好的举措,但其缺点是未考虑到专业个性。比如,学院统一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但对于培养小学师资的科学教育专业来讲,可能还需要开设儿童心理学或儿童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3.3 专业素养课程设置
专业素养课程即本体性课程,用于构建学生知识框架。结合国内外院校课程开设情况,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了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普通生物学、地球科学概论、科学史、科学学科教学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基础课程,注意了学科并重及知识面拓宽。但从作业、试讲、实习情况来看,学生知识面虽广,备课时却常常出现知识点说不清讲不透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生物相关内容上较少出现。究其原因,除了设置普通生物学外,针对小学科学涉及植物和动物内容较多,专门开设了植物学和动物学必修课程。基于此思路,化学部分需要单独开设无机化学课程,物理内容需要在力学和电磁学上有所加强。还未颁布实行的《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之外单列了设计与技术内容,这预示课程设置需要加大设计与制作的内容比重。
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新建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设置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向基础科学教育输送合格的人才,还需要任重道远、务实创新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马永双,郭飞君.我国高师科学教育专业定位的分析.教育与职业,2014,786(2):101-103
[2]陈丙义.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内涵提升.社会科学家,2013,191(3):114-117
[3]金劲彪.新建本科高校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13,9:40-42
[4]刘美娟,刘美凤,吕巾娇.我国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教学研究,2010,33(3):72-74
课程政策是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我们认为,制定特色课程建设的区域性政策,首先应尊重校长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决策者和领导地位,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此基础上发挥区一级课程建设业务部门的作用。
(一)提供建设特色课程的建议
特色课程建设的具体建议,是对全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具体要求。该建议是建立在实践研究基础之上,听取相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想法,听取市、区课程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建议类别见表1。
(二)培育特色课程的区域制度
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点”在学校,区域性业务指导机构的重要职能是“引领”课程建设,与学校之间实属合作关系。针对特色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开展培训,确定区域内的课程建设专项培训制度,并对受训教师和培训教师提出“责、权、利”三方面的要求(见表2)。
二、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实践性保障
学校课程规划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标志,学校是孕育特色课程的“摇篮”,区教育学院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区域性课程发展目标,将工作重心放在指导学校规划课程方面。
首先,以“让课程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为理念,对学生实际需求情况、学校教师专业能力与背景、学校课程管理状况和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对课程建设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客观判断与分析,并将调研结果提交给各学校。
其次,确立特色课程区域化建设的行动准则:基点在学校——特色课程“生长”在学校,特色课程的区域化建设工作一定要从学校师生需求的实际出发。
关键是引领——对区域特色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发动、推进、总结、展示与交流,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引领全体学校参与特色课程建设过程。
核心是共享——建立区域特色课程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打通学校之间的课程屏障,在区域层面实现特色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第三,开展“建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实践研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指导学校系统地规划课程,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框架和课程体系。
三、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资源性保障
实现课程共享是特色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其前提条件是课程资源足够丰富、多样、独特且优质。
(一)加强特色课程的审核过程
研制并实行特色课程认证标准,进行特色课程资源的区域性筛选。对特色课程的设计方案,育人价值定位、课程内容、课程开发与实验时间、讲义或教材、课程实施案例及其效果等资料进行审核。
实践告诉我们,特色课程资源的生成过程并不难,难就难在特色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利用与跨学校共享。参与特色课程建设的教师,或许可以独立开发特色课程,或许不需要多少钱也能做得很好,但是,特色课程的共享过程却不同,它不是哪一个教师可以独立完成的,即使教师课程建设的热情很高、课程共享能力很强,如果没有学生参与、没有学校课程规划作保障,恐怕难以实现其特色课程资源共享。
(二)提供特色课程管理的典型案例
“课程管理”历来就有两个向度,他们或以“课程”为中心,或以“管理”为中心。区域内就有一些较典型的课程管理经验,我们以多途径、多形式推介给各学校,为学校提供参考。
例如,“生本型管理”案例:黄浦区教育学院附中“基于学习”的课程管理机制。
学生需求评估——“学生需求”包括:学校育人目标体现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终身发展的课程需求;家长对学生个性成长期望所反映出的课程需求;学生自身成长愿景所体现的课程需求。在进行需求评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局部分析,即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特定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进行全面分析,即分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获得的不同课程体验,以此获得全面发展。
学生选择——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就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课程自主选择权。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情况;其次,要提供课程选择指导,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我们形成了基于“学生学习”的学生选课机制,主要包括课程宣传机制、教师及家长指导机制。
学生参与——形成了学生民主参与课程的评价、筛选、纲要制定的机制,以倾听学生心声,尊重学生意愿,满足学生需求。
我们倡导,让学生自主参与课程管理的“生本型”管理,因为这种课程管理模式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与成长,更能体现特色课程的价值。
又如,“草根型管理”案例: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的“百草园课程”。
“草根”是“中三小”的课程哲学,她们坚持自己课程的梦想,坚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对学校课程建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均进行“草根型”课程管理。“草根型管理”是百草园课程管理的一种范式。它的实践意义有三点:
一是较适用于特色课程开发建设、实施与完善,适合于特色课程自下而上的生存状态;
二是较切合当今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自,是适合教师和学校深化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的策略与方法;
三是体现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紧紧依靠教师,教师自下而上,扎根本土进行实践与探索,通过过程性、参与性和生长性的课程实践,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能力、课程建设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这种内在的教师发展,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
再如,“示范型管理”: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的课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