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食品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5 14:39: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食品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食品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26-02

【Abstract】Objective: To learn the status of feeding of children aged 0-3 years old i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and compare differences of feeding situation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only child, and provide the evidence to improve infant feeding. Methods: By using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298 main caretakers were surveyed within the given time in the community child health clinic. The questionnaire was finished by medical workers, the ascertainment contents mainly included the basic feeding of childr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eeding, complementary food, and the feeding, nutrition knowledge, practice on parent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annual family income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only child(P>0.05). Breast feeding rate of only child and non only child were 35.1% and 76.1% respectively(P

【Key words】Children; Feeding pattern; Complementary food

幼儿早期投入合理的营养,为其终生健康奠定基础,母乳喂养与补充食品的添加是0-3岁幼儿喂养方式的主要内容,了解光明新区0~3岁幼儿喂养方式现状,并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为两个群体有针对性制定有效的营养行为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光明新区公明、光明两街道,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一周时间内以社区儿童保健门诊为单位,抽取330名0~3岁婴幼儿,其中独生子女106名,非独生子女224名, 所抽取的婴幼儿主要照顾者为本次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严格按照“卫生部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改善项目方案”,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询问婴幼儿主要照顾者,主要内容包括婴幼儿基本情况、喂养现状及补充食品添加情况,以及家长关于婴幼儿喂养、营养知识和行为等情况。

1.3 调查应用的基本概念 母乳喂养:出生后能够吃到母乳,包括纯母乳喂养、几乎母乳喂养、完全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补充食品添加:从4―6个月开始添加除母乳以外的补充食品,直到婴儿12个月【1】;断奶时间:完全停止喂哺母乳的确切月龄。

1.4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人,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实际抽样人数330人,回收问卷306份,有效调查问卷298份,有效率为97.4%。被调查的婴幼儿中97例为独生子女,201例为非独生子女。婴幼儿中男童151名,女童为147名。独生子女家庭年均收入为70870元,非独生子女家庭年均收入为55858元。两者之间的母亲文化程度、职业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母乳喂养情况 62.8%的婴幼儿开奶时间一般为出生后24小时以内,其中独生子女为35.1%,非独生子女为76.1%;30%以上的独生子女出生后从未吃过母乳,仅仅6%的非独生子女出生后未吃过母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补充食品添加情况

2.3.1 食物添加时间 所调查的婴幼儿中,51.7%的婴幼儿在4~6月龄添加补充食品,在0~4月龄添加补充食品的占25.3%,其余23.0%的婴幼儿添加补充食品时间在6月龄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补充食品添加月龄有统计学差异(P

2.3.2 食物添加的种类 在奶及奶制品方面,独生子女在过去的一天当中母乳喂养比例仅2.1%,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母乳喂养的67.2%,而独生子女配方奶粉的添加比例(73.2%)则高于非独生子女(54.8%),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补充食品的添加,除豆类制品、营养包两者外,独生子女其他辅食添加比例均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3 食物添加频率 从食物添加频率来看,60%以上的独生子女每周4天以上均能添加谷类或薯类、蛋、禽类、鱼、肉类、奶类及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食物添加频率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辅食较为多样化,约1/3以上的非独生子女每周不能保证均能添加以下表中所列食物,辅食较为单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辅食添加频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营养和喂养直接影响到幼儿远期大脑、体格发育,喂养方式与幼儿营养结局的关系,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对不同群体进行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普及科学的喂养方式需求突显。

3.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喂养环境的差异 由于研究区域所处珠三角属沿海发达城市,两群体之间家庭收入无统计学差异,加上食物供给充裕【2】,禽鱼肉蛋、蔬菜水果和奶类各种食物品种齐全,有良好的社会喂养环境,独生子女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8.5%,非独生子女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可见独生子女的文化喂养环境有明显优势。

3.2 母乳喂养与补充食品的添加 婴儿期的母乳喂养和适时进行补充食品的添加,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甚至是远期健康水平的保障,本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母乳喂养率占94%,且该人群开奶时间、断奶时间明显早和长,获得母乳的营养充裕,而独生子女相反,与独生子女母亲职业大多为公职人员有直接关系;目前提倡6月龄后婴儿需要有液体食物向固体食物逐渐转换,39.2%的独生子女能够做到,而非独生子女只占26.9%。

3.3 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 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包括:母乳喂养、适时进行补充食品的添加,营养素均衡、搭配合理等方面【3】,如今关于营养的虚假广告、媒体的夸张宣传致群众喂养方式走入误区,盲目崇拜保健药品、价格昂贵的进口食品,逐渐远离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本研究显示,独生子女对配方奶的添加比例、补充食品添加种类多样性、频率合理性均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以谷类、肉类和蔬菜类食物在独生子人群添加比例较高,非独生子女则相反,以致出现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的常见病例【4】,本研究还显示,营养包的使用还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对于营养素需求知识以及婴儿进餐频率的技能掌握,独生子女家庭更有优势。由此可见,非独生子女家庭更需要进行营养教育,引导该人群转向正确的营养投资方向,改变不正确的喂养方式,有利于营养性疾病的防治【5】。

参考文献:

[1] 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儿童保健学,第四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63-72

[2] 盛晓阳,薛晓波,沈理笑等,上海市418名学龄前儿童膳食状况的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02,7:995―996

[3] 丁宗一,中国儿童营养喂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42―57

[4] 全京花,杨丹,1~6岁儿童膳食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4,7:116―117

篇(2)

关于这个问题,这里且先看看目前国内几本权威性营养学著作里对平衡膳食所下的定义。

现为我国高等医药院校营养卫生专业教材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说:营养上所主张的合理膳食或平衡膳食或健康膳食都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这种膳食意味着:第一是使摄食者在热能和营养素上达到了生理需要量。第二是在各种营养素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衡,例如三种生热营养素作为热能来源比例的平衡;热能消耗量和在代谢上有密切关系的维生素B1、B2、PP之间的平衡;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之间的平衡;饱和与不饱和脂酸之间的平衡;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之间的平衡;无机盐中的钙磷平衡;成酸性和成碱性食品之间以及动植物性食品之间的平衡等等。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编著的《营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中对平衡膳食的概念是这样阐述的:

根据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组成合理的膳食,是达到良好营养的关键。所谓良好的营养,即合理的营养,要求营养素相互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人体营养需要与膳食的供给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供给不足与供给过量,对身体都是有害的,所以要提倡合理的平衡膳食。

从该书提出的平衡膳食的具体要求来看,也是看重在六大营养素之间达到平衡。中山医科大学的何志谦教授编著的《人类营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是近年来一本有影响的营养学专著。该书指出平衡膳食是人类膳食的最佳尺度,对平衡膳食的理解是这样的:泛指食物满足人体需要动态过程中的最佳状态,包括食物的构成和数量的动态平衡,人体对食物的反应和适应,及食物被机体利用的后果等平衡等等。

分析后,对平衡膳食的理解有两个基本共同点,即:膳食营养供给量与人体生理营养需要量必须平衡,以及膳食构成中营养素之间必须平衡。为此,营养学专家们根据人体生理营养需要量制订了人类膳食营养的供给量标准,并根据营养素之间存在的协同或相克的关系,提出在供给某种营养素的同时,必须相应供给另外一些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营养素。现代营养科学迄今为止发现,人类身体至少需要42种以上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质、脂肪、糖类、各种维生素以及水等。能构成这42种物质的膳食,需要有多种多样的食物来源,于是,营养平衡的膳食实质就是杂食。然而,反对所有的偏食并不是科学的平衡膳食方法。

偏食也有合理的成分

偏食,是指人们在饮食构成或口味上对某些食物或某种饮食类型有一定程度的偏爱。与偏食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择食,择食简言之,就是指人类对食物的选择,找出对机体最有用,最能接受和最喜欢的食品和食物。尽管营养学家们指出偏食和择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偏食和择食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偏食是择食的一种表现形式,择食包含着偏食的某些因素。营养学家们之所以指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概含有想让人们认识择食是合理的,而偏食是不合理的意思,择食是考虑机体的需要,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其实,偏食也有些是符合机体生理需要,有益于人体健康的。

对食物的选择不仅仅是受到机体营养生理状态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非营养生理状态的影响。如婴幼儿最易引起选择的是甜味而最易厌恶的是苦味,低浓度的咸和酸味是易于接受的,而高浓度却能引起不愉快。成人对啤酒或茶、咖啡的苦味往往由最初的拒食,至慢慢变成嗜好。这种感官因素的影响也会随机体状态的改变而变动,味蕾功能衰减,这种衰减先是咸味与甜味,然后是苦味和酸味,因而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特别喜欢选择咸味和甜味重的饮食。当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嗅觉比饱胀时更为敏感,因而对食物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不仅取决于食物引起刺激的能力,而是更大程度地受饥和饱的影响。

当然,对食物的选择还受到心理因素、认识程度的影响。因此,择食在很大程度上特别受机体状态影响所选择的食物是比较符合营养科学要求的。

合理偏食是促进机体营养平衡的重要途径

篇(3)

【中图分类号】 R 556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39-0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之一[1]。南宁市地处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由铁缺乏而引起的贫血发生率较高。根据2002年营养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居民贫血患病率高达17.2%,幼儿的贫血状况更为严重[2]。2006年笔者开展了南宁市幼儿贫血状况与家长铁营养知识认知关系的研究,为今后通过推广铁强化食品来改善幼儿贫血状况提供背景资料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抽取南宁市2所幼儿园共255名2~5岁幼儿(城镇幼儿130名,乡村幼儿125名),开展血红蛋白检测,并按照WHO推荐的贫血诊断标准进行判断。采用自编铁营养KAP问卷对255名幼儿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文化程度、铁营养和贫血的知识、补铁的态度以及铁强化食品的接受程度、实际购买铁强化食品行为及食用习惯等。

2 结果

2.1 幼儿贫血状况 各年龄段幼儿贫血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与乡村幼儿的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幼儿贫血检出率与家长学历的关系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幼儿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4,P=0.019)。见表2。

2.3 铁营养KAP在不同文化程度家长中的比较 结果表明,家长正确的铁营养KAP随所受教育程度递增而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南宁市2~6岁幼儿的贫血患病率为20.0%,城镇与乡村幼儿贫血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重视;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儿贫血发生率有差异,与家长的铁营养知识认知水平有关。

认同因素是障碍判断、行为意向非常重要的因素。南宁市幼儿家长对有关铁营养知识的认知直接影响他们改善日常膳食结构和食用强化食品的态度和购买障碍因素的判断。家长的健康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行为,可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此次调查发现,南宁市幼儿家长对铁营养的知识较薄弱,对于铁缺乏和贫血的危害欠全面的了解。文化程度较低的幼儿家长,其主观意识上对营养与疾病等问题关注不够,多数不知道贫血是由缺铁引起的,而其经济收入往往也偏低,客观因素影响他们对营养和健康的消费和投入,这也是造成其孩子贫血状况更为严重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高学历高收入者有一定的健康理念,重视健康投资,更注重孩子饮食营养搭配,关注体格发育和疾病的关系,主动增加膳食营养消费,因而在客观上降低了孩子贫血发生的风险。由于一般人误以为贫血对生活、工作无大碍,因此对贫血的后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关注孩子贫血的家长,多数也只注重贫血对生理机能的损害,而忽视其对心理及智力的潜在性危害。这一点国内外均有相关的报道[3-5] 。说明对铁缺乏危害的教育宣传工作明显滞后。家长们希望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科学的营养饮食知识和保健防病信息,对来自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劝告表示信任,同时关注来自报纸、电视和电台等大众媒体的健康信息。经了解,多数人赞同通过食用强化食品来改善饮食营养结构,同时也表示今后会关注铁强化食品的质量、效果、价格,认为强化食品的价格较同类其他食品明显偏高,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表示还是愿意尝试。也有人对铁强化食品是否存在潜在危害表示担心。

由于经济的长期落后,广西居民不合理的膳食习惯较多,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较少,加上幼儿多有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造成铁的吸收利用率低,幼儿铁缺乏形势严峻。通过食物铁强化来改善缺铁性贫血是我国现阶段最为经济、易行而有效的途径。国内资料同样证明:经以酱油为载体补充铁营养素后,贵州省妇女、幼儿的血清蛋白水平提高,贫血率明显降低[6-7]。说明应进一步加强营养及防病知识的宣传,引导家长对缺铁性疾病的危害以及补铁的意义的关注,使他们正确、科学地进行膳食搭配,推广铁强化食品[8],从而减缓幼儿贫血的严峻形势,以达到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最终目的。

4 参考文献

[1] EKHARD

Z,JRFILER LJ.现代营养学.闻芝海,陈君石,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7-267.

[2] 唐振柱,陈兴乐,韩彦彬,等.广西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广西预防医学,2005,11(5):257-263.

[3] 陈君石.食物强化在国民营养素质改善中的作用.卫生研究,2003,32(7):1-2.

[4] LOZOFF B. Behavioral alternations in iron deficiency.Adv Pediatr,1988,34:331-359.

[5] 陈仁淳.现代临床营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3-24.

[6] 赵丽云,汪思顺,贾健斌,等.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农村妇女营养状况的影响研究.卫生研究,2003,32(5):459-461.

篇(4)

要将食材的营养发挥到最大,传统烹饪方式必不可少,两者之间具有深厚的渊源,相互促进与发展,既有融合与统一的一面,又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具体的讲,传统烹饪与食物营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传统烹饪食物属性的误读。任何美味健康的饮食都需要健康无害的食材来完成,在我国传统烹饪食谱中有许多珍贵的食材出现,如燕窝、熊掌、穿山甲等等,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是权利的象征,是地位的体现,人人以吃上这样的美食为荣。但是经过近代营养学家的研究,很多传统食材并没有像历史延续下来的观念那样具有大补或者说营养性,有的反而具有传播疾病的可能性。比如,原产于东南亚的燕窝,经现代专家研究,燕窝中燕子口中的细菌通过燕窝作为载体传播给它的最终食用者。还有的如鱼翅盅,经过研究其营养价值也是夸大其词,只是具有人体不易吸收的胶原蛋白。这就需要烹饪者和食用者共同抵制这些华而不实菜品,选用经过营养学家验证过的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替代品,合理饮食。

现代食物卫生与健康饮食的矛盾关系。现代工业大发展不仅造就了众多的工业产品,也造就了众多的食品添加剂和植物动物助长剂,经过工业化学制品的炮制,原有的食物属性也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食材。如传统的豆芽菜和腐竹,都是传统的基础菜,被不良商家改造成了速成豆芽和毒腐竹,还有传统名菜牛百叶也被炮制的雪白透亮,岂不知其具有较大的毒性,食用后会对胃粘膜还有消化肠道造成较大的损害。还有川菜的火锅,最近几年被爆出了使用口水油和地沟油的恶劣事件,这些人为的对食物的破坏,实际上也对传统烹饪的健康饮食卫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传统烹饪技法对食物营养的破坏以及创新烹饪的改良

传统烹饪技法对食物营养的破坏。我国传统的烹饪技法及其丰富,大体有炒、炸、溜、蒸、煮等等,单是炒就有清炒、爆炒、溜炒等传统技法,蒸也有清蒸、粉蒸等制作方法,总之每一种制作方法都可以演变出多种细作技法,但是其中的炸、煎等重油制作方法对食物的营养结构会产生改变,经常使用会造成营养缺乏等不良后果,非常不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的制作理念。再有许多腌制的菜肴也被证实具有致癌物生成的环境,比如松花蛋、腊肉、香肠、等等都会对其食物本身造成营养上的破坏。

篇(5)

中挪宣布最新研究结果

研讨会上,来自世界最大的两个海产品出口国――中国和挪威的专家参与交流了彼此在海产品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上的实践经验,并讨论了如何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中国方面的课题研究负责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老年和临床营养室)教授张坚提到:“目前,中国常见的食谱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即长期摄入大量脂肪,但脂肪中缺少必要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

“和其他食物相比,海产品中含有更多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张教授还提到,“根据我们的研究,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EPA和DHA对心血管系统病变有极大的预防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周食用5次养殖三文鱼,鱼肉摄入量大约为500克,体内脂肪酸的营养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促使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明显减少。也就是说,三文鱼不仅是美食,更是一款有益于心血管健康的食品。”

最新研究结果的积极作用

早在2007年8月,在北京就已开始进行为期8周的心血管健康研究,此项目由挪威研究理事会资助。研究对象为35~70岁且患有轻微心血管疾病的男性,一共分为三组,其中一组每周食用约500克养殖三文鱼,另一组每周食用约500克其他鱼类,而第三组则每周食用约500克畜禽类食物。

研究组的另一个负责人――挪威国家营养和海产品研究所Livar Frøyland教授强调了本次中挪心血管研究结果对中国消费者的积极作用:“此项研究很好地向消费者展示了食用海产品对健康的关系。近期国际关于海产品消费的风险-得益估计也显示海产品是多样、均衡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产品,特别是高脂肪鱼类通常都含有丰富的omega-3极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对脑部组织健康功能的发展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三文鱼也含有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虾青素,对整体健康、皮肤健康和脂肪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非脂肪鱼类可以有效防止II类糖尿病的发展。因此为了保有健康体魄,在膳食中应该保持食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均衡性,如在日常食谱中同时食用高脂肪鱼和非脂肪鱼,即海水鱼和淡水鱼会更有益人体健康。

挪威研究理事会顾问Turid Hiller女士谈到:“此次合作益处颇多,涉及面广泛。食品、健康、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科研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食品对生物和健康方面的影响需要通过研究得到正式的书面记录和证明,消费者也要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而真正的高质量食品需要以环保和基本伦理道德为基础。”挪威研究理事会是挪威国家发展和实施研究策略的官方组织机构,鼓励积极有效的国际间研究合作。

篇(6)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中国食品科技协会营养支持委员会理事,健康教育协会理事,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营养膳食推广工程专家顾问团顾问。

在超市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

“松软得可以弹起来。”

“柔滑得如丝绸一样。”

“无与伦比地松脆。”

消费者为这些诱人的语言所征服,于是欣然购买。其实,食品的美妙口感毫无例外地来自食品添加剂。无论是酸甜的糖果、香浓的零食,还是酥脆的饼干和柔软的蛋糕,都是食品添加剂的杰作。消费者的味蕾,拥抱着浓郁的香精;消费者的眼睛,追随着美丽的色素:消费者的牙齿,欣赏着带来脆爽的起酥油。

也有一些食品如此宣传:

“本品不含防腐剂。”

“本品不含人工色素。”

“本品不含香精。”

消费者心有所动,认为它们更健康,就更高兴地把它们放入购物篮。其实,这些食品不含防腐剂,未必不含抗氧化剂;不含色素,不等于不含防腐剂;不含香精,也不等于不含增稠剂等其他添加剂。

其实,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因为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要想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

为什么超市里的酱牛肉切面是粉红色,你非常喜欢,而且嫌弃家里颜色发褐的牛肉?如果你这样选择,就是引导生产者使用亚硝酸盐发色剂。自己家里的馒头放半天就会变硬发干,而超市的面包几天后还是松软依旧。为什么你专门选那些最松最软的面包,稍微干一点的你都不肯问津呢?

篇(7)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而是能调节人体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国家对保健食品的功能规定有27种,包括: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清咽、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辅助保护辐射危害、减肥、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改善营养性贫血、辅助保护化学性肝损伤、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改善皮肤油分、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通便以及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超过以上范围的宣传都是违法的。

保健食品在增强人体机能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的功效。消费者在使用保健品之前,一定要清楚它的功能和作用机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使用。

在这个全民保健的时代,人人都需要保健食品吗?其实不然。一般以下四类人群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需求进行保健食品的选用,具体为:一是某些疾病患者,可以将保健食品作为辅助治疗,促进病患康复;二是预防保健的人群,这类人群身体状况良好,通过服用一些保健食品起到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三是亚健康人群,这些人群通常因为年老、体弱、失眠、生理性肥胖等原因服用保健食品调节生理功能;四是健康的特殊人群,包括儿童、学生、孕妇、哺乳妇、重体力劳动者、高温辐射等不良环境工作者及运动员等,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生理或物质方面的需求。保健食品的选用需要根据特定人群的需求进行特定的选择,不可随意选用。

消费者在选择保健食品时要做到“五看”:看批号和标记、看成分、看功能、看价格、看信誉,真正购买时还需要多咨询有关方面的专家,亲友的推荐以及店员的介绍也可作为一种参考。总之,在选购保健食品时切不可胡乱选择、盲目购买。

国家批准上市的保健食品外包装左上角上有个像蓝色小草帽的标识,有此标识才算是正规的保健食品。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可以从有无“小蓝帽”来判断该产品是否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

目前,我国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有两种类型:卫食健字和国食健字。2003年以前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卫食健字”,如:卫食健字( 2002)第0498号为原卫生部批准的。2003年以后通过审批的是“国食健字”,即国食健字G(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如:国食健字G20050021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国”代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代表国产,“J”代表进口。进口保健食品的批号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

篇(8)

有关食品酸碱性的文章也不少,再进一步涉及人体酸碱度问题的宣传也不少。“酸性食品不宜多吃”、“酸性食品摄入过多有害健康”、“注意酸碱平衡”之类的观点成为健康关注的热点。这些貌似科学的宣传,往往让普通老百姓感到一头雾水,究竟哪些食品可以确切地属于碱性、哪些食品可以确切地属于酸性?无论酸性食品、碱性食品都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似乎都需要吃。那么,怎样吃、怎样喝才能够做到酸碱平衡?

其实,这酸碱平衡的说法一直受到专家的质疑。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于守洋老师与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孙淑芝老师认为:这种宣传有欺人之嫌,弱碱水和普通水没有本质的区别。

据专家介绍,食品能够分出酸碱性来。怎么分的呢?在食品化学中,把食品燃烧后所余的灰烬进行化学分析,灰烬中含有磷、硫、氯元素较多,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灰烬中含有较多钾、钠、钙、镁元素,溶于水后生成碱性溶液。这就是食品酸碱性由来的根据。一般说来,谷物和动物性食品鱼、肉、蛋大都属于酸性食品;而水果和蔬菜大都属于碱性食品。按照这种分法,平时要少吃酸性食品,多吃碱性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鱼肉蛋奶等酸性食品摄入多了,就喝点弱碱水,这样,难道就有助于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首先,食品灰烬不是食品本身,只是燃烧后剩下的一些氧化物,与食品进入肠道代谢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食品在人体中经过消化吸收以及各种代谢反应,形成各种各样的产物,这些产物既有酸性的也有碱性的,还有一些呈中性的,并不能简单一律地概之以酸性、碱性。

其次,虽然食品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但人体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人体自身能够平衡酸碱度。健康人血液的pH值保持在7.35~7.45之间,一般不会受到摄入食物的影响而改变,机体有充分的能力缓冲生成的酸碱产物,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有些宣传材料上称:谷物、鱼肉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而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病。他们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大最基本的营养要素统统都划归为酸性食品,按照他们的逻辑,都应该少吃或者不吃。那么,缺乏了这三大营养要素是什么后果呢?营养不良,严重的营养不良!最后还可能导致机体脂肪分解,反而会使体内酸性物质增多。

蔬菜和水果确实能够防治那些慢性病的发生,但不是所谓的碱性作用,是因为蔬菜水果产生的能量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等物质,有益于人体的正常代谢。如果按照“酸碱平衡理论”纠正体内的偏酸物质,那么,每天服点小苏打(即碳酸氢钠)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真的这么简单吗?

那么,体质有酸碱之分吗?

对于 “酸性体质”这一说法,许多专家都表示从没有听说过。哈尔滨医大孙淑芝教授告诉笔者:无论中医、西医,都没有酸性体质这种说法。另外,医学上说的这个酸碱度与所谓的酸性体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使是糖尿病患者,只要是接受规范治疗的糖尿病人,体内的pH值不会偏酸性,否则肯定是出现了酮症酸中毒。

所谓的酸性体质乃百病之源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一位长期从事内分泌临床和研究的专家说,从没有听说体质发酸能导致糖尿病,如果按照70%的国人是酸性体质的说法,岂不是绝大多数国人都是糖尿病?还有需要纠正的是,不是酸性体质导致疾病发生,而是某些脏器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或因服用了某些药物等才导致酸中毒。就是说,有病在先,酸性在后;是有病导致体质泛酸,而不是酸性体质导致患病。在医学临床中,像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等,都可以造成酸中毒出现。而这些疾病的诱因,却和酸中毒没有丝毫关系。

前面我们分析过,人的机体具有强大的缓冲体系和调节系统,有能力维持体内酸碱度的平衡,正常人根本不存在酸碱体质问题。

同时,人体不同脏器之间的酸碱度还真存在极大差异,比如胃液呈强酸性,pH值在1.5~2之间;胰液属于强碱性,pH值可达8.8;小肠液也属于强碱性,pH值在7.2~7.8之间。虽然各脏器之间酸碱度差异巨大,但分泌的消化液和食物发生作用以后,酸碱度都会发生一些不同变化,不管其变化如何,进入血液以后,都会被分解成pH值为7.35~7.45的弱碱性,不会也不可能出现什么酸性体质。

篇(9)

此外,有79%的受访者认为“所有人”都有必要了解饮食与健康的知识,41%的人认为“老人、孕妇等有需要的人”应该了解相应的饮食知识,有30%的人认为料理一日三餐的“家庭主妇”应该了解相关知识,有22%的人觉得只有“医生等专业人员”才有必要了解饮食与健康的知识,而没有人选择“谁也没必要了解”(见图2)。其实,正如同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了解饮食健康知识,不仅仅是营养科医生的事,它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遵循的事。

关于了解食品营养知识的途径,有79%的人选择了“电视、广播”和“报纸、杂志”,有36%的人选择了通过“身边的人”介绍,有28%的人通过“网络”了解饮食知识,还有24%的人通过参加“咨询、讲座”等活动收获知识(见图3)。可见,大多数的人还是习惯通过主流媒体来获取饮食健康知识。所以,作为传播饮食健康知识的媒体,我们有责任把更科学、更翔实的健康知识传播给广大读者。

篇(10)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可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

幼儿的身体要健康,膳食营养少不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膳食业发展迅速,各类膳食五花八门,我们的孩子膳食营养健康能否得到保证呢?

一、家庭与幼儿园的膳食营养状况及分析

经调查发现,在家庭中,首先,每一种膳食行为儿童与家长都有相关性。例如在食物的选择上,家长认为哪些食物营养价值高,哪些食物的营养价值低,他们会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灌输给孩子,从而使孩子在食物选择上的差异。

其次是口味问题,每个家庭的口味偏好都不一样。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食物,不大会单独为孩子准备食物。所以在膳食习惯上子女和家长的相似性较高。

最后,人们的膳食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文化、传统、民族、教育等,改变一个人的膳食行为是不容易的,它基本上是一个家庭膳食习惯的改变。经过科学调查,在中国25%—35%的儿童有进食问题。[1]

在我园,我经常看到孩子带着购买的早餐在活动室内吃。经过调查,这样的孩子占20%左右。由此我想到,现在父母由于忙碌,在家中与孩子共进早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在幼儿园的午餐桌上,我经常发现,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萝卜、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带等多被扔在餐盘里,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为严重。问问孩子们为什么不吃,他们回答不喜欢吃。调查发现,现在孩子的偏食率在70%以上,这些偏食孩子喜欢甜食、油炸食品、膨化食品、饮料、肉类加工制品等,不喜欢食用绿叶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萝卜、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带等,坚持喝纯鲜牛奶制品的孩子不多,吃水果和每餐吃蔬菜的幼儿也相对较少。[2]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1.家长的膳食营养健康观念存在问题

一些家庭的营养健康观念不够,在家怎么方便怎么弄,一日三餐普遍存在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富”的现象;由于营养知识缺乏,一味给孩子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孩子们偏食症、嗜食症、肥胖症、性早熟等现象越来越普遍。

2.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膳食营养观念存在一定问题

据调查,幼儿园虽配备了保健老师,但只是简单编制食谱。即使有食谱,厨师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不能共同了解科学膳食的重要性,不能让膳食营养食谱广泛使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从幼儿园到家庭对膳食营养健康的认识是非常不够的。身体健康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不仅要让孩子积极锻炼身体,而且要普及儿童营养健康知识。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开设营养健康课程,对幼儿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策略

1.合理的膳食计划

无论是幼儿园保健老师还是家长,都有必要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制订好合理的膳食计划。

祖国医学典籍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精辟阐述了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在人体中的功效。从营养成分吸收的角度来看,营养成分的吸收与食物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有关。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宝塔[3]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参考此模式,我们根据幼儿的身体消化吸收特点,就可以为幼儿制订丰富、合理的膳食计划。此外,膳食应随季节有所变化,冬季适当增加脂肪的量,提供较多的热能;夏季多选用清淡的食物。在烹调方法上注意幼儿消化能力和进食心理,在色、形、味诸方面下工夫,以激发孩子的食欲,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食欲、使营养成分相互影响,提高营养价值,而且能保证营养平衡。[3]

2.科学的膳食制度

为了使幼儿每天摄取足够的营养素,我们还要根据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包括进餐时间、次数,以及各餐热量分配,等等。每日为幼儿安排三餐及上午、下午各一次点心,每餐间隔约4小时,各餐热量分配为早餐25%—30%,上午点心10%、午餐:35%—40%,下午点心:10%,晚餐:25%—30%。[4]日托制的幼儿园无法分配早餐和晚餐,但一定要做好家长宣传工作。

早餐与上午点心:供应丰盛,包括粗粮、牛奶、豆浆或鸡蛋、胡萝卜等,可见,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已经关注到了幼儿的早餐营养健康。

上午水果:经过多方考证,我们建议把水果安排在上午两个活动之间。因为我国传统膳食习惯上一般不在早晨吃水果,整个早晨的维生素摄入量是不够的,因此在上午两个活动之间吃点水果更有利于营养的消化吸收。

午餐:午餐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保证有充足量的肉、蛋及豆类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及矿物质,还含有较高的能量;还要保证有充足的蔬菜,这可以使幼儿获取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水及纤维素。我园非常重视幼儿的午餐,一直坚持两菜一汤,保证了幼儿的营养需求。

晚餐:因为晚饭后活动时间短,活动量又较小(尤其是冬天),所以,建议晚餐不应过于丰盛,以避免热量在体内积累,造成肥胖。[4]

幼儿的肠胃娇嫩,要少吃多餐。合理的膳食制度有利于幼儿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利用,也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使孩子身体舒适,获得进餐的快乐。

3.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饮食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少吃零食,饭前、饭后不做剧烈活动,不吃汤泡饭,进餐时保持安静,以及其他膳食卫生习惯。

偏食是孩子缺乏营养的主要原因,所以,预防和纠正偏食是非常必要的。孩子的偏食大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家长偏食,膳食过于单调;或家长常常问孩子喜欢吃什么,从而为孩子的偏食创造了条件。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则体内易缺乏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还有的孩子不爱吃肉、蛋,长此以往则体内易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等,势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那么如何纠正偏食呢?①把喜欢吃的食物与不喜欢吃的食物结合在一起;②在孩子饥饿且心情愉快给其不喜欢吃的食物;③给孩子讲解一些营养知识或让孩子同大人一起做饭,等等。

膳食定时定量是保证幼儿摄取足够营养成分的前提。因此,我们不仅固定时间用餐,而且在指导幼儿用餐时注意控制幼儿的饭量,食量偏少者鼓励多吃一些,食量偏大者少吃一些。

为了保证食物的充分消化,我们还教育孩子吃饭时细嚼慢咽:“食物放在嘴里咀嚼10次后咽下去。”细嚼慢咽能减少饭量,促进牙齿的运动、唾液腺的消化功能,还能预防和治疗肥胖症,消除紧张情绪,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4.温馨的饮食环境

为了增强幼儿的食欲和促进营养成分的消化与吸收,我们还创造条件使幼儿心情愉快、安静进餐。如,我们在进餐场所墙面贴一些水果、蔬菜的图画,进餐时播放一些轻音乐,等等,努力创建优雅的环境使孩子心情愉快,增强胃肠的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要求教师在孩子进餐前后及过程中不训斥、责骂或惩罚孩子,以保证孩子愉快地进餐。

日本“国民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和父母一起进餐者食欲好的占17.7%,独自进餐则为13.4%,且独自进餐的孩子大多只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会造成体内营养缺乏的比例增高。可见与父母一同愉快地进餐,好处多多,孩子会吃得格外香。我们建议家长营造温馨的用餐氛围,和孩子一起进餐。

总之,给幼儿合理的膳食营养,是使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而提倡均衡膳食,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膳食习惯,创建良好的膳食环境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我们都该懂得,幼儿营养,贵在合理。

三、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途径

如何有效地实施营养健康教育呢?我觉得可以通过三条途径进行。

1.开展丰富多彩的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行为习惯;

3.家园共育。

三者同时进行,可使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卓有成效。

对幼儿进行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时,首先要传授健康知识,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会健康,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其次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意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使行为产生动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再次要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生活。最后要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引导幼儿通过系统的训练促进其跳跃能力、奔跑能力、协调能力、投掷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及每个人的一生的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因此,向幼儿进行膳食营养知识教育,不是可有可无之事,而是势在必行的。营养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从三方面进行:(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活动。(2)选择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活动。(3)选择的活动能促进各领域之间的融合。

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了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健康主题活动。例如根据小班幼儿对水果的喜爱,开展《酸酸甜甜的水果》这种形象又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5]。根据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开展主题活动“黄豆的一家”,引导幼儿认识黄豆及各种各样的豆制品,知道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与家长们共同收集豆类和豆制品,从多方面了解豆类含有的营养,知道多吃豆制品对身体有哪些好处。引导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引起幼儿发现黄豆加工后的变化的兴趣,引导幼儿喜欢吃豆制品。还引导幼儿种植豆类,观察记录其生长的变化,让幼儿在种植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培养责任心。根据大班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日益增长的求知欲等年龄特点,我们开展“奇特的餐具”等集知识味性为一体的健康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本国及其他国家餐具的异同,学会正确使用刀叉。了解筷子的由来、使用过程中的禁忌,以及亚洲各国筷子制作材料的异同,开阔幼儿的眼界,并引导幼儿进一步懂得如何正确使用餐具。

其次,我们选择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活动。如在中班“蔬菜王国”中,我们选择了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健康营养教育活动“蔬菜拼盘”“采摘黄瓜和豇豆”“豇豆、四季豆和刀豆”,让幼儿在操作、分辨、比较中增长知识,了解不同蔬菜所含营养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受到活动的快乐。又如在大班“膳食文化”中,我们设计“好吃的西餐”这样一个情境性的活动,把教室布置成西餐厅,幼儿穿上正式的服装,并请两名老师客串服务员,幼儿在身临其境中学会了正确使用刀叉的方法,了解了餐具摆放所包含的意义,并了解了西餐的基本礼仪。可见选择幼儿能够参与操作的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自然、社区,激发幼儿对食材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了解和认识食物的名称、形状、颜色、性质和分类,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一方式也非常有效。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食物产生广泛兴趣,了解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懂得如何选择食物,初步形成符合营养准则、健康准则的习惯。在营养教育活动中,他们能体验,感知食物的特性,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丰富生活经验,促进全面发展。

在平时实施的综合活动教材中,我们经常遇到与营养健康有关的活动。而对于自己的身体,幼儿一直充满认识的兴趣,他们常常会问:人为什么会呼吸呢?肚子饿了为什么会咕咕叫呢?食物到哪里去了呢?因势利导的营养健康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奇妙的身体》里,我们引导孩子认识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让幼儿了解消化系统的功能,并懂得吃营养健康的食物的对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们认识人体的呼吸系统和骨骼,了解人体器官的重要性,学会保护自己身体器官的方法[5]。我们还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对孩子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例如我们设计了大班的健康活动“健康郊游餐”中,孩子们通过了解膳食宝塔中的分类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初步了解了哪些食物应多吃、哪些食物应少吃,初步会为自己设计郊游营养食谱。又如健康活动“丰盛的早餐”中,孩子们通过认识膳食宝塔,了解早餐的重要性后,自己选配了营养早餐,开展了自助早餐活动。我们还开展《食物保质期》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寻找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了解食品的保质期及它的作用,知道应该在保质期内食用食品,激发幼儿的食品卫生意识。

在教学活动的选择过程中,我们还注意掌握好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健康教育活动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它包括幼儿认知的学习、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等多领域之间的融合。如“蔬菜王国”是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语言教育的融合;“黄豆的一家”是语言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融合;“小小自助餐”是健康教育、社会教育的融合……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营养健康知识,逐渐建立起营养健康意识,各项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最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不仅注重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不挑食、喜欢吃各种食物,还注重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如饭前便后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多喝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并懂得爱护眼睛的基本常识;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等等。这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的基础工作。

对幼儿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仅仅依赖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必须让家长们共同行动起来。首先,我们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健康营养知识,丰富家长的膳食文化知识和指导家长的膳食行为,让家长影响幼儿。其次,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充分展示营养健康课程,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健康课程,懂得该如何与幼儿园进行配合,如何对幼儿进行引导。最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将家长请到课堂上,让家长给幼儿进行活动演示,如在大班“春天”主题中的活动“美味的野菜”,大班家长为孩子们讲解菜肴制作需要的材料,制作的程序,并现场演示制作过程,做各种各样美味的野菜制品,请大家品尝。做好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开展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能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正是有了以上对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我们觉得提高新一代孩子的综合素质可以从膳食营养健康教育上抓起,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构建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基本体系,以促进幼儿身心素质获得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琼,徐秀.儿童进食的行为问题评估和干预策略.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1):22-25.

[2]马冠生,葛可佑.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行为:零食.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1):32-44.

[3]国家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试用教程.公共营养师培训教材,2009.

篇(11)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正式拉开了农业革命的序幕。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发展农业的新模式,如替代农业、低投入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于是相应地出现了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等名称。世界各国的称谓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即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限制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的使用,而尽量以高新生物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生产加工无污染、无公害食品,以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

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并成为食品消费领域新热点。发达国家市场调查表明,美国5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无污染的果蔬,即使付出较高的价格;英国有66%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付高价购买无污染的果蔬食品。由于市场需求强劲,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极大地影响了政府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20世纪90年代绿色食品的发展已形成三点共识:一是绿色食品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因而广泛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发展显示出稳步上升的广阔前景;二是绿色食品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三是绿色食品成本低、价格高、效益好,因而市场供给量迅速增加。尽管目前绿色食品生产量和消费量还小,但不久的将来规模必将迅速扩大,将人类食品消费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绿色食品的定义和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其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国际上与我国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绿色食品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称为“绿色食品工程”,其注重生产基地、环境、食品检验、市场运行和科研教育等各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联系。绿色食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标准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国家对各项标准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在参照国外绿色食品标准的基础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结合国情将绿色食品分为AA级绿色食品及A级绿色食品两类。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我国以往制定的食品标准根本区别在于:绿色食品生产以高新科技为手段,以净化环境为基础,培育高产、优质、无病虫害的动植物品种,对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行全过程无污染质量控制。这样既保证了食品产量又保证了食品不受污染,可以有效改善公众的营养水平,促进人类的健康。

严密的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组成了严密的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是参照国家、部门、行业有关标准并综合各部门、各学科专家的意见而制定的,普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部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标准直接接轨。从综合质量标准来看,绿色食品整体质量代表了我国食品质量的最高水平,绿色食品产品包装标准对包装材料的选择设计等方面,均有明确和规范的要求。

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绿色食品的生产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以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的核心是将中国传统农业的优秀农艺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具体的生产和加工操作规程,指导、推广到每个农户和企业,落实到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改变以最终产品的检验结果为评定产品质量优劣的传统观念。这是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新质量观。

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是全世界通用的区别不同产品特点或产地的手段,如国际羊毛局的“纯羊毛”标志、我国的“真皮”标志等。我国绿色食品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行规范的标志管理,即通过对合乎特定标准的产品发放特定标志用以证明产品的特定身份以及与一般同类产品的区别。绿色标志作为质量认证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注册,将质量认证和商标管理紧密结合,使绿色食品认定既具备产品质量认证的严格性和权威性,又具备了商标使用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