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时代的利弊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5 14:39: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时代的利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网络时代的利弊

篇(1)

结论三 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权衡,教师乐观,家长保守

结论四 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结论五 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结论六 建设德育网站和班级QQ群等成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结论七 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结论八 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为了解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创新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通过“重庆德育网”对重庆城乡23所中小学校(包括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①

本次调查共回收学生问卷4864份,其中有效问卷3917份,有效问卷率为80.53%;教师问卷1079份,其中有效问卷927份,有效问卷率为85.91%;家长问卷208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5份,有效问卷率为93.75%。

一、调查结果

(一)学生的生活与网络联系紧密

1.多数学生离不开网络,农村学生较多使用手机上网

调查显示,学生家庭能上网的占90.74%,其中农村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69.08%,城市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93.31%。70.4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能离开网络,其中农村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67.41%,而城市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70.89 %。

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上网,应用网络更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在被调查者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9.48%,偶尔使用的占38.75%。在农村学生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44.32%,偶尔使用的占25.51%;在城市学生中,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5.53%,偶尔使用的占35.26%。

2.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能自主控制上网时间

调查显示,能自主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占75.82%,在他人提醒下能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占21.01%,而无法控制上网时间的学生只占3.17%。79.91%的学生表示会遵循学校教导的上网方法和道德观念上网。

3.QQ、MSN成为师生交流的首选工具

如图1所示,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方式由多到少依次是, 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43.20%),面对面的交流(20.37%),打电话(18.99%),信件、周记(8.27%),电子邮件(6.89%),通过班干部传达(2.27%)。

调查表明,50.80%学生觉得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谈交流和现实交流相比更加自由而无所顾忌。18.08%的学生担心老师隐藏身份在网上,不敢乱说。31.12%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如平时当面交流真实自然。

(二)规范的网络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1.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权衡,教师乐观,家长保守

在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利大于弊的学生占52.21%,教师占75.30%,家长占44.76%。对于学生上网,多数教师持积极乐观态度,肯定网络的价值;家长多持消极悲观态度,趋于保守。

2.规范网络安全的意识较强,但认为效果比较有限

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措施,老师、家长、学生觉得很有必要、效果很不错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56%、50.95%、63.03%,认为应该规范、但效果不明显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5.95%、44.65%、25.79%(见图2)。89.21%的老师、84.71%的家长、83.25%的学生表示,如果遇到不良信息网站,会向公安机关(网监处)举报。79.50%的老师、73.3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电脑上安装“绿坝”等软件。

3.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如图3显示,被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各不相同,但是以学习、娱乐和交流为主。

(三)中小学校积极利用网络推动德育方式创新

1.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调查显示,92.60%的学生、96.76%的教师、94.02%的家长证实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普遍使用网络,网络正在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2.建设德育网站、班级QQ群等成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对学生的调查显示,59.77%的班级开设了班级QQ群;55.27%的学校开设了德育网站;33.60%的班级开建了班级博客、主页等;26.50%的学校运用网络开展过主题班团队会等活动。(见表1)

3.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对学校网络育德手段成效认可度进行的调查显示:对德育网站认可度最高,其次是班级QQ群,再其次是通过网络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在德育有效性方面,认为德育网站为最有效的学生占26.96%、教师占25.89%;认为班级QQ群最有效的学生占23.95%、教师占12.73%;认为主题班会活动最有效的学生占7.97%、教师占14.02%。(见表2)

4.网络成为德育交流新渠道

调查显示,87.49%的教师查看过学生的博客空间和留言板,88.56%的教师使用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干预,88.02%的教师曾经使用网络与学生家长交流互动。登陆过本校德育网站的教师达86.41%,向学生推荐过有益网站的教师占81.34%,通过互联网获取德育资源的教师占60.84%。

75.19%的家长知道孩子的QQ号码,60.51%的家长进过孩子QQ空间或博客,82.35%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网络指导,53.25%的家长曾经利用网络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46.19%的家长通过网络与孩子谈过心。

(四)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亟需创新

1.创新德育,学生、家长意愿强烈

调查显示,身处网络时代,学生强烈希望教师能给予他们网络安全方面的指导,家长呼吁老师、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予以及时引导。26.85%的家长强烈希望学校为家长提供网络德育的培训,近六成的家长(59.28%)愿意参与网络德育培训。(见图4)

2.借力网络,创新德育,广受支持

如图5所示,对于学校借助网络创新德育,85.50%的学生表示支持;84.04%的教师认为可行;93.5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帮助;95.29%的家长愿意通过校园网与老师交流;80.67%的学生认为学校建立“家校通”等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82.9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分别有60.43%的学生、80.91%的教师认为,校园网要求学生实名上网对规范学生上网行为有效。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小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关系密切,让人欢喜让人忧

调查结果表明,身处网络时代,海量信息、快捷沟通使得学生很容易迷恋网络,网络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自己学习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网络的熟悉亲近程度大大超过成年人。借助手机,学生上网更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出人意料的是,约五成学生经常或偶尔使用手机上网,在农村学生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甚至高出城市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学生具有更多、更便捷的上网条件,使用手机上网者自然相对较少;而农村学生既无法拒绝网络的强大吸引力,上网条件又相对欠缺,于是更多地使用手机上网。

网络的普及和手机上网无疑增加了学校对网络“防、控、查、堵、罚”的管理难度。一方面,网络确实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生活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的认知,更贴近时代和生活,这是传统学校德育难以做到的。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会削弱、降解学校德育的成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挑战,也容易让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给未成年人的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潜在风险。网络这把“双刃剑”令教师和家长喜忧参半。

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学生上网的动机和行为是理性的,且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网络上,他们的主要交流对象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主要的活动是学习、娱乐和交流。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信任他们。

(二)网络时代,教师多宽容,家长多担忧,德育需创新

网络对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由于媒体对网络负面事件报道较多,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有一种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导致许多老师、家长“谈网色变”,采取简单否定或一味禁止的做法。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态度认识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对于网络和学生上网,相对而言,教师比家长表现出更大的包容和接纳。

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时代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认识更清醒,对网络的利弊及其教育对策有识有法。而家长的消极、悲观和保守态度,则反映了家长面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网络陷阱和网络成瘾的恐慌、无助与戒备,反映了家长对网络影响孩子学业成绩及身心健康的担忧和焦虑。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他们总体都期望中小学校拓展德育的空间,创新德育的形式。

(三)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不少中小学校尝试以网育德,借用网络手段创新德育。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已经运用多种网络形式创新德育工作,如开设德育网站、开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主题班团队活动、开通班级QQ群等。但是,一些尝试和形式实效性不足、效果有限,例如:经常登录学校德育网站的教师和学生都较少,网络的育德功能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掘。德育创新还需要在深度、广度、有效性上下大功夫。

网络育德有效性不高,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可能在于教师的能力素质不足。在网络时代,通常学生应用网络非常熟练,而德育的实施者――德育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等的网络素养与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不能熟练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活动。这一方面,在于部分教师缺少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德育工作受传统思维定势和方法手段的束缚,创新乏力。此外,中小学德育的创新还往往局限于部分人、部分领域、部分内容和个别形式上,还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环境和各方面的协调。

(四)德育创新基础好,网络潜力待挖掘

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手段,为中小学德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调查表明,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于网络时代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具有强烈的共识和迫切的需要。中小学德育创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学生们要求创新德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学校用网络方式开展德育活动普遍支持,他们希望家长、老师能够放下架子,深入网络,与他们进行平等、贴心的交流,在网络这种更加自由、平等、快捷、灵活的平台上解决自己心灵的困惑。教师们对于网络时代下的德育创新也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对教师,家长们更愿意与学校建立完善、成熟的网络交流平台。这些都是德育创新良好的基础。

网络世界蕴藏的丰富资源、众多功能、广阔空间已广为人们认同,而如何扬网络之所长,避网络之所短,充分挖掘网络的育德功能与潜力,则是德育创新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四、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思想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以及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态。在努力规避网络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应以接纳、宽容、积极的心态迎接网络带来的挑战,大胆改革传统德育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努力构建起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尊重人的主体性与个性,满足人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认同学生多元化的思想倾向,积极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让学生在道德体验中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快乐与幸福。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1.加大管理制度和防范机制的建设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要把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作为学校网络德育的基础工作。要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完善各种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确保学生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

2.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强化时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不仅要努力增强自己的网络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网络工具,还要认真研究网络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德育合力。网络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德育途径,进而形成一种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身心成长,协同实施德育目标的社会文化。要深入研究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生存方式;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德育课程的建设研究,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机制的研究;要理性思考传统德育模式与方法如何变革和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要建立常态网络德育研究机制,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现代化的育人工具,形成全方位、科学规范的新型育人文化。

(三)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网络无障碍沟通、海量资源、情景虚拟等特点,建议:

1.运用网络,搭建无障碍心灵沟通平台,开展分层次、分对象、分主题的多元立体沟通与交流。可以采用各种青少年喜爱的的交流方式吸纳青少年参与。如网络专题留言栏、专题咨询信箱、专题电子刊物、主页、博客、班级QQ群、家长QQ群、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学生社团活动、网上家访、网上帮扶等。这些形式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呈现出很大的发展空间。

2.利用网络建立育人信息资源库,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主育人空间。网络丰富、扩大了传统德育不具备的内容、渠道和手段。学校和教师,应向学生广泛推荐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主学习的优秀网站,建立并丰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题网络教育资源库,开展“网上大讲堂”、网上家庭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库信息容量大、超时空、流通速度快等特点,拓展、延伸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篇(2)

在眉睫。

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是主阵地。面对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学校应如何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综合素质,能够运用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当然,教师除了具有熟练驾驭网络的技术之外,自身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辩证对待网络的能力,能够认清网络的利弊。

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

要改变以往过于追求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做法。信息高速度发展的今天,更要始终坚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始终加强对青少年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要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当然,要想让这一目标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思想信念,就要改变教师的强势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达到育人、感人、化人的目标,增强学生自觉抵御网络污染的能力。

三、开设网络基础知识教学,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

信息时代,对青少年避而不谈网络,不让其接触网络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接纳网络,不能因为它存在负面效应就因噎废食。为此,各中小学都应积极开设网络基本知识课、网络教育课,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网络,懂得网络,正确区分利弊,学会做网络的主人。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尽量让学生少去网吧(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明文规定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据实际情况来看,大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网吧反而是未成年人是主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电子阅览室,学校可以通过在电脑上安装“绿色”软件,过滤垃圾信息、网站等,避免学生因误点、好奇而受到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样,既满足学生对网络的需要,也能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四、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

篇(3)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看到网络时代给学生带来的快捷、便利和广阔的知识领域,同时也应该高度注意网络弊端给学生思想、行为带来的冲击。要善于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借助网络手段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有针对性地通过网上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一、新时期网络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一)网络的覆盖面广

网络的覆盖,让全球使用网络的人都有可能在同一时间交流、视频、商讨事件,也有可能出现一个问题得到全使用网络人的关注、呼应和跟踪。当今随处可见宽带,wifi,形象地说,如果一台电脑没有网络,那这台电脑就如同社会中的一个无法跟外界交流的人。学生生活、学习都离不开网络,手机、电脑随时可以网络连接。网络以其特有的时效性和传递功能,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处,所以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我们要直视网络时代的变化,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善于运用网络优势。

(二)网络吸引力强

网络信息量大,能无休止地满足人们的各种好奇心,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强、分辨能力差,对网络里的大千世界都想探寻,都想尝试,有很多学生都在网络世界中沉迷。据有“网瘾”的学生讲述,他们“网游、聊天”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通常都是孤军奋战,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团队合作达到成功的目的,这种诱惑往往是很难抵挡的。所以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非常清楚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三)影响力大

在网络这种公开、透明化的特征之下,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也是引人深思的。近期出现了多起制造虚假网络信息,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再者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监管目前还不明朗,一些不实的报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如“2013年夏天某高校安装空调一事”,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之下,引起了各间高校的强烈反应。部分不理智的学生还跟风造势,利用网络晒各种减温消暑的方法,侧面调侃学校无空调的现状,进而抨击学校的条件差,丝毫没有想到就读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而不是学会享受。这样的网络影响力,如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在应对时没有采取得当的处理方式,很可能造成另外一番激战,甚至有可能被抬上网络,令到处境尴尬。

二、网络环境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的利弊影响

经过问卷调查,共有1790名学生接受问卷调查,其中近乎100%学生会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购物、人际交流、扩展知识、搜索资料、网络游戏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网络中形形的网络咨询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这对涉世未深的学生学会辩证信息真实性,考虑问题的角度有着严峻的考验。

(一)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信息的开放性,给与学生很多的思想冲击,在思想冲击后明白道理,反思自我,可以让学生得到提升。然而,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有时会得到质疑,学生的判断力、鉴别力不够,错误、不良的网络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环境中,学生在不成熟的思想引导下,容易跟风去跟帖部分信息,扩大事件的反面影响力,甚至是夹杂情绪在内的转发、宣传和跟帖,容易导致校园事件引向另一个极端。严重的后果,甚至会毁掉学生的前程。

(二)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

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含量和双向互动的特点,赢得了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青睐,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的育人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网络课堂也逐渐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部分课程由原来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入精彩的网络课堂教学,这样使得学习的时间更加自由、效率更加高。网络课程也将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出现,给与学生非常多的途径、方式,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为自己充电、进行自我提升。

(三)对大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网络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面交流,很多学生宁愿选择网络交流,也不愿意找人说话,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于网络语言交流,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容易造成学生自我封闭、心理孤僻,与他人面对面交流时感到紧张、不知所措,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际关系。现阶段,90后的学生张扬个性,但同时,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却在逐步的丧失。

三、正视网络时代的变迁,采取新方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在这样的网络新时代中,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正视网络时代的变迁,不要将网络看作是一张触不得的网,要学会在这张网中行走自如,不能只信奉说教形式来管理、教育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拉近距离,了解学生所了解的,知道学生知道的,探索学生正研究的事物,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管理者的水平。

(一)建立正面的德育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

要充分发挥好学校的网络资源,学校网页、团委、学生会或者各学生社团这些学生经常浏览的网页,传播校园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校园丰富的文化生活。倡导正面、阳光的大学生活,也要在网络中进行引导,设置专栏对社会热点进行正确评论,对虚假信息进行抨击,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对校园网站的喜爱度和关注度,在学生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才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可以开辟互动的渠道,让学生有话有地方说,有诉求有地方倾诉,让他们能在网络中充分反映,并得到解答,这样才能更好程度控制学生校园集体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网络管理的方式,拉近师生双方距离

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随着时代更新自己的管理方式。在网络高度普及,学生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的时候,我们也要掌握好各种网络工具,如微博、微信和QQ群等。学会使用微博博览微博新事件,学会使用网络用语,与学生拉近关系,要通过精彩的微博博得学生关注,进而从各种微博中进行引导和教育,不能刻板使用文书写作方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厌倦而不愿关注,从而失去网络管理的作用。很多时候学生不愿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内心境界,而是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去诉说和发泄。所以,学生管理者应抓住网络工具的作用,从细微之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好重点学生的工作。

(三)延伸网络的服务功能, 满足学生所需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学生的所有信息资源整合,设置为学生的个人档案,包括成绩、奖惩情况、个人课程表等,方便管理者对学生在校表现的跟进记录,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时的查看,这样既利用了网络的优势,满足了学生对自己在校情况的全面了解,也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可以开辟网络心理咨询,设置网络聊天或网络预约等形式,让学生能在遇上心理问题或者心情低落的时候找到倾诉,找到帮他们开解的导师。对于学生生活方面,可以设置网络维修系统,对宿舍的生活硬件设施等进行维修,预约时间等,这样方便学生生活,处理起来效率也高。

在网络盛行这一新时代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就要与时俱进,要抓准网络时代的“快、准”,正视网络时代给与学生管理带来的优势,提高管理者的网络管理能力,正确指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做好网络服务工作,以生为本,才能高质高效做好高职院校安全稳定工作,培养心理健康、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生,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开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晓波.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冬之卷第29卷第13期.

[2] 董英俊.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l0月第27卷第10期.

篇(4)

随着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整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深刻又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伴随着这一文化的迅猛发展,其给学生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心理与伦理问题亦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势必会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和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动摇大学德育的基础。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网络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使在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方面产生了多样性。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网络文化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等都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来说,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1.网络对高校德育主体――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平等性,对教育者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上,教师具有崇高的地位。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信息的拥有者,是谓“学高为师”,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更加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发展。然而,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了“第三者――网络”,教育者信息优势部分地丧失了。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面临信息劣势的境地。由于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不同的观点更多,容易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理解信息的多维化,二是理解信息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到一起,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这样,许多大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灌输,而且要求进行双方对话,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高校德育工作方法受到的挑战。

首先,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受到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其次,教育者精心准备的教育内容,一次只能对一定的教育对象发挥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持续发挥效果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网络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主要的方式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一切先进手段,向大学生提供信息,并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选择有效信息。同时,将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化,在计算机网络中,为思想教育所使用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方法附上现代科技的外衣,这就对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方式形成了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策略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具有新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1.采取新方法,做到德育与网络教育相统一。

开展丰富的网上德育活动,全方面进行道德教育:

(1)建立德育阵地

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立场、观点的德育专题网站,在网上充分展现的科学理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科学、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依托其他网站,进行性的德育渗透。

(2)可以开办论坛,制作电子刊物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聊天,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闲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讲道理;进行“网上”辩论,真理越辩越明。辩论的方法从表面看是一对一,实际上许多“观辩”者也是受教育者或是受影响者,不排除有时“观辩”者的思想观念转变更快更彻底。

2.建立一支网络德育工作团队。

加强高校德育进网络工作,关键是队伍。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掌握网络技术,能在网上进行德育工作的队伍。他们除了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外,其自身应有良好的心境及情绪调控能力,还应该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咨询技术,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大学生是与网络接触最紧密的群体,大学生通过网络走向世界、走向社会,网络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重要方面,这给高校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科学对于人类的利弊,根本上是一个人们如何利用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创新,关键就是学习和应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

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师生思想感情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以创新的姿态面对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探索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成效。实现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对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福斌,李冰.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62.

[2]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1.

[3]田延光.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式的创新[M].赣南师范学院.

[4]田秀云,李朝辉.师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高校理论战线,2004,(4).

篇(5)

    在国际互联网环境下,应用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对全世 界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方面影响最大的科技发展因素,它在法律领域的影响又突出地表现在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上。新技术曾导致知识产权法的产生,知识产权法又不断地促进新技术的开发,技术层面的巨变必然导致法律层面的相应变化,正确地回答和解决新技术的应用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的新要求是知识产权法促进新技术的发展的必要前提。薛虹博士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紧密结合网络技术进行法律分析,明确针对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带来的新的问题与挑战,从版权、商标和反不正当竞争、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几个方面对网络 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全景式的系统论述和综合分析,其选题不拘一格,体系结构合理,内容取舍得当。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概括技巧,独具慧眼,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与网络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并提炼出了该领域理论和实务的真正之所需,然后又旁征博引极富针对性的将该问题一一加以解决,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网络技术与法律问题的对接,有效地改变了先前的理论研究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某些问题上的相对不足,使国内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实现了“没有时差的链接”,也从一定程度上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法律障碍。

    二、独具前瞻性:现实和理性的超越

    网络中的法律问题本身就是科技与法的交叉点中的绝对前沿,作者本着积极、求实、勇于创新,敢于上进的严谨而真诚的治学态度立足于国内现实,在借鉴国际国内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敢于超越现实,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作了诸多独创性的探索,其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十分明显,意义十分重大。在书中,作者分别对网络时代版权的权利发展及限制、版权侵权责任及其法律救济的变化和完善、域名权、数字化权、网络合同等当时国内研究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的前沿问题逐一加以分析和阐释,并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理论的研究必须适当的超越现实,并最终针对现实体现到制度的设计上才更具有价值,更能被接受和认同,薛博士十分敏锐认识到了这一点。该书中,她在对相关前沿问题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实务操作做了广泛的深入探究之后,又不失时机的针对在该问题上我国的立法司法上存在的不足加以剖析,针对该不足及时提出完 善的意见和方案。当然,虽然作者当时也未必能够保证自己提出的方案就一定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案,且这些方案本身的科学性也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其严谨客观果敢的治学态度着实令人钦佩,并且两年来的立法司法实践也已经证明了其诸多设想的合理性与先进性。例如知识产权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救济方式是一个实用性很强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领域,本书则结合具体案例,并参照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议及科技法研究较为发达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各类救济方式的利弊得失及我国当时的立法司法现状进行了全面归纳和深入剖析,然后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方案,该方案的相当部分如关于网络侵权的损害赔偿已经得到了随后的立法司法实践的认可。

    三、较强实用性: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诚如歌德所言: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无须赘言,理论著作的生命就在于她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无视实践而故作深沉的闭门造车式的理论著述就好比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看似很美,却往往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相反,缺乏理论支撑的就事论事的浮光掠影般的纯实例检讨又难免有几分浅薄,难以发人深思,使人信服。因此,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一直是法学研究的至高追求。薛虹博士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一书在理论和实践交融方面真可谓是又一完美的尝试。该书以知识产权传统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后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新问题,融入大量的国际国内经典案例,采取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在阐述每一个理论问题的同时都不失时机的辅之以案例,将枯燥深奥的理论用精彩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加以表达,以案说法,以法诠释案例,案中有法,法案交融,其趣味性和可读性倍增。本书作者在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所选案例的代表性、时效性、启发性和说服力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如本书列举的“谢德兰时报案”、“全部新闻案”、“售票人公司案”、江民公司杀毒软件“KV300”的加密措施保护纠纷、瑞得(集团)公司诉宜宾市翠屏区东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版权侵权纠纷、香港某公司在美国NSI抢注“同仁堂”、“长虹”、“五粮液”等知名品牌纠纷等案件在国际国内均是涉及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颇具影响力的大案名案。对这些大案要案的深入透彻的剖析和系统详尽的论述,其典型、性启发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言自明。正是基于较好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和统一,本书一出版就在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实务操作的规范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一点已经在随后制定或修改的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具体规定中得到了体现。

    四、方法科学性:本土和国际的交融

    本书作者密切跟踪国际立法和科研的最新成果,借助国外一手资料,采用比较研究综合分析方法,理论结合实践,充分借鉴和吸收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先进立法司法经验中的合理内核,借助循序渐进的阐述方式,由技术过渡到法律,由国外立法司法到国内现状,从法律现象到法理分析,从法理分析又到立法选择,最后再由立法选择回到技术现实,在逻辑上构成了完整的闭合体,论证较为严密和周全。例如在研究网络传播权时,作者直接利用国外的原始资料,归纳了世界上赋予版权及邻接权人网络传播权的三种立法模式,即隐含式、重组式和新增式,并分别以这三类模式的最典型代表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欧盟为例,对它们各自的立法背景、立法目的及法律实施效果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分析了其利弊得失,为后面分析中国的立法选择作了充分的准备。极其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不唯书、不唯贤,不迷信国外的 “先进经验”,勇于将国外法律资源与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敢于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关于网络立法的新观点和建议。例如,作者在分析复制权的范围时,提出我国应当采纳一种广义的复制权,将所有长久的和暂时的、当地的和远程的、在线的和离线的所有复制都包括在内,再辅之以适当的权利限制,让古老的复制权顺应数字环境,顺应网络时代。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79-0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全面覆盖,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就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重新明确的管理定位。

一、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的双重影响

网络使用的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气息,但也挑战了传统的教育方法。环境因素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各要素功能的发挥。当前,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也产生了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网络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也破鞋的需要尽快掌握以及使用新型的网络技术,这样不仅节省了有用的时间,而且也能够高效率、更精确的传递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第二,网络也为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海量的信息有时候让人难以分辨真假。而思想教育主要面对的是高等教育,尤其是刚走进大学的新生,对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时候往往分不清楚消息的利弊,网络是个随意又方便的平台,在这样的环境里难保不会受到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冲击,这样就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产生了一一定的麻烦。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的优势与缺陷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的优势

1.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统一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使得各个阶层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及定位是值得称赞以及发扬的。

2.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具有明确的权威性。一个有威信的管理者在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样就不会造成群龙无首的状态,被管理者也会服从管理他的人员,所以,一定的权威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有着必然性。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的缺陷

社会在发展,而发展始终是个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当传统的模式不能够适应新事务的发展时,则必须有相应的来代替。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出现了很多的不足,比瑞管理目标定位过于笼统[1]。在管理中,必须要制定出一个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目标过高不容易实现,目标过低有体现不出实际的操作意义、而最重要的是目标笼统则会让人觉得比较空泛,起不到统一的指导引领作用。在学校中,我国的学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范围几乎很小,目标都是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从长远的方向来看低对的,但是精确到各年级,定位就显得笼统而模糊了,不同年的学生认知能力是有差距的,年级相差越大,认知的程度则距离越大,所以用同一个目标来塑造反而显得极不科学,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就形同虚设,毫无意义可言。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定位

(一)重塑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正确思想的引导,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要充分的遵循这一原则,人性化的管理更加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相处,也方便进行更科学的管理。

(二)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囤。环境的影响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中要不断的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利的环境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对功能的极大发挥,而不利的环境则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挥与运行,若是没有按照一定的机制运行,甚至因为消极的情绪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完全终止,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在新形势下,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保障,这样也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合理而有效的运行。

(三)构建及时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机制。传统的信息反馈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详细备案,但在新形势下的网络环境中,信息的管理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网络是相对于信息管理机制中相对活跃的一部分,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对象则更应该加强,信息的产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的,就应当将信息的内容、形式准确而又迅速的手机起来反馈给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促使管理者可以把控局面,进而是定实际而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管理者的只能能够充分的发挥[2]。

四、结语

网络时代经常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恰恰有运行在其中,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中进行精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充分的把握好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及时构建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机制,这样确保网络内容导向正确、品味高雅,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

篇(7)

一、网络给思政工作带来的冲击

信息多样化。前网络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是工作规范的传统新闻媒体,强调的是党性原则与社会效益。如今,传统的新闻媒体上发出主旋律的声音,一些网络媒体则会出现与之抵触的非主流声音。各种政治的、社会的谣言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以及信息均充斥于网上,这对社会的稳定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造成极大的危害。

人际疏离化。由于“虚拟环境”使人们凭藉电脑就能相互交谈、沟通、分享,于是SOHO族、电子隐士等悄然兴起。传统的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人际关系因此而疏离。另外,许多爱好人机交流的网络使用者都有一种反常行为,面对网络可以与其中的陌生伙伴侃侃而谈,但当真正见到其人时却不知所措,这实际上导致了个人心灵更加封闭。

渗透公开化。每个网站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念,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梦想一直没有中断过,而网络的发展也使他们具备了一种新的公开的文化渗透途径。目前,西方国家正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道德文化、价值观念诸方面的渗透和侵入。

二、网络给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

借助网络,可以突破时空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要做人的思想工作,深入细致的交流是基本的要求。前网络时代,这种交流只能靠促膝谈心的形式。但这种一对一式交谈,无法影响其他有相似问题和疑惑的人,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而借助网络,一个政工可以同时与一个甚至于多个使用者进行交流,再加上不参与讨论的旁观者,其影响面就更大了。再者,网上交流经常是匿名、开放的,这使得交流者间容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气氛,这样就可以让工作通过网络入脑贴心。

借助网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过去,我们党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大量时事类、政策类的内部或公开报刊,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信息源。而在网络时代,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就能从网络中发现自己所需的无尽的信息;只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善于利用这些信息,就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借助网络,可以掌握思想动态。思想政治工作要疏通群众思想、稳定社会情绪,及时发现社会中存在的消极的情绪倾向是非常重要的。而网络则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

三、顺势而为构架思政工作新思路

利用网络,改善思想政治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集中有关人员,采用“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灌输”,这使政治学习效果往往难尽人意。如果能开通局域网,利用网络创办一个学习园地,将重要的政策、法规、政治教育学习材料存放在网络上,使职工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选择学习,从而使职工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吸取知识。

篇(8)

那些听烦了的古老的故事,其实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灵魂深处,不管怎样驱赶,都是无效的。

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各样精彩的故事,大多都是浮光掠影,从大脑皮层略过了,只记得有这么一点印象,故事里说了些什么,就实在记不清了。所以高中很多涉科文都提到,网络时代对于阅读的利弊。

其实我很不喜欢在娱乐写文的时候,提到高中课程内容的。我觉得考场作文就已经够磨人的了,所以我们在课余时间,就该多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想一些奇思妙想的东西,也不为过。

语文老师常常对我说,我有时把作文写精了,不是因为我读书多文笔好,其实这些我很一般,我是因为把审题审的透彻了,然后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并且很擅长自圆其说。

听到这里,我就明白了,不就是说我,善于自己说瞎话自己接着讲故事吗?不过我一直都很纳闷,她是怎么独具慧眼地发现我的文章写精了的,我拿着同学的作文和我的比较,反反复复对照了好几遍,也没发现我的作文有什么过人之处。难道,是语文老师她老眼昏花看走眼了?也不对啊,她不是去年才刚生完小孩么?后来前思后想我们得到的一致结论就是:一孕傻三年。

篇(9)

学校应当努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尽快完成德育保障体系的建设,使网络能够发挥积极向上的作用,积极改善德育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保障德育工作的与时代的发展协调一致,从而将网络在传播信息上具备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促进德育保障体系的现代化的实现。[6]此外,我们还应从法律法规的完善、资金的投入、研究的深入等不同方面共同入手,来确保德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安全运行,使现代化的德育保障体系得以顺利运转,进而实现决策的制定、运行的监管、战略方针的制定、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在德育信息管理运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各个学校责任制的管理,切实做到德育责任、权利、效益相统一,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个覆盖全面的德育保障体系。

此外,针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不良网站的诱惑,社会中有关部门应创建更多的健康网页,扩大德育保障体系的范围,用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进行网络宣传。大力推动健康、向上的思想、信息的传播,使网络信息内容与青少年的成长、生活紧密相关。另外,还应当注意信息传播的形式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构建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学生上网,除了网吧外,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家庭电脑。有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家上网,以免在网吧学坏,特意为孩子购置了上网的专用电脑,他们认为孩子上网是为了学习或复习计算机课程,有的家长甚至是电脑文盲,家长从未陪同孩子一起上过网。据了解,在家上网的学生只有30-40%是在学习或查资料。作为父母当然对孩子上网不宜堵,而宜引,既要从正面对子女讲清楚上网浏览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也要从反面向子女道出某些网页的消极作用,充当子女上网的知心朋友,引领他们走正途。父母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尽量陪孩子一起在家或网吧上网,并对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作相应的规定,利用IE浏览器上的安全系统或分级系统来设置计算机安全级别,帮助子女控制上网看到的Internet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从网上获取有益信息。

二、重视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教育,做学生的网络文化导航人

网络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利因素,学生在遨游网络的过程中,不仅面对着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面对着对教育教学毫无意义的信息资源,通常这些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对教育教学产生干扰,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能堵,而应该疏。[7]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上网,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让网络为我们造福。在引导教育方面,特别应该重视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还应当包括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些内容,像网络游戏这样一些文化产品的评论和指导,现在这方面几乎是一个空白。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要调整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一一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转向以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学校也应开设有关网络文化和网络应用的讲座,重点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时间和上网费用。让学生在现实和虚拟之中取得均衡,以健全的心态进入网络,对网络游戏及各种网络信息应抱有正确的态度,增强防范意识,抵御网上的各种不良诱惑。应该认识到,网瘾并非洪水猛兽,重要的是对网瘾进行适当引导,并为其赋予新的内涵,使青少年的精力和才华能在恰当的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

其实,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除了它们本身的吸引力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真正了解电脑和网络,对电脑及网络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因此,要加强青少年对电脑、网络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引导青少年对网络的利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充分认清信息垃圾、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懂得要实现人生理想必须学会对欲望的克制,明白在网络虚拟世界获得的满足越多,离现实生活中成功的目标就越远。学会一些基本的应对措施,增强心理防范意识,提高心理免疫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当然,要做到对学生的引导,学校、教师得先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给学生生活带来的利弊。对任何问题的认识都应该从辩证角度去分析,不能否定一切。就象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关键是要区分精华与糟粕。[8]同样,计算机网络在信息领域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变革,只要我们能睁大眼睛,吸取网络资源的有用信息,让计算机网络在服务于我们学习、生活方面发挥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忠实地成为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实时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的有力工具,就能充实我们的生活内容,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质量,切实地做到做好读学生上网的引导教育,尽可能地杜绝学生的网络成瘾。

三、创建具有较高质量的网络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在新时代中,对老师的要求不但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管理者,而且还应当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的社会,新的观念,新的发明。既要能够将现有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又能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新的知识。此外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对不良信息进行辨别,从而对学生教育,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学习、人格的健全。因此,有关管理部门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对人才进行选拔,使高素质的人才得以被重用,不断扩大教育工作者队伍的规模。使教育工作者不但具有一定政治理论水平,而且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差,容易受误导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将教育工作者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9]首先,教师能够对新的观点进行接受,能够对当前的网络技术加以利用,从而寻找合适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推动各类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自制能力的提升。另外,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利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对不良信息进行识别。

总之,网络时代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当前情况,对现有技术加以利用,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断地分析、探讨,选取适当的方式,才能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应当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努力建造好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为当今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为祖国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高水平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电子媒介时代以视听感觉的综合与延伸为特点,人们对文学的接受已逐步由文本的阅读扩展为视听的消遣方式了。视听方式既不费力又不费时,便可以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中得到满足。但如剑有双刃,很多事物都是利弊并生的,如何去弊取利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所在。下面,笔者用当前多元阅读的媒介来划分,从文本阅读、画本阅读、屏本阅读三方面来表述各类阅读方式。

(一) 文本阅读:依赖文本进行阅读的经典散文、杂文、小说等,是当下主流经典的阅读方式

几千年来,作为文化积累和传承工具的图书出版业,其发达程度一直是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没有哪一种载体能够完全代替图书的功能。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能力的图书面前,报刊只是一种浅阅读,而电视网络消遣则仅是用于娱乐的快餐。时至今日,读书仍然是培养国民文化知识的首要渠道,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来说,文本阅读更是无可替代的重要工具。

(二) 画本阅读:图文结合的文学读本、漫画类书刊等

精美的图文并茂的“画本阅读”可给读者提供形象而生动的视觉享受,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几米的《向左转向右转》等,让人充分享受了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奇妙乐趣。但有些浅显而直白的画本读物则会使阅读者的想象空间受到局限,从而削弱读本的内涵意蕴。画本读物的出版和阅读需要一个良好的导向。

(三) 屏本阅读:以屏幕为媒介的立体阅读,包括网络阅读、电视阅读、电影阅读等

电子、数字文化语境下的上网、聊天、发帖、读碟,玩游戏、看电视等,构成了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又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快速浏览方式,让他们对纸质媒介上的印刷符号望而生畏,对文学阅读也敬而远之。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网络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改变人们的阅读现状。思考网络上的文学阅读,我们似乎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读者不仅享受到了多媒体的阅读,而且还获得了超文本的阅读空间;与此同时,读者也变成了文学作品的参与者甚至合作者。但正因其快速、便捷、触手可及的信息传递方式,数量与质量的泛滥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当穿越文、玄幻小说、言情小说等塞满新浪、网易、红袖等读书频道首页的时候,谁又会经常耐心地去寻找更精致、经典的作品?静下心来,既利用网络作为工具的便捷之处,又摒弃随之而来的弊端,这是电子数字文化时代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君子善借于物,而物为我所用,这才是人类随自然与社会进程更迭交替中不断走向进步的杰出之处。在多元媒体通行的社会中,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有品质的阅读才是教师培育学生最明智的选择。

二、 多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的文本阅读自有其永恒的魅力与不息的传承。不管岁月如何流逝,社会怎样变化,目前我们仍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经典阅读,并视之为提倡的主流。但在新时代如何适应新环境、利用新事物,笔者认为这种探究更重要,也更有价值。

面对网络和影视等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我们无法回避其对学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堵不如疏,想办法更好地利用多元媒介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进行阅读,掌握丰富的资讯与足够的阅读深度,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取向。

下面我们以屏本阅读为例,阐述直观生动的阅读形式带来的影响与如何对其进行鉴别利用。

(一) 另一种阅读方式——电影美学元素在文学阅读中的融入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经常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如诗如画的环境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可以说有文字就有美学,文因美存,美因文生,文字给了美极大的想象空间。

进入网络时代以后,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文学阅读也逐渐普遍。但要完整地感受、享受一些构架比较立体的优秀文学作品,笔者以为,融入电影美学元素阅读即尝试通过电影这种综合的艺术方式进行阅读,倒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正处于以语言为中心的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型时期,影像和网络构成了电子文化的两种主流表达。影像时代,我们的教育应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自身的变革与摸索。

如若在语文教学中,一些结构宏大、意蕴丰厚的文学作品选段,采用这种电影的阅读方式是否能更形象生动、更深层次、更多角度地解读作品呢?记得几年前在高中任教的时候,有一个小说单元,笔者就通过利用学校多媒体播放电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别样魅力。看完《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后,王熙凤未语先笑、先声夺人的泼辣大胆、八面玲珑的性格已被学生一览无余,林黛玉弱柳扶风、小心谨慎的形象也跃然荧屏,此时解说文本便不再是“纸上谈兵”了。笔者曾给初二学生上课,讲到战争题材的单元时,给学生播放了从南京带回来的《》碟片,屏幕上对二战世界背景的解说,对于惨绝人寰屠杀情景的再现,让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全神贯注地观看,他们所感受到的那种震撼与愤慨是如此深刻。

此外,若有条件把这种方式延伸到课外阅读,笔者估计学生绝对会拍手称庆、欢欣鼓舞的。这对于学生在文学、音乐、图画等各方面内容的审美也是一种促进。

(二) 电视阅读——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阅读方式

在电视阅读领域,如何调整我们“守望”的尺度,建立适合电视时代的“守望”姿态,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一项新的任务。专家们认为,文字的拯救可能是一条必要途径。文本阅读,不仅可以分割学生电视阅读的实践;文本阅读的训练,还能为学生建立起电视阅读的选择理性,消解学生电视阅读的消费姿态,提升学生电视阅读的质量。在文本的引导下或者说在文本阅读高度的引导下,推荐有品质、有价值的频道和节目如百家讲坛、科技频道等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这也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份责任。

篇(11)

新闻客户端同质化现象评析

移动社交APP同质化解读

社交媒体的粉丝经济探析

媒体融合发展与党报版式创新

在全媒体建设中占领人才制高点

浅析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利弊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解读

网络时代把握舆论导向的理念与策略

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

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新常态

黄志杰:死掉的媒体都是伪媒体

新媒体的同质化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内蒙古日报社各子媒融合发展揽要

如何破解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同质化

全媒体合作:中蒙传播平台发展的新路径

《北方新报》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

报媒微信公众号的同质化现象分析

论新闻舆论观的治国运用

电台广告经营如何借力收听率数据

全媒体背景下对农广播发展思路

道琼斯公司“波纹”式新闻生产模式探析

彭兰:未来媒体发展趋势是“万物皆媒”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挖掘和思考”

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认同

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分歧与合作路径

自媒体时代社群营销模式及其发展图景

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需求变化特征和对应策略

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与对策

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

“Sage-BFT”模型在自媒体新闻渠道中的运用

中国报业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发展路径探析

社交媒体生态环境下的舆论偏失与导向构建

新媒体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规律性特征思考

民族地区电视台应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开创新媒体研究的新时代——谢新洲教授访谈录

“两微”成谣言高发区——匡文波教授访谈录

责任操守良心——由百度违法违规受罚事件想到的

网络舆论引导在促进民族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加强新闻观教育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基于新媒体时代下民族新闻媒介和受众生态的变迁分析

地方广播媒体融合进程探析——以通辽广播电视台为例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报道架构体系——以内蒙古电视台为例

移动互联网时代需强化4个要点——赵子忠教授访谈录

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尚有提升空间——钟瑛教授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