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艺术教育市场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4 16:29: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教育市场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艺术教育市场研究

篇(1)

一、我国高校目前艺术人才培养的状况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应运而生的艺术专业也层出不穷。这些专业良莠不齐,主要情况如下:

一是大规模的招生导致有的专业学生素质比较低。当前一些高校看重艺术专业存在的巨大经济利益,开始大量招生,远远超出国家需求。学生则认为艺术专业考试简单,盲目报考,因此导致学生素质无法保证。

二是社会经济导致艺术人才培养步伐缓慢。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有些教学培训模式只是一味的模仿,完全不能适应具体的情况。使得人才培养状况混乱不堪。

三是不能根据社会的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艺术专业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的,到现在为止还在沿用老一套的培养模式,并未有创新,长此下去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是培养过于理论化。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还拘泥于传统的室内教学,注重于理论知识教育,很少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二、高校教育应该走向市场化

高校被学者称之为“象牙塔”,即步入高校就等于进入了理想的美好世界,但是就当前我国具体国情而言,理想必将走入现实,人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高校必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发挥自我价值的能力。

一是人才就必须适应市场。目前市场上对艺术设计人员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公司的形象设计,广告包装,室内装饰,动画动漫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由此可见高校如必须加强教育,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够在社会上找到立足点。

二是市场是督促教育前行的动力。艺术专业的实用性很强,但毕业生的能力高低主要由用人单位评价。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模式,对艺术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最终都是要流入市场的,但市场需要的不是一纸文凭,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实可用的工作能力。各大高校每年面对的都是就业压力,如何让学校的就业率得到保证是学校的目的。为了能够使学校自身的名誉,他们必须加强管理,找到出路。因此有了市场的长期压力,才给了高校不断完善自我的强大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就是竞争,学生只有真正走入市场才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才会看见自身的不足。将高校艺术教育进入市场化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之后一个专业才能真正的长远发展下去,才会有更多的人受益。

三、高校如何更好的培养艺术人才

一是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才,就要学生有创新的能力。首先,学校要有明确的教学培训方案,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目标明确。其次,经常开会研究培养方案,监督教学进度,保证创新人才方案顺利实施,从学校方面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基础。

二是拥有自己的特色招牌专业。教学不该只是一味模仿,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地理、人文、市场等因素确定好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及时调配专业设置,培养最适合当下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学科的设置上不断优化。其次,侧重优势特色科目的投资和教育,认真发现和培养优势人才。

三是市场的需求做出合理判断,并L期沟通合作。可以为在校生提供去对口企业实习的机会,让理论更好的结合实践。这样即可在实践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更好的成为实用性人才。

四是注意对教师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教师。当前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如乐观。有很多教师是刚毕业就步入教育岗位,授课过程中知识只停留在课本,没能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专业较强的艺术院校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二者完美结合才会将知识讲解透彻,其次要经常关注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状态,参加最新专业培训,为教学不停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停自我完善。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与外界的往来越来越多,因此学习外国先进理念应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手段,再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不断完善,定能找到新的出来。高校艺术教育应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四、结束语

教育问题关乎国家根本,关乎青年前程。艺术类教育可以算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前无太多经验可以借鉴,现在没有固定培养模式,前路更是充满挑战。因此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求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篇(2)

关键词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理论与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182-02

0 引言

发展技术市场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也是依靠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末期,辽宁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转变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任务异常艰巨。

因此,“十二五”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和繁荣辽宁省技术市场,对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建设意义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是传统技术市场在现代网络经济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新发展趋势,有着传统技术市场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能改变、加快、改善技术交易的流程,缩短技术转移周期,而且能为技术交易提供更为便利的增值服务,从而大大提高技术交易的效率。

因此,网上技术市场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一经出现,就受到广大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热烈欢迎,并在全球获得迅猛发展。

目前,国内的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也在部分省市逐渐发展起来,如中国浙江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天津的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北京的中国技术交易所网上技术市场、厦门的科易网等。

2010年7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始建设中国创新驿站,在11各省市开始试点工作,辽宁未列其中。

因此,认真研究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与模式,对建设我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并借以融入整个中国创新驿站,对辽宁省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2发展现状

在实践方面,浙江、天津、北京、厦门和科技部火炬中心都建设了网上技术市场,其中浙江、天津和北京的网上技术市场是由科技管理部门牵头建设,是区域性的公益性网上技术市场;厦门的“科易网”是企业行为,以盈利为目的,是非公益性的;而科技部的中国创新驿站是全国性的技术市场网络,要依靠各区域站点才能实现其功能。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的学者和专家对网上技术市场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几篇文章也大多局限于网站建设的功能、内容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综合性的研究几乎没有。

冯秀珍和武丽丽在《网上技术市场信息服务能力评价模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网上技术市场服务能力评价模型,并认为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和技术信息集成能力是网上技术市场的核心能力;魏建良和谢阳群在《国外网上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研究》一文中对国外网上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网站功能、和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交易信息和技术交易与被服务是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核心功能;张宇萌和谢阳群在《我国网上技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模式》一文中对我国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其总结的并不全面。

3建设实践

3.1基本定位

技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具有极大地不确定性和交易风险,实现在线技术交易支付的难度极大。

因此,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初期建设的定位为“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以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信息沟通问题。

3.2建设宗旨

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建成后为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等省内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全公益性的信息服务。

3.3网站构架

网站全部功能分为7个模块,包括技术成果信息模块、技术需求信息模块、技术交易处理模块、展会信息模块、技术合同管理模块、技术合作洽谈模块和各级分市场(见下图)。

技术成果模块:集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信息,为企业用户提供查询服务。后台服务工作主要是制定成果信息标准,同时对不规范的信息进行修改完善。

技术需求模块:集中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支撑科研立项的市场信息。后台服务服务工作主要是制定需求信息标准,同时对不规范的信息进行修改完善。

展会信息模块:集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等主办的各类展会信息。

技术交易处理模块:为用户提供技术交易的初期信用担保、技术评估和相关政策优惠办理服务。

技术合同管理模块:对通过技术市场签订的各类技术合同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管理,为相关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素材和依据。

技术合作洽谈模块:为有意向合作的产学研合作主体搭建初期交流沟通的平台,主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即时通讯类的服务。

各级分市场:在各市建设各级分市场,设立相应服务机构,形成覆盖全省的技术交易服务网络体系。

3.4运行机制

网站的基本运行机制为机构会员制,包括四类机构会员分别是:

供给类会员是指拥有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并愿意在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和交易的单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

需求类会员是指对技术成果有需求的,从事生产活动的单位。

服务类会员是指有能力在科技成果交易以及转化过程当中提供各类服务的单位。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专利事务机构、会计及税务师事务所、中试平台、技术经济评估机构、市场咨询机构等单位;

篇(3)

1.期货交易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早期传统的期货交易方式是有纸化交易、公开叫价制度。这种方式现场的“市场人气”较旺,很容易表现出市场真实状况,有些交易所至今仍然采用这一形式。第二个阶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无纸化证券和期货等代替了有纸化运作,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撮合交易制度代替了公开叫价制度。特别是一些新兴的交易所发挥后发效应,一开始就采取了“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网上交易和撮合成交的形式,无纸运作代替有纸运作成为主要形式。第三个阶段。网上交易服务,网上在线交易和其他交易方式并存。网上交易仅仅限于经纪公司与交易所之间的交易,散户与交易所之间的交易主要通过经纪公司的网络“间接”完成。当前以网上交易服务为主,如提供交易行情、交易咨询、交易结算与过户等等。

与传统交易方式同时并存的有电话、电报乃至书信等委托申报交易形式,但主要是电话或刷卡委托形式。

第四个阶段。网上交易服务,网上在线交易为主要形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投资者不仅需要接受网上提供的增值交易服务,而且需要直接在网上与交易所联机下单,进行实时网上交易。

当前,全球网上期货交易正处于由第3个阶段向第4阶段转变的时期。即公开叫价制度仍然在一些传统交易所保留,同时电话委托、电报委托、书信委托等仍然存在,特别是电话委托仍然是主要形式。网上交易服务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网上直接交易成为可能,并将逐渐成为重要形式。

2.传统期货交易与现代期货交易的区别。

(1)我国传统期货交易方式至少有4大要素:经纪人、交易池、公开叫价、有纸交易。即通过经纪人传递买卖信息,进行有纸化交易,“红黄马甲”在交易厅(池)活动,用叫喊与手势公开叫价。

(2)现代期货交易方式有5个要素:有纸交易被无纸交易所替代——虚拟交易对象出现;交易厅(池)被无交易厅(池)所替代——虚拟的交易厅(池)空间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成为主要硬件设施,固定网络与无线移动网络相结合形成虚拟空间;虚拟经纪人从事交易、结算、过户等逐日结算制度(MarkedtoMarket);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约定原则进行计算机撮合交易等。

3.网络期货交易方式具有6个方面的特点:提高了交易速度;突破了时空界限,可以24小时交易,并且跨交易所进行套利活动;减少了市场交易者的交易成本,如降低佣金费用,网上佣金一般在2‰左右;提供了一种更公平的交易系统,无论市场参与者是否聚居在同一城市,只要通过许可就可以在参与同一市场的交易;具有更高的市场透明度和较低的差错率;电子交易逐渐取代交易厅和减少经纪公司和经纪人数量。

全球电子交易所联盟的成员使用巴黎交易所开发的NSC交易平台,联盟的每一个交易所都通过一个公用的应用程序界面(API)-HubAPI联接到中央交易系统。根据全球电子交易所联盟的条款,联盟的所有成员都可以通过单一的链接技术进行这一市场上所有的特别交易待遇——允许使用交叉保证金,同时联盟成员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协调机制以确保电子交易的规则和秩序。

二、网上期货交易的两种形式

网上期货交易指投资者利用互联网络资源,获取商品的即时报价,分析市场行情,并通过互联网委托下单,实现实时期货交易。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基础证券与衍生品都能进行网上交易,但由于多种原因,网上交易的品种仍然较少,网上交易的期货等衍生品更少。

网上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

(1)信息增值服务为主要形式。投资者经由交易所交易厅执行委托的网上交易,网站提供信息服务,经纪公司提供许多增值服务,如经纪公司的系统可以在一台计算机屏幕显示全国最佳的买价、卖价,使委托能实时在相关的交易所电子自动交易系统上执行。

(2)网上“直接”交易形式。不需经由交易媒介执行委托的网上交易。如由芝加哥期货某交易商(KottkeAssociatesLLC)推出的第一个网上交易系统,它致力于以电子方式执行交易及清算期货契约,即不必经由其他交易媒介执行委托。

经由此种方式,无论在何时何地,交易商均可于数秒之内获取其账户信息,执行并清算期货契约,执行委托并查看其仓位。但是其速度较慢,不能够满足需要。

三、用网络技术促进期货市场创新

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交易所之间、经纪公司与交易所之间的联网经营成为可能,网络技术促进了期货市场创新,其主要有两类模式:

1.合并与联盟——把单个交易所相似的功能如管理和清算等整合在一起以获得规模效率,能够提供更多的交易品种,建立比以前单个交易所更大的客户群体。如:(1)美国的联盟。2003年5月纽约商业交易所和纽约商品交易所决定采用美国科技公司OnExchange的结算软件,这一计划使得两家交易所同时拥有一种结算系统。(2)欧洲的合并。1998年德国期货交易所和瑞士期权和金融期货交易所合并,创建了欧洲期货交易所。(3)国际间的合并。1984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与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建立了交易所间的交易联网,通过建立相互对冲双方交易所的持仓,包括货币、利率、股票指数期货等;等等。

2.改制与创新——期货交易所一般采取会员制、公司制两种形式。传统的会员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如交易所有所有者、决策者、交易所的利用者均为交易所的会员,会员在一人一票的基础上对交易所的事务进行表决。但每个会员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不同会员在交易所内利益是不均衡的。为此,许多交易所选择了股份制模式,1993年斯德格尔摩交易所实行股份制;1998年11月14日,澳大利亚交易所的股票在自己的市场上市交易,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上市交易所;2001年德国法兰克福证交所也上市成功,等等。交易所和经纪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又为网上交易和服务奠定了制度保证。

四、国内外网上期货证券交易

1.国外的网上交易是从网上证券开始的。网上证券的发展为网上期货交易的发展积累了经验。1995年,以DiscoverBrokerageDire.公司为首的几家经纪商率先引进网上交易系统,允许客户通过因特网发出交易指令,开辟了网上证券交易的先河。目前,美国网上证券的规模正以每季度30%——50%的速度增长,截至到2001年,美国网上账户已经达2100万户,资产总额达到9410亿美元,网上交易占交易总额的比例已经达到20%左右。预计2002年全世界实行互联网经纪的机构可高达3000家,拥有8000万户投资者,互联网账户资金将高达2万亿美元的规模,到2010年几乎所有的证券投资者都将通过网上交易进行投资。

2.我国网上证券的探索是从1997年开始的,一些网站先后推出网上期货证券交易平台。2000年4月13日,中国证监会颁布《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并于2001年2月首次公布了第一批具有开展网上证券委托业务资格的22家证券公司,截至到2003年2月,我国网上证券委托资格的券商达到86家。2003年3——4月,网上交易创下两项历史新高:一是网上委托交易量占深、沪证券交易所3——4月份股票(A、B股)、基金总交易量15943.38亿元(双边计算)的比重达到14.38%.

二是截至4月底,我国网上委托交易的客户数累计达517.50万户,占沪、深交易所开户总数一半(3465.50万户)的14.93%.

3.我国网上期货交易方兴未艾。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同,我国对于衍生品网上交易都采取了谨慎的政策。由于期货交易风险较大,当前我国网站主要是信息增值服务,而较少有客户“直接”进行期货证券交易的网站。我国三个期货交易所均采用了“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电子交易、电子结算和过户的方式,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均提供了一些网上信息增值服务,经纪公司与交易所之间采取网上交易形式,而客户均通过经纪公司进行委托交易。2003年SARS以来郑商所、大商所、上商所推广资金管理电子化、开通交易所与会员单位的远程交易,推进了网上期货交易。

到2002年,深圳11家期货公司共有6家开通了网上交易,部分期货公司的网上交易量高达30%.

五、我国网上期货交易模式及其规制和管理

1.“券商+期货”——可借鉴的网上期货交易模式之一。在网上期货交易没有国家政策的情况下,许多证券公司采取了“券商+期货”的网上交易模式。这种证期紧密合作的模式也是一些新型期货经纪公司区别传统期货经纪公司的独特之处。投资者在这种模式下享受到真正的“一站式服务”,通过DDN专线,投资者可以在证券营业部任一台电脑的股票自助系统可以随时切换到期货界面,进行期货行情接收和交易。泰阳期货是湖南省首家实现银期转账,正式与省工行、建行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的期货公司,投资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将自己银行账户上的资金在期市与股市中自由划转。

首创期货是北京第一家推出方便期货投资者的“银证实时转账”服务的期货公司,在首创期货开户的期货投资者,只需要拥有工行北京分行的活期储蓄存折,再到首创期货签署相应的协议并办理银期转账开通业务,就可以通过首创期货提供的网上、电话、现场自助三种方式使用该种业务。至今有些期货经纪公司的网上交易比例已占其总交易量的75%.

2.网上期货交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近几年来,网上期货交易已经在一些交易所和经纪公司试点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期协于2002年12月30日公布了《期货经纪公司电子化交易指引》,但与期货网上交易迅速发展相比,网上期货交易的规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释还存在欠缺。中国证监会颁布的《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并没有将网上期货交易作为规制和管理对象,虽说我国获准网上证券委托资格的券商达到86家,但没有一家网上期货经纪公司,至今没有网上期货交易的规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释,许多网上期货交易探索具有某些试点性质。网上期货交易是期货交易的发展方向,将逐渐取代许多传统期货交易,这是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但这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及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规范试点。作为国家管理机构应该给网上期货交易以合法的规定,并对符合条件的期货经纪公司授予名正言顺的“网上期货委托交易”权利,并将网上期货交易纳入中国证监会网上交易统计系统。

六、迎接期货市场革命的到来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交易所通过兼并资源重组奠定了基础,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整合我国期货证券资源,促进我国期货证券业升级和发展。如:

1.香港交易所率先垂范,将香港期货交易所、香港联交所与中央结算公司合并组成统一联网运作的香港交易所,而且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股票上市成功。今年4月29日,香港交易所推出网上订购和发送数据服务:网上订购数据产品;灵活有效的送货渠道,网址下载、电邮、邮寄光盘;信用卡网上付款、支票付款;产品资料和样品;提供“我的户口”:显示订户资料和过去订阅产品的详情。

2.上海证券交易所如果与上海期货交易所整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指数(如180指数)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股票指数期货,可以充分发挥期货交易所在期货交易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的优势,同时,股票指数标的物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分开,也有利于避免过度投机。

篇(4)

1. 引言

街道是居民日常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联系城市各种功能的纽带。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道路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但在道路规划设计中,以机动车为主导的方式使得道路的交通功能越来越突出,反而忽视了人的使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引导下,重塑街道人本属性尤为重要,那么哪些要素会影响人群使用街道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0 世纪初,简雅各布斯认为长度短、行人多、功能混合、建筑多样是影响街道活力的4 个基本条件[1]。扬盖尔从功能混合、开敞空间等方面分析对街道活力的影响[2]。戈登卡伦认为城市街道空间的多样性将带来生机与趣味[3]。

国内学者基于大数据对街道活力作了相关研究,探索街道活力与各活力因子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尺度较为宏观,本文选择数据更为精细的人群定位数据,以及增加街道绿化率、街道可达性等量化分析指标,从中微观尺度探索影响街道活力的因子以及影响程度。

2. 研究范围与数据 2.1 研究范围

本文选择上海市五角场及周边区域为研究范围,研究范围北至殷行路、南达周家嘴路、西至逸仙路和曲阳路以及大连路、东临军工路,面积约35.08 平方公里。

研究范围内有“江湾-五角场”商业中心,黄兴公园、杨浦公园,以及不同年代的居住社区,整体空间形态丰富、街道类型多样,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

2.2 研究数据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包括街景图片、互联网地图兴趣点(POI)、某互联网LBS定位数据、建筑轮廓及高度数据,数据时间为2019 年5 月。

(1 )道路路网

通过在线地图网站爬取研究范围内的矢量数据,并在Arcgis中经过制图综合与拓扑处理得到优化的矢量数据,然后结合百度地图对缺失的道路网进行补充,最终参与研究分析的道路路段有692 条。

(2 )地图兴趣点(POI)

采用百度地图API功能,通过编程进行网络爬取,获得与城市街道活力相关的兴趣点,总计10381 个,涉及餐饮、体育休闲、公共设施等不同类型。

(3 )街景图片

本文采用百度地图街景数据,利用网络爬虫方法对同一条街道每隔50 米的间隔,进行东、南、西、北4 个方向街景图片的抓取,图片像素大小为850*490 ,共抓取有效图片7716 张。

(4 )某互联网LBS定位数据

数据来源于某互联网公司人群出行LBS(Location-Based Service)数据,数据空间尺度为25m。该数据记录人群的位置信息,可以用来表征街道活力。通过爬虫技术获得2019 年5 月11 和5 月12 日的数据,这两天分别为周六和周日,天气晴朗,适宜外出。考虑到上海居民周末外出习惯,本文选择这两天14 :00-19 :00 时间段每隔1 小时的人群定位数据。

(5 )建筑轮廓及高度数据

建筑轮廓及高度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的矢量建筑信息,通过数据爬虫抓取,获得研究范围内共计17164 栋建筑矢量数据。

3. 研究方法 3.1 指标体系构建

街道活力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街道上开展活动的人的数量多少以及开展活动的丰富程度,其外在特征为某条街道人口密度的大小,内在因素是影响人群聚集活动的构成要素。

本文根据研究区域的数据可用性与街道特征,利用互联网定位数据表示街道活力,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交叉口数量、街道特征(宽度、长度)、街道绿化率、周边土地开发强度、街道功能密度、街道功能组合和交通可达性。

3.2 指标体系量化方法 (1 )街道人口密度

街道人口密度反映街道活力,本文选择休息日14 :00-19 :00 每隔1 小时的数据取平均值来反映街道人口密度。具体做法是将每条街道一定缓冲区范围内,不同时间段人口数量的平均值除以街道长度,以去除街道长度对结果的影响。

(2 )街道类型

街道两侧兴趣点类型代表着街道的功能,本文对街道中心线进行100m缓冲区分析,统计每条街道不同类型兴趣点数量占比。若某类设施占比超过50%,则定义该类设施类型为街道的主导功能;若设施占比均未超过50%,说明该街道主导功能不明显或功能较少,则为其他街道。按照上述规则可分为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型街道、其他街道。在计算之前需要对各类兴趣点进行数据处理,处理方法是将某街道该类兴趣点总数除以研究范围内该类兴趣点总数。

(3 )街道交叉口密度

街道交叉口密度表示一个街区道路相交的数量,反映了街区尺度大小。其计算方法首先是将每条道路相交的点计算出来,然后计算每条道路一定范围内相交点的数量,最后除以每条道路各自范围的面积。

(4 )街道绿化率

街道绿化率可以反映街道品质。本文借鉴郝新华关于街道绿化的研究,通过 python 编程计算街景照片绿色像素点数量与总像素数量的比值,从而得到街景照片的绿色比例。

(5 )街道功能密度

首先计算出每条街道两侧缓冲区范围内兴趣点总数,再者计算每条街道的长度,然后利用兴趣点总数与长度比值来表示街道功能密度。缓冲区距离结合研究范围内的街道宽度确定为50m。

(6 )街道功能混合度

街道功能混合度指街道周边不同类型兴趣点混合程度,可以采用信息熵公式进行计算,具体公式如下:DI=-∑P(i)log(2,P(i)) (i=1,2,..n),式中n表示本次研究兴趣点类型总数,P(i)表示某类兴趣点占所在街道兴趣点总数的比例。在计算之前首先需要对各类兴趣点进行数据处理,处理方法是将某街道该类兴趣点总数除以研究范围内该类兴趣点总数。

(7 )周边地块开发强度

周边地块开发强度是指街道两侧地块开发强度,本文采用街道两侧150m缓冲区范围内建筑总面积除以缓冲区面积表征该项指标。

(8 )交通可达性

交通可达性包括两个指标,一个是从街道中点到最近的地铁入口的距离,另一个是街道内公交站点密度。

4. 研究结果

4.1 街道活力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1)街道人口密度分布

基于互联网LBS定位数据得出休息日14 :00-19 :00 每隔1 小时的人口分布密度,从图中可以看出五角场商业中心、控江路紫荆广场、国和路中原城市广场人群聚集度较高,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居住社区公共中心的人群聚集度次之。在Arcgis中采用空间相交聚合的方法将人口分布密度连接到对应的街道,得出街道人口密度分布图。

(2 )街道类型分布

根据兴趣点的分析,研究范围内包括四种街道类型,其中居住型街道数量最多,占比71.12%,主要分布在各居住社区的周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型街道占比7.5%,主要分布在几所高等院校周边以及新华医院、长海医院周边;商业型街道占比21.24%,主要分布在五角场商业中心、江湾体育场、紫荆广场周边;其他街道占比较少,主要是五角场商业中心的商住混合街道、江湾体育场周边的体育与居住混合街道,以及高等院校周边教育与居住混合的街道。

4.2 街道活力构成因素分析

为研究街道活力构成因素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程度,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学模型分析,参与分析的街道为设计时速小于等于40km/h的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型街道。回归计算公式如下:LNpi=β0+β1* denroai +β2* visgrei +β3* gondeni +β4* gonpi +β5* farroai +β6* busdesi +β7* len i +β8* wid i,式中回归变量LNp为某条街道LBS定位人口密度的自然对数,因变量中busdes表示可达性、denro表示街道交叉口密度、farroda表示周边地块开发强度、wid表示街道宽度、visgre表示街道绿化率、gonden表示街道功能密度、len表示街道长度、gonp表示街道功能混合度,i表示第i条街道。

总体而言,街道功能混合度和功能密度以及交叉口密度对不同类型的街道活力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周边土地开发强度和交通可达性对街道活力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低。街道绿化率对街道活力呈现负影响作用,原因可能是商业中心及商业广场需要更多的硬质铺地供人们驻足,以及新江湾城道路整体绿化率相对较高,但人群密度较低。

5. 结语

本文采用不同类型的网络数据对影响城市街道活力的因素进行逐一评价,通过数据定量分析方法得出各因素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街道功能密度、街道功能混合程度和街道交叉口密度对城市街道活力有很大影响,这符合“小街区、密路网”的理念以及土地使用的功能混合,在规划设计中营造开放式、混合功能的街区将有助于提升街道活力。

参考文献

[1] 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50th anniversary edition)[M]. New York: Sources Toronto Canada, 2009.

[2] 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M]. Covelo: Island Press, 2003.

篇(5)

一、引 言

在金融学领域,交易的中间化和交易的制度被称为市场的微观结构。Spulber(1996)把这个称谓用到了一般化的市场,泛指所有类型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运作。经济系统中有多种介于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中间商,按照是否拥有商品的所有权,Yavas(1992)把中间商分为market maker和matchmaker,前者指通过向卖方报价买入商品,再向买方要价卖出商品的经济主体,如批发商、零售商等,他们不改变商品的物理特征,不从拥有商品中获得消费价值;后者不是通过交易获利,而是对买卖双方进行匹配,从促成交易中获取一定佣金,如各种中介。对市场机制中的交易者来说,中间商的服务同样有成本。那么中间商为什么产生,并且几乎遍及整个经济领域,人们为什么通过中间商而不是直接与卖方或买方交易等问题就值得研究。针对上述问题,西方经济学界逐渐发展出一支特别的研究分支――中间商理论。

二、中间商理论的发展阶段

Spulber认为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大量中介化模型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相似性,提议经济学家应该把中间商的学科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中。他本人1999年的著作就是在这一框架内、用相似的概念和相关的经济理论构建的。[3]中间商理论也遵循这个原则,不断发展完善起来。

(一)早期阶段

较早研究中间商的文献(Demsetz,1968;Diamond和Dybvig,1984;Glosten和Milgrom,1985等)主要集中于买卖双方直接交易和通过中间商间接交易之间的差异,包括存货管理、限制交易、使交易方获得信息和流动性、使中间商获得信息、贷款监督的分散化以及非流动性资产的转化等。

尽管上述文献对中间商做了早期的探索研究,但是,长期以来中间商仍然被标准文献所忽略。~Robimtein和Wolinsky(1987)认为研究中间商需要建立一个基本模型,以此来描述交易过程中的摩擦和中间商的功能,而此前的文献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二)成型阶段

Robiustein和Woliusky(1987)(以下简称R&W模型)较早注意到被传统文献忽略的中间商问题。他们建立了一个市场模型,包含三种类型的交易者:买方、卖方和中间商。买卖双方可以直接交易,或者通过中间商间接交易。该模型构建了一个分析中间商行为的框架,以及这些行为的内生决定因素,突出了交易过程和交易收益分配的关系。此后的文献以R&W模型为基础,把研究范围扩大。例如Morteusen和Wright(2002)通过增加搜索成本并且考虑一般化的匹配技术和谈判规则而扩展了R&W模型。还有一些文献进一步研究中间商内生出现(Biglaiser,1993;Li,1998)、直接交易与间接交易的竞争(Fingleton,1997;Hendershott和Zhang,2006)、中间商之间的竞争(Rust和Hail,2003)等领域。

尽管R&W模型开创了研究中间商的新局面,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该模型假设买卖双方的搜索强度水平固定不变;而Yavas(1994)的最大不同在于把搜索强度看作经济主体的选择变量,认为R&W模型没有反映出中间商对经济主体搜索行为的影响。此外,R&W模型外生地假设中间商拥有购买同质性产品并转售给消费者的能力,当且仅当中间商比生产者遇见消费者的效率更高时,中间商才能发挥作用。即是说,在R&W模型中,中间商只不过是外生拥有较高交易匹配率的经济主体。与之相反,Cosimano(1996)提供的内生化交易机制就允许交易者自由选择与中间商交易或者与其他人直接交易。但是,他仍然假设中间商外生存在于市场中。

(三)进一步发展阶段

由于R&W模型的不足,后来的研究对其进行了更大改进,Shevchenko(2004)和Miao(2006)就是其中的代表。前者虽然也在搜索理论的框架下,但是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间商模型:假设经济环境中存在很多种类的商品和不同消费偏好,而非传统理论中则只有单一商品和相同偏好。他还把经济主体是否作中间商的决策内生化,而不是外生的把一些经济主体置于中间商的位置。Miao(2006)对传统模型的重大创新在于假设所有的交易者都能以公开的标价交易,可以搜索并且与中间商讨价还价。该模型和Gehrig(1993)类似,但是其动态研究不同于后者的静态搜索模型。

很多关于中间商的模型都假设买卖双方是对称的(例如,R&W,1987;Gehrig,1993;Biglaiser,1993;Yavas,1992,1994;Rust和Hall,2003等)。这种方法适用于金融中介,但是不太适合像零售商那样的中间商。Hendershott和Zhang(2006)介绍了不对称的消费者和生产商,而把中间商看作生产商的价格接受者和消费者的价格制订者。他们把消费者搜寻、中间商进入和竞争的模型扩展到允许上游企业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从而建立了一个与渠道管理相关的模型,用来检验直接销售对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和福利的影响。

三、中间商出现的条件

虽然各种文献对中间商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基本达成共识,即中间商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在搜索交易伙伴上比买卖双方独自搜索的效率更高。R&W模型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不完全信息的交易中,中间商的存在可以减少搜寻成本。因为在无序的市场中,买卖双方自己相遇很难,中间商的服务方便了他们匹配。

一些学者尝试解释中间商的内生出现。Johri和Leach(2002)的均衡模型说明在同质性产品的环境中,当供应商可以选择做生产者还是中间商时,如果做中间商的收益大于做生产者的收益,中间商就从供应商中内生的出现了。Masters(2004)表明在均衡的搜索环境下,商品的可分割性和生产的同质性导致中间商的产生。随着市场规模收益增加,中间商因其加速交易过程的特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与上述文献从市场福利和卖方角度考虑不同的是,还有一些研究从消费者立场出发研究中间商出现的条件。例如Cosimano(1996)通过建立一个参数模型对比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的不同收益,认为消费者选择间接交易是因为中间商降低不成功交易的概率,增强了商品的流动性。Hendemhott和Zhang(2006)构建消费者的选择和搜索模型,而不是给定的需求结构,为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如何共存做出了内生化的解释。Biglaiser(1993)假设市场中大多数商品品质低劣,买

方不愿花较高的成本鉴别商品,那么一些人会通过投资于商品质量辨别技能而成为中间商。

四、中间商的作用

splber(1999)认为中间商的主要作用有:通过设置价格达到市场出清;通过提供集中的交易场所减少搜寻成本;通过标准化合同减少讨价还价成本;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和产品保证降低逆向选择成本等。但是,这些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中间商的功能。

(一)出清市场

中间商的首要功能是勾画出市场出清的途径:即匹配买卖双方的价格。市场如何达到均衡价格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疑问,中间商的价格设置为此提供了解释。瓦尔拉斯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中存在一个无私的拍卖人,让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在某一个价格水平Pw下达到均衡,交易量为Qw。中间商理论把这个与实际不相符的假设变得更接近现实:中间商分别向卖方提供报价Pb,向买方要价Pa,使得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如下图所示)。虽然Pb

(二)制造市场

作为市场制造者,中间商在买者之间分配产品和服务,并调整从供应商的进货,为产品提供运输、储藏、重新包装、组装等增值服务,既保证供应又能减少存货的成本。在证券市场上,像券商这样的中间商熨平了交换的波动,靠存货创造了市场的流动性。Demsetz(1968)考察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发现“要价一出价的差价是对有组织的市场提供中介交易的一个回报;在其他市场上,存货差价是零售商和批发商的回报”。

(三)消除不确定性

当供给和需求存在随机因素时,中间商通过即时的购买和销售提供便利性,从而减少或消除了买卖双方在搜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中间商的存在也增加了潜在交易伙伴的数量,从而提高了找到交易伙伴的概率,降低了搜寻的成本(Spulber,1999)。当交易者的行为很难观测时,中间商作为买卖双方之间的中介,通过做出可信承诺,提供监督和签约服务。中间商因此而获得回报,而在非人格化的直接交易中,承诺难以置信。这种有约束的合同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而且不会导致组织的扩张。

(四)提供信息

在很多市场上,买卖双方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方通常并不了解构成市场需求基础的消费者特征;买方通常也不了解他们想买的产品质量、耐久性和安全性。Spulbr(1999)认为中间商通过收集信息,并且向消费者及供应商提供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信息而填补了这一空白。零售商可以检测产品并向消费者描述产品的特征,批发商能够向供应商提供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而且将交易集中进行可以产生收集和分配信息的规模经济效应。中间商不仅在信息方面享有优势,还能以信誉和有约束力的合同为基础来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五)提高交易效率

和直接交易相比,中间商在很多方面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中间商把买卖双方聚到一起,可被看作降低信息成本的有效机制之一。例如,Gehrig(1993)认为搜寻合适的交易伙伴并对价格重新谈判需要花费时间。中间商通过提供明码标价的固定价格,加速了交易的过程。Yavas(1994)检验了在双向搜索市场(例如,房地产中介)中中间商的作用,表明中间商缩小了买卖双方的搜索范围,使他们可以放弃搜索,直接和中间商交易,因此也降低了交易方的均衡搜索强度。Yavas证明了如果搜索成本高昂而且低效,中间商的福利可以得到改善,反之则反。

(六)辨别商品质量

中间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辨别商品质量。Biglaiser(1993)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第一,中间商比普通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因此有激励在技能方面作大量投资,成为辨别商品质量的专家。第二,中间商要在以后的市场中站稳,比起那些只卖少量的商品、在市场中滞留时间较短的售卖者,销售高质量商品能带来良好的声誉。特别是直接交易费用很高、商品质量差异很大时,通过中间商购买总能提高收益。Li(1998)也揭示了经济主体选择是否在核实商品质量技术上投资而成为中间商。Li表明存在这样一个均衡,当私人信息问题不严重,而且质量检测技术的成本不高时,中间商总是交易高质量商品;当人们因为不能辨别商品的真实质量而无法从事交易时,交易被严重延迟,内行的中间商能因此提高自己的福利。

(七)影响投资激励

除此之外,中间商对买卖双方的投资激励也有影响(Spulber,2002)。一般而言,买卖双方在了解未来交易伙伴的特征之前,没有和特定交易伙伴绑定契约关系,因此做出的投资都是通用性的而非专用的。在各种交易机制并存的竞争市场,不同的市场结构影响边际收益,进而会影响投资效率。搜寻市场上因为缺乏契约承诺,即使是通用性投资,投资水平也会受到影响。这个效应类似于套牢问题,在契约框架下,事后的投资激励依赖于对契约规定的收益分配的期望。中间商通过为高价值的买方和低成本的卖方提供了价格承诺,因而提高了买卖双方的投资水平。

五、中间商与其他交易方式的竞争

(一)中间商与直接交易的竞争

中间商和直接交易的竞争可以用Gehrig(1993)的研究结果很好的概括: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垄断的中间商收取正的价差,一个活跃的直接搜索市场就会出现,并且从中间商那里获得市场份额。虽然搜索市场的延迟成本为中间商提供了市场地位,但是中间商不能随心所欲地获取较高的价格差。搜索市场扮演了中间商的竞争者角色,当买卖双方选择直接交易时,中间商的市场地位就受到挑战,其定价策略需要考虑搜索市场的特征。Fingleton(1997)认为中间商的市场地位由交易者绕开摩擦市场的能力决定,当摩擦消失时,直接交易改变了供给和需求必须面对中间商的情况,从而降低了中间商的市场地位。但是,这没有改变Stahl(1988)的结果,即如果需求没有弹性,中间商仍会垄断市场。但是,由于垄断的低效,即使间接交易的成本降低,直接市场也不会消失。与上述研究强调价格对竞争的影响不同,Bell等人(2003)把销售人员的努力是否具有外部性引入分析框架,发现如果价格竞争不激烈,而销售努力的溢出性很高的话,消费者对独立中间商的需求可以和厂家直销互补;如果价格竞争激烈,努力溢出很小,直接交易与间接交易是替代关系。

(二)中间商之间的竞争

中间商既要和直接交易竞争,也要与其他中间商竞争。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会导致瓦尔拉斯均衡,使价格差降到零。买卖双方可以通过中间商以瓦尔拉斯价格成交。在没有任何成本的情况下,瓦尔拉斯拍卖人可以被竞争的中间商代替(Gehrig,1993;Fingleton,1997)。除此之外,作为市场制造者的中间商还与纯粹

市场中介竞争。与中间商不同的是,中介的报价各不相同,而且是有成本的私人信息。中间商的进入会导致中介退出市场,从而垄断间接交易市场(Rust和Hall,2003)。

(三)技术进步对中间商的影响

篇(6)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学和社会之间互动的加强,艺术类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实际,艺术类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也必须做出积极的改进,要以项目市场化为导向,优化教学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艺术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作用

1、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各要素的市场化。在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市场要求了学生具备的能力,市场为学校提供了课程,同时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完成学习;同时,在学校和企业认定中,完成了教学成果的转化。这一系列的过程都体现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市场化,体现了艺术院校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的“顺风车”。

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率高。高校与社会的积极合作紧密地联系了高校和社会的关系,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中既能够加深了解。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教学项目,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的完成,同时也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能够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为学校提供有利地支持,同时企业也能够在与学校的互动中掌握人才的培养情况,招募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更好的彰显创新教育的的意义与内涵。

2、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

第一,能够促进艺术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项目市场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工厂化”运作能够集中较多的相关的艺术类专业,能让较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教学工作者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其创新性研究,从而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能够促进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整合了多方的资源和力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尝试,能够推动教学的时代化创新、市场化创新、科学化改革。

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中,按照市场标准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在大数据市场化的运作中,一切要求都是高标准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第四,能够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在大数据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参与者、指导者,更是学习者,能够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提高对专业的认识,促进教师在创新教育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艺术类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中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从市场的要求中实施教学工作;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的紧密结合;立足合作企业,实施工学交替,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工作的结合;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实施校企互认制度,提高教学评价的水准;在教学成果市场化方面,积极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商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制定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不能成为“象牙塔”,不能闭门造车。在社会与大学互动频繁的情况下,高校应该走出高校,走向社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以市场的要求为标准。艺术院校的创新教育教学更不能把学生“圈”在学校,要与行业的专家和人才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让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标准,促进艺术院校调整教学目标,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有效实施项目课程

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合艺术类应用型专业的创新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从专业的特点出发,采取灵活的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一般在“教学工厂”中开展教学,即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实施教学,积极与合作企业互动,努力实现项目市场化。学校内的实训基地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场地,模仿市场中的企业,包括岗位、项目等都能够体现工厂的市场化。因此,艺术院校也要积极利用学校内的实训基地,努力实现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影视广告业的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实训基地,设置导演、灯光、纸片等设置具体的岗位,让学生投入到这些岗位中,进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创新教育制度化的管理中,也能够保证项目的“日常化”,提高工作的真实性。通过对“教学工厂”功能的拓展,能够促进艺术院校的改革,加强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避免了单一的、被动地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应;使教环境与行业标准接轨,让学生在与行业零距离地接触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真正的体现创新教育的实用性。

3、项目课程的评价市场化

课程的考核标准要通过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在项目完成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给予总结评估。一般的考核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情况,将考核的最终标准放在行业的要求上。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比较苛刻,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就是这种苛刻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改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就业。

4、教学成果商品化

艺术院校在与企业、公司的合作中,能够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学校能够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以求得社会的认可,企业或公司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两者的交流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教学成果的市场化。另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般都要签订“项目使用协议”,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对项目的重视程度,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项目的商品化,促进企业的利用。教学成果市场化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启动阶段,即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确定项目的前景,重点做好同类产品的统计、产品的定位和合作企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制约,以充分的准备提高项目的市场竞争力;第二,设计阶段,要努力创新,以创新赢得市场,以特色赢得客户,以科技提升质量。第三,实施阶段,要做好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做好定价、市场推广等工作,进而实现教学成果的市场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市场与高校的联系十分紧密,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教育需要积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连接市场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创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能够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成果的转化,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艺术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广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在与市场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将创新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二、立足培养目标,创新教育体系

在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即要培养出创新人才。也就是说要在艺术教育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文化创意产业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创新人才,这类人才富有个性、勇于创新。因此立足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目标,高校艺术教育可实施创新型教育,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从技能向创意转移,结合学科集群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在掌握基本艺术领域技能的同时,形成对艺术和设计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起创新性艺术教育体系,将学科群、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其中,重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多个学科,因此在教育体系当中必须加强学科体系的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集群。高校本身便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应当在独立的文化创意院系中以文化创意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为主干,增设市场类、管理类等课程,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甚至可以添加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精粹,比如草编艺术,这方面吉林动画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董从仁草编技艺走进了走进了吉林动画学院服装设计大赛,服装设计专业利用草编技法,设计出了风格鲜明,栩栩如生的时尚服饰,这不失为将传统艺术的创新[1]。

三、立足培养载体,加强人才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已经进入正轨,部分教育机构已经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鉴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以及学生自主创业(挂靠学校的工作室)的模式。比如2013年福州市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签订协议,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与合作、人才交流合作、干部交流合作以及人才教育培训等五个方面展开合作。其中科技创新与合作方面,建立人大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人民大学发挥多学科,跨行业的优势,依托福州的优势,合理培育新兴产业基地,加快自主创新。文化创意具有极强的应用性,那么在艺术教育中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那么产学研将是极佳的实践途径,以高校为依托,以产业基地或园区为基础,进行实践性教学,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输出人才的质量。而自主创业模式则是产学研模式的有力补充。特别是当前网络大电影、移动手机游戏等的市场大热,这些往往并不需要很多成本,只要有创意,加上比较理想的制作,相对而言竞争力就会比较强,就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所以高校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一个孵化平台,让学生的创业团队挂靠在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形成一种集人才培养与创业孵化为一体的教育模式[2]。

高校艺术教育应当创新自身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把培养创造型人才放在首位。在加强传统艺术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要落实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学科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

作者:战海洋 马强 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篇(8)

细分市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详尽的市场调研,发现整个市场购买潜力最大的某一目标市场,结合自有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去挖掘和发展产品的特质与潜力,进行产品定位,以便将营销组合有效地用于明确的目标,达到更好的创造消费、引导消费的营销目的。因此,市场研究者能否及时、准确、客观地掌握、分析消费者选择产品时表露出的信息就十分重要。在营销理论中,将这些具体的信息按所包含的内容以及被观察的角度、方式等划分为地理指标、人口统计指标、心理指标和行为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可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体。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城市人口恩格尔系数下降,影响消费品需求的因素不再局限于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等,更多地与替代品、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及偏好的关系越来越大。市场研究者发现价格不再是决定产品销售情况的唯一因素。消费模式呈现多元化、多变性、品牌忠诚度较差等特点。此外,消费品市场越来越细分化,并且细分化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厂商承担的市场风险逐步增大。所以,近几年来,众多市场研究者体会到:在传统的细分市场中,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易量度的地理或人口统计变量上,是远远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的。这样,心理指标开始受到重视。目前,在我国将心理指标中的如个性、社会阶层等较多的被加以采用,而在生活方式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却显得较为“苍白”。笔者以为,传统营销理论将生活方式归类于心理指标中的一个变量是不恰当的。相反,生活方式是研究消费行为与心理的最佳着眼点,以其为基点,使市场细分从平面转向立体,多方位 、多角度去分析消费群体,使划分和确定的目标市场更具深度。美国市场营销专家菲力普·科特勒曾经指出:“在同一人口细分中的人可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各种产品和品牌的营销人员,正越来越多的运用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来细分他们的市场。”下面,笔者就生活方式成分细分市场的重要指标的可能性加以论述。 二

首先,让我们对生活方式这一概念有一全面深入的理解。生活方式作为心理学个性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艾尔布雷德·艾德可勒提出的。他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们根据某一中心目标而安排其生活的模式,并通过他的活动、兴趣和意见可以体现出来。这个中心目标就是自身缺乏的、未具有的优势或其思想中固有的某种价值观。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理解:首先,消费者的许多消费活动,是为了从活动中获取某种程度上的满足,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他们更多的是重视产品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效用。此时的产品仅作为提供服务或带来满足的载体。这种主观上的偏好以及内心的满足感,最终体现在对消费对象和消费模式的辨别和选择上,这也是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一般而言,消费者并非如西方经济学所假设的: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消费者,特别是日用品的消费者的购买会以一种理性的、非激情的、经济的方式作出购买决策。恰恰相反,他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行为,以参照群体为标准,来表达自己努力想成为或已成为哪类人。因而,他们这种因受外界刺激或某种未满足感而采取的行为,很多是与要购买的一些产品的使用价值无关的。更多倾向于取得或回避具有令人愉快或厌恶的心理感受。这里在心理学上被成为唤醒的作用就构成了生活方式的意识内涵。而生活方式的物质内涵是由带有象征意义的物品组成。这种象征物有把某人的信息向外界传达的作用。按照消费者所要突出的“形象”,他们对象征标志的需要各不相同,具体表现在对产品或服务的不同需求上,或者说生活方式相似的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具有共同的期望、态度和偏好。由于生活方式具有意识内涵和物质内涵,因此生活方式所反映的信息,一方面超越了一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另一方面超越了他的个性。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人受某种广告的影响去购买同一产品或服务的行为。但这用动机理论或个性等其他心理指标难以解释的。 三

一种现象若不能描述和测量,便不能理解和控制。因此,能否成为细分市场指标必须具备了两种性质:可靠性和可辨别性。只有这样,市场研究者才能依次来划分、预测和控制目标市场及消费模式。现对上述两种性质作以下解释:

可靠性:在细分市场的实际操作中,市场研究者发现:由于消费者的动机、心理活动极为复杂,再加上我国目前还缺乏完备的心理调查手段和相当规模的心理实验室,难以消除偶然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所以不易客观地、准确地把握和了解,甚至连消费者自己也不能很好的解释他们如何或为何选择某一产品。因而,在细分市场时如果将消费者的动机、个性、购买心理作为一种细分标准,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难掌握,容易使市场研究者陷入主观谬误中,造成对市场的把握“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由于生活方式是由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物质的各种因素在行为或态度上的综合表现,是环境对个体人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带有相当的稳定性。故市场研究者可通过询问、观察、问卷等方式来测评出消费者的品质特征和能力水平,既使受测人受外界某些因素的干扰或想隐瞒、夸大其观点、想法、心理活动,但由于生活方式涉及面广、内容多,通过市场研究者对测试问题的设置加以修正,使调查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可描述性。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和市场学教授韦尔斯(W·Welles)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市场学教授泰格勒(D· Tigort)提出的活动、兴趣和观点分析法:

____人们如何度过闲暇时间的;

____人们的兴趣、爱好是什麽以及当前最重视什麽;

____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处事原则是什麽;

____人们在生活周期阶段,其收入、教育状况、居住情况如何。

篇(9)

本次论坛共邀请五十余位学界专家与业界精英,包括赵榆、尚辉、张敢、邵建武、王中文、于波、董峰、徐晓庚、刘幼铮、寇勤、刘尚勇、甘学军、谢晓冬等人。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共进行三场主题发言,并设置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新常态与艺术市场”这一会议主旨展开探讨,兼具深度与广度,既有宏观构架,总揽全局,亦有微观切入,以小见大。

聚焦国内艺术市场,为应对新形势,市场不断寻求与消费者沟通的新方式,艺术品经营机构对于传统运营模式的创新,以及国际艺术市场格局的变化,都将成为影响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下艺术市场的整体发展状态,与会嘉宾各抒己见。中国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寇勤发表了题为“中国艺术市场的生态与心态”的主题演讲,以“热”与“燥”两个关键字概括当前中国艺术市场的整体面貌以及市场参与者的心理状态,指出当下中国艺术市场需要“温和与冷静”。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刘尚勇根据现今经济转型所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常态下艺术品经营所亟需的新思维与新文化。原中国画研究院赵榆阐述了1992年至令中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流变与阶段性成就。全面梳理并总结了其发展沿革和经营概况。《人民日报》文艺部邵建武针砭时弊,颇为犀利地点评了当代国内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同时,诸多青年学者也纷纷发表了个人见解,马健作了题为“中国书画市场的新常态与书画评价体系的转变期”的演讲,刘晓丹则围绕“雅贿中的艺术品金融化”现象进行了论述,李抿吴杨波、高纪洋、刘燕四位学者分别就京津冀、广东、山东以及内蒙古等地艺术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详细论述。

当代艺术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各类新兴的艺术品运营模式层出不穷。艺术品经营机构为应对新的市场情势,试图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与创新,从而实现艺术品经营手段与营销方式的升级,以期在新的产业调整阶段构筑更为合理的运营模式,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挖掘新的市场增长点。北京拍卖行业协会甘学军立足于艺术品拍卖企业的角度,对艺术品拍卖业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行业运营模式的转型与变革,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对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AMRC)马学东则通过详尽的市场数据,归纳出当今艺术市场发展的两大趋势――“全球化”与“连锁化”,他认为传统一、二级市场间的联系正日益紧密。艺术品市场行业经营边界在一定范围内趋于模糊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被广泛利用。互联网与艺术市场行业深度融合。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生态,搭建综合性的艺术市场平台?如何将互联网的资源优势运用于市场营销环节,实现艺术品经营手段与营销方式的创新?针对上述问题,与会嘉宾发表了相关演讲。《燃点》杂志董事长THOMAS WILHELM WANG就互联网艺术市场的运行机制与成因进行了深度解析。肯定了网络平台对于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刘永涛、刘达从各自视点出发。对“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品经营方式提出见解。为如何将互联网的资源优势运用于艺术品营销环节出谋划策。具体到艺术品电商的生存状态,易拍全球蒋奇栖通过鲜活的市场案例,详细阐述了艺术品电商的“核心价值”取向,呈现了国内艺术品电商的生存现状。武文龙则聚焦于国内艺术品电商的发展业态。探析艺术品在线交易的源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篇(10)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改革可以采用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理论加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学校要与企业接轨,落实校企合作政策。企业为高校提供学习资源、设备与教学器材等用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同时,校方根据企业需求,培养需求人才,方便毕业生找到更合适的工作。服装设计是兼具很强艺术性、实践性的学科。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紧密联系企业,让教学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让学生认识企业经营模式,设计企业型服装,培养学生市场把握能力和调控能力,能通过销售信息反馈分析市场需求,格局市场趋势和需求进行设计,让设计具备市场潜力。学生只有适应市场、把握市场,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企业同时对服装教育不断进行指导与培养,校企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为企业培养更多真正的高技能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适应新时期服装市场需要,提高服装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服装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及合理充实

服装专业的教材通常理论与实践失衡。与社会和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接不足,课程与生产脱节。《服装生产现场管理》替换《服装生产管理》就很符合教学需求。现代企业服装工艺与设备一直发展、改进,工艺教材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更新。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要合理归纳和取舍有效的教学内容,将知识面合理拓宽,让设计紧贴社会,扩大教学空间。重视并保留教材的正确、规范内容和基础理论部分,把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等内容带进教材。实践教学要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零距离接近市场。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要让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使设计作品紧跟市场潮流。

四、高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把重点教改为重点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锻炼思维能力角度,把给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发挥的无限真思维,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高职服装教学方法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无限创造力。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出职教特色之明确方向,是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教师进企业实地调研并实践,并将企业的有关项目和任务带回到课堂,进行教改和课改等。采用多样办法、多种途径进行教学,比如教学目标和模块可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承担,这样就实现了课堂贴近企业、教室贴近厂房,教学手段与工厂设备的配套,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践,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人师傅同堂,以不同的角色和角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使学生具备市场适应能力。

五、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

高职学校应该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来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市场的需求。配备优秀职业教育能力,精通专业技能、熟悉服装设计行业的专业带头人,高职教育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实践能力,可以聘请有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企业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参与实践教学,但因缺乏教学经验,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而,学校应积极探索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选送教师优秀学校或单位进修,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强化服装设计的先进现念,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打造一个高职服装设计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团队。教学中要强调教师、师生、同学团队合作,根据教师、学生的特长、思维方式的不同,组织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设计、实践的环节,反映全体教师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能力。

六、注重学生艺术品位与鉴赏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来讲,品位和鉴赏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大量鉴赏优秀作品,并进行市场调研借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怀,激发学生独特设计理念和不凡艺术情感,教学中融入新颖设计理念、新颖审美意识形态及艺术的情感表现,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引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七、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考核偏理论,服装设计是从理论到实践、由设计思维转为实物化的应用性设计过程,所以,应该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走向和需求做出学校服装专业考核调整,高职服装课程考核应是理论加实践的完整性考核,从概念构思、设计、制版、工艺制作到最终的成衣,甚至是市场数据分析及运作等缺一不可。这样的考核标准能够让学生系统学习服装设计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适应将来的企业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篇(11)

(一)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在国际贸易中,其相关产品的贸易增长很快

根据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2014年1月的英国创意产业统计数据,2012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占到英国总就业人数的5.6%,与2011年相比,英国创意产业的就业增长了8.6%,同期英国整体经济的就业仅增长0.7%;2012年英国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占英国GDP的比重达到了5.2%,创意产业增加值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5.8%,而英国的GDP则仅增长5.2%。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美国的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3.2%。在中国,与创意产业概念相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3%,2014年达到3.77%,2014年与2013年比,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2.7%,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创意产品贸易已成为最为活跃的部门之一,已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引擎,2008―2012年间,所有创意产品的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34%。

(二)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非货币收益,对于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创新的源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3创意经济报告》中的导言中指出,“21世纪以来,个人、群体的创意和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世界各国的真正财富。” 创意产业不仅通过创造价值驱动经济增长,而且还是整体经济内部创新体系的关键元素。创意产业的首要意义不仅源于其经济价值,还来自于对新观念、新科技出现的刺激,来自于它是能够培养激发创意和创新的总体社会情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PP2-3)。2014年2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这三类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在分析中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时,本文也将采用这三类指标,以从多个侧面反映中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所用数据来源UNCTADSTAT数据库。数据所包括的时段为2003―2012年。该数据库是目前全球创意产业最权威和最全面的数据库。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而言,其竞争力的变化是渐进式的,所以,虽然数据存在时滞,但仍能反映中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持续增加之势,中国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首位,但创意产品市场占有率呈两极化格局,部分创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低位徘徊

2012年中国创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2%,要高于美国、德、英、法和印度,2012年这些国家创意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98%、6%、4.8%、4.1%和5.45%。中国创意产品就总体而言,其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部分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却很低,包括视听产品、出版等(详见表1)。

中国的创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无论是对发展中经济体或发达经济体都一直呈增长之势,但中国创意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要高于发达国家。就产品类型考察,中国在发达经济体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包括工艺品,设计,主要是时装和玩具,新媒体产品等,其市场占有率都在28%以上,中国的此类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率都在30%以上;此外,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产品还包括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品,其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中国的视听产品和出版物虽然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要高于发达国家,但其竞争力相对较弱,特别是电影、报纸等的市场占有率,低得可以忽略不计。

(二)以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中国创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强劲,但创意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偏低

以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从2007年中国创意产品竞争力开始出现走弱迹象,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仍没有恢复到2006年的水平。2005年中国创意产品对发达经济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约为0.88,2012年约为0.82。中国创意产品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却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2005年中国创意产品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77,2012年中国创意产品对发展中家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79,与2006年相当(详见表2)。

分产品类型,中国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最低是视听产品、出版和新媒体,视听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值,其中电影贸易竞争力指数最弱,CD、DVD、磁带的贸然竞争力相较于电影虽然略强,但同样呈现为负值;出版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呈现为正,但报纸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值。从发展趋势看,设计、新媒体产品、表演艺术等贸易竞争力指数有所下降。按经济发展程度考察,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电影贸易竞争力指数提升最快,而作为贸易竞争力指数同为负值的报纸,对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虽然基本稳定,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则出现了下降(见表2)。

(三)部分传统的优势创意产业有出现转为劣势产业的迹象,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没有广泛兴起

以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何种创意产业有比较优势,标准是如果某种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由表明该种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在各类创意产品类型中,大于1的创意产品类型包括工艺品、设计和新媒体。进一步细分,工艺品中庆典产品、柳编产品、纺织品,设计中的时装、玻璃工艺品、室内设计、玩具,新媒体中的视频游戏等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视听产品、出版等属于比较劣势产业。

从变动趋势看,新媒体和表演艺术等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开始出现转向比较劣势行业的迹象,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从大于1开始滑向少于1的轨道。那些处于劣势的行业除视觉艺术表现出向比较优势行业转化的迹象外,其它的行业仍处于显著的比较劣势行业类型(详见表3)。

(四)中国的创意服务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国际贸易统计对创意服务的统计包括六类:广告、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研发,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以及其他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总体而言,就像中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低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一样,中国创意服务的竞争力相对于创意产品的竞争力要低。在这六类创意服务中,中国广告、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服务,出口量最大,其出口规模超过了法国、美国等,略低于英国和德国。这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出口规模最大的是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或研发,如美国、德、法出口规模最大的是研发,英国出口规模最大的是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中国在六大类创意服务出口中,除广告、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服务外,其他创意服务与美、英、德等存在极大差距,甚至比不过印度。在中国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中,按行业分,文化制造业增加值9166亿元,占42.9%;文化批零业增加值2146亿元,占10.1%;文化服务业增加值10039亿元,占47.0%;按活动性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的增加值为12695亿元,占59.5%;“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创造的增加值为8656亿元,占40.5 %。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 创造的增加值为3495亿元,占16.4%。

三、提高中国核心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影响中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影响创意产业的核心因素,概括起来就是3Ts,就是包容性(Tolerance)、人才(Talent)和技术(Technology)。包容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对新思想、新观念、对失败的容忍度和企业精神;人才是发明新思想,推动创新的主体力量。一个经济体的人才状况,通常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在创意产业中就业的人数来衡量;技术是推动经济与社会高效运行、提升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一般用研发投入、研发部门的就业人数以及专利数是技术。马丁繁荣研究所(Martin Prosperity Institute)用这三个指标,创建了一个全球创意指数。根据这一指数,中国2005年45个国家中,排名第36位,高于金砖四国的巴西(第43位)、印度(第42位),低于俄罗斯(第25位)。

要破除影响中国核心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障碍,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种有效的政府激励机制。建立这种激励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经济发展与人才培育、技术进步和包容性的拓展协调起来,根据联合国2008年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办法调整GDP的核算方法,无疑是建立这种激励机制的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