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院药学学科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3 15:51: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院药学学科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院药学学科建设

篇(1)

2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

目前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多是对其学科内容进行全盘考虑,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中医药传统学科建设的整体思维框架,结果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中医药重点学科的建设进程极为不利。笔者认为,确定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研究为手段,对重点学科进行多角度多领域研究,这是加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而对于改变中医药落后的状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远缘杂交,必然产生优良品种。”因此,在确定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的前提下,把中医药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结出丰硕的成果。并且只有这样,才可能揭示中医药学的内涵,找到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中医药重点学科才可能清醒地找准自己发展的位置,吸收一切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成果,并引进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科的综合研究开发潜力,从而进一步揭示学科的本质。只有不同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才可能循序渐进地由点到面、全面推进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的内涵建设。而不同方向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发展了,中医药学才可能由薄弱到强盛,最终实现现代化,才可能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永升教授认为:“多学科研究中医将成为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可见,寻找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即找准学科课题的研究方向,多学科结合,便是加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关键之所在。当然,对于中医药课题的提出,都要求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甚至要求具备科学前瞻性,有的课题还要求具备社会实用性。尽管中医药课题都是围绕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有关内容提出的,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联合进行研究,但不同等级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课题研究重点及层次应有所不同。因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与科研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2],对于校(院)级重点学科,主要应针对校内中医药有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临床等内容进行初步的基础性或实践操作性研究,如对某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结合临床见习的可行性研究等;作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其课题则要求对该省范围内中医药有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临床、发展战略等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对某省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整理与开发运用研究等;当然,国家级重点学科,其课题要求档次高、目标大,课题内容必须具备科学前沿性及实际开发运用价值,主要应针对国内外在中医药教育、理论、临床、科研、学术等方面研究成果不显著或者无人研究的领域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多学科联合的深入研究,如对中医药国际教育前景预测及实施手段研究、艾滋病中医诊疗理论与技术研究、戒毒的中医机制与方法研究,以及对中医药与其他学科结合发展的模式研究等等。

3重点学科建设措施与办法

31人才运行机制建设中医药课题的提出能否具备科学前瞻性、实际开发运用价值,以及研究结果如何,关键还在于重点学科的人才运行机制及结构配置。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人才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关于学术带头人的遴选,不能仅凭年龄、职称加以考虑,而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层次、工作科研实际能力、是否具备前瞻性课题思维,以及管理才能等方面的内容加以综合考虑,尽量避免把学术思维僵化、固步自封的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在确定学术带头人的前提下,根据重点学科课题长期研究方向的需要,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招聘录用所需人才,从而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学术科研梯队,但应注意重点学科老中青专业人员的配备比例,一般宜为1∶2∶3。同时还可引进外单位非医药专业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或选择本学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相关知识技术,以弥补知识结构之不足,为学科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知识结构及智能储备。

篇(2)

针对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进展迟缓,且与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提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应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研究为手段,以带动重点学科进行全面发展的建设思路,并从不同角度阐明该思路的施行措施和方法,从而为21世纪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中医药学 高等教育 重点学科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ntensive subjects in TCM College has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CM career.To aim directly at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nsive subjects in TCM College inadapted to high education,clinic,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s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onstructive thinking rout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intensive subjects should develop all round with intensive subjects based on the center of TCM topics,the means of combination of several subjects.It also elucidates the performing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the thinking route from different angles,thus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nsive subjects in TCM College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TCM;higher education;intensive subjects

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综合研究能力得以提高的根基。其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生存与发展。根据学术水平高低,中医药重点学科可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校(院)级3个等级。我们知道,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起点高、目标大、任务重、周期长、综合性强的工作。因此,研究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科学而合理的建设方案显得尤为迫切。

1 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同等级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发展水平及地域影响参差不齐。有的重点学科发展水平较高,可多数重点学科,尤其是校(院)级重点学科,却处于科研综合实力低下、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出现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课题研究思路狭窄、研究内容缺乏科学前瞻性且平淡无价值。同时,重点学科人才运行机制呆板、学术梯队不合理及物质设施落后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此状况,若长此以往,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并无两异,以致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落后状态,甚至有倒退的危险。如此下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景令人忧虑!

2 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

目前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多是对其学科内容进行全盘考虑,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中医药传统学科建设的整体思维框架,结果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中医药重点学科的建设进程极为不利。笔者认为,确定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研究为手段,对重点学科进行多角度多领域研究,这是加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而对于改变中医药落后的状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远缘杂交,必然产生优良品种。”因此,在确定以中医药课题为中心的前提下,把中医药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结出丰硕的成果。并且只有这样,才可能揭示中医药学的内涵,找到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中医药重点学科才可能清醒地找准自己发展的位置,吸收一切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成果,并引进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科的综合研究开发潜力,从而进一步揭示学科的本质。只有不同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才可能循序渐进地由点到面、全面推进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的内涵建设。而不同方向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发展了,中医药学才可能由薄弱到强盛,最终实现现代化,才可能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永升教授认为:“多学科研究中医将成为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可见,寻找重点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即找准学科课题的研究方向,多学科结合,便是加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关键之所在。当然,对于中医药课题的提出,都要求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甚至要求具备科学前瞻性,有的课题还要求具备社会实用性。尽管中医药课题都是围绕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及学术等有关内容提出的,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联合进行研究,但不同等级的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课题研究重点及层次应有所不同。因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与科研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2],对于校(院)级重点学科,主要应针对校内中医药有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临床等内容进行初步的基础性或实践操作性研究,如对某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结合临床见习的可行性研究等;作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其课题则要求对该省范围内中医药有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临床、发展战略等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对某省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整理与开发运用研究等;当然,国家级重点学科,其课题要求档次高、目标大,课题内容必须具备科学前沿性及实际开发运用价值,主要应针对国内外在中医药教育、理论、临床、科研、学术等方面研究成果不显著或者无人研究的领域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多学科联合的深入研究,如对中医药国际教育前景预测及实施手段研究、艾滋病中医诊疗理论与技术研究、戒毒的中医机制与方法研究,以及对中医药与其他学科结合发展的模式研究等等。

转贴于

3 重点学科建设措施与办法

31 人才运行机制建设 中医药课题的提出能否具备科学前瞻性、实际开发运用价值,以及研究结果如何,关键还在于重点学科的人才运行机制及结构配置。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其人才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关于学术带头人的遴选,不能仅凭年龄、职称加以考虑,而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层次、工作科研实际能力、是否具备前瞻性课题思维,以及管理才能等方面的内容加以综合考虑,尽量避免把学术思维僵化、固步自封的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在确定学术带头人的前提下,根据重点学科课题长期研究方向的需要,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招聘录用所需人才,从而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学术科研梯队,但应注意重点学科老中青专业人员的配备比例,一般宜为1∶2∶3。同时还可引进外单位非医药专业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或选择本学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相关知识技术,以弥补知识结构之不足,为学科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知识结构及智能储备。

32 物质设施建设 物质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题的研究条件及重点学科建设的进展。同时,对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保证重点学科的顺利建设与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都应增加对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并根据重点学科的等级、学科性质、课题研究内容及层次的需要,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设施和福利保障,这是保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切不可忽视。

4 重点学科建设远景展望

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而申报不同等级的重点学科建设也必将成为中医药院校工作的重点。当然,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超越传统的中医药建设思维框架,大胆地探索中医药学与理工科结合、与文科结合、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民族医药相结合进行研究发展的可能性,寻找学科间相互联系的结合点,并善于吸收一切先进知识成果武装自己、发展自己,从根本上揭示中医学的理论及临床诊治内涵。只有通过这样多学科的联合研究,揭示出中医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本质,中医基础学科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诊疗手段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发生变化,中医药事业才可能从理论到临床方面真正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能更好地适应世界人民需求的新兴中医药学体系,即实现真正现代化的中医药学体系。可见,大力加强中医药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性地位,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医药传统思想的束缚及落后状态,才可能培养出国内外急需的跨学科、跨领域、适应面广、应变能力强的中医药复合型临床人才、理论研究人才、工程技术开发人才。只有这样,中医药学才会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医药成为世界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理想才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篇(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始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是尊重职工的人格,重视职工的文化需求,把激发职工积极性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动力。首先,要尊重人才。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是富有思想情感的,尤其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更有着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对是非好恶有着很强的分辨趋避原则,这不仅是医务人员修身立业的思想基础,也是影响医院发展的人文因素。要尊重人才,必须在医院重要工作、特别是在医疗学科发展中主动征求专家的意见,以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以极大的热情促进医院卫生事业发展。其次,要培养人才。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要认真落实人才观的衡量标准、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形成科学的育人机制,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建设学习型医院培养人才,要围绕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科学管理等内容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学习,以加强道德修养、陶冶文化情操、增长业务知识、熟悉业务技能,提高人文价值。再次,要重用人才。坚持靠事业、靠感情、靠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环境和搭建平台,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渗透到医院管理中,使职工的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中得到体现,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科学发展观要求医院文化建设,必须挖掘医院文化长期发展积累的资源,继承传统的文化精神,从历史医学人文遗产中吸取精华,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发扬光大的思路。医院文化具有“救死扶伤”的卫生行业性、“精益求精”的医药科技性、“仁爱为怀”的公共服务性、“悬壶济世”的社会保障性。我国的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思想是古今医者所信守的医德准则和医学的基本原则,要求从事医疗行业的人们成为仁人之士,对患者有同情心、侧隐之心,爱惜、重视患者的生命,成为掌握“仁术”的良医。

医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道德形式,包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作用于医疗活动各个环节。“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对医德医风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又是一种社会责任、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效益第一、患者至上”。首先,倡导高尚的医德医风,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的人文理念。要通过医务人员对人民群众奉献仁爱之心,使之升华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成为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在医疗服务中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以充分的尊重和维护,对患者的健康给以关心和爱护,对遭遇不幸和灾难的人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体现在医疗服务实践中。其次,弘扬高尚的医德医风,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医院文化建设寓于依法行政和廉洁行医的实践中。要强化医务人员法律、道德意识,做到恪守职业道德、强化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自觉纠正在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坚决抵制商业贿赂,拒绝红包、开单提成、收受钱物、接受宴请,树立白衣天使的廉洁形象。再次,践行高尚的医德医风,必须体现在人文服务的成效上。要求医务人员关爱病人、特别对弱势群体要有怜悯之心,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经济消费能力,在医疗服务中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努力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以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明显成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篇(4)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b)-125-02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本,直接反映出医院的整体水平、学术地位以及在医疗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集中力量建设高质量、富有鲜明特色的重点学科,是医院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任务。近年来,我院巩固发展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重点学科建设的适宜模式,使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拥有6个全军专科中心,6个军区研究所,22个军区、省级重点学科,在军内外形成良好声誉。医院门诊量、收容量、手术量年增长率保持25%以上,全面建设发展走上快车道。

1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科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位,重点学科则是医院的重点发展科室,是医院的龙头学科。在一所医院的所有学科中,医学科技水平较高,医疗服务质量较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人才队伍梯队结构合理,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较好,配套措施扎实,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科即可称之为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的水平和数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综合水平和学术地位[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医院内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有利于优质高效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2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模式

2.1 政策倾斜,持续投入

本着重点学科重点建的思路与理念,医院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明确战略目标,制订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在设施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上给予持续投入,使重点学科建设呈放大式发展。我院神经内科是全军较早的专科中心之一,近三十年来,医院持续投入近亿元资金,用于扩大规模、更新设备、组建实验室,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中心现有床位160张,实验室面积近3 000平方米,科研设备总值达到2 000余万元,共获军队和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8项,有11项临床和实验室技术处全军先进水平。医学影像科是全军研究所,医院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投资引进了320排CT、PET-CT、ECT等设备,均居国内领先行列,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科带头人现被选为全军主委和医学科技领军人物。

2.2 内合外联,集约发展

综合医院学科门类多,发展有快慢,规模有大小,技术有优劣。集约相关学科群,实行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可迅速建设成为新的重点学科[2-3]。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我院将泌尿外科、血液净化科、肾内科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了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和肾脏病研究所,年肾移植总数近200例,血液透析患者2万人次,肾活检技术覆盖4省32市63家医院,是山东省器官移植学会的主委单位。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和军区血液病中心多年来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与中医科开展联合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两个中心开展的 “羊藿甙抗放射损伤和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及相关疑难问题的研究”和“复方汉己冲剂防治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疗效的研究”分别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3 突出特长,专业取胜

以优势专业技术为基点,把学科进一步细化,分别做大做强,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4]。我院普通外科建科50余年,传统优势是胃肠专业,近年来,由于甲状腺、乳腺专业发展迅速,门诊、收容量不断加大,并在本地区形成了一定优势,为了更好地加快学科发展,医院进行了合理的专业细化,成立了甲状腺乳腺外科,展开床位50张,经济效益成倍增长。针对各种外伤因素致脊髓损伤多发的特点,我院专门成立了脊髓修复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是国内第一家以外科手段为主治疗脊髓损伤(截瘫)的专业科室,目前已开展多项在国内外领先和先进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技术。目前该学科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吴祖泽院士合作开展了Ad-HGF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3 重点学科建设模式的应用原则

3.1 满足需求与瞄准前沿相结合

学科建设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解除患者的病痛,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在确立重点学科的建设模式时,要紧紧跟踪患者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新需求,把危害人民群众最严重的疾病与之相对应的学科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投入、重点建设[5]。同时,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手笔、大做为。要对现有的学科建设模式进行分析,有选择的对重点学科进行优化,要把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瞄准国内外医学技术发展前沿,凝炼学科攻关方向,集中优势人才,协力攻关,并在人员、资金、设备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求在重点学科领域取得重点突破。

3.2 把握政策与结合实际相统一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疗行业进入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对重点学科的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必须适应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同时,客观衡量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当地情况和医疗市场的需要,如何使医院的重点学科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其他医院不可模仿、无法复制的特色技术,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重点学科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并结合医院实际,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加强优势技术建设,加快特色技术创新[6]。不断通过科研创新来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来解决临床医疗中的难题和关键技术,如加大对战创伤及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这几种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的研究,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3 人才建设与设备规模相促进

人才、设备、规模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先进的医疗设备是学科发展的基础,适度的床位规模是学科提升的平台。要构建一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优秀的学术梯队,首先要发挥学科带头人“领头羊”的作用,推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带头人应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一定的管理能力,作为医院管理者,应给予学科带头人自,由其承担起科室医疗、教学、科研的规划和发展的任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按照学科建设布局,以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为牵引,打破科室界限,对现有学科人才优化重组,充分挖掘现有学科人才的潜力;通过制订学科建设标准,定期组织达标评估,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加强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养,为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后劲。在重点学科的设备引进、规模扩张上,医院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通过不同形式来加强其软、硬件建设,进行科学的资源优化组合,从而为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从而促进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攀升,医院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也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雷勇,孙连军.大型综合型医院学科群建设相关因素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7):649-651.

[2]马中立,邹志康.大型综合性军队医院学科建设循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4-15.

[3]戴倩丹.浅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与医院学科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6):56-57.

[4]肖志军,高国栋,郭林选,等.学科建设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8):63-64.

篇(5)

自上世纪末期开始,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毛入学率不断攀升,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长期不足,有限的优质资源集中于少数学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不均的问题日渐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启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制药工艺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编号081302)的核心课程,是设计和研究经济、安全、高效的化学药物合成工艺的一门科学。20世纪70年代初期,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1980年,沈阳药学院、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等院校的教师合编了第一部《化学制药工艺学》教材。沈阳药科大学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于2010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全国同类课程中的唯一入选者。

本文将介绍我们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页和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微博建设中的经验与体会,探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一、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页建设

国家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高度重视,提高了详尽的课程建设技术要求。按照上述要求,对我校长期积累的化学制药工艺学优质教学资源进行了挖掘、整理、充实、提高,以期突出网络教学的特点,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在“课程介绍”部分,简要介绍我校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理论课包括总论和个论,共9个知识模块,33个知识点;实验课包括8个实验单元。教材选用我校赵临襄教授主编的《化学制药工艺学》。

“教学大纲”以我校2012-2013学年教学大纲为基础,进行了规范化改进,以纲要形式规定了理论课程9个知识模块和实验课8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日历”选用2012-2013学年教学日历,以月份、周次为标准规定教学进程,以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划分理论课授课内容,以单元实验划分实验课内容,并提供学时安排和授课方式。

“演示文本”是网络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采用PPT格式,按照9个知识模块、33个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了组织。整个文本的风格、形式统一,采用蓝色背景、白色文字,字体以28磅为主,一张幻灯片上文字颜色限定在三种以内。

“教学录像”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沟通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桥梁,可使网络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按照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录像,由四位教授授课。授课教师态度认真,所用设备符合技术要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资源”紧密结合药物生产实际,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确立反应的优化反应条件;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对废液进行回收利用;运用绿色化学技术,自行设计微波催化下空气氧化实验;根据工艺研究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成本核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安排自主设计实验。

除上述内容外,还提供学习指导、电子教案、思考题库及其答案、考核办法、试卷及其答案、教学参考资料等其他教学资源。授课教师对网络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答复,实现师生之间的在线互动。经过教学团队全体教师的努力,完成化学制药工艺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页建设,为实现我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微博建设

在化学制药工艺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页建设中我们发现,课程网页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网页对内容要求严格,我校长期积累的部分优质教学资源无法纳入其框架;网页更新周期较长,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新成果无法及时体现。为此,我们尝试建立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微博,扩展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新成果,实现网络学习者与教学团队方便、快速的互动。

我们设计的课程微博包括以下栏目:

“我爱我课”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展开,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对课程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拓宽学习者的视野。

“踏石留痕”追溯课程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使学习者了解课程发展进步的历程,培养学习兴趣。

“礼敬前辈”介绍为课程建设做出贡献的前辈学者的学术成就和感人事迹,弘扬中华文明中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岂敢为师”介绍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现状,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老师,促进师生交流。

“他山之石”推荐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阅读前沿文献,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此外,还增设“点点滴滴”栏目,将部分杂类内容囊括其中,从不同方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微博在保证知识性的同时,突出趣味性,力求生动活泼,使年轻学子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我们的课程,调动他们学习化学制药工艺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化学制药工艺学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微博的建设刚刚起步。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网页和微博的建设,实现我校化学制药工艺学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共享,与其他高校的同行们共同努力,提升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我国药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05-02

前言:

临床药学 ( Clinical Pharmacy ) 是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 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重点研究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临床药学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实现合理用药与提高临床用药质量的目的。通俗地说,临床药学侧重于药物和人的关系,整个过程直接涉及到药物本身,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因此临床药学直接涉及到医疗质量。对各大高等院校来说,应当结合临床药学的上述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完善的教学手段,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使他们能够胜任临床药学的工作。

1 相关概念

1.1 学科与专业。临床药学学科与临床药学专业不同,临床药学学科促进临床药学专业的发展,是其基础所在,而临床药学专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为其实践提供了可能。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及授课内容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1.2 学科建设不同于专业建设,它主要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工作的提高等,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又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稳定的学科群,发挥系统功能。

2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2.1 学科建设依据

“十二五”计划明确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强校理念,并详细规划了相关内容。这一理念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学位点、重点学科、学科梯队、科研平台的建设,以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创新等多个方面,为广大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

2.2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的障碍

目前我国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困惑和障碍主要包括:1)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整体研究水平相对较低;2)国家研究基金中未设立专门的临床药学项目,申请课题资金比较困难;3)学科地位尚未确定,目前仅作为药学学科的分支,学科地位并未收到肯定;4)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顶尖级领军人物。其他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培养出大量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临床药学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一般从业人员尚且大量不足,顶尖级的领军人物更是少而又少。5)不同区域和等级的医院发展不平衡;6)学科带头人地位得不到保障。

3 临床药学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根据前文提出的几项困惑和障碍,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1 优化科学研究,构建特色学科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前提,优化科学研究的方向则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前提。能够形成“特色”的学科,必然应有其独特性,先进性,也要有学科和社会影响度。而要达到独特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必须不断对科学研究进行优化,才能发展出更加先进、完备的技术,同时累积一定的学科影响度。

对临床药学来说,目前学科的地位不够稳固,学科特色也就相对逊色。要想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临床药学,就必然药通过不断优化科学研究,例如在药物研究方面、给药方式方面以及最终的用药效果方面,形成本学科独有的学科特色。科学研究促进了特色学科的构建,而特色学科的发展也将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的是临床药学学科甚至临床药学专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2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人力资源和人才结构是学科发展的资源性要素,而“十二五”计划中也提到了学科梯队建设。只有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学科带头人除了学术上的权威性以外,还应当具有带领、指导和组织团队进行研究,获得研究成果的能力。只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才能够将高等医科院校中有能力、有兴趣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利用团队的力量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也才能够促进临床药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就应当为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土壤,只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足够充裕,才有利于培养、选拔优秀的兼顾组织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3.3 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平台

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研条件,而科研条件的优劣也使也是科研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下,我国的高等医科院校都逐渐开始重视科研条件的改善,学科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的条件都有所提升。同时各高校还注重为各学科提供科学研究和资源、技术共享平台。但是,对高等医科院校来说,拥有资源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技术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临床药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对医学高等院校和医院均十分重要。对临床药学学科来说,要想使其可持续地不断发展,必须要从科学研究的大方向上不断优化,培养能够组织和领导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和医院应尽可能地提供促进可续发展的平台,几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地推动临床药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蒋学华等,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药事管理,2008年第19卷第13期,965-968页

参考文献:

[1] 蒋学华等,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药事管理,2008年第19卷第13期,965-968页

篇(7)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

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

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

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

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

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

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

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

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

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国家级论文259篇。

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

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

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38-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日益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使教学效果更优化,切实创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在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在整个医学、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学时较多。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卫生化学,其中每门课程都有独立的实验课。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每门课程都有独立的教学系统,相互之间不通气,各自为政,重复讲授、漏点讲授现象严重,而且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未很好解决。因此本文将研究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医药类化学基础课程相关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期全面辅助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设计理念

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1]。有研究表明[2],网络教学平台可分为两种:辅助课程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面向协作活动的研究型教学平台。辅助课程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是针对课程教学的六个要素“讲授、讨论、作业、实验、考试和教材”进行支持或辅助。面向协作活动的研究型教学平台旨在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支持学生以分组协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能支持教学情景创设、学生分组、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案制定、问题探究、探究资源共享、讨论与协作、探究成果呈现、教学活动评价、教学协助与指导、教学控制与管理等教学环节。这两种教学平台最大的差异是前者支持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后者支持学生以问题、项目或案例为中心的协作探究。鉴于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门类多,信息量大,教学平台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其特点,本着为医药学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做基础的思想,以实现各课程的整合和优化为主要目的,构建一种综合型教学平台。即以第一类平台——辅助课堂讲授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主,同时以第二类平台——面向协作的研究型教学平台为辅,加入各类互动版块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构

1.建设化学基础课程数字化资源库,使各科教师之间有相互沟通的平台。在医药类院校,化学基础课程门类多,其中有许多章节的内容是重复的,但在不同的教材里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时常会有偏差,因此在知识的前后贯通方面容易使学生糊涂。相反的,有些内容在某一课程中不是重点,由于学时限制教师会选择略去不讲,但跟后续课程却是有关联的,导致出现讲授内容学生不需要,需要内容不讲授的现象[3],与后续课程脱节。因此,可将各门化学课程进行整理,以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为两条主线[4],将基础化学、分析化学、卫生化学及仪器分析融入其中,合并重复性的内容,删节部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重点突出与医药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删除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标准加入法等过于难深的内容[5];压缩“滴定分析”,侧重于临床应用较多的仪器分析方法,同时将卫生化学和仪器分析整合为一个板块;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内容放到有机化学中,与有机分子的立体构型结合,主要针对分子构型与药物活性的关系;同时,调整各课程实验内容,精简验证性实验,压缩纯化学的性质及测试,增加与医药学科相关的综合性研究实验和自行设计实验等[6]。

2.构建网络数字化PBL虚拟课堂,实现资源的共享。整合课程内容的同时建立一种虚拟网络在线课堂,将所有化学知识以板块的形式放在一个教学平台上,利用医学案例引出化学内容,以PBL(Problem Based Learn,基于问题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每一部分知识都与医学是相关的,摒弃学生的“学医不用学化学”的观念,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该课堂采用多媒体小组协作互动进行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员,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不断完善者,教师负责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课题提出,及时对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作出回应[7];学生处于中心位置,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有重点有目的的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方式(自助式、讨论式等),节约学习时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向教师提问,也可以与同学交流,或共同完成任务。

3.构建数字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在虚拟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和自我考核等,从被动的学习者转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评价者和管理者可随时参与教学,解惑答疑,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

总之,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既要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又要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也能方便教师查阅资源库合理安排讲义内容。在构建网络平台时还应注意,要以方便学生为主,比如平台界面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易于操作,提示明显等。

参考文献:

[1]张华,徐强,刘志广,等.现代分析化学网络开放教学平台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1):70-74.

[2]曲宏毅,韩锡斌,张明,等.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进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05s:55-59.

[3]徐立恒.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化学类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安全,2010,(7):57-58.

[4]李涛,何海滨,蔡向阳,等.高等学校基础化学课程的体系重构与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111-112.

[5]丁邦琴,邱鑫.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07,7(34):142-144.

篇(9)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109-02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推拿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广西省卫生厅重点建设学科,在之后2年多的学科建设工作中,该学科学术研究人员对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不断地探讨和分析,现将其整理如下,以期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 学科建设及弄清与界定某一学科内涵与外延的重要意义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分类,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学科建设是以加速学术发展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根本,集结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统筹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并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实现共享,使之发挥更大效益[1]。可见,学科建设是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学术发展的切入点,又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医药院校的附属医疗机构来说,学科建设对临床医疗能起到龙头作用,是中医药学术创新与学术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医药行业所提倡的“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建设一步也离不开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对学科进行定位,即对该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明确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产生清晰的学科建设思路,逐步形成本学科特色和优势[2]。

2 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事物的内容[3]。学科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学科研究的总体目标、预期研究结果以及学科的任务和发展规划等等。据此,可将中医推拿学科的科学内涵试概括为:中医推拿学科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之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凭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推拿疗法在伤、内、外、妇、儿等科病症的治疗及其在预防、养生、保健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中医学是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经络学说等;其治病手段主要包括中药、针灸和推拿三种治疗方法,其中推拿方法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最原始治疗方法,最早的推拿按摩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本能活动,多用于缓解疼痛,例如对身体某一具体疼痛部位的按揉,因此,它属于最原始的、最朴素的带有治疗性质的治疗方法。但从中医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期的推拿按摩多用于养生保健,且其方法多为自我按摩,并常常结合导引,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中医推拿学逐渐从中医学中分化出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学术特点的学科。因此,尽管中医推拿学科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它仍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理论体系。中医推拿学既有别于以中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中医内科与中医外科学,又有别于以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针灸学,因此它既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脏腑、经络和腧穴理论密切相关,又离不开现代医学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与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作用。推拿治疗疾病的范围主要是以伤科疾病(主要指运动系统之软组织疾病)为主,同时对部分内、外、妇、儿科疾病具有卓著的治疗效果。此外,推拿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也具有肯定的作用,古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与《内经》同时问世的《黄帝歧伯按摩》就是一本记载养生保健按摩的推拿学巨著;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将膏摩疗法列为一项重要的预防保健方法;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千金方》中都记载了许多自我保健按摩的方法,如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

3 中医推拿学科的外延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3]。学科外延是在界定内涵建设内容基础上,依据学科建设需要与学术发展特点,并认真考察其它相关学科对其带来的可能受益,开阔研究思路、革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将研究成果与其相关学科互相渗透、相互交融,在充实和完善学术内涵基础上,试图形成新的学术理论体系[4]。由此看来,一门学科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借鉴和运用其它研究方法来发展自己,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营养,以充实其科学内涵。对于中医推拿学科外延的界定,我们理解为:凡是涉及到与中医推拿学科内容相关的其它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均是推拿学科的外延。根据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我们可以将其外延概括为:①涉及到的基础学科包括: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以及现代医学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循证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等等;②涉及到的临床学科包括:内科学(含中医与现代西医两种医疗体系,下同)、骨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养生学等等。在中医推拿学科的外延建设中,必须在围绕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借助于其它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来进行思考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学科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才能产生治疗技术与方法上的改进甚至革命,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不断充实学科的内涵。

4 结语

从根本上讲,中医药学各学科的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使中医药学术研究活动获得最大的绩效值。通过对学科内涵与外延的简要探析,可以回答中医推拿学科建设中所遇到的“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等核心问题,实现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效益最大化。一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人类认识层次的不断提高,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发生变化和不断向前发展,中医推拿学科亦是如此。让我们科学地把握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把该学科的学科建设推上新的平台,为中医推拿学科的学术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振国,柳越冬.中医肛肠学科的内涵与外延[J].中医药学刊,2005,23(3):430-442.

篇(10)

引言

工作价值观(OccupationalValues)是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关研究中认为[1],工作价值观是与工作有关、个人追求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是人在从事工作活动时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对人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体对社会上各种职业所具有的优势、职业所具有的意义、职业重要性的内心尺度衡量[2]。通过工作价值观的角度,能够使管理者了解属下的工作态度和动机。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法,而工作价值观的取向不仅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效果产生影响,还对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对工作价值观角度下儿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

1工作价值观角度下的儿科学科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既有积极方面的变化,也有消极方面的变化,对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儿科学科作为综合性医院不可或缺的建设方向,是综合性医院建设的核心和焦点。

1.1完善儿科学科体系

儿科学科体系的组成中有门诊、急诊、病房等,这是儿科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的建设,就会造成连锁性的不良影响[4]。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对体系的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影响,医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在门诊定定时出诊,在急诊中为患儿提供专业的诊治,在病房中关注患儿的治疗进展,无疑对患儿的健康带来的促进的作用。同样,护士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会以为患儿服务为中心,为患儿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从而减少了与患儿家长之间的纠纷。因此,儿科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发挥高度的责任心会促进儿科学科体系的完善。

1.2优化儿科就诊流程

医院的就诊流程固定,儿科学科的就诊过程属于其中的分支,因此,无明显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发现儿科就诊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如为减少家长的排队候诊,可以设立儿科绿色就诊通道,让家长提前预约,分层挂号,为保证患儿能够及时接受到治疗,可以延长服务时间,从而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使患儿接受更为便捷的诊疗[5]。

1.3加强硬件设施

建设儿科的建设中离不开硬件设施,儿科的硬件设备是科室发展的基础,但在建设中,要具有符合儿科患者特点的检查和治疗设备,保证患儿在入院后能够节接受有效的治疗。在儿科硬件设施建设中,医护人员要具有积极主动的心态,主动对现有的硬件设施进行维护,爱护、保养设施,使患儿在需要设施时能够使用。

1.4改善儿科就诊及住院环境

儿科就诊环境和住院环境不仅要符合患儿和需求,还要保证患儿家长使用方便,如儿科卫生间的设置要符合儿童的身高,同时为家长设置相符的设施[6]。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设身处地的为患儿着想,在儿科的部分区域内设置吸引儿童兴趣的设施和玩具,使用液晶显示器为患儿播放其喜欢的动画片和音乐,病房和走廊要有卡通的氛围,色彩缤纷,从而降低患儿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紧张恐惧感。此外,若医院内的儿科医生较少,那么在环境上,要尽量缩短儿科各部门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医护人员能够尽快为患儿就诊,同时,医护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责任心,主动为患儿诊治。

1.5优化儿科医护人员的薪酬体系

在社会发展中,新的分配形式日趋成熟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将经济效益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标准,但儿科学科建设中,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当经济效益不能满足医护人员需求,这就使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儿科学科建设中,为保证儿科医护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在薪酬体系方面,医院要进行进行优化,改善增长机制,调整收入结构,使儿科医护人员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医疗服务费用水平上,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对医院管理的稳定性,增加了医护人员对学科的认同感,进而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流失。

1.6突出重点学科建设

儿科学为二级学科,在设置时以重点专科为主,如儿科呼吸、儿科血液、儿科消化、儿科心血管疾病等专科,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学科体系。从而使患儿就诊具有明辨性,能够提供更专业对症治疗服务。此外,在设置时,可以与当地的病种情况相结合,找出儿科特色发展的方向,走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1.7加强儿科科室管理

儿科学科建设的带头人要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能够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完善科室相关制度,促使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中严格按照制度标准实施。市场经济中,医院的竞争激烈,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制度要彻底打破,为调动儿科医护人员的机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感,在工作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可建立适当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科室医护人员参与科室的管理工作,使每个医护人员感觉自己是科室的主人。适当情况下,给予科室内医护人员的精神及物质奖励,从而提高医护人员事业成就感。

1.8加强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中,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和先导,通过科学创新能够提高学科人才梯队的学术水平,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支撑,形成具有特色的临床学科和优势。但学科内容的研究中,医护人员要有坚定的信念,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发明与发现重要性相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样重要,通过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使医护人员掌握临床科研的技巧,使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原始创新在推进[7]。同时,对管理政策进行完善,通过激励措施,建立鼓励机制,使科室内的医护人员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的平台,进行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研究,争取“大突破”。学科建设的依托是科研课题,一个学科的水平、知名度是根据课题的水平和后续成果体现的,因此,在学科课题上,要重视科技源头,让课题研究人员树立造假可耻的思想,避免课题造假,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8]。

2工作价值观角度下的人才培养

医院竞争和学科竞争的核心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儿科学科建设中,人才是主体,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在儿科学科人才培养时,将人才的年龄、职务、学历、职称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学术骨干和年轻的专业人员配合,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配合,儿科人员与其他相关学科人员配合的形成,构建成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开拓进取的人才培养结构[9]。

2.1树立救死扶伤意识

在儿科学科人才的培养中,由于医护人员接触的是患儿和家长,患儿患病后,家长表现出焦虑、急切的心情,若医护人员缺乏救死扶伤的工作价值观念,展现给家长是不尽责的工作态度,不仅导致与家长之间的纠纷,甚至会患儿的病情的救治造成影响。尽管社会在进步,但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救死扶伤都是一名医护人员需要遵循和继承的传统。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要让医护人员树立救死扶伤的意识,认识到为患儿服务,以患儿为中心,缓解患儿病痛是一名儿科医护人员的天职。在此过程中,通过历史教育、典型示范引导等方式,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10]。

2.2树立爱岗敬业意识

在儿科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管理,鼓励医护人员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奉献,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在学科建设中,医护人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责任心体现的是一所医院、一个科室的精神文明建设[11]。儿科学科是服务窗口,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使患儿和家长舒心、放心,从而使儿科环境温馨。

2.3树立无私奉献的意识

经济浪潮的推动了医院内经济氛围变化,在人才培养中,要重视树立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意识,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工作中牢记白求恩、南丁格尔精神,保持白衣天使的风范,热情、主动的为患儿及家长服务,满足患儿及家长得合理需求,避免进入拜金的胡同。

2.4加强人才管理

儿科学科建设中,人才队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在加强对儿科医护人员专业技术的业务培训外,还要重视儿科医护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特别是对年轻的医护人员教育,使年轻的医护人员能够尽快的成长,在能够独立进行工作的同时,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为提高专业技术的业务水平,通过增加与兄弟单位的学术交流和进修,引进新的儿科专业技术。

2.5人才引进和培养结合

儿科学科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树立大人才观念。儿科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学科带头人所具备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直接的关系,因此,学科带头人队伍要具有高的技术水平和高的工作价值观念。一个学科只有一名学科带头人,但可以有其他学术带头人和专项优秀的拔尖人才,为留住人才,医院要从体制、文化等多方面创新,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施展的舞台[12]。以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作为牵引,打破科室界限,优化重组现有学科人才,对现有学科人才的潜力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制订学科建设标准,定期组织达标评估,加强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养[13]。在人才培养中要构建梯队式按时,根据当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设置相应的亚专科,分专业组比如:儿科呼吸、血液、消化、心血管等专科组[14]。保证学科能够持续性的发展,通过梯队人才建设储备人才,培养接班人。加强储备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确保储备的优秀人才基础好、能力强、能创新、有潜力。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如技术类人才、护理类人才、药学人才等,通过构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氛围,在学科建设中,逐渐形成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人员配套的人才队伍。

3结语

儿科学科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在动力,而人才培养是儿科学科建设的关键、支撑条件,二者结合构成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的建设中,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所医院缺乏人才,学科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缺乏好的学科环境,人才培养就会收到限制,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层次,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同样促进了学科建设。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共同特点是受到了工作价值观的影响,当培养的人才具备了相符的工作价值观,就会提升参与学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科建设。综上,儿科科学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有统一的工作价值观,进而能够产生促进学科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喜洲,左晓燕,谢晋宇,等.工作价值取向研究现状分析及未来构想[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4):32-39,61.

[2]宋承旭,李青,李向雪,等.基层医院儿科急诊建设思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z1):136-138.

[3]王昌群,李青,李向雪,等.县级医院儿童急危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现况调查及建设构想[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z1):129-131.

[4]封志纯.我国儿科学科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2-6.

[5]宋萃,刘恩梅,朱岷,等.多学科整合的儿科专业示教课程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11):1162-1165.

[6]孙文兵,侯月智,张国华,等.县域医院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要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7):538-541.

[7]戚豫,谢囡,赵明辉等.从医院的科研课题变化看临床课题产生和发展趋势[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4):241-243.

[8]蒋睿,潘光斌.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5,17(35):171-172.

[9]薛迪,张俊超,白飞,等.我国医院文化建设及其相关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10-11.

[10]于德香,路永涛,张宝林等.培育医院价值理念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8):61-61.

[11]罗莉.培育核心价值理念深化医院文化内涵[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37.

篇(11)

我国在深刻认识到医疗机构临床药学的重要性之后,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医疗模式的医疗改革,对医疗技术和医疗政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为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1]。由于现今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已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患者对使用的药物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系统计划,构建新的跟踪系统等,一般来说,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模式的三个层次:

1.第一层:临床药学的开展

我国的药剂科学科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医药科学科,临床科学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医药科学科没有很好的进行控制和调整,仍习惯于以往的用药方法,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同时,这些问题也成为了药剂科学科中一个重点的研究内容,这也使得药剂科学科的人才培养有了新的方向,这其中尤为显著的即为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

1.1订立个科室的临床药理师,这是临床药学工作的前提,主要负责审核处方,包括药品名称、日期、医师签名等一系列药物的质量评价指标,要严格核查一些药物的配伍差错和禁忌,保证处方的合理性之后再提交与科室药师复核签字。

1.2在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中,医药师要积极的参与到临床治疗的工作中,建立和完善患者医疗机制,在治疗中注意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对负责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治疗的全称要直接面对患者,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建设一个安全高效经济的药学管理体系,为医疗机构临床药学的服务模式的建立创造前提条件。

1.3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查明患者的病因情况之后,要通过查询的资料查询患者的各项相关病史病例,评估治疗的需要。从药物的适应性与疗效等进行总体评估,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得到适宜的治疗。

1.4当务之急与我国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改革首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调动药师的积极主动性。应当转变传统的思维和方法,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临床药学服务中所起的作用。部门也应当对薪酬制度进行调整,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临床药师[2]。

2.第二层:临床药学知识的将的坚固

在我国,医院主要的运行机制仍以项目收费、自负盈亏为主,临床的药学价值仅通过社会和和个人来实现,药剂学科的发展缺乏动力,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医院的运行机制不断的进行完善,药剂科学科也被逐渐的重视起来,使得药剂学科在建设中更加注重其公平、高效,从而促进了医药学科的不断完善,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与技术规范,为医院药学发展和药师作用的发挥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

2.1坚实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要求要有坚固的临床药学知识作为基础,由药师长领导的各个可闷的临床药师共同组成了临床用药小组,参与和结合患者的实际方案制定一个合理的用药会诊,经过全面综合的分析,协助主治医师进行药物检测和药量根系,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方案,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以最大的限度充分的发挥药物的疗效,真正的达到“医者父母心”的行医理念和服务原则。

2.1主治医师与护士团队查房和对患者进行查房和对患者提供用药建议和对患者进行询问和建议,保证用药的安全以及合理,并且还要指导一些特殊患者和危机患者的抢救意见和用药指导。

2.3药学服务是整个医疗工作发展都一个至高点的反应,为了提高药学服务模式,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要求药师要通过用药知识的宣传与参与,开展药物的咨询服务等措施[3]。

3.第三层:临床药学的科学性

我国临床医药学的发展并不是只将目标定位在大中国的情态之下的,而是将之放在与世界的整体发展持平的一个程度上,传统的药学理念将被摒弃。新的药剂学科得到了越来越顺利的建设,临床学科的发展使得药剂科学科更加丰富的同时,对在学科建设中的障碍因素一一的破除,从而降低了建设过程中的发展阻力,使得建设的进程速度加快。

3.1通过对临床药学的用药配伍和副作用进行研究和探索,解决在临床药学服务中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模式探讨和技术支持。

3.2临床药师应当走向临床,进行实践与探究,不仅能够增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临床实际应用,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加药师用药时的信心。

3.3应当适当的拓宽服务的领域,开展各项与药学服务相关的项目,拓展自己所学学科的范围领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规划好临床药学服务模式。

3.4另外,要加强药剂科学科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医疗建设的速度让我们看到了可悲可喜的两个方面,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积极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条必须长期探索的道路[4]。在药剂科学科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强化药剂科学科“信息流”的核心地位,不断提高药学的核心地位,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药物信息系统是指通过收集和处理与临床相关的药品和医疗等信息,并将收集的有用结果引入到计算机管理当中,建立统一的咨询系统,以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方便快捷程度,进而使整个临床药学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随着药物医学的不断发展,我国医院正从药物导向逐步向患者导向转变,在今后的医疗工作当中,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意识,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技能的不断提升,是现在的要求[5]。虽然在我国现今存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使得我国目前临床药学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如:药学部门整体技术素质较低,不能满足药剂科学科的建设规划进程速度;工作模式落后,药剂学科的建设不能得到所需的工作调剂;思想观念落后,与改革发展的步伐不相匹配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药剂学科的建设中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我们不仅要充分掌握和应用国际上医院药学所推崇的“四新”理念,转变药剂学科学的发展方向,还要特别注意临床药师的培养,重视药剂科学科的建设水平,下面我们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们相信,在不断完善和研究中,我们将会探索出更为高效的模式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滔滔,钟小斌,陈龙英.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考核评价系统初探[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91):1714―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