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药学专业的认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3 15:51: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药学专业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79-02

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科学,已成为新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世界经济竞争的热点。现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很快,但人才却无法与之相配合,故急需要培养高端的药学人才,这也是新形势下药学教育面临的难点,在高等药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第一课堂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是过往一直被关注的,在各项设置上都很丰富,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让此课程很丰富。但是现今对第二课堂的研究关注还不是很重视,其可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新形势下,应重视此课程的重要性,应把其做为一项知识的延伸教育。将其开展起来可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故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挖掘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内涵,培养药学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第二课堂的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教育早期的课外活动,其可作为是一次教育内容、形式的改革。学生在第一课堂进行学习,老师传授给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按照教育计划逐步开展教学,学生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过往对其的研究内容很多,以各种形式对其进行充实。而开展第二课堂是作为第一课堂的一种补充,其不是教案中所安排的内容,其要带领学生进行各项对其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其可让对学生的教育更加丰富,让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其具有第一课堂没有的特点,其可以让学生的各项知识得到充实,并可进行实践的锻炼。其有利于塑造优秀校园文化,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进行药学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可具有如下几点主要的特征。

1.1 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其开展起来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所有学生都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考虑是否参加。一些活动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践。这类安排可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在实践中可更好地对内容有所了解。其可让学生有自主创新的动力。

1.2 其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其在开展时可不受到任何的限制,其的空间、时间性都很灵活,其进行的教学也各种各样,学生在其中的参与度也非常的高。其可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其可动用自己的开阔思维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1.3 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进行开展中,学生为整个活动的核心,而老师只是配合其完成,在旁给予其指导。

1.4 多元评价性。药学的学习很枯燥,长期进行学习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其缺乏了学习兴趣。但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会让学生充满兴趣,其不用再苦读硬背,其的成绩也都只是对其进行评价,给予其进行建议,提高其的积极性。且在活动中可让学生的团体意识更强,重视团体的作用。

2.高等药学专业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从文献分析来看,现今我国一些学校都已经开展了此类课程,已经对其的作用产生关注,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一些学校也专门设置了一些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但在开展红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其具有有如下几点:

2.1 学校对开展第二课堂的认识还很不深刻,纳入教学计划的系统性不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药学专业并没有对第二课堂做出教学计划,出现第一课堂重视成绩,而开展第二课堂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学,进行各项活动都没有深意,学生对其的兴趣不大,也没有开展第二课堂的系统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行其是,从而呈现“两张皮”状态。

2.2 对第二课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引导。首先,高校对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很多高校在药学专业教学设施配备等硬件建设的安排使用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第一课堂的教学需要,在药学专业的政策制定、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以及设施完善等方面,第二课堂往往处于边缘化的现状。其次,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老师非专业化居多,承担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部门是高校的共青团、学生处等组织,归属于学校的党政机关领导,这种格局的产生结果是第二课堂活动在很好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职能。

3.建立药学专业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1 构建药学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3.1.1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要立足人的本性,关注人类自身发展需要,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要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其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性格差异和思想观念差异等因素,创造性培养人才,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好专才教育基础上推动通才教育。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3.1.2 开放性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不再是围墙中的象牙塔,而是置身于“社会”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也需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内容上的开放,第二课堂的内容设计应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而变化。

3.1.3 多样性原则。在专业教育模式下,第二课堂的目标须从学生获得全面的综合能力为着力点,这就要求第二课堂内容必须实现多样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其综合素质。

3.1.4 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第二课堂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第二课堂的开展是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以实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应注重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3.1.5 系统性原则。坚持“三结合”的系统性原则: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讲求工作实效。

3.2 构建药学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2.1 加强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首先,从领导层面加强重视,确立药学第二课堂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指导,合理确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以及团学组织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联系,构建适应第二课堂要求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第二课堂发展基金,健全第二课堂激励机制,构建促进第一、第二课堂和谐发展的完整体系,为第二课堂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着力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和第一课堂教学“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2.2 创新药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第二课堂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追踪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的热点,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既重视大学生在人际沟通、岗位胜任力、社会实践、学术科研上的提升。体现出第二课堂活动的内趋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使第二课堂真正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3.2.3 创设活动载体,建立学生社团,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注重第二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的衔接与融合、积极联合外界力量,寻求外部资源,开辟新阵地,助推校园和社会的双向互动,大力支持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学生第二课堂电子学档个人与集体展,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卫生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

3.2.4 开展学习时应用网络技术。现今是高度应用网络的时代,其的发展迅猛,学生对其的认识也很深,其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主体,而开展第二课堂正可以利用此项技术,利用这一平台对开展的活动进行宣传,学生可在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设置网页,丰富各项内容,让学生对其产生更大的兴趣,丰富其业余生活。

3.2.5 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当前我国药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普及工作还会遇到很多难点,其缺少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此项教学,一些教师自身的此项技术本身就不足,无法对学生开展更丰富的指导工作。且有一些教师因家庭等原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故此项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药学第二课堂的质量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指导。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有创新意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团队。所以要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就应先对教师进行此项专业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展望[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4-26.

[2] 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9(4):65-66.

[3] 叶政.提高大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浅谈[J].宁波大学学报,2005,5(6):87-88.

篇(2)

药品、食品行业是一类特殊的社会职业,与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息息相关,其从业人员不允许有半点疏忽与失误,否则人命关天。最近几年,药品、食品行业接连出现了“齐二药”事件、“欣弗”药品事件以及三鹿“三聚氰胺奶粉”、“红心蛋”、“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企业或从业人员目无法纪,职业道德沦丧,视人命为儿戏,只追求个人的私利造成的。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关键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就承担着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这一重任,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牢牢抓住“教人做人”这一根本,通过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认同优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世界优秀文化,做一个知识广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健康的人格,志趣高雅、道德高尚的人。同时在不同专业中,大学语文教学要有一定特色,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与他们毕业后的工作相联系,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本职工作,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为将来踏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有些人,虽然读了不少书,获得了许多人文知识,但道德水准不高,品行不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笔者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药品、食品行业里缺乏一批优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的专家认为“目前是在用良心和道德呼唤产品”,因而要求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尽快成人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社会经验少,阅历浅,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但是可塑性很强,只要教育正确,就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大学语文课中,选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传统的忠、孝、仁、义、信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可以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并赋予新的含义,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忠”的内涵,在教学中选取《论语》中有关论述,例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忠”是指忠于友情。穿插介绍钱学森忠于祖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忠于职守的事迹。通过研读与交流,使同学们认识到:“忠”,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于友情等等。药品、食品专业的学生联系自己所学专业认为,要做到“忠”,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健康恪尽职守。

“孝”是道德之本,孝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儒家经典《论语》中所谈到的许多内容在根本上都是关于如何做人,在关于做人的道理中,其中一条就是“孝”。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同时选取现代人有关孝敬父母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然后谈体会。通过学习、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在生活中把“孝”延伸到尊重师长,友爱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

关于“仁”,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爱人”是泛指,要求爱社会上的一切人,做到与一切人友善,而不只是爱社会中的某一部分人。选取墨子的《兼爱》,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爱”就是爱人如爱己,要天下的人彼此相亲相爱。在教学中,联系80后、90后青年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在抗震救灾中、在上海世博会的言行,让学生充分理解爱的内涵。联系所学专业,教育学生要做到仁爱,就要爱我们所选择的事业,爱我们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要为人民、为社会献出爱心。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选取《论语》、《孟子》中有关章节和现代人们常说的“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等词语,和学生一起探讨“义”的含义。《论语》中讲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看重的是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君子应做到见利思义,舍生取义。教学中,联系新时期道德模范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典型事迹,让学生理解当代“义”的含义。结合所学专业,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尽力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对于“信”,古人认为“人言为信”。这是强调说话的人对所说的话要负责任,即人们常说的“说话要算数”。一个人说话要出于诚意,这就叫信;否则,就不值得信。正是出于这一层意思,后人才常把“诚”与“信”连在一起。教学时把《论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以及现实生活中诚实德模范的事迹引入课堂,跟学生一起探讨,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离开守信的社会便没法生话;而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许多方面都要靠诚信来维系。一个失信于社会的人,必定会被社会所唾弃!药学、食品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树立诚信守信的观念更为突出和迫切,必须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体验、感悟,使学生把忠、孝、仁、义、信,内化成自己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行为准则。

二、阐发名言义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看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从个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但已具有鲜明的特征。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的绝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意,还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有的大学生对此还不很明确。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学习阅读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言及经典,从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教育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确立人生价值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研读《礼记・大学》中的章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通过研讨,大家认识到,要想使天下太平,要想报效祖国,只有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是不行的,首先要多读书,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然后教育影响全家人,让家人以及身边的人,跟自己一样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把治家的方法扩大到治理国家,就会是使天下平衡、和谐。

北宋哲学家、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充分表达出儒家的襟怀,彰显了儒家的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近年来,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对此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联系我们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学生们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这先贤的追求也正是青年学生不懈的追求。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讨论,真正理解这四句话的内涵,并激励学生认真践行,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弘扬先贤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药品、食品行业的反面教材,联系学生所学专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教育学生把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自己科学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学院所开设的专业都与药品、食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现实,结合行业特色,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优秀案例,弘扬先贤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中医药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选取一部分优秀的医药古文,让学生聆听先贤的教诲,感悟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同学们从神农氏尝众草,辨百谷,对本草的精心研究,从中学到了古人执着的敬业精神。同学们通过学习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进一步受到教育和启发。《大医精诚》虽然是针对医生的职业道德讲的,但作为药学以及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职业目的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在专业技术方面要做到“精”,要努力学习,要有真才实学,对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学会学好,做到精益求精。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做到“诚”,要爱岗敬业,把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重中之重,正如孙思邈所说的“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教育学生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呵护每一个人的健康。在将来所从事的药品、食品的研发、选材、生产、检验、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监督管理等工作中,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切实从源头上杜绝假、劣产品。在工作中要遵纪守法,做事要认真、扎实,一丝不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要团结协作,树立团队意识,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四、点评中外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但许多学生文学知识比较欠缺。要使他们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就要通过语文教学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在大学开设语文的课时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课时里,要充分发挥好教材载体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发展概况,熟悉在每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作品,选取典型作品作重点分析。所以当谈到《诗经》、历史散文、《论语》等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时同学们如数家珍。对于现当代文学,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先进性的、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以博览为主,以此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

以课上讲授带动课外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重点讲授的基础上,给学生开列自读书目,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引导广大学生从小书斋走入大课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资料室借阅相关书籍阅读,建议学生养成晨读经典名作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学习兴趣,或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或下马看花式地精读,然后集中起来进行交流,老师适时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做到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腐朽文化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联系实际体现时代性,联系学生所学专业,体现针对性。通过大学语文课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人文素质。同时,在学生原来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是2015年的《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附录专业课程体系建议中所列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规定该门课程的最少学时为32学时。药物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药物研发、药物生产和质量控制的“眼睛”。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药品质量安全的责任心,树立药品质量全面分析的观点,促使学生具备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路和能力。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1-2],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对药物分析进行一定的探索与改革十分必要。

 

一、课程定位的改革

 

药品是防病、治病和保护健康的特殊商品,药品质量优劣关乎人的生命安全,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合理和有效至关重要。高素质应用型药物分析工作者从事质量控制,不仅是根据药典流程和其他标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还要检测药品“真—伪—优—劣”四个方面,涵盖安全性到有效性。药物分析是综合型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学习范围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甚至包括数据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对象包括药物原料、药物中间体、化学药、中药及其制剂、中成药以及保健品和兴奋剂等。从药物包装材料、药用辅料到药物杂质和残留都是需要分析的对象,企业要求一线分析工作者必须具有全面质控的观念,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跨学科交叉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药物分析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质量控制观念,课程定位应该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药品质量安全理念。

 

二、课程安排的改革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3]三大课程互为基础,缺一不可[4]。在课程衔接上,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应该是药物分析的先修课。药品的分析方法选择上,从现行的各国药典看,化学分析仍然占比较大的比重。因此,分析化学至关重要,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药物分析的学习效果。仪器分析在药品分析检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仪器分析是未来药物分析的主流。《英国药典》、《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的附录中收载仪器分析方法远多于《中国药典》,仪器的使用标准也有一定差距。医药企业、质检单位的药物分析也越来越依赖大型精密仪器,先进方法、新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在药物分析课程之前先修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有助于提高药物分析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的改革。《药物分析》教学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面比较广,但药物分析根据药物类型自成体系,且又相对独立[5]。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既要保证课程完整性,还要通过分析方法体现章节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突出重点内容,理论学时少而精。之前的教学内容主要依赖教材进行,拟改变按照教材编写教学日历并授课的现状。现在依据最新的专业质量标准和工程认证要求,对理论学时加以缩减,增加实验学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分板块整合,加强章节之间的有机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第一是药品质量研究和药典、药物鉴别、杂质分析和体内药物分析,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树立强烈的用药安全责任感。第二是抗炎药物、维生素、激素、抗生素药物的分析,让这些和我们经常近距离接触的药物进入学生的学习范围,爱药、懂药,然后合理用药。青蒿素抗疟疾药物的分析是我们的重点内容,诺贝尔奖就在我们的领域中,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第三是制剂分析,在整个制药产业链中,原料药污染重、利润低,制剂生产整体标准高、技术含金量大和利润大,提高制剂研究和生产水平将有助于升级制药产业链。因此,应该强化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制剂分析能力,将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学生为本”也是工程认证的核心思想。

 

2.实验教学的改革。药物分析的课内实验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目标,结合理论教学,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每个实验项目允许学生有背景知识介绍,树立安全用药理念,体现学科交叉思想。在实验室和仪器条件保证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种药物形态,使学生全面掌握原料药、片剂、胶囊、中草药、天然植物和注射液中某种成分的分析。让学生自行分组结合,广泛查阅文献,从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结果分析进行方案设计,并以讨论的形式分析实验的可行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内实验的方案设计、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实验结果的考核中,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对最后的实验报告进行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成为应用型分析工作者,满足社会需求。

 

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制剂分析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解剖典型案例,和学生一起在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国内外重点医药事故,药品生产、销售、使用和储存等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可以是药物分析的教学案例。在中药制剂的分析中引入典型案例,例如“喜炎平”事件,是喜炎平注射液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该注射液是清热解毒类中药针剂,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内酯磺化物,临床广泛用于成人各类感染性疾病以及儿童呼吸系统感染。统计显示,2016年喜炎平注射液在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液销售领域前三,连续多年实现稳定增长,是国家医保乙类品种,同时也是多个省市基药目录产品。不良反应发生了,我们不确定具体的医疗机构。但人社部印发的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明确喜炎平注射液等26种中药注射剂明仅限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使用。这是许多中药制剂的特殊备注,性命攸关。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该注射剂的有效成分来自天然药用植物穿心莲,穿心莲在医药界和民间广泛使用,具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可以煎汤内服用药或做菜均没有安全性问题。但是作为中药制剂就会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高发是所有中药注射剂的致命“软肋”。医药事故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药物分析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和意识。

 

五、师资队伍的改革

 

合格的课程团队必不可少,拟建立2—3名教师组成的药物分析课程小组,教师具有研究药物中间体、中药材和药剂学的教学和学科背景。课程小组的协同工作可以让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课程小组与单个代课老师相比较,可以正真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咨询、服务,使学生在毕业后有更好的职业规划和专业成绩。

 

参考文献:

 

[1]杨硕晔,胡元森.制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识与思考[J].药学教育,2016,32(1):22-25.

 

[2]刘宗亮,孟庆国.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7,33(3):13-17.

 

[3]朱丽英,江凌《.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8):128-128.

 

篇(4)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向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会计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转变及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并且就业初期主要是从事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现状,高校会计学专业应构建与学生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相吻合的课程体系。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才能。参考以上定义,根据我国会计实务现状及社会的需求,本文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使职业会计人员达到职业职责所要求的水准并能高质量地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品格及职业技能的集合。因此,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构成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应由职业知识、职业品格和职业技能构成。会计职业知识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职业品格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职业技能表现为不同会计人员能力的差异,是职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

(一)职业知识

1.会计核算与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熟悉会计准则、相关规章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及时提供真实可靠、能满足有关各方需要的会计信息。

2.财务报表分析能力

熟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够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3.财务管理能力

具有科学的理财观,能够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入分配管理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具备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能力,了解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要求。

4.纳税申报能力

熟悉国家税收政策,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各项应纳税额,能够独立完成纳税申报工作。

5.会计监督与审计能力

能够有效地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会计监督,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真实合理,掌握基本的审计查错和纠弊技术。

6.职业判断能力

能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根据会计环境和企业经营特点,依照一定的职业规则,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或交易事项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和选择。

(二)职业品格

1.爱岗敬业,用心服务

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应当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2.熟悉法规,依法办事

会计人员应当掌握会计准则,熟悉财经纪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能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会计方针、政策、财经法规,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3.客观公正,坚持原则

会计人员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所有人员一视同仁,不讲亲疏。同时,还要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斗争。

4.诚实守信,保守秘密

会计人员应当严守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漏单位的会计信息。

(三)职业技能

1.业务操作能力

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会计人员在进行具体业务处理时需要进行有关会计方法的选取、会计数据的估计、会计信息电算化的操作、会计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等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当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

2.沟通能力

会计工作具有管理属性和服务属性,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在不同环境中听取或吸收信息的能力,还应具有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有效沟通可以澄清不必要的误会,消除监督中的敌意。

3.协调能力

会计人员在一定的组织中,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善于协调,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优化会计工作的内外环境。

三、符合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模块化原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需要打破原有追求知识完整的学科体系设置原则,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按照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的模块化原则。根据职业能力分析,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职业基础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品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五个模块。

2.灵活性原则

该原则可以通过增设选修课程来体现,设置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取向更灵活地学习。同时,选修课程的内容应随着经济环境、会计准则的修订不断更新,确保课程设计能够灵活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

3.融合性原则

该原则是把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ERP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等证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学历教学体系中,以实现学历教育、素质拓展与职业资格取得相互融合,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

4.实践性原则

会计工作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因此课程开设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巩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构建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职业基础课程模块

该模块下应包括两个平台,一个是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另一个是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以占到总学分的25%。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结构中的基础,起到“厚基础”和“通”的作用,具体包括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专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而设置的,具体应开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应用文写作课程。

2.职业知识课程模块

职业知识课程模块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理论综合运用、财务分析与决策、会计信息鉴证、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等会计职业能力,该模块占总学分的20%左右为宜。职业知识课程模块应开设的课程有: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理论与实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与利用。

3.职业品格课程模块

职业品格课程模块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增强法律意识,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以占到总学分的10%。该模块应开设的课程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经济法、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形势与政策。

4.职业技能课程模块

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要环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占总学分的30%左右。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可以按照逐步递进的四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单项实训,应该配合职业知识课程来设置,以使学生达到既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又掌握会计核算工作各环节具体要求的目的,可开设基础会计手工模拟实训、税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核算模拟实训等几门实训课程。第二阶段是培养学生初步综合技能的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综合胜任能力,可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财务会计软件应用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训和审计实务实训等几门课程。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高级综合技能的现代企业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开设ERP实训课程。第四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训,该实训可以通过学生在校外实习后写作毕业论文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现途径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

5.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会计职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而设置的以选修课为主的模块,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占总学分的15%左右。本模块可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行业企业会计、资产评估学、薪酬管理、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商务礼仪、个人理财、财务预测与决策等。

四、适应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实现师生互动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分角色演练和师生共同探究等多种不同方式,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

(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脱产、半脱产去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为教学服务。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学习与认证考核,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教师自觉朝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如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倾斜,在引进新教师时把是否有会计从业经历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等。

(三)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会计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要想缩短毕业适应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在学期间就必须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应强化学生的会计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会计工作规范,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日敏.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09).

[2]唐秋烨.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2).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日

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之保险展业对大量专业人才的需要,我国保险专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年来,我国的高校保险教育成效显著,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开展的保险专业教育,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实务操作能力的锻炼,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保险专业人才,不能适应保险公司的实际需要。保险公司急需充实一线队伍,但是招来的学生缺乏上岗的实践操作技能,保险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表明保险教育资源的低效配置,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因此,面对不断发展的保险市场,只有不断完善保险的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实用型保险人才。

一、我国保险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开始于1980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率先恢复国际保险专业,标志着我国保险教育正式拉开帷幕。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对高校进行合并、国家教委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与之相适应,1998年教育部批准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保险专业为保留专业,随后又批准了上海财经大学等两所大学保留保险学专业,其他已经开办保险专业但未获得教育部批准为保留专业的院校,只能将保险专业作为金融专业的一个方向进行招生。

随着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国外保险公司的逐渐开放推动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从而对保险教育乃至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国内各高等院校争相恢复、增设保险专业,形成了保险专业遍地开花的局面。截至2011年6月,全国开设保险专业系或保险专业的中高等院校61所(包括本科和专科院校),保险专业在校生17,222人,师资力量923人,见表1。(表1)

二、我国保险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保险专业学生就业意识差。我国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在于国内保险市场的迅猛发展,居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片面重视市场开拓,而不重视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招募许多社会人员进行保险展业,其中不乏许多学历程度低,甚至是没有学历的人。这些保险从业人员虽然凭借丰富的社会关系和沟通能力,为保险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展业。然而,由于部分人员素质低下,道德败坏,为了业绩不惜进行保险欺诈营销,由此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存在很多偏见,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时至今日,这种观点在许多保险欠发达地区仍广泛存在,同时人们对保险偏见和误解也是我国保险公司在展业时遇到的最大困境。

这种现实对高校保险专业招生产生负面影响,对一些新设保险专业的高校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家长根本就不愿意让孩子报考保险专业。如果所选专业志愿无法实现,可能在同意调剂的情况之下,被调剂到保险专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产生厌学情绪,不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觉得四年大学生活结束无非是去保险公司工作。同时,许多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在保险行业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因为除总公司以外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提供的职位大部分是保险人,由于保险人职业挑战性强、社保福利缺失、收入稳定性差、社会认同度低,所以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从事保险人的职业,最终只能放弃保险行业,流失到其他行业。

(二)教学内容与业务实践脱节,教师缺乏从业经验。首先,保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保险市场需要的是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操作人才,是懂得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展业、承保以及为客户服务的具体操作人员,需要那些从一线销售做起的具有实战经验、熟悉保险理论的管理人才和培训人才。但是,许多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多年没有更新,而且这些理论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从而这些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就高校目前的保险教师队伍而言,大多高校教师都是校门对校门的理论型人才,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就到高校任教,没有到保险公司进行过实践,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保险公司的一些做法,只限于书面含义的讲解,并不了解实际业务中保险公司的具体操作,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对保险市场的惯例做法也只限于纸上谈兵。

(三)学院对保险实践教学重视和投入不足。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教师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作为一个开设时间不长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许多高校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和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建设中,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起步晚,力量薄弱,在获得学院投入和支持方面没有多少话语权。加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实践教学的完善。

(四)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保险教育必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保险市场所需要的保险专门人才。要想提高保险专业的教育水平,必须强化校企合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保险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首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学院和众多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联系,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保险企业有没有兴趣与高校合作是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的关键,因此如何满足保险企业的利益成为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最大困难。其次,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实习时间太短,某些关键岗位学生无法参与,因而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等。受制于实训基地数量少,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保险企业配合情绪不高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保险教育的改革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专业教学的鲜明特色。

三、保险学教学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提高保险教学水平,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及努力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出发,创造保险实践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学生的保险意识教育。要想提高保险教育教学的效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通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保险意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保险教育的目标。

首先,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保险的意识教育。结合生活中保险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保险的现实案例,帮助学生对保险进行科学的认识,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分工细化的学习小组,例如证照考试学习小组、保险理论研究学习小组、保险法学学习小组、保险营销学习小组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保险专业的认识。

其次,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种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通过直接接触社会,了解到保险市场的真正需求;同时,通过服务于大众,对保险进行科学的讲解和宣传,能够充分体现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行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对未来保险市场的发展、学生的从业也有益处。

此外,在保险专业教育中,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保险教学应该尽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二)通过建立保险实验室,完善保险实践教学。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学院要重视保险实验室的建立。因为保险实验室是保险教学、模拟实习、开展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建立保险实验室,能够大力推动保险实践教学的完善。例如,通过建立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实验室,可以在实验课上教会学生投保单和保险单的填写过程和注意事项,通过模拟投保、索赔、理赔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财产保险经营的全过程。再比如,保险营销实验室可以组织学生选择角色进行展业,以客户角色进行投保和索赔,以保险公司角色进行承保、核保和理赔。然后,不同组员进行角色互换,继续模拟实践,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专业问题。通过保险营销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保险营销的内涵,掌握市场细分策略和展业技巧。

(三)加大对保险教学的投入。保险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所以加大投入力度事关保险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努力建设相关实验室、培训基地,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继续引进优秀保险教师之外,重视对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提供高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到保险公司实训等机会,不断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软件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设立专业奖学金等。

(四)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的互动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高校保险教学服务,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保险教育师资。

(五)加强与保险企业的能动合作。保险专业教育与保险企业的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因为保险专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直接为保险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保险企业的业务第一线是保险专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保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提高保险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校企契约合作模式。校企契约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形式进行合作。在契约关系之下,学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这样的伙伴关系是互惠互利的。高校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分别和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中介公司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以帮助学生增强保险行业感性认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实习主要是通过参观,熟悉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各岗位主要工作职责。保险专业实习是掌握、理解、运用保险专业知识的必备环节,通过专业实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保险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他们及时洞悉自身不足,调整专业学习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晓凌.论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刘子操,刘璐.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3]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篇(6)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被誉为“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药学人才需求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大力整顿以及制药企业GMP认证管理的深入推进,对药学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药学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对实现我国医药业现代化、振兴医药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定能力,围绕能力设课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追踪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实习生拟就业岗位调查,企业缺岗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应为适应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合理使用中西药的理论和知识、药品储存保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物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知识、医药市场营销和营销心理等从事药品营销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应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审核和调配处方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使用仪器对药品进行检验分析的能力、药品保管的能力、药品经营销售的能力、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素质结构应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以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医学、医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处方调配、合理用药指导、药品检验、经营、销售及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保证。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药学教学模式由化学―药学教育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教育模式和化学―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化,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两课”、英语、计算机基础、医药工作应用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化学模块:包括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

3.生物医学模块: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临床疾病概要等。

4.药学模块: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生物化学及生化药品等。

5.经营管理模块: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营销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市场营销学等。

6.选修模块:包括临床药理、化妆品化学、美容中药、生物制药、管理文秘、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会计学等选修课程。

7.隐性课程:渗透在其它各模块之中,主要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以实施对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实践、集中演练、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实习分2个大方向,前半年在医院中西药房、药库、临床用药或科研所(药检所)等事业单位轮转,后半年在医药企业的制药、药检、后勤仓管、验收开票、业务员、药店营业员等岗位轮转,同学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由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岗位广的特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让更多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药学人才早日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42-02

一、引言

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培训实验是把元认知策略引入到本科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目的是为了强化英语专业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增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成绩,在给学生做听力练习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元认知策略的理论,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与训练英语专业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二、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培训实验的主要发现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对听力策略的运用情况,并从元认知视觉深入的讨论了的阻碍学生听力理解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还考查了元认知策略训练对听力教学的影响。在实验培训中得出以下主要发现。

(一)学生在听力课堂上应用元认知策略来帮助听力理解的频率相对较低。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英语已经超过六年但听力水平仍然很差。他们没有足够的认知意识去开启,选择,应用策略来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把听力策略引入到学生听力活动中对学生的听力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二)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越高,使用元认知策略就越频繁。学生经过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后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他们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和监控学习过程来规范和评价自身运用的听力理解策略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从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三)听力教学中基于元认知策略培训对提高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来指导英语听力学习的意识起着重要影响。学生在元认知策略培训十周后,实验培训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更加自主了。在听力课堂中,学生深入学习元认知的计划策略,监测策略和评价策略,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听力策略来协助他们的听力理解,从中受益匪浅。

(四)听力教学中基于元认知策略培训在英语听力理解中是很实性和有效的。实验组受到元认知训练后他们的元认知意识和听力水平都要很大的进步。而对照组没有元认知培训,

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的听力成绩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从实验两组前后的比较表明元认知培训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方式之一,为我们指出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基于元认知策略培训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培训实验的启示

通过实验,作者意识到在听力过程中是否实用元认知策略来指导听力过程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很大。听力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放录音,对答案的阶段,或简单地追量的积累而忽略了策略培训。听是一种主动而有意识的听力过程。在听的过程中,策略训练应成为听力教学的一部分,从而听者能准确灵活的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通过课题培训实验研究,作者得出以下教学启示:

第一,教师可以运用元认知策略来指导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在听力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从而使学生能计划,监控和评价自身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听力教学前,应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制定计划,在学习活动前预习学习内容。

(2)指导学生监控学习过程。在听力任务前,学生要注意预测听力任务,了解听力材料。学生还可以通过浏览和扫描来推断听力材料的内容。

(3)引导学生评价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活动完成后,应该深入的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重要部分。自我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反思学习经验,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反思中吸取经验,积累经验,实现从具体的学习活动转变为抽象的学习经验,从外部环境中完成内化的过程,使之成为思维的认知结构。

第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听力教学过程中进行听力策略的训练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和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好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和宏观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在学生制定好学习目标和计划后,教师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对该计划的执行情况,让学生做自我反省。在听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示范更多元认知策略和解释更多的学习策略,使得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要深入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策略。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在大一第一学期,学校应该开设英语学习策略课程,并对学生介绍各种英语学习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尤其是元认知策略。通过元认知策略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导者。通过学习课程,使学生意识到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区别时,在他们刚进入大学校园,就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

第四,策略要长期进行。在听力课上,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去应用元认知策略,但是在缺乏老师的监督和指导时,许多学生由于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我行我素去机械般地完成听力任务。这也说明想让学生熟练地使用元认知策略,短期的训练是元远不够的,因为短期训练对学生不能产生长期的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而且要监控学生的听力元认知策略训练。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可以熟练的运用元认知策略,有意识的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潜意识的程序性知识。

第五,要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身备课前就要系统地学习认识了解以及掌握元认知知识和学习策略从而渗透到教学中去,备课要按照和根据学习策略来进行引导和督促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来提高自身的策略意识和听力水平。

第六,学生在培训和掌握元认知策略后能更好地体会通过使用元认知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水平和听力成绩。同时教师应该也引导学生尝试将元认知策略学习运用到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当中去提高英语成绩。

第七,在听力策略培训时,相对于单一的策略训练,综合的策略训练更有效。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已掌握有的策略来选择策略培训。学生掌握越多策略类型,就越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

四、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培训实验的局限性

由于大部分学生英语听力成绩较差,作者研究和实验了元认知策略得出结论:在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训练有助于学生听力成绩的提高。作者在介绍和研究元认知策略的基础上,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对元认知策略培训进行实验,取得了好成绩。元认知策略培训使学生认识了更多的学习策略,并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学习成绩,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英语听力学习。作者认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元认知策略应用于英语听力和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

篇(8)

【中图分类号】TS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49-01

一、引言

《试验设计与统计》是研究数据信息处理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的一门课程,对于科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生物、农学、医学、化工、经济管理等很多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近些年来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广泛开设了这门课程,实践表明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烹饪本科专业开设《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还不多见。[1]本课程作为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基于此,本文对在烹饪本科专业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重要性及有效的课堂教学措施进行了分析。

二、烹饪本科专业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重要性

对于学习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有别于普通的技校或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继承祖国烹饪的精湛技艺,也要掌握对传统烹饪进行理论研究的本领。烹饪本科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中往往都是兼顾传统烹饪技能技法以及现代食品科学理论,所以在中国传统食品的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要发挥这一优势,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而对于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来讲,科研能力恰恰是一个短板,主要表现在对于试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的能力不足。所以在烹饪本科专业中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我国高校的烹饪专业中《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基本都是属于选修课的范畴,但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这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学生更应该把这门课当做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工具认真的学好。烹饪本科专业中《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数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正交试验设计等。在烹饪专业中,该课程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还包含烹饪专业领域中数理统计知识的实践展现,对烹饪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分析发现,存在着一系列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1)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以实践为主的烹饪专业学生在学习上适应起来较困难。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面对该课程时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制定何种学习目标;2)学生对《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在烹饪本专业所体现的价值认识不足,这和学生尚处于理论学习阶段是分不开的;3)《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过于传统化和模式化。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造成学生的兴趣缺失,提不起参与学习的积极性。[2]

三、在烹饪本科专业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

1、“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使用

由于《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更应该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为学生打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在教师对相关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对获取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3]这样,就很好地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也提高了他们综合动手能力的运用。在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使用中,学生还可以加强对统计理论的理解,巩固了课程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欲望。

2、案例教学法的科学使用

在烹饪本科专业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无疑是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深入结合的最好方法,其对于学生深刻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法往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让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教学课堂。由于《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本质所决定,教师在课程上往往会进行过多的公式推导,这种形式的授课对于数学基础相对来讲普遍较差的烹饪专业学生来说,很难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方法的模式下,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案例的解决中去,引导学生利用课程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案例问题的解决。例如,科学试验研究步骤和程序,借助常见的试验内容为实例,就可以实现抽象的统计原理转变为学生熟知的感性的具体事例。学生不仅在其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对烹饪专业相关知识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另外,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使用统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打好基础。

3、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现代教学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教学材料的有机融合,促进不同统计方法在案例中的有效展示。信息量大、形象生动、具体化,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作用很大。同时也能减轻教师工作强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和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也有其独特优势。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理解多媒体教学内容,是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有益补充。经过实践证明,在烹饪本科专业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中应用这种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烹饪本科专业中加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烹饪人才,弥补人才需求的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和专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论性较强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以培养他们实际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祥云.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建设思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1):40-42.

篇(9)

作为一个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教训学生。这也是教师的一大弊病。教师强化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完全淡化了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从而导致了教师整体素质并不是很高。

王晓春在他的《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中曾经说道:“我不得不遗憾地说,有些老师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却养成了不反思的习惯。他们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无论遇到什么事,绝不想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介绍外国的经验,他就说:‘人家是外国,咱们是中国。’他就不想,既然同属人类,为什么不能互相学习;你说有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他就说:‘人家老师和学生的素质高,我比得了吗?’你局一个教师失误的例子,他听了反感,你知出他自己的失误,押回千方百计给自己找理由。总之,他老有理,战无不胜。”像这样的情况,我们身边也有,出现这种情况,多数与自己的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们丝毫不想改变自己,却总想要求别人、改变别人。这种教师,真的是有些封闭和僵化,几乎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可有趣的是,他们总说自己并不保守。

我们都知道“活到老,学到老。”人应该做一个不断学习者,才能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形式。否则,教师“厌学”,还怎么批评学生“厌学”?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多数与教学方法不当有关,一个习惯于填鸭式教学的老师,他自己一定习惯死记硬背,一定习惯于让学生做简单重复的无效记忆。靠加大作业量来保证教学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难怪学生不喜欢,难怪学生厌学。相反,如果老师,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省时高效的方法,学生又怎会讨厌自己的课呢?又怎么会厌学呢?

所以我觉得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者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是一个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者,让自己终身学习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实际中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这样,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篇(10)

摘 要:本文从重要他人含义的阐释出发,借用重要他人这一概念来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应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通过对教师内涵、作用、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意义几个方面的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是成为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原因,继而找出相关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政策的保障、观念的引导和行动的落实。

关键词:专业发展;目标;重要他人

任何个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如父母、同学、朋友、教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等,这些人物会对个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从其所处的校园环境来看,教师在学生一生当作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学生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以及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的是引领者、导航者的作用。而教师为什么要将自己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定位是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然后又该如何去做,这都需要我们好好的理清思路,去更好的诠释教师这个重要而又神圣的职业。

一、 相关概念的阐释

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都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但影响产生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何为重要他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何要加上“终极”二字,这些都需要我们细究。

(一)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首先是在社会学上提出的一个的概念,随着学科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引入教育社会学中。通过对此概念的正确把握,能够清晰的理解重要他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有着如何密切的关系。

1. 含义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出“泛化他人”的概念,用来阐述“自我”的形成。在米德看来“泛化他人”可以被看作角色扮演过程的普遍化,它体现的是群体的态度,“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他人’,他是参与同一过程的那些人的态度的组织”。①顾明远等人则认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自我发展(尤其是儿童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和群体,即对个人智力、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物及同辈群体等②;吴康宁教授则指出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③。也就是说,人不是在单一环境中成长的,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受到来自身边各种人的影响,在各种人的影响下,人不断形成性格、习惯、价值观念等。

2. 重要他人与个体成长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对重要他人概念的表述可知个体身边的重要他人侧重的是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人。这种重要他人出现在个体生活的周围,并且经过某种交互式的交往,与个体发生实质性的联系。个体在与重要他人的交往联系中,一般都会受到来自重要他人的知识、品性、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体在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的是他们部分的或有时候是大部分的知识和技能,有时甚至是获得他们的性格特质。

(二)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

目标是个人、整个组织或社会所期望的成果,它具有系统性、阶段性、指向性、预测性、可表述性等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指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或者说指的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的预期。④终极目标指的是最终的目标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有很多,但本文认为终极目标应是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中有着很多理论和现实的原因。将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加上“终极”二字,既是为了凸显出成为重要他人这个目标,也是向教师施加观念指引的影响力度。

二、 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原因分析

谈及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教师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素质等面的提高,或者是简单的定位为导航者、引路者。这些表述并没有揭示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指向,最终是为了教师自己、为学校、还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我们要厘清思路。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师隐喻、角色和作用分析下提炼出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更加精准的说法,也就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一) 教师的涵义分析

关于教师涵义可以从教师的隐喻和教师的角色来理解。隐喻的各种说法中带有关于教师发展的导向性,而教师在不同的时期又发生着角色的转变。通过这些导向和转变的分析可知教师成为学生重要他人其实就是教师涵义中所囊括的内容。

1. 教师隐喻的导向

从古到今,关于教师隐喻有很多种说法,比如将教师比作“蜡烛”,凸显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为了学生的成长,甘于燃烧自己,用明亮的烛光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凸显的是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揭示了教师的文化水平和道德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品性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将教师比作“导航者”凸显的是教师在学生一生当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三种隐喻生动的反映了教师在学生知识获取、质量的形成和成长的道路上产生的深刻影响,正确把握教师的隐喻背后的意义更能清楚的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何是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2. 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转变。根据研究者们的探析和教学实践者的经验分享,近代以来教师角色转变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由“惟书惟上型”向教学反思型发展;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从“教书匠”转向研究型、创造型和反思型教师,从单一型转向综合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者和学习引导者、心理教育者、行动研究者和教育创新者等新角色的转变。从这些转变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成为单纯的教育者,而是扮演多重的角色,并且角色不断适时变化。

(二) 教师的作用分析

学生的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文化、品德素质大部分是在来自外界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之下所获取的。在校学生的心智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需要从周围的人中获取信息,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导、启发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1. 传递知识文化

《师说》中为教师规定的三项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延绵数千年来,人们公认的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始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繁荣学术的责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在教化民众,改造社会方面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化民成才,引人进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的成长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使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的重要他人。

2.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处于学校中,单一的环境使得在一定程度上知识、阅历、素养方面处于优势的教师处在很重要的地位和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成长承担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是职责所在。

(三) 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意义分析

教师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努力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过程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同时还享受到的是看到学生获得发展的喜悦。这其中暗含着双赢的智慧和深刻的意义。

1. 学生道德质量的塑造

从学生入校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名具有优秀道德质量的教师在对学生起到的是榜样力量的效果,学生在与教师的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受到很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其中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教师通过目标的正确定位不断的追求教师自身道德质量的提高,继而影响着学生道德质量的塑造。

2.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发展中其着引领的作用,包括知识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必然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的定位影响教师职责的发挥,教师职责的发挥关乎学生的方方面面。教师定位于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会促进教师意识到自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提升个人魅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自己对学生在知识与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相应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在一定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自我实现是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重要动机,是促进教师个体努力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的高质性和发展性的动力源泉。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既是一个结果预期,也是一个教师自我实现的过程。因为也可认为教师在专业发展目标上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追求是为了获得自身价值的实现,以达到教师本人主动进取、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目标。

三、 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实现途径

通过对教师为何将专业发展终极目标定位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原因分析,更加笃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教育信念。但只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做,教师要拥有真正的实力,成为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实实在在影响力的人。

(一) 政策的保障

政策的保障主要围绕的是国家在教师素养、能力提高上的要求和建议,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及一所学校先进理念会带给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改变,更有利于终极目标的实现。

1. 国家关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打造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如提出了“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等较为具体的要求。因此国家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的要求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资源、资源的投入,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路径之一。

2. 学校先进理念的倡导

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先进理念的的制定和倡导,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的形成。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教师,勤学奋进”等校训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帮助学生发展为己任。在这样理念的倡导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必然与此相结合,在诸多目标的制定中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力求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因此学校要注重理念倡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最终定位上的形成。

(二) 观念的引导

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不是一时的观念的认同,而应是教师在专业发展目标追求的过程中的终身理念。

1. 以学生为本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教育的价值在于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以学生为本观念的引导下,教师的工作不只是教师,很重要的是育人,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观念的引导更是激励教师努力成为学生一生中的重要他人。

2. 养成成为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意识和渴望

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定位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要将其养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意识和渴望,也可以说是将此成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强烈的成为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意识和渴望,促使教师方方面面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促使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抓住机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促使教师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三)行动的落实

教师拥有了强烈的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理念之后,便要付诸行动。通过这一系列行动的实施,才能说教师真正的为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做出了努力。

1. 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是基础

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要以教师自身拥有的实力为基础,其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等的提高。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具备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的能力和素养。即不断学习、努力优化专业知识的构成、个人品性的自我完善、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等等,真正地拥有成为学生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的实力。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关键

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程度、家庭情况、特长、知识基础都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考虑到了每个学生之间特质的不同,成长的阶段性的特点。教师可通过细心的观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或在课堂上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发展,针对具体情况对不同学生继续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喜爱,这样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3.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改进是保证

教师要学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改进行为达到行为的最优化。教师适时的“回头看”,反思在教学过程的言语和行为,是否对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或者伤害了学生的情感要积极的进行补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可以看出教师的行为和言语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定位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就要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以减少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可能性。(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连榕等.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 叶澜,白益民,王楠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21.

[4]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62.

[5] 孙宏安.谈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3(5).

[6] 高玉贤.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及实现方式[J].宁夏教育科研,2010,(101).

[7] 熊德明,董泽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追求[J].现代教育管理,2008,(8).

[8] 胡东芳. 教师形象:从“公仆”到“专家”——创新教学呼唤教师专业化[J]. 青年教师, 2005, (1).

[9] 胡东芳. 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 教师发展研究,2010,(12).

[10] 严亚雄. 做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J]. 教学与管理,2011,8.

[11] 马丽丽.重要他人对目标追求的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6.

注解:

① [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21.

篇(11)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部分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

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加快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技能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一直紧缺,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缺口约有三四百万。

高职院校是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要求,走出了一条新的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工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1]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培养在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何谓“工学研融合”

“工学研融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工学研融合”已经成为获得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高职教育模式,是综合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同组织环境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就业竞争力等综合素质为重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方式。长期以来,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足,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等原因,导致一方面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等办学资源不足,培养方式及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高技能型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困难和竞争力缺乏等。因此,对高职院校工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国外工业化时间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在学研产结合上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实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构成的“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美国实施高校和企业合作的高等教育模式,英国实施“工读交替制”的多科技术学院体系,台湾地区颇具特色的技职教育系统等均称为高职教育的典型模范。

3.我省“工学研融合”的尝试与探索

美国的“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法国的“教育――企业工作线”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最成功、最有效的办学模式。

作为职教大省,江苏省高职教育率先开展工学研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其规模和数量都位于全国高职教育的前列。但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很多模式都只是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既有模式的借鉴与改造,缺乏因地制宜的创新,在适用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江苏省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满十年,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企业参与度不够、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建设低水平重复、创新项目不足和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且在高职教育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2]

4.单元操作对于制药专业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综合学科体系的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制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以致我国高职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却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如到岗后不能立刻上岗,岗前培训费时费力,严格一点说相比非专业社会劳动者没有太大的优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职业院校把目光聚焦到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上,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则是改革的核心。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必然强调其职业性,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中以验证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体系。在工作过程中,把能体现出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典型任务作为学习内容,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教学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确保实现“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目的。

制药单元操作是药品制造专业最能体现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核心课程,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骨干的实际工作往往涵盖了生产工艺、设备、自动化、GMP、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综合技能和素质。现有的教材中找不到符合“工学研融合”的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要求的教材,因此,除了迫切需要编写一套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际生产任务为导向的,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制药单元操作”相关教材。而教材的素材除了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专任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与企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甚至一线工人进行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3]

制药专业中与制药单元操作尤其是化学原料药单元操作相近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已经展开,这方面的“工学研融合”课改课程已有《制药过程设备》、《化工单元操作》、《流体输送》、《流体输送与传热》等,有的还申报了国家精品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制药过程设备》是制药类专业适用的教材,其参编作者有5%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然而该教材仍然存在重理论偏设备的问题,没有系统地让读者真正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篇幅虽小却不精炼,似乎是精简的化工原理的上篇。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化工单元操作训练》及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流体输送与过滤操作实训》等教材主要是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或孤立的小实验,教材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实训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制药专业制药单元操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必然趋势。

5.如何实现制药专业单元操作“工学研融合”

在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教育管理要正确定位,明确高职办学目标,培养充足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专门人才,走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研融合”之路。目前我国的工学研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工学研融合的成功案例比较少,几乎没有成功经验的汲取,造成了工学研融合发展缓慢。由于经济体制、政策、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研产方面的探索也非常的有限,这使得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的时候存在一定风险,无章可循。

制药专业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沉降和过滤、搅拌、加热和冷却、蒸发和蒸馏、结晶和干燥等具有共同的物理变化、遵循共同的基本规律的基本操作。单元操作是制药专业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技术。因为所有的药物生产过程都是由上面所提到的若干种单元操作组合而成。而这门课程在学校教师往往都是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多媒体演示来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实际生产中要求技术人员不是用眼睛看,更不是理论知识的回放。

以下是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传统模式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目前制药专业社会和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借鉴苏州高职院校学研产结合层次结构[2],对目前存在现状和解决措施作以下探讨。

(1)培养目标

目前现状:学校培养制药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实习到岗后依旧手足无措,不能将在校所学技能应用到相应岗位。高职院校应突破校本位的封闭单一办学模式,考虑市场因素的同时寻求与企业行业的紧密对接,以工学研结合教育为切入方式,以校企结合、定向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为切入点,保证“工学研融合”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聘请制药企业人员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企业也应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统一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4]

(2)专业设置与改造

目前现状:学校定性地做一定的市场调查,主要依学科和自身条件设置专业。但是由于制药专业性较强,市场是动态的,企业的需求三年后往往有较大变动。学校培养学生的计划赶不上市场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学校市场调研人员因调研的可操作性和其他因素使得调研数据往往非企业行业的第一手数据,与实际需求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若学校主动聘请企业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及生产一线操作人员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将其作为自身工作的一部分,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共同参与新专业设置和旧专业改造,则能够帮助学校培养企业自身所需要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上岗,并能学以致用的人才。

(3)课程体系

目前状况:企业认为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学校的事情;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没有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这样所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学校的课程体系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优势,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措施是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将制药生产中关键核心技术、成熟技术和技术改进引入课程体系,同时学校要注意相关核心技术的保密工作。这样既能突出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职业功能性,同时制药企业的参与保证了校企共同建立起来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

(4)教学条件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现状:企业只是为教学提供一定的设备、场地,而这些设备和场地毫无疑问是目前行业非主流甚至淘汰的设备和场地,所以学生到岗后仍然不能快速顶岗。学生还是以认识实践为主,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脱离生产。解决教学条件的约束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是校企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如订单培养,在学校为企业输送专门技术人员的这一共同利益驱动下,校企才能真正紧密结合,共同进行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构建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体系。

(5)毕业实习与就业

目前现状:学生的毕业实习只是参观性的,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起到顶岗实训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校企共同做好毕业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在甚至能为企业所用,既让学生初尝了职业成就感,使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又使三年大学生涯有一个圆满结局。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实训,毕业后还能被企业留用。

(6)科技合作

目前现状:学校与企业基本没有或属偶然行为。目前中小型制药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都实行研发外包;大型制药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或部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企业众多产品的研发创新和技术革新,尤其是制药生产工艺和技术优化改革。而这些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往往都发生在盈利性为唯一目的的科研院所,但是这些科研院所的成果一般并不成熟,且几乎没有后期的维护。高职院校往往没有企业那么多的资金投入在设备上,同时自身实力制约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学研产的结合。所以企业很少青睐高职院校,形成没有需求也就没有发展的局面。如果企业和学校有长期合作的具体规划、目标、投入和利益分配协议,则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也能让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步。

(7)质量评估

目前现状:企业是旁观者,不参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学校也只是把评估看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事情。如果学校和企业都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质量评估,建立起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则将大大促进“工学研融合”的良性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实用型人才。[4]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李晓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发展[J].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34):60-67.

[2]李熙.苏州高职院校学研产结合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