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人文教育的实质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2 11:29: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文教育的实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文教育的实质

篇(1)

一、条件策略——发掘多元的人文因素以凸现人文关怀

1.从蕴含语文文本的人文开发角度发掘。蕴含于语文文本之中的人文因素可以说不胜枚举,这需要我们善于发掘和梳理以呈现极大的人文关怀,于此语文教育价值的实现就有了基础和保障,否则人文关怀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或昙花一现,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精神滋润和发展关怀。中学语文文本中编选的有体现性情陶冶、人生追求的美文,能给学生以积极人生态度的启迪,使学生的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充满生命的色彩;有体现开发美好人性和发展自由个性的美文,能给学生以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体验,引导学生建立“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有体现领悟人类智慧和文明发展轨迹的美文,能给学生以丰富的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探求等等,这些美文的发掘运用就是给学生一种真善美的激荡、关怀和追求。

2.从关联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角度发掘。人文精神往往于一种民族精神之中大放光芒,呈现的是一种驱动人的精神内化的人文关怀。传统的儒家学说就闪烁着理性的人文光辉。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关于个人的修养认识,孟子强调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做人准则等等就是一种见证。此外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忧国忧民的情操以及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舍身精神等等,汇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积淀,正是这些人文精华通过语文的留传打造和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这些人文关怀因素的发掘运用,无疑会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提升,使之从人文感性走向人文理性。

二、运作策略——关注多维的人文境界以表达人文关怀1.于情感教育中体现人文的情感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追求一种“真”的境界就需要引导学生处于一种根植于语文人文精神的真切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和人性感受的情感交融、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之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体现人文关怀即要以情育人,潜移默化发展人。一是于诵读和联想之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处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诵读《离骚》可以让学生辨清浊、明是非;朗读《正气歌》可以激扬学生浩然气节等等。通过人文气氛环境的渲染可以让学生体验陶渊明诗歌的淡泊与空灵,领略宋词的豪放气魄与委婉意境,体会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等等,优秀的人文作品使学生入情入境,在人文情感的碰撞中心灵境界得以升华。二是以随笔训练形式可以给学生以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实现师生情感的互通互动。教师要富有人情味,点亮学生一盏心灵的明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篇(2)

作者简介:计洁灵(1986-),女,江西鄱阳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文教育;汤广全(1967-),男,安徽无为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教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66-03

近年来,尽管研究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不少,但鲜有以某一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系统地审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其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认识问题。

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文以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以呈现其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

(一)通识课与专业课

按照知识的普适性与专业性来划分,或者说按照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划分,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通识课主要有8门,具体是:毛邓与三个代表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高职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语文。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有26门(含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15门: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中国旅游资源概况、中外礼仪、导游英语、饭店英语、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运行与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专项实践(工学交替);专业选修课11门,分为两部分,一为专业限选课,主要有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公共关系学、旅游心理学,一为专业任选课,主要有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

(二)必修课与选修课

按专业要求与学生个性化选择的视角,与一般高职院校一般专业一样,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其中,必修课是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必修课(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部分,共37学分)。选修课是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志趣和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规定范围内自愿选读的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专业限选课共5门(15学分),专业任选课共6门(8学分),具体内容如前所示,兹不赘述;公共选修课没有具体列出选课范围,但4个选修学分列出了,并且暗示性地列出了公共选修课的数目是2门,分别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

(三)理论课与实践课

按知识教学与具体实践,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这里存在两个维度的划分。一方面,按照某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含校内外实训、毕业实习)的教学总课时数达到4:6。也就是说,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课堂的知识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与纯粹的实习实训课程共同构成实践课。另一方面,三年课堂教学的学分为120左右,实践课计20学分(含军训1分、社会实践1分、实训4分、实习8分、毕业论文4分、第二课堂――如社团活动成绩、公开发表文艺作品、科技制作获奖、省以上各类竞赛获奖、等级考试通过等)2分。上述两个维度的划分在具体的操作上是如何衔接、协调的,某高职院校没有具体的说明。

综观上文,可以发现,就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分类的视角而言,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少数课程能够与人文学科直接沾上联系外,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明确,姑且只能说,仅零星地散见于通识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中。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认识误区

虽然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看起来较为细致、全面,专业性较强,能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起到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但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及其思想认识上还存在5个有待辨析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就是设置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是为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服务的,但人文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业以外的课程设置。原因有三:一是专业以外的课程并非等同于人文教育课程;二是即便设置了人文教育课程,其形式不能等同于人文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三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限于专业以外的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涉及到相关的配套措施,诸如校园人文环境的布局、学校人性化的管理、广大教职员工的言传身教等内容。

弄清人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课程的内涵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通常,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他(她)人与社会多一份关怀,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追寻。

而且,人文教育课程不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还涉及文化氛围与学生体验;学科上也不限于人文学科,且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所积累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精华,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触动。就学科而言,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尽管人文学科涉及人类文化的广泛知识领域,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

反观上文,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识课与选修课中专业以外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在数量上并不少,人文精神的内容可能也有所涉及,但相对纯粹的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少之又少的,不足以体现真正的人文教育。

(二)人文教育就是开设一些通识课与选修课

如前所述,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阔,但其核心课程就是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等。理论上,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展开的。而事实上,高职院校开列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往往不能反映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在精神。反观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可以说,它们不能充分体现真正的人文学科精神。

首先,毛邓与三个代表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虽有人文关怀的成分,但偏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它们虽渗透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等方面的内容,但因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缺失思想政治以外的纯粹的人文知识内容,不足以充分陶养高职生的性灵,难以积淀足够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高职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语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虽难免不散发诸如智慧启迪与心灵触动的精神火花,但主要是基于“工具”应用层面的技能考量,缺失人文学科“发散性思维”的广阔视野,更不能展示人文教育中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的潜移默化的精神陶养功能。

再次,无论是专业选修中的限选课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客源国概况、公共关系学,还是专业任修中的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仍然主要停留在应用、工具类知识技能的训练上,缺乏广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富有想象力与价值观陶养的精神内涵。虽有两门课4学分的公选课,但没有列出具体的课程内容。据笔者的调研,一些高职的公选课仅限于英语、体育类的课程设置,有的以讲座形式出现。

(三)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知识的教育

人文教育固然离不开人文知识的教育,但人文教育的范围更为开阔,如人文知识的教育是与教育者、管理者的举手投足与言谈举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分不开的,也与校园人文环境――比如干净、整洁、明亮的基础设施,花草树木的协调搭配,报栏、宣传栏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室、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物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就是说,人文教育本应是立体的、综合作用的“组合拳”,而不是碎片式的“一厢情愿”的“单打独斗”。

同时,当下的高职人文教育往往把重点放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个体的人文价值理念的陶养,忽视对学生生话的个性化的引导。因为一个人拥有了相关知识,掌握了适当的方法,我们只能说他(她)人文知识渊博。评价一个人人文素质高低的根木恰恰不是知识和方法本身,而是透过知识和方法之后,个人所拥有的人文价值理念以及他(她)在生话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人文修养[1]。

所以,人文知识的学习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方面,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完全等同人文教育。比如,在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人文知识极其丰富,每门学科产生的历史文化,重大的思想产生、变革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等,特别是科学的理性给人以创造性的思维,带来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这些都是人文知识教育的内容。人文知识不能仅指来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同样蕴涵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它的学习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2]。

(四)人文教育就是通识教育

虽然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把二者等同却是极不妥当的。这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二者的内涵不一样。如前所述,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它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陶养,又突出个体的自我体悟。

而通识教育原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译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等。自19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讨,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的表述。一般来说,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源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人们创造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2.二者分类标准不一样。人文教育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的,当然二者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因为广泛的科学教育中也或多或少渗透着人文教育的内容,人文教育中也弥散着科学教育的火花。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重在“养成”教育,因为它没有专业教育的硬性划分,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能够得到自由的、自然的成长。

3.二者的培养目标各有偏重。人文教育旨在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关于世界、人类社会生活、想象世界与理想王国的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对于意义和价值的意识[3]。虽然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有交叉、重叠之处,但人文教育偏重精神境界的提升,而通识教育偏重整体上的完人教育。

(五)人文教育就是理论教育

人文教育固然需要通过大量的人文知识潜移默化地进行精神与情感的渗透,但不能说人文教育就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这是因为:

1.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文教育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些人文理论课程就能奏效的。就高职院校而言,如前所述,人文知识的教育既与教育者、管理者的举手投足与言谈举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分不开的,又与校园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比如干净、整洁、明亮的基础设施,花草树木的协调搭配,报栏、宣传栏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室、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物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也与日常生活中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等密切相关。

同时,人文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协同作用,立体地、纵横交错地多维度产生的教育效果。

2.理论与实践彼此相融。理论与实践不是截然相分的,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知识与技能学习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实训与实习中既有具体的行为操作又有抽象的知识指导;即便是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也丝毫割断不了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其他诸如理论学习中的问题探索、课堂互动以及课外文化讲座中的学术氛围等,莫不与生活实践丝丝相扣。

3.人文教育需要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密切配合。人文教育不限于课堂纯理论的传道、解惑,还要牵涉到课堂外的立体的学校生活实践,更与校外广阔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就高职而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空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全球市场的利诱,已使人人都将科技技能视为最重要的能力,而人文学科和艺术则越来越被看作无用的装饰[4]。至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消解”作用,不在此讨论之列,兹不赘述。

三、结语

本文选取的某高职院校是某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通过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分析,旨在揭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并非刻意评判该某高职办学水平的高下优劣,而仅是以它为个案――它是中国众多高职的缩影,甚至是中国普通高校的典型代表,尝试性地阐释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中带有普遍性的认识误区及其认识根源。

参考文献:

[1]何杨勇.走出高中人文教育的误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7):52-55.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048-02

所谓人文关怀,直白一点讲,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虽然我们都非常重视强化人文教育,但由于没有高度重视培养人文关怀的土壤,致使语文教学的发展、人文教育的强化反而遭到扭曲和异化,出现了很多与人文教育初衷相悖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真正的人文教育只能在人文关怀的土壤上播种。下面,笔者就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三个领域作一番深刻的反思。

一、教材编写领域

当代教育家洪宗礼讲过,“教材历来都是教学之本。”但它又不仅仅是“教学之本”,还应该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可见,洪先生的“四本”也在强调,教材是供教师教好语文、学生学好和会学语文来使用的。可见,教材首先要确保教师在教语文,再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尽心用力,而人文教育的实施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只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进行,以确保学生学好母语、掌握理解和运用母语的本领这一根本利益不受侵害。笔者认为,确保这一根本利益不受侵害,就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做人最大、最根本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教学生学好母语,教会他们驾驭好母语的本领,理由十分简单,其他学科是不会(更无必要)承担这个任务的。一套语文教材,如果不能够在体例上保障语文教学的本务科学、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就等于不尊重和保障学生学好母语、掌握理解和运用母语的本领的根本权益,也就等于基本放弃了让母语教育为学生未来工作学习、事业发展和人生幸福打好基础的神圣使命。果真如此,不管我们的教材如何彰显人文教育,恐怕也只能是严重忽视甚至放弃学生凭借母语生存、发展这一根本利益的人文教育。这样的人文教育,应该是以牺牲学生生存和发展这一根本利益为代价的,是十分缺乏人文关怀的。

二、课程实施领域

语文教学须遵循的一般规律是:教师依据课文的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回过头来领着学生去品味、学习、表达那些人文思想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的特色与奥妙之所在。毋庸讳言,这是个慢功夫活,基础教育阶段就该慢一点才好。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须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仅以必修为例,每个模块36 学时,2 学分。每个模块即一本教科书,分四个专题(相当于传统的单元),每个专题只安排9 课时,除去2 课时作文,也就只有7 课时。这样一来,问题出现了:一是必修课时被大大缩减,而课文篇目又多(而且还有将近一半的文言文篇目);二是选修课也会因必修课的教读不到位而难以较好地达到能力“反三”和“迁移”的目的。比如,某教版必修第3 册的一个教学专题(即单元)就安排了《品质》《老王》等的现代文,《〈离骚〉(节选)》《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等文言文(都是讲读篇目,自读篇目暂不列出),而课时却只有7 节,平均只有1.4 课时。像《指南录后序》这类课文,读一遍就得十多分钟,再扫扫文字障碍,恐怕一节课就到点了(实际上,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功底也是很差的,根本不可能完全丢给他们去自学)。这样一来,务本、求实、高效的课堂教读就很难实施了。于是,大家就只好这样上语文课了:要么遵从教学要求、凭借教材体例进行远离课文语言的、旨在弘扬人文精神的专题教学,要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路疲惫地狂奔。前者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而且“人文教育”也往往因缺乏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感悟而严重“歉收”;后者则是空洞浮泛、匆匆忙忙地“过电影”,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依旧是难以修成什么正果。这样的课程实施同样也在漠视甚至抛弃学生学语文的根本利益,因而也是严重缺乏人文关怀的。

三、课堂教学领域

提起课堂领域,笔者认为,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更多、更严重,一些研讨课、示范课之类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问题如下:

1.架空或远离课文语言,一味地讨论、探究课文的精神文化。例如,有教师教读《雷雨(节选)》,刚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就急忙开始讨论、探究“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成分?”“周朴园灵魂深处到底是些什么货色?”之类的问题了。由于没有深读、精读课文,更没有与周朴园的灵魂深度对接,学生就只好慌里慌张地乱翻一些学习资料,在里面搜来只言片语的“成说”,不明不白、不深不透地被动应付。这不仅是不尊重原著,更是不尊重学生,鼓励他们随意应付,人云亦云,做“人形鹦鹉”(叶圣陶语)。再如,有教师教读《我有一个梦想》,根本就不让学生激情饱满地诵读课文,也不让学生深入体验、感受作者那排山倒海、火山喷发似的语言,更不让学生思考和感悟作者为什么专门采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在学生课文还没读完,甚至还不能够说清楚作者的“梦想”到底是什么的前提下,就搞起了“人生不能没有梦想”的励志性专题探究。上接《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下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一会儿孔子、孟子的梦想,一会儿马克思、恩格斯的梦想,一会儿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梦想。一切都非常空泛,根本就不是在教学语文。这样的课文教学不仅无助于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对他们谦诚自知、尊重他人的人格发育也是很有危害的,显然也就很难说有什么人文关怀了。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20-02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趋于急功近利,大力倡导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教学培养的职业性和实用性,人文教育缺失严重。高职英语教学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逐渐走向实用性、职业性和工具性的极端,忽略了英语教学应有的文化载体和人文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提升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进而达到优化高职英语教学,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科技社会的发展给人带来了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但同时也对人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面对这些压力,社会也对人才的人文素质和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追求。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语言本身,更需要开阔他们的人生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陶冶他们的人文精神,实现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塑造优秀的个人品性。

高职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发育和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阶段,高职院校既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也不应放松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然而,由于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较低,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将英语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而轻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的人文基础较差,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超越职业化取向,摒弃原有的着眼于短期办学效益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语言功底扎实,兼具人文素养和应用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人文教育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高职教学总体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由于全球化经济发展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许多高职院校都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们并未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许多高职英语教师也认为专业技能要比人文素养更重要,这也导致其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英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据调查,高职英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在教学中注重语法和词汇,而忽视对课堂思想内容的深化讲解,长期以来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脱节,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鉴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英语教师通过题海战术以及语言知识传授以保证学生顺利通过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而把人文教育视作可有可无的内容。

(三)教师人文底蕴不厚,人文素质有待提高

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英语师资方面却呈现出不足状态,许多教师都肩负着超额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教学压力,很难有时间进行教学的创新和人文教学因素的引入,导致高职英语教学质量长期难以提升。此外,教师的人文素质也有待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水平不够高、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因此无法有力倡导人文教育,达到理想的人文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仍然较模糊,缺乏鲜明的授课风格。因此,无法以自己的个人道德和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使其亲身体会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从中有所收获。

三、人文教育背景下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在人文教育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英语创新性教学质量仍面临很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各校必须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着手,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必须转变任课教师的观念,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具备人文教育理念之后,才能把人文教育落实到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其次,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备丰富的知识、较高的文学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古语云“亲其师,信其教”,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人文精神在无形中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英语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文化气质修养,培养自己对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掌握,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最后,各校应将人文素质作为考核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建立关于教师人文素质的考评机制,定期召开教学经验总结和交流会,为教师提供分享和讨论教学经验、教学心得和教学技巧的机会。

(二)选择人文内涵丰富的教学素材,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人文教学资料

有效实现人文教育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料,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积极关注、研究并发掘出许多鲜活生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教学素材。通过教师的分析、挖掘和提炼,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

教师除了需要在选择教学素材方面更加用心,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或补充丰富,提高教学素材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使其更具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接纳所需内容。学生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思考,将批判性的集成和借鉴文中的理念,并将这些人文知识整合吸收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1)教师可以采用网络、电视节目、电台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像并茂的地道英语材料,使学生领悟目的语的妙趣以及材料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在领会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视觉直观的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和社会文化风貌,潜移默化的提高文化素养。(2)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英文报刊、文学作品、文化节目等,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和风俗,关注这些国家的科技教育文化动态。(3)教师可定期为学生举办一些讲解或传播英语国家文化风俗的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角、英语辩论和演讲比赛,成立英语社团等。通过设计和亲身表演,加深学生对英语和汉语文化间差异和互通之处的理解。

(四)建立具有人文特色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b于人文教育目标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难以量化等特点,高职院校应建立具有人文特色的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法来衡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定性法来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进行终结性评价,还应对学生的发展潜能、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进行形成性评价。

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不仅需要多元化的形式,还需要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在形成性评价中,不仅需对其作业和出勤率进行评价,还应对学生所做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反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主调整学习策略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过程和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发展一带一路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但是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时都没有对人文教育给予重视,甚至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因此高职院校和教师需在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中加入人文视角,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贺智利.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2006,(04).

[2]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03).

Research on the Creative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YANG Qing

篇(5)

一、 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人力教育实然目的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产生是古代“口授指画”的学徒制演化而来,基本上属于私人的事情,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开始仅仅是为个体谋生提供技术培训,是一种人力教育。20世纪中叶后,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走向公办。长期以来,一些职业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胜任某种岗位需要”,以此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并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同时,迫于就业的压力,学校要求学生考“资格证”、“等级证”,考了中级证再考高级证。由于过分夸大了操作技术的价值,忽略了文化修养,再加上学校图书馆图书有限,有的学校图书馆甚至不对学生开放,无法满足学生对人文书籍资料的需求,从而导致毕业生缺乏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潜力。职业教育这种人力教育的实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者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使他们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一根本目的。

(二)市场经济对人文教育的排斥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市场经济也具有负面效应,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面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虽然不同专业的投资回报率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所具有的公益性更为重要。轻视人文教育往往同教育的公益性被遗忘联系在一起。

(三)实用主义办学理念的制约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基本观点,指出:教育是生活所必须的,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并养成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由于受这种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被突现出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趋向变得日益明显,专业课程的教学占住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专业的细化使学生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越来越远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的。

二、改善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重构职业学校人文教育新理念

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与经济交融的密切使人文观念的界定正在趋于统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多的是统一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将我国传统人文观念与西方人文观念加以整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汲取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养料,同时,与西方要求人的个性充分发展的观念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标。

(二)将培养“人”与培养“才”结合起来

目前,有的职业学校对许多学生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过高地估计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针对这种弊端,必须改变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状况,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改变那种过分专业化的学科分类,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人文学科的学习,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达到培养“人”与培养“才”的完美统一。

篇(6)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先进成果。人文主义教育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教育。个人的人文涵养是个人健康发展的体现,社会的人文素养是一个社会有效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程度,是文明社会的内涵。在当前人才大战、人本主义管理与教育思潮之下,重视人文教育与当前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1.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几年,我国高职连年扩招,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占到高等教育的一半,中国职业教育规模也已经居世界首位。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专门部署。

2. 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提高办学质量,高职院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如一体化教学,双师型教育,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无不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展开。这些创新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睡觉、走神,甚至于不到课。学生对上课的消极态度和学校的殷殷希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高职教育忽略教育与培训的区别, 弱化了人文素养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有别于普通的培训,目光要放长远,不能偏离教育的实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出会学习的全面发展人才,才能不断取得科技创新和进步。从以上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更需要关爱、启发、激励和引导。而人文主义恰恰强调个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旨在通过人文学科的传授使人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 以实现人性的拓展, 激发人的潜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可见,高职院校引入并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高教现状的内在要求。

三、高职教育应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其他原因

1. 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道德素养培植是教的本质要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中正、和谐是育的内涵所在。教和育两个方面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基础。__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只有夯实仁德根基,继而以文化之,才能实现以技长之。

2. 高职院校学生的潜能在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培养

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他们的优势和特点。他们中的大多数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智力水平并不低于社会上默认的优秀生。这些孩子的思维亮点,曾被家长、学校认为是不务正业。作为青年一代,他们有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他们在用自己的眼睛在评判着这个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他们不仅仅是考试的机器和老师眼中的差等生。在高职教育阶段,我们不能简单将以分数论高低变换为以技能论英雄。我们应该从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高品质生活的角度来关爱学生。

3. 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对社会应有的正知正见有待引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或者由于成绩差,自信心长期受挫,有自卑的心理倾向;或者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情感受到伤害,缺乏安全感、认同感,性格孤僻;或者由于一些偶然事件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社会有偏见。步入高职院校,实在是出于无奈,主动要学习技术的很少。这些经历和遭遇都会给原本青春靓丽的高职学生蒙上一些心理阴影,使得这些孩子身心不能健康、协调发展。

在这种情境之下,高职院校只有引入人文理念,用人文精神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所在,让他们意识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如此关注,寄予厚望。只有让他们充满自信,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才能让他们爱一行、专一行,有信心、有决心学好技术,健康成长。

四、高职院校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作用

1. 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强调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可见,国家层面的高层设置也意识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在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

2. 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水平

人文主义教育中的美育欣赏课程,通过对优美事物,如优美的书法、舞蹈、音乐、建筑、语言等的欣赏,让同学们去感受美,体会美,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可以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积极的审美情趣,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着力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社会认同感

每个人都渴望支持。作为青春成长期的高职学生更希望得到认可和关注。经常赞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种由衷的鼓励和表扬,学生从中会获得自信,并进而保持被赞扬的这句话、这个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会因此而养成越来越多的好习惯,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会增强,形成自身素质。所以,积极的认可和支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都会增加同学们灿烂的笑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我责任心,学会从新的角度认识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和别人,发现自我价值和学会包容别人,才能掌握更多的新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4.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和世界观

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在教学中主张要了解学生的性情,因材施教;主张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反对羞辱和体罚学生;主张好的教学方法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为前提,向往人的全面发展。这种重视智慧潜能开发,发展健全体魄的教育,逐渐会影响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改变他们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五、高职院校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途径

如前所述,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理念,可以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人文主义要求教学人员用爱心去教书育人,而不仅仅把课堂当成一种工作或任务。高职院校的人首先要树立一种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认识到人文教育是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基础,让这种理念来指引高职教学的各项工作。

具体而言,人文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可以是国外优秀文化。这种人文知识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载体和切入点。人文主义教育只有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一种稳定的人文精神。

篇(7)

一、 现阶段历史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分析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目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整个教育教学界的共识,尤其是历史教育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毫无疑问,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应涵盖整个历史教育教学体系,把好的教育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兴趣。但是现行历史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明显缺失。

(二)缺失现象

1-历史教科书缺失人文精神的内容

(1)泛谈社会结构,忽视人性结构。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是按照社会结构几大领域编写的,没有呈现这些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和反映人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理智属性。如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司马迁只说写《史记》,不说其史德;讲商鞅变法,只讲变法措施,不提商鞅的改革勇气和无畏精神。这样的教科书留给学生的无非是几个孤立的人名而已,无非是一个个历史符号,不会在学生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更不会使学生由此产生积极的态度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2)倚重知识累积,忽视心灵呵护。历史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历史教科书应该是通过寻找先人留下的历史文化、历史遗存、历史现象、历史思想来启迪心智、感悟真理、把握现在、预测未来,也完全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大智大勇、奇思妙想给学生以一种智慧、巧思与良知。然而,现行历史教科书在强调人对社会发展、人对社会适应、人对知识的依赖以及高度重视学生知识累积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的心灵的呵护。疏谈民族亲和,少有鲜活的史实,不谈人群类性,鲜讲社会协作。这样的教科书难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和衷共济的人世、领略到真实深刻的人生、体味到错综复杂的人际、感受到丰富多味的人情、体会到客观实存的人道。

2.高职院校教育缺失人文教育理念

(1)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淡化。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为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院校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被逐渐淡化。

(2)教师疏于教学内容和教育规律的研究。“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然而,现在高职院校承受着各项排名、评估等巨大压力,经常忙于拉项目、迎接评估检查等,领导关注教学的时问越来越少;而教师则在职称评审的压力下,忙着想办法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规定篇数的论文,甚至有些教师为此花钱买版面、托关系走后门。这样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术腐败,也使教师忽视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那么,人文教育的缺失就成为必然。

二、高职院校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历史教科书中应充实人文素养的内容

1.要增加有关人的发展的内容。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科书中应该充分地展示关于人的发展的内容,要介绍人们追求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历程,要把人的群体活动,包括把杰出人物的群体活动作为教科书叙述历史人物的重点,通过历史人物的群体活动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来再现历史过程,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客观、公正、具体、全面的评析。

2.要增加有关人的思想发展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具有思想、能够思维的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须臾都离不开思想的支配和思维的支持,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一部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又是一部思想发展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历史。为此,教科书应该突出人的思想发展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容,既要介绍传统的思维方式,又要介绍现代的思维方式;既要介绍中国历史上思维方式的变化过程,又要介绍世界历史上的思维方式的变化过程。只有如此 ,才能为历史教学构建合理的思维前提和方法论前提,才能使学生在人类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发展中求得对社会、对人类的深刻了解。

3.要增加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容。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以适应转变的根本保证。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历史教育对中学生人格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历史教科书中必须增加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内容。

(二)历史教学过程应体现人文精神的实质

1.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历史上有许多反映浩然正气的事例,孟子的“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文天祥的“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言充分反映了先人的民族气节。今天,讲正气,既要讲历史传统中的浩然之正气,又要讲革传统中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更要讲爱国主义的正气。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一个鲜明的主题,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新型人格。培养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新型人格既是“三个面向”的本质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许多历史人物的身上闪烁着这种可贵的人格魅力,从瓦特的蒸汽机到爱迪生的电灯,每一项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无不是科学家敢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结果;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举措的实施 ,无不体现着政治家挑战传统、大胆创新的精神。今天,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人格,既要说明历史人物的创新成果,更要展示创新的过程;既要强调创新的作用,更要突出创新的精神,使学生从中体悟到创造的价值,感受到开拓的力量 ,树立不畏困难、敢于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 )高职院校应重建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39

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文化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就是将各种人文学科的知识和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的精神风貌,形成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其中,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培养内容、将人文精神培养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是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笔者在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的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

1 发掘人文地理学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优势

1.1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优势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它既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也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内容有很强的人文性。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揭示人类活动空间结构和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它侧重于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角度研究人文现象,特别强调时间、空间和人文现象的整体性关系,使人文地理教学能更好地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1.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贴近生活,利于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面的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政治、旅游、宗教、城市化等诸多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内容。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密,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影响着地理环境。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如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环境和社会问题,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等各种问题。如何科学处理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未来发展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管理者,他们的认识和行为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能更好地涵盖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关注人类发展,解开心中的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自然而然地形意识,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2 将人文精神培养作为人文地理学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实质是向学生进行深入的人类文明的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熏陶,使学生开阔思维,产生情感,理性思考,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素质的教育应更关注学生内在品质修养和外在精神气质的统一。因此,人文地理学教学应将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性环节,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作为人文地理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3 将人文精神培养理念贯穿于人文地理学教学设计之中

在教学设计中贯穿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从教材的重构、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把控、学生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考虑人文教育的因素,形成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系统性过程,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支离破碎的思想教育。

3.1 精选蕴含丰富人文事项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课程的人文素材,精选教学内容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第一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将人文精神培养内容渗透、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合理编排形成精炼型模块。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该从遵从以下原则:①教学内容应蕴含更多的人文素材;②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更能体现时效性;④教学内容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学生能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3.2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人文地理学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地理学科特点,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运用提供了基础。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的社会性、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的特点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强,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和体现人文内涵的探究内容,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学习技能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学生在中学的地理知识学习中掌握了图表分析,就能对地图、图表、图像进行判读、绘制、分析。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将事物从科学领域调整到社会学领域的特点,对地理规律的认识、地理空间上人的事项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对人文事项要从社会学角度对信息资料进行提取、认识、分析、理解、推导、阐述现象,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获取新的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辅以针对性强的案例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突破,也可以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开展辩论,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深化教学内容。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社会,开阔眼界,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包容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其本身就充满了人文内涵。

4 将人文精神培养作为教学成果评价的标准

篇(9)

关键词:人本理论;中职语文;教学方法

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四大教育类型中的一种,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和国家提供知识型、发展型的技能人才。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始终积极响应,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有所长,一般在课程安排中以专业课为主,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将专业课作为主要授课方向时,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尤其是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相对于专业课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课时的安排上还是学生重视程度上文化课都处于“副”的地位,从而导致了教师主观上的随遇而安,学生主观上的无动于衷,文化课原本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中职院校中一去不复返,尤其是语文教学质量更是不尽人意。然而,实质上,语文所有的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语文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不能正确理解文中所述的原理、现象的,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人本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1.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念分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种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该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独特的学习观影响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教育。人本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审视教育的角度有了全新的改变,它的重点是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并且有着自己的个人感知观点,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1.2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的促进是教学的目标,而学习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觉得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分为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两种类型,学习方式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其中,经验学习主要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西,学习动力则主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为主,学习就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融合其中,学习效果较为显著,那么也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认知学部分只涉及到心智,并不涉及学生的情感和个人意义,所以它与学生无关,很大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没有个人意义,那么它必然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方式。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特征一,全神贯注,指的是学生将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特征二,自动自发,学习是需要学习的主体主动投入到这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发现探索学习的意义,特征三,全面发展,学习的意义除了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外,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良好行为的形成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特征四,自我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着大致的了解,因此学习者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做出客观的评估。

2.人本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启示

2.1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人本理论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急需树立的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中职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不要将其看作是一门副科来对待,要让学生明白语文课堂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塑造自身的品格、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使课堂成为弘扬生命意识和主体精神的殿堂。

当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并非单指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以生为本”分析每个学生的特性,并规划其发展方向,把语文教学定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塑造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

2.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兴趣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时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二者是彼此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学习时不能脱离学生的情绪感受而孤立进行的,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是存在偏差的,教学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人本理论认为学习不只是一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所学的知识内容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生活将会分离,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的作用,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会缺失。

2.3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心理治疗人员和委托人的关系一样,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鼓励、关心和帮助学生,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驾驭生活,引导其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语文知识武装自己,促使其潜能得到发挥。

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自身才是其学习的内因,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逐步成为合格的社会化人。

3.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坚信通过基于人本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实践,是能够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的,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其成为社会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众所周知,语文课不仅是高职教育所有专业必须学习的公共课之一,同时它也属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基础课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提升便成了当今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师们在实施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理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为其今后的深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语文教学创新对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研究

据了解,中国学者对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话题的探究通常着眼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的探究是特别有限的。即便有,此类研究也往往不够深入,未曾牵涉到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高速前进与医学模式的变革对高职护理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同时护理专业的独特性亦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差不多所有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自教材至教法均沿用了高中的教学模式。所以,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到现在都未曾出现过实质性的创新。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高职护理院校的学生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之所以说他们独特主要是由于他们今后需接触的人是病人这一急需帮助及关爱的弱势群体。如果护理人员缺少涵养、专业素质,毫无爱心,那么他们必然无法给病人带来欢乐,甚至还会让病人长时间居于负面情绪之中。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特别深,高职护理教专业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的提升,却忽略了学生关爱他人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此种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愈来愈无法适应社会的前进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身为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我们理应肩负起落实语文教学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担。

二、促进语文教学创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一)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

相对于其他职业教育而言,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其注重学生护理技术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的护理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护理人才视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职业教育范围里,因为专业不一样,教学内容及目标等亦将有所不同,所以护理专业必须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架。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却未曾意识到这一点,其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并不强。此种现象的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讨厌语文,抑或轻视语文现象的出现。因此老师们在实施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理应立足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摆脱其他学科知识而单独存在,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护理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老师们理应强化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具体而言,老师们可选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其一,努力充实自身知识,除了需自主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外,还需对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惟有如此,我们方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实现其他学科知识和自身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其二,把自己所具有的人生经验、感悟和教学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成对人生、生命及教育的真实理解及感悟,同时将此种感悟贯穿于自身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三观。

(三)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

近年来,鉴于新教学理念的进一落实,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早已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正因为这样,所以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放下“惟我独尊”的思想,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主置上,给予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充分的关注。与此同时,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此外,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但对学生科学人生观的树立具有异常关键的影响,同时还具有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老师们理应强化自身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供给帮助。

(四)选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直观性及生动性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老师们往往只能选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然而新教学理念的出现却给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创新,新型教学法便属于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内容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当前可选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情境教学法。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心理始终居于活跃状态,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二,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深化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三,合作教学法,借助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其小组协作水平及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已然成了制约高职护理R悼沙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之语文教学创新对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各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在仔细分析本校、本班教学实际的前提下,选用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及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等方式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兴趣、人际交往水平及小组协作水平等的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一)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进行人文教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将人文教育的精髓贯穿于课堂中,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展现出人文气息浓厚的教学过程。这样,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促使学生注重人文知识。

(二)有利于教师改变学生观人文教育,教师必须将人文精神发挥出,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必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独特思维活动的人,一个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的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必须受到尊重,由此,学生倍受鼓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能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发展。在强调专业学科的同时,也能关注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

(三)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停留在工具性层面,只要求掌握系统性的知识,灌输死记硬背知识的方法。从而忽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采用的学习方法、知识内容本身承载的情感态度和塑造出的价值观。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倡导人文教育,这是一个引导师生全面来了解这个公共科目,让学生学会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所学知识联系,使得身心健康发展。

二、人文教育中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更新语文教育理念,重视人文性教育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基本的铺垫。因此高职语文必须抓好基础性的知识,将人文与实用这两个理念结合在一起。而当前的教育理念,则是过于注重技能教育,忽略高职语文这门基础课。但是社会对高职毕业的学生的表现反馈信息来分析,高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相当欠缺的。为此,高职语文教育理念得改革,将人文性教育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得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学会做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