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违背了正确划分医院资本性支出和公益性支出的会计原则
资本性支出是将一次的费用分摊到不同的期间进行承担收益性支出,是指收益期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即发生该项支出是仅仅为了取得本期的收益,前者称支出费用化,后者叫支出资本化。资本化的支出随着每期对资产的耗费,按照收益的原则和耗费比例通过转移、折旧等方法,逐渐转化为费用。
在老《医院会计制度》中,会计政策是以历史成本价值入账,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只反映原值,忽略了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存在的贬值与报废。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通过修购基金来进行资产的维护和更新,医院购置的固定资产直接列支为当期的支出,有的直接列为医疗支出,固定资产在报废之前以原值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净资产总量的虚增,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不利于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横向比较。在资产负债表上自然也无法真实充分体现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从而影响医院当期业绩的考核。
(二)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
通过资产清查,发现部门之间固定资产使用环节上存在管理逐步弱化和忽视,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型医疗设备束之高阁、闲置不用,保养和维护更是无人管理,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国有资产不按规定审批程序,低价随意处置和报废,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并造成资产的严重损失和浪费。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陈旧落后,医院的HIS系统、财务软件不能和固定资产的管理系统相衔接,不能反应各个科室固定资产的增减,也不利于医院的管理者了解固定资产的整体使用和占用情况,更不利于为医院财务部门进行全成本核算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三)内审机构不健全
目前,内审部门由于专业性强,主要是从事财务或审计,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业务不是特别精通,很难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甚至有些项目,审计上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没有建立资产管理的责任追究制
对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未进行制度化管理,致使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在管理上相互衔接不到位,相互监督不力,相关人员责任不明。财务科管总账、管金额,总务科管房屋、家具,设备科管设备,各部门无明细账或明细账不全,各科室无收、发、维修记录,有的固定资产因保管不善造成损坏、丢失,使财务报表失真。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首先建立三级账簿管理模式。实行“三账一卡”管理,明确责任,制度到人。做到财务科有账、资产管理部门有账有卡、使用科室有账(卡)物,从而实现物质在流通环节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保证账账、账卡、账物衔接紧凑,账实相符。
(二)正确使用“折旧”“待冲基金”科目
在新制度下,正确使用折旧和待冲基金科目。医院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在预计的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折旧的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采用其他方法的,报上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批,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计提,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已提足的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严格区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非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计提部分形成成本费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待冲基金科目,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部分不反应为成本费用,而是冲销待冲基金,在待冲基金提足后余额为零,提足折旧前资产报废。
(三)建立信息化的沟通平台
加强信息化资产管理,要本着经济、高效的原则,充分发挥信息中心的作用。设备的招标、采购、维护和报废要由信息中心来执行;软件的安装、升级和维护也要由信息中心统一负责管理。硬件方面,要加强台账管理,做好资产核查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提高信息中心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准确判断设备故障,以提高售后维修的速度和质量。软件方面,要通过对软件进行合理的维护,延长软件的使用寿命;要通过培训和学习,使信息中心人员掌握基本的软件安装、配置和故障排除技能。实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可实现对固定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做到固定资产实时调配、动态跟踪固定资产的来源及去向,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效益;能最大程度地杜绝管理漏洞,避免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保证医院固定资产的有效调配。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Hospital Fixed Asset Accounting Managemnt Liu SongjunXue Minglei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College of MedicineLiaoning Jinzhou 1 21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and new business, the medical fixed asset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in the medical procedure, which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medical, research and teaching service in the hospital and which is a key indicator reflecting the economic strength, scale and medical level of the hospital.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ospital's fixed assets, because of its large quantity, various kinds and practical valu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and reasonably work out the proportion and ration of fixed assets, which can ensure that the state-owned assets can preserve and increase their value and their safety and these assets can be made good use. This is the need of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cause development.
Key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system ;assets; fixed asset accounting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服务等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为了能让其达到安全、有效的管理,必须应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向人们的工作,生活发起了一股新的大浪潮,医院也运用此项技术与其当前的医用固定资产相结合,医院医用固定资产的使用种类繁杂,最多可达5000多种。使其在统计和规范管理上有很大的不便,医院当前的医用材料种类多,如不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就会加大人工力度进行管理,这必然使错误的次数增多,并且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是管理系统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投资论证不科学、采购环节不规范、核销处置不及时、核算账目不清楚、使用保管不周全等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为了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管理更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就必然要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揪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建议,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从而树立现代医院的新形象,成为医院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
一、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中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为了使这些医院中常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地管理,就必须应用计算机资产管理系统,发展保障医院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医院固定资产也是衡量一个医院的经济实力和总体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之一,医院购入固定资产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贷款以及医院本身收入等多重渠道筹集而来,这就必然需要一个安全的管理系统来整体规划,使其充分发挥其能效。医院固定资产的品种多、数量大、价格相差悬殊,人工管理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将是趋势所在。
二、保障计算机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要求
为了维护系统正常的运转,需要抓住多方面进行。例如,医院高层领导对此系统的重视程度,医院选用此方面人才的比例,提高制度的完善和提升人员的素质,自身加强此系统的维护和安全等。为了维护医院正常的管理和规范制度,快速发展计算机管理系统,首先,相关的领导和高层应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更多的对此项技术进行了解和认识,并且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创新符合医院管理系统的新的开放思想,并以自己为基础,积极的增强职工的思想认知,使全院所有职工能够互相协调工作,不断地改善系统,以适应进行中的系统的全部理念。固定资产是一个维持医院正常工作生产的大体系,为了快速更新此系统,随着系统的壮大完善而壮大完善,医院必须纳入该系统规范的管理人员,实施严密的责任制。固定资产是一个严格的规范性制度系统,能够建立科与科,部与部之间的相对联系,以及各个操作者之间的互相监督,如采购人员与验收人员,验收人员与库房保存人员等,不相同的人员其职务各不相同,管理限制也各不相同,对其管理的工作有操作权限和阅读权限,这样就能有效地发展,并进行安全的管理。需要选定专业的维护及维修人员来进行此系统每日正常的工作需要。并进行备份文件以备不时之需,使正常的工作能够完好的运转。
三、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贴合科技发展的速度,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医院应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来管理医院的各个部门,使其能够均衡发展,交叉应用,是每科、每部、每层都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但是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概念不清晰,分类不准确
医院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按照医院固定资产属性并结合其经济用途可分为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这就使管理人员对这些概念产生模糊的感觉,对整理这些固定资产产生大的困难。
2、 固定资产存在账目不清、移交不清等问题
虽然财务科、设备科、总务科都建有固定资产的总分类账、明细账,各临床科室作为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也负有管理固定资产的职责,但实际各部门的管理却并不到位。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使用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权限、职责不够明确,管理职能非常分散,由于制度不健全,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产生沟通的困难性,往往出现盲区,造成有物无帐或有账无物等问题的出现。
3、 医院固定资产相关制不完善
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是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一些列程序,但是对固定资产的维护、科室之间的调度等问题,存在着不完善性问题,对相应的问题,没有给予一个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由于长期的问题存在,就会使每年的固定资产盘存工作对改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达到使用年限,不能继续使用必须用更先进的固定资产予以替换,对原有固定资产需要按规定报损。对报损后固定资产的处理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
4、 重视购买,忽视使用的管理
医院在购进固定资产,是在负债为医院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条件,创造医院的可造性价值而创造良好的条件的,每购进固定资产的同时,医院上级会重视核查所购用品的需要价值,在这一方面,医院对购进固定资产的方式还是比较完善。固定资产在刚购入时费用较少,随着年限的增长,时间久的固定资产会耗费大量的资金进行维护,医院对这一方面的重视较低,没有合理的安排,缺乏计划性,也没有采用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和规划预算,开支增大,是医院蒙受了很不必要的损失。
四、加大医院固定资产的建议
1、强化医院领导对固定资产的重视
医院领导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医院管理好固定资产的关键。领导认识不到位的话,固定资产的应用就难以得到提高,制度、措施就难以落实。应将固定资产的安全、效率、保值等一些列问题加入到领导平时的考核之中,做到高层渗透给底层,最后让全院人员重视固定资产的特殊位置,强化全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为固定资产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奠定基础。
2、提高现有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医院现今有大部分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这就使医院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必须要发挥其原有的,有效的价值。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收益,对一些较低利用率的产品分发给需要的医疗场所,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完善社会工作生产链,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量,完善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
3、参照折旧制度适当的进行折旧
医院在定期会有一大部分的闲置固定资产得不到应用,比如废旧,淘汰等多种渠道的固定资产,这样就需要一种媒介来使其折换成资金,进入院资金库储备,以备购入对医院有利的,有效的新的产品,来运转医院正常的病人所需或员工所需。由于现在的社会发展快,更新快,很多产品在很短时间内就遭淘汰,医院必须建立一种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来进行这些非必需品的清理,是固定资产发生处置时能够准确核算清理费用,真是详细的反映损益情况。
4、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
(1)严格控制产品购入,保证产品在购入时进行公平,公开招标的措施,以免国家的资产流失,应由设备科管理人员、财物、监察审计人员和科室工作人员及专家对现在医疗发展的观测和研究,对市场行情好,折旧额高,医疗费用低,检查次数多,投资利润率和设备使用率高的产品进行反复核查,分析及经过论证之后购入产品,使产品在利用率上有先进性、必要性、适用性和经济性 ,严禁盲目的采购。
(2)加强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和核销制度。建立资产责任人,做到购入时要实物对账,登记入册,保障资产的完整性,有责任直接追究责任人,严禁发生销毁,丢失等一些列问题。在对报废,报损,调出转让等问题中,要有明确的记载,严格履行报批程序,严禁私人私自更改任何单目,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
(3)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医院组织专业的财务人员和设备科室管理人员定期的对医院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彻底清查固定资产在定期内的盈亏情况,查明原因,如实处理。
(4)职能部门要定期检查。要定期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提高固定资产的运营收益,查看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有无闲置,损坏,非法变卖等现象,查看账目是否属实,处理是否及时、合理、合规。
(5)对随意进行固定资产非法变卖,销毁,转移等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严重者对其追究法律责任。
总之,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是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使用频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保证,也是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戚风燕。HIS系统在医疗器械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5⑹:50-51.
[3].周国杰,刘凌云。浅谈医院材料物资的采购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⑻:58-58
在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弥补了原制度难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造成资产价值虚增的缺陷。新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有利于较好地体现医院的补偿机制,完善医疗成本核算制度,有利于真实反映医疗成本,体现医疗成本与医疗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二、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管理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的添加医疗设备。由于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上升,医疗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日渐加强,新的医疗设备逐渐投入到各个医疗领域中,因此,医院常常面对是否需要购进新型医疗设备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新型医疗设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也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是否真的有购进新型医疗设备的必要,只有医院的工作人员才能知晓,如果未经合理的思考和认真的核算就盲目的购进新型医疗设备,无疑会增加医院的财政压力,给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不便。
(2)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监管意识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医院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医院推进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影响了医院相关人员在采购医疗设备时的态度。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的医疗需求,很多医院都引进了大量的新型医疗设备,强化医院硬件设施,虽然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效率,但专业维修人才的缺乏,导致医疗设备得不到很好的维护,长期下来给医院带来了不小的资金支出负担。
(3)医院固定资产存在流失现象。目前医院的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资产过渡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现象,导致出现医院会计账目和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很多医院固定资产在过渡和转移是缺少一定的证据,使得医院资产的监管不到位,部分资产不知所踪。另外,医院的人员调动有时也会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三、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对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1)做好医院新旧财务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随着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行,长期使用传统会计模式的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只有做好新旧财务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才能为新制度的执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有效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效率。
(2)建立专门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目前很多医院对固定资产实行多头管理的方式,相互交流不足,存在脱节现象,以至于不能及时发现资产毁损、遗失等问题,因此医院需要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购进、使用、维修等的监督和审核工作,合理利用固定资产资源,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3)加强固定资产监控力度,定期清查。新?t院财务会计制度新增了固定资产折旧固定,使得医院对于固定资产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极为重要,因此医院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监控清查力度势在必行。首先,要做好定期盘查清点工作,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对各项固定资产的更新、维修等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每次清查后做好书面记录,群策群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确保各个账目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其次,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协助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监控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知识管理兴起的时代,信息(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如果希望在竞争中及时抓住机遇并领先一筹,则必须占有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也就是说,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信息的竞争,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因此,优化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因为知识管理的兴起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了重大冲击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结合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这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因为二者是针对不同问题而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案,所以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而是并存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信息资源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反之,知识管理也对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识管理的兴起,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
1.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在知识管理的企业中,信息资源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不再只是传统的内外部信息资源,还包括隐性知识,即对以人的头脑为载体、具有隐含特征的知识进行管理,而这需要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
2.优化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力图能够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在知识管理的企业中,必须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一方面保证知识的快速传递,另一方面确保知识的精、准、全、新。信息技术虽然可以促进交流,但是只有“人”能决定是否进行交流以及交流的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知,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应注重对“人”的管理,即应将“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加以应用,把“人”作为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技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储存和传递信息,却忽略了“人”的重要性,这使信息资源管理对创造新知识和分享隐性知识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进行创新很有必要。本文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将生态学理念应用于信息资源管理。通过构建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使“人”成为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
二、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
1.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定义及构成要素。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是企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由广义信息资源的定义知,信息资源既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等各种资源,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包括以下八项: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组织结构、信息制度、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文化、信息战略。
2.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何要素的变化必然要引起其他要素乃至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整体变动。但是,一方面人的信息素质的高低、信息意识的强弱, 直接影响信息的接收率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好坏,也就是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因为其他资源要素,如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战略、信息技术等,如果没有熟练且智慧的信息人支持都将失去意义,即系统中任何其他资源要素的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比信息人的控制作用要小。所以“人”是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在整个系统中起到能动的和积极的作用。核心的是几个信息资源要素相互依赖、又相互促动的螺旋式上升结构。这种依赖和促动的关系首先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因为人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并通过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获取、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能力。企业的信息组织结构、信息、信息制度、信息战略、信息基础设施中的任一项要素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都会直接推动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前进。最是企业的信息文化,虽然它不能对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前进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企业信息资源生态要素关系如图1所示。
3.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因为“人”是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在整个系统中起到能动的、积极的作用,所以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构建是围绕着“人”而形成和展开的。该系统的生成、演变的状况既是由“人”引起的,也反过来构建“人”。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信息存在状况。本文的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以信息技术、信息组织结构、信息制度、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文化、信息战略为基础,通过“人的信息活动”,对信息进行发现、重组和分享,进而为用户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优质的信息和信息服务。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由于在农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有效筛选、集成和利用信息的机制,从而导致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低,信息资源定位不明确。从现实来看,在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管理决策时,大部分教育机构管理层通常采用经验决策,而忽视了信息决策。而农业教育信息化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管理人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曾遇到的,采取经验决策,以曾经解决与笼统的信息化发展“似曾相似”的问题的经验来解决具体的农业教育信息化问题,这使得旧有思维和信息化推进之间的矛盾加剧。从长远来看,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的经验决策不利于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另外,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中信息资源定位不明确体现为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的问题。网络上的农业教育信息资源丰富,但是用户极容易在检索到的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无从下手,无法精确定位找到自己真正需求的信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可以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如网页虽然能将各种资源以网页的形式进行,但难以对资源本身进行描述,学习者很难从一个丰富多彩的网页中提取出所需信息。同时,随着垃圾信息的日益增多,信息资源的精确定位变得更加困难,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问题越来越严重。
1.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投资效率低下,导致信息资源大量浪费
由于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信息的投资效率和效益低下,信息资源因得不到有效循环而大量浪费。造成这种管理窘境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原因在于大部分学校虽然具备超前的信息意识,但是并不重视信息实践。在具体信息实践中,大部分学校的主管人员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持放任发展的态度,这导致大量学校的农业教育信息化一直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中。在未明确信息需求的状况下,学校无法提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动力。客观原因在于有效的基础信息严重匮乏,使得学校甚至整个农业教育信息化产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后续工作难以进行。另外,基础信息化资源更新不够及时严重影响了农业教育信息化行动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基础信息未按照信息生命周期的特性进行存储和管理,造成信息的海量增加,信息的价值含量无法测度,冗余信息、无用信息大量存在,为以农业教育为主的学校信息利用的有效性带来困难。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薄弱,形成众多信息孤岛,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加上人们追求“实用快上”的目标,很难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往往围绕单项业务开发、引进孤立的应用程序,导致“信息孤岛”的不断产生;另一方面,存在“重硬轻软,重网络轻数据”的认识误区和观念陈旧,小农经济的部门封闭、信息私有的狭隘观念,使一些人不重视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当企业和部门的系统及应用越来越复杂,并深感孤岛的阻碍之际,再重新改造现存的数据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规划和挖掘,常常缺乏良好而有效的实践方法和工具。
1.3对农业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认识混乱,缺乏统筹和总体规划
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对农业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认识偏颇,缺乏统筹和总体规划,是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失调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体制运作不力和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结构缺乏统一技术标准2个层次。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体制运作不力体现为在整个农业教育信息化系统中,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体制。系统中个体间各自为政,未形成合力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了相互掣肘的消极现象。这说明目前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尚未受到全面重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有效规划和布局。调查发现,虽然有58%的学校设置了专门负责配置协调农业教育信息技术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的独立部门,但是仍有42%的学校未设置或是让其他部门兼职负责这项工作[1]。有关部门的不重视导致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而对于农业教育信息化缺乏合理有效的资源规划则导致了系统内个体间关系的混乱,建设步调的相互倾轧。这些直接导致深层次的管理层面问题,诸如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结构统一标准的缺乏,应用层面上的资源整合困难,教学应用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我国农业教育信息管理结构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标准是指统一的技术、统一的设计模式、统一的通信接口、统一的检验标准等。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系统中信息和资源管理平台间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除了有管理体制不力等直接因素外,其历史性因素也占重要部分。学校内部推进农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初期,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形成了由不同团队利用不同技术及模式实现的信息资源管理软硬件平台,但尚未依照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进行建设,这些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普及速率。但是,随着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教学对整合优秀信息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学校个体内以及学校个体间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的潜在不良影响便显现出来,平台之间资源无法共建共享,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于跨部门、跨地域的集成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早期缺乏管理结构的统一标准,导致平台间无法兼容,进而致使在深层次建设时需要重新架构兼容性平台,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之后,正经历从信息工业阶段向信息服务阶段转型的时期,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潜藏危机,如何在这个时机和危机并存的阶段,把握机会并解决困境,是所有农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其中,从新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说,农业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门精确的系统科学。江西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原有的方法论体系跟不上日趋复杂的信息资源结构,缓和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引入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根据TomasKuen的科学范式论(ScientificParadigm)观点,科学从“前科学”阶段发展到“常规科学”的过程中,作为其专业基础的范式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在范式完善过程中,随之又出现越来越多的“反常”(anomaly)现象,并最终导致了旧范式的消亡和新范式的诞生。依照TomasKuen这种新科学论的观点,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被视为“反常”现象,而这种“反常”现象引起的结果则有消极和积极2个方面,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农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同时又提供了农业教育信息化质变化的契机。这种契机表现在诸如信息孤岛等“反常”现象在旧的农业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从其他领域引入新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在新理论引进和融入旧范式的过程中,旧范式逐渐进化成能够适应现实需要的新范式。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是从信息资源发展的实际出发,其本身的方法论体系契合信息孤岛等具体问题,能够满足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引入信息资源规划是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3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任务
3.1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内涵
3.1.1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近年来,图书情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普遍将“信息管理”等同于“信息资源管理”。国内外的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信息管理(IRM)”的实质进行了阐释。一般来说,国外学者倾向于将“信息管理”作为一种人类集约化系统对其进行认识。美国学者Horton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信息资源)的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组织、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英国学者Martin认为,信息管理是与信息相关的规划、预算、组织、指挥、训练和控制过程,是围绕着信息本身以及相关资源展开的;而德国学者Stroetmann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与相关信息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的理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3部分,信息过程则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过程[2]。我国学者则倾向于将“信息管理”理解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王万宗认为,信息管理就是为各行各业各部门搜集、整理、存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胡昌平认为,信息管理是一门以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为研究对象,在揭示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的信息服务从社会的运行机制、信息需求与利用形态分析出发,研究信息资源与技术开发、信息的有序化组织以及社会信息活动控制的一门新兴科学;马费城认为,信息管理的实质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经济、政策、法律、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3]。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是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信息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扩展。在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架构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媒介,而信息则是核心。这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工程是一致的,所以可通过参考其他的领域信息化定义与内涵,结合农业教育信息化本身的性质与任务,推导出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的内涵。在考察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中发现,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论体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或者政府信息化建设,很少涉及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在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范式(ScientificPara-digm)内,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其他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规划并不存在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这表示可以依照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定义相继给出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的定义。参照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所给出的“农业教育信息化”定义,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描述为“在农业教育的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促进农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4]”。这个定义包含了两重意义:①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教育融合起来,实现信息化教育;②将信息资源视为核心资源,与资金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基础资源同样重要,信息资源是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资源。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则是农业教育信息化运作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AgricultureEducational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AEIRM)定义为“在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协调以及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AEIRM任务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战略目标、管理办法与基本技术三大要素。其中,战略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的集成管理;管理方法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管理技术相结合,并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基本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处理、集成通信网络技术等。
3.1.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作为AEIRM核心组成部分的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AgricultureEducationalInforma-tionResourcesPlanning,AEIRP),是在AEIRM基础上的发展,其主体部分是农业教育信息工程的总体数据规划。笔者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定义为“旨在解决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问题并更好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学校中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工作,支持农业科学化的领导决策等有效举措;其实施过程在于建立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两种基本管理模型。”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侧重于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统筹规划,通过制订标准和进行统一开发,利用主题数据库、资源规划工具等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其基本结构为“2个模型,1个标准体系”,即系统数据管理模型、系统功能管理模型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3.1.3两者之间的关系。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Horton和Marchand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指出:信息资源(InformationResources)与人、财、物资源都是企业与社会组织的重要资源。从信息管理学科结构而言,信息资源规划从属于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而信息资源管理则是信息资源规划的载体。从笼统目标来说,信息资源管理倾向于对信息化结构工程进行整体布局和分配,其任务不仅包括在信息化工程进行之前对信息要素进行安排和分工,而且包括在建设和发展信息化过程时对其进行监督和调整,其任务线涵盖了整个信息化过程;而信息资源规划则倾向于在信息化工程开展之前,对信息要素进行合理地布局和规划,确保今后信息化进程的稳定运作和发展,其任务线仅存在于信息化工程前期。从具体任务来说,信息资源管理需要保持整体和局部的平衡,对发展中的信息具有监督和控制的作用;而信息资源规划则注重于整体,主要做好数据布局和设置数据规范标准的工作,以便进行信息管理。因此,完备的信息资源规划是做好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但在方法论体系中,信息资源规划属于信息资源管理范畴。在农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是合理进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资源规划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在实施农业信息化等过程时,信息资源规划先行,可以为系统最终成功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任务AEIRP作为工程技术理论,包括需求分析、系统建模、支持工具等内容。进行AEIRP的过程就是梳理业务流程,了解信息需求,建立信息管理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运用这些标准和模型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若符合要求就继承并加以整合提升,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改造优化、选购或重新开发。这为根本解决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2个主要问题提供了新的视域。
(1)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大量资源浪费问题。从AEIRP的观点看,问题的根源在于建设者讲不清需求,而分析人员所做的“需求分析”并不能真正反映建设者的真正需求。信息资源规划强调将需求分析与系统建模紧密结合起来———需求分析是系统建模的准备,系统建模是建设者需求的定型和规范化表达。AEIRP根据学校的运转内容(而不是按照现行的机构部门)划分出一些“职能域”;然后由业务人员和分析人员组成的一些小组,分别对各个职能域进行业务流和数据流的调研分析;进而建立学校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作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逻辑框架。进行业务流分析时,要注意识别主要业务过程,研究新的管理模式,即与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做数据流分析时,要调研分析职能域之间、职能域内部、职能域与外单位间的数据流,并且做出流量的估算。只有经过详细的调研分析,才能进行科学的综合,得出模型化的认识,使学校主管部门、建设一线人员和分析人员在信息化建设“要做什么”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2)“信息孤岛”问题。这是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显著的问题症结之一,其根源在于缺乏数据标准化管理。首先是数据定义和编码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程序员或者同一个程序员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数据对象起了很多不同的名称,诸如“设备代码”“设备号”“设备编号”等,造成系统上的混乱。农业教育信息系统中充斥着混乱数据,不能支持管理的科学化。作为一种新的问题解决模式,AEIRP结合数据流的调研分析,做好基础的数据标准化工作,即设立信息管理的标准体系,进而落实到数据库的结构标准化。
4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的前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环境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 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成为核心竞争力, 是个人、组织及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而知识是存储在人的大脑中的无形的资产, 需要有不同以往的管理思维和方法。知识的快速老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非连续变化的环境对组织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正因为如此,知识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点,人们对知识管理开展了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但在研究过程中仍有很有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知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本文主要是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作一个概略的区分, 并对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 指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1 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1.1 知识管理的相关定义
对于知识管理,像其他大部分概念一样,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知识管理”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麻省克莱星顿著名的思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提出的。尽管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但我们不妨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 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即主要是指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范围要宽泛许多,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这个层面的知识管理一般是在全社会展开,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一个企业。但不管是哪一种角度,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传播、提供使用等程序,完成知识的价值,提高知识主体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的管理的重点也正是体现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存储和共享,并为其构筑有效的途径和机制,以运用集体的智慧来促进组织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知识管理是要保证知识的共享,而且是一种对人的管理, 是要保证使人大脑中的无形资产即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供分享和利用的显性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提到知识管理就很有必要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做一对比区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以文字、图象、声音、符号等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组合表达,通过印刷或电子出版的形式可供人们交流和使用的信息。而隐性知识是比较主观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只有通过特定的方式才能表达出来, 而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也是知识管理鼓励挖掘的重点。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隐性知识进行引导,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在这种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程中,知识得到不断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在对知识管理的诸多研究中,有学者主张对知识管理进行阶段划分, 认为知识管理可分为第一代知识管理和第二代知识管理, 认为第一代知识管理只注重“管理”知识,而很少考虑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强调对现有知识的编码化和共享,而第二代知识管理则强调新知识的生产, 认为应该强化自然产生的创新和创造力的环境, 帮助组织创造新知识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第一代知识组织主要注重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 但不强调与组织外部进行知识共享。而第二代组织则不同,它认为组织并不能静态保持竞争优势,而应该积极向外界学习,积极组建知识联盟,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当然,不管两者有多少不同之处,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知识的有效利用,最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1.2 知识管理的特征
许多知识管理的计划都集中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更好地共享现有的知识, 二是新知识的创造和转移。知识管理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观念更新,即人们开始认同“共享信息”比“拥有信息”更有价值。这是知识管理开展的基础。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真有价值, 知识真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产生的,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知识的更有效的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其次,知识管理强调创新。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有效管理知识资本就是为了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有了应变能力、有了创新,才能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快速的发展。知识管理还强调知识的流动, 认为知识只有在相互地交流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并得到发展。
第三,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人本身是一个丰富的知识集合体,人能够通过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应用,使其转化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人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应用到新的领域。人不仅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拥有驾御知识的出众的能力,即对知识进行管理。可以说,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发挥而产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人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一环。
第四,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培养。实施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一种企业文化,鼓励人们共享知识。而这种共享知识的素质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 知识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企业内通过开放式的交流、学习,共享组织内外的知识。知识在相互联系的使用中价值得到提升和深化。
1.3 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历来人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各持不同意见,总体来说,人们都倾向于将信息资源管理归类于信息管理之下, 作为信息管理发展的一个子阶段。所谓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和信息管理思想, 它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在管理理念上有所突破和超越,是集信息的技术管理、信息的经济管理和信息的人文管理于一身的一种集约化管理方式。
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从整体上看可划分为两大块,一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如信息、技术、人、环境、机构等都可以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只是各自的侧重点有一些差别。
一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性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上的探索, 而任何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最终都是要付诸实践, 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可以说,信息资源管理同时兼顾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尤其突出强调了人文管理的重要性,将“人”置于最核心的地位,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来设计实施,使人的信息需求达到最大化满足,这是信息管理一直忽略的方面。另外信息资源管理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也重视了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由此分析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就是一种“抽象信息”,或者就为一种符号研究,是通过对信息符号的研究来触及问题的本质。
2 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
2.1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从信息到知识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信息与知识是两个不同的实体。由计算机系统产生的信息无法解释人类潜在的行为。信息是特定应用环境下的数据,而知识则是具体环境下的信息,知识一方面可以是信息中最具价值的那一部分信息,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知识并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信息集合中,而是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知识更是指是人们所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信息。从信息到知识是一个由低层到高层的过程,在较低的层次上,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用机器来完成,以实现信息的价值。而在较高层次,则迫切需要人的判断力的参与,以实现知识的价值。
2.2 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一般认为, 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其发展和延伸。如果说信息资源管理使数据变成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就使信息变成知识, 并使知识成为组织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管理方法手段的变化和人们对信息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管理性、战略性的要求更高,信息管理进入信息资源管理,然后又进入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但知识有着更高的价值和水准,尤其是隐性知识得到人们的重视。从属性上看,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在很多方面都是重合的。从联系上看,他们也可以彼此转化。管理上越来越强调文化管理、人本管理等。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在深度与广度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知识管理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有助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从信息资源管理上升到知识管理, 需要经过一个学习的过程,包括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显性知识外在化,实现显性知识的链接,隐性知识的内在化等。当然, 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因为知识管理相对信息资源管理而言,自身有许多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信息资源管理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重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强调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使隐性知识充分发挥其效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知识管理同时也重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创新。
[分类号]F27
随着政府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单凭政府部门一己之力来管理政府信息资源已经力不从心了。为了解决此问题,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列维坦认为,信息资源的本质就是协调和整合。库柏则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意味着整合或协调。因此,对于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必须依靠多元合作、多方协调进行管理。不少人提出应该改变政府信息资源的传统管理模式,引入企业、第三部门,甚至社会公众的力量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协作管理。
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概念建立在对政府信息资源概念的认识基础上。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包括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等。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可分为政府信息资源本身、信息技术设施资源和其他资源。
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其中比较经典的是谢阳群从信息资源管理的组成要素出发对其进行的定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既包含信息本身,又包含诸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之类的相关资源。朱晓峰、苏新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定义,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要对政府信息资源本身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还需对其他相关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理论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系统研究,但在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协同政府、协同治理的研究中都包含了协作管理的思想。
2.1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有的研究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人手,对企业、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信息协作管理的必要性展开论述。
欧文・休斯从分析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多样性入手,指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应当树立“分类共享”的观点,并在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把政府信息产品或服务分成两大类,即纯公共信息和准公共信息。根据在竞争性上存在的差别,准公共信息进一步细分为弱竞争信息和强竞争信息。对于纯公共信息应免费共享;弱竞争信息通过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成本费共享;强竞争信息由信息企业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向消费者收费,提供有偿共享。国外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多元主体参与协作可形成信息化领导力(E-leader-ship),他们采用Quad模型表示多元主体,涵盖除了政府部门、私营部门、民间社团和创新与教育部门(I&E)四个方面的主体。
旃群认为只有市场经济作用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产品遵循市场供需机制,才能孕育良好的信息资源市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杨玉麟等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领域,凡是能提供公共信息,以提高私人福利、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都能够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第三部门、企业及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以公众满意度为宗旨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格局势在必行。陈聪提出了多元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具体而言是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投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从单纯的政府建设转向由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合资合作企业)、第三部门、社会公众投资或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共同投资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黄志澄通过对政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对保证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最大化至关重要,进而提出第三方中介服务(包括咨询、监理、培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建议。黄萃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市场化,正成为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社会团体、企业既具有投资的能力,又具有创新的活力,他们的加入将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企业的介入,不但促进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2.2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方式、模型与体制
西方各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官僚制阶段;以“政府外包”、“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为特征的市场多元化阶段;现行的以“整体合作政府”为特征的整体合作阶段。
陈聪所构建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共享模式,包括健全纯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和优化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魏吉华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内外联合开发模式,政府部门可联合社会机构如图书馆、情报所、信息资讯公司、软件开发商、高校等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刘月学等认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有外源化模式、产业化模式、内外联合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黄萃认为目前来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和资金筹措已经呈现多元化格局,包括伙伴关系、外协外包、政企整合、发行债券和广告筹资五种模式。
2005年,李立明等以信息化城市管理为对象,提出了电子公共服务模型――GBCP模型,描述了政府(G)、企业(B)、公众和社区(C)、公共产品(P)构成的、涵盖电子公共服务各方面的完整动态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
笔者提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调动公众以社会治理者的身份,协调各组织、各阶层的利益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笔者还曾提出了基于E-Partici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3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政策
政策能为协作管理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许多国家制定政策支持公司、企业等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开发与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功效。
1983年,英国信息技术咨询小组(ITAp)提议将一部分政府信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由私营信息部门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开发或者利用。2000年9月英国的《21世纪的电子政务服务》中指出了将商业机构和民间组织引入到电子服务市场的重要作用。2003年10月英国批准执行《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随后参照此指令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例如,
2004年制定了《政府公共信息再利用的最佳实践指南》,2005年颁布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规则》,它们明确了政府部门职责以及应公开的信息内容,规定在公共信息再利用时要坚持非歧视与公平的原则,并且规范了公共信息再利用的范围、再利用的申请流程,许可证发放以及批准的程序等问题。
1990年美国工业贸易署的《政府拥有的可交易的信息: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信息交易指南》中指出,美国政府可按市场价出售已形成市场价格的公共信息;政府为企业提供那些尚未形成市场价的信息时可只收信息成本费。在交易完成后,政府不直接参与信息加工活动,而由企业自己投资建设;对于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政府不应再提供类似服务。此外,政府部门应与私营部门加强合作,同时将大部分的信息收集工作委托给社会信息服务机构。1993年美国公布《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提出了9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确定了反对垄断、鼓励竞争与合作、优胜劣汰的方针。该计划支持私人企业在国家信息基础没施建没中占据核心地位,并采用税收优惠和颁布相应的监管政策的办法刺激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001年1月,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NCLIS)向白宫递交《公共信息传播综合评估》报告,肯定了商业机构、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的作用。2001年3月,NCLIS又提交了《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提议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获取计划,并采用多种手段特别是以公私合作的方式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2002年美国颁布了《电子政府法案》(E―Gov―ernment Act 2002),提倡为外包服务商创造有利的环境,鼓励采用外包的方式开展电子政务项目,这样能为承包方带来通过使用lT改造业务流程所节省下来的节余资金(share-in-saving)。
欧盟在多国整合协调基础上进行区域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欧盟成立信息协会(information society),该协会的主要职能为领导和协调欧盟成员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进行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欧盟1994年信息化建设报告,提倡国家信息自由化政策,保护信息化领域的多元化竞争。1996年欧盟制订了《促进公共与私人部门在信息市场的协作指导原则》,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协作。1999年1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公共部门信息:欧洲的重要资源――关于信息社会公共部门信息的绿皮书》,提倡与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非盈利机构加强合作以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公平竞争,提高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确规定了官方版权的含义、公共部门信息的范围、获取和传播公共信息的条件等。2000年11月欧盟通过了《提高和扩展公共部门信息的获取》指令,提倡公共信息的非歧视性公平交易,并且进一步规定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申请流程、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条件、这项指令的具体实施等一系列问题。该项指令旨在促进公共部门信息的再利用与商业性开发。
4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已有的研究没有直接提出协作管理的概念,但是多元化管理、公私合作管理、市场化管理、公众参与信息资源管理等研究都包含了协作管理的思想,为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打下了基础。但是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不成熟,存在不足之处。
4.1 现有研究成果
在理论层面,目前的研究者都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单靠政府部门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局限性。不少研究者都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的协作,依靠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
有的研究者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指出了哪些类型的公共信息资源具备市场开发的可能性,这些理论为企业参与协作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有的学者对企业、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有的研究者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起源人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进行归纳,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一些国家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提出了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多元管理体制。
在政策层面,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在电子政务服务的相关条令中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公私合作(包括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措施,肯定了企业、第三部门在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指出了协作管理、多元化管理对于信息开发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的影响巨大,许多国家都参照本国的国情制定了政府信息再利用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到政府信息开发和服务中来。各国政府在制定公众参与政策方面的成果也十分突出。联合国自2003年后的电子政务测评报告中,都设立了电子参与指数,将电子参与的程度直接与电子政务的成效挂钩。电子参与指数的设置反映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对公众参与的重视。
在实践层面,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方面的项目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协作管理的形式在电子政府、政府门户网站、公共信息平台、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公共信息商业开发、医疗信息服务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多种领域得到应用。私营部门通过服务外包、多元融资、成立公司、外聘人员、租用设备等形式参与到政府信息资源的供给、开发利用。第三部门也在信息咨询、技术援助、人员支持等领域参与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案例也不断涌现。公众参与在政策制定、公众门户、电子论坛、网上民主、服务系统、政府网站、公众参与窗口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在理论层面上,把政府信息资源与公共信息资源混为一谈,很少细致地区分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这个具体而重要的领域。已有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对多主体协作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的讨论上,还没有深入下去,缺乏对协作模式、协作流程、协作机制、协作平台建设方面的系统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的课题,它们的概念、内涵、研究对象等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理论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政策层面,由于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国家缺乏专门针对此领域的立法和政策。现有的法律和规范都是在把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设立的。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实践应该说已经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滞后的理论研究无法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为状态,遇到不少困惑和难题。
参考文献:
[1]谢阳群信息资源管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26
我国在ERP评测规范中对其做了如下定义:ERP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将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为企业提供多重解决方案,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ERP以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为核心,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进一步吸收了现代的管理思想。MRPⅡ主要侧重对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ERP系统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发货和财务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进行统一计划和管理,其主要功能包括生产制造控制、分销管理、财务管理、准时生产JIT、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可见,资源管理的理念始终存在于ERP的概念之中。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条块分割”和“信息垄断”现象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严重不足。并且,由于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缺少驱动力,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效用低下。在信息资源飞速膨胀和信息的社会信息需求日益增强的信息社会,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垂直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而且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为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水平,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1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保罗·乌勒(PaulUhlir)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信息资源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满足社会不同组织或个人对公共信息的普遍需求,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内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归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并由此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建立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实现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多层次服务目标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多层次化特征,公共信息的社会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处理上,还是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建设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层次需求。因此,建立一套以政府宏观规划为指导的,社会各类企业、组织和机构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多层次需求的必然要求。
(2)适应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发展需要。随着社会分工专门化和组织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为一身的政府行政结构正在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渠道,这为社会各类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
(3)适应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复杂性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类信息需求,也包括对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精神类信息的需求,还包括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扶贫救济以及家政服务等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公共信息需求等。从总体上看,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因此,无论是从公共信息资源自身,还是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服务目标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强。除此之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体系的支撑。
总之,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不仅是全面实现信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要求,也是适应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复杂性发展的需要。
2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在传统公共信息管理模式下,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信息交换的不流畅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体内循环”效应明显,而“共享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在新形势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走政府行政型管理、市场经营型管理和社会自发型管理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2.1转变政府的公共信息管理职能
2.1.1推进政府信息管理机构改革,促进政府政管理理念的转变。首先,改变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一个以政府宏观规划为主导,其他社会各种组织、团体和公众参与的扁平化的、灵活的公共信息组织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以推进公共信息运动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有效实现为目标,尽量减少中间管理层的设置,并且可以根据信息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设置一些管理机构,以适应信息动态变化的需要。其次,改变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政府可以通过职能转移方式将公共信息管理的部分权力转移给其他社会机构和团体,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由过去的垄断管理转向有限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社会宗旨,充分发挥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在信息管理上的优势。
2.1.2发挥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公共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社会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和个人均有权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但是,政府在宏观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在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宏观规划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建立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该层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有序进行;②建立适合新形势下公共信息管理的政策规范,对多元管理主体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责、权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保证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公共信息资源获取和管理上的公平性;③从宏观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规范,以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与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和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不是哪一个组织和机构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力优势和社会协调能力。
2.2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形势下,根据公共信息资源的开采方式、开放性程度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可以分别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的无缝管理和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发挥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层次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政府难以收集的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信息资源体系中的空白,从而满足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要求。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以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并由政府负责为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2.3充分发挥专业组织机构在公共信息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上的优势
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不足是我国在公共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难度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任务。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团体,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一些商业的专业技术公司等在理论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来完成专题性、预测性、决策性和创新性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或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以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水平。
2.4建立一套适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消费和使用取决于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竞争主体的最终目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资源建设水平、共享程度、综合利用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用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竞争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平台,并可从宏观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各经济行为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信息资源的效用,目的是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福利。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科学数据共享的观,信息共享体系是一个以共享数据为中心,包括技术标准、政策规范、人员、组织机构以及各种服务功能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公共信息共享体系需要从技术规范、组织机构和人才以及共享数据中心等多个方面人手。本文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分成两大部分:共享环境建设和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
3.1共享环境建设
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有效共享的基本保障。共享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建设。共享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1)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一套科学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2)为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与使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3)为多层次共享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平台和组织管理体系;
(4)为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激励机制。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环境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信息立法和推动信息共享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这已经成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共享环境是实现公共信息共享的基础,也是实现对不同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的必要条件。共享环境建设不是哪一个社会机构和团体所能够单独完成的,它需要社会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因此,共享环境建设应归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另外,共享环境建设应着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长远发展,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先全局后局部的建设思路。
3.2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公共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共享管理的多层次化。从总体上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本身具有多层次化的特点,并且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分布和使用上很不均衡。因此,从实现共享管理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应建立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多层次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具体包括:
(1)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信息共享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信息共享环境建设,以及国家层面的共享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在这里,国家层面的信息主要是指由政府掌握和控制,并能够面向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提供共享使用的国家基础信息和政府信息等。当前,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应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公共信息的共享环境和国家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上来,以便为基层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
(2)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区域共享服务网络主要是指适应某个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服务需求所建立的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包括区域内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如财政、经济贸易和科技教育等各种公共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和面向区域服务的资源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网络在整个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向上应能够实现与国家级信息共享服务网络的互通,并承担为国家级信息服务网络提供信息资源的任务,向下应能够与本地区的企业级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互连,并能够实现与企业级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
[中图分类号] F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31-1.5
为了更加明确地建立未来高校图书馆基于资源共享的发展目标及多方面的合作关系,这里就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几个问题作一阐述。
1 协同学内容简介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信息的形式很少遵循一定的标准,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混乱,使得人们难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比较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协同学不仅研究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化规律,而且也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规律。利用协同学理论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协同学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内的协同运动是自组织过程的内在依据。二是在临界过程中涨落是系统有序结构的推动力量。三是开放是自组织形成的外部条件[1]。
2 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及特点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
所谓网络信息资源(Networked information resource)即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的信息放在光、电、磁等非印刷形式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以通信的手段,用计算机或信息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2]。本文主要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
2.2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存储数字化。二是信息高度共享,使用成本低。三是信息包罗万象,分布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四是信息来源多样复杂,难以准确检索利用。五是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快。
2.3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3.1 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也呈献出一种无序化,几何级增长的态势。给用户选择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带来了许多障碍。
2.3.2 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与选择标准不统一。网络信息资源浩如烟海,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图书馆要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价,从而选择收藏。对于传统文献资源的选择与评价,图书馆界已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标准,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由于许多研究者观点不同,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2.3.3 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尚不健全。目前,网络所能提供的检索工具往往制约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目前多数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是自行设计的,采用自然语言标引,往往使同义词、近义词得不到控制,词间关系得不到揭示,给用户检索带来很多不便。
2.3.4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法律不健全。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法律,然而,随着人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同,以及社会对信息活动的主体缺乏有效的约束,政策和法律中还有相当多的盲区。
3 从协同学的观点看待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3.1 系统内的协同运动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性的内部作用力
协同或称协作,有协同作用的意思。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即协同导致有序。系统的整体效应是由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互相协调,那么系统就可能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互牵制,不仅发挥不出应有的效应,而且还会使系统陷入一片混乱的境地。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首先,技术管理主要体现在提供先进的网络信息组织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其他方面的网络信息相关技术。其次,经济管理主要通过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规划和控制。第三,人文管理主要从法律、道德和信息政策的结合,来保证网络信息活动的规范性、合法性,促进网络信息资源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网络信息资源要想实现整体上的高效,就得首先加强各系统间的相互协同。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相互协同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下,规范网络环境,提高技术水平,形成产业化、市场化的体系结构,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发展。
3.2 涨落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有序性的推动力量
协同学认为,大量物理系统和非物理系统通过不稳定性可以自发形成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当这些系统接近不稳定点时,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所谓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规定。
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中,网络信息资源处于有序状态还是无序状态都不是绝对的。涨落对系统由一种稳定态向另一稳定态跃迁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系统处于临界点以下的某种稳定状态时,涨落对系统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当系统在由一种稳定状态向另一稳定状态转变得临界点时,这时一个很小的涨落就可能影响系统全局的巨涨落,使系统跃迁到另一稳定态。同样,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接近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的临界点时,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运动引起的涨落就不可忽视了,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化。在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有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第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处于发生质量转变的临界点之前时,就要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促使系统朝某一方向发生涨落,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二,在系统处于临界点附近时要注意控制参量的变化,使系统通过涨落向人们所希望的分支跃进,朝着机制完善的方向发展,并通过非线性机制的调节和自组织效应,达到稳定有序状态。
3.3 开放性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有序化的外部条件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不健全、网络活动失范现象严重、技术手段不完美以及政策法规不健全。对于这种状况,除了针对各种缺陷加强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标准外,引进其他专业的人才,引入其他横向学科的相关技术,积极利用外部环境来满足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也是极其重要的。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培养适应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使这些人才转化为网络信息资源不断有序化的内部力量,对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还应注意引入其他学科的方法,使其转换为有序网络信息资源的工具。例如,网络信息检索方法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中图法》的规范去编辑检索[4]。只有在保持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开放性,不断引进外部物质和能量,才能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提供条件,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4 结语
在人类社会进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剧增与人们急需获取有用信息的矛盾不断加剧。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建设、延续发展、共建共享重要的基础工程。在建设中不仅要本着与时俱进、边研究边建设的发展思路,又要审慎研究,精心实施。应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延续性,数据标准性,建设分布式统一性等原则。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来讲,要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人文管理相互协调,保持其开放性,利用各种机会使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获得飞跃。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96).
[2]张怀涛,索传军,代根兴.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资源[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9.
[3]刘二灿.基于共享的异构数字化资源整合[J].情报杂志,2004(3):35-39.
最早,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是引自信息情报领域,结合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和现代管理理念,并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成果,形成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IRMS)。现代的IRMS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需要以系统的方法分析企业的信息资源,以程序化、模块化、平台化的信息系统思路从全局角度构建系统,全面的在企业内部部署、实施系统。总的来说,IRMS既是管理问题,也是技术问题,而本文则以技术角度出发分析和实现。
1 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及方面
IRMS的建设与一般的信息系统建设思路类似,都是遵循着信息应用―信息应用系统化、集成化―信息系统互联网化的发展轨迹。随着近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企业内的人员计算机技术的提升,随着信息应用的普及其管理规范化的意识也逐步提升,其对信息的需求也逐步多元化。系统的管理逻辑也逐渐复杂,管理的信息规模也越来越多,决策参数也越来越多,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规划所涵盖的层面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对企业信息资源做全面的规划,在系统的构架上做更合理的设计。
对一个企业做IRMS的需求分析,一般通过多元化的途径进行。一般从三个方面收集需求和业务数据,即信息层面、信息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如下图所示:
信息层面主要是驱动企业运转的信息、数据及流程等业务活动,通过给信息建立分析模型,如:信息产生方、信息接收方、信息流程、跨部门协作、市场信息、销售信息、研发信息、生产信息、财务信息以及其相应的处理流程。可以使用面向对象、面向模型、面向数据流、业务数据关系等建模方法建立信息模型。
信息技术是承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技术背景,其技术的发展决定了IRMS的形式。近年来结合企业门户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广,IRMS的形式已经逐步采用了轻客户端的WEB化形式。而其服务端的技术也有这巨大的发展,应用服务器平台技术的演进和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面向服务的业务形态和大数据相互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平台的事务能力、消息处理能力、服务接口化,服务泛化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而数据集群、数据仓库和事务数据库的技术也让大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现代的IRMS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已经非常丰富和强大。
管理层面的核心是管理变革,管理变革也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关键,变革已经成为了企业在信息时代良好运行的常态。尤其是在目前这样一个互联网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的对企业的管理带来非常巨大的改变,随着大量订单来自互联网,工业4.0的提出,以研发为核心,生成制造智能化定制化的趋势产生,IRMS必然被管理层面的变革所驱动,不断在变革中适应和不断完善。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拥有了种类繁多的信息系统,也完成了部分系统的信息集成。如已经大破了个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共享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壁垒也已经被打破了。比如大部分企业已经拥有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了销售、市场、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流程,以客户信息驱动企业的营销体系,这些数据又可以输送给企业的ERP系统,供给生产、采购、仓库和财务等部门。借助互联网,进一步促成了社会化的集成,即信息不单单局限在企业内部,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其他企业共享相关的数据,加之云计算技术的兴起相关企业的信息化虚拟集群,在云端实现共享。随之诞生了虚拟化企业的概念,这些都是现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该考虑的方面。
总的来说,通过信息层面、信息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建模来抽象信息概念、收集、处理、存储、转发信息数据,完善信息流程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企业内部多个系统的集成和对外部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借助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分析,是目前主要考虑的需求方面。那么,根据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及方面要对系统进行设计,已达到预期目标。
2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根据上述需求分析手段及方面,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子系统,即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互联网平台接入系统。
企业信息门户是在当下Internet技术背景下提出的管理系统概念,由于当前企业已经拥有了多种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的也已经大破了部门间的壁垒,完成了信息系统的集成,形成了一个大系统。而这个大系统只能在企业内部处理信息,需要一个门户对外提供信息,因此借助Internet技术可以将一些可以公布的数据门户化到互联网上。如下图所示:
EIP将企业的网站信息、企业内部网络数据、企业的文档管理信息、市场及销售服务信息、用户信息、供应商信息、生产商信息和其他的数据接口电子数据交互EDI等信息以门户的方式进行融合,集成到EIP平台上。如可以定期提取产品数据中心的产品信息,受权的客户通过统一认证系统可以查看到该信息,客户可以通过该产品信息查阅到相应的生成和供货信息,而这些信息来自生成供应系统,而该客户感兴趣的产品由可以被企业已有的CRM系统收集到,通知给销售部门跟踪客户。EIP就是提供了一个全流程的企业信息门户,对于内部和外部提供全面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实际上利用EIP提供的信息服务接口收集用于决策的信息,或者通过某些事件驱动决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高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和效率。其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从下到上支撑层、应用层和决策层。如下图所示:
支撑层实际上是收集来自EIP中的相关信息和定义的决策模型和方法库。EIP可以在所集成的其它系统的信息活动中产生一些关键事件来驱动决策支持系统的运作,也可以由决策支持系统主动从EIP中提取如:营销、市场、生产、研发等数据;再借助定义的决策模型和方法库根据决策逻辑、决策树等决策算法产生决策结果。应用层可以将决策结果到EIP上,显然EIP和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是反复交互的。决策层的底层是模型数据库、方法逻辑库和来自EIP中收集的数据仓库,其上层通过决策算法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清洗、加工、根据数据模型和方法进行处理,再评估处理结果最后将结果到EIP上。
互联网平台接入系统,实际上是将EIP中的信息,根据信息等级和策略等多种参数,自动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平台上,并可以根据信息平台提供的接口,获取更多来自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让企业的入口不仅仅局限在企业的网站上,更能够获取来自多个平台的数据。如目前不少企业借助淘宝API,将企业信息与互联网门户结合,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计划,对产品设计也可以带来更多的个性化选择。实际上,这个子系统的设计已经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手段,拓展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领域范畴,也是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互联网定义。
3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
技术框架定义采用成熟的JavaEE企业级开发框架,架设在应用广泛的JBoss应用服务器环境下。设计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每个模块定义在独立的EJB中,系统以面向服务的方式组织模块,每一个服务接口定义一个Session EJB抽象出接口。如:面向市场的服务、面向生成的服务、面向库存的服务、面向研发管理的服务,同时还提供横向的系统级服务模块,如:统一登录及授权认证服务、操作日志管理服务、消息通信服务等。这些横向的系统级服务可以给纵向的服务模块提供支撑,还可以独立被外部系统使用,起到了良好的架构支撑。而下层的数据层,通过Entity EJB进行封装,提供了对数据实体对象的操作定义和实体关系对象映射的封装。实体关系对象映射是将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表和关系映射成可以操作的对象,在内存中提供高速缓存,提高数据的查询和操作效率。实体对象的操作定义则根据实体对象的意义定义操作接口,如对生产供应商实体,可以定义对其生产供应商的增删改查等操作,还可以定义根据供应类别的查询方法等实体操作。同时对于一些异步操作还定义了Message Driver EJB通过消息??步驱动服务的执行,如一个市场订单产生了,其可以通过一个消息通知给生产模块、仓库模块以及其他相关模块,其他模块根据此消息做出相应的处理。
其服务接口定义为抽象的接口,以市场模块为例:
public interface MarketService{
public OrderBean createOrder(OrderBean order);
public OrderBean findOrderByCustomer(String customerId);
public OrderBean removeOrder(String orderId);
public OrderBean cancelOrder(String orderId);
…
}
而用于用户访问的轻客户端,则通过WEB应用的方式实现,WEB应用部署在独立的Tomcat服务器上,其服务器可以采用集群的方式进行管理。通过成熟的Struts2框架结合AJAX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和访问效率。
数据库设计采用Mysql作为数据库存储数据信息,对于企业门户EIP以事务引擎作为数据库的存储引擎,因为其数据会经常发生变化需要事务保证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而对于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则需要以数据仓库引擎作为其存储引擎,因为其主要作用是读操作即高效的查询操作不存在读写不冲突。一方面由于数据在互联网上其并非规模较大,还通过Mysql的复制技术,实现读写分离设计,一定程度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Mysql集群和有效的分区数据设计,可以通过横向扩展实现大规模的数据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