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灾害防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成立市区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安全生产大排查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各股室负责人任成员,大排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河湖管理股股长兼任,负责日常工作,在汛期结束后,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二、职责分工
河湖管理股:负责全区河道隐患排查整改。
规划计划与工程建设管理股:负责在建涉水工程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督促工程施工单位编制度汛方案。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股:负责农村集中供水站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督促供水站管理单位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灌溉中心:负责渠道、水库水电站、水闸等区管水利工程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督促水库管理单位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办公室:负责局机关隐患排查工作,确保水、电、消防等安全。
技术中心:配合规计建管股做好在建涉水工程排查整改工作。
三、工作方式
按照宁重不漏的原则,局水旱灾害防御安全生产大排查领导小组要与局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密切配合,针对水库、水电站、江河堤防、涵闸、渠道、塘堰等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排除,按照边排查边整改的原则对排查出的隐患问题实行台账管理,明确责任主体,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整改工作应根据隐患轻重缓急程度,汛前能完成整改的要全力推进按时完成整改任务,严防整改不到位,加剧隐患点位风险。短期内无法完成整改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确保安全度汛,汛后适时整改落实。同时指导督促镇(街道)做水旱灾害防御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排危工作,确保排查工作到位。
四、工作步骤
(一)汛前安全大排查阶段。时间4月1日至4月30日,分管各股室领导牵头,股室人员具体实施,按照职责分工,开展隐患大排查工作,排查工作于4月15日前完成,隐患整改工作于4月30日前完成,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摘 要】Z162线董甘公路位于天水市甘泉镇的源头,绵延27.3公里,由于该路段主要以沿溪线公路为主,容易发生公路水毁的危险情况。从公路水毁的类型和成因、路基坍塌的防护与治理等方面对公路水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为Z162线公路水毁灾害与防治问题提供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 公路水毁;路基坍塌;防治措施
1 公路水毁的类型和成因
1.1 路基坍塌
路基坍塌是指路基土体或者是沿途山体遇到雨水浸湿软化,在地势陡峭的边缘坡地无法支撑承受的状态下,其粘结力和摩擦力共同组成的抗剪力小于其自身重量所产生的剪切力的时,路基土体沿着松动的土体层下坠松动。路基的整体性也因为路基坍塌而被损害,这也折损了路面通车的能力,容易造成一定的交通问题,属于相当严重的水损路基病害。路基坍塌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
(1)地形:导致崩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陡峭险峻的山坡地势。
(2)岩行:路基严重崩塌可能是因为层状岩石的地质造成的。
(3)构造:如果岩层的构造面或者软弱夹层趋于临空面同时倾角陡峭的情况下,会形成坍塌的滑动面。
(4)气候:温差变化大、多狂风暴雨,降雨量大,多冻融气候,气候干湿变化剧烈的状况,也对路基的损害很大。
(5)渗水:当长时间的降雨或者暴雨情况下,其雨水会随着地面的裂缝渗进到地面岩层,这样导致岩石裂缝之间的摩擦力和粘聚力降低,使岩体的体重变大,这样就更容易地基崩塌。
(6)冲刷:水流冲击地基,使地基的承受能力降低,导致地基不稳定,形成滑坡。
(7)地震:地震会造成土层大面积松动,造成大面积的基地倒塌。
(8)人为因素:如果人们在坡地上不考虑其承重能力,无意识的超重承载,这样地基易松动;如果在坡地上部的荷重增加,山体下部被切割,造成剧烈震动,易造成山体下滑。
1.2 桥涵损坏
桥涵破坏主要是遭受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桥基被掏空,桥梁失稳损坏或涵洞被冲毁,形成桥涵破坏的原因有:
桥涵破坏的主要是指桥涵面对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时,桥的基层被挑空,使桥梁失去稳定性或者导致涵洞被严重冲坏,造成桥涵被破坏的成因主要有如下:
(1)日常的桥梁的护理不到位,没有及时护理维修加固桥梁上、下部构造中的折损,桥面排水系统堵塞而导致排水不通畅。
(2)河床地质状态转变快,水流速度变化比较大,这些相当容易造成河床冲刷,致使桥梁的地基及其墩面损害。
(3)在没有认真全面的踏勘桥涵地基之前,就建造涵洞,这样就容易使涵洞施工不规范,就满足不了泄洪的需要,易造成洪涝灾害。
(4)对涵洞日常护养不到位,没有及时疏通涵洞的进出口,这样容易造成洪水流向不确定。
水毁可以说是山区及沿河公路的病害之一,比较轻的损坏使路基移动、桥涵损害,使交通中断,严重的是会导致公路上的运输,会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我们调查研究水体毁坏路基的情况发现,造成损害的部位大多数都发生在桥涵等建筑物上,且主要是石拱涵、圆拱涵的桥涵被毁坏,如果桥涵被毁坏的话,会使洪水浮上路面,形成洪涝,使路基软化,或者更严重的会是桥涵被冲断,使交通路线在此地被中断。总而言之,公路水毁的重要防范措施就是对桥涵类的水毁进行预防,这样的防范措施不容忽视。
2 防治措施
2.1 路基坍塌的防治
(1)Z162线公路路基坍塌的防治应该综合考虑路基坍塌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路基坍塌的问题。结合路基坍塌的位置和具体情况主要采用的措施有设立排水系统、对路基坡面进行加固防护、清理路基表面上的碎石破土等。对于路基坍塌的重点防护区域,还应该采取给路基打桩、截取地下水、对路基坡体重点加固、及时排放地下水等手段。
(2)路基坍塌的防治必须重点解决给路基排水的问题,通过给路堑规划合理的排水系统、在路基两旁设立排水管道、扩宽边沟等措施,使地下水和地表水能够及时的排出,避免因洪涝天气导致的急剧雨水冲刷而引起路基坍塌的可能性。针对这一点,还应该对路堑采取加固加宽的措施,以便更好的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出。
2.2 桥涵损坏的防治
(1)考虑桥涵损坏的问题应该从源头抓起,合理安排涵洞的位置。在山区沿溪线公路设置涵洞时,通常应将涵洞设置在凹凸曲线顶部和纵坡的陡缓变坡处。在经过村庄的路段设置涵洞时,应重点考虑到村庄的地面排水问题,同时应该对排水管道加宽加固,以达到排出地面水时减缓水流速度的效果。
(2)考虑到桥涵损坏的原因主要时受到巨大洪水冲刷的影响,为减小洪水冲刷对桥涵的破坏,应该对涵洞内部、底部、进水口和出水口、坡面等进行系统定期的维修和保养,使涵洞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
(3)为保障桥涵不受损坏,同时保障桥梁安全的需要,应该根据桥涵的进出水量合理设计导流坝,使桥梁在面对洪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作而不至于受到被洪水冲垮的危险。
2.3 防护交通安全设施损坏防治措施
针对Z162线是沿溪线的情况,为保障路基的安全,在临河路段和路边陡坡地带建立路肩墙。在处理特殊路堑边坡危险地带建立了内挡墙,为保障过水路面路基的安全建立了路肩矮墙。针对洪涝情况设置了护岸墙以减轻洪水的冲刷。
(1)挡土墙施工时应对施工地段进行仔细勘察,同时处理好排水系统的设计问题。在施工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有对土质的检测、对防渗设置的质量检测、对防土墙的抗压检测。
(2)应将加强预防公路水毁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公路水毁的发生上,只有加强预防,从源头上遏制住公路水毁发生的可能性,才能达到减少公路水毁的效果。同时应该增强水毁抢险的能力,以便在发生公路水毁的情况时,及时的控制住公路水毁的险情。但是,我们还应该强调的是,在处理公路水毁的问题上,加强预防公路水毁工作的意义远远大于对公路水毁抢险工作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公路水毁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公路水毁的防范意识,特别是在处理路基坍塌的问题上,总是将重点放在清理因路基坍塌导致的碎石破土,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和植被破坏的问题,所以公路水毁问题总是治了又发生,反反复复却始终没有解决到问题。吸取这一经验,我们在对待公路水毁问题上也应该将目光放在生态的保护上,积极的投入资金并拿出可靠的解决办法,从而改善公路水毁的现状,使公路水毁问题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最终解决公路水毁问题。
(3)设置安全措施,经常性对护栏、防撞墩进行检修和养护加固,并且在危险路段应该树立安全警示提示。
3 结束语
结合地质环境对Z162线天水路段水毁公路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公路水毁问题的解决应该以预防为主,同时加强整顿公路水毁的治理措施。应该通过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同时加强公路水毁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公路通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沈波,艾翠玲.我国山区公路排水问题及水毁调查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10):09-13+23.
[2]徐亮.浅谈山区道路水毁原因及其修复[J].华东公路,2000(04):17-19.
[3]张永寿,孔祥慧,王建国.浅谈山区公路的水毁及防治[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2(03):46-47+53.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地质灾害给水利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如何有效的救援,灾后如何有效地修复并投入使用,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当前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较为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大地之上江河纵横,流域面积超出1000km2的大江河就多达1500多条。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建成了约10万座的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比较好的防洪、发电以及航运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水利工程在带来极大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情况。灾害种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水库引发的地震;第二种是库岸岸坡稳定,而第三种为浸没问题。其中水库引发的地震是指水库在蓄水的过程发生地震问题,截止到现阶段,大约已经发生了100多例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水库水位实际的升降情况与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水库引发的地震造成的深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大于20km。而水库岸坡破坏的形式主要有塌岸还有崩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出现在平原或者是盆地的地区。
2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2.1 工程建设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活动(比如进行坝基开挖、边坡进行开挖、人工的堆渣以及水库蓄水等)直接导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崩塌、滑坡、围岩坍塌、水库大流量渗漏、水库诱发地震、地基(或者是采空区)发生大规模的塌陷等情况。
2.2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比如暴雨、洪水以及地震等情况)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或者是地面塌陷等情况)。其中又以汛期洪水地质灾害的情况最是明显。汛期的洪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河岸出现冲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与洪水相关的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灾害。有一些水电水利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就曾发生河岸冲刷出现坍塌的情况,特别是在汛期的时候,如果导流洞或者是溢洪道进行泄洪,出口河岸以及下游河道经常由于冲刷掏蚀发生塌岸,从而形成灾害。
2.3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情况下都是地震地质灾害以及超标洪水地质的灾害,主要指的是所有的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区因为天然地震的活动以及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影响从而引发的对人民的生命、人民的财产以及工程的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地震或者是超强的暴雨期间工程区遭受的崩塌、滑坡、滚石、泥石流或者是塌陷等自然灾害问题。
3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实践措施
3.1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程勘测质量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 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 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 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 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 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 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 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较多。它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工程建设、自然因素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然而水利工程的对象种类较多,包括:边坡工程、水库工程、地基工程和地下工程等。
水利工程往往与民生问题紧密相连,加强水利工程的管护及地质灾害监测,可以保障水利工程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同时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自高,何伟.水电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问题分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4).
[2]王艳妮,刘刚.地质灾害领域本体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6).
1培育壮秧的措施分析
对于优质水稻栽培项目来说,首先就是要集中力度进行壮秧的挑选,要保证种苗根部旺盛,整体秧龄和叶龄适中,并且基本品相均匀整齐。在选秧操作之后,相关种植人员要针对种子进行优化处理,选择天气晴暖的日子集中晒种1—2天,从而提高整个种子的吸水力,强化基础种皮的透性。在选种过程中,要进行精细化操作,以避免杂质或者是病虫粒[1]。另外,相关人员也要进行集中的消毒处理,使用含量在1%左右的生石灰水浸泡种子,或者是选取浸种剂、壮秧剂等药剂浸泡,保证基本的壮秧效果。
2栽插技术的要点分析
在基础的栽插过程中,要保证尽量提早栽种,有效的运行中小苗移栽操作,从而延长种苗的基础生长期,并且强化分蘖效果。另外,要在实际栽插过程中,一方面进行优化的扯秧操作,力道要轻,要紧靠着泥土扯秧,以减少弱苗和病苗的数量。另一方面要进行优化的栽秧操作,保证位置浅,整体布局均匀,从而实现秧苗的挺直和平稳[2]。
3田间管理的措施分析
针对水稻的田间管理项目,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有效的追肥操作。一是在返青分蘖期的基础管理。相关操作人员要及时的施加分蘖肥,利用尿素8—10千克,KCl溶液6—9.5千克。并且要进行必要的水分管理,保证浅水栽秧、寸水返青的操作工艺,利用薄水分蘖,辅以适当时间的晒种,及时的从水稻种植区域内除去杂草,适当的使用化学除草技术。二是在拔节期的基础管理。相关管理人员要是发现前期肥料不足,可以根据基础长势进行集中的肥料追加,每667平方米施尿素3—5千克,基础水分管理要保证寸水孕穗。三是在抽穗结实期的基础管理。这部分工作主要针对的就是前期生长状况不佳的田地,可以在抽穗前使用尿素进行集中的叶面喷洒。另外,对于贪青徒长的田间,要使用1%—2%的普钙或者是0.5%左右的KH2PO4,而基础的水分管理要保证润湿灌溉[3]。
4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稻瘟病、稻飞虱、白叶枯病、纹枯病、粘虫以及水稻螟虫。(1)稻瘟病的成因和应对策略。由于基础光照不足、阴雨天气持续、基础水肥比例不恰当以及氮肥使用数量和时间不对等,都会引起水稻的稻瘟病,相关管理人员要在水稻播种前进行集中的处理,利用1g强氯精兑水1斤,保证基础的比例适中,要集中浸泡12小时,待捞出后清水冲洗,然后进行相应的催芽操作,可以有效的预防苗稻瘟病的发生,并且在水稻移栽前一周,用50克20%—2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勾兑30千克水进行集中的喷洒可以有效的预防苗叶瘟。另外,还有对叶瘟以及穗颈瘟进行集中的防治处理。(2)稻飞虱防治。稻飞虱又称“浮尘子”“簸箕瘟”主要发生在水稻的抽穗扬花期,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20%扑虱灵的集中喷洒,用量控制在100克左右。另外,也可以利用10克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兑水45千克,向水稻植物的底部进行集中的喷射。(3)白叶枯病防治。相关人员要针对水稻的白叶枯病进行集中的处理,利用25呖/Ⅱ化018可湿性粉剂100g—120g左右,兑水45千克,然后调兑为喷雾集中喷洒。或者是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农用链霉素,200g兑45千克水,然后集中喷洒[4]。(4)纹枯病防治。水稻的纹枯病又称“水稻花脚杆”,这种病害十分常见,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给予必要的重视。集中在水稻的抽穗期,用25g井岗霉素精粉配以30千克水,形成基本喷雾,然后进行集中的喷洒。或者是利用40g75%的稻曲纹枯灵可湿性粉剂配以45千克水,制成喷剂,集中的喷洒。(5)粘虫的防治。在实际水稻种植中,由于粘虫会以幼页为食,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集中的灭杀。利用约40ml左右25%的敌杀死乳油,兑水后进行集中的喷洒。(6)水稻螟虫的防治。又称“钻心虫”“旋心虫”,主要发生在水稻的分蘖期以及抽穗期,相关管理人员要利用35g90%的杀虫单原粉,要配以10千克细土进行集中的施撒,或者是兑水30千克,制成喷雾,集中喷洒。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相关农业种植者要集中关注相应的种植操作,并且利用相应的防治手段,集中处理相应的病虫害问题,真正实现整体优质水稻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军.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与栽培技术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3,14(04):34-34.
[2]张荣华.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大科技,2015,22(08):240-241.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33-01
造成洪水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两个原因浅谈如下。
1 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发生水土流失,引发洪水灾害
我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5km2。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无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客观条件,自然因素:(1)暴雨产生的径流,(2)地形地质因素,如:地面坡度、坡长、坡型等对水土流失的产生有重要影响,(3)土壤性质,疏松的土体抗冲刷能力弱,极易被冲刷。页岩、砂岩、砂页岩易于分化都会形成疏松的土体。(4)植被减少等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人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对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使森林过量砍伐而发生水土流失,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仅14%,经济效益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陡坡开荒、不合理开发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给水土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一方面;使表层土壤,土壤在水力侵蚀下,大量流入江河、水库、湖泊,发生淤积,使河床抬高、水库容积减小、湖泊萎缩,严重影响行洪、蓄洪能力,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造成缺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是储存水的空间,由于土壤被水带走,储水空间因此减少,增加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枯水季节水更少,洪水季节水更多。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水土保持采取多项措施相互结合,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工程措施:山坡防护工程,如坡改梯、山边沟、蓄水池,山沟治理工程,如沟头防护工程、各种拦沙坝,导排工程, 如排洪沟、泄水建筑,防止山洪和泥石流危害。小型水利工程,如小水库、淤地坝。拦蓄坡地径流,减轻水土流失。
林草措施:加强保护天然林、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复垦等。森林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森林可以截留一定量的降水,对雨洪具有显著的拦截作用。森林的枯枝落叶层有很大的孔隙度、透水性和持水力,能拦蓄、渗透降水,滞缓吸收径流。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良好,它能充分吸收径流。通过植树造林减沙、减洪至少需要几百年年时间,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起到减沙、减洪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应该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对待植树造林,在经济能力范围内进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
农业措施: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如等高耕作。
法制措施: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从此走上了法制轨道。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预防监督,通过法律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运用高科技: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不断寻求更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大力应用高新技术,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吸收国外水土保持科技的先进理论、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快速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其他措施: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积极引进外资。
2 我国堤防防洪标准低,是造成洪水灾害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根据中国国情,防洪应当蓄泄兼施,以蓄为主。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综合利用型水库,虽然能够分蓄洪水,调节洪峰,但我国人口众多,水库设计时,防洪库容受到移民量大的限制,在汛期洪峰相连时,水库调度困难。因此,堤防在我国防洪工程体系中占居了特殊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偏低,一般只有10~20年一遇,原因有:第一,我国堤防战线长,堤防工程加高加固,工程量大,相应投资也大。因此,构筑堤、坝等防洪工程以就地取材、以土石为主,难以大量采用新材料,工程质量不高,加上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防洪标准低。第二,我国的堤防工程大多是在历史遗留下的老堤上加筑而成的,隐患多,可靠性低。第三,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重要保护设施增加,受堤防工程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有堤防防洪标准相对降低。因此,加强堤防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对预防洪水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1 提高防洪标准
我国有堤防26万公里,战线长,受经济能力的约束,防洪标准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全面提高。可根据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逐步提高。具体设防标准应当由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区的重要性、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并进行全面研究和论证,对投资进行风险评估。
2.2 制定防洪规划,加强堤防管理
按新水法的要求编制防洪规划,有利于防洪工程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建立现代化的防洪预测、预报系统和指挥系统。坚持综合治理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结合,开发与保护并举。
2.3 加大水利投入
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并稳定、持续地投入,特别是加大水利科技的投入。
2.4 大力发展水利科技
坚持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新工艺。如:水情预报技术,信息管理技术、防洪决策技术等。
2.5 法制建设
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颁布实施,使我国的防洪建设有法可依。根据《防洪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防洪工程体系在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中的投资比例。
2.6 加强洪水风险研究
加强洪水风险的研究,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在洪水风险中求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需要对洪水风险的区域分布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防汛抗旱是我国政府每年都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这种自然灾害由于其不可避免性,使得人们很是头疼。近些年来的防汛抗旱问题更是严重,因为人们肆无忌惮的对环境进行着破坏,使得生态系统变得不在平衡,致使水旱灾害频率上升,其造成的影响也是越来越严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减弱水旱灾害的影响,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却不足以改善全国的整体水旱灾害现状。因此,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努力的改进。争取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一、关于防汛抗旱能力与基本问题
1.防灾减灾基础体系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低,全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城乡供水保证率不高,还有2 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
2.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与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洪涝灾害监测站点不足,预测预报能力偏低,预警不够及时。此外,旱情监测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比较滞后。
3.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与社会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防汛抗旱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水旱灾害救助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洪水干旱保险还停留在研究层面。防汛抗旱社会管理相对薄弱,防汛抗旱专业队伍偏弱偏少,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普遍不强。
4.防汛抗旱技术水平与现代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防汛抗旱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防汛抗旱工程设备与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效率。
二、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发展
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不这么叫罢了,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近些年的事情。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其发展历程。
1.古代人适应水的阶段,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古代的人们适应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们属于冷兵器时代,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不能构建坚固的水利设施,致使当汛期和旱期来临的时候没有任何办法。对于这个阶段人与水的关系,我国古人有许多论述,大多数的论述内容都是,水是一种变化无常的事物,我们无法控制它,我们只有了解它的习性,然后去适应它生存,因为我们离不开它。在古代也有著名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案例,那就是大禹治水。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人类主动并力图将其暴露程度降低为零,回避水旱灾害,从而减小风险。
2.近现代人逐渐控制水的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等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大型机械,可以建设一些水利工程,来防治水旱灾害了。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意愿和能力在增强,特别是人口增加后,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对水进行控制,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来改造河川、调蓄洪水、发展灌溉和供水等。技术的不断进步,需求的不断增多,使得人们的野心开始不断变大。人类在这个阶段认为大自然是可以战胜的,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无限度地改造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此时是人类在降低自己易损性的同时,试图通过各种强有力的工程措施,将水旱灾害的危害性减小到零,从而减小水旱灾害风险。
3.现代人和水和谐共存的阶段,人们经过上一个阶段与水的接触,人们开始发现水是不能够征服的,真正的生存之道就是与水共存,一起和谐发展。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不可能将水旱灾害风险“危害性”、“暴露程度”、“易损性”的任何一个风险因素减小到零。相反地,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小水旱灾害风险,实现水早灾害管理的最大效益。于是我国人们开始从各国学习先进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工作,争取早日走上,人水和谐、水旱灾害综合管理的道路。
三、关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
所有工作都有自己固定的流程,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也是如此。目前主流的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步骤。
1.风险识别,水旱风险管理就是风险识别工作,该工作主要是对潜在的各种威胁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归纳整理,并分析产生不利事件原因的过程。该步骤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出风险的来源、范围以及特性,然后形成文档报告,以便后面工作的开展。
2.风险评估,这里所谓的风险评估,指的就是根据某种灾害所导致的损失的历史资料的记载,然后再根据上一步的风险文档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这一工作中,主要利用的工具有概率统计、洪水风险图、资产评估法、水文水力学法、历史洪水类比法、地貌学法、专家调查法等。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中间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工作期间,会对上面的俩个工作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然后把各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及其他因素的风险指标值,综合成单指标值,以表示该地区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的程度,并与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进而确定该地区的风险等级,由此确定是否应该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某种不利事件进行科学的预防,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的一个过程,可以说该步骤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风险处理的主要任务是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佳效益的总目标。当面临风险时,主要思路为采取转移、接受、化解、规避和分担等各种风险处理手段,从这些手段中,选择适当内容,形成最优处理方案。
5.风险管理结果评价,风险管理结果评价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最后一步,该过程的主要工作是对以上每个步骤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每一步骤的可行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档案记录,以便于以后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一般地说,对于某一地区或流域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以上工作流程是逐步进行的,但每一步工作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防汛抗旱、水旱灾害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洪和抗旱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不断完善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宁.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与水旱灾害管理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2)。
[2] 刘宁. 进一步提高科学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J]. 求是,2010(08)。
[3] 刘宁.堰塞湖应急处置实践与认识[J].水科学进展,2010,21(04)。
[4] 刘宁.舟曲白龙江堰塞排险与应急疏通减灾工程管理认知[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01)。
中图分类号:TK2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7-006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7.030
现阶段,人们既困惑于如何解决锅炉水垢的产生这一问题,同时又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存在着误区。往往采用的解决办法是盲目地进行清理,在这种解决方式下,不仅无法将锅炉中的水垢彻底清理干净,还可能会因为清理的不全面而产生炸炉的现象,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和危险性。锅炉水垢的产生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增加生产成本,严重情况下会造成锅炉爆炸,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应该从根本上探讨水垢在锅炉运行中的危害以及预防,找出解决水垢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考虑实践情况,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才能将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便于生产生活安全有效地进行。
1 水垢的形成原因及性质
1.1 水垢的形成原因
水垢是一种有害杂质,其形成是因为水中的矿物质和结晶体等经过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固体沉淀并析出。水的硬度主要是指水中钙、镁离子沉淀肥皂水的能力,也就相当于水的硬度越大,水中存在的钙、镁离子越多。因此水的硬度越大,则产生的水垢越多。在锅炉运行过程中,水垢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1.1 碳酸氢盐的受热分解。在硬度比较大的水中,存在着较多的碳酸氢盐,主要有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等,水在锅炉中不断加热的同时,碳酸氢盐受热分解,经过化学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成为组成水垢的一部分。
1.1.2 水蒸发溶质析出。随着对锅炉中的水不断地加热,水变成水蒸气不断地蒸发,一些水中存在的本就不易溶于水的物质,比如说硫酸钙,因液体的减少而达到了饱和,只能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成为了水垢的又一组成部分。
1.1.3 温度升高溶质析出。在水中溶解的物质中,有的溶质随水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不断升高,然而有的溶质随着水温的升高,溶解度逐渐降低。锅炉中的水随着加热,其中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溶质达到饱和状态而析出,成为了水垢的又一组成部分。
1.1.4 锅炉的锈蚀。在锅炉的长期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老化的现象,锅炉内壁出现铁锈的剥落,这些铁锈同样不溶于水,渐渐的沉淀,也是水垢形成的一部分。
1.2 水垢的性质
水垢的产生可以说是危害众多,这些危害的产生是由其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水垢的组成成分复杂,一般由碳酸盐杂质、硫酸盐杂质和硅酸盐杂质组成,这些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对锅炉产生危害的主要原因。
在锅炉生产过程中,主要考察的是其导热性和安全性是否良好。水垢对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影响,碳酸盐是无机化合物,其本身的导热性很低,和钢材相比较而言,相差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常见的水垢导热系数见表1:
同时,水垢作为黏附在锅炉内壁上的物质,其坚硬度对锅炉寿命的影响以及清理的难易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水垢中存在的碳酸盐,硫酸盐以及硅酸盐等无机化合物,其本身的硬度较大,尤其是硫酸盐和硅酸盐,其坚硬程度以及粘附性都十分高,对水垢的清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常见的水垢坚硬程度以及吸附性见表2:
2 水垢在锅炉运行中的危害
经过上面对水垢有关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水垢在锅炉运行中可以带来巨大的危害,主要有热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危害。
2.1 水垢在热效率方面带来的危害
组成水垢的碳酸盐、硫酸盐以及硅酸盐等物质,因其具有十分低的导热性,隔热效果显著,随着水垢的逐渐增多,锅炉的热效率变得越来越低,当锅炉受热面存有水垢时,本来通过金属壁面传递热量变成了通过金属层和水垢面两层来传递热量,虽然此时传热面积变化不大,壁面两端的温差变化也不大,但是水垢面的导热系数非常小,传热壁面加厚,使得传热阻力大大增加,往往锅炉外部已经具有很高的温度,内部的水还没有沸腾,这样传热效率明显变低。水垢面为1mm厚,热效率会下降5%,燃料会增多8%,大大地增加了燃料的浪费。
2.2 水垢在锅炉安全方面的危害
水垢的组成成分具有很大的黏附性,在水垢形成的同时,会自然沉淀在锅炉的底部和两侧,长久以来,就会在锅炉内壁形成一层水垢层,在锅炉运行的过程中,外部对锅炉的金属层进行加热,然而由于水垢层的导热性很差,会出现外部的金属层被烧红,然而内部的水垢层温度比较低,两者存在较大的温差。此时,如果水垢出现裂缝,那么水就会渗透到外部温度很高的钢板上面,急剧蒸发,使得炉内压力突然增大,锅炉发生爆炸。经过计算,一个20吨水容量的锅炉,在5个大气压时爆炸的威力相当于330多公斤火药爆炸的威力。锅炉爆炸会造成大量的财产生命损失。
2.3 水垢在经济方面的危害
在经济方面,水垢的产生不仅会造成燃料的浪费,锅炉爆炸等大量的财产损失,对锅炉本身也是一种很大的危害,水垢的产生会使锅炉受热不正常,因为内外的温度差以及裂缝的产生,锅炉局部受热不均匀,锅炉壁局部变薄,降低锅炉的使用寿命,加快锅炉的腐蚀,使锅炉容易损坏,提高生产成本。
3 水垢产生的预防
3.1 水质的检测
水质的好坏是水垢产生多少的根本决定因素,在锅炉运行前对水进行处理是预防水垢的有效手段,应用化学反应,对水进行软化,也就是将水中的钙、镁等离子经过化学处理使其排除。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垢问题,效果显著,但是要对水质进行定期的检查,操作比较麻烦。
3.2 定期的清理
为了避免水垢在锅炉运行中的危害,对锅炉内进行定期的检测,对于水垢进行及时的清理,保持锅炉内部的整洁干净,常用的清理水垢的方法有选用特殊的预处理清洗剂,一般将溶液浓度控制在2%~5%,也可以根据水垢的厚度来定,清除过程中可选择不加压长时间煮炉,清洗之后对炉渣要进行立即的清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易操作,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如此还是会造成锅炉的损坏。
3.3 向锅炉内投放化学物质
在锅炉运行过程中,也可以在炉内投入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可以与水垢中的钙盐、镁盐等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剥落形成残渣,通过特定的排污口排放出去。例如:对某厂小型低压锅炉进行水垢清理,采用锅炉内部水处理方法,采用火碱(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三钠等药品,进行溶液的配置。一般情况下,火碱溶液浓度不大于2%,碳酸钠溶液浓度不大于5%,磷酸三钠溶液浓度为5%~8%。配置好溶液以后,采用连续加药的方法,将药液提前加入到水中,保持炉内药液均匀。在加药一段时间后,利用锅炉的排污系统,将形成的泥渣和泥垢排出,完成对该厂小型低压锅炉的水垢清理。
4 结语
在锅炉生产过程中,其内部的物理化学反应是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负面的因素都会造成锅炉运行的不稳定,从而会有意外的发生。水垢的产生是锅炉运行过程中最大的威胁因素,水垢的产生虽然是缓慢的,但是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从开始就注意和预防水垢的产生,做到及时的检测和解决,可以保证锅炉有效率地安全运行,提高锅炉的使用寿命,在工业大锅炉生产过程中更要加以注意,才能提高生产,减少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子木.浅谈锅炉中水垢的危害及其预防[J].民营科技,2012,9(2).
[2] 潘立生.油田注气锅炉水垢成因、危害及处理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1).
[3] 焦慧鹏.锅炉维修中水垢的预防与处理措施探讨[J].科技风,2014,10(15).
[4] 董艳丽.谈锅炉中水垢的预防与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5).
[摘要]本文在详细分析杨庄矿水害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高精度、自动化、网络化及运行可靠的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组成及应用现状,该系统的建立为探测潜在的煤矿水害隐患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和预警手段。
关键词:预警系统,多参数动态监测,水害防治
水害是煤矿开采中常见的一种灾害,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和极大的危害性,不仅影响生产、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易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煤矿水害是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工生命安全。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及强度不断加大,高产高效的生产管理方式对矿井水害防治安全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杨庄煤矿是一个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井,充水水源众多,底板灰岩水、老空水、松散层孔隙水和地表水体均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开采范围内有6个正在开采的小煤矿,这些小煤矿均在井田浅部煤层露头处,开采杨庄矿遗留的残余块段。小煤矿水文地质基础工作薄弱,一旦发生突水灾害,将严重威胁杨庄矿财产和生命安全。如果在这个煤矿水害发生之前或初期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避免水害或减少水害的损失。
1 矿井主要的水患因素及防治措施
1.1 主要的水患因素
矿井可采煤层为3、4、5、6煤层,其中5、6煤为主要可采煤层,3、4煤为局部可采煤层。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开采过程中矿井突水情况分析,矿井水害类型复杂,主要水害有:地表水、5煤顶底板砂岩裂隙及岩浆岩水,6煤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太原组及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水、断层及裂隙带导水、老塘水害及封闭不良钻孔水害、相邻小煤矿采空区水害。其中6煤底板灰岩水和5煤顶板火成岩水威胁更为突出。
(1)地表水体
杨庄矿井田河流水系发达,有雷河、闸河、老濉河,还有东、西和乾隆湖3个大的塌陷积水区,积水总量2180万m3以上。小煤矿开采范围处于塌陷积水区以下,河流边缘,历史最高洪水位+32.7m,存在汛期地表水体倒灌的可能。
(2)新生界松散层水
杨庄矿属于新生界松散层覆盖的全隐伏矿井,松散层孔隙含水层含水丰富,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浅部开采时均留设了防水安全煤岩柱。
(3)6煤底板太灰水
6煤底板太灰含水层,特别是上段1~4使矿井开采的主要含水层(段)由于其富水性较强,因与奥灰含水层有水力联系,水量大,水压高,对矿井安全生产危害较大。
(4)老塘水
地方煤矿基本上是在开采杨庄矿报废采区的遗留煤柱,属老区复采。由于采区封闭时间长,积水情况不清,一旦接近或揭穿积水区,将发生透水事故。
1.2 水害防治措施
针对杨庄煤矿的水患特点,结合有关规程规范和以往矿井防治水经验,解决矿区水害隐患的措施的关键是:
(1)查明充水条件,采取合理有效的水害防治措施。特别是防治和杜绝小煤窑水害。
(2)建立健全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做到对水害事故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
2 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2.1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提出
我们知道,煤矿水害是煤矿建设开发过程中,不同形式、不同水源的水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矿坑,并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和灾害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在这个过程的初期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避免水害或减少水害的损失。随着矿井的开采层位越来越深,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也变的越来越复杂,时常会发生矿井突水或透水事件,不但给矿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而且地下水已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煤矿地下水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报显得尤为重要,对指导矿井生产和矿井水害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调研,杨庄矿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设计了水文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一个以集团公司为高层、矿务局等二级实体为中层、各生产矿井为基层的多层次分布式水文多参数监测及水害预警系统,在整个集团公司建立统一标准的水文数据库系统,实现水文参数的动态监测预警和网络共享。
2.2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原理
监测预警是指通过相关技术及仪器提前发现某一警素的隐患,并把该警情传送至安全管理部门,经相关分析及判断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或危害程度,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简单的说,监测预警系统即是基于一定的预警原理,以期完成预警任务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系统。
矿井工作面水害的形成和产生都有一个发展的变化过程,不同的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先兆。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是煤矿水害预测预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种多信息监测突水条件产生、变化的系统。可以对控制和影响产生突水的关键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对水害的发生进行预报和预警,提早启动应急预案,从而避免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发生。
根据杨庄矿的开采情况和小煤矿的分布情况,设立合理的水文观测点及观测量,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以企业内部网为平台,建立一个精度高、实时性强、运行可靠、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连续长期测量并利用计算机分析、辅助决策的,适用地面及井下各种水文参数(水位、水压水温,管道流量,明渠流量等)的利用局域网进行数据传输的的水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下水动态,保障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
2.3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组成
2.3.1 水文监测点的设置
在传统的监测方法中,对于井上、井下的水文观测孔通常是采用人工测量记录的方法掌握水位(水压)的变化情况;对于管道流量、明渠流量的测量也是采用人工携带仪器进行实地测量的方法。这种监测方法不能随时取得监测数据,而且借助人工来实现数据的记录和管理,使得工作量极为巨大,不但容易出现错误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而且采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十分繁琐。水害监测预警系统会大大提高工作精度,减少繁杂重复的劳动。
水文监测点设置的原则:①能够反映矿井的水文动态(水压、流量、水温);②对有小煤矿透水威胁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③能够监测或计算出全矿井每条巷道的涌水量。根据以上原则在地面上设置4个水文长观孔,井下设置2个水压水温观测孔,10个明渠流量、水温观测点,如图1所示。观测点覆盖了正在生产的3个水平,随着四水平的开采,可以扩展观测点。
2.3.2 水害监测预警处理系统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系统的硬件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有:传感器、遥测分站、传输系统(无线及有线方式)和水文监测主站等;系统的软件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有:水文数据的实时采集、组织与数据库建立、水文数据分析处理(如对数据进行校正、异常值分析、信息统计查询、图表的浏览打印等)、数据以及智能预测预警功能的实现。
1、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传感器、遥测分站、传输系统(无线及有线方式)和水文监测主站等;系统的软件包括水文数据的实时采集、组织与数据库建立、水文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以及智能预测预警功能的实现。
图1 井下水文观测点设置示意图
2、水害监测预警系统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用物理三层结构,分别称为数据采集层(各种监测分站),数据处理层(实时监测主站),水文数据库及网络层,如图2所示。
该系统的三层结构中,可以采用组合的方式构成独立运行的系统模式,能够构建的系统模式如下:①基层系统;②基层系统+中层系统;③基层系统+高层系统;④基层系统+中层系统+高层系统。每种系统模式都可独立运行。采用如此的系统模型使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适应各种组织结构。
图2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网络结构图
3、基层系统组成拓扑结构
该系统分为矿井井上和井下两部分,采用树状星型网络拓扑结构。井上部分为地面水文长观孔的水位、水温监测,地面水位水温遥测自动记录混合分站采集水位和水温数据,通过GSM网络将数据传送到主站微机,进行数据处理。井下部分利用水文监测分站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环型以太网将数据传输到地面监测中心站,经过中心站的预处理存入水文数据库中,采用多用户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利用水文数据软件,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就可对水文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浏览,使相关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水文动态,指导煤矿的安全生产。
2.3.3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软件功能及实现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由实时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和水文数据网络软件两部分组成。实现水文数据的实时采集、组织与数据库建立、水文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以及智能预测预警。
(1)实时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的功能
①数据的实时采集列表显示;②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包括曲线、报表分析等;③智能预警功能,采用多参数综合预警、极值预警、趋势预警等。
(2)水文数据网络软件的功能
通过水文数据的网络浏览、水文数据的图形显示及水文数据的图形报表生成,使煤矿水文参数信息在企业局域网内实时和共享。
(3)高级目标
实现集团公司(高层)、煤业公司(中层)、生产矿井(基层)等多层次网络互联,按照分层架构设计系统结构,实现水文监测信息的集团公司内部共享。甚至推广到全省信息共享。
2.4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特点
1、常规监测系统的弊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处理矿井水文信息的思路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国内外监测设备与系统,从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国外产品针对的是常规的地下水监测,不适应国内煤矿企业防治水的要求;
(2)国内产品监测参数比较单一,有的只能测水位;
(3)测量范围有限、精度不高;
(4)供电方式单一,不能方便的在野外恶劣环境使用;
(5)实时性差、无法满足煤矿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地下水各种参数的变化情况;
(6)软件分析处理能力弱、无法直观的反映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不能做到智能预测、预警。
2、本监测系统的特点
(1)可监测水位、水压、水温和水流量等有关水文的多个观测参数,改变了传统系统只能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的历史。
(2)采用软件自复位和硬件看门狗技术,系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能够自动、可靠地运行;监测数据可通过通讯网络自动传输到控制主机,也可以记录于本地仪器内,本地仪器内存可以保存七千多组数据。
(3)分站监测数据可采用有线或无线数据收发装置传输到主机系统,这样既适用于地表地下水资源的监测预警,也适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及矿井水害防治。
(4)设计实现了多参数水文动态监测智能预警系统软件,该软件对于采集的水文信息采用多种方法以表格、曲线、报表、图形等方式实现数字的动态显示和可视化输出,并可以进行相应的编辑、打印等操作,方便了用户的直观查询与使用。
(5)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实现了水文数据的网络,实现了水文数据的实时共享,方便了各相关部门用户的数据查询。
(6)利用多参数实时数据进行超限分析,实现系统的实时综合超限预警功能;提出了多测点、多参数条件下的极值突水预警方法;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水位的变化趋势,实现趋势预警,为矿区的水文动态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控制与分析手段。
(7)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水文科学、神经网络、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建立水文信息资源动态管理模型。
3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现状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2007年在我矿投入使用以来,运行稳定可靠,应用情况良好,社会效益明显。
(1)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和数据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2)系统主站及分站,性能优良,安装及使用灵活方便,能适应于矿井的恶劣环境,水位水温传感器、明渠流量传感器、管道流量传感器、水压水温传感器具有较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3)系统提供的综合超限预警方法、极值预警方法、趋势预警方法实用性强,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4)使用该系统能够及时掌握水文动态,提高了我矿水害防治能力,达到对水害事故的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保障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中图分类号:TD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146-01
1 预警系统的提出
我们知道,煤矿水害是煤矿建设开发过程中,不同形式、不同水源的水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矿坑,并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和灾害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在这个过程的初期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避免水害或减少水害的损失。水害监测预警系统是煤矿水害预测预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种多信息监测突水条件产生、变化的系统。
水害已成为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不得不使我们对含水层的威胁日益重视起来。因而建立完善的水害监测预警系统对石圪台井田水害防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增强地质保障功能、服务生产的必要措施。
2 建立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2.1 矿井采空区及老窑水分布情况
2.1.1 本矿采空区积水情况
本矿采空区积水主要集中在12上、12、22煤采空区,分别分布在一、二、三、四盘区。一盘区积水面积约116.7万m2,积水量约54.4万m3;二盘区积水面积约95万m2,积水量约19万m3;三盘区积水面积约36.4万m2,积水量约7.3万m3;四盘区积水面积约200.7万m2,积水量为390万m3。
2.1.2 周边小窑采空区积水情况
在石圪台田内有18个小煤矿开采12上、12、22上和22煤,共四个煤层,现在有2个小煤矿生产,分别是大渠一矿、韩家湾煤矿;有9个小煤矿停产或暂时停产,分别是前塔矿、王家坡矿、互助矿、考考赖沟煤矿、尔林兔乡前渠煤矿、糖浆渠二矿、大柳塔镇办矿、石圪台个体矿、石圪办煤矿;有7个小煤矿关闭,分别是大渠二矿、老窑渠煤矿、尔林兔乡糖浆渠煤矿、野猫湾煤矿、石匠畔煤矿、海则濠煤矿、柳根沟煤矿。其采掘及积水情况基本清楚。
2.2 矿井含水层情况
1)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潜水
(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孔隙潜水(Q4al)
主要分布于井田西部乌兰木伦河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成片状和带状分布,宽度100~400m,岩性为冲积砂砾卵石,沙层,各地段相差较大,一般厚2-20m,水位埋深0~10m。富水性中等到弱。
(2)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孔隙潜水(Q3s)
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广布井田内,是井田内最主要的含水层。岩性为黄褐色中细砂、粗砂、含粉砂及粘土透镜体。其沉积厚度受古地形制约,一般在古河槽中心沉积较厚,而向两侧逐渐变薄。根据井田勘探阶段及建井和生产阶段施工的水文钻孔及松散层调查孔资料,主要分布石圪台沟以东,葫芦头沟及井田中部布袋壕、柳根沟一带。在古湖洼地、古冲沟沟槽处厚度可达20~50m,最厚53.76m,整个井田平均厚度18.35m。根据抽水试验资料:水位降低1.06~15.30m,涌水量0.783~12.60 l/s,单位涌水量0.369~1.54 l/s.m,渗透系数3.89~10.96m/d,富水性中等到强。
2)中生界碎屑岩类裂隙潜水和承压水
(1)中侏罗统直罗组裂隙潜水(J2z)
主要分布井田东北部,局部缺失,岩性为灰黄色中、粗粒含砾砂岩,巨厚层状,风化裂隙发育,胶结疏松,俗称“豆腐渣砂岩”。厚度0~81.01m,平均厚度36.76m。出露于该层中泉流量0.66 l/s,富水性中等到弱。
(2)中下侏罗统延安组裂隙潜水和承压水(J1-2Y)
延安组由灰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组成,其间夹可采煤层12上、12、22上、22、31、42、43、44煤层,该组厚度在172.18m。含水层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细粒砂岩。厚度变化大,常呈透镜体状产出,中间夹以浅灰色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隔水层,从而组成了复合型互层状含水岩组段。钻孔涌水量0.027~0.303 l/s,单位涌水量0.00086~0.01212 l/s.m,渗透系数0.00903-0.286 m/d,属富水性弱―极弱含水岩组。根据延安组含水岩层特性,由上向下划分为五个含水岩段,各含水岩段凡厚度小于1.00m的砂岩不作含水层处理,现叙述如下:
直罗组底部至12煤顶板含水岩段:该岩段厚4.44~78.35m,一般31.36m,由中粗粒长石砂岩和粉砂岩组成。井田局部上部直罗组缺失部位为潜水含水层。下部是以中细粒砂岩为主的裂隙承压含水层,砂岩间的砂质泥岩,组成良好的隔水层。钻孔涌水量0.102 l/s,单位涌水量0.00419 l/s.m,渗透系数0.0174m/d,富水性弱。
12煤底板至22煤顶板含水段:该岩段厚7.36~60.60m,平均厚32.20m。含水层由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2-3层组成,中部砂岩厚度稳定,一般厚25.0m,砂体间有粉砂岩和泥岩所隔离,为裂隙承压含水层。钻孔涌水量0.027 l/s,单位涌水量0.00086 l/s.m,渗透系数0.00903m/d,富水性弱―极弱。
3)烧变区孔洞裂隙潜水
井田南部糖浆渠沿岸东部局部 12煤及以上煤层发生自燃使围岩形成烧变岩,成条带状分布。厚度2.7~36.98m,一般25.01m,分布宽度100~200m左右。烧变岩裂隙孔洞发育,地下水径流畅通,上部又覆盖萨拉乌苏组沙层 ,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及沙层水的转化径流补给,其底板又为相对隔水的粉砂岩,泥岩。在地形坡向与地层倾向相反的地段或烧变岩底板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时,常形成富水区。单位涌水量为4.6146 l/s.m,渗透系数281.05m/d,富水性强。
3 建立预警系统的迫切性
石圪台井田为防治水害,在各矿曾开展过一些防治水的研究工作,为探查导水构造防治水害要求各矿普及了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勘探,并进行了井下超前探测等工作。虽然大量的探测工作需要耗费可观的资金,但事实证明上述这些手段在防治水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在当前没有更为完善的措施的情况下是必须做的重要工作。可这些工作明显有不足之处,比如对构造规模范围的圈定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三维地震勘探一般可查明采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其产状平面位置摆动不超过20m,还可查明长轴大于20m,短轴大于的陷落柱,平面位置摆动不超过15m);另外,一些探查水害较为有效的物探方法却因未获得防爆证而不能投入井下使用。因此,当前应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在井下建立水害监测预警系统,以完善监测监控手段。这样才能基本上弥补上述工作的不足,充分保证各矿井的安全生产
4 系统的建立和分类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是突水条件的多信息监测预警技术,它包括水声压、突水预兆、渗透压、充水强度等预警技术。比较常用的是水压、突水预兆预警技术。水压预警技术是通过监测含水层和灰岩含水层的水位相对变化,预知煤层开采区与含水层之间隔水层厚度变化情况。两种含水层水位相对变化的情况,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原本混合类,即含水层和灰岩两种含水层已通过某种自然通道导通,煤层开采区与灰岩含水层之间隔水层厚度已非巨厚的,而是开采区与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之间的厚150m,也有可能发生煤层与含水层之间隔水层的隔水作用完全消失的情况;二类是人类工程或最新构造活动诱发,使含水层和灰岩两种含水层水位逐步接近的过程混合类,开采区与含水层之间隔水层的隔水作用逐步消失的情况;三类是含水层和灰岩含水层两种含水层在正常的地层中发育,相互间无水力联系的不相类,开采区与奥灰岩含水层之间隔水层厚度为150m左右。含水层和灰岩含水层之间水位相对变化的上述三种情况,可通过水压预警技术的实施而掌握。以便于根据突水条件变化特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水技术方法和工程实施方案;突水预兆预警技术是以培训方式建立群测群防突水预兆即时观测预警体系,对各种形式的突水水源在突水临界期显现的突水预兆进行预警,解决了突水预兆的即时观测问题。
5 结语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猴场乡位于普定县城东北部,普定县海拔最高和海拔最低的地方都位于该乡。该乡属亚热带气候,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水稻被大面积栽培。猴场乡农业服务中心在该乡水稻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本文正是基于猴场乡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对水稻栽培和其病虫害防治进行相关探讨。
1 选择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的好坏,是影响水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品种的选择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品种,即抗病虫性、抗逆性、高产性、品质优良和生育期适中的产品;优良的种子类型,即颗粒饱满、干燥易于储存、没有病害、发芽整齐、种子真实和大小一致等的种子类型。对种子选择的具体标准,需要符合发芽率高于85%,含水量低于13%,干净度高于98%,种子纯度大于99%等。
2 栽培技术合理
2.1种子的风选和晒种
在种植种子之前,需要进行3~5d的浸种。需要将种子进行薄晒2~3d;然偶,将晒好后的种子进行风选;将风选出的种子进行药液浸种,药液的配置是用15 g的恶线菌清兑水9 kg,或者是采用500倍的25%可湿性多菌灵粉剂药液,对6 kg的种子进行浸种。
2.2 种植密集度合理
为了使水稻农产品获得较高、较多的优质产品,则需要进行对水稻种子进行合理密植。合理种植水稻,能够有效地促进群体结构和水稻单株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水稻种植区域光合作用的增强,还有利于空间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的发展状况,增加了水稻有机物的积累,增加了水稻产量。同时,合理地设计种植密集度,还需要对种植地区的地质条件、土壤肥沃程度、种子类型等多种类型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2.3 实行科学管理
水稻的种植成长过程中,还需要经历晒田、灌溉等工作。在晒田时,将田地水落干后3~5d,对田地注入新水,保持水在2~3d内不会干,然后进行再次落干。对于一些水抽穗,需要保持田地湿润,实行间歇性的灌溉,确保地面时刻保持最佳的汗水成分,以防由于脱水影响后期水稻的质量。同时,还要进行定期的拔出有害植物、除虫、除稗和除草等工作。
2.4 环境对产地的影响
水稻的生产基地,一般都是选择在无化工生产区、无污染源的地区、生态条件良好、且无污染的地区。无污染地区水稻的种植,才有可能提高水稻质量、产量和再生产的能力。
3 农药的使用
在对水稻种植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害虫,需要进行农药的喷洒进行防治。在使用农药时,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进行综合栽培,确保农药含量在允许范围之内下,有效的控制虫害生物。在使用生物防治过程中,需要对生物农药进行有限的推广;广泛利用害虫天敌的多样性,发挥天敌作用;养殖鸭,能够对水稻中的杂草和基部害虫进行消灭。
4 防治病虫害的措施
4.1 防治稻纹枯病
掌握稻纹枯病的发病特点,当孕穗期病株率达30% ~ 4%时,对水稻的中部和下部进行施药。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雨或者雨过天晴后,使用井冈霉素效果最好;25 g井冈霉素的高浓度粉剂和100 ~ 150 mL的5%井岗霉素水剂,对成亩的稻田效果较好。
4.2 螟虫虫害
螟虫虫害会给水稻的结穗造成较大的危害,严重时会产生白穗。螟虫虫害的防治可以通过:用15%的雷钻乳油1350 mL/hm2;用13.5%的钻心炮乳油、伐克乳油1350 mL/hm2;用13.5%的决斗乳油750 mL/hm2;或10%的金佛乳油600 mL/hm2;或用辛乳油1350 mL/hm2对水900 kg/hm2进行喷雾。
4.3 水稻瘟疫病
水稻瘟疫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偏施氮肥、过分干旱或者长期灌水较深等造成的,这种水稻疫病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巨大。因此,需要及早地进行预防,采取健康的栽培方法、选取优质的种子、结合药剂辅助综合防治。对种子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等抗菌剂和培养液等浸药处理;对土地进行增施钾、氮、磷、锌等有机复合肥,确保土壤肥沃;使用优质、抗病的种子品种;在瘟疫病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但用药量不宜过高。
4.4飞虱虫害
对飞虱灾害的防治,需要掌握小若虫的高峰期,在达到一定数量时进行施药防治。且在施药环节中,需要从外向内一次施药,对小若虫进行围歼。确保药液均匀的喷洒到水稻的中部和下部。25%叶蝉散乳油,或20 g ~ 25 g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都是防治飞虱虫害的重要药物。
5 小结
水稻是我乡的重要粮食作物,通过加强水稻种植技术,寻找适合的新型种植技术帮助当地农民正确的选种、育苗以及提高水稻的单位产量。同时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后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灭杀,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高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一、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
(一)病虫种类
1、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
2、害虫:迁飞性害虫和钻蛀性害虫发生为害较为严重。迁飞性害虫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钻蛀性害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等。
3、杂草:主要有稗草、莎草、鸭舌草、节节菜、矮慈菇等。
4、田鼠:主要有黄毛鼠、板齿鼠、小家鼠等。
5、螺害:福寿螺。
(二)综合防治措施
1、推广抗病虫的优良品种
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和抗病虫的水稻品种,有效抵抗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通过多年的水稻抗病、抗虫品种的选育和优良品种的杂交培育工作,目前针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保护和利用天敌
稻田天敌种类丰富,蜘蛛、寄生蜂、步甲、蜻蜓和青蛙等,对害虫有较强的自然控制作用。创造良好的天敌繁殖生境、使用对天敌安全的杀虫剂或生物药剂,维护稻田生态平衡,发挥自然控害作用,减轻病虫的发生。提倡秧苗移植后30天内不施用杀虫药剂。
3、农业措施
(1)统一品种、统一熟期;水稻收获后及时处理稻草、深耕沤田,降低病虫基数。
(2)培育无病虫壮秧,推广抛秧技术,提高稻株的抗逆性。
(3)实施平衡施肥,避免稻株徒长、稻叶过绿和提前封行。
(4)科学管水,做到前期浅水分桑,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改善农田生态条件,减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的发生为害。
4、化学防治
(1)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在卵孵高峰期施药,每亩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30-40毫升或20%三唑磷100毫升或18%杀虫双水剂150毫升,兑水60升喷雾防治。
(2)稻飞虱:每百棵禾1500头以上,每亩选用10%禾镖100毫升或25%稻虱净25克或10%的蚜虱净豁克,兑水60升啧雾防治。
(3)纹枯病:耙田时清理菌源;发病初期病丛率达30%和破口期施药防治,每亩选用12.5%纹霉清水剂150毫升或5%井冈霉素150毫升,兑水60升喷雾防治。
(4)稻瘟病:及早控制叶瘟发病中心。掌握破口期和齐穗期施药预防穗颈瘟。每亩选用75%三环哩可湿性粉剂30克,或22%瘟博克可湿性粉剂35克,兑水60升喷雾防治。
(5)田鼠:选用7.5%杀鼠迷水剂按1:150或80%敌鼠钠盐按1:400配制毒谷,采用灭鼠屋(瓦筒)投放毒饵,1-2个/亩,投饵三天后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二、栽培技术
(一)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米质好、抗稻瘟病能力强,产量高的水稻品种进行高产栽培。
(二)采用旱地育秧技术
1、选好苗床:选择离家近便于管理、肥沃疏松的旱地作育秧苗床。
2、精细整理苗床:苗床按1.7米开厢,厢沟宽40cm,厢沟深5-8cm,厢面宽1.3米,将过筛后的细磷肥按每厢1公斤撒于厢面上后将土整细,并将磷肥与厢面表土拌均,将厢面整细整平。并提前筛好盖种的细土用塑膜盖上防雨备用。
3、浇透底水与苗床消毒:整好的苗床上用淡粪水或清水浇透,然后按4厢苗床50克敌松兑1-2桶水均匀地洒在苗厢表面进行土壤消毒。
4、适时播种:播种期一般在4月10日左右,播种过早遇寒潮低温将造成烂种,播种过迟温度升高后苗厢上管理难度大,秧苗生长过快难以培育壮苗。
5、精细播种盖土:不需摧芽直接播干种,将稻种分成与苗床厢数相等的份数后,每厢播一份稻种,注意播均匀。每厢种子播结束后及时用细土盖种,然后在盖种细土上喷施旱秧净防杂草(只喷一次,不能重复喷)及时盖塑膜,防止盖土盖膜不及时遇晴天苗床水分蒸发后出苗迟和出苗不整齐。
6、盖膜:必须盖2层膜(第一层保湿,第二层增温),第一层膜平盖在厢面上,不能压边(以便齐苗后抽掉),第二层升棚覆盖,并将膜的四周用土压紧封严。
7、苗床管理:
(1)适时揭膜:齐苗后(苗高达1-1.5cm)从拱棚的一端将平盖在厢面上的第一层膜抽掉,二叶一心时在晴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揭开膜的两端通风炼苗,三叶一心时选择晴天的下午将膜全部揭掉。
(2)追苗肥:从二叶一心开始每长一片叶追一次淡粪水,苗床上严禁施用尿素和碳铵。
(3)适时移栽:在秧苗叶龄达3.1-4.1叶时为移栽最隹叶龄,在移栽前一天的下午在苗床上浇一次透水,有利于第二天拔苗,拔苗时尽量多带泥,可减轻植伤和有利于栽后早发苗。
(三)插秧与大田管理
1、整地:适宜采用免耕栽培的田块则不需要进行耕整,只需在移栽秧苗前的3-7天喷施除草剂灭草,然后灌水施肥后就可插(抛)秧苗。不宜进行免耕栽培的田块在撒施农家肥后进行翻耕,化肥一定要在压耙前撒施,有利于肥料均衡供水稻吸收利用。
2、配方施肥:每亩使用碳铵25-30公斤,磷肥(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锌肥1-2公斤进行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