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素养的具体表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培养小学生课堂自主提问能力的具体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提问就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主要来源于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也就是说,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堂自主提问能力的方式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的。笔者认为,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堂自主提问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景教学是很多学科教育的重要研究方法,因为情景教学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通过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的实施方案就是以角色扮演或者情景引入等方法让学生们以表演的形式接触所学知识,是寓教于乐的代表做法之一。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集体教学为主,更加强调的是知识的正确性与知识的传授,并没有真正做到与小学生的沟通。这样的做法无疑会让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根据许多心理学家对小学生心理的研究发现,只有与同龄心理极为接近的教育方式才能受到小学生的认同与接受。而情景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课堂自主提问能力。
(二)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理念,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导致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只有敬畏,所以如果不能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就无法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堂提问。要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主要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理沟通以及教师对教学办法的改变,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引导学生领略数学的精彩。只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被激起,才能真正提升课堂自主提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班级管理,指的是遵循一定的要求与原则,班主任采取适当的方法,对良好班级集体进行构建,及时协调与调整班级内外的种种关系,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活动。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班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探究,以期为班级管理科学化的实现提供参考。
1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班级管理的现状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不过,因为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其中的每个要素之间还是存在一些不和谐的情况,具体表现如下:
(1)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学重点应从过去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关注向对学生的关注转变。但是,班级管理的改革仍然比较滞后,对学生的自主性并不重视,班主任角色定位存在一定偏差。(2)缺乏合作机制。目前的班级管理仍然是班主任唱“独角戏”的管理局面,缺乏与社会、家庭以及任课老师的合作。(3)管理方式过于单一。目前一些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传统的批评和惩罚,不得当单一的批评与惩罚,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4)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仅仅停留在学习成绩上,以考试与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相悖于新课改中评价学生的理念,也相悖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中学班级管理问题的原因探究
2.1班主任自身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直接参与者和责任人,班级管理的问题与班主任是直接相关的,具体表现为:(1)部分班主任的素质较差,教育观念与管理方式落后,与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2)班主任没有深刻透彻的理解班级管理的社会教育功能、个性化功能与保护功能;(3)班主任没有准确的定位自身角色;(4)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生观。
2.2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考试至上、成绩至上的教育模式,虽然现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对班级管理的影响依然很严重,具体表现为:(1)在班级管理中统一要求,并没有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的个性被严重忽视;(2)对智育过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被严重忽视。
2.3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缺乏科学性
科学评价班主任的工作,是提升班主任的综合素质与班级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还有着很多不合理的方面,具体表现为:(1)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让学生及其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当中;(2)只关注量化结果,容易出现偏差;(3)过于单一的评价内容,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往往被当成班主任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4)对班主任政治方向的要求缺乏。
2.4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
目前的班级管理当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极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1)老师与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承受了很重的学习负担,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2)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各种诱惑,学生容易受到侵蚀甚至是出现心理问题;(3)学生本身个性的缺陷。
3中学班级管理科学化的对策探究
3.1班级科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1)管理工作中要实行统一的规范标准,凡事有章可循;(2)确立班集体共同的目标与计划;(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巧用心理效应,是管理实效得以提升;(4)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培养大家分享学习的快乐;(5)班级管理由他治向自治、他律向自律转变;(6)关注学生生活,重视非正式群体。
3.2重视建设班主任队伍
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工作,帮助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班级管理能力。首先,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工作理论素养的培训学习;其次,学校在建设班主任队伍过程中,应注重班主任基本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诸如深入了解学生、组织并管理班集体、开展教育活动等的能力;最后,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正确认识学生。
3.3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要科学合理
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使班主任的工作得以规范,能够使班主任的工作激情被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首先,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评价运作机制要科学;最后,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注重其发展性评价。
3.4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管理机制
班级管理的好坏,除了班主任这一重要因素之外,家庭与社会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更好地促进班级管理,就要求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作管理机制,加强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增强互动与交流,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另外,争取社区支持,形成良好互动,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共进。
4结语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重要而复杂,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共同努力,用合理科学的管理策略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薇.学生自主管理奏响班级管理的主旋律[J].班主任,2006,6(13).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们日益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 不仅包括生活条件的改善, 也包括保持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伴随着价值观和生活观的转变, 人们更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健康和快乐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必然要求整体协调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灵活统一。这些变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1、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 大学生毕业后72.5 % 的毕业生未形成体育特长, 只有68. 7 % 的人保持健康水平, 只有19.5 % 的毕业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这说明当今的大学生体育课程近期效益不高, 长期效益更差。而且, 高校大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很低, 锻炼时间短, 有20 % 左右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却不清楚它对心理健康、社会性健康的功能,对体育文化内涵和体育保健知识缺乏了解。许多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另一些调查发现, 我国大学生中有约占18 % 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具体表现为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在体育教学中也存在很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主要有: 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 等等。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 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这些都充分暴露出现有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不足。
2.高校体育教育的不足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以课程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要, 要求主体符合客体的统一规定性, 表现出严重的封闭性。具体表现为: (1) 教学模式上, 沿袭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向传习模式, 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学习, 体育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潜力得不到发挥; (2) 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 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内容只包括正规的竞技运动项目, 没有相关的体育文化、体育心理和体育保健知识, 学生认识不到体育对于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而且很多学生感兴趣的新兴体育项目, 在大部分学校尚未纳人课程项目; (3) 教学形式上, 很多学校仅限于课堂教学, 没有相应的课外组织安排学生集中训练和竞赛。尤其是在目前大部分课程项目都是竞技项目的情况下, 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显是不够的; (4) 评分体系比较片面, 评分标准只根据量化标准和技能掌握程度, 规定性过强, 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 不适应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
1.教学目标改革
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宗旨,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 (l) 自主参与: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 (2) 注重成效: 加强专项运动特长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项感兴趣的专项运动技能, 具备持续运动的能力; (3) 提高素养: 加强体育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并使其获得学习体育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4 )协调发展: 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要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使其身心和谐发展; (5) 习惯培养: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体育习惯, 使体育和保健相结合, 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6) 情感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 提高适应能力。
2 .教学模式改革
过去的单向传习式课堂教学模式, 已不适应现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学习, 体育实践能力较差, 创新潜力得不到发挥。目前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课内外一体化的复合式教学, 把课外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 课外体育更有利于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中, 不仅能提高技能, 而且激发了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主动学习能力, 同时锻炼了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课外体育在学校管理、资源配置、锻炼时间安排、计划制定、手段选择等许多方面相对于体育课及运动训练都更灵活, 适应学生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3.组织管理改革
过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任务分解为主, 以单项任务为管理单元。而在复合教学模式下, 是以单项运动组织作为管理单元, 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组织, 将课内和课外学习融为一体。学生不但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并且可参与这些课外组织的管理, 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同时, 每个单项运动又可分为初、高级形式, 保证了学习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实行快乐体育要求教学风格民主化, 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快乐。一方面, 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提出质疑,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另一方面, 通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解决方案, 而老师在其中起着点化和启发的作用。
4. 课堂教学改革
二、古代文学的培养定位与功能的具体表现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定义内涵的正确理解决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目前一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正确的,即“能够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古代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它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对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与价值取向,而且在为人处世、谈吐接物之间表现出特殊的气质与境界。这也是高素质的具体表现,而这决不是一日之功,古代文学课程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其培养功能是多样的,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其应用型人才不仅仅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不可忽视的非专业素养。实践证明,当人在施展专业才华的同时,非专业因素是如影相随的,也就是一个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等,非专业因素往往影响专业技能的发挥与专业知识的运用。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于每一位应用型人才都至关重要,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是古代文学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与生俱来的功能。高等教育的终极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劳动者和创造者,德育始终放在第一位,《大学》早已阐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大量优秀作品正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最好载体与媒介。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陆游“位卑未敢忘国”的爱国精神,还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气概,乃至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怀,都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人格魅力至今还在感染读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感受到作者体现于作品中的人格魅力,使读者的人格精神得以升华。明代文学评论家茅坤在读《史记》时无限慷慨:“读《游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留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这充分说明了优秀文学作品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品解读环节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力量,接受良好的思想,最终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健全自身的人格操守,这既是古代文学的功能,也是古代文学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存在有效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效率不高,教学实效性不清,教学质量低下等,这就需要我们新课标为指导,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1.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创设逼真、生动、形象的高仿真情境。多媒体具有声音、图片、图像等播放、剪辑功能,能够使静止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画面,使无声的场景有声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最大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是引入生活化场景,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一些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教材内容再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沉浸在生活场景中,从而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设置教学情境,能够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可以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挖掘学生阅读潜能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竞赛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从而最大可能地将学生的阅读潜能激发出来。譬如可以开展阅读知识抢答赛、阅读汇报交流、阅读之星评比等活动。在这些语文阅读活动中,学生为了充分展示自己,希望自己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认可,就会尽最大努力进行阅读学习,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语感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元素,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同时,加强对课文教学资源的引入,整合教学资源,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例如在教学一些成语时,可以将有趣的成语故事、典故等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在教学导入时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动性,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笔者充分把握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使学生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掘。经过长期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水平明显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较大的提升。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差异化阅读教学
1.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这是所有行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之一,秘书职业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合格的秘书,必须能够在这个岗位上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忠实地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相应职责,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认真、踏实地做好领导交代的各项工作,公事公办,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越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对待本职工作有热情、负责任。
2.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秘书作为领导的身边人,是领导的参谋和重要的执行人员,其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很多人都会将其言行视为领导的意思,并且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接近领导或了解领导,会从秘书身上着手,采用糖衣炮弹、金钱诱惑等手段,以便拉拢秘书,让秘书在领导面前说好话,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由此可见,秘书行业是个面临很多诱惑,容易出现腐败的职业。所以,秘书必须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提高思想素质,提升抵制诱惑的心理素质,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3.文明礼貌,善于合作。秘书岗位做的是辅助、协调、执行等工作,头绪多,涉及面广,需要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并不是单枪匹马所能完成的。因此,秘书要善于和其他工作人员精诚合作,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多沟通,多交流,尊重、理解同事的劳动成果,以便达到完成任务、合作双赢的目的。同时,秘书人员在待人接物时要平等待人、讲文明、有礼貌,举止大方得体,面带微笑,谈吐文雅,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切不可狐假虎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咄咄逼人,使人产生厌烦之感。
4.谨言慎行,诚实守信。秘书作为领导工作的得力助手,接触了很多内部机密文件,参加了很多重要的会议,消息比较灵通,也能了解领导的心思和想法,总之,就是接触机密多。因此,秘书人员必须要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严守秘密,谨言慎行,说话要三思而后行,不允许在任何场合向任何人炫耀和泄露,以免一着不慎泄露秘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秘书工作比较琐碎、杂乱,但又责任重大,需要秘书人员要严谨缜密,恪守信用。不管是安排会议还是传递文件,秘书人员都要按照计划准时准点完成,如果有意外情况,要及时向领导汇报,等待领导的裁决,不能私自拖延或擅自改变。
5.服从领导,甘当绿叶。秘书是领导的助手,其工作是围绕领导的工作来展开的,他是站在领导身后的幕后人员,永远也不是舞台的焦点人物。因此,秘书首先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能够脚踏实地、招之即来的认真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虚空名利,甘当领导的绿叶,为领导做好服务辅助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道德素养现状
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文秘专业,对学生进行文秘相关方向的专业培养,其中就包括文秘道德素养培养。但是,学生的道德素养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道德实践能力差。经过多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对于高尚的人格、优秀的公共道德以及职业道是认同并肯定的。他们也有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符合这些规范的要求,并且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也做出了批判和谴责,表示绝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影响的深入,学生也看见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一部分人违反了职业道德反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学生对此很困惑:一方面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这是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看到了错误行为却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导致了学生出现了矛盾的心态。由此,学生的价值选择出现了双重标准,即认可秘书职业道德素养,但是有时候并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虽然具备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但是道德实践能力很差。
2.道德意志薄弱。虽然学生知道正向的道德素养规范,但是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坚强的道德意志,否则有可能会违反道德规范,随波逐流。而现在的高职学生受社会影响很多,虽然在原则性的问题上认识很清楚,但是在实际行为中可能会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而背离自己的职业道德认知和情感,薄弱的道德意志受不了社会的冲刷,在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阻力时就会向现实投降,这就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现。
3.对于所从事的秘书岗位的道德规范不太了解。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开办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其培养内容是与社会实际高度相似的,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特点。学生应对秘书职业有深入的了解,包括职业道德素养。但是,实际却不是这样,很多学生只能说个大概,泛泛而谈,对于具体的细节内容并不知晓,更不能做出准确地描述,好像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相关有用知识,因而对于这些都不太了解。
三、提升文秘专业学生道德素养的具体策略
道德素养是文秘人员的重要素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加以重视。具体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的途径有如下几条。
1.教师要研究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学情来研究教学方法,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关注道德素养的相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道德素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知识。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社会现实和文秘职业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职业规范,并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掌握文秘专业的职业道德知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努力做到自我约束,提高道德意志,增强自律性。
数学思维,就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等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并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能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捕捉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
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学生状况,锁定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发现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
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
三、结合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
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生自己惯用自己认定的思维方式,难把陈旧的知识点运用到新知识中,把握不住结合新旧知识的尺度。其次少数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接纳知识的程度和心理特点。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全方位的思考,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掌握逆向思维方式和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ICT能力
ICT能力指信息通讯技能,是社会个体进行并完成数字化信息行为如接入和使用计算机、手机和互联网等需要的相对稳定的主观条件。常见的ICT能力分为ICT生理能力、ICT心理能力、ICT经济能力、ICT素养。ICT生理能力,具体体现为身体状况和年龄能否以及能再多大程度上使行为人接入和使用互联网设备。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感觉功能、身体控制功能都有所退化,老龄居民在操作计算机方面也相应的存在着许多困难。很多老年人打字也存在困难,往往需要借助手写输入设备才能完成。许多老年人因为生理能力的欠缺导致无法接触互联网金融,比如常见的职业病、眼疾、其他部位的重大病变等。这些ICT生理能力方面的问题会致使互联网与老年人之间的脱节持续时间比其他行为主体更长,甚至是终身的。ICT心理能力,具体表现为行为人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承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认知负担和负面情绪。不同的老年人个体在互联网金融障碍中呈现出来的心理具有差异。具体表现为:一些老年人自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懂互联网金融很正常,对学习互联网金融比较排斥。不少老龄居民从媒体上看到诸如网络金融诈骗等负面报道,加剧了对互联网金融的不信任。ICT经济能力,具体体现在是否有能力以及能再多大程度上支付接入和使用互联网设备的成本。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并不缺乏电脑之类的硬件资源,但是许多老龄居民出于守旧和节省的消费观念,并没有自己的电脑,加之本身就对互联网这一事物有距离感和陌生感,使得很多老龄居民在这一困境下变得十分无奈,最后对互联网金融望尘却步。ICT素养,是指行为人完成互联网行为需要的意识。常见的ICT素养包括基本的互联网操作,开关机、鼠标和键盘的操作技能等。互联网意识受到社会习惯认知和周围人的影响。同时拼音和写字等基本的文化素养是ICT素养的基础。老年人大部分不会写字和拼音,基本技能的缺失会导致互联网素养的缺失。
(二)ICT努力
ICT努力具体包括行为人投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为中的时间、积累互联网金融行为经验。对于参与互联网金融意愿不强的老年人群体来说,这类经验大多为失败的经历,对后续在其中投入精力产生了负面影响。某位受访者在其孩子的指导下学着使用计算机时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并倾向于自责的心态。
(三)ICT情境
ICT情境是指外界对社会个体ICT行为的各种限制,常见的情境有基础设施、社会规范以及外界环境中的运气成分。笔者从调研中发现了一些流行在杭州老年居民中的对互联网金融设备和服务的传统认知: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年轻人的“专利”。在使用过互联网经历的老龄人中,以交水电煤费用的占49%,其次是互联网“宝宝类”产品、市民卡公交卡的充值和电视宽带缴费,三者占约36%。可见,老龄人使用互联网金融的用途十分有限,主要是为生活方便而进行的水电煤费用的缴纳。互联网金融种类繁杂,且都依赖于一定的互联网操作技术。而这些操作技术的学习可能对老龄人来说有较大困难,阻碍其使用互联网金融。其次,老龄人对理财都较为谨慎,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虚拟的理财,这种新兴的概念对老龄人来说也难以接受。
二、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对杭州当地多个社区,多家机构的走访调查,经过采访以及数据的宏观分析后,通过归纳整理文本数据进行研究。针对笔者归纳的得出的三种影响因素基础上,笔者也提出在“应对老龄居民的数字鸿沟”的相关建议。
(一)宏观层面
1、对行政部门的建议完善老龄居民的信息无障碍政策,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信息无障碍的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政府在投入和扶持老龄居民无障碍政策时,要加大支持力度。另外,还要提高老龄居民利用信息无障碍技术的意识与能力,相关的部门和组织可以开展一些宣传和培训工作。比如在老年大学里,针对信息无障碍技术的应用,可以开展一些培训。相关组织、机构和企业可以在老龄居民生活的社区开展产品宣传、技术指导和上门服务,让老龄居民进一步了解、认识和掌握信息无障碍技术的方法和途径。2、对我国立法部门的建议(1)重视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从公平与效益的视角来看待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现行法律没有对互联网金融建立一个系统的规范性的制度和规则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很多群体尤其是如老龄居民这样的弱势群体无法充分享受到他们应有的权利和利益。立法部门应当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并加快立法进程。(2)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在监管层面,要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体系,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要明确法律地位和监管职责。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资格条件、经营模式、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等作出规范。二是着力构建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通过行政许可管理来提高准入门槛,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运营规则和内控制度建设方面的标准,以限定经营主体范围、防止互联网金融平台无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初,广西召开了“全区教育发展大会”, 正式了《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及17个配套文件,提出要“?在民族地区率先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会议上更是明确指出:广西“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既是转方式调结构之所急,又是促就业惠民生之所需,是我区教育的特色、优势和潜力之所在。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把职业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职业教育应该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就中职学校而言,近些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差,行为问题和心理困惑等现象较为突出,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心理障碍――适应障碍。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个体成长,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有效解决影响中职学生的适应障碍,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需要职教工作者真正潜下心来研究。因此,作者通过对本校学生问卷调查、实践探索、教学试验等,努力在解决学生适应障碍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
我们对我校一年级112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情况如下:(1)在关于入学动机及专业认识调查:“你为什么就读职业学校”及“你对专业的了解及选择”的问题时,因学习成绩差考不上高中而迫不得已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占47.3%,父母“要”他就读的占29.12%,喜欢所学专业自己选择到职校就读的只占10.57%;6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2)在关于初中阶段是如何完成学业及平时表现调查:在初中阶段上课基本不听的占 45.29%,作业抄袭、不能独立完成的占69.22%,有过考试作弊现象的达62.65%,上课经常迟到的占30.36%,经常旷课的占21.57%,不爱参加劳动的占31.12%,有过抽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的在男生中占72.1%。(3)在关于现阶段学习情况调查:学习基础差而听不懂课或无法学进去的占27%,因没有学习兴趣、一学习就头疼而不愿学习的占24.15%,老师上课乏味,特别是文化基础课“一味说教”与在初中时没有多少区别的占41.65%,不想上专业课或觉得不好学、无法学以致用的占29%,不愿进教室、时不时想逃课的占5%。(4)关于现阶段在校表现及未来职业理想调查:自制力差,有上课睡觉、开小差甚至聊天玩手机等不良行为的占11.88%,有自卑感、前途渺茫、得过且过的占19.13%,真正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想学技能的人仅有21.33%,和同学关系不融洽的占12%,与教师有过冲突的占9%。
可见,中职生与普通中学学生一样,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他们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虽然中职生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却比普高学生大得多。如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轻视职业教育和家长埋怨其“不争气”的压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和新的角色适应障碍等等。厌学、缺乏自信、焦虑、交友困难、无所适从、违纪等成为职校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特别是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适应障碍。这些障碍给学校的管理,班级管理,教学工作等各方面带来了诸多困难,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适应障碍成因分析
影响中职学生适应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家庭等条件的制约。综合问卷调查情况,本人认为适应障碍主要可以归纳为角色认知障碍、学习功能障碍、日常行为障碍、求职意识障碍等。
从问卷调查可见,角色认知障碍是多数中职学生首先面临的问题,甚至陪伴部分学生整个中职生涯。由于读中职学校是很多学生不得已的选择,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既不知道自己应尽的义务,也不知道自己应负的责任,更不知道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方式去实现目标、尽自己的责任,所以,很多人入学时懵懵懂懂,还有人毕业时不知所措。中职生中学习障碍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通常表现为情绪上厌倦或恐惧学习,态度上消极懒惰或抗拒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学习。具体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开小差,经常迟到、旷课,无所谓自己的学习成绩等。日常行为障碍在中职生中最为普遍。它通常表现为狂躁,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对自己的要求放松,要么行为偏差,要么就让自己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处于停滞状态。具体表现为抄袭或欠交作业、穿奇装异服、讲粗话、随地吐痰、破坏课堂秩序、沉迷网络游戏、饮酒吸烟、不服从教师的管教、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求职就业意识障碍似乎多数中职学生都会遇到。它通常表现为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或本来就不喜欢,职业意识淡薄或没有职业素养的养成,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或择业心理准备。具体表现为“平时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对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无力做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致在众多的职业岗位面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一旦就业,当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吻合时就无所适从,遇到挫折和某些不合理现象,就悲观失望等等。
探究其成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个人的原因
由于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较差,在初中阶段多领有“差生”的头衔,很少受到鼓励和奖赏,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被洗涤得荡然无存,在无助和无奈的情形下,不由自主地来到中职学校,目的只有一个――玩两年――再要一张毕业文凭,找到一份工作。他们难以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更不能将自己的学习和自己将来的发展真正联系起来,缺乏理想和目标。
(二)家庭的原因
现今做父母的都迫切希望子女成才,由于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教育内容的单一性、教育方法的失衡等一些因素致使现今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许多孩子不是压力过大就是叛逆而不服管教。有些家长常年在外经商务工,使家长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父母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却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则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一些破碎家庭对孩子身心造成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三)学校的原因
绝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他们对书本、考试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有一种来自本能的反感,对现今“牵着鼻子走”的管理行为甚至感到恼火,而学校却有些束手无策。就教师而言,中职学校的一些教师无论从观念还是教学方法上还都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面对这些“差生”,无论是教师还是班主任都缺乏足够的手段和办法,亦或没有应有的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惑。课堂上,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学生旷课、迟到,上课时睡觉、玩手机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社会的原因
我们通常说,90后追求的是新潮,“玩得酷靠得住”的性格标签也逐渐成为这一代人共同的先锋宣言。相对于70、80后,学校的培养,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在缩水,而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从学生学习功能障碍、求职意识障碍来看,目前社会上存在就业难与劳动力准入低门槛的矛盾,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极大冲击。不少中职学生身边就有“榜样”:学与不学照样找工作,学多学少同样有人要。因此,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习当“儿戏”了。
当然,中职生还处在一个发展的、未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强,他们中出现的适应障碍现象多是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对这些心理与行为障碍,只要把准脉搏,施以矫治,应该就会有预期的效果,且会对今后有预防作用。但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一般问题可能就会演变为严重的心理症状或疾病。行为问题发展成人格问题,矫正起来就要困难得多。
参考文献
[1] 周昆.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5.
[2] 李小臻.农村中职学校学生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J].东方教育,2013,9.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其中,对于中学语文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主性、创新性、综合培养的要求下,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判也有所转变,从满足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到拥有基本的教学素养、能够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口语障碍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素质要求进行了探讨。
一、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内容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形势,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对教育质量都十分重视,也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受教学目标要求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的处境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包含了诸多内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教育理念改革素质,施行实践教育
目前,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仍未认识到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并未针对新课标而对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更新,造成陈旧的理念不适用于现代教育,严重影响教学成果。因此,现代教育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转变教育理念的素质,在教学中施行实践教学,将语文教育付诸于语言实践和口语应用。
(二)语言修养素质,实现以自身为榜样
语文教育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理解力和想象力。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自身具有很高的语言修养,无论是在理解力还是想象力上,都能够展现出很大的拓展空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清晰、更直观的感受语言的魅力带来的乐趣。
(三)语文专业素质,做到因材施教
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新的教学体制下,各个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相互交叉、综合的趋势,中学语文学科也要求能够顺应发展的需要,构建出创新、开放的课程系统。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
二、中学语文教师口语障碍的现状和具体表现
新课改教学体制下的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各项要求,归根结底在于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以其较好的普通话素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但目前,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仍存在口语表达素质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运用存在障碍,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
(一)教学口语生动传神的缺失
1.示范性缺失。普通话标准、发音正确、口齿清晰是语文教师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教师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中学语文教师口语表达存在障碍,不能准确、简洁地抓住教学实质,使得语文教学口语失去了示范性。
2.启发性缺失。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的全面培养,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的学习和感悟。而中学语文教师的口语障碍直接导致语言的启发性缺失,制约教学改革的实现。
3.生动性缺失。语言是一门极具情感内涵的学科,其运用需要通过语音、语调、语气的灵活转变来表达思想感情。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方式将内容的特点展现出来。中学语文教师口语障碍而导致的生动性缺失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4.自控性缺失。语文教师的自控能力是指教师语言的掌控和自我调节。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口语表达的分寸,注意对程度、语量、语速的调节,同时重视肢体动作对语言表达的辅助作用。而自控性缺失是中学语文教师口语障碍的一大表现。
(二)朗读水平较差
在课堂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水平。为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教师有必要进行范读。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朗读水平,运用朗诵的方式代替乏味枯燥的单一讲解和分析。
三、中学语文教师口语障碍的影响因素
中学语文教师口语障碍是其基本功的不扎实、教学水平存在不足,针对这种口语障碍的存在,主要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专业素养水平不够
专业素质水平不够是造成中学语文教师口语障碍的根本原因。我国对于教师的资格考核有着严格的标准,对于普通话的考核更是有着明确的要求。但仍不能排除部分语文教师素质水平低的情况出现,某些教师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而其口语表达能力欠缺,专业素质只停留在较为低级的水平,这就给中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困难。
(二)自身修养水平不高
自身修养水平是对中学语文教师个人能力提高的要求,受新课改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也必须进行现代化改革,施行生动、灵活的教学模式。因此,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口语表达存在障碍,无法适应教学体制改革的需求。这是由于教师自身修养水平不够的原因造成的,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对教学理念改革认识不够
对教学理念的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学语文教师口语障碍的存在。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具备丰富专业素质和较高的自身修养,但仍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口语表达枯燥单调、缺乏生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制约现代教学体制的推广。
四、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克服口语障碍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以及教学体制改革的强烈需求,中学语文教师克服口语障碍,提高课堂口语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口语障碍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师克服口语障碍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水平
自身语文专业素质水平和个人语文修养是口语障碍的决定因素,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师要克服口语障碍就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自身修养。在基本功的培养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和规范,做到口语运用流利、准确,口齿清晰、句读分明。在个人修养上,不断完善心理修为,同时涉猎各类学科, 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量。
(二)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在新的教学体制改革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对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理解力、感悟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克服口语障碍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在这种改革的作用下,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朝着生动传神的方向不断发展,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加强心理揣摩,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项对教师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学科,其课堂口语的表达是教师对知识、情感地具体化细腻的表达。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心理揣摩,研究其具体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保证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得中学语文教师克服口语表达的障碍。
五、结语
中学语文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在对学生语言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感悟力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实施对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充分显示着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水平。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克服口语障碍,提高基本素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薛晓晓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之我见[N].学周刊,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