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经典文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四大名著,包括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
2、《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时期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3、《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编著的一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它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
(来源:文章屋网 )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许多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我们经常发现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①一来一去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忽略了古诗词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学中泛泛问答,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②面面俱到式的介绍,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③不求甚解式的翻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④侃侃而谈式的分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⑤一路到底式的背默。有些教师教学古诗词只以考试为目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灵动、想象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茫然的,虽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却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之余,不禁哀叹“山重水复疑无路”!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我翻阅《小学语文名师古诗词课堂实录》,发现里面收录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拜读后,仿佛有“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之感。参考本书中介绍的课堂案例、教法,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等古诗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深入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①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②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③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勿浮光掠影。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让笔者在探究古诗词教学的道路上犹如春风拂面,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彩虹”总在“风雨”后
有了名师的引路,有了他们对古诗词教学的新见地,我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中有了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整合资源,把握基点。①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②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2,反复吟诵,直意抒情。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三次站在了世纪的起跑线上,未来的中国面临严重的挑战,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接班人连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说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所以,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从中能正确分辨真与伪、善与恶和美与丑,知荣辱、明爱憎,让学生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着力实践,真正按着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__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
今天站在这里,我感到既惭愧又兴奋。惭愧的是,我从十岁开始背诵《三字经》到现在接触传统文化也不过区区十年功夫,和真正的大师相比,是蜉蝣和大鹏鸟的差别。然而令我兴奋的是,年轻的我尚有充足的精力和热情去恣意遨游,在传统文化的精神海洋里乘风破浪。
我非常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给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提供了十分舒适的环境和便捷的渠道,北一区的图书馆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宏伟,但是你一进去,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厚厚的《传世藏书》,满满排了三个柜子。
我认为“典籍”便是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一通道。我专门了解过身边的同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学会直接将“传统文化”等同于“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我小时候的想法。这种理解看似简单粗暴,但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没错,进入大学之前的我们,基本上都是从课本教材里面学习一些零星的传统文化文本,为了应付考试也根本无暇思索背后的精神内涵。而一旦进入大学,也有不少同学对“之乎者也”的古文嗤之以鼻,总想赶紧摆脱。
面对这样的现象,有人痛心,也有人痛斥,但我觉得,时代的浪潮会把所有的泥沙都淘洗干净,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有像在座各位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存在,我相信我们的民族精华就有希望薪火相传。我身边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榜样,他是我们文学院师范班的同学,熟读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完全不是问题。
一开始大家会觉得他就是个书呆子,平常也不怎么说话,走路飞快,人称“小马达”。但是在我和他交流,或者说“辩论”之后,我就完全被他的修养所折服了,这个看起来瘦瘦弱弱的书生完全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和气魄。也是因为他,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我们学习中的垫脚石,而是不可或缺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
除了文化典籍之外,“活动”是传统文化走入大学校园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相比于高小的学生而言,大学生无疑有更多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亲身经历。除了参加一些校内组织的活动之外,通过老师的介绍,我还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说书院中国的一些有关茶文化、古琴文化的雅集和四维通慧书院的讲座和游学。现在社会上传播传统文化的法人组织有很多,“四维国学”是我个人认为当中做的最得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
它不仅有联合北京高校的支教活动,而且还会资助大学生组织传统文化游学。去年暑假,我个人担当了第五届“瞻礼圣王”游学的领队,和刘宏毅老师一起去河南游学,收获颇丰。这些社会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去更广阔的天地,获取到更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和更高维度的能量。归根结底,其实这些社会活动是为了帮助我们建设更美好的精神花园,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就首都师范大学而言,本身就有非常优厚的文化资源。
文学院就有鹿鸣演颂社和鹤鸣吟诵社,两个社团都已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宗旨,并在此方向指引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鹿鸣演颂社的社长,我十分荣幸接触到著名演颂家胡乐民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演颂社蓬勃发展,先后出演了二十几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比如说4月23号的世界读书日,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邀请我社参加读书活动,我社社员集体表演了《光的赞歌》。对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学习传统文化,老师的带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胡乐民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能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引的老师。胡老师为人十分随和,每次他出差回来都会和我们同学交流心得。最近他去成都参加中国影视高考培训联盟会议,他将所思所得分享在我们的微信群里,足足有一个小册子那么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鹿鸣演颂社里,同学们不仅能原创古诗,还能将之生动地演绎出来。
此外,我本人还在鹤鸣吟诵社担任骨干,参演过一些吟诵节目,比如说《木兰辞》、《木瓜》等等。主要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吟诵是古代读书人学习与交往的基本方式,优美而高雅。古人三五知己,怡然唱和,旗亭画壁,流觞曲水。
以这样一种真诚而高雅姿态生活怎么能不让人向往和倾羡?恰好学校也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吟诵资源,比如说像杨懿兰老师的讲座、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等这个暑假我们还将迎来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到时候名师济济一堂,场面会更加盛大。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能学会各种各样的朗诵、吟诵的技能,还亲身体验到一种更加自然而惬意的生活态度。所以,我认为,传统文化离我们大学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反而可以说是触手可及的,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用自己更多的身体力行去表现,去感染。但并非刻意地表现,唯有我们自己本人真正了解和受益于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将之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__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传统文化”四个字多达五次,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文本更是超过二十余条。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堪称世界上最难的三个哲学问题几乎都可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找到答案。
我们本自具足如此优厚之文化资源,怎能坐而废弃?因此最后,我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斗胆以鄙人之见阐述我对“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四点建议:
第一,沉下来。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前远的意识,这就要靠积累和沉淀,一边从阅读中积累,一边从活动经验中沉淀。从下往上打基础。也就是__所说的“勤学”和“明辨”。
为此,在立法方面,要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进入中小学课堂。同样,在教材使用方面,教育部不指定或编撰统一的教材。小学可以直接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建议用繁简对照本。到毕业时一个小学生基本能做到用简识繁,因为繁体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的信息;初中、高中教材可利用现有教材,亦可采用已引进的台湾正中书局版的《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配有教师用书,2008年1月已引进大陆出版,任继愈先生作序)。原则是任教师自由选择,通过试教,得出一个公认的最佳教材。
传统经典是经过时间洗礼和历史检验的精华,是体现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加强的一项基础性文化工作。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贯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接的追求与成果。加强传统经典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是第一要务,长远是根本需求,务实是第一要件。传统经典阅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更应长期坚守。经典阅读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在短短的高职教育三年时间需要打下坚实基础,不能寄希望于高职教育三年时间大见成效,这既是经典阅读的实际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三年规制的客观局限。但基础之重要,正在不争一朝一夕之功,正在需要一朝一夕之力。长期坚持,必有进展,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迫切需要。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沃壤。毋庸讳言,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基础相对较差。应试教育体制的需要,客观上也规避了中华传统教育的应有范畴。仅有的古典文学文化课程内容,也不足以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学生入学之后的表现看,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普遍缺乏应有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认同,更为缺乏的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朝向与主动追求。这也正是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与教育者主动参与指导之处。
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做起。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展开。
一是设置经典阅读课程。高职院校大多由职业学校合并或升格形成,文化基础课教师经由职业学校合并,在普遍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情势下,大多处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文化基础课教师普遍存在聊胜于无的危机。这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形势之下,文化基础课教师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形势之下,高职院利用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师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了空前的条件与前提。文化基础课教师大多经由系统的高等教育专业系统训练,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开设经典阅读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素质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开设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课程。每一位文化基础课教师可以按照自身的专业特长,开设开发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开设经典阅读课程。
二是规范必要的课程考核。经典阅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普遍较低,文言文的基本训练水平普遍较差,严格意义上的课堂规范普遍不适应。在此情势下,直接接触传统文本经典,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混学分、混文凭的思想占了主流,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上课随意性、功利性比较明显。在此形势下,规范性、严格性考核势在必行。外因对于内因的强制性要求更其凸显。在实行文化经典阅读课必修的基础上,必须加强严格意义上的考核,使得学生不得不认为经典阅读课“有用”,并认真对待。强迫学习,虽然是经典阅读的无奈之举,但长期坚持,必有收获,不能以短期效应所可验证。
三是成立兴趣社团。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有部分学生对传统经典阅读有兴趣,对于传统经典有所涉猎,但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下,难以进行必要充分的交流,成立经典阅读兴趣社团十分必要。兴趣社团定期活动,交流互动,相互切磋,互相启发,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交流互动式学习,会帮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充足的“备课”,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才能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深入、更扩展。
四是充分利用自媒体。在学生普遍喜欢电子阅读的情况下,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纸质阅读,体会传统阅读方式的宁静之美,以传统阅读方式阅读传统经典应该是“标配”,传统阅读方式可帮助学生阅读的更细、记忆的更牢、理解的更深,这是电子阅读所无法取代之处。一方面也应该适应学生电子阅读的喜好,建立经典阅读微信群、QQ群,利用自媒体形式,开展传统经典阅读交流互动,可是使交流更便捷、更及时。
五是辑传统经典阅读简报或在学生刊物中开设传统经典阅读专栏。引导学生及时梳理总结传统经典阅读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尽量多“动笔”,克服高职学生懒于动笔的不足。积少成多,学生会在经常的“动笔”过程中,加深对于传统经典的理解,提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写作的水平。通过经常性的动笔,也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和进步感,从而更加激发其阅读传统经典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文化素养会在不断的兴趣激发和持续的阅读思考中逐渐的显现与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05-02
经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与思想。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现代的学习方式学习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一、坚持诵读,启迪思想
在学校的经典诵读计划基础上,我制定具体的教学活动计划,明确诵读篇目,保证诵读时间,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让优秀的中华经典陪伴于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启迪学生的思想。
第一,落实每天晨读和每周一的经典诵读活动。在每周的经典诵读交流分享课中,我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诵读活动,师生共同诵读经典、分享诵读心得,吸收精华,传承民族美德。
第二,依托小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悟读中华经典,引导学生领悟中华经典文化中的道德和智慧。
第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华经典文化的育人作用。我组织学生开展以仁爱、孝道、诚信、礼仪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展示经典诗文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
二、选好教材,落实目标
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古诗文,为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基本保证和训练平台。但是光靠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在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经典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编符合本校实际的教材,建立经典诵读的长效机制,更好地落实中华经典教育的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的学情与年级特点,选定教材和制定诵读计划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选定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必读教材: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二年级《声律启蒙》《朱子家训》《必背古诗75首》;三年级为《大学》和《论语》两部其中的片段;四年级《论语》《千家诗》;五年级为《中庸》和《诗经》两部其中的片段;六年级为《孟子》《春秋》《道德经》三部其中的片段。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在诵读经典教学中,我把学校的经典诵读教材与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诵读内容有机结合,制订了一至六年级的诵读计划。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材,落实育人目标
除了按照预定的诵读计划选择经典诵读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之外,我还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灵活选择教材,落实育人目标。例如,当学生文明礼仪不够好时,低年级的经典诵读教学除了读《弟子规》之外,我还提前选择《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诵读。如,子曰: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通过此类诵读活动,来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
三、创新载体,激发兴趣
在吟诵、吟唱、小组合作诵读等经典诵读活动中,我发现学生诵读热情最高的是自己选择富有童趣的诵读方式。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论语》时,在“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环节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以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展示学过的内容,结果学生想出了各种有趣的方式:有的小组学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有的小组根据歌曲《新年好》的旋律填词吟唱;有的小组边表演武术边吟诵;有的小组根据孔子弟子的特点扮演子路、子贡、颜渊进行诵读……活泼、有趣的诵读形式,让学生学得开心,从中获取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整合资源,融入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将课堂和传统经典有机结合,那些蕴含丰富哲理、发人深思、有灵性的国学经典,都会植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影响学生的言行,熏陶学生的情感。
1.以现代方式,悟读经典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优秀的中华经典诗文,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记录了我们民族的感情和精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讲解分析,学生被动理解背诵,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果用现代的教学方式,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会更加深刻。
例如,教学《短歌行》一课时,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诵读、交流,有联系上下文、联系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诗歌意境等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除了能说之外,还能用画、用文、用歌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给予适当的点拨、评价,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为学生主动赏析古诗文插上了奋飞的翅膀,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2.运用于课堂,指导行为
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文后,还需要有复习的时间和运用的时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古诗文进行调控,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古诗文,又能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课堂上有学生不尊重别人或发言不文明时,我就背“亲师友”,让学生对背“习礼仪”,以此来提醒学生,引导学生端正课堂学习态度,尊重他人。
3.围绕单元主题,拓展经典名篇
【摘 要】大众文化的快餐式消费文化审美的冲击让中国的传统经典陷入了困境,经典教育遭遇了尴尬,我们需要大众文化的通俗娱乐、方便快捷,也需要传统经典的价值导向和灵魂洗涤,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大众文化;中国传统经典教育;问题
大众文化一般认为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操作手段推出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1]这样的大众文化是一种越来越娱乐化的文化,这种文化充斥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这样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包围和席卷了这个时代,一切都追求快,强调刺激,于是,娱乐成了文化的代名词,快乐成了凌驾于一切的衡量标准。享乐主义的观念日益兴盛,严重地影响着当下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被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所包围和席卷的、一切都追求快捷和时尚的时代,人们似乎已经丧失了对传统经典经行深层阅读的能力和兴趣,我国的传统经典被冷落甚至排斥,在山洪暴发般的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经典教育出现了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 文言文阅读的困难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经典的主要存在方式,而文言文已经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散失了日常言语交流的功能,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陌生,陌生的文言文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越发地凸现了其深奥难懂的特性,也就越发地拉开了与阅读者的距离。
如果时代的发展逐渐地拉开了学生与传统经典之间距离而让学生对文言文越发地陌生是导致传统经典越发地难懂的话,那么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意义的差别则把两者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鸿沟。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许多汉字、词语的意义发生了转化,语言的组合规律和组织原则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例如,当我们阅读《离骚》时,读到“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时,句中的“厌”按照现代汉语的原本的普遍意义应该是“讨厌、厌恶”的意思,但是在这句话中是“满足”的意思,这样,如果我们阅读时按照“讨厌、厌恶”来理解句意时,句子就理解不通更不正确。而在“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一句中,“信”是“果真”的意思,与今天我们理解的信件的意义更是相差甚远;而且阻碍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义的不仅是一些汉字意义的变化,这句话中有些汉字因为其使用率低也造成了理解的艰涩,比如“姱”、“顑”,因为不是常用字,所以也就不常见,更不好理解其意义。而且这样的不常用的生僻字和意义发生变化的汉字、词语随处都是,甚至句句都有,这样虽然我们都知道屈原的 《离骚》价值有多大,但是要让学生去阅读并理解却非常困难。
认识但是不懂或者根本就不认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问题,也是阻碍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原因。如何降低文言文的难度,如何缩短读者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读者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兴趣是我们每一个人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阅读模式的冲突
现代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大多数人都放弃了纸质书本的阅读而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数字阅读方式,我国的传统经典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困境。这种数字阅读的方式降低了人们文字阅读可能性,因为大家都更加倾向于直观的刺激的屏幕阅读,即由看电视看电影而取代了阅读文字。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审美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美的艺术”的静悟升华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需求。
这里的“传统”并不就时间概念而言,而是就文化艺术的某种本质而言,这里的中国传统经典也就是黑格尔所言的“美的艺术”的具体表现,而“美的艺术”需要的是读者的深层阅读,传统经典的深度阅读模式在大众化的文化冲击下顿时就黯然失色。传统经典深层阅读的需求与新时代背景下催生的快速消费观念之间的冲突,阻碍了我国传统经典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阅读与传承。在艰涩难懂的传统经典的文字阅读与娱乐轻松的图像阅读之间,学生更愿意选择形象的图像阅读而对抽象的文字阅读敬而远之。形象的图像更容易满足读者的感官刺激和愉悦,电影电视的娱乐文化更受年轻读者的欢迎,传统经典被年轻的学生们束之高阁。
当《西游记》以电视、电影的通俗方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他们百看不厌,但是,当《西游记》仍然是小说,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的下降了,这是我国传统经典的面临的尴尬,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需要面对的现实,需要解决的切实问题。我们需要电子媒介的方便快捷,也需要传统经典的价值导向和灵魂洗涤,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3 审美观念的冲突
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 “媚俗艺术是对现代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的一种快乐逃避。”[2]世俗世界中,我们需要大众文化,需要大众文化的轻松娱乐的审美,使我们在复杂而艰难的世界中获得心理的舒适,心态的平衡。但是,过度的依赖大众化的娱乐功能,使人们逐步的陷入了娱乐的漩涡而无力自拔或者说是不愿自拔,进而追求享乐,享乐主义的思想俘获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心,审美变得庸俗化。庸俗的审美、世俗的审美观念消解了传统经典所蕴含的神圣、高尚的价值追求。严肃的审美文化被游戏的审美态度遮蔽,被游戏娱乐驱使的人们再也不愿意静思,更不会为传统经典中那些动人的人生价值选择而感到,感官的刺激审美、感官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意义的探索、人生价值的追求。
传统经典成了历史长河中曾经的存在,成了一个文化的符号,民族的记忆,真可谓是民族的一场大的文化悲剧,这样的文化的悲剧更严重的后果则是人们思考的衰竭、是非观念的混乱。当下的年轻人不会理解《史记》中的刺客豫让的震撼人心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生命价值追求,也不会明白《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爱情选择。
如何扭转大众文化冲击的局势,如何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俗的娱乐的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雅的深层的传统经典是我们民族历史留给我们精神财富,更是净化我们心灵、提升我们修养的精神营养,当一种文化遇到另一种文化,相互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相互融合更是不可阻挡,但是,彻底放弃旧的,无条件地接受新的是万万不可行的,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持传统经典的新鲜和价值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许多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我们经常发现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①一来一去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忽略了古诗词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学中泛泛问答,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②面面俱到式的介绍,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③不求甚解式的翻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④侃侃而谈式的分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⑤一路到底式的背默。有些教师教学古诗词只以考试为目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灵动、想象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茫然的,虽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却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之余,不禁哀叹“山重水复疑无路”!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我翻阅《小学语文名师古诗词课堂实录》,发现里面收录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拜读后,仿佛有“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之感。参考本书中介绍的课堂案例、教法,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等古诗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深人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①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②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③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勿浮光掠影。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让笔者在探究古诗词教学的道路上犹如春风拂面,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彩虹”总在“风雨”后
有了名师的引路,有了他们对古诗词教学的新见地,我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中有了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整合资源,把握基点。①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②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2.反复吟诵,直意抒情。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人佳境,读出层次。
实践证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搞好学科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经典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礼义廉耻、文明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能有效陶冶少年儿童的心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健全其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崇高的人生信念,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1. 从阅读经典文化名著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针对青少年阅读的误区,学校要营造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创造让学生亲近经典书籍,阅读文化名著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和途经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名著的良好习惯,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从而丰富知识,提升修养。
从2011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认真开展了《未成年人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内容研究》课题实验,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把“中华经典文化诵读”设置为校本课程,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老子》、《论语》、《大学》、《中庸》和优秀古诗词等经典文化内容作为阅读教材,通过精心编排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和阅读辅导校本教材,结合平时学科课堂教学,有意识、有创造性地渗透中华经典文化理念,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文化经典的魅力,接受文化经典的熏陶。在辅导教材编写方面,以“忠”、“孝”、“诚”、“信”、“礼”、“仪”、“廉”、“ 耻”等内容为主线编写成 “忠孝篇”、“礼仪篇”、“诚信篇”、“廉耻篇”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精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典名句、故事,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通过阅读指导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比如“诚信篇”共有15课,分别按“自我认识”、“对晚辈诚信”、“对朋友诚信”、“对顾客诚信”、“国家君王对大臣(百姓)诚信”、“对陌生人讲诚信”等顺序进行编排。每一课都分别从“导入、感悟、心灵驿站、名言欣赏、探究践行”五个方面进行设计,通过故事教育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阅读指导方法方面,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反复接触、熟读成诵,不求理解、只求记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对开展经典诵读指导的最好诠释。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外,还根据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放经典诵读CD,或举办以经典文化为主题的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或开展校园“小百灵”古文新唱比赛,或反复放映经久不衰的经典影片等,让学生始终沐浴于神秘的文化天地,产生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在轻松、欢愉的气氛中把经典文化的反复影响自觉转化为言行的规范、文明、得体和优雅,从而实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2、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多途经挖掘德育优质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除广为流传的经典名著之外,一些健康向上的图书报刊、戏剧电影、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教材。所以学校要多途经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及时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多组织学生参加观看优秀电影、戏剧、歌舞以及剧评、影评、书评等活动,使他们在阅读、观赏、娱乐等活动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地方青少年宫不应该成为文化实习学校,图书馆不只是摆设,学校要充分发挥这些场馆和设施的育人作用,让这些地方文化设施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成为未成年人开拓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自己的精神园地。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由历史沿袭来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古迹文物、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其保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可选择性。每一代人都需要向传统文化搜求发展的蓝本与灵感,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事关民族的未来、国运的兴衰。
二、电视媒体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电视媒体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之一,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对现实环境信息的纪录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效果。同时,形象直观的传播特点,使电视媒体受众较少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其传播规模与效益也居当今媒体之首。如何利用电视传播的这些优势和特点,来完成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应该是电视人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1.丰富节目的类型和内容
观众对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节目需求是呈现多样化的。以传统节日文化的电视传播为例,目前的文艺晚会或新闻资讯类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清明诗会”、“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中秋诗会”等电视节目颇具中华文化内涵和艺术色彩,同时兼顾传统节日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海内外都吸引了大批观众。而央视文艺频道在春节期间推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的古典诗词系列讲座——《丹韵词音》,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美、文学美与电视媒介的形象直观性巧妙地融合,对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做了创新性的改变和尝试。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些节目将尊重观众与完成媒体责任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与电视媒体的通俗表达完美融合,很好地完成了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解读。
2.转换表达方式,营造媒介景观
电视媒体在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收视率,而是要准确理解自身价值,精心策划好各类节目。充盈着民族化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的表达方式,才是观众习惯和乐于接受的。近些年,中华经典诵读会的逐渐兴起,就是电视媒介转变表达方式、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是电视媒体通过营造媒介景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陕西“华山论剑”等等电视直播活动所营造出的媒介景观,将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融为一体,使观众在酣畅淋漓地品味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引起持续地注意和思考,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3.制定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有许多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经典名篇,这些传统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进行经典诵读已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学习背诵传统经典,让学生在文中与先贤圣哲对话,吸取其思想精华,对学生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内涵及其价值
1.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内涵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为代表,如《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等。真正的经典是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中形成的,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冶炼,具有不朽永恒的品质和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它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包含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它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以人道、人生、人心、人本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文化。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在中国历史上被大家公认的最能体现圣贤理义之学,是具有广泛、全面和深远影响的文化作品。
2.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1)诵读经典能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培养看成是“树人”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长远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语言和文字的精华,经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山水文化作为传统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古人常借助山水诗句言志抒情,凭借高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人的壮志,激发人的宏大志向,借助奔腾不息的流水引发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李白在《游泰山》中写道:“平明登日观,举手开去观。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李白《将进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诵读经典还能拓展阅读视野,拓展思维,从中学到优美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经典能凝神聚气
在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中,其价值取向以家和国为本位。比如,儒家的思想就强调人应该有强健的身体和高尚的精神,应报效国家和社会,这也是古代先贤立身、立行、立言的行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其思想的精髓。再比如,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昌龄的“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的爱国情怀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让学生时时诵读,能增强他们的民族志气和精神气节,使他们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
(3)诵读经典能弘扬传统文化
让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年青一代受西方文化影响较重,更应加强诵读经典,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学好传统经典,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内容是写登楼所观景色,其在思想上反映的是,人只有站高才能把问题看得深远。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感染力对世界各国有重要的影响力。
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途径
1.建设书香校园,搭建诵读平台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强传统经典文化建设,利用墙报、标语、图画、校园网络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竭力打造充满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时刻都能接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如,在教室的班训中张贴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古人名言,在黑板报上开辟“古诗苑”“经典名作欣赏”等栏目,让学生时时都能看到和学习经典名作。
2.开发校本课程,发挥教育功能
校园作为诵读经典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发挥经典文化的教育功能,把诵读经典纳入本校的教书育人体系,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欣赏。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经典诵读爱好,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培养学生学习经典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3.用好教学资源,拓展诵读视野
我国的传统经典作为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经典诵读成为全方位的教育活动。首先要立足语文教学、教材自身,学好、用好课本所选经典名作,引导学生去领略经典的魅力。让学生能读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诵读感受。诵读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扩大阅读视野。如,加强与历史学科的整合,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读经典。
总之,加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首先要了解其对学生巨大的教育价值,采取多种途径提高诵读质量,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