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疗资源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011年广西相继出台了《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要将中医药民族医药打造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311”发展新格局。广西要实现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全方位认识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现状。笔者参与2010年全国中医药基本情况调查(广西部分)工作,综合数据,对目前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状况提出以下认识。
一、广西中医药事业所处环境和地位
在广西,现已查明的中草药品种有4623种,仅次于云南位居全国第二,中医药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广西将作为中医文化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
广西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环境为中医文化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中医事业蓬勃发展还依赖于中医技术队伍的配置,也就是中医人力资源结构配置。面对有力的外部环境和中医发展趋势,构建适合广西中医发展的中医人力资源结构对广西引领东南亚中医发展事业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1.广西医疗机构分类情况
根据2010年广西中医药基本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全区中医、民族医机构共26108个,各级医疗机构共分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八个类别。
2.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总医疗技术人员比重
全区医疗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共197146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共21674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1.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其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为50.5%的是中医医院,这主要是由于中医医院以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为主,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
全区城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13.12%,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21.9%,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6.74%,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例均偏低,足见我区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上还不够重视中医药,导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较匮乏。这极不利于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的发展,也影响着广西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3.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分析
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数占较大比重,是城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比例较均衡,主要由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构成;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中专文凭为主,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0%左右,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学历普遍偏低。
具有本科以上较高学历人员数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多是集中在城市和社区,而大中专学历人员则依次递增,坡度明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医药人才拥挤和农村缺医少药的基本现状。
4.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少,职称主要分布在初级和中级,而本应成为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中坚力量的中级职称人数比例也相对偏少。全区医疗机构中有将近一半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无职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中医药的基本文化特性使得这一专业技术在传承上允许师承制,即德高望重、有专业学术修为和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老专家在有关部门的合法授权下可收徒教学,不需要经过正规的传统教育,也不需要按一般的程序进行职称评定;其次,村卫生室、中医门诊部等以私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属于确有专长人员,即未经过正规的传统中医药教育而在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一套确实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病方法,能为病人切实解除病痛的民间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这类人员大多无职称。
广西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分布在城市医疗机构,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无职称现象较普遍,以社区和农村为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社区、农村的职称分布情况与学历情况较相似,都存在着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而农村基层的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的情况,城乡差距大。
5.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年龄为39.14岁,平均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这一年龄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在专业技术水平上都有较高、较稳定的发挥,在工作心态和心智上都偏向成熟,能够较理智地看待问题,有利于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的开展。但我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在39岁以下的年轻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年轻人才的储备,年龄结构分布有待优化。
三、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基本现状,广西中医药人才队伍朝气蓬勃,中医药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看好,但也同时存在着问题,亟待解决和优化。
1.城市中医药人才过剩,分布方式不合理
广西城市地区中医药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中医药毕业生在城区就业困难却不愿意到县级或基层单位发展,使城市地区滞留大量中医药技术人才而得不到有效利用。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以暂缓就业压力,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人才的就业矛盾。
2.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系统培训,专业素质不高
我区的社区医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体现在卫生技术人员的配备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队伍逐步扩大的基本现状;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仍然存在着无学历、无证上岗的现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接受全科医师培训的仍占少数,医生的专业技术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社区医疗服务事业的推进。
3.农村中医药人才紧缺,待遇不高
广西的农村人口比例超过80%,卫生人才比例却最低,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基层中医药人员收入普遍偏低,发展机会小,中医药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导致中医药人才流失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另外,基层中医药人力资源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中医药技术人才学历偏低、医学基础薄弱、专业知识面狭窄等情况,无学历人员从医现象也较为严重,与当今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
自治区为了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了“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中医药发展的工程,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千亿元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对外合作交流,将有效解决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延莉.广西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预测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02:34-35
[2]申卫国.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82-85
一、辽吉地区硼矿资源特征
辽东-吉林南部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硼矿资源产地,目前该地区的硼矿产量占国内硼矿生产的90%以上,年产硼产品130余万吨。辽东地区硼矿床分布在辽宁省东部大石桥市、凤城市、宽甸县,向东延至吉林省南部呈W-E,NE向带状分布。东西延长300 余km,南北宽100km,简称辽吉硼矿带。现查明有特大型硼铁矿床 1 处,大、中、小型硼镁石(包括硼镁铁矿床)矿床16处,硼矿点17处。辽东-吉南地区已发现100多个硼矿床(点)。
辽吉地区分布地层为辽河群地层,其中里尔峪组为含硼岩组,分布自辽东延至吉南呈东西向狭长地带,主要岩性为浅粒岩、钠长浅粒岩、磁铁浅粒岩、电气变粒岩、黑云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及含硼蛇纹石化镁质大理岩(或蛇纹石化镁橄榄岩);下部发育角闪石条痕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黑云变粒岩及镁质大理岩、浅粒岩构成了具有独特性质的含硼建造。
辽宁吉林地区的硼矿与花岗岩关系密切,被称为“辽吉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发现“辽吉花岗岩”共有两期,分别是条痕状钾长-二长花岗岩和的斜长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岩等。这两期“辽吉花岗岩”均为后期侵入含硼岩系之中,并非含硼岩系基底。本区硼矿床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通过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辽吉硼矿带地球动力学演化经历了(1)鞍山旋回-南北两个太古宙陆块分别形成;(2)辽河旋回-辽吉洋的演化封闭;(3)燕辽-海西旋回-板内演化;(4)印支-燕山旋回-构造-岩浆活化四个阶段。
辽吉地区的硼矿床中的硼矿体,普遍认为与电英岩具有密切的联系,硼矿体与电英岩同为热水喷流沉积产物,该类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硼矿床,而且该地区硼矿床遭受了后期热液的改造作用。 通过对硼矿石B、C、O、S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硼矿物和电英岩中电气石的硼来自洋中脊;矿石中的碳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氧来自深源岩浆,硫则部分来自古海洋,部分来自火山喷气。另有一些硼矿为接触交代镁质矽卡岩多金属矿床。主要有用元素为铁、硼、铀、镁, 其储量均达大型规模。矿石物质成分复杂, 已发现的矿物有60多种。矿床中主要有用矿物为磁铁矿、硼镁石、晶质铀矿、硼镁铁矿,其次有磁黄铁矿、黄铁矿等; 主要脉石矿物是蛇纹石,少量的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长石、云母等,如辽宁凤城的硼铁矿矿床。
二、辽吉地区硼矿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辽吉硼矿资源集中在辽东地区,特别是在硼矿产资源集中的大石桥市、凤城市及宽甸县,硼矿资源产业为地区的主导产业。2009年辽宁省矿产资源统计年鉴显示,易加工硼矿保有储量尚不够现有硼矿产业利用10年,据统计辽东地区现有的硼保有储量约为200万吨,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些矿山因资源枯竭已闭坑,许多硼矿加工企业因无矿源已停产,目前可供开采的后备基地严重缺乏,新的矿产地寥寥无几,资源形势日益严峻。长期以来作为辽宁省的优势矿产资源的硼矿现在已面临严重危机。对辽东硼矿床矿体赋存特征进行分析,预测勘查远景区,查明新的具有工业价值的硼矿产地,对辽宁省特有优势矿种产业及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造成各种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辽吉地区硼矿资源存在“大而不强”的窘境,较易开发利用的硼镁石矿储量很低,而且绝大多数硼矿资源品位低、矿点分散、矿种复杂。由于硼镁矿石资源不足, 我国许多硼化工企业不得不使用B2O3 品位小于10%的矿石进行生产, 造成消耗大幅度上升、成本增加、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低品位硼铁矿利用困难:低品位的硼矿主要指的是“硼镁石―磁铁矿型”和“硼镁铁矿―磁铁矿型”两种矿床类型,铁矿石结构微细,结构复杂,硼铁紧密共生,结构致密,难磨难选,常规分离方法困难。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硼铁分离困难、资料浪费严重、综合利用率低、污染环境、精细硼化工产品水平低等困难。
因此现阶段开发和利用复杂的硼矿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议
辽吉的贫矿硼资源十分丰富, 针对硼铁矿,仅辽东地区硼铁矿储量就达2.8亿吨,无论是硼还是铁的储量都属于大型矿山, 它的开发成功将是我国硼工业的资源基础。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扩大可用可采硼矿范围。结合目前的情况,拟对振兴辽吉硼工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速完善新资源铁硼矿工业性试验的进程。目前, 对硼铁矿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即湿法分离、火法分离、作烧结矿添加剂和制备Fe、 Si、B母合金等。
(二)参照钢铁行业提质降杂的经验, 高品位的硼精矿会大大降低硼的浸出成本。建议研究可以同时获得高品位硼精矿和铁精矿的选别工艺。
(三)目前的选矿流程获得的铁精矿中硫的含量偏高, 即使经过烧结, 对炼铁也有不利影响。同时,硼精矿中的杂质含量过高, 会对硼的浸出产生许多影响, 不但降低硼的回收率, 而且还影响硼制品质量。因此在硼精矿和铁精矿品位提高的同时, 也要考虑降低硼精矿和铁精矿中杂质的含量。
(四)在辽吉地区的硼矿中很多矿床主要的脉石矿物是蛇纹石。蛇纹石是一种含镁硅酸盐矿物, 具有耐热、抗腐蚀、耐磨、隔热、隔音等特性, 主要用作化肥配料、冶炼熔剂、耐火材料、建筑材料、滤料等。因此开发该矿床新的选矿分离工艺必须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
(五)对于硼矿资源量很富但开采困难的硼铁矿,因其结构复杂, 共生矿物多, 常规分离方法困难。若提高技术,加以应用,前景可观。主要可采用以下方法:对于辽宁凤城嵌布粒度细、共生关系复杂的含铀硼铁矿, 采用磁选-重选-重力分级流程可获得铁精矿、铀精矿、硼精矿和硼镁铁精矿, 通过提高磨矿细度进而提高铁精矿和硼精矿品位, 降低铁精矿中硼、铀的含量。
(六)在矿石提炼过程中,高炉冶炼含硼铁精矿是可能的。在CaO-SiO2-B2O3-MgO-Al2O3 渣系中, 通过B2O3助熔剂的作用抵消了高镁渣的难熔性,降低了炉渣的粘度和熔化温度。硼镁铁矿作为球团或烧结矿添加材料时,可以提高球团矿或烧结矿的质量,降低培烧温度、提高强度、减少粉化率、节能环保。
(七)硼精矿采用碳碱法提硼, 可克服母液中铀的累积问题, 而实现硼、铀分离。采用硝基腐植酸浸出硼精矿既能抑制铀的浸出, 又能制取硝基腐植酸镁肥料, 综合利用矿石中的镁, 提高了该矿综合利用的程度。另外,采用氢气流态化还原-晶体长大-碳碱法处理硼镁铁精矿, 可达到综合回收铁、硼、铀的目的。
四、结论
辽吉地区的硼矿开采存在一定弊端,易开采利用的硼镁矿已经基本殆尽,低品位的硼矿利用率地下。必须加强硼矿资源勘查, 找到更多的硼矿资源。同时尽快开发辽吉地区地区的硼铁矿等低品位硼矿资源,辽吉地区硼铁矿的开发与否, 对未来我国硼矿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全面回收利用矿石中的铁、硼、镁、铀等有价组分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辽吉地区硼矿资源的特点,做到硼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钟模. 我国硼矿资源开发现状[ J]. 化工矿物与加工,2003( 9): 38.
[2]李雪梅,孙丰月,李碧乐,王力.辽东地区后仙峪及翁泉沟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现代地质,2007,21(4):645-653.
[3]李雪梅,孙丰月,李碧乐,霍亮,李延军.辽东后仙峪硼矿床含硼岩系中电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世界地质,2008.
经调查,千阳县有机肥料种类多,资源丰富。全县年有机肥料资源总量209.96万吨,其中农家肥资源总量174.7万吨,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和川塬乡镇养畜农户家;年播种作物面积30.7万亩,秸秆资源总量14.82万吨,分布于全县粮食种植区域,其中小麦15.2万亩、资源总量4.5万吨,玉米13.4万亩、资源总量9.4万吨,豆类、高粱、薯类作物2.1万亩、资源总量0.92万吨;春夏绿肥作物年播种面积11.3万亩,资源总量20.2万吨(其中多年生牧草作物年保留面积10.0万亩,资源总量20.0万吨,分布于丘陵山区;春夏豆类绿肥年播种面积1.3万亩,资源总量0.2万吨,分布于山、塬地区的部分农户家);养殖场奶牛、莎能奶山羊存栏0.082万头(只),资源总量0.24万吨,主要分布在川塬畜牧小区。
2. 有机肥料资源利用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不同有机肥料种类利用模式各异。农家肥(堆肥、厩肥、土杂肥)资源主要采取黄土搬家式垫圈,堆制腐熟后,用作粮、果、桑、菜等作物施基肥,一般亩施用量5000~6000千克。此类肥料由于养分全面、肥效长、耐旱性好,施用后粮经作物可增产10%以上。秸秆资源以小麦、玉米为主,兼有薯类、豆类、高粱等作物,其中小麦秸秆利用机械收获高留茬面积占10%,过腹还田50%,烧灰还田40%;玉米秸秆利用以活秆青贮喂畜和烧灰还田为主,分别占资源总量的40%和60%;豆类秸秆以烧灰还田和过腹还田为主,分别占资源总量的70%和30%;绿肥资源利用以多年生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豆类为主,其中紫花苜蓿用于饲料和经济绿肥的分别占资源总量的80%、20%,豆类用于压青还田、饲料和其他的分别占资源总量的30%、30%和40%;养殖场有机废弃物利用以传统堆沤为主。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有机肥料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看,千阳县种类较多,资源利用广,施用效益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机肥料知识覆盖面小,农户合理利用有机肥意识淡薄;二是利用方法不当,造成资源浪费,效益低;三是政策支持不够,资源利用率低。
4. 对加强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的几点建议
①大力普及有机肥料知识,提高农户科学利用意识。一是按生产季节和关键环节,编写不同种类有机肥利用技术规程,逐乡逐村开展技术培训。二是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宣传有机肥料有关知识。三是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合理利用有机肥料资源。
党的十八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决定,宪法规定国家对于人民负有基本保护的义务,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应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生态环境,保护老百姓的国计民生安全。而目前全人类正处于随时可能因为气候极端异常而爆发大灾难的风险社会当中,气候极端已经不再只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已经成为人民日常性及公共性议题。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江南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大平原的接壤处,山地众多的地理位置、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全球环境异常等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自然灾害活动日益频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风、暴雨、洪涝干旱、山体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等是浙江抗灾的重点。面对灾害,拯救生命是第一位,浙江省政府本着一贯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平安浙江、和谐浙江为目标,高度重视浙江的救灾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如《全省救灾防病预案》、《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浙江省地震应急预案》等,对灾害医疗救援给予全面性的法律规范的指导,以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自然灾害医疗救援域外法律制度介绍
抗击灾害,拯救生命,不仅是浙江省、甚至是中国政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就全球范围而言,也是每个国家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其中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设置了比较先进的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建立一套系统的灾害医疗救援体系,其中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所了解及借鉴。
(一)美国
1.法律法规。美国《国家应急预案》是有关处置灾害的综合性法法律,将国土安全、紧急事件管理、法律实施、消防、公共工程、公共卫生、应急救助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应急医疗服务以及私人部门等统一为一个整体结构,对联邦政府、州长、地方行政首脑和民族行政首脑在应急事件时期的职责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地方政府和民族政府在紧急事件期间互相协调的基础。《美国突发公共卫生实际应急反应指南―针对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者》旨在帮助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区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突发事件或灾难发生后24小时内,迅速有效地采取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行动。这是针对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专项立法。此外,还有《减灾和紧急救助法》、《联邦紧急相应计划》、《联邦紧急事态应对预案》、《国家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法》等。
2.确立包括灾害医疗救援在内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体系。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三级应对体系,自上而下包括: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一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一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二个子系统胡。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指挥系统由CDC提升到联邦应急计划,总统有权根据危机事态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启动联邦应急计划;HRSA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它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发展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主要负责药物获得、急救、运输、信息传递、隔离检疫、医务人员培训以及医院系统协调;MMRS通过地方的各个执行部门,如:消防、自然灾害处理部门、医院等部门,现场救援人员协作,确保城市在一起公共卫生危机中最初48小时的有效应对。
3.非政府机构依法成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主体。美国十分重视自愿者和自愿组织在灾害医疗救援的作用。1970年成立全国抗灾志愿者组织,该组织的主席是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在《联邦紧急事态应对预案》中被要求固定承担紧急救援和为灾民提供后勤服务方面,被公认为是第一应对者和有效救援者。此外,还有1881年成立的美国红十字会,履行包括国内和国际灾难救援在内的某些美国政府的责任,具有“联邦工具”的合法地位,今天,美国红十字会的日常工作,几乎完全纳入了美国紧急事态管理的工作体系,承担着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的部分工作。
4.设立专门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美国在联邦 C D C 中专门设有负责与媒体沟通的通讯办公室,负责向公众和医疗救援人员及时告之灾害事态信息,帮助相关人员正确判断灾害发展状态。此外,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主持全球应急管理系统,以灾害信息服务、灾害应急事务处理为目标,主要业务包括同国际系统连接,进行灾害管理、减灾、风险管理、救助搜索、灾害科研等。
美国对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范,体现在基本行政法律、各项专门的减灾法之中,并且还有针对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专项立法;依法分配了各行政职能部门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职责,并且该职责是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非灾害发生后的“临危受命”;把卫生系统与其他系统串联起来,使得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等领域内的人员可以综合有效的协作;重视非政府组织的灾害医疗救援力量,并将其纳入政府的管理体系,发挥其优势作用;依法确立了灾害医疗救援的日常应对体系及具体程序和专门的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二)日本
1.法律法规。 1 9 6 1 年颁布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预防灾害、对应灾害和灾后重建等事业方面的根本大法,对其他相关法律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也是其他相关法律的立法依据。该法就防灾救灾中政府的责任、地方团体的责任以及市町村的责任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公布于1 9 4 7 年的《灾害救助法》是关于灾害应急救助问题的最早的法律。其宗旨是:在发生灾害时,国家要在地方公共团体、日本红十字会、其他团体及国民的协助下,进行应急的必要的救助,以此来保护受灾者和维护社会秩序。此外,针对多发行地震灾害,还制定了详尽的地震灾害对策性法律,如《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等。
2. 确立包括灾害医疗救援在内的三级政府负责管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即中央一都( 道、府、县) 一市( 町、村 )三级,由主管卫生和福利的厚生劳动省负责建立,并以之为中心,纳入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体系。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日本政府会向国民及有关机构发出紧急通报,通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同召开了干事会,研讨对策。中央主管机构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最主要职责是收集信息并制定和实施应急对策。在日本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系统中,消防(急救):警察、医师会、医疗机构协会、通信、铁道、电力、煤气、供水等部门,也按照各自的危机管理实施要领和平时的约定相互配合。平时,在灾害疾病的预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全国各都道府县的地方保健所和市盯村的保健中心。
3.非政府机构依法成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主体。2007年修订的《灾害基本对策法》把红十字会在内的61个非政府机构制定为全国性公共事业,要求其无条件配合灾害救援工作。
4.快速反应的灾害救援机制。建立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的医疗救援程序,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设立了应急措施:灾后6小时内,主要救援工作是派遣医疗队救助伤病;灾后12-24小时内,主要救援工作是转移伤病。
5.建立应急信息管理网络,可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灾害通讯网络体系,包括:以政府各职能部门为主的“中央防灾无线网”;以全国消防机构为主的“消防防灾无线网”;以自治体防灾机构和当地居民为主的都道县府、市町村的“防灾行政无线网”;以及在应急过程中实现互联互通的防灾相互通讯用无线网等。此外,还建立了包括紧急联络通讯网在内的各种专业类型的通讯网。另外,还正式设立内阁信息中心,以24小时全天候编制,负责迅速搜集与传达灾害相关的信息,并把有关灾害通讯网络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日本同样也制定了详尽的灾害应对法律法规,使灾害医疗救援工作可以有法可依;依法分配了各行政职能部门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职责,同样的该各行政部门是承担该职责的常设机构;把非政府部门规定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定主体,调动了政府和民间的各方面积极力量,并要求其互相协作;依法确立了灾害医疗救援的政府负责日常应急体系及具体24小时应急救援程序,并重视对灾害医疗救援的日常预防工作;将来完善的专门的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一项切实有效地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1.灾害医疗救援法律渊源多元。灾害医疗救援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公共事件、灾害防治等领域的行政法律法规、卫生法规等不同的部门法中都应重视设置灾害医疗救援的内容,也可制定单项灾害医疗救援法律,使其有法可依;
2.依法建立灾害医疗救援日常应急体系,有备无患。在该系统中,应依法确立非卫生行政机构与公共卫生部门的各自职责和工作程序,部门之间要做好有效的配合,使灾害医疗救援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3.依法确认非政府组织的灾害医疗救援主体地位,将其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给予有效地配合和协调,发挥非政府组织分布广泛,在后反应快速,医疗救援力量专业化的优势;
4. 设立专门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工作,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
二、浙江省自然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现状介绍
自然灾害具有的突发性及危害性特点,使其被定义为突发事件的范畴[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因此相关的突发事件处置的法律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卫生法规都包括对灾害医疗救援的适用,主要的法律性文件如下:⑴国家性的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门继而制定的预案与办法等主要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援助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尸体解剖检查规定》、《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地震灾区重点传染病疫情霍乱等应急预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职责》、《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等。⑵浙江省法律性质的规范文件主要是,《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浙江省重特大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浙江省救灾防病预案》、《浙江省干旱卫生应急专项预案》、《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地震应急预案》、《浙江省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和《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
虽然浙江的灾害救援已经具备了预防和抵抗灾害的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并在以往的抗灾救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关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其缘由如下:
(1)完善社会立法,构建成熟的灾害医疗救援制度,为浙江省抗灾救险工作贡献微薄之力,促建和谐社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凡是法律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如地震、风灾等灾害事件的防治和应对就较为得力。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应急法服务法》,它规定州长可以根据《健康和安全法》对灾害事故中的救助问题给予豁免;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国民健康计划。与之对比的是,《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助有明确的规定之外,有关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是零散的分布在其他地方性法规之中,且对于医疗救援方面的规定也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即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医药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缺乏针对灾害医疗救援的系统性的完善立法,这会导致灾害医疗救援不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具体权利,导致社会矛盾出现,不利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汶川地震不仅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对中国现有的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在抗险救灾中出现了许多有关灾害医疗救援方面新的法律问题需去研究,如在灾害救援中的医生为拯救生命对遇险者进行截肢的紧急处置的权利与遇险者知情同意权的对抗;灾害国际救援队伍和民间救援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在灾害医疗救援中遇害者的尸体应急处置的法与情的冲突;灾害医疗救援中出现的专业救援人员缺乏和药物等重要救援物资调配等救援中的依法管理等问题。汶川地震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会是偶然现象,今后也必然会不同程度的在其他省市的灾害医疗救援中有所表现。《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我们应以汶川地震的灾害医疗救援行动为研究的对象,结合浙江省的现状,对浙江省的灾害医疗救援给予深层次、防范性法律研究和完善,使我省的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更加的法治化,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害降到最少程度。
(3)填补浙江省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法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如前所述,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涉及到诸多的法律问题特别是医事法律问题,法学界对医事法律研究的相对陌生和不重视,导致该研究领域出现研究的空白点,而本课题组成员立足于温州医学院,具有法学研究背景,长期从事医事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信可以从法学特别是医事法学的角度,对我省灾害医疗救援制度的完善有所建树。
三、浙江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一)灾害医疗救援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效力不一。
调整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如《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二是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的相关国家和省级的预案或者办法等,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前者是实施灾害医疗救援的工作所依据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并有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而后者是落实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所依据的具体操作性政府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内部指导性文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要参考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因此其法律效力明显低于前者法律法规,导致其执行力度和效果因此受到的一定限制。
(二)综合性规范或者专类性规范有关灾害医疗救援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针对自然灾害医疗救援的单独规范。
综合性规范主要指的是针对所有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的等的一部综合性法律规范,如《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专类性规范是对具体某一类型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的等的一部单独性法律规范,如《防震减灾法》、《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等。在综合性和专类性规范中,灾害医疗救援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而已,相关法律规定内容简单和过于原则性,不利于实际的操作执行。虽然后面制定的医疗应急救援预案有具体救援措施的落实,但是也是针对整体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援助应急预案》和《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所有的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规定简单统一,对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实施缺乏针对性,对于自然灾害而言,拯救生命和控制疫情是首要任务,但如果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现场事态控制比医疗救援而言更为重要,因此虽二者同属突发事件,对医疗救援的要求也是各有不同的。此外,当今社会地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特别重视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的法律规范也是形势所逼。
(三)灾害医疗救援中的卫生防疫环节的法律建设优于灾害疾病急救环节的法律建设,立法层次上存在漏洞环节。
国家经过非典事件以后,卫生防疫方面的法律法律已经比较完善,主要有《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尸体解剖检查规定》,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疫情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就政府和社会该如何行动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对灾害疾病急救仅是简单片语而已,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疾病急救方面的规定简单的一笔带过,即人民政府可以实施医疗救助、卫生防疫以及其他的法律措施,《防震减灾法》里面也只有一条,地震灾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医药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灾害医疗救援立法体系中上位法的“厚此薄彼”规定必然影响浙江省在制定灾害医疗救援的下位法法律法规时,重疾病防疫,轻疾病急救。
(四)忽略非政府医疗救援组织的法律地位。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灾害医疗救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对于上述主体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都在法律法规中有详尽的规定。但对于非政府的医疗救援组织,如红十字会组织、自愿者等仅是简单规定了其可以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协助做好相关工作,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但对其开展医疗救援工作的职责、权利范围及政府医疗救援机构的配合和冲突协调等实际会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涉及。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救援经验告诉我们的,非政府的医疗救援力量对实施灾害医疗救援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而且在医疗救援工作上的专业性也是得到认同的。随着非政府的医疗救援力量日益参加到各类灾害医疗的救援工作中,重视其医疗救援法律主体地位,依法规范其医疗救援工作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熊文美、陈进、李幼平、陈燕玲、郑会贤、周丽萍.美日俄中四国地震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比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 ( 8 )。
[2]熊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唐承沛.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方法[D].中国知网,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4]俞慰刚.日本灾害处置的应急机制与常态管理[DB/OL].维普资讯。
[5]熊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7]《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条规定,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目前,我国的卫生专业人士的跨区域流动现象越来越明显,每年医务人员的离职率都在不断上升,对于我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与改革。随着《中公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新型医疗改革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关键内容就是有关人才的培育和人才的招聘,目前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创建正确标准的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体制,才能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的发展。
1我国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
1.1信息化方式得不到有效的应用 在发达国家,很多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都使用了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创建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体系,然而我国的医院包括一些公立医院,在医院人事部门信息化建设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医院的领导层面没有现代观念,仅仅把医院的建设工作重点放在了医疗专业人才队伍的创建和先进医疗设施的引入,但是起着辅助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却往往很容易就忽视了,这就从主观层面上阻碍了我国的医院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性。所以,在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中引进信息化技术能够显著的改变医院人力资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2医院的招聘没有灵活多变的计划 目前医院在招聘工作中依旧使用的是跟着已经拟制好的招聘计划不变的实施,尤其是一些公立的医院。医院是事业型单位它的人员招聘要求是严格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化与完善中,我国的医院建设也在跨越式的发展。很多新添置的床位、新添加的部门、新增加的专业岗位都在不断的出现,但是在医院招聘中,依然根据经验计划来完成,没有足够的灵活多变的思想与方式,让目前医院人才的进入无法达到医院建设的需求。
2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的改革
2.1创建网络化招聘信息方式 医院的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可以在过去的面对面、一对一的招聘方式上,可以根据当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优势[1],包括了网络能够快捷、简单方便的把医院的招聘信息及时有效的到互联网上。我国拥有庞大的网民数量,且仍在不断地扩大,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们第一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到招聘信息,根据自身的专业与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应聘岗位[2]。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医院相关招聘信息的同时,还必须有医院的简介与形象宣传内容,如简短的医院的发展历史、主要部门与岗位、拥有的科研成就、取得的重大医疗领域突破、自身的管理特色、经营理念及现有的医护情况和所需的医护类型。同时,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需要创建关联的医护人员具体信息数据库,从而完成对招聘管理工作的优化任务。
2.2制定科学的相关规划 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在每年的开端就制定好一整年的招聘计划,同时完成比较完整的岗位说明任务[3]。努力增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的相互有效协调。具体的来说,就是医院的人力资源在进行招聘计划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医护人员退休的状况,预计计划时期内离职人数,分析可能离职的原因等,利用招聘计划来引导整个的招聘工作顺利实施。另外,在进行招聘的时候,一定要给招聘人才的工作岗位完成详细的分析任务,使得所有岗位的任职需求都能得到标准的统一,同时把相关的岗位说明书当成招聘的核心。另外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和人力资源部门商讨,制定好需要招聘的职员数目及被招聘的人员所需掌握的相关专业技巧。还有,当进行挑选人才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于他的文凭及所取得的相关专业证书,要多方面多角度的考查所录人员的实践能力与经验的积累程度,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整体素质很高的人才,给医院带来真正的实效作用[4]。
2.3采用最新的招聘考试 过去的笔试与面试考试结合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医院医疗改革的需求,因为它无法正确有效的呈现出应聘者的整体综合能力[5]。所以,医院在招聘医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在过去的招聘方式上再添加一些新式的招聘内容,例如开展二次面试,第一次面试(传统的面试)一般只是简单了解应聘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所取得的证书等等。第二次面试更应该侧重的是心理层面上的内容及对应聘者的整体素养与实践能力,从而完成全面的考查[6]。另外,依照医院的实际状况给招聘的规范与标准实施正确的计划,要完成在每一项综合素质上的科学考核工作。
2.4关注以后发展的培训体制和连动式的知识管理 根据员工在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中每个阶段不同的需求,有目的性的完成每项培训规划的制定,这样不但可以让员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技能,还可以有效保证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让员工更加顺利的解决当前的工作,对于自身提高以及医院今后的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让员工掌握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技能等,他们才有可能更快、富有创造力的完成工作。医院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给不一样岗位的职工带来他们所需的技巧知识等,还能够团结那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理想的职工一起对医学某领域进行钻研探讨与突破。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只有足够的满足医院需求的医务人员队伍,才能让医院在竞争中拥有足够立足的正能量、新动力。如何招聘到合格的医务人员队伍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认真探讨分析的重点。解决对策包含了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创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创建满足医院实际需要的人力资源信息化体系,制定灵活、科学的人才队伍招聘规划,完善的招聘考核方法等。
参考文献:
[1]李满勤.计算机管理现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03(02).
[2]张淑青,赵海峻,李英春.医疗废物监督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03).
[3]梁翠群,钟志海,徐风琴,等.病案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病案,2004(12).
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在近些年正在进行逐渐提高,医疗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医生工作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关医疗技术的提高,但是在我国过去的发展阶段,医院中的人力资源存在较为短缺的问题。由于过去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接受相关医学教育的人很少,这就引发了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医院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人力资源较少的现象使得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均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对医院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正在逐渐的提高。医疗水平的提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医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的培养也是提高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的主要措施。所以为了使我国医疗水平在现阶段有较显著的提升,我国对医院人力资源培养加强了重视力度。
一、人力资源的现状
我国医院现阶段人力资源的状况有所好转,与早期医院让人力资源状况相比已经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医院的人力资源主要来自于相关的医学院校,在现阶段我国对医学院校的重视力度相对较高,在进行医学院校相关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将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决,并且根据现阶段医疗发展的现状,对医学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调整。对医学教育的改革是提高医学院校中学生自身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内容,教育水平的发展将使我国医院人力资源更为丰富,医学院校为医院提供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将有较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主要现状就是资源较为丰富,但是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所以为了使我国医疗水平进行更好地发展,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进行改善,找到最适合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的培养方法,这将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
二、研究人力资源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是医院在现阶段较为缺少的优势,所以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医院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发展就必须提高医院的人力资源水平。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主要措施就是对人力资源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进行完善与改进。对我国医院的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必要的的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的特点与现阶段我国发展的现状来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人力资源的水平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可以提供给更多的人才选择机会,使医院医生的整体工作素质以及工作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对于我国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较为有效的推动作用,是我国医院发展的必要基础。研究人力资源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在现阶段十分必要,医生这个职业是对于生命健康进行保证的重要职业,所以想要提高我国整体的健康水平,就需要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的而整体水平,医生的工作素质要达到相应的标准,这才能对我国的医疗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三、人力资源的培养目标
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的的培养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目标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只有确定明确的目标才能使得人力资源培养更为顺利,对我国医院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目前影响医院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对于提高医院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只有将医学教育进行很好的完善与提升,才能进一步的使我国医院人力资源更为充分。在对医学教育进行提高的过程中,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医学院学生的重要前提,学历教育是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只有在学历教育中取得出色的成绩才能确保学生具有较好的医学知识储备量。医院人力资源的选取主要是从本科教育中进行,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以及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应立足本专科教育,发展硕士教育,开创博士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发展目标,只有将这项内容进行实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生,这对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的提高与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对医院人力资源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工作的人员进行各自目标的确定,根据不同的工作医院工作者需要进行不同的培养方式。
四、人力资源的培养模式
1.明确培养指导思想
在医院人力资源培养的过程中,首要的内容就是进行指导思想的确定,指导思想是对医院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指导性内容,只有指导思想是明确有效的才能保证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提高。医院人力资源培养指导思想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医院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医疗水平的发展的程度,只有将现阶段医疗水平发展的状况进行很好的了解才能使得人力资源培养指导思想符合现阶段发展的趋势,明确培养指导思想后就能使人力资源的培养过程更为快速有效,是我国医疗水平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显著的提高。
2.建立培养体制结构
医院在进行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建立培养体制结构也是较为重要的关键内容,培养体制结构是对医院内部的未来发展进行保证的重要内容,只有合理的体制结构才能使人才资源培养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得我国医院的未来发展前景更为广阔,进而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对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的保证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建立培养体制结构就要在以往的体制结构中增加新的医疗发展内容,针对我国医疗的现阶段发展内容来促进新体质机构的建立。
五、结语
我国医院医疗水平在近些年中有着较为显著的提高,但是在提高的过程中医院人力资源的培养还是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医疗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信在对现阶段我国医院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后,医院人力资源培养方面会得到较好的改善,这将使我国医院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41-01
基金项目:2012年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课题
“看病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并且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医患关系的紧张、群众的抱怨、政府的焦虑等,而以儿童“看病难”尤为突出[1-2]。近年来,关于看病难的报道较多,而关于儿童看病难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儿童看病难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
通过对安徽省某市儿科医疗资源状况和140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了解该市儿科医疗资资源现状和需求,为制定儿童医疗保健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安徽省某市辖区内所有市、县区、乡镇医疗保健机构及私立医院和140名儿童家长。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医疗机构儿科资源调查采用自编的医疗机构儿科资源调查表,内容包括儿科医护人员人数、年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数、床位数等,对该市所有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
儿童看病现状及需求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就医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40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年龄、最近一年儿童患病就医频率、选择就医医院的首要标准、就医场所、儿童有无参加医疗保险、药品价格和儿童医疗费用有无降低、有无感到儿童看病难、造成儿童看病难主要原因等。采用一对一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员逐一核对答卷的每个项目,发现有填写遗漏或存在逻辑错误,即时补充和纠正。
1.3 统计分析: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 13.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 果
2.1 儿科医疗资源现状:2012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94家。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9家,社区中心(站)40个,乡镇卫生院59家,民营医院18家。各类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6400人。其中,专职儿科医生45人,占2.00%;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占22.22%;该市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505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818张,而儿科住院病床数290张,占6.01%。儿科医生床位配置比为:0.16:1。
2.2 儿童就医状况及需求调查:
2.2.1 儿童就医状况:140名儿童在近一年生病3次以上的占35.7%。有44.3%的调查对象选择去县级及以上医院就医,20%的自己买药吃。去基层医疗单位、私人诊所的分别占17.1%和18.6%。72.9%的调查对象将医生水平作为择院的首要标准。
2.2.2 调查对象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状况及其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的主观感受:
140名接受调查的儿童家长中,一半以上的家长(61.4%)认为儿童看病既难又贵,仅有8.6%的儿童家长认为儿童看病不难也不贵;造成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排名前3位的
是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和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流程复杂;认为药品贵是造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的占27.1%,认为检查费高是造成儿童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的占21.4%;本次研究发现,仅有4.3%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儿童药品价格降低,仅有10%的儿童家长认为医改后儿童看病费用降低。
3 讨 论
全国目前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该市比例仅为0.2个儿科医师/千儿童。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4818张,而儿科住院病床数290张,占6.02%,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6.9%)。全市2012年度活产新生儿15208人,出生率9.72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35.7%的儿童近一年来生病在3次及以上,42.9%的儿童近一年生病1~2次,其就诊量远超过目前该市儿科医护人员的服务能力。提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严重匮乏,亟须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和增加儿科门诊、床位及相关检查设备等硬件的配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91.4%的调查对象认为儿童看病难或贵,明显高于宗健阳等[3]人对苏州200名就诊儿童家长看病难看病贵研究的率(71.0%),可能因为该市与苏州相比,经济落后,部分患儿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儿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等,儿童看病难和看病贵显得更为突出。
在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分别有32.9%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和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两者为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说明存在着儿童家长对儿童医疗服务需求与现有的儿科医疗资源匮乏的矛盾,同时表明加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建设是解决儿童看病难主要措施之一。全国范围内儿科人才稀缺且难以引进现象较普遍 [4]。该市作为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2012~2013年全市儿科医护人员离职或转至其他岗位7人,其中医师5人,占儿科医师总数占8.88%,从某一方面揭示了儿科医疗环境形势的严峻。
在儿童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中,选择药品贵的占首位(27.1%),进一步调查发现,95.7%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药品价格没有降低或降幅不大,90.0%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儿童看病费用没有降低或降幅不大,提示医改后药品价格虚高现象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儿童医保服务尚不完善[5],在医保报销方面患儿享受的报销比例不大,特别是新生儿患者很多情况下未列入报销范围,一部分药物如固尔苏(猪肺磷脂),无论国产还是进口药品价格均居高不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医院存在着“逐利性”以及由于医疗环境形势的严峻所致医生保护性的过度医疗、医疗场所流程的不合理等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以上情况表明,有效控制药品价格及防止过度医疗是解决儿童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 “儿童看病难”跻身“看病难”、“看名医难”社会民生问题行列 儿科发展令人堪忧 完善基层医院儿科呼声最劲[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6:4-5.
[2] 吕诺, 朱旭, 贾钊. 医院“逐客令”折射儿童看病难[N]. 新华每日电讯,2012-06-02004.
1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享有与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致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如何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卫生资源配置的内涵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称为初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称为再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
3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使得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05—200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共增加0.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持续增长毕业论文ppt,已由2005年的6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651.7万人,增加了4037.7万人;截止到2009年末,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3.57%,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状况,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则呈递减趋势,且减幅比较明显。2005—2009年间村卫生室数量由2.3万个,下降到1.9万个,共减少0.4万个。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在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安徽省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各地的乡镇区划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卫生资源的现状,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对原有的村卫生诊所进行了整合中国。并按照《安徽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卫生室,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因此,近年来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2005—2009年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年份
村卫生室
(万个))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万人)
农村有医疗点的村
占总村数的比例(%)
参加新农合人数
(万人)
参合率(%)
2005
2.3
4.7
95
614
—
2006
2.2
4.6
96
1384.8
—
2007
2.1
4.4
96
3602
85.7
2008
1.9
5
96
4523.9
90.12
2009
1.9
4.9
96
一、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卫生费用投入的增加,我国的医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胜利,基本建立了覆盖农村居民的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居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然而,我国在城乡之间、农村不同地区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程度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所面临的公平性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与城市间的公平。每个公民都能平等的享受医疗卫生资源,居民遭受健康损失时能公平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不会因社会特权的不同而出现差别对待。二是农村不同地区间的公平。医疗保障的范围和水平应按照居民的实际需要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规定,对经受疾病风险的居民给予同等的就医机会以及应得的经济补偿,不应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医疗改革的成效,关系到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获取的能力和质量。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基本道德尺度是公平和效率,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以及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性的指导下,政府在城市和农村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时过多的重视了效率忽视了公平,造成了过多的资源流向了城市,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社会不公平。
我国的医疗卫生费用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配置严重失衡,农村的医疗卫生费用投入远远低于城市。从2009年到2013年虽然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使医疗卫生总费用不断增加,但农村与城市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从2009年的562元增加到2013年的1 274.4元,而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却从2009年的2 176.6元增加到3 234.1元,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一直是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3倍左右,而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在卫生人力资源方面,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例如,2013年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为9.18,而农村仅为3.6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农村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增加速度较慢,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一直是农村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的2到3倍,而且差距不断加大。两组数据结合来看,城市以较少的人口获得了较多的卫生费用,从而导致较多的优质卫生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医院,城市居民能够较好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获得较高的医疗效益,而农村的卫生费用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卫生人才等严重缺乏,“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农村不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医疗卫生资源在农村不同地区配置的公平表现在卫生资源的配置在不同地区具有相似性,不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但在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进行过程中,农民能否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筹资额偏低,福利待遇水平较低,大多数村卫生室卫生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导致人们无法享受正常的医疗服务,而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补贴额度较大,同时农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较高,使当地居民能够及时高效地享受医疗保障服务。
我国农村地区的优秀卫生人才大都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这些能够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优厚的福利待遇,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当地。东部执业医师以及注册护士的总数与中部地区相差较小,但是由于人口较少,平均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平均每千口村卫生室人员数达到1.89,超出西部地区0.24,中西部地区没有任何医师执照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相对较多。由此可见一个地区优秀卫生人才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农村地区优秀卫生人才的配比则高,反之亦然。
二、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费用投入不足
我国卫生总费用投入的绝对值在逐年增加,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左右,但出于国家的GDP每年是以不低于7%的速度增长,与GDP的增长速度相比,国家卫生费用投入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减少的趋势。2013年的卫生总费用为31 868.95万元,占GDP的比重为5.57%,比较2009年的卫生总投入为17 541.92万元,占GDP的比重为5.15%,仅增长了0.42%。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由于一些医疗卫生产品是应由政府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却转由市场提供。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公共卫生产品供应不足,农村居民要支付大部分的医疗卫生费用,从而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不公平,导致城乡医疗健康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我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近80%又集中在大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城市大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医疗设备不断更新,优秀卫生人才大量集中。而面向广大农村的基层医院人力资源数量较少,职业化程度低,学历低,而且农村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诊治需求。后果是高层次医院担负起大量的常见病,一些可以在基层医院诊治的常见病却聚集到大医院,造成人员拥挤,加上医疗设备的改造,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导致的卫生资源的浪费与闲置,造成医疗成本过高,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低于医疗费用的上涨水平,农村居民和低收入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承受能力下降,医疗保障水平更加不公平。另外,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机构人少事多,七八个人在管理医疗卫生费用征缴的同时,还要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支出,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管,容易导致腐败和寻租等问题。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不合理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按照政府规定的等额的筹资标准统一收取的,没有考虑到不同农民间存在的经济差异,让经济收入不同的人去承担同样的医疗筹资费用,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会使经济困难需要得到医疗救助的人无法筹资参保得不到政府的资金补助,而经济支付能力强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医疗救助,使资源在不同地区农村的分配更加不公平。自愿的原则会形成健康状况差的人愿意参保,而健康状况好的人不愿意参保等逆向选择问题,影响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由于真正影响农村居民的是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患大病的概率较少,因此,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法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的医疗需求。由于用大多数人的钱去满足有限患大病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的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没有受益或很少受益的居民就会自动退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而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导致医疗改革对农村居民的不公平。
(四)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不合理
为了防止患者过度利用卫生服务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的发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了起付线、共付机制和封顶线。由于基金水平有限,起付水平低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提高参合率,实现广覆盖,但是这样保障水平就会降低。调查表明在不愿意继续参加合作医疗的人中,大部分是因为报销太少或者是当年没有享受到报销。为了提高农民参合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引入了个人账户,但是有些地区个人账户资金要用在体检费用和门诊治疗,实际利用效率不高,也不符合农村医疗保险互帮共济的基本原则。“保大不保小”的方案导致大部分农民由于疾病小而得不到政府的补偿,因此,一些农民不愿意去治疗,或者出现“小病大治”的现象,导致农村卫生服务利用率低。得大病的农民能够得到医疗补助,得小病的农民却只能自付医药费,本身就是不公平现象。
三、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公平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的公共卫生支出
医疗改革以来,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越来越少,远远不及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由于公共卫生的性质决定了市场机制难以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作用,导致个人医疗负担加重,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缴费能力不足无法参合,这与医疗保障制度通过转移支付缓解社会不公平的原则相矛盾,也违背了对医疗保障制度对贫困居民保护的一般原则。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农村卫生等工作,确保医疗的公益性,同时降低或取消农村居民参合费用,从而减少因缴费能力不足无法参合的人口数,扩大参合率,既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公平发展,又能解决农村医疗资金短缺问题,缓解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保障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利用。
(二)加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由于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不足以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很多农村基层医院设备陈旧,人才流失,致使一些简单的常见病也不能处置。同时村卫生室无专职人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学历较低。另外,由于利益的驱使,农村很多私人诊所存在医生不具备行医资格以及贩卖假药等现象,严重损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对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医疗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不同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合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水平。实行城市援助农村的相关政策,城市医务人员的晋升必须有农村工作的经历。
针对农村医疗保险管理不足的问题,建议开展顶层设计,实行单部门归口管理,将医保基金统一归人社部管理,分清人社部门与卫生部门的权责,解决管医疗机构的部门同时管医保支出的道德风险。一是部门统一,方便政策出口统一解决各自为政,标准不同的问题。二是解决重复参合问题,避免财政补助被多头占用。三是彻底杜绝双重报销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利用。
(三)农村医疗保险管理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管理相结合
0引言
医院设备科主要是针对各科室对医疗器械设备的需要、使用及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解、检查,做好各项设备的供应及调配工作[1],发现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及解决。随着医院设备科设备数量及精细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及提高,信息化管理孕育而生,信息化管理属于一个需要长时间发展及完善的过程,是实现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之一[2]。
1医院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1.1医院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现阶段的医院设备科发展较为滞后,完全不符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现阶段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还沿袭着传统的财务物资管理手段,在设备的入库、耗材、零配件等的管理方式较为传统及地段,大多数核算工作还是由人工手动进行操作的,在全院各个科室内设备的采集、统计及预算、评估等工作还未完全实现信息化,获取不了直接有效地数据对医院管理及决策进行指导。
1.2医院设备科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目标及计划:现阶段的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不同的机构信息管理重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些管理重点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医院内部的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机制,多数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不深入,导致设备科与某些科室之间合作及协调工作较为困难,难以达到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缺乏管理的目标及系统的计划[3];(2)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现阶段设备科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低水平难以进行推广的数据共享问题,导致信息流通不及时及信息孤僻等现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较难,导致信息数据的浪费现象,信息系统功能的不完善导致设备科信息化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技术障碍漏洞,严重阻碍了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的进步[4];(3)统计学存在较大的漏洞及误差:由于医院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流程及运行模式不统一导致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规范及不科学现象,导致了数据及信息不真实性及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
2医院设备科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及现状的解决对策
2.1医院应大力发展设备科信息化管理
医院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及信息化管理效果受到设备科信息化管理好坏的直接影响,在医院设备科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给予相应的重视,相关设备科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保持与临床协同的工作原则,将医院设备科的信息化管理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轨道,积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管理,对设备科设备进行合理布局及统筹实施,建立一个系统及完善的设备科信息化技术管理平台,大力发展设备科信息化管理,促进设备科信息化的完善及发展[5]。
2.2重视设备科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
随着信息化技术管理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的不断应用及进步,其要求设备科相关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跟上时展的步伐,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形成一个正确、科学及系统的认识,在设备科内设立针对性的设备管理人员,主要的工作职责为统一采集及分析整理医疗设备相关信息[6],为设备科提供最新的设备信息及事件的反馈信息等;这就要求设备科信息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基础知识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网络维护基础知识及技能,针对相应的管理人员实施针对性的规范培训及学习,主要学习内容为针对管理及信息化的基础知识及相应的网络维护技能进行学习及掌握,针对医院各个部门与信息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进行学习。针对不同的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维护人员及设备管理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及课程[7]。
2.3构建相应的、方便管理的信息资源技术平台
针对设备科信息化管理建立用户外部及内部相结合的访问平台,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的为实现信息交流的共享及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在现阶段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及拓展,尽量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跨平台采集及共享信息资源的技术平台能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手段的自动化,在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能较好的对信息进行分类及加工处理,尽快的实现医疗信息可跨平台的共享及交流目的,实现医疗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医疗设备的调配提供实用的科学依据[8]。
3结语
在进行医院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现状等实施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设备科管理的信息化不断完善,加强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及人才投入,实现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的资源共享及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梁旭信.医院检验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386-387.
[2]林东明.医院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4):163-164.
[3]陈莉萍,何立.医疗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35-37.
[4]郑小溪,李怡勇.军队医院医用耗材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3):156-158.
[5]朱弋,王振洲,李朝伟,等.新医疗体制下医疗设备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2):142-144.
[6]王一栋,陈刚,牛伟新,等.医院设备信息化管理及系统架构设计[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3):43-45,46.
1 远程医疗的概念
科技的发展使得医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远程通讯技术、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结合为远程医疗技术提供了技术基础,远程医疗逐渐走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远程医疗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其中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手术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能够实现,这种远程服务形式能够充分的使用多种通信介质网络,远程病理学系统、远程超声诊断系统、远程放射学系统、远程心脏病诊治系统、远程手术系统等,除此之外远程医疗系统的充分应用还能够为个人疾病监护提供服务,家庭保健,自检等形式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应用,目前来说我们的远程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随着材料以及制造方式的发展,之前的发展方式从体积、重量、功能等特征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并且不断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医疗技术有很大程度的促进,尤其是医疗技术在信息化的普及下逐渐通用化,适用范围更广,并且各种新技术的研发使得医疗技术更为专业化,不断的规范和发展促使远程医疗技术一体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远程医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已经在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发挥了相当明显的优势,如何适应远程医疗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远程医疗的技术水平,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2 远程医疗的现状
我国的远程医疗开始相对较晚,但是发展极为迅速,计算机、通讯、数字化设备等技术作为远程医疗的基础技术也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1 电子病历技术
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需要多项技术进行基础支撑,对一些子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病历作为患者的一个基本信息十分重要,传统的病历管理工作繁重,电子病历的发展是远程医疗应用中的一个前提,所谓的电子病历是将传统的纸质病历完全电子化,电子病历不仅包括了纸质病历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声像、图文等信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电子病历通过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的简化了病历的管理和录入,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2 网络技术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是一个实用的巨大信息资源,为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使远程医疗数据传输受到影响,需要不断在数据压缩、网络带宽和数据性能三者之间平衡。
2.3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油然而生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也就是PALS技术,而且与网络同步发展出现了DICOM标准。PALS的出现,极大的帮助医院简化和加速医学影像的显示、归档和共享使用,医生对病人的影像进行全方位的处理和观察,以便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论。基于Internet可以让医院以外的病人或医生对医院内部允许访问的病人影像资料进行远程访问,以便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
2.4 远程医疗咨询
在远程医疗工作中,远程医疗咨询是一个操作性最强的方式,通过网络的普及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信息技术实现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远程交流,可以进行相关健康方面的咨询,通过网络方式的咨询能够更方便快捷的实现会诊等工作,但同时这种方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交流的信息量还是太少,对于一些复杂的健康问题功能不够,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2.5 远程会诊
如果病情十分复杂,制定医治方案时碰到了困难,专家日程太满而造成不能及时往返于不同的地区,尤其在病人身体情况较差不能承担长途移动的情况下远程医疗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信息技术,远程医疗可以使得专家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分析患者病历,包括病史、检验报告以及各种影响资料等,并且紧急情况下可以知道当地医生进行相关医疗诊断和治疗,从而抓住抢救时机,这种方式的应用极大的节约了专家医疗实践以及相关花费,另外患者还可以通过远程系统进行咨询,更好的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2.6 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是建立在远程医疗基础上的,远程手术主要是通过虚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使得医生跨越地域限制远程指导患者进行手术操作,具体的可以通过键盘、鼠标、数字手套等输入设备远程控制进行手术,控制患者所在地的医疗器械进行相关动作和手术行为。
3 远程医疗的发展趋势
(1)远程医疗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是一项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高新科技,对于传统的医疗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飞跃,产生巨大的影响。远程医疗的应用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对于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的不足有一定的弥补,对于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极大促进医疗和保健事业的发展。国内企业或科研单位也有一定的技术发展。
(2)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对于提高远程服务来说十分重要,具体操作可以逐渐构建企业知识产权联盟,共享专利,对于不断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以及提高行业质量来说交叉许可成立产业联盟十分重要。产业联盟存在的意义就是将目前积累的专利以及生产力量不断有规范有组织的结合起来,加强对外专利授权的谈判筹码都能起重要作用。
(3)除了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之外医疗影像领域厂家的横向联系也十分重要,厂家之间的沟通可以不断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优势之外还能够专利共享等方式分享资源,不断的在互相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对于核心技术更好的掌握和研究,从而共同的对医疗影像领域有一个强大的促进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医疗技术在目前来说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应用,远程医疗的应用对于医疗和科技来说都是一个伟大的跨越,医疗保健技术的远程化对医学改革影响巨大,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总结远程医疗发展的经验,吸收先进理念,提高远程医疗服务水平,更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结合先进技术更好的促进远程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伟.我国远程医疗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872-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