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零基础心理学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27-03
Instruction Design Exploration about Software Training Courses basing on BB Platform//Zhou Tuo, Yue Pingping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Blackboard platform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the software training course feature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nalyzed how to conduct instruction design about software training courses by using BB platform.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vism dominant-subject teaching design idea, a systematic instruction design and discussion was conducted from three parts: teaching content, BBS discussion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blackboard; teaching management platform; software training courses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软件行业的发展也是朝气蓬勃,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与大学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相差甚远。为了弥补高校课程中的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弱点,应该针对实际问题,面向大学生群体,从技术和实践的角度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基于某种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软件培训类课程的系统的教学设计,为打造高素质的大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多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软件培训类课程,增加操作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利用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对软件培训类课程进行高效合理的教学设计。
1 BB平台及混合式学习模式概述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简称BB平台)是一款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平台。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拥有一套强大的核心功能,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设置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从而辅助学校达到与教学、交流和评价有关的重要目标。
此平台的界面简单统一,操作方便,使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创建课程、添加课程内容、创建讨论版等操作。这样大大减少了教师使用该平台的难度,扩大了该平台的使用范围,便于教师创建出各种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对于软件学习类课程更加适合。
2 软件培训类课程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软件类课程的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高校里每个专业开设的课程都是有限的,而且文科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一般都是理论相关的知识,很少接触到像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Java、ASP、JSP、CSS+DIV等这些软件类的课程。从就业方面来说,这些软件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们作为一种工具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软件类课程具有下面几个突出特点。
1)操作性强。软件类课程的学习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工具的学习,认识它并不难,基本的操作也不难,但是工具的扩展学习就变得难了。所以应该多练习,多操作,争取做到熟能生巧。
2)学习周期短。一般软件类课程的学习周期都在几个月到一年左右,因为学习好基础的工具使用就可以直接进行实践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是软件类课程学习的突出优点。
3)使用范围广。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目前软件的应用范围可以说是各行各业。不论职位是什么,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软件的使用。
4)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呈现方式。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每一步都会随着操作立即显示在眼前,这样在操作过程中会自然有一种成就感。
由于软件类课程的诸多优势,软件培训成了当今热门的产业,各种培训类机构、培训类网站纷纷崛起。很多大学生毕业前不惜花费重金投身于社会上的软件培训机构,接受再教育,这是因为在学校里学习的大多是理论的知识,缺乏特色性与实用性。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动手能力弱,而且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鉴于以上现状,高校大力开展软件培训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课程设置以及专业的限制,开展网络课堂教育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基于信息化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利用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应用网络教学环境来进行高效的教学是当务之急。
3 BB平台支持下的软件培训类课程教学设计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是一款专门用于进行网络课程管理、辅助课堂教学和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它有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各种功能的体现都是以模块的形式来展示。利用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教师可以很便捷地进行每个模块的设置,然后建立起自己的一门课程,在教学环境的构建和教学资源的集合方面都非常简单。相对于其他平台,Blackboard运行比较安全稳定,而且是基于B/S教学模式,对e-learning学习环境的构建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鉴于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的优势,比较符合高校中软件培训类课程的学习。为了方便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但是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网络化的学习,本文从教学内容、论坛讨论区和评价模块对此类课程的教学进行详细的设计,并结合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对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的分析。
3.1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设计
软件培训类课程是一类比较系统也比较易上手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什么,此课程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符合课程要求的。
1)课前导读。依据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理论,在进行一门课程学习之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它是激发学生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有学习活动,并致使学生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的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相互激发、相互加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程导读模块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在该模块中包括软件的简介、了解软件的应用范围、明确软件的用途及意义等与职业技能直接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佳。
2)课程学习思路。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要开始学习课程内容,但如何进行学习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所以针对这个问题设置了课程学习思路这个模块,它是启发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关键点。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模块中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对于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制定出一套系统化、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比如学习起点分为零基础的学生、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和基础一般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便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3)课程内容学习。学生根据学习思路模块判断自己的学习方式之后,到学习内容模块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内容模块分为三个部分:系统化学习内容,专题化学习内容和项目化学习内容。
①系统化学习内容主要针对的是零基础的学生而设置的。一些学生不是相关专业的,而且对于此类课程又了解得很少,那就应该从这个内容学起。系统化学习内容的编排分为:基本概念、原理及语法知识的学习;工具、菜单的熟悉及应用;简单实例的演示及模仿;专题化实例的演示及模仿;项目化实战操作。
②专题化学习内容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因为它的起点是在了解课程大致内容而且在一些基本概念、原理都熟悉的基础上。它的编排内容有:简单实例的演示及模仿;综合实例的演示及模仿;专题化实例的演示及模仿;项目实战化的练习。
③项目化学习内容适合基础一般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起点比较高,只是在技术和熟练程度方面需要加强练习。它的编排内容为:专题化实例演示及模仿;经典项目实战的操作及模仿。
设置不同起点学习内容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想,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既而对知识进行加工、吸收和消化。这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素养。
4)学习资源扩展。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设置学习资源模块。软件类课程最实用的就是经典实例的演示,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兴趣点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资源板块的设计方面也有所区别,比如说创意领域实例、企业领域实例、生活领域实例等。同时教师还可以整理一些比较好的、有价值的相关网站链接,比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扩展,加深对本学科的知识理解。
5)作品展示。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把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作品上传到作品展示区,大家相互交流和探讨;还可以在论坛讨论区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的交流,使各自更快更好地成长。
3.2 论坛讨论区的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论坛讨论区就是一个可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板块。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发到论坛讨论区,教师可以帮助解答,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可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也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充分体现了网络化教学平台的优势。
3.3 评价模块的设计
学习评价是课程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检验学习是否达到了目标;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实施是否顺利,学生参与度是否高的一个标准。利用Blackboard平台设置评价模块,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比如对平台的访问次数、网络学习时间、每次的作品完成情况、上传资源多少、论坛讨论版的参与程度等。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使评价更加详细合理。
4 总结
在网络化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设计出更多,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软件培训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也会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广大的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润兰,黄献卫.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精品课程开发问题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9):83-85.
[2]刘永红.办公应用软件培训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2):76-80.
一是在学生来源上,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生源不合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大大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要求,许多考生只需经过文化课考试就能升入大学,无需经过专业测试和面试,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到专业领域。他们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音乐基础差,为学生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生源减少。由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都以进入高中和大学为第一志愿,学历较低的幼儿师范吸引力自然下降。另外,国家虽然规定幼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但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量流失,招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升学无望的学生。加之生源减少,学校不断降低标准,使招进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源头上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队伍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差。比如音乐声乐专业教师可以担任乐理视唱练耳课,打击乐专业的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课,钢琴课教师可以担任音乐欣赏课,使教师变成全能型,针对性培养不强。目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他们中学术性人才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幼儿园实践经验,甚至到幼儿园调研的次数都很少。因此,也很难站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他们承担的教学实践中,仍按照培养音乐、舞蹈等专业人才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另外,有的高职高专学校升格后,继任的教师角色调整不到位,仍然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加之与幼教机构联系少,得不到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际性培训,因此他们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常与现代幼教办学理念相脱节,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较低,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相当份量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理论知识课,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狭窄、层次较低。相对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情况至少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因为对学生技能与技巧的传授虽多,但学前教育专业也多是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难有实战和演练的机会,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从业技能差。所以一旦到幼儿园工作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用人单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费时费力。二是因为专业理论教学深层次的,诸如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过于陈旧与单一,使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原理掌握得不深不透,所以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有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把教会幼儿唱多少首歌、跳多少舞蹈、做多少手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而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制约这种能力的因素,如何走出困境,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寻求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因此,学校第一要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时,与未来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侧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文化知识考试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加设面试,对一些具有音乐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艺术特长生可适当有所倾斜。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承担者,素质与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其发展方向,明确其职业生涯,加强岗前培训,尽可能多地为这些教师学习学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加杂技短期课程学习的主要以欧美国家的留学生为主,多数是成年留学生。他们大多是以个人的名义慕名而来,虽然怀着极大的热情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但基础较差,且年龄偏大,加之此前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在实施统一训练时存在较大难度。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基本功情况、反应能力及身体条件等因素,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体能、毅力和心理等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如期实现。为此,我们提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超常规进行研究、训练,根据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情况,提前开设节目课程。根据学生学习时间长短等特殊情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部分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杂技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学生认知顺序,持续连贯地组织教学和训练。来自法国的克莱尔27岁,主要学习内容为软开度,规定的学习时间仅一个月。入学时克莱尔基本功是有一定基础的,但不够扎实,动作的稳定性不足。对此,我们专门为克莱尔制订了教学计划。考虑到她本人培训时间较短,我们就进一步对她专门进行脚面、膝盖、胯、腿、腰、肩等的训练。同时,把我们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她,以便克莱尔回国后能够自行完成训练。
二、杂技留学生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学生对杂技不够了解。多数留学生对练习杂技没有充分的了解,认为不管自己的客观条件如何,“只要我想练什么节目,就可以练成什么节目”。二是在学习中,如果动作数量稍有提高,特别是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依然不能学会或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和兴趣减退的现象。三是学习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性。教师在给欧洲学生授课时,由于语言问题,会出现老师说不明白、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沟通只能靠肢体语言,教学效果打了折扣。玛雅23岁,来自新西兰,来校主要目的是学习基本功(腰、腿、顶、跟头)和高空类节目等,学习时间5个月。入学时,她的身高为169厘米、体重为78公斤,腿很软,软开度测评为中等;基本功方面,玛雅主要想提高自己的顶和跟头技巧难度。针对她的身材、体重,教研组的老师制订了详细科学的教学计划,其中顶功和跟头都是需要老师上把去扶的,素质训练每天不得少于2节课。乔丹20岁,来自美国。来校主要学习目的是基本功(腰、腿、顶、跟头)、手技、拍球、柔术等,学习时间为一年,零基础。乔丹在欧美留学生中年龄比较小,在校学习时间比较长,留学生教研组对她进行认真的分析后,决定先进行两个月基本功训练,然后陆续进行杂技节目的训练。
2.小学英语教育问题分析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条件差,生活苦,这是大多数人对农村的认识。自然而然,愿意去农村的教师越来越少。学生多,教师少。无奈之下,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轮番上阵教英语。毕竟“术业有专攻”,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教出的英语成绩可想而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代自己的科目本身就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无法分更多的精力给英语学科,无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因材施教。此外,农村小学,设备落后。多媒体教室欠缺,现代化教具缺乏,几个年级用一台收音机的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还是资金匮乏,设备的更新跟不上学生学习的需求。
学校不够重视。部分农村地区小学期中考试科目不包括英语学科,只考语文和数学。这样一来,学校自然对英语的重视程度降低。语文、数学教师占用英语课的情况频繁发生,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更少了。此外,学校对英语的不重视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英语教师的教学热情受到打压,失去教学兴趣,英语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个别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育理念滞后,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学校一味追求高成绩,导致教师评比以学生成绩好坏为主要标准。教师为了争得好的评价只是片面关注学生的成绩,这种现象时常发生。
学生家庭困难。农村的孩子,父母大多都出门务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老人不懂英语,无法给孩子提供作业的辅导。问题积少成多,学生很难把英语学好。时间久了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放弃英语的学习,自暴自弃。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用品。学生没钱买听力磁带,英语图书,无法在课外进行英语的补充学习。这样一来,不利于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3.改进方法
吸引师资,更新设备。政府应给予农村教师额外补助,吸引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设备,通过大屏幕放英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加强对英语学科的重视。足够的课时量是保证英语学习成效的重要要素。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英语学科的重视。及时进行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同时,学校需要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教师才能给予学生全面的关注,更好扮演“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让学生发自内心去学习,而不是强迫性完成任务。
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正如像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教的学生那么多”。 因此,教师的敏感性对于学生的影响特别重要。后进生心思敏感,自尊心强,教师应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 课堂提问时,应多给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其次,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应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保证自己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教师应注重建立英语学习的情境活动,评选朗读小明星和单词明星,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英语的魅力,接收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组织开展一些英语情景剧的编排,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韵律诗歌、寓言故事、会话表演、游戏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实施奖、助学金制度。学校可以设立一些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争得奖学金。家庭贫困的孩子可以申请助学金,进而保障孩子有更好的学习英语的条件。
关键词:教学;泰国;策略
泰国,古有暹罗之称,自古以来就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稳固提升,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泰国作为汉语教学推广的重要基地,东盟成员之一,也日益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在全国大中小学校不断掀起推广汉语教学的新浪潮。上自泰国皇室下至平民,都在学习汉语,学习汉语已成为潮流。
尽管如此,泰国的汉语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以自己在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亲身经历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情况为例,试从教学策略来论述泰国课堂的教学。
一、泰国学生课堂特点
本人教授的是初三至高三的零基础学生。泰国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堂纪律,与国内相比,简直大不一样。泰国学生学习压力很小,几乎没有什么升学压力,还有因为泰国提倡快乐学习,所以课堂很自由散漫,学生根本不像中国学生规矩地坐在座位上。经常上课迟到,自由走动,进出教室,或者边吃东西边上课,说话,睡觉都是很常见的。上课时不容易集中精神,对于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是排斥。
总之,当只有做游戏或者出现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时候,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地参与进来,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特别是泰国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很感兴趣,也很乐于参与其中。针对泰国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泰国学生时,应避免中国式的灌输式教学,而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互动,运用游戏带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教材问题
1.1国别性教材缺乏
针对泰国学生的国别教材很匮乏,尤其是低年级的。目前,从国家汉办的网站上只找到两本针对泰国中小学的汉语教材:《体验汉语》小学用书和《跟我学汉语》。第一本书是针对公立、私立学校,汉语零起点的小学生,第二本是针对15-18岁中学生使用的汉语入门教材。本人所在的学校就没有正式的教材,仅有一本由当地教师编写的《汉语十五分钟教程》可供参考。
1.2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很多教材内容很少有针对泰国学生的学习特点、生活环境以及具体的生活情景,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缺乏实用性。
1.3教材市场混乱
除了汉办提供的教材之外,很多教材都是从香港、台湾等地引进,或者由当地华校老师自己主编。这样不仅会造成教材不规范,或者编写不严谨,甚至出现繁简字混乱等错误,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和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正修改。还有些学校用的教材难度太高,出现了许多专业词汇,以致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很不方便。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感到混乱,影响其汉语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2.教师素质问题
在国际汉语教师赴泰志愿者中,很多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上大学时读的专业并非是和汉语或者汉语教学相关的专业。这些老师的专业本体知识,尤其是汉语、汉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严重缺乏,即使有一两个月的强化培训,他们的汉语教学水平也不会突然提高很多,教学质量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3.教学安排问题
泰国学校把汉语课程只是当作一门外语选修课,不会纳入他们升学考试中,很多时候学生只能浅尝辄止。我所在的学校给我安排的汉语课程为一周18节,一共18个班,几乎每个班每星期就一节汉语课,学习不连贯,结果造成学生不能真正进行汉语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学校对于语音教学也不够重视,加上泰国学生的口音问题,他们很多音发不出来,例如“r”、“ü”等,即使中国教师强调纠正不准确的发音,要求打好基础,多做练习。但是泰国学生特别反感机械的练习和抄写拼音,从而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
4.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由于教学技能、知识储备有限或者年龄小、经验不足等原因,很多汉语志愿者老师还不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好地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现在泰国的汉语教学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教学一般是跟着老师念几遍课文,听老师用泰语讲解课文,再让学生念和理解。学生学习中文时用泰文记新的生词,练习方式也通常为抄写、听写和背诵生词等。
另外,不仅教学方法单调陈旧,教学用具也很落后陈旧。本人所在的学校,能提供给我的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师,还和英语外教共用,每星期只有三节课可以使用该教室,几乎一支笔、一块黑板就是我的教学工具,新兴的多媒体等教学器材和道具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和利用。
三、汉语课堂教学策略
汉语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汉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应该是陈旧和单调的。在泰国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应该敢于创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授汉语,例如展示法、表演法、游戏法等。针对泰国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改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传播中华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1.用有趣的方式抓住学生的眼球
例如“展示法”,可以运用图片、视频展示和实物展示。这在教颜色、动物、身体部位名称、家具名称、运动项目名称中可以用到。游戏法也同样适用于大部分教学内容,例如教数字、拼音和方位词等。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相对变通性很大。除此之外,汉语教师还应该积极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播放音乐或者视频来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适当运用课堂游戏提升教学效果
有趣味性的游戏能调节单调乏味的语言学习,尤其对于散漫的泰国课堂,游戏收到的效果甚至高于老师单纯的知识讲解。因此,课堂游戏对于汉语课堂,尤其是泰国的课堂,对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正确利用课堂游戏教学,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中文是无聊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活跃,但知识掌握并不好的学生来说更能让他们积极参与汉语的学习。通过游戏方式练习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从游戏中快乐学习汉语,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种学习不仅是一种娱乐,学习过程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可以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可以变得更自信,更有兴趣地去学习汉语。
3.结合泰国实际情况,注重实用性
结合泰国实际情况教授汉语,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还能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注重实用性原则来开展教学。比如:当地的事物用中文怎么说,泰国的礼仪放在中国应当怎么来讲等等。这样可以学以致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针对中小学生喜欢互相比较、竞争的特点。可以教授他们中文对话,比如打招呼的对话用语,然后分组比赛,实行奖励的方式,让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运用起学习到的汉语。不知不觉中,当学生发现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用的时候,他们就会更有兴趣的继续学习汉语。
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大有裨益。因为汉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汉语学习的难度。
1.字正腔圆
学生的学习汉语目的是要说一口标准的汉语,因此作为一名汉语老师,发音应该做到准确、清晰,展现出汉语的语音美。这不仅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特别是对于零基础学习者来说,普通话的标准与否是影响他们后期学习关键,才能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表达准确
教师的课堂用语要表达准确,难易适度,还能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课堂用语不但要追求其用词的正确性,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汉语教师在表达时,尽可能使用一些正面的词语,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备受老师尊重和关爱。尤其泰国的学生个性独特、思维活跃,即使发生一些偏误,也不必有错就纠。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少用指责的语言,多用鼓励、赞美的语言。
3.用词得当
汉语教师的课堂用词要精练、准确,最好用通俗易懂的白话给学生讲解,并最好带上例句讲解。对于一些较难的语法点的解释应以学生的理解为前提,能不用专业术语、纯理论性的语言表达就不用,更不要用语法概念来讲解知识点。用语法概念对学生讲解,会使学生更加一头雾水,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体态得体
在泰国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讲究体态语的分寸。泰国是个很注重礼节的国家,在体态语方面也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摸小孩子的头,不能用脚指着对方,传递东西不能从别人的头顶传过去等等。由于我所教授的学生汉语语言水平还处在零基础阶段,所以容易形成沟通困难,在这一阶段,教学内容用中介语言,比如英语来解释,学生很难明白,这时,肢体语言就成了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使教学环节顺利进行下去。
首先,适当的体态语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有趣生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肯定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不仅给学生增加学习汉语的信心,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处;教师得体的手势、仪态,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端庄稳重、和蔼可亲。其次,准确的体态语也有助于词汇和语法点的阐释,比如在讲解“卷舌”、“跑”、“跳”、“走”、“捡”等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教师的动作进行简单明了的解释,其教学效果大大超过一大堆的话语解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体态语在教学中并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否则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总之,泰国汉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汉语教师要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针对泰国学生的特点才是掌握真正的课堂教学策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2] 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9年。
[4] 张晓涛:《对外汉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9年第6期,第2页。
太极拳进课堂是从2003年开始的。焦作开展“地方课程进课堂”的一系列活动,编制了《陈式太极拳》上、下册,上册为小学用书,主要讲授陈氏十九式太极拳套路,下册为中学用书,主要讲解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套路。2003年暑假,市教育局精心组织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到温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陈氏太极拳脱产学习。由陈家沟的正宗拳师悉心教授并逐一考核。同年9月全市中小学生人手一本《陈式太极拳》教材,焦作太极拳普及的热潮由此掀起。2005年,在焦作影视城进行了万人太极拳表演,场面恢弘壮大,之后的几年里又逐渐“凉”了下来。2009年新学年开始时,焦作市教育局公布2010年中招考试时太极拳作为地方课程开展,纳入中招体育考试,单项成绩为10分。太极拳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现状值得分析。
1.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在相互交流探讨中摸索中前行。
2009年暑假市教育局公告于2010年中招考试中测试太极拳项目时大家都不理解如何考试,毕竟它的主观因素相对较强。如何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太极拳的套路动作与要领是学校与体育教师探索的问题。
1.2教师对太极拳的理解层次不同。
中小学现任体育教师中专业化程度不同,武术专业的不多。对太极拳的教授,在2003年时大多人把它当做“任务”完成。后来坚持练习的老师并不多,太极拳更不是在短期内就能掌握的技能,2009年,市教育局告知2010年中考体育要考太极拳时大多数体育教师是“零基础”。市教育局组织各县区骨干教师进行为期两天的太极拳培训后各县区进行了二级培训。时间短、教师们接受的程度不同、对动作的理解参差不齐,尤其是对“心静”、“体松”的感受多数老师无从理解。九年级的体育教师在9月份开始教授九年级学生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大多教师依葫芦画瓢,按自己理解的动作教授学生,以至于出现同一所学校里不同老师教的学生打出的套路动作大相径庭的情况。在教授的环节就有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局面,有些教师甚至有上课时自信心不足硬着头皮完任务的感觉。
1.3学生生理、心理、学习特点的分析。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人的发展中处于童年期和青春期,无论是认知的发展、社会性发展相对趋动避静,而太极拳的套路练习只让其看体育教师一招一式现学现卖的教法着实吸引不了学生,课堂十分被动。九年级学生处于为了升学体育考试完任务的状态,学生学习的动机与目标不明确导致课堂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1.4对2010年4月中招体育考试成绩的分析。
市教育局下发《太极拳考试评分标准》,在考核与评价机制中感觉有些沟通上的隔阂。太极拳的评分标准规定清晰,但教师的理解与考核评委的标准似乎没有统一,评委们都是太极拳的大师,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理解不尽相同,以至于出现奇怪的现象:教师认为平日里打得不错的学生成绩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高,反而一些平日里并不觉得很好的学生却得了比较高的分值。在太极拳的单项考试中,大多数学生表现不错,据了解现在八年级及七年级的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仍有“支差”现象,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需要老师的努力。
2.针对现状进行个体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焦作市解放区11位体育教师教授60多个班级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的师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从不同途径获得有关太极拳的著作、书籍、文献资料及光影资料,根据我市中小学学习太极拳的现状展开阐述。
2.2.2对比研究法
对不同教师教授的学生进行对比,得出学生现状及开展教学的不同方法。
2.2.3调查研究法
对11位专职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教法、60多个班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法及考试成绩进行调查研究。
3.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对焦作市中小学开展太极拳课程的现状及意义分析。
太极拳课的普及及推广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是养成终生体育习惯的必要途径。现在的学生不愿学是其一,因为慢,学生体会不到太极运气的功法;其二,教师的一知半解是学生不愿学的重要阻力。对太极拳的练多数教师几乎是空白,面对教师空洞的语言与蹩脚的示范,学生产生不了崇拜心理与学习兴趣,这是阻止学生喜爱太极的一个因素。
3.2对太极拳纳入中招考试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方法的分析与建议。
3.2.1太极拳教学工作需要多年持之以恒地开展,才可以影响到许多人。
3.2.2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合适的教学进度安排,从小学低年级到九年级逐年安排。例如:小学一、二年级了解太极拳的正确姿势及基本呼吸方法、拳法、身法;小学三、四年级掌握太极拳的端正、稳定和基本的动作练习;小学五、六年级学会十九式太极拳的动作套路等;中学开展太极拳教学,定期开展比赛,从而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与爱好。
3.2.3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与考核体系,完善评价制度及考核体系尤为重要。
3.2.4利用比赛及团队力量让太极拳的普及更广泛,树立榜样以激发学生兴趣。
3.2.5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与爱好,培养学生乐在其中也是中学体育教学中需要注重的方面。
4.结语
在学校开展地方课程太极拳,充分发挥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效,从而实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目标;让太极拳在焦作普及,推动世纪太极事业的发展,对让世界了解太极、了解焦作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氏太极拳.
[2]发展心理学.
学生在学习韩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听说方面实践能力差,思维跟不上说话人的速度。二是词汇量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韩国人时,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量、准确度没有信心,就越无法集中精力。三是阅读理解、速度方面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很难提高水平。四是语法知识和写作方面,连贯性差。学生学习语法时,能理解,也能运用,但实际写作时用法不当,甚至有些语法根本不用。
学院在韩国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韩国语教师师资梯队建设有待完善。二是教材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连贯性。三是课程设置有待改善。韩国语教育不应该只局限在教授学生韩国语基础知识上,更应该结合学生的毕业走向,开设提高学生日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课程。
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就能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学生有目的性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就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分析学生毕业后主要工作岗位,顺应社会对三年制韩国语专业毕业生的需要,为自己量身制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这样就能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院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采用小规模授课形式。语言类教育需要听、说、读、写、译等多个方面结合。小规模的教学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对于零基础的韩国语教育,小规模的授课形式能使教师更容易掌握各个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的境况,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韩国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工作中带的一个16人的自考班,班级人数少,在日常教学中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从发音到写作,逐个加以针对性辅导,使得班级16人的成绩整体进步明显。
学院加大和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三年制大专、高职院校毕竟其教学资源与设备方面都很有限。因此各大专、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探索与韩国校际间的合作办学项目,做到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对学生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
学院加强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及时地获得相关的就业的信息以及社会对韩国语人才需求得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韩国语人才。我院下属的大译五洲贸易有限公司,需要大量的韩语翻译人才,在校的3-4年的学习期间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也让学生更加明确在校的学习方向。
二、韩国语教学发展前景
1.学生数量增加、学习需求增大
随着中韩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频繁进行,全国各地出现学习韩国语的热潮。韩国语学习者中固然以出于专业需要而希望系统学习韩国语的学生居多,也不乏为追寻“韩流”本源、甚至仅为欣赏韩剧、听懂韩国语歌曲而学习韩国语的学生。从本院韩国语学生招生情况来看,实际招生数有大幅度增加,第一志愿填报上线人数也从最初100多名增加到500多名,双语专业韩国语学生也从最初的一年60多名增加到一年200多名。可以预见,大连翻译职业学院韩国语也将成为未来的外语热门专业之一。
从近几年本专科生就业形势的总体情况、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供求比例来看,韩国语的毕业生近几年来一直有着相当优越的就业小环境和广阔的前景。从长远来看,持续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涉外型韩国语人才,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在韩国语人才多年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无论是韩国语专业毕业生还是曾经选(辅)修过韩国语的其他专业毕业生,都将受到欢迎。因此,总的趋势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还会有更多学生希望通过不同方式学习韩国语、了解韩国文化。
2.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培养外语、计算机过硬的复合型、双语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涉外型外语、外贸大学的普遍模式。社会对韩国语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各高校韩国语专业今后必须探求新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3.中韩大学合作共同培养的趋势
仅仅通过3~4年国内学习就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并非易事。除了学生的勤奋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专业教育计划与语言实践途径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中韩两国大学合作、实现共同教育的“3+1”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学生学习对象国语言、体验对象国风俗习惯最好的教育方式。目前,实行1年或者2年在韩国进修韩国语的“3+1”、或“2+2”韩国语本科教育模式的大学有普遍增加的趋势。另外,一些大学的韩国语专业还出现了本硕连读、中韩合作的“3+3”或“4+2”等多种教育模式,我院的国际交流中心正在积极和韩国的几所大学建立姊妹学校关系,为学生进一步进修韩语搭好桥梁。
韩国语教育在中国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基本全盛期。“韩国语学习热潮”已从东南沿海地区传到南部、西南内陆地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韩国语、了解韩国文化。
今后韩国语学生还将继续增加,韩国语教育将更加活跃。面对新形势,我院韩国语学院将继续开发和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韩国语高级人才的需求。另外,中韩两国政府以及友好团体的支持、中韩两国有关大学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我国韩国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林杰.中国的韩国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新国语教育,1996,(53):143-152.
[2]李得春.世界中的朝鲜语/韩国语和阿尔泰语系语言[J].朝鲜-韩国语言文学研究,2004,(1):69-77.
[3]李恩淑.中国的韩国语教育成果提高方案考察[J].双语学,2005,(27):137-159.
[4]李得春.作为第二外语的韩国语现状及发展趋势[J].韩国语教育,1999,(8):14.
对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音乐能够起到特殊的教育功能。在具体的教学中,音乐能够吸引幼儿的关注,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激发幼儿的潜能。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才能在日后的教学中发挥出音乐教学的功能。
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2.1 强调音乐学科的专业性,缺乏实用性
目前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大都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把音乐教学单单视为音乐学习,专业性过强导致学习的难度大,学生的热情低,产生不了兴趣。并且由于定位的不当,使得所学的知识缺乏实用性,专业的理论音乐知识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到对幼儿的教学当中,无法体现出专业特色。
2.2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能够让其在幼儿教学中灵活有效运用。目前,学生的音乐学习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无法产生兴趣,也学不到足够的职业技能。
2.3 专业教师缺乏幼儿教学经验
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的教学经验,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学前教育课程培训,在教学中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学院的教学模式会让刚刚接触音乐的学前专业教育学生产生厌学的现象。面对学生的零基础,让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只有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使其更好地学习,从而应用到往后的幼儿教学当中。
3 培养中职学前教育学生音乐兴趣策略
针对学前教育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兴趣的策略。
3.1 完善丰富教学内容
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教学,首先必须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根据,把幼儿园的实际音乐教学情况作为引导重点。音乐具有极大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魅力的所在。教师可以适当地脱离课本,将学生带入真正的音乐世界去感受。例如,多让学生自主参与乐器的练习表演,让学生多多聆听优美的音乐。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诸如音乐话剧表演等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快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产生对音乐足够的学习兴趣。
3.2 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中职生普遍没有音乐基础,音乐是他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在初次接触音乐课程时,无法产生兴趣也是正常现象。教师则需要适时地引导。教师可以将各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的目的是要为未来的幼儿教学服务的,因此,需要将多个其他学科的知识与音乐学科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可以将幼儿心理学、幼儿活动设计等融入音乐教学。针对幼儿的教学模式是灵活多变的,学科之间的结合教学也能锻炼学生日后的灵活的教学能力。
3.3 针对学生的爱好特征
中职生大都处在十七八岁的青春期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喜欢市场上的流行歌曲,而不喜欢课本上的禁锢的知识内容,更不喜欢传统的理论教学。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利用流行歌曲来让学生关注并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事先了解音乐流行乐坛上的红歌,让学生参照谱子用乐器进行演奏。教师也可做一遍示范,进行完整的钢琴或者吉他伴奏,让学生唱。学生则能通过这样的模式感受到音乐的真实感与魅力所在,从而对音乐课程产生兴趣。
3.4 运用游戏教学法
针对幼儿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游戏形式为主,因此,针对学前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同样需要灵活有趣。当然针对中职生的游戏教学需符合其年龄特征,如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时,可以把节奏编成总谱式的合作游戏,各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打节拍、打节奏、唱谱,利用合作的趣味性来增加学生的热情,游戏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并且也能够培养学生日后的灵活教学能力。
4 结束语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对其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如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对音乐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与热情。本文对此提出几点培养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兴趣的策略,以期给中职音乐教学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是情感的艺术教育。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情感知识、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的源泉,是审美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为原则,力求形式质朴、让学生认真地去体会音乐元素所赋予音乐的形象及情感。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设计、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了解上就要多下功夫,尝试多种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打破只注重知识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感受到不同器乐、不同音色、不同旋律所带给他们的情感的熏陶,同时也激励我们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音乐审美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通过课堂欣赏倾听不同曲目,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科普兰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中写道:“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来实现的。尽管学生年龄、心理、情感、认知水平不同,但对于歌曲或乐曲所体现的情趣是乐观还是悲哀,是优美还是沉重等等,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每听一次歌曲或乐曲就会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并唤起美感,对美好的事物灌注心思。因此,针对胸无大志、自卑自弃的学生,让他们聆听《义勇军进行曲》,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针对毕业班学生学习紧张,身心疲乏,让他们欣赏《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梁祝》,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感受;针对学生娇弱的心理,让他们聆听《黄河大合唱》,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性格;针对忧郁的心理,让他们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驱散学生心理的阴影;针对焦虑心理,让他们聆听《童年的回忆》,扫除学生的烦闷苦恼;针对攻击心理,让他们聆听《让世界充满爱》,建立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音乐对于学生们的美育影响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为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理特点及规律,对提高美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聆听一些格调较高、具有影响力的中外名曲,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天鹅湖》《小夜曲》《梁祝》《嘎达梅林》《红梅赞》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想象,并从音乐形象中,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感受民族英雄的豪迈气节,在“倾听”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倾听”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力。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背景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大家知道人类各种感官是相互联系的,各种感官会在一定条件下互通。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把一种感官引起另一种感官的现象称为联觉。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图形、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出具有背景、内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情景,营造出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创设出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熏陶学生美的心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学唱《雪绒花》时,播放《音乐之声》作为背景音乐的学习资料,学生感受从听觉、视觉传递出情感的呼唤,唤醒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例如:学唱《我和你》时,播放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夺冠集锦实录片段,唤醒他们对祖国强烈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增强他们刻苦努力学习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欣赏《梁祝》时,将《梁祝》的引子、同窗共读、共读共玩、长亭惜别、抗婚、化蝶做成PPT的形式边听边看,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去思考,整理整个故事情节,进而挖掘乐曲内涵,解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技能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信素质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基础。”如:我运用学生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吉他、爵士鼓、手风琴、葫芦丝、声乐、钢琴、电子琴、舞蹈的零基础的技能培训,逐步形成了学校器乐队、学校合唱队和学校舞蹈队,为学校开展文艺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极参加省市各项比赛,并荣获多项荣誉证书。在课堂上我同样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充分把握了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把不具有语义、没有事物形态的音乐音响,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方式变成形象易懂、乐于接受的东西。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客观科学地分析学情,精心创设教学环节,将视频、器乐、人声、表演及游戏融入教学,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并得到了充分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提高音乐技能、认识自身价值、增强自信的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不枯燥,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各项器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另外,平时我还注重与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配合,利用一切时间,结合教育重点,运用表演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技能的机会,达到认识自我的价值,克服自卑,增强自信的目的。如:班会课上唱一唱学过的歌曲,吹一曲吹过的乐曲等等。语文课上,播放一曲《荷塘月色》,让优美的琴声和优美的诗句融入学生的心田,别有一番学习的意境。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感官需要得到了满足,而且使其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视野上得到开拓,心灵上获得升华,提高了文学素养和音乐素养。
长期的实践证明,不少所谓的后进生,通过技能训练,不仅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与发挥,而且提高了他们在学习其他学科中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促进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通过对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塑造了他们美的心灵,也促进了他们心灵的成熟。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已历经近30年。随着国家对企业预算管理规范的加强,绝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广泛开展。与此相适应,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笔者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2006年5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增加幅度较大(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与西方国家预算管理研究相比较,我国预算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呈现出与预算管理实践相脱节、研究范式严重落后、缺乏理论基础等特点(郑石桥,马新智,2006)。如何改变目前国内预算管理研究现状,有效提高预算管理理论研究水平,是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权变理论及其启示
(一)权变关系的涵义权变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认为,权变关系是一种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功能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被简单化地表述为一种“if―then”的关系。其中,“if”是自变量,而“then”是因变量。具体在Contingencymanagement中,“如果”(if)表示的是组织的内外环境因素,“那么”(then)表示的是管理思想和方法。所谓Contingency relationship就是组织的环境自变量与管理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FredLuthans,1976)。
(二)权变管理理论涵义所谓权变管理理论,是指以组织的系统观为基础,以组织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所存在着的权变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管理活动应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相适应,旨在提出一定环境条件下,可采取的最适宜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的一种管理理论。其基本观点包括:一是系统观。权变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的开放系统。所以组织管理活动所构成的管理系统,必须置于整个开放系统中来认识。二是随帆直变原则。不可能存在某种适用于一切情况和一切组织的普遍管理原则和方法,只能依据各种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做到随机应变。这是权变方法的基本原则。三是环境因素与管理方式存在着的权变关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的根本前提下,存在着最适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这一核心观点。并不存在着适用于任何条件下的“普遍性原则”。
(三)权变理论的启示作为管理理论研究方法论,权变理论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性。权变理论与系统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的观点是权变理论最基本的观点,认为管理的各种因素是共存于一个统一和联系的整体的,在选择管理的方式时,必须加以通盘的考虑。权变理论并不满足于只对组织内部机制或者其中某一具体范畴的了解,而且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二是实证性。企业的管理实践是检验一切理论的最终标准,实践研究能够导致更为有效的现实管理活动。而权变理论正是努力将实践研究的结果变成方法和特定情境下的精神,促进更有效的管理,以达到管理的目标。三是多维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必须采用多维分析技术以确定不同变量的组合所产生的特定结果。在实践中,完备的多维分析是很难实现的,作为管理研究者,要从现实众多的变量中进行提炼和分析,找出那些最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实现有限的多维分析。
三、预算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与权变理论
(一)起源阶段预算(budget)最初是在英国的财政管理中使用的一项管理工具,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财政的收支平衡(苏寿堂,2001)。20世纪19世纪末,为了限制广告费用的支出,美国企业首先将预算引入企业内部费用控制之中(迈克尔・查特费尔德,1989)。这是基于当时管理手段匮乏、没有更好方式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在要求所致,也是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正式发端。随着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企业内部就产生了分层管理。而随着分层管理带来的层级之间利益如何协调,在当时就凸显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所有这些因素,迫使企业寻求对市场进行预测、计划内部生产能力与外部市场需求相协调的方法。于是,杜邦(DuPont)化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就率先将预算引人企业管理,以此来计划、协调、控制企业的管理行为。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也对预算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初的前30年里,古典管理理论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及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深刻影响着预算体系的构建、资源配置和行动协凋等职能的发挥,而建立在“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的标准成本制度、差异分析等方法后来则直接成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1922年,麦金西(Mekinsey)出版了《预算控制》(Budgetarycontr01)一书,从控制角度详细介绍了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正式形成。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促使“预算制度在企业得到了急速的普及”(小林龉,1998)。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一些企业开始仿效,也采用预算制度。
(二)发展延伸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预算方法在美国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被大型现代工商企业普遍使用。随后的几十年中,企业预算管理先后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在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二次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也导致了生产的日益社会化程度提高。从内部来看,由于资本的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规模也日益庞大,生产和经营就日趋复杂,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从外部来看,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更加剧烈。这些新的环境和条件,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企业将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置于首位。为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西方会计学吸收了自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一些专门用于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方法,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预测、决策、组织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些方法的产生也促进预算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20世纪40年代末期,西方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各种新的管理学派及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学科也对预算管理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行为科学,在行为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企业预算管理增加了行为管理的内涵。一些实行预算管理
的企业开始提倡和实行分权式的民主参与管理,使预算的编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循环,形成了参与性的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预算执行者直接参与了编制,使编制的预算更加贴近实际,同时还提高了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使其努力与组织的预算目标相一致,从而促使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余绪缨,1990)。在此期间,预算参与这一重要范畴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预算执行结果与实际经营和管理目标之间的差异,也被认为并使用作为各下层企业和部门业绩评价最常用的依据,并且评价与结果还会与奖惩制度相联系。评价方法和奖惩机制也进一步影响了管理者和雇员以后的行为取向。这样,基于预算目标完成结果评价经营和管理业绩的预算强调范畴,也在这时产生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受企业组织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管理理论发展最新成果的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预算管理系统本身也可以影响组织绩效。如确定更具激励性的预算目标、更具参与性的预算编制程序,以及预算与薪酬的更直接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二是预算管理奠定了其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位置。David Ofley教授认为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将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DavidOthy,1999)。三是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精髓在于“权责分散基础上的集中控制”(centralizedcontrolwithdecentralized responsibility)。预算管理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和扩展之后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如今被称为“传统预算管理”的标准模式。另外,在这一阶段,人们发现了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现象。Low&Shaw(1968)发现,销售部门的经理在“以预算的实现程度决定报酬多寡”的报酬系统下,会产生预算松弛行为;Schiff&Lewin(1968)发现,“预算松弛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松弛程度(以经营费用预算为例)可能达到20%~25%。这些发现是预算倡导者Argyris(1952)和Hotede(1967)以及很多研究者始料未及的。此后预算松弛始终是困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大难题,从20世纪60g代开始40多年来,对预算松弛的问题研究,一直受到西方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三)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预算管理趋于成熟。通讯的发达,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得、传递和分析处理更加准确可靠,从而为预算管理的发展提供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预测决策信息资料,大为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将企业细化为许多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子系统,形成了面向供应链的预算管理体系。但在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竞争性大为增强,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内部组织结构呈现出模块化组织(ModularOrganmafion)和模块化簇群(ModularCluster)的特征。这种变化动摇了传统预算管理得以运行的基础和前提,预算管理难以适时适地做出与环境变化相对应的调整、预算管理过程产生的较高管理成本,以及预算主体之间的利益不能很好地协调等诸多缺陷越发凸显,传统预算管理就进入了与组织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相冲突的阶段。基于这种情况,预算管理理论形成为对立的两种态度,也据此划分为两大阵营。一个阵营持预算改进态度,另一个阵营持超越预算态度(冯巧根,2005)。预算改进态度,认为应该继续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针对预算管理本身存在的缺陷,有目的地加以改进,使预算能够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焕发新的生命力;而超越预算态度(beyondbudgetery)则认为,预算管理的种种缺陷表明,其无法和现实情况相调和,应当摒弃预算管理手段,以其他预算以外的管理手段取而代之(林峰国,2005)。
四、中预算管理研究与权变理论的中外比较
(一)西方预算管理研究的特点严格来讲,自预算管理实践产生,国外的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就已经开始,但研究规模、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数量步入较高层次,则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张朝宓、卓毅、胡春香,2003)。笔者认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较高层次预算管理的研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从研究主题来讲,来源于实践,并富有深度,而非学者凭空想象出的问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预算功能、预算目标紧度、预算松驰、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整合和资本预算等。二是从研究方法来讲,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流方法,这里又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况:绝大部分研究采用多级量度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部分研究采用现场访问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有为数不少的案例研究(郑石桥、马新智,2006)。三是针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大多数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从一定的理论出发来研究预算问题,而不是就预算论预算(郑石桥,马新智,2006)。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权变理论、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控制理论、博弈理论、行为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正是由于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预算管理,所以这种研究具有系统性,并且能够站在较高层次,将预算管理置于更大的系统中来分析和考察,避免了就预算论预算的窘境。
(二)我国预算管理研究特点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较,我国的预算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主题理论色彩浓厚,许多主题来源于学者的主观想像,而不是来源于实践(李志斌,2006)。国内预算管理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现状判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预算管理的基本状况;预算起点,研究预算的编制从什么指标开始;预算目标,研究预算指标体系的构成;预算编制,大多数是就预算编制的滚动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作业基础预算、战略导向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或者预算编制程序等方面为讨论对象;预算控制,研究预算管理与内部管理控制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集团预算管理,研究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模式等。二是从研究方法来讲,规范研究是主流方法,有少数的案例介绍,但不是以案例为基础的研究(李志斌,2006)。也有少数问卷调查,但这种调查不是为多元统计分析收集数据的调查,而是为了解现状的描述性统计进行的调查,所以不能作为真正的实证研究方法。三是缺少理论基础,就预算管理问题本身论预算管理。笔者查阅了国内有关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文献,很少有涉及到以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的企业组织理论、社会行为理论和管理者心理理论等为基础的分析,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就预算论预算。
五、结论殛建议
一、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在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在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以美术工具、材料进行现场操作演示的教学手段。由于学生人数多,部分学生看不清、学不透教师的示范动作;如果教师分组示范,耗时则太多,因此教师的教学示范往往事倍功半。教师示范之后紧接着的通常是学生练习。这两项工作已占去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教师答疑解惑、师生交流互动、学生提升美术技能与进行审美体验的时间较少。单一的教学手段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联系不紧密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传授美术专业技能,忽视了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际,往往对美术技能知识讲得细致,但对该技能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讲得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工作中需要用到所学美术技能时,出现“学了用不上”“不知如何下手”等情况。可见,在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际教学内容,就难以实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欠缺对学生想象力与创作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天真的幼儿。幼儿教师应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了解幼儿的奇思妙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美术技能的传授,要求学生加强技巧的练习,而对学生想象力与创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不够。部分学生在长期的临摹训练中,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感受和再现范本中的专业技法,使得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能力难以提高,发现艺术美的敏感度降低,缺乏创造性思维,离开参考图片就不会独立创作作品,或因为想象力贫乏,致使作品空洞乏味、缺少童趣。
4.对美术实训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技能课,美术技能类课程强调技能的学习不能纸上谈兵,而要做到学以致用。尤其是在实际的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够用到的美术技能知识大部分更加简化、实用。以绘画中的色彩知识为例,幼儿园实际教学在色彩方面更为注重的是色彩的基本配置与应用,而非纯粹的写实性色彩造型技法等知识。如手工中的纸雕制作,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更为注重的是如何用纸雕的形式和手法,制作各种玩教具和布置充满童趣的环境,而不是教授幼儿高深、繁复的纸雕制作工艺。在美术技能类课程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果难以学以致用,就容易错误认识教学内容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联系不紧密则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主旨错位。部分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较少,实训是在校内完成,且基本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停留在按教师命题要求完成作业的层面,技能实训的内容未能和幼儿园实际工作接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较慢。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改革优化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的改革,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资。这要求现有的美术技能类课程体系,使之具备更加合理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措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丰富美术技能课堂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班额大、学生多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一批针对幼儿教师美术技能培训方面的课程资料,如微课视频、慕课教学资源等。这些课程资料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不受时空的限制,可重复播放学习,也可供学生课下自学。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既满足了教师教学示范的需要,又保证了每位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明白,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2.修订美术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
教师可将现有的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以绘画课为例,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入学时艺术技能是零基础,所以教学内容应以能满足学生开展幼儿园实际教学的需要为终极目标,不求难度高,但要实用性强。绘画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因此可利用三个学期让学生由易到难地分层次完成绘画技能的学习。第一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夯实学生的绘画基础,开设的是平面构成、透视、几何体素描、色彩基础等教学内容。教师可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基础部分,适当删减教材中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的部分,而适当增加更贴近幼儿园美术教学实际的部分。如,删去教材中素描石膏头像的相关内容,而加大基础的几何体素描的练习;又如,在色彩基础知识中,适当增加幼儿对色彩偏好的年龄规律特点及心理学依据等内容,并提供与该内容相配套的大量实例供学生理解和赏析。在学生有了第一学期的基础之后,教师在第二学期为学生安排简笔画、彩铅画、线描画等内容。这一学期,学生在学习使用更多种绘画材料的同时,也学习多种绘画技法。教学内容开始由一般的基础美术知识向幼儿美术知识过渡,学前教育专业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该学期,绘画课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的课后作业,都紧密围绕幼儿主题,力求让教学渗透幼儿美术的特色,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幼儿题材作品的风格。第三学期,一方面是让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新的美术技法,另一方面也将当前省内外幼儿园实际开展的一些创意美术活动内容,如拓印、刮画、版画等内容渗透进绘画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内就了解幼儿园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入职后更快地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通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能知识,为接下来的玩教具制作等其他美术技能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还可邀请幼儿园一线幼儿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中学前教育机构对幼教人才培养的需求,修订现有的教学内容,编写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类课程的系列教材,力求教材内容能密切结合幼儿园美术教学实际,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作能力
如,在植物简笔画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绘画技法后,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写生,让学生感受植物外形特征和结构特点的多样性,为他们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创作素材。在故事画这一教学板块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唐诗四格漫画、童话故事绘本创作等创作任务,让学生结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行形象化的想象和设计。又如,在玩教具制作的教学板块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创作童话剧场的作业,让学生先选定童话故事,再围绕故事情节制作童话剧场景和手偶,并进行配音配乐,最终将整个童话故事以童话偶剧的形式完整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实践了手工技法,又锻炼了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达能力。通过教师各式各样的任务驱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有所提高,他们作品的表现性和情节性有了显著增强。
4.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强化实训教学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方可为学生安排教育见习活动。结合美术技能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布置观察幼儿美工区活动情况、参与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等见习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意见,了解学生想法,进行跟踪指导。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各类技能拓展活动,如儿童画比赛、玩教具制作比赛、美术作品展览等,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技能练兵机会。总之,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类课程教学而言,教师首先应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增强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其次,技能教学的内容要循序渐进地展开,并力求与幼儿园美术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最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模仿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基金项目:该文系济宁学院2017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浸入式’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裴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实践教学价值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