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学现象及原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1 10:29: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学现象及原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学现象及原理

篇(1)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28-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A县位于中华腹地、甘肃省东南部,分布于秦岭山脉西南端丘陵河谷地带。该县中部地域宽阔、地形多样、矿产资源丰富,融名胜古迹、民风民俗、自然风光于一体,享有“陇上江南”的美称;北部以铅锌矿最为丰富,素有铅锌重镇之盛誉;南部又以金矿著称。1985年该县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08个对外开放县之一,1998年又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近年来,A县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牧、林果、蔬菜、烤烟五大农业基地及有色金属、酿造、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体系。A县启动新课程已历6个年头,6年来,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怎样,课程资源的适切性如何,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是新课程实施的对象,他们最有发言权;而且来自学生群体的信息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因此我们做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学生意向的调查是适当的、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 调查内容及分析

2.1调查对象

我们选取甘肃省A县具有代表性的学校15所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这些学校中有占全县总人口近40%的西片学校5所,北片矿区学校3所,东片盆地区学校2所,南部山区学校3所,城区学校2所。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与师生座谈为辅。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1份。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要求当堂填写、不互相谈论,并当堂交卷。在问卷的统计中,进行了分校、分片和综合统计,希望能从中看出学校理念、经济、地域和民风等对我们所要调查的信息的影响。

2.2调查内容及分析

表1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从表中可以看出,84.64%的学生是喜欢化学的,城区学生所占比例更高(92.63%)。只有一所学校的九年级学生例外:不喜欢化学的学生超过了一半(52.50%)。从与该校师生的座谈中得知,九年级的2位化学教师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还处于经验积累期。通过调查还发现,A县的完全中学将主要精力放在高中部,致使初中部的教师在人员配置上处于劣势,该校就属于此列。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喜欢实验、观察活动的占70.97%,西片学校达到74.69%;在喜欢阅读的书籍中,城区学生喜欢读故事书和科普读物的比例相差不大(36.84%、35.79%),但西片学生喜欢读故事书的学生几乎占到一半(48.55%)。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生首先求助的是老师或同学,其次是图书、杂志等相关资料,最后是上网;这符合代价最小原则。在经济欠发达的A县,多数学生要上网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迫不得已只有去网吧,花费时间和金钱或许还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

表3的调查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55.61%)认为参加化学活动不但不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反而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帮助;但对学校开展的与化学有关的活动的调查,数据分布离散度大。学校开展的活动很有限,几乎没有开展。

对已有资源的利用情况的调查中显示,校内供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除教科书外主要是实验室和光盘资料;而老师经常使用的只占26.42%,偶尔一用的高达38.71%。老师按照教科书的顺序进行教学(86.79%), 做过课本上要求的化学实验(61.60%),学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能提出问题(58.22%)。使用电脑、使用化学教学软件学习、听科普报告、去科研机构参观、甚至从图书馆借阅化学方面的图书、杂志都是不可能的事。虽然多数学校配备了电脑,但仅限于上信息技术课,而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玩”的居多。对于使用化学软件学习,那几乎是一件奢侈的事;微机教室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部分学校还有多媒体报告厅,但用途已逐渐变为放光盘、讲公开课等。校内图书馆名存实亡,校外图书馆化学方面的书籍很少且很陈旧。东片某校学生这样写着:上化学课不做实验,老师干巴巴地讲,学生迷迷糊糊地听;上网不方便;没有科技馆等类似地方。西片学生这样填写:没有社会实践;实验能力差;没有从实际出发,只注重成绩;做题太少。南片学生填写的是:没有实验;没有条件上网。北片区学生填写的是:没有开放学生实验室;大家很少在一起讨论化学;在学习上,自己不是很主动;老师对学生没有太大信心;没有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等。综观A县各校情况发现,对于演示实验,部分学校还能做一些;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学校做过一次,有的做过两次,多数学校学生分组实验一次都没有做过!究其原因,一些易损耗品(如试管)损坏后未能及时添置,药品过期无法使用等等,总之不是缺仪器就是缺药品,使实验不能正常开设。

在希望开发利用的化学课程资源中(表4),开发与农业有关的资源呼声最高(80.65%),因为A县是农业大县;其次是与衣食住行有关的资源(76.50%)。值得关注的是,北片处于矿区的学生和城区学生选择开发与工业有关的课程资源的比例反而比其它选项都低。为何会出现如此耐人寻味的现象呢?原来处于矿区的3所学校中,一所是职工子弟学校,他们的父母都在矿上上班;其余两所虽然不是职工子弟学校,但他们对开矿、选矿、冶炼等见的较多,有的学生家长就从事着与矿有关的工作,耳濡目染,他们对于矿的事情要比其它片区的学生知道的多,尤其是乡镇、个体不规范企业带给他们的“工业三废”使他们深受其害。A县地势北部高城区低,学生希望在教学中补充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水、绿色植物等相关的化学知识(83.56%);农药、化肥、油漆、涂料等的知识(70.20%);液化石油气、沼气等燃料知识(68.05%);其他所列选项的选择率皆已接近60%。由此说明,A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了解家乡,了解周围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在填写的其它希望开发的课程资源中,西片、东片学生希望介绍常见食品、蔬菜的农药污染问题,大蒜的药理,不同农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农作物种子的培育,地膜处理,果树管理,制矿泉水,地方特色小吃的知识等;城区和北片矿区学生希望重点介绍如何方便、简单地减少污染,废旧利用,食品卫生与健康,汽车尾气知识,厨房化学、宠物化学等;而南片学生只是笼统地要求介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在对化学课程资源丰富程度的认识的调查中(表5)发现,有77.11%的学生认为不丰富;只有北片某校学生认为课程资源丰富(40.00%)的比率大于认为不丰富的比例(32.00%)。走访该校学生,他们说资料多得看都看不完!是什么资料呢?原来是自己和家长购买的各种习题资料、参考书!这些单一的纸质文字应试资源,数量再多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扩展。由此反应出该校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很清楚,在他们的心目中,有参考书看、有习题资料做,课程资源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在开放性简答题“你认为学习化学知识对你的生活和未来有什么用?”的回答中,多数学生认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到化学知识,化学学习是他们掌握今后生活技术的关键,如健康饮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不盲目使用化学用品,节约能源,保护空气,了解工业、农业、食品生产和加工等方面的知识。有的学生说的更干脆:“不至于不认识化肥!”“长大后就算当农民,也可以合理种植农作物,合理施肥,不会盲目,如果从事工业生产,对保护自己、保护环境、提高自身素质有很大帮助。”

3 启示与建议

3.1数学、物理、语文等其他学科是化学学习兴趣持久的前提和保证

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乐趣、志趣是每个科任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此外,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其他学科对化学的支撑。化学是自然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要综合应用各门学科的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化学概念不能透彻理解,甚至不能正确理解,因此也就无法欣赏到化学的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文学科的缺乏;在许多牵涉到计算的内容中,原理的应用没有问题,但具体的数字运算却常常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是基础知识缺乏、偏科等原因造成;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多学科齐头并进,各科迁移,单科突破,才能整体受益,也才能使化学兴趣弥久愈浓。

3.2校园环境建设中,要重视实验室、图书室内容的建设,将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A县有不少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有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等,部门齐全,但就是中看不中用。为改变这种现象,管理者需将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如对化学实验室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配备、培训实验员;更新图书,订购有价值的期刊杂志;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对于化学教师,可与学生一道,因地制宜,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替代实验药品或自制简易的实验仪器,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意识、环保的意识。开放实验室、图书室,让学生能做自选化学实验,搞化学魔术表演,玩化学扑克游戏,猜化学谜语,搜寻化学哲理诗词、化学对联等,让校园活动丰富起来。A县的实验员很少有专职的,多数都是理、化、生、地、器材等兼管的实验员,年龄偏大,对工作已没有太大热情;因此需设法改变,努力提高实验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3.3创造条件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让师生走出校园,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化学

安全是悬在每位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在任何场合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但我们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而不做事情,各方面应配合搞好学生安全工作,让教师有信心、有胆量将学生带出校园,如,参观净水厂、污水处理厂、制氧厂、活性炭厂、水泥厂、冶炼厂等;敢于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调查,搞研究。只有让学生经历具体感知,然后才能抽象概括,最终到实际的应用。

3.4实行人性化管理,给教师些自由时间和人文关心,开发利用校内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课程资源利用的载体

A县的很多学校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并和教师工资挂钩,有个别学校要求教师每日的两次到校和两次离校都需到专人处报到,如果工作做了而没有去按时报到,工资同样会被扣掉,使教师疲于奔命。还有许多作业:二字(毛笔、钢笔字)一笔记(理论学习笔记),加上日常工作: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记录、工作计划(总结)等都进行量化考核并和工资挂钩;对教师的管理细化了再细化。然而,对细节的过分追求以至于迷失了对大局的把握,学生素质却每况愈下。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教师,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于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应付上级检查的)少做一些,腾出时间干一些该干的事:走出校园看看制氧厂是怎么制氧气的、农民用什么肥料、打什么农药,调查一下河水污染问题,看看生铁冶炼厂是怎么炼铁的等等;将丰富庞杂的化学课程资源进行遴选、组合、改造、创造,将其作为教学内容、拓展资料、课外活动素材或教学实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实现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产生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已经正式走向“行动”和“现实”领域,但“缺少课程资源”依旧是制约课程改革的最大障碍,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

1、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原因

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相较以前已有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受到各方面的局限,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较大主体局限性

(1)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一,学术性很强,不符合实际所需。

(2)教师课程资源意识薄弱,开发能力欠缺,保守着单一的课程管理体制管理教学课堂。

(3)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开发的课程资源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和主动研究。

(4)课程开发设置的环节没有和家长交流沟通,忽略了家长的主体地位和引导作用。

(5)社会的校外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学习等公共资源未充分发挥作用,也未被开发利用。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客体上存在缺陷性

(1)从课程素材、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空间分布和对课程资源的把握、利用程度来看,课程资源的教学结构都较为单一,符合当地的人文风情、地域资源未融入其中。

(2)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各种生动复杂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未被重视,反而仅仅局限在固定的应试资源框架中。

(3)中学思想政治把教材当成主要的课程资源,内容长久不变,有用性不高,教学单调乏味。

(4)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闲置、浪费,其教育功能和意义在已开发的课程资源中没有具体体现。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合理

(1)在教材的编写,资源的利用上缺乏创新和改造,没有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学条件进行删减,增添创新型内容。

(2)教学课程注重应试教育中要求的掌握和记忆,轻视学生自主创造、发现和探究的思想。

(3)课程资源多而杂乱,没有进行合理的编排,调整。

(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持续性,也少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融合、重组。

2、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析

为全面达成思想政治目标和学生发展基础,为新一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赋予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结合上述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原因,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分类、形式、途径等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未来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分类

(1)从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看,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种。

(2)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看,课程资源被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3)从存在方式上看,课程资源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即是指它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泛指掌握课程素材的人,比如说:负责教育教学的教师、承担教育管理的专家、学者、和其他教育研究人员。而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就是课程资源的载体的本体含义,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

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进行课程改革,强化师资力量,完善教师结构,全面深入地进行课程资料的搜集整理。

(2)更新中学政治教师课程资源观,利用当前的新闻素材、时事热点、教材资源等最新信息改进教育方式,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3)强调学生、教师、家长各自的重要作用,重视教育教学专家在课程开发利用中的导向价值。

(4)充分发挥校内课程标准,教材等课程资源的的效用,并进行资源的整合、开发、运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5)积极开发利用校外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加强社区社会与学校的交往融合,以及相关信息的交流表达,构建“社会即课堂”的课堂教学思想。

(6)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联系校内校外实现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共享,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7)增加经费投入,加强课程教材的完善程度,与教育行政部门、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交流合作。

(8)一定程度上加大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强化对课程资源的筛选、统计和管理,增设学校的监督、评价和反馈机制,使政治课程资源更加完善。

结束语:

篇(3)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适应时展的步伐,转换教学方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因此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甘肃省是2010年秋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的,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看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投入与产出不成正例,学生负担沉重而且也收获甚少,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成为制约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瓶颈。为此笔者就当前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进行透析,寻求其成因,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历史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透视

1.三维目标被割裂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这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是低效和无效的。

2.教材内容被冷落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3.课堂活动被扭曲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合作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4.教与学关系被定格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始终处于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师的教支配、控制,甚至替代学生的学,学的独立品格逐渐丧失,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5.课堂预设与生成发生冲突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要么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课堂教学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要么是生成过多,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

6.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冲击常态课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课改的“形”,更要注重课改的“神”,而真实、扎实、朴实的常态课堂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但正因为常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也相对比较“随意”,延用老模式、老课件,备课不扎实,教学效率不高等现象比比皆是。

二、历史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

1.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甘肃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实行开卷考试,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校、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养成了过分依赖课本的习惯,造成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笔者曾对高一学生进校时历史基础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连哪一年结束都不知道。这一状况无疑给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2.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不足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模块专题式体例,这种体例解决了原来初、高中历史课程“螺旋式”“循环式”的教学弊端,但也存在诸多的不足。(1)时空跨越性大,淡化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从而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2)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淡化了历史学科的全面性,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同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如,的内容,在必修Ⅰ“民主政治建设”中有介绍,在必修Ⅱ“伟大的历史转折”中也涉及,在必修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中也要讲,把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割裂为三部分,人为地造成了内容的不完整。这种体例的教学,往往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着不足

篇(4)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实政治思想为依据,运用先进设备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心。新时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工作者开始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高度重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随着人们教学理念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社会认同感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经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最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

我们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了巨大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在三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变化,人们对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也越来越重视。近些年来,实践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认识不足,不够重视;二是没有明文规定,随意性很强;三是教学过程中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四是师资力量弱;五是没有专门的考核体系;六是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六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笔者经过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调查发现有许多院校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它的重大意义。教师和学生两者都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笔者在对一些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教师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实践教学。进行专门的教学不仅仅没有意义,相反还会增加教学成本,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

(二)没有明文规定,随意性差。目前我国的实践教学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该怎么样进行教学,只是就一些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说明。这就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计划如何安排,谁来负责实践教学。针对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基本上保持着非常混乱的局面。

(三)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在平常教学中把停留于形式层面。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想办法予以认真解决,相反却只注重形式。

(四)师资力量薄弱。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不重视,导致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非常弱。还有一个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师教学经验还很薄弱。目前国内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还相当缺乏。笔者经过考察发现我国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一个教师要教导20多学生,在户外教学中学生素质得不到提高,学生自身安全也无法得到保证。

资金力量的薄弱是典型问题,资金力量的薄弱主要是存量资金的缺少,以及国家各项专门针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五)考核体系不健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由于自身不规范,教学工作者的不重视,最终使得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考核体系。在高职院校中,考核体系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有助于正确的评价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考核体系不健全。突出表现在衡量学生素质的指标单一,方法有误。在考核过程不能综合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实践教学素质。

(六)实践教学基地少。在高职院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可是笔者经过考察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却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非常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同外界的沟通。与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联系较少。

二、解决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上文详细论述了我国高职院校中存在的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专门对策。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职院校要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保持高度重视,要从根本上保持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高职院校广大教学工作者要专门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教学研讨,要集中全校智慧和力量,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还不够,必须要学生也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重要,要把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划入到学生的综合成绩中,并且适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占分比重。

(二)要专门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规定。上文提到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高职院校要专门就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予以明确规定,只有充分明确了各项规定之后,才能防止实践教学中随意性过强的问题。

(三)在实践教学中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倾向。要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队伍存在着编制小、人员少、素质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要保持高度重视,要大力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外来人才,另一方面是要定期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篇(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探究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验证的。《新课标》立足于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所以,采用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必由之路,其中的必要性和目的有诸多专家和学者都已论述过,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就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原则和教材部分演示实验的改进作进一步论述。

1.新课程中化学实验的设置情况

化学实验在新课程的高中化学课程中是以两种方式来加以组织的。一种是分散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分散在《化学1》和《化学2》及《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相应的模块课程内容中;另一种是集中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单独作为一个课程模块——《实验化学》,以此来强化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实验教学的原则

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生产实验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他们都必须遵循相同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差异性:目的不一样,科研生产实验有具体的科研目的生产目的。而教学实验主要是要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科学原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所以教学实验受教学目标、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考试等条件的限制,与普通科研实验又本质的区别,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科学性

教学实验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教给学生的实验原理和方法都必须具有科学性。教给学生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必须经过多次检验并证明确实可行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2.2实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产生如下的实验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长短,具体如下:

老师课堂演示实验:优点是实验效果明显,节约时间,直接交给学生正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缺点是学生参与性弱,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趁机开小差,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到实验现象。

学生直接实验: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缺点是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消耗时长,错误的操作方法不能及时更正。

学生课堂演示实验: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错误的操作方法能及时更正。缺点是实验效果可能不明显,消耗时间长,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到实验现象。

学生课堂实验:具体做法是,学生按座位分成几个组,一般七八个人为一组,每一组给一套实验,按照老师讲解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明显,缺点是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消耗时间长。

灵活运用以上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不能一味节约时间,都采用老师课堂演示,甚至直接讲解实验。

2.3操作简易性,现象明显性

教学实验必须操作简单并且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下面我将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几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地方作如下改进,改进后效果非常明显。

2.3.1《化学1》47页,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

缺点:1、只有坩埚周围的几个人看得见钠的燃烧,大部分学生都看不到钠燃烧的现象。

缺点:2、坩埚容易炸裂,实验成本太高。

改进:用老教材的方法,用石棉网代替坩埚,一是燃烧现象便于观察,效果明显,二是不会炸裂坩埚,成本低廉。

2.3.2《化学1》50页,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汽的反应”,用图3-8的方法是很难做出现象,肥皂泡很难点燃起来。

改进:用还原铁粉与熟石灰1:1混合物代替纯还原铁粉再来做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原理:Ca(OH)2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蒸气加大了水蒸气与还原铁粉的接触,从而使反应更容易进行,肥皂泡很容易被点燃。

2.3.3《化学选修5》54页实验3-4:“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里逐滴加入饱和溴水,边加边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缺点:由于生成的三溴苯酚要溶解在苯酚中,所以如果苯酚溶液浓度稍大一点,即使加了很多溴水也很难看到白色沉淀现象。

将原实验改进为:向盛有2-3ml溴水的试管里逐滴加入苯酚稀溶液,边加边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优点:效果非常明显,加一两滴苯酚溶液就能看到大量的白色沉淀,而且还能看到白色沉淀逐渐减溶解在苯酚溶液中的过程。

2.4 高效快速性

教学实验不象科学探索实验,可以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甚至常年累月的进行实验。而教学实验只需要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和原理,学会实验方法的目的,再加上课堂时间的限制,所以教学实验应该具有高效快速性。

如《化学1》51页,实验3-4,“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你看到什么现象?”

缺点:由于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实验往往要等40分以后才能看到铝片上产生大量的气泡,很难完成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任务。

改进: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各加入2滴CuSO4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

优点:Cu2+在铝表面被还原成铜单质,形成电化学腐蚀,实验只需2-3分钟能看到大量的气泡,节约时间效果明显。

2.5 环保无毒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化学教学实验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做到零污染零排放,这也是保护学生和老师的健康的基本要求。

如《化学1》83页,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缺点:产生大量的盐酸酸雾,飘在教室,严重影响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健康。

改进:用装置2代替教材的装置1,现象明显,实现零污染。钟罩由截去底的大塑料瓶或大试剂瓶加打孔橡皮塞做成。

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实践还有许多东西都值得大家去探索,我这里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科学之处还需要各位专家及教学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化学选修5》

篇(6)

应对策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考纲要求的所有教材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考法二:实验原理的考查。(例:2007年全国卷I第30题第11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应对策略:明确实验原理的概念、设计原则、及表述内容,从而确定解决方法。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思路,实验基本原理是设计性实验的基础,要研究实验,只有明确实验的原理,才能真正掌握实验的关键、操作的要点,进而进行实验的设计、改造和创新。

实验原理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实验原理首先要遵循实验的科学性原则。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设计依据必须是经前人证明的科学理论。如还原糖的鉴定,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的沉淀,淀粉的鉴定,淀粉遇碘变蓝,这都是科学理论。2.可行性:可行性主要是指从仪器选取、实验条件和操作等方面来看,实验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能否达到实验目的。3.安全性: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仪器、人身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成功率高。4.简便性:实验便于操作、读数及数据处理。5.精确性:实验的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若有多种可行的实验方案,应选择误差较小的方案。

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实验设计的整体思路,即通过……达到……的目的;还包括实验现象与结果出现的原因以及重要实验步骤设计的根据等。一般有两种题型:一种是知道实验的目的和材料写实验原理:1.自变量的作用的科学依据。2.操作自变量的原理。3.因变量获得的原量。另一种是做完了实验,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等写实验原理:

1.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

2.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考法三: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完善。(例:2008年四川高考第29题)

应对策略:在遵循实验设计五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重复性原则)的基础上,应用简洁科学的语言叙述,一般如下叙述:

1.分组标号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宜的材料器具,选材应保持条件相同。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可分两组或若干组,并进行明确标记,如用甲、乙、丙或A、B、C或1、2、3,使人一目了然,便于实验的观察、统计、比较和叙述。常用语言模板如: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编号A、B、C等;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甲、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选择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1、2、3等。

2.对照处理

根据实验的要求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处理,除实验变量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培养、饲养等条件要相同且适宜,即控制无关变量。要注意能体现“单一变量”的词语的准确使用,例如“等量”、“相同”、“适宜”等词语。

3.培养、观察、记录

找出具体的观察和记录对象,观察、记录、统计、比较实验数据和现象。如果实验现象是隐蔽的,必须找出具体的检测方法,以显现实验结果,便于观察。

考法四:实验结果的统计、预测和结论的得出。(例:2009年全国卷132题)

应对策略:实验结果是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如实验对象呈现的特殊颜色、气味、形态、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实验结果应是对实验现象的直接陈述,是实验反应的客观存在。实验结论是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迁移,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的定性表述,是对以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规律性”认识。实验的假设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研究的对象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或解释。实验结果预测一般与假设相对应:若实验结果与预测一致,则得出与假设一致的结论,即假设成立,反之,假设不成立。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唯一,需分情况讨论: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实验结论为:实验变量对结果无影响;若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或效果)有明显差异,则得出实验变量对结果有影响的实验结论。

考法五:实验的评价及改进。(2010四川高考30题。)

应对策略:

1.实验评价——“五看”评价法

一看对照:先看有无对照;若有对照则需看对照是否合理:实验变量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标记;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是否排除了干扰因素。

二看步骤: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具体操作有无违反生物学基本原理。

三看验证:实验结果的验证日标是否准确;验证方法是否得当。

四看材料:生物学材料选择是否得当;实验器材选择是否合理;药剂选择、使用、用量是否准确。五看条件:是否需要搅拌、加热等;实验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是否合理。

2.实验改进

实验改进是指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亡提出准确方案,常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若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要根据实验目的、原理,确定应设置的对照实验类型,进行补充。

(2)若操作步骤颠倒,应根据已有生物学知识进行调换。

篇(7)

作者简介:陈海燕(1965-),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湖北 荆州 434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25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45-02

为了适应新形势和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永久话题,其中教学方法改革是重中之重。[1]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原则,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指出:从做中学是比从听中学更好的方法。该教育理念把学校里的知识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欧国家的一些高校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强调文理科、工管等的综合和集成,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理念。[2]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6]然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7]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一般课程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PTSNP的教学模式,即现象(Phenomena)-理论(Theory)-模拟(Stimulation)-新现象(New Phenomena)“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下文简称“PTSNP教学模式”)。

一、PTSNP教学模式

PTSNP教学模式分四个部分:一是以现有的物理现象为出发点,介绍现象产生的实验装置与结果,引出解释物理现象的理论;二是系统讲授描述实验现象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原理;三是利用计算机对描述物理现象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可视化,以了解相关参数对物理现象的影响,数值模拟是理论模型的必要补充;四是根据现有的物理原理及相关技术设计新的实验装置,以获得新的物理现象。称为现象-理论-模拟-新现象“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实验现象为基础、以解释现象的基本理论为主导、以应用/研究/前沿为窗口的教学模式。

1.“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是哲学的需要

“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物理现象,模式的主体结构“现象-理论-新现象”符合哲学的认识论原理。哲学认为,人们的认识规律可简单表述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即“从现象中来,到现象中去”,第一个现象即为已经存在的基本物理现象,第二个现象即为创造的新物理现象。“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是认识论原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符合人们的认识活动规律,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2.“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是研究性教学的需要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步骤,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思路与步骤是首先根据现有物理现象及应用领域提出研究问题,然后拟定相关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再利用现有理论对所研究问题进行曲一些可行性研究,最后给出所期望的研究结果。“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符合上述研究性教学规律,便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3.“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是创新性教学的需要

创新性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根据现有的物理原理设计新的实验装置,以获得新的物理现象,这部分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让学生领会科学前沿与课堂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科学创新与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

在大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相关物理现象,可让抽象晦涩难懂的物理理论形象生动。科学计算能力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应该在学习活动中甩掉计算器,用计算机来完成作业及研究活动。考虑到学生学过MATLAB科学计算语言,选择MATLAB作为数值模拟工具。MATLAB的最大特点是它能方便地将复杂数学公式可视化。通过可视化,学生对复杂的物理现象具有了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对晦涩理论的理解。将科学计算引入课堂具有以下优点: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让学生领会设计的意义与魅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此外,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验现象与原理公式可视化结果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的形式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给学生,而原理公式的推导则用传统板书呈现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应用举例

下面以“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中的光学谐振腔的原形——Fabry-Perot 腔(简称FP腔)为例说明“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首先介绍现有的实验现象,即连续波入射时单模光纤FP腔输出光谱。图1为连续波入射时单模光纤FP腔输出光谱测试实验装置。图中EDFA代表掺Er光纤放大器、Pump表示976nm泵浦源、SMF表示单模光纤、OSA表示光谱仪。单模光纤FP腔的长度为2mm。在泵浦源作用下,以EDFA产生的自发辐射信号作为入射到单模光纤FP腔的宽光源。图2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连续波入射时单模光纤FP腔输出为梳状光谱,相邻极大值之间的波长间隔为0.4nm。

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呢?接下来介绍描述上述激光现象的基本概念与相关规律。根据多光束干涉原理,可得垂直入射时,光学FP腔的输出与输入光强之比为:[8]

T=

(1)

式中:

(2)

式中λ为真空中入射光波波长,n为光纤的折射率,L为腔长,R为腔端面反射率。

FP腔透射最大时所对应的光波频率称为FP腔的谐振频率。相邻谐振频率之差称为自由谱宽(FSR),即:

FSR= (3)

式中c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vm是谐振频率。

将光纤长度、折射率(n=1.48)代入,可得其自由谱宽为50GHz,利用变换式,λ=1.55μm,可得自由谱宽为0.4nm,与实验现象一致。式(1)至(3)很好地解释了图2所描述的实验现象。

接下来利用计算机对(1)式所描述的规律进行数值计算,并将结果可视化,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与图2一致。图上还反映出腔端面反射率对输出特性的影响,从而使原本静止的图“动”了起来,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一环节是理论分析的重要补充。

最后介绍新实验现象的探索。前面详细学习了连续波入射情形下光学FP腔的输出特性,自然会想到脉冲激光入射情形。那么脉冲激光入射到光学FP腔,其输出具有什么特点?当脉冲激光入射到单模光纤FP腔时,其输出波形具有衰荡特征,如图4所示。详细的理论解释见文献[9]。该文章指出这一现象在传感器中具有重要应用,并介绍了一些笔者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三、结束语

PTSNP教学模式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已知的实验现象)到理性认识(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然后创造新的实验现象的创新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传统板书、多媒体演示、计算机仿真教学及课后创新阅读等授课环节。该模式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敏,张婷,孙山.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1-3.

[2]Edward F.Crawley,Johan Malmqvist,Soren Ostlund,Doris R.Brodeur,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cation-The CDIO Approach[M].Springer-Verlag,2007.

[3]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9.

[4]陆小华,熊光晶,陈珠琳.设计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3-87.

[5]王仲民,姚合环.高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1):121-122.

[6]宋爱平,李益民,周骥平,等.优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36-37.

篇(8)

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只涉及了热学的最基本知识点.

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阐明人类和温度的密切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要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接着具体讲解了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用水银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结构及特殊用法.介绍了计量温度的两个不同方法:摄氏温度的规定,具体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单位名称、专用符号以及这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的关系.

在课本的引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节是研究热学的第一节内容,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本章讲的为热学的入门,是热学的基本知识.具体到本节可以从最常见的、比较了解的水的各种形态,不同冷热的水入手.让学生感觉一下水的冷热,提出感觉的不可靠性,进而说明使用仪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渡到温度计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

强调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正确读法、专用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温度计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课题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温度计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学目标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学重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学难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学方法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讲授、实验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84>

教具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511colSpan=3>

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冰块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322colSpan=2>

知识内容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3>

教师活动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40>

学生活动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322colSpan=2>

一、复习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

二、引入新课

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

三、实验用温度计

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

四、摄氏温度

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

五、热力学温度

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计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六、体温计

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结构及用法

七、小结

温度计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

八、作业

P46—1、2、3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33>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教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

class=NormalvAlign=topwidth=140>

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

学生总结得出温度计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观察细节,并提问

class=Normalwidth=80>class=Normalwidth=222>

篇(9)

物理知识是我国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还有很多物质知识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而来的,因此可以说是我国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很多物理知识。力学知识就是其中之一,重力、摩擦力等力学知识的应用随处可见,杠杆的应用也非常普遍,压强的应用极其广泛。热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光、声现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是应用广泛,电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联系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将其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对我们更好地认识物理、使用物理,借助物理知识改造世界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力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力学物理知识中,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比如,农村盖房砌墙的时候,通常都会进行墙壁垂直测试,那么这个时候就会使用到重锤线;而体育活动中,人们打排球,每次排球被拍打出去,都会以抛物线的形式下落;另外农村盖房的时候也会进行夯实,夯实这个环节没有重力作用是不能实现的。人们生活中如果没有重力则将是另外一个样子,就如宇航员在太空舱中一样,喝水的时候水会飘出来,所有物品都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桌子上,都会浮在空中,并且果实成熟之后会在重力作用之下向下掉落,这也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原因。

摩擦力是随处可见的力学知识之一,比如,人们走路、骑自行车及运输车辆的运行都依靠摩擦力。摩擦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力学种类,对人类既有好处又有坏处,摩擦力有大也有小,相对光滑的地面上,人们行走起来会比较容易,而摩擦力太大的地面就会相对困难。在雪地上行驶的车辆,由于摩擦小,因此非常容易打滑,甚至出现交通事故。汽车轮胎上有很多纹路,这些纹路与鞋底面的纹路同样都是为了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设计的,机械零件的运转都会定期进行,这样是为了减少部件摩擦力,减少设备磨损,实现设备顺利运行,摩擦力对人类有利有弊,因此应该科学应用。

再来就是杠杆原理,这个原理的应用也非常常见,人们吃饭时用到的筷子、跷跷板、农民铡草用的铡刀等,都利用这个原理。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巧妙运用原理为自己提供了很多方便,节省了很多力气,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压强的应用极其广泛。比如,人们滑雪时使用的滑雪板宽度很大,就是为了减小滑雪板对雪地的压强,使其不会陷入雪中。而缝扣子的针多为尖尖的针头,则是为了减小压强,使其能快速穿入衣物。使用吸管喝水、抽水灌溉都利用的大气压强的原理等。

二、热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人们生活中热学知识也非常普遍,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热学物理知识,如一日三餐都需要加热,如果没有加热就无法实现饭菜成熟;冬季房屋取暖也离不开热学物理知识,人们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及暖手袋等都利用物理热学知识,柴油发动机运行的时候,水箱里必须装满水。家用电器的盖子或者外壳一般都有一个孔,这些都是热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案例。另外,农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温室大棚,冬季花朵需要搬入室内,室外很多树木会被裹上厚的“衣服”,这些同样是热学知识的应用。在人们对热学知识了解更深入的形势下,热学知识的应用将更普遍,并且应用效果将越来越好。

三、光、声现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光、声现象是人类生存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人们需要阳光,植物也需要阳光。夜晚要开灯,电视电影都是利用光学原理播放的。另外,穿衣镜、望远镜及眼镜等工具是利用光学原理。下过雨的天空会出现漂亮的彩虹,这就是光的折射。还有人们啧啧称奇的海市蜃楼、日食及月食等自然现象都是光学现象。车辆是现在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夜晚车辆需要借助光线行进,都会设计远光灯、近光灯及示宽灯或者雾灯等。我国根据光学原理对各种灯光的使用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规范。手电筒采用聚光原理实现了光的直线传播,白炽灯则通过光照在反光环的照射实现照明。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通过调节入射角大小完成聚光。

四、电学知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最后,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联系更密切的电学知识。日常生产和生活都与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电人类社会将陷入不可预知的恐慌,同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电视电脑的运行需要电,交通运输、农业生产需要电,煮饭做菜需要电,可以说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一个领域是能离开电运行的。因此教育中大力普及用电常识,让学生对电的好处及电的危险有深入认识,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电,都非常必要。

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阔,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重力、摩擦力等力学知识的应用随处可见,杠杆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压强应用极其广泛。热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光、声现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是应用广泛,电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使其为人类社会造福。通过以上阐述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能够看出全面分析和学习这些物理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其加以利用。在物理学知识的普及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问题,更好地体现和感受物理知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合理地使用物理学知识,并帮助他们树立尊重科学、探究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克和.演示实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0).

[2]郑式源.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06).

[3]刘国义.谈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01).

篇(10)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科学常识、科学现象,而是以课本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将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打下基础。

1 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鼓励探究性学习,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很多时候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不在课本范围内,但是,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不以课本内容为局限,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在学习“燃烧”内容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蜡烛燃烧时,是先从蜡捻附近开始燃烧,还是先从蜡烛周围开始燃烧?这个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小学生看来是如此神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进行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第一手材料,加深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还有学生喜欢进行小制作,比如,利用饮料瓶和废弃物制作建议手电筒;制作香皂纸;自制羽毛球等。学生的这些小制作是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具体表现,教师应给予应有的鼓励。

2 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出发

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消除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小学科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天气知识、营养饮食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比如,在学习天气知识时,从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网络、电视天气预报入手,让学生回忆不同的气象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并说说这种天气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感受,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哪些影响。学生不再觉得是枯燥的学习,而是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常识,趣味性大增,能起到优化学校效果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比如,筷子放到一个有水的碗里,从视觉上看是折的;电扇转起来我们会看到一个虚圆;有过游泳经验的学生都知道:人在水里会有一种力向上托起人的身体等。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都能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和思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3 科学教学要立足发展能力

科学教学不是向学生传达科学信息、阐述科学原理,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事物和现象,思考和探究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或者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生活品质。因此,科学教学的重点是立足发展学生的各种科学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比如,不倒翁是小孩子经常玩的玩具。教师不是告诉学生不倒翁不到的科学原理,而是从不倒翁不倒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不倒翁不倒科学原理,或者鼓励学生观察不倒翁的制作原理,以自己喜欢的玩偶形象制作一个不倒翁。

教师还要引导、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并探究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比如,学校较长的教学楼中间会流出一道缝隙,中间加上塑料泡沫。学生也会注意到这个现象,却很少有人主动提出“这是为什么”。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观察类似的生活现象,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其原因。这种从生活现象入手,探究科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对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科学教学要倡导动手实践

篇(11)

向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科技素养,是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科技实践,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状况,为今后创造性地参与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打下基础。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县情,增强爱国情怀。

二、主要目标

以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初步形成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

三、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和不断钻研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建立科学的信念。

2、通过各种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通过小实验和各种研究活动,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4、通过参观博物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加强学生文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及规模

1、活动时间

20xx年10月12日——11月16日

2、活动地点:

xxxxx科技馆      博物馆

3、活动对象及规模

县直各学校学生

五、活动内容和方式

活动主要以 “参观科技活动室”、 “科技实践”和“参观博物馆”的方式开展。(内容见表1)

1表1   科技探究实验

序号

名称

主要内容

1

光琴

演示用光信号的变化实现乐曲演奏。

2

驻波

演示驻波的存在。

3

共振鼓(共振环)

演示声音的共振或共鸣。

4

龙卷风

模拟龙卷风的形成。

5

排箫

通过多根不同高度空气柱固有频率与某一环境的杂音频率产生的共振,实现声音高低的变化。

6

动画转盘

演示视觉暂留现象,模拟动画原理。

7

离心力

通过转轴速度的变化,演示离心力的大小。

8

物体上滚

利用物体重力和重心的关系,实现物体向上滚动。

9

漩涡

通过产生漏斗形旋转面,演示漩涡的现象。

10

雅各布天梯

演示电弧产生和消失的过程。

11

辉光球

演示气体分子电离产生电弧。

12

电子技术组合包

搭建实物模型,通过编程,模拟其工作过程,了解现实中的工作原理。

13

机械与结构原理组合包

14

智能搭建式工程创新套件

六、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 参观科技活动室

通过展示和讲解各种模型现象,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知能力。

第二阶段 面向生活——科技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