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医院发展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1 10:29: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医院发展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医院发展前景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字城市、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成熟,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前沿话题,然而我国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相交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依旧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些不足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及推广,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并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必须引起相关工作者足够重视。

一、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特征

1.1互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其主要是通过各类有线及无线设备与互联网相融合,将事物信息及时准确的反映出去,物联网上的传感设备可将信息定时传输,由于所要传输的信息量极大,出现了海量信息,因此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具备正确性与及时性,物联网需要适应各种类型的网络及协议。

1.2智能化

与其他一些系统相比,物联网不但具备信息收集的功能,其还具备极强的信息处理功能,可对物体进行有效的智能管理,物联网通过一些设备与传感器相连接,利用云计算、智能识别等各种先进反馈自动化技术可大范围的实现对事物的智能化管控。

1.3通信及识别

一般来说,在物联网上需要安装海量的各类型传感器,单个的传感器均是一个信息源,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所接受到的信息在格式及内容上是不同的,因此物联网必须具备极强的识别功能,另外物联网作为一个集信息收集、处理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必定需要一个完善的通信系统。

1.4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1)系统感知;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感知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性,使得城市中需求感知的人和物可实现相互感知,且可随时获得所需求的各种信息机数据。(2)传递可靠;在实现全面的连接之后,以形成可靠的传递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特征之一,并且使得各种信息的采集及控制做到可靠传递。(3)高度智能;更具深度及更具职能的信息管控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又一基础特征,对收集系统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快速、准确、有效的处理,并做出智能控制管理。(4)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智慧本身是对人类灵性的描述,目前转变到城市建设当中,其作用是为了完成城市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及人性化等,即使得城市可像人一样也具备灵性及智慧。

二、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从以上所述的物联网特征及智慧城市的特征,可清晰的看出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关系到市政管理智能化、农业园林智能化、医疗智能化、楼宇智能化、交通智能化、旅游智能化及其他应用智能化等方面,以下对其应用做详细的阐述:

2.1市政管理智能化

对于市政管理智能化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建构城市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具备开放式、共享式的政府电子物联网体系,建设可完成多行业、多角度的数据协同、共享,为个人、企业及政府提供详细的城市运作及商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2)建构物联网公共设施监控;首先对城市的公共重要设施进行系统标示,以达到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精确监控及全程跟踪,确保城市公共安全,最终完成政府的数字化管理。(3)物联网食品跟踪;对一些重要食品物资进行标示,就可实现对食品物资的全程溯源及追踪。(4)另外市政管理还包括城市应急体系、城市地图导航及城市环境管控等。

2.2农田园林智能化

(1)提高精细农业发展;将对应的传感器安装在农田、园林及目标地点,各节点单位就可实施准确收集到大量关于农田、园林内温度、湿度、采光及气体浓度等信息,以精确把握土壤湿度、压实程度、PH值及各类肥料种植情况等信息,这样将使得农业生产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园林信息管理;利用成本低、功耗低的无线传感网络对造林营林、林地征集、林木采集、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动态管控,以达到园林资源优化管理,以促进园林绿化的现代化及信息化,最终增强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

2.3医疗智能化

(1)电子巡检。在病人身体病患部位通过一定的手段植入传感器,并构建好医院的传感器网络,医生就可对病人病患动态实现实时监控。(2)建立医院资源共享体系;为了充分对医院及病人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及处理好医院各种纠纷问题。(3)药品溯源;在药品生产时,对药品进行准确标示,完成管理透明化,增强药品安全,为防伪打假提供有效的依据。

2.4楼宇智能化

(1)在楼宇的建设过程中要安装智能化的楼宇管理技术,在物联网的配合下,将使居民能够方便的实现对远程物品的管理和控制。(2)大型公共监控系统的建立。在城市中各种公共建筑物较多并且拥有较多的设备和设施,所以必须建立紧急的监控系统,能够在突发事情发生时在物联网的协助下快速的解决该问题。(3)采用智能化的水、煤及电表。在各种设施的表内建立RFID芯片,可以通过表将这些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器中,再经过3G网络将信息传送到后台系统,实现自动抄表的功能。(4)异常设备的处理。在该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使用无线的传感器和局域网技术,对空调、灯等实现远程监控。

2.5交通智能化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使城市交通和轨道交通等各种重要设备智能化,保证实现城市交通工作的全程追踪和管理。这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即一方面政府要将数字化调度管理与城市的资源配置结合在一起,实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作为交通管理部门要全面提高各种事故的预防和检测能力,使调度监控和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促使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6旅游智能化

所谓旅游智能化指的是在物联网、通信技术、云计算以及各种高性能的数字处理技术在旅游开发、管理和体验方面的应用。在旅游方面运用将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资源和信息方面的智能化,同时将该服务以全新的姿态应用到未来的旅游发展,以全面实现该行业的智能化,为旅游产业的创新和结构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7其他应用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的物流和供应管理、产品的制造和管理以及各种交通行业中行李和包裹的处理、图书馆中各种文档的管理和追踪、门禁系统的标识等方面得具备广泛的发展前景

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的对策

(1)建立合理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使环境得到优化发展。(2)示范和规范应用促进物联网的发展。(3)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4)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物联网的发展不但是信息技术的一大变革,对未来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当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不断学习、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科学、系统的加强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应用,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成熟,其必能更好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城市特色,建绿色、泛在和协同的智慧城市[N].文报,2011(12)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218-1

智慧城市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借助互联网、数字网络,以整合、系统的方式,它涉及到城市楼宇的智能化、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企业管理、智能服务等领域来管理城市的综合运行,使城市管理更加的系统化、安全化。智慧城市是将城市中具有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集为一体,使城市各个功能得以相互协调的实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保障,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智慧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民生核心等关注焦点为核心,通过对城市信息数据的实时收集、筛选、存储,构建智能化的城市,犹如智能化的IT城市,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的互联,交换共享、协同的关联的应用,为城市的治理与运营提供高效、灵活、稳定的工具。为人们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更绿色的生活服务质量。智慧城市对城市的管理更具备智能化、数字化,对人们生活与处理城市的突发事件更快速、可靠。

智慧城市是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城市的管理功能有效的融合,通过对城市的人文地理、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等进行网格化、数字化、智慧化管理,为城市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灵活的管理创新服务模式。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服务化的更高阶段,更加注重“互联互动”的场景特征。智慧城市概念不是“夸大说”也不是“空投兵”,而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上的一次“整合式”的高度概括的创新理论。在当今社会的“四流”中使用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就显得极其重要,更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急迫表现。

对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应注重以下战略重点:

建设具有城市重大发展战屡的平台,它结合城市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发展战屡和功能得定位,科学的谋划、合理布局、功能健全、作用互补、发展协调的平台。智慧城市规划应当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符合地区的综合发展。

1 城市发展特色

把城市特色化建设作为目标。智慧城市是以知识经济为中心、以智能服务为辅的城市,是经济城市竞争的生长点。城市特色通常包括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理念。集约、生态、低碳、包容的可持续发展,是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城市管理工作要按照经济环保、城市智慧和民生幸福的要求,围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维护正常的城市秩序、保持良好的市容景观和环境卫生、促进资源节约和集约使用等重要领域,创造性发挥职能作用,重点在完善机制、细化措施、抓好落实上下功夫,推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增强就业、医疗、安居、文化等系统开发与建设,做好有病可医、有才可施、有房可居的协调发展。

2 与当地的知识经济体系相适应

适应经济政策的创新调整,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企业政策与人才政策的有效整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与人才的知识储量是不可拆分。智慧城市将当地的知识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有效的交互,为信息化企业提高利润点,政策维护创新企业利益,保障知识人才,维护知识产权。

3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

政府公共服务是以人为本,政府要明确与改革公共服务的重点,将视野转移。确定建设城市智能化的步骤,完善政府服务的不足,创造以知识、以市民为本的综合政府。

维护市民的权益,建设市民维权的呼叫服务中心,拓展服务方式、服务范围,实现智能化、多元化等多种服务方式,并将其相互整合。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权益维护平台、医疗保障服务平台、社会经济协调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4 加强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是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呈现的社会形态。因此,要明确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改进的重点。城市的不同,其自身的需求也就不同,通信技术设施的改善以及环保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政策,都是建设智慧城市所重要考虑的问题。

5 城市智能服务环境

5.1 公共服务的智慧化

提高公共医疗、居民居住、城市文化、就业等服务建设规划。提升城市的管理规范化,智能化。

5.2 面向城乡的智慧化建设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乡村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等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支持、远程教育、农产品销售、医疗保障、社会地位等信息服务。

5.3 面向企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提升企业网站的服务意识,加强企业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与管理。

5.4 安居服务的智慧化

居民安居是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完善安居服务,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服务。充分考虑个人需求、经济状况,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

5.5 城市交通的智慧化

篇(3)

中图分类号: TP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55-2

1 背景和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支持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标志着智慧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4月9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联合卫计委家庭发展司、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在深圳市组织召开“信息技术和健康养老融合发展论坛”。论坛上,工信部副司长乔跃山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国内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1.2 技术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实现了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互联互通。IP over WDM以WDM 为传输技术、以IP为网络通信协议,并在此基础上承载了各种业务,是一种经济的IP网络体系结构。此外中国已经进入云计算技术的成熟阶段,并且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能够很好地为企业或者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1.3 智慧养老现状

就目前中国的现状来说,智慧养老是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的,但是又同时充满着挑战。当前中国有多个城市都在进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智慧养老产业在各地都有积极实施与发展。

江西省南昌信息化养老服务中心试点拥有一套信息平台系统覆盖全市,具有多项信息服务功能,同时还会有专业的接线员接收老人需求信息,帮助老人挑选、对接服务资源。

成立了“12349”便民为老信息服务中心,成功开发了“一键通”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一卡通”便民服务职能结算系统,搭建并且运营96200平台,该平台与多家家庭服务优质企业合作帮助众多家庭解决家政、养老、陪护等各方面问题。

杭州市自2013年建立养老服务需求信息系统以来,近期也启动了“智慧养老”服务项目,为13万多名空巢、独居、高龄及失能老年人安装呼叫终端,并通过运营商服务平台对接社会服务实体,为老年人提供了“四位一体”的智能养老服务。

虽然全国各地的养老服务产业试点都在运行,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从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养老服务消费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养老产业也需要向社会各界进行宣传,广泛寻找客户群;某些地区可能存在产业发展不平衡,专业护理人员缺乏,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同时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及使用能力,硬性地推行反而成为一种经济和精神负担。

2 系统的总体架构

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智慧养老管理系统包括一级应用和二级应用。智慧养老管理系统通过接口调用一级应用和二级应用中的相关服务,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采集、分析老人的各项信息数据,如健康情况、既往病史、饮食运动等。敬老院及医院可以下载相应数据,使他们的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此外,智慧养老管理系统还建立了各项服务传达系统,如医疗服务系统、保洁服务系统、安保服务系统等。各服务系统收集老年人的具体需求信息,利用平台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并将老年人的需求情况传达给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子女。养老服务机构根据得到的信息安培人员进行服务。建立远程视频对话系统,子女和工作人员可以远程监护老人的生活。建立信息公布平台,服务系统的整体运作情况,接受公众的监督的建议。

智慧养老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支撑为养老服务企业、敬老院、医院、老人等机构和个人提供数据接口,上述机构和个人通过数据接口可获取平台提供的智能服务。

图1 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3 系统接口设计

3.1 智能终端接口

老人如需使用智能养老管理系统,只需向系统管理机构提交一份申请。管理机构通过申请后,会对老人进行体检、调查,收集老人的相关情况。例如身体情况、健康情况、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并将这些数据输送到服务器的数据储存处。老人在家时,通过家中的一些智能设备可以对老人进行全方位监护。

图2 一键求助功能

3.1.1 家用终端设备

①防止老人摔倒的摔倒监测(高度监测和碰撞监测)。

②监测老人睡眠情况的翻身监测(活动监测和压力监测)。

③方便老人使用服务的一键呼叫(呼救)功能,如图2所示。

④老人一个人在家也可以用血压监测(通过无线上传),数据将会上传到服务中心,服务人员可以对老人的血压情况进行分析了解。

⑤门窗安装报警设备,防止陌生人的闯入。

⑥家庭安装火灾监测,发现火情后会在第一时间报警并向服务站发送信号,使老人能在第一时间获救。

⑦子女和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可视摄像头与网络通话同老人进行沟通交流。如图3所示

图3 视频服务

3.1.2 外出可穿戴设备

设备及时与子女、护工通讯,保证老人外出安全。如果在外老人突发疾病,设备将及时向外界求助以及拨打急救电话抢救老人生命。

3.2 养老院接口

养老院通过云端网络或者是有线网络连接到智慧养老管理系统的数据库,通过信息认证的方式,可以读取到养老院中每一个老人的详细信息,方便养老院对老人进行管理。智慧养老管理系统还可与医疗部门、消防部门、治安部门、食品部门进行互联,将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发送相关单位,使他们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

3.3 医院接口

医院也可运用智慧养老管理系统。医院通过调取老人的既往病史和健康情况,可以快速地了解老人身体情况,并准确地对老人进行身体检测。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服务于其他的终端接口当中。医院自身也可利用相关信息对老年人进行服务。

①网络挂号,节省排队时间成本:老人可以通过智慧养老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挂号,服务平台会在挂号时间前的一到两个小时通知老人,避免老人因为记忆力差而忘记挂号前去就诊。

②及使用药提醒,防止误用少用药品:医院在给老人开好药后,可将具体服药时间和剂量的信息发送到管理系统的医嘱区,管理系统会将这些信息发送到老人所携带的智能穿戴设备,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的服药提醒功能,就可以实现对老人服药的精确掌握。

3.4 社会公益平台监控接口

智能养老管理系统还会将各种信息到网络上,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并广泛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建议。网民还可以通过服务平台申请义工或志愿者,管理系统会对申请人的信息进行审核分析,符合条件就可以成为义工,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养老工作中来。

3.5 政府机构接口

政府在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宏观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时代各种平台众多,充分了解城市的各项设施状况,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和重复投资。政府部门必须起到主导作用。公共部门及民用企业互联互通,形成老龄人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最终建成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运行环境的养老信息服务系统,为政府决策、社会公益服务以及养老行业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

4 系统的建设与运营

该系统可由政府主导,运营商负责建设和运营,政府适当补贴,运营商自主经营。运营商可以以低价方式,大规模推广智慧养老管理系统,甚至帮老年人定制简化网络功能的智能手机,以规模带动效益。同时,运营商可以根据服务类型和内容收取服务费,大量的、基础性的服务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绝大部分用户,个性化的、高端的服务提供给高端老年人群,向他们收取高额的服务费。这即符合边际价值的理论,也能体现社会的公平性。

5 结语

本文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初步实现了智慧养老系统的设计及应用,该系统以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为依托,研发面向老人的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实时、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智能化、物联化、互联化养老服务,真正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篇(4)

引言

自动化控制技术涉及到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等,通过对诸多相互关联的设备设置触发条件与工作流程,来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当前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有三种控制方式,分别是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及复合控制。其中开关控制指的是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不存在反馈的通道,只存在单方面的顺序控制过程,这种方式受外界干扰较小、运行过程稳定,但精度较低,没有自动纠偏的能力。闭环控制指的是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控制过程有直接影响,这种控制方式精度较高,对外部干扰不敏感,但存在一定的震荡、超调问题。复合控制则是将偏差控制与按扰动控制结合起来,消除扰动带来的偏差。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给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自动控制技术多被应用在工业领域中,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设备,对工业生产流程提前设置,避免人为的干预,实现对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管理。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根据具体的生产状态进行合理调控优化,实现减少消耗、节省能源、提高效益的作用。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

1.1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自动控制技术目前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十分普遍,企业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仪表仪器、控制设备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控制调度、优化管理,既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还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达到提升生产产量、节省耗能、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在工业生产方面,自动控制技术对企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显而易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自动控制技术在军事科研中的应用

在军事方面,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也必不可少,如雷达可以在千里之外发现目标对象,并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给部队,以便部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防御或攻击准备,这其中就少不了自动控制技术。又如航天领域,科研人员实现经过精密的运算,为卫星与月球探测器的发射设置程序,并利用自动控制技术使之能够自动调整运行轨迹、进入预定的轨道,为科研人员传回珍贵的科研数据与现场图像。另外,导弹发射之后之所以能够自动识别目标、调整飞行状态,也是因为有自动控制技术的参与。

1.3 自动控制技术在智慧生活中的应用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从路边的光控路灯、电梯的运行、空调温度的自动调节,到停车场的自动泊车系统,银行、医院的自动叫号系统等等,都有自动控制技术的参与。又如当前的智能电网技术、支持智能家居的楼宇自动化系统以及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也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并减轻环境负担。

1.4 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就目前而言,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并不是陌生的领域,当前我国在农业自动化上的探索与研究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农业机械装置自踊、排灌机械自动化、温室自动化控制,转变了以往我国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农业生产逐渐朝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农业生产上也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监控与管理。不仅可以实现合理灌溉、自动施肥,有效的提高水资源与化肥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实现有效节水、降低成本,减少农业生产中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温室自动控制也可以自动调控温度、光照,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2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

分析当前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可以明显看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动控制技术依旧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热门课题,分析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趋势,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方向。

2.1 现代化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应用

今后,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泛,也将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电气企业可以通过自动控制集成系统功能,自动收集掌握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对用电设备远程控制、用能分析等。另外,各种先进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可按指定时段自动查询各单位水、电、气、热的使用情况,既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与精力,有效解决传统人工抄表存在的数据误差。同时各水电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共享与需求调研,优化档案同步、数据展示功能,建立数据交互通道,实现数据互享,实现共同发展。

2.2 自动控制设备将朝小、微方向发展

从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的发展历程来看,设备的外形越来越小、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是不可更改的规律,而自动控制设备也会按照这一规律,向小、微方向发展。就目前而言,一些自动控制设备的体积略显庞大、控制操作较为繁琐,并且精准度、可靠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而在未来,这些自动控制设备将朝着小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高自动控制设备的可操作性与精准度,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2.3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将会在北京开通中国内地首条全国产化无人驾驶线路――燕房线,据悉,该地铁列车几乎达到了世界最高自动化等级标准。该线路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地铁车辆和技术,也是北京首条全自动驾驶线路,在这条全自动驾驶线路中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此外,自动控制技术在地下管道的实时监控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自动化技术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对城市地下管沟内的管道设备、有毒气体等进行实施的监测、控制和管理,一旦发现管道内出现有毒气体超标或设备异常的情况,自动控制系统将立即发出警报,将相关的监测数据与警报信息传达给管理人员,一遍及时的处理维修,将危险源控制在源头,避免出现更大的灾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自动控制技术除了应用在公共交通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外,还进一步的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其他领域,如机场航班信号指挥系统、110报警指挥系统、城市交通信号系统、铁路的自动调度系统、电力系统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 结束语

虽然我国当前的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相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今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自动控制技术将会更上一个台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凯.我国农业自动化发展趋势研究[J].知识经济,2012(3).

篇(5)

日趋智能化、精准化

近年来,医用机器人已经发展成为先进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性学术方向,大大促进医疗,尤其是外科手术的微创化和智能化发展。医疗机器人北京市工程实验室主任张送根博士介绍说:“智能型手术及医疗机器人,有广泛的感觉系统、智能和模拟装置,涉及医学成像、图像分析、机器人、运动分析及虚拟现实等多个学科的最新成果,能够全面扩展人类能力极限,提高医生的手术及诊疗技能,辅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仿真、操作等过程。”例如,可减少手术差错率,提高微创手术精准度,避免病人感染,降低辐射危害,增强抗疲劳能力等。医用机器人既提高手术及诊疗质量,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康复周期,降低医疗成本,成为未来医疗领域的研发必然趋势。

医生受制于人体生理结构,在操作精度、稳定性、抗疲劳能力和抗辐射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局限,而这些正是机器人的优势所在。与其他机器人相比,医疗机器人还具有独特优势:在医院、街道、家庭等多种环境下工作,决定了医疗机器人具有移动性与导航、识别与规避能力,还有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并在需要人工控制的情况下,具备远程控制能力;医疗机器人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都以易消毒和灭菌为前提,安全可靠且无辐射;以人作为操作对象的医疗机器人,要具有对状况变化的适应性,对作业的柔软性以及对人体和精神的适应性等;医疗机器人之间及医疗机器人和医疗器械之间具有或预留通用的对接接口,如人机交互接口等。

伴随科技进一步发展,医疗机器人还会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有科学家甚至大胆预测,“到2100年,日常生活中将充满各种智能机器人,我们将同机器人紧密联系”。这让人振奋,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制造费用昂贵等限制,机器人的智能化之路还很漫长。

治疗领域越发广泛

自从20多年前首台医疗机器人问世,如今,几乎在医学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医疗机器人的活跃身影。功能各异的医疗机器人正在改变传统医疗模式,迅速提升病人的生命质量。

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陈安民教授介绍,医疗机器人从功能上可分为5种类型:一是辅助内窥镜操作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够按照医生的控制指令,操作内窥镜的移动和定位。二是辅助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它一般具有先进的成像设备、一个控制台和多只电子机械手,手术医生只要坐在控制台前,观察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操纵仪器的手柄,机器人就会实时完成手术。三是远程操作外科手术机器人:由于配备了专门的通信网络传输数据收发系统,这种机器人可以完成远程手术。四是虚拟手术机器人:这一机器人将扫描的图像资料进行三维分析后,在电脑上重建为人体或人体器官,医生便可以在虚拟图像上进行手术训练。制定手术计划。五是微型机器人:主要包括智能药丸、智能影像胶囊和纳米机器人。智能药丸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定程序释放药物并反馈信息;智能影像胶囊能辅助内窥镜或影像检查;正在研制开发的纳米微型机器人,还可以钻入人体,甚至在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完成靶向治疗任务。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外科手术机器人和智能影像胶囊。“外科手术机器人动作精细、失误率低,可以避免医生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大大减少患者感染危险,并能够大幅降低放射线对患者和医生的双重影响。”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杨国忠介绍说。智能影像胶囊同样声誉广泛。这项于上世纪90年代就获得通过的专利技术,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痛苦、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等多重优点。患者只需服下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就能接受消化道系统检查,甚至接受机器人体内定点给药,可以作为消化道疾病诊疗的首选方法。

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医疗机器人显著推动了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令人期待。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瑞士、以色列、韩国以及新加坡等国的学术机构和公司,均设立了与医疗机器人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发出多种系统原型,部分已经形成商业化产品。

首部商业化手术机器人于1994年在美国推出。目前,由医生操纵台、机械手和内镜装置三大部分组成的美国“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最为畅销,截至2011年初,全球共计售出1700多台。此类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普外科,还能完成脑神经外科、心脏修复、人工关节置换和整形外科等多领域手术,但上千万元的设备价格,仍是医疗机器人产业亟待突破的瓶颈之一。

我国的手术与医疗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却很快。据张送根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1997年至2007年先后自主开发了5代脑外科机器人系统。2002年,又研发出国内第一台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并于2011年获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该产品目前已经成功进入市场。生产商也成为全球第五家获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公司,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性价比高、发展前景广阔。

篇(6)

1.2同学对中医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多数认为中医现状是由于政府宣传不力造成中医经过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演进积淀,早已成为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生病求医的主要方式之一,虽然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袭影响,以及中国暂时的经济落后,政府对于中医宣传形式单一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共同导致中医的发展近况大不如前,但随着21世纪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进一步加剧,政府的扶植以及国人对中医的认同和不懈传扬,中医在当代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定会更加光明。

1.3学生对中医了解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从调查中对于该课程核心的抽查结果来看,仅极少数同学可以几乎全部掌握,大部分同学只掌握中医的部分基础常识。造成此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授课老师教授内容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书本内容,极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方法,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同学学习热情不高,对中医知识了解不足以致学生对中医态度不够认真,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中医课程重视不足,考试内容轻松简单,课堂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学生放松对自己中医知识的提高。

1.4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应用不足从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应用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同学对中医的治疗效果在心里表示认同,但由于中医传承方式繁复,中医师数量稀少又水平参差不齐,大量非专业中医学者为个人利益,在中医知识并未掌握完全情况下就开业行医,导致中医口碑丧失,以及中医地位下降之后随之而来的中医院建设资金不足,再加上中医自古以来管理经营理念的落后和国家并没有相应的支持措施等种种原因,造成中医的应用范围急剧缩减,但由于学生在学校对中医学了解的过程中,逐步开始认同这种传统的医学形式,而使同学们都有意向尝试中医技术。

2解决措施

虽然学生对于中医学课程态度较为认真,但增加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态度的进一步改善更有益处。

2.1适当提高考核标准在不增加学生实际负担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首先要减少基础知识的考查,增加对学生观点态度的考查;其次可以在课堂中增加一些分组讨论,锻炼同学的创造力,便于同学对当堂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加深对于知识的领会程度,并将讨论表现以一定比例计入最后的总成绩。基础知识考查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同学们对于中医临床知识的考查,避免同学们由于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而忘记真正中医应用时所需的知识,同时增加中医学科的趣味性。将分组讨论的表现计入总成绩也可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对课堂效果的提高有较大作用,增加课堂的多样化。

2.2丰富课堂形式虽然目前的教学形式已不再是完全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但还是存在形式过于单调的问题,其中在老师为主导的切脉针灸等活动中,虽然有些革新但也被指出效果不够明显,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对这方面内容掌握得更加透彻。以老师和学生互相交替教学和讨论安排课堂内容更为合理,教室在大致教授一部分主要理论知识内容后,其余的时间则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或由老师提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的主动性,由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过渡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最后,由于中医学药方玄妙,药物的相生相克各有不同,所以可以由老师提出病症,留给学生自己编写药方,在编写药方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于特地病症的理解,还使学生对各味中药的原理属性了解更深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对课堂教授内容的建设在平时教课内容中,应尽量增加一些老师在中医临床中的所遇到的病例,在病例中,每种病症生动具体,老师由于亲身接触病例,对其印象更加深刻,教授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在回忆的过程中,一些小的细节自然映入眼帘,一来避免了教学中的遗漏,二来病例的真实性更能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增加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中脱离出来,仿佛身为一名中医师,增加同学的职业认同感,真正从心里接纳中医这门学科。

篇(7)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和广大民众就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硬件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互联网医疗成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研究产生背景

我国目前整体医疗服务行业环境仍存在较大挑战,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1.1 互联网+医疗相关概念界定

(1)“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提供或改善卫生服务与信息交流,不断推动互联网创新技术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广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的创新技术与效率变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样态。

(2)“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3)移动医疗: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平台、移动终端和卫星通信数据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服务,深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服务类App实践应用为主体。

(4)远程医疗:以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载体,充分发挥高端医院或专业医疗优质资源,辐射支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区域、海岛或流动舰船上的伤病员,实现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

(5)网络医院:田军章(2016)认为网络医院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构建医疗机构之外的服务对象开展专业在线互动诊疗、咨询预诊等远程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1.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背景

医疗服务,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1.2.1 医疗服务空间巨大

2014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将近3万6千亿,近10年来,一直保持近20%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

1.2.2 医疗服务效率低下

根据彭博社的世界各国医疗系统效率排名,在被调查的500万以上人口,人均GDP至少5000美元,预期寿命至少70岁的47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36。

1.2.3 医疗服务痛点较多

从患者角度,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院内医疗服务质量低下,院外跟踪病情空白问题凸显;从医生角度,医患矛盾日趋尖锐,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大、收入较低、风险较高。从医院角度,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医疗被迫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

1.2.4 医疗服务长尾显著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态势,存在大量长尾人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三甲医院分布格局过于集中,多数高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大部分地区罕见病难以满足治疗需求;卫生部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同2009年版对比,药品品种增长迅速,药品产品数量惊人,仅2013年,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416件,新药长尾特征明显。

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分析

吉林省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截至2015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5.09万人,实现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但在全国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融入全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升级问题。

2.1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2.1.1 政策环境

吉林省于2016年4月26日《关于积极推进吉林省“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强调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推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居民健康、医疗档案等信息共享。推动吉林省人民医院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大中型医院开展在线预约门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加快智能心电监控、生物芯片、智能眼镜、智能手环、嵌入式人体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产业化。鼓励省内医疗健康企业与百度、华为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合作,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开展健康预诊、实证服务,实行长期跟踪、定期更新、预测预警等特色化管理服务。

2.1.2 医疗状况

智慧医疗未来强调协同统筹平台和运用平台形成不同区域间的互相联通。当前吉林省正在积极打造医院信息化三级管理平台,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院有机结合;吉林省民营医院部分已开设远程诊疗中心,对接优质资源;长春北部建立了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

2.1.3 存在问题

吉林省互网医疗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主要集中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一初级阶段,医院联网服务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挂号、预约问诊等基础服务,对“互联网+”深刻含义的正确理解和逐步实现对当前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非常重要。

2.2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距今已发展多年,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成果和经验,增强我国在互联网医疗发展领域的预见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我国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2.3 吉林省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分析

吉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与浙江等省相比,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和现状,医疗资源配置与互联网结合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3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对策及建议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包括目前移动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建构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不应求等问题,拟解决病患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医院社会效益、包括缓和医患之间尖锐矛盾等问题。

3.1 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在线服务行业逐渐崛起、医疗服务开始由PC端向智能移动端的转变,并形成五种发展模式:互联网+医院形成智慧医院;互联网+硬件形成智能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医药形成医药电商;互联网+保险形成个性化商保服务以及互联网+基因形成精准医疗。

3.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策略

(1)在医院方面,建设智慧医院。加强医院与科技公司合作,从多个维度构建基于诊疗病例和持续监测的病患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形成精准、高效的诊疗实证,形成诊疗方法论上的创新,实现移动全流程无纸化、智能指引信息透明化、挂号费用优惠差异化、支付方式多元化、安全部署独立化。

(2)在患者方面,优化App界面及环节构成。可参考“掌上浙一”APP软件将界面分为手机挂号、智能分诊、取报告单、医院导航、健康资讯等板块的做法,让患者根据人体模型选择不舒服的部位,显示相关部位易发疾病及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使患者能够进行初步自诊,并提供相应医院及科室建议,进行线上智能分诊,完善“就诊卡”模式并拓宽服务,延展至院内可能活动,开设支付宝就诊预约、就医流程指导、医药费移动支付等功能。

(3)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制度。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到医院、个人及第三方平台,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或部门,进行赔偿判定与事后调解,重塑公信力,缓和医患矛盾。

(4)在信息方面,建立信息联网云平台。可参考浙江省中医院“医联体”云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有效分配,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线联动的分级诊疗,建立有效机制与法律法规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加强信息提供与使用的监管与约束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在药企和保险公司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院内、院外可持续监测的大样本数据,辅助医药企业有针对性的药物开发,为保险公司提供可供追溯的客户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医疗及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

4 结语

在互联网医疗产业中,我国医疗行业蕴藏着重大技术创新等巨大的潜力,国内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模式一定会对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6):1518.

[2]王晶,朱慧颖.“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的分析[J].互联网医疗中国会.互网天地,2015,(08):15.

[3]闵杰.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痛点[J].吉林医学信息,2015,31(4):2729.

篇(8)

2011年是我国经济“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物联网已成为国际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快速发展的物联网产业,不仅是各地提升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据张丽萍介绍,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如智慧城市构建、食品安全追溯、日本震后重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医疗用品生产、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等都在本次展会上有所交流分享。

本届大会将物联网的重点从“概念提出”引至“应用领域”,并进一步深化其内涵实质,组合数字应用领域中的“零部件”,串联起一条经济社会中的“智能产业链”,形成产业中的“智能纽带”,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资源整合、信息融通、合作共享、产业覆盖。

创新,是本次展会的核心。“根据政府的实时诉求,会展公司的业务诉求,进行必要的资源利用与业务整合。”张丽萍说。大会不仅邀请到全球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及瑞士圣加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首次在华演讲,也汇聚了国内诸多行业领军机构和企业代表。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主管全国物联网行业的负责人、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出席并作开幕致辞,与物联网主流企业、各地物联网园区、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专家学者、媒体及相关产业链代表共同分析政府政策导向、共议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技术应用。

此外,在“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开幕仪式上,工信部一微软物联网创新体验推广中心还举行中心揭牌仪式,据介绍,该中心是工信部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物联网体验推广中心,坐落于国家级创业中心――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内。其所属物联网专业孵化器作为大会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借鉴国外科技园区发展经验的同时,将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一站式的传感服务,以专业的物联网创业投资基金与融资公司为核心,以物联网体验中心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两翼,推动物联网示范项目的落地。

专业的观众和听众,是展会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次展会共吸引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30人次名的参会代表及1400多名专业观众,从事行业涉及政府、科研机构、学术研究、行业联盟、投融资机构和相关产业链龙头企业等。“这些高质量的观众邀请依赖于公司多年雄厚的客户积累和大量的商业资源整合,才得以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谈到展会观众下一步的发展时,张丽萍重点提到了要把普通观众的邀请工作提到日程上,并向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在大众层面铺开,但今后与老百姓相关的展示互动体验会更多。”

篇(9)

由于目前国家没有保洁服务与布草清洗统一的行业标准,陈利国就高薪聘请专业人士,首先制定适合本企业运营的标准流程以及市场拓展规划,然后结合生产与经营实际情况来改进以达到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短短两年,2008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万元,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万元,2010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目前拥有员工400多人。客户涵盖了吉林市医院、饭店等多家单位。通过规范化的管理、高质量的服务,公司得到了广大客户的一致认可,企业知名度迅速建立,公司快速发展成为全市清洁服务与布草清洗行业的领头羊。2010年,公司注册了“天幕”商标,真正把天幕环保品牌推向市场。

现在,无论在经营上,还是在管理和人才储备上,天幕环保都是吉林市行业内规模最大、最正规的企业。从2008年公司在吉林市的昌邑哈达工业开发区选址、买地建厂、人才招聘、配置办公设施及生产设备开始,陈利国就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厂区内外到处都渗透着天幕文化的精髓。

篇(10)

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

今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寄予了更高期待。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及国家工信部等机构,密集出台多部互联网产业的相关文件,推动并规范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健康发展。

近两年“互联网+”就像一股强劲的飓风,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指出,有些是瞬息万变,有些是因势而变,有时以不变应万变,在充满变数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方向、分寸与节奏,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让医疗卫生行业真正飞起来?她希望,全体与会者和所有关注医疗健康信息的组织都能够从技术、经济运行、标准、政策、人才、安全等方面为互联网+医疗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互联网+健康”利于疾病早期预防

崔丽称,当前我国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双重负担。健康促进应该是应对这些疾病的优先策略,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预防,把少得病、不得病、早发现、早治疗作为我们健康中国建设的首选。可以通过“互联网+”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互联网+”在公共卫生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案例,互联网本身将关注的重点和区域用大数据的方式形成公共卫生方面的需求,这些无论从过去做的直报信息到未来医院形成的医疗信息和社会的公共信息,都会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及早防控非常重要。每年将近有80亿诊疗量的医疗数据大背景下,互联网+健康医疗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篇(11)

1、从适应社会民生行业发展入手,让“无线医疗”实现多方共赢

首先,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惠及全民、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转型质量和社会建设能力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热点。东莞移动积极打造“无线医疗”等民生业务,以信息化推动智慧城市进程,恰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不谋而合。

其次,近年来市民的健康消费呈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市民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加强,追求健康、崇尚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保健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消费层次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普遍存在,市民对于医疗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限,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此类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幸福感。市民对科学、便利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而“无线医疗”业务正是基于满足上述需求而推出。

再次,无线医疗设备在中国的销售收入逐年递增,众多知名医疗企业如飞利浦、GE等都已经完成了市场的战略布局,其服务产品已经开始抢夺中国市场蛋糕。2012年年初,国务院通过的新医改方案指出,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保障五项基本改革,医疗信息化正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无线医疗”业务正借着行业迅速发展的势头,让东莞移动向着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从探索新型医疗保障模式入手,让“无线医疗”更具推广活力

当前,许多医疗机构均存在着相似的困惑,医疗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无预约就诊,导致门诊部等待就诊患者滞留;二是“号贩子”现象猖獗,专家门诊一号难求;三是就医、交费、取药等流程耗时繁琐;四是住院后的医患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面对这些问题,东莞移动早在2007年就开始进行了支持医改,实现智慧医疗的探索。通过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建立起一套智慧、惠民、互通、高质的“无线医疗”管理系统,提升公众健康管理水平。

“无线医疗”业务主要分为“助医快讯”、“健康指南”、“网络医院”等模块。“助医快讯”是东莞移动与东莞市卫生局共同建设的信息平台,客户可通过短信、WAP和拨打12580热线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实名预约挂号。此外该平台还可以实现检查结果告知、患者回访等功能;“健康指南”主要通过短信平台,实现权威医疗信息的定期。医疗专家通过对公众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以及典型行业病的分析整理,形成“健康管家”、“康复指南”、“行业健康宝典”三大特色服务;“网络医院”从“医患互动”和“导医分诊”两方面入手提供实用快捷的医疗健康服务。“医患互动”即是用户通过网络视频与名医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问诊咨询,该服务汇集了三百多位省级医疗专家,充分满足了社会大众信赖名医的消费心理,同时也极大地节省了患者就医的资金及时间成本。“导医分诊”是用户在身体出现不适时,可以在系统上进行病因病状、名医名院以及健康调理等查询,让用户足不出户便心里有数。

“无线医疗”业务在推广的过程中,东莞移动充分运用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媒体宣传”的模式。“医讯通”智慧健康管理现场会在东莞召开,广东省分管医疗卫生的副省长、卫生厅厅长以及各地市卫生局、三甲医院领导齐聚东莞,共议“无线医疗”的未来发展思路,为“无线医疗”更广泛、深入地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无线医疗”业务开展近五年来,基本实现“保健在家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目前东莞移动与东莞100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推广“助医快讯”业务,月均用户超过10万,每月信息化收入超过35万。“健康指南”从07年9月投入营运至今,定制用户超过220万,累计服务人群超过300万,每月收入超100万。“网络医院”项目已正式上线,有效实现了医疗互动的虚实结合。

2014年,网络医院服务项目先后建成网络医院web网站、网络医院e康馆和网络医院找医生app,力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院前、院中、后院”医疗健康信息惠民服务。目前市民通过找医生app可享受覆盖北、上、广及湖南、湖北、陕西等全国23个省市600家三级医院7.8万名专家的预约挂号服务(每月号源650万);同时找医生app还提供30名医生视频和电话咨询服务、22名医生在线咨询服务。

未来,网络医院计划与医疗健康产业链上的领先公司合作,将无线技术、智能移动终端等与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相融合,改善患者护理、加速诊断、管理诊治疗法并提供使患者安心的监控解决方案,打造全新的“惠民健康医疗”市场,为市民在医疗、健康与健身等领域提供惠民信息服务。今后3年内,网络医院项目将拓展合作医院70家(东莞4家、广东省内16家、全国40家),达到为超过1000万用户提供服务的承载能力。

3、从满足民生最新服务需求入手,让“无线医疗”有效深入人心

从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应用来看,“无线医疗”业务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远程健康救助系统:将信息技术与现代医学科技相结合,通过健康手机、数字化医疗设备、移动和固定网络、呼叫中心、网络平台等构成一套集预防、监测、定位、呼救于一体的远程健康救助服务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实时测量血压、心电、脉搏、血氧等数据,并将结果显示在健康手机上,然后通过 GPRS 或短信自动发送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库中,让监控中心随时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

无线查房:医生在查房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随时调取患者的诊疗记录或病史等信息,并随时根据患者当时的具体病情下医嘱。无线网络的部署,可以使医生通过随身携带的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电脑或PDA,随时查询患者的相关信息。免除了医护人员携带一大堆病例记录本查房诊断的麻烦,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及时、全面的了解患者的详细信息,使医生的查房工作变得简单轻松,而患者也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血液(药物)RFID应用:在血袋上粘贴一个RFID标签,含有相关血液的详细信息。当护士准备输血时,通过读取血袋上的RFID标签和患者的“RFID腕带”信息进行比对,以确认该血袋的信息和患者身份是唯一对应,从而确保血液正确的输给每一个患者。

使用RFID技术可以全程追踪记录血袋,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减少对血液的污染;设置血液的有效日期,库存中可以自动实现报废报警;快速识别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实时跟踪血液信息。

无线VoWLAN: 出于对患者健康的考虑,部分医院通过屏蔽移动网络信号限制手机的使用。通过在医院网络实施基于WLAN语音服务,可满足医生对于移动语音通话的需求。只要是在无线网络覆盖到的区域,医护人员在医院的任何地方,通过一部WiFi手机,就可以随时进行无线通话,把手机变成自己的分机。无线VoIP 和WiFi语音解决方案,可以实现语音和数据业务的整合,在不影响病人健康的同时,降低了高额通讯费用,并保证语音和数据业务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