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培养学生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与创新能力一起贯穿于人的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创新意识的内容
1.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是引起和维持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也是创新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人的每项创新活动、每个创新意识都离不开一定创新动机的支配,创新动机明确并且强烈的人,他的创新活动的希望就越大,创新动机肤浅的人,他的创新活动成功的希望就小。
2.浓厚的创新兴趣。创新兴趣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投入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它是创新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动机来源于对创新的浓厚兴趣。产生创新动机不一定有创新兴趣,而一旦形成创新兴趣必然伴随着创新动机。创新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
3.健康的创新情感。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创新情感。首先稳定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只有在稳定的创新情感支配下,才能提高自身创新敏感性,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与创新有关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积极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积极的创新情感,可以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敏锐性,充分调动自己投身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再次深厚的创新情感。创新热情是一种稳定深厚的创新情感,具有持续性。它是一种能促进现代创新者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展开创新活动的心理推动力量。
4.坚定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各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首先是创新意志的目的性。现代创新者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按既定的目标去行动。其次创新意志的顽强性。科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要探索前人没有走完的路,要产生前人没有产生过的成果。在创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只有意志顽强的创造者才能在挫折与失败中不断进取,从而把失败引向成功。创新意志的顽强性指人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能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取得创新成果。
三、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是当今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高科技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科技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进步的要求和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国家创新体系是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体系,其主要成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比较完备的网络系统。这一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艰辛的努力,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敏捷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获得创造性成果,成为有所建树的人才。国家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赖以维系的根源,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国家创新体系的每个构成要素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发挥科技中坚力量。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需要。
2.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要靠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来赢得。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创新素质高低,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在未来的市场中的竞争力,那些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竞争人才的高校在社会的声誉与日俱增,学校的生源也就必然会增加,这样必然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生理、心理、智力、人格等诸多方面,是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中所必备的成分,因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和现实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扩充,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3.是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关于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发展。从这一理论来看培养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必要保证,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转化的速度迅猛增加,高校大学生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成才就需要掌握包摄面广、潜移性强、容纳度高、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需要高校大学生有忧患意识,主动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想在就业饱和的状态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敏锐地观察就业趋向,并把自己武装成与众不同的创新人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红.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一)对创新意识的调查
通过16道题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进行调查。调查显示,61.5%的学生认为创新意识和能力很重要。但是在被问到:对你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方面这个问题时,回答很不确定。其中认为家庭教育占18.92%、学校活动占18.67%、课堂教学占14.17%、个人因素占28.33%、就业影响占11.25%、其它占1.42%。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确定何种因素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占据重要作用。虽然这些高校学生可能意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普遍意识到创新对于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意味着什么,但是在如何建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上,无所适从。
(二)对创新能力的调查
通过18道题对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调查显示,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参加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占被调查人数36.75%)。虽然他们知道参加创新活动对自己最大的益处是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占被调查人数52.25%),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学生生活过于安逸,而使他们缺乏创新激情(占被调查人数34.9%)。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这种差距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能付诸行动,这也是大学生目前的通病,也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实际体现。当代大学生虽然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缺乏实际行动、缺乏贯彻和实施的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通过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异呢?
(一)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1.拥有创新意识,却不付诸行动。当被问到如果你的创新灵感不被大家认可,您还会继续吗?36.59%的学生选择相信自己的想法,但不会再付诸行动。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学校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擅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把创新意识的消失归咎于外部氛围,所以当被问到你认为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认为氛围的影响占34.92%。30%的学生认为培养创新意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57.17%的学生支持偶尔从多方面多途径探讨解决问题,50.17%的学生坦言影响自己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身不够重视和自身综合素质较差。
2.创新性思维的缺乏。随着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可是,由于固有的定式思维的影响和知识面的限制而导致他们缺乏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33.5%的学生认为长期的学校应试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定势思维。
3.创新技能的缺失。31%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会产生新颖的创造意识。但是缺乏创新技能,其中包括缺乏新信息的加工能力、手动操作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等。上面谈到过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校园的文化生活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44.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学术论坛或者学术科技成果展,丰富了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40.67%的学生对学校及学院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满意。这个数据说明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动力。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命力所在。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是为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从以上调查分析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
树立创新理念需要持之以恒,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终身培养的过程,进入大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阶段。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创新理念和能力要从过去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教师也应当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寻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契机,使学生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转变为创新理念下的实际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思考过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的魅力,使他们今后持续地创新和实践。大学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个性的培养,对于有个性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并且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其个性,并能带动其他的同学开发和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习惯形成以后的实践向导。
(二)教学内容、方法与结构的调整
使用了多年的高校教材,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进入社会后不能学以致用,新的知识和理念不能及时从书本上获得,行动也相应滞后,教学内容和教材亟待改革。课程的设置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引进新知识,增设新课程,优化教学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专业课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可供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设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沿的选修课程。专业设置应遵循“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思路、使学生在广泛学习基础、扎实基础的同时,能够在创新意识引领下扩大专业领域,并且扩展到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知识的学习。50.17%的学生支持多途径探讨和解决问题,支持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更新教材,说明这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三)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化
教师一直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先驱和实践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念,只有教师的理念先进和创新,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跟进和学习。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调整新结构,扩大知识范围,提高知识层次。教师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前瞻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大学的创新意识培养要从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入手,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带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8-01
当前时代是一个以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力量的科技信息时代,创新正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不断进步的动力。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需要以紧跟时代的意识参与到创新活动中,而大学生又是国家人才的主力军,因此,我国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学校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各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这方面受到了相对的挑战。
一、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首先表现在,缺乏信心和实践能力,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长期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对于实践能力的欠缺,导致了其在创新意识上的薄弱以及自信心上的缺乏。如图1-1所示,有65%以上的学生对于机械没有实际的概念,只是局限于齿轮、轴承等书本上的零件。而无法形成自我意识上的创新,不能够“学有所用”,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相关专业上不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并且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其次是表现在创新能力的薄弱,创新成果缺乏在我国的大学生中,申请专利或的学生寥寥无几,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而进入大学后,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够将接触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创新能力,导致其单一性的思维,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上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而从图2-2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活动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注重学生在学校内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图1-1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分析
图2-2
1.传统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
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教育都属于以应试教育的“讲课+考试”的模式,缺乏对能力的培训,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这种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思维模式单一,不能够随着情况条件不同适当的进行变通,而且“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对于学习成绩的追求,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学,不会玩”,不能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因此在科研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增强。
2.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虽然创新意识早已深入到大学生的课堂之中,但是真正的行动却没有实际开展起来,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很少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组织和鼓励,但依然局限于学生本专业的范围之内,不能够广泛的接触各类知识。由于专业课程的限制以及学校对相应课程的不重视,学生选课缺乏目的性和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多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原动力,只要让当今大学生对于创新意识有了清楚的认识,产生兴趣,使其愿意投入到创新工作中去,才能够逐渐打开当今学生闭塞的思维模式。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还不全面,学校可以从创新方面寻找突破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专业的创新中去。同时,还可以组织进行各种创新能力的讲座、活动以及竞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方驰便是在通过学校对于科技创新的讲座,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于是组织同学发明了可供残疾人看书的自动桌椅,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2.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研究,拓展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等全国性科技竞赛,而这些竞赛的目的便是帮助各院校以及国家发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类似的竞赛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机械工程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这些竞赛,并在辅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每次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到相应的工厂进行实习和考察,通过工厂工人的讲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普及“创新”
创新源自生活,生活则是一种实践。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早已与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格格不入,因此我国的教育模式必须将实践重视起来。从基础教育开始,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来拓宽少年儿童的思维视野,从小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正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不断进步的动力。我国目前要做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创新能力,改变教育模式,增强培养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项目中,拓展创新能力。只有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为促进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王文发.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2,(6)
在五四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能力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技能,大学生如何能更好的将自身的创新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来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具体从三条战线中出发。第一条战线即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第二条战线即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它是增强创新技能的核心;第三条战线即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这三条战线是层层递进、紧密联系而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一、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高等院校中,对于大学生学习期间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所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一般是指通过独特而新颖的思维,从而发现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以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想法,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做。
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讲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介绍本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借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与辩驳。激励学生产生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如何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有哪些,最终如何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具体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推敲和推导,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参与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从而获得真正的创新意识。
二、完善教学体系,强化教师在实验探究上的导师作用,搭建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搭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潜力,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教师,便成为当务之急。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导师教授们要起到更大的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还要使实践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该以现有实验为基础,在导师教授们的悉心指导下,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导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要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减少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比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将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性,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由导师们主导下的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完整流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导师们将学生推向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主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们只提供实验材料,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根本上属于小的科研训练,教师们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实验的兴趣,从而使教师们的导师作用起到最大化的效果,最终极大地促进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加大对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投入,增强学生创新技能
作为增强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积极广泛地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毕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上,通过积极参加这些学科竞赛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能很好地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
因此,在高等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更进一步的说,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更可以积极倡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建立和规范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将科学理念尽早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学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划出部分科研内容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试验方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增强创新技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必须营建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行,鼓励百花齐放。因此,实践教学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所以,切实贯彻和积极广泛的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兴亚.以市场为导向迎接大学生就业挑战t-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
[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高教研究,2007,(5).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1.
[4]水恒福,姚文锐。吕民.化工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fJl.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一22.
[5]孟春,郭养浩.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6-97.
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宝贵契机。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对大学的导向性作用更强劲,学生的个性化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强烈。这些因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在客观上滋养了一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负面影响,功利性的学习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高等教育,大学的培养观念和方式面临着挑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
教育因素。我国高校存在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诸多因素。除了传统教育的以书本中心、以课堂中心、以教师中心的影响之外,新形势下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高校急功近利的倾向明显,比高楼、比规模、比指标成为一些高校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忽视了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而且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推进。另外,随着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一些高校和不少学生,热衷于研究生考试、各种业务考证,以另一种方式陷于应试教育。为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解决新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生自身因素。自主创新心理主要由创新欲望与创新情感两个部分构成。创新欲望是一种求索进取、探寻新知的内在渴求和需要,它的最大特点是求新求异,厌弃陈腐观念,充满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未知领域的巨大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情感是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主观体验,它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当前国内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大胆求新的精神,局限于书本知识所教授的定理规律而不思破旧立新、深层次探索,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其一,大学生要注重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在大学生学习、实践、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形成,体现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之中。
知识、能力水平是影响自主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知识因素不但指知识的量,还包括知识的质,没有较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以及对知识的获得欲望,要在较高层次的水平上创新是难以实现的。但只有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辨别、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实际能力在创新意识形成中,往往比知识更重要。
思维方式是创新活动的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创新意识的形成。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给人们留下了守成、稳健的心理积淀,冒险、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这种客观环境养成了复古、唯书、崇尚权威的思维,失却了质疑、反思和批判思维。自主创新要有开放性思维而不是封闭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复制性思维、人文性思维而不是经验性思维。
个性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气质、性格、智力、情感、兴趣等方面。一般说来,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创造性,个性特点鲜明的人富有创造性,而个性平淡的人,则缺乏创造性。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都需要大学生自觉学习、锻炼,没有主观因素的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将难以形成。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06―0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职业发展中基本的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和求职能力,以发展的视角、过程的眼界来审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是创造性的来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想法,并不断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创新想法最终形成创新成果。一方面,实践活动中林林总总不断变化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检验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唯一途径。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把握规律性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的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形成是在自身需要的激励和驱动下进行的,就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得以进行,首先要有内在的需求,然后才能推动培养过程的进行。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了解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开始,从把握规律着手,从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深入了解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生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客观地对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过程性。
(二)增强协调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取得实效,是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注重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确保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调整、整合,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连接,实现课堂与车间、校园与企业有机结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实现,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配合,产生的是一种综合效应。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确保持续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研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消除对立及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地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一方面,需要保持学校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树立教育育人、实践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与社会和企业等外部环境相适应,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等方面资源的优化组合。
(三)激发主体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内因决定外因,这种外在的形式是否具有有效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程度。大学生自愿地参与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锻炼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思想。因此,只有将让我培养转化为我想培养,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和推行的思想才能由内而外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职业技能,不断地建构学生的自身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建设水平。通过实际的实践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自身被动接受信息的教育缺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自主发展。
(四)坚持开放性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和实践。人才培养要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反思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新,创新和实践是人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实践和创新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素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影响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最终的结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然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能力,能力通过实践推动创新。知识、能力和创新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学习的目的既是积累知识,也是探索新知、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质疑,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个人素养和责任感的问题,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毅力、敢于反思敢于质疑既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动态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首先,体现学习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也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其次,体现学习的反思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问质疑是反思学习的主要表现,探究是反思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质疑探究都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学习中敢于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高。最后,体现学习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不仅是个体差异性的要求,也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学生个体在感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符合自身兴趣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在的财富》说:“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根本是创新教育观念的深化和实践。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这种教育思想包含着以追求生活适应、强调教育切合需要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以追求学业优异、强调学术教育质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两者互相结合,齐头共进。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其人才观是“承认个性差异,鼓励最大限度完善自我”;教师观是“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引导学生就业的教练”;学校观是“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前途和职业”;教育观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改造生活”;目标观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归根结底,学校与教师奉行的是一种教育的实践主义,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这其中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深入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内心深处,更深入到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理念的深处。不仅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更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作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作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作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作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个人素养的最高体现,看作学生反思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体现,不仅认识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的体现,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的体现。作为教师,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己任的教育信念,充分认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创新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三)做好职业规划,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
职业规划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责任素质和能力实践效果的反馈,也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正人才观、质量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探索自身的发展潜能,从职业发展角度,了解自身的需求,促进自我认识,建立和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评价标准。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客观认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实践欲望,端正自身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注重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注重对自身特殊才能和兴趣的重点培养。同时,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是期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提高,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观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敬.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5-26.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所以,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已经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1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
1.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最早是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出现的,他将“创新”定义为,将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中。创新能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从事某种活动的技能或做事的本领”。创新能力于1919年被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引入教育领域,他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相关技能,让学生拥有创新所需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最终培养学生发现新事物,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1.2产教融合的内涵产教融合是学校办学过程中与相关的社会组织和产业部门相结合,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形成学校、产业部门协同创新发展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理论结合实践,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产教融合,一方面,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产业部门的转型升级。
2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本文针对江西省某民办高校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管理学院55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540份,回收率98.2%.问卷调查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①创新意识,即创造动机、创造情感、创造兴趣和创造意志;②知识基础,即公共课、专业课和课外知识;③创新技能,即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成果;④学校创新环境,即院系支持、教师指导和班级氛围;⑤影响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这5个方面统计分析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2.1大学生创新意识孙敬全在《创新意识》一书中表明,创新意识是指个人或组织根据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创造新观念或事物的动机,并在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兴趣和意志,而创造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下面将从创造动机、创造情感、创造兴趣和创造意志4个方面详细描述创新意识。创造动机是指创新的动力因素,它能激发个人或组织进行创新活动。创造动机主要包括图1所示的内容。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主要的创造动机依次是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突然有了灵感、得到别人的认可、物质奖励、喜欢创新和贡献社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参与创新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情感、创造兴趣和创造意志分别表现在创新的正确心理因素、创新的兴趣和克服创新困难等方面。针对这三个方面展开不同问题的调查,问题答案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的方式,分为非常同意、较同意、中立、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5个等级,分别记为5,4,3,2,1,分值在4~5分为很强,3~4分为较强,3分为一般水平,2~3分为较弱,1~2分为很弱。即得分越高,对应能力越强;得分越低,对应能力越弱。调查结果显示,在创造情感方面,91%的学生认为,创新活动对生活很有必要,大部分学生具有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且有较强的自信心,创造情感平均得分3.9,为较强;在创造兴趣方面,平均得分3.18,为较强;在创新意志方面,平均得分3.36.创新意识作为开展创新实践的内在动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民办高校管理学院大学生创新意识基本高于平均水平,创新意识比较强。2.2大学生知识基础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基础,良好的知识基础有助于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创新成果的取得。知识基础主要从学生对公共课、专业课和课外知识3个方面来分析。具体调查方法与创新意识类似。调查结果显示,79.3%的学生认为,自己预约组织运用能力强,72.8%的学生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平均得分3.77,为较强。在专业课方面,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一般,平均得分3.28.对课外知识的掌握,只有30%的学生经常浏览创新相关的网站,平均得分2.8,低于平均水平,为较弱。从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对公共课掌握得比较好,专业课次之,而对与创新相关的课外知识的获取比较少。2.3大学生创新技能大学生创新技能是在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设计创新活动,推广创新成果的能力,是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的必要途径。从调查结果看,创新实践能力不佳,因为参加专业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学生才33.9%,只有39.2%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创新活动成果方面,仅有3.5%的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商业计划书等大赛获奖,4.6%的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由此可见,创新活动成果方面水平很弱。2.4学校创新环境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调查结果来看,院系在各种科技活动比赛、学生学术成果展览和对创造发明的个人给予奖励3个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在教师指导方面,48.7%的教师上课时没有留出多余的时间让学生一起讨论,只有43%的老师在讲课时穿插学科前沿知识,并讲授跨学科的知识。结果表明,多数老师忽略了这方面内容的重要性,更多的偏向课本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5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图2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环境因素(38.15%)、个人主观因素(21.11%)、高校教育环境(20%)、家庭因素(6.67%)、国家政策引导(6.30%)和传统观念因素(5.93%)。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环境因素,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计划和支持,其次与个人主观意识的关系比较大,然后是高校教育因素,比如院系支持、教师引导和班级氛围等。
3提升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对策
3.1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学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新理念,改变原有的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体系,转变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体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将学生学得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加以锻炼、巩固。同时,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集中实践教学整个教学体系出发,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术、造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平时多组织创新类的相关培训,比如请企业导师进行部分课程部分内容的讲解,或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3.2教学创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能动构建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丰富的现代教学形式,比如利用MOOC技术平台,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学习丰富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穿插学科的前沿知识,必要时要综合分享跨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新动态,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科研和论文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和班级学习氛围方面的建设比较薄弱。因此,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地多浏览与创新相关的网站,加强对与创新相关的前沿知识的了解;在日常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课外学习方面,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创新能力培训课程,积极参加学校或其他相关部门举办的学术讲座、论坛、会议,积极参加专业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主动投身于“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商业计划书等大赛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科研创作和论文的撰写,积极获取专业相关的能力证书;在校外实践中,要主动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的时间去企业参加实践训练,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实操技能。与此同时,各班级要积极组织与创新有关的沙龙讨论,或在班级内部举办与创新有关的比赛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氛围。
4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在这种大环境下,江西的大学生更有必要在学校期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以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高校,更应该科学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银双.北美地区主要国家产学研合作协同知识创新分析[J].企业导报,2014(16):169,17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79-02
“上班式”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以产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创新性地将行业、企业、岗位元素与英语专业课程相结合,学生通过实训基地训练掌握必备的专业英语知识、上班后的主要工作任务、上班后的岗位技能,为我国的高职教学模式探索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途径。“上班式”英语教学模式可为学生创造“上班式学习、研究式工作”全新的学习方式,可培养学生用知识做事的工作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内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地位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上班式”英语教学模式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丰富“上班式”教学模式内涵,使其更具有广阔的适用发展空间,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能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持。《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在我国大学生中超过一半。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特点以及其所面临的社会形势决定了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量的创业型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很多安于习成,独立性较差,不愿意冒风险,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领悟和感受能力较差,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兴趣的广度方面,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学生只有17%;在兴趣的深度方面,6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兴趣的关注程度不够”;在兴趣的稳定性上,47.3%的学生回答“自己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37%的学生“很少采取具体行动”。而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压力又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时候,更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上班式”英语教学模式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运用探究性案例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美国哈佛商学院是全世界案例教学的典范。哈佛案例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努力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经营者的立场上,让学生在公司总裁、零售商、烟草商等各种经营角色的位置上,处理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上班式”教学模式可借鉴案例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案例创新活动,使学生面对全新的案例,开动大脑,运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化解各种纷繁复杂的实践的难题。这种方式强调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提出、发现学习可丰富“上班式”教学模式内涵,使创新教育贯穿其始终。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自己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培养了创造力。
2.“上班式”英语教学中角色互动,培养创新能力。
诺贝尔奖得主,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指出“创新”是没法教的。因此,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在“工作式”的教学中互换不同角色,去理解体会不同的工作技能,拓宽不同的知识领域,在综合的基础上去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因材施教,通过各种创新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积极拼搏,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敬业务实的良好品质,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与沟通,去不断探索更多新的知识领域,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3.完善创新奖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
在“上班式”英语教学模式中可引入创新奖励机制,如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在学生评价标准中的分量,给学有专长的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与发展空间,形成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组织各种创新活动,学校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指派辅导教师提供信息和思路,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学生外出观摩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在创新活动中突出的个人或团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颁发奖励证书,举行全校创新表彰大会。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竞赛,拓宽学生视野。对于部分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允许校内选择专业方向,对在专业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就业时给予特殊的政策。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创新,人人热爱创新,人人在创新中受益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4.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也是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力保障,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造就出创新型的人才。只有充分挖掘教师的创新潜能,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努力使教育从老师讲授为重点的观念,转变为学习知识前提下以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的观念,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其创新思维个性。因此,培养创新型的教师,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创新人才时展的必然要求。树立坚定的创造教育信念: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良好心理的内外部环境:提供培养创新型教师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等,是培养社会所需创新型教师的有效策略。
5.树立主人翁意识,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
当代美国大学采用的三个“结合”的教育,本质是以“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正如耶鲁大学斯密特德校长对学生所说的:你们就是大学!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育人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创造性、能动性,建立起一种以创新活动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突出创新教育的主题,广泛开展创新教育的宣传工作,营造创新教育的浓厚氛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立志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急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和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水平的高低和创业人数的多少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职教育中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创建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发挥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更好的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激励创新的奖励机制。在不断的创新实践和探索中,提高自身学习和锻炼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卓梅.高职院校产学研模式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4(2):120
2 庞惠启.青年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市场,2008(22):112~11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08-02
在传统的中学教育中,很多学校只是单纯地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大批学生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化素质,但创新意识不够强,给进人大学后未来的良好发展造成极大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创新问题,快速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满足大学教育不断发展的实际需求,最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想要不断提高大学生英语方面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素质,才能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合适的创新平台,以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事物等综合能力。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教学改革观念落后。目前,虽然我国在大力倡导并落实教学改革相关政策,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指导系统来指导教学改革的发展,这就使得大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无法得到快速提升。部分教师的英语教学改革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没有学生个性、爱好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别给以高度重视,从而无法全面提升每个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且,很多教师对现代教学理念的认识不清,致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无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联想到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有效激发,从而缺乏一定的创新欲望,给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二)教学内容不够精细和有针对性。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认为增加教学内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种认识是极为片面的。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内容较多,针对性比较弱,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在面对不感兴趣的课程时无法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不能主动参与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而无法掌握与英语学习有关的方法,致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收效甚微。并且,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遇到问题时不主动解决,英语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他们在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无法持之以恒,最终半途而废,是大学生英语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大学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于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而言,教师必须树立教学创新意识,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但目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学目标不明确,将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不能上升到培养学生终身创新意识的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没有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转变教学内容,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没有较强的观察力,在观察整体性、深刻性、灵活性和速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情况,致使大学生没有必须明确的创新目标,严重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针对上述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原因,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策略尽早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推动英语教学工作不断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创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大学生英语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
针对现今时代大学教育而言,英语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推陈出新,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培养大学生英语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重视教学的社会性,教学工作必须要与社会实际相符,必须要能够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与此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从而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目前,这些基本理念是指导大学生英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和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因素。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部分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还在继续使用,对提升教学质量而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读”、“听”、“说”、“译”等各个方面制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在进行英语阅读方面的教学时,通过设置合适的情景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促进大学生英语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
针对目前教学内容过于复杂的情况,想要快速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进。首先,去掉学生不感兴趣以及难度过大的课程内容,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其次,选择难度比较适中的课程内容,例如:情景对话、实际演练等这些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加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是增强学生英语创新意识的基础保障。
随着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不断创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体现,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高度重视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和个性化,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相处、平等互重的关系,才能在比较自由教学方式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学中很多内容都需要师生配合才能完成,例如:“创造性思维”、“英语应用案例分析”等课程,是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使得师生的情感在一次次配合中变得更为亲密,对于促进大学生英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着重要影响。最后,大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主动与学生做朋友,才能使英语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为学生营造轻松、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25-01
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其中,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农林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人际关系处理,心理承受能力,农林专业的学生与非农林专业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距。农林专业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的思想和方法,对于知识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的表现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现行的农林业生产方式以为主,农民个体经营的科技意识淡薄,这使得他们对生产中的科技投入认识不足,风险意识和可抗风险能力较差。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经营由于生态保护而受到抑制,其他方式的生产经营处于散乱状态,缺乏规模经营与产业化,使得农林技术人才尤其是林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受到抑制,吸纳科技人才的能力相对较弱。农林类学生的就业状况也构成了影响培养农林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述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农林类学生进行培养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一 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培养目标
主动性和自主意识是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主动性才会主动构建知识,激发创新意识,才会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应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单向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面面俱到地把知识倒给学生,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消化,从而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由于学生不用费力思考就接受了现成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不能得到培养。构建主义教学理论针对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而缺乏自己的分析见解等问题,提出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是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借助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更加看重他们的探索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获得信息以及不加思考地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将主动学习与主动思考形成一种习惯,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创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形成的土壤。因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实现。
二 知识目标
根据农林类学生就业对专业知识的实际需要确定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在农林技术中的实际应用有深刻的把握和正确的理解。
三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洞察能力与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思维能力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是基本的能力,也是核心目标。思维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为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其中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科学发现是由观察开始的,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并能洞察问题的实质。
四 个性与情感目标
个性为独立思考、质疑精神、探索愿望。质疑精神又可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是发现的开始,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质疑精神或问题意识的培养。情感目标为激励学生爱国,以使国家强大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的爱国情感。环境保护意识,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五 实践能力
h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需要紧紧跟随世界发展速度,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大国,由此导致我国的创新型人才极度缺乏。如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现在我国的各大高校正探究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和教学设施改进。积极培养初创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术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目标之一。
一、创新设计理念
概述和机械大赛的作用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成果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在机械设计能力中如果将创新理念与其相互结合,将会把艺术、社会、技术、文化等融在设计之中,从而创造出实用性的新产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在2000年开始,全国大学生机械大赛就开始举办,在各大高校中,机械创新受到广大教师领导的重视。教育部部长早就指出创新是发展的根本,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设计决定着产品的功能、寿命;机械决定着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程度[1]。学生通过参加大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经验。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创新的理念成为学术界的潮流,将比赛中创新的理念和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设计的不足
1.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的改革是在教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在教师,因此,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不能单调古板,反而要有着强大的创新激情,严谨的学习态度和雄厚的学术功底。但是即使有这样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然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指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创新教学仍处于开始阶段,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实践能力很强,学生要在短时间里拿出作品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青年教师的经验缺乏,没有专业的专家指导很难实现机械设计的创新。
2.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创新意识也十分薄弱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所培养的学生只会考试、死读书。不会临机应变,独立自主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之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而其思考能力也十分有限,严重地限制了创新型人才发展,试问这样如何让学生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尤其是我国大学的应试化教育更是阻碍学生发展,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学到知识有限,思想十分僵硬。在机械设计大赛的参与中,大部分为高中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专业课,基础课也只是刚刚学完,学生也不能灵活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大赛的时候,虽然积极性很高,但随着机械的加工制作,学生并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困难,这时候学生就会出现厌恶的情绪,放弃参加比赛的机会。而且,高中生的责任感并不是很强,真正参加到最后比赛中的学生少之又少。
三、创新设计理念对机械设计的重要性
在机械设计中,如果单纯地依靠课本上原先的设计材料,无法将机械制造的理论和实践发挥到最大用处,因此,在机械设计中创新理念是机械设计的核心,一个设计产品,如果仅依靠模仿其他人,是无法实现其原本的价值,只有将自己的创新理念与自己的机械设计相互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创新理念在机械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2]。相对而言,创新的机械设计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促进全脑的开发,因为人是通过感觉系统来感知外界信息的,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信息由大脑中不同的通道进入人体的反射神经中,那么大量的信息就会刺激脑细胞生长,使人脑得到良好的塑造;另外我们所接收的信息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直接信息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大脑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对大自然的认知,而间接信息就属于外界告知或者他人总结出来写在书本上的,例如我们课本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都属于间接信息。在大脑接收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的过程中,大脑会将这两种信息有机结合,帮助促进大脑的发展。就像我们在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利用书本的知识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对产品进行创新一样。总而言之,通过参加机械设计大赛,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加工产品的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1.积极参加创新活动
积极参加全国或者高校组织的创新设计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理念。或者在各大高校内由学生自己组织创新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大胆地尝试、创新,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积极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至于没有机会参加机械大赛的同学可以到比赛座位观看比赛,一方面增长自己的机械设计见识;另一方面可以吸取参赛队员的经验和创新设计。通过总结来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2.建立合理制度
学校领导要重视创新活动的组织,让学校中更多的学生一起参与机械设计的活动中来,并且为活动提供良好的比赛氛围,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例如,在机械设计大赛中的一些学生获奖之后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加分。建立类似的激励政策有利于鼓励学生创新,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3]。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系统教学
由于对创新的了解不强,但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了解,因此,学校对初次参加机械大赛的学生开设了许多与创新相关的选修专业课,甚至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来学习各种课程,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训练。另外还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设了许多的心理学、思维科学、通识教育等科目。还将各种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方法在课堂上一一展现出来,例如,探索规律的现代科学创造法、重视分析的思维创新法、扩展思路的发散思维法、强化动因的群体机制创新创造法。不仅仅学生需要创新理念,学校、教师也需要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教授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把学生当做有丰富个性、创造潜能的主体,而不是看做一个被学校管理的对象和灌输知识的机器。通过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经常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类的赛事,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4.建立专业场地学校
一方面要支持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另一方面要积极拨款,主动建立创新基地,购买创新需要的活动设备和仪器,同时还有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对这些场地和设施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学生因使用错误而导致受伤,或者学生的故意破坏等意外事故。保证这些基地和设备在合适的时间开放,使学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机械设计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五、结语
由上文可知,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上面还存在着许多欠缺,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就需要我国在创新设计理念培养上面继续改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积极参加全国举办的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在比赛中获得灵感,在比赛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大学生要重视创新理念的自身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积极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才有助于增强自己的机械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凤宇,等.提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以沈阳农业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