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数字乡村的作用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0 11:39: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字乡村的作用

篇(1)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篇(2)

二、创新内容

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主要围绕“三农”领域中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短板进行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一是开发更多为农民创收的金融产品。围绕农村中的低收入群体和脱贫户,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发更多利率较高、风险较低的特色化金融理财产品,由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入户推广,不断提升农村贫困人员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质押物品范围。逐步将农业生产设施、农民自住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活体畜禽、圈舍、养殖设施、特色农作物等纳入抵押、质押物品范围,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切实帮助农民提高融资能力。三是建设数字人民币惠农场景。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围绕农村的金融服务、日常消费、教育医疗等具体场景,搭建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设立数字化支付钱包,在日常经营、消费中使用,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支付环境。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研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围绕我国农村地区的各类资源条件,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治理合同收益权以及基于碳汇数据的金融产品,设立农村碳交易服务平台,加大碳产品的交易力度,支持农村地区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篇(3)

新传媒最早来自于1967年美国人戈尔德马克制定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随后迅速在全世界流行。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7万家,已服务3600多万农户,托管面积2.32亿亩,营业收入达6200亿元。农业农村部农加发〔2018〕3号文件《关于开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提出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文化升级、管理升级,到202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力争超万亿元。在此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开创乡村旅游企业的营销新模式,对推动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下乡村旅游企业营销现状及问题

(一)营销观念落后

乡村旅游企业大多由农业企业、农家乐等升级而来,企业多为业主自主经营和管理,囿于业主的文化素质等方面,大多带有传统观念,等客上门思想浓郁。多数企业把营销工作交给政府等部门,政府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增加投入和宣传。企业主动推广的方式也较为简单,“拦路拉客”、“雇人吆喝”、“立大招牌”、“假花彩旗”等销售方式,缺少对营销的理解,更缺少对新媒体的认识。

(二)营销定位模糊

较多乡村旅游企业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和研究,缺少明确经营定位和市场细分,因此,未经过认真的规划和设计。多数乡村旅游企业经营“大而全”,建设项目涵盖市场各类人群,谁都可以是消费者,谁也可能不是消费者,跟风现象严重,同类型项目一拥而上,呈现低水平、重复性、缺少核心竞争力。由于市场定位不清晰,就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营销,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营销渠道单一

较多乡村旅游企业宣传渠道,一是通过政府宣传。政府的宣传推广都是针对区域的,营造的是宏观环境,不会针对具体的企业进行营销推广,企业可以进行一定的“搭车”,但是作用有限。二是通过商业企业和平台合作。较多乡村旅游企业和旅行社、户外拓展公司、培训公司、会务公司等进行合作,由于和品牌度假酒店和城市商务酒店等有一定的竞争,造成客源有限,周期明显。

(四)营销产品薄弱

乡村旅游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较为薄弱。餐饮产品品种单一,“一鸡几吃+打麻将”风靡一时,“一招鲜”已不能取胜。住宿产品往往忽略了时代特点,如今已经不仅是“床+睡觉”,舒适性、功能性配置尤为重要。乡村旅游企业的自然环境不是任其自然生长和发展就是自然,需要经过规划设计。总的来说,产品同质化严重,更新换代不及时,未能结合新时代消费特点和需求,进行产品研发,未能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企业资源特点进行一、二、三产业产品的融合开发。

(五)营销人才匮乏

人才永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乡村旅游企业从业主到员工,往往缺乏营销专业的学习经历和知识技能,乡村旅游企业由于所处区域基本在郊区或山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加之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等各方面不清晰,对于专业人才的吸引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专业的营销人才更是稀缺。由于乡村旅游是一种综合业态,融合了一、二、三产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不同于其他行业,因此,符合乡村旅游营销要求的人才更显匮乏。

二、新媒体下乡村旅游企业营销创新策略

(一)积极转变营销观念,加强新媒体的应用研究

首先,是休闲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营销观念,要将企业经营和营销管理放在现在语境下,与时俱进。其次,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直播、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企业要充分研究新媒体对市场的影响和成功案例,寻找乡村旅游与新媒体的结合点,制定出新媒体营销战略和实施步骤,利用新媒体帮助企业构建新型营销体系。

(二)结合新媒体各类平台,建设全新营销渠道

首先,要对新媒体进行分类,不同的平台,打造不同的营销渠道。可以将主流的新媒体平台栏目和板块与乡村旅游企业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全新的新媒体渠道体系。其次,加强新媒体渠道的管理和维护。渠道来源的多元化,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根据不同渠道的客户,特别是新媒体渠道的客户,进行相对应的管理和服务,形成口碑和正效应。

(三)结合新媒体传播速度,加强营销宣传推广

新媒体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首先,结合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就意味着信息更新速度快,就要求乡村旅游企业提供的内容更新速度和质量需要和新媒体平台同步,对相关的信息内容要经常维护和更新;其次,结合新媒体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要求乡村旅游企业注重宣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适应更广泛的传播范围。特别是自建新媒体宣传的工作中,更应该对应消费者需求,提供有效的宣传信息,以提高宣传效果,以促进客户转化。

(四)结合新媒体自身定位,加强细分市场的选择

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客源群体。去哪儿主打比价,携程主打商旅,同程、驴妈妈主打门票,小猪短租主打民宿和短租公寓,爱彼迎主打民宿,抖音注重小咖秀、快手偏向平民化,淘宝侧重品种多元化、京东立足品牌产品。特别是抖音这类新媒体,市场细分非常明显,公开数据显示客户女性占85.6%,24岁以下占73.1%。不难看出不同新媒体平台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因此,乡村旅游企业结合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对自己的定位进行进一步明确,根据定位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

(五)结合新媒体产品特点,加速各类产品的研发

篇(4)

(一)对目前的乡村治理与乡镇体制的满意度

问卷中以1-10等十个数字来测评专家学者们对目前的乡村治理与乡镇体制的满意度,1代表非常不满意,10代表非常满意。统计数据如图表一。

表一:

附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专家学者对目前的乡村治理和现行乡镇体制是不满意的。以6为中间线,63人当中,选择6的5人,占7.9%;选择6以下数字的51人,占80.9%;选择6以上数字的只有7人,占11.2%。值得一提的是,选择非常不满意的人不在少数,共9人,占14.2%,而满意度高的9、10两个数字没有人选。

(二)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方面职能发挥情况的评价

专家学者们认为的乡镇政府各项职能发挥情况依次排序如表二。

表二: 乡镇职 执行党的路

能发挥 线、方针、 完成上级

情况评 政策和上级 人民政府 维护 从事 管理 从事 促进 保护公民、

行政机关的 交办的其 社会 经济 社会 公共 文化 其他组织

命令、决定 他任务

稳定 建设 事务 服务 建设 合法权益

人数

53

52

47

32

29

11

9

7

百分比

84.1%

82.5% 74.6% 50.8% 46% 17.5% 14.3% 11.1%

统计结果表明,对乡镇政府在执行路线、上行下达、完成任务和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专家学者们给予了充分肯定,其认同度均超过了50%。但对其保护公民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和从事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不高,其认同度均在20%以下。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乡镇政府的转型尚未完成。

(三)促使乡村治理变迁和乡镇政府改革的主要因素

专家们认为目前乡镇存在的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依次是:1、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较差;3、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在公益事业和处理负债方面陷入困境。详见表三。

表三: 当前乡 机构臃

乡镇政府

取消农业税

乡镇与站

镇存在 肿,财政 职能转变

后,乡镇在

所责、权、 体制障

乡镇政府 村两委

的主要 供养人

滞后,公共 公益事业和

利不统一, 碍,党政 缺乏权威, 交叉任

问题 员过多

服务能力

处理负债方

相互之间

关系难

在群众中 职后,乡

较差

面陷入困境

的关系

以理顺

威信不高 镇工作

难协调

难度大

人数

46

39

32

20

18

16

6

百分比 73%

61.9%

50.8%

31.7%

28.6%

25.4%

9.5%

从分析来看,专家学者们认为促使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和乡镇政府改革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财税体制的改革。乡镇政府财政拮据日益显现,乡村治理模式难适应,持这种看法的达47人,占74.6%。其二是市场经济的呼唤。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和乡镇政府的职能未能随着市场经济而转型,持这种看法的达41人,占65.1%。其三是乡村关系的乱象。党政关系、条块关系、县乡关系、乡村关系诸方面的不协调,持这种看法的达39人,占61.9%。其四是村民自治的困惑。缺少自上而下的配套,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不明显,持这种看法的达33人,占52.4%。其五是土地保障的缺失。农民土地权益缺乏保障,出现种种矛盾和纠纷,持这种看法的达30人,占47.6%。

(四)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与对改革的基本态度

据统计,对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依次排序如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乡镇政府改革;三是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化解乡村矛盾;五是解决土地纠纷,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六是抓好基础教育,搞好乡村文化建设;七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八是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详见表四。

表四:

解决土地

当前 发展农 加快 完善保障 维护社 纠纷,实行 抓好基础 农村城镇 防止

农村 村经济, 乡镇 体系,解 会稳定, 土地制度 教育,搞 化、农业 农民

工作 增加农 政府 决农民后 化解乡 改革,提 好乡村文 工业化,农 负担

重点 民收入 改革 顾之忧

村矛盾 高土地使 化建设

民非农化 反弹

用效率

人数

47

39

33

32

32

30

篇(5)

数字经济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增长极。随着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和数字化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快速提升,为农村电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入推进,农村电商规模大幅增长,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商形态日益丰富,电商主体日益活跃,但农村电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瓶颈问题。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成为推动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传统产业、供应链配套资源融合发展的引擎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推动建设数字乡村战略是发展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电商扶助农村模式。主要指以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市场为目标,结合相应优待政策,让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能够跨越中间商直接对接农村地区。入驻的电商企业要提供相应的电商平台、农产品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产品质量的控制、产品仓储、产品营销以及物流配送等服务。——电商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主要指农村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自己创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物流及仓储中心,通过自创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销售。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营销、物流配送等全部生产链由企业自主经营。——“平台+商家店铺”运营模式。主要指农产品电商企业或销售方在第三方(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网店销售模式。此模式由于进入门槛低、流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今农产品进入电商平台的一种快捷模式,也是时下最常见的模式。其最主要的业务包括寻找货源、把控品质、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网络营销,而流通则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电商市场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目前,我国仍存在农产品标准制定交叉重复、时间滞后、普及率低等突出问题,导致整个农产品市场标准化程度过低,进而让“产品质量”“产品安全”成为薄弱环节,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依托于农村市场的电商尚未达到专业化、标准化,消费者信任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龙头缺乏等因素制约着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力。虽然农村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和初级产品,但大多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普遍分散粗放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加之产品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同时,一些农业生产经营者只注重商标的注册,缺乏品牌的培育提升,无法实现品牌溢价,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质效提升。——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目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更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经营“无人”问题十分突出。虽然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职业培训、激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但短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乡村困难,虽然高校培养的电商人才逐年增长,但大多数不愿选择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电商是新时代数字化经济形式的一种新业态,但它除了依托虚拟的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外,更离不开现实中的交通、通信、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目前,很多地区尚未建成完整的农村电商运输体系和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体系,导致电商运营单位运输成本、生产成本较高,拉低了整个电商市场的平均利润率。

篇(6)

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数字乡村的项目不在少数,而数字下仓信息服务系统的技术特色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遥感、地理信息、虚拟仿真、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相互结合,融为一体。

这是该系统的第一大特色,使用遥感技术获取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在重点区域采用高分辨率影像,经过融合镶嵌等处理,成为三维仿真系统的底图部分,准确地反映了下仓的地理位置优势。系统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了真正的三维场景,并无缝地配置在遥感影像上,真实再现了下仓镇的建设风貌。用户能按照所设定的路线自动地浏览观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系统中还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能够在三维场景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网页、文字等多媒体资料对下仓镇进行更全面的介绍; 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准确测量三维场景中地物的面积、高度、距离,实现地物的查询与定位,获得坐标信息。

数字下仓信息服务系统融合了多种高新技术,并且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了数字农村的信息服务宗旨。

2. 后台管理平台运行稳定、使用方便。

这是该系统得到用户好评的重要技术原因,这个后台管理平台虽然不为大众所知,但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管理员可从新闻管理、模块管理、系统管理等多方面对系统进行维护,该平台使用c#语言,在开发环境中从底层开发了这个后台管理平台,并且使用模块化管理,易于维护、运行稳定,且便于管理。

3. 互动平台便于农民与政府沟通。

由于在网上建立了互动交流平台,农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提出自己对政策、教育、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意见,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群众进行交流。

4. 形象生动的特色展示功能。

系统使用虚拟技术、Flash技术制作了生动形象、动感十足的展示系统,“数字下仓”利用此功能对镇里特色企业――华新渔业公司进行特色产品、工业流程、企业介绍,帮助本地企业扩大影响。

5. 新闻的自动采集功能。

篇(7)

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中心小学教学楼与众不同,楼道展示各种动植物标本。该校从1989年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的标本制作传统。

“七级中心小学是个农村学校。依靠农村得天独厚的条件,标本制作的素材比较丰富。” 校长安成浩介绍,从七级中心小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制作标本。学生们毕业了,但是他们制作的标本还在学校留做纪念。自家养的花、菜园里的蔬菜、路旁的树叶,都可以做成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不仅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还成为老师们的教材,让每个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标本制作,七级中心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在每周的自然课上,学生们系统地学习如何制作标本。“三、四年级学习植物标本制作,五、六年级则开始学习动物标本制作。”安成浩校长说,学校的校本教材,是根据师生多年制作经验编写的,内容比较丰富。

副校长袁军说:“师生集体制作的标本留在学校,老师在教学中展示,直观形象。学生们可以认识大自然中千奇百怪的动植物 ,并了解他们的生长习性及特点。”学生们自己制作标本,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除了利用自然资源外,农村学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

寨英镇中心小学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寨英古镇,当地有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斗角,集苗族建筑与徽派建筑之大成。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英镇中心小学自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以来,立足本地实际,融入乡土文化,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养成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课外活动要求为目的,开设了11个各具特色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让广大农村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传承。同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情怀,该校还将当地民间艺术“滚龙”引入校园,让几百年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传承。这不仅丰富了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还将乡村少年宫建设成了未成年人兴趣的摇篮和成长的乐园。

变化来源于“重视”

低矮破旧的瓦房,泥泞的运动场、杂乱重生的草木、简单的教学工具,这是过去广西灵山县大多数农村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一景象,灵山县檀圩镇在“十二五”期间特别加大了对小学的教育资金投入,使全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极大改观,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灵山县檀圩镇在各个村小学的班级教室安装了白板,大部分师生都可以感受现代电子教学设备带来的便捷和高效。同时还对各个小学配备相应数量的图书、仪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实惠。据统计:目前全镇各小学现有师生工作学习电脑346台,图书143940册,各科教学器材10多万件。

近年来,广西玉林市先后投资8900多万元,为409所学校配备了7200多套网络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和400多间电子备课教室;还投资了1518万元在全市1549所教学点装备了1549套卫星接收和资源教学播放设备。通过实施多媒体远程教育项目“班班通”,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农村孩子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的梦想。

学校面貌的改善源于政府不断的资金注入。“十二五”期间,广西5年累计投入资金227亿元,建设校舍1358万平方米,采购了大量图书、教学仪器设备、课桌椅、架床等,投入资金相当于“十一五”的3.9倍。根据广西自治区教育厅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广西规划投入296.2亿元,继续推进“全面改薄”,惠及近2万所学校,相当于2000年至2013年13年投入的1.5倍。目前,广西已落实“全面改薄”资金177亿元 ,占5年资金计划的60%,其中地方资金84亿元,地方资金中自治区本级安排资金55亿元。根据规划,2014年至2018年,广西实施“全面改薄”项目覆盖学校18285所,其中购置实验实习等设备1199.07万件(台),购置音体美器材332.53万件(台),购置数字教育资源2046.24TB,购置计算机设备33.74万台。

农村学校也可以有科技馆

来自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建立了农村中学科技馆,共计171所。其中,由基金会全额资助77所,由基金会与地方共同建设68所,中国科技馆资助26所,直接受益人数已达100万人次以上。

据悉,“农村中学科技馆”大型公益项目是在2012年8月正式启动的。该项目由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国科协和正大集团共同支持,旨在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选择一定数量的农村中学进行试点,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现有场地条件,结合初中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馆内配备科普展品、数字科技馆、科普图书、学生科技创意作品以及多媒体投影设备等,以提升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基金会算了一笔账:建一所农村中学科技馆需要资金约30万元,如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助力这一公益项目,将扩大农村中学科技馆覆盖面,惠及更多农村学生和农村居民。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实施3年多来,各省区市科协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级政府、县区科协、相关学校共同狠抓落实。为偏远农村地区广大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开辟了有效途径。

“十二五”期间,宁夏科协大力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建成实体科技馆4座,宁夏科技馆、石嘴山科技馆和盐池县科技馆于2015年被列为全国免费开放试点;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11所,实现石嘴山市农村中学科技馆全覆盖;建成乡村少年宫227所,面向乡村学校学生、留守儿童免费开放;初步建成网络数字科技馆1座,用虚拟网络世界充分展示科技馆独特的科学文化魅力;拥有流动科技馆3个,实现在尚未建有科技馆的市县巡展全覆盖;拥有科普大篷车23辆,发挥了“科普轻骑兵”和“流动科技馆”的作用,山里娃也实现了与科学知识零距离接触。

贵州省2012年以来在边远贫困地区共创建了25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先后迎来试点学校及周边学校师生、居民共计40万人次参观。

威宁县九三中学科技馆,结合环保教育,开展了“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科学调查体验系列活动,使学生们了解废弃物从哪里来,如何分类、循环利用;开展了“冬季草海鸟类及周边植物种类调查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调查中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初步认识动植物的进化史,从本质上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同时,定期选择初一、初二学业较轻松的学生组成社团,分期、分批轮流对科技馆展品进行仔细研究学习,并让部分优秀学生当讲解员。

贵州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美圣说:“农村中学科技馆拓展了山区孩子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更加热爱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并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了科普活动、科普展品进农村,提升了我省农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村居民科学素质。”

“行走博物馆”的启示

篇(8)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网络信息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外在性、多元性、价值性、风险性、互动性、广泛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网络信息建设可符合其多项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充实村民生活与生态宜居,还可对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现如今,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前景十分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规划不完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供需不对应等现象。因此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快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构建完善的乡村网络服务系统,其次应争取社会企业与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投入的占比。第三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随后应完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对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引导。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

篇(9)

1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基于5G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诸多影响,因此,立足于经济学视角详细分析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以此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而提供支撑。

2数字经济的概述

2.1数字经济的模式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其中网红经济是数字经济的一种类型。根据调查,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其主要是以网络为主。按照数字经济的变现方式,数字经济可以分为:一是线上数字经济,其主要是通过线上交易完成商品流通;二是线下经济,其主要是利用网红效应实施的系列经济活动。

2.2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

发展数字经济具有较高的优势:首先,数字经济是带动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推动产业结构性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数字经济成为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成效明显,通过组织系列扶贫活动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有效带动4万多个贫困户增加收入。积极推广“名校+”“名师+”远程教育帮扶模式和“互联网+健康扶贫”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促进优质服务资源下沉,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推进网络扶贫与数字乡村发展有机衔接,积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六大行动”,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河南省大荔、柞水、佛坪和杨凌4县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

2.3数字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任何经济发展模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调查,数字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技术快速革新导致部分人群摩擦性失业。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数字经济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技术的进步创造一些新的岗位,同时数字化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可能导致大面积“技术性失业”,对就业市场、民众生活与广大社会造成的影响是痛苦的。数字经济对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具有数字素养的人将面临失业和边缘化危险。二是线上平台强势压低线下实体收入。线上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模式。线上经济的便捷性塑造了一批具有极高粘性的消费者,加之没有店租等实体成本的负担,线上平台相较于线下从业者往往有更强的竞争力。在线上平台的竞争压力下,大量线下实体从业者被迫降低利润目标,甚至面临破产。三是巨头垄断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数据是一种边际成本递减的生产资料,数据一旦形成规模就具有天然的扩张性,不受规制的扩张必将走向垄断,垄断的后果是行业资源集中与行业内部分化加剧。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行业资源高度集中,互联网巨头与小微企业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在渐渐扩大。

3数字经济崛起的原因

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根据调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例如,2016-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呈现增长态势,从623亿元增长至3419亿元,增长了2796亿元,如图1所示。其中,直播带货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2020年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直播带货成为拉动国民消费的重要方式。2020年直播电商占GDP比重达27.8%,年增速高达227.7%。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数字经济之所以取得巨大成效,主要决定因素有以下方面。

3.1数字经济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我国进入数字化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基于5G技术的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稳定的发展动力。5G技术能够为网络直播提供稳定的信号,为直播带货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例如,基于5G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平台形式更加丰富,为市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观看平台,有效地刺激了粉丝的消费欲望。尤其是2020年肺炎疫情发生后,基于“居家隔离”政策的实施,网络购物成为满足人们消费的重要方式,提高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进而扩大了数字经济的粉丝量。据统计,2020年我国移动用户占比达互联网用户数量整体的99%,手机流量时代全面来临。可以说庞大的网络群体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大力的潜在客户。网红利用营销手段,猎取消费者心理,通过高粘度、高互动的方式拉近与粉丝的距离,并且通过精准的营销手段引导粉丝消费,形成价值回报。

3.2国家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支持

基于“双创”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国内消费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例如,在全国经济发展会议中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是民营经济、“双创”战略实施的具体体现。为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层面、地方省市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如表1所示。陕西省加强数字领域标准制定,探索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地方立法,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围绕“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2条路线,打造“一带一路”数字经济核心区。目前陕西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12位,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西安,助力陕西加速步入“数字时代”。

3.3人们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我国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主要目标。2020年我国实现绝对全面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消费成为当前90后、00后消费的主要方式。相比80后消费群体而言,新一代消费群体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与创意性。所以数字经济的发展迎合了当下消费主体的个性化消费理念:一是基于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线支付方式的转变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契机。例如,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由于支付方式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因此一定程度会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产生诸多“不必要消费”。二是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懒惰性”催生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实现了居家消费的方式,大大节省了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时间。

3.4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持续夯实

数字经济发展依赖于完善的基础配套体系。一是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根据调查,目前我国物流产业体系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物流产业技术不断创新。冷供应链物流技术不断发展,有效地保护了新鲜食品的质量。例如,根据调查,基于冷供应链技术的发展,生鲜农副产品的网络销售额不断扩大。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成为国家政策,道路、网络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上述产业的支持。二是网络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在5G通讯方面,截至2020年5月底,陕西5G基站已累计开通7621个,力争打造中西部地区5G网络建设先行区,为后续5G产业发展与应用奠定基础。

4数字经济的经济学效用分析

4.1经济增长效用分析

经济模式存在的本质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消费满意感。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是数字化经济发展的产物。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是数字经济带动了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高能源消耗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导地方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陕西省是全国有名的网红城市,通过互联网传播有效带动了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数字经济催生了诸多新职业,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经济有效带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通过助农直播带货可以将诸多农副产品推广到全国,以此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价值,形成品牌效应。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有效地丰富了就业岗位,拓宽了就业渠道。以网络直播为例,网红直播带货不仅需要大量的后台客服岗位,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物流配送人员,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

4.2营销效用分析

数字经济不仅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线上购物模式的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一是数字经济模式下的营销方式实现了全员营销模式,营销人员面对的是所有的受众,需要了解消费者在态度与行为上的改变,因此迫使电商企业要从过去的营销局部视角升华为用户、文化、生意、经济、民生的大局观。二是细化市场。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都是确定品牌营销策略的关键要素。在数字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互通互联性不断提高。因此,企业通过大数据洞察了解目标用户,以精品内容与品牌用户创造共鸣,以优质产品和资源矩阵搭建更贴近用户的营销场景,全面助力品牌实现营销突围。

4.3数字经济文化效用分析

文化效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发展背后是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陕西是网红城市,例如,基于数字经济的发展,西安加入GDP万亿俱乐部,2020年西安市GDP增速5.2%,总量10020亿元左右。根据调查,当前我国网红更多采取的MCN批量生产的模式,导致缺乏内涵文化。而依托区域独特文化可以有效带动经济的发展。例如,陕西老乔是一名美食博主,在抖音上的粉丝为1200万,其认为自己走红的原因归功于陕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可见,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宣传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弘扬了当地传统文化。另外,数字经济变现速度快,网红一夜成名现象助长了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加剧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传播,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冲击。

5结语

总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时代变迁和市场变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心态与社会价值的变化,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发挥了其经济学的本质,促进了“双创”发展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同时数字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其归根结底是缺乏正确引导和有力监管以及其自身缺陷的产物,我国应积极消除数字经济的负面影响,通过政府完善数字经济相关管理制度、数字经济主体自觉维护数字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公众共同监督等方式引导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以放大数字经济对经济的积极贡献,规避克服其负面影响,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婧怡,杨秀丽.网红经济的经济学效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3):59-61.

【2】韩雪.我国“网红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08):15-17.

【3】彭妍,李星星.浅析数字经济及其影响[J].商业经济,2019(08):109-110.

【4】吴晓辉.浅谈疫情之下的“宅文化”传播[J].新闻传播,2020(07):16-17.

篇(10)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哪天2021年农民丰收节时间为9月23日(星期四),农历辛丑年八月十七日。

2021年农民丰收节举办地点在哪?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地点在四川德阳、湖南长沙、浙江嘉兴这三个主场活动。11省市要积极参加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最新成果及应用场景展示、“种业振兴”希望之种接力、金秋消费季展销、全国农民文化艺术展演、粮食安全与稻作文化论坛等主场活动。乡村特色节庆活动安排如下:

1.组织长江经济带11省市联动庆丰收

支持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分别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重点节庆活动,呼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江大保护战略,展现长江流域千年文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川德阳、湖南长沙、浙江嘉兴分别代表长江上中下游,承担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层面的三个主场活动。11省市要积极参加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最新成果及应用场景展示、“种业振兴”希望之种接力、金秋消费季展销、全国农民文化艺术展演、粮食安全与稻作文化论坛等主场活动。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2.引导县乡村务实开展节庆活动

各地要坚持农民主体、城乡共庆,活动重心进一步下沉基层,每个县重点培育1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节庆活动。要充分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促进产销对接、打造农业品牌、活跃城乡市场、拉动乡村产业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要深入挖掘悠久厚重的农耕文明,保护丰收节俗多样性,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吸引更多城乡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节庆活动,构建丰收节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3.发挥市场力量促进农村消费

组委会将发起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力量,培育节日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农民增收和消费提质扩容良性循环。各地要用好节庆效应,为市场主体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组织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促消费活动,充分挖掘品牌农产品、传统民俗文化、优良生态环境等优质乡村资源,提升县域文旅服务水平,增强农产品上行能力,繁荣县域商贸、提高流通效率、壮大乡村产业。

4.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宣贯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每年农历秋分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要以“乡村振兴法治先行”为主题,广泛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普法宣传活动,将其作为丰收节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有奖知识问答、乡村大讲堂等群众性普法活动。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方式和平台,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让农民群众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

中国农民丰收节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好处?1、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能够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引起各个方面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重视,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2、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给农民一个专属的节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这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待,满足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篇(11)

“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是2014年创立的以保护古村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全面复兴活化古村目标的非盈利公益组织。“古村之友”利用互联网平台,注重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兼顾,实现公益和商业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古村之友”乡村振兴集团成立了乡土精神自强、文化遗迹运营、数字乡村善联、乡村资讯智库、活动赛事大会五大事业部。以精神作为内核,推动文化、产业、人才、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旨在通过信仰重构,全面带动乡村振兴。

古村面临的困境

古村落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兼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来源于古村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历史记忆等;物质性来源于乡土建筑,文物古迹,历史景观。古村最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其代表性远远高于古城、古镇、古塔,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古村遭到大面积破坏据统计,我国共有6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贵州黔东南、安徽黄山、浙江丽水等市县是全国传统村落的主要集中地。传统村落集聚地均属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地域闭塞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很多古村在城市化浪潮中显得格格不入,“拆”成了他们共有的命运。短短30年间,平均每天消失近15处文物,现在众多古建筑和文物建筑岌岌可危,90%古村落处境堪忧,尤其是市县级、未定级文物。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古村落,以及在战争时代得以幸存的文物,却在和平年代快速消失了。然而我们的社会却也始终不乏有识之士,在城市化浪潮中认识到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价值,于是力排众议,力挽狂澜,于危难之中挽救古村的性命。在这过程当中,古村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一方面力量实在有限,保护进程难以跟上古村消失的速度。

保护的片面性

现在古村保护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共识,但是保护措施仍然不够全面科学,反而导致许多古村遭到建设性破坏。曾经人们把一些古村列入物质遗产行列,对村落的保护仅仅是修缮翻新,这样的结果是只维修了原有建筑,却留下了一个个“空心村”。家谱宗祠无迹可寻、方言俚语传播断层、活动大事无人兴办,古村的精神文化遗产消失殆尽。在中西部很多偏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村里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古村面临着空巢化、老龄化等现实问题,这使得传统村落丧失了其原有的生机活力。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文物保护单位”,古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地,是农业社会最基层的单位,要把村民生活和古村保护结合起来,村落应该有“人气”。因此对于古村的保护重点是盘活,而盘活的重点是“人”。另外,古村的文化价值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挖掘。有的地方“一刀切”地进行旧村改造,急功近利地开发商业旅游,缺乏因地制宜的思想,导致风貌各异的传统村落整齐地被具有“古韵”的现代建筑取代,开发的同质化使得古村背后的文化价值流失。

“古村之友”对古村保护的借鉴启示

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善业结合

1.打造善业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任何事物不和科技结合则无发展希望,与科技结合等于找到了一条在数字社会转型发展的新道路。传统善业也不例外,“古村之友”研发并使用了互联网公益PPP(Public-NGO-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指在公益慈善领域中借助互联网公益平台,由枢纽型公益组织牵头,在政府、企业、个人各主体之间搭建起的一种多方参与的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扩大资金使用效益,解决了传统公益当中的单一主体运营困难的状况,保证公益项目的有效持续运行。这是继消费互联网、资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之后的另一种模式,即“善业互联网”。旨在让科技更多地关注人文,像改变商业一样的改变传统的善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善事。2.开发线上平台“古村之友”开发的“爱乡宝”软件,是一个以善为媒的数字乡村平台,采用自助平台运作模式,通过个人发起家乡项目公益众筹,让每个走出乡村的游子都能随时随地助力家乡建设。另外爱乡宝平台准确定位村民和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本地村民没有网购意识,也不会使用网购平台,买不到外地产品;而在外游子有购买能力却因为离家远,没时间为家乡父老购买。爱乡宝为他们搭建了城乡互助商城,精准匹配村民的需求,以游子为中介形成链接、促成交易,激发潜在消费潜力、推动村民观念升级、乡村消费升级。

培养“新乡贤”群体

“乡贤”是指乡土社会中有德行、有才能、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贤达人士,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新乡贤”,即心系乡土,服务乡间,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乡贤群体存在,乡村内核文化凝聚力就在。“古村之友”培育支持各类新乡贤:当地村官,企业家,公益人,青年创业团队,文化教育工作者,着力构建新乡贤的义利事业生态系统,建立新乡贤公益,新乡贤产业,新乡贤理事会,新乡贤基金会等组织。利用新乡贤公益带动乡村教育,农产复兴,非遗复兴,社会公益。新乡贤产业促进民宿,手工艺,电商等产业发展;新乡贤理事会领导维权护法,合作谈判,制定村规民约。新乡贤基金会进行扶困济贫,养老助残,扶持创业。善用这一系统,不仅能帮助村落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实现义利并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用公益善业带动当地商业,文旅,遗迹保护等事业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消费互联网,资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满足了大众的生存需求,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我们社会还是需要“义”的存在,让公益善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深圳大鹏非遗文化村的创始人杨礼深是“古村之友”成员,他带着十几人花了三年时间,把被人遗忘,年久失修的小渔村盘活了起来。他使用当地建材原址重建,尽量维持原始渔村的风貌,既保护了村落山水生态格局和乡土景观,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准确把握了古村保护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平衡点,摒弃重建等于“拆”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除此之外,他还尽力弘扬当地文化,使改造后的大鹏村成为了结合乡村民宿、非遗体验、滨海旅游、摄影基地、田园厨艺的古村综合体,既实现了旧村改造,又保护了渔村特色;既促进了商业发展,又推广了非遗文化。

结语

古村保护已迫在眉睫,我们要认识到保护当中的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的举措,深刻挖掘古村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重塑现代乡土文化凝聚力,全方位地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单靠某一方面都难以完成这一庞大长远的任务,“古村之友”整合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了有效的乡村振兴模式,且结合互联网、高校赛事进行推广和转型升级,为古村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为公益事业的转型发展创造了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