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0 11:39: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

篇(1)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体育项目,它不但具有独一的魁力和丰富的文化,而且还蕴藏着深奥的哲理。高校是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理所当然武术传承也应在高校中开展。然而,国内高校武术开展情况并不乐观。

一、高校武术课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开设武术课到今已有几十个春秋了,在传承武术文化和增强国人体质方面所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诸多影响,有待改革的地方还很多。依笔者研究来看,笔者认为教学方式、内容、评介等方面没有较好突破。

(1)我国的武术博大精深,流派众多,学生了解得比较肤浅,因此经过几节课的学习后,学生们的兴趣往往就会被学习武术的辛苦、乏味而击败。为此,如何把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激发起来并保持住,就是高校武术教师的首要工作了。

(2)从高校的课时分配来看,武术课的课时是极其有限的,再有就是所开武术课的项目也很单一,很多高校的武术课都以太极拳为主,而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显然是不被看好的,他们更看重的是时下媒体宣传的跆拳道等等的拳术。当然造成这样的局面也有武术本身的原因,那就是武术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动作,它的主要运动形式是格斗和套路,所以就有部分学生只注重技术学习而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就忽略了。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主观地认为武术是一项力气活,也就会对武术就会有一种厌恶感。

(3)由于武术具有延伸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就要求学生要有必要的武术功底,再有就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肌肉的柔韧性不强和骨格的成型也是重要的问题。所以这也给高校武术课的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还有就是我国现在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并不是大学生体育达标的必需项目,也就造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没有突破和创新了。

二、高校武术课有效处理的措施

高校武术课开课的目标是能使大学生掌握理解一些强身健体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顽强进取的精神。能有效地完成目标和传承武术的宗旨,做为高校的武术教师,笔者经过研究认为要落实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

(1)要明确高校武术课的特征

武术在未引入高校课堂以前是靠言传身教的学练模式来传承地,在引入课堂后,就采取了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传授。然而,由于我国武术的流派很多,高校武术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基本上没有相对统一的武术教材,各校根据各校的师资等情况都编写了适合各自的教材,这对武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开始组织编了正规的武术教材,这使得高校武术课开始向公共体育课的方向发展了。

(2)刻苦钻研教材,精心编排武术套路

武术的最基本技术内容就是武术套路,它包括动作技术、技术要素、组合技术、分段技术、整套技术等。这就要求学生要通过刻苦地学习才能形成适合武术的运动规律的操作。动作整合是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武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难度较大的动作拆分、简化,再进行整合。

(3)以武术文化为载体,树立学生的正确认识

中国武术发展了上千年的历史,流派众多,如南拳北腿等等,五花八门。武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武术理论、作用价值、发展历史时就要把武术的意义和目的等等讲透彻,再有就是要把武术的特征、强身健体、搏击原理以及比赛规则全面介绍给学生。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武术有了正确的认识,还能前由影视媒体所传递的那些虚幻的、和切实际的场景所产生的看法的摈弃,以此来树立学生正确的武术观,使学生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注重提升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是高校推动武术教学的重点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千年的体育项目,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效果好坏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承担者,就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动和发展武术的重任。为此,高校就应当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制研究等方面大力投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武术教师作为推动和发展武术这一重任的执行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武术修养和武术能力以主武术课的教学能力。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宝贵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精英的大学生团队里传承,张显民族气节与精神,而且还能通过武术在高校中的普及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娟,胡玲.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构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2-85

篇(2)

关键词情景教学中学健美操应用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应鼓励兴趣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成长。”随着现阶段我国教育理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对全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体育教学的热点问题。

体育选项模块教学改革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基地,改革能否深入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改革的理解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性和有效管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发现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而对于高中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来说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业余生活贫乏,从事体育锻炼较少。她们更喜欢健美操课,但枯燥的重复动作又使学习兴趣降低,因此笔者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早在20世纪之前,在教育领域所采取的教育模式以机械灌输式为主。然而,在这样一个依 与传统教育理论的历史时期,已经有教育者开始对教学教法进行新的探索。例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其所编著的《写给德国教师的教学教法指南》一书中就明确地提出了“探讨发现教学法原则”,并将其理论成果现作为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 在此之后,法国著名教育理论学家卢梭提出了实物教学直观法,其精髓是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感官去积累和获取直接经验,调动和培养他们探索周围事物本质的积极性和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这些理论是探究式教学发展的起始性标志。

(二)引导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以及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水平的良好影响,帮助学生如何运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的看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运动,并主动地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之中。

三、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目的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的场景,用来引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其学习兴趣。

四、我校健美操课操化动作学习情景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摩视频资料

不做任何动作,想象自己就是视频中跳动的人。一是在大脑里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二是感受完美的音乐及动作表现形式。

(三)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人的情绪和情感促进和阻止人的认知过程。教师的情绪的变化对教学情境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声情并茂、轻松自如的讲解和示范,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和教学情境的设计。

(四)教师讲授单个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这个环节有别于传统的机械重复,由于学生有了观摩的基础,学生会自主的在模仿教师的同时,模仿视频里的完美动作,有利于动作学习初期形成正确的动作趋向。

(五)学生闭眼冥想自己完美的动作

这个环节主要是在播放音乐的背景下,教师语言引导,让学生在脑海里如同电影帧片一样将自己的动作想象出来。

(六)仰卧在垫上,做单个动作的腿部定型

垫上练习降低了难度,有助于学生腿部体会标准动作的方位感受。

(七)站立分解手臂动作,做单个动作定型

分解手臂动作,降低了对协调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单个动作的定型,使动作更趋于标准化。

(八)将学生分组编排表演所学动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九)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分组比赛

给学生打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同时促进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五、结论

(一)更好的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动作的质量和艺术表现力。

(二)我校健美操课“情景教学”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其基本结构是:教师进行情境的创设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导入情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质疑学生相互指导教师的解疑答惑学生的再学习教师评价引导。在其作用下,提出健美操课情景教学的目标要求、指导思想、教学形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内容设计等相关内容,同时以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教学重心,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具有创新性、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贺中元.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教育学.2004(11):22.

[2] 张振新等.情境教学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

篇(3)

体育报道中的文化

我们先来看“体育”和“文化”这两个概念。

“体育”是个舶来品,本义为“体能教育”(physicaleduc at ion)。

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变成一个内涵多元的概念,主要包含以提高大众身体素质和“保国强民”为目的的体育教育、以个人追求健康体魄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以竞赛夺标和体现人类“坚韧不拔、挑战极限”精神为目的的竞技体育三大内涵。

对文化的定义,则有许多理解。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而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不管对文化的阐述有多少,但对其中一点是有共识的:体育是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蕴涵着文化内涵。

正是这些,形成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的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

关注体育报道中文化内涵的缘由

1.现实的隐忧

目前,我国开办专业体育频道和文体频道的电视台已达20余家,全国专业体育报刊总数已超过100种,很多综合性报纸增加了体育报道版面。尤其是每当万众瞩目的重大赛事来临,电视往往竭尽一个频道之力,甚至翻牌为体育的专题频道。而平面媒体除了增加版面,还以出别册的方法来拓展阵地。但是,在其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体育报道文化内涵的缺乏。

受众对此已有敏锐的感觉,一位观众对电视台在2007年新年期间报道刘翔出征德国三场田径赛提出看法:我们的新闻往往就比赛而谈比赛,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从更高的立足点去观察这三大赛事,就可以抓到更多、更好、更有意义的题材进行报道。”譬如,为什么德国会在短短十来天里举办三场田径大赛,为什么德国人不怕天寒地冻如此迷恋田径等。他认为,“常说优秀的体育报道可以深深触及一个国家在体育背后与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相关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于就事论事上。”

观众希望在体育报道中获得更多的资讯,希望看到一些有文化内涵的内容。而现在的体育报道,一是体现文化内涵的不多,二是虽有反映,但质量不高。

体育报道不是单纯的体育新闻,而是一个整合了政治、经济、民族认同等复杂要素的综合体。面对数量庞大的受众,体育报道可以凭借它的优势施加更大的影响,在人群中培养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和融入体育文化的意识。然而,由于某些媒体和媒体工作者的忽视,造成现有体育报道文化内涵不足。如果担当传播文化的媒体本身没有意识到体育报道中文化的重要性,又谈何影响受众呢?

2.体育报道的影响力大小与其文化内涵的多少成正比

经常接受体育报道的,往往是固定人群。了解他们的需求,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提炼、加强体育报道中的文化含量,从而提高报道的影响力。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广播部的数据表明:25~45岁听众中以男性群体居多,以学生群体为主的15~25岁听众中女性比例较高。据《东方体育日报》负责人介绍,“体育本来就是年轻人喜欢的,我们针对的是年轻读者”,该报读者的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

在总体上,体育报道的受众以中青年为主,他们文化程度高,综合素养好;不满足于报道取向的单一,渴望从中获取多元的资讯,更看重其中的文化含量。报道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以及价值取向,会提高报道对他们的影响力,尤其是对精英观众影响的增强,有助于增强报道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3.提高体育报道的文化内涵是提高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于一个媒体来说,报道的质量就是媒体的生命线。关注体育报道文化内涵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体育报道的质量,从而使其不仅对新闻的受众有所影响,更对整个社会起到倡导一种健康的体育意识、体育文化的作用。

提高体育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提高报道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将决定体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忽视体育报道的文化内涵,也意味着对报道质量的忽视。如不加以改变,媒体就会面临被受众抛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体育报道中常见的文化含量

1.英雄主义

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中国运动员,凭借出色的竞技能力和个人气质,成为许多人崇拜的对象,成为英雄式的人物。由于他们受欢迎程度相当高,许多体育报道的内容围绕着他们展开。这些内容涉及体育明星们的日常训练、个人生活、人际交往,甚至扩展到他们的家人、教练、朋友等。这种报道显现的倾向和追求的效果,都是以英雄主义为基石的。

“有竞技能力才能成为体育明星,除非是媒体恶意炒作。像田亮,首先是因为有了成绩,我们才会关注他有没有花边新闻、负面消息。”①

“其一,成绩很重要,不一定是得到了冠军,但在领域里要有影响力。其二,要有卖点。

比如像姚明、刘翔。还有像郭晶晶那样平常不太接受采访的。从前体育运动员都要靠竞技实力强才能出名,比如李宁得到5块金牌,女排有五连冠。但现在体育明星的诞生有可能完全是通过媒体造势得来的,中国男篮进入世锦赛前八不算什么很好的成绩,但关注程度就是很高,项目就是不停地被媒体报道了。从前大家只知道成绩,但现在强调的是曝光率。”

业内人士一致认同:体育明星首先要做到竞技成绩突出,但也有人认为,好成绩在如今并不能保证优秀运动员一定会成为明星。这不能说是个好现象,但却是市场导致的结果。

人们喜欢体育报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体育明星,因而,借助体育明星来引起对报道关注的做法也相当普遍。问题在于,报道是受人关注了,但它产生的影响却值得思考。有业内人士认为,“明星对体育报道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明星需要体育记者报道,过多的负面新闻对明星本人是有损害的。但体育明星对报道肯定是有好处的,报道通过明星产生。现在的体育记者后来也和娱记差不多了。”

2.公平、公开、公正的竞技精神

体育精神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竞技精神,它又可归结为公平、公开、公正。在这一前提下,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对赛场外的社会,体育报道所展现的这种竞技精神,对倡导良性竞争和公平竞争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是不可或缺的。

3.奥林匹克精神

在本次采访中,当问及“什么是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时,很多业内人士的答案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体育报道中,人们时常可以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其实,它带来的启示还有:超越国籍、种族,追求全人类的交流沟通。

一位体育记者认为,“体育精神可以用奥林匹克精神概括,还有拼搏精神在里面。体育有文化,五湖四海世界一体。就像音乐也是,把全世界的人融合一起,不分民族、种族,互相沟通。精神上,倡导积极向上的东西。体育精神影响还是有的,刘翔打破纪录时,有的单位还提倡学习‘刘翔精神’什么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触动,对整个社会还是有影响的。”

4.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往往体现在一些重大国际型赛事上。以奥运会为例,受众看到运动健儿摘金夺银时所感到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即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对当前体育报道文化内涵的误读

误区一:体育报道本身就不存在文化内涵

从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体育报道中无文化内涵可言,体育报道仅仅是让人们在日常繁忙紧张的工作后情绪得以宣泄,心理压力得以减轻。一位体育报刊负责人说:“体育不是多高深的东西,就是让大家发泄一下。我觉得对于社会起不了多少影响。”

现今大多数体育报道仍以提供简单资讯为主,资讯也不外乎赛事赛况、著名体育运动员和教练近况等,报道内容出现同质化现象,令人乏味。此外,体育报道中的庸俗化倾向也比较突出。这些恰恰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体育报道应该有文化内涵。

误区二:体育报道的文化内涵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在采访中,大多数体育报道从业人员还是肯定体育报道有文化内涵的,然而被问及有何文化时,都不太能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有些人认为体育文化就是奥林匹克文化,体育精神就只是“更快、更高、更强”;并且认为体育的影响有限,只是围绕在“强身健体”上展开。总体上,对体育报道文化内涵的理解是有些模糊的。

误区三:对于体育报道中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一些业内人士对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文化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之嫌,这正是媒体报道的立场不客观、观念狭隘的原因所在。如以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得110米栏金牌报道为例。许多媒体在报道时出现“这证明了黄种人是能跑得快的,亚洲人是能跑得快的”这类说法。这无疑是有种族主义色彩的。非洲裔运动员在田径项目上得到的金牌更多,又该如何解释?又如,在女排夺冠时,有媒体发出“中国女排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之语,貌似爱国主义,其实不然。体育强与民族强、国家强之间固然有关联,但不能完全划等号。难道赛场上的胜负就必定意味着民族的胜负?这种所谓的爱国,显得非常狭隘。

正因为明星效应的巨大,媒体为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报道中往往用很大比例去报道那些取得冠军的英雄人物。大多数体育报道总是围着他们展开,不免有唯冠军、唯金牌的倾向。

当然,这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媒体。

一位业内人士说:“媒体不报道,观众不看;观众不看,赞助商不投钱;赞助商不投钱,媒体就更不报道,就更没观众看。只有这种项目的成绩达到登峰造极时才能改变这种现象。”这说明,唯冠军论的意识影响到整个社会,反映了媒体并不全面、并不科学的价值观,对全民健身理念的传播是不利的。

误区四:把体育与文化等同

对于体育中的文化内涵,人们还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体育文化,就是体育运动。事实上,体育运动并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它是一种文化现象。美国一位大学教授劳•温纳指出:“体育正在给我们营造一种感觉,体育似乎代表的就是文化,这超出了体育的内涵。”温纳还提醒,“当我们把一项事物置于很高地位时,肯定要丧失对其他东西的注意。在寻求自己的精神偶像时,我们要尽量超越媒体给我们提供的范畴。”

当下亟待改进之处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和业内人士直接进行了沟通,就如何提升体育报道的文化内涵作了探讨,大家认为当前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

1.认识体育新闻报道中文化内涵的重要

媒体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文化含量在体育报道中的重要性,并使之不断提高,不仅仅是提供资讯,更能在精神层面影响大众。

2.加强监管力度,积极开拓报道面

为了避免体育节目的粗制滥造,应加强监管力度,扭转体育报道庸俗化的不良风气。这就要积极开拓新闻视野,不仅仅把报道的重心集中在少数几个项目或是人物之上。

3.需要博大宽广的爱国主义

媒体报道国际赛事时,应有博大宽广的爱国主义情怀。报道力求客观中立,不卑不亢,尊重他国选手,客观评价,摒弃民族主义、种族主义。2008年奥运会即将来临,作为东道主的我们,更需要这种胸襟。

4.不以成绩论英雄,不能棒杀也不能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