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二胎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9 11:25: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二胎政策的原因和影响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胎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篇(1)

[DOI]10.13939/ki.zgsc.2017.06.220

1 调查背景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全面二孩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新的生育政策背景下,真正受到冲击的正是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出生为主的独生子女这一历史特殊人群。本次研究的核心是二胎背景下的理工科高校女性教师真实境况。通过此问题的调查研究,旨在改善高等教育女性的生存不利环境,丰富妇女发展理论,深化女性主义理论,为当代高校理工科女教师走出发展困境,进一步提升自己提供新的思考。

2 调查研究的设计

2.1 调查对象

本调查主要以松江大学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50份,成功回收有效问卷120份,从而得到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级别人群对于二胎政策的多方数据。

2.2 样本的基本特征

问卷调查中,样本基本特征通过6个问题设立:性别、年龄、职称程度、您本人是否独生子女、您的配偶是否独生子女、婚育状况。此次被访人中,男性为26人,女性为94人,分别占总数的22%和78%。同时,调查对象集中于本校机械学院、汽车学院等工科学院。

从以上基本特征还可以分析出:

(1)30岁到50岁者,总占比86%,而这一人群正是二胎政策会真正影响的主力军,他们的真实意愿对二胎国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高校教师基本都是高学历,中级和副高级以上职称者占比88%,也是对二胎政策真正回应的主要对象。

(3)本人非独生子女的占比67%,配偶非独生子女占70%。此数据显示,原生家庭中有弟兄姐妹的经历者仍然占大比例。这有可能是二胎政策正向发展的有利因素。

2.3 调查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网络、报纸、书籍等渠道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引入了“提出问题―设计问卷―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环节,具体的方法如下所示:

(1)随机口头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法。通过阅读相关政府文件和网站,了解上海市二胎政策的具体规定,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分析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同时,通过对问卷进行科学、准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为本报告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为报告的最终结论提供了数据支持。

(2)数量研究法。通过对本次调查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支撑,分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对二胎政策的了解程度。

(3)对比分析法。在对问卷进行整理后,从年龄、职称级别、性别、现有小孩数等多角度对调查对象的生育意愿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一定程度上预测出二胎政策对高校教师可能产生的影响,为校工会的工作提供了参考。

3 高校教师对“二胎生育意愿”问卷调查

3.1 生育观念

调查人群理想的家庭子女数目,其中只有7%的教师坚定选择只要一个孩子,赞同有两个孩子的人数高达85%。而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要二胎的占22%,愿意自己生育二胎的占47%,不一定的占31%。说明出于现实多种原因的考虑,至少15%的教师是放弃理想模式,是迫不得已选择了只要一个孩子。接近一半的教师是选择二胎政策的。

(1)主张生育二胎的原因中,排名依次是一个孩子孤单不利于成长(80%)、危机感(失独危险)20%、其他(10%)、自己未来的保障(7%)、长辈压力(5%)、坚决不要(3%)、头胎男孩想要女孩(3%)。可以分析出,高校教师关注点首先是从头胎孩子的健康成长角度出发,培养更优秀的后代,这也非常符合教师的孩子基本都很优秀的世俗看法,因为父母在教育界,眼界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出于自身的考虑养育二胎的也有27%,譬如老年的保障和失独的风险。其他出于外界压力的原因也有21%,说明在要二胎的问题上,环境压力有但不居主要原因。

(2)主张不要二胎的原因,排名依次是3岁前无人照顾(60%);养育孩子很费力(50%);高龄生育危险(28%);经济压力(23%);社会保障体系不全,有后顾之忧(22%);影响个人工作事业发展(13%);身体不好,怕孩子不健康(10%);其他(2%)。调查显示,首先不要二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仍然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成长担忧。其次是高龄生育危险的现实,这个二胎政策的实行对目前高校女教师最大的冲击是年龄问题。众所周知,最佳生育年龄是26岁到30岁。此次调查中,30岁到50岁占了86%,所以,高校女教师对生育二胎都有高龄忧患。不要二胎,心有不甘,恐错失机会。要二胎,也有自己身体的担忧。再次是经济压力以及养老问题,我们素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这也是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观念。最后是高校教师工作事业和孩子健康的影响。

3.2 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组成中最重要的细胞。二胎政策,最先影响的就是家庭。在调查中,调查对象的25%认为该政策影响大,影响不大或者没影响的占到73%。说明,高校教师相对是个稳定阶层,此项政策对教师家庭发展没有极大影响。在生育二胎对家庭的具体影响上,排名依次是经济状况基本允许(50%);职业生涯影响(22%);家庭负担难以承受(15%);完全能承受(13%);其他(10%)。从家庭经济看,二胎政策对高校教师的家庭负担上不占主要影响,只有15%难以承受。但排名第二的职业生涯影响显示,该项政策对教个人事业前景的发展上有较重大影响。

3.3 对个体的影响

在直接对个体的影响度上,样本数据中的58%认为对职业发展有影响。这和生育二胎影响因素63%的教师认为来自职场压力不谋而合。同时,针对女教师的影响力中,42%认为会延缓职业发展。由此推断,个体影响中,工作仍然是教师个人最大的保障。换句话说,最大的安全感来自工作。

4 调查建议

在“二胎政策”全面放开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对此项国策还是非常地认同。在高校中,二胎政策的执行,在一定时期内,会引起女教师生育的高峰,特别是高龄生育者。所以建议:

一是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协调配合。以确保生育期间,法律给予母亲充分的福利保障,减轻职业压力,保证再生育女教师的用工、工资、福利、休假等相应的权利,捍卫职工权益,分担养育子女成本。

二是提供有力的卫生健康支持。充分发挥卫生资源丰富的优势,畅通服务渠道,开展生育评估、生育指导、告知风险、提醒日常注意事项等工作,积极引导高校教师的家庭优生优育。特别是面对高龄生育的教师,更要做好以上工作,减轻女教师的心理负担。

三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否愿意养育二胎的教师,很大程度上考虑了第一个孩子的成长感受以及教育资源的运用。所以为了二胎政策的实施,教育部门也要慎重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

四是客观宣传二胎政策的影响,树立正确生育观念。孩子既是个体问题,家庭问题;也是关乎社会,关乎国家未来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避免性别歧视问题,降低性别失调比例。

5 结 论

通过此项调查,我们发现本校高校教师对二胎政策有比较全面理性的认识,对国家政策的解读方面也很理性。通过调查,我们也对高校教师在生育意愿、生育观念、生育态度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由于此次随机调查是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部分工科院系进行的,大量样本是高校理工科出身的女性教师。因此,该调查结果在同类型高校应有参考价值。

篇(2)

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原因

(一)人口形势十分严峻。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虽然这些年对两孩政策进行各种样式的开放,但是都没有办法改变生育政策需要改变的实情。

(二)劳动力短缺现象。在社会化的发展中,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都在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下老人和小孩儿,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人口红利慢慢消失。出生率减少,适龄劳动力减少,导致人均GDP下降,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三)单独二孩实战遇冷。政府实施里单独二胎的政策,但是并没达到想要的效果,到2014年底为止,只有不到100万的夫妻申请生育二胎,和政府一年增加200万新生儿的预计相差很多。进展不明显,原因如下:

1.没有明确的法案。单独二孩政策并没有对一些法案进行改动,仅仅是对各地一些生育方面的条款作了修改。从而使每个地方和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2.并不很想生育。生育二胎需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情况,也要从事业方面考虑,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夫妻对生育的观念也在转变,越来越多的夫妻并不是很想生育二胎。

(四)独生家庭问题。1.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需要赡养4个或者更多的老人,同时需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沉重的压力让人感到无力。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20世纪80年代的4-5人减少到现在的3人左右,家里选择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同时,家庭的养老和生育功能不断减弱。2.老人失去独生子女成为家里不能承受的伤痛,也是社会的一大问题。失去独生子女的夫妇所承担的内心痛苦,未来的经济压力,再生育能力,以后的养老问题也不是一般的家庭承受的痛苦所能相比的。

(五)男女比例失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而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很多家庭希望生育男孩儿,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B超对所生幼儿的性别起到很大作用,人们都会在孕间去做B超检查,增加了生男孩的比例,使男女的比例失调严重。这也代表着也来越多的男孩在适龄期间无法找到结婚对象,同时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如果要使男女比例恢复正常,对生育政策的各种限制就要放宽或者全部取消才行。

三、全面二胎政策难以实施的原因

(一)家庭层面。1. 生育成本高,面对压力大。现在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培养,再到儿女的成家,各种成本相当高昂,已经不是一个家庭轻易能承担的,况且就业压力大,再生一个孩子可能使夫妻的人生规划都改变,很多家庭很难做决定再生二胎。2.花费时间、精力多。随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工作和社会上的地位不低于男性,越来越能在各个舞台展现自身风采。如果生育二胎,很可能使很多女性失去竞争的机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抚养孩子,失去自己的事业。3.家里孩子阻力大。生二胎的另外一个阻力就是家里孩子不愿意父母再生二胎,认为生二胎父母对自己的爱就会转移,所以由于家里孩子阻挠的原因很多家庭放弃了生育二胎的念头。

(二)社会层面。虽然国家允许适龄的夫妇生育二胎,但是并没有根据生育政策针对一系列相关问题作相应更改。像女性的生育福利,产假福利,生育二胎妇女的就业政策,国家医疗卫生设施的优化,二胎子女教育成本的减免,完善的养老政策等等。1.医疗准备。全面二胎放开后,医疗资源需求是最为迫切的。同时,由于生二胎对家庭的经济负担压力大,政府需要增加优质妇产资源。2.女养育育成本。孩子的生养成本主要由分娩、养育、教育三大块组成。对于生养二孩家庭来说,家庭支出无疑是要增加,尤其对于城市家庭来说孩子的保姆费、教育费、换房费等增量将比较大。

四、全面二胎的好处

篇(3)

一、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现有人口共13.397亿,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达13.410亿人。在这样的一个人口基数下,我国的人口老年化也在加剧。据《2011年至2015年老年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0.2%以上,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整个亚洲老年人口的1/2。而在2010年年底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0.38%。据相关专家推测,在2020年将达到27.53%,2030年更将是37.55%,2040年将为45.00%。所以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中国迅速上升的老年人口比例,对比为数不多的人均收入,难免会让我们想到未来养老难的问题。

三十年前,为控制我国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国家开始实行以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一生育政策实施的同时,全国除河南省外,各省、市、自治区均规定了双独夫妇(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第二胎的相关内容。到了新世纪初,当第一批独生子女逐渐进入婚育年龄后,双独夫妇开始出现,其二胎生育的问题才逐渐显露出来,并且很快成为学术界特别是人口学学者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人口学学者往往是从二胎生育对整个社会的生育率变动所具有的影响的角度来关注和探讨这一问题的。他们所关注的二胎生育问题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我国社会中潜在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条件的二胎生育者(即双独夫妇)的规模会有多大?这些符合计划生育条件的二胎生育者实际上又具有什么样的生育意愿?不难理解,如果这种双独夫妇的规模很大,如果这些双独夫妇普遍都希望生育第二个孩子。那么,他们的生育行为将会对我国目前的生育率水平和人口发展态势带来明显的影响,甚至也

二、农村生育观原因分析

1、计划生育观

今天的农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人们有了更多的积蓄来干别的事,但和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不够解放,眼界不够开阔以及农村传统思想的病根,在计划生育观上仍存在严重问题。通过调查,接近90%的村民认为农村不该多生,在多数城里人看来,只有一个才不叫多生,但70%的村民认为农村家庭两个孩子最好,尤其是一男一女,她们看来两个并不为多。在对待农村生育与中国人口压力的问题上,35%的村民肯定农村超生会增重国家人口压力,应该严格控制农村计划生育,只有严格符合条件的夫妇才可以生二胎,然而65%的村民给出他们的看法,认为国家人口压力与农村无关,只要人家有能力抚养孩子,可以接受罚款就让生育二胎。

中国人口压力因农村超生而加大。这是最为严重也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人口的主要

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关系着农民的衣食住行,农村的落后制约着国家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对中国而言,农村是其兴衰的命脉。我国的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为何我们只能排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显然是人多!计划生育是针对中国人口压力大而制定的一项国策,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严格按照要求,有计划的生育。

2、多子多福

对你愿意生二胎这个问题我向所询访的几十个人进行了调查,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5-40岁,结果分析,其中,大约78%的人暗示愿意生二胎,20%的人不肯生二胎,另有大约2%的人暗示,一胎都不想生。 该查询拜访预示出了我国农村现阶段主要育龄夫妇的生育观念:大多的夫妇愿意生育二胎,少部分夫妇只愿生育一胎,极少部分夫妇不肯生育。而希望生二胎的大多集中在30-40岁。

这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各种原因,我国也有部分大中城市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虽然连续举行计划生育政策,但为了缓解国度老龄化趋向,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节制尺度上有所放宽,部分符合生育第二胎 的夫妇开始考虑是否生育第二胎。而在农村许多生二胎的家庭并不是被允许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使妇女教育水平提高与生产率上升。这一方面使得生育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改变了小孩对于家庭中的消费属性,因为某些地区生育的原因之一是妇女无事可做。生小孩来养就像城里人养狗、猫当作宠物一样。有些人表示,多生个小孩现在家庭就可以多一份换了,以后老年时生活就会多一份保障。一些35岁以上的家庭表示,第一胎在外地读书,一般男人也常年在外打工,妇女在家无聊,生二胎也可以说是为了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所以有些人宁愿违反政策规定,被罚款也要生二胎。

而对于一些不想生二胎甚至不想生小孩的人来说,原因有三点:1.政策这道红线不敢逾越2、生儿生女都一样。第三点也是大多数家庭不愿多生小孩的主要原因:生小孩成本太高了。生育成本对于农村的生育主体来说是较为实在的东西。人们往往从小孩的经济效益来进行考察,即生育小孩的成本和小孩成长后可能带来的效益的一种比较。而这种比较的结果则是影响农村生育主体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今社会较高的生育成本毕然使得生育主体少生孩子,也使超生游击队减少。另外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的生育观念、个人独立的观念在中国农村也悄然兴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绝对不同于以

另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重点是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不仅要生孩子,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得以良好教育,使其成才。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培养一个孩子,往往要支付各种费用。高额的生育成本使得父母必然放弃数量,转而重视质量,也就倾向于优生优育。

3、重男轻女

中国封建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家族的兴衰妇。而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也显露出了,于是,随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男女平等地参与工作、参与竞争。尤其在今天,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知识水平提高,男女地位进一步平等,于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观中,女儿也是传后人。

所以现在大多数农村人的生育观念大多也变为生儿生女不重要,关键在培养。能让孩子从小受到好的教育,将来有出息,父母晚年才会有依靠。本次调查显示,85%的被访者在生育前是不知道孩子性别的。在现在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已大大淡化了,87%的被访者表示自己对孩子的性别不介意,但还有很小一部分人表示会介意,喜欢男孩子;不到一成的被访者表示如果生的是女孩,会有失落,但也不会太介意。(稍有失落感的人群中,男性比例多于女性。)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表示,不会因为生的是女孩就减少对孩子的培养和投入,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值是一样的,将来孩子面临就业压力和社会挑战也是一样的。

农村居民对子女性别的偏好趋向平衡,一男一女是多数人理想中的家庭结构,但隐含着对男孩的偏好。诚然,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养儿防老的观念是落后的。但是倘若在社会化养老程度低下,养老缺乏保障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靠养儿去防老。而现在国家开始重视农村的养老问题,而且也在逐步地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育政策的实施之果,更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城市则提供了农村观念变革的现代意识之源和榜样的力量。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的青壮年大批走出家门挣钱,外界的先进文化和超前思想也促成了农村育龄人员生育观的转变。城市的一些思想意识开始通过打工者的渠道,对农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大为缩小。从这次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多年来,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推行以及生育文明的倡导,不仅控制了人口数量,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和抚育观的进步,这其实也是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一大步。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改变虽然通常比较缓慢,但它一旦形成,也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发生效力。农村居民生育观正在发生的变化,当然也是社会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提醒我们对未来农村人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提前有所准备。

三、调查结果及描述性分析

XX自1997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截至2009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1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9%,高于全国比例2.9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超过1637万,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7.8%。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城乡空巢家庭、农村五保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比例加大,他们中的多数人将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

根据《XX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20条规定,有一个子女的夫妻,符合以下10个再生育条件之一,均可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其中,非农业户口的夫妻再生育条件有4个:

一,第一个子女经市或区县(自治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患有非遗传性疾病,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第一个子女患有遗传性疾病,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经医学干预后,市或区县(自治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可以生育正常婴儿的;

三,夫妻一方经市或区县(自治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不能生育,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怀孕的;

四, 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有一个子女或者丧偶再婚前一方依法育有两个子女,另一方无子女的;

农业户口的夫妻在以上4个条件的基础上,再增加了4个条件:

一, 夫妻双方为农村居民,一方为烈士独生子女,二等甲级以上伤残退役军人或因公致残相当于二等甲级以上伤残的;

二,夫妻双方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都是独生子女或男到独生女家结婚落户的; 

三,夫妻双方为农村居民,居住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聚居区,一方为少数民族的

四,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部分山区农村的独生女户,少数民族户或边远高寒大山区的独生子女户;

另有两个条件没有户口限制: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或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

二,其他特殊情形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的,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认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民众对二胎政策的了解程度:

由此可见大多数民众对二胎政策或多或少是有所了解的。城市居民被访者愿意生二胎主要的原因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这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儿女双全的思想,和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考虑,其他重要原因还有经济允许、减轻子女生活负担和喜欢孩子等。农村居民被访者中原因较为均衡,相比而言选择养儿防老的更多。根据调查员的得询问和调查,主要原因有:

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保、退休金较为齐全,农村居民则不完善,所以他们认为养儿防老较为重要。

另外一个区别在于较少的农村居民被访者会选择经济允许,主要原因:在农村消费支出较少,抚养孩子的代价较小。

由上分析可知二胎政策不宜全面开放,针对经济允许的家庭,可以试行;全面开放后会加重家庭负担,降低国民的素质水平。不符合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所以可以对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或地区试行允许生育第二胎,来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局面,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更加完善农村地区的医保、社保等建设,使其养老要得到保证后可试行二胎政策。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得出的意见是:

经济允许的家庭和地区试行开放第二胎,完善农村地区的医保、社保建设后可开放二胎政策。

二胎政策是否开放,最终看的是这一政策是否确实有必要性,该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人口数量,国民素质,以及经济的发展确实有积极作用。但是作为普通民众,我们的出发点就仅仅局限于自己家庭和者周边环境的考虑。从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出,男女都约有40%的人觉得国家应该出台的二胎政策来降低或缓解我国男女比例的不平衡。还有25%的男性和29%的女性认为二胎政策的实施可以减轻下一代的养老压力。还有较少比例的人群选择开放二胎政策,因为他们认为人多了就可以增加劳动力,而且每个家庭有了两个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总的来说,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大多都希望自己有两个孩子。

开放二胎所带来的不好影响:当然开放二胎也会产生许多不好的影响,比如说人口压力、经济压力还有家庭负担等,其中经济压力大和家庭负担重是最主要因素。

四、研究对策

二胎政策更应该对哪些家庭开放:

现在我国已经从十一五规划过度到了十二五期间。据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说,目前计生部门正在考虑放开二胎政策,很多专家对此做了研究。放开二胎政策不会导致人口暴涨。他个人赞成逐步放开二胎政策。现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如果第一个是女孩儿,政策允许生第二胎。这一政策可以在城市逐步放开。因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人口红利也到了一定阶段。王玉庆透露,目前计生部门也在考虑此问题,很多专家对此做了不少研究,他个人认为,二胎政策到十二五末期可能会放开。王玉庆认为二胎政策一旦放开不会导致人口暴涨。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特别是本地常住人口。因为现在养一个孩子的成本高了许多,且年轻人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也符合国际规律,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不需要政府控制,人口自然会下降。所以开放或者试点开放二胎政策的条件是允许的。因此二胎政策更应该对出生率较低地区的家庭、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地区家庭、夫妻中一方或双方是独生子女家庭开放。

篇(4)

劳动就业权是劳动权利的核心部分,也是公民实行劳动权利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权。[2]为了保障女性的劳动权利,促进女性平等就业,我国在《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明文规定,女性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作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女性因自身特殊的生理条件以及其肩负的哺育后代的家庭责任,在特定时期内可能会影响其劳动义务的履行。因此,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

黄娟(2006)从职业发展历程方面将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分为就业机会中的性别歧视、职业待遇的性别歧视、发展机会的性别歧视三个方面。[3]李晓宁(2008)从工资差距中得到分析结果,她将男性和女性在职业内和职业间的工资差距存在的人力资本差距所不能解释的方面简单归为歧视因素。可以看到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受到歧视的现象不仅存在与工资给付方面也存在于工作选择方面。有的岗位形象与选择男性劳动者而排斥女性劳动者。[4]在姚先国,谢嗣胜(2006)从职业隔离的角度,分析职业性别歧视现象。作者指出,职业隔离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主要方式之一。[5]石莹(2011)将目前我国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归纳了以下几点表现:一是劳动参与率反映出的性别差别。二是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三是高学历的女性同样也面临着就业歧视。四是女性在工作中失业率高于男性而收入低于男性。[4]

张抗私(2009)同样指出女性在就业中受到的歧视表现为:女性就业门槛高于男性,男女收入差距大,男女“玻璃天花板现象明显”,高层次职位中女性处于劣势地位几个方面。作者又通过分析男女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别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的研究得出,由于性别歧视因素的存在,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男性高于女性,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倾向又会很自然地“激励”性别歧视。[6]卿时松(2011)详细研究了男、女性职位晋升过程中的歧视因素,在研究中控制教育程度、在职培训和技术等级等人力资本变量,以及党员身份虚拟变量这些与职位晋升成正相关的因素后,职位晋升的过去表现以及未来预期仍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发现职位晋升对女性的能力要求高于对男性的能力要求。得出结论,女性职位晋升不足是由于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导致的。[7]

二、就业问题中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

张抗私(2009)从经济效率原因和非经济效率原因分析两方面解释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经济效率因素包含比较优势、女性生育及相关成本、补偿性工资差别三个方面。比较优势指男性在市场中的专业化程度往往高于女性。女性生育成本指女性职工在生育期间需要用人单位照常支付工资,承担岗位空缺成本在孕期、哺乳期会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受到影响。补偿性工资差别指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在工作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女性对工资的要求更高。非经济效率因素主要包括文化习俗和对女性的个人偏见、对性别差异的统计性歧视、保护女性权益而实施的制度法规。例如,差别退休年龄政策,由于政策性职业生涯的缩短,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周期较少,以及预期的职位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的不乐观,从而降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如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激励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这直接影响了女性的职位晋升,从这个角度分析,二胎政策的出台,会给女性就业造成更大的困难,因为企业会因同一个女性劳动者承担两次岗位空缺成本并且会使生产率受到影响。

姚鹤(2010)从宏观角度分析影响就业歧视的因素。经济方面由于理性经济人会利用其资本生产处最大的价值。在从雇主的角度看,雇佣劳动力是对其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的结果。雇主希望将雇佣的预期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要考虑成本,女性有法定产假、工作年限较短及大龄员工不易管理且临近退休等因素,使得雇佣成本加大而预期价值缩水,这与价值最大化的初衷不符,于是造成对女性、年长者等群体的排斥及对其他群体的优惠。法律方面作者指出我国不乏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但我国目前的申诉和救济机制还不完善。地方政策导向方面作者指出我国存在制度性就业歧视,在制度规定时就将劳动者区分开来,进行排斥和优惠待遇。最后是社会心理方面,作者指出社会心理方面的歧视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刻板印象。石莹(2011)将就业性别歧视存在的原因归为传统男本位思想残留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倾向偏重于男生两个方面。

综合来看,性别影响的就业歧视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门槛女性高于男性、社会整体劳动参与率女性低于男性、由性别导致的社会职业隔离现象明显、男性女性在工资方面的差距、男女“玻璃天花板现象明显”、女性在工作中失业率高于男性、企业在职业晋升方面对女性的能力要求高于男性、在参与高层次职位的工作时女性处于劣势、歧视现象使得人力资本投资出现性别倾向。就业性别歧视的存在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女性的生理特征以及其在家庭生产中的地位决定女性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这导致企业在选择劳动者时更倾向于生产率稳定、不易受影响、对工作要求低的男性。第二,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在社会中的定位是需要被保护的群体,所以不论在立法或者政策方面都有对女性的倾斜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就业的性别歧视产生了影响。由于前两点因素的存在导致女性就业时遭到歧视很可能由于二胎政策的实施而加剧,女性二次分娩以及需要照顾两个孩子无疑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生产率降低,对比之下雇佣男性将是更好的选择。第三,申诉和救济机制的不完全。我国的法律不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但保障下的女性同样难以找到正确的渠道解决问题,所以性别歧视等就业歧视问题在长期内存在。

三、二胎政策的实施对女性就业歧视现象的影响

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性别劣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女性未来结婚、生育需要企业承担其产假所带来的额外成本,但是作为始终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的经济人”,考虑到现实中女员工怀孕和生育期间带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在招聘时往往拒绝录用女员工或者倾向于雇佣已生育的女性。

但是在“单独二胎”实施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女性求职的隐形劣势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符合相关生育二胎政策条件的职业女性要休两次产假,用人单位不得不重新考虑录用女性的雇佣成本和工作风险。这意味着该政策无形中又为女性求职增加了一道“隐形门槛”。许多女性已反应在求职中屡屡被问及是否考虑生育二胎的问题,一旦表示有意愿生育二胎就会被企业拒绝录用。“单独二胎”的实行使得曾经在求职中具有相对优势的已婚已育女性不再是企业眼中的“安全对象”也使得原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其他女性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全社会享受生育改革带来的成果时,却让女性群体独自承担这一重任,这无疑是非常不公平的。

在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背景下,会有大量符合晚育条件的女性生育二胎。单独二胎的实施将改善当今我国人口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是利国利民之举。女性虽因其特有的生理条件成了该政策的直接承担者,却不应当因生育二胎而影响其劳动权益。缓解“单独二胎”政策对女性劳动权益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需要开拓出一条解决之路。虽不同于我国国情和特殊的生育政策,发达国家应对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的方法亦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四、国外反歧视政策对比借鉴

美国是最早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的国家之一,在反就业歧视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既有国会制订、修订的宪法和有关专门性法律,也有总统单方面和修订的指示;既有反对所有就业歧视的基本法,也有只针对某种具体歧视的单项法律法规,在反就业歧视的立法方面显得比较成熟。影响较大的是1964年的美国《民权法案》,该法案第7条规定:雇主和工会不能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或国籍因素而对雇员进行歧视,禁止就业雇佣中的歧视行为及在就业中提出的各种就业条件的限制。此外,美国还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的执行机构,以促进联邦人事措施的全面公正。

在英国,普通法并不禁止歧视行为,但随着英国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及国内平权运动的高涨,在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对于禁止就业性别歧视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对于同工同酬、性骚扰、母性保护等进行了详尽和周密的规定。此外,这些法律还规定了直接歧视、间接歧视、骚扰和受害等四种歧视形态,禁止在雇佣关中各个阶段的任何歧视。为了有效地防止就业歧视,英国依据《平等法》成立了人权与平等机会委员会,在应对就业歧视问题扮演了重要角色。

篇(5)

王璐觉得很受打击,且不说她能力如何,就因她是一位母亲,就要被剥夺打拼事业的权利吗?最后,还未喝完咖啡,她就行色匆匆的走出去,消失在人群里。 二胎放开,已育女性晋升更难

2016年元月起,全国二孩放开。以往,已婚已育的女性多是招聘企业的“香饽饽”,如今,二胎全面放开,很多已婚已育女性也遭遇了求职新困惑。像王璐这样的遭遇,每天都在不断上演。

刘珍,80后,儿子4岁,她最近辞职参加了几场招聘会。据她介绍,招聘企业问的第一句就是:“你打算要二胎不?”有些企业甚至会问:“谁给你照顾小孩啊?”以此判断招聘求职者是否有后顾之忧。刘女士说,面对这些问题,她最初都如实回答,可每次都会被拒绝。

照顾家庭还是打拼事业,女性常常感到左右为难。很多已婚女性在生第一个小孩的时候就休息了半年至一年时间,原来手头的工作不得不丢下,回到公司一切重头来过。错过了人生奋斗的第一个黄金期。现在二胎政策开放了,如果再生二胎,意味着目前刚刚起色或如日中天的事业又得放下,又得休息半年至一年时间,还面临着养育两个孩子的压力,错过了事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

一个从头开始,需养育两个孩子的女性,未来职场还有她的位置吗?后二胎时代, 女性职场该何去何从 二胎放开,大龄未婚女求职更难

且不说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的女性求职难,那些大龄未婚女,如果想要跳槽求职,岂不难上加难?对此,很多大龄未婚女表示很无奈。

今年33岁的王丽,大学毕业后,她独自在北京打拼10余年,去年回到老家沈阳。原本她以为自己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在沈阳找工作应该不难,可半年多来,她投了20多份简历,却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招聘一看我30多岁还没结婚,都婉言拒绝了。”

一位HR分析,一些企业之所以青睐已婚已育的女性,除了怕员工结婚后休婚假、产假影响工作外,还有一种担心,即大龄未婚女会把结婚当成短期内比工作更重要的事,这意味着她们有比普通女性更大的变数。而且,她们中的一些人还会闪婚闪孕,会较长时间影响工作。 反思:女性职场何去何从

全面二胎后,站在女性就业方面来讲,确实受到了一定层度的影响。对于女性如果想在事业方面取得有所建树的话,将变得更加困难。一网友发帖说:“目测一下今后女人找工作的困境:没生育的,可能需要两次产检;已育一胎,还有一次产检可能性;已育两胎,倒是不休产假了,可是俩孩子事儿多呀。还是招男的吧……”

面对二胎与事业,女性自己也有压力,到底生不生二胎?要什么时候生?这变成了用人单位和女性之间的博弈,用人单位的担忧,从而减少聘用女性员工,或干脆就不录用。像王璐,就因为企业考虑到她可能要生二胎,给企业带来用人成本提高以及影响工作的连续性,企业拒绝一个有足够工作经验的女性,而宁愿选择一个各方面能力不足的男生。企业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是不公平的。

二胎政策下,用人单位将符合生育二胎的职场女性统统排除在外,使得女性就业局势更加严峻。用人单位拒绝录用符合想要生育二胎的女性,确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却不具有合法性。HR郑女士表示,“二胎”政策放开后,有不少部门主管到她这里要人时明确表示尽量招男性。郑女士解释,政策允许多生一个,企业承担的部分就要翻倍,这前前后后加起来算,企业得白白养着一个人三年。

篇(6)

1.“低生育陷阱”就在眼前

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下降非常严重,在2012年曾一度降低到了1.18。对于一个国家来讲1.5是总和生育率的一个关键点,如果是低于了1.5那就很难在升到1.5以上,也就是陷入到“低生育陷阱”中。如果是真的陷入到了“低生育陷阱”之中,就使得少子化程度超过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不断地减少,进而使得劳动力出现短缺,大大增加劳动力成本,让外企撤资,并向东南亚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进行转移,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提升。同时,青年人数的下降还会使得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大受影响,严重的影响高精尖技术的开发以及研究,并且会影响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严重缺乏,导致中国人才强国战略受到严重阻碍。与此同时,青年人口数量的不足还会导致整体消费能力的下降,导致内需出现严重不足,对GDP的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摆脱“低生育陷阱”,必须要全面实施二胎政策。

2.老龄化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

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盗恳丫?达到了22200万人,占了总人口数的16.1%,其中65岁以上的有1438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0.5%。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并且老年人口技术较大,有着较为明显的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这是的人口红利在逐步的小事,导致了投资与建设需求的不足情况,带动了房价的波动,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养老问题。并且因为老龄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受到影响,并且因为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得政府需要在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并且缴纳养老金的人口在不断地减少,但是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却在不断地增加,同时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是劳动力人口,而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劳动力人口在不断禁烧。这些都会对社会的再分配带来严重影响,并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男女比例失调日趋严重

因为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仍旧为消除,同时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导致了我国当前那女出生比例的失调,相对来讲当前中国人口中男性大约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调,这不仅仅是会影响到传统家庭的稳定性,同时还会使得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容易诱发更多的绑架贩卖妇女等犯罪行为,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同时那女比例失调还会使得房价不稳定,并且还会使得收入分配不公加剧,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带来影响。

二、实施全面二胎政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缓解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

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所能够带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有助于对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进行缓解。通过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老龄化的家居,并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的缓解。通过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新生儿的出生率,增加新生儿的数量,这样就能让劳动力降低以及社会生产力减少的情况得到环节,进而有效预防中国出现未老先富情况的出现。在实施需全面二胎政策之后,可以让适龄劳动力得到有效保障,在整体上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让人口结构变得更加的合理,进而有效地推动人口红利额的增长。

2.带动婴幼儿奶粉、母婴保健等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

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新生儿的出生率,进而直接带来影响的经济产业就是和婴幼儿以及母婴保健相关的行业,使得这些行业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面二胎政策的影响之下,食品、娱乐、俯视等各个领域的消费需求都会得到刺激,进而能够有效地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让企业拥有更好的人才供给,对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以及新技术的研发都能提供重要的人才储备,更是有助于我国高端产业的发展。

3.有助于促进稳定房价

篇(7)

由于中国已然陷入了“超低生育率”;所以,广东此举被爆出之后,在公众中、一些人口学者间,有关“全面放开二胎”、甚至取消“计划生育”的呼声也在渐涨。

生育率是妇女在一生中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人口学上,一个社会正常的生育率应维持在2.1,这被称作“替代水平”。如果低于2.1,也就是每一对夫妇生育的孩子少于两个,人口的自然替代就会出现问题。若是低于1.5,就属于“超低生育率”。那么,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会持续、快速地减少,抚养老年人的负担会加重、独居老人的比例会成倍增加……社会也将陷入发展的瓶颈。中国的“超低生育率”早已引起了一些人口学者的担忧。可问题是:在“二胎”政策上为独生子女放行,就可以改变超低生育率的现状吗?

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地区推行“双独二胎”;如果夫妻二人都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一政策显然遭到了“冷遇”。一些社会学家调研发现,只有30%左右的“双独”愿意生二胎,有的“双独”甚至一个孩子也不想要。

有人把原因归为“育儿压力大”。可在全球,数十个国家也都在经受“低生育率”的困扰。在经济发达的日本、意大利、俄罗斯、韩国……政府不得不绞尽脑汁,刺激国民生孩子。迄今,却还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地把“低生育率”恢复到“高生育率”。

导致“低生育率”的根源,并非生育的政策、育儿的压力;别让“计划生育”挨错了板子。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生育率的降低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发达,人们的结婚年龄、生育周期、城市生活的成本、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进而影响到生育;人们对生育的意愿就会变得更低。

这就难怪“双独”对“二胎”政策并不领情了。

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扩大“生二胎”的范围,需要足够充分的理由。一个城市当然可以依据自己的人口结构,对特殊结构的家庭采取一些调节政策、给予照顾。但对它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仍需慎之又慎。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32-01

二胎政策是为我国解决人口问题而出台的一项国策,而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女教师“产假式”缺员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难题。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教师,全面放开二胎之后,女教师会因为生孩子而集中请产假,“二胎集中潮”的出现,造成学校暂时性的师资力量短缺,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以及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同时,“全面二孩”政策下,在不久的将来,学生生源会有所增加,教师的需求量也会扩大。本文通过探讨我国目前的师资现状以及二胎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中小学师资力量短缺的策略,旨在抛砖引玉,从而促进女教师“产假式”缺员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中小学女性教师的现状

(一)女教师怀孕请假,影响工作,学校压力较大

女教师在怀孕期间,特别是怀孕后期,会因为身体的不适或到医院进行产检而经常性地向学校请假,容易扰乱正常的课程设置,给学校的课程分配造成了影响。而且,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其课程安排具有连续性,在学校里,学生的上课时间和上课次数是固定的,教师请假之后,学校就要调整课程,调课或找代课老师,甚至在师资短缺的时候,学生们不得不上自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也给学校的正常工作带来了压力。

(二)部分女教师“一胎”晚育,生育“二胎”年龄较大

部分教师在工作之初就结婚,本想趁着年轻抓紧时间生育,但出于对学生适应能力的考虑,学校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代课老师,而且工作之初就请产假也会影响自己的发展,所以,部分女教师就搁置了生育计划。因为工作的原因而晚育的女教师并不在少数,很多年轻女教师都很“自觉”地将怀孕计划让步给了教学,过了三十岁才考虑要孩子;还有的年轻女教师,将自己的生产计划定在了暑假;也有的女教师自行进行了“生育排序”,甚至有的学校,明确要求女教师生育排队。这部分女教师“一胎”较晚,生育“二胎”时就已经多为高龄产妇。

(三)教师再怀孕,家长意见大

表面上看,教师怀孕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不大,但是再深入思考,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家长担心,频繁地更换重要课程的任课教师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如果这些课程的教师再怀孕导致频繁更换教师,易引起学生家长和学校以及老师之间的矛盾。

二、缓解由二胎政策导致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报备制度,高效安排顶岗师资

建立报备制度,即有生“二胎”意愿的女教师提前申请,报备给学校部门,以便学校提前预备,安排相应的顶岗师资,并通过媒体和网络发送顶岗师资调配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师资信息的畅通,增强师资配备的透明度。通过数字媒体的形式达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更有利于建立全面的信息人才沟通渠道。

(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筹,活用流动式教学

有生“二胎”意愿的女教师提前申请报备之后,在保证时间充足的条件下,每个市、县、乡(镇)建立“师资共享”模式,即在一所学校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下,从该校附近的其他学校及时补充师资。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适当鼓励教师的合理流动。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女教师“产假式”缺编所引发的问题,而且对各个学校自身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教师合理的流动也能够促进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学校文化和学风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三)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临聘教师人才储备库”

为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组织建立R聘教师资源体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在吉林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建议,建议建立“临聘教师人才储备库”。要把握储备库的“度”,确保其规范性、制度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保障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与发展。

三、结语

二孩政策是我国为应对人口危机而出台的一项国策,其未尝不是对学校和女教师的双重考验。解决中小学师资紧缺问题刻不容缓,我国政府必须坚持多措并举,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此外,政府应从多方面建立健全的政策保障措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保证我国一线教育的稳步推进。

篇(9)

80后:要是丈母娘和老婆同时做月子,到底照顾谁?

90后、00后:以后看到小孩,到底叫弟弟还是叫叔叔?

有人说,计划生育最残酷的就是把最有能力生、且最愿意生的70后的生育希望给搞掉了。在全面放开二胎之后,70后如咸鱼翻身:80后、90后独生子女多,很多人本来就有二胎指标。60后年纪不饶人,即使能生,也不一定能带;即使能带,那也得带或快带孙子了。

“二孩”的段子流行,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因为这项政策全民关心,不论是50后、60后、70后,乃至00后,或者是独生子女父母,或者本人是独生子女,都是国家3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所影响的人群,对此有话要说;第二是因为这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基本上只有70后群体,加上少量的上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大部分网民是局外人,是围观者,当然就可以带着轻松娱乐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了。

加拿大人格拉德威尔在自己的畅销书《引爆点》中提出一个著名理论:“所有的流行潮都有一个引爆点。”关于“二孩”的调侃段子之所以突然大规模传播开来,或许是因为人们对30多年来国家人口政策的反思在“全面二孩”的这一时刻找到了引爆点。所以,如果不只是看热闹,从中就能发现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单独二胎时代,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42岁的妈妈是独生女,21岁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们老公都不是独生子,母女均可以生二胎。如果父母先生了第二个孩子的话,女儿生第二个孩子就违法了。如果女儿先生了第二个孩子,父母后生二胎,则不犯法。所以排队一下先后,都能合法生二胎。于是,将会看见外甥牵着小舅、小姨出去买糖吃。

虽是笑谈,却分外悲凉。

接着上面的段子,一个“背着舅舅见老师”的段子,大致意思是:班主任要找学生家长,学生说:舅舅行吗?老师说行。第二天,学生背着刚满周岁的舅舅来了。

如果独生子女政策再继续下去的话,姑姑、叔叔、舅舅这些传统的家庭角色将会消失,新一代的孩子将不知道舅舅是怎么回事。

这则段子的另外一个 “笑果”在于外甥和舅舅的年龄差,这还真是70后生“老二”有可能出现的现象。由此引发的追问是,舅舅这些传统家庭角色的出现,是否会让现有的家庭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会恢复到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吗?

篇(10)

两个独生子女既要为事业拼命工作,又要肩负起照顾孩子和四个老人的责任,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对孩子来说,因父母忙于工作,第二代独生子女不得不时常面对独处带来的孤单和寂寞,因缺少交流而内心充斥着失落和空虚,亲情的缺失更使他们中的很多人要么跋扈、要么孤僻。

第二个孩子的出生,会给家庭带来更多欢乐。一方面,两个孩子一起成长,会产生更多的生活乐趣和创造能力,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协作能力,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两个孩子长大后,可以分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压力会小很多。

有两个孩子固然好,但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得到相应的关爱和教育,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双独夫妻”付出更多的精力和金钱,还会影响到妻子的职业规划。因此,孕育二胎之前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经济准备。现实中,不少“双独夫妻”想生二胎,但在这些困难和压力面前,不得不选择放弃。

喜:愿意顺产的多了

随着生二胎的家庭日益增加,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剖宫产所带来的后续生育问题。因此,第一胎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越来越多。

分娩方式有经阴道分娩(自然分娩,顺产)和剖宫产。通常情况下,在选择分娩方式前,医生会对产妇做详细的全身检查和产科检查,检查胎位是否正常,估计分娩时胎儿有多大,测量骨盆大小是否正常等。如果一切正常,孕妇在分娩时就可以采取自然分娩的方式;如果有骨盆狭小、胎盘异常、产道异常或破水过早、胎儿异常等,则会建议采取剖宫产。

自然分娩是最为理想的分娩方式,因为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产妇和宝宝都没有多大的损伤,而且新妈妈产后很快能得以恢复。第一胎自然分娩的话,怀第二胎时,只要控制好胎儿体重,无产科并发症或相关禁忌证,再次自然分娩的总产程会比生第一胎缩短很多,痛苦也小得多。

剖宫产手术对产妇的损伤较大。因为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剖宫产后,产妇恢复远比自然分娩慢,而且还可能发生并发症、后遗症,并对再次怀孕分娩产生影响。

忧:高龄孕妇多了

年龄越大,怀孕的代价就越高,风险也越大。有些孕妇在怀上二胎的时候,已经35岁以上了,即医学上所说的高龄孕妇。孕妇年龄越大,妊娠、分娩时的风险越高,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对胎儿而言,各种先天异常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因此,要不要生二胎,选择什么时间生二胎,要经过慎重考虑。

篇(11)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09-01

根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人(含港、澳、台),中国大陆地区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中国仍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此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有说法认为独生子女对中国的家庭伦理观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中国应该坚持一胎政策还是实行适当放松的二胎政策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我认为中国应该坚持现行的一胎政策,部分地区可因地制宜实行适当的放松的二胎政策。原因如下: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和平年代的“补偿性机制”和瘟疫等疾病的减少,中国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率相对较高。而这些人进入适婚年龄后又恰逢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中国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另外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一亿独生子女,并陆续进入生育年龄,一旦计生政策放开,可能会引起“补偿性生育”和“抢生”。实行放松的计生政策,“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尤其是进入生育年龄的独生子女的存在,将很可能引起新的人口生育高峰。第三次生育高峰中人口增长的基数如此之大,以致于通过一代人的计划生育也即城市一胎,农村二胎,根本无法消化上一代多增长的基数。一旦放松政策,真如有些人所说的年轻人会不理会放开生育吗?但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人丁兴旺的梦想传统岂是那么容易可以改变的?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密度不均,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这就导致了东西部贫富差距的拉大。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东部的人口继续增多将会导致所剩无几的自然资源以更快的速度递减。中国地大物博,有资源的储备量排名均占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大量资源均靠进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是迅速发展,但许是“求快而轻好”,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人口的增多只会导致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口的增多也将加剧竞争,使教育资源、社会福利等分配的矛盾更加突出,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将日益拥堵,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是贫瘠,人口的增多,尤其是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人口只会带来共同贫穷。如此一来,贫富差距问题将更为突出。

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抓与宣传,庞大的人口数量带来的恶果,城市居民也许会认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培育一个孩子的成本逐渐增高,一些人反而不愿意生二胎。但农村居民不一样,他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教育程度也不高,“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思想浓厚,一旦放开计生政策,生育率很可能反弹。在计生政策严格实行的时期,在较为落后的农村,超生、逃躲计生委、宁愿罚款也要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紧抓政策尚且如此,更何况放开政策?

新的计生政策中明显放开了对农村人口的生育限制,这将难以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如,如今在城市暂居,户口仍在的农民工人口如果生了两胎,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导致城市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失业率增加,农民工的户口、医疗、教育等问题也将成为有效城市管理的一大瓶颈,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若农民工无力将儿女带在身边,家乡又只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又会日益凸显。即使农民工子女在农村工作,也只会造成农村本就贫乏的人均教育资源、医疗设施的减少,加剧本就有限的工作岗位的竞争。

现如今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人口政策的放松也将导致教育与人口的矛盾日渐突出。农村人比较不重视教育,到法定年龄就让孩子去打工,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读书好,却因自身素质等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孩子更愿意打工而非接受教育。此外,从客观方面来说,农村的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村子甚至关掉学校,只在镇上或是市里开学校。人口的增多,只会让农村人均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质量下降,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廉价劳动力。城市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农村那么严重而已。这也为国家增加了教育投入的负担。一胎更有利于家长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而二胎则加重了父母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压力。“未富”不是人不够多,而是人才不够多。

有些人将人口老龄化问题归结于计生政策,但实际情况是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出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无关。另一方面,医疗条件的提高与生存环境的改善应该才是老年人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孩子是有一定压力,但是并不如传闻中的夸张,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老人都有退休金可以拿,且不会要孩子太多赡养费。当今社会倒是存在不少对父母不闻不问的人,压力从何谈起?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应当从放开计生政策入手,如何使新生劳动力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使老年人口不成为年轻人的负担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至于计划生育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观点,也是不全面的。实际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调,主要是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教育落后问题、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违规使用等。

总而言之,计生政策一旦放松,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效的生产方式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的,必须不遗余力地推行一胎制,但应注重实施的方式与力度,特殊地域特殊对待,实行适当放松的二胎政策。只有专注于一胎的培育,用发展的效率优先取代速度优先,人才的高素质为主取代高数量为主,才能拉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