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统计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9 10:23: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统计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统计分析

篇(1)

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价值,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的财务体系、运营状况、风险评估、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落后,而且无法应对如此复杂的发展环境。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为企业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

(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现如今,各行各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企业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对市场大量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为企业的决策和生产经营战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因此,统计分析方法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帮助企业对海量的市场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数据结果,为企业的重要经济决策奠定了良好基础,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

在实际情况中,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人力资源方面、营销方面、财务管理方面、风险管理方面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对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并通过动态分析方法来对企业人力资源变动情况进行预测,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支持。在营销方面,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对消费者的需求喜好进行分析,并找到隐藏的消费群体和热点,企业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来转变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在财务管理方面,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一系列的财务管理以及投资活动,提高财务管理过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找到数据中存在的异常点,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三、加强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应用的建议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各个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统计方法的应用,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一)转变管理思维促进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企业适当转变自身的管理思维。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梳理正确的统计分析思维,强化自身的统计分析和数据信息化意识,并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加强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结合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现更好的经济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建立预警反馈机制企业应当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建立预警反馈机制,真正发挥统计分析方法的作用。该反馈机制主要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来将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形成风险预警,根据分析的数据来及时调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情况。与此同时,由于“预警—反馈—调整”映射的过程是较为复杂的,因此,在该过程中需要建立责任机制来对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合理地分配统计任务,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将统计分析方法的价值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加强数据信息的深入挖掘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需要加强数据信息的深入挖掘。统计分析方法反映出来的数据是相对独立的,且反映的内容也更加趋向于表层内容,很多时候并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统计分析方法的作用,需要加强数据信息的深入挖掘,收集并整理更加全面的数据信息,并进行理性判断,以保证挖掘到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更加相符。如:企业要求不同的部门将部门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及时录入到系统中,并对数据信息进行核实,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系统中,方便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也方便相关人员进行管理。

(四)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操作,因此,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定期对工作人员的统计经济学知识理论进行培训,促进其对统计经济学知识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提高其对数据的敏感性。第二,由于统计分析方法是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为载体,因此,还要重视对相关人员计算机操作综合能力的培训,使其掌握基于大数据的操作技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综合队伍。第三,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使其在展开统计分析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崇高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素养,避免在数据信息上动手脚而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提高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促进经济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统计分析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对经济管理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各项经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芯珧.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9(08):22-23.

篇(2)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

宏观经济分析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世界各个国家应用广泛,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完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宏观经济分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1.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历程数学统计学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在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将国民经济的分析作为对象,关注国民经济的实际统计指标。在这一前提下对比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趋势。第二阶段:我国整体经济趋于完善,统计学理论更加完善,经济行业分类清晰,从而使统计学理论能够更好的作用于经济发展实践。第三阶段:注重宏观经济统计与微观经济统计之间的关联性,使二者相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阶段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即使是现阶段,很多人依然对经济统计存在错误的认识,统计理论作用于金融等行业,但依然存在应用行业空缺,需要你进一步完善和推及。

1.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分析随着经济统计的发展,宏观统计逐渐得到认可。与其它统计方法不同,与一般的统计分析进行比较,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总体性别,具有实证性和数量性的特征。当然,宏观经济还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首先:统计对象更系统。在统计过程中,以我国的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为对象,研究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要素,分析其独立性与相互影响关系。国民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统计方法的系统性使分析更加合理。利用这种统计分析方式,可以实现你对经济的全面分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对策。其次:国民经济统计具有层次性特点。在宏观经济统计方法下,将相关资料作为依据,并有效采用统计的分析方式来评价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在这一统计模式下,统计分析按照一定的层次现代整体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在从经济的发展影响因素入手来进行逐层分析,基于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来制定合理的策略。国民经济影响因素众多,宏观经济的这一特点使得经济分析更具合理性,是未来经济分析的必然方式之一。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我国统计发展的影响

2.1宏观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分析中的产生在世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作用,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这一特殊的经济体制中,宏观经济的发展源于计量经济学的提出。宏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使我国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制,通过分析了解经济市场风险,并且致力于降低风险。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我国经济中的运用并无好的借鉴,需要经济分析者通过经验和不断的分析探索来完成目标。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统计学与宏观经济的切合点是分析者考虑的问题,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诸多问题或者一些统计无法出现预期的分析效果。当然,宏观经济必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只有通过专业的分析方式才能确保风险分析的合理性,使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2.2宏观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中的应用从整体经济形势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容易受到国际形势、经济错误判断以及金融危机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情况下,经济学者必须对经济进行正确的判断,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在经济统计分析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方法。实践证明,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能够对经济方向做出正确的预测,及时发现经济发展潜在风险。另外,宏观经济统计方法在我国经济中的运用还体现为它帮助银行等金融系统屏蔽了信用额度不高的企业,以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经济危机形式下,金融系统的杠杆作用将体现在经济稳定中。因此,政府要善于利用宏观经济统计这一方法,掌握多样化的经济信息,以通过正确的分析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3结语

在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对经济形势的整体分析。统计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在经济发展中其作用一样不可忽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式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其主要作用还体现为明确金融风险,减少资源浪费和促进经济稳定。作为国民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还帮助政府弥补了经济发展中的缺陷。当然,鉴于宏观经济统计的基础薄弱,还要求相关人员对其理论进行完善,致力于通过更加合理的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采用全方位的分析方式来获得经济发展的现状,确保国民经济的发展策略合理。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

篇(3)

一、研究国民消费的意义

按照经济学的分析,社会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消费需求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总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总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显的影响,它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现阶段,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阶段,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拉动需求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次,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业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消费政策和观念等严重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既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缩减,也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关于如何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中央经济会议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费是重点。从理论角度讲,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模型建立与求解

居民消费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消费价格指数以及恩格尔系数。下表给出了从1991年到2010 年消费水平的相关数据。基于表1和表2的数据,分别建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关于其三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二)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城镇: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 农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得知,其中x1前面的系数0.736与0.721分别表示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平均增加0.736元(0.721元),与理论中描述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对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个结论是一致的。

2.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由上面分析数据知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分别为0.994、0.998,调整文秘站:的决定系数为0.992、0.998,可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解释变量能对被解释变量99.4% 99.8%的离差做出解释。

(2)方程显着性检验—F检验

给定显着性水平?=0.05,由表中可以看出F=823.034(3195.1),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别为k=3,n?k?1?4的临界值2F?3,4??6.59 ,由于0.05

F>F0.05?3,4?,所以认为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Y对x1, x2, x3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式是显着的,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着影响。

(3)变量显着性检验—t检验给定的显着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出自由度为4的临界值t?4?=2.776,由于回归分析表中: 0.025

城镇: t1?25.622,t2??0.371,t3??1.956

篇(4)

(一)创新统计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经济信息为基础,企业的经营决策要在统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判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的要求,企业统计工作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二)创新企业统计方法,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近几年来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经济指标的改革和创新。一是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比较滞后,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开展,企业统计创新符合统计制度改革的要求。我国近年来统计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应的企业统计体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若企业统计部门自身未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则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跟上统计制度改革的潮流。二是认为企业在统计方面,只是在总结工作时做一下工作报告,对企业经营决策方面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三是认为企业统计只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和生产指标情况,但目前企业经营一般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能依赖于财务和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因而,企业统计创新势在必行。企业如果采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就能及时对企业生产情况分析、数据调查以及技术经济、生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规划。

二、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可行性

面临当前煤炭企业市场的倒春寒,煤炭销售举步维艰,市场竞争愈加残酷。就目前市场状况而言,特别是“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给煤炭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煤炭企业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行成本管控、避免环节浪费、改良操作工艺、提高工效、更好的提高煤炭质量,才能更好地去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创新的统计模式,恰恰能给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科学依据,使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规划。为了使企业统计工作适应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企业经济必须进行创新性管理,也才有利于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而市场经济的高速有效发展、物质条件以及科学的思想理论都为创新性统计提供了条件,因此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具有可行性。

(一)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科学发展观就是一部与时俱进能正确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充分解放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发展过程中,自觉改革不符合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才能真正做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而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就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保障。因此,企业经济要进行创新性统计。

(二)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

市场经济度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企业的创新性统计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近几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使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成为可能。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通过系统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因此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是十分必要的。要使企业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必须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我们要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

1.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企业统计的全部活动,统计分析与预测都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它能够准确及时的为企业提供内外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必须创新统计制度。我们要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企业特点的统计制度。企业统计人员要履行准确、及时上报统计资料的义务,要夯实统计基础,建立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账落实统计工作责任制确保企业统计工作高效运行。

3.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必须创新服务。一些企业的统计工作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在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还是有文章可做。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使得政企进一步分开,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与外部联系密切,国家的政策导向、市场的供求变化等,都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企业为增强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就必须具备对各类信息加工、整理、分析以把握机遇。因此,企业统计要适时将工作重心进行调整,企业统计人员要适应市场新形势,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对本企业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的调研,通过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及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三)知识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的需要

统计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要改变统计人员知识陈旧、不适应发展的需求。统计人员要立足统计工作实际,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勇于创新。要多参加企业内部组织的各项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

篇(5)

管理指标是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起点,通过对指标分析,查找其中的异常,并逐步的揭示这些数据后企业中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最后提出改进、落实和完善的对策。统计分析就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并解释的过程,是对数据进行定量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本次研究对统计分析进行概述,并就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的统计指标、分析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研究,分析在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的应用,详细情况见下:

一、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的概况

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联合分析对象,从定量和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也就是在一定选题下,将分析方案设计、资料都集合整理而展开的活动,较为系统、完善的资料是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统计分析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统计方法、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在这个活动中,提供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是最终的目的,而分析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统计指标

针对统计信息提供的大量统计数据、指标进行筛选是统计分析的首要活动,需要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任务要求以及在信息当中发现的问题而定,在这期间,可以选择能够反应整体或是一部分工作情况的宏观指标,或者是选择主要的工作质量指标,或者是选择变化幅度较大、出现异常情况的指标,或者就是根据企业关注的指标进行。统计指标确定后,需要采用统一规范或通用指标进行,这样可以方便进行纵横向的比较,同时要确定标杆,也就是企业预算指标、过往的平均值,或同行业内先进企业的经营值,且需要剔除不可比因素,标杆要具有可比性,避免统计分析结果做出错误的判断,引发错误的决策。

2. 统计分析的方法

统计方法从运用而言,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前者是长期活动后与实践经验相关的相关方法,较为便捷,但不严谨。后者包括数量比较法、分组分析法、指数及因素分析法等较为科学,其结果更加严谨。现代统计分析主要运用的就是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详细情况如下:

①比较法

比较法是根据企业统计分析的不同目的进行的分析方法,包含不同的对比方法,如横向对比(评价企业管理的相对水平位置)、纵向对比(评价企业管理发展的程度、速度和趋势)、标杆对比(评价与标杆值的差距),这种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多较为笼统,可以分析出企业发展的位置、发展程度,与其他企业的差异等。

②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的分支,也是统计分析中较为重要且实用的方法,是通过指数体系分析现象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与比较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为详细,运用指数的变化分析不同因素间存在问题。分析过程中包含了差额分析、连环替代、指标分解和定基替代法。因素分析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对可观测的事物完成分析,包括该事物在发展中的外部特征及联系,完成从里到外的去伪、去粗处理,得出客观本质的概况,同时,这种分析方法还能将复杂进行简化,并保持基本信息量,结果较为严谨。

③综合评价法

企业管理活动往往具有很多的指标,而这些指标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统计分析当中需要将这些因素进行互相联系,串联后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出现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是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企业每个指标中的每个因素都可能存在问题或改良,所以在分析中需要对企业的所有指标进行收集和分析。

从本质上而言,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对同一事物内部构成的变化出发,分析该事物中的相互关系,完成结论并提出管理建议。在分析当中,通过对事物构成的因素或特点,进而达到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规律和变化原因,并最终提出建议。如分析指标中存在维修费用升高,那么在这期间需要考虑分析形成因素中的互相联系因素,包括事物和事物规律中存在的零件费用上涨、或是保养不足等因素,之后需要分析其原因所在,人为造成或客观形成,如维护人员问题、维护开支不足等,最后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统计分析需要进行的不仅仅是数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数字,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寻找相互关联因素,分析完成事物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熟悉和掌握研究对象的相应知识。发现问题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其目的。

二、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的应用

统计分析的整体过程就是完成统计设计、调查、初步整理统计资料,进而对客观现象的特点取得一定认识,然后完成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内在及发展变化规律,最后得出进一步深化认识,找出事物存在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在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统计分析的重要性。企业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或是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企业完成有效管理就必须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达到企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企业经济运行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企业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能源损耗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统计分析当中,对企业及同行业的科技进步程度、能源消耗进行分析,并对企业提出一定的建议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进程。如某企业产品销售量与目标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期产品与同行业企业产品单价相比较高,那么在企业中可能存在生产设备落后、科技含量较低,或是生产当中能源损耗较大,形成能源浪费,那么统计分析就需要通过综合比较方法进行联合分析,为企业提出改进生产设备、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引进新型能源或是器械,降低企业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经济运行发展的目的。

除此之外,企业发展同样需要统计分析,在这种应用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预测当中的应用

经济运行中的波动和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企业在经济运行当中需要统计分析进行预测,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对年度、季度统计,完成静态、动态分析预测,首先确保企业发展当中的目标管理及考核有效,并根据企业的计划目标和过往数据指标分析,寻找差异,最后根据企业总体规划及行业存在的特殊性使用预测模型完成对企业预测的目的。

(二)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在企业决策中,包括企业的管理和经济运行方面,统计分析可以对企业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市场需求及供给能力等,涵盖产品市场购买力、产品潜在和市场需求、品牌度、订单满足率、消费偏好等,最终判断企业的盈利空间,供需关系等,提出企业管理中的决策建议。

同期,如上所述,企业的经济运行活动与社会市场存在必然联系,企业的经济收益与居民的消费能力成正比关系,如果统计分析中居民CPI下降,及购买方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值,那么统计分析就需要对企业经济运行提出降低产品单价、降低目标利润等建议,同时,在企业成产中降低生产量,避免造成企业产品堆积,形成资金停滞,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最后,企业产品的销售问题对企业具有巨大的影响,而面对这种情况,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如产品滞销,需要查找不同因素间的关联,包括产品价格、交货情况、产品质量等,针对性的提出企业解决决策。

(三)企业过程分析及阶段分析控制中的应用

对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决策建议后,其方案的实施中会出现一定的不可知状况,统计分析可以对在此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或是阶段分析,采用统计数据,定期分析计划完成的进度情况等,如发现问题,需及时提出针对建议,使用对比分析法,对阶段结果进行分析,提高指标完成率。

三、结论及建议

统计分析是经济运行分析的方法和手段,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出改进企业管理的建议,在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统计分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针对企业的不同特性完成认识、掌握并分析。企业需要统计分析解决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前提之上,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统计分析必须要客观、时效,实事求是也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从服务角度出发,为企业的经济运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完成企业发展与统计工作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7-0126-03

安全经济指标是反映安全经济规律和状况的重要分析方法。安全经济指标有安全投入指标、安全产出指标和安全效益指标等。

一、安全经济指标体系结构

(一) 安全经济指标体系的含义

安全经济系统是一复杂的系统,用统计的手段是认识安全经济系统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事故伤亡、事故损失、安全投入及消耗等数量状况的统计,可以为研究和分析安全问题,为认识事故发生规律提供客观基础的数据,从而为安全活动(安全经济规划、组织、管理和控制等)的合理、科学决策提供可行的保证。

安全经济统计的基础要求确立或定义安全经济的指标。安全经济指标体系是由各种与安全因素相关的经济特征指标构成,它必须是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安全的任务、安全的状态、安全的效果等许多安全经济质量和数量特征的指标总和;它们应能对安全活动既有质的规定,又有量的规定,并且包含有反映安全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

(二) 建立安全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建立安全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安全经济指标必须符合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

(2)安全经济指标必须符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3)安全经济指标体系不仅应包容安全经济系统的宏观特征(反映地区、行业、部门以至全国的综合安全经济特性),又能反映安全经济的微观特性(企业、项目的安全经济特性)。

(4)安全经济指标体系必须反映安全经济效益的特征。

(5)安全经济指标体系就是社会、国家和企业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6)安全经济指标体系的结构应从安全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出发,指标的性质应反映安全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7)安全经济指标应既适应于计划,也适用于统计,即安全指标体系既包括计划指标体系,也包括统计指标体系。

(三) 安全经济指标的内容

第一,安全经济的绝对指标。包括;(1)投入方面:主动投入一一安措费、劳保用品费、保健费、安全奖等;被动投入一一职业病诊治费、赔偿费、事故处理费、维修费等;(2)后果及效果方面:负效果――经济损失量、工日损失量、环境污染量、伤亡数等;正效果一一生产增值、利税增值、损失(含经济和工日等)减少量、污染减少量、伤亡减少量等。

第二,安全经济的相对指标。安全经济的相对指标是相对于某种背景来考察安全经济绝对指标的特征量,往往更具实用可比性和客观性。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来相对指标来分析和说明问题。安全经济的相对指标主要以如下背景来相对地考察问题:职工规模、产量、产值、利税等。安全效益常常用相对指标来反映。从时间相关特性来考察,安全经济指标还可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特别是由于安全活动效果的滞后性、延时性等特征,往往需要用动态指标才能准确反映安全经济规律。

二、安全经济指标数学模型

为了系统地研究安全的经济效益及期规律,科学地评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建立一批反映安全经济效益的指标,以反映安全经济的各个方面和事故发展的全过程。

安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是由各种与安全因素相关的经济特征指标构成的,它是一系列反映安全任务、安全状态、安全效果等许多安全经济质量和的指标总和;它们对安全活动既有质的规定,又有量的规定,并且包含有反映安全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

(一) 安全投入指标

安全投入产出指标是一系列反映安全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指标,通过这一系列指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全投入与安全产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安全投入是指一国或一企业用于安全有关的费用总和,安全投入包括安全措施经费投入、个人防护用品投入、职业病预防费用等。具体有以下一些指标能反映安全投入。

安技人员配备率:指安全专职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反映活劳动的消耗,可用于考察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安技人员配备情况。

安全投资合格率:指安全投资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单位(企业)数所占的比例,反映活劳动消耗的合理水平,用于考察地区或行业等宏观安全投入状况。

国民生产总值安措投资指数:指安措费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安措投资的水平,是国家或企业负担安全之一。则国民生产总值安措投资指数=安措投资/国民生产总值(%)

安全投资增长率:指后一时期安全投资的增量与前一时期安措投资量的比值,反映安措投资的增减变化状况。

人均安全措施费:指每一职工单位时间(通常是一年)的安措投资量,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或行业的人均安措负担或消耗量。

人均劳动防护用品费:指每一职工单位时间(通常是一年)的人均劳动防护用品费,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或行业的人年均劳动用品费负担或消耗量。

人均职业病诊治费:指每一职工单位时间(通常是一年)的人均职业病诊治费,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或行业的人年均职业病诊治的负担或消耗量。

万元产值安全成本含量:表明每创造一万元产值需要花费的安全成本。

安全资金投入;指的是一国(或一企业)投入在安全上的资本要素,计算时可采用固定资产原值(或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计算。

安全劳动量投入:指的是一国(或一企业)在安全上投入的活劳动总和,计算时可采用安全投入的总工时或总职工人数计算。

(二) 安全效率指标

安全效率是反映安全投入效果特征的指标,包括:隐患整改率:指通过安全投入已得到整改和已消除的危险源数目所占的比例。

伤亡达标率:是通过安全生产投入使伤亡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的单位数的比例。

环境污染达标率:指通过安全投入使环境污染水平符合有关规定的单位数的比例。

损失直接比:指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倍比系数。

(三) 安全产出指标

根据安全原理的分析,安全的产出一是直接的增长产出,即指一国或一企业通过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成果或效益;二是减损,是指安全的减轻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功能,由于事故减少,人们的生命与健康损害和物质财产损失得以减少。

安全产出指标包括如下两点:

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安人投入和由于此项投入而带来的产出之比,即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安全投入/安全产出,根据考察的范围不同,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最常的有全国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行业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等。

安全投入效果系数:表示为了获得Qj的产出需要在第 j类别安全生产上的投入。

(四) 安全效益指标

安全效益的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安全投入与其所取得的有用的成果之间的比较。毫无疑问,安全生产能带来效益(包括是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但是安全生产的效益到底有多少,却缺乏定量的计算依据。安全效益指标是一系列反映安全生产效益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定性、定量地考核国家或企业的安全生产效益。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安全效益术语及指标。

安全经济效益:指通过安全投资实现的安全条件,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保障技术、环境及人员的能力的功能,并提高其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带的利益。

安全的非经济效益:指安全的社会效益,它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企业或集体生产的稳定,对家庭或个人的幸福所起的积极作用。

安全增值效益:指安全对生产力要素的保障,维护与促进作用,并通过这种作用使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效益、效率的增值。

安全边际效益:安全边际效益指当安全投入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总安全效益的增加量。

安全经济贡献率:指安全生产对社会、国家经济成果的贡献率。

事故伤亡减少率:指后一时期事故伤亡养活量与前一时期事故伤亡量和比值,反映事故损失的增减少变化状况。

安全成本下降率:指后一时期安全成本的降低量与前一时期安全成本量的比值,能反映安全成本下降变化状况。

安全项目投资回收期:指一项安全工程投入的劳动消耗与项目年有用效果之比,反映安全项目投资的回收期限。

安全项目投资收益率:指安全工程项目年有用效果与劳动消耗之比。

上面给出的安全经济指标,仅是基本而有意义的部分。一方面不同的指标组合还会产生新的指标;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问题的论或评价,将会要求一些更为综合或复杂的指标。因此上述给出的安全经济指标仅是基础性的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根据特殊需要设计和定义客观的具体指标。

三、事故经济损失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

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19

[中图分类号] F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35- 02

0 前 言

宏观经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很有必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也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作为其中重要指导方,其运用领域不断扩大,但受到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判断分析,从中找到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和解决,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关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具体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经过两种知识体系发展而来,即统计学知识体系以及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两个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并遵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得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运行,并对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非常大的发展阶段:第一大阶段主要将其重心归纳为国民经济,并将统计指标划为关键点,以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对经济进行分析探讨;第二阶段为国家经济审核体系完善期,核心经济指标确定,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得到优化;第三阶段为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相辅相成阶段,形成新局面。上述内容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分别占有地位,其职能依次为分析过程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基础、对研究问题做出定性认识以及统计局在年初做好上一年度的经济统计分析。以上三个工作内容能够解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科学预测经济发展态势,针对经济制度或者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建立。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逐渐增多,在促进经济预测准确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因素导致缺乏创新思维

受到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其缺乏统计过程的创新思维,统计分析方式较落后,在分析时不能很好的遵循统计原则,使得统计分析结果存在误差。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统计分析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但实际运行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导致构建出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准确预测经济趋势。

2.2 市场机制被弱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到了高收入的阶段,实行投资补息、国债技改等政策,扩大了投资规模。但与此同时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使得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3 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起到大的作用

自从2012年以后,净出口已经没有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实际贡献率,相关文献显示净出口不仅没有带来增长甚至还出现负贡献率得现象。分析其原因发现是由于出口量以及进口量减弱,且都出现衰退迹象。在这种条件形式下,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内需,只是从当前来看,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跟以往的年份比起来明显放慢了步伐,影响着出口、跨过企业的积极性。

2.4 消费需求低迷且国民收入分配悬殊较大

很多居民收入主要是用来消费可增长平缓,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民收入悬殊较大、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其收入增长跟政府收入增长比较起来要慢,所以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很协调,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3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建议

3.1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劣势,其主要劣势为融资困难,在贷款项目上存在较大阻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过简化银行贷款手续流程及降低银行贷款门槛,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与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制度体系为中小型企业出台科学的发展优惠政策。帮助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方案,不断推进其发展,引导其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不仅助于企业的发展还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融合多种统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的特征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对经济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通过融合多种统计方式,进一步加深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提升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加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

4 结 语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和相关单位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宏观统计分析的支持力度,制度相关政策,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从而让我国经济能够更加稳定也更加良好。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惠.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5(8):18.

篇(8)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0.606<0.990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篇(9)

结论

篇(10)

第一,经济总量在上年突破500亿元基础上有了更快的持续扩张。经省统计局初步核定,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68.8亿元,增长13.3,同比加速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速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28.2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97.4亿元,增长10.8。

第二,工业生产在较高的发展平台上保持快速强劲发展。受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和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拉动,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1.8亿元,增长28,总量在全省同前移一位(总量排全省第6),比重占全省7.8,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627户,比上年净增43户,其中过亿元企业达到59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0户。

第三,综合经济效益在较优的运行质量中快速攀升。一是宏观层面的财政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总收入38.5亿元,较上年增收9.1亿元,增长30.8。其中:税收完成33.6亿元,增长39.2,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87.2,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二是微观层面的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水平。前五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7.4亿元,同比增长60.8,增速排全省第1位,实现利税12亿元,增长46.1,增幅排全省第4位。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全市经济的强劲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

第四,消费需求在购销两旺的市场环境中快速持续升温。今年以来,受生产的增长和批发零售餐饮以及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城、乡两个市场共同繁荣,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消费需求持续升温。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8亿元,增长22.7,排全省第2位,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观。

二、三稳

第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狠抓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加大支农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43.23亿元,可比增长4.8,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早稻栽插面积达到338.84万亩,同比增加23.7万亩。如没有大的灾害,早稻生产有望再创历史新高;二是牧业生产势头喜人。受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高位的强力拉动,农民养猪积极性充分发挥,上半年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4.1,出栏同比增长6.8;三是渔业生产全面增长;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产品受市场价格拉动,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新农村建设目标扎实推进。

第二,金融信贷形势保持稳健运行。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76.0亿元和362.4亿元,分别增长14.9和8。

第三,开放型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54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1.48亿美元,同比增长8.4;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81.96亿元,同比增长47。

篇(11)

我国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与环境禀赋情况在各区域间差异非常大的国家,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要制订出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政策,就必需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中找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关键因素。本次研究的是2012年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表示GDP(单位:亿元),表示居民消费水平(单位:元),职工平均工资(单位:元),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单位:%),表示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1、相关系数矩阵表

由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各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如GDP与工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为0.972,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系数为0.88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职工平均工资相关系数为0.842,而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系数较小,只有0.136。

2、特征根和累计贡献率

由表2可以看出,若按照特征根大于1来提取主成分,可以取前三个,这三个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3.222%,即三个主成分共解释了总变异的93.222%。但是为了对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和排序,我们选取全部7个主成分进行分析。

3、特征向量

在得出因子载荷阵后利用因子载荷阵与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来计算得出特征向量,然后利用特征向量计算出主成分。

由特征向量矩阵可得出所有7个主成分的具体形式:

y1=0.509*Zx1+0.33*Zx2+0.163*Zx3+0.448*Zx4-0.28*Zx5-0.244*Zx6+0.515*Zx7.

y2=-0.17*Zx1+0.514*Zx2+0.644*Zx3-0.36*Zx4-0.189*Zx5-0.338*Zx6-0.111*Zx7.

y3=0.203*Zx1+0.151*Zx2+0.154*Zx3+0.105*Zx4+0.684*Zx5+0.617*Zx6+0.288*Zx7.

y4=-0.109*Zx1+0.340*Zx2+0.138*Zx3-0.151*Zx4-0.629*Zx5+0.659*Zx6-0.050*Zx7.

y5=0.070*Zx1-0.687*Zx2+0.588*Zx3-0.214*Zx4-0.147*Zx5+0.077*Zx6+0.329*Zx7.

y6=-0.414*Zx1-0.964*Zx2+0.374*Zx3+0.768*Zx4-0.007*Zx5+0.052*Zx6+0.293*Zx7.

y7=0.683*Zx1-0.097*Zx2+0.179*Zx3+0.014*Zx4-0.035*Zx5+0.041*Zx6-0.683*Zx7.

我们以特征根为权,对7个主成分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各省份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y=47.619*y1+28.633*y2+16.970*y3+3.913*y4+1.4*y5+1.172*y6+0.294*y7.

根据上式写出各省的综合得分,并可据此排序,排序结果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