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8 15:18: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篇(1)

(一)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切合实际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用切合实际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比如可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字词听写,名句名篇默写;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诗或一文,并且要求写相应的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二、以阅读教学为基础,自主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且具有创造性地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素材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会交流体会,鼓励个性发言。

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学会交流阅读体会,在学生充分的感知文本之后,教师要充当聆听者的角色,细心聆听学生所表达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发言,畅所欲言,想谈点什么就谈什么,感受得多可多谈,感受得少就少谈,感受得深可谈得深刻些,感受得浅可谈得肤浅些,关键的是要学会表达,要开口和大家交流,并能说出自己最想要说的,能说出自己的独到感受,应该充分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张扬个性。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提高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我们更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课外要在课内抓。教师首先要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讲活,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

篇(2)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1.无效形式过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过多的根本不具有示范性的示范课程,有省组织的、市地组织的、校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课程应有尽有,并且在这其中还有很多教师获得了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称号,我们不谈这种做法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们单纯从这些课来看,一节课需要调动很多人的精力,用一周甚至几周的时间进行准备,最后由一人将准备的内容表演出来,是真的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吗?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更多了表演成分在内,教师们过于追求形式之风,造成课不是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表演给评委看的,并且学生还要配合教师,这种教学形式谈何示范性?

2.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相对较高,而新课程在此基础上还要求教师接受新理念,运用新教学手段教学,所以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会感到不适应。有的教师是因为长期发展下来,自己拥有了一套教学的方法,从自身观念上就不愿意做出改变,还有的教师是因为自身专业准备不足,无法满足新课程的大幅度改变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们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

3.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学生们普遍存在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缺少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很多学生更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全部是围绕考试展开的,被动的看书做题,很少主动自觉的去学习。个别地方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实用功能,重视显性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和追求语文学科知识系统,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忽略了语文教育特点,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1.少些形式,多些实在

笔者认为多一些教师之间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形式的会议,提高教学论文的质量检测水平,使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提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初中语文教师应对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有准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对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必须熟练掌握,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对人类的价值,尤其是要掌握语文学科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以及学科知识的应用前景,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视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阶段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学本质,语文知识的学习包含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内容,我们要保证既定的教学目标要全部实现,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人都是在不断总结不断的反思中成长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首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还要学会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去借鉴和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和成熟的经验。另外,还要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对自身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定位进行反思,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珍惜课堂教学的时间,浪费课上时间才是在最大的浪费,结合学生的知识需求,去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篇(3)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更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与原大纲相比有很大区别和突破。如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大纲描述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描述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敢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持有怎样的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以及学生观受到严重的扭曲,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和主宰,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以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全体学生在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感,尝试审美,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完善自我。而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就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提高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法,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关注旧方法的实施,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特点,因为我们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任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不同、性格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不同,所以他们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反复无常、学习成绩较差,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向他们伸出温暖之手。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环境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每当接过一批新生,总要想方设法对这批学生进行排队摸底,然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务必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档次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4)

初中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思路。

一、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改下,教师从教学教材中获得解放,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减少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课堂使用的不再是刻板的剧本,而是学生的活动方案。传统的课堂把焦点放在教师身上,过于注重教师的语言是否流利,板书是否整洁,举止是否大方,时间的控制等个人表现上,而忽视学生的存在。传统课堂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超量地做习题,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降低。新课堂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表现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四、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于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关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篇(5)

“洋思”的“先学后教”,渗透着自主精神,不仅预习在先,上课时往往经教师数语点拨,学生们就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快车道”,而且所谓“后教”之“教”也不是教师教,主要是引导学生们自己教自己,学会的教尚未学会的。具体地说: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这样,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洋思的这一教学模式对我影响很大,学习洋思经验,其根本在于改变观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学洋思的经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由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欲出不能,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开辟学习的新领地。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对于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地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地将其他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课堂教学中将“是与否”的评价改为鼓励表扬式评价

篇(6)

1. 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 转变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3. 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让课堂效果好起来。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4. 明确拓展目的,有序施行拓展的过程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每次拓展教学的目的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叫学生看课外读物、查资料,要让学生懂得这次活动要读什么书、了解什么内容、怎样读。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古往今来石拱桥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资料,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进而感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次拓展活动的目的就是掌握有关石拱桥的知识,培养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拓展过程也很明确。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桥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自然能达到预期效果。再如《桃花源记》一文,教师适时补充《桃花源诗》和袁中道的《再游桃花源》,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其目的在于补充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见解。学生带着这个目的去比较探究,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一定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组织拓展教学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适时有序合理地进行拓展 。

5. 活跃学习氛围,培养自主拓展的学习习惯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语文的拓展教学活动是很感兴趣的,在自主拓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普遍存在不会拓展、不知道怎样拓展的问题。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自主拓展学习的习惯,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训练:

(1)每次拓展活动的难度不宜太大,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完成,使他们树立“我能学”的信心。

(2)在课堂的拓展活动评价中,多肯定学生的优点,树立他们的成就感,达到主动“想学”的目的。

篇(7)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教学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多样,可就是听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二、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增强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实践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景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的说、无根据的说、不负责任的说,只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三、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无论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来说,还是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无论是从认识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来说,还是从生活经验的积累上来说,都处于初级阶段。也是人生发展中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阶段,从生理心理的发育成长到知识内涵的积累和结构的改变;从学习深造到择业走向社会,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初中教育非常重要,而如何提高语文教育也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我个人认为:

一、要“语”“文”并重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改实验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强调探究性学习,教师往往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对语言知识性内容做了弱化处理,在教学中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语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有理解清楚,就对文章的主题随意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和精神培养的工作,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偏重于人文性,弱化工具性。一个人终生发展中必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语文的双基,中学毕业时,基本的语言问题都过不了关,那一定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必然会成为学习语文的学生的悲哀。因此,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头重脚轻”,更不能“头轻脚重”。

二、要“慎问善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满堂问”式的教学。“问”应该说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革新,它在促进师生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提问提得太直太碎,就会出现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者置之不理,保持沉默,教师只能简单地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课堂很生动,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强行灌输,是消极接受的方式。因为教师预先设置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诱导学生猜测,或者教师自己交代,学生并没有展开讨论,并没有深入思考,思维完全被教师锁定,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跟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三、要化虚为实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放开,自然就多了一份潇洒。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超出了限度,就会过犹不及,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过分的虚化现象会损害教学的实效。

四、要合理使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生动性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拟。它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音响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讲授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诗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占用的教学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揣摩的时间。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语文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

五、要突出主题,激发主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中心,但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要求表面上、形式上的简单地突出主体,激发主动,而是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从深层次挖掘他们的潜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使他们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创设学习的情境,利用文本自身的丰富感染力,激发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促进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求。例如,讲授《孔乙己》时,教师渲染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的情景,之后再也没有见到孔乙己。要诱发学生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要创造条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保证学生在心理上有主体操练的时空。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切实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操练活动的有效时间越多,知识内化率就越高,保持的时间就越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例如,我们在讲析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孤烟直”和“落日圆”的情景,让学生在郊外或村头观看傍晚落日的壮观,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景色选词表达的。通过深入的思考讨论,学生就会明白,词语的选择,要根据特定的情景,只有这样,才会准确。那么,他们在运用语言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琢磨具体的语境。当然,要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扬民主,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方沃土,师生平等对话的一个平台,使学生在没有顾忌、没有压力的宽松心态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完全凸显出来。

篇(9)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创造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当下的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课本教材枯燥无味、僵化死板,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及质量较低,教学效果较差。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思考、求知以及善于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由于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改革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学校要认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转变以自己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改进,优化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进行教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首先,就是要因材施教,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清楚的认识,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其次,就是创新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与幻灯片技术,将所学内容形象立体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对文章内容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让他们对这些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影响下的课堂氛围是枯燥、乏味的,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会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而课堂教学氛围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应该得到有效改善,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并根据提示与指导进行深入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还能够促进他们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发挥。例如,教师在进行文章讲解之间,可以先让学生们对文章进行详细阅读,并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析与讨论,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在教师进行讲解时,他们才会更加认真的听讲。

(四)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人们也越来越追求个性,尤其是现阶段的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在个性化理念的影响下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积极创新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将自己的人格魅力贯穿到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塑造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心灵交流,造就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初中语文的学科魅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态。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同,让学生分角色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或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学校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创新教学理念,积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何小花.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08:23-2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63-02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发展,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关键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在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语文教学,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怎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极好的满足了学生对情感和知识的需求,是一种有效且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

1.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情感教学论述

1.1 情感教育概念。所谓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的使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情感教育不是单单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观念也十分重视,主要是通过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形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自身和课本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使教师、学生、书本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交流路线,并融合统一,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从而引发共鸣,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1.2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具有丰富感情元素的学科,而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元素主要的启发点则是文章作者的情感、教师教学情感以及学生学习的情感三方面。学生主要是通过课本教材进行知识和思想的学习,这其中包含了文字语言情感、作者表达情感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主要情感是教师对教材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人格魅力等;而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主体,其情感元素主要有知识理解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学习态度等。

2.新课标下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以及教育机制的不断创新,当前传统的教育已经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素质教育。基于此,当前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成为了关键。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了解发现,想要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同时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情感教育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融洽的环境中学习必将事半功倍。要想快速的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首先,教师需要正视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针对学生之间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再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学生积极学习、教师快乐教育的课堂氛围。

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开展策略

3.1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教导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强化学生语言组织、表达、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思想观念。只利用课堂进行语文知识的教授是远远不足的,更加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去真实的体验,灵活的运用知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只有确保教师的合理引导下才能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在现实世界中,学习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不论是学习内容上还是学校的形式上,生活中包含的语文内容极为广泛,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教学不仅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也能够充分的考验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还有考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3.2 构建和谐的课堂情境,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和谐的课堂情境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课堂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语文教学中已经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课堂情境,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创建丰富的课堂情境,和富有教育意义切合书本内容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直观的感受到书本作者的意图,教师的用意,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课本内容的整体线路和情感特点。多媒体的运用充分的解决了这一难题,能够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多媒体的丰富多彩性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将事半功倍。

3.3 充分利用课本内容,激发学生情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怀着良好的状态融入到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保证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展现。往往教师一句简单鼓励的话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语文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很多情况下是以阅读课文来实现的,课本中的每一词句都经过作者的反复琢磨,因此每一句带有浓厚的情感特色,文章的情感通过直接带有感情的阅读是一种直接情感教育方式,如学生带有浓厚的情感阅读文章和诗篇等,教师也可以通过有感情的示范让学生跟读,通过阅读来快速的实现感情与感情的传递,从而让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感受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真实的情感。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标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当前教育的重点是加大素质教学的力度。而想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情感教育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想,同时能够拉近学生和学生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快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我国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一点贡献,以不断的加快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

篇(11)

淡化教师的讲不是不讲,而是有目标、有重点地引导和点拨。比如,教师在讲解初中语文课文时,首先可以提出与课文相关的一个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再接着以小组形式让学生相互学习,熟悉字词、理解句子和段落;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小组活动的情况,对文章关键之处和精彩之处进行深度剖析,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学习,不仅了解了自己的认知特点,而且补充了自己的认知缺陷。通过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整个课堂包容了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和情感,真正实现了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淡化教师的灌输,强化学生的感受、体会、体验和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