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8 11:21: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利工程生态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

篇(1)

本文简述了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1.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的品味也随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水利工程,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近几十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一步一步的恶化,这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怎样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课题。

 

就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土地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小气候的形成、库区移民等等。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走生态水利的道路。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因素

 

1.施工对陆地生态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将破坏一部分土壤和植被,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砂石料场开采,施工设施的布置,修扩建公路,修建临时及永久性建筑,施工场区及生活区的布置等施工环节。此外,施工噪声惊扰库周陆生动物,对其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坝基、围堰、截流等施工过程均向水中投入大量的砂石料,料场开采对植被的破坏使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加剧,使一部分泥沙进入河道;若弃渣场位置选择不当,遇暴雨或大洪水冲刷时,亦可能挟带大量泥沙入河,污染河流。

 

2.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地貌形态和岩土体的天然结构,从而产生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如开采石料时,岩土剥离后会加速风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人工开挖基坑和高陡边坡时,岩土体会产生临空面和裂隙,可能造成滑动破坏。弃石乱堆乱放会引发泥石流,基坑排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

 

3.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承包商采取的环保措施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中的有关条款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施工放炮,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在居民集中点用药量过大,炮声震动使部分民宅受损,正常生活受到干扰。施工弃渣,在施工中大部分承包商是按规定将弃渣倾倒到渣场的,但也有部分承包商不按规定将施工弃渣乱堆乱倒。

 

生产废水未达标就直接排入河道,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倾倒在营地周围,施工机修场地附近油迹斑斑,存放机械设备的地方随处可见油迹。部分施工营地周围废纸、烂塑料袋在树丛中乱挂乱飞,卫生状况堪忧。

 

三、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任何一家建设企业在建设时必须考虑与遵循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中必须遵循效益最大、风险最小这一经济性原则。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风险是因为生态演替的过程与结果无法预先知道导致的。正是这种风险的存在就促使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应该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评估与监测。

 

而考虑到效益最大,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河流的自我恢复规律,使投入最少,达到效益最大化目的。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仅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同时也要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

 

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及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唯有遵循了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应该能够承受干旱、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势运动的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在进行河流横、纵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河流侵蚀、冲刷等特征。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很多的相关专家对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都显示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显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体现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间的耦合与依存关系。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等。

 

第一种生境特点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第二种生境特点形成了比较开放的生境条件;第三种生境特点表现为浅谈与深潭交错;第四种生境特点形成了缓流与急流相间;第五种生境特点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

 

因为河流形态异质性导致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的形成,这些生态因子的异质性主要包括水质、水深、流速、河床材料构成等等,而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就导致了生态多样性的形成,进而形成了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因此要提高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首先应该提高河流形态异质性。

 

四、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措施

 

1.提高水利工程规划水平。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地面和地下水资源的控制、开发和使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做到安全、经济、高效。水利工程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各种治理和开发目标,按照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选择合理的工程规模,制定安全、经济、运用管理方便的工程布置方案。应首先做好被治理或开发河流流域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2.完善有关法律,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

 

应真正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对于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而言,业主不可能对工程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

 

3.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因此考虑社会稳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地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或采取70%~80%开发率。

 

对能源的开发,不可仅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应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总体规划,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篇(2)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篇(3)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的水利工程,能够将水利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水利工作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生物的多样性,在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时,往往会改变现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要将工程建设对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生态水利工程的系统性,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当地的河流、水域、环境及气候造成一定影响,所以要能够充分考虑工程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第三,工程效益的不确定性,生态水利工程规模较大,所涉及的地质、气候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会导致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无法保障得到预期效果。

1.2生态水利工程的影响分析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因此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大多数水利工程都是建在天然河道上,而天然河流已形成了相应的生态环境系统,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河流生态自身的多样性,局部河流的水深及含沙量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河流的水流速度及原动力也会或多或少得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拦河坝会扩大水域的面积,提高水的比热容并贮存更多的热量,最终促进水温上升,但是即便水温发生细微的变化,也会对下游鱼类的繁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当水流速度下降之后,水体与外界环境的交换频率下降,河流的自净能力会下降,最终影响到水质。而地区水域面积的增大,会增加大气层中的水汽含量及降水量,使得空气较为湿润,雾雨气候逐渐增多,这就会改变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修建生态水利工程,会增加该区域的重力,破坏原有地质构造,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地质灾害。

1.2.2对陆地生态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建设场地内的陆地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工程建设势必会占用耕地及林地,从而破坏植被及相关陆生动物的生活场所,增加建设场所附近的空气湿度,导致难以适应湿润气候的动物迁徙或使其改变生活习性,最终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及生态结构。此外,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沿线居民及工厂产生的垃圾及污水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改变河道的原有特性,直接威胁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1.2.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为:淹没水域及沿岸土地,从而导致居民被迫迁移、重新安置等问题,甚至还涉及到文物古迹的搬迁与保护等。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拆迁与安置问题。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要应充分考虑到拆迁安置等,实现安排好搬迁移民的规划工作。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原则

2.1施工安全经济的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完善保障机制,从而有效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管理人员要能够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可持续的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布置水利工程的施工环节及工期进度,从而保障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符合经济安全的原则,最终促进生态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

2.2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必须要以满足水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为目标,全面掌握工程建设地域的地形特征、河流形态等,根据实际地理情况来进行规划,保障水利工程与周围水生态系统相协调,最终实现人文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例如尽量保留河流的原始结构,注重优化水质及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在河流中种植绿色植物、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为水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水利工程周边植树并融入设计,创造简单的景观河。例如鄂州市投资2800万元修复长港河道生态环境,完成岸坡整形20km、土方50万m3,植草7500m2,栽种水生植物1.5万株,植树2万棵;云梦县在2009年投资了八千万元建设“三湖连河”工程,建立了总长为20km的环城生态水系,切实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融合起来。此外,水利工程建设还需要严格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运营成本,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2.3工程建设整体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对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素提出的总体性要求,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水文系统修复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如果在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没有从整个环境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进行考虑,那么也只能暂时性地缓解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最终严重影响到水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以整体性为原则,还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采取生态措施来有效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

3.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涉及的领域也较多,例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笔者结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建议,以供同行借鉴。一方面,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将水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先调查并收集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水文、气候等相关信息,从而充分掌握当地的生态状况,要能够在保障水利工程防洪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程的环境承载力。规划设计人员在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要能够保护生态水生物的安全,配备环境监测设备,做好工程水环境的监测,完善并明确环境监测项目的指标体系与标准,根据监测结果来及时评价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生态水利工程竣工后,要能够以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为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来恢复土地生态并修复施工现场,充分发挥工程所在地的土壤及植被的生态保护作用。与此同时,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配置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工程,保障满足当地的生产及生活用水需求,避免当地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最后,相关部门要能够不断完善并宣传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法律规定,合理划定保护河流及流域保护区,尤其要做好水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及保护工作,严格审批相关建设项目,做好建设项目的把关工作。

篇(4)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楚相孙叔敖修芍坡,吴王夫差修筑邗沟,而在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领众人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当今世界中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采用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 我国近代修建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大坝等一批大型的水利工程。随着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涝抗洪,除害兴利的作用开始得以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也有所加快。但由于目前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的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影响,为此各行各业都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警觉,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设计也成为水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二.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的意义。

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是生态建设和环境管理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进行生态设计是要求对水利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研究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并通过设计相关措施和改变工程方案,将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相对于一般水利工程而言,生态水利工程既要满足河流综合治理中总的要求,达到灌溉、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等不同需求,同时更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将此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进行监控。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性,由于筑坝是沿着河水顺流的方向,造成河流的非连续性,原本流动的河流及其生态系统由于水利工程的增加,变成静止的人工湖泊,河流流速、水文、水深以及水流边界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长期适应原来生活环境的动植物,由于环境的变化,又要进行适应性生长。其中一部分适应性较差的生物就被淘汰。第二是自然河流变成沟渠,这也包括天然河流改造成为直线或者折线的人工河流。由于水利工程对水流的拦截,提高了河流上游的蓄水量,同时也提高了上游河道的水面深度、水面宽度,也需要淹没更多的陆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研究和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水流工程在满足设计功能同时,通常都忽视了对周边环境和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造成河流的生态功能衰退,自我净化能力降低,损坏了长远利益。

2009年,我国建设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位列世界最大规模的水电站—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完工。在工程完工后的多年里,许多专家组成专业团队就三峡工程建成后,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分析。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水库两岸地区2公里内的年均温度上升0.1℃-0.2℃,对冬季和春季的月均温度升高0.3℃-1.3℃;同时,由于水库的泄洪作用,造成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河道出现冲刷和坍岸,形成新的险工河段。据研究结果表面,三峡工程对生态的影响是利大于弊,但是其对生态的破坏却不容小视。长江三峡工程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标杆,同时其生态建设机制也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标杆。

四.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水利设计。

1.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设计基本原则。

根据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的科学观,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将水利工程服务于社会的基础地位进行明确的分析,通过基础、体制、观念的改变和转换,实现水安全的持续保障,达到水资源持续利用、水域环境持续优化、水域生态持续改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实现水利工程的防洪安全,要构建水安全体系,通过建设防洪工程体系和增加非工程措施来加强水安全的防御体系。为提高水资源以及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要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治理、保护和改善承载能力。为增加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要做好堤围及护岸工程、清淤清障工程、加强监控工程和滩涂的围垦开发,进一步增加有利于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水利工程措施。

2.生态设计应用。

(1)提供水生态中生物的生存、繁殖的空间。

生态水利工程将河流中的水流、堤防、河道以及河畔植物植被等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行水利建设的生态设计时,通过对现有自然地形、地貌的科学配置和功能改进,建立一个能使生物、土壤、阳光、水、水环境等因素之间互惠共存的水生态系统。水资源中的河堤坡脚位置的护底上,有多流速的变化带和较高的孔隙率,适合多生物的生长,同时也为鱼类提供了繁衍的场所。水利工程中的河流两岸的草丛和绿树为鸟类、昆虫提供了觅食场所。

(2)增强了水体的自净作用。

水资源中水体的自净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由于受到氧化作用,转变为无机物的过程。水资源中的细菌和真菌摄入营养物为污染物,细菌部分被吞噬,并污染有机物分解成为无机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无机物可以为藻类植被提供营养,同时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跟多的氧,以供其他的水生物利用。水资源中过多的藻类被鱼、虾、浮游动物所消耗,在水资源的食物链中,将污染浓度降到了最低值。生态水利设计时,增设的鱼道、鱼巢等,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紊流,这非常有利于氧从空气中传入到水中,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中的溶氧含量,有利于需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由于水资源中的植物能吸收无机盐类的营养物,其植物根系成为以生物膜形式存在的微生物附着的介质,这就促进了水体的净化,有利于改善水系统的水质。

(3)起到调节滞洪补枯、水量的作用。

水利建设中生态河堤的植被,具有储蓄水分的作用。水资源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使得河堤中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在水资源丰富的期间,河堤中的水开始渗透,河堤孔隙开始蓄水,减少了发生洪灾的可能;在枯水期间,原来储存的水开始渗透入河道内,起到滞洪补枯,调节水量的作用。

(4)生态水利设计要结合环境工程设计。

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技术的理论,达到水质同水量同步,结合水环境污染,设置相对应的防治工程。水利工程中的作用水量,要考虑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在雨水季节或枯水季节中,不同的应对措施。生态水利要立足在水利建设和环境生态之上,将水量的高效利用和水质的有效优化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水利建设中的生态平衡。

3.生态设计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对周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极大的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品质。随着全国范围内对中小河流域的治理工作的开展,表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同时,在中小流域治理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主动转变设计理念,在满足城镇防洪的基础上,优先考虑生态设计,一改过去统一的直立式挡墙护堤思路,推荐采用格宾等生态性更强的工程措施,以及尽量保持原有岸坡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修饰痕迹,这也表明了生态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未来,更多更先进的生态设计技术将应用于更大的水利工程中,以达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互利、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大兴水利的建设时期,水利工程给经济建设带来了资源保障和提供了特殊功能,但也要重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设计时,更要深入探索生态理论,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进行自主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国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水平,降低水利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环境健康,我们才能健康。

参考文献:

[1] 杨丽荣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年11期

[2] 刘正茂 吕宪国 武海涛 LIU Zheng-maoL(U) Xian-guoWU Hai-tao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期刊论文]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ISTIC PKU2008年1期

[3] 李宏伟 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6期

[4] 刘鹏 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改善生态水利环境[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2012年5期

篇(5)

1引言

因为水利建设不但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使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时,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受到威胁,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一定要重点设计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从而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自然和人、自然和工程之间和谐共处。

2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中的意义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是一种繁琐、复杂的工程项目,和其他的工程项目相比,生态水利工程不但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使其符合河流综合治理的要求,实现航运、供水、防洪防涝等要求[1],同时这也是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和生态建设过程是我国全新的水利建设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该考虑到每一个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是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与此同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原有的工程设计方案,从而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生态建设及水利工程的结合就是生态水利工程,同时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也一定是围绕着生态环境进行建设的。

3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设计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改变建设区域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然而这样做会导致建设区域的自然规律遭到破坏,同时将河道改成一个沟渠,就会造成自然河流出现非连续性的情况发生。而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出现不可逆的现象发生,比如:将自然河流改造成人工河流会抑制水流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就会造成河流对水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另外,大部分的堤坝是按照河流的水流向进行建设的,如果随意对其进行更改就会造成河流出现不连续的情况发生,甚至有些区域还会出现缺水或者无水的情况发生,这样就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所以我国逐渐将堤坝进行取缔[2]。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造成动物、植物生存等环境遭受改变,从而导致部分动物和植物必须大规模的迁徙或者适应全新的生存环境,但是不管是适应新的环境还是迁徙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就导致部分动物和植物出现频临灭亡或者大规模死亡的现象,这样建设的水利工程严重的违背了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和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结合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防止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情况出现,还要满足供水、发电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在针对这些要求的改进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和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整合不充分,导致生态水利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阻碍。

4.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较低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为了避免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时,生态水利建设设计人员应该结合自然环境进行方案设计,并且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但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实际设计过程时,部分设计人员没有结合实际的自然环境,同时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都比较薄弱,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中没有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要求。

4.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标准

现阶段,我国生态水利建设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导致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没有统一标准的要求,部分设计人员都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和过去的生态水利工程方案进行参考设计,没有结合实际的情况,从而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及未来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些参考设计方案中的地理位置和所建设地区的地理位置所处环境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有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还是按照之前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甚至有些设计人员没有对水利工程建设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不但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还会造成物力、人力等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

5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原则

5.1河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原则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河流中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很难保证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为了使生态系统破坏和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就应该在设计时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实现强化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推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3]。

5.2保证水体生物多样性原则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水体内部环境多样性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假如这个地区的生物种类特别多,那么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具备强大的抵御能力,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设计人员应该保证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水体内部保持物种多样性,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就会严重地影响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原则。

5.3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原则

按照自然和人和谐共处的科学观,将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转变观念、基础、体制等,达到水域生态持续发展、水资源持续利用高等目标。同时我国为了实现水利工程防洪防涝功能,设计人员应该对水安全体系进行构建,并增加非工程措施及防洪工程体系对水安全进行控制和抵御。

6生态发展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6.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该结合实际环境

水利工程中的作用水量应该考虑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设计枯水季节和雨水季节不同方案的措施。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环境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使水量和水质达到一致,并结合实际的水环境污染情况,设计对应的保护措施。生态水利应该建立在生态环境和水利建设基础上,并结合水质优化和水量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6.2调节水量和治洪补枯的作用

河堤中的土壤具有比较多的孔隙率,是因为河堤中的水资源含有较多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同时自然生态河堤的植被在水利建设中,具备储存水分的作用。在水资源匮乏阶段,河堤的孔隙将储存的水渗透到河道内,使其避免出现干旱的现象。在水资源充足的阶段,河堤中的水出现渗透的情况,从而河堤的孔隙开始蓄水,实现防止洪灾发生的情况出现。

6.3提升了水体的净化能力

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受到氧化影响,从而变成无机物的过程为称为水资源水体自净能力。在进行生态水利建设设计时,应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不会破坏水生植物,因为水生植物能吸收部分营养物,导致水生植物的根系能为微生物提供相应的附着介质,从而帮助水系统改善水质,并且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6.4为水生生物提供繁殖和生存的环境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建设设计过程中,应该对水利建设所在地的地貌和自然环境功能进行改进,同时进行科学的配置,从而建设一种互惠共存的水体生态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水、阳光、土壤、生物等因素。生态水利工程将河流中的河畔植物植被、河道、堤防、水流等结合成一个整体。因为水资源中的河堤所处的位置在护底上,所以其具备较高的孔隙率和多流速的变化带,并为鱼类提供繁衍的空间。生态水利工程中河道两侧的绿树及草丛也为昆虫和鸟类供给了生存和觅食的环境。

7总结

综上所述,大众对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关注,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该侧重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具备抗洪抗涝等防止自然灾害的功能,但其也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所以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对水利工程设计进行研究,将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并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使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获取成功的同时,实现我国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迟长海.发展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4(1):51.

篇(6)

1引言

因为水利建设不但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使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时,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受到威胁,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一定要重点设计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从而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自然和人、自然和工程之间和谐共处。

2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中的意义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是一种繁琐、复杂的工程项目,和其他的工程项目相比,生态水利工程不但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使其符合河流综合治理的要求,实现航运、供水、防洪防涝等要求[1],同时这也是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和生态建设过程是我国全新的水利建设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该考虑到每一个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是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与此同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关的解决方案或者原有的工程设计方案,从而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生态建设及水利工程的结合就是生态水利工程,同时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也一定是围绕着生态环境进行建设的。

3生态水利工程在水利设计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改变建设区域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然而这样做会导致建设区域的自然规律遭到破坏,同时将河道改成一个沟渠,就会造成自然河流出现非连续性的情况发生。而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出现不可逆的现象发生,比如:将自然河流改造成人工河流会抑制水流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就会造成河流对水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另外,大部分的堤坝是按照河流的水流向进行建设的,如果随意对其进行更改就会造成河流出现不连续的情况发生,甚至有些区域还会出现缺水或者无水的情况发生,这样就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所以我国逐渐将堤坝进行取缔[2]。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造成动物、植物生存等环境遭受改变,从而导致部分动物和植物必须大规模的迁徙或者适应全新的生存环境,但是不管是适应新的环境还是迁徙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就导致部分动物和植物出现频临灭亡或者大规模死亡的现象,这样建设的水利工程严重的违背了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和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结合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防止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情况出现,还要满足供水、发电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在针对这些要求的改进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和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整合不充分,导致生态水利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阻碍。

4.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较低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为了避免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时,生态水利建设设计人员应该结合自然环境进行方案设计,并且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但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实际设计过程时,部分设计人员没有结合实际的自然环境,同时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都比较薄弱,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中没有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要求。

4.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标准

现阶段,我国生态水利建设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导致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没有统一标准的要求,部分设计人员都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和过去的生态水利工程方案进行参考设计,没有结合实际的情况,从而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及未来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些参考设计方案中的地理位置和所建设地区的地理位置所处环境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有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还是按照之前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甚至有些设计人员没有对水利工程建设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不但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还会造成物力、人力等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

5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原则

5.1河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原则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河流中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很难保证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为了使生态系统破坏和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就应该在设计时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实现强化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推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3]。

5.2保证水体生物多样性原则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水体内部环境多样性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假如这个地区的生物种类特别多,那么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具备强大的抵御能力,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设计人员应该保证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水体内部保持物种多样性,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就会严重地影响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原则。

5.3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原则

按照自然和人和谐共处的科学观,将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转变观念、基础、体制等,达到水域生态持续发展、水资源持续利用高等目标。同时我国为了实现水利工程防洪防涝功能,设计人员应该对水安全体系进行构建,并增加非工程措施及防洪工程体系对水安全进行控制和抵御。

6生态发展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6.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该结合实际环境

水利工程中的作用水量应该考虑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设计枯水季节和雨水季节不同方案的措施。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环境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使水量和水质达到一致,并结合实际的水环境污染情况,设计对应的保护措施。生态水利应该建立在生态环境和水利建设基础上,并结合水质优化和水量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

6.2调节水量和治洪补枯的作用

河堤中的土壤具有比较多的孔隙率,是因为河堤中的水资源含有较多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同时自然生态河堤的植被在水利建设中,具备储存水分的作用。在水资源匮乏阶段,河堤的孔隙将储存的水渗透到河道内,使其避免出现干旱的现象。在水资源充足的阶段,河堤中的水出现渗透的情况,从而河堤的孔隙开始蓄水,实现防止洪灾发生的情况出现。

6.3提升了水体的净化能力

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受到氧化影响,从而变成无机物的过程为称为水资源水体自净能力。在进行生态水利建设设计时,应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不会破坏水生植物,因为水生植物能吸收部分营养物,导致水生植物的根系能为微生物提供相应的附着介质,从而帮助水系统改善水质,并且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6.4为水生生物提供繁殖和生存的环境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水利建设设计过程中,应该对水利建设所在地的地貌和自然环境功能进行改进,同时进行科学的配置,从而建设一种互惠共存的水体生态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水、阳光、土壤、生物等因素。生态水利工程将河流中的河畔植物植被、河道、堤防、水流等结合成一个整体。因为水资源中的河堤所处的位置在护底上,所以其具备较高的孔隙率和多流速的变化带,并为鱼类提供繁衍的空间。生态水利工程中河道两侧的绿树及草丛也为昆虫和鸟类供给了生存和觅食的环境。

7总结

综上所述,大众对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关注,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该侧重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具备抗洪抗涝等防止自然灾害的功能,但其也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所以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对水利工程设计进行研究,将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并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使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获取成功的同时,实现我国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迟长海.发展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4(1):51.

篇(7)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比

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满足人们对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随之增长。人们认识到河流不仅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更是河流系统生命的载体,我们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利用功能,也要关注对河流的生态保护功能,这时才发现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是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时,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需求。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规划方案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的同时,并兼顾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规划方案。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循环本身的要求。而随着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逐渐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不容忽视的损害。所以,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权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理性地寻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合理的落脚点和研究建设方案。从河流生态可持续建设的全局出发,使生态水利工程与河流环境立法、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循环的经济模式以及传统治污技术联合在一起,成为当前河流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案之一。

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是自然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的主要项目,关系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成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把人和水资源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综合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循环的利用;并最终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自然生态循环的法则,在水利建设方面,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配置方案当中,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另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所以,对于河流开发推广生态水利建设的思想意义重大。

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多方面的影响

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多样性的影响

自然水文河流具有自身不可违背的多样性,所以,生态水利工程规划首要要求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之前,要对局部河流的现状和河流的地貌特征进行系统、整体性的调查与评估。包括调查河流的水位变化幅度,河流本身构成的形状,河床是否稳定,河床的材料和河流的横截面形状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的调察和研究。另外,它还包括对河流内部生物的考察、观测,以及对河流周边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种类和数量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建立相应的生物数据库,这样会从根本上保护水利工程建设周围流域的生态多样性,所以,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既保护了工程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满足了水利工程的社会基础设施的需要。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已破坏的河道修复影响

因为,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对某些河道的破坏。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注意对修复河流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加强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而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经济技术测评的方式,并同时达到对水利工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促进水利工程整体建设的发展。

3、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农业方面的影响

有利于农业的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源,保护在水利工程局部地区农业用地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产值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对局部河流域之间河床岸坡的建设与防护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和水文景观,使护岸形势的多样化。为了让动植物、水域植物、鱼类等有更好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在建设过程中会避免使用不透水的材料,尽量使用良好垫层结构和反滤结构的堆石,以保证水利建设河床岸坡的生态稳定。

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简析

1、坚持河流流域水文多样化的保护治理和修复作为首要原则

众所周知每条河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去效仿前人的案例,而是要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水文特征进行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

2、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

要严格控制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规划内容,促进生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使新型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环保价值、水利价值。

3、坚持以整个河流水文体系进行修复为主要目标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所在的河流与周边的田地和城镇是相互连接的,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相互的关系。

4、遵守河流自我修复能力的保持和维护的基本原则

河流具有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修复能力不仅能减轻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对河流的消极影响和破坏程度,而且还能减少人们对河流自然环境破坏之后的人为修复力,对河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社会和经济共同的促进作用。

总之,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当前循环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自然环境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有利于水土保持、河流多样性的维护、河道的综合治理、涵养水源等。同时还有利于对水利工程的所在地气候的保护。另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值。可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我国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来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我国水能资源开发率仅为百分之十几,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因此,我国在利用水利资源方面,在保证日常使用的前提下,还需要建设更多的水利工程,以使能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但是水利工程通常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除了会对水文环境产生影响外,还会占用土地资源而影响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会在施工过程中占用土地资源产生废渣,而且临时性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会占用土地资源,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开掘和堆砌土地是水利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土壤堆放的不合理会影响周围植被的生长,还可能出现堵塞河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会影响水文环境和土地利用,还会破坏生态平衡,进而污染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建设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引起一些稀有水生物种的灭绝,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水生生物的食物链产生影响,甚至能够引起瘟疫灾害。

(三)对民生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水库建成之后,对民生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我国的丹江口水库建成之后,由于当地的水气变得充分,原有的干燥气候变得湿润起来,有利于蚊虫孳生,最终形成了小范围的疾病传染。细菌性痢疾、霍乱、血吸虫病等都有可能因此而产生。也正是有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在新建一所水库时,设计方案中就会首先考虑到这类民生问题。

另外,由于兴建水库,也有可能会导致移民现象发生。原有居民的生活条件、土地使用情况、生活水平等都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居民在迁到新的地址后,能否迅速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也应是考虑的内容。

(四)水利工程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后,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水库蓄存了主要降雨期的洪水,防止了对下游河流两域的水灾,对两岸居水来说是好事;如果下游地区在干旱季节水库也可适当地放水,有效解决部分旱情;但是,它也会形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在非汛期,它截断了上游的河水,导致下游河流或湖泊等因失去水源而干涸;也因此会使下游地区的水位下降,下游河流因水流减少,也会导致自然净化能力减退,进而影响到水质的变化。

(五)对文物等的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文物古迹。如果在某个地方计划兴建水利工程,也要考虑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这一问题不但要认真考虑,还要高度引起重视。因为一旦工程被设计出来,如果地点在国家保护的文物所在地的话,即使工程已经开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最终也会被迫停下来。既浪费了大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影响损失。如果是在自然保护区附近,各种需要保护的的动物、植物,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更应认真分析,仔细对待。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策

由于我国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人口基数大,水资源需求量高,因此才更需要大力发展好水利工程建设。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水利工程发展得还不是十分理想,水利工程建设还没有很好地做到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而这些问题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及公民生活质量,所以迫切地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水利问题。

(一)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规范水利建设行为,将水利施工建设方案科学合理设计,本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施工,并按照严格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进行施工。对环境破坏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健康安全的施工建设进行依法调整优化,若其存在问题严重,可考虑工程暂停,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制订河流流域可持续性发展规划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河流的流域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就需要重新对河流进行规划评估,进而制定出一套更加合理的河流流域规划。而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河流发展规划更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样才能使得制定出的新的流域发展规划更加科学。

(三)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更需要特别重视。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部分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另外,还要加强全民的节水环保意识,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

(四)实现水利运行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要想保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制订出一套更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地深化改革。另外,行政管理部门也要更加严格地规范市民的取水、用水环节,结合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加强对水资源配备的统一管理。

(五)加强生态设计的应用

通过生态设计的应用,提高水利工程的环保性、生态性,提高水利工程效率、质量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正确处理好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工程建设中,不仅考虑施工方面的问题,更多考虑施工管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方面的问题;不仅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更多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组合,寻求二者结合的最优方案。

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案

(一)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遵循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通过深入分析工程、自然、人类三者之间关系,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研究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在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二)综合运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资源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循环和综合利用水利施工资源不仅能够节约成本、保护环境,还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在水利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水利资源循环再生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时处理施工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工程经济收益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把废渣用于沟地填充,不仅不会了生态环境,而且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势互补、平衡协调发展。例如,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利用土地资源,而施工时不免会在土地中挖掘出废渣,如果不能加以利用而随地丢弃会浪费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施工时还需要占用土地资源来开展施工项目建设工作,也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因此,如果对上述情况置之不理就会产生土地资源的浪费,如果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就能对土地资源进行共生利用,既能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降低施工成本,又能收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四)充分利用工程施工现场的主体空间

充分利用主体空间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区域空间在整体上进行创造性组织和布置。要想实现施工现场空间的合理利用,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土地资源,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控制水流速度,全面规划施工现场设施;最后,科学制定施工方案,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促进的作用,而生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能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并影响着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发展。因此,生态建设刻不容缓,尤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应该注重生态因素,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寻求经济发达、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阳大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钱新月,单桂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科技视界,2012,13:202+221.

篇(9)

一、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往往重视了工程建设,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因此就产生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水资源开发的无序,过量运用地下水资源,树木的乱砍乱伐,水库蓄水过量,污水的大量排放,和一系列生产活动,对自然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平衡造成重大影响。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修复

水利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使已经形成的平衡状态受到干扰破坏。水利工程设计中就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由平衡状态到不平衡状态再到平衡状态的发展规律。只要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周全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科学管理,大多负面影响都可以得到缓解。水利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千变万化,只要没达到极度恶化的程度,就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水利工程能否带来环境效益,能否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是衡量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展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自然与生态的平衡机制,研究人类改变自然对生态的近期和长远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水利工程在本质上应该可以说成是生态工程,在建设水利工程时,绝对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改变自然。任何水利建设工程,都应当自觉地树立和落实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保证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修复原则

水利工程结合生态建设,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建设技术问题。具体来说,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以及旅游等需求,也应当兼顾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需求。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

安全性是指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经济性是指水利工程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往往带有一定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

2.提高水域环境的多样性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主要特点是: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紧密关系,形成了较为开放的生境条件;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河流纵向的蜿蜒性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深潭与浅滩交错;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

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它生物物种。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保护、恢复河流原有的多样化的生物栖息生存环境,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3.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就是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生态结构。

传统的水利工程就是对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就是树立融入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的工程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水利工程实现生态化的意义

(1)通过生态环境修复设计的应用使水工程成为集生态安全和以人为本于一身,并且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环境协调的 “环保型”、”生态型”、”美观型”、”亲水型”的水利工程工程。

(2)进行积极的预防、限制并减少工程及其它活动可能引发的一些列生态灾难。例如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库干涸、地面沉降、堤坝溃决等。

(3)观念的转变,达到一种通过水利控制洪水的目的,雨洪回渗便利兴建必须的水源工程,使洪水也成为可充分利用的资源,从而解决并调控径流时所造成的空分布、地域分布不均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为水资源不足和各种河湖湿地被占用导致的的生态问题,总体上实现水量和水域的平衡。

(4)防治污染,保护好水资源,特别是原生态环境,还有工建设水源地的亚生态环境。

(5)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6)推广节水工程,从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和理念出发,在满足流域生态水以及日常用水的的前提。

五、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六、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上的热点问题之一,对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实质上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体现。水利工程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又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应当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化建设是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也是确保水利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性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水利工程的生态化建设,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实现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1前言

我国目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有效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防洪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仍然需要加快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关于水利工程,搞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状况通常是受大气环流所控制的,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旦完成,原本的陆地为水体所代替,局部的空气湿润化,也就是说局部气候会发生某种变化,尤其是在降雨和气温等方面。

2.1.1对降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降雨的影响通常表现为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以及降水时间的改变。首先,降雨量会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蓄水,通过阳光的辐射,蒸发量大大增加,最终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其次,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大规模蓄水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温效应,导致降雨的分布区域有所改变。通常表现为库区和库区相邻地区的降雨量下降,而一定距离外的区的降雨增加。最后,降雨时间有所改变。在炎热的夏季,水面的温度往往会低于实际的气温,大气的对流相对减弱,降雨量也会因此减少;而冬季,水面相对较暖,大气的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加。

2.1.2水利工程建设对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落成后,库区的下垫面将受到影响。原先的陆地变成水域,这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空气间能量交换方式的变化,并最终引起气温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气温的小幅度升高。

2.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整个水道将受影响。尤其下游河道的受影响程度最大,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变化。以水库的建设为例,水库落成后,在存储汛期水源的同时,也截流非汛期的基流,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下游水位下降,甚至导致断流,最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而一旦河流枯竭,必然会影响下流生态恶化,导致水质恶化。

2.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原本流动的和流水发生变化,如因水库水温的升高,引发水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另外,水库一旦蓄水,睡眠扩大,蒸发量大幅度增加,水汽、水雾增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2.4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增加地震、塌岸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2.4.1水利工程建设与地震。大型水库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这种蓄水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以后,增加断层之间的程度,而岩层空隙的水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大增加地震发生的几率。

2.4.2库岸易引发滑塌。随水库蓄水能力的提升,蓄水水位的升高,水库岸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将降低。久之,将导致塌方、滑坡等问题。

2.4.3水库渗漏。随水库的渗漏,可导致周边水文条件改变。而一旦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一旦渗漏将直接污染周边水体。

2.5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土壤浸没。浸没区的土壤通透性相对较差,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降低,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5.2土壤沼泽化。水利工程导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随之上升。久之,土壤易形成沼泽化。此外,土壤过度湿润,将加速植物根系衰败速度,导致呼吸困难。

2.5.3土壤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对能源的开发要从长远考虑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而是严格按照大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规划,尤其要改变技术经济最优化的工程目标,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2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尤其在不适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真正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出发,对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产生某种程度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估与严格的审查。

3.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开发目标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参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地域水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往往追求100%。但是,考虑到移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补充费用的越来越高。在综合考虑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社会的角度考虑,规划设计期间应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目标。比如:针对移民少,耕地少,生态问题少的流域,可100%开发。而移民多,耕地大,生态问题严重的流域,可考虑着重重点河段开发。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三者的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钱新月,单桂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科技世界,2013,(13):22-23.

篇(11)

Abstract: water is the basis of lif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biologic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water hassignificant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must b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nnot do without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natur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to follow,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for construction,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practice,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 ecologic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满足人们对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随之增长。人们认识到河流不仅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更是河流系统生命的载体,我们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利用功能, 也要关注对河流的生态保护功能,这时才发现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是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时,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需求。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规划方案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的同时,并兼顾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规划方案。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循环本身的要求。而随着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逐渐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不容忽视的损害。

所以,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权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理性地寻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合理的落脚点和研究建设方案。从河流生态可持续建设的全局出发,使生态水利工程与河流环境立法、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循环的经济模式以及传统治污技术联合在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案之一。

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是自然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的主要项目,关系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成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把人和水资源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综合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循环的利用;并最终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自然生态循环的法则,在水利建设方面,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配置方案当中,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另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农业方面,有利于农业的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源,保护在水利工程局部地区农业用地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产值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生态水利工程能保护河流的多样性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要求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之前,对局部河流的现状和河流的地貌特征进行系统、整体性的调查与评估。包括调查河流的水位变化幅度,河流本身构成的形状河床是否稳定,河床的材料和河流的横截面形状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的调察和研究。另外, 它还包括对河流内部生物的考察观测,以及对河流周边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种类和数量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建立相应的生物数据库,这样会从根本生保护水利工程建设周围流域的生态多样性。

3、生态水利工程有利于局部河流域的河床岸坡建设与防护

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和水文景观,使护岸形势的多样化。为了让动植物、水域植物、鱼类等有更好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在建设过程中会避免使用不透水的材料,尽量使用良好垫层结构和反滤结构的堆石, 以保证水利建设河床岸坡的生态稳定。

4、生态水利工程能修复已破坏的河道

生态水利工程有利于修复河流整个生态系统;生态水利工程还会加强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经济技术测评的方式,对水利工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1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是指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消除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而修建的工程。按其服务对象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供水和排水工程、环境水利工程、海涂围垦工程等。同时为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多种目标服务的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如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等大型蓄水工程。

2.2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在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即是生物群落生命的载体,又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介质。在外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功能,通过自我修复,保持水体的洁净。

2.3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兴建水利工程是解决水资源问题,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利举措。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大型蓄水工程和大型调水工程,其不仅明显地改变着地形地貌,影响着局部气候,同时也大幅度地改变着河流自身的形态,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多样性,其结果将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有这些影响,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除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影响外,往往还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有的甚至是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

要严格控制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规划内容,促进生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使新型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环保价值、水利价值。

2、坚持保护和修复河流流域水文多样化的原则

众所周知每条河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去效仿前人的案例,而是要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水文特征进行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

3、 遵守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修复的能力的原则

河流具有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修复能力不仅能减轻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对河流的消极影响和破坏程度,而且还能减少人们对河流自然环境破坏之后的人为修复力,对河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社会和经济共同的促进作用。

4、坚持以修复整个河流水体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所在的河流与周边的田地和城镇是相互连接的,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相互的关系。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在水利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处处都能意识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多成分、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问题,需要我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